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列为喝酒成瘾是精神疾病病有什么意义 如何让孩子戒掉游戏

游戏上瘾将被列入精神疾病……快看看孩子有没有中招?
从今天起,游戏成瘾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并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青少年儿童群体,是游戏成瘾的重灾区。
各位家长,在你身边,是不是也有经常做事毫无动力但是只要一打游戏就浑身来劲的孩子?
各位家长,当你在为孩子沉迷游戏而发愁的时候,您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否也游戏上瘾了呢?要是孩子真的游戏上瘾,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从今天起,“游戏成瘾”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精神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初宣布,该组织将在今年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列为精神疾病。
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
1.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
2.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
如果以上行为持续12个月以上或者非常严重但少于12个月,那么就会被医生确诊游戏成瘾。
15到19岁人群需要被重点关注
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有课题组曾在2010年和年分别进行两次采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等成瘾行为有加剧趋势。
国内较早开展网络成瘾治疗者、解放军总医院网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称:“游戏成瘾,早就应该纳入精神疾病!”
陶然曾表示,15~19岁是最易出现游戏成瘾的年龄段,这主要与他们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自制力较差、好奇心较强,学业、家庭及人际关系压力大等有关系。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游戏成瘾者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留守儿童成为亟需关注的群体。
陶然认为,游戏成瘾肯定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国际上很多研究发现,长期沉迷游戏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等都发生了改变,大脑不同程度受损。2009年,陶然通过核磁对60个病例进行的研究发现,游戏成瘾者的大脑额叶比正常人缺血8%~10%,这将导致自制力下降。与此同时,游戏成瘾者往往可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如视力下降、键盘手、颈椎病等。
“游戏成瘾的危害极大,总体上看,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严重影响社交能力,成瘾者往往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不愿与人交往;
2.导致社会能力丧失,不上学、不工作,未来堪忧;
3.认知变得固执、偏执,行为怪异,为了网络游戏,其他一切不管不顾,不洗头、穿尿不湿者大有人在;
4.情绪问题严重,很多人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等。
在陶然看来,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好处甚多,其中之一便是将打击社会上鱼龙混杂的网瘾戒断机构。“既然确定为一种疾病,那么只能由医疗机构来进行诊疗,这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游戏成瘾者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陶然表示,这也将挽救一大批青少年,长期看有助于降低犯罪率,减轻社会负担。
为了防止孩子游戏成瘾,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
对于网络游戏,一直是家长老师头疼的一件事。中教君认为,游戏可以玩,但一定不要让孩子被它控制住,而是要让孩子去控制游戏。
如果家长老师引导得好的话,网络游戏是孩子们休息娱乐的一个好项目。但如果引导不好,反而会让孩子沉迷其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当孩子开始沉迷游戏的时候,家长首先需要“闭门反思”
有些时候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
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所以当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或者说成瘾于游戏的时候,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第一点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
家长要抓住孩子的心,帮孩子鉴别游戏
建议父母适当地去了解一些游戏行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一些语言。包括如何去帮助孩子去选择相对适合的一些游戏。其实,网络游戏也分很多种,这个网上可能有几百万款游戏。有些游戏非常益智,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和色情,骗装备的钱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处。
怎么帮助孩子去鉴别这些游戏,也是父母去做的一个功课。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去留给自己。这个是指,有些孩子玩游戏,爸妈难免会担心说孩子沉溺。我觉得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跟孩子聊的姿态,可以是:你玩游戏我并不会反对,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玩游戏。
帮助孩子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游戏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
