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机游戏出现一个问题游戏的问题

”跳一跳”小游戏相关问题汇总
请您登录账户!
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多贴心服务
”跳一跳”小游戏相关问题汇总
&一、如何查找小游戏的入口查询方式如下:1、升级到微信6.6.1版本;2、通过微信客户端的“发现”-&“小程序”搜索小游戏的名称;3、通过微信客户端的“发现”-&“搜一搜”搜索小游戏的名称;4、通过微信客户端的“发现”-&“游戏”进入“我的小游戏”-&“…”查看;5、通过微信聊天顶端的下拉菜单快速进入最近在玩的小游戏;6、在单聊/群聊内,通过转发的小游戏卡片进入小游戏;7、关注“微信小游戏”公众号,点击“游戏推荐”即可查看。二、小游戏是否可下载?安卓版本的玩家通过右上角的“...”可以将喜欢的小游戏添加到桌面;目前小游戏是官方的测试阶段,大家可以通过微信-&设置-&关于微信,进行更新体验。三、如何删除小游戏iOS版本:“发现”-&“小程序”,将对应的小游戏左滑,点击删除;Android版本:“发现”-&“小程序”,长按对应小游戏,选择删除。四、微信客户端更新版本后仍然没有跳一跳小程序?iOS版本:打开“我-&设置-&关于微信”,查看是否属于最新版本(微信6.6.1),如不是最新版本,需要再次在App Store尝试下载更新;Android版本:打开“我-&设置-&关于微信”,查看是否属于最新版本(微信6.6.1),如不是最新版本,需要再次下载更新。五、小游戏提示“该小程序可能导致微信响应变慢被终止”该提示为微信保护用户内存使用的保护机制。请点击“知道了”,重新进入游戏即可。六、小游戏提示“该页面不存在,你可以进入跳一跳首页获取更多服务”该情况为低版本提示,需要升级微信到6.6.1或最新版本即可。七、排行榜想隐藏,清空跳一跳游戏内的排行榜是每周一0点清空,暂不支持隐藏,目前该功能已在优化调整当中,预计下个版本开放,敬请期待。八、最高记录不同步这是当时所处的网络不畅通造成的;为避免分数无法上传的情况,请尽量保持在网络畅通的环境下体验游戏。九、如何删除游戏记录,或清空游戏数据目前该功能已在优化调整当中,预计下个版本开放,敬请期待。
小Q是腾讯客服专家,同时也是本帮助页面的作者。请在下方提供反馈,以帮助她优化内容。
以上信息是否解决了您的问题?
感谢您提供反馈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持续优化!
请选择未解决的原因
描述不清晰
对产品功能不满意
内容不正确
操作后未能解决问题
关注微信公众号
向腾讯客服提问
财付通、手Q钱包专线
微信支付、理财通专线
未成年人游戏监管教育专线幼儿园课程的一个基本问题: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如果要探究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有何不同,那么可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幼儿园课程中有游戏的成分,而不只是教学。因为幼儿园课程中既有游戏也有教学,游戏与教学就会产生关系,所以处理好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编制幼儿园课程以及设计和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要点和难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考量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幼儿园教育既要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又要有效地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文化所要求的轨道,两者缺一不可。在幼儿园课程中,“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主要通过游戏得以实现,而“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文化所要求的轨道”则主要通过教学得以实现。在不同的社会运行状态、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条件和情景下,人们对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会有不同的考量和权衡,于是人们对于游戏与教学的侧重也会不同,导致幼儿园教育或者偏重于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或者偏重于将幼儿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文化所需要的人。有所偏重是可以的,但走极端是不对的。换言之,只有游戏或只有教学的幼儿园课程都是走极端的,在教育实践中是会产生问题的。由于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文化在变迁,人们的价值取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于是人们对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也会因时、因地、因人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反映在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上,必然导致对幼儿园游戏和教学的重新考量和权衡。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上述话语的意义,那就是幼儿园课程的编制者和实施者一直处于游戏(玩)与教学(教)的两难之中,一百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如果用一句挑战自我的话来概括上述话语的意义,那就是幼儿园课程的编制者和实施者应该在处理游戏(玩)与教学(教)的两难之中求得进步,求得发展,一百年以后还会是这样。曾几何时,幼儿园课程的研究者们带着梦想,或者肩负着社会重任,根据自己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带着满腔热忱,千辛万苦地将自己所信奉的理念演绎为幼儿园教育实践,试图在游戏(玩)与教学(教)之间找到平衡点。除了坚持“理想”者,他们最终的结局几乎都是雷同的,那就是: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永远的;有所得,就有所失,两难依然还是两难。回顾15年前所说的话早在15年以前,笔者在《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刍议》(见《幼教园地》1998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的幼儿教育也重视游戏,但是对各科教学的过分强调,实际上削弱了游戏的地位。经过80年代以后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教学’二字在许多场合已经被取消,或被笼统的‘教育活动’一词所包容。正确处理游戏与教学这两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当今已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关键。”强调幼儿游戏,弱化教师教学,这种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常常是由对过分强调成人为主的教学倾向的反动而引发的。例如,上世纪60年代,在评判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的基础上,对皮亚杰理论的热衷和追捧导致了一些人认同皮亚杰“同化是学习的根本”的观点,并演绎为以同化为主的游戏应该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的理念。15年以来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理念如若不加以正确认识,就可能导致幼儿园教学被弱化或异化。早在15年以前,笔者在《皮亚杰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一书中指出:“游戏是儿童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即皮亚杰所谓的儿童以自己的经验去同化外部的现实,满足自身的需要。游戏没有社会功利目的,它强调的是‘表现’‘过程’和儿童自主的活动……皮亚杰等将学习从属于发展,将同化看作是学习的根本,这样的观点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似乎太过消极。”“与游戏不同,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活动,而不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儿童自发自选的活动;教学由教师立足于以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为核心来组织和实施活动,而不是完全根据儿童的自身需要开展活动。”笔者在这本书中将儿童完全自由的游戏和完全按照教师计划实施的教学看作是幼儿园活动的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状态,它们反映的是游戏与教学的不同结合程度。从幼儿园教育方案的整体价值取向,到幼儿园每一个具体活动的性质,都可以从这个‘幼儿园活动性质向度图’中游戏和教学的连续体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笔者在这本书中还提出,幼儿园课程总是与角色游戏、搭积木、科学活动、数学活动、语言活动、阅读图书、身体运动、美术活动及音乐活动等联系在一起,并与教师决定幼儿要做些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去做相关联。所有这些都是与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不可分割的。这就是说,幼儿园课程并非全然的“要教”或“不要教”,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差别往往只是表现在“教师教学”与“幼儿游戏”在比例上有所不同,幼儿园课程之“道”,就是“实现幼儿游戏与教师教学的优化结合”,而“实现”之“道”就在于“一切由时间、地点和条件所决定”。笔者在《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刍议》的文章中还指出,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可相互替代,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弱化或取消了教学,幼儿园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区别被混淆了,“游戏成了有各级教育目标以及由教师精心策划、安排和指导的活动,而教学原来应承担的任务却悄然被所谓的游戏替代了”。“用游戏替代教学的想法和做法,必然导致在理论上对游戏的界定发生泛化或者异化,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混乱现象。”15年过去了。现在看来,笔者当年所说的话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似乎大多得到了应验。不可弱化幼儿园教学游戏固然重要,但是不可因为过分强调游戏,就弱化甚至取消教学。游戏固然重要,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教学可能更为重要。例如,对弱势群体中的幼儿来说,强调补偿性教学会比强调游戏更为重要。其实,我国的幼儿园经常是默默地按照中国文化的逻辑在开展教育,而并不完全是按照某些“先进的”理念在开展教育,也不完全是按照某些行政长官的意志在开展教育的。许多年来,即使在不倡导幼儿园教学,甚至在削弱幼儿园教学的情况下,在我国也很少能够看到有幼儿园不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而且往往还将教学看作是重要的活动。