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林中巨人"之称的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是驼鹿吗

亚马逊意外错误报歉,由于程序执行时,遇到意外错误,您刚刚操作没有执行成功,请稍后重试。或将此错误报告给我们的客服中心:推荐您,确认您的操作无误后,再继续其他操作。您可以通过亚马逊,获得更多的帮助。北欧的野生动物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瑞典和丹麦,加上芬兰和冰岛,因处于极昼极夜季节,条顿语意为"黑暗的地方"。在冬季,北部的天空会呈现出美丽的极光现象。这里山脉西坡陡峻,构成半岛地形的主轴,森林茂密,覆盖率达50%,其中北方针叶树占绝大多数,仅南部长有白桦、山毛榉等阔叶树,构成混交林。
在这片云杉、松树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中,至少生活着一千头棕熊。它们是陆地上食肉目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嗅觉极佳,视力也很好;爪子虽长,却并不擅长爬树;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尽管在动物世界中,是有名的顶级掠食动物,但是,它们饮食中近百分之九十都是植物。
棕熊有冬眠的习性,冬天临近时便开始准备洞穴,选择那些遍地是倒木枯枝,寒风较弱的向阳地带,多选择大树洞或岩石隙缝处居住。母熊则在冬眠期间产仔,春季常带小熊在林中玩耍。由于棕熊领地相交的情况较为常见,带崽的母熊碰到公熊的事情经常发生,公熊为了交配,往往会残忍地杀戮母熊身边的小熊。
枯立木、风倒木、河谷地、沼泽地、火烧迹地......纷纷冒岀新芽的针阔混交林,在小棕熊看起来,就像一个美妙的娱乐场。然而,在母熊的眼里却是危机四伏。正当三只小熊在相互嬉戏打闹之时,它们的母亲已经发现不远处懒洋洋走来一头公熊。出于护卫孩子的本能,母熊冲着迎面而来的公熊发出了咆哮。
咆哮着的母熊会拼尽全力,努力不让公熊靠近小熊;听见母亲的咆哮,三只正在嬉戏的小熊本能地意识到了威胁,不约而同地收敛手脚,一下子鼠窜上树;不过,路过的这头公熊只是用鼻子嗅了嗅,既对咆哮的母熊没作反应,又似乎对小熊也不当回事,顾自悠哉悠哉走开了。看来,母熊的努力或许取得了成效。
母熊通常会舍命与迎面而来的公熊打斗,它要确保碰到的公熊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说,碰到带崽的母熊,公熊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即使母熊负隅顽抗,公熊也会不择手段。不过,这一次有点例外。或许,母熊去年可能和多头公熊交配过,这头公熊八成是它之前的追求者,甚至认为小熊就是它的后代。
对于小熊来说,遭遇一次危险,并不意味着便会逃过厄运;在生存艰难的环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长大。在母熊抚养的期间,小熊都特别喜欢直立行走,活泼可爱,互相之间常常游戏、打闹。它们会和母熊一起,待到两岁半至四岁半,学习生存所需的一切本领。之后,它们这才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
自然界中的生灵,特别懂得优生优育。不管是地处极昼极夜里的北极熊、驯鹿、苔原狼,还是地处寒温带泰加林中的棕熊,它们都懂得在秋凉时交配,在冰天雪地的寒冬怀孕并下崽,在生机盎然的春天里抚育。当然,地处冰岛上的北极狐也毫不例外,而且,它们的优生优育还是多多益善,有时一胎就是10崽。
北极狐身体较赤狐略细小而肥胖,额头同面窄,嘴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毛皮既长又软且厚,脚底部也密生长毛,冬天全身的毛色均呈为纯雪白色,和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仅无毛的鼻尖和尾端黑色,春天至夏天逐渐转变为青灰色,特称青狐。因为它的脚好似野兔脚,又解释为有野兔脚的狐狸。
与格陵兰岛相望的冰岛,是北欧五国之一。在这个岛上,可以领略到白色的冰川、冰原、雪峰,红色的火山火熖,蓝色的大洋波澜,绿色的森林、草地、苔原,还有热泉、瀑布等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不过,在褐色的火山岩荒漠上,因地震而形成的千沟万壑也随处可见,孱弱的生命能够在这里生存下来并非易事。
冰岛的春天是短暂的,在这个火与冰相互碰撞的山野间,不再是冰天雪地的一片寂静,到处可见冰雪渐融,溪流汇聚,绿草从雪中挤出头来。
此时,对于赶在开春之前出生的北极狐幼崽来说,蠢蠢欲动的生命必须尽情享受这个短暂的季节,然而,外面的世界依然是寒风凛冽,最高的气温不会超过10摄氏度。
北极狐每窝一般8至10只崽,最高纪录可以达到16只。刚出生的幼狐尚未睁开眼睛,16~18天,小狐便开始睁眼看世界了。在母狐哺乳期间,通常是公狐外出寻觅猎物来让母狐充饥。两个月哺乳期后,母狐便开始外出捕获猎物来喂养小狐狸。每当母狐叼着猎物回来,小狐狸们便争先恐后地冲出洞穴分享猎物。
生活在冰岛上的北极狐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夏天,它们捕捉小鸟,捡食鸟蛋,追捕野兔,或者到海边上捞取软体动物。到了秋天,它们也到草丛中寻找一点浆果吃。然而,在冰雪初融的春天,要寻觅猎物实在并非易事。公狐离家久久不归,母狐没有食物,就无法为幼崽分泌乳汁,为了幼崽不致饿死,只得外出。
北极狐喜欢在丘陵地带筑巢,年年都为它们的巢穴进行一些维修和扩展,而且巢穴还有几个出入口,当公狐迟迟不归时,母狐将幼狐舍弃在巢穴中出外,自然也不会感觉有太大的危险。接下来的几天,母狐每到一处,都会留下自己白色的皮毛,也不知道是它在为回家路上留下标记,还是天气渐渐变热的缘故。
北极狐的皮毛,是裘皮中的珍品,色泽艳丽,皮质柔韧,是所有哺乳动物中保暖性最好的。因为,它们要承受冬天零下50摄氏度的低温。但是,随着春天的来临,气温逐渐回暖,这些保暖性的皮毛就会变得很麻烦。颜色深一些,能让它们更好地融入周围冰雪消退后的环境,也能使它们的夏天变得稍微凉爽一些。
在冰岛,海鸟是北极狐主要的食物来源。不过,所有来冰岛繁衍后代的候鸟,几乎都把巢穴都筑在悬崖峭壁上,在小鸟还没有孵化之前,没有翅膀的掠食动物只能望崖兴叹。再说,这只母狐的领地范围内海鸟也实在不多,于是,它只好徘徊于海滩,依赖春潮对它的恩赐。果然,一条不小的死鱼终让它大快朵颐。
隔着丹麦海峡与冰岛相望的格陵兰岛,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岛,也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气候严寒,冰雪茫茫,除西南沿海等少数地区无永冻层,有少量树木与绿地之外,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道道冰川与厚重的冰山。
有趣的是,这个冰雪王国在丹麦语的语言中,意思却为"绿色的土地" 。
在格陵兰岛,越接近高纬度,一年中的极昼和极夜就越长。每到冬季,便有持续数个月的极夜。这时,岛的上空便会偶尔出现色彩绚丽的北极光。它时而如五彩缤纷的焰火喷射天空,时而如手执彩绸的仙女翩翩起舞,给格陵兰的夜空带来一派生气。而在夏季,则终日头顶艳阳,成为日不落的环球诸岛大哥大。
格陵兰岛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巨大的冰盖。冰盖产生了巨大的冰川,冰川每天将几百万吨的冰排入海中,移动速度约每小时1米,这就形成了众多的冰山。不过,格陵兰的海岸线非常曲折,长达三点九万多公里,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这就使这个冰雪王国成为一些濒危鸟类和兽类的天然避难所。
夏天来临,格陵兰岛西南部一些数十米高的陡峭崖壁上,一对对的白额黑雁在怪石嶙峋的石缝间找到了自己的窝,在一阵子卿卿我我之后,母雁便产下了五六个宝贝蛋。尽管悬崖下北极狐觊觎已久,白额黑雁仍然等闲视之。它们在轮流孵化的同时,不时发出低沉的鸣啭,似乎在祈盼着自己的小宝宝早日面世。
在小小的白额黑雁没有破壳出世时,山崖下海滩上的北极狐即使唾涎三尺也无济于事。然而,当一窝窝的小雁面世时,不仅虎视眈眈的北极狐时来运转,而且早在一旁窥视的贼鸥也机会难得。对于刚刚破壳的雏鸟,作为亲鸟的白额黑雁不会反哺它们,而是会在雏鸟跟前作出示范,让它们一只只跟着往山崖下跳。
时机成熟,峭壁上的白额黑雁便会领着自己的雏鸟往下跳。尽管雏鸟出世才几个小时,小小的翅膀还没长出翎来,然而轻盈的个体却是摔不坏的。能够把握好机会,跳到安全地方的小雁,不一会便追上了亲鸟;跳得不好的,还在踌躇不前之时,一瞬间便被贼鸥一口叼走;跌落海滩的,自然成了北极狐的美味。
从山崖上跟着亲鸟往下跳,对于小小黑雁来说,这可是生死悠关的。不过,也就是这么一跳,之后,只有长成成鸟以后,它们才会重上峭壁。不过,到那时,它们已经就是成家立业了。跟着亲鸟趟下海浪的小雁也得利用这个短暂的季节,七周后,它们就得跟着大伙飞越两千五百公里远,抵达苏格兰海岸越冬。
白额黑雁是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鸟,耐严寒,善于游泳和潜水,飞翔的速度也很快。羽色为漂亮的灰、白、黑色,背部色灰,面有白斑,是一种很容易识别的黑雁。主要以青草或水生植物的嫩芽、叶、茎等为食。迁徙时常集成大群,白天飞翔,傍晚降落到湖泊等水域休息和觅食,常常发出高叫声,极为嘈杂。
白额黑雁常营巢于人迹罕至的悬崖上,每窝产卵4至7枚,由雌雁单独承担孵卵,雄雁在雌雁产卵和孵卵期间均在巢的附近担任警戒任务。当雌雁离巢觅食时,便用巢边的绒羽和草将巢掩盖起来。如果遇到入侵者来临,亲雁便高声鸣叫,同时装出一副威吓的姿式,甚至做出姿势,随时攻击入侵者,不会弃巢逃走。
白额黑雁的孵化期为24天左右,雏鸟孵出后就已经被有羽毛,属于早成雁。当雏鸟孵出以后,雄雁也加入到抚育的行列之中,与雌雁一起共同带领雏雁到植物茂密的地方觅食,40至45天后幼雁就可以和成雁一起飞行。晚上一般栖息在水面上、水边浅水处或者沙滩上。每天黎明就成群结队地飞到草原上去觅食。
瑞典的土地总面积仅有四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便达到两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7%。森林资源以北方的针叶树为主,约占森林总面积84%,多为云杉和松树。在这里,就有各种湖泊九万多个,是许多候鸟迁徙的理想之地。不过,乌林鸮却是一年四季始终都没有离开这里的留鸟。
