请问大师建房遇到地基不是实土怎么办地基垫土有一米三高,多少天能盖房?

扫描到违禁或版权争议词汇:“888集团”;该页面已停止显示!

天府机场飞行区地基处理及土石方工程1标段土石方挖运施工组织编制单位:编制人:审核:审批:编制时间:目 录第一章 编制说明11.1施工组织安排的总体思路和预定目标11.2预定目标2第二章 编制范围、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32.1编制范围32.2编制依据32.3编制原则4第三章 工程概况43.1 工程概况43.2地质条件5第四章 工程特点及重难点工程84.1工程特点84.2重难点工程9第五章 施工机械的配置、工程材料的供应95.1施工机械、试验检测仪器配置及进场计划95.2材料供应10第六章 施工组织机构、劳动力安排及进场计划116.1施工组织机构116.2 资源配置计划176.3施工现场及施工道路平面布置19第七章 施工准备207.2技术准备217.3劳动力组织准备227.4机械准备227.5材料准备227.6开工报告申请22第八章 土方挖运施工方案及方法238.1土石方开挖238.2 土石方开挖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248.3施工测量248.4土石方调配258.5清理地表层258.6开挖施工方法258.7地基处理25第九章 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299.1质量承诺299.2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目标299.3质量保证措施309.4检测控制、取样、检验和试验32第十章 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3310.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与安全责任目标3310.2安全保证措施3410.3安全生产制度3610.4施工安全技术保证措施3610.5施工机械的安全控制措施3710.6消防安全保障措施3710.7. 夜间施工安全保证措施3810.8安全事故申报3811.1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目标3911.2文明施工措施3911.3 环境保护、绿色施工措施40第十二章 雨季施工技术措施4112.1雨季施工的组织措施4112.2雨季施工的技术措施4212.3防汛应急预案4312.4组织机构43第十三章 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4513.1施工进度计划4513.2施工进度总体安排4513.3 工期保证措施4613.4施工计划、方案上保证4613.5从工序安排上保证4713.6从工作机制上保证4713.7从材料供应上保证4813.8从后勤保障上保证4813.9从安全上保证4813.10从施工配合上保证48第一章 编制说明1.1施工组织安排的总体思路和预定目标根据天府机场飞行区地基处理及土石方工程施工内容,现场情况,以及业主对质量、进度的要求,民航西南管理局关于机场工程施工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对该类工程的施工经验,确定本工程施工组织,总体思路如下:1.1.1现场管理做到四个“确保”,贯彻“三高” 四个“确保”即: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确保工程工期、确保环保达标。“三高”即:高标准控制本工程、高水平建设本工程、高效率完成本工程。1.1.2施工过程坚持“四先”一要采用先进的设备,科学的配置来满足要求、规程要求及业主要求;二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来保证质量的要求;三要采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来保证工期的要求;四要采用先进的工程质量概念来保证工程的创优实现。1.1.3工程竣工达到三个“满意”即:工程最终达到业主满意、监理满意、自己满意。1.1.4试验先行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对土石方填筑、砌石防护、排水等重点部位工程,先行试验,确定施工参数,报监理审批后,再进行施工。1.1.5全过程监控施工施工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对各道工序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并及时将施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反馈到监理部门,经监理部门处理后再反馈指导施工。1.1.6注重环保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四川省、民航总局等有关施工环境保护的规定,严格控制对植被的破坏,注重绿化,并控制施工噪音、机械废气的排放,施工道路要经常洒水除尘。施工废弃物运至指定地点堆放或掩埋,运输过程中进行覆盖严防洒漏,确保施工区内环境保护达到有关要求。1.1.7文明施工 施工全过程按照有关工程建设、文明、安全施工管理的各种规定的要求,对施工驻地、施工场地、机械和材料的停存放场地进行统一规划,做到整齐、清洁、美观。采取可靠的施工措施防止扰民,维护和保持与施工相关的道路畅通。注重保护高低压线路,主动解决与相邻合同段及后续工程施工单位的相关问题,不扯皮、不推诿。1.2预定目标1.2.1质量目标确保本工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MH《民用机场飞行区工程竣工验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验收评定为优良工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主要分部工程达到优良工程标准,单位工程优良率达到95%以上,并配合其它合同段创民航总局、四川省优质工程。1.2.2安全目标杜绝因工伤亡事故,杜绝交通责任事故,无火灾、洪灾事故,创建四川省安全文明工地。安全目标:五无;二控制;三消灭。五无:无死亡事故;无重大交通事故;无重大机械操作事故;无火灾、无变压器、火工品等爆炸事故;无违法

  一:人生需谨记的“四尽”

  一尽:对父母要尽孝;人无论贫富贵贱,其身体发肤源之于父母,成长抚育父母含辛茹苦。古人云“百事孝为先”其理由就在于此,舍此何以人为。

  二尽:对家国、对人民要尽忠;人生之如世,不可无家无国,更不可生长如真空。其成长中的精神和物质营养都取之于天下家国、芸芸众生。

  三尽:对朋友要尽诚:人生在世其精力、能力、财力、物力、学识等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任何天才贵胄、世外高人都不可能孤立于朋友和他人之外。而与人交往以诚信为本,与朋友交更是要尽信尽诚。

  四尽:对事业要尽心;人生于世,其能力和地位、贫富和贵贱,各不相同,但都需要有其赖以谋生和发展的工作和事业。尽管在很多时侯,工作和事业成败与否、得失如何,往往是不能以人们的意愿为转移的。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的去做了该干的事,即使有失败和挫折,成功的希望却是永远存在着的。

  二:人生需注意的“四个不可尽”

  宋代著名的佛教禅师------佛果圜悟大师,在任舒州太平寺住持时,受其师所传的“法演四戒”,现在看来也就是今人需注意的“四个不可尽”了。

  一不可尽:福不可受尽;古人云:“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致”,其真正含义就是说:福如果享尽了,则必招其祸。试看当下那些贪得无厌的贪赃枉法者,又有谁是能做到身在福中而知福的呢?!

  二不可尽:势不可使尽;势,权势也。能使势的人,不是有权的人,就是财大气粗的人。位高的人,绝不能不可一世,对人颐指气使,夜郎自大,须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财大气粗的人,绝不可为富不淫,横行霸道,须知人无千载好,花无百日红。又云: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

  三不可尽:话不可说尽;言多必有失。说话不论好话、坏话,都不可言尽。好话说尽了,损已也不利人,尽说好话的人显得吹牛拍马、阿谀奉承,有时更显得奴颜婢膝,丧失骨气。而专好听好话的人,也常被人认为耳不聪、眼不明。坏话说尽了,其害则不言而喻,而尽爱听人说坏话的人,就更不会有了。

  四不可尽:规矩不可行尽;行规蹈矩固然是为人之根本,但是只讲规矩而缺乏灵活,则又不失为死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社会和事业又何以求得发展。只有在行规蹈矩的原则下又不乏灵活变通,才是行事为人的科学观点。即使当今,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中前进”和“科学发展观”等伟大而精辟的论断。

  在家念佛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敢进入寺院礼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诵经、打坐、念佛,其实这是低级鬼神的禁忌。因为鬼神怕见血污,所以,容易见血发嗔。鬼神嗜血食,见血起贪,可是生理的经血,不是鲜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应;所以,生理期的女性,进入神鬼的宗祠、庙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后果。至于佛教的沙弥尼、比丘尼,以及近住优婆夷,都是生活于寺院,每天与经像、法物为伴的女性修行人,从未由于生理期间,发生所谓冲克的问题而带来灾难的。

  在家念佛、供佛,设立佛坛,通常都先请人为佛菩萨圣像开光,同时要选择日期,勘定方位,这也是属于民间信仰或民间风俗的一种。以入乡随俗的观点而言,这无可厚非;开光表示慎重,择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但是从佛教的观点而言,诸佛菩萨无处不在,无处不应,一切方位有十方诸佛、十方三宝、护法龙天,当然没有民间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问题,只要自己认为是最尊贵的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适当的时间来为佛像安位就好。

  在家念佛时,凡是经咒都要以恭敬心,于清净处来持诵,最好先洗手、漱口,并在佛前焚香、礼拜;但没有一定说在家人不可以念什么经或持什么咒,除了密宗的特定法门之外。

  家里有人信佛,但也有人信神,是否可将不同的神佛在同案供奉?佛在中间,菩萨供在两边,诸神供于菩萨的外侧,做为三宝的外护,也让诸神亲近三宝,修学佛法,种成佛因。如果取得家人的同意,在改信佛教之后,可对原有的神像焚香、供养、祷告,然后收藏起来,以免供的偶像太多,形成杂乱。而香灰及损坏的经像、法物,只要选择清净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后,埋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属制品,则收藏起来,过了若干时日,就可做为古董或破旧物处理。

  佛前鲜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属于消耗品,必须每日更换;如果尚是可用可食,应该移作他用,或是家人食用,不得抛弃;如果腐烂、败坏,则做垃圾处理。至于供品的单数或双数,没有限制,以对称的美观而言是双数,如限于物力、财力、位置及场地的关系,单数也没什么不可。至于品类,质料是以各人的财力可能负担的范围为原则,不敷衍也不铺张。

