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圣殿骑士与奥斯曼帝国地图有过冲突吗

清教徒应该也是信奉新教的,这一点没错。但是新教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br&简要的回顾一下宗教改革的历史。中世纪的西欧全部是天主教徒,天主教的一个重要要素是罗马天主教会是信徒和上帝之间的中介,而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则认为信徒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因信称义),通俗的说就是踢开教会干革命。我们国家的教科书里一般把这个归结为教会的腐败,这个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天主教还存在着许多深刻的神学分歧。在马丁路德之后,各地都出现了宣扬与天主教教义不同的信徒,这些信徒彼此之间的神学差异都很明显的,而他们的共同点是不认可罗马教会在信徒和上帝间的中保地位,这些信徒被统称为新教徒。&br&最著名的信教分支包括跟随马丁路德的信义宗,主要是在德国传播,跟随另一位宗教改革巨头加尔文的加尔文宗(又是也被称为长老宗),加尔文宗在法国也被称为胡格诺宗。此外瑞士和苏格兰都是比较有名的长老宗的根据地。&br&英国的情况则有点特殊,英国当时也脱离了天主教会的管辖。不过英国的改革并不是来自于民间的神学运动,而是以国王名义由上而下的强制行动。亨利八世决定脱离天主教会的原因已经有点说不清了,为了离婚这个理由虽然够八卦,但肯定不是主要理由。不管怎么说,英国国王成为了新宗教的首脑,英国的教会从此也被称为英国国教或者圣公会。顺便可以插一句,于是英国官方的宗教成了圣公会,民间依然有不少天主教徒,苏格兰主要是长老会信徒,爱尔兰地区则依然信奉天主教徒,而英国历任国王的信仰则不怎么稳定。这也成为英国此后将近两百年国内宗教骚乱的肇始。就我个人的观点1640年英国革命不仅能说成资产阶级革命,肯定也是宗教战争。&br&至于清教,则同样是新教的一支,但要比前述宗教改革晚一两代人,清教徒大体说来推崇加尔文宗的教义,但是他们恪守更加严格的道德戒律和行为准则,而且他们相信新教(主要指圣公会)虽然是以反对腐败的天主教之名诞生,但是本身也已经趋于腐败,而他们则要清除这种腐败的趋势。这也是清教得名的原因。因为教义上的差别,清教徒在英国国内受到国教的压制,从而促使大量清教徒前往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br&&br&最后补一句@毛奇说得对,皇帝在欧洲史上不能乱用,只有罗马帝国的皇帝、拜占庭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外加拿破仑自说自话封的皇帝,而在英国和法国的只有国王。
清教徒应该也是信奉新教的,这一点没错。但是新教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 简要的回顾一下宗教改革的历史。中世纪的西欧全部是天主教徒,天主教的一个重要要素是罗马天主教会是信徒和上帝之间的中介,而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则认为信徒可以和上帝直接…
1,拜占庭帝国是西欧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缓冲区,阻挡伊斯兰教向欧洲内陆扩张。拜占庭的灭亡,导致奥斯曼帝国可以向巴尔干和中欧发动攻击,增强了欧洲世界的危机意识。&br&&br&2,拜占庭帝国是东正教的中心,它的灭亡对整个基督教会是个沉重打击(别管天主教和东正教如何不对付,但在面对伊斯兰教的冲击时,还是比较一致的)。&br&&br&3,大量拜占庭学者将古罗马、古希腊的典籍带到意大利等地,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基础。&br&&br&4,拜占庭帝国灭亡导致连接欧亚两洲的主要陆上贸易路线中断,令很多欧洲人开始认真考虑经海路到达亚洲的可行性,最终促成欧洲人发现新大陆。
1,拜占庭帝国是西欧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缓冲区,阻挡伊斯兰教向欧洲内陆扩张。拜占庭的灭亡,导致奥斯曼帝国可以向巴尔干和中欧发动攻击,增强了欧洲世界的危机意识。 2,拜占庭帝国是东正教的中心,它的灭亡对整个基督教会是个沉重打击(别管天主教和东正…
经过半年的拖延症之后,我终于要来填坑了。。。&br&&br&————————————我是正文开始的分割线————————————&br&&br&首先,一句话概括:&br&&br&耶路撒冷能够成为三教圣城的最主要原因当然是&b&&u&它独一无二的历史进程&/u&&/b&;而它之所以仍然被尊奉至今,而不是像历史上其他五花八门的许多“圣地”一样烟消云散或者只剩残骸,则是和&b&&u&近一个世纪的政治格局&/u&&/b&分不开的。&br&&br&(咦。。。我记得知乎上有人答过“历史上有哪些消失的名城”之类的问题,怎么找不到了-_-)&br&&br&这么排耶路撒冷的历史分期也许能把问题说得清楚一点 (括号内是该时期城市中最强大的宗教势力): &br&&br&&b&&u&1.圣殿时期 (犹太教)&/u&&/b&&br&&br&最开始耶路撒冷所在的地方就是一个小村庄,后来因为它在迦南地区(Cannan,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的&b&&u&地理优势&/u&&/b&——向西可以俯瞰从埃及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地中海沿岸商路,向东可以监视该地区最重要的水源约旦河——而被当地的土著人建成一个小型要塞。&br&&br&根据希伯来圣经(也就是基督教圣经的旧约)的记载,逃出埃及的犹太人在与当地人混战了许久之后,终于在领袖大卫的带领下打下了这座要塞,并将犹太王国定都于此。大卫把犹太教最重要的宝贝约柜(Ark of the Covenant)运到了这里,并开始了正儿八经的城市建设。可惜上帝不爽他的许多举动(比如睡自己将军的老婆blablabla),所以修建圣殿的荣耀最后归到了他的儿子所罗门的头上,&b&&u&而圣殿的兴建也奠定了耶路撒冷在犹太教徒心目中的地位。&/u&&/b&&br&&br&所罗门挂了之后,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和当初划分雅各/以色列的12部落有关,太长了有机会再讲),犹太王国一分为二,然后各种兄弟阋墙-_-...然后大家都可以猜到了,在古代近东那个大帝国此起彼伏的地方,一个小国还玩分裂简直就是no zuo no die。。。总之最后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圣殿被毁,一大帮子犹太精英被掳到了巴比伦,也就是著名的&b&&u&巴比伦之囚&/u&&/b&。&br&&br&后来新巴比伦又被波斯帝国灭掉(出来走总是要还的。。。),波斯国王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所以一部分犹太人又跑回去(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巴比伦挺好的,毕竟在当时是个像今天纽约一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重修了圣殿,又被称为&b&&u&第二圣殿&/u&&/b&。&br&&br&再之后就是希腊化了的马其顿人,在性向至今不明的美男子亚历山大大帝的率领下,又把波斯人给打跑了(again出来走迟早是要...),希腊人觉得犹太人的一神信仰太土里土气了,比高大上的希腊哲学和众神谱系差远了(骄傲得太早了亲。。。),就各种为难犹太人(逼着吃猪肉啥的),犹太人不爽了就发动了小有名气的&b&&u&马卡比起义&/u&&/b&(今天以色列的各种运动队还都喜欢起这个名字),打跑了希腊人,在独立建国的同时也维护了他们眼中圣殿的纯净。&br&&br&&b&&u&2. 耶稣传教与罗马帝国统治后期(基督教)&/u&&/b&&br&&br&后来耶路撒冷及周边的统治权落到了希律王的手中,他是一个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犹太人但其实比罗马人还更像罗马人的以东人(真绕。。。),并且是凯撒的好基友(还救过凯撒一命)。所以名义上犹太人还掌握着耶路撒冷,实际上罗马人想当占领军是分分钟的事。根据圣经新约(希伯来圣经当然是没有这一段的)记载,耶稣就是出生在希律王的统治时期。&br&&br&耶稣的事情就不多讲了,大家可以去看圣经,上面写得很多——当然至于耶稣的原意是想改良犹太教还是创立一个新宗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总之&b&&u&对于基督徒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耶稣最后被钉死在了耶路撒冷,又在此地复活,并被预言还将在末日来临时重返耶路撒冷&/u&&/b&。其生前走完的最后一段路(又称“苦路”)以及死去及复活的地方(今天的圣墓教堂所在地),至今仍然吸引着众多的基督徒前往瞻仰。&br&&br&回头来说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与罗马人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犹太人觉得生活处处受制于罗马人很不爽了,想复制一次马卡比起义,当然他们没想到自己的战斗力搞定战力渣五的希腊文青也就差不多了,搞罗马人完全是自寻死路,于是被横扫。而且更悲剧的是,尽管有记载显示罗马统帅提图斯(后来成为罗马皇帝)下令维护圣殿,但是犹太人的第二圣殿还是被杀得兴起的罗马士兵给一把火烧掉了。在哈德良做皇帝的时候,罗马人彻底忍不了城中犹太人没完没了的反抗,干脆把耶路撒冷整个儿铲平了,犹太人也就开始&b&&u&大流散(Diaspora)。&/u&&/b&&br&&br&再后来,罗马帝国改立基督教为国教(又是一个相当漫长的争斗过程),所以对这座城市开始了比较系统的改造(改造你个头,其实都被你毁得啥都不剩了,完全重修好了),使之变成了一座基督教城市。后来帝国东半边领土的继承者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从上到下都是基督徒,当然对耶路撒冷的建设也比较上心(圣墓教堂就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br&&br&&b&&u&3. 阿拉伯帝国崛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u&&/b&&br&&br&之后耶路撒冷及周边地区一直处于拜占庭与波斯的萨珊王朝的来回拉锯之中,直到时间来到了公元7世纪,这个时候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崛起并创立了伊斯兰教,并且&b&&u&在传教早期穆罕穆德规定了穆斯林的朝拜方向为耶路撒冷&/u&&/b&(后来才改成今天的麦加)。至于穆罕穆德有没有真的到过耶路撒冷一直是宗教间一个吵来吵去的问题,按下不表。不过在伊斯兰教的经典圣训(&i&hadith&/i&)中,穆罕穆德不仅去过耶路撒冷,还在城中遇见了众位先知(伊斯兰教承认摩西、基督等人都是先知,不过穆罕穆德是封印先知,也就是最后也是最牛的一位),&b&&u&并且在登霄石上(也就是在圣殿山上)一夜登上云霄然后回到麦加&/u&&/b&。所以耶路撒冷在穆斯林心目中的地位也是相当神圣,仅次于穆罕穆德常年生活战斗过的麦加与麦地那了。&br&&br&在穆罕默德之后,穆斯林在四大正统哈里发的率领下开始了波澜壮阔地横扫欧亚非三大洲的历程,并且在公元638年攻占了耶路撒冷。&br&&br&(太累了,明天接着写吧。。。。)&br&&br&————————————好吧这个鸽子放了大半年对不起大家了————————&br&&br&打下耶路撒冷的时候穆斯林世界的领袖是第二任正统哈里发奥马尔(&i&Umar ibn Al-Khattāb&/i&),阿拉伯史学家认为这位穆罕穆德的亲密战友在城破之后第一时间来到了耶路撒冷,在圣殿山上新建了一座小型祷告室并进行了朝拜,用几滴清泪缅怀了当年教自己如何做人与砍人的大哥穆罕穆德一夜登霄的丰功伟绩。而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伍麦叶王朝的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圣殿山开建了著名的——并且让后世打得不可开交的——&b&&u&圆顶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u&&/b&和&b&&u&阿克萨清真寺(&/u&&/b&&b&&u&Al-Aqsa Mosque)&/u&&/b&。