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谁出现役满的频率变频器最高频率

(四人麻将)相比三大民工役满,流局满贯的出现率怎么样?【天凤麻雀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176贴子:
(四人麻将)相比三大民工役满,流局满贯的出现率怎么样?
听说役满除了累计役满,大三元四暗刻还有国士是最多的,其次是字一色大四喜小四喜什么的,绿一色清老头比较少,四杠子天和什么的最少。那么流局满贯处于什么位置呢?会比民工役满多吗?
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一开始就有很多幺九的话
我流满和民工役满的次数感觉差不多。
反正对我来说我都是零
我已经好几次快流满最后一巡别人自摸了,你们不要给我希望又扼杀了啊
流满一次,役满零次
流满无数,大三一次四暗刻一次
都是运气游戏 我会说上个月某一天24小时内我做出了两次流满
学会打日麻第二天
昨天玩了25个半庄场和了一局流满
我每2个月至少一个流满&_&然而我一辈子没和过溢满
在天凤打日麻的第一天(也是第一次和真人玩家玩)
上个月见到一次,自己没做成过
各种加起来,绿一色和小四喜各和过1次,三大民工若干次,流满1次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作者抓住“离别苦”这个普遍心理加以扩大
时间: 3:50:5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徐 柏 青&&&&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导言? 1、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广播电视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有如下意义:可以增加中国文学发展史知识和历史知识;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 情感;可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 2、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阶段:目前文学史教科书主要是按历史发展的时期 把文学的发展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 宋元文学(包括辽、金文学);明清文学。 ? 3、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总时数为60课时,每周4节,共15周。由于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太多,所以,课堂上主要讲授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而且每一阶段也只能讲一些代表作家和作品。 ? 4、教学方法:讲授某一阶段文学作品前,先简要介绍这一阶段的文学概况, 然后再选讲具体的作家和作品。&&&&先秦文学概况? 先秦,即秦之先,先秦的历史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其时为公元 前221年以前。包括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以及封建社会的初 期阶段。其文学发展主要有文字产生之前和文字产生之后两个阶段的文学。 ? ? ? ? ? ? ? 文字产生前,口头文学:原始歌谣;远古神话。 文字产生后,两种类型: 诗歌:《诗经》、楚辞,诗人屈原。 散文:早期的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早期散文: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尚书》和金文。 历史散文亦称叙事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亦称说理散文:《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诗经》选讲:价值及名称? 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前6世纪)约500余年诗歌作品305篇。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光辉起点,代表了四言诗创作的 最高成就,先秦文化的光辉结晶。?先秦时通称“诗”。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 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 正式定名为《诗经》是西汉初年。《诗》《书》《礼》《易》《春秋》。立 五经博士。汉以后,《诗经》又有《毛诗》之名。&&&&《诗经》选讲:关于《毛诗》? 《诗经》经秦火。汉代初年,传授《诗经》四家:?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或取国名,或取姓氏,称之为《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合称为“四家诗”。 齐、鲁、韩称“三家诗”,武帝时立为“博士”学官,《毛诗》晚出,未立。 “三家诗”为官学,《毛诗》为在野之学。?研究方法:“三家诗”阐释义理,属今文学派;《毛诗》训诂,属古文学派。东汉末年,郑玄为《毛诗》作笺。? 《齐诗》亡于三国,《鲁诗》亡于西晋。南宋后,《韩诗》失传,存《韩诗 外传》。《毛诗》为《十三经注疏》收录,流传至今。&&&&《诗经》选讲:编排及存诗概况? 《风》,又称《国风》,《诗经》中的一类诗歌,是从十五个国家和地区采 集的民间诗,编成十五个部分,作品160篇。?《雅》,《诗经》中的一类诗歌,分《大雅》和《小雅》,有作品共105篇。 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诗经》中的一类诗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有 作品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 小雅》尚存有6个篇目,无歌词:《南陔》、《白华》、《华黍》、 《由庚》、《崇丘》、《由仪》。后人称“笙诗”,或曰用“笙”这种乐器 伴奏,或曰属于“过门曲”。&&&&《诗经》选讲:风雅颂的解释? “风”,又称“国风”。“风”,即乐曲。“国风”,即诸侯国所辖各地域乐曲,相对于周天子京城而言的各地方“土乐”,如今之地方俗曲,地方小调。 ? “雅”,“正”。“雅乐”即“正乐”。实际上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言。周天子建都的王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把王畿之内产生的音乐称为“正乐”,是出于当时的尊王的观念。“雅”有“大雅”和“小雅”之分, 与产生时代有关。“小雅”在时代上比“大雅”产生晚,风格接近国风。大小雅中作品,多数为贵族文人作,也有部分民歌。? “颂”,一种乐歌,用来祭神祭祖。清代学者阮元,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 了“颂”的本义,说“颂”即“容”字,也就是“舞容”的意思。“颂”,就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诗经》选讲:关于周南、召南? ? “周”,指周公姬旦;“召”,指召公姬奭,二人皆周王朝立国之初重臣。“南”,一种古老乐器名,后来演变为一种地方曲调名,古书记载常作“南 音”。这种曲调最初盛行于江汉流域,后来逐渐影响到附近北方地区。?同时,“南”又是一种方位名称,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一些小国统称之为 “南国”或“南土”、“南邦”。?因此,“周南”和“召南”是指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所管辖区域内采集的民间歌诗。其地域包括今河南洛阳、南阳和湖北郧阳、襄阳等地区。&&&&《诗经· 周南· 关雎》讲析? ? 此诗为《诗经》首篇。《毛诗序》曰:“咏后妃之德”。今人认为乃古代情 歌。诗分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章八句;第三章八句。 第一章,以雎鸠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恋和思慕之情。开头两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景物描写,这显然是抒情主人公所看到的眼前情 景,但这二句又不仅仅是写景,而也是“起兴”,所谓“兴”,按照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一解释,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诗歌的一个开头,但这种开头往往起比喻、象征、联想、烘托的作用。在 这里既具有比喻和象征的作用,也起到了联想的作用。据闻一多《诗经通论》 里的说法,雎鸠雄雌相爱,情真意专,如其一先死,另一只也就忧伤不食, 憔悴而亡。因此,用来比喻象征夫妻和男女爱情就十分恰当。也就是说,当 诗人看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情景,便很自然地联想到“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那么,“窈窕淑女”在哪儿呢?&&&&《诗经· 周南· 关雎》讲析? 第二章便作了回答:“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原来“淑女”就在眼前,就在关关和鸣的雎鸠附近,她正在河里采荇菜,她时而朝左边采,时而朝右边 采,她是那样的勤劳,姿态是那样的轻盈美好!这的确是很理想的配偶。于 是诗人对她便一见钟情,想向她求婚了。 ? 那么,诗人是否当面向“淑女”求过,怎样求,以及“淑女”有何反应,诗 中都没有明写,从诗中我们只是看到,诗人回家后的单相思。说他不论是醒 来还是在梦中,都在痴心地想念她、追求她。所谓“求之不得”,是说他在 梦中或在想象中的追求,都遭到拒绝,以至他左思右想,翻来覆去,整夜睡 不好觉。因此这一章主要是写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寤寐求之”。 ? 第三章是写诗人想象中的情景。由于相思太深,所以那位在河里采荇菜姑娘 的身影总是在他眼前浮现,怎么也去不掉。于是诗人又进入了迷离恍忽的境界,似乎他对“淑女”求之已得,眼前出现了他与“淑女”喜结良缘的热闹欢乐的场面。那么,幻想过后,肯定是更加痛苦。&&&&《诗经· 周南· 关雎》讲析? ? 艺术特点: 1、在直赋其事中暗含比兴。如以睢鸠比兴“君子”和“淑女”,以“荇菜” 的“参差”、“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比兴“淑女”难 于捉摸的芳心。 ? 2、情感表达清晰而生动。以“关关睢鸠”开篇,触景生情,并直接抒发出 “君子”对“淑女”的爱恋与思慕;接着以“左右采之”象征“淑女”之心 难于捉摸;最后又通过幻想的描写将诗的意境拓宽,拓深。?3、心理描写细腻而传神。如“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似已绝望,因而陷入痛苦深渊,不能自拔,但峰回路转,又朝好处想,以至想到求之既得, 想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场景。然而这毕竟不是事实,转念 之后,又会想到什么呢?诗人不写,让读者自己去玩味。?此外,从音乐的角度,孔子曾评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 八佾》)即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诗经· 周南· 汉广》讲析? 此诗是一首流行于汉水流域的民间情歌。描写一个男子爱慕一个女子而不得 的苦闷惆怅。全诗三章,全采用比兴手法。第一章一连用了四个比喻,说明 意中人无法追求。后二章假想若能娶到意中人,定要喂好马儿驾车亲迎。 ? ? ? ? 艺术特点主要有: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男子的情思与汉水浩渺、烟水茫茫的景色浑然一体, 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因思念之深而产生的焦虑以及无可奈何的心情。 迭章重句,反复咏叹。方玉润《诗经原始》:“终篇忽叠咏江汉,觉烟水茫 茫,浩渺无际,广不可泳,长更无方,唯有徘徊瞻望,长歌浩叹而已。” 迭章重句,即篇章结构反复。极富节奏感和音乐美,抒发强烈情感。主要有: 回环反复:《周南· 樛木》《卫风· 木瓜》。递进反复:《周南· 芣苢》《王 风· 采葛》。平列反复:《秦风· 黄鸟》。同头同尾反复:《王风· 黍离》。&&&&《诗经· 周南· 樛木》讲析? ? ? ? ? ? ?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这是一首祝福诗。每章只变换了两个字,而变换的字,意义也大体相同。诗 歌反复咏叹,尽情地表达出祝福的意愿,可以说是典型的回环反复。 此诗每章一二句皆以“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起兴,然而,樛木被葛藤缠绕 和掩盖与下文的“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有什么联系呢? 高亨《诗经今注》:“樛,高木也;累,攀援。