  在家念佛的时间,以早上、晚上为宜,身心清净轻松,才能专注、虔诚;如果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当然也可以选定不同的时间。最好卧室不设佛像,床上不要打坐、拜佛、诵经;如果只有一间房子,最好平常将佛像用布遮盖,礼拜之时,要把床铺整理整齐、清洁,再揭开佛像;如果除了床铺没有任何位置,坐在床上,也可以做为修行场所。总之,是以恭敬、清净心来做到肃穆、庄严的程度为原则。

  皈依三宝之后,对于其他宗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寺庙、道场,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进入教堂、寺庙、神坛,当以鞠躬合掌问讯为礼。不得作为信仰的物件,但还是可以作为友谊的联系;在对于佛法未有确实的认识之前,不可以阅读外道的书刊,否则会造成方向的误导。

 记得南师(南怀瑾)说过一句话,当你有福报时,不是你去找钱,而是钱来找你。现在的人,拼命找钱,下海经商,炒房炒地,什么都来。但是古语说啊,人找钱,两条腿,钱找人,八条腿。人追钱,钱会跑。佛陀也说,钱是五家共有的。所以下海成功的,没有多少人啊。

  所以大家要做一个努力培养福报的人,同时做顺应天命的事情。为什么要相信命运呢,因为相信了命运,我们才能有能力,有智慧去改造他。很多人不相信命运,不相信了,能从哪里开始改造了,他们没有能力改造,不相信不过是借口。就是顺从你人生轨迹的事情。一个人在文学造诣很高,如果一定改行做科学家觉得比较赚钱或者风光,那只能苦了自己。我们要学会发展自己的天才的方面,舍弃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这也是佛教讲的慧根。

  所以说,做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件事情做不做在于我们人,但是成功与否,就不是我们说得算了,而是天,这个天就是指福报,德行说得算。福报德行和文凭不成正比,和出生不成正比,所以文凭和出生都不代表什么。只是代表我们接受了很多知识而已。第一等的人,就去努力培养福报,顺应天命做事。第二等的人,就是努力培养福报,不知天命盲目行事。第三等的人,顺应天命作事,却不知道培福报,难免沦为悲观。下下等的,就是不知道培养福报,还逆天行事。

  顺应天命的人是个智慧的人,第一等的人可以算是福慧双修了。顺应天命不是碌碌无为,而是挖掘长项,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很多东西可以求,但是千万不要强求。我们往往强求很多事情,就造成了苦恼连连。比如工作的事情,比如老板的事情,比如婚姻的事情。太多的强求,只能给自己苦恼。不知道顺应天命的人,是比较可怜的。当福报来时,一切都会成熟的。福报没来时,却刻意去强求,这不是很折腾的事情吗?

  现代人比较急忙的一点,就是想赚大钱,比如做房地产,或者开发大项目,一心想要当老板。其实,当福报不大时,你就算能上天下地,也搬不动几个钱。这个社会宣传给我们很多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后成功的经验,越忽略了一直失败的事情。为什么会一直失败呢,福报不够啊。钱不是赚来的,是你的福报来的,福报是辛苦劳动来的。

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修行

  一、如何处理衣食住行

  衣服,为蔽体御寒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腻破烂之衣,而表示修行。

  因衣服不整齐,或太华丽,将为世人所讥;若穿著太垢腻破烂,亦将为人所耻。

  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时,当念偈云:“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说到饮食,乃为增益身心,不必拣挑美食。

  佛陀曾教诫弟子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粒米维艰,来之不易,因此,吃饭时,不能作践饭粒,想到农民的辛苦,应带着感恩的心情,欢喜的受食;又想到为了资养色身,修行办道,更不能挑剔饮食的美恶。

  至于住、行当以方便为宜,不应尽贪求享受。

  以佛法来说,一个修行的佛弟子,要时时警策自己的生活,不要流于糜烂,以禅悦为食,以道德为衣,以虚空为安住,以无牵挂自在的心境为行,不必萦萦于物质的追求,而为物欲所束缚。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一个修行的人,虽然不必太重于身心的安适享受,但也不能过分虐待自己的身心。

  有些人进餐时非山珍海味不能进食;穿著时,非绫罗丝绸不能为衣;居住时,非高楼新房不能为屋;行走时,非轿车不能代步,在物欲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试问又如何修行办道?有些人适得其反,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践踏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么来修行佛道?佛说“人身难得”,又说:“藉假修真”,因此,一个正信的佛弟子,要适当的安排自己的身心,不使迷失于物质的诱惑,又能精进于修行办道。

  《法句经》说:“弓工调角,水人调船,材匠调木,智者调身。”

  又《心地观经》说:“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

  佛陀曾说:一个人得病有十种因缘,即:一、久坐不饭,二、食无节,三、忧愁,四、疲极、五、淫妷,六、瞠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十、制下风。一个修行的人,应该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虽是四大假合的色身,却是“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三、如何和谐人际关系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在人际关系上,应该如何与人相处?

  我仅以十六个字做为相处之道,即“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

  一般人在人我之间所以常常发生争执,不外乎为了我大你小,我有你无,我乐你苦,我对你错等问题,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让给他人;自己甘居于小位,争执就无从生起了;在物质上把多的,或有的给他人;在工作上、享受上,把轻便的、快乐的给他人;凡事错的自己承认,果真如此,则人我之间,绝无争执的事端,大家一定能够和乐相处。

  或许有的会以为,把大的位置让人,把物质、享受等让人,自己承认一切错处,这岂不成为天下最大的傻瓜吗?

  其实,“大智若愚”,那被认为是最大的傻瓜,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

  世间上的物质,不论积聚多少,终有散失用罄之时;崇高的权位,如希特勒虽在位时叱咤风云,得心应手;但是,当柏林失陷,当大限来到时,再高的权位也如过眼烟云。

  辛苦争得来的又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的?

  人生所要争取的,除了名位、物质、享受外,还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遥自在的人生、法喜三昧的得证。

  众人要的功名富贵给他也不吝惜,众人不要的人格道德归自己也不推却。

  如此则不但在人际间可以与人和谐相处,自己在人生的修持上亦可获益良多。

  四、如何使用金钱财物

  佛陀曾经说过:“金钱是毒蛇。”但是一个在家修行的人,却不能没有金钱财物,妻子儿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医药费,如果没有钱财又如何安置他们呢?但是,若一味地为赚钱而拼命,毫无精神的修持生活,钱财尽管再多,这种人生也未免太没有意义了。

  一个佛教徒,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外,还要挪出一部分钱来用于布施,因为一个人的福报有用尽的时候,恰如银行的存款,若不继续存储,则有用完之时,因此,必须为自己多种些福德;另外,也帮助了需要救济的人。

  孝顺父母为人子该尽的职责,因此,在你的金钱中还要分出一些孝养父母,让父母在老年时能安然地过日子。此外发展事业、储存急用、旅行参学等,在这里让我把它大约的划分一下,如十分之三作为生活、教育费,十分之三用发展事业,十分之一布施社会,供养三宝,十分之一供养父母,十分之一参学旅行,十分之一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金钱只要取之有道,不必顾虑它是“毒蛇”,最重要的问题是使用金钱,若尽管储存、积聚,不知修福,不知供养,即使有再多的金钱又有什么益处?

  所以当一个人无常来临、大限一到时,还是赤手空拳的离开人世,留下庞大的家产,不是被充公,就是令儿孙阅墙,这岂不是枉费了一生的辛劳?

  佛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佛法也在我们的生活里俯拾皆是。无论是感情、经济、处世、道德等各方面,如能将佛法落实、融入其中,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教化」。

可怕的口业在传播中不断疯长,不要造口业

  一、口业最伤人,也最害己

  口业清净是人生的享受,因为如果从未因一时气愤,恶口辱骂人,就不会斩断多年的情谊,而人缘散去。如果从未冤枉人,或毁谤别人的清白,使别人含冤莫白,清名受损,而含恨一生,无法做人,自己就不会走到受冤受辱,无法辩白的地步。假若从未挡人广学多闻,自己就不会如盲似哑,一切无知。犯下一切大错,必然会给自己带来销损福份,树敌立仇的不平安的后果,何有享受可言?到了业报成仇之日,无论是住洋楼、别墅,别人也会找上门来找麻烦。就是此人原谅我们,我们也会依因果循环之理,自然遇上类似的攻讦与麻烦,而如同活在监狱中一般。口业折损福报也很快,传给他人就会增长恶业,每个传播者的口业都会增长,最先造口业的增长最快也最大,所以不能说别人过错是非,更不能传播,这点大家都要重视。

  所以口业之恶,可以称为饿鬼恶、畜生恶、地狱恶。这是三恶道之罪恶。因此,要特别谨慎小心,避免因口业而招来三恶道最为痛苦之恶果。人若堕入三恶道,必然是曾犯上非常重的罪之故。无有造作人人无法赦饶的重罪,不会堕入三恶道。一堕入人间的三恶道,要再得到什么好处、快乐,就难了。

