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已经发表的知网论文撤稿能撤稿吗(知网论文撤稿,缺陷,文章

中国论文为何一再遭遇撤稿-中青在线
06版:教育·科学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往期回顾 &&
爱思唯尔全球总裁谈撤稿事件
中国论文为何一再遭遇撤稿
本报记者 邱晨辉
中国青年报
&&&&10月14日,有媒体爆出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的9篇论文,这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作为拥有包括《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这一举动,再次刺痛中国科技界敏感的神经。&&&&在此之前,中国学术界已经经受了两次撤稿风波,一次是在8月份,同样是全球学术期刊出版巨头级别的斯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而这些文章全部出自中国作者。&&&&另一次则是今年3月份,英国BMC出版社撤回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9月16日,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公开痛斥:今年以来发生的撤稿事件,在国际学术界,给我国学术界的声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再次表明我国学术界仍然面临着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的严峻挑战。&&&&中国学者的论文真的如此不受待见吗?爱思唯尔期刊出版全球总裁Philippe&Terheggen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撤稿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从全球范围来看,撤稿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论文发表数量的增长速度。从1975年至2015年爱思唯尔的论文数据统计来看,每年发表的论文量增加了4%,而每年撤稿的论文数量增长率低于发表论文增长率。Philippe说,在全球已发表的文章中,少于0.02%的文章被撤稿。&&&&中国既不是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样也不是撤稿数量最多的国家。Philippe向记者列举了一份出自《美国科学院院报》的数据,这份统计于2012年的数据显示,在一个关于“论文欺诈或疑似欺诈”的统计中,美国、德国、日本排名前三,占总数的70%,而中国排在第四位。&&&&Philippe告诉记者,美国、德国、日本都是论文发表的大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即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家,撤稿也最多。这也意味着,一旦中国论文的绝对数量在持续上升,其被撤稿的数量也将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撤稿理由有主观和客观之分,Philippe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全球被撤稿的文章中有28%是由于非主观的研究错误,但余下的72%的文章,则都涉嫌含有主观性错误。&&&&他说,全球科研界面临的出版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涉及第三方会议组织者等不良中介的学术不端行为;二是作者个人的剽窃与伪造;三是涉及作者、编辑、审稿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第四则是身份造假,比如假冒审稿人。&&&&这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第二种问题——剽窃约占被查出违反出版伦理事件的70%。Philippe说,这也是最容易查出的问题,比如德国首位女性国防部长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1990年写的学位论文,尽管相隔20多年,依旧在2015年被查出有剽窃之嫌。Philippe说,尽管第四种即假冒审稿人的问题占比较小,但其恶劣性质,可能是整个学术界最为严重的。