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王国如何利用方法获取更多中国那个银行的利益更多?

您的位置: &
非洲猩猩称智动物王国
优质期刊推荐ID:2644428
单房差:0元
· 如需预订更多人数请咨询客服
厦门灵玲大酒店2天1晚套餐(酒店主题客房+动物王国观光+马戏团表演+精美自助双早)
欢乐亲子时光
国际马戏团表演
动物王国观光
¥666~1380
此价格区间是指,本产品可售日期范围内的最低价和最高价。其中最低价库存为:马戏园景房1晚+自助双早 大床或双床 含早餐
(包含0元单房差)
如何砍价:
1. 砍价正式开启后 ,点击 [ 去砍价] 即可发起砍价
2. 选择出发时间及人数后,系统生成砍价订单。
3. 好友砍价的总金额作为优惠项在您支付时直接减去。
4. 砍价发起后的60分钟内,分享给微信好友请他帮你砍价。
5. 砍价结束后的60分钟之内请在“我的订单”中完成支付,若砍价订单中的产品在支付前售罄,则相关砍价优惠作废。
6. 用户因任何原因取消砍价订单,即不再享受砍价优惠。
7. 砍价优惠可与优惠券同时使用。M码不适用于砍价活动。
距开售:0天00时00分00秒
马蜂窝认证商家
咨询客服管家
以下酒店仅供参考,如遇出行高峰碰上酒店无空房情况,供应商会安排转至同级酒店。
厦门灵玲大酒店
厦门灵玲大酒店是由厦门灵玲演艺有限公司投资精心打造,系福建首家马戏主题及会展酒店。集国际大马戏表演、主题酒店、动物标本博物馆、灵玲动物王国、亲子欢乐世界为一体的马戏主题乐园。
  酒店位于厦门集美新城区杏锦路中心地段,总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拥有东南亚元素、非洲风格及现代特色的各式豪华客房。毗邻灵玲国际大马戏、灵玲动物王国、灵玲亲子欢乐世界等主题乐园。推开酒店园景窗户,即可零距离和世界各地的动物朋友说早安,走进国际马戏大剧院,来自五大洲的马戏巨星与动物明星同台演出,高空特技与奇幻魔术等超乎想象,华丽舞美让您目不暇接,伴随全球360种欢乐,给您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
厦门灵玲大酒店+马戏团表演/动物王国观光
亲子时光乐不停
厦门灵玲大酒店是由厦门灵玲演艺有限公司投资精心打造,系福建首家马戏主题及会展酒店。集国际大马戏表演、主题酒店、动物标本博物馆、灵玲动物王国、亲子欢乐世界为一体的马戏主题乐园。
酒店位于厦门集美新城区杏锦路中心地段,总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拥有东南亚元素、非洲风格及现代特色的各式豪华客房。毗邻灵玲国际大马戏、灵玲动物王国、灵玲亲子欢乐世界等主题乐园。推开酒店园景窗户,即可零距离和世界各地的动物朋友说早安
精彩的马戏表演
小动物们 你们好哇~?(^_-)&
【套餐一】
1. 酒店:灵玲大酒店店主题房/城景房1间1晚
2. 门票:双人马戏表演(下午场次14:30)+动物王国观光
3. 早餐:酒店精美自助双早
【套餐二】
1. 酒店:灵玲大酒店店马戏园景房1间1晚
2. 早餐:酒店精美自助双早
【套餐三】
1. 酒店:灵玲大酒店店马戏亲子家庭房1间1晚
2. 早餐:酒店精美自助三早
套餐二/三如需动物王国+大马戏表演门票,请拍附加费 130元/人,儿童1米以下免票,1米以上与成人同价
下单前,请先联系客服是否有房!!!
