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三国单刀赴会会的真正英雄究竟是谁

谈关公文化的孝悌忠义对当今国家社会的影响-涵悦时间娘娘庙谈关公文化的孝悌忠义对当今国家社会的影响作者:涵悦时间 / 微信:&&发布:谈关公文化的孝悌忠义对当今国家社会的影响指导教授:邱金和(美国哈弗大学宗教研究学科)学生:董衿希序论渺渺清水寒,青青关山远,中华文化在阡陌洪荒中走向成熟,文明的种子如同一颗稚嫩的青芽在神州肥沃的土壤中成长壮大,诞生了廖如星汉的文化圣人和神仙传说。在百家争鸣的思想多元性崇拜的时代潮流里,关圣信仰在浩宇变迁中穿越过去未来,构筑起普罗大众心理层面的精神碑塔。古往今来,忠义孝廉不仅是中华子孙奉行的德行标杆,也是世界文化的绮丽宝藏。关圣帝君忠贞廉节、孝悌义行的文化信仰在华夏大地上延绵1790年,他所代表的民族符号性意义及价值已经与炎黄子孙心目中那位上古时期创立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其地位并驾齐驱了。生而为人知黄帝,这是华夏儿女共同的血脉和基因,长而成人知关圣帝君,能明辨气节与忠义,尤其作为人的子女、朋友、兄弟、下属,在关公的身上才能觅得做人的规矩和位置。关公信仰起源于魏晋,产生于隋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如今,更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公文化信仰的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成为了当今社会文化中令世人瞩目的民俗事项。关公信仰作为民间信仰中最具代表的俗神之一,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庞杂,这种文化以小说、图画、雕塑、建筑等诸多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其中建筑一项就包含了和关公有关的祠堂、庙宇、陵墓和戏台等诸多元素,并且在关公古代庙宇建筑内都保留了世人对关公评价的槛联,这些槛联或赞其忠义,或歌其英明,或称其神武,或表其仁义。而关公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明的传承,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官方和民间的共同支持,千百年来,关圣帝君的文化意义涵盖了儒释道三方面,在儒家,他是仅次于文宣圣王孔子的武圣帝君,在道家,他被尊称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在佛家,他是佛教的伽蓝护法。他扎根在不同地域文化体系里。在精神层面,他是人们遭遇艰难险阻时的信仰支撑;从道德层面看,他所代表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而从文化层面讲,他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屹立不倒的文化丰碑。学界对于民间关公崇拜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信仰的形成、演变、传承、影响和功能等问题的解析和探讨上。目前关公研究已经成为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的探究热点。在国外的关公信仰研究,早在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据考证,关公文化的探究专题从西元1840年传教士百奇的著述《解析中国之四:关帝保佑》就开始发祥于欧洲大陆了。并且,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旅行家和民间文学家普塔宁首次在中华采录民间传说故事,并于1893年整理成文,用俄文出版了《中国唐古特——西藏边区与中央蒙古地区》一书,书中不仅收集了中华民族西北各族传说,更有很多关公的故事。1926年,俄国著名汉学家王西里院士(瓦·巴·瓦西里耶夫)出版了名为《中国崇拜的关神》的小册子,从而开启了国际上关公信仰的系统科学研究浪潮。之后,俄国学者李福清在《关公传说与关帝崇拜》一文中,对民间的关公传说进行了解读,如青龙刀与赤兔马,关公出世,显灵,庙宇以及少数民族与邻国信仰状况和现象等。美国华籍学者杨方堃的专著《中国社会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是以西方学者的角度来探究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成果,他认为,关公信仰在中华民族人格拜神中最具有代表性。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鲁尔曼则说,关公是一个综合性的英雄,他既是一个战士,又是一个书生,还具备帝王之姿。“乡村精英通过参与修建关庙,使关帝成为一个国家和皇朝的正统形象,关帝的形象不仅在教义上,更在组织上链接起来。”那么,关公的文化信仰为何能在中国威震神州大地,在世界享有盛誉,那恐怕还是关帝“神格”中所代表的普世价值。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曾说过:“民族凝聚力还有其精神基础,亦即思想基础,能维护人心,增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关公文化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凝结了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关公奋斗一生的最高政治目标就是复兴刘汉王朝,一统天下。为了实现这一追求,他矢志不渝的在战场上拼搏,并最终为此而献身。