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黄皓强度时期蜀汉的宦官黄皓,为什么诸葛亮不杀他

蜀汉宦官——黄皓
黄皓(?--271年),三国时蜀国的宦官,、。后主渐长,日益宠皓,景耀元年,皓始专政。甘陵王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姜维常征伐在外,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樊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董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代允为侍中,与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后众多附皓,而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不从。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种麦,以避内逼耳。右大将军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景耀六年,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孔明《》总结前后汉兴亡的原因,用以告诫刘禅,确是语重心长,言真情切。而刘禅并没有如孔明所希望的,亲贤臣,远小人,以兴汉室;而是亲小人,远贤臣,重踏桓、灵覆辙,断送了蜀国江山。董允死后,在侍中推荐下,黄皓先成为并得到后主宠幸。
初,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对宫中之事,便推荐董允辅助后主。董允性情刚直,嫉恶如仇,国之贤才。临出发前,诸葛亮又上奏著名的,荐举、费祎等人,匡扶大业。此数人果然不负众望。正气上升,则邪气下降,贤良当政,则没有奸小的市场了。董允辅助幼主时,黄皓一直只不过是个的小官,奸诈伎俩难以得施。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董允去世后,黄皓便无所顾忌,粉墨登场了。接替董允任侍中的是,此人善弄权术,好察颜观色,逢迎意旨,得到大将军费祎赏识而破格提拔,入宫后,又很快受到后主重用,倚为臂膀。臭味相投,黄皓很快和他狼狈为奸,互为表里。董允执政时,黄皓日日苦闷,倍感无出头之日,说是董允阻碍了他的仕途,使“才能”难以发挥,因此对他恨之入骨;操纵权柄后,便加倍报复。他大肆诬蔑董允,,有些所谓“罪证”说出来是极可笑的。他说董允有一次上朝奏事时,眼睛向上面看,这是眼里没有陛下;把董允经常进谏,说成是故意挑刺,与陛下作对。后主初不以为然,一笑置之;黄皓说得多了,三人也成市虎,便真的怀疑起董允来。史书载,“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那就得让后主最大限度地放权。黄皓怂恿后主外出游观,自己有时随行,招摇过市,主高奴也贵嘛;有时留在宫内,临时处置一些事情,每每趁机大捞一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嘛。、此外,还为后主“增广声色”,遍选民间美女,网罗歌伎,使后主日日沉湎声色之中不能自拔。
深得孔明兵法的姜维是蜀国后期的“擎天柱”,是个赤胆忠心的人,他秉承孔明遗志,九伐中原,虽无大胜,但也挫伤敌胆,使之不敢正窥西蜀。当姜维正在前线浴血奋战,困魏国名将邓艾于祁山时,忽连接后主的三道诏书,促其班师。原来是后主听黄皓谗言:“姜维屡战无功,可命代之。”阎宇何人?他只因阿附黄皓,遂得重爵,官至右将军。黄皓本想用阎宇代姜维,后知邓艾善用兵,恐阎宇非其敌手,又寝其事。任用大将,如此儿戏,是撤是用,全凭一宦官作主,确是超级庸主。姜维回,得悉此事,入奏后主说:”黄皓奸巧专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陛下近则鉴于张让,远则鉴于赵高。早杀此人,朝廷自然清平,中原方可恢复。”后主笑说:“黄皓乃趋走小臣,纵使专权,亦无能为。”姜维因不能杀黄皓担心被其所害,乃听从郤正之言,领军前往屯田,以充军实,徐图进攻。自古以来,庸主当政,小人弄权,大将在外难于立功。昔”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谗回。”姜维岂能例外!