1. 一切个人消费及费用包含中未提及的任何费用。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 开园时间为10:00开始检票入园 (灵玲动物王国)对外开放至17:00周六、周日 开园时间为9:30开始检票入园 (灵玲动物王国)对外开放至17:00【马戏演出时间】7月份演出时间为14:30分马戏大剧院提前1小时开始检票 暑期7-8月份(灵玲动物王国)对外开放至19:00【取票地点】厦门灵玲国际大酒店前台【优惠政策】成人票可免费携带一名1.0米(含)以下儿童
超过1.4米儿童需购买成人票【温馨提示】1.园区禁止自带食物,禁止自带的食物投喂给动物。2.园区内儿童欢乐世界部分项目需要另外消费,实际情况以景区当日公告为准。34.优惠群体取票时请出示有效证件。
此产品一经供应商确认可安排之后,不可退改,敬请谅解
1. 马蜂窝尊重并保护用户隐私,用户信息只会用于协助用户预订旅游产品;
2. 预订订单,需要在支付时限内支付全款,超出时限的支付将被视为无效支付,
系统将在1个工作日内将款项退回原支付的账号里,购买成功会收到确认邮件及短信;
3. 出行前,请您确保您自身的身体状况适合参加行程。您应将自身健康情况如实告知旅行社;
4. 请尊重当地的饮食习惯、习俗禁忌、宗教礼仪,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等;
5. 为了您人身、财产的安全,请您避免在公开场合暴露贵重物品及大量现金;
6. 您所预订的产品可能包含高危项目(如游泳、漂流、潜水、滑雪等),参与前请根据自身条件,
并充分参考当地相关部门及其它专业机构的相关公告和建议后出行;
7. 建议您自己购买旅游意外保险及其他保险,可保障您在境内旅行期间自身生命、
身体、财产或者相关利益的短期旅游意外伤害保险及紧急救援保险。
产品服务信息
该旅游产品由 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 提供
使用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怎样的经济陷阱,你跟猴子都一样中计? | 科学人 | 果壳 科技有意思
怎样的经济陷阱,你跟猴子都一样中计?
经济陷阱,猴子,实验,炒股,收益,损失,中计
本文作者:性感的小脚脖
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司机,我常常比较,楼下两家相邻的加油站哪一家更吸引我。在A加油站,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用现金付款的话可以便宜0.6元折扣;在B加油站,每升汽油卖5.0元,但如果用手机或银行卡付款则要多收0.6元手续费。
如果你是我,你会选择哪个呢?
行为经济学奠基人之一、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当年正是通过上述例子,将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推进了科学者与普通大众的视野。尽管两个加油站的定价策略是完全等价的,但塞勒于1980年发表的经典研究[1]却发现,大多数人更为青睐A加油站。这就是框架效应,仅仅是在措辞上做稍许变化,就会引起人们对同一问题(尤指经济问题)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行为经济学奠基人之一。图片来源:www.theguardian.com
选错了加油站可没关系,无非是多花点钱罢了;可如果在女朋友面前也被“框”了的话,那结局可就不美了。
我曾问她:“当我想你的时候,能不能边和朋友玩边想你?”她摇了摇头,神色不满:“不允许你在想我的时候分心,你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想我”。为了讨好她,晚上我又问了相同的问题,“当我和朋友一起玩时,能不能想你呢?”她乐了:“当然可以,你要随时随地想我……”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表述为两种框架:“收益”措辞与“损失”措辞。我们天生就厌恶损失,由损失招来的负效用要远甚于等价收益带来的正效用,丢了100元钱,人们通常需要拾到200元才能抚平丢钱的“创伤”[2]。因此,即使“损失”和“收益”两者的实质逻辑是等价的,但当问题从“损失”出发,其吸引力就远远小于以“收益”措辞表述。框架效应就是瞅准了这一点,通过改变问题措辞的“损失”或“收益”程度,来干扰甚至反转决策结果。相比于“便宜0.6元”,“多收0.6元手续费”明显是一种损失语境,所以多数人才会排斥它。相反,你在和朋友一起玩时,还能分出一部分心给女友,这是一种“收益”,她不开心才怪呢。
框架效应示意图。“损失”和“收益”两者的实质逻辑是等价的,但人们更青睐于“收益”措辞表述。图片来源:www.anmbadiary.com
谈起损失,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失去生命,塞勒曾经问过学生,“如果某种药能减少你万分之一突然死亡的可能性,你愿意花多少钱购买?”之后,他又询问了另一拨学生,“如果某种药招收试药员,该药无毒无害却存在增加万分之一致死的风险,你需要多少酬金才愿意干呢?”结果在“收益”健康时,学生只愿意花上几百元买药;而在“损失”健康时,学生的开价达到了数万元,还有不少人表示,无论付多少钱都不愿用生命去冒险试药。
耶鲁大学的“三人行”
你有没有想过,除了我们之外,在动物王国中也有不少成员会落入框架效应设下的陷阱中。可是,直到2006年以后,人们才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这一年稍早些时候,还在耶鲁大学从事猴子知觉研究的劳瑞·桑托斯(Laurie Santos),在一次研讨中忽然有了个新想法:既然猴子在知觉上与人类有诸多重合的地方,那么在更高级的思维活动上,它们会不会也和人类一样呢?比如,人们在决策中经常犯点儿小错误,这些错误是否也会让猴子栽跟头呢?