但是,由于“名不正,言不顺”,教师要么“偷偷地”组织和实施幼儿园教学活动,要么将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称作游戏活动,即用泛化或异化游戏的方式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其结果,或导致“教师不敢去教幼儿了”,或导致“会教的教师不会教了,不会教的教师更逍遥了”,甚至导致“由于过分关注幼儿生成的活动,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缺少教育价值,甚至成为对幼儿、对社会有害的活动了”。但是,“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毕竟是幼儿园课程必然涉及的重要问题,淡化或忽略这些问题,必然导致幼儿园课程在编制和实施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淡化或忽略“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就会淡化或忽略对“将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思考,就会淡化或忽略对“什么才是教师最值得教以及幼儿最值得学习的东西”等问题的判断,而这些问题恰恰都是幼儿园课程必须涉及的重要问题。应该懂得,一个不知道要教什么的幼儿园教师是做不好教师的,这就如同一个不懂得如何让幼儿游戏的教师当不好教师一样。应该清楚地看到,一个成长中的幼儿园教师每天都会遇到游戏与教学的两难问题,而处理这类两难问题的过程正是其专业发展与成长的过程。原文出处:《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4年第1/2期
编辑:翠微
园所主页排行
时间:9-11月
推荐一组个别化学习活动
邀您推荐候选园
教师推荐方法好
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指望答题游戏“益智”?这并不现实
最近,许多答题类游戏很火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对一定数量的题目,可以赢取奖金,很多人也乐在其中。然而,很多答题平台出现错误,比如将错误的选项设置成了正确答案,引起网友不满。更让网友感到不满的是一些题目过于奇葩,比如“10秒内说出‘某某视频’几个字有多少笔画”,“某某明星是哪一年出生”等。有网友表示,答题类游戏,要起到益智的作用,最好不要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应该多搞一些历史文化科学类型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题游戏频现错题,怪题,它还能"益智"吗?导语:最近,许多答题类游戏很火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对一定数量的题目,可以赢取奖金,很多人也乐在其中。然而,很多答题平台出现错误,比如将错误的选项设置成了正确答案,引起网友不满。更让网友感到不满的是一些题目过于奇葩,比如"10秒内说出'某某视频'几个字有多少笔画","某某明星是哪一年出生"等。有网友表示,答题类游戏,要起到益智的作用,最好不要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应该多搞一些历史文化科学类型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要点速读:1、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2、答题游戏的运营方并不是在做"知识性慈善",指望他们提高题目质量不太现实,而且这种游戏本质上可能就是"下里巴人"的。指望答题游戏"益智",本来就有些不现实据报道,现在很多人玩答题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其披着赚钱和涨知识的外衣。有玩家就觉得,玩答题游戏,和玩跳一跳之类的纯休闲游戏有不同。"答题游戏,让人感到虽是玩游戏但能长点知识,玩家心里都会感到安慰"。很多人对于错题怪题深恶痛绝,也是因为觉得,这些题目影响了游戏的益智性,不利于玩家通过玩游戏涨知识。然而,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首先,答题游戏的前身是电视里的有奖竞猜节目。这种节目自诞生之初就有很强的博彩性质。而我国的一些老牌答题游戏,像《幸运52》、《开心辞典》,都是以外国著名益智博彩节目为原型改编过来的。有学者曾指出,这种益智博彩类节目,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对金钱的非正常获取,颠覆关于劳动与报酬的法则,然后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感受刺激,"益智"从来就不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火爆的答题游戏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根据数据博主"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的统计,从关于答题游戏的热议高频词来看,人们明显更多的在谈论财富类的话题,而不是知识类的话题,"一夜暴富"则是人们提到频率的一个词。在这种情绪环境下,人们对于"赢钱"的欲望往往压倒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很可能就会怀着"赌徒心理"去蒙。 不过,心理医生陈正昕则认为,确实有一部分热衷答题的人,是因为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朝现代人扑面涌来,每个人都在担心因为知识的缺漏而落伍。但是,这种有奖竞猜式的答题模式,到底有多大的益智性,其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人对此都持否定意见。据《新京报》报道,一位投资人就觉得,这种直播答题游戏很不靠谱:"答题并不能获得知识,只能获得些没用的知识点"。还有很多资深媒体人也觉得,这种零散的问答方式,看似是直给干货,其实缺乏成体系的知识。将鼓励学生重新回到盲目地尊崇权威、相信教条;回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去。英国学者加里.惠内尔对这种答题游戏和所谓的"益智节目"也持相当消极的态度。他认为:"此类测验最需要和标榜的技巧就是飞速回忆风马牛不相及的零碎事实知识的能力,……调动的不是人特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是像松鼠储藏松果式的积累和储存信息的本能"。这其实就很像前段时间兴起的付费知识产业--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然而,你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很多知识付费的用户也有这样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张丰 《你为知识付费,却只得到"一地碎渣"》)所以,答题游戏,付费知识产业,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因为人们的知识焦虑而火爆,但是,这些东西的益智性、知识性是可疑的,很难有效弥补人们的知识缺陷。所以,把答题游戏纯粹当做一种比较刺激、能获得成就感的娱乐,可能更加恰当。对于"撒币"方而言,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些游戏平台这么玩命的"撒币",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不难理解。"一直播"负责人雷涛说得很直白,疯狂撒币,推出答题游戏,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流量分配方式,"相当于过去把投到渠道上的钱,当作奖金发了出去"。通俗的说,各大平台搞答题游戏,是为了让那些与自己没有关联的用户,主动、快速地与自己建立紧密关系--用户参与答题需要注册平台账号,邀请好友参与答题还能获得复活卡(一种答题道具。拥有一张复活卡,即使答错一次也不会出局,还可以继续答题,仍然有瓜分奖金的机会),玩家全部答对,领取奖金时,则需要将自己的支付账号绑定到平台账号上来,表面上是给用户发钱用的,实际上可以让用户未来在平台上花钱更方便。这其实是在利用经济学中的"激励原理"--利用你爱占便宜的心理(想赢取奖金),用一些激励,来引诱你参加一件事情(注册平台账号)。这其实很像马路边上那些送你小礼物,然后让你扫码关注公众号的促销活动。只不过,答题游戏比较鸡贼,他通过一个游戏,使得这个激励看上去是玩家通过努力换来的,让玩家产生成就感,喜欢上答题。而实际上,这些钱是他用来为自己平台倒入流量的成本。从目前来看,平台方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功。有人计算过:冲顶大会一场答题的奖金约为5万到10万元,大约可以吸引45万的活跃粉丝同时在线,几次答题之后上瘾的用户,就会成为APP的宝贵财富。如此计算,平均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仅为几块钱。而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平均一个安卓APP用户的获客成本,少于十几块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运作得好的企业,根本不用等到这些用户掏钱,只通过广告,就可以极大地弥补自己撒币撒出去的财务亏空。据报道,不久前,趣店就成为了映客旗下在线答题产品芝士超人的首位广告主,广告费1亿元。在这样的情况下,题目本身是什么,平台方面往往不是太重视。错题、怪题就是明显的特征。答题游戏"头脑王者"在关停之前,干脆给予用户自主上传问题的权利和审查问题的权利,以致题目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很多平台由于签了赞助,会加入一些广告类问题。这都引起了玩家的不满。在游戏平台逐利的心态下,出现对问题的质量不够上心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直播类答题游戏鼻祖,火爆北美的HQ Trivia游戏,也曾出现过被认为缺乏知识增量,影响玩家体验的问题,比如,要求在十秒内说出,1到51之间有多少个质数。有运营者对此直言不讳,前述的"一直播"雷涛就说:"12道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让用户答出这十二道题的形式是更加有互动性的"。大概,这是因为玩家不满的呼声没有影响到平台方获客数量的增长。而且,要得到一支高质量的出题团队恐怕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是否高质量的题就会更受欢迎?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阳春白雪,而阳春白雪可能就会曲高和寡。从前面提到的用户驱动力以及各平台的初衷来看,这种游戏可能本质上就是下里巴人的。"外挂难防",也表明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不过,如果仅仅是作为一款游戏,能好玩,就足够了,不必过于纠结"能不能涨知识"之类的问题。但事实证明了,既然是游戏,就很难避免游戏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外挂"。目前,答题游戏的作弊方法和外挂品类已经称得上多种多样。据媒体报道,在一些QQ答题群中,就有人售卖第三方软件。软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一分为二,上面一部分是答题界面,下面一部分是百度检索界面,每次主持人出题后,搜索栏会变成该题目,并使用屏幕拍照答题界面的题目,在百度自动搜索相关信息。对此深恶痛绝吧?但谁让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游戏呢?指望"益智","获得知识",还是想点别的办法吧。
答题游戏频现错题,怪题,它还能“益智”吗?
