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道教龙门派擅长什么到抵有多少道教龙门派擅长什么’不得而知’其大宗者可分为

行满,将示化,始以戒法口诀,于皇庆壬子年(1312),十月望日,郑重其礼,亲授河南道士张碧芝名德纯。'此传本之王常月《钵鉴》,其文稍简。将此传与《长春真人西游记》《祖庭仙真内传》比较,除改变籍贯外,主要是略而不提赵道坚的真实经历,而将其时代延后,着重叙写他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如何受邱处机传三戒,付衣钵等事。意在标榜龙门派的建立是出于邱处机的旨意,他所选定的赵道坚是邱处机衣钵的继承人,即龙门派的创建人。
  但邱处机和赵道坚已分别于1227年和1221年逝世,怎会在此之后五十余年发生传授经戒、衣钵之事而且即使他们在世时,因二人生当金末全真道尚处于发展初期,在那种历史条件下,他们也不会有另创支派的企图。因此《钵鉴》和《金盖心灯》的上述传记并无事实根据。
  据《钵鉴》《金盖心灯》等所记,赵道坚下传第二代律师为张德纯,号碧芝,河南洛阳人。元皇庆元年(1312)受教,隐华山,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以教付陈通微,不知所终。
  第三代律师陈通微,号冲夷子,山东东昌(今聊城)人,原为正一派道士,受教后,周游各地多年,隐入青城山,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以戒法传周玄朴。第四代律师周玄朴,号大拙,陕西西安人,受教后,仍居青城。明景泰元年(1450)以后他适,不知所终。
  此后,龙门派第五代分张静定和沈静圆两支传播。张静定,号无我子,浙江余杭人,受教后,还隐天台,于嘉靖元年(1522)以教传赵真嵩。第六代律师赵真嵩,号复阳子,山东琅琊人,于天台受教后,隐王屋山,后传法与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于崇祯元年(1628)逝世。
  另一第五代宗师沈静圆,号顿空氏,江苏句容人,正统十四年(1449)受教,隐浙江金盖山,成化元年(1465)以教授卫真定,后无人见之者。第六代宗师卫真定,号平阳子,浙江嘉兴人,受教后,云游各地,至于蜀,传法与第七代宗师沈常敬,传说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住世二百有五岁。
  以上第一代赵道坚为上托的开教祖师,第二代张德纯活到元末,其事迹难以全部凭信,第三代以后进入明代。据此,明代实为龙门派的肇建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徒众甚少,还未形成独立道派。如第四代律师周玄朴于洪武二十年(1387)受教,其传记曰:'是时玄门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师隐青城,不履尘世五十余年,面壁内观,不以教相有为之事累心,弟子数人,皆不以阐教为事,律门几致湮没。'②第五代宗师沈静圆于明天顺三年(1459)至金盖山,挂单于书隐楼,亦发出:'慨仙踪之不振,吊逸绪之无承'的浩叹,而'有终焉志'③其后,终明之世,不见起色。
  明至清初,形势有所变化。清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实行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治条件。加上当时民族矛盾尖锐,使一批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又耻于剃发易服的明遗民,不愿事清,而愿隐居山林或遁入佛道,为道教的复兴扩大了道士来源。在上述情况下,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华山北上京师,挂单于灵佑宫,不久移住白云观,在那里传戒收徒,方使龙门派一度获得复兴,一改明代衰落的旧观。
  王常月,号昆阳子,潞安府长治(今属山西)人。两遇赵真嵩传道,居华山多年。清顺治二十年(1655)离华山上北京。'丙申(1656)三月望日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道风大振'。④康熙年间,王常月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后至南京隐仙庵、杭州宗阳宫、湖州金盖山、湖北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二十余年间,度弟子甚众,使久衰的全真道顿呈中兴之象。王常月被誉为龙门'中兴之臣'。
  王常月死后,其弟子更在各地开山授徒,形成许多龙门小支派。如黄虚堂(派名守正)启苏州浒墅关太微律院支派,门下有孙碧阳。陶靖庵启湖州金盖山云巢支派,门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岩递相嗣传。金筑老人盛律师启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门下有潘牧心--王洞阳--潘天厓递相嗣传。黄赤阳(派名守圆),住持杭州大德观,下传周明阳,启杭州金鼓洞支派。吕云隐(派名守璞),启苏州冠山支派,门下有吕全阳、鲍三阳、樊初阳、翁朝阳、金玉衡,徐艮阳、邱寅阳、钱函阳、孙则阳、归南阳、邵悟真、徐鹤岭、潘无尽等,十分兴盛。其中邱寅阳又启嘉善长春宫支派,钱函阳又启无锡长春宫支派。另外王常月还有不少弟子,或云游四方传道,或隐居一地修炼。谭守诚(?~1689)则得王常月衣钵,住持京师白云观。后来吕云隐门下鲍三阳继任该观住持。
  与王常月同辈的沈常敬一系,门庭亦盛。沈常敬门下有孙玉阳、黄赤阳,黄赤阳又从王常月受戒,合王、沈二系传承于一。孙玉阳住持茅山乾元观、下传阎晓峰、周明阳(派名太朗)、范青云(派名太青)。周明阳又从黄赤阳受戒,开杭州栖霞岭金鼓洞支派,一时影响颇大,从学者千余人。其中高东篱()晚年继范青云主持天台桐柏观,门下有方镕阳、沈轻云、闵懒云(派名一得),门庭最盛。
  以上是龙门派传衍繁盛之区,集中于江、浙一带,是为龙门派传播的中心。除此之外,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皆有龙门派的传播。如东北辽阳道士郭守贞(?~1673),隐于本溪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炼三十余年,为关东全真道始祖。康熙初,盛京将军乌库伦迎请至盛京,尊为师长,建三教堂以居之,后扩建,改名太清宫,即今沈阳太清宫。据《太清宫丛林历史法略》载,从道光三年至光绪五年,该宫就传戒四次,受戒者每次递增,前后凡数百人。
  后有陈清觉(),道号寒松,又号烟霞,湖北武昌人。辞官去武当山太子坡,礼龙门第九代詹太林(名守椿)为师。康熙八年(1669),入川至青城山,后去成都青羊宫。康熙三十四年(1695),成都府臬宪赵良壁见而异之,捐银命建二仙庵,请其住持。后又得康熙帝召见,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敕号碧洞真人。从此开龙门派碧洞宗支派。二仙庵成为龙门派著名丛林。从清初传至现在已历二十四代,成为近代四川道教的主要派别。
  据《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载,有龙门第十一代道士曾一贯,于康熙间入广东罗浮山。任冲虚观住持。其徒柯阳桂(),度弟子百余人。清末,有儒士陈铭珪(1824~?)嗣其传,派名教友,住持罗浮山酥醪观。撰有《长春道教源流》八卷,收集全真道史料颇富,为研究全真道史的重要资料。其卷七云:'今粤东罗浮及会城诸道观,询其派,又皆全真也。'
  在西北地区,有龙门派第十一代刘一明(),号悟元子,山西曲沃(今闻喜县东北)人。出家后,云游晋、陕、川、甘一带,遇龛谷老人传丹术以后,隐甘肃榆中县牺云山修炼,并著书立说,所写丹书被辑为《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成为清代内丹学一大家。
  在云南,还有被称为'龙门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据《金盖心灯》所述,该派祖师鸡足道者,自云月支国人,名野怛婆阇,自印度来华,居鸡足山修炼。顺治十六年(1659),赴京师谒王常月,受其戒法,赠名黄守中,为龙门第八代。该派以鸡足山为活动中心,下传管天仙(派名太清)、大脚仙(王太原)。再传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等。
  此外,湖北武昌长春观,在清末,'著屋千间,道友万数',⑤与西安八仙庵、成都二仙庵等并称天下龙门大丛林。山东福山县道士张宗璿,为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于光绪十年(1884)赴白云观传法,开霍山派。又有龙门派第八代徐守诚(),于清初去江西南昌西山,兼传净明道,成为当时净明道的重要传人。
  综上可见,自清初王常月先后在北京白云观,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以后,龙门派确有很大的发展。发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国许多省区。尤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为最盛。其间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因此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别,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况与佛教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相类似,故世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
  龙门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余绪,以精于内丹学著称于世。
  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如伍守阳、谢凝素、柳华阳、刘一明、闵一得,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所著的内丹书,较其前辈,有承袭,也有发展,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更浅明。
  龙门派传播的中心在江南(与初期全真道在北方不同),不能不受南方本位道教正一道的影响,表现出与正一道融合的倾向。如铁竹道人施亮,本从王常月受戒,为龙门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启苏州穹窿山支派。八代孙守一门下阎晓峰,住茅山乾元观,其所传后人改皈茅山派。八代徐守诚,参礼南昌西山净明道士孔玄微,兼传净明道,其徒张太玄亦兼师净明道士周德峰。十代王洞阳晚住余杭大涤山,济人作福无虚日,延请祈祷无不立应,《金盖心灯》谓其'名誉籍甚'。十一代徐嶐岩,后归正一道,法名汉臣,精于道法,其徒蒋雨庵、陈樵云、朱春阳,皆得正一法,蒋雨庵并传承正一派。其后还有沈一炳、闵一得、曾一贯、王来因、陈来干等等。至清末,各地全真派龙门道士,大都兼行祈禳斋醮,以香火收入为谋生之一途,全真与正一在宗教行持方面渐无多大区别。
  ①《道藏》第34册48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金盖心灯》卷一:《周大拙律师传》
  ③同上书《沈顿空宗师传》
  ④《白云观志》卷四:《昆阳王真人道行碑》
  ⑤《长春观志》卷一
 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为标志。该年元成宗在已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的基础上,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①
  元成宗之所以会有此封,以及正一道之所以会在此时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长期酝酿、发展的结果。第一,正一道以龙虎宗为核心,以张陵后嗣为首领的领导核心已经形成。龙虎宗大约形成于唐代后期。两宋时,与茅山、阁皂二宗并称'三山符箓',宋室对三宗首领的礼遇和支持几乎不分轩轾,三宗的势力也在伯仲之间,茅山宗的发展还常常略胜一筹;且彼此都是平等的,并无隶属关系。从张陵起,其子孙虽代代被称为'天师',但那只是教徒对首领的尊称,或流行民间作为一般民众的口头称呼而已,官方从未正式承认,连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仅赐张陵子孙以'先生'称号,加封第三十代孙张继先为虚靖先生等。然而至元代,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蒙古贵族以武力威震欧亚,入主中原后,亦以强权政治作为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但为了笼络人心和软化人民的反抗意志,不得不利用其他意识形态的手段,特别是宗教作为强权统治的补充。
