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晚上念注意事项的两个版本有出入

现存最早的印刷版本《金刚经》
我的图书馆
现存最早的印刷版本《金刚经》
唐代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年、月、日记载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全称叫《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经用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16尺,高1尺。右图为卷首,印有佛教故事图,是释迦牟尼坐在莲花座上给须菩提长老说法的情景。左图为卷尾,画面上最后一行是“咸通九年(即868年)四月十五日王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可知王出资雕印刻经的目的是为父母祈福消灾。经卷首尾完整,图文浑朴凝重,刻画精美,文字古拙遒劲,刀法纯熟,墨色均匀,印刷清晰,表明是一份印刷技术已臻成熟的作品,绝非是印刷术初期的产物。也是至今存于世的中国早期印刷品实物中唯一的一份本身留有明确、完整的刻印年代的印品。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另外,关于法会开始时须菩提提问的是“云何应住”还是“应云何住”的问题,江味农居士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中说:“通行本作云何应住。今依唐人写经本,作应云何住。”,沈家桢博士的《金刚经的研究》也采此说。我们在这本经卷中看到的也的确是“应云何住”。
推一荐:&&|&&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评破索达吉堪布改动《金刚经》的两种邪见
本文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说明被索达吉堪布改动的两个地方,鸠摩罗什版本,虽然文字简约,但义理具足。玄奘大师译本的内涵,鸠摩罗什版本全部具足,而且文义简约流畅。二是整理出索达吉堪布改动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的原因,并且予以破斥。
索达吉堪布动了鸠摩罗什大师译的金刚经两处。他认为两处有问题,其实完全没有问题。本文把两个译本做对比,佛意并没有出入。虽然文不同,但意缺一直。索达吉堪布没有结合前后文,结果改动了两处。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先破有执,后破空执,各有一次。玄奘大师的译本,先破相执后破空执,循环两次。索达吉堪布不知道两个译本总体上是一样的。只是顺序上不一样,或者语句表达不一样。索达吉堪布自己并没有体会到罗什大师译本的简洁流畅,是诸种译本当中之最。 索达吉堪布改的依据,就是认为所有译本文字表面一定要一样。本质就是依语不依义,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依语不依义,可以说是很低级的一个思路,如一个小学生的思维,用词调换了一下,意思完全一样,小学生就不认识了。
索达吉堪布认为什译金刚经两处有问题:一、他认为罗什本只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玄奘大师译本中,还有“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这四句。他认为应该加上去。当然索达吉堪布也是这么做了,而且真实地流通了。 二、他认为罗什本“不应以具足相见故”句中,那个“不”字要去掉。并且他对弟子们强调,最好去掉。索达吉堪布原话如下:“前段时间,我说有个‘不’字不要‘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就给我写辩论书,还有些人当面指责,态度语气比较生硬。当然,我一点也不生气,你们想辩论我乐意奉陪,但必须要有充足的教证理证。假如能立还没有成立,就拿所立来辩论,在因明中是不合理的。”“在讲解这部经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两处需要调整:一是去掉一个‘不’字,一是多加一首偈子‘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这是对照汉藏各大译本后决定的,有一定的教证理证为依据,并不是随意改动经文。你们以后念诵时,加上可能好一点。”
解释罗什本不必添加“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的理由
此段分两部分,先将玄奘大师和鸠摩罗什大师两种译本一并举出,并针对两者的译本作一个简单的评述。二、正式论述罗什大师本具足玄奘大师本之意,但是更为简洁流畅。
先出两种译本原文
先呈玄奘大师译本:(甲一)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善现。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觉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善现。如是发趣菩萨乘者。颇施设少法若坏若断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
甲一中的“不应以具足相观如来。”是破相执的。甲二中的“若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也是破相执。”及后面四个小句“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这是破空执。乙一也是破相执,二则是破空执。玄奘大师的译文的顺序是破相,破空,破相,破空。
鸠摩罗什大师译文:(甲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甲二)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乙一)“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乙二)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鸠摩罗什大师简洁明了,第一段破相执。第二段破空执。干净利落,风格与玄奘大师迥然不同。作为藏人的索达吉,可能品味不出两者的差别。仅仅以表面的文字来琢磨是非,荒唐的很。以上是从文风的不同来说明两者不可相提并论,不可随意增删改动。索达吉堪布喜欢玄奘大师的版本,可以直接用玄奘大师的,不是有一个单独的版本吗?为什么要把玄奘大师的版本与罗什大师的混滥在一块,随意改动?索达吉堪布其实就是要体现一下自己的能耐。就两个版本的乙部分的文义流畅性说,罗什大师更为流畅,连贯。玄奘大师的乙一部分与乙二部分,在义理上是相悖的。乙一说,不以具足相观如来,乙二说,不能断灭了。罗什大师是连着的,乙一说不可以执空,即不能以为如来决定是没有相的。乙二接着解释,如果这样认为,容易堕断灭。玄奘大师是先说不以具足相观如来,接下来直接说不能断灭,从连贯性来说,确实是罗什大师的更流畅。不能断灭,理应是不能执着如来在一切相之外。如果执着如来在一切相之外,定执无相,那不正是断灭吗?