导语:最近,许多答题类游戏很火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对一定数量的题目,可以赢取奖金,很多人也乐在其中。然而,很多答题平台出现错误,比如将错误的选项设置成了正确答案,引起网友不满。更让网友感到不满的是一些题目过于奇葩,比如“10秒内说出‘某某视频’几个字有多少笔画”,“某某明星是哪一年出生”等。有网友表示,答题类游戏,要起到益智的作用,最好不要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应该多搞一些历史文化科学类型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要点速读:
1、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2、答题游戏的运营方并不是在做“知识性慈善”,指望他们提高题目质量不太现实,而且这种游戏本质上可能就是“下里巴人”的。 指望答题游戏“益智”,本来就有些不现实 据报道,现在很多人玩答题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其披着赚钱和涨知识的外衣。有玩家就觉得,玩答题游戏,和玩跳一跳之类的纯休闲游戏有不同。“答题游戏,让人感到虽是玩游戏但能长点知识,玩家心里都会感到安慰”。很多人对于错题怪题深恶痛绝,也是因为觉得,这些题目影响了游戏的益智性,不利于玩家通过玩游戏涨知识。然而,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首先,答题游戏的前身是电视里的有奖竞猜节目。这种节目自诞生之初就有很强的博彩性质。而我国的一些老牌答题游戏,像《幸运52》、《开心辞典》,都是以外国著名益智博彩节目为原型改编过来的。有学者曾指出,这种益智博彩类节目,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对金钱的非正常获取,颠覆关于劳动与报酬的法则,然后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感受刺激,“益智”从来就不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火爆的答题游戏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根据数据博主“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的统计,从关于答题游戏的热议高频词来看,人们明显更多的在谈论财富类的话题,而不是知识类的话题,“一夜暴富”则是人们提到频率的一个词。
在这种情绪环境下,人们对于“赢钱”的欲望往往压倒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很可能就会怀着“赌徒心理”去蒙。 不过,心理医生陈正昕则认为,确实有一部分热衷答题的人,是因为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朝现代人扑面涌来,每个人都在担心因为知识的缺漏而落伍。 但是,这种有奖竞猜式的答题模式,到底有多大的益智性,其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人对此都持否定意见。据《新京报》报道,一位投资人就觉得,这种直播答题游戏很不靠谱:“答题并不能获得知识,只能获得些没用的知识点”。 还有很多资深媒体人也觉得,这种零散的问答方式,看似是直给干货,其实缺乏成体系的知识。将鼓励学生重新回到盲目地尊崇权威、相信教条;回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去。英国学者加里.惠内尔对这种答题游戏和所谓的“益智节目”也持相当消极的态度。他认为:“此类测验最需要和标榜的技巧就是飞速回忆风马牛不相及的零碎事实知识的能力,……调动的不是人特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是像松鼠储藏松果式的积累和储存信息的本能”。 这其实就很像前段时间兴起的付费知识产业――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然而,你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很多知识付费的用户也有这样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张丰 《你为知识付费,却只得到“一地碎渣”》) 所以,答题游戏,付费知识产业,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因为人们的知识焦虑而火爆,但是,这些东西的益智性、知识性是可疑的,很难有效弥补人们的知识缺陷。所以,把答题游戏纯粹当做一种比较刺激、能获得成就感的娱乐,可能更加恰当。
对于“撒币”方而言,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些游戏平台这么玩命的“撒币”,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不难理解。“一直播”负责人雷涛说得很直白,疯狂撒币,推出答题游戏,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流量分配方式,“相当于过去把投到渠道上的钱,当作奖金发了出去”。 通俗的说,各大平台搞答题游戏,是为了让那些与自己没有关联的用户,主动、快速地与自己建立紧密关系――用户参与答题需要注册平台账号,邀请好友参与答题还能获得复活卡(一种答题道具。拥有一张复活卡,即使答错一次也不会出局,还可以继续答题,仍然有瓜分奖金的机会),玩家全部答对,领取奖金时,则需要将自己的支付账号绑定到平台账号上来,表面上是给用户发钱用的,实际上可以让用户未来在平台上花钱更方便。 这其实是在利用经济学中的“激励原理”――利用你爱占便宜的心理(想赢取奖金),用一些激励,来引诱你参加一件事情(注册平台账号)。这其实很像马路边上那些送你小礼物,然后让你扫码关注公众号的促销活动。只不过,答题游戏比较鸡贼,他通过一个游戏,使得这个激励看上去是玩家通过努力换来的,让玩家产生成就感,喜欢上答题。而实际上,这些钱是他用来为自己平台倒入流量的成本。 从目前来看,平台方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功。有人计算过:冲顶大会一场答题的奖金约为5万到10万元,大约可以吸引45万的活跃粉丝同时在线,几次答题之后上瘾的用户,就会成为APP的宝贵财富。如此计算,平均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仅为几块钱。而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平均一个安卓APP用户的获客成本,少于十几块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且,运作得好的企业,根本不用等到这些用户掏钱,只通过广告,就可以极大地弥补自己撒币撒出去的财务亏空。据报道,不久前,趣店就成为了映客旗下在线答题产品芝士超人的首位广告主,广告费1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题目本身是什么,平台方面往往不是太重视。错题、怪题就是明显的特征。答题游戏“头脑王者”在关停之前,干脆给予用户自主上传问题的权利和审查问题的权利,以致题目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很多平台由于签了赞助,会加入一些广告类问题。这都引起了玩家的不满。
在游戏平台逐利的心态下,出现对问题的质量不够上心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直播类答题游戏鼻祖,火爆北美的HQ Trivia游戏,也曾出现过被认为缺乏知识增量,影响玩家体验的问题,比如,要求在十秒内说出,1到51之间有多少个质数。
有运营者对此直言不讳,前述的“一直播”雷涛就说:“12道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让用户答出这十二道题的形式是更加有互动性的”。大概,这是因为玩家不满的呼声没有影响到平台方获客数量的增长。而且,要得到一支高质量的出题团队恐怕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是否高质量的题就会更受欢迎?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阳春白雪,而阳春白雪可能就会曲高和寡。从前面提到的用户驱动力以及各平台的初衷来看,这种游戏可能本质上就是下里巴人的。
“外挂难防”,也表明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不过,如果仅仅是作为一款游戏,能好玩,就足够了,不必过于纠结“能不能涨知识”之类的问题。但事实证明了,既然是游戏,就很难避免游戏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外挂”。 目前,答题游戏的作弊方法和外挂品类已经称得上多种多样。据媒体报道,在一些QQ答题群中,就有人售卖第三方软件。软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一分为二,上面一部分是答题界面,下面一部分是百度检索界面,每次主持人出题后,搜索栏会变成该题目,并使用屏幕拍照答题界面的题目,在百度自动搜索相关信息。
对此深恶痛绝吧?但谁让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游戏呢? 指望“益智”,“获得知识”,还是想点别的办法吧。
答题游戏频现错题,怪题,它还能“益智”吗?
导语:最近,许多答题类游戏很火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对一定数量的题目,可以赢取奖金,很多人也乐在其中。然而,很多答题平台出现错误,比如将错误的选项设置成了正确答案,引起网友不满。更让网友感到不满的是一些题目过于奇葩,比如“10秒内说出‘某某视频’几个字有多少笔画”,“某某明星是哪一年出生”等。有网友表示,答题类游戏,要起到益智的作用,最好不要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应该多搞一些历史文化科学类型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要点速读:
1、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2、答题游戏的运营方并不是在做“知识性慈善”,指望他们提高题目质量不太现实,而且这种游戏本质上可能就是“下里巴人”的。 指望答题游戏“益智”,本来就有些不现实 据报道,现在很多人玩答题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其披着赚钱和涨知识的外衣。有玩家就觉得,玩答题游戏,和玩跳一跳之类的纯休闲游戏有不同。“答题游戏,让人感到虽是玩游戏但能长点知识,玩家心里都会感到安慰”。很多人对于错题怪题深恶痛绝,也是因为觉得,这些题目影响了游戏的益智性,不利于玩家通过玩游戏涨知识。然而,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首先,答题游戏的前身是电视里的有奖竞猜节目。这种节目自诞生之初就有很强的博彩性质。而我国的一些老牌答题游戏,像《幸运52》、《开心辞典》,都是以外国著名益智博彩节目为原型改编过来的。有学者曾指出,这种益智博彩类节目,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对金钱的非正常获取,颠覆关于劳动与报酬的法则,然后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感受刺激,“益智”从来就不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火爆的答题游戏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根据数据博主“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的统计,从关于答题游戏的热议高频词来看,人们明显更多的在谈论财富类的话题,而不是知识类的话题,“一夜暴富”则是人们提到频率的一个词。
在这种情绪环境下,人们对于“赢钱”的欲望往往压倒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很可能就会怀着“赌徒心理”去蒙。 不过,心理医生陈正昕则认为,确实有一部分热衷答题的人,是因为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朝现代人扑面涌来,每个人都在担心因为知识的缺漏而落伍。 但是,这种有奖竞猜式的答题模式,到底有多大的益智性,其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人对此都持否定意见。据《新京报》报道,一位投资人就觉得,这种直播答题游戏很不靠谱:“答题并不能获得知识,只能获得些没用的知识点”。 还有很多资深媒体人也觉得,这种零散的问答方式,看似是直给干货,其实缺乏成体系的知识。将鼓励学生重新回到盲目地尊崇权威、相信教条;回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去。英国学者加里.惠内尔对这种答题游戏和所谓的“益智节目”也持相当消极的态度。他认为:“此类测验最需要和标榜的技巧就是飞速回忆风马牛不相及的零碎事实知识的能力,……调动的不是人特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是像松鼠储藏松果式的积累和储存信息的本能”。 这其实就很像前段时间兴起的付费知识产业――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然而,你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很多知识付费的用户也有这样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张丰 《你为知识付费,却只得到“一地碎渣”》) 所以,答题游戏,付费知识产业,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因为人们的知识焦虑而火爆,但是,这些东西的益智性、知识性是可疑的,很难有效弥补人们的知识缺陷。所以,把答题游戏纯粹当做一种比较刺激、能获得成就感的娱乐,可能更加恰当。