  除利用佛教外,在道教方面,早期大力扶植全真道,进据江南后,深感其社会影响过于强大,重点便转向扶植张陵后嗣主领的龙虎宗,而对全真道采取适当限制的政策。因为张陵子孙世居江南,他们信奉的天师道、龙虎宗源远流长,在江南地区有较大的影响。蒙古族又世奉萨满教,思想上也较易接受道教的符箓派。因此在元世祖统一江南后,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特受荣宠。从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见张陵第三十六代孙张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张正言止,代代被封为天师、真人,或大真人,并受命掌领江南道教。以官方名义封张陵子孙为'天师',并命其掌领江南诸路道教,都是仅见于元朝特有的制命,反映出元室崇奉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的用心。天师封号是尊贵的桂冠,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又是很大的实权,张陵子孙获此荣宠,立即身价百倍,在整个道教界,特别是在众多符箓道派中,地位便显得十分突出和显要。诸如江南地区各级道官的任命,各派宫观的赐额,各派之间矛盾的解决,以及各派有重大事务须向元室请示等,都须首先报告天师,或请天师转达。这样一来,历代天师自然成为江南诸符箓派共同的首领,龙虎宗也就成为各符箓派的核心,这就为日后正一道的成立准备了领导核心。
  第二,组织基础逐步建立。历代天师既然在道教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龙虎宗自然获得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事实上,元代龙虎宗的发展,不仅远远超过它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也大大超过其他任何符箓派别。除其祖山龙虎山地区道教空前繁盛外,它的支派玄教的发展规模显得尤为突出。
  宫观遍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区及燕京一带,且有大批弟子担任上述地区路、州、县的道教官职。其组织发展规模是当时任何一个符箓道派所不能比拟的,从而为各符箓派集合到龙虎宗周围组成一个大派正一道准备了组织基础。
  第三,各符箓派在思想、组织上的交参融合渐趋成熟。由于各符箓派的教义、方术甚为接近,它们的思想交融早已有之。但在元代,由于历代天师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各派之间接触频繁,从而彼此间的交融更加广泛而深入。如玄教大宗师吴全节既向陈可复学雷法,又向东华派首领林灵真学道法,还向南宗道士赵淇学内丹。玄教另一弟子陈日新既精诣黄箓斋科,又研究道书丹经。茅山道士赵嗣祺参学玄教,张雨拜玄教道士王寿衍为师。武当全真道士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等都向清微派宗师黄舜申参学清微法。徐异既嗣净明道为第二祖,又向全真掌教兰道元参学全真。赵宜真先学正一法,次师全真道士金志扬之徒张铁玄、李玄一学内丹,复向净明道士学净明忠孝之道,被尊为净明道第四祖,如此等等。各符箓派的互相参学交融,为组成正一道大派准备了思想条件。
  思想、方术上的互相交参,进一步导致各派组织上的会归与合一。如原由太一道主持的六丁之祠,至延皊初(1314),已由玄教道士毛颖达主持,惠宗至元()初,又由玉笥山道士(属正一道)郭宗纯主持,表明太一道在延皊后已逐渐会归于正一道。传至武当山的清微法(北系),早在至元年间即与全真道合流,而其南传之系则可能渐合于正一。东华派在林灵真以后,已由龙虎宗弟子董处谦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相继作了它的两代宗师,证明东华派在林灵真之后已成为正一道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又表现在元代中后期诸符箓派在组织上逐渐合而为一了。因此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敕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作'正一教主'为标志,宣告了正一道的成立。
  正一道的特点是:第一,以张陵后嗣为首领。自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大德八年作'正一教主'后,后继的历代天师皆袭此职。张与材于仁宗延皊三年(1316)卒,'(延皊)
  四年,子嗣成嗣,为三十九代(天师),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箓如故'。②其后第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皆相继受命作正一道首领。明清时,天师封号虽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内仍把张陵子孙视为当然的首须。第二,在组织上,由原有的新旧各符箓派组合而成。
  包括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太一道、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小派。其组织比较松散。组成大派之后,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传乏人而彻底融入大宗,有的则只以天师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传如旧。如龙虎宗、净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传不绝。第二,以《正一经》为共同奉持的主要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念咒、祈禳斋醮,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第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士'。其宫观规模较全真道为小,戒律也不很严格。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鉴于'吾道自近代以来,玄纲日坠',意欲整顿其教之纲纪,著《道门十规》以加强其教规,但收效甚微。
  入明以后,统治者对宗教加强了管理与约束,道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明代前中期,由于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别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时期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首先,张陵后嗣继续被尊宠。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张正常入贺,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之号,俾领道教事,给以银印,视二品。其后,令取消天师称号,只称大真人,爵位仍视二品。洪武十年(1377)张正常逝世后,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頨、张永绪等相继嗣教,代代被封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视二品。张宇清的大真人号为十四字,张元吉的大真人号达十八字,张彦頨的大真人号更达二十字。据弘治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言:'盖祖宗庙号不过十六字,亲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谥号止一二字'。③张陵后嗣的大真人号字数竟超过皇帝庙号的字数,其受尊宠的程度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张陵第四十六代孙张元吉嗣教后,恃宠骄恣,横行乡里,强夺民女,诈人财物,私设牢狱,杀害无辜达四十余人。于成化五年(1469)事发后,械至京,有司拟罪凌迟,妻子流放,绝其荫封。但宪宗却一再加以宽宥,由凌迟减至充军肃州卫,仅三年即放回。成化八年(1472)又命其子张玄庆袭封正一嗣教真人,并传旨聘成国公朱仪之女为配,成了明王朝的皇亲国戚,地位反较其先辈更加显赫。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八载成化年间朝廷给张真人待遇超过衍圣公(孔子后嗣)之事,文曰:'袭封衍圣公,每岁赴京朝贺,沿途水陆驿传,起中马站船廪给;回日,无马快船装送。而张真人往回,水陆起上马站船廪给,且有马快船之从。'四十八代张彦頨又奉'诏聘安远侯柳文之女为继室,敕留都内外守备官陪往亲迎。'
  四十九代张永绪奉'诏聘定国公徐延德女为配,敕成国公朱希忠、遂安伯陈鏸议行婚礼'。④以上种种,皆可证明张陵后嗣(正一道首领)在明代前中期所受的尊宠并不亚于宋元。
  其次,许多正一道士亦受明王室的尊崇。洪武四年(1371)龙虎山道士邓仲修随张正常入觐,次年应诏入京,留居南京朝天宫,主祀祠之事。傅若霖屡随张正常朝京,洪武初被诏留京师,授格神郎、五音都提点、道录司左正一,掌神乐观事。卒赐祭葬。洪武七年明太祖以灵宝斋仪失于文繁,又命邓仲修、傅若霖与南京朝天宫住持宋宗真等删繁摭要,重新修纂,并'设筵以宴享之'。明太祖为新纂之书(即《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所作的御制序文中称:'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表现了明太祖对正一道的偏爱及其崇奉正一道的用意。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闻赣县祥符宫道士刘渊然'颇能呼召风雷',遣使召至,赐号高道,馆朝天宫。以后刘渊然在仁、宣之世被赐号真人、大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成为明代著名的高道。太祖以后诸帝继续崇奉正一道。据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七所载,仅从龙虎山调赴京师任道录司官员的道士就有林靖乐、曹大镛、邓景韶、操克宏、颜福渊、黄嘉佑、龚继宗、连克章、王时佐、方定相、陈善道、吴尚礼、邵启南等十余人。
  至于明世宗之宠信道士邵元节,更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例。据《明史·邵元节传》等载称:邵元节(?~1539),江西贵溪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嘉靖三年(1524)征召入京,嘉靖五年(1526)封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赐银印,领道教事。寻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为世宗建祈嗣醮,该年皇子诞生,录其祷祀功,授礼部尚书,赐一品服,孙、徒、师咸进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赠少师,赐祭十坛,有司营葬,用伯爵礼,谥'文康荣靖'。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0),所受宠信更超过邵元节。
  除授封真人、礼部尚书外,相继授少师、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孤,得宠二十年,位极人臣。陶仲文虽非出身龙虎山,但亦属正一派道士。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明统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还编纂成一部《道藏》。成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四年(1406),又'敕真人张宇初,前者命尔编修道教书,可早完进来,通类刊版'。⑤永乐八年,张宇初去世,诏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