&&&&遗憾的是,2015年发生在中国学术界的三次撤稿风波,不同的国际期刊方面给出的撤稿理由,不约而同都提到了“同行评价涉嫌造假”的说法。这些被撤稿的对象并非“非主观的研究错误”,更多的是犯下了主观的人为造假,而这些主观错误,又都和假冒审稿人相关。&&&&Philippe告诉记者,爱思唯尔第一次发现同行评议受人为操作是在几年前。当时,他们的一位编辑发现了作者推荐的审稿人邮箱有些蹊跷:一般来说,审稿人惯常使用的邮箱,是学校或研究院所的机构邮箱,而且邮箱的地址多是名字或缩写,但这个作者提供的审稿人邮箱是“一串数字”的Gmail邮箱。后来,他们调查发现,作者提供的审稿人邮箱IP地址,竟和作者自己的IP地址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有理由怀疑他可能提供了假的审稿信息”。&&&&后来,Philippe发现,这样的手段屡见不鲜,即审稿人的名字、单位都是对的,有一定的学术威望,也符合审稿的相关性要求,但就是审稿邮箱不对。不少学术造假者,就利用这样的手段,试图蒙混过关。&&&&这也是为何韩启德在中国科协内部反复重申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守则,其中一条就包括不提供虚假同行审稿人的信息。韩启德也曾表示,今后若再发生类似问题,所在单位都要坚决处理,发现一起,查办一起,对学术不端行为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效应。&&&&为应对这种“作案手段”,爱思唯尔从2012年开始提升了其安全级别和编辑系统。Philippe告诉记者,该出版集团开始向编辑提供Scopus权限,对作者推荐的同行评审人邮箱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并开发作者推荐同行评审人邮箱验证系统,将于2016年年初完成。&&&&他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尽管中国学术界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从他作为一个医学科学家的同行身份来看,中国论文质量在崛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说,在爱思唯尔发表的论文中,来自中国的论文占了14%,而30%的引用量是中国论文贡献的,“这说明中国的论文质量是比较高的,甚至高于我们刊发的论文的平均质量。”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苹果/安卓/wp
积分 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 积分
道具: 涂鸦板,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变色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我第一次发论文,通过一个认识人介绍的中间人投的稿。拿到样刊后我又去杂志官网发现样刊和它们的封面不一致,但是ISSN号、CN号和邮发代号是完全一样的。问编辑部一直说是分了新闻刊和理论刊,但打电话给邮政,该杂志社的这本杂志实际上是只有一本月刊。我判断这是一号多刊,联系了中间人,他一直说可以帮忙改投,说了几个刊物也都是在邮发代号上有问题的和知网上的信息严重不符,我觉得很不放心。
现在想给杂志社提出撤稿要求,并要求其发表声明撤稿。另承诺不追究我改投它刊,也不可以任何形式使用我的文章。(日后的纸质、电子出版或改售他人)求助大家帮忙看看这样可行不可行?另外这篇稿子是否撤回来也不能再投其他杂志了?谢谢!
好像你没有把事实搞清楚。
你发表的是假刊?已经发表了?
若这一点能够确认,那就根本不是正规期刊。
你还要他们承诺什么啊?他们难道还敢于宣布你在他们的假刊上发表过了?
如果是“正规期刊”已经发表,那你就没有任何理由再翻来覆去地折腾了。
关键是判定是否正规期刊已经发表。这是个严格划线的问题。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10&
你可以试试。
如果是杂志社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那多半不会鸟你,更不会发表声明撤稿,也不会承诺不追究你改投它刊。除非你官阶权利都比杂志社的领导大。
tjingfang 发表于
我第一次发论文,通过一个认识人介绍的中间人投的稿。拿到样刊后我又去杂志官网发现样刊和它们的封面不一致 ...路过!!
好像你没有把事实搞清楚。
你发表的是假刊?已经发表了?
若这一点能够确认,那就根本不是正规期刊。
你还要他们承诺什么啊?他们难道还敢于宣布你在他们的假刊上发表过了?