刘禅昏庸透顶,黄皓专权胡为,西蜀之亡是必然之事。钟会、邓艾大举兴兵入侵西蜀,姜维即起之兵前往拒敌,并上表请派精兵分守战略重地阳安关和阴平桥,并指出“若失二处,汉中不保矣。”在这危急关头,刘禅竟听黄皓之言,召师婆入内殿问吉凶,她以“西川土神”附身,胡说什么“陛下欣乐太平,何为求问他事?数年之后,魏国疆士亦归陛下矣。陛下切勿忧虑。”自此,刘禅深信师婆之说,遂不听姜维之育,每日只在宫中饮宴欢乐。姜维累申告急表文,皆被黄皓隐匿。因此,使钟会轻取阳安,邓艾偷渡阴平,姜维虽仍和诸将死守剑阁,使钟会受挫,不能前进,可是邓艾已直趋成都,刘禅已面缚舆梓出阵,姜维纵有“回天力”也无济于事了。
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即使他并不像秦代太监赵高一样有着大权力,但还是能把蜀汉给灭亡掉。如果他有一天权力像赵高一样大,那就更为可怕。你想他并没多大权力都把国给灭了,他如果有权力了,那这蜀汉还能维持得到几年,刘禅能做的了四十年的皇帝吗?他和赵高,李辅国,童贯,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安德海,崔玉贵等十人,是历史上最臭名远扬的宦官。黄皓一生都没有做过什么大气的事来,只干些阴险的勾当。而且此人城府极深,几乎姜维都猜不透黄皓的意图。此人可与庆父,赵高,董卓,李林甫,秦桧,魏忠贤,和珅等奸臣相提并论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黄皓是历史上最臭名远扬的宦官,为何诸葛亮在世不杀他以绝后患?黄皓是历史上最臭名远扬的宦官,为何诸葛亮在世不杀他以绝后患?欲戴王冠百家号黄皓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名宦官,在刘禅登基后,便开始对这位君主阿谀奉承。黄皓此人,嘴皮子功夫非常厉害,经常给刘禅拍马屁,拍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而刘禅天生就想的少,没有那么多心机,所以也吃这套,慢慢地就相当宠幸他的这位大臣,诸葛亮在世时,黄皓还不是个奸臣,诸葛亮所说的亲贤臣,远小人,也只是在告诫刘禅,要这样做,刘禅登基的时候才十七岁,还未加冠,当时的黄皓就是个小太监,伺候刘禅而已。而在当时的蜀国,诸葛亮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还不算,诸葛亮还能够经常教训蜀国的皇帝刘禅,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的权威是比皇帝还要大的。而黄皓虽然只是个小太监,但毕竟是刘禅身边的近侍,如果随便杀了皇帝的近侍,那么和曹操又有什么两样?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仙,他怎么知道这一个不起眼的人会是以后祸害,他都没有办法预料到他的儿子和孙子会战死在绵竹关,自己家里的人也算不了,何况这个黄皓。诸葛亮是234年死的,董允246年死的,董允死了的时候,他才跟董允的接班人陈祗两个人相互勾结,开始了祸害蜀汉。在此之前,黄皓只是个黄门丞。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黄门丞就是辅佐黄门令的人,换句话就是他连个太监头都不是,诸葛亮是在公元234年逝世,而据史书的记载直到24年后,也就是公元258年黄皓才开始乱政,还有就是因为诸葛亮是个忠臣,若是刘禅决意不杀他,那么忠于君主的诸葛亮,也是不会下手的,毕竟“臣威逼君”,这不是一件忠臣会选择去做的事情。但诸葛亮会一直留心他,通过自己的手段不会让他胡作非为。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欲戴王冠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欲戴王冠每日不断更新历史讯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帖子主题:诸葛亮选错姜维致蜀国灭亡吗?
共&9171&个阅读者&
军号:5779373 工分:454746
/ 排名:172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诸葛亮选错姜维致蜀国灭亡吗?
