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禁战争吧3是日更吗

【魔禁手游】无氪玩家的日常【御坂美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85,219贴子:
【魔禁手游】无氪玩家的日常
是这样的,两天半之前我突然想玩魔禁于是下回来开了个新号,ios5(疯狂暗示)镇楼是我这两天半干的事,到魔禁手游吧转了一圈,我知道我这个肝的不算什么,但我找不到水贴话题了。当年立flag,魔禁三开播之前不到14级我就要吃老二(冰箱)了,今天有个人提醒我说他等着
一早居然玩魔禁了
这不就是说我嘛
小一早厉害
有啥想不开的非要弹弹珠
有什么想不开的竟然要玩魔禁
楼主肝的顺序有点小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没将呱太花在刀刃上。无氪玩家的话前期建议美琴或者安娜至少要养一个(一阶就行,等级一定要高),不然在中期的时候刷不到14-4,累积不了紫卡会很伤。然后泡澡的优先度是很低的,除非有小伙伴一起“捡♂肥皂”。有这个时间可以去打适格者,前中期的紫写真也是提升战力的最佳途径。
魔禁太耗时间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show/21083.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Sina Visitor System热门文章推荐
热门专题推荐&p&……深夜看完绝望篇第一话,突然想起来知乎搜一搜,然后看见了这个问题……忍不住槽最高票带着cp脑答题怎么回事……&/p&&br&&p&无邀,自我意识过分强烈忍不住答题。&/p&&br&&p&狛枝凪斗极端纯粹,过分简单。&/p&&p&狛枝凪斗并不自卑,他比任何人都要傲慢。&/p&&p&狛枝凪斗只遵循自身的逻辑系统,普世法则对他来说毫无意义。&/p&&br&&p&&b&一句话概述,狛枝凪斗是一个极端理智的狂信徒。&/b&&/p&&br&&p&弹丸很多角色的性格表现都有漫画夸张化,咬文嚼字很容易过度解读;不过虽然差的圈有点远,但是有一个角色和他非常相似,是疑犯追踪里的Root,可以两相参照讨论。(仅指肖根线展开前的Root——以及没有被盾子巨巨污染的白狛枝。)&/p&&p&同样是幼年遭逢黑暗,同样是天才,同样是&u&极端理智伴随道德感淡漠&/u&,不同程度上被自己的才能奴役,同样展示出某种狂热的信仰,同样行动力强大到过分&u&一人肩抗第三方&/u&,甚至剧情中扮演的角色和死亡方式的冷酷都有相似之处。另外都被或玩笑或认真地说是神经病/病娇/痴汉,都常常被无视角色自身&u&完善而坚固的逻辑&/u&,粉和黑两相极端化,甚至都有吸一大堆只看颜值几乎不看角色本身的粉。&/p&&br&&p&……然而我一直get不到他的颜值。游戏就是普通少年脸,动画几个画风要么是眼神迷离基佬要么被苗木附身的软萌初中生。被圈粉是他的内在逻辑暴露开始,第五章彻底成为本命,学级裁判直到意识到要处决谁之前一直都是我好兴奋脸。&/p&&p&我刷相关微博经常觉得我应该被开除粉籍,我一定是个狛枝黑。&/p&&br&&p&用一用老旧理论MBTI,这两位都是反英雄INTJ角色:&/p&&p&极端理智,过分强大,然而孤身一人,轻蔑一切。因而,……不得不(这个词有待商榷)把自己全情投入到对某些事物的信仰中去。&/p&&p&狛枝凪斗是一个被自身才能和经历深深扭曲了的人。假如没有这份才能,他可能只是个脑子好使的理性普通人;然而在理性的基础下他遭逢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可知“运”,然后深刻认知了自己的无力……是足以将自尊粉碎程度的无力,将他所拥有、相信的一切几乎都否决了。&/p&&p&具体就不去原作里抠字眼了。他的骄傲是基于他的才能,同时他的骄傲也被他的才能击溃,他身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性,这使得他的行为和话语很不“正常”,非常扭曲;外表的谦和自卑温柔下面掩藏着极度的狂热傲慢冷酷。&/p&&p&自卑的本质可不是自我贬低,是自我否认……狛枝自我否认过吗?他对自己的理论坚定到不可思议,这不要太傲慢啊。&/p&&p&然而因为他自身的强韧,这种扭曲反而被调节出了平衡。&/p&&p&他坚信希望,(在起初)信任“才能”=希望,所以会对超高校级的全员表达敬意;自我贬低是因为几乎否认了自己成为希望的可能。&/p&&p&但是才能=希望并不是他理论的基石,所以他在第四章拿到绝望党的信息后迅速调整了他的理论……我很怀疑里面有没有苗木的催化……&/p&&br&&p&然后他殉道。&/p&&br&&p&我真的非常中意他的死法,中意得不得了,象征意义足以多重解读。永远被不幸与幸运纠缠的狛枝最后选择用绝对的物理学,百分之一百的自由落体贯穿自己,但是却死在凶手不确定的毒气里……并且凄惨得像是神之子。我看到现场的第一反应是疑心他诈死,三天之后从墓穴中复活;幸好那把长枪是冈格尼尔不是朗基努斯……我为什么要说幸好。&/p&&p&这是胡扯。我真的应该被开除粉籍。&/p&&p&狛枝凪斗寻求的希望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特定的某人——曾经是江之岛盾子,那是因为“战胜绝望的就是希望”;后来是七海(“背叛者”)或者说拯救背叛者的自身,“拯救希望就是成为希望”;希望在他的体系里是至高点,但是是永不到来的,正因为永不到来才成为希望。&/p&&br&&p&他甚至否定苗木。&/p&&br&&p&至于他对神座……空虚的同僚。绝望篇开播咯,等官方表现看我押中没押中。&/p&&br&&p&……但是多数弹丸粉从来和我走方向不一样的解读就是了。&/p&&p&病娇痴汉少女狛是谁哦,科科。&/p&&p&姑且表明我的CP立场,大抵是all狛all,含义是狛枝对全员单箭头。……我真的是狛枝粉。&/p&&p&请折叠我吧!(这是故作悲壮表演欲旺盛&/p&
……深夜看完绝望篇第一话,突然想起来知乎搜一搜,然后看见了这个问题……忍不住槽最高票带着cp脑答题怎么回事…… 无邀,自我意识过分强烈忍不住答题。 狛枝凪斗极端纯粹,过分简单。狛枝凪斗并不自卑,他比任何人都要傲慢。狛枝凪斗只遵循自身的逻辑系统…
&p&感谢&a href=&https://www.zhihu.com/topic/& class=&internal&&动漫评析&/a&话题下突破4.5k赞同。&/p&&p&本答案将就《空之境界》剧场版中对于身体世界的定位,讨论两个主题。一个是“通过视线的我”的成立,另一个是“通过视线的我们”的成立。第一点将以作品第1章《俯瞰风景》里俯瞰带来的悲剧为中心进行分析,第二点将对有着特异视界的两仪式等人通过与“普通”的黑桐的交流,保持与世界的维系的这个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这两个主题的探讨,我们可以说,正是对“境界”不断划分的同时又使其流动的这种视线和世界的相互作用,才成为了我们在世界里定位自己的固有身体的存在和行动的过程、溶解我们所处的孤独的催化剂——&/p&&p&&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41 俯瞰风景、身体所打开的世界和境界——《空之境界》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a&&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35a0ad257a6bd1c51bfae8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35a0ad257a6bd1c51bfae8f_r.jpg&&&/figure&&p&&b&0. &/b&&b&概观《空之境界》&/b&&/p&&p&
《空之境界》是由片长和特色各自不同的全七个章节构成的故事,其内容可以说给观众展现出了多种多样的侧面。&/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86c34eaeac1b7ac3dcc09c53bb75b28_b.jpg& data-rawwidth=&618& data-rawheight=&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a86c34eaeac1b7ac3dcc09c53bb75b28_r.jpg&&&/figure&&p&
故事主人公两仪式有着直死的魔眼,能够捕捉到万物里存在的“死”,甚至达到了“只要是活着的东西,就算是神也能将其杀死”的境界。这样的两仪式和各种怪异存在的战斗也就成了驱动《空之境界》故事发展的主轴。作为“传奇而非日常”式的存在的式,和体现了“平凡和日常”的黑桐干也之间的交流,就很自然地将日常和非日常的世界混合、对接在了一起。在这一点上,我们首先就可以称这部作品为现代传奇。其次,作品中那种不可思议的杀人事件渐渐真相大白的展开,也给《空之境界》增添了解谜故事的氛围。与此同时,各个章节里登场的个性丰富的能力者们的奇妙存在,也给我们社会的存在方式或者人类观提出了各种疑问,使作品显现出了某种科幻式的侧面;然而原作者却又说“《空之境界》是Boy
meets girl的故事”(《剧场版空之境界 未来福音册子》p17)——从这种种事实当中,就可以说我们是无法仅仅从一个侧面来定位本作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8275bdd4e9cef494d660a6a00b74ef7b_b.jpg& data-rawwidth=&524& data-rawheight=&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8275bdd4e9cef494d660a6a00b74ef7b_r.jpg&&&/figure&&p&
这部作品所持有的这种多面性,也是表现在其构成里的。七章的故事基本上相互独立,而最初的1-4章的时间顺序也是被打乱了的。于是,作为这个传奇故事的高潮,“对决一连事件的主谋者荒耶宗莲”的剧情就被放在了第五章里。荒耶宗莲的动机是通过到达真理来拯救人类,在这个意义上,比起几乎没有确切目的的本作其他登场人物们,他也可以说是最符合传统意义上“故事”主人公的人物。然而,这个荒耶宗莲败北退场的第五章却只不过是《空之境界》的中间地点。这就显示出该作在构成上是并不局限于通常的故事式传奇的。而作品最终章的第七章里所展示出的,就可以说是一个两仪式个人的故事了:因为自己的特异存在而找不到可以容身之处的孤独的式,就这样在和接受了她的、贯彻着谁也无法理解的“理所当然”准则的干也的关系中找到了自己可以依附着活下去的地方。&/p&&br&&p&&b&1. &/b&&b&扎根世界的作为主观的眼睛&/b&&/p&&p&