乌林鸮颜色为灰色或灰白色,头部较大,没有耳簇羽,圆形面盘特别显眼,体型比灰林鸮或长尾林鸮都大,常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有时也到沟谷阔叶杂木林中活动。它们昼伏夜出,生性机警,飞翔迅速无声,叫声粗犷而单调,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吃小鸟等,常伫立于树梢等待和观察猎物。
乌林鸮一般自己不筑巢,而是侵占其他猛禽和大型鸟类的巢。巢主要由枯枝构成,简陋蓬松,似乌鸦巢但较大,内垫少量松针和羽毛。通常雌鸟在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30天。由此,先产出的先孵化,慢产出的慢孵化,造成一窝雏鸟中大小不一,也造成了恃强凌弱和弱肉强食。
当公鸮外出捕猎时,母鸮便会呆在高枝上守着一窝雏鸟。公鸮口衔着战利品回来,三只雏鸟争先恐后伸直着脖子。亲鸟正欲喂食,还来不及脱口,个子大的一只早已一把抢占,并且一番狼吞虎咽,其它两只弱小点的,只是吱吱喳喳叫个不停,似乎无可奈何。公鸮又飞了出去,又飞回,最弱小的一口也捞不着。
季节逐渐变换,白昼越来越长,森林越来越密。乌林鸮的一窝蛋,五枚出了三只,先孵出的两只越长越大,后孵出的一只,只因争不过兄长而身体越来越虚弱,终于呜呼哀哉。两只长大的幼鸮已经帅气十足,离开巢穴栖息在树桠上。它们的胃口越来越大,一对亲鸟不得不双双外出,还是填不饱两只幼鸮的欲求。
与乌林鸮为邻的金眼鸭,营巢于水域岸边天然树洞中,它们也不大喜欢自己筑巢,常利用啄木鸟的旧巢。这样,既可以防备贪婪的棕熊掏窝,又可以避免猛禽的侵袭。巢内放有少许树木屑和树韧皮纤维,每窝产卵8至12枚。产卵后,雌鸭从自己身上拔下大量绒羽放于巢内,独自孵卵,雄鸭则径自到湖中换羽。
在孵化期的个把月时间内,初期雌鸭在早晨和下午离巢觅食,离巢前用巢边绒羽将卵盖住,后期则很少离巢或不离巢。雏鸭早成性,孵出后的第二天,雌鸭便会在雏鸭的洞口作出示范,往树下跳。雏鸭即能一一跟随,从树洞中跳下来进入水中,凭借本能进行游泳和潜水觅食。在雌鸭带领下,数十天后即能飞翔。
金眼鸭因眼睛金黄色而得名,又叫鹊鸭,嘴粗短颈亦短尾较尖。雄鸭飞行时头和上体黑色,下体白色,翅上有大型白斑,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雌鸟略小,眼淡黄色。它们善于潜水,边游泳边不断潜水觅食,游泳时常见尾巴翘起。食物主要为昆虫及其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蛙以及蝌蚪等。
与乌林鸮一年四季不离宿留地不同,金眼鸭可是十足的候鸟。它们于春季开始从南方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地,并在迁徙的路上相结成对,也有在到达繁殖地后才结合的,一般多选择富有水生动物的湖泊溪流旁高树营巢。生性机警而胆怯,迁徙时常成群活动,小群沿河流或海岸迁飞。一般不高飞,多贴水面飞行。
在芬兰北部森林的一处池塘边,一头身旁跟随着两只的母熊发现了一头公熊的踪影。它不像平时会发出咆哮以示警告,而是步履缓慢地挨了上前。两只小熊已经3岁了,也不理会母熊在干什么,顾自泡在池塘里玩耍。公熊扬起鼻孔闻了闻,一步步廹近了母熊。此时,母熊轻轻发出了几声哼哼,公熊似乎明白了。
公熊绕着母熊打转,母熊先是稍为对峙,不一会便俯首了。随着公熊的一跃身,被压在底下的母熊开始哼哼哈哈地叫了起来。一阵翻云覆雨之后,公熊心满意足地走开了。几分钟后,另一头公熊大驾光临,母熊依然照样画葫芦,再一次与这一头公熊交欢。如果不是领地的极限,这头母熊可能还会一而再再而三。
棕熊是相当好斗的动物,特别是母熊在遭遇到身型大它1.5倍甚至两倍的公熊的时候,会奋力搏斗,舍命保护自己的幼崽。不过,当小熊长到3岁大以后,它们又会主动寻求交配,并且不只与一头公熊勾搭。这样做,母熊是有目的的,就是要让领地一带的公熊都以为,它下的崽就是自己的孩子而不致遭受伤害。
冰岛的夏日时光,往昔白雪皑皑的山川披上了一层绿色,当初与天地浑然一体的北极狐也脱去了雪白的绒毛,换上了一身深褐色的皮毛。不过,还在哺乳的母狐始终等不回伴侣,幼崽有五周大了,已经能够从洞穴里跑了出来。当初产下的10只幼崽,现在还成活了6只,都很健康,很调皮,也很可爱,可就是饿!
随着夏日的到来,小狐崽越长越大,它们的胃口也变得越来越大,母狐整天疲于奔命,到处觅食,似乎仍无法填饱它们的饥渴。越这样,母狐越是不敢松懈,直盼着幼崽快快长大,秋天一到,它们就得离家而去,独自面对冰岛严冬的残酷了。可是,让母狐不敢掉以轻心的是,一头始终在附近觊觎的白尾公狐。
那只陌生的白尾公狐不时在这群狐崽的领地上徘徊,盯着这窝幼狐的一举一动。没有伴侣可以保护它们,单亲母狐只得竭尽全力警告其不要靠近。只要声嘶力竭,对这只居心叵测的公狐还是有些许威慑的。但是,看着6只嗷嗷待哺的幼崽,不忍心离开的母狐别无它计,只有寻觅食物才是拯救它们的唯一办法。
母狐又离家而出,还在窝外草地上玩耍的幼狐似乎本能地感觉到了什么,不一会都钻入了地窝,丘陵四周一片寂静。这时,虎视眈眈的白尾公狐出现了。它来到了幼狐的窝边,毫无踌躇地钻进了窝里。一整骚乱之后,白尾公狐窜了出来,扬长而去。等母狐带着战利品回来,等待它的,只是死气沉沉的一窝腥味。
母狐啛惶地尖叫着,叫声在寂静的山野里迥荡。在母狐的四周,依然是芳草凄凄,可是,它的6只幼崽再也无声无息了。对于北极狐来说,公狐很少会发生杀戮幼狐的惨案。也许,这一只白尾公狐只想减少这一地区的竞争对手,也许,它就想早日与母狐圆了交欢之梦......不管有多少也许,母狐只是一筹莫展。
9月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短夜长,秋天来了,金眼鸭、白额黑雁等等接踵南飞,驯鹿开始从北方的苔原上向森林迁徙,旅鼠还在忙于搬运入冬储粮,赤狐依然在地上为觅食而疲于奔命,乌林鸮孤独地伫立梢头,北方针叶林里越来越安静。棕熊母子已经做好了冬眠的准备,3岁的小熊第一次要自己挖穴做窝了。
秋天的森林里,正是蘑菇遍地的时候。不少刚露出地面的像个鸡蛋,成熟些的,大的直径可达4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不过1厘米,有伞形的,钟形的,斗笠形的,半球形的等等。菌盖颜色又有黄白褐灰,深浅淡浓,把森林里铺垫得格外耀眼。要在平时,小熊一定惊喜若狂,不过,此时它却发现了最后的晚餐。
棕熊母子仨发现了一头死驼鹿,一对掌形角特别显眼,肩部特别高耸,膘肥体壮,全身都是棕褐色,高大的身躯很像骆驼,四条长腿也与骆驼相似,简直是一头庞然大物。它们很幸运,可能是今秋最后的晚餐,也可能是母子仨在一起最后的用餐了。现在,小熊已经学会了所有的生存技巧,冬天就能证明这一点。
在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北部,有一片广袤无垠的荒野,那就是北极冻原。冻原又叫苔原,出自萨米语,意思是无树的平原。在自然地理学上,指的是由于气温低、生长季节短,而无法长出树木的环境。一年当中,这里的气温很少有高于零摄氏度的,毎年只有一小段时间地表会解冻,露出青苔和青草织成的地毯。
冻原是泰加林带以北的一个自然植被带,降雨量少,风力强劲,土壤下常有永冻层,夏季表层解融,只能生长苔藓、地衣、耐寒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矮小,多呈垫状,抗旱耐寒能力极强,有的甚至可在雪下生长开花。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依然生活着麝牛、驯鹿、北极狐、北极熊、狼和旅鼠等。
老老少少都十分熟悉的驯鹿,是圣诞老人雪橇前的可爱动物。麝牛则有点像史前巨兽,不像驯鹿,秋后得南迁到针叶林避寒。它们躯体敦实,毛被厚,极耐寒,雌雄都长角,头大眼小吻部宽,四肢短粗,蹄大尾短,一年四季都栖息于气候严寒的多岩冻原地带,主要吃草和灌木的枝条,冬季亦挖雪取食苔藓类。
麝牛是一种大型极地动物,也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草类动物。根据记载,麝牛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60
万年以上,是冰川纪残留下来的古老物种,与它同一时期的猛犸象、柱牙象等大型野生动物由于气候的变迁和早期人类的过度猎杀而早已灭绝。不过,麝牛的命运也不容乐观,目前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麝牛又叫麝香牛,外形很像牛,角也似牛,不过,牛角是从头顶侧面长出的,麝牛与其他羊类一样,则是从头顶上长出。它的臼齿与山羊类似,学名的意思就是羊牛。这种不牛不羊的动物,过着群居生活,生性勇敢,任何情况下都不退却逃跑,当狼和熊等敌害出现时,立即形成防御阵形,把幼崽保护在中间。
夏季的苔原除了遍布苔藓和地衣以外,还生长着几百种植物,旅鼠在地面频繁活动,驯鹿成群漫游,狐和狼及鸥鸠等也到处寻食。秋季来了,土地遭冰雪覆盖,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力开始逐渐消失,随之出现的是寒冷和凄凉,许多动物都远走他乡。但是在这荒漠的土地上,还可以看到黑褐色的麝牛在孤独地徘徊。
麝牛是一种极不怕冷的动物,身上的绒毛又厚又密,足以抗御任何寒气和湿气,外面的一层粗长毛又适于防御雨雪和大风。在平常情况下,它们显得格外温顺,停下来吃一点食物,接着平躺在地上细嚼慢咽,不一会儿便打起瞌睡来。等稍微清醒时,接着再向前走一段,然后故伎重演,吃食物、反刍、打瞌睡。
入秋时节,雄性麝牛开始发情,并且毫不畏惧地开始争夺生殖权利。每当这个时候,雄麝牛脸上的麝腺便会分泌出气味强烈的分泌物,沿着腿部沾到地上的植物上,以此来划定出自己的领地,雌麝牛则常常被圈在其中,被严格看管和保护,任何别的雄麝牛不得侵占,否则,双方就会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战。
雄麝牛的决斗,通常是在开阔地上进行的。对于它们的争斗,雌麝牛并不在意,仍继续不断地照常采食,等着胜利者出现。对于肆无忌惮的挑战者,群落中的雄麝牛总会昂首阔步,摆出斗牛士的姿态威慑对方。决斗时,重达四百公斤的公麝牛以近四十公里的时速相互冲击,常常要比试数十次,才会有一方认输。
经过一番激战,好不容易保住了王位的麝牛累得气喘吁吁。不过,同种生物之间的争斗,对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是极其重要的。在被迫认输的一方灰溜溜地逃跑时,得胜者追击几步,然后停步朝着逃跑者吼叫数声,也无心恋战。因为,每次雄麝牛配偶争夺战之后,胜利的一方都会立即投入和雌麝牛的交配中。
