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不要在玩有赌博的性质和定义性质的游戏。我现在已经输光了。没脸见父母了。我要和明天的太阳说再见了。

4436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829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8515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444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432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134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p&谢邀。&/p&&p&&b&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习惯。&/b& &/p&&p&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2ccddc5b5facb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2ccddc5b5facb2_r.jpg&&&/figure&&p&在他们看来,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九十多就是天赋高,认真听课挑灯夜战结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赋低。&/p&&p&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是天赋高,苦思冥想也一头雾水就是天赋低。&/p&&p&在他们看来,天赋完全是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天赋是勤奋的功率。&/p&&p&&br&&/p&&p&在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ash=&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overcard=&p$b$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张英锋&/a&的这篇文章&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你也是这样理解智商和天赋吗? - 教育成本 - 知乎专栏&/a&中,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p&&p&总而言之,很多人的学习观就是&/p&&p&成绩=天赋×努力;&/p&&p&天赋=成绩÷努力;&/p&&p&努力=成绩÷天赋,这套简单的公式。&/p&&p&&u&&b&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学习观。&/b&&/u&&/p&&p&&br&&/p&&p&&br&&/p&&p&首先亮明,这篇文章将要论证的观点是:&/p&&p&1. 天赋的差距是&b&存在&/b&的,并且这种差距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b&存在&/b&的。&/p&&p&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p&&p&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p&&p&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p&&p&重要的话说三遍!&/p&&p&&br&&/p&&p&2. 但是,大多数人&u&高估&/u&了这种纯天赋的作用的重要性。&b&人们对学习现象下意识的肤浅认知,会导致我们把很多其实源于后天习惯,但比较隐蔽的因素归因于天赋。&/b&&/p&&p&(我知道很多人会举出一堆自己身边的听说的天才例子来反驳,然后说“智商的差距是存在”的。&b&请注意,我这里论证的不是“差距不存在”,而是“这个差距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其中被高估的部分多源于习惯的贡献”。&/b&)&/p&&p&&br&&/p&&p&3. 如果我们把学习效率看成一个以天赋,努力,习惯,方法,环境等诸多因素为变量的多元函数,那么&b&只取天赋与习惯两者的偏导数&/b&,它们的对比应该如下图所示:&/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5dfe3cb98d36d6a14cb2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98& data-rawheight=&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5dfe3cb98d36d6a14cb2a_r.jpg&&&/figure&&p&(当然,许多能力即有天赋的贡献,也有习惯的贡献,比如体力。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示意图。&b&并且这个因素画在这里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测,事实上贡献谁比谁大有待考证,这并不是我论证的重点&/b&)&/p&&p&&b&我们对学习规律的洞察力越强,认知越深刻,就越能探明那些作用隐蔽的习惯来源,在我们的认知中天赋和习惯的分界线也就越靠左;&/b&&/p&&p&&b&反之,你的认知越肤浅,能够解释的就越少,然后把那堆自己解释不了的因素笼统地归因为“天赋”,这条分界线也就越靠右,这无非是另一种神秘主义。&/b&甚至在这个问题的很多回答下,有人居然认为“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种荒谬的论点,已经趋于反智了。&/p&&p&现在开始论证。&/p&&p&&br&&/p&&p&===================================&/p&&p&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天赋”,其实应该叫&u&“伪天赋”&/u&才对。那些让“学神”们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b&:学习习惯&/b&与&b&思维习惯。&/b&&/p&&p&&u&这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如此隐蔽&/u&,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天赋”的错觉。&/p&&p&&b&学习习惯有多重要?&/b&&/p&&p&&br&&/p&&p&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b&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b&;&/p&&p&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b&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b&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p&&p&&br&&/p&&p&——于是,同样是刷书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b&更倾向于走神&/b&,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推完了这个坎;&/p&&p&而后者&b&更倾向于专注下去&/b&,二十分钟就能推完。并且两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别;&/p&&p&同样是上课接受信息,刺激阈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b&更容易随时「滑落」至其记忆中高刺激的事物&/b&,比如走神想到昨天的游戏或和女神的约会;&/p&&p&而阈值更低的后者,则&b&更容易适应低刺激信息流&/b&,从而进入状态。&/p&&p&&b&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p&&br&&/p&&p&&br&&/p&&p&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b&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使其习惯于拖延&/b&;&/p&&p&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b&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b&;&/p&&p&——于是,同样是上课讲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刚,当下解决问题。&/p&&p&结果前者不仅上课的时间完全浪费,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极其恐怖的时间亏损(其实这也是答主大学学习效率低的主因);&/p&&p&而后者则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时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p&&p&&b&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p&&br&&/p&&p&&br&&/p&&p&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会在早期缺乏挑战困难的教育,于是&b&更习惯于&/b&放弃;&/p&&p&而学习习惯好的人则在一件件坚持后完成的难题中得到成就感,从而&b&更习惯于&/b&坚持。&/p&&p&——于是,同样是学习中遇到难题,前者可能畏难而放弃,认为没必要研究那么难的问题;而后者则会仔细钻研,然后干掉大BOSS,暴涨一波经验值,在滚雪球的挑战与成就感中达到越来越高的等级。&/p&&p&&b&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p&&br&&/p&&p&&br&&/p&&p&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b&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b&——换言之,&b&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小的加速度的&/b&。&/p&&p&&br&&/p&&p&&b&越学习,就越适应学习,&u&越在“放纵/学习”的艰难抉择中选择后者,你对后者的突触建立就更强一分,下次选择坚持学习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u&。&/b&所以,我一向认为,那些说什么“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的,不是思维过于简单,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p&&p&当然,更不用说学习本身还能让你积累试错经验,改进学习方式了。&/p&&p&&br&&/p&&p&===================================&/p&&p&以上的论证,仅能证明“&b&后天养成的学习习惯能为学习效率产生巨大贡献&/b&”,并不意味着“&b&学习效率高的人一定拥有好的学习习惯&/b&”。&/p&&p&我知道很多人会举XXX天天上课吊儿郎当回宿舍就打游戏照样年级前十……等等的例子。所以,接下来就要说到另一种因素——&b&思维习惯&/b&。&u&这种因素更重要,也同时更隐蔽。&/u&&/p&&p&&br&&/p&&p&&b&思维习惯有多重要?&/b&&/p&&p&&br&&/p&&p&&b&我们在接受一个新的经验或新的理论时,对其的认知往往是依靠其与已知的经验或理论进行的比较与联系。&/b&&/p&&p&许多关于学习原理的书都会讲到这一点,并由此强调体系,比喻等等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并未真正理解这是怎么回事。&/p&&ul&&li&举个经验的例子,我们见到一个由几根木棍支撑的木板,会马上判定这是一张“桌子”,因为我们在后天见到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都被我们分类为“桌子”了,于是这一类物品就和“桌子”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即便我们没见过面前这种桌子,但凭借其与这一类事物极其相似的特征,我们可以轻松地对其进行模式识别,认为其也将和这个类别下所有的事物一样,被公认为具备“桌子”的分类。