近年来,各种科幻及其周边题材作品的隆盛,使得人的构成要素就在想象力中渐渐被分解、再构建成了各种形态。“一个肉体对应一个意志”的这种人的构成方式在人工智能、有着非人的异形的肉体等存在所显示出的某种人造人(Cyborg)式的身体和意志的想象力面前,就会失去意义。这些想象也可能会让人们导出这么一种人类观:作为“个人”的人只是幻想,人只不过是“可以分割的东西”的集合而已。例如在近年的日本动画中,用“您在享受夏娃的时间么?”这句台词描绘了人造人和人类共处的《夏娃的时间》,&/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89ad0a624cbcdb0aadbcc9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789ad0a624cbcdb0aadbcc9_r.jpg&&&/figure&&p&描绘了外宇宙生命体奇居子和人类的对抗和共处的《希德尼娅的骑士》,&/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2956b5fecd253dde481cbaaa_b.jpg& data-rawwidth=&354&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4&&&/figure&&p&描绘了精神性的超自然生命体、人形和人类的共处的《攻壳机动队》,&/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5ba1acfcc417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5ba1acfcc417_r.jpg&&&/figure&&p&描绘了人和虫相处、融合或对抗的《虫师》(参考&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虫师》? - Macro kuo 的回答&/a&)、《火星异种》,&/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7e5f2d1b5b45f6bbf236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7e5f2d1b5b45f6bbf236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50d0bc8b33ce600dfeb9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50d0bc8b33ce600dfeb9_r.jpg&&&/figure&&p&人和吸血(食尸)鬼的对抗和相处的《BLOOD+》、《BLOOD-C》、《东京食尸鬼》等作品里都运用了相似的想象力。&/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4bec2cd1ae2ab08f0f13_b.jp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4bec2cd1ae2ab08f0f13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2323284ebb36e76dd966_b.jpg& data-rawwidth=&980& data-rawheight=&4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2323284ebb36e76dd966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30a18ec53adc6e438c77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30a18ec53adc6e438c773_r.jpg&&&/figure&&p&同时,这种想象力也是和最近受到关注的“采用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围棋AI
AlphaGo击败各国围棋冠军”这个新闻所代表的第三次人工智能热潮密不可分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562e02d2d8e3b6ee8dad1b0592f73de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562e02d2d8e3b6ee8dad1b0592f73de_r.jpg&&&/figure&&p&此外,就像合成基因(genome
editing)以及基因组医学(genomic
medicine)开发的扩大所代表的那样,人类和非人类的境界区分的问题和这种技术环境下的秩序问题,已经开始具有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了。就在这种现实技术仿佛快要超越现有想象力的环境中,作为个体的人类的知觉、认知、身体的问题以及作为种群的人类的伦理和存在的问题也就可谓是越来越重要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3238cca4efbf_b.jpg& data-rawwidth=&354& data-rawheight=&3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4&&&/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b8570de71cfae60dcf1379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3b8570de71cfae60dcf1379_r.jpg&&&/figure&&p&
而《空之境界》里所提示出的角色的各种自我式的规定,都是扎根于身体式的和有着某种超越性的实感里的。也就是说,视觉、痛觉和记忆等各个感觉在严格意义上都是无法跟他人共有的,因此作品就赋予了它们一种拒绝客观检验的性质。(在这部作品里,就像下文将会提到的,各种感觉以及记忆都被刻画成了伴随实感起效来规定自己的“能动的作用”。特别是在第六章里,和视觉出现异常的巫条雾绘、痛觉出现异常的浅上藤乃一样,记忆出现异常的玄雾皋月就会作为主题性角色登场。像这样,在《空之境界》里,记忆就和视觉、痛觉一起被并列视作了“身体的感觉”。)从这些意义上来看,身体性就只能是主观的、个人的存在了。尽管如此,在另一面,身体性却是在和他人构筑关系时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的。在《空之境界》所描绘的这种关系性的概念里,与刚才提到的将个人分解的世界观相反,主观意义上的个人的存在一贯被作为了作品的大前提。&/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4da1c50f559fe6e62d6d9e_b.jp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4da1c50f559fe6e62d6d9e_r.jpg&&&/figure&&p&
特别是在第一章的《俯瞰风景》里,作品就聚焦了这种作为身体实感的“视界”。“注视的这种行为”或者眼睛所具有的某种魔性的力量,是在各种创作中经常被采用的题材。特别是在奈须蘑菇的作品里,能够通过注视来影响对方的“魔眼”就可谓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了。在下文不会直接提到的其他诸多例子里,我们可以举出类似在作品第三章里登场的浅上藤乃的例子。她的能力是使东西扭曲的所谓念力,而这个念力发动的条件就需要通过眼睛注视其作用对象。在动画版里,式和藤乃的能力被置于了相互对应的位置上,通过能力发动和眼睛颜色、影像效果联动起来实现的表现,眼睛在故事情节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就被鲜明地运用在演出效果当中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34c60c1e8d3163187eadd5_b.jpg& data-rawwidth=&144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34c60c1e8d3163187eadd5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8baa9ac74a6e4d5a32ca88b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8baa9ac74a6e4d5a32ca88b_r.jpg&&&/figure&&p&
本作主人公两仪式的能力“直死的魔眼”的设定是,能够通过看见事物的死,来触碰这个死亡杀死对方。这并不只是“会变得能够看见原本看不见的存在于某处的某种东西”,而是“通过注视现实存在的所有东西而能够让死的概念对它们起作用”,就成了这里和其他视觉表现的重要区别。也就是说“注视”在作品里并不是我们一般想象的被动接受视觉信息的行为,而是被描绘成了一种对世界起到的强烈作用。&/p&&p&
下文将以突显了这一特征的作品第一章为中心,对《空之境界》的这种“主动的眼睛和视界会构成身体和人格”的世界观进行考察。&/p&&br&&p&&b&2. &/b&&b&由“视界”构成的世界和自己&/b&&/p&&p&
在第一章里,登场人物巫条雾绘浮游于某栋楼的屋顶,并在无意之中引起了连续跳楼事件。她因为生病而长期住院,在这种快要失去和现实关联的状态下,就一度只会幻视(以透过病房窗户看见的风景为原型的)俯瞰的风景了。事件就在幕后黑手的荒耶宗莲给这种俯瞰视点加入了第二个灵体后发生了。原本只是俯瞰而对现实没有影响力的雾绘通过荒耶宗莲,就得到了干涉人的精神的手段(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开始尝试接触现实了。结果,她造成了和自己无关的人的跳楼自杀和黑桐干也的昏睡,并最终被两仪式给打倒了。以上就是《俯瞰风景》的大致内容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f8e7b793f9b10ecae36bb69eb370ab54_b.jpg& data-rawwidth=&423& data-rawheight=&2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f8e7b793f9b10ecae36bb69eb370ab54_r.jpg&&&/figure&&p&
巫条雾绘这个角色的存在方式,可以说就显示出了这么一个事实:人自己是会依存于由某个视点展开的视角(perspective)的。也就是说,雾绘获得了俯瞰的视点和身体后,虽然会做出符合这个视点的相应行动,她的这种存在方式却是会引起与现实的世界(脚踏地面的视点)之间的摩擦的——这就是《俯瞰风景》事件所描绘出的“自我开示”和“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了。&/p&&p&
我们通常之所以能够每天上学上班,过着现实中的生活,就只是因为我们的眼睛里映射出了这种现实的风景,使得我们能有活在其中的实感而已。而就算变得在病房的床上呆躺着,我们也是只能将这个状态下的风景当作现实,以符合自己现实的方式活下去的。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在以自己眼睛为起点而展开的风景里,和其中的东西进行着相互作用的。毕竟,我们和巫条雾绘的不同之处,就只是在“真正(肉体上)存活的现实和眼中的视界”是否一致的这点上而已。&/p&&p&
换句话来说,我们之所以能把自己规定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就只是因为我们在依靠这个(含有比喻意义的)“固有视界”而已。也就是说,我们是可以将活在现实中的自己对应上“此时此地可以看到的唯一风景”的。可以看见的视界和实际生活的世界互相对应一致的这个事实,就是人作为“原原本本”的人的条件(之一)了。而这就可以说是故事第一章的主题了。在这部作品里,巫条雾绘因为获得了超脱了肉体的“异常的”视界,所以就变成了一种脱离了“原原本本”的人的存在,即某种意义上的怪异了。而《俯瞰风景》的传奇式事件,也是由两仪式杀死这个作为异常视界的“灵体的雾绘”而解决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4a641fabb2a0df138727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4a641fabb2a0df138727_r.jpg&&&/figure&&p&