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军事的失败无疑是致命的,姜维决策失误,是蜀国迅速土崩瓦解的最直接动因。所以说,姜维并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英雄、柱石臣,亦非登高望远的文武奇才,而传说中智勇双全的他,恰恰就是因短视与骄矜而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而那位神一般的诸葛亮,则负有排斥异己、任人唯亲、用人失察的连带责任。空城计绘画作品中的诸葛亮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自成立到覆灭,只历刘备、刘禅父子二帝,存续了短短42年,这僻处西南一隅的羸弱小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如昙花一现,却留下许多经典传奇故事,让后世无数英雄扼腕长叹,涕泪满襟。关于蜀国迅速败亡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争论至今,仍不绝如缕。导致蜀汉政权过早消亡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蜀国地理位置偏僻,地利上就有先天不足,巴蜀虽号称天府之国,但其地域狭窄,空间逼仄,不论经济还是人才,均无法与强大的曹魏相抗衡,综合国力更是无法与占据北方广袤的地域、人才济济、正如日中天的曹魏相提并论,因此在三国旷日持久的对峙中处于下风,无力与曹魏甚至东吴打持久战、消耗战,败亡是早晚之事。也有人认为,刘备之子刘禅是个昏君,他整日浑浑噩噩,贪图享乐且好赖不分,他无端猜忌诸葛亮,重用宦官黄皓,极力设障阻挠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如此扶不起的刘阿斗,蜀国不亡在他的手里才怪!还有一种看法却有些惊世骇俗,认为导致蜀国灭亡的罪魁不是别人,正是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相诸葛亮。诸葛亮误国说虽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细究起来却不无道理。他举全国之力六出祁山,几乎耗尽了国力、财力、民力,典型的穷兵黩武,却难建尺寸之功。他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使英雄失望,人才流失,他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即是明证,因此人才匮乏的蜀汉被能人辈出的曹魏击败亦是顺理成章之事。这些看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有些似是而非。导致一个政权失败的原因有许多,比如因君王倒行逆施而使民心向背、经济衰落、政局动荡、强敌入侵、领导人德才不备、体制积弊等等都能让社稷产生不稳甚至垮塌,但其中最直接、最快速的原因大都是因军事上的失败而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诸葛亮在世时,为解蜀国的战略困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六次兵出祁山,大举北伐曹魏。蜀军六出祁山,虽然于大局无补,但也牵制住了曹魏的大量精锐与注意力,在战局上蜀国似乎还略占上风。但是,诸葛亮出师未捷,却过劳身死,就在他死去三十年后,曾经采取主动进攻战术的蜀汉竟变得不堪一击,并迅速土崩瓦解,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大变化。因此,似乎可以换一种角度,从军事胜败的层面去理解蜀汉兴亡的内因。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死后蜀国军队进取心全无、胜少败多,而陡然间“攻守之势异也”呢?既然已经找到蜀国短命的症结,那么就可以最快速度接近真相。那位由诸葛亮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并对之寄予殷殷厚望、被后世喻为“陇西奇才”的前曹魏降将——姜维,抑或就是蜀国败亡的罪魁祸首呢!?正是因为诸葛亮看人走眼,错选不堪大用的姜维接自己的班,这才导致蜀汉后继乏力,昏招迭出,最终满盘皆输的。当初诸葛亮赏识姜维之才,于是有意栽培、攫拔他,一直把他当自己的接班人培养。诸葛亮死后,姜维毫无争议地成了蜀军的统帅。