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Kanan Makiya教授写的历史小说《The Rock》)&br&&br&(感谢 &a data-hash=&cbfc1f185b& href=&//www.zhihu.com/people/cbfc1f185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cbfc1f185b&&@azure khatib&/a& 指正!)&br&&br&而在四大正统哈里发之后的伍麦叶与阿巴斯两个王朝统治时期,虽然无法与大马士革、巴格达和开罗这样的政治军事重镇相媲美,但是耶路撒冷一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穆斯林的统治者在这段伊斯兰的上升时期展现出了让今人叹为观止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嗯三个自信。。。),一直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居住和朝拜——要知道在此前的几百年间,信封基督教的筒子们是坚决反对犹太人返回这里的。&br&&br&&b&&u&4. 十字军东征 (基督教)&/u&&/b&&br&&br&可惜各个宗教和谐共存这档子好事总是不能长久,在阿巴斯王朝分崩离析之后,来自埃及的法蒂玛王朝统治了这个区域。法蒂玛王朝不仅没有完成如伍麦叶和阿巴斯王朝那样的大一统成就,偏偏这个王朝的第六任哈里发哈基姆(&i&Al-Hakim bi Amr Allāh&/i&)有个性有想法,为了争夺穆斯林世界的正统地位经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开始放弃之前宗教宽容政策,残酷迫害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最离谱的是在1033年把耶路撒冷城内的所有教堂(包括基督徒的心头宝圣墓教堂)拆得一干二净——这件事也被认为是十字军东征的诱因之一。&br&&br&终于说到十字军了,呼。。。十字军的起源主因当然是各个历史学家各执一词,有人认为是因为西欧的骑士和农民想空手套白狼不再过苦日子,有人说是因为拜占庭帝国干不过塞尔柱人想拉点雇佣兵替自己当垫背去死,当然也有人主张是之前法蒂玛王朝的迫害正好给了罗马教庭收复圣地的好借口。。。无论如何,就像我们小学时代兴高采烈的春游秋游,让广大西欧人们大开眼界的&b&&u&第一次十字军东征&/u&&/b&反正是走成了。&br&&br&这一波十字军在一路上干的那些屁事我就不提了,反正是各种刷新下限。。。而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b&&u&1099年十字军攻破耶路撒冷之后进行的大屠杀&/u&&/b&。当时的情况基本是,只要你是穆斯林或者犹太人,反抗,杀;投降,杀;如果一群人躲进了清真寺或者犹太教堂,十字军就懒得麻烦直接把房子给烧了。。。十字军当年杀得这么辛苦,完全没有考虑到后世的基督教教士者给他们洗地也洗得很辛苦啊,这个按下不表了。。。&br&&br&杀归杀,正常日子还是要过的。既然打着上帝的旗号而来,还愿是必须的。被毁坏的教堂基本都被重建,不仅圣墓教堂的规模更是有增无减,就连圣殿山上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都被converted成基督教场所了(想想后来索菲亚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你就会明白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家都慢慢觉得拆了建新的太麻烦了。。。)。上帝的归上帝之后,世俗的政权建设当然也不能落下,十字军们很快建立了埃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b&&u&耶路撒冷王国&/u&&/b&和黎波里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而后来名满天下让无所历史小清新心驰神往的&b&&u&圣殿骑士团&/u&&/b&和&b&&u&医院骑士团&/u&&/b&也在这一时期诞生,虽然主要任务是保护基督徒在朝圣之路上的安全,但是打家劫舍的活其实也一直没少接。&br&&br&正当十字军横行之时,一位穆斯林世界不世出的伟大英雄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的名字——做好心理准备亲——叫做萨拉丁·优素福·本·阿尤布·本·沙迪·本·马尔旺·艾勒-阿尤比(&i&?alā?-al-Dīn Yūsuf bn Ayūb bn Shādī bn Marwān al-Ayūbī&/i&)。。。。虽然他的队友和敌人都很尊敬他,不过鉴于喊完他的全名基本上仗都打完了,所以大家还是更喜欢直呼他为&b&&u&萨拉丁&/u&&/b&。后世的人们对于萨拉丁有很多误读,比如认为他是阿拉伯人,但其实他是一位库尔德人(想想后来的萨达姆可以一边说自己是20世纪的萨拉丁一边疯狂的屠杀库尔德人,真心觉得这心理素质太过硬了。。。);又比如想象他百战百胜,但其实在1177年的蒙吉萨战役中,萨拉丁的三万大军被人数仅有自己十分之一的十字军被打得丢盔弃甲。但是君子报仇这档子事嘛。。。在十年之后的1187年,萨拉丁在哈丁地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仅俘虏了耶路撒冷国王和圣殿骑士团团长,而且很快&b&&u&收复圣城耶路撒冷&/u&&/b&。更重要的是,萨拉丁入城之后不仅不杀俘虏(虽然他也勒索了一些小钱钱。。。),而且还重新把耶路撒冷向所有宗教的朝圣者敞开大门,通过对照一下子就把十字军的道德操守打到了海平面以下。。。(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大导演Ridley Scott的《天国王朝》,帅哥布鲁姆演得好的电影真心不多,难得这部算是其中之一了:P)&br&&br&&b&&u&5. 混战及之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伊斯兰教)&/u&&/b&&br&&br&但是萨拉丁也无法给耶路撒冷带来持久的和平,很快十字军卷土重来,狮心王理查和萨拉丁在耶路撒冷城外展开了震古烁今的连番会战,最后打了个平手,两人英雄相惜,于是郑重决定——各回各家各找各妈-_-。之后的三百来年,耶路撒冷不断易手,比较有名的经手人包括了从生到死一直奇葩的神圣罗马帝国、被蒙古人打得到一路向西的花剌子模、以及埃及奴隶骑兵集团马木鲁克。。。直到1517年,新崛起的&b&&u&奥斯曼帝国&/u&&/b&攻占了耶路撒冷,这个苦难的城市终于可以有喘息的机会了。&br&&br&奥斯曼统治下的耶路撒冷经历了缓慢的复兴,比如苏莱曼大帝就重建了圆顶清真寺和城墙,他还曾经非常天真地认为,如果封闭了传说中耶稣/弥赛亚在世界末日进入&b&&u&耶路撒冷的金门&/u&&/b&,耶稣/弥赛亚就进不了城,那么基督教和犹太教教义中的世界末日就永远无法实现,大家就只能皈依伊斯兰教了(耶稣:“大哥你是在开玩笑对吧?”) ——所以今天如果大家去参观金门,就会发现那里依然被砖瓦封堵着。。。虽然这几百年之间趣闻轶事一箩筐,但是身处伊斯坦布尔的帝国统治者们对耶路撒冷的兴趣一直也算不上特别浓厚,所以当欧洲国家开始步入近代化社会的时候,对东方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和传教士们可以毫无限制地进出这座城市。&br&&br&而真正改变这座城市今后命运的,是此时在东欧愈演愈烈的&b&&u&反犹主义&/u&&/b&。先是信奉正统犹太教、相信弥赛亚救赎的宗教人士大量涌入耶路撒冷慢慢地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人口比例,之后,随着犹太复国主义的诞生,越来越多年轻的东欧犹太人也来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下,当地的阿拉伯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新来的犹太移民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关系(反正大家都是被统治阶级,再加上犹太人口占整个地区人口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小)。但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几经周折终于干翻了奥斯曼帝国,成功进入耶路撒冷。英国人两面三刀向所有人疯狂许诺,既点燃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希望民族自决的火光,也点燃了20世纪阿以冲突的导火索。&br&&br&&b&&u&6. 现代以色列 (犹太教)&/u&&/b&&br&&br&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到1948年,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实行的一直是委任统治,而从伦敦派过来的高级专员的所在地就位于耶路撒冷。正是在这个时期,&b&&u&耶路撒冷老城内部的四大居民区&/u&&/b&正式成型,简单来说,就是穆斯林靠着圣殿山和圆顶清真寺,犹太人靠着哭墙/西墙,大部分基督徒靠着圣墓教堂,而被挤到一边的亚美尼亚基督徒则靠着锡安门(至于为什么亚美尼亚基督徒和其他基督徒玩不到一块儿,我们有机会再讲。。。)&br&&br&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个时候一波又一波的欧洲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大部分人都没有选择定居在耶路撒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许多世俗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们都有着社会主义的倾向,他们崇尚体力劳动与亲近土地,力图摆脱传统意义上集聚于城市里、以放高利贷和商贸为生的传统欧洲犹太人形象,而就算那些愿意享受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也情愿建设和生活在特拉维夫这样的现代化沿海城市;而另一方面是因为耶路撒冷老城里真的是挤得一塌糊涂了,再不加速开发新城,实在是没办法塞更多的人进去了。。。不过话说回来,耶路撒冷在这群犹太移民中心里依然有着崇高的地位,因为这座城市毕竟寄托着他们对祖上独立与辉煌的追思,而这一点也在欧洲犹太人开始惨遭纳粹大屠杀之后愈发凸显。&br&&br&就这样时间走到了1948年,英国人被二战彻底整伤了筋骨,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撤退。不过在匆忙跑路的同时,英国人还是动了脑筋,心里盘算着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三块,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各占一块,而&b&&u&耶路撒冷交给联合国,也就是国际社会共同管辖&/u&&/b&。 你要是觉得这里面没有夹私货就太naive了。。。联合国是什么东东,没有安理会它就是放大版的国联。。。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都是谁?人尽皆知的五大流氓啊!这五个流氓里面除了我兔,另外四个都是以基督教立国,这个方案表面上谁都不得罪,实际上对犹太人和穆斯林的不信任真的是溢于言表啊亲!居然还整天有人说近代社会以来从基督徒们已经淡看圣城归属。。。而且不出所料,这个方案的微修版真的就被联合国通过了。&br&&br&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当然不会买账,于是英国人前脚刚走他们俩后脚就热火朝天开干了,鬼才愿意把耶路撒冷交给什么国际社会来管。。。但是犹太人聪明就聪明在他们表面上同意了联合国的方案(真的是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以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身份成立了以色列国,然后转身和阿拉伯人继续干架,也就是历史书上的第一次中东战争。虽然从整场战争来着,阿拉伯联军吃了亏,不仅巴勒斯坦国没有建成,而且以色列的实际控制区域反而越打越大了。。。但是单就耶路撒冷而言,隶属约旦的阿拉伯军团却没让以色列占到什么便宜,成功地把犹太人都赶出了老城,犹太人只能勉强守住了老城西面的新城。于是待到1949年正式停火时,&b&&u&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和约旦手中分治的局面得以形成。&/u&&/b&&br&&br&接下来了20年,耶路撒冷的东西两边基本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之中,这一点直到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得以打破。