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丽影8 地下世界王凡世帝国如何收集纳迦什之书 提示英文看不懂

&&&接触!:一本邂逅之书&(英)简·莫里斯(Jan&Morris)&著;王一凡&译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202字 数:105000印刷时间:日开 本:32开纸 张:轻型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7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关注微博抽奖活动哦!地址:https://weibo.com//投稿:79粉丝:5138分享--dynmicweibozoneqqbaidu将视频贴到博客或论坛视频地址复制嵌入代码复制微信扫一扫分享收藏0硬币--稍后看马克一下~用手机看转移阵地~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手机下视频请使用扫码若未安装客户端,可直接扫此码下载应用未经作者授权 禁止转载
看过该视频的还喜欢miniOFF  前言  帝国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统治的强大国家,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  (一)基本含义  1、狭义  狭义的帝国仅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君主制政体国家。帝国的国家首脑一般为皇帝,汉语对于中国以外的帝国首脑也常使用音译(如奥古斯都、哈里发、苏丹等)。帝国君主通常为世袭,但也有通过选举和指定产生的,如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些国家常称为帝国,或把帝国一词写入正式的国号(如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限于帝国对领土规模、政体和国际影响力的要求,几乎所有狭义的帝国都出现在亚欧大陆。  现代以前的中国人一般认为只有统治整个中国的君主才能合法地使用皇帝(大皇帝)这一称号,所以理论上只有中国的历代王朝才是帝国(最狭义)。藩属国及其他国家的君主只能被称为国王、王、酋、汗或使用音译。  在欧洲,罗马帝国前期的国家首脑称元首(奥古斯都及凯撒,同时担任共和国的执政官),政体在形式上仍为共和制,但实际上已具备后来欧洲出现的各帝国的主要特点。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拥有皇帝这一称号的君主通常被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所以在同一时期内,理论上讲西欧至多只能有一个帝国存在,即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尽管这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有些荒谬)。在中世纪,按照惯例要得到皇帝称号的君主一般要去罗马由教皇加冕,而这一头衔基本上被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所垄断,直至19世纪。  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法国、奥地利与德国先后升格为帝国;俄罗斯则一直以拜占庭的继承者自居(第三罗马),形成了欧洲近代的帝国。但与古代的帝国相比,除俄罗斯帝国以外,其余的国家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内都是王国或公国,帝国称号存在的时间很短。还有很多领土不大,统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国或公国常被称为帝国(如瑞典帝国、丹麦帝国等),但实际上没有达到狭义帝国的标准,它们可以被归入广义的帝国。  2、历史上帝国(狭义)  世界历史符合上述标准的狭义帝国主要有:公元前6至4世纪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孔雀帝国、笈多帝国、贵霜帝国、莫卧儿帝国等王朝,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的中国历代“正统”朝代(秦至清),公元前后至4世纪的罗马帝国(大秦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大食国,包括倭马亚王朝和阿巴斯王朝),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帝国),萨法维帝国(波斯人),莫卧儿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法兰西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等。1871年到1945年(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存在过的大日本帝国以及年存在过的大德意志帝国(das Grossdeutsches Reich,即纳粹德国),在历史定义上也算是一个帝国。  注: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的波斯帝国也常被视为王朝。