作者以葛蔓攀附高树比喻自 己攀附贵族。”“作者攀附一个贵族,得到好处,因作这首诗为贵族祝福。” 余按:朱熹《诗集传》“木下曲曰樛。”木下曲喻君子委曲求全,葛藟喻小 人。尽管小人掩盖君子之德,但君子不怨不怒,故能避灾远祸而福禄长久。&&&&《诗经· 卫风· 木瓜》讲析? ? ?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大雅· 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投桃报李”的成语出 于此。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后世有人从此篇生发出“投木报琼”的成 语,但使用频率却不高。然而这首《木瓜》诗却是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 之一。?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这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 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各章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把诗人的感动、感激以及“永以为好”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故此诗同样为回环反复之代表。&&&&《诗经· 周南· 芣苢》讲析? ?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古代劳动妇女在山坡野地上采集车前草子时所唱的歌。歌词虽很简单,但感情饱满,节奏明快,再现了劳动情景,传达了欢快情绪。方玉润《诗经原 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 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 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重章迭句,反复传达情绪。六个不同动词:“采”、“有”、“掇”、 “捋”、“袺” 、“襭”,生动描绘出准备采、开始采、先拾后捋,直至兜 起衣襟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及轻快利索的劳动姿态。可视为递进反复的代表, 劳动进程的递进。&&&&《诗经· 王风· 采葛》讲析? ? ? ?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怀人诗篇,属男女言情之作。诗人想象自己意中人正在采葛,或者在采萧、 在采艾,借以抒发怀想之情。 ? 夸张手法。作者抓住“离别苦”这个普遍心理加以扩大,一日不见,就有三 月、三秋、三岁那么长,形象表达出思念之苦。“三秋”,义同三季,即九 个月。 ? 反复手法。每章只变换了两个字,反复咏唱,但语意步步递进,情感步步发展,抒发出浓烈思念之情。亦为递进反复代表作,情感递进。&&&&《诗经· 秦风· 黄鸟》讲析? ? ? ? ?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 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 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 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 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挽歌。三章分别哀悼三良,属并列反复。每章均为三个层次。开头四句:写 三良从死。一二句是兴,暗喻三良从死为不得其所。中间四句:直陈其事, 既表达对三良惋惜,又写出三良从死时惊恐状态。最后四句:悲愤惊呼。&&&&《诗经· 邶风· 燕燕》讲析? ? 此诗是《诗经》中极为优美的抒情诗,诗歌史上最早送别之作。周顗《彦周 诗话》“真可以泣鬼神!”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万古送别之祖。” 但诗中送者和被送者为何人?《毛诗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今人大多认为应是卫君送妹远嫁南国。全诗四章,前三章重在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 ? 前三章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上下其 音”,渲染出浓浓的惜别之情。《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 写得他精神出。”但诗人用意并非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 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反衬哀 情。?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远送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可见离情别绪,使人黯然伤神。&&&&《诗经· 邶风· 燕燕》讲析? 然而,千里相送,总有一别。远嫁的妹妹终于去了,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 于是诗中出现了最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 “实劳我心”。先是登高瞻望,虽车马不见,但还可见行尘;后是瞻望弗及, 唯伫立以泣,伤心思念。真可谓兄妹情深,感人肺腑。 ? 为何兄长对女弟如此依依不舍?第四章则作了回答:原来这位出嫁的二妹(即仲氏)是最可信任的,她的心地诚实而深沉,性格温和而贤惠,为人善良而谨慎,正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而且在执手临别之时,还不忘赠言 勉励:莫忘先王的嘱托,要成为百姓的好国君。可以说,这一章写人,体现 了上古先民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在写法上,先概括描述,再写人物语言, 可谓静中有动,形象鲜活。 ? 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瞻望弗及”、“伫立以泣”,成为了表现惜 别情境的型意象,反复出现于历代送别诗中。因而此诗也就成为“万古送别 之祖”。&&&&《诗经· 王风· 黍离》讲析? ? ? 《毛诗序》:“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 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此说言之有理。艺术上特点亦很鲜明: 首先,触景伤情,表达感情凄婉哀伤,沉痛含蓄是此诗最主要特点。诗由写 景物到写神态,一步步展现出抒情主人公的悲苦情状。情景可作如下分析: 在一片广阔长着黍稷的田野,诗人踽踽独行,不知何来,也不知何往,他时 不时仰望高远苍天,似有无数郁闷,无数痛苦诉说,但始终没有说出来。在 这片田野上,他“行迈靡靡”已久,看过黍稷初生,黍稷抽穗,黍稷结实,但没有喜悦,唯有忧伤,别有块垒,耿耿于怀,即沧桑变化,时事变迁。诗人缓慢的步伐,诗歌舒缓的节奏,是诗人慢慢的回忆,也让读者慢慢思考。 ? 其次,篇章结构的反复。既有同头反复,在反复中表现出递进关系,即时序 变化和情感的发展,又有同尾反复,在反复咏叹中有力地传达出诗人无比凄 苦的情感。&&&&《诗经· 秦风· 蒹葭》讲析? ? 这是一首被古今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 杰作。主题有不同说法:刺秦襄公不用周礼;怀人;相思;求贤;情歌。 用“叙物以言情”的赋体手法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朱熹《诗集传》:赋 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诗 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发端,点明地点,即河边;交代时间,即深秋 清晨;渲染气氛,即苍凉清幽,描写了一个秋苇苍苍,露重霜浓的清凉景色。 在此环境,诗人眺望对岸“所谓伊人”,欲往从之,但是“伊人”秋水一方, 恍忽隐现,若无还有,若有又无,望之弥近,即之则远,上下求之,终不可 得。 于是诗中出现这样的情景:诗人踯躅水滨,不见“伊人”,惟见蒹葭苍苍, 秋水茫茫。苍凉清幽之景与惆怅迷茫怀人之情,相生相附,水乳交融。 ? 用迭章重句,反复咏叹的艺术形式,强烈抒发出可望而不可求的惆怅。&&&&《诗经· 小雅· 采薇》讲析? 此诗是一首反映战争徭役之苦的名作。诗歌是以戌卒的口吻,写一个戌卒在 役满归家途中,追述戌边作战的苦况,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和一连串的回忆, 多侧面、多层次地表现了行役之苦和戌卒复杂的思想感情。?首先,此诗在艺术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创造了千古传诵的佳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是历来传诵的写景名句,写得明 畅绮丽,情景相生,有“圣于诗”的说法。?一是,物中有我,景中含情。诗的前二句,写出征时的情景,后二句写归来 时的景况;出征时是春天,归来时是冬天;出征时春光明媚,杨柳飘荡;归 来时寒风凛冽,大雪飞扬;出征时,亲人话别,依依难舍;归来时,独行道 路,心境迷茫。既反映了出征和归来的季节,又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主观感情,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经· 小雅· 采薇》讲析? 二是,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王夫之《姜斋 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即去时甚悲,却正 值杨柳依依,春景宜人之季,归时应乐,但又值雨雪霏霏,令人伤感之时,这种反衬手法,使哀乐之情更加强烈。? 其次,运用了不少的对偶句。如:当句对:象弭鱼服。 双句对: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复句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 第三,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叙事抒情线索清晰。如去时是春天,归时是冬天, 而中间又通过薇菜的生长以及“岁亦阳止”、“维常之华”等的描写,清晰地表现出季节的变化以及行役的时间。&&&&《左传》简介? 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后又一部编年史,先秦时期记叙历史最详尽、 规模最宏大的编年史。后人将其配合《春秋》作解经之传,故又称《春秋左 氏传》,简称《左传》。实际上《左传》记事范围和内容远超出《春秋》, 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则是配合《春秋》所作 解经之传。此二书与《左传》一起被合称“《春秋》三传”。? ? ?记事方法:以鲁国12位国君在位年代为线索,按时间顺序逐年逐月记述。 记事时间:起自隐公元年(前722),止于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述春 秋历史255年。末尾记有鲁悼公四年(前463)晋国韩、魏、赵三家灭知伯。 其作者,司马迁和班固以为左丘明。唐以后学者表示怀疑并提出异议。当代 学者大多认为,《左传》并非一人一时所作,成书的时代大约在战国初期。&&&&《左传》简介? 《左传》是一部严谨的历史著作,记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所居王畿及各国政 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重大事件,反映出周王室及列国兴衰成败, 社会重大变化,255年间历史风貌。而且对社会风俗、生活方式、节气时令、 婚丧嫁娶、制度礼仪、宗法、祭祀、禁忌,星象历数、日月蚀、各地山川形 势、出产、风俗沿革亦有准确记载。内容丰富,是研究春秋历史重要文献,研究古代文化、民俗等重要著作。? 进步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映了春秋时期日益发展的“民本”思想;揭露了统 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及某些统治者残暴荒淫的行为,反映了史家秉笔直书的 严谨态度和作风;表彰了一些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 同时,《左传》又是一部长于叙事的文学著作,记述历史情节曲折生动,描 写人物形象鲜明,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 要发展,也为后世叙事文学特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讲析? ? ? 一段:交代姜氏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并想立段,埋下母子不和、兄弟相残 的祸根。 