一直举棋不定、不知该和以色列战好还是和好的约旦国王被埃及总统纳赛尔忽悠,决定对以宣战。。。其实这时埃及已经被以军打爆,结果导致约旦军队被腾出一只手来的以色列吊打。。。耶路撒冷全城落入以色列手中,正式重新统一。&br&&br&&b&&u&统一后的耶路撒冷基本上保持了对各种宗教的开放&/u&&/b&,当然作为穆斯林首先如何进入以色列是个大问题。。。而因为担心激化矛盾,以色列政府也规定&b&&u&犹太人一般情况下不得登上圣殿山顶部&/u&&/b&,以免他们在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附近和穆斯林发生冲突。到了1979年,以色列与埃及签署和平协议归还1967年占据的西奈半岛。可以算作是对国内反对声音的补偿,1980年以色列国会决定通过&b&&u&“耶路撒冷基本法”,宣告一个完整和统一的耶路撒冷将永远是以色列国的首都&/u&&/b&。随后,联合国安理会(好了,大流氓们要出场了)通过&b&&u&478号决议,不承认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法,并呼吁联合国会员国执行理事会的决议,从耶路撒冷撤出外交使团&/u&&/b&。。。&br&&br&基本上,从耶路撒冷重新统一以来,&b&&u&以色列政府就加大了对耶路撒冷的投资和建设力度,耶路撒冷市政府管辖范围内的犹太定居点数目和人口一直在稳定增长&/u&&/b&——按照巴勒斯坦方面的说法就是“耶路撒冷犹太化”。1967年以来的耶路撒冷,如果没碰上严重的巴以冲突,旅游者会发现一个令人愉悦的耶路撒冷,新城现代而繁华,老城宁静而多元——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朝圣地。但是如果一旦矛盾激化,耶路撒冷立马就会成为冲突最为激烈的焦点之一。奥斯陆和平谈判最终以崩盘收场,使得一个和谐与安全的耶路撒冷成为了一个愈发遥不可及的梦。&br&&br&————————————我是正文完结的分割线————————————&br&&br&从6月拖到12月,我也真是没救了-_-&br&&br&最后感谢各位对我这个懒癌晚期的耐心等待和祝福 (*゜ロ゜)ノ
经过半年的拖延症之后,我终于要来填坑了。。。 ————————————我是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首先,一句话概括: 耶路撒冷能够成为三教圣城的最主要原因当然是它独一无二的历史进程;而它之所以仍然被尊奉至今,而不是像历史上…
地主,不信现在的书、不信共产党人的报告。那我们看国民党的书好不好?&br&&br&《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在民国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一年由李景汉等人调查编著,李老先生从1924年开始准备,1926年确定定县为样本,1928年正式开始调查直至1935年,1936年调查报告开始出版。时间上,传说中的&b&“黄金十年”嘛&/b&,日本人也没打进来,在民国时代,这真是条件放宽到好到不能再好了吧。&br&&br&而且放心,连共产党的屁事都不关一点。&br&&br&看看老先生怎么讲:&br&&br&首先,从自有田产者的比例来判断。&br&&br&&blockquote&1931年全县7000余户,有6400余户为有田者,占总户数的92%,如果把其中的非农业者剔除,有田者可占总种地户的95%。&br&也正因为此,李景汉认为,&b&“大多数的农家是耕者有其田的”&/b&。将区域扩大到河北其他县份,也是如此。1930年河北43县2.5万农户的调查显示,有地者占总农户的90%。&/blockquote&&br&先不论农户占地的实际数量,至少传统革命斗争话语所谓农民贫无立锥之地的情况,是不多见的。&br&&br&从自耕农的比例来判断。&br&&br&&blockquote&自耕农占优势,是定县土地分配关系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所谓&b&自耕农,是从占田和耕种角度而言的,即只耕种自有田产、不出租、也不租种的农户&/b&。&br&&br&自耕农比例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别,但就全县而言,占农村总户数的63%强。佃户仅占4%多,雇农更少,仅占1%强,完全出租地主才占0.5%。这一统计,与整个华北农村是一致的,1930年代初自耕农约占华北地区总户数的68%。&br&&br&李景汉对定县农民的调查就显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b&据农民的意见,这一带地方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渐增,而佃农渐少&/b&。”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调查表明,定县自耕农在1933年占总户数的50%,到1934年增至59.2%,佃农却由原来的14.7%降至8.8%。中央农业实验研究所报告,河北省111个县,自耕农百分率,1912年为67%,到1934年增至68%,1936年更增至72%。&b&也反映了自耕农有所增加的态势,可作为定县地权关系变化的佐证。&/b&&/blockquote&&b&好你个共产党!欺骗人民!哪有什么阶级矛盾,农村一片祥和之气嘛!&/b&&br&&br&才怪&br&&br&如上所述,定县地权分配并非呈现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种恶性局面,而是处于相对分散状态。不过,虽然没有如此恶性局面,但并不意味着土地分配关系就是均衡的、合理的。重要的是,土地占有不均到达何种程度?&br&&br&&b&从人均或户均土地不难看出,富有阶层占地比普通农民高得多。&/b&&br&&br&先看阶级占有状况。&br&&br&本段资料整理自: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649—663页;李景汉《定县土地调查》上&br&&br&&blockquote&&b&在土地总数中,地主、富农占地比例虽不占优势,但人均占有土地却大大超出中农和贫雇农。&/b&在翟城村的统计中,地主、富农、中农、贫农人均耕地的不均状况已有体现,分别为21.3、9.1、3.15、1.47亩。又如土厚村,地主、富农、中农、贫农人均耕地分别为21.2亩、14.8亩、2.39亩、2.48亩。其他村落也是如此,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的人均耕地,在清风店分别为9.28亩、2.48亩、0.82亩。在王庄村,分别为13.7亩、3.16亩、0.56亩;在北支合,分别为13.9亩、4.19亩、1.60亩。在宿家佐,分别为16.8亩、0.64亩、2.98亩。在陈家佐,分别为8.54亩、4.93亩、0.71亩。在南合小学区各村,分别为16.1亩、2.86亩、0.76亩。&br&&br&1930年代初,&b&全县人均耕地3.5亩左右。&/b&&/blockquote&&br&与之比较,上述大多数村庄中农、贫雇农的土地不能乃至远不能达不到平均水平。&b&根据二三十年代的调查资料研究农民生活水平,认为人均2.53亩才能维持最低限度粮食消费,人均3.8亩可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消费(包括粮食消费及其他各种开支)。&/b&&br&&br&看清楚没?&b&以此标准衡量,中农尤其是贫雇农所拥有的土地明显不足,自耕农比例高又有什么意义,自耕只是代表了他们的劳作方式,并不能表明他们真的是能自给自足的。&/b&这也正可解释,全县人均耕地本来可以维持最低限度粮食消费,距离最低生活消费也不算太远,但许多农民为什么仍然贫困呢?除了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影响以外,耕地不足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br&&br&&blockquote&即便是在土地总量中的比例,在有的村庄,地主富农也大大超出中农和贫雇农,反映了同一区域之内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平衡性。如东亭村,地主富农占地5000多亩,为全村土地的60%以上;官道庄村,地主富农有地1000亩,占总土地的62.5%;油味村,有地1.3万亩,地主占2/3;辛庄村,地主有地3600亩,也占全村土地的2/3;南支合村,地主富农有地2800亩,为总土地的70%;太平庄村更甚,地主富农占地2400亩,为总土地的99.5%。&/blockquote&&br&更有少量地主,占有土地数量与普通农民相差十分悬殊。&br&&br&&blockquote&1931年全县453村调查显示,19%的村有占地300亩以上者,共有119家,土地49266亩,平均每户414亩。还有1个村有占地1000亩以上者。城关地主的占地规模更大,300亩以上者有13家,共有土地12317亩,平均每户934亩,最多的一户达到3950亩。这些地主一般兼营工商业,财力相对雄厚,土地购买力较强。&/blockquote&&br&尽管以上情况属于少数,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地分配的失衡。&br&&br&&b&从全县而言,大多数的小田产所有者拥有不到1/3的田产,而占1/8的大田产所有者却拥有将近半数的田产。没有土地的农户,占总户数的7%以上。而且,越是靠近城关,经济越是相对发达的地区,无地户比例越大。&/b&第一区就是如此,无地户占当地总户数的15.65%,为其他5个区的两三倍。占地25亩以下的农家,约占总户数的67%%左右。调查占地最低的一组划为25亩以下,其实,在25亩以下的农户中,占地10亩以下者占大多数。据张折桂对定县1368家的调查,47.5%的农户占地10亩以下。1930年代初,平均每户占地20亩左右,以此推断,大部分农家的土地达不到平均水平。&b&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占地较多者,大地主比较少见,更多是中小地主和富农。&/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5ae2d7e6958bcd6b81cce_b.jpg& data-rawwidth=&725&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5ae2d7e6958bcd6b81cce_r.jpg&&&/figure&&br&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地主占地质量相对较高。&b&水浇地与占地数量成正比。如果说占地20亩以下者,水浇地占65%左右,而占地50亩以上者,水浇地增至90%左右。&/b&土地质量的不同,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土地分配的集中。&br&&br&论如何,土地占有的较为集中,就使得前述自耕农占优势(大多数农民无须租地,而是种植自己的土地),就带有一定程度的假象了。这一现象,与华北农村的土地质量有关,其生产能力不及水田区域,所须劳动力较水田少,每一农家所能耕种的土地面积较大,占地较多者往往自己经营而不出租,于是&b&一些自耕农不一定不想租用土地,而是想租而租不到土地&/b&。&br&&br&还是那句话,&b&庸俗的中国的经济学者都以为自耕农是自给自足的,其实这是远于事实的见解,在黄河及白河两流域间,自耕农很占优势,然而大多数和贫农一样,所有土地,不足耕种。&/b&当时的社会学研究者,如陈翰笙、孙晓村等,都认为名义上华北一带,大都为自耕农,土地分配根本不成问题;可是在实际上,华北的自耕农,很少有自给自足的意义,大多数和贫农一样。&br&&br&注意,千万注意,还记得前面说的定县人均土地状况吗?&b&全县人均耕地3.5亩左右,与学者研究得出的“&/b&&b&人均3.8亩可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消费”,看上去相差无几,那么当时的中国农民为什么依旧赤贫?&/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a0cf4c4eb27e699b72a72_b.jpg& data-rawwidth=&686& data-rawheight=&2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a0cf4c4eb27e699b72a72_r.jpg&&&/figure&这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当年在河北清苑县的调查结果,实际上,经营地主,也是就大地主的粮食是出售给了城市换回其他工业品,或是进入了自家经营的油坊、酒坊、粉坊等粮食加工业,他们追求的是货币收入。