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去讨论这些内容。就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说不定,以后他长大真的会去变成一个游戏设计师呢。家长可以在有引导的状况下,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些。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
帮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公司在进行游戏化的管理。比如说,员工打卡不再需要考勤机,而是用积分或者说像那种玩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那么,在一个家庭当中进行这种游戏化的思考,父母也是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比如说,当一个希望孩子他在学业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你怎样通过一种游戏化的设置能让他感觉到更多的成就感,或者说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依旧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
当孩子游戏成瘾时,请正确对待Ta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果孩子已经对游戏成瘾,有必要的话要求助专业人士,比如说一些家庭治疗师,或者一些个人的心理咨询师。
玩游戏未必是一个归因,它可能是一个结果。它反映的是这个家庭当中,本身就需要被处理的一些情结,一些动力。所以这一部分家长的及时求助对于孩子和整个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个专版,更即可。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病的用意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病的用意中华看点百家号原标题: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病的用意世界卫生组织在18日发布的《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国际统计分类》中,首次将沉溺于强迫性电子游戏列为一种精神健康状况。根据定义,这是一种对游戏(“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的现象。消息甫出,引发了广泛关注。在此之前,“网络成瘾”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它最初由美国的一名精神科医生提出,并经过了若干年激烈的学术讨论。但即使是全球最先提出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也认为网瘾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而是已知的“冲动控制障碍症”在网络使用者身上的体现。在最新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虽然探讨了“网络成瘾症”并且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但因为存在严重的样本偏差,也没有将其纳入正式诊断。那么,作为世界各国医生用来诊断病症的国际标准,《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国际统计分类》为何要将游戏成瘾列为一种精神疾病呢?倘若仔细揣摩,这背后有着一定的用意。首先,精神卫生的概念可大可小。狭义的精神卫生,包括了心理健康的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广义的,则指对健康者的素养的提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的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多达4.5亿人,这个数字大得惊人,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精神卫生不仅指无精神障碍,更是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能够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对其社区作出贡献。这意味着,有相当数量患者是轻微的表现形式,有可能是人际障碍,也有可能是情绪焦虑等。世卫组织作出类似界定的目的,初衷是希望唤起人们对精神卫生问题的重视,具体在这里,是为了提醒人们提高自我控制力,不要让“游戏耽误生活”。其次,对社会上理解程度不一的现象,给出了明确的诊断标准。要知道,在医学没有定论之前,有些社会机构早就将“网瘾”当成了疾病,采取军事化管理、强制运动或体力训练等手段进行医学矫治,主张电击疗法的杨永信甚至说:“网瘾是精神疾病,根源是性格缺陷。”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孩子的行为很容易被扩大化解释,有的说只要连续玩6个小时就是成瘾,有的家长一看孩子成绩下降就送到戒瘾机构,以至于卫生部叫停电击疗法的时候,很多家长表示不理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综合测评,将玩游戏的时间、频率、强度等纳入考量,特别是将时间标准作为一个重要的量化因素,相关行为至少持续为12个月才能确诊,应该说,这可以强有力地回应某些错误看法,有助于进一步规范社会机构的医疗资质。从临床经验来看,广大游戏爱好者大多属于不适当使用,远没有到成瘾性疾病的程度,而且这样的病例很少,发病率也不高。家长们不需要因为“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这样的字眼,就产生不必要的担心。事实上,当父母发现孩子沉溺于网络而带来其他严重的后果,那么孩子“网瘾”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亲子沟通,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对此,别总打着“救救孩子”的名义推脱责任,而是要建立问题意识和反省意识,从自己的身上多找找根源。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中华看点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做最权威、真实、正能量的泛娱乐媒体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3个理由告诉你不能让孩子成为游戏绝缘体
孩子一玩游戏就担心他“游戏成瘾”,给他扣个精神疾病的大帽子?
千万别这样。
“‘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
这样一则消息上周出现在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各大官微上。
不少家长精神为之一振
早该管管了
“我就说我家孩子玩游戏必须得禁止吧 。”
真的要这样吗?
这事儿真的“有些误会”。
01 与媒体大肆宣传的“游戏成瘾”不同,被添加到成瘾性疾患中的实际是“游戏障碍”。
什么是游戏障碍?