铜陵关帝庙的槛联为他一生的事业和志向证明,槛联上写道“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备尝,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朝降魔俘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寥寥42字,不仅概括了关公在世时“扶炎汉”统一天下的平生业绩,同时还歌颂了关殁世后成神依然不忘统一国家的夙愿。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其核心价值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今天,华夏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特点,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关公文化的精神正是古人对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与诠释。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培育和践行美好社会的过程中,不论是海外,台湾,中国社会主义社会,都需要关公精神。一、历史小说,戏曲演义中的关帝形象和忠贞廉节、孝悌义行的“义神”品格自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上映了依据历史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三国演义》,由讳号为湖海散人的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演绎的这部描写公元184年到280年间,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小说,历来被评论家列为宣扬正统儒家仁政思想的扛鼎之作,即显示了当时朝代的主流意识,也表达了最崇高的艺术成就。在中华2500年的文化长河里,《三国演义》如同星海汪洋中的璀璨一粟,在同期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灿烂生花,光华夺目于众星之上,成为并列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的第四大名著。在中国的文学和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一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副延绵无尽的江河湖海日月图景宏伟的展现出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从此三国鼎立,各路豪杰在莽原逐鹿奔驰,真是“朝露弥琼宇,征马啸北风。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兵。”东汉末年的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割据混战,英豪辈出,谋臣并起,在这奔流翻腾的大时代里,终于,历史的车轮在宿命的推动下缓缓拉开了帷幕。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曹操、孙权、徐庶、黄忠、庞统、马良、袁绍、袁术等一干人物系数登场,在群雄忽起,朝代更替最频繁的时间段里各自上演了一场又一场豪气冲天的故事。但是,要说义盖云天,所能想到的第一人却只有关公莫属。罗贯中在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第一回里描述关公的出场就英武不凡,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栆,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入眼便是威勇忠义之面目,紧接着桃园三结义又是对其个性和品行的一番心理摹画“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家国,下安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此句不仅展露了关羽与刘张二人结为金兰,肝胆相照的心胸,更表示了忠实坚贞的决心,是天地可鉴的。随后初出江湖“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自此,通过对于关羽相貌、品格、能力、才华的刻画和描写才终于完善,一个大气磅礴的盖世英雄,就这样鲜活的矗立在人们的眼前。对于关公形象最深刻的描摹,能够想到的还是其中那篇刮骨疗毒的章节,真可谓把关公英勇无畏,义肝虎胆的雄姿展示的淋漓尽致。原文是这样写的“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候勿惊。’公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账上账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候真天神也。’”称关羽为“神”既是华佗的内心所言,也是我辈望之弥高而欲加之的最崇高敬意。从这点可以分析得出,关公的“神圣”形象以及信仰,不同于欧洲的“耶稣基督”,亦不同于印度的“佛陀之法”,而是体现了中华本土信仰的根骨,既是节气,亦是道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讲述的关公义薄穹隆,拥有盖世武功,他独自大显身手“温酒斩华雄”这段更是神来之笔。“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玲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样一位铮铮铁汉,勇冠三军,光明磊落的英武神威之气真是动人心魄。