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分数比本邓州三高分数线10分,读什么本三好

本三好还是专科好呀_百度知道
本三好还是专科好呀
比本三分数线高了39分,我不知如何选择,我怕社会上不承认本三学历,但又毕竟是本科.好烦呀!希望大家给点建议.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只求专业不求学校, 不求读好的学校, 只求读好的专业。如果你超一本不多,建议读二本好的专业,依次类推,如果你超三本不多,建议去读专科。哎,有一门技术是最好的,我老汉重去年就帮我参考起老。即使你在专科,只要你有技术,以后拿个什么证什么的,你就非常吃香了。
采纳率:21%
本三好!现在毕业后找工作没人问你是几本,毕业证也看不出来。专科的话,你还要再升本,一般来说升本是很困难的
虽然三本的毕业证不和一二本的一样,但本科总比专科好,考研方便,好好学,考上研就跟一二本一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本三和本二区别点在哪?_百度知道
本三和本二区别点在哪?
我有更好的答案
花的钱多少不一样,社会的认可度也不一样
本三是高价,附属在其他本科学校下的一些合作院校,本二就是比本一稍次点的学校,学费正常。
本二录取的分数线比本三高几十分,本三的学费比本二的学费贵元,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设施也有区别。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三和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新华社资深记者南振中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时间: 16:17:33
概&&&&述&&&&灵宝市地处河南省西部边陲,豫、秦、晋三省交界处,南依秦岭,北滨黄河,东临洛阳,西达西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郑西高铁、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横贯东西,209国道及正在建设中的三淅高速纵贯南北。市域东西有三门峡和风陵渡两座黄河大桥。东西各200公里有洛阳、西安两大航空港,向北110公里有山西运城机场。全市国土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辖十镇五乡两个管委会75万人口。灵宝市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是闻名全国的苹果之乡、黄金之乡、道家之源、旅游胜地,素有“金城”美誉,被赞为黄河金三角的一颗璀璨明珠。灵宝市历史悠久,公元前114年(汉元鼎三年)设弘农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置古桃林县。公元641年,(唐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因在函谷关掘得“灵符”遂易年号为“天宝”,赐桃林县为灵宝县,后为历代沿用。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灵宝市人杰地灵,文化灿烂,人文底蕴厚实,文化基因传承不断,独具中原文化内涵,影响深远。荆山铸鼎原为黄帝铸鼎铭功之所和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北阳平仰韶文化遗址群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古函谷关,雄峙衡岭之巅,控扼东西二京,史称“秦晋门户”,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隘之一,也是文化先哲老子,骑青牛过函谷,著《道德经》的文化圣地。东汉“四知”太守杨&&&&&&&&震,少时寓居灵宝,设馆讲学,读书校经,素有“关西孔子”之称。著名作家张羽、著名诗人塞风(李根红)、新华社资深记者南振中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女郎山麓溢书香,断密河畔育英才。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灵宝三高”)就落地生根在文化源远流长的金城灵宝,坐落在城市新区主干道富士路中段。灵宝三高,得天时契机,享地利优越,聚人和瑞气,是四方少年俊才向往的殿堂,是培育英才的摇篮。六十年沧桑砺洗,一甲子蕴积涵育。学校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于“文革”之后,发展于改革开放之中,奋起于世纪之交,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跨越。今天,历览这部由前贤后学共同谱就的载满光荣与梦想的辉煌校史,我们依然可以真切感受到这所学校60年来升格转型的强劲脉动:从激情岁月的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的重焕生机,再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意气风发,灵宝三高与时俱进谋发展,围绕创新做文章,实现了从普通农村初中到示范性高中的历史性嬗变。风雨沧桑六十载,桃李满园春色浓。六十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三高人坚毅不拔,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六十年的辛勤耕耘,积淀了三高优质高效的教学底蕴。历届领导高瞻远瞩,正确引航。无数教师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悠久的办学历史、规范的学校管理、优良的育人质量,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曾先后获得“全国创建和谐校园先进单位”、三门峡市文明单位、十佳文明学校、规范化管理学校、依法治教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1953年7月建校以来,学校在60年的风雨征程中,走过了十易其名、三迁校址的曲折发展历程。在60年的磨砺奋进中,学校始终以振兴国家为己任,以培育英才为宗旨,与国家共命运、与民族齐奋进、与时代同步伐、与社会齐发展。经过60年历史文化积淀,一代又一代三高人薪火相传,形成了“博学、诚信、求索、笃行”的校训和“务实重干、追求卓越、善打硬仗、自强不息”的三高精神。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力弘扬,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内化为广大学子心中绽放的精神之花,推动着学校不断向前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积极适应时代要求,沿着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不懈探索,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学校,怎样办学校”,不断加快创建中原名学步伐,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初步探索出一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内涵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占地面积38860平方米,建筑面积41938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11167平方米,办公实验楼面积7442平方米,宿舍、食堂、餐厅楼建筑面积23329平方米,其它附属用房面积1500平方米。学校现有58个教学班,3800余名学生,294名教职工。高级教师45人,中级教师228人,学历合格率达98%。60年间,学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导,科学施教,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近年来,学校着眼于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特色学校,师生共同发展”为&&&&&&&&办学目标,以“从爱心和责任抓起,让每个学生成才”为办学理念,践行“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服务者”的管理理念,全校形成了一心一意为学生,同心同德谋教育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师生共同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历经60年的历史锤炼,学校已成为一所百姓信赖的学校,学生成才的乐园。学校始建到初具规模时期灵宝三高的前身是“灵宝县初级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灵宝初师”。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开基创业,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摆在整个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确立了人民教育的方针,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53年,国家进入“一五”建设时期,随着文化高潮的到来,灵宝县委县政府决定灵宝初师附设初中班,开始招收初中学生,标志着灵宝三高创建,学校时称“灵宝县第二初级中学”。学校设师范部和初中部,当年招初中3班150多名学生,时任校长为武甲章。当时,学校除灵宝县初级师范学校的校牌外,还悬挂有“灵宝县第二初级中学”的校牌,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本年上期有学生6班337人,教职工21人;下期有学生333人,教职工28人。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主要学习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学业成绩推行“优、良、中、可、劣”五级记分制。1954年9月,灵阌两县合并,原阌乡县初中更名为“灵宝县第二初级中学”,原“灵宝县第二初级中学”更名为“灵宝县第三初级中学”,当年招初中5班220多名学生。