玄奘大师两段之间没有延续性的,是断开的。罗什大师的意思是不能说如来不具相,因为这样就容易断灭,强调如来即相离相。玄奘大师认为不能以具足相观如来,不能断灭诸法,不能具足相观如来与不能断坏法是没有延续性的,是对抗的。不能具足相观,偏于空,偏于空则有断灭之嫌。罗什大师说不能以不足相观如来,才是遮止断边的。显然是罗什大师流畅,汉传大乘历来选择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不无道理。玄奘大师的虽然在意思上也具足,但是玄奘大师的风格是忠于原文字。适应于不同要求,不同根基的学人。本来就不必掺合到一块。索达吉堪布的行为属于不深入思考追究就妄加改动。
正式甄别索达吉增加的部分如画蛇添足
本段分三部分
1、约破立具足说,或者约破空破有说,义理已经具足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这句是肯定的,意思是佛的法身不是没有的,只是普通人不能体达。这句话从破空破有来说,是破空的,破断灭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前面四句是破有的。玄奘大师加了这四句,等于破有之后也破了空。索达吉堪布认为鸠摩罗什大师译得不全,得加上去。其实加上去就多余了。因为罗什大师在”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后面,紧跟着就说不能执着如来在色相之外,义理就完全了,也破了空执。看一下鸠摩罗什大师的这种安排,就明白,具足空有不住的意思。
(甲)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乙)“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结合前后两段就可以看出来,罗什大师在(甲)段破相后,接着从(乙)段开始破空执。
2、约法身如何观来说,义理已经具足
鸠摩罗什大师有没有提到佛法身该怎么观的问题?肯定得说,已经提到了。甲乙两段结合就是,如甲段说法身离一切相,无色无声,乃至非香味触法。乙段说法身即一切法(如来并非不具足相,即如来具足相,非离色声外另有如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佛陀法身。即是无住(离一切相,色相声相等)生心(不坏一法),即是见相(即一切法)非相(离一切相)。
鸠摩罗什大师简单明了,从义上讲,这一段一点也没有比玄奘大师少。玄奘大师是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循环了两次。罗什大师就是一次解决,一次否定(不以音声求等四句,离一切相,破相),一次肯定(不能说如来不具足相,即一切法,破空),两个结合后,佛陀法身的特质在世俗语言当中的表达。这一点也不必重复了,见相非相即如来,这是前面经文中已经说过的话。
玄奘大师的意思,在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中也已经完备,这一点到这里基本论述完毕。
3、就”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来说,鸠摩罗什版本已经具足
所识不出色声香味触。前面“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色声等即是所识。法性非所识的意思,就是法性非色声相味触法,不能以音声求,不能以色见,就是法性非所识的意思。从文义上说,前面四句已经够了,“以色见,音声求,不能见如来”,也就是法性(如来)非所识的意思。这点来说,鸠摩罗什法师的四句后面,也没有必要再加一个法性非所识了。如来不能以色声求,不就是法性非所识吗?