下面,留在病房的雾绘接下来该如何处置自己的这个问题就是作品的第二个解决的部分了。失去了自己作为怪异的一面后,巫条雾绘既逃避了自己犯下的罪行,也逃避了自己没有希望的未来,她本可以再次以虚弱无力的存在,去迎接就快自然降临于身的生命终点的。然而,作品中的雾绘却在和两仪式打斗中得知了直面死亡的瞬间的那种生的实感,并追求着这种实感,选择了从俯瞰视角的坠落死作为自己的终结。&/p&&p&
于是,我们就能将她的选择当作一种——与曾经脱离过这种(视界和存在的)“原本”状态的人相符的——异常的终结了。然而,卧病不起的雾绘原本就是“脱离了”普通社会的人。这种既没有生的实感、也没有死的实感的(俯瞰生死的)雾绘的选择和行为大概也就不难解释了:被式揭开了自己作为脱离者的身份而变得必须直面自己的现实后,她也就能够重新获得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以及基于自己视界的生存方式(=死亡方式)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af11d37eccf2d798cef14_b.jpg& data-rawwidth=&1426& data-rawheight=&19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2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eaf11d37eccf2d798cef14_r.jpg&&&/figure&&br&&p&&b&3. &/b&&b&围绕视界和身体的演出&/b&&/p&&p&
剧场版动画《空之境界》沿袭长度各不相同的小说原作,史无前例地实现了全七章各自独立、依次公开的动画化方式。正因为每一章都换了不同的导演,导演们也进行了各自的独创性尝试,在这个意义上《空之境界》就既可以看成一个系列的完整作品,也可以说是每章各不相同的个别作品的集合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35d81ee04f80ff79b63d9e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35d81ee04f80ff79b63d9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9db3ac52ae04b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a9db3ac52ae04b_r.jpg&&&/figure&&p&
动画版《俯瞰风景》的特征就是:对脚本进行了大胆的重新构建,追加了场景,通过剧场动画所特有的演出再现了原作内容。所谓动画特有的演出,本作开头的从式眼睛的特写开始,之后转接到式的主观视界的镜头,就是一个例子。此外类似跳楼自杀的少女登上屋顶的主观镜头、利用镜子反射来展现的镜头等有关视界的特殊演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在动画这个视觉主导的媒体里,一般来说是会遵守为了自然展现的文法来制作的。可以说,故意频繁地颠覆这种文法来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违和感的这个制作方式就是本作的另一个突出特征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4a29e1d648e0c1c09fe6fe4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4a29e1d648e0c1c09fe6fe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1c13fabe6e70bb853c7a5f_b.jpg& data-rawwidth=&692&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1c13fabe6e70bb853c7a5f_r.jpg&&&/figure&&p&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上文里的那种关于主观视点的演出理解成是,动画版省略和意译了“通常的视界虽然事实上是俯瞰,却不会实际将其感受为俯瞰”这句原作中发言的结果。虽然由于主观式的镜头在动画里绝对不是什么普遍的画面,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会感到违和感,然而这些镜头里却几乎不会存在任何视界上的违和感。而在影像上表现得让我们感受到视界上的违和感的,反而是作品中极端的俯瞰和仰视的构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2a7b7ac0c414e133e2c599d7a859560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2a7b7ac0c414e133e2c599d7a859560_r.jpg&&&/figure&&p&
此外,在主要展现了解谜、解说的会话场景的工房“伽蓝之洞”的画面制作里,有意将画面随视角进行扭曲,专门使用不合常规的镜头运动的这些演出效果,也是在通过有意给观众带来的违和感,想要加深观众对于视界这个存在的印象。&/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ed4a6cd46e81bb3dd1dc8c07afe0d4d_b.jpg& data-rawwidth=&767&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6ed4a6cd46e81bb3dd1dc8c07afe0d4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849d563a1c7ef315f0482afa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849d563a1c7ef315f0482afa_r.jpg&&&/figure&&p&
而在另一面,在动画版里追加的场景里,有一个为了说明式的左手腕是人形师苍崎橙子制作的精巧义肢而插入的情节。这里,原本看上去是式的身体一部分的手腕就被分离了下来,被当作了与人体不同的“东西”,并通过橙子的手得到了修理。这个场景的工房里放置了很多人形,这里也就同时提示出了人和人型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境界线的暧昧性。平时我们不会对于自己和他人身体之间的境界感到迷惑。就像“直到指尖的部分是我的身体”这种理所当然的认识一样,我们会毫不迷惑地将自己的身体统制在自己的意志之下,对于他人的身体也会通过想象同样的事态,并以此为基础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实现相互的交流。然而,通过不经意间在这个场景里目睹人和人形之间暧昧的身体境界,我们对于上面提及的身体的实感也就会发生动摇。例如自古而来毛发和血液经常会被看作是有着神秘的、咒术式的力量,就可以说成是这个动摇的一种表现了。在看到离开自己身体而去的毛发、指甲,或者看到在“人体的一部分”和“东西”之间往复的式的左腕的时候,我们就会直面这种身体的暧昧性。此时,我们就将不得不设定出某种方法来画出身体的境界线了。然而这种方法却很显然是绝对无法被设定得一概而全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9f517ca9b1c00f4e5c67fb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9f517ca9b1c00f4e5c67f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468d4de28c1b30a1c06e086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468d4de28c1b30a1c06e086_r.jpg&&&/figure&&p&
更进一步,在这个场景里的对话中,从橙子的口里道出了式曾经是处于一个没有内核的空架子一样的状态,推测“是干也将这个工房里人形的姿态重叠在了那时的式上”的内容。然而,曾经是作为空架子觉醒的式,就是通过获得应该填充其内核的东西,才渐渐夺回了自己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第四章、第三章)。在另一面,这一章的主要角色雾绘也是作为几乎没有身体上的自由,没有将意志作用到外部的方法,只能在医院的病床上“仿佛人形一般”生存下来的人物,作品中对于她的描写就与式形成了对比。&/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76d231e50faa78beb12df_b.jpg& data-rawwidth=&361&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1&&&/figure&&p&
之后的第五章的故事内容对于人体的人形性、人与人形之间境界的暧昧性进行了详细探讨。如果基于本文所探讨而来的第一章的主题来总结这些探讨的话,那大概可以说,人和人形的区别就是在于“有没有能够从那里展开一个视界的能力”了。&/p&&br&&p&&b&4. &/b&&b&固有的视界和想象打开的世界&/b&&/p&&p&
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如何才能将由“固有的视界”打开的自我置身于社会这个他者的群体当中。&/p&&p&
首先,我们以视界出发来考虑如何才能在他者中看到自我的这个问题。比如让我们想象某个“我”在注视着一个风景,而这个风景里耸立着好几座和自己的视点同样高的山。其中可以看到坐落于周边和远处的许多大小远近各有不同的山。虽然“我”看过的只有从这里看到的这一个风景,人类的想象力却是能够以从这里看到的风景为基础想象和描绘从别的山看到的风景的。这种想象的风景并不是完整的。这是因为这个风景里有着从“我”的视点所看不到的死角或者原本就因离太远而看不清楚的地方,对于这些部分,“我”只是用空想进行补完而已。于是,我们大概就可以预料到,从靠近自己的山看去的风景更为详细,而从远处的山看去的风景里想象的部分会更多。然而,这些山就和“我”所站的地方一样,是“可以看成山”的这个事实,也就在让我们想象从那里看去的风景的同时,也反过来使这些山和自己所在的山成为了等位的山。而更进一步的,想象着从别的山看到的风景的过程中,也就包含了“自己从别的眺望点会看到什么”的这个想象。通过这一连串过程的反复,就能让“我”这个个人一般化,变得能够在社会中定位自己。而这也就可以说是有着特异视点的人“仅凭自己是难以在社会中正常地定位自己”的原因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b26cedeaf7eb2c2c4c2f2a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
