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不正常的角色扮演概念

角色承担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角色承担一般指对自己和他人所扮演的角色的设想。角色承担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予取的社会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通过角色承担,儿童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会了适宜的行为,成人则去关心和考虑他人的利益,留神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从而增强在各种不同情境中与他人的友好相处。角色承担是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设想,采纳他人的意见,以他人的观点观察自己,是有关意识的东西。
角色承担概述
角色承担(扮演、充当、借用)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的,美国教育家把它迁移到了道德教育领域。角色承担理论在领域和道德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认识的内在含义,认识角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作用,对加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角色承担内在含义
角色承担米德理论
角色承担理论首先是由米德提出的,因而认识角色承担理论首先要清楚米德对角色承担的解释。米德的角色承担理论是在研究人的过程中提出的,而社会化过程自然也包含着人的道德社会化,尽管米德的角度不仅仅是道德社会化。这一点,也许就是科尔伯格把角色承担理论迁移到道德教育领域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角色承担在米德的视野中,只是社会化的一个内容或者一个方面甚至是一个环节;而科尔伯格则把它运用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使之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过程和手段。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米德认为:“孩子开始从事角色借用:他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关于角色承担的内在含义,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的能力”。他还认为,“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阶段。每个阶段的‘角色扮演’能力是不同的。相应地,‘客我’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也是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遍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的演进过程。”这是米德对角色承担的规定和解释。
角色承担科尔伯格的发展
如前所述,科尔伯格把角色承担理论迁移到了道德教育领域。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承担和道德教育过程的角色承担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视角不同,所以内涵也不尽相同。因而在认识米德的角色承担理论之后,我们还认识科尔伯格的角色承担理论。这两种角色承担理论就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来说,后者比前者更具有。科尔伯格在解释角色承担理论时指出,“比一般认知激励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一般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激励,我们称其为角色扮演机会。社会经验区别于人、物相互作用的特征,在于社会经验涉及角色扮演:采取他人的、洞悉他人的思想及情感、置身于他人的位置。在强调角色扮演的情绪性时,人们通常称其为‘移情作用’(或‘同情’)。不管如何,G.H.米德(1934)创造的‘角色扮演’一词仍是比较可取的,因为它①突出了认知及情感的因素;②涉及了自我与他人之间那种有机的联系;③强调了角色扮演过程涉及对所在社会所有角色的理解和联系这一点;④强调了角色扮演在所有的社会相互作用和交往情景中进行,而不是能唤起同情情绪或移情作用所独有的。”科尔伯格进一步指出,“在发展理论或社会‘符号互动’理论中,‘社会’一词的基本意思是一个有特色的行为和的人类组织,这个组织是通过角色承担、像反应自我一样反应他人以及在他人角色中反应自我行为来体现的。此外,‘社会’一词还有两个辅助意思:一是情感性依附的意思,一是模仿的意思。人类的爱与认同都以符号沟通和角色承担这一普遍的社会形式为前提条件。在一个人能爱一个人或者模仿这个人的态度之前,他必须通过承担这个人的角色。”显然,科尔伯格把米德的角色承担理论又进行了细化。
角色承担解读科尔伯格理论
如果米德和科尔伯格的角色承担理论还不能让我们清楚认识其内涵的话,那么郭本禹的解释应该比较清晰明了。郭本禹对角色承担理论的解释更加通俗易懂,且具有我国的文化色彩而又不失其本来的含义。他认为,“角色承担机会表现在家庭、同伴团体、学校和社会之中,通过角色承担的机会可以导致社会认知的发展。……它们都是泛指一种社会认知,即指个体在他们相互作用过程中想到他人的态度,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情感,舍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一个人没有意识到他人利益和观点的存在,他在行动时是不会考虑他人的利益和观点的。此外,如果他没有意识到这种代表着的观点或期待的存在,这种观点或期待便只能是外在于他的自我的东西。而角色承担的发展能为个体带来各种新的社会经验和体验,使他不断深入地意识到他人的观点、社会的期待和普遍的价值的存在,因此便能为其道德判断的发展提供更直接的条件。”不仅如此,郭本禹还就角色承担在道德发展中的地位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角色承担阶段在逻辑阶段和道德阶段之间起着一种桥梁作用。没有逻辑阶段的提高,就没有新的角色承担阶段和道德阶段的提高;同样地,没有角色承担阶段的提高,也就没有新的道德阶段的提高。”关于角色承担的作用,他指出,“实际上,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就是承担他人角色或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这种承担他人角色或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表现在道德发展的每个阶段。没有这种角色承担能力,道德推理的发展就没有可能。”“角色承担阶段代表着个体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水平,因此,它是更一般化的社会观点的发展,它不象道德阶段那样处理公正和正误的选择。个体在一定上的公正判断要难于他简单地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面三个人对角色承担理论的解释,我们基本把握了角色承担理论的内在含义,即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中,以他人的角度、他人的身份、他人的位置、他人的情感对社会事物的体验。角色扮演是一种使扮演者暂时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规范和态度行事,以增进扮演者对他人及其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实施自己角色的行为的方法。
角色承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角色承担助于克服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在人的认知发展上处于低级阶段,它表现为,把世界上的他人都看成和自己一样。能够解释自我中心主义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的三山试验。即儿童站在有三座山的模型前,看到山的模样。当人们问他对面的小孩会看到什么样的山时,他们的回答是:对面小孩眼中的山与自己所认为的是一样的。这是认知领域的自我中心主义,它表现的是认知发展的不完善。除认知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外,道德领域中也存在自我中心主义。道德领域中的自我中心主义指人在道德领域的不完全发展。