姜维成了蜀国三军总指挥后,很快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军事变革”,他几乎否定了恩师诸葛亮以往拟定的对魏主动进攻的军事战略,而采取了另一种全新的、显得很被动保守的战略战术思维——古文献称其为“敛兵聚谷”。关于姜维的“新军事变革”,古文献是这样诠释的:(简译白话文)当初刘备派魏延镇守汉中时,前方只虚设疑兵,主力都集中于外围,魏军轻易攻不进来。兴势山战役爆发后,蜀将王平之所以能大胜魏军悍将曹爽,就是因为这种军事部署十分正确。而姜维却认为这样虽然可以防御敌人,但却无法大规模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获取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接替诸葛亮统领蜀军后,几乎全盘否定了魏延、王平的成功经验,而是用一种新的战法取代了早已被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攻守模式。姜维把自己发明的新战法叫作“敛兵聚谷”。按姜维的思路,就是等曹军来攻时,故意弃守外围,诱敌深入,然后坚壁清野,大军退守第二道防线也就是汉、乐二城,凭高城深堑抗拒并拖住敌人,使来犯之敌无法再进一步。一旦敌军侵入,可命小股蜀军做游军不断袭扰之,截断其粮道,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让他不得休息,久之敌必不战自乱。敌军粮草匮乏,必定难以持久,待他大举撤退时,我蜀军主力倾巢而出,配合游军并力追歼,定可大获全胜。姜维确定了新的战略思想,并很快付诸实践。姜维命令胡济守汉寿城,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为了夯实效果,他又在长安、建威、武卫、石门、临远等地建立军事防御工事,与前线三城互为拱卫、遥相呼应。姜维的新战法看似无懈可击,实则有很多硬伤,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他的战略构想似乎和当年那位只善纸上谈兵的赵括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看似完美实则先天不足的新军事思想,主要是由蜀国与魏国之间那巨大的实力差距所决定的,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决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彼时,来自中原的魏军以骑兵为主,而来自西蜀的汉军以步兵为主,论机动能力,步卒哪有骑兵效率高?即便魏军因粮草不济准备大举后撤,靠双腿行进的蜀军哪里追得上来去如风的魏军精骑?军力、装备、速度皆不如敌人,对北撤魏军实施合围、聚歼的战略构想不过是姜维一厢情愿的空想。先诱敌深入,再聚而歼之的想法本身没问题,这也是历代兵家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但彼时的蜀汉相较于强大的曹魏,此举无异于“以兔搏鹰”,基本毫无胜算。姜维没有算到的是,假如撤掉外围守兵,把曹军放进来,蜀军回撤至第二道防线也就是汉、乐二城据守,此举看似合理,实则等同玩火,没有了战略纵深,实力不济的蜀军就会“请神容易送神难”了。假如汉、乐二城被魏军攻陷,整个防线就会被撕开一道巨大的口子,蜀军屏障一失,无险可守,汉中一带一马平川,接下来的糟糕情形就不难想象了。想当年,刘璋再三邀请刘备入川,就是因为盘踞汉中的张鲁发兵侵入西川,西川已经危若累卵。得汉中者得西川!对于蜀国来说,汉中的战略地位之重可想而知。之后发生的事情,证实了因姜维的战略误判,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蜀军的前沿守军尽数撤防汉、乐二城,魏军蜂拥而至,汉、乐二城很快被攻陷,汉中岌岌可危。古文献记载,蜀军按姜维的部署,全数回防汉、乐二城。蜀将王含和蒋斌各率五千人马分守二城。魏军大将钟会命荀恺、李辅各领一万人马,分别将二城围得水泄不通。钟会则率魏军主力,绕汉、乐二城而过,径直往西直奔阳安而去。在深谋远虑的钟会眼里,汉、乐二城再固若金汤,一旦被围,也不过是两座难有作为的孤城而已。大军绕过这两个孤立的据点直取汉中,姜维绞尽脑汁布下的防线已经形同虚设,汉中则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到手了。汉、乐二城被荀恺、李辅部魏军攻陷,钟会则亲率主力打下阳安,从容屯驻于剑阁,等于一把扼住了西川咽喉。魏军另一位主将邓艾得知剑阁已经被己方攻占,于是放心大胆地寻找入川捷径,演绎了一出军事史上以出其不意而着称的精彩战例——偷袭阴平。