如果是“正规期刊”已经发表,那你就没有任何理由再翻来覆去地折腾了。
关键是判定是否正规期刊已经发表。这是个严格划线的问题。
分析的有道理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10&
热心指数 + 1&
感觉楼主被骗了似的
auirzxp 发表于
你可以试试。
如果是杂志社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那多半不会鸟你,更不会发表声明撤稿,也不会承诺不追究你 ...呃,那我如果QQ联系留下截图可以吗........不过杂志确实是有问题的,它在知网上把所谓理论刊都标成优先出版,从13年印刷起文字目录和图片目录始终不一致,14年只更新过1期,而真正发行的新闻刊是每期更新的(不过有一篇增刊应该也有问题)。增刊和理论刊的封面都没有在官网的往期封面中出现。提供的发行号和邮发代号完全一致。
我就是一个普通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也很清楚一稿多投的后果和风险,但是真的觉得第一次发就把自己稿子给牺牲了很郁闷。
tjingfang 发表于
呃,那我如果QQ联系留下截图可以吗........不过杂志确实是有问题的,它在知网上把所谓理论刊都标成 ...板凳说的是读对的。你去看,如果是假期刊,那你就可以不用管。
你现在要去弄明白到底发在什么期刊上,期刊是不是假的。
经济史外行 发表于
好像你没有把事实搞清楚。
你发表的是假刊?已经发表了?所说的“发表”是刊已经印出来了,而且我也收到样刊了,但实际上这本并不会通过邮局正式发售。
不过当时发的用稿通知说是知网收录,这本杂志也确实在知网上曾以“优先发表”形式将部分论文挂上,但是更新不全,今年只挂了7月的,其他月份没有。昨天QQ联系上,他们还说和万方签约了,以后挂万方。
另外,因为我前两天给杂志社打电话了,他们昨天下午把龙源上从2013年7月起(即理论看开始印刷的时间)的杂志封面全改成有问题的理论刊了,目录扫描上有我和文章的名字。
auirzxp 发表于
板凳说的是读对的。你去看,如果是假期刊,那你就可以不用管。
你现在要去弄明白到底发在什么期刊上, ...追问一下,我现在已经确定这本杂志是月刊,但是同年同月出两本,名称、ISSN、CN和邮发代号完全一致,只是杂志社自己分称新闻刊和理论刊,而且可从邮局订阅到的还不是我这本,是不是就已经算是假刊了,还是一定需要带着刊物去趟新闻总署证实(这是一个以前在杂志社工作过的姑姑说的)......
目前百度或者数据库搜索都没有这篇文章,但如果杂志社日后把我的文章挂到知网、万方上,甚至卖了,还能要求撤下来么。之前看到有作者稿子被杂志社私自使用造成一稿多投,却还要公开道歉和受处罚.......
tjingfang 发表于
追问一下,我现在已经确定这本杂志是月刊,但是同年同月出两本,名称、ISSN、CN和邮发代号完全一致,只是 ...这个要问出版方面的专业人士吧。同年同月出两本,名称、ISSN、CN和邮发代号完全一致,感觉怪怪的。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183篇论文被撤稿,学术圈“造假之王”如何走下人生巅峰?
我的图书馆
183篇论文被撤稿,学术圈“造假之王”如何走下人生巅峰?
撰文 ADAM MARCUS IVAN ORANSKY翻译 徐寒易学术界可能是这世界上仅以“自我审查”作为主要行为监督方法的群体之一。2000年4月,学术期刊《麻醉与镇痛》(Anesthesia & Analgesia)发表了一篇由Peter Kranke和两个同事寄给杂志编辑的、语气挖苦的投诉信。这三位麻醉学家攻击的对象,是同为麻醉学家的日本学者藤井善隆(Yoshitaka Fujii)。藤井之前在这个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利用一种药物来防止术后恶心、呕吐的论文。“捉假三人组”在信中称,藤井的研究数据“完美到难以置信。”“数学告诉你,数据如果太漂亮,它就有可能是假的。”在科学的语境下,说某种数据“好到难以置信”并不是褒扬,这基本上等于指责研究人员没把研究当回事、甚至指控研究人员在数据上作假。然而,《麻醉与镇痛》杂志社并没有听从捉假三人组的建议,而是把藤井是否造假的问题踢给了读者。《麻醉与镇痛》把寄给编辑的信,以及来自藤井的解释信(藤井在信中反问捉假三人组:“要提供多少证据才能证明我的清白?”潜台词是“你爱信不信”)一同发表出来,并且并不做论断。杂志社此后又发表了藤井的11篇论文。捉假三人组成员之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Christian Apfel教授此后又向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提出警告,但他的申诉还是石沉大海。