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了 口袋钱包官方网站没钱的人还有吗

31岁,习惯性撒谎的人是不是都是不堪和可耻的?
各位老师和询友大家好!我就简单的说明一下情况。自己出生在等于医生世家条件各个方面都很好,今年已经31岁了做了很多让父母伤心忌讳的事就是撒谎!源于从小害怕被家里说想逃避问题也是逃避惩罚等等,现在就是让身边的人都很伤心,身边的人也都因为很小的一件没有必要的事也都撒谎和欺骗,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真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思维思想上都很混乱,我想知道是不是自己出问题了?是心理上疾病还是精神上的呢?事情发生很多不知道从何阐述,同时自己婚姻也很不幸,人家都说我不应该把问题都归咎于别人身上自己肯定也是有问题的目前也是很迷茫,最近这几天容易心慌恐惧,喘不上来气,特别爸妈说我各种不好的话之后突然很想去轻生……自己都感觉很吓人
亲爱的楼主,回顾一下我们的所提的问题,都会发现,我们对待自己内在感受的方式与我们的父母是何其相似
面对一个不自觉用撒谎来掩盖自己错误的孩子,给他贴一个”不堪“和“可耻”的标签,除了让他更加恐慌,被内在的评判压得喘不过气来之外,并不能真正帮助到他。也正是如此,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去审视自己时,也更容易把自己内在逼上绝路。
“爸妈说我各种不好的话之后突然很想去轻生”,我想这可能是我们不自觉用谎言去掩饰或回避的源头。无论我们做过什么,犯了怎样的错误,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最先产生的感觉是痛苦和无助。从你描述的背景信息来看,我只是猜想,你们家庭可能也是一个比较看重颜面和形象的家庭,容易将这些负性的体验归咎为“错误”或者“不足”,当然,你的环境里也不太允许那些“错误”和“不足”出现,这对你来说太可怕的,遮掩变成了最优先的反应和选择。你的婚姻的不幸,无论原因如何,我们会痛苦,容纳这些痛苦,才能去探究原因。
去梳理这些内在体验,而不是评判和责怪它们;去陪伴这些不幸,而不是分析和归咎原因。
我想你可能确实需要专业的帮助,去一点点理清,这些“自动化反应”背后的体验,理解自己,才能面对痛苦和真实。
慧娟~畅心咨询师
亲爱的,不要害怕,这个可以通过咨询来改变的。你看“源于从小害怕被家里说想逃避问题也是逃避惩罚等等……,”这段文字你自己也说得很清楚,你的“说谎”它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为你避开了“被说教”,所以它是在哪个条件下保护你的,现在你自己长大了,有些事情也不会“被说教”了,所以,你现在是可以脱下这个“甲胄”了,通过咨询技术,完成这个脱下的过程,你这个情况就会有改变。需要花点时间?。祝福
你好,确实临床上会看到一些来访者有撒谎成瘾的问题,一些完全没有必要撒谎的事情,TA都会自然而然地撒谎,虽然觉得没有必要,撒谎还给自己增加麻烦,因为要不断去圆谎,但是依旧如是,并没有任何改变。通过心理咨询,我们发现,这些来访者虽然成长在优异的家庭条件下,但是现实中的父母(更多是父亲),是一个随意惩罚孩子、暴怒,喜怒无常甚至是有点残暴的父亲,导致孩子为了逃避惩罚和逃避被羞辱,往往习惯用撒谎的方式。当然,我在临床上也只见到这样一个例子和这个例子下的家庭关系,可能并不能完全回答您的问题。撒谎对于一些来访者来说,是一种生存方式,在其背后,是一种无法承担自身或者主体消隐的实在焦虑。当然,这其中有深刻的精神分析理论在解释这种主体消隐,在这里谈理论并不太合适。
你好,可以感受到你内心的焦虑和挣扎。撒谎习惯的形成,一定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所以,习惯性的撒谎的人,也不应该用不堪和可耻来评价。这只是一个不良习惯而已,只是长大后的你还在沿用儿时的行为习惯,这和道德无关,和内心成长不足有关。这不属于心理疾病,更不属于精神疾病,但一定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加上你这几天的心慌恐惧,呼吸困难,建议你最好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既可以对你目前的心理状态做一个评估,同时也能帮助你解决内心的困扰。祝福你!
你好,当你用于呈现这个撒谎的习惯的时候,恰好说明了你是一个非常的善良很正常的人?这恰好是转变的开始?