二段:叙共叔段被封于京,在姜氏的支持下,得寸进尺,扩大势力,企图夺 取王位;郑庄公处心积虑,静待时机,清除此患。 三段:叙庄公处置了姜氏并发誓不见,但不久又后悔;后来采纳颖考叔的建 议,母子和好如初。??完整记叙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次历史事件,以朴素生动笔墨,真实描述了郑庄公与他母亲、弟弟为争夺统治权而大动干戈、骨肉相残历史事实。 通过这一幕家庭的悲喜剧,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 争的尖锐和残酷以及统治阶级精神道德的虚伪性。&&&&《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讲析? ? ? ? 《左传》奠定了中国史传文学以人物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的传统。 从刻画人物角度看: 郑庄公阴险狠毒、情不外露、虚伪刻薄;武姜自私褊狭、乖戾昏聩;共叔段 骄纵狂妄、贪得无厌;祭仲远谋深虑;公子吕急躁坦率;颖考叔机智善辩。 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关系、冲突和人物语言行动,把思想感情和性格鲜明地表现出来。善于在人物特定关系中进行对比烘托,使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很鲜明。 ? ? ? ? 从记叙角度看: 作者除在结尾以“君子”名义发表扼要评论之外,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不 加一字评论,爱憎感情通过场面和情节的描述自然流露出来。 善于剪裁,详略安排得当。 语言简洁而又蕴含深意。&&&&《左传· 秦晋肴之战》讲析善于描写战争。描写战争优秀传文。通过揭示战争不义性质达到揭示成败原 因。为了充分揭示秦出师不义性质,具体描述了褰叔哭师、王孙满观师、郑 弦高犒师、皇武子辞杞子、晋先轸论战等情节,极力表现秦军处处碰壁、受 阻,注定失败结局。 ? 善于记叙故事。故事性最强,写出战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全过程。情 节波澜起伏,曲折生动:大战在即,晋人借助柩声作动员;杞子密报,秦君 计议偷袭灭郑国。蹇叔哭师,欲救远征将士;穆公武断,遂令秦师东行。 王孙满观师,断言秦军必败;郑弦高犒师,秦师灭滑而还。先轸论战,晋国群情激昂;肴山决战,秦军惨遭覆亡。 文嬴请求,晋襄公放走三帅;先轸骂朝, 阳处父追捕孟明。 孟明舟中谢赐,决心报仇雪耻;秦伯缟素哭师,罪己而不 罪人。完全是以情节的发展来揭示战争过程,而情节发展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可谓妙笔生花,引人入胜。&&&&《左传· 秦晋肴之战》讲析? 善于描写人物。以蹇叔和先轸形象最动人。深谋远虑、刚正不阿、对国家一 片赤胆忠心。 蹇叔的深谋远虑、刚正不阿、对国家无限忠诚,是通过他断然 否定秦穆公“劳师以袭远”的举动,准确把握秦、晋、郑三方的情况,充分 估计到秦军的弱点,并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以及面对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而“哭师”来挽救秦国远征军的行动表现出来。对先轸则是通过战前与栾枝激烈辩论,战后在襄公面前怒斥文嬴和“不顾而唾”的行为表现出来。作者没有作任何主观评 议,但蹇叔和先轸的形象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 善于写外交辞令。三段辞令有代表性,能体现《左传》“行人”辞令委曲达 意,婉而有致的特色。如: “弦高犒师”,意在言外,在委婉含蓄中透露出 自信精神; “皇武子辞杞子”,旁敲侧击,在委婉含蓄中显示出严峻态度; “孟明谢赐”,棉里藏针,在委婉含蓄中表达出雪耻报仇决心。&&&&《国语》简介? ? 《国语》是一部分国辑录史料历史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记事上起西周穆王,下至鲁悼公(前967年――前453年)约500馀年。编为 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21卷。与《左传》相比,表现出以下不同特点:? ? 记述历史方法不同。《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 记述历史详略不同。有些内容较《左传》详尽,西周部分《左传》所无。?记述历史风格不同。《左传》记述系统有条理,时间交待明确;《国语》作片断重点记述,繁简不一,时间和事迹先后缺乏紧密联系,不如《左传》融 为一体。文章各篇风格、水平不平衡,叙事不如《左传》形象生动。?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今人认为作者无考,成书战国初年。&&&&《国语· 邵公谏弭谤》讲析? ? ? 主要记述邵公向周厉王进谏的一段说辞,阐明了“民言不可壅”的道理。引譬论证,即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用简洁的叙述语言,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用“王怒”,“王喜”, “王弗听”三个短语,简洁而形象地刻画出厉王的暴虐和昏庸。?结构严谨。第一二段,点明事情起因在于厉王弭谤,第三段,由弭谤引出邵 公说辞—反弭谤;第四段,交代弭谤结果,用“流王城彘”冷冷结束全文。各段互为因果,言为事发,事为言验证,内在逻辑联系十分严密。&&&&《战国策》简介? ? ? 《战国策》是战国史料汇编,杂记了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史事,是继《国语》之后又一部国别史。 其记事多不标具体年代,据史实推断,大致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 240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与《国语》一样,以记言为主,且分篇记述,但各篇作者不详,写作时间不明,曾分别见于汉宫中所藏《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书中,最终由西汉刘向重新汇辑、整理和校订,分33卷, 并定名为《战国策》。 ? 内容主要是记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合的游说活动及其谋略和说辞,以记苏 秦、张仪最多。有事实,也有虚构。思想内容较庞杂,主要反映了纵横家的 人生观和道德观。&&&&《战国策》简介? 从叙事的角度看,《战国策》与《左传》《国语》相比,其最大进步就是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记叙历史的新格局。而且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大多十分丰满,特别是对苏秦等策士的刻画更为出色。在刻画人物形 象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 征,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从记言的角度看,《战国策》 较之《左传》和《国语》同样进步显著。特别 是其所记游说之辞,不仅结构严谨,说理充分,而且语言精妙奇伟,酣畅流 丽,明快犀利。行文气势纵横捭阖,铺张扬厉;好用夸饰之语,喜用比喻、 对偶、排比等修辞,并且于一般比喻之外,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 ? 但作为历史著作却不够严谨,记史多为片断,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讲析? 记叙了战国著名策士苏秦凭借纵横之术游说天下,最后以合纵之策在赵国取 得成功的经历,既表现了苏秦纵论天下大势的政治才能和善辩技巧,也表现 了他追求名利的心理和当时的炎凉世态。?作者对苏秦形象的刻画十分丰满,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战国策士形象。从苏秦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策士要有所成就,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其中可 以得到以下一些认识:一是要有刻苦发愤的精神;二是要有对当时政治形势 的全面分析把握;三是要有出色的辩才。这对我们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 学生来说,的确值得借鉴。?同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苏秦发迹前后亲人的态度变化,表现了当 时炎凉的世态;通过对苏秦内心活动的揭示,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追求名利权势的自私心理。&&&&《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讲析? ? 从艺术上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善于刻画人物。主要有两个特点: 1、善于描摹人物。如写苏秦游秦不成而回家的一段:“羸滕履屩,负书担 囊,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的归色。”这几句,从外貌、神态、心理活动 几个方面,简练而又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落拓失意的知识分子形象。 2、善于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如写苏秦失意回家和得意回家,作者对其家人的态度进行了鲜明对比,可谓生动而深刻。? 第二,语言特色鲜明。《战国策》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行文气势纵横捭阖,铺张扬厉,极尽夸饰之能事。如此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记言,语言酣畅流丽,多用对偶排比句,音调铿锵,气势十分充沛。&&&&《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讲析? ? ? 节选冯谖两件事:试探孟尝君对“士”的态度;替孟尝君往薛地收债。 文后尚有冯谖说梁惠王重礼聘孟尝君和立齐宗庙于薛两个情节。 生动描写冯谖智谋和“奇士”风采。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胜。?? ? ? ?曲折多致、引人入胜,富于戏剧性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弹铗而歌。结构上先抑后扬;揭示竭尽才智效力原因。收债于薛,中心情节。冯谖署记,矫命焚券,市义复命。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论语》简介?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是语录体散文著作。?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人学校的人,相 传他教授的弟子前后有三千馀人,贤者有七十二人,为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文献,在先秦散 文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班固《汉书· 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简介? 所谓“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之意。“纂”,编辑之意。 “论纂”,即有条理的编辑。所谓“语”,即语言,言论。因此,所谓“论 语”,就是指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语有条理的编辑。?《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的弟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论语》传到汉代有三种不同版本:《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出自孔子家壁中,其书为古文字写成的,凡21篇;《齐论语》为 齐国学者所传,凡22篇。以上两种早已亡佚。《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共20篇,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论语》。&&&&《论语·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讲析? ? 此文虽只有三百字左右,但艺术上却有较显著特点: 一是,描写人物的语默动静较为传神,表现了人物各自不同性格特点。如: 孔子,大思想、大教育家的形象;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 子路,鲁莽直率,好胜自负;冉有,谦虚谨慎,不卑不亢; 公西华,谦恭有礼,善于辞令;曾皙,淡泊宁志,旷达潇洒。 人物性格特点都表现得十分鲜明。 ? 