一头初生麝牛跟着母麝牛远离群体觅食时,被两头北极熊盯上了。一场残酷的厮杀后,刚过哺乳期的幼麝牛成了孤儿。孤苦零仃的小雄麝牛似乎特别渴望母爱,总是情不自禁地往带着孩子的母麝牛身边靠,企图寻求庇护,不幸的是,总是不断被其他母亲赶来赶去。强烈的求生本能,让它很快就看上去更强壮。
小雄麝牛3岁长大成年了,拥有强健的体魄,与它跟随的麝牛群领头相比,显得更英姿勃发。冰雪融化凸露出来的丰富食物,促发了它对繁衍生息的欲望,开始对一头漂亮健美的雌麝牛动情了,忍不住追逐起那头年轻的雌麝牛来。领头的雄麝牛见状,怒气冲冲地不断驱逐。最初,这头雄麝牛总是吓得落荒而逃。
跑出一段距离后,雄麝牛停住脚步,不时地回头探望着。往返多趟后,雄麝牛不屈不挠的挑逗令那头雌麝牛动了情,当雄麝牛再次将鼻子凑过来时,雌麝牛竟开始主动地也将嘴鼻凑到跟前,接受它的亲吻。它们的柔情蜜意,再度激怒了领头的麝牛,它赶走雄麝牛后,还将那头年轻的雌麝牛往麝牛群的中心里赶。
雄麝牛发现另一头窥视王位很久的雄麝牛抢先对领头的麝牛宣战了。它们对峙很久后,那头雄麝牛向王位发动了进攻。尽管拼尽了全力,那头雄麝牛最后还是败下阵来。正在此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头年轻的雌麝牛不知从哪儿找来了雄麝牛,一阵对峙之后,雄麝牛毫不畏惧地迎着领头的麝牛冲了上去。
这一次,雄麝牛显得极为狂妄,使劲地用前腿摩擦地面,嘴里发出震天的吼叫。这场一触即发的精彩战争,令所有的雌麝牛都停止了进食,扭过头注视它们。突然,雄麝牛一步一步向后退,退了十几步后,后腿在苔原上使劲一蹬,向着一直站在原地的领头者猛冲了过去,两头雄麝牛弯弯的硬角纠缠到了一起。
缠斗中,突然的喀嚓一声,两头雄麝牛分开了纠缠在一起的身体,领头的麝牛的一只角从头部的第一个弯曲处断成了两截,雄麝牛在这场决斗里获得了胜利。失去了王位的领头者痛苦地离开了曾经的妻妾们,将从此走向衰老。雄麝牛成了新王走进了雌麝牛中间,并且旁若无人地与那头年轻的雌麝牛交配起来。
在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广袤的冻原地区,那里没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没有一天24小时的昼夜更替。一年的时间内,只有极昼和极夜相互交替。所谓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也就是那里的夏天;所谓极夜,就是与极昼相反,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也就是那里的黑夜。
当极昼消失,极夜来临时,冻原上气温急速下降,零下40摄氏度是常有的,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大地,太阳消失在地平线以下,只有一种天空的奇观能打破严冬的黑暗,那就是北极光。当人类第一次仰望天际惊见北极光的那一刻开始,北极光就是一个谜。长久以来,那里的人们都各自演绎出许多生动的极光传说。
人迹罕至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那里伸展着一片浩瀚无际的苔原带。随着极昼的到来,这片酷寒的极地苔原上充满了勃勃生机——小鸟成群地筑巢,旅鼠频繁地活动,驯鹿四处地漫游,苔原狼和北极狐奔忙不止。当极夜即将来临时,尽管有一些生物在这里进化出了独特的能力,不过,绝大部分还是远走南方了。
在的冻原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中,驯鹿可说是陆上最惊人的举动。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越冬的泰加林地带,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边走边吃,日夜兼程,长驱直入,往苔原进发。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匀速前进,只有遇到了掠食动物的惊扰,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春季的迁徙途中产崽,幼崽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在秋季的迁徙中,驯鹿的发情期到了,一路上,尽管时速50公里,公驯鹿除了打斗、交配和迁徙,什么都不做,只靠体内储存的脂肪过活。
在斯堪的纳维亚,冻原的南边是覆盖挪威、瑞典和芬兰的数千平方公里土地的泰加林带。泰加林一词来自俄罗斯语,又称寒温带北方针叶林,主要树种是云杉、松树等,在高地上成片分布,低洼处则交织着沼泽。它们遍布北美和欧亚大陆北部,形成浩淼无垠的茫茫林海,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
泰加林地区的特点是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每年春天,有多达30亿只在南美洲和北美洲南部越冬的候鸟要飞翔数百乃至数千英里的路途,启程飞往北方针叶林。其它种类的动物也依靠北方针叶林生存,驼鹿是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驼鹿又是棕熊和灰狼最嗜好的食物。此外,还有赤狐、狼獾、水獭、旅鼠等。
斯堪的纳维亚驼鹿是世界上体形最大和身高最高的鹿,高大的身躯很像骆驼,四条长腿也与骆驼相似,肩部特别高耸,则又像骆驼背部的驼峰,因此得名。
雄驼鹿头上的角是鹿类中最大的,也是驼鹿最大的特征,而且角的形状特殊,与其他鹿类不同,不是枝叉形,而是呈扁平的铲子状,样子长得很像仙人掌。
驼鹿多在林中平坦低洼地带、林中沼泽地活动,从不远离森林,但也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雄驼鹿通常单独生活,雌驼鹿和小鹿集群而居。它们全天都在觅食饮水,食物包括草、树叶、嫩枝以及水生植物等,食量很大,每天要吃掉20多公斤的植物。和牛一样,它们进食后须反刍,还有舔食盐碱的习性。
驼鹿虽然身躯高大显得笨拙,然而动作却相当灵活,能够在积雪60厘米深的地上自由活动,可以以55公里的时速一口气接连跑上几个小时。它还是一种会跳高的鹿,能够取食高处的树叶。另外,驼鹿最大的特点就是名副其实的"辟水金睛兽",一次可以游泳20多公里,还能潜到五六米深的水下去觅食水草。
公驼鹿的体重可达700公斤,几乎是灰狼重量的10倍,体型这么大的动物,只要它抬腿一踢,体重不足70公斤的灰狼不被踢飞也得踢趴。然而,也正就是这种堪称鹿类中的庞然大物,却不敌狼群有组织的伏击、跟随、围攻和毫不疲倦的追逐,毎毎总在狼群的穷追不舍中疲于奔命,身心交瘁而终究呜呼哀哉。
灰狼是夜行性的动物,夜晚觅食的时候,常在在空旷的山林中发出大声的嚎叫,声震四野。它们的食量很大,一次能吃掉十多公斤的食物,不过,当猎物容易捕到时,常有捕杀后并不吃掉的现象。此时,领头狼就会留下最年轻的狼看守。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尾随着捕食者的渡鸦便会任凭怎么驱赶也蜂拥而上。
渡鸦俗称胖头鸟,和乌鸦近缘,体型较乌鸦大,喙比乌鸦厚得多,羽衣比乌鸦更为蓬松光亮,还带有蓝色或紫色光辉,常在秋冬时节混群游荡,行为复杂。它们鸣声简单粗厉,集群性强,喜欢结伴共享晚餐;它们还会尾随泰加林中的狼群,以确保三餐无虞;有时候,渡鸦的叫声又会提醒狼群,进食的机会来了。
灰狼属于食物链上层掠食者,是社会性的猎食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具有领域性,狼群之间的领域范围不重叠。它们通常群体行动,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头狼会腿直身挺高,神态坚定,耳朵直立向前,不仅具有绝对权威,还是典型的独裁者。地位低下的狼为讨好头狼,会翻肚皮表示亲昵。
被头狼留下来的,通常都是狼群中年龄尚幼的,似乎连渡鸦也不怕它。数十只渡鸦上下左右接连不断地向刚刚毙命的驼鹿发起冲击,小狼尽全力驱赶它们,上窜下跳,忙前忙后总是于事无补。这样的情景,反而引起了灰狼的宿敌,刚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公棕熊的关注。尽管狼群就在附近,公棕熊还是寻觅而至。
棕熊从3公里外便闻到尸体的味道,它小心翼翼地靠近,或许在这片北方针叶林里与狼较量了数千年,彼此互懂习性。当来到躺倒的驼鹿旁,公棕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撕下一块鹿肉,霎即离开。成年公棕熊体重达三百多公斤,是狼的四倍以上,然而,狼有两个优势,敏捷和团队合作,想必公棕熊也畏惧三分。
当斯堪的纳维亚的大地还是一片白茫茫,水面刚刚冰消解冻的时候,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经过长途迁飞的大天鹅便成群结队地来到它们常年的繁殖地。它们成双成对地降落在恬静的湖面上,有的结伴嘻戏,天真活泼;有的交颈摩挲,温情脉脉;有的以嘴理羽,悠闲自得;有的扎入水中,翩翩起舞,千姿百态。
大天鹅是体型最大的天鹅,也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全身羽毛雪白,嘴黑,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性机警、胆怯,善游泳,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为直。每年都回到同一地点繁殖后代,栖息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它们靠喧闹的叫声宣示地盘的主权,警告同类保持距离。
大天鹅抵达繁殖地后,原本集群迁徙的都各自成双成对寻觅地盘。不同对相遇时,低头的姿势是警告,或者是下战书;互不相让时还会弯曲着脖子扭打起来,并且很容易在激烈的打斗中扭断脖子,折断翅膀;当两只雄性在打斗时,占据地盘的雌性不会只是袖手旁观,而是主动加入,直至将认为入侵者赶走为止。
抵达繁殖地后,3周岁以上性成熟的大天鹅开始发情择偶,择偶有选择性,较挑剔。雌雄成鸟一旦配对后,基本固定不变。发情时,雌鸟嘴上黄斑更新更黄,体羽更加洁白而富有光泽;发情初期,雄鸟总是在水面上快速游动,追逐雌鸟,沿直线游来游去。雌鸟一旦接受雄鸟的求爱,便形影不离,开始接头交颈。
接头交颈之后,雄天鹅开始缓慢游动,追逐起雌天鹅。进而,雌雄双双并排在水面上洗浴,雄性兴奋地游到雌鸟后边,用嘴轻啄雌性枕部,雌性若不动,有时头向后仰,尾羽翘起,表示愿意接受交尾。这时,雄性便抓住时机,用嘴叨住雌性皮羽,张翅登上雌性背部,频频扇动双翅保持身体平衡,尾部用力下压......