1955年7月,师范部停招,学校更名为“灵宝第一初级中学”,当年招初中2班100余名学生,&&&&&&&&学校规模达三个年级10班450余人。为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1955年10月,灵宝县人民委员会派党员张志裕任学校副校长。1951年至1955年,学校师范部毕业5个班(其中一班二年制),约200余人,另办短师班(半年制)毕业8个班约350人,为建国初期灵宝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和领导骨干。这一时期,正值国民经济恢复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学校执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积极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三好”指示,适时开展爱国、爱校、爱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整顿巩固、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小学教育的指标》精神,学校进行整顿巩固,推行学制改革,实行“三·三分段制”,突出强调教学工作要真正成为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教学方法上,组织教师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采用苏联的五级记分制和“五环”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作业)。同时,又采用分析法、谈话法、提问法、直观法等教学方法,收到一定教学效果,但也产生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关于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影响和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文件,学校在教师中加强思想改造学习,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956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总理阐明了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国家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是工人阶级德一部分。学校坚定地贯彻了会议精神。不久,党中央又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在艺术上、学术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师生的政治热情更加饱满。1956年,学校推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按《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开设课程,借鉴普希金“红领巾”教学意见,提倡串讲加分析。1956年,学校毕业4班200余人。1957年,招生2班100余人。1958年,招生7班350余人,在校生共14班600余人,学校初具规模。1956年9月,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进入了全面建设和开始独立探索的阶段。这期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与广大教师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办教育,学生学风纯正,教育秩序井然,师生情绪高昂,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广大教师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尊重。时至今日,不少教育前辈回忆起那段岁月,赞称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武甲章、张志裕、尚克义、赵宝成、卢玉、杜宝鼎、高树核、李丰库、张永建、荆建功、马敬奎、李祖典、宋学海、李良谋、刘德立、段木旺、史步佚、陈云山、胡丙森、王相贤、马学礼、王荣九、关尼生、王靖之、杭润生、张之让、侯家操、符宣运、张玮之等先后在学校任教和工作,他们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曲折发展艰苦探索时期&&&&&&&&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认真贯彻执行。4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开始了全党整风;6月,中央又发布了“反击右派”的指示,开始了反右斗争。8月,学校奉命停课,全校教师参加历时七天的整风学习,进行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翌年1月,全校教师集中在县城参加灵宝中小学教师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全县353位教师被错划右派。时任校长武甲章和4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极大地伤害了他们和广大教师的感情。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损失。1958年年初,毛泽东对青年学生提出“又红又专”的考察标准。“又红又专”,就是德才俱佳、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成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奋斗方向,也成为60年代前后育人用人流行的口号。2月学校成立了党支部。张明哲调任学校副校长主持工作。1958年5月,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确定了“鼓足于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跃进方针。灵宝县的教育事业也出现了“大跃进”,当年学校招生5班250余人。8月,灵宝县人民委员会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王俊芳兼任校长,李丰库提任副校长、李良谋提任副教导主任。9月,中共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根据中共中央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学校开展了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全校师生参加了大炼钢铁、秋收、深翻土地运动,学校还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办起了小工厂、小农场,改变了过去“三脱离”的现象,出现了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新局面。但是,由于受“大跃进”和“左倾”的影响,对教学和生产劳动时间安排不够妥善,因而耽误了一些课程。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降。1959年春,遵照省教育厅《关于各级各类学校补课问题的通知》,对耽误了的课程进行了补课,并且对教学与劳动时间作了妥善安排,党的教育方针又得到了正确的贯彻执行,教育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轨。在开展教育革命的过程中,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反右倾,拔白旗”“挖黑心,换红心”等运动,时任校长崔、敏被打成“右倾”分子,直到1962年才甄别。这一运动伤害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给部分领导干部和教师造成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给教育事业造成了损失,教训是极为深刻的。1959年8月,灵宝县初等师范学校复办,改名为“灵宝师范学校”,招师范生两班80人。学校设师范部和初中部,崔岷调任第一副校长,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学校有学生8班479人,教职工28人。1959年至1962年,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和前苏联背信弃义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时期,历史上称为“三年困难时期”。灵宝大地也普遍经历了这次饥荒,城乡实行低标准。当时,师生经常吃不饱肚子,生活十分艰苦,因饥饿导致患浮肿病的师生增多。在党中央“低标准,瓜菜代”六字方针指导下,灵宝县提出了“政治进课堂,干部下厨房,全面改善生活,提高教育质量”的口号。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员工,工&&&&&&&&作上“劳逸结合”,生活上“瓜菜代”,以此来“养精蓄锐”,共度难关。在此期间,学校党政领导带领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学校领导干部深入食堂,大抓生活,促进教学。教师一边上课一边在校园周围垦荒种菜种粮,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出去挖野菜,保证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这期间,教师还带领高年级学生轮流到寺河山开荒种粮,给师生以生活补贴。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师生较平稳地度过饥荒,学校生产出来的粮食除补助给学生、教师及家属外,卖掉4000斤黑豆筹集资金架设了从火车站到娄下村的高压供电线路,不仅给教室、学生宿舍和教师办公室安上电灯,使师生告别了煤油灯下读书学习的时代,也解决了村民的用电问题此一时期,学校在教学工作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尽管生活和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但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员工不畏困难,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加强学校管理。