比如说,拥有了俯瞰这个乖离于地面的视点的巫条雾绘或是可以直视一般是不可视的“死”的两仪式所看见的风景,就会和其他大众所看到的风景大不一样。于是,她们就不得不为了在社会中定位自己而寻找接点。而很有象征意义的是,在作品这一章里,为这样“特异的”两人找出这个接点的,都是黑桐干也这个“普通的”存在。&/p&&p&
在另一面,如果某个“我”可以想象出从他者看去的视界的话,这个想象却会和真正能看到的是只有从“我”看去的风景这个事实之间产生断绝。也就是说,“可以想象从他者看去的视界”就是作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事实,扎根于——“我”以及和“我”并列的他者所处的风景“确实展开”了的——这个身体性(或者超越性)实感而存在的。&/p&&br&&p&&b&5. &/b&&b&作为《空之境界》主题的身体性&/b&&/p&&p&
以上检验而来的这种一个身体和一个风景可以被想象式的互换的主题,又是和作品标题的“境界”这个词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84e9a5bcd70c1574809fa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684e9a5bcd70c1574809fa_r.jpg&&&/figure&&p&
正像(笔者在&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 Visual Art's / Key ( Key 社),以及其业界影响? - Macro kuo 的回答&/a&里也提到过的)评论家笠井潔在《空之境界》原作小说里的解说部分里所指出的那样,本作标题的《空之境界》的意思,并不仅限于小说中所提及的意思。我们可以在《空之境界》里或是现实社会中找到各种能够称为“境界”的东西。例如“善与恶”、“日常和非日常”以及最为普遍的“你和我”的境界。而《空之境界》的故事就将这些境界一个个变成了空虚的存在。不用提明显的善与恶和日常与非日常的区别的模糊化,就连人这个一般来说不会动摇的存在,也是会在与人形、尸体、兽等的对比中使得其境界线变得暧昧起来的。此外,主人公双重人格的这个设定,也通过将境界线设置到“我”的内部,而动摇了肉体这个一般区分“我和你”的境界。&/p&&p&
《空之境界》所拥有的科幻和思考实验式的侧面,也可以说是在尝试摸索一种能够填补这些被暴露出来的空虚的东西。人是可以时不时通过确立由“眼睛”和“从眼睛展开的风景”所规定的自我,来能动性地重新画出这些界线或者反过来将界线还原成“空”的。因此,在这种双重意义上“空”之境界所重合的地方,才会有人和人的相处诞生、才会逐渐形成所谓社会的这种东西。&/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55bdcfe684a95aeb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55bdcfe684a95aeb_r.jpg&&&/figure&&p&
而在另一面,在自我确立的过程中,不会蜷缩在“我”内部的、“我们”这个从周围而来的影响也是必不可缺的。或者,甚至应该说,恰恰是和周围的关系在加速“我”的这个自我确立的过程。境界线既是被一个身体所赋予的,这个身体也会将境界线变成“空”的存在,并进一步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展开一个风景。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在“我”和“我们”之间不断流动下去的循环构造了。&/p&&p&
这样,本作的“境界”就既作为了扎根于身体的实感,也指代了自他之间出现的关系性。将孤独的“我”的身体作为中心的同时,也在关系性中构成的“我们”之间循环——这种实感和关系性的相互作用,就在确定境界线的同时,也让这个境界线时不时流动了起来。《空之境界》就以“我”这个存在为起点,描绘出了这种“相互作用的整体”的世界观。&/p&&p&
通过作品中姿态各异的特异者这个“我”的姿态,观众就能窥见这个世界里的人、连接“根源”的身体、或“直死的魔眼这个特异视点”象征的两仪式所感受到的孤独了。也正因此,就像本文开头里也提到的,式的孤独是通过承认——与体现了“理所当然”的干也的关系性——的方式解决的。这就是《空之境界》作为两仪式的故事的侧面了。换言之,为了确实地定位“我”,这个手掌里握着的,就得“不应该是匕首而是某人的手”了。&/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fe5b99fe9f9df8b46ca1d6ceae38d57_b.jpg& data-rawwidth=&428&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afe5b99fe9f9df8b46ca1d6ceae38d57_r.jpg&&&/figure&郭文放&/p&&p&日&/p&&p&日本东京&/p&&p&本文出自:&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a&&/p&&p&【专栏已于开启赞赏,您的赞赏将直接帮助丰富和提升对动画的考察】&/p&
感谢话题下突破4.5k赞同。本答案将就《空之境界》剧场版中对于身体世界的定位,讨论两个主题。一个是“通过视线的我”的成立,另一个是“通过视线的我们”的成立。第一点将以作品第1章《俯瞰风景》里俯瞰带来的悲剧为中心进行分析,第二点将对有着…
文学性这个题很大,笔者想从轻小说与日本社会的角度来写一点看法。&br&此文日文原文来自波戸岡 景太的ラノベのなかの現代日本。&br&此文收藏次数比赞同数还多,太吝啬赞同了吧。&br&&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31 轻小说与现代日本——“ぼっち”对于“流行”的反驳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a&&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f1a3df01b37c342347ebed5cd56dd482_b.jpg& data-rawwidth=&743& data-rawheight=&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f1a3df01b37c342347ebed5cd56dd482_r.jpg&&&/figure&&br&&p&&b&1. &/b&&b&不知道轻小说的大人们&/b&&/p&&p&&b&1.1 &/b&&b&名为轻小说的“断绝”&/b&&/p&&p&
如果将旧来的文艺作品整体当做是“厚重”的东西,那么轻小说这个文艺表现形式指的就是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追求了“轻”的小说群了。其目标读者层主要是日本的初高中生。然而,既然已有《凉宫春日的忧郁》这样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在2003年(平成15年)的出现,可以说日本平成年间出生的世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轻小说的影响下(或者说不得不在意识着轻小说的状况下)而成长的。(参考阅读:&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6 忘却的视线——关于剧场版凉宫春日的消失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a&)&/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5e12ace3f13d2_b.jpg& data-rawwidth=&458& data-rawheight=&3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5e12ace3f13d2_r.jpg&&&/figure&&p&
然而另一面,对于昭和年间出生的世代里绝大多数日本人来说,轻小说就是某日突然降临的“不明所以的文艺类别”了。就连上述的《凉宫春日的忧郁》,就算有看到过她的角色设定画,而实际会去拿起文库本,甚至执手一读的日本“大人”们又会有多少呢?&/p&&p&
也就是说,轻小说这个文艺类别,就意味着现代日本的一种“断绝”。这一断绝,是曾经由漫画或者动画所象征的。然而,比如《ONE PIECE》之类的少年漫画的读者群是面向全世代的,《崖上的波妞》式的剧场动画也是携手迪斯尼面向全世界的观众。与此相比,仅仅考虑作为“小说”的轻小说时,其面向的读者群实在是太过限定了。更为致命的是,轻小说是&u&用面向日本年轻人的日语所写的&/u&这一简单明快的事实。&/p&&p&
确实,轻小说的翻译可以说是在日本以外的世界各地十分盛行。而作为轻小说特征的将登场人物画成动画角色式的插图的存在,也对这种世界各地的流行注以了一臂之力。就算如此,与仅仅依靠字幕翻译或是台词配音而视觉信息本身可以直接传达的动漫不同,小说的翻译无论其内容,总是给翻译者和读者双方强加负担的。更不用说,轻小说里被写下的文字其实是&u&日本的初高中生&/u&稍微逞能装逼时使用的,让人忍不住笑话的俚语和世界观了。“ぼっち(孤单)”“ジト目(半目盯视)”“リア充爆発しろ(现充去死吧)”……就算是日常接触这些年轻人的流行语的译者,也往往会在这些文字前无所适从。而将“マジでハンパない(真是不得了)”缩略成的“まじぱない”之类的用语,对于不谙轻小说的甚至是日语母语者来说,就连它的音调也难以想象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257eac707b7dcb65bf9c_b.jpg& data-rawwidth=&215&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5&&&/figure&&p&
也就是说,轻小说这个“用日语写成的小说”,是以对于年轻人们来说的现代日本为题材,描写了对于他们来说的“现代日本”本身的主题的。&/p&&p&
当然,由于轻小说是将科幻,幻想,恋爱喜剧等丰富多彩的既有题材涵括在内的读物的总称,乍看上去,其中描写了与日本无关的非日常空间的作品也不胜累举。然而,就算是这些非日常空间,被赋予了回避“认真=厚重”宿命的轻小说,为了保证其“轻”——这里也许可以替换成“随意”——不管意识与否,作品总是志向于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作用的“现代日本”这一形象的。&/p&&p&
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些轻小说之中认真地讨论现代史观这一行为本身就不应该是一个成年人所应该做的事。要知道,“将这些麻烦过程省略”本身才是“轻”的最大目的。&/p&&p&
就算如此,当“轻”意味着为了使得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传达更加效率的“轻快”这一含义的时候,了解轻小说的文字仿佛通用语言般含有的“现代日本”的姿态,就仍然是重要的了。这是因为,通过这一了解我们能得到的,就是一种为了跨越在昭和年间度过青春的世代和在平成年间度过学生时代的世代间的“现代日本的断绝”的教养了。&/p&&p&
