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才能回顾历史的好词好句华夏文明

完整回顾 |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盛况
&日~5日,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联合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承办。来自境内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港澳台、新加坡等境外高校共160多名代表相聚羊城,共同围绕“中国话语体系与华文传播——华夏文明国际传播的路径选择”这一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与交流。 & & & &
研讨会现场 &
& & & & & &
大会开幕式 & &
陈林汉副校长主持开幕式 & & &
大会开幕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陈林汉主持。广外党委书记、校长隋广军首先在致辞中对各位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他指出,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紧贴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新闻传播学术界围绕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具体体现。
隋校长讲到,广外作为一所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开设了26个外语语种,和全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的332所高校和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国际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以及中华文化与岭南文化走出去、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华文媒体与多语种国际舆情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能够承办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对广外新闻传播教育效果的检验。今年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新闻传播教育20周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已经作出决定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建新闻学院暨广东省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部校共同致力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将以此为契机,为广东乃至全国华文传媒和华夏文明传播事业贡献广外智慧和广外力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 & & & & &
校长隋广军在开幕式上致辞
随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副主任、羊晚副总编辑孙璇进行了致辞。他首先简单介绍了羊城晚报的全面媒体融合发展与多元化媒体运营发展路线,然后谈到广外的学界与业界合作,表明羊晚未来的走向是走华文传播之路。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首先向广外表示感谢,随后谈到华文传播的重要性与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影响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的致辞主要回顾了自1995年首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华文传媒传播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在演讲中,张昆教授特别向连续十届参会的两位学术界前辈——中央民族大学白润生教授和河北大学乔云霞教授表达诚挚的感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郝晓鸣教授简单介绍了会议的由来与意义,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 & & & &
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孙璇(左上)、 & & & & &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右上)、 & & & & &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左下)、 & & & &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郝晓鸣(右下) & & & & &
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 & & & & & & & & & & & & &
在11月4日的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中,来自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媒体的25位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精彩演讲。各位演讲嘉宾围绕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内涵,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理论与现实,海外华文媒体与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新媒体技术与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国际舆论态势,城市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媒介制度与伦理法规,华夏文明传播的历史与现实,华文传播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享。 & &
嘉宾演讲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嘉宾演讲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魁教授主持。点评人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 & & & &
广外新闻学院杨魁院长 & & & & &
主持第一阶段嘉宾发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算法应用中的传播伦理》为题,探讨了在互联网到人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在算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聚焦的问题:算法运用中间有哪些精神、权利、责任和行为模式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最后陈昌凤教授强调新闻工作也需要道德伦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 & & & &