学校书记校长以身作则,吃住在校;老师白天上课,晚上轮流值班护校;学生勤奋踏实,刻苦学习,坚定信念,矢志不渝。1959年河南省委文教工作会议召开后,学校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教学新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各学科研究“为谁教,教什么,怎样教”,开展“老帮新”活动。1960年上半年,教学工作强调“五认真”,注意抓好重点学科的教学。1961年春,为了纠正“左”倾冒进的错误,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灵宝县教育局根据“退三年,稳三年”&&&&&&&&的精神,开始进行教育事业和教育政策的调整整顿,对中学进行压缩合并,保留一所完中(将灵宝二中高中部合并入灵宝一中)及四所初中(阳平二中、娄下三中、朱阳四中、下磑五中)并把灵宝一中两个初一班100人调整到灵宝三中。通过这一调整使教育事业得到较好发展。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改革之风逐渐浓厚起来。教师采用集体备课方式,教研组长组织讨论,教导处审查,备课要求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方法。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依纲扣本进行教学,精讲多练,教学方法坚持“少而精”“启发式”原则。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时任校长崔岷提出用“帮教教学法”,即让师范班的学生与初中部各班学生结对子,“一帮一”对教,收到了显著的效果,62届初三毕业生80余人全部考入灵宝一中高中部。1962年暑假,洛阳地区教育局调整中等师范教育布局,精简学校,师范学校停办,最后一届两班90名师范学生转入观音堂陕县师范学校,学校又改名为“灵宝县第三中学”(以下简称“灵宝三中”。)学校有学生12班600余人,教职工42人。1962年7月,崔岷调任灵宝一中校长。1964年3月,王俊芳调任县文教科科长,王应恩任灵宝三中书记兼校长。日,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同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条例明确了中》学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强调重视“双基”,条例对教学时间、劳动时间及课程设置等都作了规定,纠正了劳动时间过多的偏差,使得办学&&&&&&&&有章可循。学校根据条例精神,理顺各方面关系,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采取一系列措施抓好教学工作。提出了“治学严谨,教学有方,严肃认真,勇于探索”的具体明确的教风建设要求,使师生的政治热情,道德品质显著提高,助人为乐,爱护国家和集体,蔚然成风。学校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特别强调“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提出“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提倡少而精。教学秩序井然,工作有条不紊,教师认真教书;学生刻苦学习,学习气氛重新高涨,校园内生机勃勃。1965年,毛泽东主席在给教育部部长陆定一的信中,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即“七三指示”)。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的精神,学校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总结检查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经验和教训,认真贯彻落实了毛主席的这一指示。学校调整作息时间,减轻课业负担和考试次数,尽量使学生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从1957年到1966年年,“左”的错误曾干扰学校的教育工作。特别是1957年反右斗争和1958年“大跃进”以及逐渐强化的“泛政治”倾向,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片面强调贯彻阶级路线影响了一些优秀学生的成才,“大跃进”和“浮跨风”违反学校教育规律,过多的劳动和政治活动削弱了教学工作,教育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学校始终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尽力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安排各项工作,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时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优良校风,初步形成自已的办学特色。特别是1963年以后,教育局、教研室加强了对教学的领导,教育质量显著上升,是建国以来的最盛时期,使学校成为一所享有盛誉的农村中学。这一时期,学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党在各个阶段的政治和经济工作的中心,采取多种途径,利用各种载体,运用多种方法灵活地开展活动。学校领导经常向师生做国际国内形势报告,校园政治氛围十分浓厚。如学习雷锋事迹,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深入持久,收效较大。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献身农村,艰苦奋斗,建设祖国和家乡的崇高情操,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投入精力最多、时间最长的一项工作。这一时期,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教育事业发展不均衡,学校经常利用形势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劳动教育等形式,教育学生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随时听从党的召唤,到党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多数毕业生都能高高兴兴返乡参加农业劳动。这一时期,学校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领导坚持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政治上团结教师,教育帮助他们进步;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努力改善他们的待遇。另一方面,在业务上要求教师练就过硬本领,历任校长对选拔和培养教师都颇费心血,&&&&&&&&强调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重水平不唯文凭,不管专科、本科,首先要看‘口腔科’(即教师口才)。选拔任用教师,要先过备课关,”再过试讲关,最后过上课关,关关严把。因此,学校群英荟萃,师资力量相当雄厚。张福喜、刘德立、李德泽、杨彦英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师。这一时期,学校十分重视文娱活动,各班有演唱小组,学校定期举办文娱晚会。学校组建了80余人的校文工团,团委书记毋冠玺亲任团长,音乐教师尚克义任导演,美术教师苻宣印任舞美设计。课外时间排练节目,不断应邀到各公社演出。文工团排演的眉户剧《白毛女》《三月三》等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野火春风斗古城》在白虎潭水库工地慰问演出后受到《河南日报》副总编辑的赞誉。文娱活动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这一时期,学校先后盖起两排教室,容纳八个教学班。新盖了教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架设了从灵宝火车站到学校的高压线路,安装了电灯,办学条件初步得到改善。总之,这一时期,学校经过艰难的探索和深刻的反思,对办学规律有了较清醒的认识,逐步提高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学校工作在主流上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也得到发展,学校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至1966年夏,学校有学生12班600余人,教职工人数达47人。十年动乱饱受风霜时期日,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提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里各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同年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写的诬陷攻击北大党委、北京市委的大字报。次日,《人民日报》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和《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评论文章发表后,无产阶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教育事业遭受到一场空前的大浩劫。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劳动秩序开始紊乱。受全国形势的影响,按照地县通知精神,学校首先办起了大批判专栏,贴出了一批批判“三家村”所谓的反党言行的批判文章。接着,县委宣传部组织“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学校,拉开了学校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随后,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被统统视为“关卡压”。