显然这些粮食根本不是面向本地农民的口粮市场,而是城镇的食品加工、商品粮出口,而且他们的土地也有大量种植着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b&这也是为什么明明自耕农很多、土地也足够,可是除了地主富农之外,中农以下在那个朝代里的最好的短暂时光里,依然是饥肠辘辘。&/b&&br&&br&&b&就定县而言,如果平分土地,就可以使10%的无地农户乃至50%左右占地不足平均数的农户获得人均3.5亩、户均20亩左右的土地,&/b&由此不仅可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粮食消费,也可基本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消费。有农产品出售的户数比例与农产品的商品率,经营地主均远高出于其他各阶层。张培刚先生在清苑的调查发现,&b&有12户经营地主,其中只有一户完全没有农作物出售。也就是说,农村生产出来的大多数粮食,根本就没有在农村消费。&/b&&br&&br&&b&贫下中农——共产党得出的根本结论有错吗?这些人挨饿困顿真的是因为他们懒吗?&/b&&br&&br&土地问题,主持调查的平教会定县实验区调查部主任的&b&李景汉老先生自己又是怎么总结的呢:&/b&&br&&br&&blockquote&&b&定县虽自耕农比例最大……其离平均的程度尚远,……土地分配的不均状态也是很显然的&/b&。……我们不能不承认土地问题是农村问题的重心,而土地制度即生产关系,又是土地问题的重心,其次才是生产技术及其他种种的问题。&b&若不在土地私有制度上想解决的办法,则一切其他的努力终归无效;即或有效,也是很微的一时的治标的&/b&。&/blockquote&&br&综上,所谓土地分散更多是针对传统观点的一种反正,仅具相对意义,意在说明土地分配不象以往所说的那样恶性集中。大约国内也就是秦晖同志老捏着“关中无地主”这条社会学界的共识来论证全国范围土地政策的错误性。&br&&br&拜托,本人, &a data-hash=&be2fcf02d72e3d2748f1aee41d5947e2& href=&//www.zhihu.com/people/be2fcf02d72e3d2748f1aee41d5947e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蚍蜉王子& data-hovercard=&p$b$be2fcf02d72e3d2748f1aee41d5947e2&&@蚍蜉王子&/a&因为认同大跃进造成3000万非正常死亡,就能改变某些人眼里的“五毛”属性吗?所以逻辑还是捡起来好不好?&b&“关中无地主”也好,“华北无地主”也罢,从根本上掩盖不了土地、粮食在当时的中国农村高度集中的历史事实,掩盖不了当年共产党通过农村土改在真正让绝大多数人吃饱穿暖的历史事实。地主里有好人——就算地主里所有人都是好人——也掩盖不了他们的生活是建立在整个农村溃烂之上的事实。&/b&&br&&br&&br&地主们形象好不好,一点都不重要,这不就是很多人赞同的&b&——平庸之恶麽?&br&&/b&&br&末了,我还附送一个下载链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hidao.baidu.com/link%3Furl%3DMny7lLF-q4TfiFueEe2ZLOZvOqK398psUhNmZqaz-673pNMl-aDQnrqTkprGTNumbBXeIcWoISXRqVPIZaETAtV9qG08aHMMi7pMq9M49s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求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电子版,最好是PDF版的,谢谢!&/a&&br&———————————————————————————————————————————&br&&br&&b&在这里按本人惯例,我还是要说一些私货,不喜勿看:&/b&&br&&br&看民国穿越,多的是看张爱玲、章诒和,人家是天潢贵胄、进步人士,对人家而言,想想自己在民国时的倾城之恋……唉,往事并不如烟喏……皇帝换了又怎样,我们这些蓝血理当继续人上人。&br&&br&而你们自己呢,翻翻《定县报告》,看看里面的出生率、识字率、死亡率,在这样一个就在紧挨着中国最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近郊县城里,连自耕农都吃不饱穿不暖,你们的投胎技术又能有多好?&br&&br&&b&个人经验在赤裸裸冷冰冰的历史数据面前,与骷髅画皮无异。&/b&&br&&br&&br&&b&———————————————————————————————————————————&/b&&br&&br&&br&恩,有人认为这体现不出来什么形象嘛,是跑题了。我的意思还不明白么?什么形象一点都不重要&b&——没有你很重要。&/b&&br&&br&&br&&b&不过看官们不满意了,那我就还是描绘一个地主形象吧,这是李景汉先生在定县调查时遭遇的亲身经历,&/b&&b&再放送一段给大家正正三观,看看当年的地主乡绅们是个什么“形象”:&/b&&br&&br&&br&年代,我国教育平权运动的伟大先驱、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在河北定县发起了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而李景汉先生的这次社会调查,就是这次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前所述,他也是平教会定县实验区调查部主任。&br&&br&定县乡村建设实验进行到1933年,定县士绅中突然有人大肆造谣,污蔑平教会及平校毕业同学会,要求废止县政实验,撤换县长霍六丁。&b&他们制造舆论,骂平教会人士是共产党、第三党,往平教会身上“泼脏水”;对到定县参访乡村建设的人士进行反宣传,把平校识字课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等歌谣(语出《水浒传》白胜语)诬为平教会所作,是宣传阶级斗争之歌;污蔑平教会把定县原有的地方自治成绩冒为己有;说平教会的乡村建设导致定县人民的生活奢侈化,并以1万名平教会员统制30多万定县民众。&/b&与此同时,他们也把矛头对准毕业同学会,指责“同学会干涉村政,争权夺利,恶劣分子则乘机肆虐,鱼肉乡里”(李明镜,1933,《<平教会与定县>(通信)》,《独立评论》79号)。&br&&br&这些人尽管绝对数量较少,但是活动能量很大。他们为诋毁平教会,在外间进行了相当的工作,鼓动一些同情他们的学者、政要为之出头说话。&b&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首先发难,在《世界日报》发表文章,讥评邹平、定县的乡村建设于国事无补,靡费国帑。清华大学教授燕树棠(定县人)也撰文抨击平教会制造阶级斗争和社会恐慌。&/b&这些言论经媒体、舆论渲染后,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一时间人们对定县实验,乃至整个乡村建设运动。&br&&br&实质上呢,蒋廷黻先生一语道破:“总而言之,就是定县现在统治阶级换人了。换句话说,平教会无形中在定县执行了一个大革命。那些原来得势而现在失势的人自然不满意平教会”(蒋廷黻,1933,《跋燕先生的论文》,《独立评论》第74号)。&br&&br&&b&难道蒋廷黻晏阳初这些当年跑到台湾的人&/b&&b&也是共产党?要是他们都是共党的话,你确定地主里面真的还能有好人吗?&/b&&br&&br&呵呵&br&&br&&b&PS:&/b&&a data-hash=&ec& href=&//www.zhihu.com/people/e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贺仙& data-hovercard=&p$b$ec&&@贺仙&/a&,我说这位清华大学的燕树棠教授的名字怎么这么熟,终于想起来在贵校的校史里看到过。这位先生在抗战后跑到了武汉大学法学院,后来因为既反国民党又反共产党,周恩来把他劝留在了大陆,可是共军一进入武大接收,头一批解聘的三位教授里就有这位燕先生。是韩德培向当年的军管组组长、新华社第一任社长、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潘梓年求情,在做过检讨之后特别“开恩”留在武大法律系编译室工作,后来又调到图书馆编资料。&br&&br&共产党这么讨厌他……说不定,是共党这边的人把他当年在定县的发言都记在小黑本本上了吧,连这种最温和的改良你都看不惯,你到底内心是有多反动?&br&&br&啊呀又找到了一发贵校的黑历史,真的是好开心
地主,不信现在的书、不信共产党人的报告。那我们看国民党的书好不好? 《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在民国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一年由李景汉等人调查编著,李老先生从1924年开始准备,1926年确定定县为样本,1928年正式开始调查直至1935年,1936年调查报告开始出版…
姓名:张奇夫、关约、坤沙&br&&br&生日:日&br&&br&幼年经历:三岁丧父,母亲改嫁掸族小头领坤爱。五岁丧母,坤沙被继父坤爱交由祖父张纯武抚养。&br&&br&学历:小时候做和尚时受过一点教育。其祖父张纯武经营一个较大的马帮,人员复杂,坤沙得以学习到中、缅、掸、英等多种语言。&br&&br&马帮,是我国西南及西南其他国家多山地区的一种运输方式,由于地势多山,车辆不通。所以有些地方必须用牲口骡马作为运输工具。因此,产生了马帮。张纯武当时的马帮很大,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是当地最大的一家运输公司。&br&&br&经历:少年时去过泰国老挝,但主要在缅甸度过,期间与国民党残军多有往来(注意,国民党残军以后将是他腾飞的一大助力)&br&&br&偶像:毛泽东(毛主席表示自己很无语,这就是传说中的躺枪。)&br&&br&信仰:厚黑学(这是我根据其行为揣摩得出,事实上看他的偶像,一切都明白了。)&br&&br&坤沙五岁成为孤儿以后,一直跟着祖父张纯武。我并没有查到张纯武与他的马帮更多的资料。但是,当时的萨尔温江流域到处都是罂粟,说全民种植罂粟并不夸张。张纯武经营那么大一个马帮,如果不运送毒品,是绝对无法经营下去的,因为除了鸦片,他无其他东西可运。因此,我们判定,坤沙走上贩毒这条道路,是为继承祖业。&br&&br&当时的金三角,最大的毒贩叫罗星汉,这个人是算是金三角的第一代霸主。在罗星汉统治金三角时期,坤沙只不过利用祖父的马帮,进行小规模的武装贩运活动而已。&br&&br&罗星汉的势力,在那些年里渐渐做大,这让缅泰政府同时感到不安,经过几轮招安、造反、围剿之后,罗星汉疲于应付。这时,金三角在一片混乱中,正迎来它新的霸主。一个叫做坤沙的游击队长正在暗处慢慢的积蓄实力,等待着一个叫做时机的东西。乱世虽乱,但终究有它的主人。&br&&br&坤沙能够一跃成为与罗星汉并肩的人物,这绝非偶然事件。当坤沙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游击队长的时候,一个人的来到,改变的坤沙的命运,这个人在以后,将对坤沙的一生起到重大作用。&br&&br&这个人叫张苏泉,黄埔军校蒋介石的学生,原来是国民党部署在中缅边境一支军队的指挥官,在国民党撤回东南亚残军的时候,张苏泉与其手下的部分国民党军官、士兵决定留下,做雇佣兵。由于这只军队不受罗星汉待见,他们只能找到了坤沙。坤沙这个时候,第一次表现出了他的投机主义性格,这种性格将伴随他的一生。&br&&br&张苏泉一行被坤沙当做座上宾接待。并任命张苏泉为总参谋长,对其重视可见一斑。&br&&br&这是坤沙走向腾飞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从这时起,坤沙的武装力量,植入了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并且,更为可怕的是,他有了先进的军事化管理思想。要知道,张苏泉的军队,是曾经打败缅甸政府军的一支军队。这个举动直接将坤沙的实力与潜力发挥到了出来。这是坤沙的厉害之处,投机眼光非常精准,一步,令自己完全凌驾与其他军阀毒枭之上。&br&&br&坤沙行动了,到1960年,坤沙利用张苏泉建立起来的武装,解决了金三角大部分小游击队,和占山为王的小头目。不久前,坤沙并不比这些小武装强多少,但是他利用一次投机,就将所有罗星汉看不上的人全部收编到麾下。而这些人,经过训练,战斗力完全不是罗星汉的那帮乌合之众可以比拟的。&br&&br&这个时候,坤沙另一个大手笔动作出现了,他与缅甸北方的摆夷族结盟。至于这个摆夷族,他是缅甸内部的一股势力。当时的缅甸,三分天下,摆夷族就是三股势力中的一股,雄踞北方。拿下摆夷族对坤沙的意义非常重大,就相当于我们的三国时代,一个小混混宣布与曹操结盟了,其号召力可想而知。直至此时,原本雄霸金三角的罗星汉还在如痴如醉的与缅泰政府缠斗。&br&&br&在坤沙实力超过罗星汉之后,他利用两年时间整理部队,站稳脚跟,并且与国民党台湾当局保持良好联络合作关系(中共说的)。