雄天鹅登上雌天鹅背部并下压尾部时,浮在水面的雌天鹅便会主动地翘起尾部,下半身自然沉入水中......这便是大天鹅的交尾高潮。交尾后,雄性首先兴奋地挥动翅膀,并高声呜叫,雌性则头与颈时而伸入水中,时而双翅轻轻拍打水面,并向背部泼水,洗理羽毛。然后,它们便用喙在尾脂腺上抹抹并梳理羽毛。
交尾后不久,雌性大天鹅出现了营巢前的叨草行为。雌天鹅的选址,一般在靠近水源的隐蔽处。筑巢过程中,它们警惕性极高,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立即废弃巢另选。巢材一般是就地取之,如粗细不等的枯树枝、树叶、干草、羽毛等。产卵时,雌天鹅在巢内呈微蹲姿态,两翅稍张,卵顺势以钝端朝外排出体外。
孵卵由雌天鹅单独承担,雌天鹅在孵卵期间通常仅在每天最暖和的时候才离巢去觅食。雄天鹅在巢附近警戒。当有危险时,雄性发出高声鸣叫,雌性立刻用绒羽和巢边植物将卵盖住,然后飞走。遇到敌害时,雄天鹅会拍打翅膀上前迎敌,勇敢的与对方搏斗。它们不仅在繁殖期间形影不离,平时也是成双成对。
刚出壳的幼雏,胎绒羽湿润,不能站立;8小时后雏鸟能从母亲翅下伸出头颈观察四周;翌日的幼雏,可从雌天鹅腹下钻出,亦步亦趋;第三天,雌天鹅便会离巢,召唤雏鸟下巢,雏鸟慢慢地一个接一个地下水,随亲鸟学习游泳;及后,亲鸟带雏鸟上岸,示范觅食,雏鸟便开始进食,或直接从亲鸟嘴中啄食。
3个月大的雏天鹅上喙基淡黄,喙端完全变黑,可以在水面上滑翔;4个月大的雏天鹅绒羽已全部换掉,喙基由淡黄色变为黄色,体型已经与成鸟近似,可完全离开亲鸟独立生活。这时的雏天鹅善游泳,一般不潜水。游泳时缓慢从容,姿势优美,颈向上伸直,与水面成垂直姿势。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起飞。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初雪之前,大天鹅的成鸟和幼鸟都已经全部换好了羽毛,具备了长途迁徙到越冬地的能力,开始分批陆续向南方飞去。最早迁离的是不繁殖的亚成鸟,携带幼鸟的成鸟稍晚才离开。迁徙多在夜间进行,以免遭到猛禽等天敌的袭击。到初雪降临时,全都迁离繁殖地,回到俄罗斯中东部过冬。
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泰加林中的林旅鼠,体型结实,尾巴短小,眼睛和耳朵也较小。它们擅长挖掘地道,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开通了四通八达的迷宫。夏季处于怀孕、产崽、分窝高峰,活动猖獗,极力搜找食物;秋季忙于奔波找食,往储藏室囤粮;冬季从不冬眠,即使下雪,黑夜仍会出洞四处活动。
人们对赤狐的形象都很熟悉,细长的身体,尖尖的嘴巴,大大的耳朵,短小的四肢,身后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通常夜里出来活动,白天隐蔽在洞中睡觉,但有时白天也会出来寻找食物。它们的腿脚较短,爪子很锐利,跑得也很快,追击猎物时速度可达每小时50多公里,并且,抓捕林旅鼠很有一套办法。
赤狐是鼠类的天敌,在雪地捕食时,它们的腿脚虽然较短,爪子却很锐利,跑得也很快,捕获活动中的林旅鼠根本不在话下。在通常的情况下,"狡兔三窟"的林旅鼠总会迅速窜入雪下的隧道中,此时,赤狐便会腾起短而有力的前腿,使出"九狐二虎之力",瞅准门道用劲往雪里砸,利爪便把老鼠揪了出来。
白尾海雕是大型猛禽,体羽多为暗褐色,头颈羽色较淡,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尾羽呈楔形,为纯白色。雄鸟和雌鸟的叫声明显不同,雌鸟显著大于雄鸟。它们白天活动,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当冰天雪地之时,也会飞抵泰加林中寻食林旅鼠类、野免等,有时还吃动物尸体。
白尾海雕冬春时常在针叶林的高空翱翔,飞翔时两翅平直,常轻轻扇动一阵后接着又是短暂的滑翔,有时亦能快速地扇动两翅飞翔。休息时停栖在岩石和地面上,有时也长时间停立在乔木枝头。当它们隼利的目光发现雪地上活动的林旅鼠时,便会从空中收翅,急速而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逮个正着。
无耳羽簇的乌林鸮,独特深浅色同心圆的面庞十分显眼:一些呈波状的黑色同心圆圈,眼先、眼上和眼下白色,并连结一起形成显著的新月形斑。皱领羽毛特别密集,黑褐色而杂有白色横斑。谁也不曾料想得到,这般狰狞的鬼脸,竟然是进化出来的完美武器,即使猎物如何隐蔽,也无法逃避它高超的捕猎技巧。
伫立在高树梢头上的乌林鸮,随便将自己的脸庞朝向哪一方,那一方向即使十分隐蔽的猎物也会一下子被它锁定起来。原来,乌林鸮这般显著的脸庞恰巧就像一个声纳探测器,可以放大最微小的声音,穿梭在冰雪之下半米深的林旅鼠怎么也料想不到,还在没有意识到危险时,便被乌林鸮悄无声息地逮个正着。
斯堪的纳维亚春天降临的时候,在寒温带的落叶松林中,总会断断续续地听到类似树干在大风中产生的低沉的鸣叫声,这种鸣叫声持续时间逐渐延长。这就是雄松鸡在求偶时的鸣叫。鸣叫时,它们的尾巴下垂而不张开,头颈向上伸直,整个身体几乎呈一条直线。不久后,随即飞向十几米远的一个隆起的空地。
雄松鸡每年都在固定的求偶场进行性表演,表演主要在早晚进行。清晨,它们在宿夜的落叶松树上不断地变换位置,及后降落地上时,发出很响的鼓翼声。这时,尾羽张开并向上翘起呈扇状,翅不时微张下垂,飞羽端几乎触地,走动时常触到地面的枯草,无论走动和暂停走动都很慢,始终保持着原先的姿态。
表演时,雄松鸡的头颈几乎垂直地向上翘起并前后摆动,颈部和喉部羽毛有时竖起,尾羽稍收拢,接着奔跑几步,并剧烈地鼓动翅膀,使身体几乎呈垂直状态跳离地面,同时,发出一系列音节组成的求偶叫声。由于地势复杂,雄松鸡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性表演时彼此是很难看到的,但能听到彼此的求偶叫声。
雌松鸡在雄松鸡开始表演后便来到求偶场,先落到叶松树上四处观望,后飞到雄松鸡附近。雌松鸡的到来,激发了雄松鸡的表演欲,并且也引来了别的雄松鸡向其发起挑战。打斗的雄松鸡面对面摆好架势,头离地面很低,颈羽耸起,尾高高翘起,抖动着翅膀,用喙互相啄咬。有时显得很血腥,直至决出胜负。
雄松鸡一番打斗之后,趾高气扬的胜利者高昂着脖子叫个不休,失败者则隐身而退。此时,早就待在侧旁观战的雌松鸡自然选择了优胜者,并且都半蹲着身子,等待着优胜者骑上背上交尾。松鸡没有配对现象,打斗的优胜者可以获得多只雌性的青睐。这时,趾高气扬的优胜者便会来到雌性身边发出求偶叫声。
优胜的雄松鸡抖动双翅,尾羽竖成扇状不断兜转。这时,雌松鸡全身羽毛膨松,翅张下垂,腿略弯曲下蹲,并不断转动颈部观望兜圈的雄性。雄性一边兜转,一边与雌性离开开阔地带,到比较隐蔽的灌丛或倒木堆旁,然后从后部踩到雌性背上,用喙咬住颈背羽毛进行交尾。交尾完毕后,雌雄双方立即飞走。
松鸡因地域不同,共有若干个亚种,大的可与火鸡相嫓美。它们个体结实,喙短,翼短圆,脚强健,具锐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寻食,不善飞。栖息于落叶松、云杉、红松和冷杉的寒温带针叶林带,常在较大的林间空地及阳坡草丛或灌丛中活动,晚上主要栖宿在落叶松树上,食性较广,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斯堪的纳维亚泰加林进入春天后,地上的冰雪逐渐融化,地下的永久冻土使水分无法排出,大片湿地因此形成。仅在芬兰,就拥有湖泊20万座。湖泊里各种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等十分丰富,是鸟类觅食的最佳场所,引来了许多迁徙的鸟儿在附近的树上、草丛或岩缝间筑巢。
红喉潜鸟春季迁徙较晚,仲春时节才离开越冬的沿岸海域,来到北方的针叶林湿地。它们个体较黑喉潜鸟稍小,嘴细而尖,微向上翘,前颈具显著的栗色三角形斑,飞行快速,呈直线,善游泳和潜水,不擅行走。游泳时颈伸得很直,常常东张西望,起飞较其他潜鸭灵活,不用在水面助跑就可在水中直接飞出。
潜鸟外貌和鷿鷈相似,它们的鸣声很像是陌生人的怪笑,有时会用又长又窄的喙来袭击它们的敌人。它们的脚长在身体的后部,使得步履蹒跚。在行走的时候,看上去像是在用腹部贴着地面爬行,又被称为笨鸟。但是,这种偏向后侧的脚,可以帮助它们轻轻松松在水下游弋,甚至可以下潜到45米以下的地方。
森林间的晨雾中回荡着一阵阵似乎哀伤的鸣叫。其实,这是红喉潜鸟为求偶而发出的声音,也是它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宣示主权的方式。求偶时,雌雄鸟先在水中游泳和扇动两翅互相追逐,并不时从水中跳起来,立于水上用优美整齐的水上舞蹈示爱,同时,低头将嘴放到胸上,然后垂直地伸出头,不断地鸣叫。
潜鸟不仅长相与鷿鷈相似,整个求偶的过程也与鷿鷈仿似。求偶的表演包括各自整理羽毛,相互摇头,双双潜水等等。最为精彩的,还是与天鹅起舞一般的躯体垂直地踩水,此时,如果有第三者介入,将会是一番不遗余力的驱逐。尚若用摄像机录下来,配上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一点也不逊色。
红喉潜鸟雌雄结合较为固定,一旦结合通常不再变化。入夏时开始繁殖,常营巢于紧靠水边的草地上。巢甚简陋且较小,巢底部呈杯状,每窝产卵2枚,偶尔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全身即长满绒羽,十来小时即能下水游泳,在亲鸟带领下,四十来天后的雏鸟即能飞翔。
随着大批水鸟来到泰加林湿地,吸引了闲荡中两只的小狼的注意。它们伺机潜伏在湖边的草丛间,全身低伏,耳朵向两边拉开,舔着舌头,好奇地盯视着在水上游弋的鸟群。偶尔有一两只野鸭扑腾而来,其中一只小狼猛然一扑,落了空,还差一点掉进水里,有些许恐慌地缩脚收尾,拱起脊背,连连后退。
另一只小狼见同伴扑空,先是皱起嘴唇,露出门牙,弓起脊背,竖起背毛,翘起尾巴,极其愤怒地向着湖面凫游着的几只野鸭发出咆哮。继之,沿着湖面渐渐挨近凫游的野鸭,全身伏低,快速伸出舌头,还不时舔着嘴唇......说时迟,见时快。一溜烟功夫,一只野鸭已被它一口叼住脖子,无奈地扑腾着翅膀。
享受斯堪的纳维亚泰加林中湿地的,不仅仅是北迁而来的鸟类,堪称鹿类中庞然大物的驼鹿更是时常可见。驼鹿是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夏天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沿河林地、火烧迹地、灌木杂草丛生的河湾、河谷沼地、高草草甸以及旧河床等地带活动,尤其喜欢山涧溪流、多汁植物茂盛的低洼地和沼泽地。
驼鹿的角每年脱换一次,初春脱落旧角,大约一个以月后即长出新角。仲夏间角从基部开始骨化,至秋天,完全骨化的鹿角会长到两米宽。鹿角的生长需要大量的矿物质,因此,驼鹿会充分利用春夏之间林中湿地所有水草、树叶、嫩枝以及睡莲、浮萍等水生植物迅速生长的机会,大把大把地吞噬,食量很大。
到了秋天,大多数驼鹿会结群游荡在林间空地,林缘或溪流上游向阳的地方。这时候,也是驼鹿发情的季节。发情的雄鹿异常兴奋,毛被蓬松,角膜充血,多在早晨和黄昏发出吼叫,经常在树干上磨角,将树皮擦掉,使树干上留下许多坑痕,有时还用角豁地,翻起10多厘米高的泥土。雌鹿比雄鹿晚一周左右。
与许多偶蹄类动物一样,当发情的公驼鹿彼此兵戎相见时,先是彼此虎视眈眈,继而用巨大的角猛烈地向对手出击,发出劈啪劈啪的击角声。一般来说,当一方被击败后,就会知趣地离开,但有时双方势均力敌,角击经久不息,双方庞大的角扭在一起无法脱离,时间一长,还可能会由于饥饿和疲劳而同归于尽。
毫无例外,在侧旁观战的雌鹿总是选择获胜的雄鹿进行交配。雌鹿发情只有数天的时间,年富力强的公鹿一整年就等着这一刻,五百公斤重的公鹿压上雌鹿身上,交配的时间很短。瘦弱的小公鹿不是成年公鹿的对手,只好躲在一旁,蠢蠢欲动却欲罢不能,羡慕不已。交配后的雌鹿一般在翌年初夏时节产崽。
来自高山的融雪使泰加林的湿地扩大,欣欣向荣的草木吸引着棕熊四出活动。棕熊性情孤僻,一般都是是单独活动。每一头棕熊都有自己的领域,它们常常在树干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迹,或者站起身来,用爪子在树干上抓挠,或者在树上用身体擦噌而留下的痕迹等等,作为各自领域边界的标志,以免互相侵犯。
在森林的边缘,发现了驼鹿尸体的渡鸦群聚而至,发出了呱呱叫声。在冰天雪地时,渡鸦总是尾随狼群,抢吃剩羮残饭;这一次,却是渡鸦提醒着狼群,进食的机会来了。不过,狼群还没赶到,闻到气味的棕熊却抢先一步,它廹不及待地钻入鸦群中,埋头啃吃起来。并且,一头刚至,另一头又急匆匆迎头赶来。
一头公狼抢先一步到达,开始小心翼翼地步步靠近,稍为踌躇,好几番试图与棕熊抢鲜,都被两头棕熊一前一后赶开。援军终于赶到了,训练有素的狼群每次都能以智取胜,这次也毫不例外。在狼群不断的冲击下,还没有吃上几口的棕熊只能灰溜溜跑开了。填不饱的肚子,它们只好凭借坚果、浆果和昆虫充饥。
随着秋天的到来,食欲旺盛的棕熊也到了求偶的季节。本来老死不相往来的公棕熊终于冤家路窄。尽管一头棕熊在体重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体型相对弱小的棕熊却是毫不畏惧,首先跑到空旷的地面挑衅,紧接着,那头体重的棕熊咆哮而至。在激战约15分钟后,两头棕熊在毫无损伤之下,最终以平局结束打斗。
公棕熊体形健硕,肩背和后颈部肌肉隆起,隆起的肌肉使它们的前臂十分有力,在格斗中,挥击的时候力量强大,按情理,格斗中的场面是可以十分精彩的。再之,由于爪尖不能象猫科动物那样收回到爪鞘里,前爪的爪尖最长能到15厘米,粗钝的爪子可以造成极大破坏,给对手造成致命的伤害完全不足为奇。
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针叶林带的棕熊领地很大,公熊的领地将近一千平方公里,母熊虽说领地小了许多,少的也有百多平方公里,四五百平方公里是常有的事。公棕熊相互闯入领地投入格斗,只是为了起到相互震慑的作用,赢得母棕熊的欢心,很少会伤害对手。由此,发情的母棕熊也会等着它们分出胜负。
体弱的公熊尝到了厉害,知难而退;体大的公熊只是发出阵阵咆哮,并没穷追不舍,大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姿态。刚才还在观望的母熊在前慢条斯理地走着,公熊在后头也不紧不慢地跟着。对公熊来说,格斗只是逢场作戏罢了,求偶吗,重要的,在于毅力。只要母熊三四年一次的发情期到了,没有达不到交欢的。
体型硕大的公熊在与体弱公熊的打斗中并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倒是在与母熊的一场翻云覆雨中弄得疲惫不堪,它不得不回到地窝里美美睡上一觉。或许,它在做梦中还信以为自己乐呵呵当上了熊爸爸;其实,就在它的睡梦中,母熊又不知会与哪一头再一次翻云覆雨;或许,那还不止,或许是两头,还是三头!