假如汉中不沦陷,则易守难攻的剑阁雄关就是一道鸟飞不过的天险,那么邓艾绝不可能如此顺利的偷袭阴平,直取西川,蜀国凭借秦岭、巴山这两道天然战略屏障,也不会如此迅速地走向毁灭的深渊。诸葛亮选错姜维致蜀国灭亡吗 诸葛亮生前定下的伐魏战略,虽不一定能大获全胜,但却可以最大程度的御敌于国门之外,为蜀国争取更大的战略伸缩空间。谁料诸葛亮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姜维在魏军大举来犯、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竟然不顾敌强我弱的形势,让魏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轻取汉中,然后偷渡阴平,窥视成都。以雄才大略着称的“陇西奇才”的姜维,竟然出此下策,确实让人费解。姜维为何全盘否定恩师诸葛亮制定的对魏战略,他怎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擅改前辈早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方针、理念,让钟会、邓艾轻易得手呢?有人说姜维长期统兵在外,采取“敛兵聚谷”的策略,实则是为了率军远出,借此躲避后主刘禅的猜忌。也有人说姜维本就是魏人,当初因迫不得已而降蜀,其内心不会真的为蜀效死力。更有人说他后来降魏并非诈降,而是真降,事实果真如此吗?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做讨论了。西晋文学家、思想家傅玄曾经评价姜维道:“维为人好立功名”。意思是姜维好大喜功,有些不切实际。也就是说,姜维为了自己建功立业,扬名立万,有些急不可耐,他罔顾事实,急于求成,以至于利令智昏,结果不但没有成就自己的功业,反而断送了蜀汉江山,倾覆了家国社稷。傅玄的评价很是中肯到位,可谓一语中的。曾担任蜀国军师、尚书令、大将军要职的智者费袆曾经屡次劝诫姜维,希望他以大局为重,不要急功近利,老是寄希望于一战而定乾坤,兴复汉室的宏伟构想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需谨慎从事,一步步来,切忌朝令夕改、轻率冒进,一旦落子不慎,必至满盘皆输。只可惜姜维极度任性,缺乏大局观且不听规劝,而一意孤行,终让费袆的预言一语成谶。当然,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军事的失败无疑是致命的,姜维决策失误,是蜀国迅速土崩瓦解的最直接动因。所以说,姜维并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英雄、柱石臣,亦非登高望远的文武奇才,而传说中智勇双全的他,恰恰就是因短视与骄矜而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而那位神一般的诸葛亮,则负有排斥异己、任人唯亲、用人失察的连带责任。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诸葛亮选错姜维致蜀国灭亡吗?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54327 工分:235654
/ 排名:5095
左箭头-小图标
蜀汉失去荆州后,下来的命运只有灭亡,应该国力太弱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657379 工分:516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诸葛亮就是活100岁也是被魏国灭,其实诸葛亮本身就是看到魏国越大越强急死的,要知道七擒孟获时诸葛亮身体还很硬朗呢,大概是第4次北伐吧,诸葛亮粮草快没了主动撤军,司马懿派张合追击,张合虽然败死但是诸葛亮是留着一半的主力主动撤退设伏才达成的而姜维为了给魏国一个更大的压力出动蜀汉全部的主力基本隔一年就北伐一次,诸葛亮从来没强攻一座城,姜维屡次强攻魏国的城池,魏国后来确实分化为东西两大武装集团还架空了曹魏皇帝,但是,单凭司马懿一个集团就能从容应付姜维的北伐姜维只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不过换成诸葛亮估计也就能多维持几年吧东吴也一样,猛攻合肥三次不下,合肥守军从来没有超过5万,有文鸯猛将也没得手,弱得不是一般般,其实赤壁之战东吴就该被灭了,西晋统一时,孙亮怕失去地位不让手下抵抗就是知道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手,四川和江南要到唐朝以后才逐渐发展成经济中心的