&br&&br&到1962年,坤沙作出一个英明决定,即宣誓向缅甸政府效忠。这个决定精彩之处就是得到了一个合法政府身份,并且贩毒行为得到了缅甸当局的支持。&br&&br&各位看官,请仔细看看坤沙上面的一系列决定,其将投机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 并且每一次大动作精准到位,这几个动作,很快将他的地位拉升。&br&&br&与罗星汉不同,罗星汉是被逼向缅甸政府投诚,缓过劲来就造反。坤沙不,坤沙在势力壮大后,主动宣誓效忠缅甸政府。罗星汉倾尽全力企图赶走国民党残部,但坤沙不同,坤沙尽量拉拢收编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br&&br&以上应该能够看出罗星汉与坤沙的不同,在缅甸政府眼里,坤沙远比罗星汉好用,曾经雄霸金三角的罗星汉势力,在坤沙的乾坤大挪移之下,变的不堪一击。&br&&br&另一个转折点来了。&br&&br&坤沙逐渐做大,这肯定不是缅甸政府想要看到的局面。但是事情已成定局,缅甸政府一时无力回天。&br&&br&可是,历史总是这样,只要你能够等,机会总是有的。&br&&br&1967年6月,坤沙派出五百人的“世纪商队”护送300头骡马和16吨鸦片到老挝,买主是当时老挝王国政府军总司令——温拉迪功少将,总司令先生在老挝的班簧,有一个吗啡提炼厂。这本来只是一笔买卖而已,在运输途中有很多小的贩毒商队加入到坤沙的队伍里,组队跑商安全性会更高。但是,在运送途中,意外还是发生了。&br&&br&这支队伍进入老挝境内,经过一个国名党残军控制的区域时,因为拒不缴纳过路费,双方交火。所谓过路费,中国人是比较爱收的,这个习惯至今没有改掉,这点从高速公路上收费站的密度可以看出。&br&&br&双方交火,本来也无所谓,在那个区域,这样的交火本来就是家常便饭而已。&br&&br&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坤沙队伍忘记了,这次货的买家,是老挝王国的政府军总司令。在坤沙队伍与国民党残军交火的时候,总司令先生是最着急的,他所着急的并不是那些货,货丢了无所谓,反正还没有成交,损失由坤沙承担。但是,他是国家的总司令,此事一旦走漏风声,他不但官位不保,恐怕还有牢狱之灾。&br&&br&坤沙的货已经暴露了,也就是说,救不下来了。于是,总司令先生上报国王,以保卫国土的名义出动飞机等重型火力,对坤沙队伍实施毁灭式打击。就这样,几百人的队伍一下烟消云散。而总司令先生在此事之后,成为了老挝泰国首屈一指的毒枭,这位总司令后来一共有五个工厂,据说他的最大客户就是当年驻在越南的美军。&br&&br&说这位温拉迪功少将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但是,他有一个在世界上远比他更有名的产品:双狮地球牌。对早期海洛因市场稍有了解的人,对这个牌子一定耳熟能详。1971年,温拉迪功少将罪行败露,这位总司令被迫辞职。&br&&br&话说远了,说回到坤沙身上。&br&&br&这次老挝的冲突对坤沙来说是一次打击,但远远算不上致命。坤沙不知道,就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还有一双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缅甸政府军&br&&br&1969年10月,缅甸东北军区新任司令史定上校,电报邀请坤沙出席军区军事会议,并且派飞机接送,当时的坤沙觉得政府对自己这样一个军阀,依然是友好的。&br&&br&这一去,就是五年。&br&&br&在缅甸政府军的鸿门宴上,坤沙束手就擒。&br&&br&缅甸政府军趁胜追击,清扫坤沙旧部。这个时候,坤沙势力濒临解体,但是,那位猛人出手了,他就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张苏泉,他趁机收拢坤沙旧部,且战且退,保存实力,凭借过人的指挥才能与组织能力,暂时算是稳住了阵脚,保住了坤沙的主力。说张苏泉算是个猛人,一点都不过誉。在坤沙被捕期间,这位仁兄以纯正的中国血统,打出了:“掸邦革命军”的招牌,宣传口号是:争取掸邦民族独立。这种事脸皮不厚如城墙,你还真干不出来。&br&&br&1973年,罗星汉势力已经完全消退,坤沙身陷囹圄。这一年的泼水节,张苏泉行动了,出手果断,快速。目标选择相当精准,四两拨千斤、借刀杀人等手段被张苏泉发挥到极致,他在缅甸的一处高级住宅里绑架了苏联派到缅甸工作的医生。&br&&br&这个举动一下就震惊了世界。&br&&br&缅甸迫于压力,在美国和苏联之间两头为难。美国人要坤沙,苏联人要医生。最后还是泰国出面调和,缅甸以坤沙换苏联医生。毕竟,抓不到坤沙美国也只能叹气,但如果苏联医生死了,苏联那暴脾气,呵呵呵。&br&&br&就这样,坤沙再一次获得自由。并且在张苏泉的辅佐下,将原本的形象彻底改变,从一个毒贩变成了一个争取掸邦民族独立的英雄,虽然本质上都是贩毒。&br&&br&坤沙的王国就此建立起来了,他的武装人数最高时候发展到了两万人,这两万人可不是普通毒贩,是成建制的正规军。而坤沙本人的野心也进一步扩大,从贩毒变成了争取掸邦民族独立。不管如何评价坤沙以毒品搞革命的做法,这至少是一个毒贩在政治上的突破,虽然还是改变不了投机本色,但是至少显示出坤沙与张苏泉的政治智慧。甚至他们还以革命者的身份,与美国进行过一系列的谈判,虽然成果不甚理想。&br&&br&坤沙就这样,彻底统治了金三角,总部设在一个叫做满星叠的地方。坤沙治军严厉,严禁手下吸毒,一旦沾染毒品,立即枪决。因为他心里清楚,海洛因无法戒除。这是坤沙与其他毒枭不同的地方,贩毒不准吸毒的规矩,始于坤沙,终于坤沙,此一人尔。&br&&br&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远在阿富汗的金星月,成为了世界上另一个毒源地。坤沙开始遇上了竞争对手。此时,被公认为坤沙下坡路的开端。&br&&br&此后,缅甸内部逐渐走向统一,国际社会压力等一系列的形势表明,坤沙势力气数已尽。&br&&br&面对败势,坤沙作出了最后的挣扎,1993年,坤沙宣布成立所谓“掸邦共和国”,但是同时,其武装力量内部开始瓦解。为了缓解内部矛盾,坤沙开始与政府军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br&&br&1996年,双方着手决战。但是坤沙当时已经走向绝地,缺乏外援,国际社会只有谴责,坤沙走投无路,适时,缅甸政府提出特赦,所以,以投机主义闻名的坤沙先生,再一次发挥了投机本色,缴械投降。晚年居住于仰光。后病逝,一代枭雄就此陨落,而金三角毒品泛滥却进一步加深。&br&&br&&b&&u&以上答案为本人近年阅读见闻、军队八卦,以及网络资料整理、斟选,真实度各位自行鉴别。&/u&&/b&
姓名:张奇夫、关约、坤沙 生日:日 幼年经历:三岁丧父,母亲改嫁掸族小头领坤爱。五岁丧母,坤沙被继父坤爱交由祖父张纯武抚养。 学历:小时候做和尚时受过一点教育。其祖父张纯武经营一个较大的马帮,人员复杂,坤沙得以学习到中、缅、掸、英…
&strong&本文仅学术探讨,不构成所在单位意见。为了更好的聊聊南非种族隔离,也同时将种族隔离之前的英国、德荷白人之争,南非殖民历史等问题同时论述,稍有偏题,勿怪。&/strong&&br&&br&说到南非,国人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种族隔离”、钻石、犯罪、曼德拉,可见这个题目对南非的代表意义。我个人认为,掌握了中西非的班图人南迁、英国和德荷殖民者的殖民争夺、种族隔离的演变历史这三件事,即可大体掌握南非的历史框架。种族隔离间接影响了南非传奇人物曼德拉、曼德拉之后ANC的政治格局演变、南非投资法律体系的BEE制度,可以说对南非投资的国人、与南非有外交交往需要的国人,都应当研究种族隔离。&br&&br&我于2013年至2014年在南非常驻了一年,断断续续了解了一些种族隔离的零散信息,一直在知乎浏览南非种族隔离的相关信息,发现竟然并没有以具体法规、历史事件为基础的具体分析。又查询了quora的相关问题,吃惊的发现多是南非亲历者就某些具体事件的亲身感受,零散而不成体系。正好我也打算整理些南非的所见所想,于是结合自己了解的信息、段子,读了些英文原版著作[主要是耶鲁大学非洲史教授Leonard Thompson所著的&A History of South Africa&],形成文章一篇。&br&&br&&strong&一、历史&/strong&&br&(一)无处不在的种族主义&br&&br&历史上实施过的种族政策包括中国元朝、纳粹德国、欧洲美国的黑奴制度、曼德拉之前的南非白人政府等。而现在仍然或多或少实施着种族政策、种族隔离的国家有印度和以色列。&br&&br&一直以来,非洲黑人往往与劣等民族划等号。非洲的种族,除了北非的阿拉伯人、东北的埃塞人,一般都被描述成命运悲惨的愚昧民族。阿拉伯人是串通亚非欧的聪明人,又能做生意又能打仗搞掉欧洲人;埃塞人有着以色列人血统,又混了不少阿拉伯血。这两个种族以外的非洲黑人,即便创造了些文明,也不被欧洲历史学界认可。比如津巴布韦的石头城、大津巴遗址(&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sina.com.cn/s/blog_86a61ff70101lxqc.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原创-非专业镜头下的津巴布韦(连载之一)_WallaceTong_新浪博客&/a& 见博文的后半部分),曾被用来反驳沙哈拉以南无黑人历史;但很多白人学者认为,这些石头建筑实际是一支神秘的、已经消失的白人种族的手艺……&br&&br&(二)南非的种族隔离&br&&br&南非的“种族隔离”对应还有一个专业用词&apartheid&。种族隔离简单说就是南非的白人隔离有色人种。&br&&br&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推广起了关键作用的政客是南非首相Hendrik Verwoerd。Verwoerd出生在荷兰,后移民南非,毕业于南非传统白人大学Stellenbosch。1958年至1966年遇刺身亡,一直担任南非首相。Verwoerd的非正常死亡也让他成为种族主义者心中的传奇。&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fbb29d74e94_b.jpg& data-rawheight=&220& data-rawwidth=&1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0&&&/figure&&br&种族隔离结束于德克勒克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cNz8nIYsyskcuGDRYlOW5SKihm7DOSBL-_m-6NQkQ-wp-kS3Vladt9amnCo7HUi8z6qAIiT9vYA9m7DzbZi8iHHlv_qYwDrIlZf1Kgz01yzgNYzxR4yj-uC8Kz6w1qonOj30kjShiV8prR6NN_U46Y_l2nU-UYghoGx8rrC2MF34Sk-UxalWH04wL7bblyehalgxI_yF4yEcJZu_ZdkGKlQPfC9554YRZ9r3GnG4pzyVbP-mGWo0MfOZFqipublbgMAJO4Is3wqM-c7wEjtze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a&。德克勒克出生于约堡,法律系科班出身,做过律师。德克勒克是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改革派:【上任伊始,&u&德克勒克&/u&便宣布允许在全国各地举行反对种族主义政权的和平集会。为了指定新宪法,他和国内四大种族集团(&u&白人&/u&、黑人、有色人种、印度人)领袖举行会谈,日,德克勒克在&u&南非议会&/u&开幕讲话中宣布解除对&u&非洲人国民大会&/u&、&u&南非共产党&/u&等33个反种族主义统治政党和组织的禁令。同月,不顾议会内右翼集团的反对,他宣布释放入狱达27年的&u&曼德拉&/u&及其他政治犯。1991年,&u&德克勒克&/u&又宣布废除《土地法》、《集团住区法》等名目繁多的&u&种族隔离&/u&法律,&u&南非&/u&种族主义统治的法律支柱随之崩塌。 1992年,进行全国投票,69%的&u&白人&/u&赞成他的改革政策。同年就提出给占多数的黑人公民权并各种族参加全国选举的一部新宪法与&u&曼德拉&/u&和及其他黑人领袖达成进行严肃的谈判。同时他的政府继续系统的拆除&u&种族隔离&/u&的立法基础。】