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还要体悟太极翟玉海,总结几个太极的特点

基础太极拳教程_百度知道
基础太极拳教程
我是个学生17男,想学太极拳,听说版本太多不知道选哪个,希望推荐个适合我的。给个清晰的视频或者视频网址,还没练过太极,希望能从头教的那种
学规矩,定架子。太极拳在武术门派中,是极为严格规范的拳种,学练传统太极拳一定要守规矩行拳。初学者开始习练太极拳时,身、眼、步、手和方向角度必须按照拳法拳理要求,循规蹈矩而不得有随意性。要按明师的口传心授,规矩练拳、用心体悟。至于太极拳架的规矩,对于初学者,首先是杨公澄甫《太极拳术十要》,其次是明白十三式,再有就是32目。至于具体的身法、步法、手法等只要跟随传统太极拳老师学习,都会在教拳过程中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行拳的规矩。结合自己学练和辅导学员,在初学太极拳过程中最容易出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思想意识、关节肌肉一定要放松。初学者最容易出的问题就是僵紧,结果是越打越累,不仅达不到健身锻炼的目的,反而容易伤身。所以学习拳架的同时也是去僵紧求松柔的初步过程。二是沉肩坠肘,松腰开胯。刚练拳架最常出现的通病就是耸肩翻肘,这样身体自然会紧,所以要在行拳过程中时时反醒,检视肩肘是否松沉。而松开腰胯是太极拳中最难解决也是最根本的核心之一。腰胯是身体的主宰,只有腰胯松了,才能做到全身的松柔。三是自然档距。这是太极拳最独特的地方,无论是弓步、横步,进步、退步,两脚横向都要求有大约等肩宽的距离。这样才能正肩正跨,才能中正松沉。四是方向要踏正。太极拳有所谓四正、四隅。在拳架行进过程中上步、退步,脚尖一定要踏正方向。另外重点注意的是,胸线也要与脚尖在同一方向(除个别动作是双向发力胸线两向兼顾外)。因为只有胸线与脚尖在同一方向才能使自己得机得势,进退自如。五是分清虚实。杨公澄甫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以初学者一定要分清虚实,要单重不要双重。刚学拳架时只要时时注意上述五个问题,再按照辅导老师的要求和示范拳架,把套路学完,从起式到收式能不间断地连续练下来,知道放松安舒,基本不紧不僵,基本知道前后、左右、虚实就算过关。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采纳率:77%
  大凡初学太极拳者,都会遇到这么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譬如,学什么拳好?怎么找老师?能不能自学?太极拳对身体的好处到底有多大?是不是练了太极拳就百病不侵了?太极拳到底有多厉害?是否有传说的那么神?怎样使自己成为高手?等等等。。。。下面就给初学者提几个小小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学什么拳好?” 对于太极拳本身而言,各拳种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自己一说。建议: 初学者先不要盲目的马上着手学,先到处去看看,多观察、多留心,判断一下到 底哪个拳种较适 合自己。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性格特征来选择。其实选择什 么拳种并不重要,关键是要适合自己。  二。“是不是会的花样越多就证明本事越大?” 初学者一般看到的多数情况是:一些队伍花样繁多,拳、剑、刀、扇一应俱全,就觉得如果自己比别人学的少好象就是一件挺没面子的事。建议:“少而精”“勿贪多”。  三。“是不是我练了太极拳就能百病不侵了?” 太极拳对身体的调节是从内部循序渐进的进行的。它可以增强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并辅助性配合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代替药物。更不能指望用太极拳来作为“保护伞”。建议:“科学健身”。减少患病机率,增加机体免疫力。  四。“一时找不到老师,自学能行吗?” 这也是初学者最常遇到的问题,其因素有二: 1。周围确实没有练太极拳的; 2。尤其是年轻人,顾及面子,怕别人说“跟着老头老太太能混出什么来?”。但是自己还想学;还有的觉得“我悟性好,不信我自学不成”,更有甚者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一出门,别人一看,哇,多日不见,原来你还有这么一手啊?”顿时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再加上现在的书和光盘铺天盖地,确实给大家提供了不少方便。自学不是完全不可能,但同时出偏差的机率也会相应增加。自学最多只能练个外形,而内在的东西还是必须要有老师言传身教的。建议:短暂的自学也未尝不可,但最终还是要找个老师手把手的教。  五。“太极拳到底有多厉害?” 因为现在太极拳队伍当中以老年人居多,给人造成的误区就是“太极拳不就是老年人锻炼身体用的嘛?”其实不然,太极拳本身属于武术范畴,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太极拳为内家拳之首,其技击含义更胜一筹。建议:要想亲身体验太极拳的技击奥妙,就让自己“迷”到传统太极拳里,终身收益。  