陈昌凤教授进行演讲 & & &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在题为《新时期海外华人、华媒的结构性变化》的演讲中指出,不同于早期由港台移民主办的华文媒体,当今海外主流华文媒体创办者和主要受众是改革开放以后移民海外的中国大陆居民。针对这一结构性变化,对海外华人和华文媒体的认识也应当作出两方面的转变:一是转变统战观念,发挥海外华人作为一个有机共同体,共同推动中国发展的作用;二是转变外宣观念,将海外华文媒体作为“跨国同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以所在国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信息。 & & & & & & & &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 & & & &
程曼丽教授进行演讲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在题为《新全球化时代我国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的演讲中称不同于“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实际上是引导发展中国家参与,是“授人以渔”的概念。在社交媒体中,汉语和阿拉伯语崛起,一度超越英语成为应用的第一大语言,颠覆了传统的话语传播方式。在这样的国际传播背景下,中国应该肯定媒体走出去战略,增强机构媒体平台应用,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塑造重建全球信息传播秩序的开端的契机。 & & & & & & &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 & & & &
史安斌教授进行演讲
& & & & & &
羊城晚报新媒体部主任、金羊网总编辑孙朝方在《羊城晚报的媒体融合转型之路》的演讲中指出:深化媒体融合欲取得重大突破,当务之急是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新的传播环境和业态下羊晚集团打造现代传媒集团有两个路径:媒体融合必须有重大突破、产业园区必须独具特色。羊城晚报在媒体融合实践中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转变:(1)单一的传统报纸向立体的互联网平台转变;(2)单向的灌输式传播向多极的互动传播转变;(3)双轮驱动:做精传统媒体,做强新兴媒体;(4)立足文化资讯主业,拓展关联业态产业,打造鲜明岭南文化特色的现代传媒集团。 & & & & & & & & & &
羊城晚报新媒体部主任、
& & & & & 金羊网总编辑孙朝方进行演讲 & & & &
& & & & & &
在点评环节,对于陈昌凤教授的发言,点评人郭镇之教授认为,特征追踪与精准迎合是算法的主要特征,算法存在的最重要问题是算法的不透明性,算法导致的认知偏见、极化以至茧房,值得人们深思和进一步研究。而对程曼丽教授的演讲内容,郭镇之教授指出,应当摒弃海外华文媒体“非主流”的思维,将海外华文媒体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最重要力量,在新闻采访报道活动中给予海外华文媒体平等对待。 &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郭镇之教授进行点评 & & & & &
& & & & & &
另一位点评人张昆教授谈到,在全球化时代,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边界已经不能完全区分开来。因此,对内传播在服务好国内市场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有其一致性。他认为,在中国声音走出去面临一定挑战的今天,史安斌教授提到的对外传播理论实践三条创新路径、信息传播的深度广度信度等议题有很重要的思考价值。他还说到,在报业市场萎缩的现实情况下,《羊城晚报》传统媒体和新媒“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 & & & & 张昆教授进行点评
嘉宾演讲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嘉宾演讲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绍根教授主持。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副院长邓绍根教授
& & & & & &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教授以《社交媒体拓宽了对外传播路径》为题,谈到传统媒体对外传播,包括办海外版、到海外办报、外文对外广播、电视在海外落地、海外华文媒体等方式。而随着万物皆媒和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机构或自媒体人在社交媒体上构建自己的平台,每天都生产或转发大批内容,大大拓宽了对外传播的渠道,并通过与海外用户互动,提升了对外传播的影响力。要进一步强化传播效果,还需要打造话语平台,建立强有力的话语体系。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 & & & & 范以锦教授进行演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在《国际传播中的概念话语:引进与输出》的演讲中首先定义了概念性话语,指出:我国的国际传播以引进概念传播为主,且与国外有差异。随后提出:中国概念愿景即着力打造由谁创造概念和给谁创造概念。如何传播自创概念其实是话语权争夺的问题。最后谈到:概念的翻译与解释存在不可理解的困境,面临负面解读的风险,需要结合语境进行翻译。这就要求我们在概念话语引进时需要注意三点:合法化包装意义;竞争以及达成共识;注意话语本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郭镇之教授进行演讲 & & & & &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段京肃教授以《传播学学科之山的寻找》为题,探讨了传播学在中国学研究是否要转型,传播学研究的基石在哪里以及传播学在中国特殊化环境的困状,为此应该客观把握社会现实,扔掉糟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 & & & &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段京肃教授进行演讲
在接下来的点评环节当中,点评人郝晓鸣教授重点对范以锦教授的精彩展示表达了三点看法:意识主流媒体难落地,依靠国外媒体传播,且国内做好自身;二是国外媒体会如实宣传,国外媒体报道有偏见,以非洲媒体为例,负面偏多,但同时国外媒体传播也在改观;三是新媒体微信:国外使用率低,不是技术问题,存在管制过严,不易为国外人接受。最后郝晓鸣教授总结到要做好自身,体现制度优势。 & & & &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 & & & & &
郝晓鸣教授进行点评
另一位点评人唐海江教授则对郭镇之教授的研究主要说到两点:1.概念误用由来已久,我们要理清基本概念;2.从思维和视野角度看传播学的山水之时,把它看作探照灯的作用就可以慰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助理 & & & & &
唐海江教授进行点评 & & & & &
嘉宾演讲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嘉宾演讲由广东省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瑞林教授主持。 & & & &
& & & & & 广东省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 & & & &