WHO 表示,游戏障碍被定义为是一种游戏行为(「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模式)
对游戏失去控制力
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都必须让位于游戏
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
就游戏障碍的诊断而言,
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
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
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 12 个月。
02 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细节同样没有出现在一些官微的报道中——“游戏障碍”还只是个草案
——中国青年网报道
明年5月,“游戏障碍”添加到关于成瘾性疾患章节中的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才会被提交到世界卫生大会上,由会员国最终批准,日才开始生效。
这次发布的是预先预览版,换句话说,这还是个草案。
03 WHO将游戏障碍写入《国际疾病分类》的做法,正面着来自医学界、游戏界的大量质疑乃至反对声浪。
心理学者、美国佛罗里达州史丹森大学的媒体研究员 Christopher Ferguson 称,外界普遍担忧 WHO 关于「游戏障碍」的判断「没有确凿的研究基础」。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便表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将游戏成瘾视为「精神障碍疾病」。
美国心理学协会旗下一媒介心理学组织也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了一份政策声明,对 WHO 的相关草案表示担忧,称目前的研究基础并不足以应对相关问题。
质疑众多,为什么这则新闻还是让很多家长都忍不住转发?
因为戳中了自己的心声——孩子一玩游戏,我就感觉他“有病”。
你还在面临游戏如临大敌?有些家长却在悄悄改变。
作为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家长,大多都有过想要把孩子从游戏中“抢”过来的经历,但奈何和孩子的斗争、斗智斗勇,最后都变为力不从心。
也有一些家长无形中已经改变了思维。
曾经读过一本孩子进入美国常青藤大学的妈妈们所写的教育手记。
其中,有一位妈妈叫做“石卫”,
儿子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后来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很多家长都坚决反对孩子玩游戏,
而石妈妈却一直是儿子玩游戏的支持者。
除了因为玩游戏造成作业写得太晚或者耽误睡觉的情况外,
她从来没有禁止过儿子玩电脑游戏。
孩子还在读小学时,
有一次别人送来一款叫《文明》的游戏,
是关于欧洲各国战争的,
儿子玩起来爱不释手。
过了不久,石妈妈就发现,
广播中提到的国家,
孩子竟然能够说出大致位置和周边国家情况,
这对于一个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知识范畴来看,
着实不可思议。
可是这么一来,外公外婆不干了。
两位老人家都是大学教授,
他们觉得,作为中国孩子,
怎么能只对外国历史如数家珍,对本国历史一知半解呢?
于是,有一天,
外公竟然也主动送给孩子一部新游戏《三国》。
这游戏可以说是中国版的《文明》,所以孩子玩起来驾轻就熟。
正如老人家所期盼的,
孩子又开始对三国历史感兴趣,
四五年级就把有关“三国”的连环画、小学生读本、《三国演义》等等读物看了个遍。
顺带着连三国前后的历史,也弄了个明白。
田亮的女儿森碟也在玩游戏
她玩的是《我的世界》
尽管担心女儿会沉迷游戏
但当森碟告诉田亮自己周围的同学都在玩时
田亮并没有一下子否定
而是选择了自己深入了解这款游戏
当他发现游戏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都很有帮助后,
决定支持森碟玩游戏,也将游戏作为奖励,鼓励森碟学习,
田亮也会时常与森碟在《我的世界》中一起玩。
Cindy还为田亮专门设计了一个外太空跳水台,
这个地图目前可以在中国版《我的世界》里玩到
石妈妈是高学历妈妈,外公外婆又是大学教授,
田亮作为公认的好爸爸
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可谓不上心。
那么,他们为什么非但不禁止还是小学生的孩子玩游戏,
还能看准机会实施引导?