从左到右依次为桑托斯、陈基思、拉什米那拉亚南。图片来源:www.wsj.com
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科学,桑托斯与她的学生温卡特·拉什米那拉亚南(Venkat Lakshminarayanan),以及当时在行为经济学上稍有建树的陈基思(Keith Chen)走到了一起。他们在耶鲁的实验室中为猴子们搭建了一个小型经济市场,并教会它们如何在市场中用代币购买食物。此后的数年间,他们与猴子为伍,一起沉浸于实验室中,一起在研讨会上陈述发现,一起漫步于夕阳下的耶鲁,一起向外界讲述不可思议的故事:猴子之中也有框架效应。
最初发表在《政治经济学》(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的实验[3]中,研究者请来了6只7-8岁的黑帽卷尾猴(cebus apella)。它们三男三女,除了一只名叫JM的母猴外,其他几只都沾亲带故。它们都被好生伺候着,管吃管喝还都住上了“单间”。
黑帽卷尾猴是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新大陆猴,因其聪慧,能较快适应新问题,并且会使用工具,与人类种系关系较近等优点,而颇受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的喜欢。图片来源:http://www.artflakes.com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猴子已经明白了,自己手中的代币能向市场中的商人(由实验员扮演)购买食物。如果商人A拿着装有2颗葡萄的托盘,猴子们就明白,只要花上1个代币就能品尝到2颗葡萄的美味;如果商人B手中的托盘装有1根谷物棒,那么猴子花上1个代币就能买到它。假设MD(猴名)今晚想体验嘎嘣脆的快感,那么她就会和商人B进行交易;如果MD口渴了,她也会主动走向商人A。而且,猴子的消费行为与价格理论的预期颇为吻合(除了一只名叫AG的公猴,他也因此遭到开除),如果1个代币能买到3颗葡萄,那么它们就会抗拒用1个代币交换1颗葡萄;如果某个商人这会儿在打折,它们便会蜂拥而至找他交易。总之,猴子们所做的任何一个购买决定都是完全自由的,同时也能实现最大的满足。
训练黑帽卷尾猴进行代币交易实验。图片由研究者提供
桑托斯的猴子也成了有史以来最先尝试并享受“购物”的猴子。为什么说是享受呢?因为每天早上,研究者都会无条件地抛给猴子一大袋代币,任由且鼓励它们挥霍。
得还是失?来真格的了。。。
直到某一天,研究者照常打开闸笼,猴子们握着代币兴冲冲地奔向市场后,它们忽然发现,所有商人的交易规则都有了一些变化,因为正式实验要开始了。
商人A的托盘中放有2片苹果,如果猴子与他交易,商人A则有50%可能当面收走1片苹果,只留给猴子1片;而另外50%可能商人A会将2片苹果都递给猴子。在商人B的托盘中,只有1片苹果。但如果与他交易,商人B则会有50%可能额外赠送1片,即给猴子2片苹果;另外50%可能就只有1片苹果。
换句话说,猴子现在面临两种选择:
选择A:眼前有2片苹果,但有50%几率失去1片;
选择B:眼前有1片苹果,但有50%几率增加1片。
桑托斯发现商人B的生意明显红火得多,“消费者”平均有71%的次数去B家购物。NN似乎是B家最忠实的顾客,它的选择次数达到78%;而FL就没那么感冒了,尽管如此它的选择次数仍有68%。
不难看出,无论是A家还是B家,其平均售价同是1.5片苹果/代币。但不同的是,A家是以“损失”措辞来表述,而B家是一种“收益”语境。显然,猴子们也被研究者“框”到了,仅仅是交易规则(措辞)上的小小改动,就足以将它们引向选择B上,即使选择A与B在逻辑上是等价的。
他们仨这项最初的实验,也随着桑托斯一道登上了TED。图片来源:blog.ted.com
在经济非理性上,猴子的“幼稚”与我们如出一辙(反着说也成立),想想平日里在商场中的消费经历,我们就不会沾沾自喜了。你是愿意买“含瘦70%的肉”还是“含肥30%的肉”?你更喜欢“果汁含量20%的饮料”还是“净水含量80%的饮料”?“失败率80%”的抽奖活动你会参与吗,如果广告语是“中奖率20%”呢?