或许你在早期的几次撒谎中收益,让你学会了通过这种沟通模式,当你觉得自己背负这种道德压力,当你又遇到婚姻不幸福的时候,让你对自己的看法更加的贬低,为此你非常的自责和内疚。
痛定思痛,或许考虑通过找个专业的咨询师这一面镜子来了解一下自己的撒谎的行为模式究竟是怎么形成并内化成你今天倍受压抑的负担的?卸下精神的这个沉重的壳,活出表里如一是自我,你便获得自由和重生!
是否不堪与可耻算是一些道德评价,但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撒谎的习惯让你的生活与你想要的状态背道而驰,甚至感觉到很多痛苦,我想这才是更加值得去关注的。其实我们的心理困境大多都可以说是自身与环境之间不良互动的产物,不管是为了逃避惩罚,还是当时有更多的复杂性因素,让你使用撒谎,甚至越来越多地使用,以至于渐渐地变成了一种不自觉的习惯,而这习惯对于你的关系与生活的影响,也从开始的保护性,发展成了更多的破坏性。所以需要更多了解和重视的,我想不仅仅是撒谎本身,还有你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秩序与掌控的这样一种状态。试着先放下批判,看看自己怎么了,几行文字对于阐述一个人的生活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必要时,可以尝试寻找专业的帮助。
谢谢各位老师的建议,我想补充一下,现在父母对我成见非常大,因为这些事情在他们看来已经是无法挽回的余地的感觉!老是说我不是人
你好,隔着手机屏幕感觉到你的压力,
心理公开课
壹心理学院
壹心理测评
壹心理咨询
口袋心理测试2K13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K60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妈妈: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建议所有人都看看)
作者 | 国馆
来源 | 国馆(ID:guoguan5000)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以至于,连自己死了都没人知道。
罗奶奶已经72岁了,一个人住在湖北的老家,一个儿子,在广州买了房,离家远,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
儿子上次回来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九,离开的时候正好正月初二,在家里的日子还不到三天,她不怪儿子,知道他压力大,工作忙。
退休前,罗奶奶是名老师,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退休后,发现可以写的东西越来越少,翻开过去一年的日记本,写得最多的是:“今日无事”。
在孩子过完年,离开后的一个月里,罗奶奶生病了。
终于有一天,她艰难地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罗奶奶去世的消息,儿子三天后才知道。
向大兰已经74岁,一个人住在重庆的某个深山窝里,老旧的房子,门槛和房门四角都已经磨圆,屋内一片漆黑,只有简单的桌子、凳子、蜘蛛网,以及发散的霉味。
村里没有年轻人,20岁到50岁的,都在外面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留在农村,一年也挣不到两千块。向大兰的儿女也一样。
邻居说,她的儿女孙子都对她挺好的,每次来看她,都会给她钱花,只是常年在外,无法照顾。
前几年,儿子还把老人接去了广东,不到三年,向大兰就回来了,人生地不熟,气候不习惯,吃得也不习惯,日子久了,儿媳也合不来,越住越痛苦。
回来后的向大兰,越发不爱与人说话,不看电视,也不会用手机,很多时候就在门口坐一天,从早晨看太阳升起,到傍晚看太阳落山,不说一句话。
有一次,邻居看她好几天不出门,就去喊门,喊了很久,也没见答应,以为出事了。找了几个人准备撬门,刚一碰到锁,就听到了里面的声音:“不要撬门,别撬坏了!”