&br&(下图右,德克勒克与曼德拉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92c814a0b290b9c5cb501be_b.jpg& data-rawheight=&389&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92c814a0b290b9c5cb501be_r.jpg&&&/figure&&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GSD8AmDR4TOHjXhUC41tZjGw3C4r5SVDF_F8Tk4BroQzxdHB4JsraiSZrkGMW5Nv92Q6nzgfvvtbo8iVur1oN5FTeme4zp_WP4WmXu7PJt9WlayUfHB-eYp3nKhWkU9YIgDD_IsMiM3iP1rrIXgJIhk3jYR2qYkhIqMife7uNEFpvZhMAflXkuJcQYw22_f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南非总统)&/a&是世上既战胜了孤独又放下了仇恨的奇人,被关27年。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u&领袖&/u&。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曼德拉在南非被各种肤色的人称为Madiba,即老爹。2013年12月Madiba去世,南非为他举行国葬,我在南非约堡亲身经历,回头看当天自己的微博,感觉时光如逝。&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fe5d3e53987de1bbd6081976_b.jpg& data-rawheight=&299& data-rawwidth=&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0&&&/figure&&br&&br&&strong&二、相互仇恨的滥觞&/strong&&br&&br&(一)种族分类,&br&见下文The Population Registration Act 对种族的分类。先是分成“白人”、“黑人”、“有色人”三类,后来针对英属印度来南非的人种增加了“印度人”类别。&br&&br&(二)黑人与白人的仇恨&br&&br&布尔人vs恩德贝勒人:1837年,布尔人和津巴布韦的Ndebele人搞过仗,把恩德贝勒人从南非北面的林波波河打跑,向北跑到了现在的津巴布韦。&br&&br&布尔人vs祖鲁人:1838年血河之战(&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485o4AFYylkC4yRmBP4-P8QveghcO4vBwYjcBrucs1dPc9T5VrqdvJ_ZH53S8fIfPRA36m8RSKAhyoFCBbOfs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血河战役_百度百科&/a&)470多布尔人靠阵型和枪炮,打败了12000名祖鲁战士的进攻,并且杀死了其中3000人,河水被祖鲁人的鲜血染红,故称“血河战役”。&br&&br&(三)白人内部也有相互歧视&br&&p&先说说啥是南非的白人。南非到白人分为德荷后裔(以前叫作布尔人&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231110.htmAfrikan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布尔人_百度百科&/a&,现在叫Afrikaner)和英国血统(British)两大派。德荷后裔盘踞在开普敦附近,从德语荷兰语在南非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Afrikan,形成了自己的种族Afrikaner,英国殖民者和德荷殖民者历史上用血竞争过南非,还发生了著名的布尔战争(&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7Xzp7qs4Z1Ah-u2ZYBx8ooA3JwVd-jV2ArDL4kMQyEli17ELjjTmpnpsX-7s_w7IyMh3UqZOiZa6ak4FsFwnM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布尔战争_百度百科&/a&)。种族歧视不但发生在白人和有色人种之间,即便是德荷后裔和英国后裔之间,也有敌视、歧视,后文将详解。&/p&&br&17世纪中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开普敦table bay附近建立大海远航路过南非的补给站。也就是说1795年以前开普敦地区由荷兰人(开尔文教徒)控制,后来被英国控制,两个白人种族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英国刚接手时,还有荷兰人发起的造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br&&br&1830年前后,开普殖民地的英国人数量很快压倒了布尔人。英国当局宣布开普殖民地的土地是&皇家土地&,布尔人不能再免费占据土著的土地,而且当地原先的奴隶制度也受到限制。对英国统治感到不满的布尔人在1836年前后大批离开开普殖民地,向内陆前进,渡过瓦尔河,建立了德兰士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纳塔利亚共和国等多个自治政权。这便是著名的&strong&大迁徙&Great Trek&。&/strong&&br&&br&波澜壮阔的大迁徙历史,因为屁股的不同,也能在头脑中有不同的评价。抄录一段英国学者Richard Reid在History of Modern Africa中对大迁徙的评价:【&strong&事实上,它只是一些小小的、并无联系的移动,数百个不想干的群体在行进方向上并没有多大一致,将他们联接在一起的只是对英国人的憎恶和对土地的渴望&/strong&。】气死布尔人。&br&&br&下图便是德荷后裔的布尔人纪念自己反抗英人统治的大迁徙的&strong&先民纪念馆‘“magnum opus&/strong&”。去南非的必去景点。&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9f0a5f0b08c87b6df68e8bda_b.jpg& data-rawheight=&768& data-rawwidth=&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9f0a5f0b08c87b6df68e8bda_r.jpg&&&/figure&&br&但英国势力也逐渐北上,先吞并了纳塔利亚共和国和第一次德兰士瓦共和国,后来经过残酷的布尔战争,在1902年吞并了第二次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从而将南非布尔人全部纳入英属南非的政治体系之中。在1900年到1902年的布尔战争中,英国人对布尔人还采取过非常残酷的焦土政策和集中营关押,两万多布尔人妇孺因为饥饿和疾病死在集中营里。这些历史都加重了布尔人与英国人之间的隔阂。&br&&br&后来呢,话说南非的白人政党National party于1948年掌控住了南非议会,逐渐开始利用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贯彻其白人至上的歧视政策。控制了政府和议会的白人政党开始“德荷白人化”(Afrikanerize)国家行政机构、司法机关。之前,英国后裔的白人控制着国家,有色人受歧视、德荷后裔受压制。&br&&br&官方业务和公共合同向德荷后裔倾斜,资金支持向德荷后裔企业倾斜,白种人逐渐控制矿业、制造业、金融业等关键行业。据统计,在National party上台前,德荷后裔白人的收入只有英国后裔收入的47%,到了1976年,因为National party前述的一系列政策,德荷后裔白人的收入已经达到英国后裔白人的71%。&br&&br&&strong&三、种族歧视的实施和法规规定&br&&/strong&&br&(一)整个&种族隔离&理论实际上是借用纳粹主义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其基本意义是&一个人的肤色确立他的身份&。这套制度把南非人分为白人、有色人种(十七世纪荷兰白人和土著纳马人通婚的后代)、印度人、马来人、黑人几个基本的种群。犹太人被划为白人,华人被划为白人下面的一个亚种群,日本人则被归为&荣誉白人&。南非政府甚至成立了一个由白人组成的&人口登记委员会&,其成员用几个月的时间来调查申请者的皮肤颜色、面部特点和头发的组织结构,以此来决定是否批准其改变种族身份的请求。&br&&br&(二)主要法规&br&The Population Registration Act 1950对人种进行了区分,先是分成“白人”、“黑人”、“有色人”三类,后来针对英属印度来南非的人种增加了“印度人”类别。人种分类与社会权利、政治权利、受教育机会、经济机会等密切相关。政府设立“人种分级办公室”,指导分级工作。“白人”的定义是a &white person& as one who &in appearance is obviously a white person who is generally not accepted
or is generally accepted as a white person and is not in appearance obviously a white person.& 在有色人和印度人的大类别之下,又有一些更细的子类别,如“开普有色人”、“马来人”、“中国人”、“印度人”、“Griqua人”等。&br&&br&Prohibition of Mixed Marriages Act, 1949限制不同人种之间的通婚,也限制不同人种之间的非婚性行为。&br&&br&Immorality Act先后颁布了三版(1927年版、1950年版、1957年版)。 1957年的法规将原先禁止白人与黑人间婚外性行为的规定升级为全面禁止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的非婚性行为。结合Prohibition of Mixed Marriages Act, 1949的禁婚,实际上就禁绝了跨种族性行为。在西非经常遇到的当地年轻黑姑娘搂着来非洲度假的白人老头住酒店的场景,当年在南非可以直接进局子。&br&&br&Reservation of Separate Amenities Act, 1953规定,在公共场所、公共汽车、公共服务中,可以对不同种族的人区别对待(如下图的公共座椅)。著名的例外是约堡的Zoo Lake,该公园即便在种族隔离年代也是各色人种均可入内,于是成为了黑人家庭周末休闲的传统去处。所以我每次去玩,都看到那里黑压压的黑人家庭聚会场景。&br&&br&Afrikaans Medium Decree 1974规定,在黑人家园以外的地区,德荷裔的Afrikaan语在学校授课中要达到50%的使用比例 在医疗、宗教、就职等其他方面都作出相当的限制。&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33a619cef4dc7cac934cf3_b.jpg& data-rawheight=&323&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33a619cef4dc7cac934cf3_r.jpg&&&/figure&&br&其它有关种族隔离的法规列表如下(源自wiki):【List of apartheid laws&br&Population registration and segregation&ul&&li&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Population_Registration_Act%2C_195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opulation Registration Act, 1950&/a&, required that every South African be classified into one of a number of racial &population groups&. This act provided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whole edifice of apartheid would be constructed.&/li&&li&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Reservation_of_Separate_Amenities_Act%2C_195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eservation of Separate Amenities Act, 1953&/a& allowed public premises, vehicles and services to be segregated by race, even if equal facilities were not made available to all races.