关羽出生入死,纵横倥偬的戎马生涯,以及他孝廉忠贞节义的情操在书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体现。忠,是关公文化的首要内容。何谓忠也?《论语理仁》曰“尽己之谓忠”,忠之定义,首在于君,有道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关公就是一个理想的忠君典范。关羽一生忠心耿耿跟随刘备,“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无论顺境逆境,从未动摇过对刘备和汉王朝的信心和忠诚。下邳失陷,被困山上,张辽以“三罪”劝降,关公以“三约”相对,字字都围绕一个“忠”。“身陷曹营”更是精彩的表述出关公的忠心不二:“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旧用旧袍罩之,操笑曰:‘云长何如此之俭乎?’公曰:‘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而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操叹曰:‘真义士也。’”新衣不及旧裳,是关云长为人之臣,尽兄弟之谊的处事态度,可见,关羽内心对“忠”有着高贵的标准。其后曹操又赠马,关公见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足见归心思切,虽然曹操富贵,虽然刘备贫苦,也不改曾经的志向,忠实节义无双。后人对关公这段“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结赞叹有加,并且对其赋诗赞美道:“彻底一忠,耿耿乎生死不相背负;横绝千古,洋洋哉云天常著英灵。”而关羽这种“劲气常摩星斗,精忠直博云天。”的节操除了忠君,更包含了忠心于朋友、兄弟的意义。《三国志·关羽传》曾记载,关公临阵骁勇,侍君至忠,待人至信,事友极其仗义。这是对关公那昭明日月,天心可谓的义胆雄心最贴切的诠译。义,在《说文》里有此解释,谓之:“己之威仪也。从我羊。”又云:“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说卦传》又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代的“义”字涵盖了道德、行为实践、乃至风度仪容等多个层面的含义,是真、善、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同时,“义”是伦理纲常的连接性概念,比如“孝义”、“节义”、“恩义”、“情义”、“仁义”等。美国学者鲁尔曼在《中国通俗小说与戏剧中的传统英雄人物》一文中专章论述了关羽的“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出现的由‘义’这个字组成的不同的合成词,如‘大义’、‘忠义’等所形成的组词来寻找证据。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讲,‘演义’这一术语,从惯例上用于文章题目,意既是‘意义的解释’;而出现在该小说的题目中则有不同的理解,意思应该是穷尽道德准则的各种不同含义。”鲁尔曼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不管是历史上还是民间传说中的关公,都是穷尽道德极致,行为举止和外在形象都十分完美的统一体。毛宗岗称关羽是《三国演义》三绝里的“义绝”,其“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决绝,不仅令观者肃然,更昭然显示着高洁伟岸的胸襟,是真正的忠义化身。廉,《中华大词典》里说“廉”是为清,为正,为明。《说文》在象形意义上对“廉”作了解释:“廉,仄也。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关公的“廉”表现在他刚正不阿,品性端正,忠直守信。关公与刘备一日结义,终生恪守,无论环境如何艰险,都从未动摇,却依然在自己从曹营所受的恩惠铭记于心。据《关帝圣迹图志·圣帝文辞》所载:“帝归先主谢曹书”云:“他日幸以旗鼓相当,退君三舍,意亦如重耳报秦穆者乎。”又云:“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日在天上,普照万物;心在人内,以表丹诚。丹诚者,信义也。羽昔投城之日,有言曰,主亡则死,主存则归。新受明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今主臣得会,觅迹求功,斩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丞相之恩,满有所报。其所留之物,尽在府库所缴。”关公这些有关诚信的表白与承诺,掷地有声,字字恳切。果然,在赤壁之战中,关公宁愿违背军令状被杀头,也要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只为得曾许下的诺言:“尚有余恩未报,俟他日以死答之。”关公用他的生命维护廉节,用刚直和清明的品格释意不朽,真可谓“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孝悌,节义,彰显着关公的神威和傲骨,体现着他的情怀和气度。清代批评家金圣叹说关公“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石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义重。作事如青天,待人如霁月风光。心则赵朴焚香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傲物白眼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更有金朝张王旬的《义勇行》以诗赞颂其德“忆昔天下初三分,猛将并驱谁轶群。桓桓胆气万人敌,卧龙独许髯将军。威吞曹瞒欲迁许,中兴当日推元勋。