&br&&/li&&/ul&&p&&br&&/p&&ul&&li&再举理论的例子,概率论讲到大数定律的章节,一个听说过价格回归价值定律的人可能可以秒懂,一个听说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人可能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些;学习物理,听说过“强弩之末,不可穿鲁缟”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做过智商测试题的人,往往可以瞬间理解三阶行列式的沙路计算法。&br&&/li&&/ul&&p&比如一个积累少的人:&/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137b19f5ba34a7de7b928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137b19f5ba34a7de7b9289_r.jpg&&&/figure&&p&一个新的东西进来,他可能很难找到相通的东西:&/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eb5e4c25a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7&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eb5e4c25aa_r.jpg&&&/figure&&p&但如果积累多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893f19e3c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7& data-rawheight=&3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893f19e3cb_r.jpg&&&/figure&&p&能够找到链接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体现出来就是一种“熟悉”的感觉:&/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a2ef897dccb7e3deba88eae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7&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a2ef897dccb7e3deba88eae2_r.jpg&&&/figure&&p&&br&&/p&&p&而对于这种思维习惯的获取,后天教育中一个作用相当大的途径就是&b&阅读习惯的养成&/b&。&/p&&p&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法,书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提供经验、二是教授理论。&/p&&p&&b&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一本科普杂志,除了经验之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b&&/p&&p&&br&&/p&&p&一个热爱阅读小说新闻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过阅读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b&早期经验积累&/b&,而人总有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p&&p&这个过程好比核裂变里中子的释放一样——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p&&p&&br&&/p&&p&一个热爱阅读科普杂志或者浅显理论的孩子,则更容易养成锻炼出自己&b&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b&。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很可能会在价值观上激励他们思考,并养成强烈的思考倾向。&/p&&p&&br&&/p&&p&你仔细观察那些学习效率高的人,很可能也会发现其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爱阅读的习惯。无论是何种阅读,都有产生精神愉悦的可能。&u&&b&而这种愉悦将成为宝贵的早期正向激励,使其爱上吸收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或者开始看到一道难题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b&&/u&&/p&&p&细分起来,&b&他们可能也因此爱上数学/物理/天文/历史等等具体的领域。所谓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后天的。而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b&&/p&&p&&br&&/p&&p&然后,你可能会说,许多天才长于逻辑推理或数学计算这些比较先验的东西,这又如何解释?&/p&&p&这里引用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ash=&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overcard=&p$b$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张英锋&/a& 的答案&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智商高低是因为思维习惯不同造成的吗? - 张英锋的回答&/a&(同时建议阅读):&/p&&blockquote&&b&成年后的高斯说&/b&,&b&在他学会说话之前就会计算了&/b&。这说明在高斯的幼年经常接触到各种数字,无意间让他很小的年龄就掌握了初等算术。有这样一个有数学应用背景的父亲就是拼爹,但高斯的父亲有个缺点就是目光短浅。&br&……&br&通过长期高强度的数学计算,高斯不仅计算能力极强,而且非常善于发明数学工具,来简化自己的计算过程。刚才说到高斯9岁时就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速算方法,他&br&在18岁时又发明了最小二乘法,极大简化了计算过程。后来,勒让德在54岁时也发明了最小二乘法,并早于高斯发表,获得了优先权,但这个工具高斯已经用了&br&十几年。&br&但是没有公开!&br&&br&
有人曾估算,如果高斯当时能及时发表他的研究成果,整个高等数学可以向前推进50年!但高斯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拒绝发布不完整和有瑕疵的作品。他的很多成果都来自内在视觉洞察力,是直觉形式的结论,虽然他自己长期使用,已被验证没有问题,但并没有经过逻辑严密的证明。而高斯跑的太快,完全不想停下来,把宝贵的时间消耗到琐碎无比的严密证明上。如果高等数学真的因此被推迟了50年,这可真是整个科学界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br&&br&
我前面说道,数学家可以不借助纸笔来思考数学问题,这其实来源于他们高强度的数学计算,高斯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可能很多人会好奇,高斯的计算强度究竟有多大?我们以1818年高斯担任丹麦的测地工作为例,整个工作持续了8年,高斯白天测绘,晚上计算,他曾估计测绘所画的图就有100多万张。野外实测数据汇总后,全部计算工作由高斯负责,随便两个点都是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冗长的计算获得,一般需要一个计算能力中等的人计算2~3天才能算完,共有3000多个坐标点,总计算量需要这个人一天不休的计算10年!&/blockquote&&p&也就是说,即使是逻辑推理与数学直觉这种东西,也是可以通过&b&后天的思维训练&/b&锻炼的。&/p&&p&&br&&/p&&p&&b&比如说,同样解决一道难题/理解一个难的概念,需要经过至少七层嵌套的逻辑。&/b&&/p&&p&——于是一个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u&可能前三层逻辑早已烂熟于心,第四五层逻辑又在他以前做过的题目/看过的书中熟悉过&/u&,剩下的工作只不过是推出剩下的两层逻辑而已;&/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d1bfb9d57f7a39cde19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37&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d1bfb9d57f7a39cde19b_r.jpg&&&/figure&&p&——而一个没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两层的逻辑,于是要解决这个问题,&u&他可能就要占用极大的工作记忆空间,经历无数次试错,承受大量不熟悉逻辑的痛苦,才能HOLD住那高达五层的逻辑树。&/u&于是解不出来就是很正常的事了。&br&&/p&&p&&b&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做不出来题目,事后发现原因都是「想不到」。&/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9ee0bc7cdf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37&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69ee0bc7cdfd_r.jpg&&&/figure&&p&&br&&/p&&p&&b&&u&我们每做一道题目,每理解一个概念,每尝试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断地熟悉其内容底下的一个个逻辑通路,对其的神经链接不断地变得畅通。&/u&&/b&&/p&&p&&b&&u&而对这种逻辑通路的熟悉,会迁移到我们未来遇到具有类似底层逻辑的问题中去,从而举一反三。换言之,做题好处的本质,就是熟悉逻辑范式,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从而让自己的逻辑习惯能更好地拟合实际问题的路径。&/u&&/b&&/p&&p&&b&然而,事后,仍然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p&&br&&/p&&p&&br&&/p&&p&当然,你的确可以举例来反驳我说某神思维习惯并不突出/某神阅读量其实稀少/某神拖延癌/某神天天追求刺激等等。但是,以上所列出的每一个具体习惯,都只是包括了习惯,天赋,努力,环境,经历,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b&一个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已经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会有二三短板&/b&。但总的来说,最根本性决定学习效率的,仍是后天习惯。&/p&&p&&br&&/p&&p&中心极限定理告诉我们,由大量独立因素影响的变量将近似服从高斯分布,学生的成绩也应如此(虽然这些因素并非绝对独立,但也可以近似为高斯分布)——无数的学生依据其从小到大的一个个习惯,积累下的一点点经验,纷繁复杂的成长环境,人尽不同的个人经历,高低不平的天赋和主观能动性,上上下下地分布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学生身上。&/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7dae558a0868bdadd1f48c65a6576aa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2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7dae558a0868bdadd1f48c65a6576aac_r.jpg&&&/figure&&p&而那些排在前1%的学生,或是在天赋上突出,或是在习惯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错。