  宣德二年(1427)张宇清卒,未完成。明正统年间又继续纂修,到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十年竣事,命名《正统道藏》,计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万历年间,第五十三代天师张国祥又奉命续补《道藏》三十二函,名《万历续道藏》。以上正、续《道藏》共五百十二函,五百四十八卷,即现今所存唯一的一部《道藏》,为保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中叶以后,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制度的动摇崩溃,原来产生于封建社会并为之服务的道教难以自我调整,加上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不崇尚道教,故正一道从此进入衰落时期。正一道首领、即历代'天师'在明中叶后所处的境遇就是最好的说明。嘉靖中嗣教的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嘉靖末卒,无子。吏部主事郭谏臣乘穆宗初政,上章请夺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议,巡抚任士凭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号,改授上清观提点,秩五品,给铜印,以其宗人国祥为之'。⑥至五十二代张应京,由明入清。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笼络汉人计,从五十二代张应京至五十五代张锡麟,尚能大体承袭先爵而不坠,续封正一嗣教真人,光禄大夫。但好景不长,乾隆、嘉靖以后,其境遇即每况愈下。乾隆四年(1739),命'嗣后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一概永行禁止。如有法员潜往各省考选道士,受箓传徒者,一经发觉,将法员治罪,该真人一并议处';⑦乾隆十二年(1747),'覆准张氏真人……前因无案可稽,两遇覃恩、加至光禄大夫,封及三代,邀荣逾分,理应更正。……应将正一真人亦授为正五品,从前所用银印,缴部换给。……至于朝觐,为述职大典,筵宴实惠下隆恩,未便令道流厕身其间,即一概停止,以肃体例';⑧乾隆三十一年谕'正一真人向系承袭一品,……未免太优,遽降五品,亦未免过于贬损,著加恩视三品秩,永为例';⑨乾隆五十四年谕'正一真人,嗣后著五年一次来京';⑩嘉庆二十四年(1819)谕'正一真人系属方外,原不得与朝臣同列,嗣后仍照旧例,朝觐、筵燕概行停止';⑾道光元年(1821)谕'瑺弼奏,正一真人张钰恳请来京叩谒一揭,张钰前经停其朝觐,著不准来京'。⑿中国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教权必须绝对服从皇权。'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徒道安语)明中叶后历代皇帝对正一道首领的态度如此,其教之衰落不问可知。
  ①②《元史》第15册4526页,4527页,中华书局,1976年
  ③《明孝宗实录》卷二百八
  ④⑤《道藏》第34册841页,79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明史》第25册7656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⑦⑧⑨⑩⑾⑿《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九,商务印书馆,1936年
玄教是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元初,流传至元末。
  该派直接从龙虎宗分衍而来,其创始人为元初龙虎山道士张留孙()。他在至元十三年(1276),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赵阙觐元世祖,留侍阙下。此后以祈祷术'有验',为元世祖所信任。十四年,赐号上卿,铸宝剑与之。
  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此后历成宗、武宗、仁宗等朝,宠遇不衰,屡蒙加封,由上卿加特进上卿;由知集贤院事到领集贤院事;由玄教宗师到玄教大宗师,并加开府仪同三司。至延皊二年(1315),头衔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张留孙从至元十五年作玄教宗师以后,即陆续从龙虎山征调道士到两都崇真宫(后升崇真万寿宫),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以这批人为骨干,逐渐发展组织,最后形成一个规模较大、辖域较广的一个道派,时人称之为玄教。
  玄教的组织规模是比较大的。单就其领导骨干而言,即有几十人至百余人。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中,即载其主要弟子五十四人;首为继任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其次,以真人佩银印者三人:夏文泳、毛颖达、王寿衍;以真人制书命者三人:余以诚、孙益谦、陈日新;以玺书命者九人:何恩荣、李奕芳、张嗣房、薛廷凤、舒致祥、张德隆、薛玄曦、徐天麟、丁应松;其他弟子三十八人:上官与龄、何斯可、……
  等。显然这是玄教最主要的骨干。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谓张留孙有弟子七十五人。元明善《大元敕赐上清正一万寿宫碑》谓张留孙弟子中,'制授主名宫观者百许人。'由此可以推知其规模之大。
  据玄教宫观的分布情况看,其传播范围也很大。现存资料记载,除张留孙坐镇京师崇真万寿宫外,又选派大批弟子主持各地宫观。如余以诚领镇江路诸宫观。孙益谦领杭州佑圣观、延祥观。陈日新除提点大都崇真万寿宫外,又领龙兴路玉隆万寿宫,还领杭州宗阳宫。何恩荣提点信州真庆宫。李奕芳提点南岳庙,兼领潭州路衡山昭圣宫、寿宁宫住持提点。
  张嗣房提点潭州岳麓宫。徐懋昭主常州路宜兴州通真观,并在信州龙虎山建仙源观、神翁观。上官与龄任常州路通真观住持提点。王寿衍提举杭州开元宫,兼领杭州路道教诸宫观。
  薛玄曦住持镇江乾元宫,又住持杭州佑圣观,兼领杭州诸宫观。薛廷凤领镇江马蹟山紫府观,后领杭州四圣延祥观,再后兼领镇江道教。徐天麟、冯志广住持龙虎山仙源观。何斯可主信州仙岩元禧观等。以上这些,仅是现存资料中的部分记录,分别见于有关传记、碑刻。实际上玄教弟子所领主要宫观,遍布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加上在北方两京附近的宫观,可见传播地域是比较广的。组织规模、社会影响都超过当时南方诸符祭派和北方的真大道、太一道,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逊色。
  玄教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展成如此大的规模,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其原因,一方面是,蒙古族世奉萨满教,在思想上较易接受龙虎宗和玄教奉行的符箓道术;另方面,更主要的是因元前期全真道势力发展过猛,对群众影响过大,引起了统治者的疑忌,从其统治的利益着想,必须对其略加制约,而把扶植道教的重点转到张陵听创道教这方面来。其得到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具体表现在玄教首领所受的尊宠上。前面说到,玄教创始人张留孙,从元世祖起,受到历代皇帝的尊宠,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权力之大,在当时道教诸派首领中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他与他的弟子吴全节(玄教第二任掌教)还参与了元朝的政治,'朝廷有大谋议,必见咨询'。①多次受诏外出访贤,向朝廷推荐官员;官吏间发生矛盾纠纷,又主动为之疏解。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说,张留孙'每进见,必陈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赖公荐扬,致位尊显者,数十百人。及以过失获谴,赖公救解,自贷于死者,亦如之'。
  他们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取得了皇帝更大的信任,将他们'比于亲臣';另方面,交结大臣并在其中获得令誉。当延皊四年(1317),张留孙年满七十时,仁宗为之大举祝寿,'赐宴崇真宫,内外有司各以其职供具,宰相百官咸与焉'。②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吴全节年满七十,庆典一如张留孙。张留孙死后,送回龙虎山安葬,'自京师至其乡,水陆数千里,所过郡县,迎送设奠,不约而集。比葬,四方吊问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丧致客,未有若此盛者'。③张留孙辈利用元室对玄教首领的尊宠和优越的政治地位,使玄教获得很大的发展。
  玄教是从龙虎宗分裂出来的,张留孙和他的许多弟子,都出身龙虎山,其基本信仰和主要方术,亦与龙虎宗无异。但是,它有自己的传承系统,有独立的组织体制。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道派,与原龙虎宗有别。
  其传承系统共历五代。第一代掌教张留孙,掌教四十四年。其生前所受的封号,除开府仪同三司以外,其余各项,皆为其后历代继任者所承袭。第二代掌教吴全节(),字成季,号闲闲。龙虎山道士。于张留孙逝世之次年,即至治二年(1322),继任掌教二十五年,于至正六年(1346)逝世。第三代掌教夏文泳()。字明适,号紫清。龙虎山道士。延皊七年(1320),张留孙预将教事付吴全节时,命夏文泳继吴之后嗣教。至顺二年(1331),吴全节告老,夏即遵嘱嗣教。至正六年(1346),吴全节逝世后,正式继任掌教。但仅四年,于至正九年逝世。第四代掌教张德隆(生卒不详)。字元杰,自号环溪。张留孙从子。早年学道龙虎山。至正九年继夏文泳掌教。时已至元代末期,至正十一年,韩山童的白莲教和刘福通的红巾军相继起事,天下大乱,元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中。张德隆掌教至何年,未见记载。
  一般学者皆以张德隆为玄教最末一任掌教。但从王祎《马迹山紫府观碑》和苏伯衡《梁道士传》的记载中,发现继张德隆之后,还有一个于大宗师掌领玄教,而据《汉天师世家》卷三《张正言传》考之,此于大宗师当为于有兴。他先后拜师何恩荣、薛廷凤、薛玄曦,为张留孙之再传。考上述诸文所记,至正十四年,于有兴已任掌教,至正十八年仍在掌教任中。此时离元亡已不到十年,他可能是玄教最末一代掌教了。
  在玄教掌教的嬗递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掌教传承制度。主要的有:第一,除第一代掌教张留孙由元世祖直接任命外,其后的几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选定,推荐给皇帝,由皇帝降'玺书'加以任命。第二,继任掌教在接任时,除必须有皇帝正式任命的'玺书'外,又须以张留孙遗下的大宗师印和宝剑相承传,以为内部凭证。据袁桷《玄教大宗师家传》记载,宝剑为至元十四年由元世祖所赐,上刻'大元赐张上卿';印则是皇庆二年(1313)仁宗所赐,上刻'玄教大宗师',手授曰:'以是传教俾永远'。这种以印、剑象征教权的传承办法,是模仿历代天师以张陵都功印和佩剑相传承的制度而来。但玄教大宗师的印、剑都来自皇帝所赐,比张陵的印、剑更具有权威性。玄教掌教所受的玺书和印、剑,又明确表明其教权直接来自皇帝,他们可以凭借这些象征教权、皇权之物,独立自主地行使对该教派的管理权,不必再听命于天师。因此,无论该教派所辖区域道官的任命、宫观的建立,以及道士的吸收等,都是由玄教历任掌教独自处理。
  玄教又有独立的组织领导体制。其首脑机关在大都崇真万寿宫,最高首领是玄教大宗师。下设玄教嗣师、崇真万寿宫提点、江淮荆襄道教都提点等职,以辅助大宗师工作。其下根据元朝的行政区划,设立各级地方组织。路设道录司,职其事者为道录、道判;州设道正司,职其事者为道正、道判;
  县设威仪司,职其事者为威仪;最基层是宫观,设住持、提点、提举。可见其组织体系已经相当完备,这是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
  玄教在元代虽然兴盛,但它在道教理论上却无建树,倒是有不少弟子在儒学方面有相当造诣。其中以玄教第二代掌教吴全节最为突出。其师张留孙'每与廷臣议论,及奏对上前,及于儒学之事,必曰:'臣留孙之弟子全节深知儒学,可备顾问。'是以武宗、仁宗之世,尝欲使返初服,而置诸辅弼焉'。④当时大儒吴澄也对吴全节的儒学十分称赞,谓:'吴真人全节寄迹道家,游意儒术,明粹开豁,超出流俗。'(吴澄《题吴真人封赠祖父诰词后》)许有壬曾奉敕给吴全节的画像写赞语,其中有两句云:'人以(公)为仙,我以(公)为儒。'