六。“我想快速成为太极拳高手” 古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一说,再快也要等三、五年,而且前提条件是:良师+独特的训练方法+训练时间+悟性+自身素质建议:“慢功出细活”。和平年代,高手也常发愁总用不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如果 什么都没有学过的话,当然是杨氏的24式了。不要贪多,要打太极拳不要变成太极操。最好能找个好师傅手把手的交你。不然劲力的使用法发你是不会知道的。看看周围有没有武术协会,一般下面都会有太极拳辅导站的。一般天气暖和的时候会开班学。应该一套拳也就是几十块钱的样子。不过那个也就太极操了先学会了画下来。慢慢提高吧,只要你在这个圈子里又好学,肯定能有人引荐你找到好师傅的。
从零开始的话,是杨氏简化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最好。适合初学者。最好找个师傅手把手的教你。要明白的师傅不要有名的师傅。自己照着视频学也可以。练不到位还可以活动活动筋骨,至少不会练错。视频地址: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转载]练习太极拳的体悟感觉
&&&&&&&&&&&&&&&&&
练习太极拳的体悟感觉
&&&&&&&&&&&&&&&&&&&&&&&&&&&&&&&&&&&
练拳要用功才有较大进步,这“用功”内含两方面,一是勤练苦练的“功”;二是深思多悟的“功”。因此身知体悟的感觉就较为重要,如果练拳的感觉良好,那就是明理、晓法、进展正常。如果练拳的感觉不好,那就得辩证分析的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会促进练拳的。要找良好的感觉就得知道从哪个方向追求太极拳,倘若方向错了就枉费心机哦!我认为追求太极拳的方向是这样的:松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是太极拳之母,太极拳是内外结合的圆运动。一些习练者以为只要自己舍得下功夫就能练成真功夫,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功夫与道理是相连的关系,讲在嘴上的是道理,用身体做出来的是功夫。不懂的道理,身体也做不出来,懂了的道理才能练到身上。苦练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明理、晓法。首先要明理,知道自己在练什么,为什么这么练,达到什么目的。其次要得法晓法,知道练习的具体方法,这个练法不是自己想的,而是有传承传授的。最后才是苦练。明理、晓法都需要师傅的言传身教。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耳食为知,终属虚妄。为了方便太极拳爱好者找练拳感觉,我把一些名家名师谈拳资料和自己的拙见愚谈整理以下,仅供参考研练。
1、实的部分从上往下松,越来越沉重;虚的部分从下往上松,层次低一点是提起,层次高一点是轻飘。
2、太极拳名师戴英说:“松开松开,松了以后毕竟是大,而不是小。缩小不是松,而是紧,它是局部的松,而不是整体的松,所以‘松’是一个张大的概念。”
3、练习太极拳,不用力量,是利用地心吸引力和重量。从松到了沉,由沉到了重。松而不沉不是真松,沉而不重不是真沉。“沉”和“重”都是动态变化的东西,不是静态呆滞的东西。
4、恩师林墨根先生对我谈起练拳之“松”时说过这样的趣事:他在跟李雅轩师爷学拳时,对松的认识有一段经历,那是还是国内经济困难的时代,有一次林师买了两根带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探访李师爷,李师爷拿过一只蹄子,掂了掂,问道:“此蹄多重?”,林师暗想:难道师父嫌少?愧疚道:“不足一斤”,“乱说”,李师爷正言:“拿去掂量”。林师揣揣不安地伸过手去,被李师爷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钻心。林师拿着蹄子到厨房,刚才豁然开朗,此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关节处的蹄筋,没有牵扯,敲在身上尚且承受不起,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若松下来没有挂念,做作浑朴繁重。林师由此悟到松沉了。
5、松中有懈,是没能节节贯穿。怎样节节贯穿啊?比如上松劳宫穴、下松涌泉穴,就是上要从肩、肘、腕、手指节节贯穿的松出去,下要从胯、膝、踝、脚底松到地面。
6、我们的身体松开一分,沉重量就有一分,飘浮量也是一分。松十分,沉重量就增至十分,飘浮量也有十分。越沉重就越轻灵。这样借地心吸引力的练法就是杨氏太极拳的沉提练法。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
7、太极拳名师马国兴先生说:“将小粒石子轻轻放入金鱼缸水中,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沉’;石子落到金鱼缸底部则不动,这个现象是呆滞的‘重’”。
8、“下势”转换“金鸡独立”或“上步七星捶”时,如果弓步前实腿落胯沉得太过了,就会变成呆滞的“重”势,因而起身很费力或重心不稳,松腰往上也领不起来。