&/li&&/ul&&p&The Reservation of Separate Amenities Act was repealed by 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Discriminatory_Legislation_regarding_Public_Amenities_Repeal_Act%2C_199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iscriminatory Legislation regarding Public Amenities Repeal Act, 1990&/a&, and the Population Registration Act was repealed by 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Population_Registration_Act_Repeal_Act%2C_199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opulation Registration Act Repeal Act, 1991&/a&, but the racial classifications remained on the population register until 1994.&/p&Job reservation and economic apartheid&ul&&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Mines_and_Works_Act%2C_19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ines and Works Act, 1911&/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tive_Building_Workers_Act%2C_195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ve Building Workers Act, 1951&/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tive_Labour_%28Settlement_of_Disputes%29_Act%2C_195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ve Labour (Settlement of Disputes) Act, 1953&/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Industrial_Conciliation_Act%2C_195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dustrial Conciliation Act, 1956&/a&&/li&&/ul&Segregation in education&ul&&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Bantu_Education_Act%2C_195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antu Education Act, 1953&/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Extension_of_University_Education_Act%2C_195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xtens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ct, 1959&/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Coloured_Persons_Education_Act%2C_1963%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loured Persons Education Act, 1963&/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Indians_Education_Act%2C_1965%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dians Education Act, 1965&/a&&/li&&/ul&Land tenure and geographic segregation&ul&&li&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tives_Land_Act%2C_191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ves Land Act, 1913&/a& limited land ownership by black people to 8% of the land area of South Africa.&/li&&li&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tive_Trust_and_Land_Act%2C_193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ve Trust and Land Act, 1936&/a& expanded this limit to encompass about 13% of the land area of South Africa.&/li&&li&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Asiatic_Land_Tenure_and_Indian_Representation_Act%2C_194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siatic Land Tenure and Indian Representation Act, 1946&/a& restricted land ownership by Asians in towns and cities.&/li&&li&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Group_Areas_Act%2C_195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roup Areas Act, 1950&/a& (re-enacted in 1957 and 1966) divided urban areas into &group areas& in which ownership and residence was restricted to certain population groups.&/li&&li&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Group_Areas_Development_Act%2C_195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roup Areas Development Act, 1955&/a& formed part of the machiner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oup Areas Act.&/li&&li&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Coloured_Persons_Communal_Reserves_Act%2C_196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loured Persons Communal Reserves Act, 1961&/a& and 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Rural_Coloured_Areas_Act%2C_1963%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ural Coloured Areas Act, 1963&/a& established &reserve& areas for coloured people in rural areas.&/li&&li&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Aliens_Control_Act%2C_197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liens Control Act, 1973&/a& loosened the restrictions on residence by Asians in parts of South Africa.&/li&&/ul&&p&These and other discriminatory acts related to land tenure were repealed by 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Abolition_of_Racially_Based_Land_Measures_Act%2C_199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bolition of Racially Based Land Measures Act, 1991&/a&.&/p&Pass laws and influx control&ul&&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tives_%28Urban_Areas%29_Act%2C_192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ves (Urban Areas) Act, 1923&/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tives_%28Urban_Areas%29_Consolidation_Act%2C_194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ves (Urban Areas) Consolidation Act, 1945&/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Prevention_of_Illegal_Squatting_Act%2C_195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revention of Illegal Squatting Act, 1951&/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tive_Laws_Amendment_Act%2C_195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ve Laws Amendment Act, 1952&/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tives_%28Abolition_of_Passes_and_Co-ordination_of_Documents%29_Act%2C_195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ves (Abolition of Passes and Co-ordination of Documents) Act, 1952&/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tives_Resettlement_Act%2C_195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ves Resettlement Act, 1954&/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tives_%28Prohibition_of_Interdicts%29_Act%2C_195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ves (Prohibition of Interdicts) Act, 1956&/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Urban_Bantu_Councils_Act%2C_196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rban Bantu Councils Act, 1961&/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Black_Local_Authorities_Act%2C_198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lack Local Authorities Act, 1982&/a&&/li&&/ul&&p&The pass laws were repealed by 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Identification_Act%2C_1986%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dentification Act, 1986&/a& and the influx control laws by 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Abolition_of_Influx_Control_Act%2C_1986%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bolition of Influx Control Act, 1986&/a&.】