  (许有壬《特进大宗师闲闲吴公挽诗序》)吴全节自幼向空山道士雷思齐学《易》,对《易》学有相当修养;又十分推崇陆学,向文宗皇帝进陆九渊《语录》。第三代大宗师夏文泳对'三教九流之书无所不读,而深明于先儒理学之旨。又尝受《河图》于隐者,有昔人未睹之秘。而于《皇极经世》之说,亦了然胸臆间'。⑤在文学上有造诣的弟子则更多,如吴全节、陈义高、朱思本、陈日新、薛玄曦等,皆工诗能文,尤以诗著名当世。吴全节有诗集名《代祠稿》(现已不存);陈义高有诗文集名《沙漠稿》《秋岩稿》《西游稿》《朔方稿》(四库全书现存其《陈秋岩诗集》二卷);朱思本有诗文集名《贞一稿》(现存《委苑别藏》中);陈日新诗文集不存;薛玄曦有侍集《上清集》《樵者问》(现仅《茅山志》存诗几首)。他们的诗文皆博得当时许多诗文大家的好评。
  玄教在修习方术上杂采兼收。除承袭龙虎宗的符箓斋醮外,杂采众家。如吴全节既向南宗道士陈可复学雷法,又向东华派首领林灵真学道法,还向南宗道士赵淇学内丹。夏文泳对'道法、斋科悉加考订、折衷,下至医药、卜筮,莫不精究'。⑥徐懋昭'游衡庐名山,遇真人授异书,能役鬼神致雷雨,祭星斗,弭灾沴,所至,人迎候之唯恐不及'。⑦陈日新'道书丹经,大洞玉诀,灵宝黄箓斋科等书,皆极精诣。''又能论人生甲子,推之以言其祸福寿天,奇中'⑧。陈义高'旁通百家,用于致雷雨,役鬼神,于卜筮、推步,俱有大过人者'。⑨玄教随元世祖统一江南而兴,随元亡而亡,历世既不长,对道教的建树也不多,但在促成江南诸道派在元后期合并为正一道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历代天师虽然受命掌管江南道教,但他们却长期住在远离京城的江西龙虎山天师府,而把联系皇室和联络各派的在京据点崇真万寿宫,交给玄教历代掌教居住。因而历代玄教首领实际成了天师在京的常住代表和代理人,由他们担当起联系皇室和联络各派的责任。通过他们的工作,帮助江南各派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协调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它们的团结,为江南诸派最后联合成正一道大派作了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玄教组织的发展,又壮大了龙虎宗的力量,为正一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因此元代后期正一道的出现,不能忽视玄教所发挥的作用。它在道教发展史上的地位,也应予以应有的肯定。
  ①②③《道园学古录》卷五十:《张宗师墓志铭》
  ④《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五:《河图仙坛之碑》
  ⑤⑥《黄金华文集》卷二十七:《夏公神道碑》
  ⑦《贞一稿》卷上:《故保和通妙崇正真人徐公行述》
  ⑧《道园学古录》卷五十:《陈真人道行碑》
  ⑨《养蒙文集》卷四:《秋岩先生陈尊师墓志铭》
 净明道是宋元间在南昌西山兴起的一个道教派别,由灵宝派分衍而成,全称'净明忠孝道'。该派尊奉许逊为祖师,称其法箓出于许逊之传。据称许逊于西晋太康(280~289)年间曾任旌阳县令,故人称许旌阳。后弃官返归乡里,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道。其主要弟子有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世称许逊及其十一弟子为十二真君。
  许逊死后,其后代在西山许宅立游帷祠,后改为观,继续传道。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①至唐永淳(682~683)年间,道士胡惠超重建。北宋历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吴猛等十一人为'真人',加赠玉隆宫为玉隆万寿宫。宋王朝敕令:禁名山樵採,免除玉隆宫租赋徭役。黄庭坚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继担任玉隆万寿宫提点、提举、管局、主管等职。
  南宋初,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根据客观形势,宣称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许真君'自天而下',降临玉隆宫'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②何真公假托许逊降授经典,建立了五百人的庞大教团,实为这一道派的形成之始。但何真公一系的净明道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
  至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又重新进行创教活。据《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二十五岁,自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胡告知'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刘玉遂在孝行里立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自至元二十年(1283)至大德元年(1297)的十四年间,自称先后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另行开创净明道。
  刘玉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第一代祖师(旌阳公一传),刘玉为第二代传人(旌阳公二传)。元至大三年(1310),刘玉去世,传法于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黄元吉于西山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并在至治三年(1323)挟其学游于京师,'公卿士大夫多礼问之,莫不叹异'。③其后有旌阳公四传徐异、五传赵宜真、六传刘渊然等。
  《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五《净明嗣教四先生传》有黄元吉、徐异、赵宜真、刘渊然四人的传记。刘渊然以下的传承系谱不明。《净明忠孝全书正讹》附载了许迈、许穆、吕洞宾、白玉蟾、傅大师、朱真人、张真人等七人的传记,前四人显非净明道人物。傅大师为宋代豫章人,其名不详,为铁柱宫道士,小有名气,曾得朱熹赠诗。朱真人是明太祖第十五子朱权,因对封藩不满,转而学习净明道法,后被明成祖封为涵虚真人。张真人,《古今图书集成》卷二百五十九称张逍遥,河南杞县人,慕净明之旨,入南昌西山修道,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十三《人物志》载:明末清初之际,全真道龙门派邱处机的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诚于顺治九年(1652)入南昌西山研修净明忠孝道,感叹玉隆万寿宫的荒废,曾致力于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后,净明道的法统就由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继续维持。以后,净明道的历史已难查考。
  净明道的'净明'二字应作何解释?,据《玉真刘先生语录》内集称:'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不染不触,忠孝自得。'刘玉认为:'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本心以净明为要,行制贵在忠孝'。④《太上灵宝净明法序》亦称:'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染,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悌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行持为之必要。'净明二字还取佛教常言心性本净本明之义。净明道认为修炼首先要达到内心一尘不染、不触之思想境界,忠孝则是日常行为活动的准则,二者缺一不可。倡言净明,旨在教人清心寡欲,使心念和行为符合封建伦理规范,做忠臣孝子良民。
  净明道的宗教伦理据称以许逊所谓忠、孝、廉、谨、宽、裕、容、忍的'垂世八宝'为依据,尤以忠孝为首,即'忠孝大道之本也',⑤认为恪守净明忠孝即可修仙得道。《净明大道说》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乎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⑥
  净明道的基本宗旨是'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⑦忠孝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可见净明道和儒学之间的密切思想渊源。它还融合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刘玉认为'太上之净明,夫子之忠恕,瞿云之大乘,同此一也'。⑧
  净明道与正一等符箓派一样,道士不一定出家。黄元吉说:'道由心悟,玄由密证,得其传者,初不拘在家出家。……
  而吾师玉真先生遇都仙(许逊),亦以在俗之身焉。'⑨刘玉对西山道教教法进行了更新,改革了符咒、斋醮、告斗等修炼方术,提倡孝道,不重祈祷仪式中的繁文缛节,制定了'日知录'、'功过格',作为教徒日常生活的规范。
  元明时期净明道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元代官僚士大夫对其教义极为赞赏。知经筵事张珪、国子司业虞集、国史院编修滕宾和曾巽申、建昌路儒学教授彭野分别为净明道基本经典《净明忠孝全书》作序,称赞'大道至德之要其在兹'。明代阳明学派的王龙溪、罗近溪、高攀龙、屠龙等人与净明道士过从甚密,对其学说评价甚高。高攀龙认为'仙家惟有许旌阳最正,其传只净明忠孝四字'。⑩实际上,净明道的忠孝教义也颇具理学色彩。元明统治者对净明道也颇重视。黄元吉至治三年(1323)赴京师讲学,极得公卿的赞誉。徐异游学京师大行祈禳,得'净明配道格神昭效法师'之赐号。刘渊然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被明太祖称为'高道';并在永乐()年间担任道录司。
  净明道所存经典颇多,主要的有《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净明枢真经》《净明正印经》等。《净明忠孝全书》还载有刘玉、黄元吉语录,是研究净明道教义的重要资料。
  ①《道藏》第5册253页,②④⑤⑥⑦⑧⑨分见第24册620~65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道园学古录》卷五十:《中黄先生碑铭》
  ⑩《高子遗书》卷五
 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两大派别之一。创建于金初,后再与其他丹鼎小派合并而成。大派一直流传至今。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嚞()。原名中孚,字允卿。
  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金正隆四年(1159),声称于甘河镇遇仙,改儒为道。曾居终南山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去山东传教,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传道说法。在这期间,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创立全真道。
  全真道建立后的相当长段时间内,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统治阶级的支持,保持着向上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又保持着清楚的传承体系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在金元时期,经历了王嚞、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十数代掌教的传承。它整个发展的历史,大略经历了四个时期。
  初传时期
  全真道从初建至金末,是初传时期。王嚞经过多年努力,于大定七年(1167)把教派建立起来之后,于大定十年死于从山东返回陕西的途中。马钰嗣教,七大弟子分别在秦、翼、鲁、豫等地修炼、传教,而以马钰所活动的关陕一带为传播中心。尹志平《北游语录》称,马钰掌教时期,遵行'以无为为主'的教旨。所谓无为,指全真道的个人内修之'真功',即以很大精力从事个人修炼,而不以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发展教徒,营造宫观。此时期他们大多过着清修苦炼、云游乞食的生活。但却逐渐吸引了一部分信徒,也赢得了一些中下层官吏的敬信和保护。此时与金廷上层统治者也无直接关系,组织规模和力量也比较小。