秋去冬来,第一场雪降下了。公棕熊已经好久吃不到肉了,尽管肉不是棕熊生存的必需品,然而,吃肉却是快速増加脂肪的最佳方法。何况,棕熊如果不能在近期增加体重,那么,这个冬天或许就真的无法撑下去了。今年的食物不好找,公棕熊尽量延迟进入冬眠的时间。幸好,还果真有天上掉下馅饼的好运气。
就在结冰的湖上,公棕熊发现了一具驼鹿的尸体。体重不轻的公棕熊反复测试了冰面的耐实性后,才敢踏上,并将收获物拖到岸边。忽然,它闻到了什么气味,幸好,来者不是灰狼,而是狼獾。狼獾不用靠睡眠打发冬天,有的是时间,可以耐心等待棕熊饱吃一顿后,再回来吃剩下的,而棕熊可以放松地享用了。
狼獾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身体不大,体型粗壮,头大耳小,四肢短健,身体和四肢像熊,但有一条粗大的长尾象貂,身体外形上介于貂与熊之间,又叫貂熊,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状似月牙,故又有月熊之称;它们善于在密林中自由跳窜,宛如飞翔,还被称为飞熊。
狼獾属夜行性动物,生性机警,行动隐蔽,视觉敏锐,但嗅觉稍差,是中小型食肉类动物中凶悍的一种,在自然界中很少有天敌。它们生性贪吃,食物很杂,其拉丁学名的原意即为贪吃。为了捕到猎物,它们会经常躲藏在其他动物经常经过小路旁的树上,当动物走过时,一跃而下,突然袭击,猎物很难逃脱。
狼獾是典型的栖息于针叶林和冻土地带的动物,活动范围广,从山地冻土区到岩石裸露的山顶,都有它的踪迹。到了白雪皑皑的冬季,许多动物都找隐蔽处过冬,有些还进入冬眠,而狼獾却仍旧在山林里游荡,四处为家,有时会趴伏在洞穴中半睡半醒,一有风吹草动便探出洞外,散发臭液,并伺机逃之夭夭。
狼獾不仅十分贪吃,而且是中小型食肉类动物中最凶悍的,猞猁也让它三分。不过,它们还有一招,用更高的战略来宣示自己的所有权。毎当它们发现驼鹿之类大型尸体,狼吞虎咽后仍然剩下整大块时,只需在尸体上撒下一把腥尿,这顿大餐依然不会丢失,即便狼群见了也会闻而退之。不过,乌鸦可不领情。
地处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为极地气候,冬夏各有一百多天的极夜、极昼,约六点二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近60%的区域被冰川覆盖,植被主要是地衣和苔藓类,以及仅有的小极地柳和矮桦木,这里生活着北极熊、北极狐、驯鹿、麝牛,还有各种鸥鸟、矶鷸、棉凫、松鸡等。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岸线十分曲折,绵延近十万公里。然而,极地气候却使这里的大海有6个月结冰,海面犹如陆地般坚实。在这段漫漫长夜中,在那无边的冰原上,阵阵五颜六色的极光,像突然升起的节日烟火,一下照亮半边天:时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条,时而像挂在天际的花幕,时而如探照灯一样直射苍穹。
在极夜里,斯堪的纳维亚接近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一带,对北极熊来说,猎取食物却是极其有利的。它们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嗅觉却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可以闻到冰下一米处的海豹,如果发现了海豹的藏匿之地,便会将锐利而有力的两只前爪当作冰刨,硬是将厚实的冰层一把把凿穿而将海豹掏出来。
北极熊主要捕食的是环斑海豹,也会捕食髯海豹等。它们会事先在冰面上找到海豹的呼吸孔,然后极富耐力地在旁边等候几个小时。等到海豹一露头,它们就会发动突然袭击,并用尖利的爪钩将海豹从呼吸孔中拖上来。如果海豹在岸上,它们也会躲在海豹视线看不到的地方,然后蹑手蹑脚地爬过来发起猛攻。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仅鼻头有一点黑,样子憨态可掬。它们身躯庞大,生性凶猛,行动敏捷,善于游泳,能在浮冰上自由行走,奔跑时速达60公里,整天风里来,雪里去,辗转于浮冰和陆地间,以海豹为食,也吃鱼、鸟、腐肉及苔原植物。
北极熊得心应手的极夜极端气候,对于白尾海雕来说,可是食物匮乏的最难熬时光。它们赖以饱腹的鱼儿,都被封冻在厚厚的冰层之下。无奈之中,它们只得飞入泰加林寻找动物腐尸。有所收获时,不知趣的灰鸦总会按奈不住,欲与海雕分一杯羮。面对嘈嘈切切的局面,海雕一不做二不休,竟然连灰鸦也叼了。
斯堪的纳维亚漫长的冬季即将结束,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坚实的海冰正在消融,曲折的海岸线渐渐露出轮廓,形成了许多浅而宽的边缘海及海湾。习惯了冰上生活的北极熊,它的捕猎场地正在快速融化,最嗜好的环斑海豹和髯海豹也正随着外形奇异的浮冰,顺着海流向南漂去,食物匮乏的日子渐渐逼近了。
春天来临,北极熊的食物之窗正在逐渐关闭;但是,对绝大部分动物来说,却是一个天赐良机的绝好机会。春天一到,就有大约三千万只在北大西洋度过了整个冬天的小海雀,集群飞抵格陵兰岛的西岸。这个数量,相当于全球小海雀总数的五分之四。它们来到这里的海滨觅食,并且在悬崖上筑巢,哺育后代。
海雀是典型的海鸟,体羽黑白二色,雌雄羽色相似,翅窄而短小。善于游泳和潜水,一般能潜入水下10米以上,以鱼类、甲壳动物和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平时栖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时期才到岸边的岛屿或陆地上来。上岸时大致呈直立式,状如企鹅。雌雄都抱窝育雏,产下的蛋是梨形的,掉不下崖壁。
三千万只,这么多的海雀,群起而动,在陆地、空中和海上来回盘旋,往往是铺天盖地的。它们熙熙攘攘地在格陵兰岛的西海岸上寻找筑巢之地,整天嘈嘈切切的,也在所难免。有趣的是,小海雀终身与配偶相伴,人们不知道,它们在北大西洋各自过冬之后,是如何重新联系,再度相守的,至今仍然是个谜。
高耸的山脉,庞大的冰山,壮丽的峡湾和贫瘠的岩石,参差不齐的黑色山峰偶尔穿透白色眩目并无限延伸的冰原......格陵兰岛是一个无比美丽并存在巨大地理差异的岛屿。夏天,海岸附近的草甸上,盛开着紫色的虎耳草和黄色的罂粟花;但是,岛中部仍然被封闭在巨大冰盖上,在几百公里内找不到一块草地。
格陵兰的海岸线非常曲折,长达39,330公里,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该岛南北纵深辽阔,地区间气候存在重大差异。其中,北海岸和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是人迹罕至的严寒荒原;西海岸地处戈特霍布海峡口,由于有温暖的海流影响,极昼日子迎来了大量鸟类来此繁殖,许多植物也生长旺盛。
斯堪的纳维亚的春天,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寒流与暖流交汇,海面上的冰融化了,海水里出现了大量的浮游生物。随之出现的,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群密集而来,产出的卵和孵化出的幼鱼在变态为自由游泳的鱼前一直随水漂流。栖息在海岸边缘的动物都是依循海洋的节奏生活的,白尾海雕又可以捕鱼了。
与蜂拥而来的海鸟一样,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前翅与复杂的叫声而闻名的座头鲸也远涉七千公里,携带初生的幼鲸,从加勒比海赶来。它们来到这里也是为了捕食赖以生存的季节性食物,每天可以痛痛快快地吃上1.5吨磷虾,并且一直可以整整吃上一个夏天,储存足够的脂肪,然后才回到南方度过严冬。
座头鲸只在夏天捕食,捕食的方法包括直接攻击或者通过用鳍拍打海水而将猎物击晕。其中最独特的猎食技巧称为水泡网捕猎法:一群鲸在群鱼的下方围成一个大圈迅速地游动,再利用它们的喷水孔向上喷气形成水泡网从而使群鱼逼得更为密集。这样子它们突然会张大口向上窜,一口就可以吞下数以千计的群鱼。
座头鲸主要以小甲壳类的浮游生物为食,此外还有鳞鱼、毛鳞鱼、玉筋鱼和其他群游性小型鱼类等。玉筋鱼,又名面条鱼,属于冷温性小鱼,鱼体半透明,稍扁细长,呈青灰色或乳白色,生活在海水的中上层,以浮游生物为食。同样,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毛鳞鱼头侧扁,体鳞较大,可以在非常寒冷的地区生存。
座头鲸游泳的速度很慢,在海面游动时就像一座冰山,身体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时,又像是一个自由飘浮的小岛。它们游泳、嬉水的本领十分高超,有时先在水下快速游上一段路程,然后突然破水而出,缓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鳍状肢到达水面时,身体便开始向后徐徐地弯曲,好像杂技演员的后滚翻动作。
座头鲸仅用几秒钟就可以消失在波浪之下,露出水面呼吸时,从鼻孔里会喷出一股短粗而灼热的一种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气体,把周围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喷潮或雾柱。有时它还兴奋得全身跃出水面,高度可达6米,落水时溅起的水花声在几公里外都能听到,动作从容不迫,优美动人。
在鲸类王国中,座头鲸不仅外貌奇异,行踪神秘,而且智力出众,歌声悦耳。座头鲸的歌手通常都是雄性,歌的种类是随着求偶季节不断发展的,并且,一个族群用的都是同一首歌。座头鲸的歌声,一段歌由一首首歌组成,一首歌由一个个旋律组成,一个旋律由一个个短语组成;一个短语是一个个音符组成。
极昼的到来及海冰的融化,吸引了各种各样的来客。除了海雀以外,还有数百万只其它海鸟在海边险峻的悬崖上筑巢。在冰岛南海岸外岩石裸露,十分荒芜的韦斯特曼纳群岛,陡峭的悬崖上生活着大量的三趾鸻和角嘴海雀。三趾鸻喜欢将窝巢立于岌岌可危的嶙峋怪石上,角嘴海雀则喜欢在崖顶刨开土洞筑巢。
角嘴海雀又叫海鹦,因上颚基部具一小的浅色角状物而得名。夏季时,也许是为了表达求偶的火热心情,它们的嘴脊会呈现出鲜艳的火红色,口腔上下颚的灰蓝色三角形和近旁的黄色颚体也变得十分显眼。冬季时,它们的上下颚会变回暗色,口腔的颜色也会变得衰颓,靠近面部的嘴也有一段特别的狭缩期。
角嘴海雀会在靠海的斜坡软土之下挖掘洞穴。求偶时,雄鸟表现相当滑稽逗人,会用敲门或在洞穴附近非常仪式化地走动。它们常将卵产在洞中。每窝一枚,雏鸟破壳后,亲鸟一起捕鱼喂养,到了六个星期的时间,亲鸟就不再管雏了,留下雏鸟独自呆在巢中,直到羽毛完全长出来,然后自己飞出巢独立生活。