赤壁之战这样的战术上的完美之作仍然不能弥补战略上三分天下曹有二的劣势,姜维九次北伐胜负各半按说是平局,但是最后一次失败被邓艾趁机利用,如果姜维或者说蜀汉国力尚在邓艾很快就会被各地的守备军和亲王军消灭掉,事实上,姜维后期完全是依靠巴山秦岭的天险来防御,换成荆州或者徐州早崩溃了蜀汉在灭亡后人口统计为大约92万人不包括少数民族,军队为10万余,平均不到10人就有1人为军人,而同期东吴人口132万,军队10万左右,东吴放弃主动进攻换来政治上和经济上的20年的缓冲时间但仍然挡不住西晋的灭国战,曹操当初没有统一中国一方面他来路不正另一方面出现了赤壁之战的特殊情况,不然就没有后来这么多战斗了,而到了后世要靠同时据有四川和长江两大天险才能守住南方国土,而当代就是台湾海峡也不算天险了,最终还是靠综合国力说话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72232 工分:39449
左箭头-小图标
那头猪才是到蜀灭亡的元区,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390961 工分:23224
左箭头-小图标
9楼&诸葛亮就这水平,手下都是平庸之徒 就这水平?徐庶为何荐举?你当刘备傻?当然正史是记载诸葛亮自己去的刘营,但是他和刘表是连襟,为何不投刘表?说到他的手下,除了关张赵外,那位贤臣不是他想办法鼓捣出来的,至于蜀汉之灭,那是刘备有点做大了,认为自己不可一世了,伐吴灭魏,自不量力,忠言逆耳,历史上的魏延其实还是蛮忠心的,只是不得志耳!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84084 工分:10734
左箭头-小图标
7楼&兑卦转坎卦,二六为数,三四五刚好就是八阵演化的过程。根据过程推论,姜维军中有内奸!!透露了剑阁兵力虚实!!所以才导致邓艾敢于偷渡阴平以弱胜强!!可是姜维深得诸葛真传,怎么连这个都看不出来?(楼主,邓艾是怎么知道涪城空虚的?如果涪城有守将,那么他偷渡就是找死)这猜都能猜出来陪城没多少人,姜维的部队是奔溃到剑门关,换着是你,姜维要你带几千溃兵守剑门关,他带部队退到陪城你愿意吗?自己都不一定愿意的事,人家是傻b会同意,你前脚走人家就敢投降,你是姜维你在被猜忌的情况下你敢带几千人守剑门关,让部下把大军带走,你有这么高尚吗?姜维会打输这只是国力问题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886599 工分:2159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1楼&魏延除了刘备和孔明,谁能压的住他??蜀汉的元老,关张赵马黄都挂掉了诸葛一死,你是指望姜维,马岱能命令魏延还是,蒋琬,杨仪能和牵制魏延还是,刘阿斗有能力把魏延训的服服帖帖的??看看吴,魏的例子,一但军权独揽,那就必然出现权臣乱政其实蜀汉在诸葛时期,诸葛也是权臣,但他人品太高尚,一心为公(或者说为刘)。才没出乱子吴,魏可是几个皇帝死的不明不白,留着魏延,难道还让阿斗不得善终???被魏(晋)灭了,阿斗还能当割安乐公,被魏延篡位,那老刘家真的要断子绝孙了不杀魏延,九千岁就不用魏忠贤了,魏延就先当了。谈历史要讲史料,你的史料呢?猜测和如果能说明什么?按你说的那姜维也可以反,督内外军事掌握大部分精锐兵马,怎么没让老刘家断子绝孙?魏延就算掌握全军也反不了。忘了他逃亡时王平一句话就散了他的兵?诸葛亮已然把内政交给蒋琬,就算魏延继承军队,他权力也远远达不到诸葛亮的标准,手下大将和军队一定会跟他造反吗,朝廷掌握他军队的粮草补给不就行了。再说了魏延对蜀汉忠心耿耿,他要有二心的话跑魏国不就行了,以他的身份地位在魏国自然会得到高位。历史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要把百分之百的猜测说的那么信誓旦旦,他根本就没替代诸葛亮,更没造反,也没什么所谓千岁,一切都是没发生的虚无。就好像你指着我信誓旦旦说:这人手里要是有把菜刀,他就一定会是杀人犯!一个人的性格刚强就等于一定会造反,没有这个逻辑。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01104 工分:8876
左箭头-小图标