  自刘处玄于金大定二十六年、邱处机于金泰和四年(1204)相继掌教以后,始逐渐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
  《北游语录》称刘处玄遵行的教旨是'无为、有为相半',至邱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所谓有为,即指创观收徒活动。在此时期,他们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收了相当数量的信徒,建起了一批宫观。从而引起了金廷的重视。大定二十七年,王处一被召至京,世宗问以养生之道。次年又召邱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翌年,又召王处一。王抵京时,世宗驾崩,章宗即位命王处一为世宗设醮冥福。
  皇帝的一再征召问道,抬高了全真道士的身价,促进了全真道的发展。元好问《紫微观记》描述了当时全真道传播的盛况:'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明昌元年(1190),金廷'惧其有张角斗米之变',虽'以惑众乱民'为由,下令'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卢',①但一直未能遏制其发展,以致'已绝而复存,稍微而更炽'。②这样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之后,全真道组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它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组织基础。
  鼎盛时期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灭的数十年间,是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生民涂炭的苦难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时期。鼎盛局面的积极推动者为邱处机,转变的契机则是成吉思汗对他的召见。在金世宗、章宗两朝(),经过刘处玄、邱处机的努力,全真道在民间已拥有了较大势力,金贞皊二年(1214),邱处机又应山东驸马都尉之请,出而招安杨安儿的起义军。于是邱处机及其全真道,成为蒙古、金、南宋三方交相争取的对象,在金贞皊、兴定()年间,三方先后派遣使臣征召邱处机。邱处机审时度势,鉴于金王朝行将灭亡,南宋十分屠弱,唯有蒙古力量方兴未艾,乃作出:却金使,谢宋聘,独赴正在西征西域的成吉思汗之召的重大决定。他不辞年届七十三岁的高龄,甘冒风沙大雪之苦,于1219年率十八随行弟子登上征途,经历两年多的万里跋涉,终于在1222年到达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都库什山)成吉思汗的军营。成吉思汗对邱处机的到来慰勉有加,亲自两三次召见并作长谈。邱处机对其所问为治之方及长生久视之道,皆作了仔细的回答。深得成吉思汗的礼敬,尊称其为'邱神仙'。当他于1223年请准东归时,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
  1224年邱处机返抵燕京,被请住大天长观(后改名长春宫),他顿时身价百倍,成为北方道教的风云人物,所居长春宫从此成为全真道活动的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③邱处机乃不失时机地着手全真道的大发展工作。实际上,他早在西觐东归途中,即大约在1223年五六月之某日,夜宿盖里泊(抚州之丰利县境内)时,就语其随行弟子曰:'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也。立观度人,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诸心'。④
  故在此后,全真弟子们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就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了。
  全真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从邱处机住长春宫起,一直持续到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间。在这三十余年里,到底建了多少宫观,收了多少门徒,现已难于详考。仅就《顺天府志》所引《析津志》和《元一统志》所记之宫观作粗略统计,燕京及其附近地区即有宫观百余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全真道宫观,又皆属邱处机至李志常掌教期间所建。其次,在河北、河南地区,李志柔及其弟子根据邱处机'立观度人'的意旨,先后在河北的大名、磁州等地'起建大小庵观殆三百区,化度道流称是'。⑥刘志源也在大名路'建宫立观,亦二百余所','度门弟子三千余人'。⑥赵志源也在河北'大名、磁、相之间,度学者凡数百人,立庵观十有余所'。⑦李志远则在河南卫州胙城等地建立庵观。⑧又其次,在山东、山西地区,张志渊在山东'主东平郓城白云观,度弟子千余人,庵观称是'。⑨潘德冲则在山西芮城县建了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纯阳万寿宫。俗称永乐宫。宋德方利用在山西平阳编《道藏》的机会,'犹假余力,即莱州神山开九阳洞及建立宫观,自燕至秦晋,凡四十余区'。⑩薛知微也'度门弟子数百人','立观度人于河东云、应'之间。⑾再次,在陕西、甘肃地区,于善庆(后改名志道)根据邱处机的安排,长期活动于陕西陇县、凤翔一带,'诣门求度为道士者数百人,俱立观院于凤翔、汧、陇之间'。⑿綦志远在李志常掌教期间,提点陕西教事,曾'度门弟子数百人,建立宫观二十余所'。⒀冯志亨在尹志平嗣教后之庚子年(1240),随志平去陕西改葬王嚞的路途中,'自燕至秦三千余里,凡经过道家宫观,废者兴之,缺者完之,至百余所'。⒁
  在邱处机的'立观度人'的号召下,大约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全真道的宫观、弟子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称:
  '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修武清真观记》称:自'邱往赴龙廷之召,……
  自是而后,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
  1228年安葬邱处机,和1241年会葬王嚞,可说是对全真道力量的一次大检阅。据载,安葬邱处机时,'四方来会之道俗逾万人,至有司卫之以甲兵'。⒂会葬王嚞时,'时陕右虽甫定,犹为边鄙重地,经理及会葬者,四方道俗云集,常数万人'。⒃不仅如此,据《尹宗师碑铭》记载,当尹志平于1236年,去陕西营建祖庭时,'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不久,在去云中化度道士的返回途中,'道经太行山,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陉,历赵魏齐鲁,请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集。'这些描写,难免夸大,但全真道及其首领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当是事实。
  尽管尹志平利用宗教的号召力,为元统治者效劳,但因其影响过大,却引起元统治者的猜忌。因此在元宪宗时期的佛、道'化胡经'之争中,元统治者持明显的袒佛立场,使全真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辩论中两次败北,予全真道以沉重的打击。全真道发展的鼎盛局面,亦随之宣告结束。
  南北归宗时期
  自元宪宗八年(1258),全真道在《化胡经》斗争中失败以后,处境十分困难,教徒的发展受到限制,斋醮被禁止举行。中经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四人相继掌教,一直处于发展的低谷。直至成宗即位后的元贞元年(1295),始宣布大弛禁:'梗其道者(指权臣相哥)除之,取其业者(被僧人侵占的宫观)还之'。⒄方使全真道从艰难处境中解脱出来。
  全真道的发展尽管有低谷,但并没有停滞。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元朝实现了南北统一,为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传的条件,当然也为原在南方的道教南宗提供了北上的机会。据现在所知,最早进入黄河以南传道的全真道士是吉志通,他是陕西郃阳人。'师乔潜道及潘清容。博学多闻。后居武当山,十年不火食。'于中统甲子(1264)逝世。⒅乔潜道是马钰弟子,吉志通即是马钰之再传。推其居武当山的时间,当在元宪宗时。比吉志通稍晚,武当山又有鲁大宥和汪真常相继成为全真道士,此后全真弟子日众,武当山遂成为全真道的重要据点。继武当山之后,全真道继续南传至苏、浙、闽、赣等地区,如居江苏仪征的李道纯(或谓居凤阳盱眙),居浙江杭州的徐弘道、丁野鹤、黄公望,居浙江黄岩委羽山的赵与庆,活动于江西、福建一带的金志扬、桂心渊,以及活动于江西、浙江、福建一带的李珏至陈致虚一系等。他们大多是南宗道士而加入全真道者。
  全真道的南传,使原来互相隔绝、但却同源于钟吕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南宗与全真道)增加了接触的机会。由此经过接触,彼此认同,逐渐产生了合为一宗的要求,特别是组织松散、势力弱小的南宗更有会归全真道的愿望。为了使二宗合为一宗,必须对二宗原来各自尊祀的祖师传系作必要的调整,使之合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祖师系统,以便合宗后共同崇祀。这是二宗合并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这过程中,陈致虚是积极的推动者,他根据二宗已有的成说,在《金丹大要》和《金丹大要列仙志》中,提出了如下的祖师系统:
  这种安排,显然是抬高了北宗,降低了南宗,但在当时元室已封王玄甫、钟离权、吕岩、刘海蟾、王嚞等为'真君'、'帝君'的条件下,这是最好的安排,故终被双方所接受,完成了二宗的合并。时间大约在元代中后期。
  全真道除合并南宗以外,元代中后期又合并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唯一的一个丹鼎大派,与符箓大派正一道平行发展。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对全真道的禁令以后,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教事。这是除玄教以外,其他道派掌教皆未获得过的褒封。他们在此褒封宠遇下,都相继由清静恬淡之士变为道士官僚。他们所居之地,早已不是王嚞为之设计的远离尘嚣的茅庵,而是置诸京城的雕梁画栋的豪华宫室。平时所为,除为皇室建斋祈福外,则是忙于与通显豪家相往还。陈垣先生称全真道上层的这种变化为'末流之贵盛'。上层贵盛了,教务随之却退步了。前期人才济济的景象不存在了,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前期那股朝气不见了,渐显出衰老的暮气来。
  衰落时期
  入明以后,全真道步入衰落时期。这有它本身活力大半丧失的原因,也有明王朝所施政策的原因。明太祖为《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所作的御制序文中说:'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表现出只支持正一,不支持全真的意向。后来的实际作法确是如此。朱元璋及其继任者召见的大多是正一天师及其门徒,道录司各级道官也大都以他们充任,全真道士被召见和受委任者极少。全真道首领并不住在白云观,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在上述情况下,全真道分裂为诸多小派进行独自的活动,其正宗为'七真派'。即宗邱处机的龙门派,宗刘处玄的随山派,宗潭处端的南无派,宗马钰的遇仙派,宗王处一的嵛山派,宗郝大通的华山派,宗孙不二的清静派。其中以龙门派势力最大,记载也较多,其余六派所知甚少。至清初,龙门派经王常月之中兴,龙门派更盛于其他各派。除此全真嫡系七派外,又有明初张三丰所传的支派,万历间陆西星所传内丹东派,清嘉、道间李西月所传内丹西派,盖皆属全真道之旁系。以上派系再经繁衍,在明清时期,又分化出更多的小派。据《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即有八十六派,(含全真、正一两系),每派均有取名排辈用字。派系分衍愈多,并不表明道教的强大,恰恰反映它的衰微。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国北方相继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