因为腿脚不便,向大兰买东西都要托人捎带。7月17日这天,她给了邻居13元钱,请他买10元药酒、3元止痛片。
7月18日,她的侄子端了碗豆花过来,喊了几声也没反应,想到老太太不爱搭理人,侄子又端着豆花走了。
7月22日,邻居带着药酒、止痛片来找向大兰,喊了半天又没见答应,另一个邻居说,向大兰已经三四天没出门了。
村长、村支书和向大兰的妹妹随后赶来,撬开门后发现,向大兰吊死在门头,脖子里缠着绳子,肚子鼓得老大,屋子弥漫着一股臭味,是自杀。
邻居说,这一辈子受的罪算是到头了,“死了,也就解脱了。”
在农村,这样的事件到处都有。“出门一把锁,回来一盏灯”几乎是他们生前的最真实的写照。
就像围绕他们的大山一样,永远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他们的孤独与寂寞,同样是无穷无尽。死亡,反而成了解脱,成了救赎。
王师傅是安徽蚌埠的一名退休工人,60多岁,早年离婚,一个人将两个女儿抚养长大,一个嫁到了外地,一个在本地。
老人独自住在一栋居民楼的楼顶,和周围的人很少来往,也很少说话,邻居的印象是深居简出、寡言少语。可能是害怕孤独,家里养了近十条狗。
有一天,楼下的马师傅发现不对劲,楼上的灯整天整天地亮着,也没关过,家里的狗一开始还汪汪叫,这几天却不叫了。楼下的大妈说,已经好几天没看王师傅出来买粮、遛狗。
大家觉得可能是出事了,于是报警。民警和老王的女儿都赶过来了,门被反锁,打不开,只好联系开锁公司。
门一开,就闻到一股异味,还有一屋子窜来窜去的狗,场面一片狼藉。王师傅已经死了,大概一周左右,具体时间不知。
有人猜测,王师傅死后,狗开始叫,想叫醒主人,却发现主人再没起来。慢慢的,王师傅的尸体开始腐烂,饿急了的十条狗,就开始分吃王师傅的尸体。
表面上繁华的都市,却居住着中国一半以上的孤独老人,没有陪伴、没有照顾,甚至连找个说话的朋友都很难。
他们徘徊于公园、行走于河边,最终在没有黑暗的城市里,等待死神的到来,悄悄离去,没人发现。
很多人不知道,年迈的父母是如何生活的。或许,当我们感叹岁月像把杀猪刀的时候,他们却扣着手指,度日如年。
又或许,当我们拎着面包牛奶挤进地铁的时候,他们正拄着拐杖,从公交的起点,坐到终点;又从终点,坐回起点,反反复复。
只为了多说几句话
小郑是上海徐汇区的一名送水工,每隔十天,他都要给小区的一位老奶奶送水,老人七十岁,唯一的女儿结婚了,一个月回来看一两次,多数情况下,老人独自在家。
送水的次数多了,就熟了,每次送水,老人都会找他做点小事,挪一下沙发,搬一下家具,或者替她扔一下垃圾,其实是想把留下来多讲几句话。
小郑说,我在给她换水桶的时候,她都会抓紧时间跟我说话,家里有些什么人,生活得怎么样,每天送多少水,等等。每次离开,她都会拿些零食,塞在小郑的口袋里。
从没想过,想找个人说话都那么难,哪怕只要几分钟。
坐到终点,又坐回来
刘爷爷已经82岁,躲过了日军的轰炸机,也捱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晚年却被孤独捕获,三个子女,一个出省了,一个出国了,还有一个身体不好,很少过来。
刘爷爷每天基本不着家,去江边看人下棋,或者在小区里看野猫打架,一看就是半天。实在没意思,就随便找个公交车,从起点坐到终点,又从终点坐到起点。
记者要来采访他,刘爷爷特意去超市买了“一个里面有一整只虾仁”的高档速冻饺子,一定要留记者吃顿饭。饭桌上,刘爷爷喃喃自语:“爷爷其实不饿,就是想桌子对面有个人一起吃饭。”
对他们来说,不缺钱、不缺穿、不缺吃,唯一缺的是,饭桌的对面能有个人一起吃饭。
很少洗澡,害怕摔倒
李皖园已经76岁,一个人住在北京东城区,她身上患有两种慢性病,两年前就已经行动不便,最大的困难是吃饭。
只能靠女儿每周末过来帮忙做顿饭,或带来够吃一周的包子、饺子。女儿已经53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来一次也不容易。
老人说,为了不拖累女儿,“晚上尽量少喝水、少吃饭,少去卫生间”,“也尽可能少洗澡,万一跌倒、摔伤,就太麻烦了。”
谁又能想到,那个曾经扛过世界的母亲,到老了竟然连澡都不敢洗。
这几天,微博被一个故事刷屏,贵州大山深处的一位老人,女儿在广东工作,因为距离远,只有过年才回家,出去工作了5年,就回了五次家。
母亲以为女儿工作忙,好几次生病,都没告诉她。所以在女儿的印象里,母亲的身体一贯健朗,她不知道母亲一直患有心脏病。过完年,女儿又准备去广东,离别前,母亲还对她说:“女儿,放心,妈妈身体很好。”
在一个平常的深夜里,母亲悄悄的去世了,好几天没出门,村里的人才破门而入,老人的尸体已经冰凉,连具体哪天去世的都不知道。
女儿从广东匆忙赶回来,看到地上的母亲,嚎啕大哭:“我好后悔啊,真的好后悔啊,过完年我不该回广东。应该留下来陪妈妈。”
其实,错的不是女儿。谁都没资格去责备一个摆脱农村、走向城市的儿女,那是不可逆转的滚滚红尘,那道无法跨的越城乡差异的鸿沟,最终会将儿女与父母分离开来,可能隔着千山,隔着万水,最后也隔着阴阳。