在亲鸟哺育雏鸟期间,躲在地洞里的雏鸟最喜好的食物是玉筋鱼。玉筋鱼又叫面条鱼,生活在海里的中上层,以浮游生物为食,十来厘米长青灰色或乳白色的扁长鱼体半透明。角嘴海雀为了猎获玉筋鱼,能够潜入海水十多米深,连续几个小时,锯齿状的角嘴一口一口将鱼儿死死叼住,一口气最多能叼上30条。
在悬崖上栖息的众多鸟儿,自然引来了空中的掠食动物。游隼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性情凶猛,飞行迅速,叫声尖锐,即使体形大很多的金雕、矛隼等,也敢于进行攻击。丹麦的低地目前只有三四对游隼,但是,在丹麦的蒙斯&克林特小岛,却有许多悬崖是它们筑巢的好地方,也是猎捕食物的制高点。
游隼是体形比较大的隼类,主要捕食野鸭、海雀等中小型鸟类,偶尔也捕食鼠类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动物。翅长而尖,眼周黄色,颊有一粗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头至后颈灰黑色,尾羽具数条黑色横带。飞翔时翼下和尾下白色,密布白色横带,常在鼓翼飞翔时穿插着滑翔,也常在空中翱翔,野外容易识别。
游隼主要是在空中捕食,发现猎物时首先快速升上高空,然后将双翅析起,头收缩到肩部,向猎物猛扑下来,以锐利的嘴咬穿猎物后枕部的要害部位,并同时用后趾击打,使猎物受伤而失去飞翔能力,待猎物下坠时,再快速向猎物冲去,用利爪抓住猎物,这一切就象用电子计算机控制一样,异常迅速而准确。
斯堪的纳维亚的极昼时期,正是游隼的繁殖期。它们营巢于林间空地、河谷悬岩以及其他各类生境中人类难于到达的峭壁悬崖上,有时也利用其他鸟类如乌鸦的巢。巢主要由枯枝构成,内放有少许草茎、草叶和羽毛,有的也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至4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由亲鸟共同抚养。
不管是空中的猛禽游隼,还是海里的泅游健将角嘴海雀和三趾鸻,它们都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边缘;然而,在这里的内陆森林里,也就是亚寒带针叶林里,还生活着更多的动物。虽然这里离北极圈特别近,但是,温暖的洋流却这里的气候异常温和,极昼的日子里,万物润发,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盎然。
斯堪的纳维亚森林号称是欧洲四大肉食动物之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棕熊的数量增加了近二十倍,目前,这一带大约有三千头。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濒临灭绝的狼和狼獾,它们强劲的颚骨可以把骨头咬断。和狼獾有亲缘关系的,不是狼,而是獾和海獭。这里,也是稀有的欧亚猞猁少数仅存的栖息地之一。
猞猁,体型与模样仿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为喜寒动物,栖息环境极富多样性,常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间的岩石上也较为常见,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喜独居,长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以野兔、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野猪和小鹿等。
猞猁是一种离群独居,孤身活跃在广阔空间里无固定窝巢的夜间猎手,晨昏活动频繁,生性狡猾而谨慎。它可以蛰居几天不动,静静地躲在大树下,或者躺在岩石上晒太阳,也可以连续跑出十几公里而不停歇;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树上躲蔽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人的攻击和伤害。
捕捉猎物时,猞猁常借助于灌丛、大树等,埋伏在猎物经常路过的地方等候。它的忍耐性极好,能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卧上几个昼夜,猎物走近时才出其不意地冲出来。如果一跃捕空,猎物溜走了,也不会穷追不舍,而是回到原处,再度耐心地等待。有时,它也会悄悄地漫游,渐渐潜近猎物,冷不防地猛扑过去。
猞猁曾经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森林、灌丛和岩石地带,虎、豹、雪豹、熊等都是它们的天敌,如果遭遇到狼群,也会被紧紧追赶、包围而丧命。然而,更多的却是由于人类活动,森林面积破碎化和缩小,致使栖息地越来越少,猎物也不尽如意,有时不得不对牲畜下手,于是,它们常成为牧场主人的牺牲品。
猞猁两只耳朵尖端上生长着的长长笔毛,很象戏剧中武将头盔上的翎子,为其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势。这种笔毛能够配合耳壳,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起到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失去了笔毛,就会影响它们的听力。然而,就因为它们耳朵上的那撮丛毛,被认为是"撒旦"的象征,曾经惨遭残杀,差点被赶尽杀绝。
斯堪的纳维亚北方诸岛的夏天,太阳会在地平线上悬挂两个月不落,即使是午夜时分也不例外。随浮冰漂到格陵兰岛上的北极熊实在是虎落平阳,无可奈何。天气炎热,浑身在冒热气,北极熊厚实的冬衣说怎么也脱不下。夏天的高温,对北极熊来说,可是一个致命的威胁,那将会导致它们的体温上升而丧命。
极昼日子里,芬兰北部森林上空不落的太阳,会导致所有的夜行动物都必须调节自己的生物钟,应付连续两个月的白昼。平日难得一见的鼯鼠恰巧就在这个时节交配繁殖,受到荷尔蒙刺激的母鼯鼠,会把自己的排泄物和口水混合在一起,用力擦进窝穴不远处的树皮里,在枝干上做下记号,吸引公鼯鼠的光临。
当母鼯鼠在树枝上做下记号,表示自己热衷于与异性交配后,一只公鼯鼠随即循着气味凌空而来。与此同时,另一只公鼯鼠也从不远处寻踪,窜上了母鼯鼠所在窝穴的树干。张着飞膜的公鼯鼠以优雅的姿势滑落在母鼯鼠的树洞口,而从地上窜上来的另一只公鼯鼠也恰恰来到了树洞下不远,一场争斗在所不免。
鼯鼠也称飞虎,前后肢间有宽而多毛的飞膜,张开后就成了一副像样的翅膀,可以帮助它们在树丛间快速滑行,但由于没有像鸟类可以产生阻力的器官,因此只能在树林中间滑翔。它不开飞膜时,外形类似松鼠,头宽,眼大,耳廓发达,尾巴几乎与身体一样长,一般只生活在东南亚一带,在北欧生活的不多见。
鼯鼠生性安静,多独居生活,喜欢栖息在山林中,习性类似蝙蝠,白天多躲在悬崖峭壁的岩石洞穴、石隙或树洞中休息,夜晚外出寻食,在清晨和黄昏活动得比较频繁。它们行动敏捷,善于攀爬和滑翔,有固定排泄粪便的地方,素有"千里觅食一处便"的习性。以坚果、水果、植物嫩芽、昆虫和小型鸟类为食。
母鼯鼠的发情期非常短,一般只有几天的时间。此期间,母鼠和公鼠的生殖器都呈红色,并向外翻出。交配前,雌雄双方相互呼唤并追逐,稍后即开始交配。一般在几小时内可连续交配多次,只有双方配合好才会受精,否则可能发生咬伤现象。如果母鼯鼠不会受孕,短期内还会再次发情交配,直到受孕为止。
一开始,两只公鼯鼠在母鼯鼠的树干上相互追逐,为了争夺交配权而大打出手;及后,母鼯鼠做出了选择,与飞翔而来的那一只公鼯鼠在树枝头相互呼唤并再度追逐,在卿卿我我中全然忘乎所以之时,它们竟然忘记了,就在附近的高枝上,一头乌林鸮正密切地关注着。幸好,一头林旅鼠分散了乌林鸮的注意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的开卷第一首《关雎》。雎鸠是贞鸟,是爱情专贞的象征,这种"雎鸠",就是鹗。
鹗的婚飞别具一格,雄鸟在空中翱翔,爪子上抓着一条鱼,一边吃力地飞行,一边摇晃着双脚,同时发出激昂的叫声;雌鸟则高声地应和着,与雄鸟一起上下翻飞。
《山海经·西次山经》里曾经描绘了黄帝与一只像雕的大鸟的故事,这种大雕就叫做鹗。我国古人对于神态威猛、目光锐利的鹗极为推崇,将目四顾形容为"鹗视"或者"鹗顾",把推荐贤人称为"鹗荐",汉朝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孔融写的《荐弥衡表》中还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来形容弥衡的才华出众。
芬兰的基桑赛欧是鹗的理想家园。鹗俗称鱼鹰,但不是我们通常叫水老鸦的那种鸬鹚,而是长相与雕一模一样的睢鸠。它们的寿命长达30年,一旦结成伴侣便是一生一世相互厮守,冬天各自前往非洲避寒,春天又重新回到芬兰来团聚。在基桑赛欧,它们只有5个月的时间可以交配、孵蛋,并一并照顾雏鸟成长。
鹗的头部白色,头顶具有黑褐色的纵纹,枕部的羽毛稍微呈披针形延长,形成短的羽冠。它们性情机警,叫声响亮,常在水面的上空翱翔盘旋,飞翔时两翅狭长,不能伸直,翼角向后弯曲成一定的角度,从下面看,白色的下体和翼下覆羽的黑斑,胸部的暗色纵纹和飞羽,以及尾羽上相间排列的横斑均极为醒目。
鹗平时常在水面上空缓慢地煽动两翅成圆圈状飞行,两眼注视着水中的鱼类。它的外侧脚趾能向后反转,使四趾变成两前两后,加上脚下的粗糙突起,可以象钳子一样牢牢地抓住粘滑的鱼的身体,然后飞到附近树上或岸边,用利嘴撕裂后吞食。鹗主要以鱼类为食,有时也捕食蛙、蜥蜴、鸟类等其他小型动物。
鹗飞翔时,鼓翼与滑翔交替进行,还能够振动双翅迎风悬在空中。发现猎物时,两翅折合急速降到水面,伸出两只长脚将鱼逮个正着,然后溅起高高的水花腾空而起,还在空中抖落着身上的水珠,有时还会潜入水中一米以下猎捕,水面上常常只留下一个翼尖。吃完后,它们会拖着脚在水面低飞,似乎是在洗脚。
除了人类,鹗极少有天敌。它们营巢时通常毫不避忌,不是选择在显眼的树冠之上,就是干脆选择在水边的岩石上。雌雄共同营巢,盘状巢都是用粗大的树枝、灌木枝、枯草等堆集而成,十分粗糙,并且还可以多年使用。不过,毎逢来年春归时,它们都会补充巢材,进行重新修理,因此,巢的结构较为庞大。
太阳不落的日子里,众多的水禽使斯堪的纳维亚的北部变得异常地喧哗,头黑颈短眼金黄的金眼鸭在林中溪流里觅食、潜水、嬉戏、扑腾;喙尖翅短羽毛松软如丝的鷿鷈在沼泽池塘中成双成对进行整理羽毛、摇头、潜水、携回草叶、躯体垂直地踩水等求偶表演;三五成群的流苏鹬则集中在求偶场上炫耀自己......