充满动物精神的市场
一晃,猴子们已经入组五年了,它们也从刚来时的“青壮年”成了“半百老人”,而桑托斯、陈基思与拉什米那拉亚南组成的“三人行”,也在猴子身上挖掘出了更多与我们人类相似的细节,至少在框架效应上,猴子与我们走的越来越近……
在继续之前,请你想象下面的场景:
场景A:面对1千元亏损,你是愿意接受事实,还是冒险赌一把,这有50%可能让你分毫无损,但还有50%可能损失2千元;
场景B:面对1千元盈利,你是愿意落袋为安,还是冒险赌一把,这有50%可能让你一分不得,但也有50%可能得2千元。
请问,在上述场景中,你会选择赌还是不赌呢?
如果在场景A中,你打算赌一把碰碰运气,而在场景B中却想着落袋为安的话,那么恭喜你:猴子也是这么想的。
事实上,上面两个场景是从桑托斯等人日后发表在《实验社会心理学》(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上的那项研究[4]中改编的,无非在他们的实验中用到的是“1片苹果”而非“1千元”。
桑托斯从这项实验中惊奇地发现,猴子中不仅存在框架效应,不同框架还会影响猴子们的风险偏好,其效应方向与框架效应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完全一致[5]。面对场景A,也即“损失”措辞时,猴子们对可能损失的偏爱甚于确定损失,此时它们是个喜欢冒险,想要“撞撞运气”的风险寻求者。然而,在场景B,也即“收益”措辞中,猴子们却多数成了风险规避者,它们信奉“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也就是更喜欢确定收益,而讨厌冒险。
现在,让我们尝试着将某种行话套在桑托斯等人的发现上,看看有什么新效果。当股票经历大跌时,猴子们不愿意割肉离场,坐实亏损;它们更愿意持仓(甚至补仓),撞撞“逆市上扬”的运气,哪怕股价存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当股票经历大涨时,猴子们通常会卖出盈利股票,所谓落袋为安正是此理,哪怕股价仍有上涨的空间。“卖涨不卖跌”,多么熟悉的画面,这不正是千千万普通股民的日常操作吗?
行为经济学家通常将“卖涨不卖跌”称为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科林·凯莫勒(Colin Camerer)最早研究了股市中的这一现象,并认为其原因正是因为人们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风险利益并存的股票交易市场。图片来源:www.forbes.com
实际上,由于股市中存在明显的价格惯性,因此“售亏持盈”才是理性的投资策略[6]。看样子,经验丰富的我们在投资中不见得会比猴子高明多少,哪怕真有几只猴子混进了股民中,它们可能也不会被人发现。由此看来,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John Keynes)将市场喻为“充满动物精神的市场”,还是颇有其道理[7]。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简单的框架效应到复杂的偏好反转,自耶鲁实验室中不断传出的捷报,毫无疑问将我们对猴子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传统上认为,涉及复杂思维活动的经济决策(以及伴随其中的决策偏差)只能是人脑的产物。耶鲁的猴子不仅颠覆了以往的认识,它们还成功地将自己的同类推上了日后一大批科学者的论文标题中。
此后,又有人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重复出了桑托斯等人的结果[8],还有人在种系相近的黑猩猩(chimpanzee)与倭黑猩猩(bonobo)身上也发现了框架效应的影响[9]。
但是科学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后来者对猴子框架效应研究的推进过程中,也不乏质疑之声。其中批评呼声最高的是,猴子研究与人类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不同[10-11]。由于猴子不通言语,因此它们在实验中只能根据切身体验来感知不同选择之间的盈亏概率。而在人类研究中,则会将选择的盈亏概率以数字形式告知每位参与者。虽然在基于体验感知概率的条件下,猴子们确确实实表现出了框架效应的模式,但(由于实验方法存在差异)这种效应在多大程度上与人类的相似呢?这是一个问号。
总之,一石已经激起了千层浪,更多令人澎湃的研究以及相关争议此刻仍在进行着……
朝三暮四的猴子
庄周曾经向他的信徒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位养猴子的老人,因粮食短缺打算限制猴子的口粮。他先许猴子以“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橡实”,但猴子们气的都蹦了起来。之后,老人改变了说法“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橡实”。猴子们听罢,一个个都高兴得趴在了地上[12]。
《庄子.齐物论》中“朝三暮四”的故事。图片来源:www.baike.baidu.com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猴子的喜恶(偏好)会随着措辞发生变化,并将这类现象归纳为“朝三暮四”。但这些认识仅仅停留在经验范畴内,直到耶鲁“三人行”的一系列研究问世后,我们才第一次在科学层面上证明了猴子“朝三暮四”的行为,并认清它的本质在于框架效应。在过往的生活中,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有关动物离奇古怪的习性,而动物(经济)行为研究的意义,正是在于它能揭开这些习性的神秘面纱,将我们对它的认识从“知其然”拔高到“知其所以然”上。
而更为重要的是,桑托斯等人的研究还能够回答:我们的(经济)非理性行为究竟从何而来。过去通常认为,我们在金融市场中的种种失误,都是由制度不健全、策略、文化等情境因素引起的。然而,桑托斯却指出也许我们生来就带有这些缺点。我们与黑帽卷尾猴曾经拥有共同的祖先,直到3500万年前我们才与它们在进化上分道扬镳[13]。因此,如果你相信本文介绍的一系列研究结果,那么我们在经济上的“幼稚”可能已经延续了3500万年之久。(编辑:ttyeflora)
题图来源: www.wsj.com
参考文献:
Thaler, R. (1980).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choic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Organization, 1(1), 39-60.