古希腊历史著作中一般称波斯君主为皇帝(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  3、广义  广义上的帝国范围要宽泛很多,只要是统治或支配的地域广阔,在国际上或某一地区强盛一时的国家,就可以被称为帝国。通常这些国家只达到狭义上帝国的标准中的一点(领土广阔)或几点,而且不论政体是否为君主制。这些国家本身一般并不称自己为帝国,而是王国、共和国、联邦、联盟等。  如古希腊的“雅典帝国”,中世纪的“威尼斯帝国”(商业),近代的葡萄牙帝国、西班牙帝国、荷兰帝国(殖民)、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明治维新前及二战后)等。  历史上有一些规模庞大但统一时间很短,通过短期的军事征服暂时建立起来的国家,如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时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一世在位时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也被称为帝国。但严格的说它们都不能达到狭义上的所有四个标准,仍然只是王国。  现代的“帝国”虽然很少有君主制政体的,但实际地位和影响则与古代狭义的帝国没有太大区别。比较著名且被接受的概念有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罗纳德o里根提出的邪恶帝国(苏联帝国)、被称为新罗马帝国的美帝国。  4、君主国通称  有些君主制国家(一般实际上是王国)以帝国作为正式国号。如1822年至1889年的巴西帝国,、年间的墨西哥帝国,1889年至1974年的埃塞俄比亚帝国,1897年至1910年的大韩帝国,1977年至1979年的中非帝国。  很多强大的(以及不那么强大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被后世历史学者称为帝国。如赫梯帝国、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帕提亚帝国(安息)、匈奴帝国、萨珊帝国、拉丁帝国(罗马尼亚帝国)、尼西亚帝国、加纳帝国、马里帝国、桑海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等。  这些所谓的帝国其实与王国没有实质区别。  5、区别王国  帝国和王国都是君主国,之间的区别在一般人看来不是特别明显,但它们之间大致的区分标准却是有的。 所谓帝国,指的是以皇帝为君主的国家,一般领土广阔,常常拥有属国,并在一个文化区域内占支配地位。 在欧洲,最早只有一个文明区域,所以也只有一个帝国——罗马帝国。后来随着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灭亡,教廷分裂,形成了两个文化区域,于是就同时有了西欧罗马天主教区域的神圣罗马帝国和东南欧希腊正教(东正教)区域的拜占庭帝国。 在远东,则有以中国皇帝为君主的华夏帝国。一般来说,华夏帝国的皇帝只有一个,不过也有例外,当中国处于分裂的时候中国可能同时有几个人自称为皇帝(如三国时期)。然而,这些皇帝之间一般是不能互相承认的,并且当其中的一个皇帝向另一个皇帝称臣的时候,这个皇帝就必须去掉帝号,改称为王。
楼主发言:159次 发图:0张 | 更多
  占个位先~  帖子万一看的人多了好露个名~
  玩火流  
  咋的!非洲的历史编完了?
  @wwaassdd-28 11:22:58  咋的!非洲的历史编完了?  -----------------------------  《非洲古代的国家和王朝》已连载结束,谢谢关注!
  (二)历代帝国  以地理的位置标记帝国不区分时间以首都为准,只记实力强大且影响大的帝国  (1)东亚  中华帝国(从秦朝——明朝结束)  日本帝国(公元1871年——公元1945年)  匈奴帝国(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公元91年)  契丹帝国(及辽帝国公元公元907年-1125年)  蒙古帝国  (2)南亚  孔雀帝国(印度第一帝国)  笈多帝国(印度第二帝国)  贵霜帝国(外族统治)  莫卧儿帝国(伊斯兰统治)  (3)西亚 中亚  亚述帝国  波斯帝国(包括萨珊时代)  阿拉伯帝国(包括四大哈里发时代,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  塞尔柱帝国  萨法维帝国  奥斯曼帝国  (4)欧洲  亚历山大马其顿王国  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查理曼帝国(加洛琳王朝)  葡萄牙王国  西班牙王国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  奥匈帝国  法兰西帝国  大英帝国  德意志帝国  俄罗斯帝国  (5)美洲  阿兹特克帝国  玛雅帝国  印加帝国  美利坚合众国  (6)非洲  埃及帝国  迦太基帝国  法蒂玛王朝  (三)全球帝国  全球帝国(英文:Globalempire)或世界帝国(德文:Weltreich,荷兰文:Wereldrijk)(注释:德语中Welt意为“世界”,Reich意为“国家”、“帝国”,组合在一起就是“世界帝国”;同样,荷兰语中Wereld意为“世界”,Rijk意为“国家”、“帝国”,组合在一起也是“世界帝国”的意思。)以全地球为核心的国家形式,即全球化国家。通常表现为幅员辽阔、在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超级大国。“全球”性或“世界”性意味着属于这个国家主权下的领土遍及全世界。  