而在这个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变量上都至少做到了“优秀”这个层次。&/p&&p&我知道,很多人会反驳说,你到最好的学校去观察那些学霸,一定能发现他们的天赋都很高,所以到了最顶尖的水平,只能拼天赋。换句话说,就是流传得很广的所谓「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p&&p&&b&但是你要明白,在无数个变量产生的高斯分布中,越往极端靠近,短板效应就越严重。不仅仅是天赋,那些最厉害的学霸,你观察他们的习惯,同样也会发现他们的习惯都很好;观察他们的努力,同样也会发现他们都付出了很多。在最顶尖的位置,习惯,天赋,努力,方法等已经是缺一不可。此时所有的高权重因素基本都会成为必要条件,天赋在其间并无什么不同之处。&/b&&/p&&p&&br&&/p&&p&曾经认识一个高考省状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顶尖的天赋,强大的规划能力,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小刻苦的才艺训练,对特定学科的热爱,每天精确6小时整睡眠的作息等优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顶尖的成绩。(ps:评论推荐区可以找到哦)&/p&&p&所以说,所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也是不准确的,&b&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上下限。其实,真的单讲天赋决定上限也没错,但没有意义,因为决定上限的远不止天赋。&/b&&/p&&p&一个因素要「决定上限」,有两种可能:&/p&&p&1.这种因素无法改变;&/p&&p&2.这种因素的上升空间极大,没有人能摸到顶。&/p&&p&而天赋就是第一种,习惯就是第二种。很有可能,满分100分,你见过习惯最好的人,可能能打40分就不错了。&/p&&p&&b&习惯能到极致,到100分,是何等恐怖的存在呢?&/b&&/p&&p&习惯到100分,就意味着,这个人有极端专注的注意力,极端科学的时间规划,极端冷静的心理素质,极端坚韧的意志力,极端开阔的眼界,以及对这个学科极端狂热的热爱。&/p&&p&这位仁兄从启蒙时期,就接触到了这个学科,从小接受最科学的训练和引导,一天到晚想到这个领域的问题就跟嗑药一样high;&/p&&p&他对这个领域底层逻辑的积累,已经密密麻麻,触角遍布他的整个认知空间,所以他会对这个领域极端敏感,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给这个领域的问题以启发,遇到任何新的思路都能为他在此领域的思考做出贡献。&/p&&p&&b&我相信,这样的人,无论天赋,努力,方法如何,放在哪里,都会是这个领域上神一级的人物。但是,很有可能能摸到习惯上限的这种学习机器,在历史上一个都没有出过。&/b&&/p&&p&&br&&/p&&p&天赋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变,但一来我们讨论的是“谁权重更高”而不是“谁更难改变”,二来以大多数人的习惯之差,习惯的上升空间不知有多大,让习惯产生边际效应递减是极为困难的事。&/p&&p&&br&&/p&&p&=============================&/p&&p&所以,智商带来的作用就不存在了吗?&/p&&p&&b&不是的。&/b&&/p&&p&前面大约提到,我们学习的途径本质上分两种,一是从外界表象获取新的经验,二是从既有的经验与理论中整理归纳出新的规律与理论,或者外界协助你完成这个过程。&/p&&p&记得在知乎上看到过一张形象介绍DIKW体系的图,搬运一下:&/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7e6e2b8b89ef6e70f05d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7e6e2b8b89ef6e70f05df_r.jpg&&&/figure&&p&而我们最最普通的智商测试一般长这样:&/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ada83ecb84cff74f1fd55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9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cada83ecb84cff74f1fd559_r.jpg&&&/figure&&p&&br&&/p&&p&也就是说,这些网上流传的智力测验,是在测试你&b&从给定有限的经验中归纳出规律与理论的能力&/b&(所以智力测验声称跨文化,是因为其剥离了既有经验的因素),对应的是第二种。&/p&&p&这种能力的确重要,比如数学上有一个段子:&/p&&blockquote&数学家能找到定理之间的相似之处;&br&优秀的数学家能看到证明之间的相似之处;&br&卓越的数学家能察觉到数学分支之间的相似之处;&br&最后,究级的数学家能俯瞰这些相似之处之间的相似之处。&/blockquote&&p&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归纳能力的强弱。&/p&&p&另外更专业的测试,可以测出工作记忆,反应速度等等。&/p&&p&所以说,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是&b&存在的&/b&。&/p&&p&&br&&/p&&p&&u&&b&但是,你的归纳能力再高,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积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论存量;&/b&&/u&&/p&&p&&u&&b&但是,你的反应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耐力;&/b&&/u&&/p&&p&&u&&b&但是,你的工作记忆再强,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轻易专注两个小时的好习惯;&/b&&/u&&/p&&p&&br&&/p&&p&&br&&/p&&p&&u&如果你告诉我一个清北的学霸在天赋,对学习的理解与勤奋度上甚至都不如一个普通一本的学渣,我一点也不会觉得意外。&/u&这两个人之间差距的最大原因在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环境带来的习惯。&/p&&p&&br&&/p&&p&这篇文章,不是来给你灌鸡汤的。我要告诉你的是:&/p&&p&&u&&b&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是另一种形式的阶级固化。&/b&&/u&&/p&&p&&b&无数的习惯,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高墙,在从小的钢琴绘画与电子游戏之间,&/b&&/p&&p&&b&在一本本数理启蒙文学名著与网络爽文无脑漫画之间,&/b&&/p&&p&&b&在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b&&/p&&p&&b&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b&&/p&&p&&b&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间,&/b&&/p&&p&&b&在从小热爱推理痴迷编程与热爱游戏痴迷逛街之间,&/b&&/p&&p&&b&在一贯的三好学生与起起落落的吊儿郎当之间,&/b&&/p&&p&&b&在竞赛班的灯火通明与普通班的嘻哈玩乐之间,悄然建立。&/b&&/p&&p&&b&等你发觉这一切之时,高耸在普通人和学霸学神之间的,已是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壁垒,残酷地分隔出强弱有序,不可僭越。&/b&&/p&&p&&br&&/p&&p&&br&&/p&&p&&b&尔后,他们享受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引导,最优秀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渗入了他们的骨髓,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七岁的某个教训中养成的专注学习心无旁骛的习惯,九岁的某次接触中种下的对某学科兴趣的种子,十二岁的某次引导中建立的超前自学的技巧,十五岁的竞赛训练中积累的无数的底层思维方法——开始隐蔽地化入了他们学习的每一个底层细节中,变得行云流水一般自然。&/b&&/p&&p&&b&这时,他们还可以顶着「天赋异禀」「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潜心钻研」「博览群书」等等的光环,获得不用花费多大努力也能轻松学好的特权。&/b&&/p&&p&&br&&/p&&p&&b&而习惯糟糕的你,今天就算竭力地想学好一门科目,也不得不跨过这样的难关——习惯中对高刺激的适应让你在枯燥的内容面前永远无法集中精力,习惯中对难题的回避让你对一切复杂的概念本能地排斥,习惯中对任务的拖延让你在ddl到来之前永远心存侥幸。&/b&&/p&&p&&b&你开始拼命地给自己喊口号,开始用网上的各种方法各种技巧,开始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天天发朋友圈打卡,然后效率仍然不及别人的十分之一。&/b&&/p&&p&&b&而这时,就会有无数诸如——「你不过是感动自己的努力婊而已」「用那些方法都是虚的去干不就行了吗」「承认吧这就是智商的差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样的声音,落到你的头上。&/b&&/p&&p&&br&&/p&&p&&b&没有人,没有人能看到这些表象背后的,通过习惯建立起来的「阶级固化」的本质。&/b&&/p&&p&&br&&/p&&hr&&p&很多天赋论者以为,我反对天赋决定论,就是在说“我只是不努力而已只要我努力就能超过他们”。&/p&&p&错了。&/p&&p&&u&&b&普通人和学神的差距有多大,这个壁垒就有多难击穿。击穿这个壁垒,是相当于玄幻小说中「逆天改命」这个级别的事情。&/b&&/u&&/p&&p&&br&&/p&&p&&u&习惯的作用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弥散渗透在了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控制着你绝大部分的学习行为,而又隐蔽得让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将其归因为“天赋”这个笼统的概念。&/u&许多人见到天才就吓得腿软,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环境与教育因素。事实上,习惯是可以被后天改变的,但它需要长久的时间与探索。&/p&&p&&br&&/p&&p&“天赋神话”是一种懦弱的逃避。与其留下那一点点可以改变的愿望,不如干脆断了念想来得舒服。&/p&&p&&u&&b&毕竟,最让人痛苦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b&&/u&&/p&&p&我相当反感当下流行的一种“鄙视链”的风气:我们不谈对学科的热爱,不谈对学习的坚持,&b&却偏偏要攀比成绩除以努力的那个商数是高还是低&/b&,然后拿来排出一二三四,论出甲乙丙丁。&/p&&p&&u&一个人好好学习而成绩一般,那便最该鄙视;若是成绩不错,那倒正常,位列次席;万一这个人成绩不错时还能天天打游戏,那就更要奉为至高无上的大神了。&/u&&/p&&p&&u&&b&这是一种何其病态的风气。&/b&&/u&&/p&&p&&br&&/p&&p&&br&&/p&&hr&&p&我知道,我们很多人从小到大的思想历程,长期来看都是一种“震荡”的路线——&/p&&p&我们小的时候,被鸡汤和学校灌输了努力决定论的观念,长大之后发现一些天赋起作用的现象,就会想当然地一转到底,认为天赋决定一切。&/p&&p&然后你开始觉得,自己看到了真相,成功地批判了“鸡汤”。甚至还有人极端到了认为“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种荒谬观点的地步。&/p&&p&我们许多人的观念,都走过了这两个阶段。&/p&&p&但是,正题反题合题的规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这两个极端都是错的,真正正确的解释,应该更为曲折和复杂,是对正反两方的扬弃。&/p&&p&正题: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不如努力重要或者不存在,努力就能成功。&/p&&p&反题: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比努力重要,这种因素是天赋。