就像弋舟说的,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以至于,连自己死了都没人知道。
刘先州工作,老家在河生已经买好了回家的高铁,他在广南,隔着千山万水,几天前,老父亲打来电话,告知他家里一切都好。要是没时间,清明就别回来了,他一个人能搞定。
儿子笑了笑,告诉老父亲,最近不忙,已经买好了回去的高铁,一放假就回家。
其实,不忙是假的,他刚从外地出差回来,整个清明都安排得满满的,但他还是多请了两天的假,加上清明,一共五天,他知道,钱永远赚不完,再忙也得回一次家。
他曾问过自己,如果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父母超出13岁,活到85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
如果一年就春节回家一次,一次待七天,除去聚会、应酬,以及睡觉和上街购物,真正能在家里陪父母的时间还不到两天。
这么一算,在余生剩下的日子里,陪父母的时间竟然不足一个月,算完,不禁哽咽。
远离父母,有时候是身不由己,或许我们能做的是,仅仅是趁着父母还健在,趁着我们还年轻,多回家看看,对年迈的父母来说,这就足够珍贵了。
作者:国馆(ID:guoguan5000),一个有内涵的公号。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华尔街之狼》原型:31岁成亿万富豪,一夜之间失去一切
电影《华尔街之狼》的主人公原型乔丹·贝尔福特也是《华尔街之狼》一书的作者,他确实是一位相当“成功”的金融骗局制造者。
骗局的逻辑很简单,贝尔福特拒绝聘用任何有经验的股票经纪人,反而将原来为他开卡车的一批年轻热血的销售员招至麾下。他传授自己拿手的陌生电话推销技巧“柯达推销术”——首先不要提及某只无名的场外交易股票(低价股),而是吹捧一只蓝筹股(比如柯达)。在投资者接受了蓝筹股这个诱饵并开始信任经纪人之后,经纪人才会推销垃圾股。
今天盈泰财富云分享一篇关于贝尔福特的文章,顺便想说的是,高端财富管理机构只会吸纳有经验的理财师或者私人银行家,大门并不会向那些无知的“小白人”敞开。
1998年,美国长岛岸边的豪华别墅内,香烟和酒精的气味蔓延,年轻的男女跳进舞池中疯狂扭动,派对上一片奢靡。
忽然,一阵尖锐的警笛声传来,穿着警服的人鱼贯而入,走向正在品味香槟的乔丹·贝尔福特(Jordan Belfort),将手铐扣入他的双腕。
两分钟后,人群一哄而散,只留下偌大的别墅和酒精刺鼻的气味。
乔丹·贝尔福特,股票经纪人,被《福布斯》杂志誉为“股市中的罗宾汉”,31岁便坐拥上亿美元资产。
从出生平凡到亿万富翁,一个毫无金融背景,甚至只有高中文凭的人,是如何在资本世界中异军突起,并以最快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
事情还要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
商业天才养成记
1962年,贝尔福特出生于纽约市一个中产家庭,父母都是会计师,在纽约,这样的家庭不计其数。
如果按照常规家庭的模式发展,贝尔福特应该会上大学,毕业后进入企业打工,然后结婚生子,永无出头之日。
青春期的他个子矮小,样貌平平,但是也像同龄人一样喜欢漂亮女生。
因此,他被同学嘲笑,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父母削尖了脑袋想要跻身上层社会,而终究是做无用功,母亲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贝尔福特身上,一早为他制订好进军医学院的计划。
这些都对他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认为,被拒绝和嘲笑的原因是自己没有钱,于是下定决心成为有钱人。
无可置疑的是,贝尔福特拥有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
他小的时候,就主动在暴风雪后拿着铲子,敲开一扇扇大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提供铲雪服务,并收取20元美金酬劳。
“我是个天生的商人,赚钱对我来说易如反掌,只要有心,遍地都是商机。”
16岁那年夏天,贝尔福特在长岛附近的海滩闲逛,天气很热,他发现人们想要购买冷饮时必须穿过几条街,才能找到唯一的冷饮店。于是他灵机一动,买来冷却箱,放入大量冰激凌和饮料,沿着沙滩叫卖,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就这样,凭着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他总是能抓住一些小商机,利用几个暑假赚够了上大学的全部费用。