惜我壮缪功不就,竟令豺兕还纷纷。血食千年庙貌古,岁时歌舞今犹勤。君不见天都,灵武巢未覆,扶髀常思汉寿君。”无数诗文碑拓记录了关公的勇智,英武不凡,他是天下第一猛虎之将,也是最具高岸松骨的文人雅士。在汉末三国,纷纷士人读《春秋》,身处于研学经辨蔚然成风的时代里,关羽常手持《春秋》左手绰髯,凭几于灯下看书。他深明《春秋》大义,戎马一生,却手不释卷,端的是严谨自律,彪炳日月。关公不仅研读《春秋》,更意解《春秋》,在明代戏曲选集《精选续编赛全家锦三国志大全》里就有关公秉烛达旦读《春秋》而不近女色,清白雅量,谦谦君子作风的相关表述:“【混江龙】馹舍光寒,四下里兵戈扰乱,民涂炭。似这等长夜漫漫,待旦何时?恨只恨曹操,没由来将咱盘算。他只道鸠莺风陷阱,恁摧残,岂知我有诗书赋广、礼仪关阑。试看我凛凛钢刀扶社稷,明晃晃银烛照赤肝忠胆。他有鲁男子雅操,我有柳下惠同班。一个坐怀不乱,一个闭户无干,一念儿定下了清白千年案,俺轰轰烈烈要把那古人攀。”通过戏曲演绎,关公处乱不惊,执守礼仪,贞洁凛然的风姿跃然于纸上。而戏剧唱词的婉转动听,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更丰沛了关公形象的塑造。现如今,在许昌春秋楼中还供奉着关羽傍烛拈髯,秉烛夜读《春秋》的彩塑坐像。现在,古典的戏剧艺术中,关公依然保持着鲜红的脸谱形象,那如朝阳般殷殷的红色,不仅是关公气血方刚的忠胆义肝,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在传统中华民族的美学判断中,红色象征着正义、磊落、热烈和勇气,所以红脸的标志自然就成为关羽内心世界的外化,是忠贞节义精神的内核。秉节义,诠忠信,举孝廉,肝胆不染半点尘,一骑绝尘走千里,五关斩将震乾坤,忠心报国为梁栋,英雄庙里首封神。在《三国演义》里,关公执一柄青龙偃月刀,跨赤兔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直至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的章节里,有八十回是为关公树碑立传,正气浩然的关圣“义神”气质被逐步确立,直到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英烈关公终封神成功。关公的封神不仅代表着人们的爱慕和敬仰,而是一个“义士”走向“义神”的登封之道。作为三国群雄争锋时代叱咤风云的战将,关公生前为将为候,死后封王封神,称圣称帝,被奉为万能的华夏第一神祗,以致“庙食盈寰中,姓名走妇孺”。千余年来,为百姓万民上下共仰,中外同奉,形成了内涵丰赡,覆盖面极广的关公文化现象。历稽二十四史载籍,中华名将如云如雨,不胜枚举,即使是三国朝代,与关公同时称为万人敌的名将亦数十计,仅勇武论,就有“前三国吕布,后三国赵云”之说。然而,却唯独关公为史学家颂为“古今名将第一人”,也只有关公令无数世人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显当时而神后世,耀光炳灵,赫著千载。这是因为,大众崇拜关公的神格力量,关圣的道德品格能够给人以踏实可靠的精神依靠,使人们在感情上增强凝聚力,让彼此互相照应,共同面对困难。人们企盼关公的神灵护国护民,带来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保佑家庭生活富贵康宁,祈祷心有所愿,愿能成真。人们崇敬关公的人格,把关公的优秀品德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榜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关公的仗义行侠、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对曹操的揣情重义,威震华夏的绝伦神勇,都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典例。二、为信仰庄严正名,对关公文化的质疑与剖在关公逝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以“忠、义、仁、勇”的关公文化已然成为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在1800年岁月中,关公的魂灵氤氲在九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关公文化的价值体系浸润着传统文明的方方面面,统治阶级依仗他维护政权的稳定,普通百姓祈求他保佑平安,招财纳福。在华夏,乃至整个世界,只有他,得到了尊卑上下,贫富贵贱者的一致认同,他已经成为民族的图腾。他的祠庙几乎遍布了所有都市和乡村,九州无处不焚香。中国的城市到处矗立着他的挂画,他的神坛,他的塑像,再到世界各地走一走,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也都供奉着他的功德台。他是华人人尽皆知,妇孺皆拜的神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演进。当今时代,思想自由,网络便捷,常见一些出版物和网络文章,戏说历史,浑搅真实,言论放任,对关公有诸多贬抑,甚至予以全面否认。社会给予的负面否定有两点,其一,“关公好色”。这个说法网络传言最多,大体是,关羽垂涎秦宜禄之妻秦杜氏,要求曹操赐予秦杜氏给自己做妾氏。此番论述,真是把关公的舍生取义,忠贞英武的“神圣”形象瓦解的支离破碎,更是把人民群众内心对那个廉节诚信的道德楷模的敬仰之心打击的一塌糊涂,国人的信仰从这番言论中分崩离析。甚至,年轻一代的人们看了这样的言论有相信者,便发展成对神明的不尊重,对因果的藐视。且不说此番言论互相矛盾,历史事实没有考据证明,单就说关羽纳妾要去问过曹操一说就有悖常理。其二,说关公是战将,却不是政治家,尤其某些网站的文章更是指责其“心胸狭窄,同下属,同僚的关系十分紧张”。因为这种毫无根据的谣言,让关羽成为一个刚愎自用,骄傲自大,大意失荆州的莽夫。这还是那个眉若卧蚕,面若重栆,手执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的红脸大汉关云长吗?