对于“撒币”方而言,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些游戏平台这么玩命的“撒币”,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不难理解。“一直播”负责人雷涛说得很直白,疯狂撒币,推出答题游戏,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流量分配方式,“相当于过去把投到渠道上的钱,当作奖金发了出去”。 通俗的说,各大平台搞答题游戏,是为了让那些与自己没有关联的用户,主动、快速地与自己建立紧密关系――用户参与答题需要注册平台账号,邀请好友参与答题还能获得复活卡(一种答题道具。拥有一张复活卡,即使答错一次也不会出局,还可以继续答题,仍然有瓜分奖金的机会),玩家全部答对,领取奖金时,则需要将自己的支付账号绑定到平台账号上来,表面上是给用户发钱用的,实际上可以让用户未来在平台上花钱更方便。 这其实是在利用经济学中的“激励原理”――利用你爱占便宜的心理(想赢取奖金),用一些激励,来引诱你参加一件事情(注册平台账号)。这其实很像马路边上那些送你小礼物,然后让你扫码关注公众号的促销活动。只不过,答题游戏比较鸡贼,他通过一个游戏,使得这个激励看上去是玩家通过努力换来的,让玩家产生成就感,喜欢上答题。而实际上,这些钱是他用来为自己平台倒入流量的成本。 从目前来看,平台方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功。有人计算过:冲顶大会一场答题的奖金约为5万到10万元,大约可以吸引45万的活跃粉丝同时在线,几次答题之后上瘾的用户,就会成为APP的宝贵财富。如此计算,平均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仅为几块钱。而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平均一个安卓APP用户的获客成本,少于十几块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且,运作得好的企业,根本不用等到这些用户掏钱,只通过广告,就可以极大地弥补自己撒币撒出去的财务亏空。据报道,不久前,趣店就成为了映客旗下在线答题产品芝士超人的首位广告主,广告费1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题目本身是什么,平台方面往往不是太重视。错题、怪题就是明显的特征。答题游戏“头脑王者”在关停之前,干脆给予用户自主上传问题的权利和审查问题的权利,以致题目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很多平台由于签了赞助,会加入一些广告类问题。这都引起了玩家的不满。
在游戏平台逐利的心态下,出现对问题的质量不够上心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直播类答题游戏鼻祖,火爆北美的HQ Trivia游戏,也曾出现过被认为缺乏知识增量,影响玩家体验的问题,比如,要求在十秒内说出,1到51之间有多少个质数。
有运营者对此直言不讳,前述的“一直播”雷涛就说:“12道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让用户答出这十二道题的形式是更加有互动性的”。大概,这是因为玩家不满的呼声没有影响到平台方获客数量的增长。而且,要得到一支高质量的出题团队恐怕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是否高质量的题就会更受欢迎?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阳春白雪,而阳春白雪可能就会曲高和寡。从前面提到的用户驱动力以及各平台的初衷来看,这种游戏可能本质上就是下里巴人的。
“外挂难防”,也表明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不过,如果仅仅是作为一款游戏,能好玩,就足够了,不必过于纠结“能不能涨知识”之类的问题。但事实证明了,既然是游戏,就很难避免游戏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外挂”。 目前,答题游戏的作弊方法和外挂品类已经称得上多种多样。据媒体报道,在一些QQ答题群中,就有人售卖第三方软件。软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一分为二,上面一部分是答题界面,下面一部分是百度检索界面,每次主持人出题后,搜索栏会变成该题目,并使用屏幕拍照答题界面的题目,在百度自动搜索相关信息。
对此深恶痛绝吧?但谁让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游戏呢? 指望“益智”,“获得知识”,还是想点别的办法吧。
答题游戏频现错题,怪题,它还能“益智”吗?导语:最近,许多答题类游戏很火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对一定数量的题目,可以赢取奖金,很多人也乐在其中。然而,很多答题平台出现错误,比如将错误的选项设置成了正确答案,引起网友不满。更让网友感到不满的是一些题目过于奇葩,比如“10秒内说出‘某某视频’几个字有多少笔画”,“某某明星是哪一年出生”等。有网友表示,答题类游戏,要起到益智的作用,最好不要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应该多搞一些历史文化科学类型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要点速读:
1、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2、答题游戏的运营方并不是在做“知识性慈善”,指望他们提高题目质量不太现实,而且这种游戏本质上可能就是“下里巴人”的。 指望答题游戏“益智”,本来就有些不现实 据报道,现在很多人玩答题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其披着赚钱和涨知识的外衣。有玩家就觉得,玩答题游戏,和玩跳一跳之类的纯休闲游戏有不同。“答题游戏,让人感到虽是玩游戏但能长点知识,玩家心里都会感到安慰”。很多人对于错题怪题深恶痛绝,也是因为觉得,这些题目影响了游戏的益智性,不利于玩家通过玩游戏涨知识。然而,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首先,答题游戏的前身是电视里的有奖竞猜节目。这种节目自诞生之初就有很强的博彩性质。而我国的一些老牌答题游戏,像《幸运52》、《开心辞典》,都是以外国著名益智博彩节目为原型改编过来的。有学者曾指出,这种益智博彩类节目,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对金钱的非正常获取,颠覆关于劳动与报酬的法则,然后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感受刺激,“益智”从来就不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火爆的答题游戏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根据数据博主“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的统计,从关于答题游戏的热议高频词来看,人们明显更多的在谈论财富类的话题,而不是知识类的话题,“一夜暴富”则是人们提到频率的一个词。
在这种情绪环境下,人们对于“赢钱”的欲望往往压倒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很可能就会怀着“赌徒心理”去蒙。 不过,心理医生陈正昕则认为,确实有一部分热衷答题的人,是因为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朝现代人扑面涌来,每个人都在担心因为知识的缺漏而落伍。 但是,这种有奖竞猜式的答题模式,到底有多大的益智性,其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人对此都持否定意见。据《新京报》报道,一位投资人就觉得,这种直播答题游戏很不靠谱:“答题并不能获得知识,只能获得些没用的知识点”。 还有很多资深媒体人也觉得,这种零散的问答方式,看似是直给干货,其实缺乏成体系的知识。将鼓励学生重新回到盲目地尊崇权威、相信教条;回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去。英国学者加里.惠内尔对这种答题游戏和所谓的“益智节目”也持相当消极的态度。他认为:“此类测验最需要和标榜的技巧就是飞速回忆风马牛不相及的零碎事实知识的能力,……调动的不是人特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是像松鼠储藏松果式的积累和储存信息的本能”。 这其实就很像前段时间兴起的付费知识产业――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然而,你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很多知识付费的用户也有这样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张丰 《你为知识付费,却只得到“一地碎渣”》) 所以,答题游戏,付费知识产业,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因为人们的知识焦虑而火爆,但是,这些东西的益智性、知识性是可疑的,很难有效弥补人们的知识缺陷。所以,把答题游戏纯粹当做一种比较刺激、能获得成就感的娱乐,可能更加恰当。
对于“撒币”方而言,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些游戏平台这么玩命的“撒币”,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不难理解。“一直播”负责人雷涛说得很直白,疯狂撒币,推出答题游戏,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流量分配方式,“相当于过去把投到渠道上的钱,当作奖金发了出去”。 通俗的说,各大平台搞答题游戏,是为了让那些与自己没有关联的用户,主动、快速地与自己建立紧密关系――用户参与答题需要注册平台账号,邀请好友参与答题还能获得复活卡(一种答题道具。拥有一张复活卡,即使答错一次也不会出局,还可以继续答题,仍然有瓜分奖金的机会),玩家全部答对,领取奖金时,则需要将自己的支付账号绑定到平台账号上来,表面上是给用户发钱用的,实际上可以让用户未来在平台上花钱更方便。 这其实是在利用经济学中的“激励原理”――利用你爱占便宜的心理(想赢取奖金),用一些激励,来引诱你参加一件事情(注册平台账号)。这其实很像马路边上那些送你小礼物,然后让你扫码关注公众号的促销活动。只不过,答题游戏比较鸡贼,他通过一个游戏,使得这个激励看上去是玩家通过努力换来的,让玩家产生成就感,喜欢上答题。而实际上,这些钱是他用来为自己平台倒入流量的成本。 从目前来看,平台方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功。有人计算过:冲顶大会一场答题的奖金约为5万到10万元,大约可以吸引45万的活跃粉丝同时在线,几次答题之后上瘾的用户,就会成为APP的宝贵财富。如此计算,平均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仅为几块钱。而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平均一个安卓APP用户的获客成本,少于十几块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且,运作得好的企业,根本不用等到这些用户掏钱,只通过广告,就可以极大地弥补自己撒币撒出去的财务亏空。据报道,不久前,趣店就成为了映客旗下在线答题产品芝士超人的首位广告主,广告费1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题目本身是什么,平台方面往往不是太重视。错题、怪题就是明显的特征。答题游戏“头脑王者”在关停之前,干脆给予用户自主上传问题的权利和审查问题的权利,以致题目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很多平台由于签了赞助,会加入一些广告类问题。这都引起了玩家的不满。
在游戏平台逐利的心态下,出现对问题的质量不够上心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直播类答题游戏鼻祖,火爆北美的HQ Trivia游戏,也曾出现过被认为缺乏知识增量,影响玩家体验的问题,比如,要求在十秒内说出,1到51之间有多少个质数。
有运营者对此直言不讳,前述的“一直播”雷涛就说:“12道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让用户答出这十二道题的形式是更加有互动性的”。大概,这是因为玩家不满的呼声没有影响到平台方获客数量的增长。而且,要得到一支高质量的出题团队恐怕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是否高质量的题就会更受欢迎?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阳春白雪,而阳春白雪可能就会曲高和寡。从前面提到的用户驱动力以及各平台的初衷来看,这种游戏可能本质上就是下里巴人的。
“外挂难防”,也表明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不过,如果仅仅是作为一款游戏,能好玩,就足够了,不必过于纠结“能不能涨知识”之类的问题。但事实证明了,既然是游戏,就很难避免游戏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外挂”。 目前,答题游戏的作弊方法和外挂品类已经称得上多种多样。据媒体报道,在一些QQ答题群中,就有人售卖第三方软件。软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一分为二,上面一部分是答题界面,下面一部分是百度检索界面,每次主持人出题后,搜索栏会变成该题目,并使用屏幕拍照答题界面的题目,在百度自动搜索相关信息。
对此深恶痛绝吧?但谁让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游戏呢? 指望“益智”,“获得知识”,还是想点别的办法吧。