常务副主任李瑞林教授主持第三阶段嘉宾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先红教授以《讲故事-话语权-软实力的动态演化机制》为题,分析了讲故事-话语权-软实力的政策性话语,界定了讲故事、话语权、软实力的学术性概念,解释了什么是讲故事,什么是话语权,什么是软实力,以及讲故事-话语权-软实力三者的互文性关系。最后对讲故事-话语权-软实力的动态演化模型、动态传播路径、动态技术路线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说明。 & & & & &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 & & & & &
陈先红教授进行演讲
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在题为《传播的仪式观与仪式化传播,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路》的演讲中,解释了什么是文化研究,介绍了凯瑞以及他的《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指出: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了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同时谈到戴扬卡兹的仪式化传播,认为在他的研究在内在理路上,其实是从仪式视角来研究电视直播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 & & & & 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 & & & & 董天策教授进行演讲
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以《新型文明观视阈下中国话语体系的特质》为主题,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广泛适用性,而不仅仅是一种外交战略。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应该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融通中外的特质。 & & & & &
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
& & & & & 首席研究员唐润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姜飞教授以《中国在第三次国际传播浪潮中的责任和角色期待》为题,认为国际传播应该分为三次浪潮。回到国际传播的历史,可以说中国赶上或者说创造了一个新的传播格局,重写世界传媒秩序。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视野下,先要树立讲好世界故事的理念。同时中国传播应该在史学的视野下,提出中国现实问题上的传播问题。 & & & & &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姜飞教授进行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苏钥机教授以《香港免费报纸对付费报纸的影响替代效果及时间取代效果》为主题,以香港的免费报纸和付费报纸作为案例,从功能取代和时间取代的角度探讨免费报纸对付费报纸的影响,指出:阅读付费报的频率越高,免费报对付费报的替代效果越弱;阅读免费报的免费报的频率越高,免费报对付费报的替代效果越强。同时强调手机对付费报及免费报的影响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苏钥机教授进行演讲 & & & & &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荆学民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以何种姿态、在何种意义上向世界传播》为主题,从来自于中国传统的伦理性文化,来自于长期计划经济社会的政治性文化,来自于市场经济的经济文化三种中国本土文化状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姿态,以及中国中西文化交融后产生的交错对接、外来大于本土、创新强于继承的格局状貌,从而提出应该以现代性的形态传播中国经典。 & & & & &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 & & & & &
荆学民教授进行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朱鸿军副研究员围绕资讯聚合平台社会责任承担问题,对资讯聚合平台把关机制与社会责任的考察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新闻媒体的影响越大,责任越大,作为当前大众最欢迎的资讯平台,面对这些传播乱象,不仅不能人为推波助澜,还应主动参与治理,而不是中立旁观。 & & & &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 & & & &
副研究员朱鸿军进行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姚君喜教授从丝绸之路与全球化的开启、丝绸之路与全球经济政治、丝绸之路与全球文化社会、中国的全球化:全球性问题等四个方面,立足历史角度与目前的全球化对接,对丝绸之路与中国的全球化进行了解析,认为丝绸之路可以成为中国软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 & & & &
姚君喜教授进行演讲 & & & & &
在点评环节,点评人郭光华教授认为,陈先红教授通过讲故事、话语权、软实力三个关键词的关系讲述了话语权软实力的动态演化机制,对传播中国声音很有借鉴意义;董天策教授通过什么是文化研究引出凯瑞传播仪式观,通过分析仪式观与仪式化的关系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一种理念;唐润华教授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出发,提出新的文明观,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内外一体,避免对内对外的双重标准,对消除隔阂有很大的启发;而姜飞教授首次提出历史的三次浪潮,并对中国传播的阶段做了梳理。郭光华教授表示四位专家的演讲各有特色。 & & & &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郭光华教授进行点评 & & & & &
另一位点评人许正林教授认为,荆学民教授的主题十分令人感兴趣,中国文化在传播中,什么在起作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荆学民教授的研究思路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朱鸿军教授以资讯聚合平台把关机制与社会责任的考察为主题,传达了一种作为平台、技术的都不能逃避社会责任;姚君喜教授从历史角度与目前的全球化对接,对中国的全球化是有贡献的,非常赞同。 & & & & &
点评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 & & & & &
副院长许正林教授
嘉宾演讲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的嘉宾演讲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侯迎忠教授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 & & & &