9、太极拳名师马国兴先生说:“将小木屑按至金鱼缸水底时再松开,木屑渐渐的升起直到水面,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轻’;木屑上升到水面则不动,这个现象是呆滞的‘浮’”。
10、松得较好时,皮肤灵敏到能感触空气对手的阻力,所以能感受到运动时迎“风”(指空气的阻力)吹凉,有如人在水中游泳感觉流水的阻力一样,只不过是人对空气阻力较难感觉,但此时手臂内或手掌内却有暖热的气感,这是由松伴来的内气在拳势动作走得顺畅到位。
11、脸部的紧张还反映身体的僵硬,只有脸部真正做到放松了,你的精神才能真放松,能够沉浸在反观内听。
12、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松软沉稳的架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13、手指有麻木感是肩、肘、腕、掌、指的关节没放松,其次是自身气血不旺造成气血不畅,梢节供血不足所引起,尽量放松去做。初练内家拳法有麻感是正常的,以后逐渐就好了。
14、恩师林墨根先生说:“没有桩功,懂不了虚实。”他老人家说的桩功不是外面书店卖的拳书所介绍的桩功哦!指的是门内传授的桩功,内传桩功的出功效果比较好,体悟松沉较快。
15、站桩的时候,为了保持架子,就会用肌肉力去对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时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放松这部分肌肉,这就是站桩的第一步。用自己身体感受地球引力的论述,感觉到哪个地方肌肉酸痛了,就说明那里僵了,需要进行放松。
16、练习太极拳站桩大体有以下几种反应:1、酸痛感,站桩初练不久,所练部位的肌肉有酸痛疲劳的感觉。说明站桩引起了机体生理活动的变化,代谢功能得到了提高。2、麻胀感,站桩时手掌、手臂、腿、脚出现发麻、发胀的感觉。这是练功后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畅通一种好表现。3、温热感,随站桩时间增长,手脚乃至全身都会产生温热感。4、振颤感,站桩姿势需要肢体肌肉保持持续性收缩状态,随着站桩时间的延长,工作着的肌肉群就要发生程度不同的振颤现象。是调整内里的上乘法门,是好事,不用担心。5、不同感,站桩过程中,可能出现两手位置高低不同的现象,原因是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肌肉松紧未能取得一致,或因身体局部病灶的影响。6、舒畅感,随着站桩功夫的加深,由于大脑内抑制作用的增强,代谢、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身体就会产生一种舒畅的感觉,主要表现在精、气、神的提高。
17、当你站桩站得肩膀酸痛的时候,可以活动肩膀,这个活动范围很小,就几毫米,有个意思就行,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你在动,活动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后随你便,在活动中找你觉得最舒服的活动方向,动起来以后,酸痛就能缓解了,动的时间长了就能体会到体内筋的位置。
18、热身运动有拉筋的动作,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张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觉,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
19、真的松沉到脚底贴地,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顶起,这是地面反座弹力作用的缘故。
20、松腰松胯则气自合沉,能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21、要想松腰时,不要想腰,只将腹部略微一收就行了。
22、前胯(腹股沟)、后胯(臀部)松开了,才能把腰松好。
23、膝不松,易伤膝关节;膝不松,亦则力难达于脚掌,击至人身则无甚穿透力。
24、为了使气不上浮而能下沉,则必须含胸。
25、为了避免脊柱松弛过度和产生低头弯腰等现象,所以用拔背来控制。此外,拔背在技击时,还起着发力的作用。
26、用意念去指挥着锁骨,通过锁骨的两边对拉开,自然的就出现了沉肩的效果。
27、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28、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29、手臂长时间不使劲,手臂自然的重量会使得手臂有一种往下掉的重量感,有了这种重量感,就是手臂的松沉感,这种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劲。其实,松肩坠肘,松腰松胯的目的就是要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骨关节韧带拉长,使得气血节节贯通,韧带长了,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功力全在这里面。
30、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练一趟拳架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