高中毕业后,他前往巴尔的摩牙科学院上大学,开学典礼上院长的演讲,如一盆冷水朝他兜头淋下:“牙科的全盛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如果你想要挣大钱,趁早打消这念头,因为你来错地方了。”
贝尔福特当即作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开学第一天他办理了退学。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拜金主义盛行,带来了残酷竞争、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美国青年追求金钱,陷入狂热的迷惘,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贝尔福特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强烈影响,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抛弃学业闯荡社会。
自立门户狂吸金
不久后,他遇到了第一任妻子特蕾莎。
为了负担起家庭重任,他开始挨家挨户推销冷冻龙虾和牛排,基于年少时的基础和良好的口才,使他的销售量很快打破公司的记录,成为最优秀的员工。
但是这种稳定的生活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
他辞去工作,自己推着车贩卖肉类,凭着超凡的销售本领赚到了不少钱,然后在24岁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当上了老板。
好景不长,由于经验不足,仅过了一年多,公司倒闭了,他还背上2·4万美元债务。
但是他毫不气馁,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美国金融的心脏,华尔街。
华尔街充斥着投机取巧,发财心切的股票经纪人,而对于贝尔福特来说,股票和冻肉没什么两样,都是把产品卖出去而已。
由于没有金融背景,他被分配到最底层的职务,也就是联系员,整天跑腿打电话。经过半年努力,他考取了股票经纪人执照,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日是他上班的第一天。当天下午四点,公司忽然警铃大作,整个欧洲国家股市崩盘,跌到了508点,那天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一“。
贝尔福特所在的老牌股票公司,一个月后竟然宣告倒闭。
就这样,他成为富人的美梦再次破灭。
失业后,他进入一家仙股交易公司,并在那里发掘了巨大商机。
仙股特指低于一美元股票,投下去的钱通常泥牛入海,所以它也被称为“垃圾股”。懂行的有钱人不会购买垃圾股,贝尔福特就致力于攻下那些底层人群。要知道卖出仙股的佣金有50%,而蓝筹股的佣金还不到1%。也就是说,每卖出一支仙股,他可以从中收取一半的高额佣金。
但是在美国法律里,向弱势群体售卖仙股是违法的,属于典型的金融诈骗。被欲望冲昏了头脑的贝尔福特以身试法,拨打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诈骗电话。2分钟后,他得手了,并获取高达2000美元的佣金。初次试水成功后,他开始肆无忌惮地推销仙股,将垃圾股说得天花乱坠,骗过无数个电工、邮递员、司机,利用他们想一夜暴富的心理发了一笔横财。
不久,他不仅还清所有债务,还拥有了7万美元资本。
与联邦调查局的较量
贝尔福特的成功秘诀,就是永不妥协,永不满足。
他再一次辞职,与住在同间公寓里的家具推销员阿佐夫另起炉灶,自立门户。渐渐地,他的团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然而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向弱势群体推销垃圾股违法,而富人又不会购买垃圾股,如何权衡两者呢?
只赚穷人的钱,公司显然无法做大,而且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聪明绝顶的贝尔福特决定对公司进行彻底改造,这一次,他瞄准了美国1%的有钱人。他的目标,从小鱼小虾变成了食物链最顶端的富豪。
1989年,他注册成立斯特拉顿·奥克芒公司,向员工传授柯达推销术,首先推荐让富人获得利润的蓝筹股,以此为诱饵,抛出垃圾股。
这个方法成功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不少人上当受骗,金钱源源不断地涌入他的口袋。
“我们只要敢想,就可以把整个公司捧入云端!”