它表现为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角度,而看不到别人的利益、别人的感受。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感受是一种客观存在,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在看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角度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的利益、感受、角度。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人、健康的人。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就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原因来说,有认知发展的原因,也有道德发展的原因。认知发展需要时间来完成,而道德发展则需要道德教育来实现。也可以这么说,认知水平虽然可以摆脱自我中心主义阶段,但并非在道德上能够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即道德上的自我中心主义,不一定是认知水平低所造成的。尽管如此,道德自我中心主义也是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水平发展有关的,认知水平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通过角色扮演、承担、充当,可以让他们体会他人的存在,他人利益的存在,他人观察问题的角度差异性的存在,他人感受的存在。这必然有助于克服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意识不到他人的存在才有自我中心主义的、才自私的,而是、和在其中发挥着作用。但是,角色扮演肯定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的事实是存在的。由于道德自我中心主义是一种道德上的不发展,它与社会要求相差甚远,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不利。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维护社会发展,又要保护和促进个人的发展,所以通过一定的有效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角色承担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角色与地位和身份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角色是一个突出个体的概念,最具特点的是角色强调承担和扮演。身份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划分,突出的是平行的关系。地位强调的是一种对比关系,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它体现的是纵向的。但三者却有一个共同点,即突出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色承担可以促进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这种沟通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获得收效:其一是在平行的人与人之间,其二是在垂直的人与人之间。前者表现为在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甚至是在兄弟姐妹之间,通过变换角色扮演和承担的机会,从而加深互相理解。后者表现为和下属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通过角色承担,达到互相理解,即平时所说的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这两种角色承担的方式都是互相的、双向的,而不是单一的向度。经验表明:人不经过对他人角色的体验,不经过对他人角色的承担,就不能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他人观察问题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功能和。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任务。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促进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而只有承担和体验或扮演了别人的角色,才能互相理解和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群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用角色理论促进人们对他人角色的认知,另一方面要通过角色扮演的实践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角色承担助于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
角色作为突出个体的概念,突出强调的就是承担,而角色承担是和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承担着一定的角色,也就都肩负着一定的责任。角色天然地和责任联系在一起。就角色理论提出的初衷看,它是要通过角色理论的实践让人们接受自己的角色,认同自己的角色,以便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米德和科尔伯格提出角色理论,虽然有强调社会互动,强调体验他人,理解他人,进而能够更好地接受社会化的道理,但他们也间接地强调了责任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角色承担这一过程,可以使人们认识角色的意义和责任。这种责任,一方面是由于,一方面是由于承担角色所做出的行为的后果。任何人在社会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扮演角色就要有角色的行为,而角色行为就与责任紧密相联。角色承担有承担和实际承担。模拟承担就是本文所指的角色承担,是指通过模拟的方式来理解角色及其角色的责任。
角色的实际承担是指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承担的实际角色,它强调的是实际中的真实体验和理解。与模拟承担相比,实际承担更真实,更实际。这两种角色承担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对其理解体验的如何,角色承担都会有助于人们责任意识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让人们接受社会的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同时也要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只有人们都有了责任意识,才能对自己的角色扮演行为承担责任。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责任意识缺乏和淡化已经成为事实。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社会角色及其责任理解不够。通过角色的模拟承担和实际承担,让人们认识角色及其责任,是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的责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略的手段和艺术。在这种意义上说,角色承担是培养人们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心理学中角色遗忘的概念?_百度知道
心理学中角色遗忘的概念?
