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饶之海txt的海 共四部 两部是文洁若翻译的 另外两部是谁

90岁著名翻译家文洁若:我要一直不停地写下去(专访)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常敬竹
原标题:文洁若:要写到拿不动笔的那一天
“我今年90岁了,经历过许多世事变迁,在晚年赶上了好时候,我争取活到100岁,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不会放下手中的笔,我要一直不停地写下去。”
在朋友们为著名翻译家文洁若90大寿组织的生日聚会上,有人提议她闭上眼睛在心里许个愿,叮嘱她不要说出来,但快言快语的文洁若还是在烛光前大声说出自己的愿望。
文洁若,著名翻译家,日本作家井上靖、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人的很多作品都是经她引荐给中国读者的。她与丈夫萧乾晚年合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个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萧乾与文洁若》《我与萧乾》、散文集《梦之谷奇遇》等。
不久前,著名翻译家文洁若迎来了自己90岁的生日,成了一名真正的“90后”。虽然儿子、女儿不在身边,但朋友们没有忘记这个日子,相约为她祝贺华诞。为了出行方便,文洁若把地点定在了自家楼下的一家小饭馆,她还特意在前一天去定了房间,预交了餐费。出乎预料的是一下子来了20多人,坐了满满两桌。一群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自发地走到一起,有人送来了蛋糕、鲜花,有人送来了精美的饰物,还有人悄悄去柜台买单。在温馨的烛光和祝福生日的歌声中,文洁若被深深感动了。有人提议她闭上眼睛在心里许个愿,叮嘱她不要说出来。但快言快语的文洁若还是大声地说:“我今年90岁了,经历过许多世事变迁,在晚年赶上了好时候,我争取活到100岁,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不会放下手中的笔,我要一直不停地写下去。”
无电视电脑手机 没消遣不应酬
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是文洁若最大的心愿。即便90岁了,她也从不让一日虚度。她常对朋友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已经想到的翻译和写作,再有20年也做不完。”
在文洁若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消遣,没有应酬,也没有旅游购物,她说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用来学习工作的时间其实不多,如果再被各种各样的杂事、消遣占用和分解,就很难有大成就。她在生活中一直做“减法”,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可做可不做的事情,都被她毫不留情地裁剪掉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在当下的北京城里,还有人在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状态下生活?可文洁若十几年一直就是这么生活的,家中必须的两样电器是冰箱和电话,一个用来贮存食品,另一个是她和外部世界联系的路径。也许有人认为她的生活过于单调和清苦,但她却活得有滋有味,自得其乐。她说:“对一个人来说,精神生活很重要,精神上有追求,有奋斗目标,就不会过分关注物质。物质只是生活所需,如果为物所累,就本末倒置了。”文洁若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为翻译和写作来到这个世界的,她所有的时间、精力和兴致都聚焦在了阅读和书写上。