在疯狂的扩张下,他每周进账6万美元,拥有豪华别墅,跑车和私人飞机。这种肆无忌惮的敛财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警惕,美国证券委员会派出专家调查,但当客户名单摆上来时,调查人员也无能为力,因为名单上全是身家数百万的富豪,而美国法律只规定了不许向弱势群体出售垃圾股。首次调查草草收场,最后,委员会只得找了几个鸡毛蒜皮的理由,向奥克芒公司开出10万美元的罚金。这些钱,对于贝尔福特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这次警告贝尔福特全然没放在心里,他继续扩张自己的商业帝国,用尽一切手段敛财。
有一次,证券委员会的调查人员正在公司进行查账,贝尔福特面不改色地坐镇办公室,指挥经纪人哄抬股价,创造了3分钟内入账1250万美元的奇迹。如此藐视法纪和商业道德,但所有人都对此束手无策。
此后,他更加没有顾虑,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开派对、酗酒、嗑药,甚至纵容员工一起参与,请来大群美女到办公室里为员工助兴。他渐渐迷失在自己亲手构建的帝国大厦里,滑向罪恶的深渊。
他不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柯乐曼已经盯了他很久。柯乐曼多次向奥克芒公司的员工探听消息,不料每个人都守口如瓶,不得不说贝尔福特拥有笼络人心的超高手段。
调查进展缓慢,但贝尔福特却先自乱阵脚,柯乐曼穷追不舍的坚持让他十分忧心。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哄骗第二任妻子的婶婶在瑞士银行开户,然后将大笔资金非法汇入其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次,他失算了。
反洗钱正是柯乐曼最擅长的领域,最终柯乐曼搜集一系列证据,说服以严守客户信息著名的瑞士银行出示,然后用充分的理由逮捕了贝尔福特。一夜之间,贝尔福特变得一无所有。公司倒闭,亿万身家被政府收回,妻子提出跟他离婚。他重新变成了当年那个苦哈哈的穷小子。不,比从前更惨。
繁华过尽,从头再来
他的帝国轰然倒塌,十年如一梦,如今梦醒,等待他的是联邦政府的十项罪名控告,和长达30年的牢狱之灾。
贝尔福特恍然醒悟,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偏离轨道的人生,而且还走了那么远,走得如此心安理得,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他从来不是坐以待毙之人,想明白过后,他决定自我救赎。
贝尔福特积极配合联邦政府调查,主动收集合作伙伴的资料,协助联邦调查局破获多起诈骗案。由于表现良好,加上其他几项罪名涉案较轻,他最终只被判了4年,并处以1·1亿美元的罚金。过了一段时间,贝尔福特被送到加州监狱,开始了服刑生涯。
在监狱中,他认识了因贩毒入狱的喜剧明星汤米·钟,两人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汤米·钟很喜欢听他讲华尔街的故事,时常因为他幽默夸张的语言被逗得捧腹大笑。
“你应该把这些经历写成一本书。”汤米·钟鼓励他。
贝尔福特便拿出当年钻研股票的热情,提笔把这些年的经历都写进书里,并为其取名为《华尔街之狼》,他曾像狼一样勇敢,也曾如狼一样贪婪。
很多出版社听说这个消息,闻风而动,最后一家出版社花200万美元的稿费买下了他的书稿。
在监狱中也能赚钱,贝尔福特的确是天生的商业头脑,而且他此前从未接受过与写作相关的培训。
这只是他转型的第一步。
后来,好莱坞著名导演买下了故事,并由莱昂纳多担当主角,拍摄了同名电影,上映后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于是全世界见证了贝尔福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人生。他还因此获得了100万美元的版权费。
由于表现优异,他只在监狱待了22个月就被提前保释,出狱后,他的新书售出,成为纽约畅销书榜首。
“如果你想变得富有,就要全身心投入。”这就是贝尔福特的秘诀,不管在哪一行,他都充满探索精神,追求永无止境的进步。
除了写书,他还在各大高校巡回免费演讲,让学生们以自己为戒,不要触犯法律的底线。
通过励志演讲积累了人气后,贝尔福特回归老本行:做销售培训,同样还是靠口才吃饭,不过这次,再也跟犯法无关。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讲师,每次出场费高达15万美元,虽然跟从前赚过的钱相比,这些钱微不足道,但是再不会将他引入罪恶的深渊。
如今的贝尔福特用自己的能力养三个女儿,住在美国纽约郊区的普通三居室里,虽然不再有宝马香车,别墅美女,但繁华后的平静,才最让人心安。
有人说贝尔福特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但他已经在积极补救自己犯下的错误,他出狱后的收入要分出一半给曾经的受骗者,也用自己所知道的方式,默默回馈着社会。
过去的日子,已是十年尘梦,历经两种人生,才知做人底线。
本文摘编自王大拿在世界华人周刊发表的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华尔街之狼 影评
二十一世纪的黑帮新经典
《华尔街之狼》是老马丁的第23部影片,也是我认为2000年后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说老马丁七十年代最好的代表作是《出租司机》,八十年代是《愤怒的公牛》,九十年代是《盗亦有道》,那么二十一世纪他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优秀的作品就是《华尔街之狼》。
这个改编自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的同名自传电影与传统的犯罪电影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在影片中提出明确的道德判断,更不给人物安排善恶有报的道德结局。它把焦点放在犯罪细节和奢靡生活上,极少关注受害者们。在表面看来,这简直是一场宣扬金钱至上的“海天盛宴”;但只要观众愿意去体会影像背后的片段剪辑、人物的命运变迁,体会字里行间没有被明示的讽刺和抨击,这作品就是一壶老酒,辛辣凌厉,层次丰富,意味都在回甘的留白里。
1. 金钱与信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乔丹·贝尔福特是一只华尔街上嗜钱如命的恶狼,他靠毒品提神,靠女人放松,一步步向金钱这个终极目标不懈靠近。影片一开始,贝尔福特就自述金钱对他比毒品更有吸引力。他说这话时刚用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卷成小筒来吸白面,他面对镜头直接与观众对话,神情放松而兴奋,语调洋洋自得。从这里,一个明显的推论是在华尔街上,金钱如毒品,一旦沾上便叫人欲仙欲死,欲罢不能。有了这样的推论,便会有接下来的道德判断——既然毒瘾有害,那么过量的金钱与物欲也能致人死地。
可真相是这样的吗?