答题游戏频现错题,怪题,它还能“益智”吗?导语:最近,许多答题类游戏很火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对一定数量的题目,可以赢取奖金,很多人也乐在其中。然而,很多答题平台出现错误,比如将错误的选项设置成了正确答案,引起网友不满。更让网友感到不满的是一些题目过于奇葩,比如“10秒内说出‘某某视频’几个字有多少笔画”,“某某明星是哪一年出生”等。有网友表示,答题类游戏,要起到益智的作用,最好不要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应该多搞一些历史文化科学类型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要点速读:
1、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2、答题游戏的运营方并不是在做“知识性慈善”,指望他们提高题目质量不太现实,而且这种游戏本质上可能就是“下里巴人”的。 指望答题游戏“益智”,本来就有些不现实 据报道,现在很多人玩答题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其披着赚钱和涨知识的外衣。有玩家就觉得,玩答题游戏,和玩跳一跳之类的纯休闲游戏有不同。“答题游戏,让人感到虽是玩游戏但能长点知识,玩家心里都会感到安慰”。很多人对于错题怪题深恶痛绝,也是因为觉得,这些题目影响了游戏的益智性,不利于玩家通过玩游戏涨知识。然而,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首先,答题游戏的前身是电视里的有奖竞猜节目。这种节目自诞生之初就有很强的博彩性质。而我国的一些老牌答题游戏,像《幸运52》、《开心辞典》,都是以外国著名益智博彩节目为原型改编过来的。有学者曾指出,这种益智博彩类节目,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对金钱的非正常获取,颠覆关于劳动与报酬的法则,然后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感受刺激,“益智”从来就不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火爆的答题游戏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根据数据博主“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的统计,从关于答题游戏的热议高频词来看,人们明显更多的在谈论财富类的话题,而不是知识类的话题,“一夜暴富”则是人们提到频率的一个词。
在这种情绪环境下,人们对于“赢钱”的欲望往往压倒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很可能就会怀着“赌徒心理”去蒙。 不过,心理医生陈正昕则认为,确实有一部分热衷答题的人,是因为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朝现代人扑面涌来,每个人都在担心因为知识的缺漏而落伍。 但是,这种有奖竞猜式的答题模式,到底有多大的益智性,其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人对此都持否定意见。据《新京报》报道,一位投资人就觉得,这种直播答题游戏很不靠谱:“答题并不能获得知识,只能获得些没用的知识点”。 还有很多资深媒体人也觉得,这种零散的问答方式,看似是直给干货,其实缺乏成体系的知识。将鼓励学生重新回到盲目地尊崇权威、相信教条;回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去。英国学者加里.惠内尔对这种答题游戏和所谓的“益智节目”也持相当消极的态度。他认为:“此类测验最需要和标榜的技巧就是飞速回忆风马牛不相及的零碎事实知识的能力,……调动的不是人特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是像松鼠储藏松果式的积累和储存信息的本能”。 这其实就很像前段时间兴起的付费知识产业――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然而,你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很多知识付费的用户也有这样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张丰 《你为知识付费,却只得到“一地碎渣”》) 所以,答题游戏,付费知识产业,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因为人们的知识焦虑而火爆,但是,这些东西的益智性、知识性是可疑的,很难有效弥补人们的知识缺陷。所以,把答题游戏纯粹当做一种比较刺激、能获得成就感的娱乐,可能更加恰当。
对于“撒币”方而言,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些游戏平台这么玩命的“撒币”,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不难理解。“一直播”负责人雷涛说得很直白,疯狂撒币,推出答题游戏,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流量分配方式,“相当于过去把投到渠道上的钱,当作奖金发了出去”。 通俗的说,各大平台搞答题游戏,是为了让那些与自己没有关联的用户,主动、快速地与自己建立紧密关系――用户参与答题需要注册平台账号,邀请好友参与答题还能获得复活卡(一种答题道具。拥有一张复活卡,即使答错一次也不会出局,还可以继续答题,仍然有瓜分奖金的机会),玩家全部答对,领取奖金时,则需要将自己的支付账号绑定到平台账号上来,表面上是给用户发钱用的,实际上可以让用户未来在平台上花钱更方便。 这其实是在利用经济学中的“激励原理”――利用你爱占便宜的心理(想赢取奖金),用一些激励,来引诱你参加一件事情(注册平台账号)。这其实很像马路边上那些送你小礼物,然后让你扫码关注公众号的促销活动。只不过,答题游戏比较鸡贼,他通过一个游戏,使得这个激励看上去是玩家通过努力换来的,让玩家产生成就感,喜欢上答题。而实际上,这些钱是他用来为自己平台倒入流量的成本。 从目前来看,平台方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功。有人计算过:冲顶大会一场答题的奖金约为5万到10万元,大约可以吸引45万的活跃粉丝同时在线,几次答题之后上瘾的用户,就会成为APP的宝贵财富。如此计算,平均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仅为几块钱。而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平均一个安卓APP用户的获客成本,少于十几块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且,运作得好的企业,根本不用等到这些用户掏钱,只通过广告,就可以极大地弥补自己撒币撒出去的财务亏空。据报道,不久前,趣店就成为了映客旗下在线答题产品芝士超人的首位广告主,广告费1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题目本身是什么,平台方面往往不是太重视。错题、怪题就是明显的特征。答题游戏“头脑王者”在关停之前,干脆给予用户自主上传问题的权利和审查问题的权利,以致题目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很多平台由于签了赞助,会加入一些广告类问题。这都引起了玩家的不满。
在游戏平台逐利的心态下,出现对问题的质量不够上心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直播类答题游戏鼻祖,火爆北美的HQ Trivia游戏,也曾出现过被认为缺乏知识增量,影响玩家体验的问题,比如,要求在十秒内说出,1到51之间有多少个质数。
有运营者对此直言不讳,前述的“一直播”雷涛就说:“12道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让用户答出这十二道题的形式是更加有互动性的”。大概,这是因为玩家不满的呼声没有影响到平台方获客数量的增长。而且,要得到一支高质量的出题团队恐怕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是否高质量的题就会更受欢迎?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阳春白雪,而阳春白雪可能就会曲高和寡。从前面提到的用户驱动力以及各平台的初衷来看,这种游戏可能本质上就是下里巴人的。
“外挂难防”,也表明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不过,如果仅仅是作为一款游戏,能好玩,就足够了,不必过于纠结“能不能涨知识”之类的问题。但事实证明了,既然是游戏,就很难避免游戏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外挂”。 目前,答题游戏的作弊方法和外挂品类已经称得上多种多样。据媒体报道,在一些QQ答题群中,就有人售卖第三方软件。软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一分为二,上面一部分是答题界面,下面一部分是百度检索界面,每次主持人出题后,搜索栏会变成该题目,并使用屏幕拍照答题界面的题目,在百度自动搜索相关信息。
对此深恶痛绝吧?但谁让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游戏呢? 指望“益智”,“获得知识”,还是想点别的办法吧。
答题游戏频现错题,怪题,它还能“益智”吗?导语:最近,许多答题类游戏很火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对一定数量的题目,可以赢取奖金,很多人也乐在其中。然而,很多答题平台出现错误,比如将错误的选项设置成了正确答案,引起网友不满。更让网友感到不满的是一些题目过于奇葩,比如“10秒内说出‘某某视频’几个字有多少笔画”,“某某明星是哪一年出生”等。有网友表示,答题类游戏,要起到益智的作用,最好不要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应该多搞一些历史文化科学类型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要点速读:
1、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2、答题游戏的运营方并不是在做“知识性慈善”,指望他们提高题目质量不太现实,而且这种游戏本质上可能就是“下里巴人”的。 指望答题游戏“益智”,本来就有些不现实 据报道,现在很多人玩答题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其披着赚钱和涨知识的外衣。有玩家就觉得,玩答题游戏,和玩跳一跳之类的纯休闲游戏有不同。“答题游戏,让人感到虽是玩游戏但能长点知识,玩家心里都会感到安慰”。很多人对于错题怪题深恶痛绝,也是因为觉得,这些题目影响了游戏的益智性,不利于玩家通过玩游戏涨知识。然而,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首先,答题游戏的前身是电视里的有奖竞猜节目。这种节目自诞生之初就有很强的博彩性质。而我国的一些老牌答题游戏,像《幸运52》、《开心辞典》,都是以外国著名益智博彩节目为原型改编过来的。有学者曾指出,这种益智博彩类节目,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对金钱的非正常获取,颠覆关于劳动与报酬的法则,然后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感受刺激,“益智”从来就不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火爆的答题游戏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根据数据博主“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的统计,从关于答题游戏的热议高频词来看,人们明显更多的在谈论财富类的话题,而不是知识类的话题,“一夜暴富”则是人们提到频率的一个词。
在这种情绪环境下,人们对于“赢钱”的欲望往往压倒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很可能就会怀着“赌徒心理”去蒙。 不过,心理医生陈正昕则认为,确实有一部分热衷答题的人,是因为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朝现代人扑面涌来,每个人都在担心因为知识的缺漏而落伍。 但是,这种有奖竞猜式的答题模式,到底有多大的益智性,其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人对此都持否定意见。据《新京报》报道,一位投资人就觉得,这种直播答题游戏很不靠谱:“答题并不能获得知识,只能获得些没用的知识点”。 还有很多资深媒体人也觉得,这种零散的问答方式,看似是直给干货,其实缺乏成体系的知识。将鼓励学生重新回到盲目地尊崇权威、相信教条;回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去。英国学者加里.惠内尔对这种答题游戏和所谓的“益智节目”也持相当消极的态度。他认为:“此类测验最需要和标榜的技巧就是飞速回忆风马牛不相及的零碎事实知识的能力,……调动的不是人特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是像松鼠储藏松果式的积累和储存信息的本能”。 这其实就很像前段时间兴起的付费知识产业――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然而,你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很多知识付费的用户也有这样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张丰 《你为知识付费,却只得到“一地碎渣”》) 所以,答题游戏,付费知识产业,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因为人们的知识焦虑而火爆,但是,这些东西的益智性、知识性是可疑的,很难有效弥补人们的知识缺陷。所以,把答题游戏纯粹当做一种比较刺激、能获得成就感的娱乐,可能更加恰当。