&br&&br&&strong&四、与种族隔离有关的政体变化&/strong&&br&南非国内很多小的共和国名字(如Transvaal、Orange)常常把人搞晕。实际上这些历史上存在过的小共和国或者自治地区,与种族问题密切相关:要么与白、白种族之争有关,要么与白、黑隔离有关。&br&&br&(一)早一点的白白种族问题出现的共和国&br&&br&前面介绍了受英国人欺负的布尔人,通过大迁徙跑到南非Natal地区,于1839年建立了第一个布尔人共和国。后来,英国人把Natal吞并了,但还是给布尔人留个活路,即把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Transvaal)和奥兰治(Orange)自治邦给布尔人留下了。后来南非发现了钻石和黄金,英国人又不放心布尔人,又和布尔人干了两场南非战争。最终在1910年,Natal、Transvaal、Orange、Cape省等合并成了南非联邦。后来博茨瓦纳、莱索托、斯威士兰从南非联邦分裂出来成为国家那是后话了。&br&&br&(二)白黑种族隔离时期出现的共和国&br&&br&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允许四个班图斯坦共和国(Bantustan)独立,作为种族隔离配套的特殊地区。“家园政策”(black homeland)将居多数的黑人移居到南非共和国13%的边陲地带的十个“国”并给予自治权,目标是使其独立;移居的这些“国”的黑人会失去南非共和国的公民身份。但是这些“国”中白人仍然居有政治经济的优越地位。&br&&br&南非共和国从1976年到1981年扶植四个班图斯坦共和国独立(名字分别为Transkei、Venda、Bophuthatswana、Ciskei),但种族隔离政策太逆天,四个班图斯坦都没有被国际所承认。详细解释见下面的英文wiki。1993年,根据南非新宪法,这四个班图斯坦再度回归南非。&br&&br&【Bantustan: (also known as &b&Bantu homeland&/b&, &b&black homeland&/b&, &b&black state&/b& or simply &b&homeland&/b&) was a territory set aside for black inhabitants of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outh_Afric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uth Africa&/a& and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outh_West_Afric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uth West Africa&/a& (now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mibi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mibia&/a&), as part of the policy of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outh_Africa_under_aparthei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partheid&/a&. Ten Bantustans were established in South Africa, and ten in neighbouring South West Africa (then under South African administr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concentrating the members of designated ethnic groups, thus making each of those territories ethnically homogeneous as the basis for creating &autonomous& nation states for South Africa's different black ethnic groups.&br&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Promotion_of_Bantu_Self-government_Act%2C_195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romotion of Bantu Self-government Act, 1959&/a& provi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ritorial authorities into self-governing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Bantusta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antustans&/a&.&br&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Transkei_Constitution_Act%2C_1963%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ranskei Constitution Act, 1963&/a& made 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Transke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ranskei&/a& an autonomous self-governing territory, with a partially elected assembly&br&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Status_of_the_Transkei_Act%2C_1976%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atus of the Transkei Act, 1976&/a& declared the Transkei to be an independent state and no longer part of South Africa. This independence was not recognised by any country other than South Africa.&br&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Status_of_Bophuthatswana_Act%2C_1977%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atus of Bophuthatswana Act, 1977&/a&, 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Status_of_Venda_Act%2C_1979%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atus of Venda Act, 1979&/a&, and th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Status_of_Ciskei_Act%2C_1981%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atus of Ciskei Act, 1981&/a&, similarly declared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Bophuthatswan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ophuthatswana&/a&,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Vend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Venda&/a& and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Ciske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iskei&/a& to be independent states.】&br&&br&(三)因此,要是你和南非白人做生意、和南非黑人谈判、在南非旅游买纪念品,见到Transvaal、Bantustan、Transkei这样的地名,在google map上找不到地点,谈判桌上对方提到又不理解,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br&&br&&strong&五、评论和结语&br&&/strong&&br&南非种族隔离制度通过前文的法律制度,防止了非白人族群得到投票权或影响力,将他们的权益限制在遥远可能从未访问过的家园(即前文所说的black homeland)。教育、医疗和其他公共服务有时被声称是平等隔离,即为白人和非白人提供同样的、但彼此分开的服务,但事实上非白人族群可得到的只是非常次等的公共服务。&br&&br&1. 白人如何写历史?&br&波尔人在先民纪念馆中将自己描述成被迫反抗的受害者。故事讲到他们在大迁徙中,受到黑人部落的屠杀、黑人部落背信弃义不遵守与波尔人的契约。波尔人忍无可忍,被迫拿起枪来……见下图的浮雕&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971eed82652a5_b.jpg& data-rawheight=&1536& data-rawwidth=&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971eed82652a5_r.jpg&&&/figure&&br&2. 黑人如何认识白人的迁徙、对自己祖先土地的侵占、直至后来对自己的隔离?&br&&br&黑人定期组织黑人中学生来白人的先民纪念馆。下图便是我在先民纪念馆楼上的拍摄。黑人学生团在一起,在纪念馆入口处听老师的历史控诉。拍照时我就特别好奇,黑人孩子进了纪念馆后,看着浮雕描述的黑人屠杀白人、白人被迫反抗的故事,心中是怎样的起伏?#靖国神社的事也在非发生#&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56c970a8bd6189ba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斯曼帝国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