学校主要领导和部分教师受到人身攻击,学校党支部、团委会、工会、教导处、总务处陷入瘫痪,教学工作中断,开始停课闹革命。在工作组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文化革命委员会”,接管了学校的一切权力,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教学秩序由混乱不堪而荡然无存,陷入无政府状态,学生中兴起红卫兵运动,成立红卫兵组织,在所谓“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等口号的煽动下,“破四旧,立四新”甚嚣尘上,所有沾着些古气的东西一股脑儿都成了“封建余孽”,必先除之而后快。6—8月,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在灵宝一中办学习班,由县委派&&&&&&&&工作组领导,发动群众斗群众,对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把侮辱人格、谩骂殴打等粗暴行为称为“革命行动”。校长王应恩,被扣上“黑帮头子”帽子,进黑帮队劳动,副校长李丰库,因批斗惊吓过度而精神失常。90天恐怖气氛,使教师队伍大伤元气。一批优秀教师遭残酷迫害,无故被斗者不乏其人,无情打击,政治、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教师变成了“牛鬼蛇神”。10月份,学生中红卫兵组织及部分教师戴着红袖章,打着红旗举着标语到北京及全国各地进行“革命大串连”。直到1967年,毛泽东主席发出“要复课闹革命”的指示后,学校才陆续复课,(即恢复阶级斗争课、毛泽东思想课)学生陆续返校,,进行“斗、批、改”运动,校内无政府主义泛乱,局势一发不可收拾。教学秩序很不正常。上级所作出的复课闹革命的指示成为一纸空文。1968年春,军宣队进驻学校,成立了三结合“革命委员会”,领导学校斗、批、改。王应恩任副主任,毋冠玺任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直到1978年革委会撤销,恢复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山东“候(振民)、王(庆余)建议,开展‘农村中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大讨论”,灵宝县响应这一建议,公办教师停发工资,回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生则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纷纷离校返乡,学校人去楼空,一度停办。1969年春,灵宝县根据省委指示实行“村村办小学,队队办初中,社社办高中”。农村大队办起初中,公办教师相继被推荐任教。3&&&&&&&&月,灵宝三中复办,招高中班两班112名学生。因校舍被部队占用,校址暂设在涧口公社尹庄村和李村,称“涧口公社五七高中”,从此开启了灵宝三中始办高中教育的历史。公社指定刘国藩、白跃群为负责人。教师有王天立、牛项学、齐喜信、王云霞、史少杰、赵中和6人,贫管会代表陈启仓等2人,他们为三中的复办作出了重大贡献。1969年秋季,涧口公社高中迁回娄下村灵宝三中校址,校名仍称“涧口公社五七高中”,学校隶属涧口公社主管。涧口公社革命委员会任命李满朝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毋冠玺任革委会副主任,李良谋、李来盛负责教育教学工作,李文才负责青年工作,教师有所增加。迁校后,学生来源于原涧口公社区域,教学班共11班450余名学生。另办师训班和医训班,为各大队培养小学教师和赤脚医生。张新民、郑满朝、张友连等来校任教。9月,根据省委(70)118号文件精神,改秋季始业为春委始业。1970年8月,灵宝县革委会把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在县城,开展“一打三反”运动,错误处理一批教师。1970年初,高中学制改为二年,高中招生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所招学生都经过农村劳动锻炼的洗礼,到校后学习热情极高,思想品德好,两年毕业后经各乡镇推荐上大学的不下几十人。1971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四人帮”及其爪牙不顾周恩来总理“关于恢复和发展教育”的指示,在会上抛出了“两个估计”(即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多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大讲所谓的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会后由张春桥执笔炮制一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并以中共中央(1971)47号文件下达全国执行。“两个估计”本来已成为教师身上沉重枷锁,《纪要》又把“全民教育”、“天才教育”、“智育第一”、“洋奴哲学”、“知识私有”、“个人奋斗”、“读书无用”、“读书做官”,胡说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八大精神支柱,使广大教师无所适从,严重地损害了教师的自尊心和积极性。1972年,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要批判极左思潮的主张,作出《关于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指示》。教育战线重视了双基教学,提出了“必须学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口号,学校大力整顿教学秩序,重视文化课教学,强调提高课堂质量,并严格校纪校风,恢复考试制度,教学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学生求知如饥似渴,学习热情高涨,教学质量开始回升。同年,县革委对全县16所高中统一编序,涧口公社高中更名为“灵宝县第三中学”(以下简称“灵宝三中”)。1973年春,苏村、川口、坡头三个公社高中高二年级被并入灵宝三中,办学规模达18个班792人,毕业班猛增到5个。后来由于校舍不足,部分高一新生又返回原高中。从1971年“林彪事件”后到1973年秋,是十年内乱中比较安定的年头,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有了转机。但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文革”中臆造出一条“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全盘否定建国后17年的教育工作,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学校教学工作在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留下一段荒唐的历史。1971年6&&&&&&&&月开始“批修(陈)整风”运动;1972年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1973年9月开展“学黄帅、大批‘师道尊严’”,公开提倡培养学生“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反击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1974年学习“儒法斗争史”,开展“批林批孔”运动;1975年11月以后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一连串的运动使得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再加上原有的考试制度被取消,入读大中专学校采取所谓的“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政策,读书无用成为一种现实,学校教学秩序一片混乱,教学质量十分低下。1973年8月,《人民日报》转载《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一文,树立“白卷英雄”的样板,大批“智育回潮”,闭卷考试又被废除,实行开卷考试,考试准抄、准看,还准交白卷。学校刚刚恢复起来的学习气氛被一扫而空,热心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1973年冬开始,“四人帮”活动猖獗,在教育战线制造了“一个小学生来信”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件,发表了《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等阴谋文章,开展了批判“复辟回潮”“评法批儒”“反击、、右倾翻案风”等影射运动。1974年1月,“四人帮”将“马振扶事件”通报全国,教育界开展批判所谓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灵宝县大抓“灵宝的马振扶事件”,接着又搞“批林批孔”运动,教师被诬蔑为“臭老九”,导致教师思想混乱,精神受到压抑,教师队伍人心浮动。1975年,“四人帮”提出了“教育也要学大寨”的荒唐口号,大&&&&&&&&肆鼓吹“大寨”、“朝农”的办学经验,县革委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学朝农,迈大步”,批判“课堂教学为主、书本知识为主、学校教师为主”的“三为主”活动,提倡只上“阶级斗争”“生产斗争”这两门、课,还把西阎公社高中办成“三无”(无教师、无教材、无教材)学校样板,强令全县学校效法,学校实行放羊式的“开门办学”与此。同时,县里一些领导也把教师和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强迫学校停课,或到农村“学大寨”,或到石门水库劳动,或到窄口水库打石料。在“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刚刚好转的教育秩序又因之大乱,学生与老师对着干,教师与领导对着干的反潮流现象在全县各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混乱现象一直持续到1976年“四人帮”垮台。同年,县教育局惧怕“复辟回潮”之嫌把学校名称又恢复为“涧口公社高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学校饱受苦难的十年。