稿件手写 每天工作八九小时
文洁若的家,是一处不大的单元房,客厅、卧室、书房到处都是堆成山、垒成墙的书刊。放眼看去,大块的地方都被书籍“占领”了。文洁若只能通过窄窄的通道在几个房间里来回走动。在主卧和客厅里,分别放置了两张写字台,上面堆满了报纸、杂志、剪刀、胶棒、编辑部的信件和正在写作的稿件。凳子上铺着她自己用旧布缝制的坐垫,不很美观,但坐着舒适。文洁若每天就坐在这里读书读报、处理来信和写作,读到书中有关的文章,她就用红笔勾画出来,夹上小纸条,以备引用时查阅;报纸上好的文章会用剪刀剪下来保存。除了翻译书稿,更多的时候是为报刊撰写稿件,她的稿子都是一笔一画手写的,页面十分清洁工整。如果出现修改,要么用涂改灵改,要么剪个小纸片贴上,从不马虎对付。
文洁若每天工作的时间,算下来有八九个小时,多少年不曾改变过。她的身躯虽然瘦小,经历过特殊年代、干校生活的磨砺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病症,每年单位组织体检她都会参加,多数指标正常,只是由于常年伏案工作,腰背驼得越来越厉害了。
除却翻译和写作,还常有人请文洁若写书法。她一直说自己不是专业的书法家,但她年幼时,在民国的小学里正经学过书法,算是有“童子功”,此后80多年又一直在用钢笔、油笔和毛笔写字,时间久了,自然形成了充满书卷气的文人风格,大家称赞她的字是“文洁体”,再加上她又是著名翻译家和文化学者,她的书法手稿受人追捧也不足为奇。这原本是件让她引以为豪的事,却给她带来了苦恼,经常有来自各地的信件向她索要书法,有的人还多次来信索要,而且连回信邮资都不付。文洁若这代人很重诚信和礼节,尽管时间宝贵,可她还是坚持放下手中的工作,为索字者写书法,还要花费时间去邮局邮寄。这样的情况太多了,90岁的老人哪能吃得消?开始她还每信必复,后来在朋友的再三劝说下,才对这种无偿索字者不予理睬了。
三餐求简 填饱肚子完事
文洁若的一日三餐十分简单,填饱肚子完事,有时候一天也不做饭,吃些现成的。朋友去看她,大都会给她带些食品,有时吃不完,快要坏了,她就拿到楼下去放在路边,给流浪的小动物吃。朋友请她去餐厅吃饭,她从不让人多点饭菜,桌子上落下一粒米也会细心地捡起来送到嘴里,就连餐盘里的菜汤也要用热水冲一下喝掉。她还有个习惯,出门吃饭必带饭盒,吃不完就打包带回去。如此爱惜食物的人,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
文洁若一直不习惯雇用保姆,坚持自己做饭、做家务,她认为这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她每天自己下楼取信、取报,不时也会去超市买些食物,去附近的邮局寄书稿。对她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困难的是有时会有邮件寄到离家很远的三里河邮局,需要她拄着拐杖,拎着布包,迈着细碎的小步,颤颤地走上半天,过马路的时候,她会让陌生人扶着穿过来往的车流,即便这样,她也不愿麻烦别人。如果有谁帮了她的忙,她总要想法回报人家,惯常的做法就是把自己或爱人萧乾的作品工整地签上名字、盖上章,送给人家留念。
作为一个一辈子编书、译书、写书的老人,这大概是她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答谢方式了,因为她希望这个世界上,多一些读书人,多一些书香气。
转自:译·世界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文洁若:“我们要比他们活得更长久”--访谈--中国作家网
文洁若:“我们要比他们活得更长久”
九十高龄&做客《北京青年报》“青睐”讲座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日07:33
温饱之后,“青睐”带您追求更高的人文品质。
对于来参加第29期北青天天副刊青睐讲座的读者来说,3月19日下午必将是他们一生中难以遗忘的记忆之一,这一天的嘉宾是九旬高龄的萧乾夫人、著名翻译家文洁若。陪她聊天的是此次青睐活动主持人、文史作者陈徒手。