本文中所想定的“现代”是指1960年代至2010年代的这半个多世纪。具体的事象则是指,性的解放,文学上“言语”的实验,农村与都市,日本和美国,流行和御宅,奥姆真理和恐怖主义,震灾和核能。围绕着这些事象,不论是在哪种类别的艺术表现形式里,作家们都从各自的立场提示出“新的现代”的前景,并将其进行了故事化。虽然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政治上,这个“新时代”的时代感,都被称为了“近现代=Modern”的“之后=Post”这个意义上的“后现代”,而本文所谈论的“现代日本的断绝”,就像下文所示,却是更为接近于日本人生活的体验式的东西。&/p&&br&&p&&b&1.2 &/b&&b&轻小说所折射出的旧世代的&/b&&b&Nostalgia&/b&&/p&&p&
将轻小说描绘出的限定性的“现代”与更为广义的“现代”相提并论的时候,其所折射出的,就是站在旧世代那一侧的人们的怀旧感(Nostalgia,乡愁)了。四方田犬彦在《乡愁的苦闷》里谈到世代和怀旧的紧密关系时,这样说道:&/p&&blockquote&
所有的世代都是由自己年轻时所发生的社会事件和其反响作为契机而形成的,不过在决定Identity时所起作用的,除了由怀旧感所引导的归属感之外,别无他物。&/blockquote&&p&
读着现在年轻人写的小说,不由得咕囔着“我们年轻时可不是这个样子”——就是在那一刹那,读者本身就创造出了自己所应该归属的“世代”了。此时,以一部小说为媒介,现代日本这个时空就瞬间开始分裂为了新旧两个世代。然而,就算被问到其中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现代日本”, 恐怕能够马上作答的人并不多。&/p&&p&
在接受不同世代的世界观的时候——也就是在问题的本质在于所使用的语言或者故事的不同的时候,旧世代的人都会出乎意料般不约而同地产生拒绝反应。轻小说作家出身的畅销小说作家有川浩就将这种感觉在她的《自由职业者要买房子》里借用工地现场的民工的嘴,简单易懂地进行了解说:&/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0aebf8c28fbd9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0aebf8c28fbd9_r.jpg&&&/figure&&blockquote&
“到了这个年纪,就会有一种害怕新事物或者不明所以的东西的感觉。自己所不清楚的东西渐渐在世间理所当然地普及开来。这种就像掉队落单的感觉,就会开始焦躁不安。(中略)说到网络或者博客就完全一无所知了。病毒也只知道流感(言下之意就是,而不是电脑病毒,译者注)。论坛的揭示板我们也只知道电车站的揭示板。当想到世间都在用我们所不清楚的语言在我们所不知道的地方运转的时候,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到那个时候,也就只能把它当做与我无关的世界的故事选择性失明地活下去了。”&/blockquote&&p&
“我们所不清楚的语言”不仅限于这里列举出的“网络或是博客”的语言,可以说构成轻小说的绝大多数的语言,都会成为它的候补。正因为有川浩自己有着能将这种旧世代的“焦躁感”用“我们所知道的语言”描写出来的才能,她才能在不局限于轻小说这一类别的文学界进行广泛活跃。描写了年近花甲的主人公们的《三只大叔》(『三匹のおっさん』2009)之类的作品正是这种有川世界观的典型例子,其中描写的尝试互相让步和理解的“大人”和“孩子”的姿态,可以说是给读者带来了爽快的感觉。在这部作品里,几乎所有的世代都会在感觉到疲劳的同时又保持健全的身心度过正经的人生。&/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dbfbe959dea550db9206dea8af4e725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dbfbe959dea550db9206dea8af4e725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725e69521fcedecad136f7f6b40897e3_b.jpg& data-rawwidth=&420& data-rawheight=&31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20&&&/figure&&p&
让有川的名字闻名日本的《图书馆战争》(2006年)也是在把轻小说式的言论空间和“一般文艺作品”的言论空间相接续的意义上应该值得高度评价的作品。在作品里,一个以“昭和”之后开始的“正化”这个架空的现代日本为舞台的,媒体审查规制以及围绕其产生的攻防的故事就在尽可能不用IT关联用语的情况下,以围绕纸质书流通的战争——这么一个极为20世纪式的“语句”所描述了出来。&/p&&p&
然而,“轻小说”这个文艺类别之所以还是会被设定为与“一般文艺”不同的语境,恐怕还是因为它是由21世纪式的语言所叙述出来的。因此,当一个日本人在读轻小说的时候,其脑里只要有哪怕那么一瞬间闪现出“这是我所不知道的语句”的想法,并且因这一想法开始焦躁不安的话,那么在现在这个世纪,他就毫无疑问地属于旧世代的一员——即“大人”了。&/p&&br&&p&&b&1.3 &/b&&b&从“大人”看轻小说&/b&&/p&&p&
可以说,在这种日本的“大人”们的轻小说观下,东浩纪的《游戏式现实主义的诞生——动物化的后现代2》(2007)的出版给了与此类作品最为遥远的学界一个崭新的视角。书中对于《凉宫春日的忧郁》的评价自不必说,为了理解轻小说世界的必要的“美少女游戏”(以“攻略”复数个女性角色为目的的游戏)文化上的解读等都给学者们开启了一扇通向“(原以为不知道也没关系的)未知世界”的门。&/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143ff69ab0c1b1a7d718b_b.jpg& data-rawwidth=&305& data-rawheight=&4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5&&&/figure&&p&
事实上,东笔下的轻小说的世界可以说是引人入胜且有着一定的说服力的。然而,在读过东浩纪的著作后的学者们和“大人”们仍然以“大人”的视角单纯以读“小说”的形式阅读轻小说的时候,更多的人——就算是高中刚刚毕业的轻小说粉丝的男同学——都是下定决心以“轻小说是这样读的”的一种信念在读的。这种信念与其说是想要读轻小说,不如说是不知不觉间已经在读轻小说了的一种态度。这就是,一种虽然觉得只读轻小说也许对于文化教养来说是不够的,然而又劝服自己轻小说再怎么说也算是“小说”的自我安慰。更有甚者会有“动画化了的轻小说是属于‘动画’这个大的类别的作品,如果有剧场版公开的话,那么它又是‘电影’的一种想尽办法为轻小说正身”的想法。终于,这种剪不断理还乱暧昧不清的“轻小说读者”的形象,也很好地反映在了轻小说里的登场人物身上:&/p&&blockquote&&p&
“话说回来剑豪兄,你喜欢的电影是?”&/p&&p&
“……恩,我想想。《魔法——&&/p&&p&
“对了忘了说了,除了动画以外的”&/p&&p&
“额!?”&/p&&p&
在动画被封印了的瞬间,材木座(引用者注:主人公的朋友的名字。“剑豪”是他的通称)就突然哑口无言了。哈哈,说到他的痛处了。……不过我也除了动画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啊。(中略)&/p&&p&
“你看,果然还是说不出来吧。那喜欢的小说呢?”&/p&&p&
“……恩、最近的话《我的彼——”&/p&&p&
“除了轻小说哦”&/p&&p&
“额额!”&/p&&p&
由于被突然打断了材木座不小心咬住了话到一半的舌头。脑袋向后仰去,眼睛直直地看着天花板脖子却无法复原。仿佛被狠狠地挨了一记下勾拳一般。&/p&&p&
(中略)&/p&&p&
“说到底,你还是虚假的啊。也没懂得文艺娱乐的本质。”&/p&&/blockquote&&p&
( 渡航 《我的青春恋爱喜剧果然有问题》)&/p&&p&
轻小说、动画、电脑游戏。这些都离所谓“文艺娱乐”差之甚远。就像上文所说,正因为这种轻小说的“本质”是切去了“厚重”的部分,将自己贬低为以“虚假”为名的“轻”,在其读者的心里,就不能说没有这种对于“真货”的内疚感了。&/p&&p&
然而,就算在这种“虚假”的市场里,也总会在不知不觉间的竞争过热化当中诞生出有着凌驾“真货”的力量的作品。轻小说的市场也正是在这一期待值下在不断成长。也正因此,大多的轻小说读者,也是实际地跨越了世代,同时涉猎新旧真假的两个类别,在默默而持续地消费着作品的。&/p&&br&&p&&b&2. &/b&&b&流行还是轻&/b&&/p&&p&&b&2.1 &/b&&b&“正确的轻”和“不正确的轻”&/b&&/p&&p&
上文里提到,轻小说是一个志向于“轻”的小说的总称。然而为何“轻”呢?平坂读的后设式(定义参考&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18 《银魂》——“反时代”的后设(meta-fiction)节目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a&)轻小说作品《轻小说部》(2008-09年)里的主人公的女孩子如此自问自答:&/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d0ae12f732f5fcbed1abf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2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blockquote&&p&
ノベル——novel就是“小说”了吧。&/p&&p&
那ライト呢?&/p&&p&
Write Novel——写小说。&/p&&p&
Right Novel——正确的小说&/p&&p&
Light Novel——轻小说&/p&&p&
(译者注:日文ライト可以同时作为Write、Right和Light的外来语片假名)&/p&&p&
文香想,比起正确的我还是更喜欢轻啊。&/p&&p&
正确的,总是有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p&&/blockquote&&p&
比起正确的,更喜欢轻的——&/p&&p&
一般的,说到年轻人文化的轻,都是与“流行”同义的。众所周知,其英文的POP是从大众的,或者通俗的这个意义的“Popular”简写而来的。在流行文化里,权威总是被鄙视,英雄总是被当作是与大众同爱恨的存在。然而,就像下文将要说的,轻小说这个现代日本的年轻人文化却是在与半世纪前日本从美国输入的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作“正确的轻”的流行相距甚远的地方而成立的。&/p&&p&
从2000年代后半开始,轻小说的特征可以说是变得距离“流行”越来越远了。轻小说的确本应该是“大众小说”的一个形态,而在轻小说里,形成流行的基本单位的“大众”却被忌讳和避开了。想要变得轻快的他们基本上都是孤独的,只身一人。在凉宫春日之后的轻小说里,这种状态被称作为“ぼっち(孤单)”。&/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2547d11ccab386c0ad1dd7dd5109a6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lockquote&
ぼっち这东西就好像永世中立国一般的东西啊。通过消去存在感就可以避免兴起风浪或是被卷入争端。世界如果是一百人的ぼっち的话,战争和差别也肯定会烟消云散的。喂,差不多时候该给我颁诺贝尔和平奖了吧。&/blockquote&&p&