它的基本标准是,当在全球航行时,从该帝国版图的最东端至最西端或最西端至最东端至少要航行半个地球的圆周,“全球”即意味着帝国版图要横跨至少180度的经度而不是90度的纬度。举例来说,由于英国的版图曾遍及全球,所以在18世纪它常常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1)早期帝国  早期的帝国很大程度上限制在亚欧、美洲和非洲大陆上,如古埃及帝国、阿兹特克帝国、罗马帝国、印加帝国、秦帝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早期的超级帝国,但还很难称其为真正的“全球帝国”,因为它们很多不符合全球帝国的定义和标准。  (2)超级帝国  部分帝国:  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或称阿契美尼德帝国)常被认为是第一个超级帝国,曾经控制着所有的小亚细亚地区、累范特地区(地中海东部)、埃及、高加索地区和印度西北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中亚和希腊(主要指色雷斯地区),也是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短暂统治下的马其顿帝国(或称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了下一个取代波斯帝国霸权的超级帝国,它不但控制着原波斯帝国的所有领土,还拥有整个巴尔干半岛和印度河流域。  从秦朝至清朝的历代中国王朝版图最大时不但统治了今天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全部土地,还曾一度统治越南北部、朝鲜半岛、蒙古、中亚大部、西亚的一部分和西伯利亚南部等地,汉帝国和唐帝国是最鼎盛的两个阶段。  印度历史上的孔雀帝国曾一度统治着南亚大部分地区和中亚的一部分。  波斯人的萨珊王朝推翻了帕提亚人的统治之后,统治了所有的波斯地区,并扩张到了埃及、印度、中亚和阿拉伯半岛。  罗马帝国统治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北非、小亚细亚和累范特地区,并曾一度统治美索不达米亚。  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从倭马亚王朝一直到阿拔斯王朝中期都是这个时期最大的帝国,其版图最大时东到波斯、呼罗珊和印度河流域,与当时统治中国的大唐帝国接壤,西至西班牙和摩洛哥,与查理大帝统治下的法兰克帝国相邻。  蒙古帝国从亚洲延伸到中欧,它是当时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帝国和整个世界历史上的第二大帝国(第一大帝国是后来的大英帝国),五倍大于亚历山大帝国而且远大于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和以往其他任何帝国。  匈奴帝国或称阿提拉帝国,极盛时控制了东欧、中欧的大部分地区和西欧、南欧的一部分。  塞尔柱帝国极盛时控制了西亚的大部分和中亚的一半。  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整个巴尔干半岛、色雷斯、小亚细亚和一部分的东欧和中东、北非,而且在顶峰时期还延伸到亚洲的里海和中欧的一部分。  只有当斐迪南麦哲伦的周游世界远征(1519年—1522年)成功后,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  (3)欧洲帝国  第一批全球帝国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产物,起始于两个最强大的海上殖民帝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5世纪晚期的海上勘探竞赛。这些分散的海上帝国背后的推动力是贸易、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诞生的新思想和资本主义。  葡萄牙在王子航海家亨利的带领下开始创建第一个全球性的商业网络,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葡萄牙帝国。  在西班牙黄金时代,西班牙帝国占领了尼德兰、卢森堡、比利时、葡萄牙,以及大部分的意大利、部分德意志和部分法国,还在美洲、非洲和亚洲拥有许多殖民地。随着在16世纪对墨西哥、秘鲁和菲律宾内陆的占领,西班牙确立了有史以来最大且分布最广的海外领土(蒙古帝国虽然较之为大,但是却仅限于欧亚大陆)。占有着欧洲、非洲、大西洋、美洲、太平洋和远东的西班牙帝国在这个意义上也有资格被称为全球帝国。  (4)帝国典故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在165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位于现在的拉脱维亚的一个很小的库尔兰公国,同时拥有着21世纪初位于冈比亚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海外殖民地。因此,按照定义,这个未必存在的拉脱维亚—冈比亚—多巴哥联合王国,确切的来说,也是一个“全球帝国”,即使他的全部领土非常的小。  随后全球帝国包括了法国(包括共和制和王权时期的法兰西殖民帝国、帝制时期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荷兰(荷兰帝国)和英国(大英帝国)在内的殖民帝国。  