藤井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运气不会永远这么好,于是在2000年左右停止向麻醉学类期刊投稿,转而瞄向了眼科学和耳鼻喉科学类期刊。他大概盘算着,在这些期刊里打些擦边球不太会引起捉假者的注意。到2011年为止,他一共发表了超过200篇论文,这在他的领域内是相当不俗的成绩。那年的12月,他在《麻醉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文章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绝响”。在接下来的两年间,学术界逐渐发现他的论文大多是造假的产物。而藤井本人也成为了学术史上被撤稿数最多的研究者——他被撤稿的论文数量达到令人乍舌的183篇,占1980年至2011年间全世界被撤稿论文总数的7%。他的故事,是一个“论文高产”学者从神坛跌落的完美代表,也标志了学术出版界一个新维度的出现:能够“嗅出”数据造假的统计学工具,以及愿意用这些工具缉拿造假者的“警察”。“捉拿”到藤井作假的Steve Yentis于2009年成为《麻醉学期刊》主编,在此之前,他就有很强的学术伦理背景。他曾经是一个与学术伦理相关的陪审团成员,后来成为该委员会的主席,还曾经在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工作过。出版伦理委员会位于伦敦,是一家致力于推进学术出版标准的机构。然而Yentis刚刚成为杂志主编时,并没有真正料到藤井的学术大厦会就此倾倒。和《麻醉与镇痛》杂志社一样,《麻醉学期刊》2010年发表了一篇针对藤井的社论,文章由多位作者共同撰写,他们都不相信藤井数据的真实性,并且号召科研人员对此领域进行肃清,攘除造假研究。Yentis在他后来撰写的一篇叫做《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Lies, damn lies, and statistics)的文章里提到,这篇社论引来了大量的读者来信,其中一位来自英国的麻醉师John Carlisle“悲叹整个麻醉学领域的证据基础都被藤井的研究搞坏了”,并且要求麻醉学期刊的编辑们做些什么。藤井出事的时机很不凑巧,当时麻醉学界还没从另外两件造假事件的打击中恢复。第一件造假事件中,一个叫做Scott Reuben的马塞诸塞州疼痛学专家被曝在临床试验中捏造数据,并因此被送进了美国联邦监狱。此事件发生后一年不到,另外一个叫Joachim Boldt的多产的德国研究员的接近90篇论文被撤稿,因为他被发现违反了多项伦理规范并在博士论文中造假。《麻醉学期刊》此前发表了Boldt的六篇文章,因此Yentis感到很耻辱。这封来自英国读者的来信给了他很大启发。Yentis说:“我反过来让这个读者去分析一下藤井的论文。”Carlisle最初认为他不具备专门的统计学知识来做这件事,并且自己言微人轻,不足以对别的麻醉学者产生什么影响。尽管如此,Carlisle还是道出了一个事实:一个真实的试验是不可能产生藤井论文中所谓的数据的。临床医学中,顶级证据都是来自于随机化的、严格对照的试验,这些试验是将偶然性与药物或疗法的真实效应区分开来的分拣机。Carlisle解释道:“人们在检测一篇研究是否造假时,一般会对区分‘实验组’和‘安慰剂组’之后的实验方法进行分析。而我做了两件不寻常的事情。我分析的是受试者接受疗法/安慰剂前就已经有的数据(比如受试者的体重),然后计算这些差异可能比观测所更大/更小的概率。”Carlisle对比了年间168项藤井所谓的“金标准”临床试验的数据(一年发表8篇论文的速率本身就令人怀疑)与以及其他研究人员的报道的数据,并且计算了这些数据的随机分布。他检测的数据包括患者身高、血压、以及与藤井的药物试验副作用等。通过使用这些技术,Carlisle发现,藤井的研究结果的发生概率的数量级为10-33,也就是说藤井的数据“极度不可能发生”。他将他的发现发表在2012年的《麻醉学期刊》上。正如Carlisle所言,藤井的研究结果具有“不自然的模式,它们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就是藤井的数据取样与自然状况下的随机取样严重不符,不应该成为其结论的佐证。”换句话说,统计学显示,藤井的数据太漂亮,所以是“不可能”的。Carlisle的结论与“捉假”三人组的结论非常类似,但幸运的是,这次人们开始注意到他的声音。Carlisle的论文发表不久,一项日本的调查发现,藤井发表的212篇论文中只有3篇包含了可信的数据,38篇的数据可靠性无法确定,而最终,171篇(占总数81%)的数据被确认伪造。这项调查因此得出结论:“藤井就像坐在桌前写小说那样撰写研究报告。”Carlisle的统计分析技术并不只能用于麻醉学,也可以用于社会科学等任何科学。