二是,从语言的角度上看,则表现为句式整齐,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 特别是曾晳述志一段,更是一首绝妙的散文诗,不仅描绘出一幅色泽鲜明的 春游图,其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亦令人神往。&&&&《墨子》及其思想内容? ? ? 墨子即墨翟,《史记》未立传,《孟荀列传》末尾附有几句简单的话。 生卒年:前468—前376;前480—前420。籍贯:宋国人,楚国人,鲁国人。 《墨子》主要记述墨子思想、活动及同其弟子的问答。《汉书· 艺文志》著录 71篇,现存53篇。 ? ? ? ? ? ? 战国时墨学与儒学皆“显学”。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基本对立。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属政治思想。 “节用”、“节葬”、“非乐”属经济思想。 “非命”、“天志”、“明鬼”属哲学思想。 中心思想是主张“兼爱”和“非攻”。 论文有独特贡献,首开论辩的风气,说理散文的先导,开说理文先河。&&&&《墨子· 兼爱上》讲析? 重视论辩的逻辑性,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不以华丽之辞取胜,以逻 辑严密著称。 论证问题,往往首先从通常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的事实和道理出发,然后进行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明及隐的逐步推论。其论证方法:一环扣一环,一层深入一层,只要你承认了他的第一步,不由你不承认他的第二步,以至第 三步、第四步,步步紧逼,直到最后使人完全信服为止。?朴素无华,很少修饰,表现出尚实尚质的特点。很少比喻、形容词等文学手法,语言很少修饰。为文都是有所为而发,针对 性强,文章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不仅语言质朴,句式、章法亦较单一。“言之无文”,故“行而不远”。&&&&《孟子》简介? ? 《孟子》共七篇,258章,主要记载了孟子的言论和活动。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在政治上不得志于时,于是: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可见《孟子》一书是孟子在其门徒的参与下亲手编订的。 ? 孟子,即孟轲(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 人物。后世以“孔孟”并称。 ? 与孔子一样,为了推行其政治主张,也曾周游过当时许多国家,但是因其学 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只是一度被齐宣王尊为客卿,从来没有得到重用。&&&&《孟子》简介? 作为语录体散文著作,《孟子》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最主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以德定天下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性皆善”的哲学理论。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政治理论, “人性皆善”是“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 《孟子》虽是语录体散文,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 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讲析? 主要记述孟子与齐宣王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论辩,系统地阐述了孟子 关于“王道”的理论和主张。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 ? 一是,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即当时的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和统一 天下,必须着眼于民众的力量,使人民生活安定,从而获得民心; ? ? 二是,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仁政措施。 三是,表现出孟子“人性皆善”的哲学思想。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都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怜悯同情心,正因人具有“不忍人之 心”,所以才有“不忍人之政”,即“仁政”。此文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并抓住齐宣王的恻隐之心,极力劝导齐宣王实行仁政。&&&&《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讲析? ? 此文是《孟子》散文的代表,艺术特点主要有: 第一,高超的论辩艺术。主要表现为: 一是善于抓住要害,突出中心,并采取步步紧逼的方式,势如风雷; 二是善于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而使对方不得不屈服。 ? 第二,生动而丰富的比喻。如“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 木求鱼”等等; ? 第三,多用排比句、反问句,文章富有气势和力量。如“为肥甘不入于口 与?”等的反问;“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一段的排比,都富有气势 和力量。&&&&《庄子》简介?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文集,道家的经典之一,又称之为《南华经》或 《南华真经》。 ? 据《汉书· 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传统看法是,《内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和《杂篇》则兼有庄子门人及其后学的作品。 ?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即庄周,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学者,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散文家。他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据说,楚威王闻其贤,派使者用重金聘他为 相,他严辞拒绝。终于穷困终身。他的事迹,略见于《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及《庄子》中的记载。&&&&《庄子》简介? 庄子思想渊源于老子而又有很大不同。他生活在战国中期,社会处在巨大的 变革时期,社会矛盾自然非常尖锐,社会弊端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庄子对当 时社会出现的许多弊端深感不满,所以常以愤激、刻薄的态度来揭露当时的 社会弊端,然而处在当时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中,他又感到无力抗争,终于 采取了消极逃避的态度。他把智慧、文明看成是社会动乱的原因,主张“绝 圣弃智”,把社会理想寄托在“愚而朴”的蒙昧时代。?所以,庄子的思想虽然渊源于老子,但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中的消极面;虽然《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很丰富,但消极成份太多,对后世造成 了一些不良影响。概括起来,《庄子》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庄子》思想内容? 1、继承了老子本体论,认为“道”是宇宙总根源,天地万物都由“道”产 生。 ? 2、认识论是相对主义,代表作《齐物论》有较系统而详细论述。?3、处世哲学和人生哲学:安分守命,随俗从流;宣扬养生、全生、在夹缝中求生存,追求“无用”之用,“无用”即“大用”;宣扬人生如梦、乐死 恶生,视死之乐超过“人君南面”之乐;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极力倡导精神上超脱,主张彻底摒弃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达到“至人无己”最高境界。 ? 4、政治思想主张“无为”,主张“绝圣弃智”,反对有为政治,把社会理想寄托“愚而朴”蒙昧时代。? 充满强烈批判精神;在认识领域,某些观点起到开拓思路作用。&&&&《庄子· 逍遥游》讲析? 《庄子》代表作。所谓“逍遥游”,即指不凭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限制在无穷宇宙中遨游。实际上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圣人无名。” 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到“窅然丧其天下焉。”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到结束。 ?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论“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不亦悲乎!”第二段: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辨也。” 第三段:从“故夫知效一官”到“圣人无名。”&&&&《庄子· 逍遥游》讲析? ? 第一段可分六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天池也”,物之大者虽任天而游,但其活动却是有所待。??第二层:从“《齐谐》者”到“去以六月息者也”,引证古书,进一步论证。第三层:从“野马也”到“以息相吹也”,物之微之者,虽任天而游,亦有 所待。?第四层:从“天之苍苍”到“而后乃今图南”,写天的高远,并借助水的比 喻,说明大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了巨大的风力,进一步论证物之大者的活动是不自由的。&&&&《庄子· 逍遥游》讲析? 第五层:从“蜩与学鸠笑之曰”到“之二虫又何知?”说明万物活动不仅不 自由,而且物体越大,所待越多,活动量越强,所待越大。?第六层:从“小知不及大知”到“不亦悲乎!”由空间过渡到时间,说明万物不仅在空间的活动不自由,而且在时间中也是不自由的,要受到时间的限 制。时间是无穷的,而具体事物的活动却是有尽的。?第一段大意:写万物的活动皆有所待,这不是真正的自由。?第二段引证古人语,进一步说明物无论大小,其活动皆有所凭借,因事物大小不同,活动方式亦不同。&&&&《庄子· 逍遥游》讲析? 第三段从时间过渡到人类社会,说明人生修养不同层次和最高境界。四层: 写一般修养的人,即俗人。很不自由,但因无知,自鸣得意。 写宋荣子。虽“宠辱不惊”,达到“圣人”境界,但“犹有未树也”。 写列子。虽“御风而行”,达到“神人”境界,但“犹有所待者也”。 写游无穷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达到“至人”境界。“逍遥 游”。?王先谦《庄子集解》:“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第一部分大意:论述逍遥游的主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庄子· 逍遥游》讲析? 第二部分大意:塑造“圣人”和“神人”形象,进一步论证“圣人无名”和 “神人无功”的主旨。?第三部分大意,写庄子与惠子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 的情况。“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即“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 “物无害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远逍遥游。实即“无为” 是通向逍遥游的途径。&&&&《庄子· 逍遥游》讲析? 善于用寓言故事组织成瑰丽的篇章,用寓言故事说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幽默感。?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对大鹏起飞南徙, 凌摩霄汉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之极,具有撼动人心艺术力量。 这一形象的 客观意义却又超越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具有更为广泛深刻的内涵,更能表现 人们向往自由、鄙弃礼俗、一往无前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给人以积极 向上的艺术享受。?结构安排巧妙,特别是第一部分。文章所论是“逍遥游”,但文章没有首先 提出论点,而是通过不断否定,犹如剥笋,一步一步揭示出“逍遥游”的主 旨。