此次讲座提前两周即定好,文洁若老师一收到邀约即欣然答应,并且很认真地在家中准备。19日中午,我们去家中接她,老人还特意找出红毛衣穿上,并对镜描眉化妆,说一定要精精神神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下午2点25分,老人出现在北青报20层的讲座地点,她说先去趟洗手间,以免中间要离席,听说我们提前给她沏好了茶,坚决表示不喝,原因是怕喝茶之后在讲座中途要上洗手间,几番劝说仍十分固执:“不喝,不能让大家等,等结束了我再喝。”“那给您吃个冰激凌吧?”犹豫了一下,老人说:“可以吃冰激凌,结束时吃。”“您爱吃什么口味的呢?”“什么的都行。”
从洗手间出来,我们劝她先去简单休息一下,可是她一听说讲座两点半开始,读者都已经到了,再次固执,不同意休息,以她的“快步”走入会议室直接开始讲座。
就这样,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没有休息,没有喝一口水,讲了两个小时,之后又耐心地为读者签名留念,签名时让她吃口冰棍解解渴,她说要等到所有的签名都结束再吃。问她累不累,她说,不累,看到有这么多读者喜欢她,高兴。
文洁若个头不高,脸上更已难掩皱纹,可正是这个小个子女人,却在艰难岁月凭一己之力养活一家人。在“文革”时期,劝说萧乾消除了自杀的念头,“天塌下来有地呢,怕什么,再说天也不会塌下来,还有好多空气呢。”那时怕旁边人听见,她还用英文悄悄地跟萧乾说:“我们要比他们活得长,因为我们是人”。“他们”指四人帮。就这样,硬把萧乾想自杀的劲劝走了。说起那段艰难岁月被批斗挨打,老人家如今云淡风轻,“他们用皮带抽我,可是不太狠,没事,我当时要是不和他们顶嘴就好了。”“‘文革’时我和萧乾还有生活费,至少饿不着。”
很多人总是将文洁若称为“萧乾夫人”而忽视了其文学地位, 文洁若1927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翻译日文作品最多的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的作品,很多都是经由她之手被引荐给中国读者。她与萧乾晚年合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是一件文坛盛事。
如今九十高龄,文洁若仍坚持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我现在老了,不能像以前那样做十几个小时了。”这些年来,老人一直独自居住在旧宅中,我们去家中接文洁若老师后描述说,其家里仍保留着萧乾先生生前的样子,家里很杂乱,但是文洁若老人很适应,她说虽然外人看着乱,但她什么也能找得到。
讲座结束已是傍晚,我们盛情邀请一口水未喝的老人家吃晚饭,可是她的固执劲又上来了,坚决要回家。她着急回到家中,回到自己的书桌前。就是在那个老旧的书桌前,老人坐在并不舒适的折叠椅上雕刻着自己的文字。这位曾说要写到100岁的老人,目前手里有三本书在翻译,她的时间,可以用来和她喜欢并尊重的读者交流,却绝对不能用来吃饭闲聊。 (张嘉)
青睐:很高兴今天邀请到90岁的文洁若老师做客我们的讲座。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去他们家里,看到萧老师跟文老师做翻译工作跟车间一样的:房间里挂了一根绳,绳上挂着很多小夹子,一人译完,即夹在绳上,呼啦一拽,文稿即滑到另一人身边,这位再把文稿取下修改,两个人是这样的一种工作方法。两位老师晚年更是完成了《尤利西斯》的翻译,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件很巨大的事件。当年翻译的时候有什么故事吗?
文洁若:我翻头一道,我管“信”,还加注,需要查很多字典。萧乾管“达、雅”,因为他是写文章的人。达呢,是达到了理解程度。雅就是润色,把最初的翻译稿提高一些水平。我们分工合作的故事曾发表在报纸上,发表以后,人家就看出我们是怎么合译的,后来也都得到首肯。
青睐: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采访萧乾老师和文洁若老师,他们两个人给我描述唐山农场劳改,萧乾老师拿小脸盆去打菜,菜都冒尖的啊,当时劳动量很大,那个时候您什么感觉?