难道罗贯中对于关公的抒写都是虚拟的艺术语言吗?那么,大众所无比尊敬信仰的关公,原来只是这么一个矛盾的、虚构的、负面的迷信形象吗?果真如此,那一千多年以来支撑这个虚假形象的基础是什么,几千年的关公文化从无到有且四处传播的群众信仰又是什么?仅仅一个虚构的传奇人物,就能成为广大群众心目中的财神和保护神,就能被历代帝王一而再,再而三封王封帝吗?同样,就算是群众与历代君王合伙造神,那这个人为什么会是关羽,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呢?那么,让我们抛开罗贯中小说的演绎,还原一个真实的关羽,拨开历史的层层面纱,还关圣信仰的真相,为关圣帝君庄严正名。关羽其人本字长生,是河东解县人。河东,先秦时期黄河以东的地区,它东接太行,西濒黄河,南横中条,北陈汾河,被山带水,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是尧舜禹三代贤王的建都之地,也是各路诸侯争霸的军事要冲,是无数英杰俊彦、群星闪耀的文明发祥地之一。这方沃土养育过一代代闻名遐迩的人物,诸如:傅说、百里奚、荀况、张仪、柳宗元、司空图、王通、王勃、裴度、司马光等等,他们都曾耀彻长空,彪炳史册。而蜀汉名将关羽,就出生在这神圣的土地上。关公夫人姓胡,名玥,其父胡斌,是解州当地的文化名仕。据史料记载,关公和胡玥依礼大婚,早期居住于乡下,胡玥尽心侍奉公婆,相夫教子,还发挥自己的医药学专长,为远近的百姓看病。然而,平静而安逸的生活,却被当地无恶不作的盐商吕熊破坏。据民间传说,汉灵帝光和二年,关公杀了恶霸吕熊及党羽,为躲避官兵追赶,关羽逃到涿郡,在奔逃的路上,每当官兵来到山脚下,原本晴朗的天空就会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飞沙走石,雷雨交加,并且,在山顶有五只龙飞奔来去,张牙舞爪的保护着关羽,使得官兵不敢靠近。关夫人胡玥,也因学医救人,十分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人们亲切的称呼她为“胡玥娘娘”。为了纪念这位“胡娘娘”,民众在胡玥居住并医治救人的地方盖了一座庙,名曰“胡玥娘娘庙”。时光久远,岁月更迭,这里逐渐演变成了“娘娘庙村”。据说,近年来解州百姓在中条山下重建了规模宏大的娘娘庙,其宫观庙宇的建筑形式精致别样,工艺考究,富丽堂皇。正殿中的胡玥娘娘塑像做工精细,面容如生,栩栩逼真,活灵活现。娘娘庙的信众更是络绎不绝,焚香者不断。而中条山的后山洼里有一块平地,据说就是关平年少时练习武术的地方,此地也被当地老百姓取名为关坪。据传,胡玥不仅善医道,而且还尽心教育关平,不仅教他识字,更让他练武。胡氏在儿子长大成人后,还特地在山里折了两支竹枝,摘了些杏梅,嘱托关平带给父亲关羽,以慰相思。杏梅和竹枝代表:青梅竹马结连理,忠贞不渝情意长。看到爱妻赠物,关羽触物生情,随即挥毫泼墨,绘出风雨竹画图,挥洒的竹枝错落成文,诗词更隽永温婉“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又附上另一篇诗,也写在风雨图上,“大业修不然,鼎足势如许。英雄泪难禁,点点枝头雨”。两首诗,词意委婉,情深意切。对于妻子的真挚情感和志怀天下的气魄,都表述的敞怀淋漓。关羽似乎借诗向妻子敞开心志“尔所赠之杏梅与竹枝,深情自解,我对尔之感情如同那长青树,长长久久,永不凋零。可惜大业还未修成,鼎足之势不知什么时候结束,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返家与尔团聚,想到此处,我泪湿衣襟,如同这图画中竹枝上的落雨。”由此可见,关羽与妻子恩爱深厚,夫妻感情甚笃,两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成连理枝,是不允许有其他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插足,阻拦的。关羽的忠是对情之忠,忠于君,他匡扶天下;忠于朋友,他恪守信义;对敌人,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样一个硬汉,对于个人感情,对于自己的糟糠之妻,自然是忠贞坚定的。关公是一个拥有忠仁信义的真的猛士,这也是人们拜他,敬他,奉他为神的真正意义。解州关帝庙内至今还保存有奉祀胡家族人的“胡公祠”。胡公祠正殿塑有胡玥娘娘及其父亲胡斌先生像,胡公祠大门口立有胡斌先生嫡系后裔、唐代胡家族人唐振武将军、节度使、工部侍郎胡证先生的纪念碑。据考证,胡公祠为唐代胡家族人所建,清圣祖康熙六年重建,康熙四十一年失火被焚,康熙五十二年再度重建,庙宇恢复旧貌,香火也一直绵延至今。关羽长子关平,是一名骁将,成年之后,跟随关羽征战沙场,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与关羽一同遇害。关氏后裔修撰的《关氏家谱》中关羽的父族名讳,子孙等,清以前官修的志书都持谨慎态度,没有正式引用。但是,对关氏较远的后人却又逐渐承认。清雍正四年授予解州关羽后裔52代孙关居斌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雍正六年53代孙关世隆袭。乾隆二十二年54代孙关钟袭。乾隆五十三年55代孙关国选袭。嘉庆十六年56代孙关兆庆袭。道光二十年57代孙关恩绍袭。同治十二年58代孙关绳武袭。此外,在洛阳和荆州关羽后人也被授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职。关于关公的出生年月,正史中毫无记载。现在所流传的关于生年诞辰也多来自志书、碑文。明代张法礼在《关圣祖茔祀田碑记》中载曰:解民每岁四月八日伪关圣受封之期,六月二十二日为诞辰,九月十三日为忌日。清代王住旦在《碑铭》中记:关公生于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有乌龙绕室,生圣人于常平村。《关帝志》“礼典”称:明嘉靖年间,定京师礼典,每岁五月十三日,遇关帝生辰。通过以上资料,关公的生辰有:五月十三日、六月二十二日、六月二十四日之说。