  三恶道是六道轮回中最为凄惨的。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却尚有苦处在,何况三恶道?人人要知堕入三恶道的严重性;若不知不觉,一味无明造罪,致业罪一犯再犯,积累深重,而在三恶道中逗留,则这个人就完了。而所有的罪恶中,最易犯,最常犯,而且害人最惨的就是口业。口业可以说是三恶道最大的业因。

  在朋友的交往中,有时说错一句话,将不该传出去的话传出去,就会交情失去。对一位弘法的人而言,一句中伤,可能就造成许多无明的灵魂无依无靠,沉沦无救。一个清净慈悲的道场,只要一两个人传播谣言、是非,就道业中止,法缘休息了。等到谣言得到澄清,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了,原本可以成就的无量功德也付之东流了。至于因为恶口而招来恶报,就更无穷尽了。这些,都只因动动两片唇刀而已。等此恶业造成,三恶道也已形成了,已悔之不及了。

  二、如何避免造口业

  在人际交往中,可说可不说的话,最好不说,没经过考虑的话一定不要说,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说。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到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你就必然会远离是非。

  一思再思之后,必然闭口不谈他人是非,出口即助人之言,鼓励人之言,感恩人之言;如此,口业就清净,口德就成就了。离生福远祸的地步也就不远了。如何消除口业,赶快忏悔,另外把此文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谨慎自己的口业,这样也能消除你的过失,另外还要赶快看:《太好了,特大好消息,历时整整一年,有缘人快看》

  太可怕:21种口业与形成的灾祸详细对应因果

  1. 说脏话的人痰多,容易口臭。

  2. 爱说刺激的话的人容易牙疼,而且口腔容易溃疡。

  3. 爱说绝话的人往往断绝自己的路,灾难多,没有机会。

  4. 爱说大话的人往往自己没什么能力。

  5. 爱承诺别人,自己又办不到,这种人容易遭到人家对你的欺骗。有的人没能耐,但又好心,老喜欢承诺,自己又办不到;你要是承诺别人,自己又办不到,你将遭到别人骗你。

  6. 爱发牢骚的人,这一生命特别地苦。有的人这一生就爱怨天尤人,爱发牢骚,不是怨这个,就是怨那个,不是烦这个,就是烦那个,“哎呀,我的命苦哇,我怎么这么倒霉呀。”最后怨啥来啥,怨啥一定会来啥。

  7. 喜欢表白自己的人,一生不得好报,越表白越不得好报。

喜欢争辩的人,自己将成为是非人物,没有好的命运。越喜欢争辩的人,越得不到人家的认可,而且让人家反而议论你,拿你不当回事,甚至诬陷你,背后给你编点瞎话,因为人以不争辩才为真解脱。在教学里,在给人治病的时候,我也遇到很多各种各样来争辩的人,我也常常以不争辩为真解脱。以前我爱争辩,总要希望辩个理,总希望对方明白、觉悟,但是对方不明白,最后我说要以不争辩为真解脱。真正修行高、德行高的人,不会和常人在一起争辩的,他只是点到为止,他不愿意跟你争辩的,不愿意跟你搅来搅去,告诉你怎么信仰对,什么是真理?他不会跟你讲太多的,只是点到为止。爱争辩的人,这一生往往是命运不好,容易得不到人家对你的承认和认可。

  9. 爱笑话别人的人,最终不如人。有的人笑话人家磕巴,自己磕巴了;有的人笑话人家瘸子,自己瘸了。有一段时间我就参,突然参到我五岁多的时候,我笑话邻居家的一个瘸子,还学人家,结果我一参到这,我的腿突然“嗖”的一下子,一股凉气下去了,当时觉得特别的轻松。原来笑话人真是不如人啊!笑话人等于招人家毛病,就等于把人家的毛病笑话到你身上来了。

  10. 喜欢夸耀自己家人的人,最终会发生丢人、惭愧、丢人现眼的事来平衡你。有些母亲喜欢夸孩子,有些妇女喜欢夸丈夫,夸完了让你抬不起头来。“我家孩子可懂事了,”今后就用不懂事来平衡你:“我家孩子可静了,”最后静的大门不出,给你静傻眼了,最终变成让你羞愧之事;我家孩子可活泼了,”结果天天不回家,活泼吧,到哪都活泼去。

  11. 爱说极端话的人,这一生容易大起大落。

  12. 爱说狠话的人容易招来横祸。

  13. 喜欢议论事非的人,一生只能当小市民,一定是让人看不起的命。

  14. 语言上老想证明自己的人,这一生将让人误解。老想证明“我是好心,我是对你好,”“你看我是这个意思?”你证明吧,这一生让人误解。

  15. 喜欢说的人—般没有什么实际的收获,最终只能得一个能说会道的美名,实际收获啥也没有。

  16. 喜欢说谎的人一般得不到人的重用和信任,记忆力还容易减退。

  17. 说话不留余地的人遇着灾难、困难,将无法化解。

  18. 喜欢让人夸的人,自己事业上往往很难得志。

  19. 喜欢溜须拍马的人,最终让人出卖。

  20. 诽谤或恶意中伤等妄语的受等流果:说妄语的果报,会常常被别人欺骗,被别人毁谤。有时候,有些人实在没有犯罪,但却受到毁谤和诬告,这些都是前生妄语的业力所带来的恶果。

  21.离间语的因果:常常两舌的人,所受的果报就是眷属不和,亲友互相争斗怨恨,四周的人无法和谐相处。

  1,恶语伤人,转世为狗

  佛经上释尊曾讲过这样一件真实因果。从前有一名叫君提的七岁男孩被僧人带到寺院修行,当他证到罗汉果位时,用天眼看自己的前世。在五百世以前也曾出家修行,在寺院内自以为自己嗓音清亮很会唱念,心生傲慢,轻视一位老比丘,说她唱念的声音好像狗叫。其实那位老比丘已经修成罗汉果位,君提因不识真相,恶语伤人,就因这一句恶语,转世为狗,并一直延续五百世为狗,一句恶语就得到了这么严重的果报。五百世后罪业已满,才得到舍利佛尊者的救度,转世为人,才有今天得成阿罗汉果。此真实因果,提醒教育众生要心无分别,尊重众生,不说是非,不见人过,以免因一句恶语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2,妒人建塔,口业如山

  佛经上又有一口业如山的果报实例。有一释尊弟子证到罗汉果位后,可用自己的五眼六神通中的宿命通看自己的过去宿世。他看到自己在很早以前曾转世为人,别人在修造佛塔的时候,他心生嫉妒,劝别人不要修造那么大的佛塔,建的小一点又省时省钱,也一样有功德。结果就此一句风凉话导致自己来世得了下地狱的果报。自己死后坠落地狱,遭受烦恼烈火的燃烧,天天呼救,痛苦难忍。后来自己知道这是因自己口业造出来的,忽然心生忏悔,忏悔自己过去的口业,得此一念悔过的善根,地狱的惨报才告结束。从地狱出来之后,转世为一个形态丑陋粗俗之人,经常受到人们的讥笑,从此生生世世都遭受如此的残酷果报,直至数万年。后来连这个丑陋的人身也失掉了,转世为一只受人厌恶的乌鸦。

  因为造口业之因,无论飞到哪里,都被人视为不祥之物,受人唾骂,被人驱赶。这时他虽是一只乌鸦,但因自己以前在地狱中有一念忏悔的善报,还可以记得自己是因过去的口业才得到如此悲惨的果报。这时在大树上看到众僧们在寺中修佛,在大树上也随众听经,并且发心忏悔,求佛怜悯。以后经常随在释尊身后哀鸣,请求释尊慈悲,准许忏悔罪业,早日脱离恶道之苦。致诚的忏悔,得到释尊的慈悲加持,不久就脱离了恶道。再次得到人身,而且能有缘跟随释尊学佛修道,后得到罗汉果。

  这两个真实的故事提醒我们,祸从口出,口业造下无边的罪业,提醒人们不可轻言。但因有一念悔过的善根,真诚忏悔还可改变命运。又因发心学佛,最后脱离六道,证得阿罗汉果位。

什么是自皈依佛?什么是自性皈依?

  什么是「自皈依佛」? 什么是「自性皈依」?