在求偶场,三三五五聚集而来的雄性流苏鹬一只只竖起耳羽簇和展开饰羽,不断抖动着身姿......有的雄鹬通过踢、啄等姿式来保卫自己独自的、大约一平方米左右的居留地,有的雄鹬则聚集于这些翩翩起舞者的周围,做出各种姿式,彼此相互向上跳跃,并不断地争斗。特别是当雌鸟到来时,这种活动更为活跃。
流苏鹬雌雄之间无固定的配偶关系。雌鹬来到求偶场和一个或多个雄鹬交配后,便离开求偶场独自于沼泽湿地或水域岸边营巢繁殖。巢实际上十分简陋,主要由雌鹬在隐蔽处地上或草丛间掘一小坑,内垫以枯草和树叶。而雄鹬则继续留在求偶场,等待前来的雌鹬与之交配,不参与任何孵卵和照护幼雏的活动。
繁殖期的流苏鹬是惟一易辨性别的鹬类,雄鹬的头和颈有丰富的饰羽,面部裸露,或布满细疣状物,尾侧有白色覆羽,几乎抵尾尖;雌鹬体型小,面部无裸区,头和颈无饰羽,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颈和胸多黑褐色斑。它们常边走边啄食,主要以甲虫、蟋蟀、蚯蚓、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植物种子。
当太阳悬在空中不落的时候,比森林边沼泽地更加喧闹的,是海浪击拍的悬崖上。斯堪的纳维亚号称拥有全球最大的海鸟繁殖群,小海雀、三趾鸻、海鸠等都在这里享用大海丰盛的午餐。极其有趣的是,喙短翼和尾也短、有前趾无后趾的三趾鸻,平均三只只产蛋两枚,而在两枚蛋中,只有半数的雏鸟可以活下来。
三趾鸻经常在海岸和海滩上奔跑,寻找小型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充饥。鉴别它们的简易办法,是它们胆量很小,警觉灵敏,受惊时迅速飞起,会发出悦耳的鸣啭。它们成群地觅食和旅行,迁徙的路程很远,在南半球越冬,夏天来到北极附近繁殖,亲鸟共同孵卵育雏,幼雏生有绒羽,出壳后不久便能跟随亲鸟跑动。
海鸠也在悬崖上筑巢,常常与三趾鸻混在一起,形成高密度的繁殖群,有时多达十万对。海鸠有时也称海鸽,短嘴短尾巴,黑色的翅膀也又窄又短。它们天生是一把游泳好手,通常会潜入海里几十米深捕鱼。潜入海水深处,海鸠除了具备发达的呼吸系统之外,还要具有特殊的身体结构以抵抗海水的巨大压力。
海鸠除了繁殖很少上岸。它们不会筑巢,而是直接将蛋产在光溜溜的悬崖峭壁上。并且,每次只下一个蛋,不怕会被风刮跑。因为,海鸠蛋的形状很像一只陀螺,也就是一个不倒翁,重心极低,狂风吹来,只会原地滴溜溜地打转,而绝不会被风刮跑。雏鸟出壳3周后,便会跳下悬崖,与亲鸟一起到海上觅食。
在斯堪的纳维亚,盛夏是一个最好的时节,波罗的海也不例外。波罗的海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是一个浅海,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岛屿林立,海湾众多,海岸线十分曲折,南部和东南部是以低地和泻湖为主的海岸,北部以高陡的岩礁海岸为主,全年以西风为主,秋冬季常出现风暴。
波罗的海四面几乎被陆地所怀抱,由于北大西洋暖流难以进入,海水得不到调节,致使冬季气温比较低,夏季气温不高,海水又浅又淡,很容易结冰。在波罗的海的许多区域,大片的海底已演化为水下荒漠,大量的海底植物和动物死亡,沿岸灰海豹的生存状况也已遭到严重威胁,它们的数量曾一度降至4万头。
灰海豹的身材呈流线型,动作灵活,在水中通常是单独或者分散的,并且经常用鳍踩水,像竖起的空瓶子般保持垂直的姿式,只有头部暴露在水面。脸上的胡须对海水的动静极为敏感,以鲑、鳕、鲱、鲽等鱼类和头足类、节肢动物为食,靠胡须来追踪猎物。灰海豹也是一夫多妻制,一旦岸上,它们一般群居。
正值斯堪的纳维亚的盛夏,水域温暖,食物充足。在河边石滩上用粗树枝铺成的盘状鸟巢里,三只小鹗破壳而出已经几个星期了。它们成长得很快,胃口也越来越大,亲鸟每天都得拼命地抓鱼。再过一个月左右,在它们所需的鱼儿被封冻之前,它们就得学习飞翔技术,然后独自出发,翱翔七千公里前往非洲。
鹗的雏鸟为晚成性,成长期又非常短暂,孵出后,亲鸟对巢中的雏鸟关怀备至。在成长期间,一只雄鹗一天至少得捕获8条鳟鱼,才能满足它们的食欲。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填饱它们的肚子,小鹗就没有足够的体力支撑即将的长途跋涉。不过,在小鹗出生七周之后,开始可以飞出巢穴时,亲鸟便不再喂养了。
当三只羽翼丰满的雏鸟在窝巢上展翅欲飞时,雄鹗叼来了最后一条鳟,这时,三只雏鸟正埋头抢吃,它们还不曾知道,母鹗已经独自离它们而去了。不久后,父鹗也会舍弃它们,顾自离开。接下来,长大了的小鹗就要完全依靠自己,进入未知的世界了。据悉,在育成的小鹗中,只有十分之一能够成功抵达目的地。
被困在格陵兰岛海岸的北极熊孤立无援,对于它们来说,夏天可是最难熬的时光。为了觅食,它们常常会走上数百公里,结果,诺大一块地方,就是找不到一具动物的腐尸,能够寻觅得到的鸟蛋也寥寥无几。大多时候,它们偶尔也会吃点浆果或者植物的根茎,还会到海边捞取冲上来的海草补充身体所需能量。
与大多数动物相比,时机对北极熊更为关键。当初海冰融化时,它没有跟着浮冰向北移动,真是错失良机。如今,它被困在格陵兰岛的陆地上,捕猎场地遥不可及,身上的脂肪消耗越来越多,个子也越来越瘦。只有熬过这太阳不落的极昼,待到极夜来临,浮冰回来的时候,才能得以重新踏上寻觅海豹的路途。
正当北极熊在格陵兰岛上苦苦挣扎的时候,海象则在沙滩上享受夏日的休闲时光。顾名思义,海象即海中的大象,它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刚毛,眼小,视力欠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鳍状,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
海象主要生活于北极海域,也可称得上北极特产动物,有人称它们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海象的整个躯体呈圆筒状,雄雌的体重悬殊,不过,无论雌雄都长着一对重约4公斤,长近90厘米的獠牙,沿着嘴角向下伸出,并且一生都长个不停。挖掘食物,攀登岩石,抗击敌手,这对獠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武器。
海象以软体动物、蠕虫、螃蟹、小虾等为食,尽管它们极为弱视,无论雄性和雌性,却都长有触须,这种敏感的胡须能长到15厘米长,可以沿着海底定位食物来源。不管天气如何,它们每天要潜水一百多次,用右鳍肢挥开沙子,凭借敏感的胡须找到蛤蜊,一天就能吸光两万两千只蛤蜊的肉,相当于75公斤。
白昼越来越短,阳光不再温暖。斯堪的纳维亚沿岸的海风肆虐着大地,风越来越大,越来越冷,改变着大地的面貌。陆地上的温度比海洋上降得更快,雾气弥漫,季节更迭,黑夜即将降临,大规模的迁徙开始了。很多动物都会集体出走,到南方度过严冬;留下的动物,只有最坚韧的,才能熬过下来的6个月。
丹麦的椋鸟成群起飞,在天上变成黑压压的一大群,开始往南飞向英国。如果受到猛禽惊吓,位于群体边缘的鸟儿最容易受到攻击,因此,每只椋鸟会不断变换位置,尽量靠近同伴,模仿彼此的动作,把掠食动物弄迷糊。如果猛禽向鸟群中间冲击,椋鸟还会不断变换阵势,演化岀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云团"来。
椋鸟习性大都为地栖性,有的为树栖,喜结群,叫声嘈杂。大部分的椋鸟为黑色,羽毛有金属光泽,嘴微下曲,翼长而尖,腿和脚粗壮。一些有冠或有供炫耀的垂肉,或皮肤裸斑。它们经常成一大群地聚集在一起,在飞行或栖息时喋喋不休。紫翅椋鸟除了捕食昆虫,也吃谷物和小果实,还与其他鸣禽争夺食物。
极夜降临斯堪的纳维亚,太阳大概有3个月不会爬上地平线,寒风到处肆虐,海岸线已被冰雪覆盖,天地一片白茫茫。毎年的这个时节,棕熊与世无争,躺在地窝里睡大觉;狼、狼獾和乌鸦都在密切地关注对方,任何一点新鲜食物都得小心看守;北极熊则恰好相反,它会趁着冰天雪地伺机出击,大显身手。
北欧的整个冬天都会被冰雪覆盖,黑沉沉的日子只有极光能够穿透薄暮,波罗的海的灰海豹对此却不介意。这是母海豹生产的时节,它们熙熙攘攘地拥挤在一起,母海豹还得保护和养育幼崽。然而,体重三百公斤的公海豹却四处悠逛,心里只想着与相中的母海豹交配。稍不留意,幼小的海豹或许会被活活压死。
灰海豹是一夫多妻制,尽管是母海豹哺育幼崽的季节,公海豹还是到处寻找与母海豹交配的机会,甚至,为了抢到母海豹而大打出手。它们可怕的尖牙往往会伤害对手而导致重创,或许也会殃及无辜的小海豹。在冰封期间,海豹的死亡,无形之中却为其它动物带来生机。特别是以鱼为渔的海雕,更是求之不得。
风雪持续不断,山野白茫茫一片。狼獾的地盘十分广袤,它们会定期到处巡视,寻觅被风暴冻僵的动物死尸。毛绒绒的脚掌和锐利的爪子是它们天然的雪地鞋,强有力的颚骨让它们可以直接啃噬冷冻的食物。树梢上的乌鸦紧紧地盯视着它们的一举一动,知道它们会在尸体上留下恶臭的记号,或者把食物藏起来。
白茫茫的雪地上,猞猁凭借敏锐的听觉和灵敏的嗅觉,依然在到处寻觅着。很少有动物能够像猞猁这样,不时找到厚厚积雪下面旅鼠或雪兔的足迹。俗话说,狡兔三窟。冬季降大雪后,雪兔会挖一些一米多深的洞穴居住在里面,并且在雪地上形成纵横交错的跑道。即使如此,它们依然难得逃避猞猁的追根刨底。
斯堪的纳维亚的海岸是一个时刻变化着的世界,海洋打造了大地,也影响了这里所有动物的命运。冰块在海面上漂浮,最终抵达海岸。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的北极熊,好日子回来了。随着海冰封冻,又吃上了环斑海豹,它终于恢复了状态,重新统领了这片极地,直到北冰洋再度融化。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很广阔,从北美洲的冰冻海岸到俄罗斯的边境,一部分在北极圈内。这里冬夏温差极大,大地无法预测且又不稳定,有北极的严寒,又有地壳热能向地表释放的火热,用一句俗话说,就是冰火两重天。也就是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生命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从而进化出了难能可贵的生存策略。
在冰岛北部无遮无蔽的高地上,冬日的气温可低至刺骨的零下39摄氏度,普通的哺乳动物尚若待上几分钟便会呜呼哀哉的地方,与大型家猫体型差不多的北极狐,却具有神奇的能力,抵御着一月的凛冽寒风。它们皮毛浓密,鼻短耳短,颊的后部生有长毛,跖部也密生长毛,这是它们长期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
北极狐不仅拥有在动物界最温暖的外衣,而且能减少暴露在外身体部位的血流量,从而有助于保持珍贵的体温。它们喜欢在丘陵地带筑巢,当遇到暴风雪时,可以呆在窝里一连几天不出来;即使待在在雪地里,也可以蜷成一团等待状况改善。当巢穴中储存的食物消耗殆尽时,它们还会跟踪北极熊拣食残羹剩饭。
在冰岛,地貌仍在变化之中。一个山间盆地,可以见到池里热水缓缓流淌着。每隔几分钟,平静的池水便开始翻滚起来,发出类似开锅时的呼噜声,声响越来越大,气泡翻腾,终于在刹那间,变成一条水柱冲天而起......这是地下的水道和看不见的熔岩流在此相遇,滚烫的水变成蒸汽,以高压间隙泉的形式喷发。