这是前文里也有引用的渡航的《我的青春恋爱喜剧果然有问题》(2011-)里的一段。这里所写的“ぼっち”甚至都不再是这个词一般意义上的 “排挤欺负”的对象了。主人公的比企谷八幡这个男子高中生就算对同学的序列和帮派十分精通,他自己却连名字也没有被同学们所认知。他就这样时而对身为“ぼっち”的自己叹息,又时而将这种叹息而转化为一种骄傲。而这个故事就反而利用起这种奇特的立场,上演起了仿佛日本时代剧《必杀仕事人》一般的活跃:&/p&&blockquote&&p&
挑别人的毛病的同时也是在暴露自己的毛病。在团体内可以算是比较有风险的行为。&/p&&p&
(中略)&/p&&p&
那究竟谁来做呢。恩,不过肯定是已经定好了的吧。&/p&&p&
“我来吧。反正我也不在乎被班里人怎么想。”&/p&&p&
我说出这般话后雪之下就瞥了我一眼。然后就噗嗤地笑了:&/p&&p&
“……那我就不怎么期待地等着咯”&/p&&p&
“交给我吧。给人挑刺可是我的一百单八特技之一。”&/p&&p&
说到其他还有什么特技,那就是“玩花绳”之类的。等等,难道我是野比君么。&/p&&p&
“别别!我也来!那、那个,交给比企君我也不放心!”&/p&&p&
由比滨脸颊通红语尾也变调了,却在下个瞬间握紧了拳头说道。&/p&&p&
                   
(渡航 《我的青春恋爱喜剧果然有问题》)&/p&&/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3f18c15f3f531f5ee1663afd3b97c719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5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3f18c15f3f531f5ee1663afd3b97c719_r.jpg&&&/figure&&p&
1987年出生的渡所描绘的“ぼっち”是什么呢?比方说想象一下终于没有了哆啦A梦的“那之后的野比大雄”可能会比较形象。成为了高中生的野比周围,出现了积累了各自经历的各种各样的静香。单从上文的引用来说,总是获得年纪前列的成绩、“有着很不一般的优秀容姿”的雪之下雪乃,或是“就像当今的女子高中生一样”的由比滨结衣之类的,有着各自不同类型的女主人公登场,并用不同的方式对这个“一般的男子高中生”的主人公怀起各自私密的好意。&/p&&p&
这就是被称作“ぼっち”的轻小说世代的反英雄所生活的“有问题的恋爱喜剧”的世界了。很明显它是处于与流行所对立的位置上的。&/p&&br&&p&&b&2.2 &/b&&b&平成年间的“大雄”们&/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7f0d31eca1e3e_b.jpg& data-rawwidth=&374& data-rawheight=&4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4&&&/figure&&p&
2007年出道的入间人间在一个恰恰名为《ぼっちーズ》(2010年)的作品里,描绘了就算成为了大学生,也还是保持着大雄的格调的“ぼっち”的姿态:&/p&&blockquote&&p&
这个大学在各处都零星有着供餐的地方。不论大小,如果把别的校园也算进来的话,这种地方大概就有不下十个了。然而像我这样ぼっち能够露脸的地方就寥寥无几了。&/p&&p&
世界可以说无论何处都是强夫式的。就好像这句“是大雄不好,这是三人用的”这句漫画里常套的拒绝野比的台词一般。&/p&&/blockquote&&p&
对于宣称“‘独りぼっち’的ぼっち是与与其发音相近的日文‘墓地’相通的”的作者入间的主人公来说,掌管世界的强夫们,并非一定是有意成为敌人的。而将他们与“ぼっち”区分的,就是一种交流能力的差异了。也因此,对于轻小说世代的“ぼっち”们来说,强夫胖虎之类的“欺负人的孩子王”是几乎不会现身于世的。“ぼっち”不仅没有一种“受到欺负”的被害意识,也没有因为自己没法参加到世界中去而感到卑下。这是一种对于“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就成了野比,而世界也不知不觉间成了强夫式的世界”的放弃。这种放弃就成为了一种旧世代所不能理解的骄傲,为轻小说世界的主人公们所共有。&/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7b59d522f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77b59d522f_r.jpg&&&/figure&&p&
这种“ぼっち”的存在方式,与1990年代后半开始大众化的御宅文化也是有着决定性的差异的。例如,在泡沫经济崩坏后的日本,就有个叫村上隆的将御宅文化以“新流行(NEOPOP)”或是“超扁平(Superflat)”的名下介绍给世界的艺术家。村上把“御宅”的特性定义为“反复进行从卑下的自己出发的彻底的自我言及”,其特征之“同一话题下可以培养友情”则有着“对于不在同一兴趣范畴内的人采取极度排他式”存在的意思。(收录于「窓に地球」『リトルボーイ——爆発する日本のサブカルチャー?アート』)&/p&&p&
然而,既不自我卑下,也只是适度自我言及的“ぼっち”们却只是依靠自己是“ぼっち”这一点来孕育友情,并且互相不干涉对方兴趣的。所以入间所考虑的“ぼっち”之类的就算是复数形式,也还只是“ぼっち”本身。&/p&&blockquote&&p&
……ぼっちーズ(ぼっちs)、啥的。&/p&&p&
喂喂,就算改为复数形态也还是ぼっち啊。&/p&&p&
这点还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掩盖的。就算跟其他人在一起,自己也无法改变。&/p&&p&
                        (『ぼっちーズ』)&/p&&/blockquote&&p&
这一自己无法改变的“ぼっち”的独白,并非御宅式的卑下。他们很显然地并没有对保持着大雄的格调成长而来的自己叹息。&/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4b80e1f510be472c129df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9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4b80e1f510be472c129df_r.jpg&&&/figure&&p&
生活在御宅以前日本的昭和版大雄以及生活在御宅以后日本的轻小说世代的大雄,为了将两者的区别显现出来,让我们重新看下『リトルボーイ——爆発する日本のサブカルチャー?アート』展的宣传册,里面为日本昭和年间亚文化的代表的《哆啦A梦》专门开了一个项目,作出了如下解说:&/p&&blockquote&
吊车尾又给人添麻烦的野比大雄可以说是让人难以憎恨的角色。将战后日本人的姿态重叠上这个胆怯且屡屡失败的野比来看的话也很有趣。主人公遇到什么困难状况就会哭着央求既是亲友也是监护人的哆啦A梦。虽然能够从他隐隐看出常受欺负的孩子所特有的曲折的趋炎附势,却还是有颗温柔善良的心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不时反省自己,并且努力开朗地生活”的野比的姿态,难道不可以说是活在每个日本人心中的么?&/blockquote&&p&
这段话所尝试的,就是将作为“常受欺负的孩子”的昭和版野比少年重合上“战后日本人”的姿态来看的这么一种思考实验。如果说这个实验是有意义的,那么最近在轻小说中所描绘出来的成功将自己放置在“欺负”的对象外的平成版野比的姿态,就是一位在这个没有了亲友没有了监护人也没有了好欺负人的孩子王的世界里,只是作为“ぼっち”的复数形态培育友情的&u&青年&/u&了。&/p&&p&
当然,轻小说所描绘的“野比=ぼっち”们也是有着对于权力的强烈向往的。在“世界是由强夫们所掌控的”的这么一种放弃心理背后,有的是他们对于强夫们所讴歌的“现实”只不过是幻觉的一种确信。&/p&&blockquote&&p&
如果说失败是青春的证明的话,没能成功交上朋友的人如果不在青春正中的话不就是很奇怪的了么?然而,他们一定不会承认的。&/p&&p&
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一切不过是他们自己的说辞罢了。&/p&&p&
那么那就是一种欺瞒了吧。谎言、欺瞒、秘密、诈术都应该被指责的。&/p&&p&
他们是恶。&/p&&p&
反过来也就是说没有在讴歌青春的人才是在行使真正正确的正义。&/p&&p&
让我如此下定结论吧。&/p&&p&
现充都自爆去吧。&/p&&p&
                   (渡航 《我的青春恋爱喜剧果然有问题》)&/p&&/blockquote&&p&
“非ぼっち”的其他人,由于其擅长的交流能力而过着充实的现实生活。将其称作“现充”予以蔑视的“ぼっち”们,时不时有着足够傲人的智商和成绩,亦或是倾力于个人竞技,紧握着与他人幻影般的现实所不同的、被数字式证明了的“现实”里的霸权。&/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1a4f0c7d8bea5e126cdc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1a4f0c7d8bea5e126cdc_r.jpg&&&/figure&&p&
如果以平坂读的人气系列《我的朋友很少》(2009-)为例来解释这个问题,其登场人物里就有三日月夜空这个思维明晰容姿端丽的女孩子这个例子。若是放在其他普通的故事当中的话,本应该毫无悬念地获得女主角的宝座的她,由于是与人交往的技能点数几乎为零的“ぼっち”,在守护自己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总会在无意之间倾向于校规或是教科书式的正确答案之类的绝对权威。&/p&&p&
同时,这个问题少女对于有着充实的现实生活的“现充”也是很苦手的。其中也有将她的对于权力的渴望一发不可收拾地展现出来的,将真正的现充称作“现王”的章节。在这压倒性的存在感面前,夜空立刻就变成了微小的存在了:&/p&&blockquote&&p&
“日高日向,高三。由于压倒性的人望和支持率从去年起两年连任学生会主席。运动万能曾被许多运动类社团拉去当帮手。听说她很助人为乐,就算再忙也从来不拒绝这些求助。当然地,不论后辈还是同级生都很仰慕她。”&/p&&p&
“也太好人了吧!已经可以称她为圣人了吧?”&/p&&p&
夜空点点头。&/p&&p&
“你说的没错。(中略)日高日向才是独一无二的现充界的顶点——可以说很适合『リア王』(现王)这个名字”&/p&&p&
“『リア王』……话说回来好像有这个名字的故事吧?”(现王的Real王和日文的King Lear《李尔王》的发音相同)&/p&&p&
于是夜空就轻轻“嗯”了一声,淡淡说明道:&/p&&p&
“那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一个讲述了年老的王被本应爱戴自己的人们所背叛,不断流浪却又在引发了诸多悲剧之后自己也落下悲惨的结局的故事。包括主人公的李尔在内的登场人物们几乎都死了。”&/p&&p&
“这名字也太阴湿了吧!”&/p&&p&