现在,海外和大陆沿海一带以五月十三日为关公生辰,届时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已相沿成俗。明清《解梁关帝志》也收录了许多关公故事,比如:建玉泉、破蚩尤、勉忠良、救水厄、恤贞孝、佑忠义、显圣杀寇、关夫子讲学等。方孝孺《关帝庙碑》有载:古之享天下万世祀者,必有盛德大烈被乎人人。其成功盖一时,名震一国,祀事止于其乡,而不能及乎远。惟汉将关候云长,穷荒远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怀其烈。刘备称“汉中王”,封拜五位将军,关公列于其首。因此人们对关公的祭奠最初是作为“国殇”来纪念。宋人曾三异在《同语录》中说:“《九歌·国殇》,非关云长不足以当之,所谓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关公的勇猛也多载于史册,《三国志·关羽传》云: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徒许都以避其锐。其中“降于禁、斩庞德”,传神地表现了关公无所畏惧的勇气,以至于曹操都吓得“避其锐”。后来,被掳曹营,曹操更是以厚礼待之,并封其为“偏将军”,又“汉寿亭侯”。但关公却“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与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有人认为,关公对刘备所表现出来忠诚属于“愚忠”,这样的认识无疑是偏狭的。首先,刘备是汉王朝中山靖王之后,是汉献帝的皇叔,也是蜀国的开国皇帝,在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东汉末年,他奋力拼搏,终于在三国鼎立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麾下张飞、赵云、黄忠、诸葛亮,皆是有勇有谋,智勇双全的人杰翘楚,且对他都表现出足够的信赖和忠实,如此能拦络人心,足见其雄才大略。再者,关公事刘备以忠诚,刘备敬关公以厚道,长期相处,亲密无间,以兄弟之亲相敬相爱。因此,论度人择友,关公的眼光精准独到,而具备谋略。所以,关公对刘备的忠诚除了结义之誓,更多的是对刘备人品格局的承认。荀子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关公是智者,且为“大智”。刘涛《满江红》赞许关公智慧“志在春秋,近千载,何人解说?兵戈里,开函静对,静义发越。”且“春秋之旨,独得其宗。”关公在混乱如麻的东汉末年,能够透视社会万象,忠心不二的匡扶炎刘政权,便是他的清明精确之处。而“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爱读书,更是他的“大智”。关羽的智,是刘备的其他大将所不能比的,也是三国里其他将帅不能匹敌的,因此他才能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也才可能与鲁肃这样的谋士进行外交辩论。“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国。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关公的英魂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是传统文化的仁义、信义、情义、是社会肯定的道德共识。也只有在关圣的身上,能够彰显人类最美好的愿望,他集中了整个宇宙中有关真善美的最高价值。在沙场,他披马横刀,冲锋陷阵,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在排山倒海的敌军阵营里,斩文丑首级如入无人之境。论谋略,他鏖战赤壁,带领水军万人,游弋大江大河,威风潇洒。论胆识和辩才,他能应鲁肃之邀,一叶小舟,漂流过海,单刀赴会,冒死生于万一,进行谈判外交。关公更是仁者,能施爱心于人。他生前“善待卒伍”,身后殁世成神,又以他的万般智能,广施仁爱于世间的芸芸众生。他明辨善恶,扶正祛邪,除暴济民,祛病疗疾,辟瘟除灾。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宋、元、明、清时被推崇备至,成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华夏三大教派,无一例外的将关圣帝君推向最崇高祭坛。关圣帝君是民众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神灵,抗御水旱、消弭战乱、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官司诉讼、打卦算命、习武练功等都要依托于关圣的照拂与加持;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打抱不平、伸张正义等也籍由关圣的庇佑得以如愿以偿。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载:乾隆十七年,江南乡试,一士子在三月初一日,吃斋沐浴祈祷,请求关公指示试题,得一签“阴里相看怪尔曹,舟中敌国笑中刀。藩篱剖破浑无事,一种天生惜羽毛”。是科《孟子》题为“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至‘汤九尺’,应首也;《论语》题为‘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应第二句也;《中庸》题为‘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应第四句也。是真不可测矣。”《神钺记》有记载说:嘉靖三十七年,京师正阳门外帝之庙素称灵赫,有王姓者持钱乞签,卜杀其母,亦即昏眩,大呼伏地云:“帝缚我,帝缚我,欲尔尔”。逻者以其事闻上,命送大理狱。全国许多乡村,每遇干旱,往往求助于龙王或者关帝。