  如果初学者不明白「佛、法、僧」三宝的德行是依据佛所说的什么法义,如何「由浅入深」成就的,就谈不上「自皈依佛」及「自性皈依」的「深入修证意义」。

  (一)《阿含经》上所说「自皈依佛」与「自皈依法」的原意

  先来了解《阿含经》上所说的自皈依佛的原意是什么﹖《阿含经》上说,很多初学的人在「听佛说法后」,就发出欢喜心,自愿发心皈依佛教,这是自皈依的基本意义; 又佛在世时,有些居士是在听佛说法时,顿证初果、二果、三果不等,在证果后,才脱口称佛为师,皈依佛陀,这种由居士身「证果」的佛弟子所称的「皈依佛陀」,就是「自皈依佛」的深意,不只是尊重、恭敬、皈依佛陀的广大德行,并且自己已经亲见「法性」,开发自心内的空性智慧,因此所称「自皈依佛陀」,更含有感恩佛陀令自己自觉、自证、自见一分与佛陀同证真如觉性(亲见自性、本性真心之意),这就是「自皈依佛」的简单释意。

  又《长阿含经》中记载,佛在涅槃前的三个月,指示弟子阿难说:「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 …。」

  又说:「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对所有在家、出家弟子的告诫,佛陀从来不会用自私心、骄傲心、我慢心对一切弟子自称:我现在拥有许多徒众,你们都是我的皈依弟子,你们都是我的出家弟子,我要领导大众,我要教导信众,我要驾驭大众…,所有弟子只能皈依于我的德行,崇拜我的修行,我所证觉的佛法是独一无二的…。佛陀绝对不会用这种权威式、偶像式、个人式的自私自利心态去教化众生。而且佛陀在大乘经典及小乘经典上所自称的「我」的内涵,绝对不同于凡夫俗子自称的庸庸碌碌的「我」…。

  就因为佛陀不会有「我在领导僧团」、「我在为众生说法」等「世俗心态」、「世俗见地」的「我思我见在」,所以佛陀才会告诫阿难说: 「如来从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

  因此才会在涅槃前三个月对阿难说: 「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意思是说,所有佛弟子们,无论在家弟子皈依佛陀,或者出家弟子随佛学习,皆不可以对释迦牟尼佛个人形成偶像式的崇拜(勿他归依之意),而是要将「皈依佛陀」的信念移转到佛所说「了脱生死法义上的内涵」来认识、来修学(勿他归依之意)。这是对声闻弟子们的告诫。

  (二)《涅槃经》上所说的自性皈依

  什么是自性皈依?这是大乘佛经中的《涅槃经》上有提到自性皈依,自性三宝的意义。

  什么是自性皈依?如果初学的人在最初皈依佛后,经过无量世的修学佛法,已经能够在戒、定、慧的启发下,证悟内心光明的觉性,见到自己内心本来具备的灵明觉照的「清净本性」。无论生在恶国(非洲、边疆、共产国家)、遇到恶知识,遇到恶时、恶世(不好的时机,如现在五浊恶世),听到邪恶的法(出生在没有佛法、邪说盛行的时代),都能够保持这颗灵敏的觉性而不丧失,这就叫做自性皈依。如何证明他已经证得这种功夫呢?也就是证清净本心?至少获证声闻三果,才能做到多分自性皈依、自皈依佛,无论发愿在任何十方世界回小回大,乘愿度众生,出生在那一个国度……,皆能保持这颗内心光明的觉性。

  什么是自皈依法?学佛的人要做到依戒、定、慧的力量体证到缘起性空的真理,证到空性,才能真正做到自皈依法。

  什么是自皈依僧?学佛的人,在闻法修行的过程中,从内心产生禅悦法喜的定境中,能够生起平等、清净的心和大家和乐相处,用平等心去恭敬、学习一切僧宝的德行,具备圣众僧的德行,又能够用平等心自利、利他的去随缘度化众生──这才叫做自皈依僧。

  以上所说自性皈依三宝的意义,这些都要经过无量世,乃至无量劫的修学福慧,才能真正做到自性皈依。不是现在末法中的「初入佛门」的皈依弟子能够做到的。不仅「初学之人」做不到「自性皈依」,就是自称「久学之人」也做不到实证的「自性皈依」!所以说某些人在佛前「自誓皈依」──自性皈依而不遵佛遗教,办理皈依仪式是有疑问的?!

  如果学佛了,大家都应该互相称师兄,也称为道友。道友就是以道为友,大家在一起的目标,是为了学佛,是为了修行,不是为了拉帮结派,也不是为了攀缘。大家心中有个共同成长的目标,这样关系才能长久。

  有的人把佛友混为朋友,我不赞叹,朋友总是世俗化。佛弟子之间,谈论得更多的,是佛法,而不是别人的婚姻、感情、事业,都要远之,可以给他建议,但不能插手。这样就夹杂了,不纯了,以后慢慢地就有烦恼。

  有的人进入某些团体,就想着跟谁特别好。世俗上可以特别好,但在佛门中,应该平等相待,不要有特别。有特别好,就有特别不好。人靠太近了,就会有怨,你相信吗?朋友好起来可以两肋插刀,如果有怨恨了就仇恨到上法庭。心里想,当初我对你这么好,没有想到你却这样子对我。你看,有这个想法,就是染污。如果把佛友当成朋友,是很可惜的,最后连佛友都做不成了,要谨慎。

  还有个,不要以世俗的观念来看佛友。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不管你有钱没有钱,都一样的平等。佛陀是太子出家,历史上皇子出家的,实在很多。比如说达摩祖师,龙树菩萨,尤其是印度那里特别多。中国也有,梁武帝也出家,还有唐朝的宰相裴休,也送子出家,他儿子是翰林,出家后法名法海。这说明什么?进入佛门,就要放下世俗的成就,世俗事业再大,有佛陀大吗?当然,在世俗有成就,也是福报,也是值得赞叹。但在修行的高度,是应该平等。只有这样,才能生起对法的信心,而不是来佛门了,还在攀比。

  佛友之间,不谈是非,不谈世间的事情。要知道,道友很难得,这个叫同行善知识。你想,如果修行,只有你一个人,能修得下去吗?肯定不行。要有善知识,其中教授善知识,护持善知识,还有同行善知识。然后你在想,你身边学佛的多,还是不学佛的多?肯定是不学佛的多嘛,要珍惜啊。在城市,年轻的道友多,有共同话题。那如果跑到偏远乡下,学佛的都是老太太之类的,你说你能有多大的信心坚持。要把道友当成宝贝来看,大家来共同护持一个道场,要珍惜。你有世俗的事情,可以跟世俗人谈,好不容易遇到了道友,就好好谈佛法,谈修行,有的人到了寺院,不谈佛法,就谈世俗,这就是颠倒。

  弘一大师说,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如此,淡淡的就好。如果真的在修行的,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不用太多的话。如果不在修行中,说太多,心灵也无法靠近。所以到道场后,尽量少说话,多念佛,多看佛书。

  有的人亲近师父,但一靠近师父,就容易观察师父的过失,结果不仅得不到加持,反而造业,这也要明白。为什么会观察过失,因为靠得太近了,加上自己业障重,看不到功德。这也很糟糕,就容易染污了内心。

  道友之间,关系要清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以佛法为桥梁,这样才能长久。要搞是非,搞人我,搞世俗的人情,那就到世俗中去。当然,也不是说学佛了,就一定装得很清高。心怀感恩,报恩道友的心,是要的。行动上也可以做,去关怀道友。但在心理要明白,彼此是道友,是为修行而来,不是为攀缘而来。

  1、宿命通:知道过去世多生多劫的生活状况,也知道其他众生过去世的状况,以及所做的一切善的恶的事情。

  2、天眼通:能够看到远的、近的、粗重的、微细的一切物相,任何物体都不能障碍。能洞视十方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能知道过去生中的父母、师长及其他眷属现在在那一道及其生活状况等。

  3、天耳通:能够听到远近、粗细的一切语言及其他声音。不但能闻世间的声音,而且能听到诸佛刹土无数诸佛的说法。

  4、他心通:能够知道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上的众生之所想、所念。

  5、神足通:神通自在,具有飞行、分身、速到、变化自在的能力。

  6、漏尽通:断除了一切烦恼生死惑业,再也不漏落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通永通,一得永得,再不会失掉。

  问:你学佛了,佛是什么?

  答:佛是佛陀的教育,佛法是心法,让我们明心见性。

  问:佛经里面讲的是什么?

  答: 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生活环境,人生是我本人,就是说我本人与生活环境的真相。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必需有真正的智慧。

  问:佛法所求的是什么?

  答: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门里面求财、求富贵、求功名、求儿女、求平安….那是小事;能不能求到呢?不一定能求到。可是如果你能够求到真正的智慧,那么这些事情样样都可以求得到。为什么呢?有了智慧,那一样办不到呢!所以智慧是第一,智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有智慧,就是佛家常讲的有求必应,有求必应是建立在圆满究竟智慧的基础上。

  问: 智慧是什么?

  答:智慧是定心的起用;换一句话说就是清净心起作用,那就是智慧。我们今天妄想、执着、分别、烦恼很多,就是心不清净,所以看人、看事、看物,虽然在面前,往往看错,想错,说错,做错,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心不清净。

  问: 智慧怎么求?

  答:佛教给我们要修行。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的智慧、德能、才艺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可是现在诸佛菩萨智慧、德能流露在外面,我们的智慧、德能到那里去了呢?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已经被「污染」了。我们今天:思想有污染、见解有污染、心地有污染。佛法在三千年前就教给我们要如何保护我们心地的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净心起作用就是万德万能。佛法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这幺多方法、门径作什么用的呢?都是帮助我们把精神的污染、心地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统统化除掉,把它断掉,恢复自性清净心。

  问: 如何修正错误的行为?