其实,家长这样的做法,对于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孩子们而言,或许是更适合、更能避免冲突、获得双赢的态度与策略。
既然不能让孩子完全和游戏“绝缘”,干脆成为孩子玩游戏的“把关人”。
一些家长正在这样做。
时代让孩子有了新的特性,家长也就需要相应地成长。
“鉴别游戏”就如同帮孩子选阅读书目、挑兴趣班一样,
也将慢慢成为爸妈应该掌握的一项育儿技能。
说到底,游戏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影响趋于正面还是负面,
家长至少应该从一下三方面因此来考量判断——
一是孩子的自控力;
二是家长对孩子所玩游戏的甄别筛选,以及观察、引导;
三是游戏本身的立意与格调。
网络游戏研发团队水平也存在高与低,游戏质量也是如此。
很多爸妈惯常认知中暴力杀戮、着装不得体、语言粗俗、甚至历史常识混淆错误的游戏,并不是网络游戏的全部。
也有一些游戏,在让孩子放松精神、愉悦身心之余,有着寓教于乐的作用。
其中有一类游戏是“功能游戏”,
就是要通过游戏来达成学习知识、激发创意、拓展教学、模拟管理、训练技能、调整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等正面价值。
怎么辨别“在玩中学”的功能游戏?
简单地说,要看一个游戏是否满足“3”和“5”——
所谓“3”,就是功能游戏具有3大特性:
所谓“5”,就是这样的游戏一般有这5类功能:
创造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很多这类游戏是跟思维、科学、知识、人文历史、教育等等领域走得挺近的,甚至跟孩子学校的某些课程有联系。
举几个比较成功的游戏例子:
《我的世界》
《我的世界》是用游戏完成教育功能的一次经典案例。
初学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模块操作,在游戏的同时学习如何编程、写代码。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00个国家近10万名师生使用《我的世界》开展教育工作,覆盖年龄段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用户。
《欧氏几何》是俄罗斯开发的尺规作图、几何解谜的数学游戏。
在游戏里,孩子需要在平面上,通过合理使用作图工具,作出垂线、切线、角平分线、圆等几何图形,在严谨的几何逻辑中,完成关卡挑战。
让孩子在进行几何思维训练的同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爸妈也可以自己先行体验一下这样的功能游戏,渐渐去了解,什么样的游戏可能让孩子在休闲娱乐之余还有额外的收获。
抛开游戏的类型,很多研究都表明游戏并非一无是处。
01 通过网络游戏,孩子的决策能力有提升
对游戏的研究表明,玩家可以通过网络游戏锻炼决策能力。
想要成为专业的玩家
孩子要领会设计原则、多练习、指定战略、组织信息、发现,这些能力对于在学生时代和未来的生活里取得成功也都是必须的。
要和世界上其他十几个人好好协作才能成功,你这时候要培养的管理能力和最优秀的公司领导所具备的能力并没有什么区别。
为了看看长大过程中玩不玩游戏有什么区别,有一份调查研究了2500名美国商界的职业人士。
这份调查的结果显示,那些玩游戏长大的职业人士对成绩更较真,对公司和同事更忠诚,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更灵活、更执着,即便冒险也要冒得有价值。
02 玩游戏的人注意得更多,处理视觉信息更快
比起不玩游戏的人
游戏玩得多的人能同时注意更多东西。
其次,他们更善于审视乱糟糟的世界,更快的从一片狼藉中辨认出短暂出现的目标。
第三,熟练的游戏玩家更善于处理一串快速的视觉信息。
肖恩·格林和巴维利尔进行了一个标准测试,让两组人看电脑屏幕上闪现的一列列普通的方块、菱形、圆圈。经过经常玩网络游戏的人注意到的更多。
随后,研究人员又测试了一下网络游戏玩家能不能更快地处理急速的视觉信息,结果他们又胜出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因为玩动作游戏的人天生能力更强,所以一开始就被游戏吸引了。
但是格林和巴维利尔的第三个实验结果显示,要是连着玩10天的《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你的视觉信息处理速度也会快起来。
03 玩游戏对思维有好处
史蒂芬·约翰逊说,玩网上游戏对思维有好处,他在《坏事变好事》一书里写道:“游戏逼着你下决心、做选择、做优先考虑。”
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玩网络游戏,对他们来说,游戏不是随便玩玩的幼稚行为,他们喜欢这种“精力集中”的感觉。
新式网络游戏看重的是用创意解决问题,鼓励玩家冒险,在试验和出错中进步,从经验里学习,扮演角色,经历失败,运用着多方面的创意思维。
游戏有好处,为什么家长都在忧心忡忡?