&/p&&p&其中反题对在,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的确比努力重要,而正题对在,这种因素并不是天赋,而是由后天决定的。&/p&&p&&b&最后的合题应该是:的确存在决定效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天赋,也不是无法改变,而是改变有难度。这种因素是由习惯,方法,环境,资源等复杂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b&&/p&&p&&br&&/p&&p&当然,除了个人属性以外,学习效率还有另外的因素,例如学习环境:在一个进入冲刺状态的重点高中的晚自习课的学习效率,当然比离期末考还有大半个学期的大学日常要强得多。&b&在一个好的环境中,许多习惯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补偿。&/b&所以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环境/出身能带来的巨大优势。&/p&&p&&br&&/p&&p&&br&&/p&&hr&&p&&b&最后说一件事情。&/b&&/p&&p&&b&其实这篇文章里举的所有坏习惯的例子,所有习惯糟糕的人设,说的都是答主自己。&/b&&/p&&p&我以前接受过专业的智力测验,也有比较高的得分(当然不专业的智力测验也做过,结果也一样)。我也的确有很多高智商带来的学习体验——比如一旦专注于某个问题,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极快的思维速度,在状态最好的时候,我试过发课本的那天一天看完一本理工科教材。&/p&&p&甚至,有时会有类似这样的事情:班里的某学霸问我一道想了很久的超前几个章节的难题,然后我当场预习完那一章,然后把答案做出来给他。和老师讨论问题,我可以一直用最高效的交流路径最快地缩小可能性空间,对面的节奏永远跟不上我的思维。&/p&&p&&br&&/p&&p&&b&但是,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点天赋的作用,在深层渗透得无孔不入的种种习惯面前,真的是杯水车薪。&/b&&/p&&p&&b&你明明专注起来可以一天看完一本书,但你就是专注不起来,你明明稍微集中一下精力就能摧枯拉朽地理解面前所有难懂的概念,但你在那些枯燥的文字面前,就是集中不了精力——最后落得一个不上不下的成绩。&/b&&/p&&p&&b&觉得无法理解对不对?我也觉得无法理解。&/b&&/p&&p&甚至,我在观念上还算是非常重视学习的,甚至我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都在用所有的意志和自己的坏习惯搏斗。但在最后,也只是勉强进入1%,勉强符合这道题的区间。这里有一篇回答:&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学霸变学渣」和「学渣变学霸」分别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 edmond 的回答&/a&。是我以前写过的我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算是一个习惯极差的样本吧。&/p&&p&&br&&/p&&p&=================================&/p&&p&&b&最后声明:我并不是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以上内容也仅仅来源于一个普通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反思,抛砖引玉,只作一个参考。&/b&&/p&&p&&b&如果想学到专业知识,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关注相关专业人士。如有不当之处,也还请专业人士指出,诚惶诚恐,不胜感激。&/b&&/p&
谢邀。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他们看来,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九十多就是天赋高,认真听课挑灯夜战结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赋低。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671e0d88c5a6ee3dee69c143af14469b_b.jpg& data-rawwidth=&889&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671e0d88c5a6ee3dee69c143af14469b_r.jpg&&&/figure&&p&你做过智商测试吗?你得了多少分?90?120?140?&/p&&p&得分低用不着难过,得分高也用别急着得意,&b&因为你的我的大家的智商,其实很容易就被清零。&/b&&/p&&p&怎么清零的?&/p&&p&&b&接下来给你介绍几个常见的、却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决策误区,&/b&你就能看见一群聪明鬼,如何轻而易举就能被清零智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8ca9f8890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70& data-thumbnail=&https://pic2.zhimg.com/v2-f8ca9f8890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8ca9f88901_r.jpg&&&/figure&&h2&&b&多数无知&/b&&/h2&&p&&b&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是Katz和Allport创造的术语,它是指在群体中,个人拒绝某种事物,但错误地假设其它人都接受它。&/b&&/p&&p&表现出来的现象即是,&b&某种群体中得到支持的看法和观点,实际上可能是大多数人私底下都是不支持的。&/b&&/p&&p&拿煮鸡蛋举例子。你和一群人一起煮一筐鸡蛋,这一群人都想要吃溏心蛋,但是没有人开口提议。&/p&&p&你也想要吃溏心蛋,但是你又担心其他人觉得溏心蛋不健康,所以你不打算说话,你先等一等,看看大家都是什么意见。&/p&&p&这时候有个聪明鬼说话了,他说,&b&“听说国内的鸡蛋都不大健康呢。”&/b&&/p&&p&周围的人纷纷对聪明鬼的说法表示认同,“对的都有很多致病菌”,或者“煮熟了才杀菌”,最后“煮鸡蛋一定要煮熟呢”,&b&你暗自庆幸之前没有提出想要吃溏心蛋的建议,并说,“对,全熟鸡蛋就是安全。”&/b&&/p&&p&&b&于是大家一致地表示了一番对全熟鸡蛋的信赖,并决定要吃全熟的鸡蛋。&/b&&/p&&p&&b&然而实际上,你们所有人,都不喜欢全熟鸡蛋,只是因为担心别人会讨厌溏心蛋,而提出了要煮全熟鸡蛋的意见。&/b&&/p&&p&要这时是没有人及时地出来说出实话,说不定你们就要吃大家都不喜欢的全熟蛋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3a2f0aea863a3d47a0fbc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00& data-thumbnail=&https://pic2.zhimg.com/v2-3a2f0aea863a3d47a0fbc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h2&&b&内群体偏好和错误共识效应&/b&&/h2&&p&&b&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是指比起外群体的人,个体会更喜欢内群体成员。&/b&&/p&&p&&b&因为发现大家都喜欢溏心蛋,你对这个群体的喜欢增加了。&/b&你觉得这是“我们”了,“我们”一群喜欢吃溏心蛋的人聚在一起,煮这一筐鸡蛋。&/p&&p&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来聊一聊天吧。越聊你看身边的人就越喜欢,觉得“我们”这个群体可真是棒,都是一群聪明蛋。&/p&&p&&b&这么一想,那不喜欢溏心蛋的那些外群体,可能就有一点问题了。&/b&溏心蛋这么好,被一群这么好的人喜欢,这就说明不喜欢它的人肯定哪里不对劲。&/p&&p&你觉得不喜欢溏心蛋的人一定都有毛病,这是&b&外群体贬低。&/b&外群体贬低很容易导致&b&错误共识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即你可能会误会,“不喜欢溏心蛋的人都有毛病”这种想法,是普世共识。&/b&&/p&&p&即,你可能会误以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溏心蛋是个高贵的玩意,不喜欢它那就是有毛病。你也可能会对不喜欢溏心蛋的人充满偏见,认为他们做的事情一无是处。&/p&&p&看见了吗?你已经一点一点开始变成笨蛋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aefad5cacf7096bdd1cd594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1& data-thumbnail=&https://pic2.zhimg.com/v2-aefad5cacf7096bdd1cd594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efad5cacf7096bdd1cd5949_r.jpg&&&/figure&&h2&&b&群体极化&/b&&/h2&&p&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渐渐地你们这个溏心蛋爱好小团体,&b&就有几率变成拜溏心蛋教。&/b&群体极化为拜溏心蛋教的出世提供了心理基础。&/p&&p&&b&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指,群体决策可能比个体决策更容易走极端。&/b&即,你和一群人讨论最终我们要怎么煮这筐鸡蛋的时候,最后做出的决定可能会比你自己决定时更加冒险,或者更加保守。&/p&&p&&br&&/p&&p&“我们要吃溏心蛋!”有人会说,“我们把它们煮成溏心蛋!”&/p&&p&“没错!”有人附和,“让不喜欢溏心蛋的人看看溏心蛋有多棒!”&/p&&p&“溏心蛋即正义!”你们有了口号,“溏心蛋赛高!”&/p&&p&&br&&/p&&p&&b&其实你可能没有那么喜欢溏心蛋,在这种氛围里,你也会渐渐觉得,溏心蛋真是宇宙至理,是每个煮蛋的人应该遵守的准则。&/b&&/p&&p&接着,可能会有过于狂热的教徒振臂高呼:“我们要做终极溏心蛋!”接着大家群情激动起来,&b&最后决定要做一锅连蛋白都还在流淌的终极溏心蛋——这个极端到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可能想都不会去想的决定。&/b&&/p&&p&当然,最后你们可能会吃了不健康的生鸡蛋而上吐下泻,但是做决定的时候你们可能已经不会思考到这一层了。&b&因为群体已经把聪明鬼们,都变笨啦。&/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ee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data-thumbnail=&https://pic4.zhimg.com/v2-cee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eeb_r.jpg&&&/figure&&p&看吧,现在你手中那枚鸡蛋,就是你的智商测试得分。 &/p&&p&好啦,知道你并不是这样的傻瓜蛋啦,我开玩笑的,这里只是给你科普一些社会心理学小知识。&/p&&p&&br&&/p&&p&&b&你有什么在群体里变成傻瓜蛋的事情吗?欢迎在留言里和我分享~&/b&&/p&&p&&br&&/p&&p&参考文献&/p&&p&Brewer, M. B. (1979). In-group bias in the minimal intergroup situation: a cognitive-motivational analysis. &i&Psychological Bulletin,&/i& &i&86&/i&(2), 307-324.&/p&&p&Marks, G., & Miller, N. (1987). &ten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false-consensus effect: a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view&: correction to marks and miller. &i&Psychological Bulletin,&/i& &i&102&/i&(1), 72-90.