  答:错误的行为就是污染,如何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行为不外乎三大类,就是身、口、意三业:身是身体的造作;口是言语;意是思想、见解。这三大类的行为有了错误,就把它修正过来。那么到底什么是正?什么是错?这个正的标准是什么?佛实在是高明,实在伟大,佛没有制订一个标准要我们去遵守,佛给我们讲,标准就是自性,是你自己的自性,不是从外面来的。

  问: 什么是业障?

  答:业障就是分别、执着。怎么能够把分别、执着离开呢?这个话不能听错,听错犯的过失更大。倘若不分别、不执着,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还得了吗?你去打战连敌人、自己人也不分了,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错了。真正的不分别、不执着就是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分别,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着众生分别而分别,随着众生执着而执着。自己有没有呢?自己决定没有。这就对了,这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分别执着,并没有破坏众生的分别、执着;众生有这个分别、执着,他才能建立社会的秩序,世间才不至于乱。

  问:如何打好修行的基础?

  答: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一定要以三福作基地。就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无论盖什么式样的房子,盖得多高,千千万万种,但基地是一样的,一定要做非常坚固的基地,从这个地基上才能够建造各种不同的建筑屋。由此可知净业三福是修行的基础。今天我们修学,费的时间比古人长,用的精神比古人多,为什么没有古人的成就呢?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把基础疏忽掉了。

  问: 怎样读经才能收到真实的利益?

  答:读经这个方法是修定,用读经的方法断烦恼。到你烦恼断了,心地清净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思维经义了,你不会把经的意思想错了,因为智慧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不清净,不要去胡思乱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经的意思错解了。我们初学要读一点古人的注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为补助。初学者以修定为主,修清净心为主,一天用八小时来修清净心,修定;研究注解、注疏,研究经典的理论,一个小时,顶多两个小时足够了,那是补助。这个补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开悟,念到自己兴趣没有了,会退转了,所以叫你读一点注解、听听讲,调剂调剂,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开智慧的。读诵大乘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在什么程度,应该要如何的修学,我们才不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一生当中才真正的能得到殊胜的成就,殊胜的利益。

  问: 佛经跟世间书有什么不同?

  答:佛经跟世间书不一样,所有圣人的经论完全没有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就有无量义。譬如说我们今天是读《无量寿经》,我们读得很有味道,里面的东西我很懂得;我再学个一年、两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里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丰富,原来它的意思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佛经有无量义,它随着你的心地清净的纯度,随着你境界的提升,你会看到它圆满的义理,愈看愈广大,愈看愈圆满。经典的受持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厌,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

  问:何谓净业三福?

  答:一切菩萨成佛都以这三条(三福)作基础。不管你修学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如果没有将这个基础修好,都不能成就。

  净业正因者,共有三条:

  一者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三条一共十一句,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层大楼,后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就好像这个大楼一样,第二层一定包括第一层,第一层不见得包括第二层,因为第二层不盖可以。这个基础就非常之坚固,第一是根本的根本,这一条做不到,后面统统都没有。我们要想成佛、成菩提,假如人都没有做好,怎么能成佛作祖呢?那么发菩提心是在第几层?第八层!倘若前面七层都没有,那来的菩提心呢?菩提心没有,那么念佛也不见得能往生。为什么呢?往生的正因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若修行只有一半,缺了一半,这往生靠不住了!想到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明了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那么少,倘若我们的心还是糊里糊涂的,还是颠倒梦想的,这样念佛怎么能往生!原因就在那里。

  问: 菩提心是什么?

  答:菩提是觉的意思;菩提心是觉心,觉而不迷的意思。

  问: 菩提心是什么「心」?

  答:这个「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具体来说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要真正发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是度呢?度是帮助他、协助他的意思。帮助里面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是帮助他断烦恼,恢复清净心。如果把这个标准放到最低,就是帮助他,教他孝亲,教他尊师重道,教给他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引接一般没有学佛的众生。不学佛的,要用这个方法教他,这是人天法。已经学佛的,要教他真正回头,三归依是回头。教他守法,教他守规矩。对于老修,那就是要劝他「发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问: 佛法所修的是什么?

  答:修的是觉、正、净。

  问: 什么方法修觉、正、净?

  答: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参禅修觉正净,持咒修觉正净,念佛修觉正净,读经也修觉正净。「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因为每一个法门统统修的是觉正净,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了;觉正净达到圆满的程度就叫成佛。

  问: 苦从那里来?

  答:苦从「迷」来的。

  答:从「悟」来的。觉悟就乐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统统清楚,统统明了,自然就快乐了。你能够掌握事实,能够自在地运用和支配这个事实;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被环境所约束。样样作的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呢!

  问: 如何辨识佛陀教育学位的名称?

  答:佛法是教育。教育有学位,像我们在世间这个教育,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其次是硕士,再其次是学士,三种不同的学位:在佛门梩面亦复如是,名称不一样而已。佛法梩面最高学位叫佛陀,所以人人都可以称佛,像我们这个世间,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佛陀」是学位名称,菩萨也是学位的名称,像硕士,比佛陀低一级;阿罗汉又低一级,像学士一样。

  修学分成三阶段: 第一阶段 –正觉 第二阶段 –正等正觉 第三阶段 –无上正等正觉

  如果你得到正觉,你就叫阿罗汉。

  如果你修到正等正觉,那么你就拿到菩萨的学位。

  如果再往上去修无上正等正觉,你就拿到佛陀的学位了。

今天农历十月初五恭迎禅宗达摩祖师圣诞

  达摩祖师即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

  达摩祖师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驻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二祖慧可大师。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南无大智达摩祖师!

  菩提达摩,本为南天竺香至王三王子,出家证得佛法真谛后,于梁普通年中,泛海来东土弘授"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其后,禅宗在东土开花结果,发展为中国最大佛教宗派,达摩大师也被奉为禅宗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

  菩提达摩,通称达摩,中国禅宗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有精辟的见解。

  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而且发愿要将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统一起来,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后来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有一天,他听到自己的侄子,继承南天竺王位的异见王,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采取禁止信仰的法令。于是,菩提达摩便派弟子婆罗提前往劝谏,波罗提不辱师命,成功地扭转了异见王的禁教政策,使异见王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据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关于达摩之籍贯以及他的种姓,禅宗诸书亦传说不一,据《洛阳伽篮记》称他为“波斯国胡人也”;《开元释教录》卷第六引菩提流支传亦谓: “西域沙门达摩者,波斯国人也”。而《续高僧传》则谓: “南天竺婆罗门种”。但《历代法宝记》却载: “南天竺国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禀师氏于言下悟,阐化南天,大作佛事”(《大正》101册180下)。此中未载那一国王名。到了《景德传灯录》即载有其国王名,谓: “菩提达摩,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这里“香至”是国王之名,或国名不能确定,可是《传法正宗记》卷第五中所载之文则明显完整指出: “菩提达磨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刹帝利,初名……父曰香至,盖其国之王,达磨即王之第三子也”(《大正》102册739中)。日人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第三页引《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弟子昙林序》载: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也”。古印度对于四姓阶级分得很清楚,唯刹帝利族统治国家,婆罗门只管祭祀事,何况是大婆罗门怎称国王? 。

  上述达摩之籍贯,最早史料谓: “波斯国人”,而道宣之《续高僧传》以后诸书均谓:“南天竺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既称为“波斯国人”,就不是“南天竺婆罗门种”;如果是“婆罗门种” ,就不可能称为“香至王子”;王子乃是“刹帝利种”,不可能是“婆罗门种”。凡此诸说,初谓: “胡人”,后称:“王子”。(罗香林之《唐代文化史》)《旧唐书·僧神秀传疏证》谓: “达摩后称‘碧眼胡僧’,作者意谓: ‘波斯胡人’一说,实较可信”。他根据: “冯应榴《苏诗合注》,卷七‘赠上天竺辩才诗’, ‘碧眼照山谷’句下,冯注引宋施顾注,谓:《高僧传》,达摩大师,眼绀青色,后称碧眼胡僧’。又云: ‘榴案,又见《祖庭事苑》。按《祖庭事苑》”,宋释善卿编(日《续藏经》第二编第十八套第一册),是宋时固以达摩为‘碧眼胡僧’也。唐时印人是否碧眼,今不可考,波斯人则至今尚碧眼也。杨街之着《伽蓝记》时,与达摩人华相去不远,所记‘波斯胡人’一说,较后起诸说为近实际,而宋人所称‘碧眼胡僧’,亦与波斯人种暗合,故谓达摩为波斯胡人。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来奉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到此国来,受到国王供养。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辨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于是他改号叫菩提达摩。他问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听您的指示。”师父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达摩又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师父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我寂灭六十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铺降。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有什么事?”师父说:“此后一百五十年,会发生一场小灾难。听我的谶语: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怎么样?”师父说:“二百二十年以后,会见到林子里有一个人证得道果。听我的谶语: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 般若多罗又把各段偈颂演说了一遍,内容都是预言佛教的发展,教派的兴衰(详见《宝林传》和《圣胄集》)。达摩恭承教义,在师父身边服役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懈怠。

  当时有两位佛教大师,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胜多。二人本同达摩一块儿学习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罗尊者后,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导人民,当时号称“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却把他的徒众又分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宗囿于己见,自图发展,支系茂密,弟子众多。达摩叹道:“一位老师已经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况还要枝叶茂盛地分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这多余的派系,他们就会永远被邪见所纠缠。”说罢,小施法力,来到有相宗的寺庙,问:“一切法为什么都叫做实相?”僧众中有一位叫萨婆罗的尊长回答:“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达摩说:“如果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该怎么定呢?” 对方说:“各种相其实没有定。如果有定,怎么叫做实呢?”达摩说:“各种相不定,便叫实相。你今天说不定,是怎么得来的呢?”对方说:“我说不定,不是说各种相;如果说各种相,意思也是这样。”达摩说:“你说不定应该是实相,定其实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实相了”对方说:“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实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变。”达摩说:“你说不变,怎么叫实相?已经变了迁流了,意义也还是这样。”对方说:“不变就应当在,在就是不在。所以变了实相,以定它的意义。”达摩说:“实相是不变的,变了就不是实相。就有无来看,什么叫实相?”