这种习俗,上延皇朝下普及百姓,在《清文宗实录》中清楚的记载着黎民祈求关帝降雨的记录:咸丰四年五月,因京师“入夏以来,尚未得雨”,十九日,咸丰帝亲到天坛关帝庙上香行礼祈雨,“即于是日酉刻,浓云密布,雷电交作,大雨滂沱”。明清时期,关帝圣德被皇家大力倡导,全华夏各地普遍兴建了关庙,其中省府州县关庙主要为官修,而乡镇村关庙多为民间集资修筑。与此同时,各地为祭祀关圣帝君举行的庙会也日益增多。庙会除了迎祭神祗,还进行名目繁多、种类多样的曲艺表演和商货交易。清乾隆时期,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已经形成庞大规模和系统性祭祀礼仪,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经久不衰。当今,关公庙会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娱乐项目。庙会每年两次,会期一个月,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八、九月初九。每逢会期,商贾云集,达官荟萃,游人如织。经商的、卖艺的、开店的、唱戏的,七十二行各显神通,热闹非凡。蒙古的皮货,四川的药材,湖北的竹木器具,浙江的丝织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四方货物云集一市,叫卖声此起彼伏,市场人声鼎沸。民间自发的、家庭式的关公崇拜在如今社会也是极为普及。在贵州安平县,每逢正月十三,“羊场河等赛迎关圣帝君”;正月十八日,车头迎关公“皆新衣、锣鼓、花爆、旗帜、男妇老幼沿途塞巷,观者如堵墙。余村则鸣啰击鼓,歌唱为乐”。而在六月二十四日关公受封日,全世界关庙都会届时举行活动。在北京十里河关庙,届期当天也是“与新年无异”。在湖北武汉的“关王会”,所上演的剧目和迎赛的盛况,还专门有诗缪赞曰:争将故事演新装,枷锁高跷亦太狂。赤日烧空人泛蚁,年年六月赛关王。同时,在辽宁《新民县志》卷十八“礼仪民俗”上记载关帝庙盛会场景,可谓“香火会期,赴会红男绿女,概不乏人”。吉林西安县城东山根关庙,更是“村妪乡童络绎焚香祝祷”。三、关公所代表的伦理道德对国家社会产生的影响关公所代表的伦理道德典范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圣帝君驰聘疆场的英武,是激励军人的精神力量,军人从关公崇拜中增强了守土有责、护国安民、临危不惧、义气相许的军人品格;关圣帝君的德义,是维系整个商界的情感纽带,商人寻求他的深孚众望,他是商人财源广进、生意兴隆的灵魂支柱;智仁,促进社会的文明博爱,陶冶着人民的道德情操;武威,是激发社会奋进、创新、拼搏的意识动力,是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以关圣帝君为代表的五伦八德,三纲五常的内容,也对社会的制度层面、民俗层面、行为层面、心态层面产生不同的效应。关公一生完美的诠释了作为一个人,一生最崇高的价值。他作为朋友,是仁义礼智信的化身;作为君臣,是忠义孝廉的化身,作为武将,是国家的楷模;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他是贞洁,刚正,耿直的模范。他集中了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美德,尤其是当今浮躁的社会,他的存在,他的信奉,是对国家道德沦陷的力挽狂澜。关公信仰是民众心理上对美好的最高追求,在祭拜关公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蕴藏着对感性生命律动的敬畏,饱含着乐观、刚健、清新、向上的情态。无论是繁缛的外在形式,还是内蕴的抗争、乐生、追求自由的表达,都深深地诉说着人们内在最渴望的思想,那就是对命运的要求,对生而为人的尊重。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关帝信仰。现今社会礼崩乐坏,文化凋零,民众的德性素质愈加坠落,礼之不存,道义不再,真是莫乎哀哉。华夏最伟大的历史,是孕育造就了关帝,华夏最骄傲的幸运,是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关公。华夏最悲哀的时刻,就是现在已经逐渐丢失了信仰,曲解了关公文化意义,试问华夏没有神,炎黄的儿女将何去何从,失去了血缘命脉,断裂了祖先,魂灵将何处安放?关公的人格素养是人际道德的直接体现,“允是心也,以之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关帝是良知的神圣,是我们每一个人心胸里跳动的那颗尽忠、尽孝、尽义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的良心。没有良心,商人何谈信用;没有良心,社会哪里来的安定团结;没有良心,贼匪肆虐时,无义士伸手,空是冤魂枉断肠;没有良心,善良将成为笑柄;没有良心,谈佛谈道皆是虚妄;没有良心的社会是可怕的,没有神明的华夏是可悲的,没有关帝信仰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关公文化的经济价值规范了经济活动的秩序。商人崇敬关公,是因他代表着“先义后利”的商业伦理道德,因为信仰关帝的人必定不会“唯利是图”,会遵守商品经济流通中的信用原则。为此,在商品交换活动中,商人们公供奉关帝为“财神”,寓意着互相诚实守信的潜规则。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关帝的信义精神,遵守关帝“以义取利”的社会规范,将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克服市场经济中道德滑坡的现象。同样,关公文化的“忠义仁勇”对职场人士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关公的“忠”,是忠于国家,忠于朝廷,忠于集体,忠于自己选择的扶汉抗曹事业。