&/p&&p&Miller, D. T., & Mcfarland, C. (1987). Pluralistic ignorance. &i&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i& &i&53&/i&.&/p&&p&Sunstein, C. R. (2002). The law of group polarization. &i&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i& &i&10&/i&(2), 175–195.&/p&&hr&&p&有温度有态度的心理学知识:关注公众微信号“简单心理”&/p&&p&听心理课/参加心理训练营:&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jiandanxinli.com/learns%3Futm_source%3Dzhihu%26utm_medium%3Dzhihu_jdxl%26utm_campaign%3Droutine%26utm_content%3Dwz%26utm_term%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ww.jiandanxinli.com/learns&/a&&/p&&p&预约心理咨询:&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jiandanxinli.com/%3Futm_source%3Dzhihu%26utm_medium%3Dzhihu_jdxl%26utm_campaign%3Droutine%26utm_content%3Dwz%26utm_term%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iandanxinli.com&/a&(或下载简单心理APP)&/p&&p&心理咨询师专业学习课程:&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uni.jiandanxinli.com/%3Futm_source%3Dzhihu%26utm_medium%3Dzhihu_jdxl%26utm_campaign%3Duni%26utm_content%3Duni_seed%26utm_term%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ttps://uni.jiandanxinli.com/&/a&&/p&
你做过智商测试吗?你得了多少分?90?120?140?得分低用不着难过,得分高也用别急着得意,因为你的我的大家的智商,其实很容易就被清零。怎么清零的?接下来给你介绍几个常见的、却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决策误区,你就能看见一群聪明鬼,如何轻而易举就能…
&p&有天晚上,一个哥们来找我喝酒,在夜市摊两杯白酒下肚,他就开始诉苦。&/p&&p&首先他说了他的经济问题,工资一年多没涨了,还房贷越来越紧张,老婆脾气越来越大,隔三差五的和他妈展开对骂,三个月都没有性生活了。说着说着话锋一转,说起了当年一起读书的事情,我们翻墙上网,早饭两个人共吃一碗面,为了攒钱给女朋友买东西在寝室赌博,被班主任揪出去罚站,我穿的是运动裤他穿的是三角裤,让路过的女生流连忘返。&/p&&p&他又干了一杯抹抹眼睛:那时候是真穷啊,但比现在快乐多了。&/p&&p&我拍拍他的肩膀,结完账后走到街尾的取款机,取了两万块钱递给他。他像着火似得把钱推回来:你干嘛呢,我不是这个意思……&/p&&p&我说:你先拿着用,我这反正也是闲钱。&/p&&p&我们像打太极一样推攘了半天,他终究还是收下了钱,他眼眶红红的:你放心,年底发了钱我就还给你。&/p&&p&我递给他一支烟:不着急,你现在有家庭了也不容易,什么时候方便什么时候还吧。&/p&&p&过了一个月,他把钱还给了我,后来才知道他那时候老婆要做手术,家里到处都要用钱,实在没办法才找到我,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如果那天我置若罔闻,说不定十几年的朋友就这样完了。&/p&&p&还有一次,我和女朋友逛完街吃饭,本来吃的好好的,女朋友突然就发了火。&/p&&p&首先抨击了我的生活作风问题,比如吸烟酗酒不修边幅,在家里从来不主动做卫生。接着说我对她一点都不关心,好几次她感冒了都是自己买的药,更过分的是我还跟很多小妹妹玩暧昧,她越说越气,觉得我这种人在电影里绝对活不过三分钟。&/p&&p&我挣扎了一下:我微信里除了你妈和我妈,没有别的女性啊。&/p&&p&她哇一下哭了出来:你非要气死我啊……&/p&&p&我一下子慌了,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努力回想了发生的种种细节,突然灵光一现拍拍脑袋,跑去大洋百货把刚刚那件有点贵的裙子买了下来,当时她试了好几次,我嫌颜色和她皮肤不搭还有点贵,就拉着她走了。&/p&&p&果不其然,我把裙子递给她的时候她破涕为笑:我又不是要这个。&/p&&p&我笑着说:知道知道,在下不是负裙请罪么。&/p&&p&她笑着打打我肩膀,挽着我的手走回去,也不骂我在家里抽烟了。&/p&&p&出门在外,我和父母一个星期联系一次,打电话汇报下基本情况。有一周我妈给我打了三次电话,每次都说着差不多的话,问我身体怎么样这边天气好不好有没有按时吃饭,我说:您昨天不是才问了么,我每天吃的都差不多。&/p&&p&我妈愣了会儿,笑着说:对对对,就是无聊给你打个电话。&/p&&p&我觉得不大对劲,就请了假飞回去,才知道我妈高血压犯了住了院,我火急火燎的往医院赶,把的士师傅逼着玩极品飞车。在医院找到我妈后她有点诧异:你怎么回来了?&/p&&p&我一下子火了:您都住院了怎么不跟我说声?&/p&&p&我妈笑了笑:又不是什么大病,跟你说了你又担心影响工作,你在外面好好的就行了,我自己会照顾自己。&/p&&p&我还想咆哮,我妈递给我一个削好的苹果,我一下子哽住觉得眼眶发烫。&/p&&p&&b&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听人说话,不要听他们说了什么,要去听他们没说什么。&/b&&/p&&p&&b&那些东西就像电影里的留白,没讲出来不代表不重要,它的名字叫心里话。&/b&&/p&
有天晚上,一个哥们来找我喝酒,在夜市摊两杯白酒下肚,他就开始诉苦。首先他说了他的经济问题,工资一年多没涨了,还房贷越来越紧张,老婆脾气越来越大,隔三差五的和他妈展开对骂,三个月都没有性生活了。说着说着话锋一转,说起了当年一起读书的事情,我…
&p&感觉最近都在写些不着边际的电影评论,也被读者吐槽了,那就写篇正经点的文章吧。&/p&&p&近两年这一波“阶级固化”的讨论,基本上都是源自中产在对自己下一代的焦虑。全国范围内的阶级固化是存在的,而且形势很严峻。比方说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教育不良导致的智商发育滞后是不是会产生阶层流动性上的后果,这已经引发了学者的关注。但底层能不能上升到中产,并不是这一波讨论的重点。大部分这一波谈论阶级固化的人,都是城市里的中产,他们是掌握着网络社区话语权的群体,他们谈论的也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他们焦虑的,并不是底层能不能提升到中产,而是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能不能变成富裕阶层。&/p&&p&所以,“为什么会产生阶级固化”与“为什么最近突然特别流行阶级固化这个话题”是完全不同的问题。阶级固化一直存在,原因也早就有人研究过了。但这一波关于阶级固化的讨论及其背后的焦虑,则是一个新的现象。&/p&&p&20年前的时候,这个国家几乎不存在什么中产阶级。绝大多数人,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都很贫困。80、90年代市场化的进程打开了巨大的机会之门,各种各样的人,都从贫困的处境中跳了出来。那个时代的人,显然不会相信什么阶级固化。这个过程其实一直延续到现在。&/p&&p&如今能看到的那些收入颇高的程序员、工程师、教授、设计师、经理、总裁,其父母多半是农民或者工人。他们的父母多半收入很低。他们总有很多同龄人被他们远远抛在了后面。&/p&&p&在这种阶层的跃迁中,虽然个人的才智和努力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个经济的潮流。大部分人的阶层流动,并不是通过把别人从更高阶层上挤下来而完成的。他们的阶层流动,是因为整个社会都在上升,而他们恰好占据了这场上升潮流中的优势位置。&/p&&p&只有很少的一批人(可能不超过10%),是真的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目标感,孜孜不倦地进行努力和准备,最终实现收入/财富的阶跃式发展。其他实现向上的阶级流动的人只是另一种随波逐流罢了。在该上大学的时候上大学,毕业了找一份理所当然的工作。然后努力工作,不必多想。只要是专业恰好是当时产业发展所需,或是进了一家不错的机构。后来与自己父母的阶层/生活水平拉开差距是理所当然的。&/p&&p&这些人的聪明才智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当然值得尊敬——毕竟他们大部分幼时的同伴可能如今都比不上他们了。但他们的阶层流动常常并不是他们比别人做决策做得更加正确,而只是因为他们的才智与努力把他们放在时代潮流中正确的地方。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为“优秀的随波逐流者”。&/p&&p&然后,历史就发展到了今天。&/p&&p&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承载着优秀的随波逐流者的波涛逐渐平息了,他们发现自己不再能高歌猛进了。而后来者还在源源不断地到来。对于优秀的随波逐流者来说,即便此生止步于此,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因为,毕竟自己已经达到了父母未曾企及的高度。&/p&&p&但是当他们去思考子女的未来之时,他们忽然会发现,自己的子女可能不能再像自己当年那样高歌猛进了。&/p&&p&他们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因而会从自己的过去汲取成功经验,并把这种经验运用在子女身上。&/p&&p&一个典型的“优秀的随波逐流者”会总结出什么经验来呢?&/p&&p&他们一般受到过良好的大学教育,读了一个不算冷门的专业,在大城市生活,进入了一家良好的公司/机构。从而实现了阶层的跃迁。&/p&&p&所以,当他们教导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一定会想尽办法让他们去更好的大学,读更热门的专业,去更大的城市生活,进入更好的公司。&/p&&p&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这个目标,他们的孩子一定要进入更好的中学。以此类推,就要进入更好的小学,更好地幼儿园,要去商场里的婴儿游泳馆游泳,要去玩乐高,玩小赛车,参加各种早教班和体育训练。&/p&&p&当年癫狂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虽然变得更加多元化,但烈度其实更甚以往。&/p&&p&“优秀的随波逐流者”们发现,虽然自己已经实现了阶层的阶跃,但是要让下一代继续向上走,他们却要使出浑身力气,咬紧牙关提供包括学区房在内的各种价格高昂的便利条件。很多人因为财力有限,不得不陷入了不那么理想的境地。他们当然会觉得,实现下一代阶级跃迁的梦想,已然不再现实了。&/p&&p&但就算是能够提供所有这些条件,又能如何呢?父母是小学文化,自己上了二本,想方设法让孩子上了一本?找一家好公司工作,拥有高收入,然后再买学区房再送小孩去一流小学、一流中学、一流大学吗?然后呢?孙子一代就算能上清华北大,难道就算得上阶层改变了吗?&/p&&p&这简直让人想起了“放羊-娶媳妇-生孩子-让孩子放羊”的那个可笑的故事。那些勉强能负担得起所有期望的便利条件的“优秀的随波逐流者”逐渐认识到,就这种循环,最终只能带来下一代有限的收入改善,而且还很可能是以降低自身生活水平为代价的。很多收入不错的夫妇,就此放弃生养小孩。&/p&&p&平心而论,这条路并不差。只要在家庭文化和教育投入上下够了功夫,一个低起点的家庭总可以逐步走到中产上层。在很多国家,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摆脱贫困的人人皆知的秘密。&/p&&p&但那些已经到达中产的家庭显然不会满足这种结果。他们当然会哀叹阶级固化。这个阶级固化,并不是社会真的已经板结得很厉害了(当然中国内部阶层流动性下降已经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但那和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而是他们根本想不出该如何让自己的下一代真的实现阶层阶跃,只是维持原有的阶层就已经要用尽全力了。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最终只能成为成本越来越高的“放羊-娶媳妇-生孩子”的荒诞循环。&/p&&p&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p&&p&问题就出在,大部分“优秀的随波逐流者”都真的只是在随波逐流而已。