而英国,随着在19世纪海上霸权的巩固,凭借着当时运输技术的改进成为了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它还宣称对诸如加拿大北极圈内和澳大利亚的无他国争夺的无人居住和不适于人类居住的广袤土地拥有主权)。在它的全盛时期,大英帝国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1860年代,俄罗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领土相连的最大帝国,而且其最大国家的地位一直延续到其后的最大继承者俄罗斯直至今日,它横跨12个时区,而且跨越一半以上的全球经度(即180度以上)。  (5)帝国信息  ①帝国列表  (包括部分早期超级帝国)  帝国最大面积(单位:km²)最多人口  埃及帝国 1,100,000  亚述帝国  新巴比伦帝国 1,000,000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 6,500,000  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帝国) 6,200,000  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 1,900,000  罗马帝国 820,000,068,000,000  匈奴帝国 4,100,000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玛雅帝国  波斯帝国 萨珊王朝(新波斯帝国)  中华帝国(汉,唐,清)  阿拉伯帝国  蒙古帝国 33,000,000,100,000,000  苏联 24,000,000,100,000,000  帖木儿帝国  阿兹台克帝国  印加帝国  葡萄牙帝国  西班牙帝国 24,000,000  奥斯曼帝国 250,000,045,000,000  塞尔柱帝国  莫卧儿帝国  荷兰帝国(荷兰殖民地)  俄罗斯帝国 28,000,000  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 140,000,050,000,000  大英帝国 37,000,000,500,000,000  法兰西殖民帝国12,900,000  德意志殖民帝国  德意志第三帝国 4,700,000  ②典型帝国  葡萄牙帝国  西班牙帝国  荷兰帝国  比利时殖民帝国  大英帝国  法兰西殖民帝国  俄罗斯帝国  德意志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意大利帝国  瑞典帝国  丹麦帝国  奥匈帝国
  第一章
阿卡德帝国  阿卡德帝国(前2334年-前2193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统治区域位于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早于该地区后来出现的亚述和巴比伦帝国。闪米特语族的一支于前3000年前结束游牧生活,定居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这个被称为苏美尔的地区,并建立了名为阿卡德的城邦国家。前2334年左右,在君主萨尔贡的军事征服过程中,阿卡德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君主制的集权国家,苏美尔持续了7个世纪的,各自为政的早王朝时代结束。阿卡德时代末期,受到内部叛乱,边疆独立,外族入侵的困扰,最终于前2193年,末代君主去世后,在不知谁是继任者的混乱中崩溃,帝国持续时间不到200年,但它为该地区后来时代的君主树立了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统一国家的先例。  (一)民族渊源  古代欧亚大陆诸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如它们早先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就美索不达米亚来说,地理位置的影响表现得非常明显——这里是指该地区易遭侵略这一点而言,因为该地区自古迄今的发展与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分不开。实际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  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但不管怎样,是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湍急的河水,从而创建了第一个文明。到公元前300O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如其中的乌鲁克,占地1100英亩,人口约达五万。各城市国家为了争雄称霸,相互征战不休;战争愈来愈专业化,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结果,大大削弱了苏美尔人的力量,使他们臣服于闪米特人。闪米特人的著名领袖萨尔贡一世就是作为第一个帝国的奠立者而在历史上闻名。