对于“撒币”方而言,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些游戏平台这么玩命的“撒币”,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不难理解。“一直播”负责人雷涛说得很直白,疯狂撒币,推出答题游戏,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流量分配方式,“相当于过去把投到渠道上的钱,当作奖金发了出去”。 通俗的说,各大平台搞答题游戏,是为了让那些与自己没有关联的用户,主动、快速地与自己建立紧密关系――用户参与答题需要注册平台账号,邀请好友参与答题还能获得复活卡(一种答题道具。拥有一张复活卡,即使答错一次也不会出局,还可以继续答题,仍然有瓜分奖金的机会),玩家全部答对,领取奖金时,则需要将自己的支付账号绑定到平台账号上来,表面上是给用户发钱用的,实际上可以让用户未来在平台上花钱更方便。 这其实是在利用经济学中的“激励原理”――利用你爱占便宜的心理(想赢取奖金),用一些激励,来引诱你参加一件事情(注册平台账号)。这其实很像马路边上那些送你小礼物,然后让你扫码关注公众号的促销活动。只不过,答题游戏比较鸡贼,他通过一个游戏,使得这个激励看上去是玩家通过努力换来的,让玩家产生成就感,喜欢上答题。而实际上,这些钱是他用来为自己平台倒入流量的成本。 从目前来看,平台方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功。有人计算过:冲顶大会一场答题的奖金约为5万到10万元,大约可以吸引45万的活跃粉丝同时在线,几次答题之后上瘾的用户,就会成为APP的宝贵财富。如此计算,平均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仅为几块钱。而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平均一个安卓APP用户的获客成本,少于十几块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且,运作得好的企业,根本不用等到这些用户掏钱,只通过广告,就可以极大地弥补自己撒币撒出去的财务亏空。据报道,不久前,趣店就成为了映客旗下在线答题产品芝士超人的首位广告主,广告费1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题目本身是什么,平台方面往往不是太重视。错题、怪题就是明显的特征。答题游戏“头脑王者”在关停之前,干脆给予用户自主上传问题的权利和审查问题的权利,以致题目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很多平台由于签了赞助,会加入一些广告类问题。这都引起了玩家的不满。
在游戏平台逐利的心态下,出现对问题的质量不够上心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直播类答题游戏鼻祖,火爆北美的HQ Trivia游戏,也曾出现过被认为缺乏知识增量,影响玩家体验的问题,比如,要求在十秒内说出,1到51之间有多少个质数。
有运营者对此直言不讳,前述的“一直播”雷涛就说:“12道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让用户答出这十二道题的形式是更加有互动性的”。大概,这是因为玩家不满的呼声没有影响到平台方获客数量的增长。而且,要得到一支高质量的出题团队恐怕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是否高质量的题就会更受欢迎?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阳春白雪,而阳春白雪可能就会曲高和寡。从前面提到的用户驱动力以及各平台的初衷来看,这种游戏可能本质上就是下里巴人的。
“外挂难防”,也表明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不过,如果仅仅是作为一款游戏,能好玩,就足够了,不必过于纠结“能不能涨知识”之类的问题。但事实证明了,既然是游戏,就很难避免游戏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外挂”。 目前,答题游戏的作弊方法和外挂品类已经称得上多种多样。据媒体报道,在一些QQ答题群中,就有人售卖第三方软件。软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一分为二,上面一部分是答题界面,下面一部分是百度检索界面,每次主持人出题后,搜索栏会变成该题目,并使用屏幕拍照答题界面的题目,在百度自动搜索相关信息。
对此深恶痛绝吧?但谁让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游戏呢? 指望“益智”,“获得知识”,还是想点别的办法吧。
答题游戏频现错题,怪题,它还能“益智”吗?导语:最近,许多答题类游戏很火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对一定数量的题目,可以赢取奖金,很多人也乐在其中。然而,很多答题平台出现错误,比如将错误的选项设置成了正确答案,引起网友不满。更让网友感到不满的是一些题目过于奇葩,比如“10秒内说出‘某某视频’几个字有多少笔画”,“某某明星是哪一年出生”等。有网友表示,答题类游戏,要起到益智的作用,最好不要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应该多搞一些历史文化科学类型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要点速读:
1、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2、答题游戏的运营方并不是在做“知识性慈善”,指望他们提高题目质量不太现实,而且这种游戏本质上可能就是“下里巴人”的。 指望答题游戏“益智”,本来就有些不现实 据报道,现在很多人玩答题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其披着赚钱和涨知识的外衣。有玩家就觉得,玩答题游戏,和玩跳一跳之类的纯休闲游戏有不同。“答题游戏,让人感到虽是玩游戏但能长点知识,玩家心里都会感到安慰”。很多人对于错题怪题深恶痛绝,也是因为觉得,这些题目影响了游戏的益智性,不利于玩家通过玩游戏涨知识。然而,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首先,答题游戏的前身是电视里的有奖竞猜节目。这种节目自诞生之初就有很强的博彩性质。而我国的一些老牌答题游戏,像《幸运52》、《开心辞典》,都是以外国著名益智博彩节目为原型改编过来的。有学者曾指出,这种益智博彩类节目,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对金钱的非正常获取,颠覆关于劳动与报酬的法则,然后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感受刺激,“益智”从来就不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火爆的答题游戏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根据数据博主“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的统计,从关于答题游戏的热议高频词来看,人们明显更多的在谈论财富类的话题,而不是知识类的话题,“一夜暴富”则是人们提到频率的一个词。
在这种情绪环境下,人们对于“赢钱”的欲望往往压倒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很可能就会怀着“赌徒心理”去蒙。 不过,心理医生陈正昕则认为,确实有一部分热衷答题的人,是因为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朝现代人扑面涌来,每个人都在担心因为知识的缺漏而落伍。 但是,这种有奖竞猜式的答题模式,到底有多大的益智性,其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人对此都持否定意见。据《新京报》报道,一位投资人就觉得,这种直播答题游戏很不靠谱:“答题并不能获得知识,只能获得些没用的知识点”。 还有很多资深媒体人也觉得,这种零散的问答方式,看似是直给干货,其实缺乏成体系的知识。将鼓励学生重新回到盲目地尊崇权威、相信教条;回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去。英国学者加里.惠内尔对这种答题游戏和所谓的“益智节目”也持相当消极的态度。他认为:“此类测验最需要和标榜的技巧就是飞速回忆风马牛不相及的零碎事实知识的能力,……调动的不是人特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是像松鼠储藏松果式的积累和储存信息的本能”。 这其实就很像前段时间兴起的付费知识产业――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然而,你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很多知识付费的用户也有这样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张丰 《你为知识付费,却只得到“一地碎渣”》) 所以,答题游戏,付费知识产业,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因为人们的知识焦虑而火爆,但是,这些东西的益智性、知识性是可疑的,很难有效弥补人们的知识缺陷。所以,把答题游戏纯粹当做一种比较刺激、能获得成就感的娱乐,可能更加恰当。
对于“撒币”方而言,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些游戏平台这么玩命的“撒币”,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不难理解。“一直播”负责人雷涛说得很直白,疯狂撒币,推出答题游戏,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流量分配方式,“相当于过去把投到渠道上的钱,当作奖金发了出去”。 通俗的说,各大平台搞答题游戏,是为了让那些与自己没有关联的用户,主动、快速地与自己建立紧密关系――用户参与答题需要注册平台账号,邀请好友参与答题还能获得复活卡(一种答题道具。拥有一张复活卡,即使答错一次也不会出局,还可以继续答题,仍然有瓜分奖金的机会),玩家全部答对,领取奖金时,则需要将自己的支付账号绑定到平台账号上来,表面上是给用户发钱用的,实际上可以让用户未来在平台上花钱更方便。 这其实是在利用经济学中的“激励原理”――利用你爱占便宜的心理(想赢取奖金),用一些激励,来引诱你参加一件事情(注册平台账号)。这其实很像马路边上那些送你小礼物,然后让你扫码关注公众号的促销活动。只不过,答题游戏比较鸡贼,他通过一个游戏,使得这个激励看上去是玩家通过努力换来的,让玩家产生成就感,喜欢上答题。而实际上,这些钱是他用来为自己平台倒入流量的成本。 从目前来看,平台方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功。有人计算过:冲顶大会一场答题的奖金约为5万到10万元,大约可以吸引45万的活跃粉丝同时在线,几次答题之后上瘾的用户,就会成为APP的宝贵财富。如此计算,平均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仅为几块钱。而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平均一个安卓APP用户的获客成本,少于十几块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且,运作得好的企业,根本不用等到这些用户掏钱,只通过广告,就可以极大地弥补自己撒币撒出去的财务亏空。据报道,不久前,趣店就成为了映客旗下在线答题产品芝士超人的首位广告主,广告费1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题目本身是什么,平台方面往往不是太重视。错题、怪题就是明显的特征。答题游戏“头脑王者”在关停之前,干脆给予用户自主上传问题的权利和审查问题的权利,以致题目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很多平台由于签了赞助,会加入一些广告类问题。这都引起了玩家的不满。
在游戏平台逐利的心态下,出现对问题的质量不够上心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直播类答题游戏鼻祖,火爆北美的HQ Trivia游戏,也曾出现过被认为缺乏知识增量,影响玩家体验的问题,比如,要求在十秒内说出,1到51之间有多少个质数。
有运营者对此直言不讳,前述的“一直播”雷涛就说:“12道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让用户答出这十二道题的形式是更加有互动性的”。大概,这是因为玩家不满的呼声没有影响到平台方获客数量的增长。而且,要得到一支高质量的出题团队恐怕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是否高质量的题就会更受欢迎?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阳春白雪,而阳春白雪可能就会曲高和寡。从前面提到的用户驱动力以及各平台的初衷来看,这种游戏可能本质上就是下里巴人的。
“外挂难防”,也表明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不过,如果仅仅是作为一款游戏,能好玩,就足够了,不必过于纠结“能不能涨知识”之类的问题。但事实证明了,既然是游戏,就很难避免游戏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外挂”。 目前,答题游戏的作弊方法和外挂品类已经称得上多种多样。据媒体报道,在一些QQ答题群中,就有人售卖第三方软件。软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一分为二,上面一部分是答题界面,下面一部分是百度检索界面,每次主持人出题后,搜索栏会变成该题目,并使用屏幕拍照答题界面的题目,在百度自动搜索相关信息。
对此深恶痛绝吧?但谁让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游戏呢? 指望“益智”,“获得知识”,还是想点别的办法吧。
答题游戏频现错题,怪题,它还能“益智”吗?