Novermsky, N., & Kahneman, D. (2005). The boundariesof loss aver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Research, 42(2), 119-128.
Chen, M. K.,Lakshminarayanan, V. R., & Santos, L. R. (2006). How basic are behavioralbiases? evidence from capuchin monkey trading behavio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4(3), 517-537.
Lakshminarayanan, V.R., Chen, M. K., & Santos, L. R. (2011). The evolution of decision-makingunder risk: framing effects in monkey risk prefer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7(3), 689-693.
Tversky, A., &Kahneman, D. (1981).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 453-458.
Weber, M., & Camerer, C. F. (1998). The dispositioneffect in securities trading: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33(97), 167–184.
Keynes, J. M. (1936). The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Macmillan, London.
Heilbronner, S. R., & Hayden, B. Y. (2013).Contextual factors explain risk-seeking preferences in rhesus monkey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7, 7.
Krupenye, C., Rosati, A. G., & Hare, B. (2015).Bonobos and chimpanzees exhibit human-like framing effects. Biology Letters, 11: .
Silberberg, A., Parker, S., Allouch, C., Fabos, M.,Hoberman, H., & Mcdonald, L., et al. (2013). Human risky choice in arepeated-gambles procedure: an up-linkage replication of Lakshminarayanan, Chenand Santos (2011). Animal Cognition, 16(6),907-914.
Kanngiesser, P., & Woike, J. K. (2016). Framing thedebate on human-like framing effects in bonobos and chimpanzees: A comment onKrupenye et al. (2015). Biology Letters,12: .
庄周. 庄子·齐物论.
Fragaszy, D. M., Visalberghi, E., & Fedigan, L. M.(2004). The complete capuchin: Thebiology of the Genus Cebu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股市就是猴市,果然不虚。。。。。。。。。。。。。。。。。。。
引用文章内容:我曾问她:“当我想你的时候,能不能边和朋友玩边想你?”她摇了摇头,神色不满:“不允许你在想我的时候分心,你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想我”。为了讨好她,晚上我又问了相同的问题,“当我和朋友一起玩时,能不能...这似乎不单单只是措辞上的损益,两种表达背后的语境恐怕也不一样。姑娘有可能是这样考虑的:男票的时间分成两半,一半用于正事(想她),一半用于不务正业。于是1. 干正事的时候分心去想不务正业的事情,收益得少于50%2. 不务正业的时候去想正事,收益就大于50%了所以姑娘选择2,可能并不是为了规避风险保收益,而是在做利益最大化啊