格陵兰岛气候严寒,冰雪茫茫,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是它广大而厚实的冰原,其规模之大仅次于南极洲,白色眩目并无限延伸的冰原上风雪肆虐,是地球上的第二个"寒极"。该岛的地质结构为加拿大地盾的延伸,由坚硬的前寒武纪岩石构成。东南的贡比约恩斯山高3,700米,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最高峰。
就在格陵兰岛光秃秃的冰原上,依然生活着从史前时代开始就少有变化的麝牛。麝牛躯体敦实,颈背至肩部的鬣毛下垂如披风。体毛分成两层,上层针毛可防雨雪并耐磨,下面还有一层厚绒毛,既坚韧又柔软。它们不用躲避风寒,反而选择在高地上露宿,积雪被强风吹袭,它们更容易吃到雪底下的青苔和嫩草。
位于北大西洋中部的冰岛,北边紧贴北极圈,夏季日照长,冬季日照极短,秋季和冬初可见北极光。整个冰岛是个碗状高地,四周为海岸山脉,中间为高原,西部和西南部分布有海成平原和冰水冲积平原,低地面积很小。就在这片平原上,一群放荡不羁的冰岛马耐受了大多数大陆亲戚无法忍受的严寒气候。
冰岛的冬季日照极短,是世界上唯一可全境观看北极光的国家,从秋季开始就可以见到:一道极光突然间闪现,绿色的光束从天空的一角跨越另一角,不停地变幻形状,一般来说会持续数分钟,然后逐渐褪去;有时,还会出现瑰丽的绿、黄、紫、红色的光带,能见到这么壮丽的色彩,心中的感觉简直太美了。
北极光是由太阳风暴引起的,高能带电粒子形成太阳风撞击地球的大气层,这些肉眼看不见的能量束被挤压到南北极,就形成了大自然的霓虹灯。一次极光释放的能量,足够整个美国使用一天。冰岛太偏远,以这里为家的动物少之又少,除了冰岛上唯一的原住民北极狐,没有多少生物能够亲眼目睹这种奇观。
北极狐的祖先是在最后一次冰河期被困在冰岛上的,长年的与世隔绝,因为没有天敌,不需要保护色作掩护,造就了它们与众不同,终年的皮毛都是深色的,即使在白雪皑皑的时节,依然一身棕灰色,让它们在雪地里格外显眼。岩雷鸟是北极狐极可口的野味,然而,每当北极狐出现时,岩雷鸟早就有所警觉。
栖息在亚高山草甸和冻原地带的岩雷鸟不愧是伪装大师,除了眼睛上面血红色的肉冠和嘴角到眼睛后面的一条黑纹,浑身几乎都是雪白色的,与冰天雪地兰浑然一体,让北极狐几乎看不到它。长着羽毛的爪子有如雪地鞋,轻抖翅膀更是走如疾飞。不过,春天冰雪融化地表裸露之后,它们的羽毛又会变成斑点棕色。
岩雷鸟是松鸡家族中的一种,羽色与柳雷鸟很相近,只是夏季的羽色比柳雷鸟浅淡一些,主要多在地面上活动,叫声粗犷,飞行迅速,但不远飞。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动,通常三五只小群,有时可达数百只。食物主要是桦树、柳树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芽包、嫩叶、花、浆果、种子和果实等。
繁殖期的雄岩雷鸟眼睛上面的肉冠膨大,色彩也变成更为鲜艳的血红色,并各自在自己的领地内不停地鸣叫和飞翔。如果有其他雄鸟入侵时,就会将肉冠竖起,尾羽敞开,立即飞过去驱赶;当雌岩雷鸟被它的求偶鸣叫吸引过来时,则会弓着颈部,翘着尾羽跑上前,半张着双翅,头部向雌岩雷鸟伸出,表示求爱。
雄岩雷鸟求爱时,雌岩雷鸟便会低下头,微张着双翅,伸体向下倾斜。此时,雄鸟就会廹不及待地跳到雌鸟的背上,咬住后颈的羽毛进行交尾。交尾结束后,雌鸟开始独自营巢,雄鸟又会重蹈前辙,继续向别的雌鸟求爱并交尾。雌鸟通常会营巢于雄鸟的领地中,雏鸟孵出后,会随亲鸟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山坡地带。
世世代代居住在冰岛上的北极狐,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夏天,它们捕捉小鸟,捡食鸟蛋,或者在海滩上捞取贻贝等软体动物充饥。到了秋天,它们也到草丛中寻找一点浆果吃,以补充身体所必须的维生素。不过,到了冬天,北极狐经常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而,它们常常把吃剩的食物埋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比起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冰岛,斯堪的纳维亚的环境更不稳定,生活在这里的北极狐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它们会在冬季离开巢穴,迁徙到600公里外的地方,第二年夏天再返回家园。平均一天能够行进90公里,并且可连续行进数天。一路上除了猎捕旅鼠、雪兔、松鸡等,还不时拣食北极熊所吃剩的残羹剩饭。
冰岛马在冰岛语里的意思是"抢眼的鬃毛"。它们的祖先,是在一千多年前由维京人用船带来的,多少年以来不曾跟其它品种有过杂交,是世上血统最纯洁的马。经过了一百代左右的繁衍,已经进化成了独一无二的品种,体型虽小,力量却惊人,而且体魄强壮,不畏严寒,适应了冰岛上十分严苛的生存条件。
维京人即北方来客,就是北欧海盗,一千多年前生活在挪威、丹麦和瑞典一带,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公元815年,维京人罗加兰离开法罗群岛时放了两只乌鸦,朝着乌鸦飞行的方向航行,很快就看到了冰岛。
随后,维京人一批批来到冰岛并划定他们的新界地。从870年到930年,有一万多名维京人来到岛上定居。
冰岛是地球上火山密度最高的地方,这个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岛屿,竟然有130座火山,自从有人类居住开始,已经有18座火山先后喷发过很多次,平均每五年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这里除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外,还有许多冰川,喷发的显著特点是冰火交融,其结果是融化的冰川形成了洪水。
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上,这个中脊是分隔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地方。可以说,冰岛同时位于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上。这个中脊高出周围洋底不少,在冰岛这里露出海面形成了世界上第18大岛。这里是板块运动活跃的地方,所以经常有火山爆发,喷发时,冰水与岩浆相互作用,产生了地质学上的射气岩浆喷发。
一大群正在游弋的鱼群竟然被冻凝在靠近海面的冰层中,依然保持着游动的姿态和方向。这番罕见的景象是在挪威小岛罗文德附近的海中出现的。其实,当地的气温并不算太低,只有零下7.8摄氏度,但是,斯堪的纳维亚冬日的寒风太过凛冽了。由于冰面冻得结结实实,那些想吃到免费午餐的动物也无可奈何。
芬兰广阔的森林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栖身之地。生活在这里的赤狐,与在冰岛上的北极狐一样,总会饱时不忘饥日,把平时吃剩的食物藏起来,等到食物匮乏时,再将其作为救命粮。不过,风雪过后,要找到早先埋藏的食物,可不是一桩简易的事情。有时,得费了好大的劲,刨开很多地方,方能填充饥腹。
在白雪皑皑的季节,躲在积雪里的旅鼠,自然成为赤狐猎食的目标。它们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舒适的地下小窝里垫着羽毛和树叶,并且在小窝的周围还构筑起四通八达的冰雪隧道,这让它们能够寝食无忧度过寒冬而不必冬眠。不过,在雪地里追根刨底擒获旅鼠,可是赤狐的拿手好戏。
旅鼠的生存充满危机,偶尔到地面逛逛也是危险的举动。猛鸮在雪地里的擒获本领,较之赤狐可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没有耳簇羽,面盘也不明显,体形与隼类相似,与其他夜行性鴞类在体形和羽色均不相同,可以在白天活动和觅食,尤其是清晨和黄昏的活动十分频繁,飞行迅速,视觉敏锐,很少失手。
猛鴞栖息于针叶林和混交林中,营巢于枯树顶端的洞中,有时也利用乌鸦和喜鹊等鸟类的旧巢。叫声与鹰类相似,虽然比较单调,却十分悦耳动听。休息时大多栖于树木的顶端,见到猎物时猛扑下来,靠近地面疾飞,扑向猎物;或在高空滑翔,发现猎物后再俯冲而下。主要以旅鼠为食,也捕食山鸦、松鸡等。
旅鼠处于食物链的底层,不管地上跑的,还是天上飞的,只要是掠食动物,都会打它的主意,对于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的猞猁来说,更是极为嗜好。它们两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长着耸立的丛毛,善于探测动静;大爪子上包被着毛茸茸的兽毛,在积雪中移动相当于雪靴的效果,捕捉旅鼠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猞猁是一种离群独居,孤身活跃在广阔空间里的野生动物,是无固定窝巢的夜间猎手。它们不畏严寒,耐饥性强,而且擅于攀爬及游泳,主要食物是各种野兔,除此之外,它猎食的对象还包括各种鼠类、旱獭和各种鸟类,有时还袭击麝、狍子、鹿等。冬季捕获猎物后,会将吃剩的肉冷藏起来,待饥饿时再取食。
猞猁善于游泳,但不轻易下水。它爬树的本领也很高,可以从一棵树纵跳到另一棵树上,捕食树上的鸟类,不管是雷鸟、野鸽,还是各种雉类,尤其是在夜间,当林中一片寂静,栖居在树上的鸟类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便伸出利爪得心应手地猎取食物。并且,它还有一套扒窃其它掠食动物战利品的娴熟伎俩。
在斯堪的纳维亚,狼獾以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为家。它们将自己的领地定得十分广阔,似乎精力十分充沛,不停地巡视领地,毎到一处,都会撒上一把尿做记号,表示这是它的领地;还表示,领地里所有的猎物都从属于它,包括旅鼠、兔子、鸟儿,甚至大至驯鹿、驼鹿,不管是死是活,统统都是它的囊中之物。
狼獾长相看似憨厚可爱,其实是一个无情杀手。一条蓬松的长尾象貂,身体和四肢粗壮像熊,外形上介于貂与熊之间。不过,它们与貂和熊都没有血缘关系,倒是与臭名昭著的黄鼠狼是近亲。与黄鼠狼一样,它们的肛门附近也有发达的臭腺,以臭腺分泌出来的气味熏臭全身,让天敌无从下口,从而逃之夭夭。
狼獾生性贪吃,特别嗜食驯鹿和驼鹿的尸肉,其拉丁学名的原意即为"贪吃"。并且,它们还是扒窃高手,常常盗走别的掠食动物保存起来的食物。平时,它们生性机警,行动隐蔽,性格凶悍,连性情狡猾而又谨慎的猞猁也得退避三舍。不过,每当它们苦苦厮守多时而稍有不慎之际,总还是让猞猁钻了空子。
渡鸦的嗅觉异常灵敏,能及时发现雪地上的动物僵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嘈嘈切切乱叫。每当饥肠辘辘的狼獾听到渡鸦的叫声时,便知道进食的机会来了;然而,每当狼獾找到驯鹿的尸体狼吞虎咽,饱吃一顿之后,却常常为渡鸦的嘈嘈切切而揪心。它小心守护着,丝毫没有让渡鸦分享的意思。
狼獾与灰狼一样,有一副强有力的颚骨,可以让它们直接啃噬冰天雪地里冷冻的动物尸体。不过,它们又与灰狼的团队协作径相不同,独自闯世界。即使有撒把尿的绝招,渡鸦可不领情。渡鸦早已明白,只要有狼獾在,它们就有机会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