“我使用的方法可以用于任何学科,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他说,“只需要受试者、植物或者物体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就可以了。”别的学术期刊可以“轻而易举”地使用这个工具。至少有一个期刊编辑同意他的观点。来自斯坦佛大学的麻醉学者、《麻醉与镇痛》的主编Steven Shafer评价道:“这个方法还在改进,但是John Carlisle的基本思路正在被转变成一个用于检测研究造假的普适工具。”Shafer,Yentis以及其他人正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着,而Carlisle也计划发表一个改良的方法。Shafer说,他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这个检测程序变得自动化。“谁来监管‘学术不端的黑暗世界’?”Shafer说他使用Carlisle的方法发现了一篇于2012年投给《麻醉与镇痛》杂志的、关于呼吸管的造假论文。他拒绝了这篇论文,然后发现作者又将其投到了另一个期刊。“同一篇论文,只是数据不同!”Shafer无比气愤,“这篇论文的作者们编造出一些新数字,因为我的拒信里明确表示这是一篇造假论文。”Shafer和其他编辑给作者们所在的系主任写了一封信,幸运的是,后者回复道:“这些人不会再做研究了。”这项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揪出造假者。Carlisle认为,像柯奇拉公司(Cochrane Collaboration,一个从事医学论文评议以及荟萃分析的英国机构)这样的机构可以使用这个技术来检测数据的可信度。这些荟萃分析将与某种医学干预(比如一种药物或手术)有关的大量数据集中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者认为,这种方法能基于数据,对诊疗做出有效的指导。如果荟萃分析使用的数据本身有缺陷,那么最后只能得到无用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垃圾进,垃圾出”。但是,推广这个方法需要期刊编辑们都持有同样的观点,可惜许多编辑对此并不以为然,一些编辑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就作者而言,他们声称自己受到了“迫害”。出版伦理委员会主席Wager认为,造假作者所在科研机构,在回应编辑们提出的疑问时往往很勉强,因为学术不端毕竟会对机构的声誉造成影响。通常,只有靠在类似于PubPeer.com(该网站允许匿名评论)这样的网站上的大量评论,以及之后的媒体曝光,才能推动改革进程。一个著名的例子是,2009年,Bruce Ames(因发明同名的致癌物检测方法而闻名的生化学家)和同事做了一个类似于Carlisle的统计分析,他们揭露的目标是一个由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学者Palaninathan Varalakshmi带领的研究团队发表的3篇论文。与Carlisle的揭发的作者的反应相反,这三篇论文的作者反击了,他们声称Ames的统计方法“不公平”,把相关性与因果性混为一谈。Varalakshmi的编辑们也站在他这边。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发表了Varalakshmi团队论文的期刊对这3篇可疑论文采取任何行动。令人悲叹的是,这却是大多数学术造假调查的普遍结果。追讨造假者的难度,部分存在于学术出版业本身,它总是“依赖于人,而非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同行评议自有优劣,但检测造假的确不是同行评议的优势,”Yentis评论道。学术出版业建立在信任之上,而同行评议过程通常非常匆忙,即使在能得到原始数据,评议者也不会对其进行核实。比如,享誉全球的《自然》让论文作者自证“统计检验的恰当性,尤其要陈述数据是否与统计检验的假设相符,”《自然》的执行主编Veronique Kiermer如此承认道。她接着评价道,编辑们“会将作者的自证纳入考量,但不会系统地检查所涉数据的统计学分布。”同样地,同行评议者们也不被要求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验证。《自然》去年经历了难堪的小保方晴子STAP干细胞撤稿事件后(此事件中文章作者之一笹井芳树以戏剧化的自杀收场),编辑们依旧坚持,“我们以及评议人当时无法发现文章的致命问题。”