  它与原有的道教旧派有显著的不同。
  三教合一的思想
  六朝以后,三教合一论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要潮流,儒、释、道三家,不时有头面人物出来打此旗帜,以推行其学说。
  王嚞在创立全真教时,也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为创教的宗旨。他在山东文登等地所建立的五个会,皆冠以'三教'二字。传教时,又劝人诵读佛教《般若心经》、道教《道德经》《清静经》及儒家《孝经》。在他的言论、著作中,三教合一论更是俯拾皆是。如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中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他的这种思想亦为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广泛宣传。如马钰有诗劝僧道合同,勿相诽谤,其《赠李大乘兼呈净公长老》诗云:'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丹阳真人语录》称他'在东牟道上行,僧道往来者,识与不识,必先致拜。'其他弟子也如此。邱处机《磻溪集》卷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刘处玄《仙乐集》卷三也称'三教归一,弗论道释'。
  全真道的创建者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等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全真道的教义集中体现于'全真'二字。对此二字有过多种解释,或谓使'真性'保全,或谓使'精气神'三全,或谓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后者是全真道创建者们十分强调的。
  他们以'忍辱含垢'为'真功'的重要内容,但为什么要忍辱含垢?则引进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尹志平的《北游语录》中称:'凡人无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杀害,莫非还宿债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谨说:'乃至大小喜怒、毁谤、打骂、是非,见面相嫌,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须当欢喜承受,不敢辩证。承当忍耐,便是还讫。但有争竞,便同抵债不还,积累更深,冤冤重结,永无了期。'⒆他们以'苦己利人'为'真行',所谓苦己,就是实行绝对的禁欲主义,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实行苦行生活。他们又以履行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炼'真功'、'真行'的前提。这是对道教传统的积功累行的修行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王嚞教在家修道者尽伦常之道,'与六亲和睦,朋友圆方,宗祖灵祠祭飨频,行孝以序思量'。⒇又谓修炼内丹,必以'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MD为首务。马钰入道的《立誓状文》也以'遵依国法为先。'总之,在教制、教规、内丹修炼方面,无不汲取儒、释。可以说,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立教的主旨,是比其他旧派道教更为鲜明的特征。
  成仙证真的信仰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标志。全真道的基本信仰也是如此。但是它和旧道派有很大的不同,旧道派大都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死,故其信仰是肉体与精神一起长存,即所谓'白日飞升'。全真道则不然,它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王嚞谓:'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ME又谓'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MF因此他批评肉体长生的追求者,曰:'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MG刘处玄的《至真语录》亦称:'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无形之道也。''无形之道则真也'。'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全真道放弃肉体不死的信念,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虽与旧道教相区别,但却与佛教追求的'涅'相近似。实际上他们所谓的真性,或叫本来一灵,元神,元性,真心等概念,即源于佛教。
  既然肉体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阳神'得到解脱后可以长存、升天,因而他们乃视人的肉体为桎梏,意欲其毁灭,以便真性、阳神的早日解脱。所以人们在王嚞及其弟子们的诗文集中,能见到许多破斥肉体、否定人生的言论。邱处机斥肉体为'臭皮囊'和'烂肉','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乡。''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团脓,三寸气,使作还同傀儡。'MH谭处端认人体'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MI王嚞等又斥人体为'走骨尸'、'骷髅'。曾画骷髅警马钰,又作《叹骷髅》诗。谭处端云:'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MJ邱处机又谓'子羽潘安,泉下骷髅总一般'。MK又斥人生为'苦海'、'火宅',视父子、夫妻亲情为'冤业'。如此等等。
  全真道还援引禅宗的见性成佛说,宣称只要做好内省功夫,便能顿见真性,超出生死,得到阳神解脱。谭处端称'一念不生,则脱生死'。ML
  邱处机称'一念无生即自由'。NC王嚞进一步宣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他认为这种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莲根在淤泥而花在虚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虽然身居一室之内,却'性满乾坤',谓之'法身'。'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济'。ND这里所谓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道所追求的那个不死的'真性'和'阳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谓的离言绝相的'法身'却十分相似的。
  先性后命的内丹学说全真道以修习内丹为成仙证真的基本法门,认为道教其他修炼术皆为'区区延年小术',只有该派所倡的内丹术为'天上大道'。NE他们的内丹术渊源于钟、吕,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内容但与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线相反,不是先命后性,以修命为主,而是先性后命,以修性为主。王嚞云:'宾者是命,主者是性。'NF邱处机称:'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指炼气修命--引者注)其次也。'又说该派内丹功是'三分命术,七分性学'。NG其《大丹直指》所述九节丹功,前三节为命术,后六节为性学。所谓先性后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对境不染的明心见性功夫,使心定念寂,然后静坐调息,按钟吕派传统内丹法程序,依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首领从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的基本路线出发,有时又宣扬一种以性兼命的丹法,谓只要修性,或直接炼神还虚,即可自然了命。《丹阳真人语录》称,做清净心地工夫,'屏绝万缘,表里清净,久久精专神凝气充,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三丹圆备,九转功成。'李道纯《中和集》卷二《试金石》分所有丹法为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为'最上一乘'之顿法。牧常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二也分丹法为顿、渐二乘,称直接修性者为顿法。很显然,全真道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禅宗影响很深的结果,故牧常晁称之为'释氏金仙之道',可谓一语破的。
  森严的教制教规
  全真道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他们为了贯彻成仙证真的信仰,曾经大力破斥肉体和人生;同样,为了实现出家、建立宫观制度,又宣称家庭、亲情的虚妄。他们称家庭为'牢狱'、'火宅',称父子夫妻亲情为'金枷玉锁',教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笼',出家修道。王嚞曰:'儿非儿,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总是冤家敌面仇,争如勿结前头苦。''莫骋儿群,休夸女队,与公便是为身害,脂膏刮削苦他人,只还儿女从前债'。NH谭处端云:'茫茫苦海,逐浪随波,便宜识取抽头。恩爱妻儿,都是宿世冤仇'NI将'这冤亲系脚绳儿一刀两断。'NJ所以马钰宣称'家'、'道'不能两全,应该及早觉悟,'莫待丰都追帖至,早归物外住云庵'。NK
  王嚞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须住庵修行,居住条件力求俭朴。《重阳立教十五论》谓:'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在这期间,全真道士亦仿佛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头陀式苦行著称。如马钰修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复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曾于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NL邱处机'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OC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儿童戏触亦不动。'寒暑风雨,不易其处'。OD
  全真道初期,还信奉绝对的禁欲主义信条,王嚞把人的七情五欲视为成仙证真的障碍,生死轮回的根由,要人'把七情五欲都消散','脱人之壳'而'与天为徒'。OE邱处机奉答成吉思汗时称:'学道之人,……世人爱处不管,世人住处不住,去声色,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眼见乎色,耳听乎声,口嗜乎味,性逐乎情,则散其气。'而气散则体衰夭亡,死后还要'沉于地为鬼'。OF王重阳规定:'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OG
  尹志平更进一步规定道徒要尽量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OH
  随着组织的扩大,特别至元初进入鼎盛以后,原来简朴的草庵,变成雕梁画栋的大殿高堂,宫观又拥有不少的田产,这时乞食苦行的生活恐已难实行。但是宫观的管理制度和清规戒律却随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规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实行的严格,在道教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