  萨婆罗心里明白圣师理解深远,便用手指着虚空说:“这是世间的有相,也能看作虚空。就我这身体看,能像这样吗?”达摩说:“若是理解实相,就会看见无相。若是理解无相,也就理解万物都是假有。而对万物的认识,又不失其假有的形体,对无相的认识,不妨碍有相的感受。如果能这样理解就叫做实相。”僧众所了,豁然开朗,钦佩地向他行礼,十分信服他。

  达摩从这里消失了,又来到无相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相,怎么证明它?” 僧众中有一个叫波罗提的回答:“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不显现对象的形象。”达摩说:“你心里不显现,如何知道它?”对方说:“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对对象不加取舍。如对着阳光,也就当没有对着。”达摩说:“对于各种有无现象,心里不加取舍。又,对着光明当没有对着,光明也就没有。”对方说:“在禅定状态中,尚且没有什么感悟,何况还想知道无相呢!”达摩说:“相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说什么有无?感悟都没有,怎么能叫禅定?”对方说:“我说不证,是证无所证。不是禅定,我就说是禅定。”达摩说:“不是禅定,怎么又叫禅定?你说不证,这不是证什么是证?”波罗提听了达摩祖师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谢达摩祖师,忏悔以前的错误。达摩预言道:“你不久将证得道果。这个国家有魔鬼,不久就会被你降服的。”说完就不见了,又来到定慧宗的寺庙,问:“你们所学的定慧,是一还是二?” 僧众中有个叫婆兰陀的人回答:“我们这个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达摩说:“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为什么叫定慧?”对方说:“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 达摩说:“当一不一,当二不二。这不是定慧,怎么说是定慧?” 对方说:“不一不二,定慧知道。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达摩说:“慧不是定,怎么知道呢?不一不二,谁是定,谁是慧?”婆兰提听了,疑心涣然冰释。达摩又来到第四处戒行宗的寺庙,问:“什么叫戒?什么叫行?这戒行是一还是二?”僧众中有一个贤人回答:“一二二一,都是那因缘所生,依法教行事,内心不染,就叫戒行。”达摩说:“你说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还说什么依法教。你这两种说法矛盾,不能诉诸行动。内外都不明确,如何叫做戒?”对方说:“我有内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达,就是戒行。如果说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说到清净,就是戒,就是行。”

  达摩说:“全是全非,还说什么清净?既然得到通达,又哪有内外之分?”贤人听了自觉惭愧,信服了达摩祖师。达摩又来到无得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得,既然无得,又得到什么正果?既然没有所得,也没有能得。”僧众中有个叫宝静的回答:“我说无得,不是说没有能得。要说能得,无得就是得。”达摩说:“得既然是不得,得也就不是得。既然又说能得,能得到什么?”宝静说:“见到的得是非得,非得是得。如果见到不得,就叫做能得。”达摩说:“得既然不是得,能得也是无所得。既然无所得,又说什么能得?” 宝静听了,迷惘顿消。达摩达摩祖师又来到寂静宗的寺庙里,问:“什么叫寂静?在此法中,哪是静,哪是寂?” 僧众中有一位尊者回答:“此心不动,就叫寂。不染教法,就叫静。”达摩说:“本心如果不寂,就要借助寂静之法。本来寂,哪还需要寂静之法?”对方说:“诸法本空,因为空空。就空空而言,名叫寂静。”达摩说:“空空已经是空,诸法也是空。寂静无相,哪有什么静,哪有什么寂?” 那位高僧听了达摩祖师教诲,一下子开悟了。接着六派徒众都发誓归依达摩祖师。这样,达摩的佛化遍及南印度,声驰全印度,在六十年的时间里,说服了无数的人出家。

  后来南印度一位相信外道的国王登荃,开始贬抑佛法。常说:“我的祖宗都信仰佛道,陷入了邪见,寿命不长,福运也短。况且,既然我身是佛,还外求什么?善恶报应,都是聪明人妄自虚构的。至于国内受先王尊奉的佛派老臣旧友,都予废除。”达摩知道后,悲叹国王德薄。如何挽救呢?他想到无相宗有两个首领,第一个是波罗提,此人与国王有缘,快要证得道果了。第二个是宗胜,不是不博学善辩,而是没有宿因。当时六宗弟子心里无不暗想:佛法有难,祖师怎能自己安闲?达摩遥知弟子心事,就弹响指头回应他们。弟子们听到后说:“这是师父达摩的信响,我们应该赶紧前去,听受祖师慈命。”他们来到达摩的住所,礼拜问讯。达摩说:“有一片叶子障蔽了天空,谁能剪除?”宗胜说:“我虽然浅薄,却不敢害怕去走一遭。”达摩说:“你虽然聪慧善辩,可是道力未全。”宗胜心想:“师父担心我见了国王后,大作佛事,名誉显达,夺去了他的尊威。纵使那国王福禄智慧双全,我是受过大佛教诲的佛门弟子,难道还敌不过他?”于是就私下去见国王。到了王宫,他向国王大谈法要、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情。国王同他问答交锋,所说的无不在理。国王问:“你今天所说这套,法在哪里?”宗胜说:“这个如同大王治国教化人民,应当合乎正道。大王的道是什么?”

  国王说:“我的道就是要除去邪法。你那个法,将降服在谁人手下?” 达摩坐在那里,遥知宗胜失败了,赶快对波罗提说:“宗胜不听我的话,悄悄去化导国王,一会儿就理屈了。你可快去救他。”波罗提恭敬地接受了达摩祖师的指令,说了声:“希望借助您的神力”,脚下已经升起白云。他飞到国王面前,默默地停住。国王正在问宗胜,忽然看见波罗提乘着云赶来,大吃一惊,忘了自己的话,说:“腾空而来的人,是正的还是邪的?”波罗提说:“我无所谓邪正,而是来正邪的。大王心若正,我便无邪正。”国王虽然惊异,而正值傲慢头上,便向宗胜下了逐客令。波罗提说:“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赶走僧人?我虽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发问。”国王恼怒地说:“什么是佛?”波罗提说:“见性是佛。”国王问:“大师能见性吗?”波罗提说:“我能见佛性。”国王问:“性在哪里?”波罗提说:“性在作用上。”国王说:“什么作用?我没看见。”波罗提说:“现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见。”国王说:“我有它吗?”波罗提说:“大王如果作用,无不有它;如果不作用,连自己身体都难以看见。”国王说:“作用的时候,他分几处出现?”波罗提说:“分八处出现。”国王说:“给我讲讲这八处。”波罗提说:“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现在无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摄于一颗微小的尘埃中。知道的说是佛性,不知道的说是精魂。”国王听了这段偈语,就开悟了,向波罗提悔过谢罪。他经常向佛家人咨询法要,修习佛道日夜不倦,活到九十岁才死去。

  当时宗胜被赶出王宫,跑到深山里,心想:“我如今一百岁了,八十岁前行事不端,二十年来方归依佛道。天性虽然愚昧,行为可没有差错。既然不能抵御佛法的灾难,活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跳崖自尽。有一位神人用手托住了他,把他放在岩石上,身体安然无损。宗胜说:“我惭愧地跻身佛门,本该以宣扬正法为使命,却不能去除国王的偏见,所以捐躯自责。没想到神人竟然如此救助我!希望神人赐我一句话,让我保用余生。”神人便说了一偈:“大师寿有百岁,而八十年所作都不是,后来因为靠近了至尊,在达摩祖师熏陶下修人了佛道。虽然有些智慧,而有较多彼我,遇到各位贤人,未曾生起尊敬之心。二十年功德,内心还没有恬静。因为聪明和傲慢,落在这个地步。国王不尊敬你,应当知道这是当然的结果。你如果从今以后不再疏慢怠惰,不久就会成就奇智。圣人们都是潜心修炼才得道的,如来也不例外。”宗胜听了偈语高兴起来,在岩间静静地坐禅。