贝尔福特的确锒铛入狱了,可他并未受到什么真正的惩罚。当不肯收受贿赂的FBI探员在破烂的纽约地铁里读着贝尔福特入狱的新闻时,地铁里很可能就是贝尔福特兜售垃圾股票受害者的普通劳苦大众们神情漠然,没人对这新闻有一丝一毫的反应。与此同时,贝尔福特穿着雪白的狱服在监狱里打网球,要不说那是监狱,我还真看不出来那身狱服和高级乡村俱乐部里的会服有什么差别。不仅如此,贝尔福特离开华尔街后混得一直不错,要么教人脱贫致富,要么当成功的大众教育家,写致富的心灵鸡汤,全世界巡回教授销售技巧。
要是上瘾能玩成这样,那上瘾似乎也挺好。
也许这本非“金钱如毒品”的劝诫?
那么换个思路。贝尔福特对金钱的追求已经不是简单的“上瘾”了。他在功成名就后明明有机会金盆洗手,坐享其成,可他在离职演说上却真情毕露,越说越激动,他不怕被罚钱,他就是要继续玩下去。金钱对他,早已超越了物质性甚至心理性的依赖,上升成为信仰。
既然是信仰,那么金钱所代表的东西就必须是一种精神需求。那是成功、出人头地的社会地位,那是一种美国梦式的价值观——英雄不问出身,相信只要你按照成功学的教导付出全部,机会就会对人有所垂青,你就会获得尊敬、地位、名望和梦想的一切。
这说法是不是听起来耳熟得很?“只要好好学习,以后就能实现理想”,“只要信奉上帝就能进入天堂”,“只要坚定信仰,就能实现共产主义”,“信春哥,得永生”……贝尔福特成为了销售专家,那些人在礼堂里听他宣传成功学的理念,那种热切、投入、渴念,跟听着赞美诗伸出双手泪流满面的教徒又有什么本质差异呢?
从逻辑上讲,任何说只要你怎样怎样努力,就能获得什么什么的宣传,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至少也是不实的夸张)。为了保证谎言不被拆穿,就必须扼杀那个看见皇帝不穿新衣的小孩。在这个基础上,一种信仰/生活方式得以扩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征召更多的同道中人,同时把信仰体系外的人彻底边缘化。
那么怎么才能让不信邪的人加入组织呢——必须要把谎言做实。怎么做实?没人见过天堂不是吗,我给你建一个,庄严的教堂,宁静的氛围。你说不怕地狱是吗?我给你描述一下:骨肉分离,永恒的痛苦,可怕的魔鬼,万劫不覆。你不是想知道成功什么样吗?我给你展示一下,香车美女为所欲为,物质绝对等于幸福。你说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你看好了,平淡每一天都在被生活蹂躏,无情无耻毫无怜悯。
谁要跟你说真相,相信我,那都是losers,我们羞辱他们。
谁要跟你说没有上帝,相信我,那都是异教徒,我们烧死他们。
只要金钱所代表的人类成功和等级制度存在一天,贝尔福特式的成功学就终将拥有市场,物质与灵魂之间的战争永不止息。
2. 视觉的狂欢
《华尔街之狼》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那些展示华尔街精英俱乐部内聚众声色犬马的香艳镜头了。没错,老马丁在这些花花绿绿的片段之间节奏拿捏得妙极了,一个小高潮推向另一个小高潮,各种裸露和丑恶都展示得赤裸裸的,毫不掩饰。这些美和丑聚到一起,组成了庞大的荒谬大合唱,一个组曲进入下一个组曲,黑暗、幽默、群情振奋,娱乐效果十足。不管这背后的讽刺在哪里,我猜老马丁和团队在拍摄这些场景的时候自己也该嗨得够呛。要不怎么会有那么随心所欲的表现形式,贝尔福特可以随时打破与观众之间的“第四面墙”,站到旁观者的上帝视角对自己的丰功伟绩夸夸其谈!
那么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三点毕露的成人镜头,这些极尽其能的奢华和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有必要吗?