导语:最近,许多答题类游戏很火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对一定数量的题目,可以赢取奖金,很多人也乐在其中。然而,很多答题平台出现错误,比如将错误的选项设置成了正确答案,引起网友不满。更让网友感到不满的是一些题目过于奇葩,比如“10秒内说出‘某某视频’几个字有多少笔画”,“某某明星是哪一年出生”等。有网友表示,答题类游戏,要起到益智的作用,最好不要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应该多搞一些历史文化科学类型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要点速读:
1、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2、答题游戏的运营方并不是在做“知识性慈善”,指望他们提高题目质量不太现实,而且这种游戏本质上可能就是“下里巴人”的。 指望答题游戏“益智”,本来就有些不现实 据报道,现在很多人玩答题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其披着赚钱和涨知识的外衣。有玩家就觉得,玩答题游戏,和玩跳一跳之类的纯休闲游戏有不同。“答题游戏,让人感到虽是玩游戏但能长点知识,玩家心里都会感到安慰”。很多人对于错题怪题深恶痛绝,也是因为觉得,这些题目影响了游戏的益智性,不利于玩家通过玩游戏涨知识。然而,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首先,答题游戏的前身是电视里的有奖竞猜节目。这种节目自诞生之初就有很强的博彩性质。而我国的一些老牌答题游戏,像《幸运52》、《开心辞典》,都是以外国著名益智博彩节目为原型改编过来的。有学者曾指出,这种益智博彩类节目,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对金钱的非正常获取,颠覆关于劳动与报酬的法则,然后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感受刺激,“益智”从来就不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火爆的答题游戏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根据数据博主“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的统计,从关于答题游戏的热议高频词来看,人们明显更多的在谈论财富类的话题,而不是知识类的话题,“一夜暴富”则是人们提到频率的一个词。
在这种情绪环境下,人们对于“赢钱”的欲望往往压倒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很可能就会怀着“赌徒心理”去蒙。 不过,心理医生陈正昕则认为,确实有一部分热衷答题的人,是因为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朝现代人扑面涌来,每个人都在担心因为知识的缺漏而落伍。 但是,这种有奖竞猜式的答题模式,到底有多大的益智性,其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人对此都持否定意见。据《新京报》报道,一位投资人就觉得,这种直播答题游戏很不靠谱:“答题并不能获得知识,只能获得些没用的知识点”。 还有很多资深媒体人也觉得,这种零散的问答方式,看似是直给干货,其实缺乏成体系的知识。将鼓励学生重新回到盲目地尊崇权威、相信教条;回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去。英国学者加里.惠内尔对这种答题游戏和所谓的“益智节目”也持相当消极的态度。他认为:“此类测验最需要和标榜的技巧就是飞速回忆风马牛不相及的零碎事实知识的能力,……调动的不是人特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是像松鼠储藏松果式的积累和储存信息的本能”。 这其实就很像前段时间兴起的付费知识产业――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然而,你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很多知识付费的用户也有这样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张丰 《你为知识付费,却只得到“一地碎渣”》) 所以,答题游戏,付费知识产业,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因为人们的知识焦虑而火爆,但是,这些东西的益智性、知识性是可疑的,很难有效弥补人们的知识缺陷。所以,把答题游戏纯粹当做一种比较刺激、能获得成就感的娱乐,可能更加恰当。
对于“撒币”方而言,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些游戏平台这么玩命的“撒币”,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不难理解。“一直播”负责人雷涛说得很直白,疯狂撒币,推出答题游戏,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流量分配方式,“相当于过去把投到渠道上的钱,当作奖金发了出去”。 通俗的说,各大平台搞答题游戏,是为了让那些与自己没有关联的用户,主动、快速地与自己建立紧密关系――用户参与答题需要注册平台账号,邀请好友参与答题还能获得复活卡(一种答题道具。拥有一张复活卡,即使答错一次也不会出局,还可以继续答题,仍然有瓜分奖金的机会),玩家全部答对,领取奖金时,则需要将自己的支付账号绑定到平台账号上来,表面上是给用户发钱用的,实际上可以让用户未来在平台上花钱更方便。 这其实是在利用经济学中的“激励原理”――利用你爱占便宜的心理(想赢取奖金),用一些激励,来引诱你参加一件事情(注册平台账号)。这其实很像马路边上那些送你小礼物,然后让你扫码关注公众号的促销活动。只不过,答题游戏比较鸡贼,他通过一个游戏,使得这个激励看上去是玩家通过努力换来的,让玩家产生成就感,喜欢上答题。而实际上,这些钱是他用来为自己平台倒入流量的成本。 从目前来看,平台方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功。有人计算过:冲顶大会一场答题的奖金约为5万到10万元,大约可以吸引45万的活跃粉丝同时在线,几次答题之后上瘾的用户,就会成为APP的宝贵财富。如此计算,平均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仅为几块钱。而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平均一个安卓APP用户的获客成本,少于十几块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且,运作得好的企业,根本不用等到这些用户掏钱,只通过广告,就可以极大地弥补自己撒币撒出去的财务亏空。据报道,不久前,趣店就成为了映客旗下在线答题产品芝士超人的首位广告主,广告费1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题目本身是什么,平台方面往往不是太重视。错题、怪题就是明显的特征。答题游戏“头脑王者”在关停之前,干脆给予用户自主上传问题的权利和审查问题的权利,以致题目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很多平台由于签了赞助,会加入一些广告类问题。这都引起了玩家的不满。
在游戏平台逐利的心态下,出现对问题的质量不够上心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直播类答题游戏鼻祖,火爆北美的HQ Trivia游戏,也曾出现过被认为缺乏知识增量,影响玩家体验的问题,比如,要求在十秒内说出,1到51之间有多少个质数。
有运营者对此直言不讳,前述的“一直播”雷涛就说:“12道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让用户答出这十二道题的形式是更加有互动性的”。大概,这是因为玩家不满的呼声没有影响到平台方获客数量的增长。而且,要得到一支高质量的出题团队恐怕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是否高质量的题就会更受欢迎?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阳春白雪,而阳春白雪可能就会曲高和寡。从前面提到的用户驱动力以及各平台的初衷来看,这种游戏可能本质上就是下里巴人的。
“外挂难防”,也表明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不过,如果仅仅是作为一款游戏,能好玩,就足够了,不必过于纠结“能不能涨知识”之类的问题。但事实证明了,既然是游戏,就很难避免游戏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外挂”。 目前,答题游戏的作弊方法和外挂品类已经称得上多种多样。据媒体报道,在一些QQ答题群中,就有人售卖第三方软件。软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一分为二,上面一部分是答题界面,下面一部分是百度检索界面,每次主持人出题后,搜索栏会变成该题目,并使用屏幕拍照答题界面的题目,在百度自动搜索相关信息。
对此深恶痛绝吧?但谁让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游戏呢? 指望“益智”,“获得知识”,还是想点别的办法吧。
答题游戏频现错题,怪题,它还能“益智”吗?