他以流域地区中部的阿卡德为基地,首先征服了整个苏美尔,然后向远地进犯,最后建立起一个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  (二)历史背景  阿卡德人是闪米特人中的一支,阿卡德的名称来源于阿卡德语,阿卡德语是由苏美尔语和闪族语发展而来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阿卡德人陆续来到两河流域北部定居,居住在苏美尔人以北的平原上,这些“乡下人”和苏美尔人又贸易,又抢劫,持续了好几百年。在定居两河流域北部的时候,这些“乡下人”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苏美尔人的种种知识,他们不仅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学会了使用车轮并开始组建自己的战车方队,这为以后他们夺取苏美尔人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基础。  公元前2371年,一个名叫卢伽尔o扎吉西的温马王第一次统一了苏美尔世界,将疆土“从大海扩张到了大海”,即从波斯湾口扩展到了北叙利亚的地中海沿岸。然而,卢伽尔o扎吉西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的战斗成果,转眼就被操闪米特语的阿卡德人萨尔贡攫取。  (三)帝国建立  “萨尔贡”一词在阿卡德语中意为“真正的王”。萨尔贡是个传奇人物,但他出生卑贱,其母是个低能人,史书记载说其“母卑,父不知所在”,然而萨尔贡却智慧超人,曾做过基什王乌尔扎巴巴的侍卫,大约于公元前2371年,乌玛人入侵基什王国,国王乌尔扎巴巴无法抵抗,萨尔贡利用一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将王冠戴在了自己头上,但仍以“基什”为国号,萨尔贡即位之后,贫民贵族多有不服,于是萨尔贡开始招兵买马,准备用长刀短剑捍卫其王位。在当时优渥的招募条件下,阿卡德人纷纷参加,没几天就招募到了四五千强悍兵丁,并在城里实行严格的“武器管制”,建立起西亚史上第一支常备军。巩固了政权后,萨尔贡以阿卡德城为首都。  当苏美尔地区各城邦混战之时,萨尔贡抓住这天赐的良机,带领着阿卡德人不失时机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创造了两河流域的阿卡德大帝国。阿卡德王萨尔贡出征三十四次,最终击败了卢伽尔o扎吉西,武力征服了苏美尔的主要城邦。一则尼普尔铭文以幸灾乐祸的笔调记述了卢伽尔o扎吉西的命运:“阿卡德的君主、这个国家的君王萨尔贡将乌尔城变成废墟,毁坏了它的城墙。他与乌尔人作战,征服了他们;他与卢伽尔o扎吉西作战,俘虏了他,并给他套上颈枷带往尼普尔。”接着萨尔贡挥兵南下,征伐拉格什,“洗剑于波斯湾”,在苏美尔各地都归入阿卡德的版图之后,萨尔贡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即“天下只有一张嘴”,各地皆听命于中央,最终成就了他孙子纳拉姆辛“天下四方之王”的梦想。尽管在军事上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由于苏美尔文明要远远高于阿卡德文明,阿卡德人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文化,包括她的文字乃至她的宗教。  (四)混乱衰亡  萨尔贡去世后,全国各地的暴乱此起彼伏,他的儿子里姆什继位后,苏美尔等地又多次爆发大规模起义,导致阿卡德王国国势稍稍衰落。不久,玛尼什吐苏(里姆什长兄)对波斯湾沿海国家发动战争,并发展了同梅露哈(古代印度)、马干(阿曼沿海地区)及狄尔蒙(巴林及波斯湾西部沿海)的海运贸易。为了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玛尼什吐苏制定了一些条文,条文说明各城邦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国王不能随意把各城邦的土地据为己有。玛尼什吐苏之子纳拉姆辛在位26年,在平定了因祖父横征暴敛而引起的一系列暴动之后,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战:在西方重创埃布拉,在南方波斯湾重征马干,在东北山区与卢卢卑人交战。当时纳拉姆辛威势无双,雄姿英发,自号“天下四方之王”。  阿卡德帝国之所以四处征讨,主要是为了控制运输外地产物及珍贵材料的商业大道。在这样一个充满野心的帝国里,于是,一种新的艺术观念——颂扬国王的荣耀与万能——应运而生,这个时期的刻印艺术除了从上个时期传承下来的英雄与动物格斗的传统图案外,还出现了神话的场景。在阿卡德时期汇集而成的众多图像,对后世的印章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阿卡德人的辉煌很短暂。纳拉姆辛死后不久,其子沙尔卡利沙利被宫廷政变推翻。约前2230年,阿卡德王国被库提人所灭,《苏美尔王表》曾发出了这样的悲叹:“谁是国王,谁不是国王。”来自东北山区的库提人给其的最后一击,使他们成了苏美尔和阿卡德的临时主人。