在职场中,关公的“忠”可以转换为一种生活态度,对于职业人士来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拥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才能把这种“大忠”“大爱”潜移默化为一种灵魂自觉的具体实践。其次要忠于事业,忠于岗位,形成终其一生的精神追求,唯有如此,才能竭智尽忠,将自己的心智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与此同时,在职场要对上司赤心忠胆,要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雅量,要忠于职守,干一行爱一行。“义”是要遵循社会正义,坚守正直,光明磊落,仗义疏财,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做人。“仁”是要有仁心仁术,要有一颗仁爱、仁慈、仁厚之心,待上以敬,待下以宽,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勇”是要锐意进取,敢做敢拼,对于不适合自己的也要勇于放弃。2013年8月,中国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中共中央召开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会议上,中国中央领导人习近平主席说: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都是不同的,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习主席所讲的,是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全面而公开地阐述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作用和认识。这则讲话,也无疑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研究关公文化指明了路径,并且推崇关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载体,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意义在于精神方面和伦理道德方面。关公的“彻底一忠”和“义贯千古”的道德准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在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推出关公文化的及时与必要,因为关公文化的诚信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和谐之本;立业之本、经营之本;立身之本、做人之本。2013年9月和10月习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既是“一带一路”政策。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的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也将带动各项文化事业的交互沟通,促进世界各国信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有利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在本土的发展壮大。对关公文化信仰研究也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忠义孝廉的伦理道德信仰将会在华夏大地重新复兴。作者介绍:董衿希,字子淳,号妙心居士。山东省共青团党委青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和常务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作家,北京吟诵学会会员,北京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专员,山东移民文化旅游学会会员,山东省水浒文化研究学会会员,《京博国学》签约作家,《孝经》讲师,曾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院作家班,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文学进修学士,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进修国学,现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作者作品在《齐河党报》《当代散文》《当代小说》《时代文学》《散文百家》《齐鲁文学作品展》《美哉散文大全》《望月文学报》《望月文学全集》《大众周刊》《雨巷》《西江月文学》《东方散文》《小说月刊》《山东青年作家》《海岸诗歌报》《历城报》《联合日报》《职工天地》《齐鲁晚报》都有刊登。其中,作品《行走在乌镇》获得北京大众文学奖。《滁州的青山,文人的情怀》获得中国文联,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组委会,中国情怀文学网主办的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优秀文艺作品证凭一等奖。《台湾大学学刊》论文《谈关公文化的孝悌忠义对当今国家社会的影响》参评国际关公文化节台湾区忠义文学奖。
相关推荐作者: 世界风筝都作者: 狐说天下作者: 墨韵飞花心香一瓣作者: 江阴名思教育100作者: 一石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之关羽定三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