31、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
32、行功中要正确对待气感,,气感来而无意求。得气是什么感觉?最常见的就是肠鸣,其次是冷、热、酸、麻、涨、跳、鼓荡、电麻感、凝聚感等。
33、运动时的骨节或肌腱发出“喀喀”声响,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这可能是表明练拳人的肢体正在变得松动、灵活的信号。当骨节或肌腱发出“喀喀”声响而伴有疼痛或关节活动受限时,需要到医院就诊检查。
34、练气是先将空气的气沉入丹田,当气沉丹田时,气要细、长、静、慢,有如抽丝一般,不能强压。呼吸应自然,是心将气沉丹田。当手松开后,丹田气能到劳宫穴;沉至脚底,气能到涌泉穴。先练丹田,再行气到。
35、如果总想找丹田、气感、意感,这样会导致胸腹部不适、憋气等等。
36、太极拳名师魏坤梁在谈到对所谓“不用力”的认识中说:“不用力”的意思一是动作的肢体局部不为动作而用力,或者说活动的肢体要由身体来带动,是身体中某部动作的延伸。“不用力”二是指人维持手臂悬置静态站立姿势时,全身各局部要最大限度地少用力,要追求少到再减少几克力,这一静态姿势就维持不了了,手臂就要掉下去了。
37、内劲的基础劲是人身的筋产生的劲,筋的劲有感知,有弹力。筋在松的状态伸长是养筋劲为弹簧劲,骨在松加意感收缩内气入骨为沉劲。松沉劲由脚底贯穿所有关节骨骼直达末梢为通劲。
38、太极拳名家杨禹廷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
39、太极拳名师俞善行说:“重如泰山,不是笨重的重,是全身松沉功夫练出的重;轻如鸿毛,不是轻浮的轻,是全神贯注摩擦感应作用的轻。”
40、部分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是练法不对,;但是练了多年太极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会有不自觉、或多或少的犯僵滞与犯顶抗,亦是练法不当,误解了桩功之根。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对此说:肢体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转,虚腿能走、能踢。
41、打拳得法一段时间产生内气后,行拳时感觉就像汽车挂上了档位,打拳有阻力感,这是得劲的标志。如果没有练出内气,行拳就像汽车挂空挡,油门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无东西。在这个阶段感觉主要是前臂发沉,感觉骨头发重。
42、在初得内气后,除了手上的感觉,接下来就是感觉到小腿发沉,再然后是脊椎骨发重,自己觉得走路旁若两人,感觉身体饱满。
43、骨肉分离阶段最大的感觉是能感觉自身的骨骼的存在,有骨肉分离之感。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感觉沉稳有余而不够流畅。(所谓骨肉分离,在放松的情况下,肌肉开始往下掉,骨骼支撑着,站桩和行拳时会身体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觉得舒服)。
44、骨肉分离到了后期,在放松的情况下,上边的骨骼往下掉,疼痛无比啊。由于放松到腿部的原因,这个阶段还会感觉到脚底发虚,打拳得小心翼翼,稍不小心,就会失去平衡。犹如水中行走。
45、再往后练,行拳时能感觉全身各关节、各部分之间似乎有无数根橡皮筋互相拉扯,弹性很足。感觉全身筋被绷紧,而肌肉放松。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似乎不是很中规中矩,有些随意,感觉好像没什么膨劲,似乎很轻松,实则不然。这个阶段随着合劲质量的提高,外形越随意轻松,合劲越饱满。
46、虚实不分是双重,有分无合也是双重,有形无意是双重,形意无差更是双重。
47、两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劲力没有松净地由脚、而腿、而腰、而掌(拳)畅行无阻地节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肉发硬的多余力点、僵点、滞点,出手就不快捷,既无弹性也无力,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
48、太极拳名家洪均生先生指出:双重之病为前手前足同实,或后方手足全实,便为双重。前面双重,必出顶劲;后面双重,又必出丢劲。
49、无意才是真意。就像你下班回家你用得着想从那条路回家吗?肯定不用是吗?练拳也要到这个程度,不用时没有,要用时不用想就自然出来了,这就是真意。
50、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