文洁若:1959年他到唐山柏各庄农场劳动,劳动期间我就看他两次。头一次呢,还可以买到核桃,带壳的,我就让儿子把那壳一个个敲碎了,给爸爸带去,也还有一些葡萄干什么的都给带去了。第二次呢,是3年困难时期,什么也买不到了,我就只好给他买了几瓶药酒,结果他稀里糊涂地就天天喝药酒,这样糟糕了啊,肾出问题了,后来就一直很小心,别吃太油腻的东西。我也没辙呀,他病倒了,回北京,我去接他,结果他从车站的另外一个门出去了,我都不知道,在北京站守了半天没见到他。回家后就挑了几担井水,把他带回来的几大盆脏衣服洗了。
1960年,他在农场每天都能吃到大米,可是在北京大米已经买不到了。所以我去农场探亲还有得吃。我常给他一些鼓励,我说你这帽子右派不会一辈子在你头上是吧?后来,他摘了帽子,1980年他拿到了真正的改正书,所以他挺高兴。
青睐:萧乾老师住院时我去看他,萧乾老师床旁边放了一张钢丝床,文老师陪在病房里面弄吃弄喝,聊天时,萧老师躺在床上好像睡着了,我就跟文老师聊聊,聊到一半的时候萧乾老师又醒来了,他经常还能就接着我俩的话题继续聊。我觉得他们两个老人真是很传奇,他们的故事可以讲得很多。萧乾老师晚年生活就是靠文老师很细心的照顾啊。“文革”中萧乾曾遇到很多难坎,遇到绝望,都是靠文老师支撑下来。
文洁若:萧乾“文革”欲自杀那次是夏天,我姐姐、姐夫跟我两个孩子,都在家,可是躲在小屋里不敢出来,所以他们都不知道父亲怎么回事。因为我也不在家,他们给我当作反革命说我里通外国,正在挨批斗。街道上的一个积极分子看见萧乾“躺”在地上睡得呼呼得不像样,他就赶快到出版社报告包括这件事,后来出版社有一个工人叫付建业,当时他就蹬一个平板车,把萧乾拉到隆福医院去抢救。嗯,大夫说你是右派,所以不能给你报销,唉,花了15块钱。
青睐:萧乾老师曾跟我说啊,“文革”时曾觉得活下去没意义,先喝下整瓶安眠药,然后再去触电,但是那个地方有水,他怕家里人去抢救他的时候遇水会触电,就用黑板写了“有电”两个字。后来文老师说了一句话,让萧乾老师彻底地改观了,当时文老师用外语说,“我们要比他们活得更长久,因为我们是人。”
文洁若:对,萧乾得到了鼓舞,我当时说We must outlive them all!我们要活过他们,他们是指“四人帮”那些人,不是指好人。萧乾说天塌了,天塌了,我说天塌了地顶着,能塌到哪里去呢。天怎么能塌呢,都是空气,呵呵。所以后来他就放心了,后来一下子彻底打消了死的念头了。
青睐:以前跟萧乾老师聊天的时候,他就经常笑眯眯看着文老师,两位老师从困苦中一路过来的。萧乾老师曾说1973年的时候曾找了个门洞房,只有8平方米。
文洁若:这个门洞后来改成萧乾的工作室,可是因为摆不下我的桌子,所以我一直住在办公室。萧乾有书桌,我也得有书桌啊,所以既然不能够容下我的桌子,我只好住办公室,一住就是10年。一直到分到复兴门外大街这房子,我才回到家里来住,并且一直住到今天。当时我白天在出版社工作,业余翻译,在出版社我效率更好。那时候白天工作,晚上突击,8天内翻译了3万字,把《光枝的初恋》突击翻译出来了。让萧乾翻译《尤利西斯》时,萧乾说:“钱钟书都不敢翻,我怎么敢翻?”后来我说:“嗯,我可以支持你,我管信,你管达雅不就完了吗?没问题,能搞完。”就这样的。
青睐:萧乾老师在您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爱人?
文洁若:我说他就是一个学者,我会做菜做饭,他不会做。有一阵我姐姐住院去了,我让他做饭,唉,结果他做出来的都是煮的。那时候困难,他买了一条很贵的鱼,可是他不知道吃鱼要去掉内脏,他连肠子都没掏出来就煮了。儿女都不吃,我跟萧乾吃了,吃完倒也没怎样,哈哈哈哈,他就是没有生活能力,比较弱。他是这样,他小时在家的时候,母亲做饭。以后上学住宿了,三顿饭都是学校,所以呢,他就自己不会做饭。
青睐:文老师跟周作人有很多工作关系,您对他有什么印象?