尤其在最后的道德判断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对受害者的刻画少之又少,这样奢华的视觉狂欢和洋洋自得到底有必要吗?
对一个批判“瘾”的故事而言,视觉的狂欢只是噱头,不仅不能起到戒瘾的功效,甚至说不定会适得其成为反勾人犯罪的宣传。
但对于一个隐藏更深的信仰批判的价值观而言,没有超凡脱俗的视觉狂欢,就不足以让人深切意识到这种价值观的荒谬和悲哀。贝尔福特当然是被批判的,但他并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他除了洗钱、向股民说谎外,在大部分情况下做的并不出格,起码他没有造苏丹红,没有私挖小煤窑,没有走私文物。他离开了华尔街照样可以运用同一套技巧教授他的成功学,照样有大批学生买票去听。为什么?因为他教的,都——是——真——的!
贝尔福特的成功法则是基于既定社会准则的,他不是无中生有地造假,他的方法更是利用人们急于成功的心理,把本来需要十年的时间硬说成十个月,把黯淡的前景添油加醋说成光芒万丈,把1%的盈利说成1000%。他做的一切不过是个虚拟的心理游戏,但就有人相信他——难道你不相信吗?——因为我们都处在这个同样的游戏规则下,我们从小就听惯了“只要……就能……”的造句,我们一看到成功的例子摆在眼前就迫不及待要奋不顾身了。
没有这样的视觉狂欢,你能意识到生活这场更大更黑更残酷的狂欢吗?成功者们在电话那头,我跟你在这头;成功者们在电视那头,我跟你在这头。
贝尔福特一个人的沉浮不是重点——他怎么可能沉下去!他不过是个游戏里的聪明人,他可恶,但他不是真正的恶霸。莱昂纳多的脸,哪怕是嗑药过量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也还是有可爱在其中的。
真正的恶霸才不露头呢。
3. 永远的黑帮
回首看看老马丁最优秀的电影,它们都离不开黑帮的影子。这其中我特别喜欢1990年的《盗亦有道》。这个关于一个黑帮成员如何成长成熟直至崩溃的故事有着史诗般的气魄,绝对优秀的摄影,自始至终笼罩的,不强调价值判断的人性味道的灰色调。在某种程度上,《华尔街之狼》是老马丁黑帮传统的延续,贝尔福特就是《盗亦有道》里的亨利,麦康纳扮演的资深交易员类似罗伯特·德尼罗的吉米,而这个超级黑帮,就是华尔街,就是弱肉强食持续不断推广金钱至上生活方式的美国金融界。
这新黑帮是个更为松散的全新形态的暗黑世界。它不以家庭为单位,抓住机会什么人都可以迅速崛起大干一票,前提是你得够狠够彪悍。顾及朋友情谊的转天就能被卖,可不尊敬规则的瞬间就被扫地出门。女人和毒品不仅是麻痹神经的必须,更是投名状般的誓词。黑帮里没有一个超出了符号意义的有血肉的女性,因为有血肉的女人在这个以阿尔法男性为主的环境里要么加入粗俗的杀戮,要么抽离灵魂成为玩物。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被架空了的金钱信仰的新世界,在酒精、毒品、女人和无边无尽的物质尽头,淘洗出来的却是最传统的、千百年来都同样血腥丑陋的一部暴力史。这部历史里没有哪个人物是真正的十恶不赦——只要足够靠近,谁的人性不透出星点光芒;也根本没什么善恶有报,所谓道德判断根本无章可循——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中的罪魁祸首们,那些炮制出有毒资产的投行精英们和年薪几千万美元的CEO们,有哪个遭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不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这就是我们今天切身生活的最现实不过的荒谬世界。
这就是真相。这是一部关于时代真相的电影。
我坚信老马丁的这部电影将成为又一部深切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现实的经典作品。他戏虐调侃百无禁忌,他让澳洲金发美女玛格特·罗比向莱昂纳多连泼了三杯水!他敢于让唯一的正面人物,FBI探员帕特里克在被羞辱后在抑郁肮脏的地铁里继续忍受不公正的孤独!《纽约客》的Rachel Syme把《华尔街之狼》和《伟大的盖茨比》相比,她更向往《盖茨比》中穿透资产阶级声色犬马,仍然指向美好与人性的那束绿光。但我却更欣赏《华尔街之狼》的粗俗、辛辣、讽刺和黑暗基调。这是一把彻底抛弃了温情和鸡汤的血淋淋的刀,插破浮华,捅向时代的罪恶的心脏。
在真相面前我们每个人都难逃其责。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袋钱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