蜀地无法和魏国广阔的北方相比,无论是人才、物资还是兵源,都不是对手。诸葛亮在世的战略也是以攻为守,虽然失去荆州的蜀地并不利于进攻,但如果不主动出击,座等魏军出击,灭亡也是时间问题。姜维能力还是有的,只是威信上无法和诸葛亮相比,虽然坚持多次进伐中原,但最终因朝臣反对,国力衰竭,无法北伐,之后的走势也不是姜维能控制的了,换谁也够呛...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99078 头衔:左军师中郎将 工分:13665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魏延除了刘备和孔明,谁能压的住他??蜀汉的元老,关张赵马黄都挂掉了诸葛一死,你是指望姜维,马岱能命令魏延还是,蒋琬,杨仪能和牵制魏延还是,刘阿斗有能力把魏延训的服服帖帖的??看看吴,魏的例子,一但军权独揽,那就必然出现权臣乱政其实蜀汉在诸葛时期,诸葛也是权臣,但他人品太高尚,一心为公(或者说为刘)。才没出乱子吴,魏可是几个皇帝死的不明不白,留着魏延,难道还让阿斗不得善终???被魏(晋)灭了,阿斗还能当割安乐公,被魏延篡位,那老刘家真的要断子绝孙了不杀魏延,九千岁就不用魏忠贤了,魏延就先当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886599 工分:21594
左箭头-小图标
姜维撑得很不容易了,谁都看出北伐无成功可能,而蜀灭已成必然,只是迟早问题,他在内受猜忌外有强敌的情况下撑着,不该全面打倒他。蜀国的灭亡姜维有很大责任,但以弱敌强已经证明他并非一无是处,只能说现实比人强。如果蜀汉内政清明,再凭险据守,恢复元气的话,或许还能撑下去,可是你觉得北方会让它有机会恢复吗,蜀汉本无帅才,把姜维赶下去,剩下的还不如他。人心都思变了,除了那几位大将和少数大臣外,大多数大臣已经不在乎国家是否能存留了。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91464 工分:6557
左箭头-小图标
诸葛亮就这水平,手下都是平庸之徒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91464 工分:6557
左箭头-小图标
5楼&杀魏延就是蜀国灭亡的前兆!6楼&不杀魏延蜀汉就要姓魏了臭儒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397097 工分:505
左箭头-小图标
兑卦转坎卦,二六为数,三四五刚好就是八阵演化的过程。根据过程推论,姜维军中有内奸!!透露了剑阁兵力虚实!!所以才导致邓艾敢于偷渡阴平以弱胜强!!可是姜维深得诸葛真传,怎么连这个都看不出来?(楼主,邓艾是怎么知道涪城空虚的?如果涪城有守将,那么他偷渡就是找死)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99078 头衔:左军师中郎将 工分:136650
左箭头-小图标
5楼&杀魏延就是蜀国灭亡的前兆!不杀魏延蜀汉就要姓魏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390961 工分:23224
左箭头-小图标
杀魏延就是蜀国灭亡的前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85544 工分:10778
左箭头-小图标
选谁都一样,蜀汉必亡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710167 工分:682
左箭头-小图标
三分天下三家各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占的人和开明在这一代(硬生生的分了三分之一,佩服!)老一辈打下了江山,最后都嗝屁了。阿斗非能主不能聚人和,鱼的水军师都嗝屁了,靠一个幼麟能看住门?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84084 工分:1073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就算诸葛面对姜维的情况不是一样要败,最多撑的久一点罢了,面对邓艾的5万从祁山道而来的军队必须要有人去沓中,而沓中能屯田,就说明是平地,人带少了不行,必须要主力去,主力一去,钟会的大军直接就从褒斜子午倘骆道南下,而诸葛立下的那两城兵力不够,完全能被钟会围死,然后主力西移包围沓中的蜀军主力 ,蜀军不想完蛋只能退剑门关,而就凭诸葛立下的那两城根本威胁不到魏军的粮道,因为魏军可以从祁山道的沓中方向获得补给,还是要硬碰,不硬碰魏军占住沓中,一样能持久在汉中生存,诸葛亮如果在最多能再撑几年,把大军带到江油,留军队守剑门,不让邓艾越阴平,这还要看诸葛的威望,像姜维的威望不够,刚打了败仗撤到剑门关,不可能马上再带头扯到江油,让别人守剑门,人家不会愿意守。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8条记录]&分页:
&对诸葛亮选错姜维致蜀国灭亡吗?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