十年浩劫,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优良校风被严重破坏,校产校具大量损毁,教学仪器大量散失,教师身心受到摧残,学生心灵深遭毒害。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被抛在一边,教学工作完全乱了套,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校复办后的几年,仍然是坎坷而崎岖的。“四人帮”一伙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接连树起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反师道尊严的少年典型,声言“硬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否定学习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否定学校正常的规章制度,鼓吹“做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告诫人们警惕“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随之又在“马振扶事件”《园丁之歌》上大做文章,把矛、&&&&&&&&头直指广大教师。后又是接踵而来的“教育革命”,进一步把教育引入歧途,使学校无法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只能徘徊岐路,终至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青黄不接,十年断层。这期间,尽管当时形势使教职工难以工作,但广大教育工作者仍不忘教师职责,发扬“文革”前优良的办学传统,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忍辱负重,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坚持在困境中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以满腔热情尽最大努力上好文化课。拨乱反正整顿提高时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党和,国家开始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恢复国民经济的秩序。由于教育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重灾区”,教育的恢复整顿成为当务之急。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全面否了“两个估计”,提出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并开始全面恢复和整顿教育事业。学校通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扭转造成的学校混乱局面,澄清被“四人帮”搞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整体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轨道。随着高考制度恢复,学校,重视了文化课的教学,当年还举办了高考补习班。同年,育局对各公社高中进行统一编序,学校名称由“灵宝县涧口公社高中”又恢复为“灵宝县第三中学”次年6月,校名又由“灵宝县第三中学”改称“灵宝县。涧口公社中学”。&&&&&&&&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10年,中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小学5年。9月,教育部修订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从秋季开始,各科教学大纲、第一册教材同时在全》国发行和使用。这标志着由国家统一管理、统一编制课程和通用教材的地位得到了重新恢复,对迅速扭转十年动乱造成的中小学教育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县教育局根据《条例》精神,对各类学校进行了整顿、调整了领导班子,明确提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1978年8月,灵宝三中校址迁往尹庄村原“灵宝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校址,校名为“灵宝县涧口公社中学”。随迁的教师有王天立、许锁成、张忠玉、胡萍、张丙森、孟宪伟、齐喜信、张甲奎、郑满朝、张新民、许艳玲、邵廷才、段道生、王振勋、亢恒茂、苻宣印、亢增玉、张结民、亢慧东、孟广贤等。迁校后,张玉宝任校长、书记,李文才提任副教导主任,12月,建安平调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其时,办学规模达到12班660余人。这一年,学校贯彻教育部重新修订和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恢复和重建学校各项工作制度。》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全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教育战线进一步拨乱反正,教育工作全面恢复,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由此起步。学校也适时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及时提出要理直&&&&&&&&气壮地抓教学工作,特别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鉴于国家“四化建设”急需用人,学校从1978年起高二年级起实行文理分科教学。1979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的报告,撤销了1971年中共中央转发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和974年中共中央转发的《关于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的情况简报》两个文件,广大教职工从沉重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感到无比兴奋,又甩开膀子投身于教书育人伟业之中。我县校教育教学工作经过调整、改革、整顿,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同年6月,学校名称由“灵宝县涧口公社中学”又恢复为“灵宝县第三中学”。1981年8月,学校根据涧口公社革委会的指示,招生初中重点班,学生主要来源于涧口公社辖区,学制恢复为“三三分段制”,当年招生初中2班120人。1982年3月,学校领导班子调整,赵清治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根据县委和县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改革的决定》,教育局对全县普通高中布局作了进一步调整,这所老校被保留为完全中学,招生范围主要是涧口、苏村、川口、坡头四个公社的初中被业生。改革开放步履维艰时期1984年8月,教育系统进行机构改革,按照中央干部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标准,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9月9日赵清治任党支部书记,月11日李吉瑞任副校长9(主持工作)、任福定任副校长,12月4日王天立提任副校长。&&&&&&&&日,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自此,我国教育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路。1985年8月,学校领导班子调整,李相国任校长。9月12日,甘兰州调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87年8月,初高中剥离,学校为独立高中,办学规模为6班300余人。1989年,张合堂提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1993年,张合堂任校长。在北京发生反革命动乱期间,学校党支部立场坚定,扎实做好师生的思想工作,校内未出现一张大字报、一条反动标语,教学秩序井然。1993年5月,灵宝撤县设市,学校更名为“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灵宝三高”,每年招生普高学生2个班。到1994年)底,在校学生普通高中班6个班,职高班(餐旅专业)1个班,共7班282人(男生172人,女生110人),教师定编为37人。普高班按国家教委规定开设课程,职高班加开专业课,外聘教师授课。学校共有砖混结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4幢,平房、库房、会议室、实验室、仪器室共48间,图书4500余册。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校舍陈旧简陋,破败不堪,教学设施落后不足,教学质量停滞不前,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至1995年8月,在校生三个年级仅有200多人,教师不足40人,学校处于低谷阶段。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学校历任领导抓住历史&&&&&&&&转折的发展机遇,带领广大教师在困难中奋力拼搏,全面贯彻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目标。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学校按教育规律办事,制定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重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师生统一思想,同心同德,弘扬正气,安心工作。出现了教师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的大好局面,学生文明守纪、刻苦学习的风尚成为学校的主旋律。学校还多方筹资办起了校办工厂。