引用 的话:如果你的选择相反,你肯定是属于少数派了。就多数人而言,在面对盈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也就是求安稳;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也就是赌一把。这是人类心理的一般特征。但是有少数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在盈利...对我来讲完全看金额了。如果金额较小,比方说1000元,我确实觉得两个情况没啥区别。但如果把1000元换成1亿元,我的选择的倾向性会非常明确:1. 如果已经损失了1亿元,现在有50%机会扳回或再损失1亿,我会毫不犹豫的去试;因为反正已经是一辈子也还不起的债了。2.如果已经赚了1亿元,现在有50%机会再赚1亿或全赔掉,我绝不会考虑。因为1亿元已经够我一辈子挥霍了。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76)
股市就是猴市,果然不虚。。。。。。。。。。。。。。。。。。。
选择A:眼前有2片苹果,但有50%几率失去1片;选择B:眼前有1片苹果,但有50%几率增加1片。有道是物以稀为贵,选择B给人一种苹果更为稀有的错觉,因此,选择B的猴子和人自然更多一些。就像文章开头举的例子一样,在A加油站,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用现金付款的话可以便宜0.6元折扣;在B加油站,每升汽油卖5.0元,但如果用手机或银行卡付款则要多收0.6元手续费。给人的感觉是A加油站打折的时间不多,B加油站手续费不会常年收。因此也给了人一种物以稀为贵错觉。物以稀为贵的感觉一般来说还是靠谱的,对人是有帮助的,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嘛,小心这种感觉被利用就好。
引用 的话:选择A:眼前有2片苹果,但有50%几率失去1片;选择B:眼前有1片苹果,但有50%几率增加1片。有道是物以稀为贵,选择B给人一种苹果更为稀有的错觉,因此,选择B的猴子和人自然更多一些。就像文章开头举的...我觉得你这个评论很到位啊。传统的框架效应研究,确实没怎么考虑初始条件不同带来的干扰影响。我kao~我忽然觉得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点啊
引用文章内容:我曾问她:“当我想你的时候,能不能边和朋友玩边想你?”她摇了摇头,神色不满:“不允许你在想我的时候分心,你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想我”。为了讨好她,晚上我又问了相同的问题,“当我和朋友一起玩时,能不能...这似乎不单单只是措辞上的损益,两种表达背后的语境恐怕也不一样。姑娘有可能是这样考虑的:男票的时间分成两半,一半用于正事(想她),一半用于不务正业。于是1. 干正事的时候分心去想不务正业的事情,收益得少于50%2. 不务正业的时候去想正事,收益就大于50%了所以姑娘选择2,可能并不是为了规避风险保收益,而是在做利益最大化啊
他先许猴子以“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橡实”,但猴子们气的都蹦了起来。之后,老人改变了说法“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橡实”。猴子们听罢,一个个都高兴得趴在了地上呃~~~~~~因为猴子不懂 阿贝尔群(aka.交换群) ??
引用 的话:这似乎不单单只是措辞上的损益,两种表达背后的语境恐怕也不一样。姑娘有可能是这样考虑的:男票的时间分成两半,一半用于正事(想她),一半用于不务正业。于是1. 干正事的时候分心去想不务正业的事情,收益得少...hhhhhhhh
你这没想也是有道理的啊。或者可以换个例子说。一个吝啬鬼快掉下悬崖,你伸手去救他,你告诉他:快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他死活就是不愿上。然后,你换了个说法:我把手给你,你拉着它上来。吝啬鬼蹭的一下就蹦上来了。
引用文章内容:而且,猴子的消费行为与价格理论的预期颇为吻合(除了一只名叫AG的公猴,他也因此遭到开除)AG:人类只会选择跟他们一样愚蠢的猴子做试验。。。。。。。
引用文章内容:该药无毒无害却存在增加万分之一致死的风险,你需要多少酬金才愿意干呢?致死率高达万分之一的药物是不允许上市销售的吧?????但如果一种药物能使万分之一的绝症患者重获新生??????