  (五)文明发展  阿卡德帝国在当时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但它的寿命短暂。来自伊朗的新入侵者打败了萨尔贡一世的孙子,毁灭了阿卡德,使其从历史上消失。于是,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又一个个重新出现,并享有一定程度的独立,直到乌尔城邦崛起,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这一帝国从公元前年,维持了一个世纪。在这期间,一批闪米特游牧民即阿莫里特人侵入两河流域,在他们著名的统治者汉穆拉比(约公元前年)的率领下,经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巴比伦帝国。正如后面章节中将要提到的,这种连续入侵的模式一直持续到近代,因为继阿莫里特人之后的入侵者还有赫梯人、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入、罗马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  尽管这些帝国额可夸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实质上还是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城市最基本单位,每个城市都尊奉一位主神,城市被看作是属于主神的一个神圣的存在物。寺院和国王是当时最大的富豪,不过也有许多私人资本被投入土地、手工业、商业冒险和放债。大多数平民是靠当农夫、工匠、商人、渔民和养牛人谋生。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手艺人阶层,包括石匠、铁匠、木匠、陶工和宝石匠。他们在自由市场上出卖自己的手工艺品,买主支付货币或以实物代货币。货币通常是很快或银环,每次交易后都须称其分量。  (六)生活方式  城墙外面是农田,城市居民的生活最终取决于农田的收成。大部分土地以大地产的形式被占有,占有者是国王、祭司和一些富人。他们将土地划分成小块份地,连同种籽、农具和耕畜一起,分配给为他们服务的农人。农人则提供劳动、自行经营,然后将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缴纳结寺院、宫廷或地主,作为报答。当时的基本农作物是大麦和小麦。提供乳液的牲畜是山羊和母牛。绵羊提供羊毛,羊毛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主要的组织纤维。最普通的蔬菜有蚕豆、豌豆、大蒜、韭葱、洋葱、小罗卜、葛苣和黄瓜。水果包括甜瓜、椰枣、石榴、无花果和苹果。  经营地产时需要记帐,如: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的细节,都得上帐或记录。管理事项和帐目,是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杆当笔,刻写在泥版上然后将泥版烘干,以便于保存。这种最早的文字形式称为楔形文字,显然不是为了智力活动才发明的;确切地说,这是经营管理时的一种工具。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说的,“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爱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  (七)文化发展  最初的楔形文字由图形符号组成。书吏用简单的图形把牛、羊、谷物、鱼等画下来,也就是说,用这一方式记录所要记录的事物。不久,图形符号固定下来,不再取决于每个书吏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保证了书写和阅读的一致。  但是,还有一个基本问题尚未解决,图形符号不能用来表达抽象概念。苏美尔的书吏们应付这一困难的办法是,在图形符号旁加上别的符号以表示新的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选择了表示声音、而不是表示物体或抽象观念的音符。这是在以后若干世纪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语音字母的精髓,但是苏美尔人还不能系统地、全面地应用语音原则。到公元前2900年时,他们把图形符号从早期的200O个左右减少到大约600个。这是一个巨大的改进,不过,楔形文字比起后来由腓尼基人和希腊人发展起来的字母文字,仍要累赘得多。书吏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书吏掌握了困难的书写艺术,因此,他们享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  虽然文字的起源可以从生产剩余产品所造成的新环境中找到,但文字的影响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文字使人们能记录和积累各种真实的情况,世代相传,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同样,文字又使人们能以书面形式记载宗教传统、社会风俗、口头上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使它们成为圣书、法典和古典著作而永久地保存下来,从而使各种独特的文化更其鲜明、更为巩固。文字成为使人类诸文明的文化结合成一体的主要手段。  (八)科学发展  苏美尔人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的各种具体需要,不仅发展了文字,而且还发展了数学和其他一些学科。他们在最早的数学文献中记述了对牲群的计算、对谷物的计量和对土地的测量。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发展了最早的计时、计量、测量距离和面积的各种方法。而且,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他们就在仔细地观察和记录天体的运动,他们这样做有实用主义的目的。他们相信,诸神的意志决定天体的运动,弄清了天体运动,人类就能够洞察神的旨意,作出相应的行动。