自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为各类高校输送了数百名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大批合格人才。抢抓机遇规模扩张时期1995年7月,灵宝市教委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张和堂调往市职业高中,马曙辉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兵林任副校长(不久调离),李文才任教导主任,姚有祥任教导副主任,陈增杰任总务主任。当年,招普高职高各1班,学生120人,在校生共300余人。学校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看变化”的三年规划,兴利除弊,狠抓质量,谋求高效,完善修订了各项工作常规和制度,教育教学很快走上了正轨。学校贯彻落实国家教委6月8日颁布的《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努力办好综合高中。学校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侧重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同时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继续招生职&&&&&&&&业高中班,开设普高课程加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1999年职高班停止招生,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学校狠抓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树立了“六种意识”,即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爱护学生——树立真爱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赏识学生——树立成功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做到“四多四少”,即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份谅解,少一点责备;多一点尊重,少一点挖苦;多一点希望,少一点失望。爱心和责任融化在教师的血液里,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行为中,教书尽智,育人尽心,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德育工作方面,学校提出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路,形成了全员德育网络,每年都要组织专门力量规划和研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明确让学生“做优秀的人,干成功的事,过幸福的生活”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方法。先后开展日常生活教育、道德生活教育、学习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教育、职业生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尤其是狠抓爱心和责任心教育,通过班会、年级会、升国旗仪式、征文比赛、讲演活动,让学生了解对生命之爱、对生活之爱、对学友之爱、对老师之爱、对父母之爱、对祖国之爱的真谛,培养了学生的大爱意识和博爱胸怀。几位学生身患大病,师生爱心捐款达十几万元。每年还在新生中开展一次“四个明&&&&&&&&白”教育活动:明白上高中为什么?——就是要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明白上高中怎么干?——竭尽全力,奋力拼搏,争创一流;明白学好的标准是什么?——日有所进,学有所获,考有所成;明白立身社会干什么?——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这一活动一直延续到学生高三毕业。学校还制定《理解教育实施方案》《灵宝三高德育工作(师德)教师考核标准》《灵宝三高学生、、思想品质考核标准》《教师师德建设20条》《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三字诀》。学校初步形成了“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办学氛围。在改善办学条件上,学校领导四处奔走,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起了1幢教学综合楼和2幢男女生宿舍楼。初步缓解了校舍紧张的局面,适应了高中扩招的需求。这一阶段,“办灵宝人民满意的学校”,“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也日益清晰。学校声誉雀起,受到上级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同时,学校领导关注民生,为使教师安居乐业,与社会各方联系沟通,在康庄路盖了1幢教师住宅楼,解决了部分教师的安居问题。1997年8月,灵宝市教委调整高中教育布局,灵宝四高并入灵宝三高,教师队伍分流。部分教师调往别校,段航宇、曹月兰、杨文献、贺会超、陈振邦、张雪娥、王旭辉、赵润条、张增超、杭行、崔静、刘世坤、梁贯中、李曼宣、樊英、张战华、伍风云、邢爱霞、王艳霞、黑素宜、李崇茂、许增杰、李树伟、何英丽、李新强、刘戌寅、李应春、刘贵树、张赞森、陈秀丽、蔡艳平31位教师并入灵宝三高。&&&&&&&&不仅整合了教育资源,而且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学校加强了管理,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扬两校之长,避两校之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增强了整体办学实力,学校管理水平逐年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跃居峡市前列。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6月,中央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灵宝市教委下发《灵宝市中小学内部管理意见》和《关于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的意见》。学校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市教委两个文件精神,把学校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来。学校制定了《灵宝三高实施素质教育方案》,提出“以质兴校”战略,在教育原则、方法、措施等方面做出原则性规定。学校重点抓了四方面工作: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首先,教育全体教师认识素质教育是长久之策,不是权宜之计。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观;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继承前贤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人师表、严谨求实、踏实苦干、勤俭朴实的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采用适合当代青年特点、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方法手段,对学生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情操。其次,加强法制纪律、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讲文明,守纪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评选三好学生、模范团员、优秀团员、优秀班干等,及时表彰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全校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2、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组织好活动课,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先后成立了蓝球、田径、歌咏、绘画、书法、文学等学习小组,并派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共青团、学生会经常组织各种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激发热情和兴趣。学校经常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讲演赛、体操赛、才艺展示等,使一批有潜质的人才崭露头角,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3、推进素质教育,鼓励教师改革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学校要求教师精心备课,一丝不苟,吃透教材,成竹在胸,保证把知识讲准、讲清、讲精、讲透,尽力做到当堂解决重点、难点、疑难点、关键点,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大力提倡“三多、三勤、三鼓励”,即多启发、多直观、多实践;勤动脑、勤动心、勤动手;鼓励质疑、鼓励辩论、鼓励标新立异。教师不随意越俎代庖,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查工具书、或做社会调查,自己寻找答案。4、积极开展教师上“三课”汇报课、示范课、观摩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教师搭台,让教师施展才华,学校还鼓励教师创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新教师上岗要先上汇报课,经评议合格,才可以正式给学生上课。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给年轻教师树立标杆。老教师要上观摩课,向青年教师传授经验技艺。