或许,很多游戏研发者无论是在教育常识、社会责任意识还是客观技术水平上,都没能跟上教育的需求。
以至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眼中教育与游戏似乎处于某种对立的关系当中。
事实上,教育背后指向的“学习”,游戏背后指向的“娱乐”,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也就是说,无限压缩游戏时间、娱乐体验,并不能够等价转换成学习时间和成果,甚至过犹不及,产生相反的效果。
面对游戏,学会为孩子辨别、筛选而不是一味阻隔,是聪明的家长在信息时代都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父母大学堂mp 《为什么连马云都说,让孩子玩游戏,否则30年后没工作?》
杨志君的博客 《玩网络游戏有五大好处,你造吗?》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_网易新闻
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
你经常玩手机游戏吗?你玩游戏是否成瘾了?明年,游戏成瘾将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列为“精神疾病”的一种了!  游戏障碍将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  
12月20日,《新科学家》报道称,WHO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部门人士表示:关于游戏障碍(即游戏成瘾)是否被列入精神疾病,WHO已经做了十几年研究和考量,如今,WHO认为游戏成瘾已经符合了相关标准。  
早在今年11月中旬,游戏障碍就已经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修改草案中的“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但是,写入草案并不代表确定无疑。不过日前,《新科学家》周刊从WHO方面获悉,游戏障碍将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草案中的描述,“游戏障碍”的特点是,持续或过于频繁地玩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它表现为:  
在起止时间、频率、强度、时长和情境等方面,被游戏所控制;将游戏的优先性置于其他重要事项和日常活动之上;在游戏已产生负面影响之后,这种行为仍然持续或升级。  
WHO在草案中表示,这种行为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断性的,它会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等产生严重影响。要判断游戏成瘾,通常需要至少12个月的诊断,但如果成瘾特征非常明显,诊断时间可能缩短。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12月21日报道,围绕沉迷游戏可能导致“游戏紊乱”甚至成瘾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世卫组织此举是在这一方向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把游戏成瘾当成精神疾病的一种,势必将在科学界引发相当大的争议。  游戏上瘾是精神疾病还有争议  
虽然游戏成瘾已经被纳入WHO的疾病分类草案,并得到了相关人士的肯定,但是围绕游戏成瘾是否属于精神疾病的争论一直不断。  
目前,国际精神医学领域通用的诊断体系主要由WHO的《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构成。  
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发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引入了“互联网游戏障碍”这一概念,但当时将“互联网游戏障碍”归类为“尚待进一步研究”。  
事实上,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的“互联网游戏障碍”标准来源于中国。  
2008年11月,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疾病”诊断范畴。这一标准为今后临床医学在网络成瘾的预防、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2013年,《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正式被收入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因玩游戏无需太多思考,大脑只要兴奋一个区就够用,时间久了,其社会功能就“废用性萎缩”,出现情感麻痹等症状,注意力、情感能力、情绪表达能力严重退化。大量核磁、脑功能检查显示,孩子若每天玩网游6小时以上,半年后,其大脑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下降15%,大脑氧代谢下降8%。  
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游戏已经从电脑转移到了手机上,手机游戏也成为网瘾的重灾区。不过,就目前看来,防止游戏上瘾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未成年人,例如,今年5月1日,文化部印发的《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开始实施,提倡给未成年用户消费设限,并限定其游戏时间,屏蔽不适宜他们的场景和功能等。
据《每日经济新闻》  >>链接  看看这些症状你有吗  
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列出了9种症状,满足其中5项,诊断为“互联网游戏障碍”: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继续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的游戏时间;
8.通过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原标题: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
本文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玩游戏被列为精神疾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