  这时,国王又问波罗提:“仁人聪明善辩,应当拜什么人为老师?”波罗提说:“我出家,拜婆罗寺乌沙婆三藏为受业师,出世师是大王的叔父菩提达摩。”国王听到达摩祖师的名字,惊了半天,说:“我惭愧地继承了王位,德性鄙薄,又趋向邪说,违背正道,忘了我尊敬的叔父。”立刻下令叫近臣们专程去迎请达摩。达摩随着使臣来到王宫,帮助国王忏悔前非。国王听了劝诫,流着眼泪向达摩谢罪。又下诏书,请宗胜回国。大臣禀奏:“宗胜被贬斥之后,跳崖自杀了。”国王对达摩说:“宗胜的死,都是我的错。如何能大发慈悲,免去我的罪过?” 达摩祖师说:“宗胜现在正在岩石上休息,只消派使臣去召,马上就会回来。” 国王便派使臣进山,果然看见宗胜在那里端坐静思。听说国王召他回去,宗胜说:“深愧国王美意,贫道立誓居处在岩泉了。何况王国之中,贤德如林,达摩是大王的叔父,佛家六众的导师,波罗提是佛法中的龙象,希望大王推崇二位圣人,以便给身家国业造福。”使者回头来复命,还没走到,达摩就对国王说:“你知道带回宗胜了吗?”国王说:“不知道。”达摩说:“第一次请不来,第二次必然不会来。”过了很久使者回来了,果然如达摩所说,没有带回宗胜。达摩于是向国王告辞说:“好好修习善德,不久你就会生病的,我走了。”七天之后,国王生病了。请御医来诊治,病却越来越严重。贵戚近臣们记起达摩大师的预言,急忙派使者去对达摩说:“国王病重,快到弥留的时候了,望王叔大慈大悲,远道来救治。”达摩便到王宫来慰问。这时,宗胜又一次承蒙国王召请,便离开了深山。波罗提也来探病,问达摩:“该怎么做才能让国王免除病苦?”达摩便叫太子代替父王赦免罪人、广施恩惠、崇奉佛、法、僧三宝,又为他忏悔,希望消止罪过。这样做了三遍,国王的病有了好转。达摩想到震旦缘熟,游历化导的释子不时走到那里去,便首先告别了先师的宝塔,然后又告别同学,再来到王宫,安慰鼓励国王说:“要勤修各种善业,护持佛家三宝。我这一去不会很久的,九年便回来。”国王听了涕泪交流,说:“这个国家有什么不好,那方土地有什么吉祥?不过,叔父既然同它有缘,也不是我劝阻得了的。只希望不要忘记了父母之国,事情办完了,早日回来。”国王便准备了大船,装上各种珍宝,亲自率领臣属,把达摩一行送到海滩。

  达摩一行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到达了中国的南海。这时是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广州刺吏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上表奏禀梁武帝。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这时是大通元年——丁未年。十月一日达摩等到达金陵(按,即今南京)。武帝接见了达摩,问他:“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没有功德。”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空寂无圣。”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达摩说:“不知道。”武帝没有领悟。达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长江北岸。

  十一月二十三日,达摩到达洛阳。这时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达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语。人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管他叫“壁观婆罗门”。

  当时有个叫神光的僧人,是个旷达之士。他长期居住在洛阳附近,博览群书,善于谈论玄妙的道理。他叹道:“孔子、老子的教,不过是礼术规矩,《庄子》、《易经》这些书,也未尽妙理。近日听说达摩大士住在少林寺,最圣达的人就离自己不远,该占探访他那玄妙的境界。”于是来到少林寺,早晚参见大士,恭候在旁。达摩却每每对着墙壁端坐,神光听不到他的教诲和鼓励。神光心想:“过去的人求学访道,饿了,把光骨头敲开吸取里面的骨髓,从身上扎出血来暂时充饥,割下珍贵的头发掩埋在泥里,或者舍身跳崖去喂老虎。古人尚且如此,我又是什么人呢?”这年十二月九日晚上,漫天大雪,神光站在殿外,一动不动。到天亮时,积雪都没过他的膝盖了。达摩问道:“你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要求什么事?”神光悲苦地流下泪来说:“只希望和尚慈悲为怀,打开甘露门,普度众生。”达摩说:“诸佛有无上妙道,是天长地久勤奋精进,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而修得的。哪能凭小德小智,轻慢之心,就想得到真乘,白费辛苦。”神光听了达摩祖师的教诲激励,悄悄拿了一把快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将残臂放在达摩面前。达摩知道他是堪承大业的法器,就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为了证法而忘掉了形骸.你今天在我面前砍断手臂,你所追求的也可以得到。”达摩于是给他改名叫慧可。

  慧可问:“诸佛的法印,可以说给我听吗?”达摩说:“诸佛的法印,不是从人那里得到的。”慧可说:“我的心还没有安宁,求大师帮助我安宁下来。”达摩说:“把你的心交给我,我帮助你安宁。”过了一会儿,慧可说:“找我的心,找不到了。”达摩说:“我帮你安心,完成了。”过了九年,达摩要返回印度了。他召集门人说:“回国的时间到了,你们何不说说自己有什么心得?”一个叫道副的说:“在我看来,不拘于文字,不离开文字,这就是道用。” 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皮毛。”尼姑总持说:“ 据我理解,就像庆喜见到如来的佛国,见了一次就见不到第二次。”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肉。”道育说:“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识五阴并非真有。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法可以学得。”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骨头。”最后,慧可礼拜了大师,依次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开口。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精髓。”他又看看慧可,告诉他:“过去如来把他的清净法眼传给迦叶大士,然后又展转嘱托,传到我手里。你要护持。我把袈裟也传给你,作为传法的信物。它们各有自己的含义,应该知道。”慧可说:“请大师指示。”达摩说:“内传法印,以便正智与真理相契合。外传袈裟,以便教派承传旨意明确。若是后代轻薄,群起怀疑,说我是西天人氏,你是东方学子,凭什么得真法,你拿什么证明?你如今接受这袈裟和佛法,以后遇上灾难,只消拿出这衣裳和我的法偈,就可以表明化导无碍。我寂灭两百年后,衣裳就不再往下传了,佛法已经遍布天下。但那时候,懂佛道的人多,行佛道的人少;说佛理的人多,通佛理的人少。私下的文字,秘密的证说成千上万。你应当宣传阐发正道,不要轻视了没有真悟佛理的人。他们一旦回复正道,就跟没走弯路的人一样了。听我的偈言:‘我来到这里,本是为传妙法、救迷情。结果自然成。'”达摩又说:“我有《楞伽经》四卷,也传给你。这是如来心地要法,开示众生悟法人道的。我来到这里,已经中毒五次。我曾经把毒物吐出来过,放在石头上,石头都裂开了。我离开南印度来到东土的原因,是看到神州大地有大乘气象。所以才跨过大海越过荒漠,为大法寻找法器。机遇未合,便像愚人一般少言寡语.我的目的已经达到。”(《别记》载:达摩祖师在少林寺住了九年,为二祖慧可说法。只教他外息诸缘,内心无事;心如墙壁,这样才可以人道。慧可讲说心性种种,同真理不相契合。达摩祖师只制止他的错误,不给他讲解无念心性。慧可有一天忽然说:“我已经息了诸缘。”达摩问:“莫成断灭了吗?”慧可说:“不成断灭。”达摩说:“这就是诸佛所传的心性,永远不要怀疑它。”)说罢,和众徒们来到嵩山的千圣寺,住了三天。

  当时,魏皇帝尊奉释家,佛门俊才如林。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二人,便是僧中鸾凤。他们看到达摩大师演说佛道,常比手划脚同大师辩论,是非蜂起。达摩达摩祖师远振玄风,普施法雨,赢得了声望。而气量褊狭的两个僧人不堪忍受,竟相生起害人之心,几次在大师的饮食里施放毒药。到第六次放毒时,大师教化世人的因缘已尽,法教也有了传人。便不再自救,端坐圆寂。这时是魏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年十月五日。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达摩安葬于熊耳山,人们在定林寺为他起了一座塔。

  三年后,魏臣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来经过葱岭时,同达摩祖师相遇。宋云看见他手里提着一只鞋子,翩翩远去。宋云问:“大师往哪儿去?”达摩说:“西天去!”宋云回来,把这事源源本本告诉大家。等到他的门人启开坟墓看时,只剩下一付空空的棺材,里面有一只鞋。满朝廷的人都为之惊叹。官员们奉皇帝命令,取了那只鞋,放在少林寺供养起来。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丁卯年,鞋被信道的人偷到了五台山华严寺。当初,梁武帝遇到达摩师祖,因缘未合。后来武帝听到达摩到魏推行教化,打算亲自为他写一篇碑文,但是没有抽出时间。再后来听到宋云讲的故事,终于动笔把碑文写出来了。唐代宗谥达摩为“圆觉大师”。他的塔叫空观塔(年号依《纪年通谱》)。