场景A:面对1千元亏损,你是愿意接受事实,还是冒险赌一把,这有50%可能让你分毫无损,但还有50%可能损失2千元;场景B:面对1千元盈利,你是愿意落袋为安,还是冒险赌一把,这有50%可能让你一分不得,但也有50%可能得2千元。请问,在上述场景中,你会选择赌还是不赌呢?如果在场景A中,你打算赌一把碰碰运气,而在场景B中却想着落袋为安的话,那么恭喜你:猴子也是这么想的。这个实验中,如果与最后一句话里的两个选择都相反,是属于什么情况呢?还有,真正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怎样的? 请教。
引用 的话:hhhhhhhh 你这没想也是有道理的啊。或者可以换个例子说。一个吝啬鬼快掉下悬崖,你伸手去救他,你告诉他:快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他死活就是不愿上。然后,你换了个说法:我把手给你,你拉着它上来。...这个例子好魔性啊!我竟无法反驳……
引用 的话:这个实验中,如果与最后一句话里的两个选择都相反,是属于什么情况呢?还有,真正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怎样的? 请教。如果你的选择相反,你肯定是属于少数派了。就多数人而言,在面对盈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也就是求安稳;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也就是赌一把。这是人类心理的一般特征。但是有少数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在盈利时是喜欢冒险,而在亏损时则不喜欢冒险。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的人,根据有关实验的数据,大致在3%左右。至于什么是理性的,对这两个选择没有偏好就是理性的呀,因为它们的预期值是一模一样。我们所谓的理性,都是指经济学上的理性,也即哪个选项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哪个选项都是理性的。当然,理性并不意味着合理,更不意味着最优。只是从理论上探讨时,为了和传统理论相区别,我们才言之非理性。
引用 的话:如果你的选择相反,你肯定是属于少数派了。就多数人而言,在面对盈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也就是求安稳;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也就是赌一把。这是人类心理的一般特征。但是有少数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在盈利...对我来讲完全看金额了。如果金额较小,比方说1000元,我确实觉得两个情况没啥区别。但如果把1000元换成1亿元,我的选择的倾向性会非常明确:1. 如果已经损失了1亿元,现在有50%机会扳回或再损失1亿,我会毫不犹豫的去试;因为反正已经是一辈子也还不起的债了。2.如果已经赚了1亿元,现在有50%机会再赚1亿或全赔掉,我绝不会考虑。因为1亿元已经够我一辈子挥霍了。
感觉药物实验那块有问题。对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来说,做实验短短几天哪有万分之一的死亡率可供降低啊。药物又不可能让人不死于意外。于是,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说降低万分之一的死亡率,实质上是没收益的。但增加万分之一的死亡率,那可真的是可能会死人的。
引用 的话:感觉药物实验那块有问题。对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来说,做实验短短几天哪有万分之一的死亡率可供降低啊。药物又不可能让人不死于意外。于是,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说降低万分之一的死亡率,实质上是没收益的。但增加万分...减少死亡率,是长期看,而且并不是对健康人而言,是对病友来说。我把这个例子再详细表述一遍。假设存在一种病,它的感染率虽然非常低,低到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然而一旦感染它就会要了你的命。现在有一种疫苗,能够彻底预防这种病,请问你愿意出多少钱购买呢?假设有一种药招收实验员,由于是新药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风险,虽然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然而一旦出了问题就会要了你的命,请问给你多少钱你才愿意试药呢?
引用 的话:减少死亡率,是长期看,而且并不是对健康人而言,是对病友来说。我把这个例子再详细表述一遍。假设存在一种病,它的感染率虽然非常低,低到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然而一旦感染它就会要了你的命。现在有一种疫苗,能够...这表述就很不一样了。我相信赛勒如果是这么问的话,结果会很不相同的。比方就拿SARS说事。真正死于非典的人按我感觉,以及按照官方数据,是少于万分之一的。(如果有异议的话换个病症也没问题)如果当年有人卖100%有效的疫苗,你可以设想一下结果。我卖1w一支必然卖疯了。
引用文章内容:老人改变了说法“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橡实”我才不信猴子能听懂这个。。。。
看标题就想到朝三暮四= =
引用 的话:我觉得你这个评论很到位啊。传统的框架效应研究,确实没怎么考虑初始条件不同带来的干扰影响。我kao~我忽然觉得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点啊脑补了一下,自变量是初始量的差异,因变量自然是人们的选择了。但话说应该怎么控制两句话的意思能一样?难道换成A:100kg的苹果和B:100000g的苹果吗?
引用 的话:如果你的选择相反,你肯定是属于少数派了。就多数人而言,在面对盈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也就是求安稳;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也就是赌一把。这是人类心理的一般特征。但是有少数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在盈利...我是选了相反项,因为我更多从止损的保本角度去衡量,倾向于反对冒险行为。这种理论题在具体经济活动的操作中,应该意义不大吧?因为绝对可预期的概率其实不存在,总是各种倾向掺杂其中,而且不同类的概率影响系数是 比较的,最后比试的还是对各种相关方面的专业程度和熟练程度;通常,最强有力的影响来自理论中认为是作弊的决定性因素:内部消息。
说到底,经常是信息不对等决定胜负。
我想你,同时玩LOL好吗?好啊,我不如LOL。分手。换一种说法。我玩LOL,同时想你好吗?好啊,没想到你这么爱我?