&&&&屈原生平简介? 屈原,名平,原是字。《史记》有《屈原贾生列传》。大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其生活年代正是战国时代后期。 ? 屈原与楚王同宗,曾得楚王信任,担任左徒要职。深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由于在政治上对内主张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极大地妨碍了贵 族集团的利益,于是遭到旧贵族势力的诬陷和打击,被楚怀王降为三闾大夫。不再让他参与国事活动,后来又被贬官汉北,但不久因楚国遭到秦国重创,曾被召回郢都。怀王二十九年(前300),怀王应秦昭王之邀前往秦国和谈, 被秦扣留,并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旧贵族集团当政,屈原受到更大的 迫害,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帅兵攻陷楚都城 郢都。农历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汨罗江,终年62岁。&&&&屈原思想简介? ? 政治上儒家“贤人政治”、“仁政”信奉者。呼吁楚王以尧、舜、禹、汤、周文武王为榜样,任用贤能,贬斥奸佞,关心人民生活,推行“美政”。? ? ?政治上有坚定原则性,始终不与楚国腐朽势力同流合污。对乡国有至死不渝的深厚感情,宁可葬身清流,决不离开自己国土一步。两千多年以来,作为爱国和坚持正义的知识分子典型,受到极大推崇。&&&&屈原作品? ? 《汉书· 艺文志》著录25篇,未标明具体篇目。《史记· 屈原列传》:《离骚》《天问》《哀郢》《怀沙》《招魂》共5篇。?王逸《楚辞章句》明确标明的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共25篇。? ? ? ?《招魂》,司马迁说是屈原的作品,王逸却题为宋玉作。 《卜居》《渔父》,根据某些关于屈原的传说敷衍而成。 《远游》,是否屈原所作,后人也表示怀疑。《离骚》《天问》《招魂》《九歌》(11篇)《九章》(9篇),共23篇。&&&&《离骚》释义? ? ? ? 屈原代表作,长篇政治抒情诗。 373句,2400多字。《史记· 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 ?游国恩:双重的涵义。从音乐方面说,“离骚乃是楚国当时的一种曲名”; 从意义方面来说,“离骚二字可能又有牢骚不平和意思。”&&&&《离骚》的段落大意? ? ? ? ? 一、自叙世系、祖考、生年、美名 以及道德修养和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首先,叙述自己的世系、祖考以及生年和美名,并提出积极用世的人生观。其次,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容的经过。第三,叙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了其原因。第四,叙述在激烈斗争中,自己内心的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以及思想 斗争的过程。&&&&《离骚》的段落大意? 二、极写自己不容于世,并以历史上兴亡事例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理 想,同时借幻想中境界,表达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与追求失败的痛苦。 ? 一写女媭的劝告; 二写向重华陈词;?? ? ? ? ?三写幻想中的境界,借求爱的炽热和失恋的痛苦来象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三、写离开故国另求贤主与怀恋故国的内心矛盾。 一写问卜于灵氛; 二写取决于巫咸;三写对楚国现实和自己处境的分析; 四写幻境中欲离故国另求贤主; 五写幻想破灭,表达出对于祖国难于割舍的依恋之情。&&&&《离骚》思想内容分析? 一、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美政”是诗人致力追求的理想。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 治国路线;君主圣明,励精图治,君臣志同道合,真诚与共;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人才济济一堂。达到民富国强,“九州平乐”的目的。? 二、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诗人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 《离骚》中从头至尾都得到充分体现。 ? 三、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诗人一生始终以国家的兴亡为念,始 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屡遭挫折, 但“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面对黑暗势力,决不妥协、决不调 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 之可惩。”“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艺术特色分析?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重手法,塑造高大峻洁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前一部分,着重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主要是现实主义手法;后 两部分,采用幻想形式,虚构的境界,来写深刻的内心世界。?二、篇幅宏大,结构严谨,叙事抒情有清晰的线索。两条线索:一是现实的矛盾斗争过程;二是心灵的辩证运动历程。前者为副 线,后者为主线。?? ?现实过程概括了诗人一生:内美好修——节节受挫——上下求索——以死殉国。 心灵历程再现诗人复杂情感冲突: 满怀热情——失望痛苦——彷徨往复——绝望决裂。&&&&《离骚》艺术特色分析? 在对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三种基本矛盾冲突: “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不察”和排斥的矛盾; 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 “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在对心灵历程的叙述中,诗人“自我”也面对着三种基本矛盾冲突: 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 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两类矛盾冲突线索交织一起,相辅相成,形成全诗的情感中线。各种现实矛 盾和内心冲突渐次展开,波澜叠起,诗人“自我”形象亦逐渐显露和完成。&&&&《离骚》艺术特色分析? 三、意象丰富,绚丽多姿。王逸《楚辞章句》: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 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其丰富的意象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大意象群:人事意象群;花草禽鸟意象群; 神仙传说意象群。可分为互相对立的两组,即肯定性与否定性两组。暗示情感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这三大意象群又构成三个世界:人事意象群构成现实世界,是诗人生命痛苦 的土壤。花草禽鸟意象群构成象征世界,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神仙传说意象群构成超现实世界,是诗人企图超世拔俗、迈向真、善、美境界的幻象。&&&&《离骚》艺术特色分析? ? 四、高超的抒情艺术。 采用了统一的哭诉语调。在诗中,诗人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采用了统一 的哭诉语调,好像是面对着亲人、朋友、知音,面对公正无私的宇宙洪荒, 诉说着自己的不幸、痛苦、忧怨和不平。这类哭诉的语调贯穿诗歌始终,未 曾中断或转移。 ? 抒情中夹杂着行动和对话描写,使抒情过程形成情节性变化。 如诗中写了一次对话:即女媭的责备; 又写有两次问卜:“命灵氛为余占之” 和巫咸降神; 写了三次飞行:飞行天上,欲见天帝;周游神山,欲求美女; 远逝自疏,欲离故国。 而写第二次飞行的过程又包含三次“求女”:即求宓 妃、有娀氏之佚女、有虞之二姚的情节。&&&&《离骚》艺术特色分析? 抒情具有内在的情感节奏,并形成三次悲剧性的情感大潮: 第一次围绕忠贞与谗佞的现实冲突; 第二次表现诗人上下求索、寻找通向 “哲王”的道路而与各种阻挠、困难进行斗争的过程;第三次围绕离开故国另求贤主的意向与怀恋故都的爱国热情的矛盾冲突展开。? 三次情感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情感矛盾逐步加剧,彷徨往复,欲去又留,最 终把诗人抛入到绝望和死亡的深渊。?三次情感大潮,每一次都以希望开始,以失败告终。希望与失望交替往复,恰似九曲回旋的江河,既波澜壮阔而又深邃莫测。诗人总是在反复诉说着, 分辨着,表白着,生动地表现出愁肠百结、欲言难尽的痛苦心态,给人以强烈的情感撞击。&&&&秦汉文学概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但是,秦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仅有15年。? 公元前207年,秦王朝在以刘邦、项羽为首的各路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 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大汉王朝。 ? 汉代分为前汉和后汉,史称“西汉”和“东汉”。“西汉”:前206——公 元24;“东汉”:公元25——公元220。两汉历时425年。 ? 秦始皇在历史上有重大贡献,他统一中国,结束二百余年战国纷争局面;废 除了封建制而实行了郡县制;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等,这是他的历史功绩, 然而,他却仇视儒学之士,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反动政策,摧残了中国古 代文化。因此,有秦一代,文学遭到空前扼杀,文学的发展几乎等于零。&&&&秦汉文学概况? 秦代文学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的《谏逐客书》。这篇文章虽是奏议,但在散文发展史上却有重要意义。另外秦相吕不韦召集他的众门客集体编著的《吕氏春秋》,其中也有不少篇章具有很高的散文文学价值。 ? ? 两汉时期,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一是诗歌:主要有楚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乐府诗中最有价值的作品是 乐府民间歌辞,简称为“乐府民歌”。 ? 二是散文:文学价值高的散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政论散文,如贾谊等人 的作品;第二类是历史散文,如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 ? 三是赋:赋是汉代人的骄傲,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世有“汉赋”的专 称。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等等。&&&&李斯《谏逐客书》分析? 书,即上书,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的一种公文文体。此书作于秦王赢政 十年(前237年)。是奏章,也是驳论文。主要批驳“一切逐客”政策的错 误。中心问题:“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秦”。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五个 层次: ? ? 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的做法是错误的。 列举四君重用客卿的重大业绩,论述客卿对秦国富强和繁荣贡献。 论述客卿功劳各有侧重:扩地,治国,外交,强权。 ? ? ? 由古到今,列举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的大量事实,进一步指出逐客的错误。 由事入理,阐述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进一步指出逐客有背常理。 进一步指出逐客必将导致秦国的灭亡,同时总结全文。&&&&李斯《谏逐客书》分析? ? ? 《谏逐客书》识高文亦高,辞采飞扬,文思横溢。主要特点三方面: 一是,言之有据,以事明理,设比喻,重铺叙,论辩有力,说理透辟。 二是,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的序。