文洁若:桌子上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的,就有他的稿纸,而且他是用毛笔写稿子。后来我问是不是因为我要去,所以他才把桌子收拾干净?他儿媳妇说不是,什么时候桌子上都是干干净净的。除了字典以外,什么都没有啊。我和他谈稿子,用的是日文,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练我的口语。
读者提问: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文洁若:现在的生活,我自己一个人过。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和我说过,“我最讨厌人在我眼前晃”,我也讨厌人在我眼前晃,小时工要来的话,她不停地跟你说话,所以我只好听她说话。要是来两个小时,我就两个小时得停下工作,那我何苦来呢?因为我自己可以做家务啊。我也不能说你只许干活不许说话,那这不是扯吗?我也不要阿姨,我自己干,还可以活动活动。还有下楼取报,本来给6块钱,他们就可以给我把报纸送上门的,可是呢,我得活动活动啊,所以我就不如自个儿下去,接点地气。
读者提问:我们都知道萧乾和沈从文这对朋友后来有了误会,李辉老师曾说想做中间人,让两个人再去见一面,但是后来因为一些事情没见成。
文洁若:之所以说萧乾得罪了沈从文,是因为萧乾“文革”中看沈从文住得太狼狈,想替他改善一下居住环境,但是可能沈从文家人没有听清楚,总之沈从文就火儿了,说,“你右派帽子还没有摘掉,还给我张罗房子。”总之沈从文就是觉得受侮辱了吧。
后来李辉曾经说服他们,说你们不能老这么着,老朋友啊,不能老这么着。有这些隔阂呀,你还是见见面吧。沈从文说行啊。后来李辉要出差,所以说等出差回来,再带萧乾去见沈从文。结果没等他回来啊,沈从文就去世了。
读者提问:那您现在就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子女都在美国,您没想过也去美国吗?
文洁若:我在美国我就没法做事啊,因为我的英文不能好到能够很快地适应美国,我去过两次,也不过是比中国的空气清新一点,食品大概新鲜一点。
读者提问:您现在都已经90岁高龄了,我想问一下,您还有什么心愿吗?
文洁若:还有什么心愿?我就是还有好几本书要翻,还有几本要写。哈哈。我要翻第三部啦,第一部是松本清张《日本的黑雾》,这是人文社社长许觉民去了日本以后呢,他带回来的。他去见松本清张,松本清张亲自写了“请许觉民先生雅正”之类的字。《深层海流》是第二部。第三部大概几十万字。我弟弟现在去日本了,在日本定居了啊,我就让我弟弟啊,翻头一道,我翻第二道,这样才能完成。现在还是用手翻,不会电脑。整理/本报记者 张嘉/董聃慧
摄影/师雨佳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文洁若的翻译理论
  摘 要:本文以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天人五衰》文洁若译著为研究对象,通过详实的实例阐述了著名翻译家文洁若一生中遵循并始终践行“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文洁若主张译文在意义、通顺和文体三个方面要尽量忠实于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原作意蕴。本文将翻译理论与实例论证相结合以求展现文洁若翻译理论的特征。 中国论文网 /1/view-8892322.htm  关键词:文洁若 信 一个零件也不丢 《天人五衰》   一、文洁若及其译著   作为目前中国翻译日文作品数量最多的文洁若,其译作水平均具有相当高的含金量。文洁若所翻译的作品共有16部长篇小说,15部中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迄今已翻译了800万字,并曾获日本天皇授予的特别嘉奖状。其中她翻译的《天人五衰》备受好评。   二、文洁若的翻译理论   文洁若翻译风格是精准、严谨,且提出翻译需遵循“一个零件也不能丢”的理论。在李樱采访文洁若的专访中,就曾提到萧乾常常戏称文洁若“一个零件也不丢,连一个虚词也不放过。”①这能看出文洁若对于自己的译文要求极高,追求高度忠实原文。   “一个零件也不丢”并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翻译,而是更主张译文在意义、通顺和文体三个方面尽量忠实于原文,力求能再现原文形式,还原原文内涵意蕴和原作氛围,为读者营造原作笔下的“日本社会”,体味社会风貌和人情感受。这一翻译理论用“信、达、雅”来解释,就是“信”。译文不“信”则不会“达”,更别说“雅”了。译文在意义、通顺与行文风格上与原作保持相当一致,才能精准、完整地传达原文意蕴,即意义上的“信”。   三、《天人五衰》翻译实践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文洁若,1989)《丰饶之海》四部曲被誉为三岛由纪夫作品的“顶峰之作”,《天人五衰》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也是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这部作品有多个译本,而其中文洁若的译本深受广大读者好评。