                       (《我的朋友很少》)&/p&&/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61e3e62e3f67d3082baedbc4bc0894d_b.jpg& data-rawwidth=&2024& data-rawheight=&14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661e3e62e3f67d3082baedbc4bc0894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befcb288d7_b.jpg& data-rawwidth=&1453&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5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befcb288d7_r.jpg&&&/figure&&p&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就算是在日高日向这个“现王”面前,夜空也没把自己看作是“吊车尾”。这一点就是与“虽然学习和体育不行,就因为是爱受欺负的人物才成为了主人公”的昭和版大雄所大不一样的地方。昭和版的大雄虽然无论在谁眼里都是“吊车尾”,却一直被大众所爱戴。然而,轻小说世代的“ぼっち”们却是在敌视着这种近乎怜悯的大众的眼神的。&/p&&br&&p&&b&2.3 &/b&&b&御宅和“大众”&/b&&/p&&p&
从真人偶像到二次元的角色,这些被称为流行符号的存在都是需要其作为mass communication的接受者而预想出的“大众”的。而在另一面,可以说半强制性地被视为大众的构成员的我们每一个个人都主要是通过消费这个个人式的行为,生活在“是我们自己在选择取舍流行符号”的这么一种幻想中的——&/p&&p&
如果将流行文化和大众的关系性这样看待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御宅文化也就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东西了。例如,在《御宅已死》(2008年)这本书里,自称“御宅之王”的1958年出生的冈田斗司夫对于从1990年中期他自己所持有的“御宅像”进行了如下说明:&/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e1ce68b18933eebd50dd29f_b.jpg& data-rawwidth=&938& data-rawheight=&1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e1ce68b18933eebd50dd29f_r.jpg&&&/figure&&blockquote&&p&
这些喜欢漫画、动画、游戏的地方只不过是表象而已。包括喜欢军用品,喜欢模型枪的人在内,喜欢某种东西只不过是表面上的第一层。其底部都有这些有着不同爱好的人所共通的某种东西。&/p&&p&
我认为,那就是“自己决定自己喜欢的东西”的一种强烈的意志和知性的表现。&/p&&/blockquote&&p&
冈田将“御宅”这一概念近乎自恋式地定义为了“自己决定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应该能够决定)”的这么一个高度资本主义社会里能动的消费者的理想形象。让我们看看他还说了什么:&/p&&blockquote&
也就是说我当时所宣言的就是“强力的御宅/对‘普通’的否定”的这么一种想法。通过成为御宅而超过普通的这么一种想法。尼采曾说过对于大众的强烈蔑视感才制造了“超人”。我的当时的主张大概也和他是同一方向的了。&/blockquote&&p&
对于冈田来说,御宅就好像是消费者中的精英层——当然这是对于写成平假名的“おたく”这一蔑称的一种反击——他们的主张就是尝试将自己置在了“大众”之上。&/p&&p&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当主流对于“御宅文化”也开始认知的文化成熟了的时候,(被认为是)享受该文化的人们,也就不再是精英层,而是一般的消费者——“大众”本身了。冈田将这些大众化,形式化了的年轻御宅们称为“照葫芦画瓢式地将自己对号入座,来‘符合’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制造的特殊‘御宅像’的固定观念的人们”,与他的御宅观进行了区别化。&/p&&br&&p&&b&2.4 &/b&&b&对于“大众”的冷眼视线——《我的朋友很少》&/b&&/p&&p&
到了就连御宅所特有的自我卑下和排他性也就像这样变成“格调”的一种开始流通和消费的2000年代后半,作为对于包含了御宅的“大众”的冷眼视线的“ぼっち”这个“个体”之所以受到瞩目,一定不是因为什么偶然现象。无法适应消费社会整体的“ぼっち”们不单是朋友很少(或者没有),而是不会去寻求像御宅的伙伴们一样的“有着同样欲望的伙伴”。&/p&&p&
就像前面所说的《我的朋友很少》里描写的对于卡拉OK和手机都很苦手的高中生们,他们虽然各自有着游戏或是其他私人的兴趣,却几乎不会互相干涉对方的消费活动。把自己的同级生们挥洒汗水的青春称作“现充”而避而远之的他们虽然时不时也会显示出御宅式的生活格调,却对对方的欲望本身是保持着毫无关心的态度的:&/p&&blockquote&&p&
某日放学后。&/p&&p&
社团活动室里有我、夜空、星奈、幸村、理科、小鸠,以及玛利亚的邻人部全体成员。&/p&&p&
我在做作业、夜空在读文库本、星奈在玩PS的GALGAME、幸村只是呆站着、理科在用PSP玩着某个游戏、小鸠和玛利亚则在读漫画。&/p&&p&
“……怎么说呢,这感觉大家真的只是同在一个活动室里而已啊。”&/p&&p&
我突然停下作业说道。&/p&&p&
“这不是和往常没啥区别么?”夜空连头也不抬地一边读书一边说道。&/p&&p&
(《我的朋友很少》)&/p&&/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97c1f2be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97c1f2bef_r.jpg&&&/figure&&p&
这种不太名副其实的社团活动之所以会成立,是有着“ぼっち”们的理由的。主人公的羽濑川小鹰遇到了转学过来一个月与架空的“空气朋友”交谈的孤独的美少女——三日月夜空。虽然一开始难以启齿却也跟她搭话的小鹰向她袒露了自己也有没法交成朋友的问题。之后夜空就设想建立以交朋友为目的“邻人部”,并与小鹰开始运营起这个社团,没想到各种个性分明的人物(主要是美型少女)随后纷纷提出想要加入这个社团,不知不觉间社团就变成了只有小鹰这一个男性的后宫式的存在了。&/p&&p&
以没有啥个性却学习和厨艺两能的草食系男子为中心,周围由角色化了的(或者装成角色化了的)女生包围的这个设定,虽然确实是模拟恋爱游戏的轻小说的王道,而在某种意义上与认真模仿了这种恋爱模拟游戏的轻小说所不同的,就是主人公的烦恼不再是“该与谁谈恋爱”而变成了“为了不使任何人(感情上)受伤该怎么做”的这个地方了。也就是说,这就是一个,不再是将青春献给恋爱过家家,而是献给朋友过家家的高中生们的故事了。&/p&&p&
到该作的第七卷为止一直努力成功回避了社团成员之间的恋爱感情(和友情)纠葛破裂的小鹰的“不温不火的心境”,在第八卷终于遇到了崩坏的危机。真正重要的,到底是朋友,还是恋人呢?我们一向标榜着反流行的男主人公,是不是现在就应该在用爱滋润所有人的同时,也与只有一个的她一起携手走向完美结局呢?这里,流行式的旧世代的故事就开始迫近了。&/p&&p&
小鹰最终虽然选择了朋友而尝试走出“ぼっち”,不过,该系列从2009年的连载开始通过文库本8本的篇章积累才换来这么一个朋友,可见这又是多么不“流行”的描写方式。这种厌恶“流行的正确性”,并且不断高声传播自己的厌恶感的轻小说的存在方式,果然还不得不说成是对于当代世风的一种对抗文化。虽然该系列在2012年的宣传里累计销量就已经突破了450万部,而真正称得上是事件的,恐怕不是这个销量,而是失去了对于流行的憧憬的年轻人文化里,正在确切发生的这样一种地壳变化了。&/p&&br&&p&郭文放&/p&&p&日&/p&&p&日本东京&/p&&p&本文出自:&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a&&/p&&p&【专栏已于开启赞赏,您的赞赏将直接帮助丰富和提升对动画的考察】&/p&
文学性这个题很大,笔者想从轻小说与日本社会的角度来写一点看法。 此文日文原文来自波戸岡 景太的ラノベのなかの現代日本。 此文收藏次数比赞同数还多,太吝啬赞同了吧。
&p&西尾维新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作家。&br&&/p&&p&虽然没有认真地统计过,但隐隐感觉说不定毁的那一部分占的比例要更大一点。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西尾维新是一个缺点很明显很容易挑,优点却埋藏得比较深很难感受出来的作家。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西尾维新的作品其实是由一百只黑猩猩随机敲击键盘创作出来的,细想一下好像真的有点道理。&/p&&p&容许我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认识这位作家的。在化物语的动画播放之前,我是没有接触过西尾的小说的;在伪物语动画播放的时候,我可以说是一个西尾黑。但是后来,我爱上了西尾老师。带领我迎来这个转折的,是因为在读梅菲斯特奖历届作品的时候,读到了老师的&斩首循环&。当时在这本书的最终章里,我感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在推理小说中对于“why done it”犯罪动机的震撼体验,惊为天人。写下这本处女作的西尾维新,当时才正在读大二,而在同一年,他继续写出了&绞首浪漫派&这一本被众多西尾迷奉为最初与最高杰作的小说,可真的有风华正茂的感觉。西尾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绞首浪漫派&成厨的,另一种是因为&少女不十分&成厨的,我就应该属于前一种(当然&少女不十分&我也是爱到不得了)。深究一下的话,会觉得这两本书恰恰代表了西尾老师小说的两个核心吸引力。对于这一点,我是很有兴趣慢慢和大家分享一下的。&/p&&p&读了一下原题下面的答案,缺点写得挺全的,所以本答案就主要说优点了。&/p&&br&&p&&b&西尾维新是一个怎样的作家?&/b&&/p&&p&这个问题我想答三点:西尾维新是一个神秘的,爱玩小聪明的,和勤奋的人。&/p&&br&&p&神秘。&/p&&p&西尾老师真实身份很神秘,从来没有公开照片,性别究竟是不是男的,是单人作家还是一个团队,这些都一无所知。网上流传着一张西尾的照片,那其实是东浩纪的照片。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部肄业,因为最初给讲谈社投稿时使用了“京都的二十岁”这个笔名,推测是1981年出生。从他的半自传哲理思考类短篇小说《纵列式双旋翼方法论——无尽黑夜与永眠梦境》中,我们还可以知道西尾老师有一个妹妹(假如他写的是真的话),不知道看了哥哥笔下的各种与妹妹乱伦的剧情她是怎样想的。&/p&&p&虽然读者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但物语系列的各式访谈中,我们可以知道动画的制作班底包括声优,其实全部都和西尾老师见过面,阿良良木火怜的声优喜多村英梨还在《伪物语》的副音轨中提到“西尾老师经常带着从日本各地买到的特产出现在配音室,究竟是为什么可以写得这么快的同时还在到处旅游”。