我有更好的答案
遗忘的概念很简单,但是要真正的了解&遗忘&这个词,及它在教育心理学当中的含义,要从诸多方面来论述:
遗忘在教育心理学当中指的是: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或错误的恢复与提取等都叫遗忘.
(1)遗忘分: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指的是已经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暂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以恢复,这是一种与线索有关的遗忘,线索上的误差,不同线索间的冲突以及线索不足都可能事再认与回忆遭到困难,这是由于干扰等原因造成的提取信息的障碍,
永久性遗忘指的是发生在瞬间与短时记忆阶段的记忆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产生的遗忘.这是一种因衰退原因而引起的&存储性障碍&.
(2)遗忘又分为主动性和被动性2种,主动性指的是人们为了减轻心理的不安,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去回忆那些引起特别痛苦体验与感受的事件或者以某种方式有意识的歪曲他们,使其不再出现,也称&有意遗忘&
被动遗忘即指人们因为消退,干扰,腐蚀衰减等原因引起的遗忘.遗忘有以下规律和特点:
(1)不重要的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
(2)抽象的内容比形象的内容,无意义材料要比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
(3)遗忘的进程具有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新闻体裁+$head_words:人物报道+$head_words:分类","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人物报道的概念、类别及写作要求"}
&&&人物报道的概念、类别及写作要求
人物报道的概念、类别及写作要求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世界里的奇峰妙景,但是人们对于人物报道体裁的划分存在不少分歧.本文在提出新闻体裁依据新闻作品所表现的真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真实之间的契合度可划分为消息、通讯、深度报道三大类的基础上,认为人物报道作品主要可以分成消息类的人物新闻、人物特写,通讯类的人物通讯、人物访谈,深度报道类的人物调查、人物述评等六种体裁,并概括了各类人物报道的基本要求.
摘要: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世界里的奇峰妙景,但是人们对于人物报道体裁的划分存在不少分歧.本文在提出新闻体裁依据新闻作品所表现的真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真实之间的契合度可划分为消息、通讯、深度报道三大类的基础上,认为人物报道作品主要可以分成消息类的人物新闻、人物特写,通讯类的人物通讯、人物访谈,深度报道类的人物调查、人物述评等六种体裁,并概括了各类人物报道的基本要求.&&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角色转换的概念_百度知道
角色转换的概念
我有更好的答案
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要不断地扮演或转换各种角色,角色转换又叫角色过渡,简单地说,就是新旧角色的转换、更替。这种角色的变换是经常的。比如,从上级到下级角色的变换、从学生到老师角色的变换、从领导到子女角色的变换等等。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个体需要摆脱前一种角色行为模式和心理特点的影响而发展另一种角色所需要的一整套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点,调整状态进入新的角色,以期更好地实现新的角色所赋予的任务。角色转换时期,个体是否存在角色冲突与心理健康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当个体的角色行为与角色认知或角色期待处于协调状态时,个体就会产生愉悦、舒畅的心理感受,反之,个体便处于角色冲突状态, 产生焦虑、烦恼的情绪,如果是严重的角色冲突还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研究证明,角色冲突是使人紧张的一个源泉。总是生活在角色冲突中的人,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生理反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对社会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害。因此,探讨角色转换时期如何消除角色冲突, 加强角色协调能力对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实际的意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人物角色的概念如何产生的_百度知道
人物角色的概念如何产生的
人物角色的概念如何产生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正常角色扮演爱好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