再辩“不”字不能去掉
本段也分三部分:
1、从前文可知,罗什大师安排的就是一次破有一次破空
如果把“不”去掉,这就变成了破有了。不是罗什大师破空的原意。前面举出了两位大师的译本,按照玄奘大师的译本,如果把“不”字去掉,由不能说如来不具足相,变成了不能说如来具足相见,那么,等于有两处重复说了一个道理。
(甲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甲二)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乙一)“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乙二)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甲一与乙一,在罗什本里意思并不同,甲一强调不能够以具足相见,甲二强调不能执如来在诸相之外。罗什大师的顺序是一前一后主题不同,前破有,后破空。 如果把不以具足相见去掉,经文的大意就变为“须菩提,你如果认为如来具足相,这样是不对的,你不应该认为如来具足相”,就变成了和前面第一部分的一样的意思,都成破相的。 这样,罗什大师原意就被改变了,罗什大师本来的意思,甲一谈三十二相,是要破如来具足相,乙一谈相,是破不具足相。就变成两处都是破相。这样改动,就罗什原译本来说,有四种过失: 1、重复。 2、文义变得繁杂,不平衡。变成甲一、甲二与乙一都是在破相,这样就繁杂了,只有乙二在破空。本来罗什原文是平衡的,破有两段,破空两段,改动后变得不平衡。 3、内涵遭受了破坏。罗什原译本的内涵上,一次破相一次破空,具足见相非相义。改了之后,就变成偏离相一边。 4、就观门来说也有破坏。本来两次谈相,一次破一次立,变成两次都破。这也不是大师原来文中提现出来的中道义,就观行来说也受到破坏。 其实索达吉堪布完全可以用玄奘大师译本,硬是要来破坏罗什大师简洁顺畅,文约义广的风格,从这个角度看索达吉堪布就如同一个脑子被弟子的盲目崇拜冲昏了的具缚凡夫。
2、从罗什大师译文具足金刚经义理的角度,说明此处不能改,符合经义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略释经义:从三个角度解释。也说明索达吉纯粹是没事找事,没话找话。此处的断灭,若约教说,有四种。外道以拨无因果为断灭,被藏教正因缘教破尽。藏教以离相之空为断灭,被通教即假之空破尽。钝根通教以空假不能互具为断灭,被别教圆教的空假不二之中道破尽。或者说钝根通教不能明中道,离中道说空假为断灭,被别教但中破尽。别教以教道不能中道统一切法,需要次第三观为断灭,被圆教六即破尽。金刚经最低是通教,正说则圆教。下文的第一条、第二条解释侧重通教说,兼谈别圆。第三条解释从次第三观与一心三观角度说,侧重次第三观。
解释一:约理体说,空假不离。若以为离假有空可取,是应破。故本段以即假之空破离假之空,对须菩提说“莫说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 这是破离相之断灭空执的。如果须菩提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佛果,就是堕断灭空(或离假之空执)。因此,佛陀说,不要说“不以具足相故得佛果”。如果说不以具足相得佛果,那么,就容易堕入空执。罗什大师前后意思是连贯的。第一段说不要说如来不具足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相),第二段是解释原因,因为如果说如来不具足相,等于说离相的断灭空。意思是这样:须菩提,不能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而成正觉。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不要认为如来不以具足相故成佛。你这样说,等于说在一切相之外另有个佛,另有个实相。这样就堕断灭(暂以通教的断灭为准),如佛陀授记的龙树菩萨说: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六祖大师说: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就本经来说“见相非相,即见如来”都是这种即相离相的表达。
解释二:约事修说,又分因果二部分。 从因说,佛陀福慧圆修,不会偏修慧,福慧本来不二,但于说时,勉强分为二个角度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要修福才能得,修福需假借众生相故,借布施持戒等相故,不能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即不能说如来不由借相修福而得。 从果说,佛陀福慧圆修,性德圆显。虽然佛陀无定相,但不定执佛陀没有任何相。佛陀具足一切相,若定执佛陀无相,则坏佛陀具足相一面,对佛陀的理解即是断灭见。于是,不能说如来不具足相。定执如来无相,相对于圆空而言,就是断灭见。
解释三:从次第三观而解,金刚经多处破相(即空),也有多处破空(即假),也有多处空假具显(即中)。此处以即假之空来破离假之空,若起空执则以即空之假破之,若起有执,则以即假之空破之。此处为破空执,为破断灭空故,佛陀嘱咐不能执不以具足相见。
3、略说经文次第三观
(1)破相显空处,即空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是夺有相,侧重真如离一切相。又如“若菩萨有我相......即非菩萨,通达无我法者,真名菩萨”、“若菩萨有住,则为非住,如人入暗......”等等,破相体空。