很多这样的人恐怕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会觉得,自己为下一代选择的路途、准备的条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利益取舍之后才选定的。&/p&&p&90年代那些让孩子子承父业进工厂的东北国企工人,恐怕大多也是这样认为的吧。收入不错,又稳定,地位高。不是很好吗?&/p&&p&大部分“优秀的随波逐流者”从来没有真的努力跨出自己舒适的领域去看一看其他领域的情况,从来没有花费巨大的精力试图搞明白一个并非随波逐流的实现了阶层跃迁的人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当然想要变得富裕,但却缺乏目标感,对于“如何实现富裕”或“如何让下一代实现富裕”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做一些非常重大的决定时,往往满足于用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而没有花多少精力去仔细搜集和辨别可靠的信息。他们将自己的子女推向自己熟悉的道路,并觉得走这条道路一定能让子女拥有超越他人的优势。&/p&&p&这些人往往在具体的战术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比如怎样攒钱买下心怡的学区房、陪小孩到处上兴趣班;但却对最关键的战略问题毫不关心。他们往往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为孩子赚取了充足的资金能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条件或者自由的选择权,就万事大吉了。这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以战术的勤奋掩盖了战略的懒惰。&/p&&p&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就能以很大概率实现阶级跃迁,那这世界上也就没有什么阶级固化了。&/p&&p&已经有无数人从贫穷走向了中产,也有无数人以中产出身保住了中产地位,所以走向中产之路是十分明确的。从良好的教育走向良好的工作,如果从科举时代算起来,已经是上千年的可行策略了,以至于这个策略都固化在了中国大部分家庭的文化之中。&/p&&p&但要从中产再向上,是没有一定的道路可走的。可行的路途都因时、因势而异。寻找一条长期有效的或是普适的从中产走向富豪的路径,显然是徒劳的。每一条路都是特殊的。&/p&&p&不可否认有一些人误打误撞就实现了阶层的跃迁。但那毕竟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要实现中产向上的跃迁,往往必须了解时代和趋势之中蕴含的机会,具备极强的目标感,在正确的方向上积累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最后甚至还需要不少运气。&/p&&p&更何况,经济阶层越高,再向上移动就越难,向下移动就越容易。时过境迁,以自己发展的经验循规蹈矩地指导下一代,有可能连原本的位置都很难保住。&/p&&p&更进一步,如果指望通过诸如“X分钟内学会受用终生的XX”之类知识付费的途径学会什么“走向财富自由之路”,那我只能说,可能这花出去的钱只会让你离财富自由更远。分析发展大势、寻找机会、进行积累,这都是非常私人的事情。在真正走通之前,不会有几个人会绝对确信能走通,很多时候甚至是连全面方案都没有,一边走一边找方法。哪有可能有人能教给你呢?尤其是他们自己还并不是通过这种方式走向财富自由的(基本上这类人是通过教别人“如何走向财富自由”从而使自己财富自由)。就算是这个人把这条路走通了,很可能也就从此堵上了这条路。&/p&&p&所以,结论并不光明。一个人要从中产向上走,就要做自己的分析、找自己的路,做自己的积累、冒自己的险。父母要想提高子女实现阶层跃迁的概率,除了在金钱上必要的积累之外,更要见识广博,思虑深远,在家庭文化上要慎重考量。只有如此才能辅助子女在幼年时期完成正确习惯的培养,在正确的方向上有所积累。每一条路都是特殊的,阶层阶跃的路,毕竟要他们自己找出来。&/p&&p&那么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最近突然特别流行阶级固化这个话题?因为“优秀的随波逐流者”们才刚刚发现“养羊循环”的艰辛和荒谬,陷入了对于路径的焦虑。&/p&&p&&br&&/p&&p&—————————————&/p&&p&至于有人抨击我说我这是新版本的“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单靠努力显然不可能从中产走向富裕。以钱生钱的阶层从古至今都是社会的少数。不通过更多人的劳作,钱怎么可能生钱?从中产到富裕,亦即从卖时间到卖钱的使用权,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比从贫困到中产的距离大得多。这其中的核心问题从来都不是努力。如果看完这篇回答,就产生了个“你没富裕是因为你不够努力”的印象,那就真的是白看了。&/p&
感觉最近都在写些不着边际的电影评论,也被读者吐槽了,那就写篇正经点的文章吧。近两年这一波“阶级固化”的讨论,基本上都是源自中产在对自己下一代的焦虑。全国范围内的阶级固化是存在的,而且形势很严峻。比方说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教育不良导致的智商发…
&p&正好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成都链家做房产中介,就大概说一下,不太喜欢长篇大论,就简明扼要的说一下吧&br&首先说一下中介是如何拿到房源的:&br&&b&&u&1,门店上报:&/u&&/b&以前我们会做门店的值班,值班无非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坐等客户,客户分两种,一种是来店找房子的,一种就是来店报房子的,基本都是自己有房子坐等出租/出售,但由于自己懒得打理,所以就主动放给中介,但这种业主一般都是会一次报很多家中介,很少有独家优质房源。&br&&b&&u&2,社区摆盘:&/u&&/b&就是拿块人字板站在社区门口/人流集中地,上面有很多我们选的比较优质的房源,等过路客户主动找房子,或报房源。尼玛最可怜的就是你还要注意到城管啊,城管一来你就要和小摊贩们一起尼玛开溜,城管一走又默默的回来。。。。。。。&br&&b&&u&3,洗业主名单:&/u&&/b&本人开始最害怕的一项工作,经理会给你一张小区业主名单,上面有业主名称,业主电话,名下房子的单元号,面积户型等基础信息,打通电话还没等对方开口就问“您好,请问是XX先生/小姐吗?我们是中介公司的,请问您在XX小区的房子有没有意愿出租或出售呢?”但这句话最终说出来的长度,取决于对方的态度,我就经常遇到那种态度很恶劣的,问候全家的,但也能理解,如果换成是我每天都接到这种骚扰电话也确实够恼火的。&br&名单哪来?公司出钱找物业去买&br&&b&&u&4,客户介绍:&/u&&/b&顾名思义,就是以前的老客户转介绍的,但是很少有&br&&b&&u&5,行业内部消息:&/u&&/b&一般情况下,中介公司关于自己手中的房源信息都是很保密的,特别是优质房源,但也有那种私底下关系比较好的,会有一定程度上交流。当时我经理的爱人就是成都另一家大型中介的经理&br&&b&&u&5,网络拓客:&/u&&/b&还有个就是自己去搜房网啊,56同城网等去找私人房源,然后打电话转化为公司内部的中介房源&br&&br&在已有房源中&b&如何选优质独家房源&/b&:&br&1,我们拿到房源后都会实地去拍照片,所以凭借经验都会对房源做评估,所谓的优质房源就是价格低,品质高的信价比房源&br&2,然后特别让我们心动的就会去和业主谈独家,签到协议,只能在我们公司成交,如有违反,有违约金,但实际中,这就是一张废纸,只是给业主一个心理压力,貌似无法构成法律效应,我们公司也经常有挖其他公司独家房源成交的。&br&&br&其他花絮:&br&1,我们公司有内部系统,凭借账号可以查询和录入自己所管理片区的所有房源(但分租房系统和买卖系统,不过有些房源有重合,因为业主考虑有租又售)&br&2,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午一大早开会,然后去网上找房源录入系统和发网络,下午没事就去做社区,然后一天就这样混过去了,当然,有客户就会去带客户&br&3,貌似现在想不出什么来了 - -~~~~~&br&&br&&br&可耻的匿了~~~~~&br&——————————————————————————-——————&br&&b&另外,我还想说一句,中介的水很深啊尼玛!!!!!!!!!!!!&/b&&br&&b&既然有人想听深水,我有时间再来补补吧~~~&/b&&br&&b&—————————————————————————————————&/b&&br&&b&为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我先申明一下,以下所有讯息都是基于lz于去年在成都桐梓林片区做房产经纪人的整理而成(成都老富人区,月租均价4000左右,也经常接到要求7000,甚至1W以上的房源,所以这个片区对价格普遍虚高厉害,因为都是有钱人住/租嘛,都是花公款的,不在乎那点钱),不代表全成都,乃至全中国的整体情况。&/b&&br&&b&此外,所涉及的操作模式也是大部分经纪人常用的,不代表每一位经纪人都会用这种模式进行操作。&br&&/b&&br&&b&由于这几年房产中介的发展实在太过迅猛,竞争越来越大,时隔一年,所给出的信息难免又不太准的地方,所以仅供各位拿捏参考&br&&/b&&br&&br&&br&&br&&br&&b&关于价格:&/b&&br&我们在录入房源的时候,会在内部系统上标注上业主给出的心理低价,一般情况下(租房),我们会在低价的基础上多500—3000的给你们报价,比如月租2000的低价,我们一般会给你们说2500,月租10000的,我们会说13000,甚至15000都有。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只是行业的普遍情况,各位亲在讲价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标准适当的去谈价。&br&&br&&b&关于看房:&/b&&br&我们对第一次带客户的看房动线公司有专门的培训,一个名叫BAC的固定推荐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会在选好的3套房中划出 好 中 坏 三个等级的房源,其中看房顺序就是中好坏,最好的房子永远在中间。&br&&br&看房的时候我们都是两个人,一般都是自己选的搭档,两个人分工很细。我用A、B来举例,A就是看房过程中的领导人物,B属于助手类型的。一般整个过程中说话最多的就是A,B一般负责到各个门店拿钥匙,帮腔,然后在最后谈价的时候,如果两人有信心当场拿下,B就会偷偷的出去打电话试探业主的心理低价。&br&刚才所说的是假设在业主不在家,我们能拿到钥匙的环境下,而AB模式最重要的用处,是在带看那些业主在家的房源时,A会一直紧跟客户,而B就死盯业主,防止两人私下留电话号码,租房还好,特别是在做买卖房源的时候,经纪人看得更紧,有时候客户去业主家上了厕所,出来后B都会借故去厕所翻个遍- - 看有没有留下电话纸条。&br&&br&&b&关于中介费:&/b&&br&以成都为例,中介费用就是一个月的房租费,中介费的构成模式是(客户+业主=中介费),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房子月租1000,那中介费就是1000元,这1000元按照公司的规定是业主500元,客户500元,五五分。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大部分业主都不认可中介公司,不愿意承担这笔费用,所以为了在最后成交的时候不会因为中介费问题撕单,我们都会一方面给客户说中介费需要客户全额承担,而另一方面也给业主释放讯息,需要承担半个月的中介费,但具体最后再谈。&br&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客户爽快,愿意承担一个月中介费,那就不需要业主再出钱,合同就好签了。而如果客户认为中介费太多,我们就会说申请向公司打8折,只需要缴纳800元就行了,而剩下的300元就向业主做工作,说什么之前500元中介费我们也像公司申请了一下啦,只需要缴纳300元啦blahblahblah之类的,然后客户从1000元预期的中介费减少到800元,业主从预先的500元中介费降低到了300了,心理上都认为自己捡了便宜,那合同也好签了呀。&br&但无论如何,最终我们都需要想办法筹齐所有中介费,一分钱不能少,一分钱也不能多,不然合同将无法上报到总公司,最终影响到业绩提成。&br&&br&&b&关于58、搜房等&/b&&br&我们每天最先做的事情,就是把前一天新录入内部系统的房源发布到这些网站上去,所以你在58和搜房网上找到的房源90%都是中介房源。有人会问啦,难道就没有个人的吗?当然有,但基本上一有个人房源发布出来,我们就会立马打电话过去,问他能不能发布到中介,80%的人还是会愿意给我们的,所以还没等你看到这条个人房源的帖子,几个小时后,网页上关于这条房源的信息齐刷刷的全部被中介公司发布的版本顶下去了。&br&价格依然虚高?sure~~~~~~&br&另外我还要说一下,关于这些网站,都是和我们公司有合作的,我们都是用的付费账号,每天有100次刷新的机会,刷新帖子的好处在于可以让你被顶下去的中介房源信息,被从新顶回首页。