因此笔者认为对此书进行探究,更易阐述文洁若“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   这一翻译理论主张“信”即尊重原文。而其他译者也有各自的翻译理念,在《当代著名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②一文中,提到林少华认为文学翻译不存在直译,不是一字一句的对换,而是意境与总体的对应,翻译是一种再创作。但翻译首先就要做到“信”,如果过于意译,可能会造成误译。   因此,从意义、语言习惯、主语省略的处理三个方面讨论文洁若《天人五衰》译作,体会文洁若“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一)原文意义   忠实于原文至关重要,是翻译的根基。译作是向他国读者展现原作品风味的作品,所以译者要仔细钻研原文意义,达到意义上的“信”。“一个零件也不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例1:   [原文]「そう思わないわ。だって日本の男は?y付?Fのほうが威??があるもの。あなたのディナ?`?ジャケットなんて全くぞっとしないわね。」   [译文]“我可不这么认为。因为日本男人穿和式礼服和裙裤,更显得威风。你穿上无尾常礼服的那副样子,一点都不起眼。   分析:这段话是在本多和庆子出席大使馆宴会时,某大使馆让日本服务生全部穿着上带有家徽的和服之后的对话。此时本多非常生气,而庆子却不以为意说出这段话。因为对日本人而言穿着带有家徽的和服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只有在重要时刻才会穿着。   “威??がある”本义是有威严,“ぞっとしない”是指不怎么样。文洁若翻译时考虑到了日本家徽文化,日本的家徽是家族的象征,家徽和服则代表了家族名誉。因此,文洁若将这两部分译成的“更显得威风”与“不起眼”贴近原文含义并形成对比,写出了庆子对家徽和服的理解和对本多的嘲讽。   从中可以看出文洁若不仅是斟酌原文进行翻译,还对原文所处社会环境文化进行考量。这也很好地体现了她的翻译理论“一个零件也不丢”,不仅对原文文字“零件”不丢,还对原文所处社会环境文化“零件”的不丢。   例2:   [原文]最も?Jめたくない真?gと最も?をつき合わせて暮さなければならぬのが老人というものなら、本多と?c子はお互いの内部を、この真?gからの?Lれ家にしたのである。?H密さは共在ではなくて、いそいですれちがって相手の中へ??み?zむことだった。空家を交?Qし、そしていそいで自分のうしろに扉をしめる。相手の中で自分一人になると、らくらくと息がつけた。   [译文]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不是和睦相处,而是急忙住进对方的心里。他们交换了空屋子,回过手来赶紧关上门。独自待在对方的心里之后,这才舒了口气。   分析:这是描写本多和庆子之间关系的部分。笔者认为文洁若在前后文语境方面,处理十分精妙。比如“らくらくと息がつけた”这处,其本义是轻轻松松地呼吸,这句话前文是说两个人找到了各自隐藏之地,心情放松了,是一种放松安心的氛围。文洁若翻译成舒了一口气,极具画面感,也表现出两人放松的心情,贴近原文语境,做到了意义上的“信”。这是她的翻译理论很好地支撑了她翻译的实例。“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理论除了考虑到原文和原文所处社会环境以外,还考虑到上下文语境的贴合,保持文章的连贯性。   (二)语言习惯   中日语言习惯存在着很多差异,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理解?M行补译,或过于纠结原文句式,这样就会出现误译现象。“一个零件也不丢”能较好地指导翻译,避免这种情况产生。   例3:   [原文]これと云って奇功のない、?e雅な、明るくひらいた御庭である。数珠を?Rるような蝉の声がここを?Iしている。そのほかには何ひとつ音とてなく、寂寞を?Oめている。この庭には何もない。   [译文]这是个闲雅而宽敞明亮的院子,不曾经过匠心的雕琢。像是捻念珠似的蝉声统御着这个地方。此外毫无声息,真是寂寥的极境。这个院子里一无所有。