《自然》声称,他们会对文章采取发表后的同行评议以及例行调查。《自然》认为,对作者逼太紧会导致问题,比如“期刊可能会因为撤稿吃官司,更不要说撤稿意味着作者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像《自然》这样的杂志,可能乐于将“捉假”的重任交给机构去做,Yentis也从中学到了一课。虽然Yentis在2010年的社论中通过Carlisle等人的揭发向人们揭露了藤井的声势浩大的造假行径,但是他还是巧妙地没有公开透露编辑部的立场。他通过向人们展示来往信件的方式来推动事态的发展,并且等到2012年舆论导向确定之后,才把确定性的统计学分析发表出来。Yentis承认:“如果杂志现在发表这样的揭露造假的社论,那肯定不是经过我的手出来的。”学术不端不仅会损害研究者和所在机构的名誉,纳税人的税金,受错误研究结论影响的病人的健康都是被侵害的对象。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察上,编辑、评阅人、研究机构乃至政府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附:被撤论文数最多的30位学者(来自RetractionWatch公布的非官方数据)1.前日本东邦大学副教授藤井善隆Yoshitaka Fujii (183篇)。2.德国某医院前麻醉学教授,曾是胶体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Joachim Boldt (92篇),现在德国受犯罪调查。3.台湾国立屏东科技大学陈震远(Peter Chen ),虚构审稿人为自己审稿(60篇),台湾前教育部部长蒋伟宁由于是其中至少五篇论文合作者而辞职。4.前荷兰蒂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前系主任Diederik Stapel 在至少30篇论文中伪造数据(54篇),此后同意以120小时的社区服务以及缴纳罚款的方式免于检方起诉,目前在蒂尔堡某机构教授社会哲学。5.前井冈山大学讲师钟华(Hua Zhong) (41篇)。6.前美国Silicon Labs电气工程学者Adrian Maxim 伪造数据(38篇)。7.前东京大学生物学教授加藤茂明(Shigeaki Kato) 捏造数据(36篇),后辞职。8.前贝尔实验室德国物理学者Hendrik Sch?n数据造假(36篇),此前由于涉嫌造假的半导体突破性研究而声名显赫。9.前韩国东亚大学原植物学教授Hyung-In Moon虚构审稿人为自己审稿 (35篇)。10.前日本琉球大学病毒学家森直樹(Naoki Mori) 图片及数据造假(32篇)。11.前美国本特利大学会计学教授James Hunton数据造假 (31.5篇, 一篇文章一半被撤稿),并声称数据涉及保密协议并拒绝提供,此后辞职。12.前井冈山大学讲师刘涛(Tao Liu)(29篇)。13.前美国制药公司Ortho Pharmaceutical Corp.雇员Gideon Goldstein (26篇),目前在Thymon LLC制药厂工作。14.前美国塔夫茨大学麻醉与疼痛学教授Scott Reuben (25篇),后被送进了美国联邦监狱。15.韩国全北大学教授Gilson Khang (22篇),目前仍在职。16.德国乌尔姆大学癌症学教授Friedhelm Herrmann (21篇;实际上根据德国研究协会的调查,Herrmann与下文的Brach在年间发表的347篇论文中94篇有明显的作假痕迹),Herrmann被认为是学术之星,是德国科学基金会评委会成员。根据德国法律,Herrmann虽被罚款8000欧元,但依然保有教授头衔。17.前哈佛大学医药学教授John Darsee伪造数据(17篇;实际上,Darsee从大学时代就开始造假,哈佛于1983年将其30篇论文和摘要撤稿,埃默里大学将其52篇论文和摘要撤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其展开的调查推翻了哈佛大学的调查结果,发现Darsee大量伪造数据,因此哈佛大学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被要求退回12 2371美金的研究经费,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研究机构因为学术造假而被要求退回研究经费。此后Darsee被纽约州吊销行医执照,他改名后成为医学作家。18.日本鹿儿岛大学医院血液学教授Wataru Matsuyama伪造数据(17篇),由鹿儿岛大学发起的调查后,Matsuyama自杀。19.前新加坡国立大学、利物浦大学以及格拉斯哥大学免疫学教授 Alirio Melendez (17篇),直到今天Melendez都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称自己是无辜的。