其实新房同样也不喜欢大家po他的照片到推特,但依然三番四次有他左拥右抱女声优的照片流出来,唯独西尾老师就是什么照片也没有,这个深究一下还是觉得有点奇怪的。&/p&&br&&p&爱玩小聪明。&/p&&p&西尾说他的偶像是推理小说家泡坂妻夫(语出&戏言用语辞典&),泡坂妻夫的笔名是由本名厚川昌男的假名乱序而来。对于这一点,西尾可是好好的继承了偶像。西尾维新这个笔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文字游戏:西尾维新(NISIOISIN),名字的罗马拼音不仅仅是单纯的回文(正着拼和反着拼是一样),而且还旋转对称(以中间的O为转轴旋转180度后还是一样),可是相当厉害的。下面这段文字就出自西尾的原话:&/p&&blockquote&简单说文字游戏就是押韵、奇名、双关、暗号等,种类那是百花缭乱,总之就是各式各样,而我从泡坂妻夫老师那里学的最多的就是回文。泡坂妻夫老师的作品中有一本是『喜剧悲奇剧』【kigeki hikigeki】,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以回文为主题的小说。读毕,我已经完全被回文所俘虏,成为了看见并排的字就想把它翻转的人,也就是回文病患者。老实说这个病还未完全治愈(感觉变成慢性病了),但那时所想出来的回文之一就是西尾维新这个名字。这么说的话,算是很有历史的笔名了。这就是缘分或是什么吧。&/blockquote&&p&西尾对文字游戏可是情有独钟。笔下的角色有读音游戏的“七七见奈波(Nanananami Nanami)”、“佐佐沙咲(Sasa Sasaki)”也有字形游戏的“串中弔士”、“空空空”等。喜欢拆字,把汽口惭愧的名字拆成“心斩心鬼”,把忍野忍的名字拆成“刃下心”。安心院薰染小姐每次出招都会在页面空白处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招式,直到她死为止,一共留下了900多个技能名(百度百科中可以全部查阅),技能的名字和设定貌似还都有点看头。&最强会长黑神&的漆黑新娘篇中,西尾老师玩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文字游戏——在整整的一话中,女主角所有台词刚好涵盖了五十音图的所有假名,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他还写过一本漏字短篇小说集叫&りぽぐら! &,里面所有的小说所有的文字都没有使用到五十音图里面的其中十几个假名(顺带一提这书里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究极狂气短篇&妹妹是杀人者!&,欢迎大家去看)。&/p&&br&&p&勤奋。&/p&&p&相传西尾老师日复一日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开始写作。从他出道到现在的12年间,一共写了10个系列(戏言、人间、JDC、世界、莉丝佳、物语、刀语、传说、忘却侦探、最强),上百本小说,平均每年要写10-11本,最多的是一月一本刀语的2007年,一共写了15本小说;同时他以原作的身份在&周刊少年jump&中连载漫画&最强会长黑神&四年,打字速度能赶上镰池和马。&悲鸣传&发售的时候宣传语为“15天写下1000张原稿纸”,日更1.5万字,起点级别的速度。&/p&&p&西尾维新的出道故事颇有吴宗宪和周杰伦的感觉,当时的讲谈社编辑太田克史后来有透露,还是大二的西尾当时很努力地在《梅菲斯特》上投稿,而且写作速度极快,基本是一个星期一本小说,名字都比较中二,例如什么&死亡13&、&恶魔14&、&皇后8&等等,但是被太田责编每本都退回来了,太田在看到他的才华同时也看到他的不足,用很严厉的口吻批评了他,说他“理想和妄想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当然了,西尾老师并没有因为批评而停止投稿,屡败屡战,终于在后来,他赢得了2002年的梅菲斯特奖,获奖作品就是后来的“戏言系列”第一卷&斩首循环——蓝色学者与戏言跟班&,开始了他的话唠写作生涯。&/p&&br&&p&&b&西尾维新的小说究竟表达的是什么?&/b&&/p&&p&用西尾老师在自己的小说《少女不十分》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十二年来的写作中想传达给读者的信息:&/p&&blockquote&&p&比如说,光靠语言勉强维持着生计的少年和支配世界的蓝发天才少女的故事。再比如说,病态地溺爱着妹妹的兄长和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事物的暖昧性的女高中生的故事。企图单凭着智慧与勇气挽救地球的小学生和梦想着能够实现成长和成熟的魔法少女的故事。注重家族爱的杀人狂和被杀人狂的魅力所吸引的毛线帽少女的故事。挽救了一个濒死怪物的伪善者和爱上了他的吸血鬼的故事。讨厌去电影院的男人和他的第十七个妹妹的故事。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长大的没有感情的高大男人和浑身都被怨恨和愤怒所占据的小姑娘的故事。认识到挫折滋味的格斗家和无视挫折的格斗家的故事。出乎意料地赢得了人气的流行作家和求职中的侄女的故事。有着奇妙偏向的读书迷和住在书店里的怪人的故事。不管做什么都总是失败的受托人和心甘情愿地被她耍得团团转的刑警的故事。光凭意志生存下去的女忍者和默默地守望着她的头领的故事。&/p&&p&虽然这些都是漫无边际的、彼此之间几乎没有共通点的故事,但凝聚在根底部分的主题都只有一个。&/p&&p&即使是误入歧途的人,即使是因为犯错而从社会中脱落的人,都可以很好的——不,或许也不能说是很好的吧,但也可以相当快乐地、相当有意思地度过自己的人生。&/p&&p&那就是贯穿在所有故事里的信息了。&/p&&/blockquote&&p&所以西尾维新笔下的角色,概括起来就是:“不正常人”。可能是身体上有缺陷的人,也可能是心理上有缺陷的人;可能是“缺少”而导致的不正常,也可能是“过于完满”而导致的不正常。这种特性,在物语系列中被称作“伪物”,在戏言系列中被称作“欠陥制品”,在《最强会长黑神》中被称作“过负荷”。&b&不正常人如何在正常的社会中获得幸福,是西尾老师所有故事的共通出发点。&/b&&/p&&p&我们用西尾老师最著名的&物语系列&来举个例子。物语系列的主线剧情是:“因为某个原因,围绕着北白蛇神社附近出现了大量的怪异,退魔师卧烟伊豆湖及她的徒弟们过来小镇退治这些怪异。”怪异表面上是一些妖怪,但实际上是人心的鬼,它们附身于身体和心理不完全的主角们。退魔师们从来没有用过法术,每次都靠引导主角跨过自己的坎而令他们自我救赎,如忍野咩咩所说:“我不会救你,你只能自己救自己。”&/p&&p&战场原黑仪的病在于敢言不敢爱。长期孤独和自我封闭,导致她怀疑自己是爱上阿良良木还是单纯爱上了处于热恋的这个关系。她使用过激的恋爱行为来向自己暗示“我已经恋爱了”,其实是很病态的,在&伪&中,她明白了自己的幼稚,从而变身成雅原小姐,剪掉长发,用来自我保护的毒舌属性也同时消失。&/p&&p&羽川翼的病在于敢爱不敢言。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爱阿良良木爱到自己变成了怪物”,但即使这样,在&猫黑&和&化&,她就算要杀掉自己的心上人,也不敢对他说一句爱你,身上堆积的压力越来越多。在&猫白&中,在黑仪、忍和月火的开导下,班长终于勇敢地表白(可惜立马被拒,此处应有猫党们愤怒的声音),在整晚的痛哭下一夜成长。&/p&&p&忍野忍的病在于无法取舍前男友和现男友。和前男友(初代眷属)感情并没有出现问题,只是因为偶然而分别,在寻找前男友的过程中遇到了现男友(阿良良木)并爱上了他,始终逃避着取舍的问题,始终不敢在现男友前提起自己的过往。忍野忍就是大话西游里面的至尊宝,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局。活了600岁的魔女,在爱情上幼稚得像一个小女孩。忍野忍的结局请看&终物语中&。&/p&&p&八九寺真宵的病在于过于沉浸过去。在&化&中,一直不肯接受自己已死的事实;在&倾&中,一直不肯自己接受自己应该成佛不能留在人世间的事实。这些是她身上发生怪异(迷牛和暗)的成因。在&鬼&中和阿良良木吻别后升天(其实后面还有剧情,不剧透你们)。&/p&&p&千石抚子的病在于没有主见。被贝木骗,被忍野扇骗,都是她被怪异缠身的原因,事实上她病得并不深,只是不幸运所以沦为别人的工具。在&恋&中贝木的引导下找到了人生目标。&/p&&p&神原骏河的病在于不知道想要什么却什么都想要。幼年丧母造成的异常占有欲,使她自己找来了雨魔之手这个许愿机放在自己身上,想跑全班第一,所以让跑得比自己快的人得感冒不能来比赛;因为前辈被男人抢走,所以把那个男人殴打成肉块。在&花&中和沼地蜡花的对决中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在阿良良木的帮助下剪掉了头发。&/p&&p&其实男主角阿良良木历也有病,但他的病涉及到物语系列里面的一个终极伏笔,这里就不剧透了,大家期待大结局&终物语下&的动画化吧。&/p&&br&&p&用西尾自己的话来说,物语系列,甚至是他的其他所有的作品,写的都是“青春的终结”。青春就是残缺的自己。所谓的青春的终结就是和自己战斗,过去与未来。可以用终物语的两句封底宣传语来总结:&/p&&p&没有“你”的青春永不终结;&/p&&p&没有“我”的青春从未开始。&/p&&br&&p&&b&西尾维新的小说有什么特点?&/b&&/p&&p&西尾老师的小说喜欢用对话来推进剧情。小说的舞台剧感很强,章节与章节之间就像幕与幕之间一样:人物在A场景中对话,对话过程交代背景和塑造人物;对话结束时发生突发事件,进入下一个场景B,人物增加或更换,然后继续对话。&/p&&p&不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我本人是相当喜欢这种小说构建方式,因为舞台剧的小说结构极不稳定,没有一般而言的起承转合,所以西尾老师的小说隐含着强大的戏剧性——你不知道交谈到那一页时对话会戛然而止,场景在什么时候发生急速转换。但同时,因为小说只是书页上的文字,和真的舞台剧具有演员面部表情和台词声音不同,如何处理二人的对话中关于“节奏”的把握,还有如何在仅仅拥有文字的书页上让读者在脑海中联想起整个场景的图像画面,是一个十分的难题。举一个例子,Galgame也是使用长对话组成剧情的文本体裁,但事实上,大部分Galgame剧本师都不拥有使用长对话写好日常的能力,他们只有抛悬念和写冲突的能力。在Galgame界,我认为丸户史明是大师,因为他的日常写得非常好。但是当他转战轻小说(&路人女主养成法&),失去了立绘画面的信息量补充时,长对话顿时变得一塌糊涂——多人对话时不知道说话的是谁,光看对白无法想象角色的性格和对话场景。这从侧面证明了在小说中使用长对话的难度。关于上文提到的戏剧性,接下来下一个话题会详细说,这里先说一说西尾老师的长对话。&/p&&p&有几本小说是可以让大家感受一下西尾老师写长对话的功力的:物语系列中的&伤物语&、&终物语中&,还有戏言系列的最终章&完全过激&三部曲。这几本小说几乎都是完全由对话组成的,但读起来非常流畅,画面感很强,虽然一直在对话,但剧情量很大。&/p&&p&如何在有限的对话中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这里我举一个&悲痛传&中的例子,场景是这样的:在去乌冬面馆的路上,会飞行的魔法少女登澱證在天上带路,男主角空空空骑着地球扑灭军的武器“恋风号”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魔禁到无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