  分析:这是《天人五衰》的结尾部分,也是作者表达自己最后情感的地方。这段原文描写了本多在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过这些人之后的心理描写。   “数珠を?Rる”中的“?Rる”本意是缠绕,依次数等,文洁若译成捻念珠是考虑到佛教念珠数法知识。佛教就念珠的数法是有禁忌的,在计数时,每念完一串是不能将念珠翻转以后再计数,要不间断的循环计数。若单纯译成“数”,可能就不够贴近,所以用捻字更为精妙。这也是文洁若“一个零件也不丢”的体现,不遗留任何一个相关文化知识。   再看“そのほかには何ひとつ音とてなく、寂寞を?Oめている。”,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此外什么也听不见,寂寞至极。“~のほかに”表示“除此之外还……”。前文说只听到了蝉叫,文洁若译成“此外”贴近原文,很好联系了上下文,营造出除蝉声以外就毫无声息的环境,以动衬静,烘托出更为安静的环境,在读者眼前展现出原作所想表达的画面。“一个零件也不丢”理论很好地指导文洁若进行翻译,它不忽略文章任何方面,且考虑到上下文逻辑,保持原文的写作风味,给读者提供了绝佳的阅读盛宴。   (三)日语主语省略的处理   日语经常会省略主语,且省略的主语范围比较广,这时需要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补译。“一个零件也不丢”理论分析上下文语境,能很好地处理日语主语省略问题,不会遗漏一个“零件”。   例4:   [原文]なんやら本多さんが、あるやうに思うてあらしやつて、?gははじめから、どこにもをられなんだ、といふことではありませんか?お?を伺つてゐますとな、どうもそのやうに思はれてなりません。   [译文]是不是本多先生以为有过这么一个人,其实压根就不存在过呢?你的那番话使我深深地这么觉得。   分析:这段是在多年后聪子与本多相见,聪子否认认识清显时所言。“お?を伺つ”是指听本多说话,所以文洁若译成了“你的那番话”。并且通常日语说“思う”时会省略主语“我”,再根据逻辑,没有译成其他主语的可能。文洁若清楚地判断出原文主语,也是归功于她“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注意日语语言习惯,避免了译文文不达意。   从上述四段随机选取的译文看来,“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考虑到原文句式的翻译再现,还考虑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环境,并且联系前后文语境,纵观全文考虑,一个“零件”也不落下。   四、结语   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文洁若《天人五衰》节译,对文洁若翻译理论“一个零件也不丢”进行探究,从中可以看出文洁若整体语言风格极具真实性及整体性,且在准确、恰当再现原文意蕴上独具审美特征。   其次,文洁若在原作复杂多变的语境下,译著在其翻译理论指导下主张在意义、通顺、文体三个方面忠于原文,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也避免了读者出现对内容心生疑惑,从根本上降低了译者的主观思维,所以才更好地表达出原作中社会隐喻图解。   再者,通过上述例子,也能认识到文洁若通过此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翻译,在原文字面意思的理解、社会及时代背景的了解、前后文语境的考量、原作者意图的传达等方面综合考虑,严谨、认真对待。   因此,笔者认为“一个零件也不丢”翻译理论在指导翻译时,能够实现人文理念与社会内涵的完美结合,将译著价值提升到更高的人文性及艺术性层面,为现今我们研究三岛由纪夫及日本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参考,且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支持。   注释   ① 李樱.文洁若一生只做三件事.三月风[J].2008(6):38-41.   ② 李明.当代著名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J].江苏社会科学,2008(s1):241-243.   参考文献   [1] 雷婉,王旭安,尤??.文洁若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尤利西斯》选评[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报.2013(6).   [2] 李樱.文洁若一生只做三件事.三月风[J]. 2008(6).   [3] 文洁若.三岛由纪夫和他的《丰饶之海》.日语学习与研究,1989(2).   [4] 赵晓兰.87岁文洁若:写到拿不动笔那一天[J].环球人物, 2014(31).   [5] 李明.??代著名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J].江苏社会科学,2008 (s1).   [6] (日)三岛由纪夫.天人五衰[M].林少华.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7] (日)三岛由纪夫,著.文洁若,译.天人五衰[M].重庆出版社,2014.   [8] (日)三?u由?o夫.天人五衰[M].新潮社.200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丰饶之海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