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网站上那么多中介房源的原因,一般的房东哪会去花钱买账号,哪有空整天都盯着自己的帖子是不是被沉了呢?&br&&br&&b&关于58、搜房等网站上的价格原因&/b&&br&按照公司的规定,我们在58和搜房等外网上面的报价必须一致,也就是必须根据内部系统的价格填写,但实际操作中,很多经纪人为了抢客户,一般都会报得比内部系统(也就是大多数人)的价格要低,但也不会低于业主心理低价,如果你看到一套房子有人报价和均价相差太多,那么这个价格一般就接近业主的成交底线了,但一般人很少这么做,因为最后签合同的时候很难办,因为客户普遍心理是要讲价的,还想减个千儿八百才舒心似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普遍都会虚高报价的原因了&br&关于价格差在租房部门查处不严,但在买卖部门就很严厉了,公司会定期暗访抽查外网,如果有发现经纪人没有按照内部系统统一报价,恶性竞争,处罚是很严的。&br&&br&&b&关于58、搜房等网站上的房屋照片&/b&&br&因为要遵守公司的规定,一些正规中介都会放房源的真实照片上去,链家也一直标榜100%真实房源,这是全国中介中第一家这样做的公司(链家除了要求业务员必须上传真实照片之外,还要求及时更近,如果房屋出租或出售了,就必须及时下架……这一块链家管理很严的)。但也不排除一些小中介,用假房源作诱饵,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客源。&br&&br&&b&关于我服务的片区&/b&&br&成都紫荆/桐梓林,成都著名的老富人区,全成都有钱的人基本都住在这里,或曾经住过这里,都是各个行业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或者省政府官员,我们经常去打业主名单都会遇到这些人,他们基本都不会把自己本人的联系方式轻易地泄露出去,因为名下房产众多,而且基本都是全精装 豪装出租或出售的。一般看房都是他们安排专人来带看,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现身的,对于这种权贵,我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br&&br&&b&关于奇葩客户&/b&&br&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奇葩客户,但基本都是要求风水的问题,所以我们帮客户找房的时候有些心细的都会备一个指南针(手机上的也行),看房子朝向,看窗户朝向,看厕所朝向,看主卧朝向……&br&&br&&b&关于季节性房价&/b&&br&每年租房都有两个高峰,这两个高峰时房东的月租都会比平时普遍高10%~30%不等,一个是春节过后的1个月,一个是6月份学校毕业后的1个月左右,所以大家能尽量避免在这两个时间段租房就尽量避免吧。&br&———————————————————————————————————————————&br&&b& 更新&/b&&br&&br&&br&&b&很感谢大家的支持啊,看了一下评论,我发现有个朋友说得的确挺对,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所谓潜规则,大家都是为了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嘛,没必要去揭底,毕竟这个行业的名声已经不好了。&/b&&br&&b&但是我还是想说,中介行业(正规的,小中介不在我讨论的范围)其实真的没有大家像的那么黑,不夸张的说,我们真心赚得不多,90%的业务员每个月都在吃基本工资(2000左右),但我们的同事,每一个同事,都是真心的在为手上的客户选房,&/b&&b&说真的,比起200、300的成交提成,&/b&&b&能让客户找到自己满意的房源,那个时候我们才是真的开心,发自内心的开心,真的有种初恋的感觉/(/ /o/ω/o/ /)/。。。&/b&&br&&br&&br&&b&我已经无数次听别人说,“你们中介就是带我们去看看房子嘛,看完还要我拿那么多钱”,但&/b&&b&我们背后的辛苦,你们常常都看不到,我们经常会被房东劈头盖脸的骂说房子租不出去还天天打电话来问情况;我们也经常会为了找到合适的房源而在电脑面前坐到深夜;我们还经常为了不让客户白跑一趟而在带看前对每一套房源进行实际的勘察,无论外面太阳多大,无论外面狂风多冷……&/b&&br&&br&&br&&b&所以,&/b&&b&如果大家准备通过中介去找房源的话,真的不要在乎那点中介费,我在链家的那段日子,是真的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全心全意真诚的为客户服务……&/b&&br&&br&&br&&b&帖子不再更新了,如果有问题可以留言,看到后我会尽力回复的,谢谢~&/b&&br&&br&&br&&b&——————————————————————&/b&&br&&br&&br&&b&&br& 更新&/b&&br&嘤嘤嘤~~~~居然人生第一次给中介打电话帮我找房子~~~好爽哈哈哈哈哈哈&br&&br&第一次中介带我们去看房子,我看好了让中介小哥去帮我们说下价,&br&那位小哥居然支支吾吾的回我:哥~~~~那啥~~你自己去说下吧,我不好意思,我新来的~~~&br&&br&( ╯-_-)╯┴—┴!!!!!!!我去讲价找中介干嘛!!!!!!&br&&br&&b& 更新&/b&&br&&br&&br&lz终于找到房子啦,没有找链家,找的其他小中介,两位小妹人很好,想到了我当年的那些夕阳下的美好时光啊啦啦啦啦,我知道我的那点中介费他们最后也分不了多少,但是看到她们开心的样子我也很开心,就像评论里说的那样,这一行做租赁的都是刚毕业或者还没毕业的新人啦,每个人都对这行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激情,比起做买卖的,他们投入的更多是真情,而不是套路~~~~&br&&br&&br&&u&另外再怒黑下老东家链家!!!最开始原本我在sm广场(这个广场真的叫sm~~~)背后看上了一栋小套一,网上价格是1900,中介带我去看房的时候,房东突然涨价说要2100才租~~~~后来我让中介小哥去问为什么涨价,他们给我说,是前一天有链家的带客去看房,虽然最终没有签约,但是却和业主保证了这房在他们公司能以2100的价格成交,所以其他中介来看房的时候,业主咬死最低2000,还说其他中介报价怎么能这么低,明明前一天还说最低1800都可以租好吗~~~什么鬼!!!!!!&/u&&br&&br&&br&&br&&b& 更新&/b&&br&&br&&br&lz又回来啦~~~~再说一下,这篇文章是基于我在3年前在链家的工作经历,当时链家还刚到成都无脑圈地,所以可能会有很多不正规的恶性竞争,但现在链家在成都收购了伊城之后,应该会有更规范的标准了吧·~~而且其实每个中介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是不一样的,我见过一来就给人报低价的中介,也见过会先虚高报价方便后期还价的中介~~~~看人吧~~~&br&&br&我现在没有做中介啦,在家广告公司做策划~~哈哈哈 是不是差很大~~~这个答案应该就不会再更新了吧~~~但留言我也会看,不管怎么样,爱你们(づ ̄3 ̄)づ╭?~&/p&
正好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成都链家做房产中介,就大概说一下,不太喜欢长篇大论,就简明扼要的说一下吧 首先说一下中介是如何拿到房源的: 1,门店上报:以前我们会做门店的值班,值班无非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坐等客户,客户分两种,一种是来店找房子的,一…
&p&为便于大家收藏,我做了一些排版美化。正文:我希望以下的所谓道理有人及早告诉我,我实实在在的想知道:&/p&&br&&p&&b&7.如何变得更聪明?&/b&&/p&&br&&ul&&li&&b&不断对自己提问&/b&&/li&&/ul&&p&不管是哈佛幸福课的TAL教授提及的统计研究支持,还是苏格拉底式的启发提问,都让我坚信,「不断提问」是一个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办法,也是一个能让成功者更成功的好办法。&/p&&p&&b&6.关于技能的选择,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什么?&/b&&/p&&br&&ul&&li&&b&万人敌&/b& &/li&&/ul&&p&孙悟空三更学艺那一回,师父问他要学什么,他这不要学那不要学,菩提祖师用戒尺在他头上打3下就离开了,后来孙悟空半夜三更时分走后门去找他,于是得神功真传。
项羽学艺: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学艺、技能的修炼提高当然不单指手艺上的,比如毛不会用枪杆子,他最厉害的是思想武器。孙悟空要学七十二变,项羽不学只一人敌的「剑」,要学万人敌……
&b&你的万人敌是什么?&/b&&/p&&p&是PPT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p&&br&&br&&p&&b&5.关于做事,哪些观念可以让你持续进步?&/b&&/p&&br&&ul&&li&&b&每一次做事都要力求最小质变-----&/b&我最喜欢的做事方法论,居然不收费......
&/li&&/ul&&p&我发现,与其我用半个小时,踌躇满志写完整三张字帖,还不如用这有限的半个小时去认认真真写三个字,只是三个字,反复写,反复写……我更能保证半个小时可以使得三个字发生最有可能的质变,却无法保证我有充足的时间、有足够的耐力去让那三张字帖引起整体质变。&/p&&br&&br&&p&这么说,即便是我能够用五十个小时让三张字帖里所有的字发生质变,我也还是更加相信,如果换一种方式,把五十个小时分成一个又一个的「三十分钟」,去分别小批量的产生质变---这种把所有可控力量集中在最微小单位的高频次练习,总体进步也会比那种大块头练习得到的进步来得踏实、效用也会明显得多…… &/p&&p&&u&这是我对「量变引起质变」最喜欢的定义:我的每一次时间投入、每一分汗水,都要保证能产生质变——即便是最微小的质变,我也要让它质变。&/u& 打台球的时候,不是以「场」为训练单位,而是以一特定的「角度」作为训练单位,你可以先把某一个角度打到精湛、精准,而且,尤其我还知道,如果你能够在某一特定角度练出高水准,这种「练成顶尖」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有些学霸不仅仅学习好,其他方面也不差......有时候先让自己在某方面变得特别优秀,再把这种变得优秀的特质进行迁移,未尝不是省力的方法论。
&/p&&ul&&li&&b&N+,以及迭代思维&/b& &/li&&/ul&&p&追求完美会让进步变得举步维艰,因为完美总是无法达到的。应该追求动态的目标----进一步,更进一步,求是N+1的迭代,或者运气好可以是N+3……
就拿写知乎答案来说,如果你要求自己完美,那么你永远都不敢发表,也就不会获得批评、改进的机会……
凡涉及到技能训练的,N+1的迭代思维都值得借鉴……比如,单词、英语书,追求难度的N+1也才是最合理的进阶方式,我突然想起来在新华书店,那些分等级的英语书虫系列啦!&/p&&br&&ul&&li&&b&提前预习&/b& &/li&&/ul&&p&有些小学霸善于利用这点,即便他们本身不聪明,也能够以此制造「聪明」的假象。平时主动提前预习学习内容,只留下那些需要老师讲解才会明白的地方,他们看起来上课就很轻松,挑着重点听,成绩也不错,别的学生会以为他们很聪明,但其实可能是误解他们了,他们并不一定「聪明」,只是养成了一个学习的好习惯,以至于给了别人「聪明」的假象---假象是好的吗?&/p&&br&&br&&p&有句话说,当别人认为你会成功,那你真的可能就会成功,大家看好你,资源就会偏向了你。聪明的假象,终有一天可以把「假象」两个字去掉,变成真的聪明。&/p&&br&&p&这个道理如果只是重申给弃学的孩子听,那这句话放在这里就多少显得寒酸了。我是说,预习是一种人生态度,不仅限于学习。职场、生活......人生在哪里不是做功课啊?&/p&&p&奇妙的习惯,点到即止。
&/p&&ul&&li&&b&复利效应
&/b&只是提醒一下:做值得积累的事情,那你越是努力,前面积累的努力就越有意义......因为积累能产生复利效应。&/li&&/ul&&br&&ul&&li&&b&2--8原则
&/b&也只是提醒一下......&/li&&/ul&&br&&br&&p&&b&4.改变真很难吗?&/b&&/p&&br&&ul&&li&&b&现实惯性那么大,任何轻易的改变也许都不是真的改变。&/b& &/li&&/ul&&p&想想你今天什么样的,时间都投入哪里了,你做了什么有点印象的事情吗。在夜幕垂临的时候,除了感叹一天又这样过去了,你想过明天又是另一个今天吗,后天呢。
可有不满?
现实加之于人的惯性太大,也许两个月之前的你和今天的状态相差无几,你又错过了一个可以变得更好的----足够长的周期,这意味着,不出意外的话,你接下来的两个月可能也仅此而已了,这就是现实对你的预测:运动的倾向于运动,静止的也将静止----你将来的状态由过去的惯性承接而来,你会也倾向于既不满足现状又不肯下血本进行改变......除非,你现在就用力改变。
看再多「悔之恨晚」的道理又怎样?还不是为了改变。我自觉得,如果你能抓住自己的痛点,咬住就像是狗一样不放开,要来就来一次彻底的改变,不轻饶自己! 这才好呢!