导语:最近,许多答题类游戏很火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对一定数量的题目,可以赢取奖金,很多人也乐在其中。然而,很多答题平台出现错误,比如将错误的选项设置成了正确答案,引起网友不满。更让网友感到不满的是一些题目过于奇葩,比如“10秒内说出‘某某视频’几个字有多少笔画”,“某某明星是哪一年出生”等。有网友表示,答题类游戏,要起到益智的作用,最好不要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应该多搞一些历史文化科学类型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要点速读:
1、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2、答题游戏的运营方并不是在做“知识性慈善”,指望他们提高题目质量不太现实,而且这种游戏本质上可能就是“下里巴人”的。 指望答题游戏“益智”,本来就有些不现实 据报道,现在很多人玩答题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其披着赚钱和涨知识的外衣。有玩家就觉得,玩答题游戏,和玩跳一跳之类的纯休闲游戏有不同。“答题游戏,让人感到虽是玩游戏但能长点知识,玩家心里都会感到安慰”。很多人对于错题怪题深恶痛绝,也是因为觉得,这些题目影响了游戏的益智性,不利于玩家通过玩游戏涨知识。然而,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首先,答题游戏的前身是电视里的有奖竞猜节目。这种节目自诞生之初就有很强的博彩性质。而我国的一些老牌答题游戏,像《幸运52》、《开心辞典》,都是以外国著名益智博彩节目为原型改编过来的。有学者曾指出,这种益智博彩类节目,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对金钱的非正常获取,颠覆关于劳动与报酬的法则,然后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感受刺激,“益智”从来就不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火爆的答题游戏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根据数据博主“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的统计,从关于答题游戏的热议高频词来看,人们明显更多的在谈论财富类的话题,而不是知识类的话题,“一夜暴富”则是人们提到频率的一个词。
在这种情绪环境下,人们对于“赢钱”的欲望往往压倒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很可能就会怀着“赌徒心理”去蒙。 不过,心理医生陈正昕则认为,确实有一部分热衷答题的人,是因为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朝现代人扑面涌来,每个人都在担心因为知识的缺漏而落伍。 但是,这种有奖竞猜式的答题模式,到底有多大的益智性,其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人对此都持否定意见。据《新京报》报道,一位投资人就觉得,这种直播答题游戏很不靠谱:“答题并不能获得知识,只能获得些没用的知识点”。 还有很多资深媒体人也觉得,这种零散的问答方式,看似是直给干货,其实缺乏成体系的知识。将鼓励学生重新回到盲目地尊崇权威、相信教条;回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去。英国学者加里.惠内尔对这种答题游戏和所谓的“益智节目”也持相当消极的态度。他认为:“此类测验最需要和标榜的技巧就是飞速回忆风马牛不相及的零碎事实知识的能力,……调动的不是人特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是像松鼠储藏松果式的积累和储存信息的本能”。 这其实就很像前段时间兴起的付费知识产业――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然而,你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很多知识付费的用户也有这样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张丰 《你为知识付费,却只得到“一地碎渣”》) 所以,答题游戏,付费知识产业,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因为人们的知识焦虑而火爆,但是,这些东西的益智性、知识性是可疑的,很难有效弥补人们的知识缺陷。所以,把答题游戏纯粹当做一种比较刺激、能获得成就感的娱乐,可能更加恰当。
对于“撒币”方而言,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些游戏平台这么玩命的“撒币”,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不难理解。“一直播”负责人雷涛说得很直白,疯狂撒币,推出答题游戏,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流量分配方式,“相当于过去把投到渠道上的钱,当作奖金发了出去”。 通俗的说,各大平台搞答题游戏,是为了让那些与自己没有关联的用户,主动、快速地与自己建立紧密关系――用户参与答题需要注册平台账号,邀请好友参与答题还能获得复活卡(一种答题道具。拥有一张复活卡,即使答错一次也不会出局,还可以继续答题,仍然有瓜分奖金的机会),玩家全部答对,领取奖金时,则需要将自己的支付账号绑定到平台账号上来,表面上是给用户发钱用的,实际上可以让用户未来在平台上花钱更方便。 这其实是在利用经济学中的“激励原理”――利用你爱占便宜的心理(想赢取奖金),用一些激励,来引诱你参加一件事情(注册平台账号)。这其实很像马路边上那些送你小礼物,然后让你扫码关注公众号的促销活动。只不过,答题游戏比较鸡贼,他通过一个游戏,使得这个激励看上去是玩家通过努力换来的,让玩家产生成就感,喜欢上答题。而实际上,这些钱是他用来为自己平台倒入流量的成本。 从目前来看,平台方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功。有人计算过:冲顶大会一场答题的奖金约为5万到10万元,大约可以吸引45万的活跃粉丝同时在线,几次答题之后上瘾的用户,就会成为APP的宝贵财富。如此计算,平均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仅为几块钱。而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平均一个安卓APP用户的获客成本,少于十几块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且,运作得好的企业,根本不用等到这些用户掏钱,只通过广告,就可以极大地弥补自己撒币撒出去的财务亏空。据报道,不久前,趣店就成为了映客旗下在线答题产品芝士超人的首位广告主,广告费1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题目本身是什么,平台方面往往不是太重视。错题、怪题就是明显的特征。答题游戏“头脑王者”在关停之前,干脆给予用户自主上传问题的权利和审查问题的权利,以致题目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很多平台由于签了赞助,会加入一些广告类问题。这都引起了玩家的不满。
在游戏平台逐利的心态下,出现对问题的质量不够上心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直播类答题游戏鼻祖,火爆北美的HQ Trivia游戏,也曾出现过被认为缺乏知识增量,影响玩家体验的问题,比如,要求在十秒内说出,1到51之间有多少个质数。
有运营者对此直言不讳,前述的“一直播”雷涛就说:“12道题是什么,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让用户答出这十二道题的形式是更加有互动性的”。大概,这是因为玩家不满的呼声没有影响到平台方获客数量的增长。而且,要得到一支高质量的出题团队恐怕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是否高质量的题就会更受欢迎?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阳春白雪,而阳春白雪可能就会曲高和寡。从前面提到的用户驱动力以及各平台的初衷来看,这种游戏可能本质上就是下里巴人的。
“外挂难防”,也表明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不过,如果仅仅是作为一款游戏,能好玩,就足够了,不必过于纠结“能不能涨知识”之类的问题。但事实证明了,既然是游戏,就很难避免游戏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外挂”。 目前,答题游戏的作弊方法和外挂品类已经称得上多种多样。据媒体报道,在一些QQ答题群中,就有人售卖第三方软件。软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一分为二,上面一部分是答题界面,下面一部分是百度检索界面,每次主持人出题后,搜索栏会变成该题目,并使用屏幕拍照答题界面的题目,在百度自动搜索相关信息。
对此深恶痛绝吧?但谁让答题游戏本质上就是游戏呢? 指望“益智”,“获得知识”,还是想点别的办法吧。
指望答题游戏“益智”,本来就有些不现实 据报道,现在很多人玩答题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其披着赚钱和涨知识的外衣。有玩家就觉得,玩答题游戏,和玩跳一跳之类的纯休闲游戏有不同。“答题游戏,让人感到虽是玩游戏但能长点知识,玩家心里都会感到安慰”。很多人对于错题怪题深恶痛绝,也是因为觉得,这些题目影响了游戏的益智性,不利于玩家通过玩游戏涨知识。然而,即使抛开各种错题、怪题不谈,答题游戏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益智性很强的游戏。 首先,答题游戏的前身是电视里的有奖竞猜节目。这种节目自诞生之初就有很强的博彩性质。而我国的一些老牌答题游戏,像《幸运52》、《开心辞典》,都是以外国著名益智博彩节目为原型改编过来的。有学者曾指出,这种益智博彩类节目,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对金钱的非正常获取,颠覆关于劳动与报酬的法则,然后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感受刺激,“益智”从来就不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火爆的答题游戏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根据数据博主“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的统计,从关于答题游戏的热议高频词来看,人们明显更多的在谈论财富类的话题,而不是知识类的话题,“一夜暴富”则是人们提到频率的一个词。
在这种情绪环境下,人们对于“赢钱”的欲望往往压倒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很可能就会怀着“赌徒心理”去蒙。 不过,心理医生陈正昕则认为,确实有一部分热衷答题的人,是因为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朝现代人扑面涌来,每个人都在担心因为知识的缺漏而落伍。 但是,这种有奖竞猜式的答题模式,到底有多大的益智性,其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人对此都持否定意见。据《新京报》报道,一位投资人就觉得,这种直播答题游戏很不靠谱:“答题并不能获得知识,只能获得些没用的知识点”。 还有很多资深媒体人也觉得,这种零散的问答方式,看似是直给干货,其实缺乏成体系的知识。将鼓励学生重新回到盲目地尊崇权威、相信教条;回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去。英国学者加里.惠内尔对这种答题游戏和所谓的“益智节目”也持相当消极的态度。他认为:“此类测验最需要和标榜的技巧就是飞速回忆风马牛不相及的零碎事实知识的能力,……调动的不是人特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是像松鼠储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定是游戏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