(2)破空显假处。即假
如此处“不说断灭相”,又说“有持戒修福者”,又说“如来悉知悉见”,显即空中之假。
(3)空假具显之处。即中
如:“见相非相”,示空非相外,不坏相而不住相,不坏即假,不住即空。如“以无人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无人无我为即空,修一切善法为即假。如“无住生心”,无住为即空,生心即假。又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即假,依他如幻,平等无高下即空,无性性故,遍计本空故。又如“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又如“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非即空,佛说世界,即假,是名世界,合此空假二义,乃是真世界体。所谓世界体即中道,世间相常住。 此处“莫作是念,不以具足相故”约次第三观来说,属从空入假观,破空执,显即空之假,鸠摩罗什大师安排此处为破空,紧接着前面”若以色见我......“破有而说。即空后就接着即假。从整本经的大格局考虑,这样的译文也是没有问题。
索达吉堪布根本就没有一个大局意识,否则怎么可能会盯着这一个地方做文章,挑毛病?索达吉不知道,罗什的译本从大局上看,更为流畅,更为简约,毕竟不离义理。虽然语言上与其他译本有出入,但含义并没有出入。
注:如果从一心三观解,那么,离一切相,就不是单纯的离有相。而是离有相也离空相也离非空非有相,空有双遮双遣,圆离一切相。即空离假中。欲深入者,可常受持读诵以体经义。 第二处略说如上,经文意思没有问题,连贯而简洁准确。“不要这样想,不要认为如来不具足相。你如果这样想,认为如来不具足相,这样容易断灭”这样哪里有问题?索达吉堪布不懂就来就来胡乱改经。如果说没有故意的成分,谁会相信?来把汉传的权威一个一个踩在脚底下,自己成王吗?
从索达吉堪布所作所为分析,以及他潜意识中的从众意识(罗什外其他译本都有观佛陀法身四句,他就觉得罗什不对),依语不依义(罗什大师义简洁流畅,具足无缺,索达吉堪布在文字表面上看,觉得罗什大师与别人有出入,就天真得以为罗什大师有问题)。
略谈索达吉堪布的两处过失:
一、傲慢的“金刚语”
索达吉堪布原话:“有些人稍微有一点智慧,就认为自己的话成了金刚语,所有的道理都能遮破,这样很容易生起邪见。那天我讲的肯定没有错,玄奘、义净的译本中也没有“不”字。” 意思这么露骨“我讲的肯定没有错”,这不是认为自己的话是金刚语,是什么意思?但是,索达吉堪布很明显,只允许自己金刚语,如果别人认为自己是金刚语,那就是邪见,”有些人稍微有一点智慧,就认为自己的话成了金刚语,所有的道理都能遮破,这样很容易生起邪见。”这么露骨的话,大概也只有索达吉堪布这个“文殊菩萨”才好意思讲了。别人认为自己对,就容易生邪见,索达吉堪布认为自己对就没有问题。
二、以名定义的狭劣见
索达吉堪布原话:“那天我讲的肯定没有错,玄奘、义净的译本中也没有“不”字。” 这明显是从文字定是非, 他的逻辑潜台词是这样的:1、其他译本中有的字,罗什大师的译本就必须有,如果罗什大师译本中没有,那就错的。请问索达吉,是否三个译本字数,用词完全相同才好?经文本来依义不依语。如果经文意思完整到位,不必再另外画蛇添足。尤其是佛经。本来意思表达到位就好。 2、大家都这样,只有少数或者个别不这样,那就要听多数的。请问索达吉现在不信佛的多,是否佛教徒就少出服从多数,不要信仰了?经文理应依义是否正确来说,而不是看人数,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根本就没问题,凭什么要改?如果没问题也要改,那么,藏密的也可以改。索达吉堪布的破坏汉传权威,唯藏密独尊。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法非法,相非相
全球居士联合会(Global Upasaka Federation)是一个国际性佛教非盈利组织
今日搜狐热点哪个版本金刚经好_百度知道
哪个版本金刚经好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宗教类行家
采纳数:1228
获赞数:1920
学佛八年,经常听经,对于佛法的基础理论非常了解
同修您好。我建议您最好不要看白话文注解,因为你不知道写注解的人是否真正开悟,没开悟的人的知见难免会有错误,会误导你的。不过古代祖师大德的注解可以看,这些都是大成就者,可以完全信赖。
爱陆陆ZEka2
爱陆陆ZEka2
采纳数:62
获赞数:307
擅长:暂未定制