  经过王嚞及其弟子们对全真道教义、教规以及理论方术等的全面阐释后,使全真道具有了较新的面貌而屹立于诸道派中,为后来发展为道教两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础。
  ①《金史》第1册216页,中华书局,1975年
  ②《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五:《紫微观记》
  ③④⑤⑦⑨⑩⑾⑿⒀⒁⒂⒃⒆⒇MDMEMFMGMHMIMJMKMLNCNDNFNHNINJNKNLOCODOEOFOG《道藏》第25册414页,第19册809页,558页,791页,712页,540页,530页,537页,540~541页,770页,796页,743页,第23册721页,第25册713页,798页,741页,799页,第32册154页,第25册838页,849页,851页,841页,852页,843页,第32册154页,第25册807页,736页,853页,792页,595页,第33册172页,第19册734页,第25册866页,731页,第3册388页,第25册78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道家金石略》第520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⑧《秋涧文集》卷五十三:《卫州胙城县灵虚观碑》
  ⒄《牧庵集》卷十一:《长春宫碑》
  ⒅《续文献通考》
  NENG《长春祖师语录》
  OH《秋涧文集》卷五十六:《大宗师尹公道行碑》
  真大道是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全真道。
  真大道,初名大道教,创始人为刘德仁()。
  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宋靖康之乱,徙居河北盐山太平乡。他宣称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某日,有一须眉皓白的老叟乘青犊车过其家门,摭《道德经》要言授之,并嘱其'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然后投笔一支而去。
  显然,他是暗指老子授《道德经》令其创教。果然'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戒者,风靡水流,散在州郡'。①刘德仁根据《道德经》义,加以演绎,为大道教订立规戒九条:'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会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②这是糅合老子、儒家、佛教思想为一体的立教宗旨。
  《大道延祥观碑》对其立教宗旨又作了如下的表述:'其教则大率以无为清静为宗,以真常慈俭为宝。其戒则不色、不欲、不杀、(下缺)不饮酒、不茹荤。以仁为心,恤其困苦,去其纷争。无私邪,守本分,而不务化绿,日用衣食,自力耕桑。为赡道之(下缺)。有疾者,符药针艾之事,悉无所用,惟默祷于虚空,以至获愈。复能为世人除邪治病,其亦犹是,……彼言飞升化炼之术,长生久视之事,则曰吾不得而知。惟以一瓣香朝夕恳礼天地。'可见该教颇重视清静自守,救民利物,以恬淡寡欲,苦节危行律己,以慈悲宽仁、恤苦救贫对人,又不强词个人的炼养飞升,但以治病救人为务。这在当时战乱频仍、群众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况下,确是很受欢迎的。
  他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载,于大定二十年(1180)去世。此后,继任掌教者为:二祖陈师正,三祖张信真,四祖毛希琮。据《书刘真人事》和《先天宫记》载,陈师正,'幼渔于河,德仁穆以入道。能预知吉凶事','阐教垂十五年,法寿莫得而识'。张信真,于明昌()中任掌教,'有诗文数百篇,号《玄真集》传于世','处世五十五年,阐教二十五载'。毛希琮,嗣教之时,'当金之亡,兵戈俶扰,希琮能以柔而存','掌教五星有奇'。
  以上几代,皆在金代,所留资料极少。刘德仁的出生地是山东的乐陵,后徙河北盐山,于其地创教。此后又去山东的淄川、棣州等地活动。上述山东、河北等地就是大道教的发祥地。大定十四年后,刘德仁应诏居中都天长观,又把大道教传播至今北京及其周围。三祖张信真掌教时,其弟子邢希德即在平谷县建延祥观,举师赵希元又在奉先县(今北京市房山县)建灵泉观。可见终金之世,大道教的传播不出河北、山东。
  金、元之交,大道教内部分裂为天宝宫和玉虚宫两派,各自进行传法。《先天宫记》云:'四祖(毛希琮)见性达聪,罔愆成法,心厌尘世,不永斯年,掌教五星有奇,得年三十八岁,复以教法逊与五祖太玄真人郦君(希成)'。近年陈智超新发现的《玉虚观太道祖师传授之碑》则云:'四祖毛希琮号纯阳子,复得希夷子(张信真)之传,丁亥(1227)葺玉虚观以居之。戊子(1228)乃立李希安为五祖,号湛然子'。这样,毛希琮似将掌教职位分别传给了郦希成和李希安两人,都被称为五祖。按一般通例,教权只能传予一人,毛希琮怎会传予两人呢?究竟是只传一人,但因未受传者要争正统,也谎称受传;或是先传一人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改变初衷,或受另一人之胁迫再传第二人呢?因资料缺乏,尚难判断。但《先天宫记》为'真大道门人、崇道广演法师、前进士杜成宽撰',立石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玉虚宫传授之碑》为参知政事杨果撰文,立石于至元七年(1270),皆为名人手笔,且去毛希琮不远,似不可能任意伪造。所以尽管不知究竟出于何种原因,事实上毛希琮之后确有两个五祖,一住天宝宫(郦希成),一住玉虚宫(李希安),使大道教分成了两派。
  在元代宗教政策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大道教两派都得到元室的承认,分别进行传法。但玉虚宫一派传法时间较短,连李希安在内,只传了三代。《玉虚观大道祖师传授之碑》云:
  '戊子(1228)乃立李希安为五祖,号湛然子。修葺琳宇,壮严圣像,焕然一新。岁在辛丑(1241),被征命,辞老不起,完宗皇帝以法服赐之。乙卯年(1255),世祖皇帝在王邸,闻其道行,赐以真人之号。中统二年(1261)命之掌管大道。至元三年(1266)羽化。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人刘有明号崇玄子传其道,是为六祖。是年冬,玺书授崇玄体道普惠真人。'杨果撰此碑时,六祖刘有明尚在世,故不见传法于七祖的记载。据祥迈《至元辨伪录》卷五《焚毁诸路伪道藏经之碑》记载,参加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佛道大辩论的道教一方,大道教有两人,一为李德和,一为杜福春,李德和是已知的大道教掌教第七祖,其余的道教参加者皆是各派的首领,如全真道掌教祁志诚,正一道首领张宗演等,因此杜福春必不是一般道士,很可能是大道教玉虚宫派的七祖。如此,大道教玉虚宫派只传了李希安、刘有明、杜福春三代,此后未见记载。
  天宝宫派的传法较玉虚宫派为长。五祖为郦希成。《重修隆阳宫碑》云:'第五祖师太玄真人郦君,讳希成,妫川(今河北怀来县)之水峪人也。……圣朝创业之初,为教门举正,而阐教山东。四祖毛君,暑月病剧,速召而来燕。既承其法,拂袖有深山之隐。'他为何刚接任掌教即想隐遁深山呢?《先天宫记》则称:'五祖当教之日,值大元立国之初,法令未行,逆魔乱起,始终一十五载,遭逢十七大魔。'所谓'逆魔'、'十七大魔',乃指教内出现了与之抗衡的反对派势力,看来除了玉虚宫一派外,还有其他派系。所以在这种宗派纷争的严重局面下,郦希成无法掌教而退隐深山了。王恽《秋涧文集》卷五《游妫川水谷太玄道宫》诗之注文,反映了当时斗争之尖锐。其'云封石上体'句注云:'初,大道郦五祖者,逃难此山。众追及,弃衣钵石上而匿,其物重,众莫能举。众(以)为异,遂请主其教,今道院盖郦生所创也。'有多人追逐他,欲夺其衣钵,或欲置之死地,足见其斗争之尖锐。此处说众人举不起他的衣钵,以为神异,'遂请主其数',《先天宫记》则说:'以五祖道德崇高,威灵显赫,魔不胜道',经过十五年之后,'寻乃自平'。不管什么原因,郦希成经过十五年的斗争之后,终于克服玉虚宫一系以外的其他反对力量,回到燕京天宝宫,登上了大道教掌教的宝座。时间大约在元太宗十年(1238)左右。
  郦希成正式掌教以后,受到元室的支持,元宪宗曾封他为太玄广惠真人。在他掌教期间,组织有所发展。《先天宫碑》云:'自戊戌(1238)以来,化因以洽,南通河岳,北极燕齐,立观度人,莫知其数。'这种说法,十分笼统,只能理解为:南面传到山东泰山一带,北面传到河北一带,比刘德仁创教时扩展不多。但据近年新发现的《汴梁路许州长社县创建天宝宫碑》记载,在郦希成掌教期间,真大道由原来的河北、山东,发展到了河南许州(今河南许昌)一带。该碑云:'先是大道一宗,其所崇尚不过河北有焉。自五祖太玄广惠真人命举师卢德清往河南典教,其后教法流行。'许州天宝宫即建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
  道派发展以后,郦希成特请元室批准他将'大道教'改名为'真大道',以示正统。'宪宗皇帝即位之四年(1254),特降玺书,赐名'真大道',中宫赐之冠服'。③真大道名称从此正式确立。
  郦希成'阐教三十六年,享寿七十八岁,将法传付六祖通玄大师孙君(德福)'。④是为第六祖。孙德福再传法给李德和,是为第七祖。以上三代皆处在与玉虚宫派相对峙的时期。
  七祖李德和掌教时,真大道又传到了陕西。此见吴澄所撰《天宝宫碑》。该碑称张清志'年十六,从天宝宫李师(德和)为道流,锡名清志。然获归养父母。年十八,辞家入太白山,……久之,辞亲入终南山。……年二十六,创长安明道观,又适凤翔扶风县立天宝宫。'
  继李德和之后掌教的为第八祖岳德文(),始合玉虚宫、天宝宫两派而为一。岳德文,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年十六,辞亲入道隆阳宫。年十八,受教于五祖郦希成。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李德和付以教事。二十一年,宣授崇玄广化真人、掌教宗师、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赐玺书护持之。在他掌教期间,真大道教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皆有奉其教戒者'。岳德文'尝使人行江南录奉其教者,已三千余人,庵观四百。其他可概知矣'。⑤
  但在岳德文之后,真大道内又出现了波折。即岳德文于大德三年(1299)逝世前,将教事付与张清志,作为九祖,但当岳德文'丧毕',他却'潜遁'山西临汾,后又返华山归隐,并没有接替掌教。此后,相继由赵真人(亡名)、赵德松、郑进元摄掌教事。五年之间,'二赵一郑','相继殒灭'。其徒众根据郑进元临终时的嘱咐,去华山请回张清志,仍举其为九祖(如算上二赵一郑,则为第十二祖)。
  张清志,乾州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人。第七祖李德和之徒,掌教前,长期在陕西、山东、山西等地传教。掌教后的第一件事是废除教内的刑罚。他面对徒众,称'吾教以慈俭无为为宝,今听狱讼,设刑威,若有司然,吾教果如是乎?
  继今以始,凡桎梏鞭笞之具尽废之','自是众安害息,五年宿弊(指二赵一郑摄教之五年--引者注),一旦悉除'。⑥张清志平时自奉简朴,'深居寡出,入或不识其面,著书以名其学,文多奇奥。贵人达官来见,率告病伏卧内。虽有金玉重币之献,漠如也'。⑦他这种淡泊清高的作风,与当时各派首领居则宫室、出则华冠艳服、日与贵官相往来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得到吴澄等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敬仰。
  张清志于元成宗末掌教,历武宗、仁宗、英宗至泰定帝,深受尊崇,授以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元应真人,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掌教将二十年,教风日盛'。其所居大都天宝宫,'日食数千指',其盛况可见一斑。
  真大道在长期的掌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体制。首脑机关是大都天宝宫,为历代掌教所居之地,设诸路真大道教都提点,教门都举正等以辅助掌教工作。其下据元代的行政区划设立各级地方组织。第一级,行省设提点都举正。如王清贵曾任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等处都举正提点。第二级,路设道录、道判。如陈德元曾任大都路道录,赵德松曾任汴梁路道录,郑进元曾任卫辉路道录等。第三级,州设道正、举师。如《隆阳宫碑阴》记有涿州道正,固安州道正,雄州道正,易州道正,顺州举师,易州举师等。第四级,县设威仪,如《隆阳宫碑阴》所记房山县威仪黄德元等。最基层为宫观,设提点、提举、知观。