这是一篇议论文,但并不显得呆板 滞涩,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这除了善用比喻之外,与文 章写得有波澜,有起伏不无关系。如在论述秦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意思差 不多,可是一会儿顺着说,一会儿倒着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略换几个字,或稍微变一下手法,可谓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三是,多用排比句,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文章的气势,虽主 要是由逻辑的严密,有力的论辩形成的,但与善用排偶句,并与散体句错杂出之分不开。 对汉代散文和辞赋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贾谊《过秦论》讲析? “过秦论”,即论秦过失。可分五段。?第一段:写秦孝公为秦统一天下打下的基础。先写地势;次写野心;然后突出“商君佐之”的政治改革措施。措施先写内政,再写外交;“秦人拱手而 取西河之外”,总结效果。?第二段:写秦国进一步强大,为秦始皇统一打下基础。 先写孝公后秦国嗣君继续扩张;次写诸侯恐惧会盟谋弱秦;再写诸侯的狼狈,秦国进一步强大。? ? ?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可一世的气焰。 第四段:写陈涉的平庸,说明秦朝的灭亡是咎由自取。 第五段:用对比的方法,点明中心思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讲析? 《过秦论》上篇,不过一千多字,却总结了秦王朝的兴亡史及其历史教训, 因而是很值得阅读的。这篇文章虽是史论,但它写得辞采飞扬,气势充沛, 在写作技巧上很值得学习。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 一是突出重点,并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论证。例如,作者写秦国的兴盛,重点写秦孝公和秦始皇,而用六国来做对衬;写秦王朝的灭亡,重点写陈涉的平庸,而用六国来作对照。在对比中,得出秦亡于“仁义不施”这个论断。 ? 二是在语言的运用上,注重修饰,肆意铺张,多用排比句,对偶句,感情充沛,行文流畅,具有战国策士的遗风和辞赋家的气质。所以鲁迅先生称之为西汉鸿文。&&&&《史记》简介? 原称《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又称《太史记》或《太史公书》。《史记》是《太史公记》的省称,是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 黄帝到西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000年历史,共130篇, 52万6千5百字 。同时《史记》在通史的总原则下,又运用五种体例叙述历史,即:? ? ? ? ? 《本纪》12篇,主要是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 《表》10篇,主要是各个历史时期简单的大事记; 《书》8篇,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专史; 《世家》30篇,主要是先秦各诸侯和汉代有功之臣传记; 《列传》70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传记,少数列传记叙外国史和 少数民族历史,如《朝鲜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史记》叙事特点? 根据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的,《史记》叙述历史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 五种体例按三条线索记叙历史:王朝、诸侯世系史;制度沿革史;人物传记。 以《本纪》为经,《表》《书》《世家》《列传》为纬。《本纪》是纲领,统摄黄帝至汉武帝3000年历史的兴衰沿革;10《表》8《书》作12《本纪》的补充,30《世家》又紧紧围绕《本纪》展开。按照司马迁的说法: 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 《本纪》是北斗,《世家》则是二十八宿;《本纪》是车毂,《世家》则是 辐条。70《列传》则是北斗和二十八宿以外群星。五种体例相互补充配合, 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沟通天人,贯通古今,设计上颇具匠心。&&&&《史记》叙事特点? 人物传记,按照不同情况分为: “合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类传”(《屈原贾生列传》)“单传”(《项羽本纪》)“附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面附“马服君赵奢父子传”,还附有战国名将李牧的事迹)四种。 ? 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探究,善于追根溯源,揭示隐藏在深层起决定作用因素, 具有敏锐目光和正确判断。 ? ? 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善于用“详略互记”办法处理相同历史事件。 善于驾驭材料,叙事条理清晰,错落有致。&&&&《史记· 项羽本记》讲析? 本文是节选。 根据《史记》记载:项羽,名籍,字羽。初起兵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剪所杀。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籍长 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揭竿而 起,其年九月,项梁和项羽亦在吴中起兵,并听从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并立为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不久,项梁战死,兵权则旁落到项梁的下属宋义手中。这即是本文节选的开始。 ? 节选主要有四个情节:一是诛杀宋义夺得兵权;二是钜鹿之战名闻诸侯;三 是鸿门之宴义释刘邦;四是被困垓下自刎乌江。&&&&《史记· 项羽本记》讲析? 由节选也可以看到,《项羽本纪》的情节十分丰富且跌宕起伏。如“鸿门宴”情节:项羽入秦,刘邦拒关;曹无伤反间,范增说项王;项伯夜访张良,沛公奉酒约婚;刘邦鸿门谢罪,项羽宴请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闯 帐,怒斥项王。张良留宴献礼,沛公间道回军。而 “鸿门宴”开头两自然段, 共百十余字,写了三件事:一写项羽大军入秦,函谷关关闭,楚霸王遭此冷 遇,已自怒火填膺;次写曹无伤反间之言,如火上加油;再写范增说刘邦 “志不在小”,更是在火油交煎之际,煽了一股阴风。可以说是风、火、油, 层层作势。所谓“旦日灭刘”,更是箭在弦上。然而,陡然接项伯夜访张良, 沛公约婚一节,风、火、油顿然化作一天凉雨,情节忽趋平缓。 ? 又如垓下之围,则是由垓下之围、东城决战、乌江自刎三大场景组成。包含 楚歌夜警、虞兮悲歌、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史记· 项羽本记》讲析? 同时,《项羽本纪》不仅情节丰富,跌宕起伏,而且塑造的人物形象,其性 格亦十分鲜明。在文学史上,《史记》被誉为悲剧英雄画廊,而项羽则可以 说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作者对其着力最多。其塑造人物的特点主要是 采用多维透视方法,以典型历史事件来展现人物多方面性格特征。如: 钜鹿之战表现出其英勇善战;鸿门之宴揭示出其粗豪直率和优柔寡断; 杀子婴,烧秦宫,表现出其为人残暴;思乡怀归,又表现出其胸无大志。垓下之围既表现出其叱咤风云、勇决无畏,又显示出其慈善宽厚、儿女情长。 ? 此外,作者还常用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和细节描写等手段来刻划人物,从而 使项羽这一形象有血有肉,行动丰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汉?赋赋这种文体,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如《荀子》中有《赋篇》,包括《礼》 《知》《云》《蚕》《箴》五篇。《文选》中录有宋玉《风赋》《高唐赋》 《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关于赋的起源说,影响最大有两家。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 也。”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篇》:“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赋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多种样式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它亦诗亦文,既有诗的 整齐句式、和协音韵,又有文的杂散句式和行文气势;但是它又非诗非文, 既不像诗那样含蓄简练、宜于歌咏,也不像文那样纵横无拘和非关吟诵。赋 在发展中其体式也在不断演变,前人将其归纳为文赋(包括古体文赋和新体 文赋)、骚赋、诗赋、骈赋、律赋。&&&&汉?赋赋兴盛于汉代,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汉赋”的专称。 从现有汉赋资料看,汉赋的体式主要有“骚赋”、“诗赋”和“古文体赋”。 “古文体赋”亦称“散体大赋”,或“逞辞大赋”。这种赋在形体上的主要 特点就是“设辞问答”和“韵散配合”,这不仅是赋这种文体的最初形态, 而且也是一种典型的汉赋体制。汉赋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的赋家主要是追随楚辞,创作的赋近 似于楚辞,后人称之为“骚体赋”。代表作家主要有贾谊,其代表作品是 《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另外,枚乘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作家。他创作的 《七发》虽不以“赋”命名,却是一篇以“设辞问答”和“韵散配合”为形 体特点的“文体赋”,是汉代的第一篇大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汉?赋第二阶段: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余年时间。这时期的作家作品 最多,特别是汉武、汉宣帝时,汉赋的创作达于鼎盛。这时期的赋主要是 “设辞问答”和“韵散配合”的“古文体赋”。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是司 马相如。他创作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不仅是其代表作,更是汉赋中具 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第三阶段:东汉中叶以后。这时期的赋,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有很大变 化。内容主要是纪行述志,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抨击时事;体制由大变 小,风格简洁明快或尖锐泼辣。这种赋后人称为“抒情小赋”。开始由大赋 向抒情小赋转变的作家是张衡。他既有大赋《二京赋》,也写出了《归田赋》 这样的抒情小赋。《归田赋》的问世,预示着汉赋的转变。&&&&张衡《归田赋》分析??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即归隐田园全身远祸,是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归田赋》是汉代大赋向抒情小赋过渡的标志。在此赋里,作者抛弃了大赋 臃肿板滞的形式,夸张铺陈的手法,改用清丽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以表现自己希望摆脱浊世的愿望。作者描述明丽的春光,怡然自乐的生活,用以对比社会的污浊和官场的倾轧。但他写社会的污浊和官场的倾轧并没有用很 多笔墨直接叙述,只是在开头略作说明,结尾又用“苟纵心于物外,焉知荣辱之所如”一句轻轻点出。把激越的感情,掩蔽在幽静自然的画面后边。所以赋的气氛和平恬淡,给人以煦日和风,夕阳明水似的美感。 ? 此外,《归田赋》不仅大量化用《诗经》中写景名句,而且还大量运用骈偶句式,可以说是骈赋的雏形,是赋体演化过程中颇值得注意的一篇作品。&&&&汉代乐府民歌? 所谓“乐府”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是音乐;府,是官府,是官设的 音乐机构。过去一直认为它是从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但据现在考古新发现, 秦代已有乐府的设置。另据《汉书· 礼乐志》记载,汉惠帝时已有了“乐府 令”。由此可知,早在秦朝和汉初就已有乐府。但当时的乐府职能大约掌管 的只是郊庙朝会的乐章,规模不大,特别是与民间歌辞还没有发生关系。?