51、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52、社会上有种“练慢快用”的说法:平时练太极拳越慢越好,练是慢用时自然就快。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平时不练快,用时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只会在真实的对敌实战中落败。有些太极拳名师在实战中,自己的手脚尚未启动,对方的拳脚已打到他身上了,被打倒还没反应过来。所以说速度训练在传统太极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所谓:“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53、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先生指出练拳之境界:
“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54、杨澄甫宗师指出推手的基本特征和感觉:
“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55、太极拳名家林墨根谈到推手的要领和感觉说:“沾连不脱、步活身灵、缠绕拿跌、顺势发放、以柔克刚、恃巧不恃力。太极推手要出手无形,不能拖泥带水;要干净利落,脱得开,放得远。”
56、如果没有松而去推手的话,自已身上的肌肉就是负担,负担大了变化就慢了。
57、太极拳名家林墨根说:“沾连就是不脱开又不顶你之意,你来多少,我走多少,顺着你的惯性、方向来走,随到你的意思来走,我不用劲推你,跟你的意思来走。”
58、太极拳名家林墨根说:“懂劲可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识别对方的来历而言,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本身劲道而言。如何识别对方的来历?以我识觉、听觉、触觉、动作、步位、企图、动机,都要把这些探察清楚,这就是知彼的功夫。第二方面应怎样运用自已的劲道,在运用自己的劲道时,四肢的位置、距离、动作、气势的鼓荡,神意的向往,上下左右部分的平衡,内外各部分的力量都要配合恰当,这是知已的功夫。我们能够知已知彼,就能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懂的功夫。”
59、太极拳发人时如无引劲,只能用拔根之法使对方失重跌出,这有点犯顶抗之病,属于低级阶段的东西;发人时如含引劲,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无根可拔,那是技在擎,属于中高级阶段的东西。
60、拳论言,发劲时起之于脚,但练习时却需从手开始往下练。为何?首先手若未松尽,则会用拙力,也就是只有用手的力量去推,最多让对手倒退个一、二步而已。若手已松了但还未练出掤劲,则发出去的劲会减弱,仍无法将对手发出。接下来手松了也有掤劲了,但腰还没有松沉,用的只是身体的重量去推人,对手也是退个一、二步而已。慢慢的腰松了,气也往丹田走了,脚开始会有点接地之力,这时可以将对手发出个三、四步远。当然在化空补空后,发劲前,尚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那就是破势(就是杨家所谓的“提”劲)。化空补空后,因为对手的重心尚稳,若瞬间发劲,就算发比较强的劲,对手可能也只后退个三、四步。但化空补空后,若先破势,在对手重心不稳下,只要轻轻的发个劲,对手也会退到寻丈外。
61、“用意不用力”,不是真的不用力,是不用自己肌肉筋腱产生的力,而是力从人借,用他人之力,包括地心引力及地面反作用力和对方之力。
62、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发出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63、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伤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64、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用手打人是帮倒忙;拿人是傻瓜;抱人是摔自己,自找麻烦。”
65、太极拳高手在推手时,双手触及对方身体任何部位即能控制住,令对方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功力较浅者,在听、化方面有点基础,或能拿准对方身躯中轴,但对方尚能左右转动。功力稍深后,或能拿准对方的腰,但对方尚能后退。功力更深厚者,能拿准对方足根,使对方不得进退。
66、劲短就要脆,脱膛而出。
67、所谓逢丢必打的“丢”,包括对方“势”、“劲”上的“抽、撤、软、离、空、断、凹、逃……”等现象。遇到上述情况,都谓之“丢”。故必须及时击之,以防对方抽手再击我。
68、对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来时,如果两力硬碰硬,是为撞劲,当以大力者易胜,或者造成两败俱伤。“接劲”好比一个重球击来,我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
松沉到脚底和松沉到地面是两种层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脚底的练法还没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脚底与地面紧固的粘在一起了,这样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练法,从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