引用文章内容:由于猴子不通言语,因此它们在实验中只能根据切身体验来感知不同选择之间的盈亏概率。而在人类研究中,则会将选择的盈亏概率以数字形式告知每位参与者。虽然在基于体验感知概率的条件下,猴子们确确实实表现出了框架效应的模式,但(由于实验方法存在差异)这种效应在多大程度上与人类的相似呢?这是一个问号。但是,人类也很不擅长概率思维,否则就不会出现“合取谬误”、“先验概率忽略”这样的认知盲点了。在解决和概率有关的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也是基于直观感受来的。
实践是心理学研究方法,其实心理学是一个百科科学。也就是所说的文理科的中间学科和边缘学科。有些心理学理论,并不是完全由心理学家发现的。是有其他学者来表述的。比如我们常说,风雨难料,就说明,不可知的偶然性。同时还有很多谚语,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说明大多时候是成立的。人是可以有预见性的。但是这种规律极少数时候也不成立,那么我们就说是谬论吗?当然也不是。一个人是笼统的认识到具体分辨的过程。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是在心里有不同的影响。但是重要的是,我们是怎样去了解诚信的。我们是否认为,诚实是一种品德之外,还是一种财富和荣耀。是成功的阶梯?我认为,心理学不能脱离研究社会道德而存在。那种脱离道德对比的心理学是忽视社会实践的。
场景A:面对1千元亏损,你是愿意接受事实,还是冒险赌一把,这有50%可能让你分毫无损,但还有50%可能损失2千元;场景B:面对1千元盈利,你是愿意落袋为安,还是冒险赌一把,这有50%可能让你一分不得,但也有50%可能得2千元。
个人认为:赌博的比喻是错误的。它的前提条件中已经有了实质上的亏损和盈利,且结果是亏损中还有几率亏损,盈利中还有几率盈利。这跟给一片还是两片苹果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引用 的话: 个人认为:赌博的比喻是错误的。它的前提条件中已经有了实质上的亏损和盈利,且结果是亏损中还有几率亏损,盈利中还有几率盈利。这跟给一片还是两片苹果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苹果实验中有个基础——“至少一片”,赌博已经是倒贴了。
引用 的话:我是选了相反项,因为我更多从止损的保本角度去衡量,倾向于反对冒险行为。这种理论题在具体经济活动的操作中,应该意义不大吧?因为绝对可预期的概率其实不存在,总是各种倾向掺杂其中,而且不同类的概率影响系数是...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比如,你说的止损策略就是比较理性的。在股市中,由于存在价格惯性,当股价上涨,它有继续上涨的可能;当股价下跌,它有继续下跌的可能。股市中所谓“无限的赢和有限的输”“止损线策略”就是这个道理。但大部分人在获益时是风险规避,也就是股票涨了就卖不敢继续持有;而在下跌时多数人就是风险偏好了,不会割肉,抱着希望涨回来,甚至加仓。因此,这样在股市中容易亏钱。恰恰像你一样有相反的偏好,则是股市中的理性策略。也就是在挣钱时继续持有,亏钱时设置止损线。
引用 的话:但是,人类也很不擅长概率思维,否则就不会出现“合取谬误”、“先验概率忽略”这样的认知盲点了。在解决和概率有关的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也是基于直观感受来的。这里只是简单的概率问题,不如合取谬误那样多重概率般复杂。简言之,一个赌博游戏,20%亏,80%赢,我把输赢概率明明白白告诉你,你会如何选择?另一个赌博游戏,我设置好一样的概率,也即20%亏,80%赢,但我不告诉你概率,只说这个赌博可能会输也可能会赢,你会如何选择?(在这个条件你,你要靠自己的体验感受概率大小)两种选择会一样吗?前者叫做基于概率风险决策,后者是基于体验风险决策。就目前而言,在基于体验风险决策中,很多传统上的决策偏差都会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不见了。例如,框架效应,风险厌恶等等。
引用 的话: 个人认为:赌博的比喻是错误的。它的前提条件中已经有了实质上的亏损和盈利,且结果是亏损中还有几率亏损,盈利中还有几率盈利。这跟给一片还是两片苹果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这个只是参照点问题不同而已。在赌博游戏中,我们的参照点是0元。而对猴子而言他们的参照点是实验者最开始呈现的苹果数量,一种条件是2片,一种条件是1片。
引用 的话: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比如,你说的止损策略就是比较理性的。在股市中,由于存在价格惯性,当股价上涨,它有继续上涨的可能;当股价下跌,它有继续下跌的可能。股市中所谓“无限的赢和有限的输”“止损线策略”就是这个...听着有道理。但是我在股市上一毛钱都没赚到过。
所以未来就靠alphago了。其实我有事再怀疑,ag在围棋大战中对战人族时,人族犯的错误是不是也是类似的。
显示所有评论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人会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