侯迎忠教授主持第四阶段嘉宾演讲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许正林教授通过分析当前国外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现状、中国文化国际负影响的制约影响以及“文化自信”作为战略的意义,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文化自信的建构策略:首先,应该正视信仰危机,对当前的信仰问题理性判断,并进行文化自省,才能有效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其次,强化主流价值,打造兼容机制,既包含文化的包容性,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理性吸收,针对性批判。最后,政府应在宏观上把握推进文化自信的方向,通过制度、政策、财政等手段支持文化的建设。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 & & & & &
副院长许正林教授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惠民教授探讨了“一带一路”国外传播的契机与问题,认为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正在改变,传播的环境、方位和重点必然转移到国外,表明“一带一路”传播是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契机,并对“一带一路”传播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 & & & &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李惠民教授进行演讲 & & & &
中国传媒大学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张艳秋教授从传统公共外交与新公共外交,数字公共外交,我国数字及互联网企业参与公共外交:产业运营模式及公共外交实践等三个方面细致分析了数字公共外交与中国国际传播中的挑战与突破。指出:在互联互通时代,民营机构获得了竞争海外传媒市场的机会,大胆尝试数字化平台建设在获得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找到了中国文化的双赢策略。
中国传媒大学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 & & & &
张艳秋教授进行演讲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乔云霞教授在演讲中提到华文传播的目的旨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扩大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影响力,实现“中国梦”。综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既保持本民族的特点,又吸纳外来民族的精华。 & & & & &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乔云霞教授进行演讲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晓华教授认为在当今主流价值观强势传播的大背景下,公益广告是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公益广告传播对社会各阶层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效果研究,得出了公益广告到达率非常高、提倡的各类价值观得到很高认同、公益广告对人们行为可能性有显著影响、部分公益广告价值观对社会各阶层行为可能性影响有显著差异等四个基本结论。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 & & & &
王晓华教授进行演讲 & & & &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文涛教授从研究背景、研究理论与框架简介,西方媒体对阿拉伯之春语境呈现的三个阶段,西方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话语视角,西方媒体报道中的用词态度与倾向等几个方面对西方媒体报道话语中的语境塑造与呈现——以“阿拉伯之春”为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 & & &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 & & & &
胡文涛教授进行演讲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詹小美教授通过分析“地域”走向“世界历史”的全球空间、“一带一路”中国方案的价值意蕴、中国价值观传播的空间延展三个方面对“一带一路”中国价值观传播的空间交融进行了系统阐述。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 & & & &
詹小美教授进行演讲 & & & & &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建青教授以《“纪录片之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广州建设“纪录片之城”的实证分析》为题,深入解释了什么是“纪录片之城”,从广州建设“纪录片之城”的基础与优势、“纪录片之城”评价体系的构建、“纪录片之城”评价体系计算方法与结果、广州建设“纪录片之城”面临的问题、广州建设“纪录片之城”的策略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 & & &
周建青教授进行演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赵建国教授通过研究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中共报刊,对“九一”记者节的主导叙事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作为特殊的社会记忆机构,报刊在行业记忆塑造及认同方面扮演着特殊角色,中共报刊纪念话语和言论取向的变迁,反映出媒体记忆往往是以政党、政府为主体的政治记忆,媒体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权力的等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赵建国教授进行演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海教授认为在华外报尤其是英文报刊及文本专题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国际汉学研究、中国新闻史、中国翻译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绕不开的重要话题。从清末民初在华外文报刊、清末民初在华英文报刊专题研究——以《中国丛报》文本为例、清末民初在华外文报刊史料整理与专题研究思路等三个方面展示了清末民初在华外文报刊史料整理方法与设想。 & &
& & & & & &
& & &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王海教授进行演讲