  吴澄于泰定二年(1325)为天宝宫作碑时,张清志尚在世,张何年逝世,何人嗣教,不见记载。可能此后不久,真大道即归并入全真道。
  ①《道园学古录》卷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广化真人岳公之碑》
  ②《宋学士文集》卷五十五:《刘真人事》
  ③《顺天府志》卷七:《大元创建天宝宫碑》
  ④《金石萃编未刻稿》:《先天宫记》
  ⑤《道园学古录》卷五十:《岳公之碑》
  ⑥⑦《吴草庐集》卷二十六、《金石萃编补正》卷三:《天宝宫碑》
  太一道为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正一道。
  太一道,或称太一教,创始于金熙宗天眷()初,创始人为卫州(今河南汲县)萧抱珍(?~1166)。早年'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遂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①之所以称'太一',说法有二:一为前碑所云,'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一为《元史·释老传》所云,'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该教'以老氏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重视符咒秘箓,祈禳诃禁,为人去厄求福。属于符箓道教。
  太一道创立后,于天眷初即'远迩响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②'寻以所居湫隘,不可揭香火斋洁之虔,乃于州东三清院故址,葺茆而庵'。③其后,弟子侯元仙又在赵州及真定的家中,'各建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药济人'。④将太一道传至河北赵县、正定一带。金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萧抱珍之名,召赴阙,赐所居之庵名'太一万寿观'。于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死前留下遗嘱,其后非萧姓嗣教者,必改姓萧。元宪宗二年(1252),追赠其为'太一一悟真人'。
  太一道二祖萧道熙,字光远,本姓韩氏,其先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五代祖徙居卫州。金正隆()间,韩氏举族修太一教。'才免怀,留养道宫,受度为道士,复先训也。再命而受清虚大德之号。大定六年冬十有一月,真人(萧抱珍--引者注)羽化于万寿丈室,……时师(萧道熙--引者注)甫满十祀耳。既窆师,乃陈宝箓、法物,具香火升堂,以二代嗣事谕众'。⑤遂改姓萧,为二代祖。'九年,朝廷歆其行异,敕立万寿额碑于本观。是后声教大振,门徒增盛,东渐于海矣'。⑥'十一年,时师殆十有四腊,门人巨鹿李悟真者,造请:'何为仙道'?师曰:'做仙佛不难,只依一弱字便是尔,曰、弱者道之用也''。⑦大定十四年(1174),应金世宗诏,居中都天长观,明年春,辞归乡里。后四年,复住赵州太清观。大定二十一年,又被征至内殿,问以摄生之道,对曰:'嘘噏精气,以清虚自守,此野人之事,今朝廷清明,陛下当允执中道,恭己无为而已'⑧。大定二十六年秋,忽思牺真岩壑,乃将教事付王志冲,去而游历名山,不知所终。
  第三祖萧道冲()。本姓王,讳志冲,字用道,博州(今山东聊城)堂邑人。祖与父并受太一法箓。幼颖悟,年十六,不从父见为议婚,诣卫州参二代师萧道熙为门弟子。
  大定十六年,朝廷普试僧道,中选。十七年授度牒,保充卫州管内威仪、领教门事。大定二十六年(1188),萧道熙将退席,密语萧道宗曰:'吾门徒数万,而试经具戒者,完颜志宁及王某而已。志宁资虽明敏,而颇轻肆,非主教之才,不如王某纯粹廉法为可属'。⑨乃付以教事,为三代祖,改姓萧。不久,有司选奏四方高德住天长观,以萧志冲应之。既而河犯郡城,居人往往他徙,汲县太一观殿宇亦頺毁俱尽,萧志冲闻而还汲县。明年河复,次第缮完,四方'求教者接迹而至,岁所传无虑数千人'。⑩金泰和()年间,因设醮祈皇嗣及依科作醮驱蝗'有验',诏赐号元通大师。大安二年(1210),自京师归。一日集众,令弟子萧辅道嗣教,己则退处西堂,不复以世务关意。贞皊四年(1216)逝世。
  以上三祖皆当金代。至四祖萧辅道,始由金入元。萧辅道(?~1252),字公弼,号东瀛子,卫州人。太一道初祖萧抱珍之再从孙,于金大安二年至贞皊二年()间嗣教。不久,元兵攻占燕京,金都南迁开封。贞皊二年(1214)春,元兵分道而南,卫州被围,三日城破。时萧辅道以智逸至河南鹿邑主亳之太清宫。其后主河南柘城延祥观十余年。开兴、天兴()间元兵进攻柘城,乃不得不北渡返河北,先后主新卫昭顺圣后祠和赵州太清宫。为给今后太一道的恢复和发展作准备,1234年后,在其弟子张善渊、张居皊等的辅助下,费时将近十载,修复被战火焚毁的祖庭汲县太一万寿观。
  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很重视收罗人才,闻萧辅道名,于1246年以安车征之。既至,雍容问答,誉之如梁之陶弘景和唐之司马承祯,赐号太一中和仁靖真人。这次召见,说明太一道已获元室的承认,为其在元代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至宪宗二年(1252),忽必烈再次召见萧辅道,并下诏追封太一道初祖萧抱珍真人号,升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官。同年,萧辅道逝世。
  继萧辅道掌太一道的是五祖萧居寿(),本'姓李氏,讳居寿,字伯仁,道号淳然子。卫之汲县西晋里人。
  生有淑质,沉默寡言笑。自幼喜道家之学。年十三,拜太一四代祖中和仁靖真人为师。……戊戌岁(1238),受戒为道士,命典符箓科式等事。……壬子岁(1252),圣主(忽必烈)居潜邸,驻驆岭上,以安车召中和真人于卫。既至,燕见之次,荐师(指李居寿--引者注)才识明敏,志行淳和,请传嗣为五代祖。仍从誓约,易姓为萧。既蒙允可,赐号贞常大师,仍授紫衣。其年冬,中和谢世,……师嗣挈玄纲,以简重坚洁,持守成规,洞洞属属,若恐失坠。及其张皇道纪,酬酢事宜,其应如响。由是徒众厌服,听约束惟谨'。⑾
  萧居寿掌教期间,所受元室的尊宠超过萧辅道。宪宗九年(1259),忽必烈南巡,曾亲临汲县太一万寿宫,周历殿庑,询慰者久之。中统元年(1260)秋特赐太一演化贞常真人号。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赐太一掌教宗师印。至元十一年还在两京为建太一广福万寿宫,岁给道众粟帛。两京太一万寿宫的兴建,标志着太一道的首脑机关由汲县迁至京城,对太一道的发展十分有利。而且根据元世祖的命令,太一道掌教还要兼承刘秉忠所传之术,禋祀太一六丁神。元世祖又在萧居寿的请求下,封赠其先祖及若干徒众。
  元世祖有时还采纳萧居寿在政治上的进言。《元史·释老传》云:'(至元)十六年十月辛丑,月直元辰,敕居寿祠醮,奏赤章于天,凡五昼夜。事毕,居寿请间曰:'皇太子春秋鼎盛,宜参预国政。'且又因典瑞董文忠以为言。世祖喜曰:
  '行将及之'。其后诏太子参决朝政,庶事皆先启后闻者,盖居寿为之先也。'可见萧居寿所受之宠遇已超过甚先辈。
  继萧居寿之后掌太一道者为萧全皊,是为第六祖。据刘因《洺水李君墓表》,萧全皊原姓李,父名守通,洺水(今属河北)人。受父命拜萧辅道为师。据《演化真常真人行状》称,至元三年,受封观妙大师,至元十七年萧居寿临终时,受命嗣主法席。后加封承化纯一真人。至元末、元贞初(),有司奏请赐顺州(今河北顺义)地四千余亩和宛平县京西乡栗林给全皊,以作太一道之恒产,全皊在元贞二年(1296)于其地建太一集仙观一所。据陈垣先生考证,萧全皊在延皊三年(1316)尚在世,卒于此年至泰定元年(1324)之间。
  继萧全皊掌太一道者为萧天皊,是为第七祖。原姓蔡。于延皊三年至泰定元年间嗣教。延皊二年与张留孙、孙德彧等参加大都长春宫所建金箓大醮时,未明著嗣教,但被称为太一崇玄体素演道真人。泰定元年与吴全节等人参加崇真万寿宫所建金箓大醮时,即明称太一道嗣教七祖蔡天皊。据有关资料记载,他与玄教大宗师吴全节相友善,而且年岁相若。掌教至何年,已不可考。
  太一道留存的资料极少,许多问题已难俱知。其宫观、道徒大都在河南、河北,间有及于山东者,如嵫阳太玄观。其教区组织,除两京所设太一广福万寿宫为其首脑机关外,其下亦设路、州、县等各级地方宗教组织。不过记载甚少,仅见萧辅道弟子张善渊在定宗、宪宗时期,先后任过真定路提点和卫辉路提点。另一弟子张居皊在至元间任过卫辉路都提点。在此之前,三祖萧道冲在未掌教之前,于大定十七年任过卫州管内威仪。
  太一道传至七祖萧天皊,其后不见嗣教者,也不见太一道之活动。陈垣先生根据危素《送郭真人还玉笥山序》所记,在惠宗至元四年(1338),顺帝敕玉笥山道士郭宗纯为第八代祭遁真人,主六丁神之祠事,据推测,'则其时太一之法虽存,恐亦合并于正一矣'。⑿因为早在至元十一年,元世祖即命萧居寿继刘秉忠主六丁神祠,此后该祠事就成为太一道之专职,现改由正一道士担任,似可表明太一道已合并于正一。不过改由正一道士主六丁之祠祀,并不由第八代郭宗纯始。在此之前的第六代就是正一道士了。该序云:'至顺初,第六代真人毛君退休于龙虎山。'查《顺天府志》卷七引《析津志》亦有'六代毛'的记载。其文曰:'元自开国,始创于西山,赐上名额(指灵应万寿宫额--引者注),实自太保刘文正公之主也。其祖坛在上都南屏山,即太保读书处,有碑文纪事。而此坛天下有二焉(即大都西山和上都南屏山--引者注)。因著其开坛阐教之名氏次第于后:第一代宗师刘秉忠太保文正公,第二代李,三代张,四代林,第五代林,六代毛,七代谢,八代郭,九代刘,十代谭,十一代潘。'除第一代刘秉忠外,各代皆只着姓氏,未列名,但与《释老传》和《送郭真人还玉笥山序》相比勘,可知第二代李为李居寿,第八代郭为郭宗纯。而'六代毛'和前《序》之'第六代真人毛君',究为何人,据有关资料分析,应为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之弟子毛颖达。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所列留孙弟子五十四人,和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所列留孙弟子七十五人中,皆有其名。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七有'毛颖达封真人制',未署年月,真人号也未署明,但注:'主祭丁甲神'。虞集《河图仙坛之碑》则明确记载,延皊元年(1314),'制授公(张留孙)弟子毛颖达正德弘仁静一真人,嗣掌遁甲之祠事,赚银印,视二品。'可知《清容集》之封毛颖达真人制在延皊元年,并受命主祭遁甲六丁之神。由此可以证明,《送郭真人序》和《析津志》所记灵应万寿宫第六代真人毛君即毛颖达。《元史·文宗纪》又载天历二年(1329)八月庚子,'遣道士苗道一、吴全节修醮事于京师,毛颖达祭遁甲神于上都南屏山、大都西山。'证明毛颖达在天历二年仍任此职。直到至顺元年(1330),始'退休于龙虎山'。⒀
  由上可见,从延皊元年起,主六丁神祠事即改由正一道士担任。时当太一六祖萧全皊掌教末期。此后继任掌教的为七祖萧天皊。由此看来,自六祖萧全皊之末,至七祖萧天皊掌教期间,太一道和正一道的关系已十分密切(萧天皊与吴全节即十分交好),萧全皊和萧天皊虽仍掌太一道教务,而六丁之祠却交由正一天师统一安排了。经过这两代与正一道的进一步交融,在萧天皊之后不另设掌教,在组织上最后似也并入正一道。
  ①③见《道家金石略》第845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②《秋涧文集》卷六十一
  ④⑨⑩见《滹南文集》卷四十二
  ⑤⑥⑦⑧⑾见《秋涧文集》卷四十七
  ⑿《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第132页,中华书局,1989年
  ⒀《说学斋稿》卷三
  金丹派南宗为南宋时期形成的道教内丹派别,与北方的全真道相对。因地处江南,故称'南宗'。该派祖述五代至北宋间道士钟离权和吕洞宾,谓其丹法传自钟、吕。以北宋张伯端为开派祖师,并提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的传法谱系。从该派丹法思想看,渊源于钟、吕是可信的,但张伯端不一定得自吕洞宾的亲传。上述传法谱系,有学者疑是白玉蟾的伪造,也有学者不认为伪。但白玉蟾以前的四传,皆为单传,并未形成道派,只有到白玉蟾时才传了众多弟子,始形成为道派,似可以肯定。上述传法谱系中之五人,被后世道士尊为南五祖。
  张伯端(987~1082)字平叔,号紫阳。他自述云:'熙宁己酉岁(1069),因随龙图陆公(诜)入成都……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薛道光、翁葆光认为所遇真人为'青城丈人';陆诜之孙思诚于乾道五年(1169)所作《悟真篇记》,则谓张伯端在成都所遇真人为刘海蟾。据称:'有以金丹之术见授者……复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真龙门派可以结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