汉代朝廷设立乐府机关,大规模地搜集民间歌辞,是从西汉武帝开始的。这 在班固《两都赋序》中有明确而具体的记载。当时乐府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 面: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各地的民间歌谣。&&&&汉代乐府民歌? 关于采诗的目的,《汉书· 艺文志》中说: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是说当时采风是为了考察民情。实际上这不一定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在 于丰富乐府的乐章,供宫廷各种典礼,以至娱乐之用。不管当时采诗的目的 如何,重要的是它起到了收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当时四散于民间的、仅 靠口耳相传的民间作品得以保存下来,这在文学史上具有极大意义。据载, 当时采集的各地民歌共有138篇,这数字已接近《诗经· 国风》。但这些作品 并没有全部保存下来。现在看到的乐府民歌多是后来收集的东汉时期作品。&&&&汉代乐府民歌? ? 从当时乐府所掌管的诗歌来看,这些诗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专供朝廷祀祖燕享使用的郊庙歌辞,它们同于《诗经》中的《颂》, 是典型的庙堂文学。这部分乐府诗写得华丽典雅,主要是歌颂功德的内容, 当时被称之为“雅乐”。这部分诗歌,虽然思想意义不大,艺术水平不高, 但文化价值却值得重视。 ? 一类则是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歌谣,被称之为“俗乐”,它们是一些流传在 民间的无主名的作品,其作者大都是劳动人民或出身于下层社会的士人。这 部分作品,后世一般称之为“乐府民间歌辞”,简称为“乐府民歌”。 ? 因此,所谓“乐府民歌”,就是指乐府机关收集和演唱的民间歌谣。不言而 喻,它们是乐府诗中的精华,是最有价值的作品。&&&&乐府民歌《有所思》分析? 诗分三层:开头五句:写一位少女热烈地爱着远方的爱人,打算送给他最珍 贵的礼物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 中间七句:写少女听到爱人有他心的消息后,立即将礼物一举烧掉,不仅烧 掉,而且还要“当风扬其灰”,连物灰也不留,可见其怨恨之深; ? 最后五句:写少女逐渐平静下来后的心理活动。意谓当初与情人幽会时已弄 得鸡鸣狗吠,而兄嫂也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恋情,那么是否还与之决绝呢?于 是寄希望于天明。实际上是欲绝不能,心里还有一线希望。 ? 这首诗采用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性格爽直、泼辣而多情 的少女形象,以及在爱情受到波折时的心理状态。&&&&乐府民歌《上邪》分析? 这首诗连用了天地间根本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五种自然现象来表达至死不渝的 爱情。其坚贞不移的信念,火一样的热情,急管繁弦的倾诉,使这首小诗迸 发出无限感人的力量。 ? 余冠英先生说:“有人猜想这首诗和上篇(有所思)有关联,或本为一篇。 如果真是这样,两篇就是同一女子之辞。上篇考虑和情人断绝,欲决未决, 这篇是打定主意之后的誓言。”(《汉魏六朝诗选》)&&&&乐府民歌《陌上桑》分析? 此诗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行》,在《乐府诗集》中属 《相和歌辞相和曲》。描写了一个名叫秦罗敷的采桑女,巧妙地拒绝了太守 调戏的故事,创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而又坚贞的女性形象。诗 中充满喜剧气氛,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共分三解,内容上可分两个部分。 ? 前一解,写罗敷的容貌之美;诗的后二解,写罗敷的人格之美。人的容貌是 实的,是具体可见的,但是作者却避实就虚,写容貌之美处处从虚处落笔; 一个人的精神品格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作者却避虚就实,写人格之 美处处从实处着墨。虚处落笔,能扩大美的内涵,富有生发性;实处着墨, 鲜明生动,真实感人。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而又能做到和谐,所以这首诗 也是美的。&&&&乐府民歌《陌上桑》分析? ? 《陌上桑》在艺术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故事性强,是汉乐府诗中著名的叙事诗。?二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诗中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有事件发展的故事情节,有喜剧性的乐观结尾。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有真实的刻划,也有明显 的夸张。作者善于运用就虚避实,就实避虚的手法,可以说是以虚带实,以 实带虚,虚虚实实,虚实相生,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三是语言质朴明快,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汉代文人五言诗? 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究竟产生于什么时期?其首创者又是谁?对此,前人看法 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枚乘、卓文君、班婕妤、李陵等人是文人五言诗的始创 者,但是考察当时诗歌发展的情况,证明这种说法并不可靠。 ? 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内容是写汉文帝时孝女缇 萦为赎免其父亲的刑罚而请求没身为奴的故事。但诗歌只是叙述事实,缺乏 形象性,故钟嵘《诗品》评为“质木无文”。说明当时文人运用这种新诗体 还很不熟练,不免质朴幼稚。但从形式看,这已是一首典型的五言诗。 ? 班固之后,创作的人逐渐多起来,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赵 壹《疾邪诗》、蔡邕《翠鸟》、辛延年《羽林郎》等。其中秦嘉《赠妇诗》 三首,辛延年《羽林郎》 ,比起班固《咏史》,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汉代文人五言诗? 上述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虽然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还不是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水平。真正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艺术成就的创作,是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萧统《文选》。所谓“古诗”,本是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统称,萧统编《文选》时,把已失去主名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诗选编在一起,题作《古诗十九首》,从此便成为文学史上的专门名称。 ? 实际上这组古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因其风格内容相近,故被编在一起。其产生的时代,大约在东汉后期桓、灵之世。内容主要反映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两大类:一是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二是写求宦不遂,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分析? 此诗是一首思妇之词,诗中抒情主人公所思的是一个远在天涯的游子。古诗 在一首之中可以换韵,这是古诗的基本特点,而换韵处往往也正是划分段落的地方。这首诗一共16句,每8句一韵,正好可以分为前后两大段。? 前一段,细腻地刻划出两地离别之苦,后一段更在前一段的基础上执着地倾 诉自己的相思之切。最后以无可奈何,勉自宽慰作结,在温柔敦厚的语气中 饱含着辛酸的悲怨之情。这不仅体现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特点,同时也可以 看出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风貌。&&&&《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分析? 此诗主要是借牛郎织女故事写独居念远的思妇的悲愁。借牛郎织女故事写不 同身份妇女的离愁别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如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其画龙点睛之笔正是第四句。牛郎织女故事源于古代神话的民间传说,现存文献首次写到织女和牵牛的名字是《诗经· 小雅· 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据袁珂《古神话选释》,此神话原本为悲剧型:牛郎织女因私自恋爱而触犯 天规,二人均受到惩罚,一者织布而不能成章;一者驾车则不能挽箱。他们只能隔着天河相望,永远不能聚首。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则是东汉后人所增益。&&&&《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分析? 这首诗全部从独居念远的思妇着笔,写她秋夜遥望牛郎、织女二星时的所见、 所感、所思、所悲。 ? 首二句写思妇遥望牛郎、织女二星的直觉;次二句写思妇想象中的织女在忙 于织作;五、六二句进一步写思女联想牛郎织女故事的所感与所悲。“终日 不成章”显然是《诗经》中“不成报章”的沿用。同时,这二句又巧妙地把 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悲苦心境和她对织女悲苦遭遇的同情融为一体。诗写到 这里,可以说思妇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悲已完全写出。诗歌后四句,只 不过是把这所见、所感、所思、所悲作深入一层的复写。 ? 此诗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即融叙事与抒情为一体,既简洁明了地描绘出牛郎 织女的动人故事,又真实贴切地表达了人间千古相通的离恨别愁。&&&&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从公元220年曹丕废汉自立为皇帝开始,到公元589年陈后 主陈叔宝为隋文帝杨坚所灭终止,共369年。 ? 从文学发展发展阶段看,主要有: 曹魏文学,包括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西晋文学,包括太康文学和永嘉文学; 东晋文学,主要作家是陶渊明; 南北朝文学,主要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文学,又可分为刘宋、齐梁、 梁陈三个时期。 ? 从文学形式看,主要文学形式是诗歌。此外,还有骈文、散文、小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风行一切领域。骈文的特点是:讲辞采,讲对偶,讲 用典,好用四六句式,声韵和谐。 ? 散文也比较繁荣。著名散文作品,如曹操的散文,诸葛亮的散文,陶渊明的 散文,还有郦道元《水经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小说开始萌芽和发展的时期。主要有志怪、轶事两类, 前者有《搜神记》、《拾遗记》等,后者有《世说新语》。 ? 文学批评迅速发展,成就辉煌。原因是:汉代以来诗赋创作的丰富实践;文 人和文学创作地位的提高;文学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被确定。主要著作:曹丕 《典论· 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成就最高。&&&&一、曹魏文学? ? 曹魏文学包括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歌。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年号,起于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为时25年。 文学史上通常将建安文学与两汉文学分开,作为魏晋文学起点的原因: 一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各方面有急剧变化和发展。 二是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阶段并不限于25年。时间大致从董卓之乱(190) 开始,下至曹魏黄初、太和年间(220-233)。 ? 