(此处指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经常有朋友会问这个问题,有的是因为看过太多的金刚经版本,且各个版本之间文字有出入,觉得无所适从;有的是对金刚经版本了解不多,想让人推荐一下。其实这个问题即好回答也不好回答。说好回答,可以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或者说和自己有缘的就是最好的。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自然不可能完全相同。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不可能都去详细比较各个版本,也不可能看到所有版本。看到哪个就是哪个好。说不好回答,是要收集到能收集的所有版本金刚经,经过详细校对和思量后,才能解答这个问题。而且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同,一个人认为好的版本,在另一个人的立场来说,就可能认为是不好的版本。就我个人来说,认为经文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集中了当时的才俊,而且当时参与译经和定文的鸠摩罗什大师及其弟子都是有修有证的大德,每句每字都是经过详细考究,后世流通应该保留经文的原貌,不应轻易妄改。也就是说,从时间上越接近鸠摩罗什大师时代的经文,才是最好的。而且应该经过严格抄写和审校的,就越值得推荐。从这个角度来说,宫廷写本金刚经抄写于唐代,大致为公元7世纪,且抄写工整,审校严格,确实是值得参考的最好的版本的金刚经之一。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宫廷写经于其他一些不错的金刚经版本也有一些出入,比如说,韩国收藏的唐代同时期的金版金刚经,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一批抄写精良的唐代金刚经与宫廷本有少数文字出入。这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限制所产生的,佛经的抄写的准确程度受抄写人的限制很大,所以难免出现一些错漏,由此经过数百年(金刚经的翻译时期南北朝--唐代)的传承,肯定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所以由于这种不可控的原因出现的金刚经不同版本,应该为人所谅解。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和印度的高僧相互往来增多,由此相应的梵本经文相继来华,依据不同的或者相同的梵本,相继又陆续翻译出金刚经,金刚经先后有六个译本传世(包括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为金刚经最早的译本,很多人依据梵本或者其他译本比较罗什大师译本,在一些有出入之处,认为罗什大师的译本并不完美,就在罗什大师的译本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罗什大师译本没有的内容,唐代中后期金刚经中增加的菩提流支译本金刚经中冥司偈62字就是一个证明。这种增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情况,虽然找不到始作俑者(假托冥司),但被后世广泛承认,也在容忍范围之内。(个人认为可不加,罗什大师当时的翻译的底本情况已经不可考,后来的其他译本所依据的梵文底本很可能与罗什大师的底本不同,真有心研究金刚经,可以各个译本同时参看)后人阅读经文,对经文产生了不同理解,由此在经文中增加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比如三十二分(在敦煌遗书中还有三十三分、十六分),甚至有的在阅读经文在一些地方自己读不通或者理解不了,便动手改动经文,比如宋代后期很多个人抄本中的“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便被改为“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增加了一个“不”字,则经文的义理全变,此种代表个人理解,自己阅读无错,但用此种经文流通,则是误导后学,实在不足取。由此出现的金刚经的不同版本,个人认为对真正学佛者,并没有好处。分析了不同版本出现的原因,再来说那个版本好,就比较简单了。在我的观点来看,真正的善本(最好的版本),就是要在充分收集唐代,乃至于早于唐代的各个版本金刚经,从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手写本进行校对,然后,才能真正的出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家好,哪个版本的金刚经最好_百度知道
大家好,哪个版本的金刚经最好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来自社会民生类芝麻团
采纳数:1666
获赞数:4141
参与团队:
以大正藏收录的金刚经,目前几个版本都是一卷。包括:1.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金刚波若波罗蜜经2.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金刚波若波罗蜜经3. 陈天竺三藏真谛:金刚波若波罗蜜多经4. 隋大业年中三藏芨多:金刚能断波若波罗蜜经5. 唐三藏沙门义净:佛说能断金刚波若波罗蜜多经6. 唐三藏法师玄奘:能断金刚波若波罗蜜多经诸多译本中,以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本,流通最为广泛。建议先看原典,再看经疏。古来高僧大德的经疏、赞述、纂要、注解、口诀、会解、科释、补注、宗通、偈释、决疑、笔记、直解、大意、疏钞、阐说…等,不胜枚举。至於今人注疏之金刚经,已难以估量。寻找自己读得通的先看,再阅读大德注疏,比对参考。供参~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健康知识类行家