通过上三课活动,考察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总结经验,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学校还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做到“六带头”,即带头实践师德规范、带头提高教学质量、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带头开展质量监测、带头指导学科教师、带头学习教学理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90年代末,学校教学质量在三门峡市普通高中中崭露头角,连续在四年8次期末调研考试中,稳居峡市普通高中第一的位置,多次被评为灵宝市、三门峡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灵宝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三门峡市文明学校,三门峡市“年学创争上活动”先进单位,三门峡市“2000年规范化管理学校”。灵宝市教委还给学校颁发了“务真求实创佳绩,励精图治创辉煌”锦旗。学校党支部被灵宝市教委党委评为“五好”先进党支部。进入新世纪后,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挑战,学校领导班子,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理念,发挥优势建强校,教育强市做贡献。莘莘学子弘扬着“致知、致用、致远”的学习风尚,佼佼名师塑造着“为人、为学、为师”的师表风范,学校步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校领导抓住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加快了学校的建设步伐。立足于学校未来的发展,学校进行科学规划,提出了创建峡市标准化学校的目标,加大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力。2000年7月,学校收并了原尹庄镇一中的校舍,校园面积达40余亩。2004年12月,学校征用学校西边尹庄村空地和居民区22亩改建扩建。先后建成了学生餐厅楼、教学楼、教工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2006年又改&&&&&&&&建了学校大门,昔日掩于深巷,如今临街露容,面迎城市主干道富士路,其新姿犹如出墙红杏。2003年,面临“非典”疫情,学校结合实际,积极开展预防工作。要求教职工和学生调整情绪,一如既往地开展教学工作;动员师生员工“众志成城防‘非典’,齐心协力抓教学”,当年高中毕业生如期参加了高考和中考,学校其他工作也顺利进行。学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更新教育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给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学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模式,使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有机结合,将学习《中学生行为规范》与学生日常规范养成性训练有机结合。学校的“三理”教育被上级肯定,不少外地兄弟学校来我校交流参观。在教学上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进课堂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惜时增效,轻负高效”方案,培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成为学校育人的整体目标。科研为先,质量为本,服务为上,成为学校的主体工作思路。学校还制定了高效课堂标准:必须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功,必须用最少的时间教给学生最多的知识,必须是提升学生能力,必须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全体教师以此为标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全面落实教研组合作学习;改革教案编写模式,落实教案学案一体化;改革学生作业方式,分层次布置作业;坚决摒弃无效环节,奉献给学生优质高效课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面对学校的扩招,大量青年教师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学校制定了符合青年教师职业成长规律的“1358成长计划”,即让年青教师做到1年适应、3年胜任、5年成为骨干、8年成为学科带头人。计划还包括教学能力、基本技能力、科研能力、在职进修等措施,促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力量,王永泉、潘芳、尚文灵、张祖广、宋建堂、尹艳丽、梁晓霞、谢莎8人考录为硕士研究生。历史给三高一个机遇,三高还历史一个奇迹。学校以职高的生源,重点学校的管理,创下一串串奇迹。高考连年攀升,不断以雄厚的实力和优秀成绩挑战重点高中,成为“准重点高中”。2002年高考上省定大专线369人,本科上线91人;2003年高考上省定大专线639人,本科上线116人;2004年上线233人;2008年高考本科上线443人;2009年高考本科上线449人;受到三门峡市教委、灵宝市政府的通令嘉奖,灵宝市教体局奖给学校桑塔纳轿车一辆。深化改革内涵发展时期2010年1月,马曙辉任职年龄到限,马连洁出任灵宝三高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全教会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纲要》指出,“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全教会精神指引下,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学习型校园,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学校的发展在于改革,改革的潜力在于创新。学校党政一班人,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以人为本激发办学活力,以教学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创新德育工作打造教育特色,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凝炼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学校发展观,坚持专业成长为核心的教师发展观,坚持以全员德育为核心的学生发展观,以持以高效课堂为核心的质量发展观”。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千方百计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是学校的第一发展力,是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学校领导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工作上关爱教师,生活上善待教师,将刚性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并化作一件件具体鲜活实事,改善办公条件,提高教师待遇。2011年初,为教师备课室和处室安装了空调和饮水机,换上了高亮度的节能灯;校园建成高标准车棚和两层厕所;取消教师签到,减少了查岗次数;教师生病住院不计入请假天数;期末奖金由人均900元提高到1000元;班主任津贴由过去的200元/月提高到400元/月;女教工&&&&&&&&卫生费由原来每人每年24元提高到现在的60元;独生子女费由每年120元提高到240元;为过生日的教师送上生日蛋糕、鲜花、贺卡和教育书籍;教职工或其直系亲属生病,校领导上门探望慰问;工会专门负责教师家庭的红白喜丧礼仪事务;对调出三高的老师,不忘他们曾经的贡献,不忘送上一份祝贺的礼物。加强文化建设。确立了“和谐校园每一天,幸福师生几十年”的指导思想,提炼出“促进每一位师生发展,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制定了“教育理念现代化,学校管理民主化,德育教育有效化,科研课题普及化,校园环境艺术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的发展战略,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育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严明校纪促学风建设,以狠抓质量强化品牌意识。学校坚持“以德治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的校&&&&训,崇尚“民主、勤廉、务实、高效”的领导作风;弘扬“”的教风;传承“求学、乐学、巧学、勤学”&&&&的学风,初步彰显了“德育铸诚信,科研带教研,师生重合作,教学扬个性”的办学特色。创新管理模式。学校大胆探索“扁平式低重心”管理,实行单元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目标管理制,将三个年级划分为六个单元,制定一系列管理细则,使部门、年级目标和个人目标与学校组织目标融为一体,增强了竞争意识,培育了合作精神。实现了决策到实施的短程化,促进了工作进程的有效落实,保障了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了“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的管理目标。实行“精细化”管理。学校坚持精细化育人、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思想心理健康方面有“德育导师”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有,“教学导师”,在兴趣特长培养方面有“专业导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教有所学,学有所获,有所进步,有所成功。优化教学管理。