&/p&&ul&&li&&b&改变,最重要的事情真的不是下决心&/b& &/li&&/ul&&p&费尽心力下一个决心做一件事情的过程是多么的痛苦,也许你要千百回的说服自己。可是这个千回百转的所做的决心,有多大意义?达到任何目标之前,真正重要的从来都不在于你有没有决心,而在于那个并不热血、需要考验耐心的漫长过程——这才是费心劳神的,所以下决心做一件事情并没有必要,想到就做好了,不必费力气消耗能量下决心-----想要做成功,真正你要明白的是,心里有个底,为了达成目标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并为之甘愿付出——一切靠积累,耐心才是最重要的动力。
&/p&&ul&&li&&b&改变,其实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b& &/li&&/ul&&p&行事之前,你需要全局视角,大处着眼,但行事一旦开启,你就只需要开足马力走一步,再走一步……让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切切实实的踩到点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b&3.关于行动,你有什么建议?&/b&&/p&&br&&ul&&li&&b&just do it.-----你不需要繁琐的解释系统.&/b& &/li&&/ul&&p&你用炸药炸毁皇宫,化学家解释为这是化学的成功,社会学为这是阶层矛盾的必然结果,阴谋家解释这是一场王权之战……他们各有依据、内容详实,逻辑上,他们都是对的……你相信哪一个?可事件的真相,如果只是因为一个疯子的偶然恶作剧所为呢? 你又相信哪一个?
有志于行动的人,要谨慎对那些事后诸葛亮式知识的吸收。行动派应该做的是证明题, just do it!解释是留给别人的……去做实事给喜欢解读的人解读吧,他们总是喜欢从各个角度发表舆论,据说这样可以锻炼大脑......
&/p&&ul&&li&&b&凡事要有明确目标&/b& &/li&&/ul&&p&这也是我不断提醒自己的,上个知乎,你也问问自己,我到底是来学习还是来娱乐,如果抱着学习的目标,那就得主动阅读、思考,而不是被各种问题牵引;若你是来娱乐的,那你就全心娱乐,保护好自己的娱乐体验,找到那种愉悦感和分寸感,放松也是一件正事。
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像无头苍蝇,也不希望自己的分分秒秒的时间流向就只是可怜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v399147.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布朗运动&/a&。
&/p&&ul&&li&&b&谨防变相逃避式的自我怀疑。&/b& &/li&&/ul&&p&我发现,事情进展过程中的疑问,比如,「这里有一个数据错误,怎么消灭它?」这类疑问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这样的质疑,往往会让我因为找不到答案而被迫停止事件的进行---但当我放弃,我又会莫名的后悔。&/p&&br&&p&后来我发现,后者这种对意义拷问的质疑,往往只是因为遇到实际困难无法解决,压力之下产生的一种退缩、逃避性质的自我垂难。如果不能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很可能掉进自我的心理诡计。&/p&&ul&&li&&b&做第一名! &/b&&/li&&/ul&&p&世界第二高峰是什么? 是乔戈里峰,海拔8611,仅低珠穆朗玛峰233米,我这个也是网上查才知道的。&/p&&br&&p&对于结果,人们只看第一名,加之马太效应的放大,领先者往往能随着时间线拉长而独占鳌头。这个事实规律,应该加以尽用。所以在相同的竞争环境下,你要争取比别人多留一口气,多坚持一会儿,超出别人哪怕一丁点儿,最终结果都会大不相同——这种额外多出的努力,会显示出超高的性价比。&/p&&br&&p&「优秀」是笼统的词汇,应该在某个具体的方向上「比大伙优秀多一点点」,这样你既能够保证合群而不被排挤,也能够在正当竞争的时候,让现实规律把你的微小优势放大,放大。&/p&&br&&br&&p&&b&2.作为一个没有女朋友的人,对于大学,你可以给出几条与此无关的建议吗?&/b&&/p&&br&&ul&&li&&b&选大学、专业&/b& &/li&&/ul&&p&我不知道正不正确,如果我可以重来,那我真的希望有人这样告诉我:&/p&&br&&ol&&li&&b&首先考虑城市,最好是有地铁的城市。&/b&&/li&&li&&b&选自己喜欢的专业 。&/b& &/li&&/ol&&p&我选某大,只是因为我以为它靠海----错,青岛才靠海,但就因为这个原因我放弃前面几所可选的大学----有地铁的城市;我当初选择专业的标准,一是因为专业排名在全国很靠前-----缪矣,专业强不强,和你个屁本科生有毛线关系?!二是因为该专业在工科里面,缴费最高---我真很蠢,不是吗?&/p&&br&&p&如果你和我一样选错了,当然很有关系,但变计不通的最后,不要自暴自弃,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不值得吹捧,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成喜欢的事情,才不枉牛逼一场呢。
&/p&&br&&p&&b&期末考:&/b&&/p&&br&&ul&&li&&b&临头抱佛脚往往只会换来破罐子破摔……&/b& &/li&&/ul&&p&对这一点,考过试的同学,都不陌生吧!但也不全然是这样的,有的人倒是因为deadline的刺激而收获颇丰,破罐子破摔的往往是那些自认为不怎么「聪明」的同学,为什么会这样呢?&/p&&p&&b&这是因为:&/b&&/p&&br&&ul&&li&&b&每个人的学习类型是不一样的. &/b&&/li&&/ul&&p&有人是突击型选手,期末搞一搞就能过;有些是渐进型的选手,他更适合漫长的成长,要长时间的积累消化和融汇,力量才能得以夯实,而临时突击,对他们效果甚微……所以,大学里面期末考试月,选择一起突击的那些人,有一部分注定是要倒霉的。因为,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类型,那对于渐进型选手来说,真的很盲目。 &/p&&br&&br&&p&&b&嘱咐一句:&/b&&/p&&br&&ul&&li&&b&大学期末成绩由最后的两三周决定,但决定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剩下的17、8周…… &/b& &/li&&/ul&&p&大学的学习,依靠勤奋学习的同学最终结果可能更吃香,尽管那些靠聪明就可以刷到不错分数的同学也很令人羡慕---但他们缺少积累,聪明就行之不远。在真正的人生竞争中,渐进性选手,你们的人生自有力量。&/p&&br&&p&大学的这个赛场上,我们的规则其实不是「跑1000米谁用时最少谁获胜」,而是「在相同4年的时间里,谁跑他妈的远,谁赢!」,所以终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的「更远」…… &/p&&br&&p&&b&考研选择:&/b&&/p&&br&&ul&&li&&b&不要只是因为逃避工作而选择考研……&/b& &/li&&/ul&&p&更不要因为别人选择考研你就选择考研……我想很多人绝对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同坐在教室里,大家都不怎么认真听课,你低下头也不是因为老师讲得太浅而自己研究知识,或者书翻来翻去不知道干什么,或者手机搞来搞去一堂课就没了。所以,你没有那么热爱知识,你考研做什么?
考研这件事情值得你自己思考。
&b&技能:&/b&&/p&&br&&ul&&li&&b&一技傍身,再谈软实力-----修炼你的核心竞争力&/b& &/li&&/ul&&p&这个世界能贴上优秀标签的人很多,但常见的优秀并不能体现出稀缺性。比如学校里的那些人,他们的「优秀」几乎可以用罗筐数计量,比如一箩筐的各类奖状,人们对他们的印象也是一箩筐的好,从小成绩优异、遵纪守法、道德良民、三好学生……但是这些优秀在面临实际职场竞争的时候,效力往往就被淡化了---如果你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就难以脱颖而出…… &/p&&br&&p&学校社团热衷于提升软实力----「演讲力」、「沟通力」、「说服力」……有这些都很好,但若首先没有一项硬技能傍身,那这些软实力就等于空架子,无所附庸。&/p&&br&&p&比如笼统的「写作能力」这一项,如果你希望以它作为生产力,就不要连个文案都写不好。很多人只是限于书写碎碎念的得意,距离有力量的生产力还欠太多的提升。&/p&&ul&&li&&b&额外的私人建议:写字,那就用你们学校最好的笔吧。&/b&&/li&&/ul&&p&你大学一年,是用不了几只笔的,可以对自己珍惜点。我知道,一般的笔有一块五,两块,俩块五……哎呀,你们这样太随便了,经过我独特的观察,我学校平常用笔最贵的是三块五,在最远的一个超市,那种笔的,很流畅,手感很好,看起来很高端,我很喜欢。起初我一个人用,后来我的好几个同学都只用那种笔了……&/p&&br&&ul&&li&&b&培养一点审美。艺术是拯救人类心灵的代码……&/b&&/li&&li&&b&有一件事,单身狗最好不要太早去做:研究恋爱&/b&&/li&&/ul&&p&还没有恋爱的你,就去研究「恋爱中,男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真正的爱是什么」......看着那些过来人的感悟,你一项一项对号入座,发现自己这欠缺那欠缺,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最后连恋爱的勇气都没有了…… 如果你想知道,爱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不去行动呢!让你的经历告诉你,爱是什么。 以你青春的无知度,自行研究爱情这门变幻莫测的学问,最后皓首穷经的结果也无非是获得「爱无力」的心理宣判……我怕知乎情感分析专家。&/p&&br&&br&&p&&b&1.关于成长,你得到的最好建议是什么?&/b&&/p&&br&&ul&&li&&b&30岁之前,先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b& &/li&&/ul&&p&先做好手头的事情;尤其放下那些虚无缥缈的疑问,我宁可自己想想怎么推翻相对论、怎么去火星旅行,也不要终日沉湎于「人生有意义吗」的单曲循环而无法自拔。&/p&&br&&br&&p&&b&0.最腹黑的人生建议是什么?&/b&&/p&&br&&ul&&li&&b&在平地上,我奔跑。 &/b&&/li&&/ul&&p&如果你是费尽心力爬上一座高山的,那么在平地的时候就应该用奔跑的方式了——在困难的处境中用困难的姿势应对,在平坦的大道上因为好走就放松了脚步,这是太多人的做法,也许没什么不好,因为我不想忤逆大多数人的做法,我倒是希望他们就这样一如既往走下去,这样我就可以—— 在平地选择奔跑。 &/p&&br&&p&在平地上奔跑,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好好的路不正常走,非要跑呢?对呀,你是应该奇怪的,如果你也在平地上奔跑了,那我在平地上奔跑的相对价值也就没有了呀。 &/p&&br&&p&在大学里,当你看到有人在放松的时候,你得告诉自己,这是赶超他们最好的时机;当有人不假思索去放纵和挥霍的时候,你需要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赌博性质ap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