以建安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阶段,始见于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一、曹魏文学? 建安诗歌,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第一次大丰收,对后代诗歌创作影响重大。诗 人主要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 粲、徐干、阮瑀、应暘、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题材选择—注重反映时代的苦难;主题表达—注重民生人生的关怀; 诗体运用—注重多种形式的探索;造怀指事—注重艺术手法的创新。??风格特征: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即建安风骨。正始是魏废帝曹芳年号(240-249),以正始作为文学阶段,首见刘勰《文 心雕龙· 明诗》“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作家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 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嵇康和阮籍为代表。&&&&曹操诗歌选讲? 曹操,字孟德(155-220年),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县)。我国封建社会的 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凭借政治上领导地位,广泛搜罗文士,造成“彬彬之盛”建安文学局面; 二是用自己富有创造性作品开创文学上新风气。?存诗二十馀首,皆为乐府诗。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并不因袭古意。继承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曹操《蒿里行》讲析? 此为乐府歌题,本为挽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崔豹《古今注》 : 《薤露》《蒿里》泣丧歌也。……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 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 《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谓之挽歌。 ? 古辞尚存,纯感叹人生短暂,情调消沉,《乐府诗集》编入《相和歌辞· 相和 曲》。诗人借用古题,目的是为了表达对死于汉末军阀混战中广大无辜百姓 的沉痛哀悼。清人方东树曰:“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 咏丧亡之哀,足当挽歌也。”(《昭昧詹言》)同时,对古诗的形式也给予了改造,变杂言为五言。&&&&曹操《蒿里行》讲析? ? 分三层,每一层再现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事实。 首四句,写“关东义士”为讨伐董卓结成军事联盟,志在兴复汉室。是为第 一阶段。 ? 中六句,写由争夺势利而发展到相互火并,是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又包括 三个过程:发生;发展;高潮。?? ?后六句,写各个军阀大混战,造成社会空前大破坏,是为第三阶段。钟惺《古诗归》评曰:“汉末实录,真史诗也。” 语言质朴简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格调苍凉是这首诗主要艺术特色。&&&&曹操《观沧海》讲析? ? 《观沧海》是诗人的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 《步出夏门行》 一名《陇西行》。《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 瑟调曲》。?“夏门”,洛阳北面西头城门,汉代名“夏门”,魏晋时又叫“大夏门”。古辞尚存,内容是写升仙得道。?曹操这组诗,开头有序曲,称“艳”,下面四章:《观沧海》《冬十月》 《河朔寒》(一作《土不同》)《龟虽寿》。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 时。&&&&曹操《观沧海》讲析? 《观沧海》是我国古代写景诗中出现得较早而又写得相当成功的名作之一。 写出了大海的辽阔气势和雄伟景象,表现出诗人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 首二句,开门见山,点题直起,从山写到海,由“临”引出“观”,点明了 观沧海的地点。 ? 中六句,写从大海中“观”来的景象。围绕“观”,由“观”的视线分层写 来:由水引出山,由山带出树木百草;看到草木摇曳之态,眼前突现惊涛汹 涌之状。 ? 后四句,写“观”后感想,概括写出大海辽阔气势,充分显示大海胸怀,磅 礴气势:容纳百川之流,包容无穷宇宙。这是写海,也是写诗人自己,从大 海的辽阔气势中,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博大的胸怀,作为政治家的伟大气魄!&&&&曹操《短歌行》讲析? 《短歌行》,“汉旧歌”,《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 平调曲》,古辞已佚。 ? 乐府诗体中既有《短歌行》,又有《长歌行》。所谓“长歌”“短歌”,实 际上是指曲调长短而言。就音调而言,长歌激烈慷慨,短歌则微吟低徊。?曹操《短歌行》有两首,此为其一。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是曹操诗歌里最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在诗歌中,诗人昂然回旋地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人生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清人陈沆说:“此诗即 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曹操《短歌行》讲析? 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举贤勿拘品行 令》。认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主张对 “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要大胆 起用。 ? 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古诗十九首》: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 及时,何能待来兹?”“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 津。”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 感情充沛,结构浑然一体。四句一韵,共八韵。每两韵为一层,共四层。第 一层,写人生短促,忧思难忘。后三层,回答忧思的内容并反复抒发延揽人 才的迫切心情和礼贤下士的热烈愿望。情感结构:人生苦短――忧思难忘 ――忧思的解脱――愿望的实现。&&&&曹丕诗歌选讲?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五年(220)代汉称帝, 为魏文帝。作为建安文坛领袖,其诗今存四十馀首,一半是乐府诗。其诗有 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虽然有宴游诗,也有抒情言志之作,但以男女爱情和征 夫思妇为题材的作品居多,而且这类诗也体现了他的创作水平;二是形式多 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沈德潜《古诗源》:“子桓 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变化两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 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善选用清词丽句,配以和谐音韵表达纤丽情思。 《燕歌行》是其代表作。&&&&曹丕《燕歌行》讲析? 《燕歌行》,乐府歌题。《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 平调曲》。《乐府诗集》引《乐府广题》:“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 曹丕《燕歌行》有两首,此所选为第一首。这首诗,为古今学者特别注意: 一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二是,情致委婉,节奏美妙,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 ? ? 从内容上看,此诗可分三层理解: 开头四句,实写秋天的环境,引出思妇的思情。 中间七句,着力表现诗中主人公对丈夫的深情怀想。 最后四句,借助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凄苦心情。&&&&曹丕《燕歌行》讲析? ? 艺术特点:善于写景和抒情。 首先,紧扣主人公情感选景,选择一系列足以表现思妇相思感情的景物:萧 瑟秋风,南飞大雁,飘零草木,结露霜华,向西流转的银河,含情相望的牛 郎织女星,皎皎明月照着孤枕空床,幽咽琴声伴着微吟低唱……有声有色。 ? 其次,在全诗的布局上,因情而设景,由景而生情。起笔描写萧瑟、凋零的 深秋景色,引起主人公感情初生波澜;随着景色进一步描写,即群燕和鸿雁 南飞,思妇联想到飞禽知返亲人忘归,感情到达高潮泪湿衣衫;幽咽琴声和 微吟短歌,使思妇感情得以抒发渐趋平静;凄凉夜景,面对牵牛织女星,感情又跌入更加悲凉的境地。情由景生,景因情设,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曹植诗歌选讲?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胞弟。生前曾封陈王,死 后谥“思”,后人称为“陈思王”。政治上的悲剧造成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用一 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其诗歌、散文、辞赋,成就皆高于同时代作家。 故钟嵘《诗品》 曰“陈思王为建安之杰。” ? 诗歌成就最突出。丁晏《曹集诠评》曰:“诗自汉魏以来,卓然大家,上追 骚雅,为古今诗人之冠,陈思王其首也。”现存诗歌九十馀首,一半是乐府 诗,五言是最主要的形式,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诗歌内容,以 建安25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浪漫情调; 后期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曹植《白马篇》讲析? 《白马篇》,乐府歌题。《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 齐瑟行》,无古辞。?《乐府诗集》曰:“白马者,见乘白马而为此曲。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太平御览· 兵部》引此诗作《游侠篇》。?全诗分为四层,塑造出一位英气勃发、武艺高强、境界高尚的“游侠儿”形 象,给人以崇高的美感。?崇高,一种近似于壮美的形态,但比壮美更高级、更庄严,是一种庄严的美、圣洁的美、伟岸的美,也可以说是一种带有神圣性和严肃性的美。这种庄严的美、圣洁的美、伟岸的美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尤为充分。&&&&曹植《白马篇》讲析? 开头六句,写游侠少年英姿,并交待其履历。开篇二句,气势不凡,“金羁” 与“白马”相互映衬,一黄一白,色彩鲜明,何其骏美!“白马”奔驰,轻 捷矫健,如风驰电掣,生气飞动,这又是何等壮观!这,表面上是写马,而实际上是写人,马的雄风已鲜明地体现出“游侠儿”的勃勃英姿,表现出一位少年英雄的高大形象。这个开头既“警”且“奇”,气势夺人,扣人心弦。 ? 接下来写“游侠儿”履历,不仅壮美而且崇高。“幽并”是古代冀州之地,战国时属燕赵所辖。《隋书· 地理志》“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作为诗歌意象,“幽并”包 含着深厚文化意蕴和崇高美的审美感受。即“游侠儿”并非一般意义的游侠 少年,而是具有“感慨悲歌”气慨的壮士,是具有古代“勇侠”风范的大英 雄。他少小之时就曾离开家乡,参加了保卫边疆的战斗,并获得显赫的名声。&&&&曹植《白马篇》讲析? “昔宿”以下八句写游侠少年精绝的射技和非凡的武艺。属插叙。 既运用 “破”、“摧”、“接”、“散”等刚性很强的动词,又连用两个比喻,使 “游侠儿”刚健有力的气质、勇猛顽强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 “边城”以下六句写游侠少年应召出征,杀敌立功。 “边城”四句,遥接开 头二句,回答“连翩西北驰”的原因;“长驱”二句,写战斗经过。虽仅有 十个字,但“游侠儿”身心蓄积和压抑的无限力量,奔腾不息、战无不胜的 气魄却跃然纸上,展现出勇武压群敌,豪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