学校坚持“效益在每一课时,希望在每一个学生,成功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理念,提炼了“创境设问,互动解疑,归纳拓展”的三段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估体系,实行“教师候课制”“教案三重制”“课堂责任制”等,优化教学环节,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备课,实行“备课组长布置、教研组长指导、教务主任检查、分管校长抽查”的四层管理制度,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教师在落实教育教学细节中人人得到发展。创新德育工作。学校推进全员德育机制,实施全员“导师制”,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工作格局,把全员育人工作贯彻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各环节。用心构筑全员育人环境,形成了“人人是育人之人,处处是育人之地”的良好氛围。导师实行“一岗双责”角色定位,在认真做好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对受导学生进行“四导”,即对学生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让每一位老师都有牵挂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倾诉的老师。正如马连洁校长所说:“导师在工作中承担起了三种角色——像父母,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做良师,在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鼓励指导;成益友,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根据“全员育人”的教育思想,学校提出品质优秀、学业优异、举止优雅、习惯优良“四优”育人模式,建立了融德育科研、德育教育、德育学习和德育评价为一体的新型德育促进体制,形成了“和谐、理性、务实、序列、生本”的德育工作新思路。在教育过程中,追求“成人”而非“成事”“养成”而非“速成”“内化”而非“灌输”、、的理念,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变“小德育”为“大德育”,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社会育人”的目标。在德育实践中,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发展小环境,形成大气候”的原则,凝聚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力量,以“目标统一、职责分解、协调合作、齐抓共管”为特点,构建“和谐德育”;坚持以德育课题研究推动德育实践,改进学校的德育体系、途径、方法,打造“理性德育”;坚持以学校为主渠道,课堂为主阵地,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打造“务实德育”;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分阶段化解德育目标,打造“序列德育”;坚持以生为本,实施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我评价,打造“生本德育”。德育工作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在德育内容上求新,具有时代性,避免空洞说教;在德育形式上求活,多渠道、全方位、增强吸引力;在德育效果上求实,不搞形式主义,提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发展小环境,形成大气候。&&&&&&&&以培训班主任为手段,打造德育团队;以创新为动力,拓展德育空间;以心理为亮点,构建和谐校园;关注特困生、学困生、心理困惑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2年3月,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和《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灵宝三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实施方案》《灵宝三高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意见》、,抓住“融入”这一关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资源充分开发出来。融入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公共社会资源,把社会实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融入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融入学校管理工作,既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融入班主任工作,把班级工作中的各个细节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在“融入”过程中,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以青年学生为重点,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重点开展五项活动:一是集中开展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加强以弘扬雷锋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四是广泛宣传选树学雷锋先进典型,五是积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5月4日,组织全体师生收看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直播盛况,聆听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随后,学校兴起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热潮,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转化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自觉行动和追求。全校师生员工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上来,把力量汇聚到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上来,帮助支持青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鼓励引导青年争当诚实守信的模范、奉献社会的模范、促进和谐的模范,成长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科研兴校战略。以深课程改革为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质量在三门峡普通高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1年,高考普通类本科上线665人,其中普通类本科上线567人,较去年增长81%;体育艺术类本科上线98人,上线率82%,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学校又一次荣获三门峡市普通高中教学先进单位、高三理综、高三英语、高三文数教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高考本科上线人。&&&&加快校园改扩建,加速教育现代化。学校请陕西勘测规划设计院对校园做了整体规划设计,东区为生活区,西区为教学区。2011年5月,投资2100多万元,在西区同时动工新建逸夫教学楼、综合办公楼、续建南教学楼,完成了学校改扩建任务,圆了几代三高人的夙愿。&&&&&&&&学校发展的巨大发展为青年成长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光阴荏苒,春华秋实。学校自1953年创办起,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迄今已走过了六十年历程。六十载岁月如歌,六十载春华秋实,见证了学校的发展轨迹,见证了几代三高人的拼搏。六十载风霜雪雨,六十载磨砺嬗变,历代三高人勇于探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形成了学校深厚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六十载春风化雨,六十载桃李争艳。万千学子怀着美好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走进灵宝三高,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刻苦攻读茁壮成长。离开母校的怀抱后,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军事、外交等领域大展宏图,尽显风流,成就卓著,为科技腾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60年的求索与发展,30年的改革与奋斗,近3年的提升与跨越,学校每一发展历程都凝聚着各级党委、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支持,凝聚着历任学校领导、广大师生和莘莘学子的汗水与智慧,是他们的鼎力相助与辛勤付出铸就了灵宝三高的辉煌。忆往昔,桃李争艳,栋梁之才效祖国;看今朝,厚德载物,满腔热忱为人民。六十年风雨兼程,砥砺耕耘,演绎着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赢得桃李芬芳,为祖国培养了上万学子;六十年薪火相传,励精图治,厚积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创造教育奇迹,激励着三高人再谱华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山三高分数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