采纳数:3341
获赞数:4372
江味农《金刚经》校堪版
采纳数:270
获赞数:2109
当属鸠摩罗什译的最好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哪个版本金刚经好
哪个版本金刚经好(此处指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
&经常有朋友会问这个问题,有的是因为看过太多的金刚经版本,且各个版本之间文字有出入,觉得无所适从;有的是对金刚经版本了解不多,想让人推荐一下。
&其实这个问题即好回答也不好回答。说好回答,可以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或者说和自己有缘的就是最好的。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自然不可能完全相同。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不可能都去详细比较各个版本,也不可能看到所有版本。看到哪个就是哪个好。
&说不好回答,是要收集到能收集的所有版本金刚经,经过详细校对和思量后,才能解答这个问题。而且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同,一个人认为好的版本,在另一个人的立场来说,就可能认为是不好的版本。
&就我个人来说,认为经文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集中了当时的才俊,而且当时参与译经和定文的鸠摩罗什大师及其弟子都是有修有证的大德,每句每字都是经过详细考究,后世流通应该保留经文的原貌,不应轻易妄改。也就是说,从时间上越接近鸠摩罗什大师时代的经文,才是最好的。而且应该经过严格抄写和审校的,就越值得推荐。从这个角度来说,宫廷写本金刚经抄写于唐代,大致为公元7世纪,且抄写工整,审校严格,确实是值得参考的最好的版本的金刚经之一。
&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宫廷写经于其他一些不错的金刚经版本也有一些出入,比如说,韩国收藏的唐代同时期的金版金刚经,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一批抄写精良的唐代金刚经与宫廷本有少数文字出入。这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限制所产生的,佛经的抄写的准确程度受抄写人的限制很大,所以难免出现一些错漏,由此经过数百年(金刚经的翻译时期南北朝--唐代)的传承,肯定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所以由于这种不可控的原因出现的金刚经不同版本,应该为人所谅解。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和印度的高僧相互往来增多,由此相应的梵本经文相继来华,依据不同的或者相同的梵本,相继又陆续翻译出金刚经,金刚经先后有六个译本传世(包括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为金刚经最早的译本,很多人依据梵本或者其他译本比较罗什大师译本,在一些有出入之处,认为罗什大师的译本并不完美,就在罗什大师的译本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罗什大师译本没有的内容,唐代中后期金刚经中增加的菩提流支译本金刚经中冥司偈62字就是一个证明。这种增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情况,虽然找不到始作俑者(假托冥司),但被后世广泛承认,也在容忍范围之内。(个人认为可不加,罗什大师当时的翻译的底本情况已经不可考,后来的其他译本所依据的梵文底本很可能与罗什大师的底本不同,真有心研究金刚经,可以各个译本同时参看)
&后人阅读经文,对经文产生了不同理解,由此在经文中增加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比如三十二分(在敦煌遗书中还有三十三分、十六分),甚至有的在阅读经文在一些地方自己读不通或者理解不了,便动手改动经文,比如宋代后期很多个人抄本中的“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便被改为“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增加了一个“不”字,则经文的义理全变,此种代表个人理解,自己阅读无错,但用此种经文流通,则是误导后学,实在不足取。由此出现的金刚经的不同版本,个人认为对真正学佛者,并没有好处。
&分析了不同版本出现的原因,再来说那个版本好,就比较简单了。在我的观点来看,真正的善本(最好的版本),就是要在充分收集唐代,乃至于早于唐代的各个版本金刚经,从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手写本进行校对,然后,才能真正的出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金刚经的好处与禁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