  (《通论》说:《传灯》记载,魏孝明帝钦服达摩非同寻常的事迹,三次下诏书请他下山,可是达摩到底也没离开少林寺。大师圆寂之后,宋云从西域回国,在葱岭碰上了大师。孝庄帝下令打开墓穴。这时是《南史》所说的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孝明帝在这年四月癸丑去世,达摩祖师十月到梁国。则达摩还没有到魏国时,孝明帝已经去世了。他儿子即位不久,就被尔朱荣杀死,这才立的孝庄帝。由此魏国大乱。过了三年,孝庄帝死,五年后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因而祖师在少林寺的时候,正值魏国内乱。等到宋云回来的时候,孝庄帝已经去世五六年,国家也早被分割了,哪有孝庄帝命令开启墓穴的说法?按,《唐史》说:后来魏末时,有个叫达摩的僧人航海来中国,去世之后,这年魏国使节宋云从葱岭回来,看见了他。宋云的门徒挖开他的墓穴,只有一只鞋子留在里面。这才是真实的记载。)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圆寂于洛滨,葬熊耳山。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一、国无恶道愿。二、不堕恶趣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三、身悉金色愿。四、三十二相愿。五、身无差别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六、宿命通愿。七、天眼通愿。八、天耳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诸佛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十二、定成正觉愿。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十三、光明无量愿。十四、触光安乐愿。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十五、寿命无量愿。十六、声闻无数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七、诸佛称叹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十念必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

  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三、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五、一生补处愿。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六、获陀罗尼愿。四十七、闻名得忍愿。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为何命中大富大贵之人,财库却是空的

  护法揭示为何命中大富大贵之人财库却是空的(教训深刻啊)

  感谢幻影o海潮音师兄编辑整理

  人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迷惑,很多人双手不停的劳动,但仍在困厄之中,人们无法了解自己的福份,所以他们会去祈求相师的指点。

  然而,我亦然知道,人的福份,是有定数的,也就是说,依照三世因果的律令,一个人吃多少米,赚多少钱,其地位多高。妻、财、子、禄,原来皆有定数,这定数是千真万确的。不过,虽然有个定数,这定数一般难以改变。然而,我们亦然知道,学佛修行可以改变命运!大慈大悲可以改变命运!行大善可以改变命运!我常常运用自己任运的法力,进入另一时空之中,去『查库』,追寻福份的缘头,安祥地一一为众生解说『库藏』的问题。

  『库藏』就是福份。『查库』是看每一个人三世因果中,原具有的福份有多少。

  一天,有朱龙若来到我处,问福份。

  这位朱龙若年约五十,面目团圆,穿着毕挺西服,走路步履从容,举手投足,眉鼻眼口,均是富贵相。我观察面相,我说:『有七个财库』。

  朱龙若答。 『不准。』

  朱龙若再问:『请师傅看我身价几何?』

  我答:『二亿一千万美元的身价。』

  朱龙若哈哈大笑:『更不准,更不准。』

  我面红耳赤。朱龙若告诉我,他这一生,是做了不少的事业,每到成功的边缘,就差一步,发生其它的事故,就倒了,一件事也难做成。

  如今年纪五十岁了,仍然一事无成,可以说,勉强生活而已,更不用讲二亿一千万美元的身价。朱龙若奇怪的是,他自己相貌很好,每一个人看见他都说是富贵相,气色甚佳,手脚也丰厚,他自己也喜欢到处找相士,随众受教,每一个相士都说他的财富是非常丰厚的,财富累累,但,事实上是一名穷措大。外表看似大富豪,事实上是一无所有。

  朱龙若对我说:连人人都称赞的师傅都会失算,这天下已无奇人,以后不再找人算命了。

  我一听,更加羞赧,我简直见笑于世人。我说:『我再灵测如何?』

  『再求一试,但你已知答案。』朱龙若说。

  『无妨!』我用屈指神算,屈指神算的结果,仍然是七座财库,二亿一千万美元的身价。

  『乱来,乱来,所谓命运,不可信也!』对方叫道。

  我实在没有办法了,我说:『我去查库。』

  『查你三世因果的库藏福份,这是最后的办法,也是最实际的办法。』

  『好吧!你去查库,我等大师傅的答案。』

  当夜,我入禅后见一吏驾一车乘至,对我恭敬的说:『师傅,请随我查库。』

  『如何不准?』我责怪。吏不说,只是回答:『查了便知道。』

  这位官吏驾着车乘,急速而行,到了一座宫殿。宫殿之间,有一棵如天一般的大树,大树枝叶扶疏,可以说大树的果实累累。官吏扶着果实,由我观看。其中上有七颗果实,全写了朱龙若的名字。『七座宝库。』我大骇,明明是七座财库的,怎会是一文不名呢?

  我要告诉大家,这宝库果实,不是世间的水果,世间的水果是圆的,而宝树长出来的果实是方的,四四方方的,如同仓库一般,故称『宝库库藏』。

  据我所知道的,『宝库』有无穷无尽的数量,这『库藏殿』又在世界各地宇宙十方法界,这些是不可思议的,也很难令人想象的。彷佛是所有众生的数据,在不同的时空因缘当中,存盘在『地大』、『水大』、『火大』、『空大』,随众生的因缘不同而存档。

  这些库藏,是众生的『福份』『智慧』的总合,明白了『库藏』,一切宿命全一清二楚,有了『库藏』,便知众生的福份财富。

  为了救度一切众生,令俗世习气深重的众生得到调伏,可以『查库』,在这种的因缘下,能使大众产生信心皈依信仰。『库藏』的地点,因人而异,约分有五:

  一、总统及国王。 二、荣华富贵的人。 三、工、农的人。四、修行人。 五、贫苦的人。

  据我所知,有很多修行人的『库藏』,里面是充满智慧的法本,他们将智慧握在手中,『库藏』内并不一定有什么福份,他们只是将智慧发光,使一切众生得到成就,而他们的福份就是『自在』。

  保护『库藏』的护藏神,都是极其猛忿怒的护法,因为他们的使命,就是使每一个的库藏都非常的安全,因为所有的『库藏』都是每一个人历世转劫的殊胜因果,有着甚深的宿命因缘。能够明白『库藏』之理,能够『查库』,也只有具足殊胜福德的人,才能见到『库藏』,这种人在人间寥寥如晨星。

  我见到朱龙若的『七座库藏』,确定他是应该有财富的人,也就是荣华富贵的人。我疑惑。官吏要我打开里面看。我一一打开,吃了一惊,因为里面的『库藏』全是空的,并无一物。现在换我迷糊了,有七座宝库,但全是空的,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问护藏神。 护藏神答:『追溯朱龙若,此人前世修行、行善,修出了七座库藏,今世是大富大贵之人,可惜的是,他年轻时,风流成性,喜欢女色,饱暖思淫欲,他原有妻室,又在外面乱来,有了第三者。其妻浮尸在家后院的游泳池。』

  『游泳池内溺毙?』我问。『其妻根本不会游泳,怎会下游泳池。』 护藏神答。

  『是失足落水?』 我又问。

  『这是朱龙若自己对人说的。』护藏神回答:『朱妻水淋淋的亡魂,带着已有七个月身孕的胎儿之魂,再随着一位穿黑衣的老太太,是朱之岳母。她们三位持着文疏前来,把七座宝库的库藏全数分光,三位亡魂带着库藏的缘份转世去了。』则三位转世之人将有此财富。

  『朱妻之名?岳母之名?』

  『朱妻是施玉圆,其岳母曾知慧。』

  『为什么其岳母曾知慧也可以来分他的库藏呢?』我大惑不解?

  护藏神说:『原先朱龙若一切经营的资本,全是曾知慧的。』

  『哦!我明白了。』我约略明白朱龙若这一世的来龙去脉了。这里面隐藏着灵异,其实也不算是灵异,而是现实的反映,这些过程的诸端现象,当中都有因果存在,一点一滴也不可疏忽,在这种情形之下,生命轮回的现象,也就更加的明晰!

  那天,朱龙若来了。『查库了没?』他的嘴角挑战的带着笑意。

  『查了。』我正等着呢!

  朱龙若带着嘲笑的口吻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我反问朱龙若:『你的岳母曾知慧,储蓄过钱吗?她有钱吗?』

  『是的,她曾去学医,回来后开始行医救人,她是有钱人,后来先生早逝,守寡一生茹素。』......。 朱龙若有点诧异:『你怎知道,我前妻岳母之名。』

  『我还知道你前妻之名呢!她是施玉圆。』我说。

  『你还知道什么?』他吃惊了。

  『失足落水,带着胎儿。』『而且那是你自己对外说的。』我大声的说。

  『师傅,你是什么意思?』朱龙若涨红了脸:『你不查库,查这些干什么?』

  『这是查库的插曲。』我坦白告诉他:『你命中虽然注定了有七座宝库,但宝库却是空的,虽然你命里注定是大富贵之人,但你却享不了大富贵之福,你的福已经没有了。』

  朱龙若不说话了,他沉思了很久,默默的喝了几口茶,猛然的站立了起来,身子施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房遇到地基不是实土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