69、化劲要比对方松柔,不给对方找到僵硬呆滞之点。
70、发劲要比对方轻灵,又有周身协调的整劲,这样才能发得干脆。
71、发劲就象把一块石头丢出去一样,不留一丝劲在自己身上。自己并不觉着在发力,脚下一摧,对手就挡不住了。发者本身自觉愈无劲,而受者愈觉愈沉重;反之,本身自觉出劲甚猛,但被击者并未受的如其理想中之重量。
72、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强手,只要你身上始终放软放柔了,不和他使力气,不着意推他,他就拿你没办法,赢也赢的不痛快。退不丢脸,只要身上始终是松着的空着的,没有消耗就行。
73、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还有拘滞之力牵制。动先被人知,是尚不软,有明力还未推净。比斗未久,便喘息不定,是缺乏练功。拳不管用,是身势呆板,无虚灵变化。”
74、太极拳就象水,因为水的特性才变成各种形状,你轻轻碰它,它就轻轻回应。可你大力打它,那你手心也痛,越大力越痛,也正是太极拳极柔软而极坚刚的道理。
71、如果拳势下盘松沉得太低,就会由沉势变成僵紧之重势,膝盖很受力,因此撑起较困难;只有沉到脚底能与地面相吸、顺着反座弹力撑起能与地面相斥才是松沉得恰到好处。推手时如果捋人太过,对方就会由臂掤变肩靠,自己有被对方发放的可能了,只有恰到好处的捋人才尽己意。散手时如果击人用意念少了效果不大,用意念多了会有反作用,只有恰到好处的意念才会威力较大。有位老练家说:“劲好找,意难找。”这个“恰到好处”啊,还真不好练哦!
75、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检验,但不能依赖从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锻炼,基本的训练是要从拳架、功法中去练松。有了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劲道的本钱,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做生意哦!
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何故你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
76、太极拳名家郑曼青的学生问他,练拳出功夫有何秘诀?郑曼青先生回答:“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于瞬间完成。”
77、《太极拳论》中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是说:推手须练到触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那样轻微的东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觉,不许它停留站脚。因为鸟飞不到能借力之处是不能停留的,苍蝇的脚不能站稳是不收翅膀落下的。这是极力形容太极推手之轻灵,做到使人无法借力的意思。道理是明白了,但练出功夫就要讲究修行哦!除了练好拳架和推多一点手之外,还有加练十字听劲训练、抹墙听劲训练等辅助性功法。
78、与对方推手较技时,先用听劲探听对方内劲功底如何,如果对方“听劲灵,变劲快,化劲活,拿劲稳,发劲准”,这就说明自己确实是技不如人,还没达到对方的太极功夫层次,要诚心诚意的虚心请教,只有这样才能进步啊!
79、太极拳名师陈太平说:“掤劲,是太极八法之首,在太极拳盘架、推手、技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无固定模式的一种劲力,是在周身气血上下贯通并与劲力等其它素养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象某些名家所描述的那样,掤仅仅是两臂圆撑。实质上对方的攻击目标绝不会只停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既以掤劲而言,如果用手臂把对方的劲力完全掤住,使对方的劲力无法进来,又怎么能够“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如果掤不住对方,对方的劲力可直接进来指向自己的重心,则己身反受对方之制。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认识太极拳的掤劲呢?在实战训练时,学者将手按于老师手臂上或身上,马上就会体会到欲用力却无处着力的感觉,并感到重心上浮,站立不稳。在对手不同的情况下,掤劲的点上的变化也是相应不同的。接触点上的变化要恰倒好处,无过无不及,这些微妙的东西用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的。”
&&&&&&&&&&&&&&&&&&&&&&&&&&&&&&&&&&&&&&&&&&&&&&&&&&&&&&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悟太极翟玉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