在点评环节,点评人段京肃教授认为,许正林教授在研究国外对中国是怎么看的的问题上,从中找到了关键问题,并找到了对策;李惠民教授讲到一带一路的传播应该由原来引进的传播变身为主动的出击,争取我们的话语权;张艳秋教授对于国家地方企业在对外传播的划分和各支队伍所承担的任务方面剖析得很清晰;乔云霞教授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在认同本族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他族文化,使中华文化和他族文化的认同有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王晓华教授所研究的主流价值传播也是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段京肃教授认为,研究同时要注意研究数据是否能准确表达是否只是出于出于政治方向的“积极回答”。段京肃教授表示我们在理解讲好中国故事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只是讲历史故事,而是面对人类问题中国的观点,而不是我们自言自语,我们要有话语权就是要有实力。 & & & & &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 & & &
段京肃教授进行点评 & & & &
另一位点评人唐润华教授则认为,胡文涛教授的研究如果能够对新闻媒体在占领华尔街与西方社会动荡报道的分析做一个比较分析会有更好的说服力;詹小美教授的研究从感情共鸣和减轻阻力切入,这与民心诉求一致,但如果考虑当地民众对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会更好;周建青教授从建构一个城市的体系方面入手,找的研究很准,如果加大对居民的参与与认同的程度的研究会更好。赵建国教授研究记者节,切入口明确,如果能够跟国民党报刊的媒体记忆做一个对比会更加清晰;王海教授的报告很专业,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点评人: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 & & & & &
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
& & & & & &
11月5日上午,与会代表分成三个分论坛继续进行研讨与交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台湾世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等26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主题论坛一
主题论坛一有崔燕、曹小杰、万婧、赵瑜佩、彭肇一、贾颖妮、施旭、刘兢、罗兵、郭明等十一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探讨了国际新闻中的中国视角——中文报纸在美国大选涉华议题的框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形象构建与传播策略研究;新媒体外交视野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以文化符号圈理论反思海外华文主流媒体与国家形象建构;200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全球化与中国媒介研究的思路与反思等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姜飞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教授、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姚君喜教授分别对上述学术分享作了精彩点评。
主题论坛一学者演讲
主题论坛二 & & & & &
主题论坛二有倪延年、罗志超、张朋、郭平兴、刘燕飞、林凯、周子洋、赵立敏、林坤燕、徐于婷等十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探讨了论民国语境下共产党新闻宣传话语主题的转变及其动因;安乐哲译介《中庸》的跨文化传播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朱鸿军副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建国教授、罗坤瑾教授对上述学术分享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
主题论坛二学者演讲
主题论坛三
主题论坛三有胡绍嘉、吴玉兰、娄晨、王海、司峥鸣、余人、韩娜、李德霞、王志刚等九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探讨了两岸大学生的家庭故事:主题、意义与人物比较;经济传播与城市品牌构建——基于《湖北日报》”中三角“系列报道;自我展演:网络直播APP的使用与打赏动机研究;《澳门新闻纸》译者的翻译改写原则等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海教授、唐佳梅教授、朱颖教授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娄晨教授分别对上述学术分享做出了精彩点评。 & & & & &
主题论坛三学者演讲
大会闭幕式
闭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绍根教授首先上台致辞,感言此次大会使他收获很多,同时表达了深切的感谢之情。他说:“首先感谢我们每位参会嘉宾,尤其是进行大会演讲的嘉宾,你们的发言让我有了很多收获;第二个我们感谢广外杨魁院长,侯迎忠副院长,包括广大师生,学校领导以及每一位志愿者,你们的服务非常周到,大家来到广外都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所以我们也再次鼓掌感谢广大的广外师生;第三个我们也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他们一如既往地从论文的征题,包括遴选过程,大会主持的过程当中都发挥了领导作用。”
我院杨魁院长上台致辞,他表示心情非常激动,回忆第九届在华科召开会议的时候,会议主办方将第十届会议的使命交给了广外。经过两年多筹备,此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他说:“这次,我们一共收到六十多篇论文,让我十分感动,所以请允许我代表广外新闻学院全体师生向这次大会各位专家、各位大咖和各位年轻才俊精彩的分享表示衷心感谢。广外新闻学院建院已经二十多年,在我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历程当中是一个年轻的学院,但是我们尽管年轻,适逢一个变革可以弯道超车的一个时机,我们也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生机勃勃的一种憧憬。我们这里年轻有为,很有梦想的学者,通过这次这样一个会议,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分享了大家精彩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和各位学界大咖和我们来自方方面面学界朋友,包括年轻朋友,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希望长久持续的关注我们,特别是包括一部分大咖,包括年轻才俊,我们当然也欢迎你不仅关注我们,也欢迎你们加盟我们。”
闭幕式现场
最后,我院侯迎忠副院长对主办单位、到场嘉宾和广外师生表达了衷心感谢。
通过这次研讨会,与会人员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目前,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强化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改进传播方式,支持华文媒体做大做强,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与合作,是值得全球华人学者和华文传媒业者共同关注并需要付诸努力的现实问题。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顾历史勿忘国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