20.前圣迭戈加州大学放射学研究员Robert Slutsky 伪造数据(17篇;该大学发现另有55篇论文数据无法被证实有效),5年假释,行医执照被吊销60天。21.前德国曼海姆大学管理学教授Ulrich Lichtenthaler (16篇)22.美国研究机构SRI International主任Maryka Quik ,与Gideon Goldstein 为论文合作者(16篇),目前仍在该机构担任主任一职。23.前巴基斯坦COMSA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大学经济学教授Khalid Zaman伪造审稿人 (16篇)24.印度Sri Venkateswara University 大学化学教授Pattium Chiranjeevi (15篇;实际上在年间发表的70余篇论文中作假,此后不担任行政和研究职务,但仍任教)25.前德国吕贝克大学癌症学教授Marion A. Brach (14篇),见第16项,后辞职去了美国。26.德国生物学者,前Research Center Borstel主任Silvia Bulfone-Paus (13篇)27.美国生物学者Suresh Radhakrishnan (13篇)28.日本大分大学癌症学者Noriyuki Takai (13篇)29.挪威The Norwegian Radium Hospital医院研究员Jon Sudb? (12篇)30.西班牙生物学者Jesus Angel Lemus (12篇)来源:http://nautil.us/issue/24/error/how-the-biggest-fabricator-in-science-got-caught转载请先联系,给杂志社打电话也行。这里是“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服务科研人的微信号“科研圈”。想知道我们都干些啥,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消息。
[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24小时热门版块排行榜&&&&
(知名作家)
在线: 804.3小时
虫号: 597201
注册: 性别: MM专业: 企业理论
已发表论文中有重大缺陷,是否可以申请撤稿
如题,已发表的文章,后来发现数据分析方法中存在重大错误,是否可以撤稿?撤稿后有什么影响么?
& 猜你喜欢
已经有12人回复
已经有17人回复
已经有27人回复
已经有20人回复
已经有9人回复
已经有109人回复
已经有33人回复
已经有3人回复
已经有13人回复
已经有27人回复
& 本主题相关商家推荐:
& 本主题相关价值贴推荐,对您同样有帮助:
已经有5人回复
已经有10人回复
已经有6人回复
已经有5人回复
已经有38人回复
已经有63人回复
已经有42人回复
已经有12人回复
已经有77人回复
已经有15人回复
已经有10人回复
已经有7人回复
已经有54人回复
(正式写手)
在线: 584.2小时
虫号: 1011659
lucytxy(金币+2):谢谢!
引用回帖:Originally posted by lucytxy at
那具体程序是怎样呢?给编辑发正式的撤稿请求么?然后会如何呢?谢谢! 给主编写信说明撤稿的具体原因,附上签名的作者名字(也许并非所有作者同意撤稿),并表达歉意
(正式写手)
在线: 220.6小时
虫号: 918386
注册: 专业: 高分子合成化学
lucytxy(金币+1):
再写一篇,纠正前面的错误呗。生米煮成熟饭了都。
(知名作家)
在线: 804.3小时
虫号: 597201
注册: 性别: MM专业: 企业理论
发表的也可以撤吧?有错误的东西还是要修正啊!
(正式写手)
在线: 584.2小时
虫号: 1011659
lucytxy(金币+3):
可以,一个例子
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为中国学术科研免费提供动力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发送邮件至:
广告投放与宣传请联系 李想 QQ:
QQ:&&邮箱:
Copyright &
MuCh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木虫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录用论文主动撤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