因而,在许多世纪中,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术家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资料,这些资料后来被用于发展科学的天文学。  苏美尔人和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河水泛滥的周期性,而是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札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上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不只充满灌溉沟渠,而且毁坏了农田。在苏美尔人的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善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可见到这样的词句:  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  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  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地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有一首苏美尔人的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他们以为,人生来只是为神服务,神的意志和行为是无法预言的。因而,他们用种种方法来预测变幻莫测的未来。一个方法是解释形形色色的预兆,尤其是各种梦。另一方法是剖肝占卜术,就是通过检查被屠宰的动物的肝脏来预测吉凶祸福。还有一方法是占星术,如前所述,是以观察星辰运行来预言人的命运,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星辰运行对人的命运是有影响的。最后,每个人都尊奉一位属于他个人的神,把它当作自己的良师。他们以为,一个人的愿望和需要可以经它传达给相隔遥远、不便直接通话的诸位大神。
  中华帝国(从秦朝——明朝结束)  中华帝国(汉,唐,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相矛盾
  能把中华帝国说明白了,就是高人
  能把中华帝国说明白了,就是高人
  第二章
乌尔帝国  乌尔帝国,即乌尔第三王朝,是在阿卡德王国一个世纪后兴起的一个王朝。在阿卡德王国几世纪后兴起。乌尔纳姆(Ur-Nammu)在约前2113年建立乌尔第三王朝,建都乌尔,在位期间统一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诸城邦,建立起了强大的集权王朝,乌尔纳姆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在《苏美尔王表》上,“天赋王权”第三次转移到了乌尔城,因此后世称为“乌尔第三王朝”。由于苏美尔人经历的阿卡德王国和库提人统治之后,再次掌握美索不达米亚政权,乌尔第三王朝又被称为“苏美尔复兴”。  乌尔第三王朝为苏美尔人建立的国家,因苏美尔早王朝时期存在乌尔第一、第二王朝,故史称乌尔第三王朝。约前2006年,阿摩利击灭乌尔第三王朝。  (一)王朝产生  乌尔第三王朝又称为乌尔帝国,在阿卡德王国几世纪后兴起。  乌尔纳姆(Ur-Nammu)在约前2113年建立乌尔第三王朝,在位期间统一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诸城邦,建立起了强大的集权王朝。在《苏美尔王表》上,“天赋王权”第三次转移到了乌尔城,因此后世称为“乌尔第三王朝”。由于苏美尔人经历的阿卡德王国和库提人统治之后,再次掌握美索不达米亚政权,乌尔第三王朝又被称为“苏美尔复兴”。  (二)君主及其间史事  (1)乌尔纳姆  (Ur-Nammu,约公元前2113年-公元前2096年在位)阿卡德王国灭亡后,蛮族库提人统治苏美尔地区,虽然其间有些苏美尔城邦保持着相对的独立和繁荣。公元前2120年,渔夫出身的乌鲁克人乌图赫加尔起兵自立为乌鲁克王,并且打败了库提人,俘获了库提人的末代国王泰利伽(Tiriga),乌图赫加尔占领乌尔后任命乌尔纳姆治理乌尔。乌图赫加尔与乌尔纳姆的关系现在仍是史学界研究的课题,一说乌尔纳姆是乌图赫加尔的弟弟,另一说乌尔纳姆则是乌图赫加尔的女婿。但可能在乌图赫加尔尚在世时,乌尔纳姆就已经与他反目为仇,不臣服于他了。约公元前2114年,乌图赫加尔死于一场意外(或者可能是阴谋)。此后乌尔纳姆南征北战,继阿卡德王国以后,统一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另一强大的苏美城邦拉伽什于约公元前2110年被征服)  乌尔纳姆留给后人一部《乌尔纳姆法典》,今天考古所得的只是这部法典的一小部分。《乌尔纳姆法典》是部成熟的法律,苏美尔文明的法制体系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虽然如此,《乌尔纳姆法典》但仍然可视为人类文明史上现存的最早的成文法。  乌尔纳姆在位期间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其中,位于乌尔的巨大神庙至今仍可供人瞻仰。  乌尔纳姆开始使用了“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四方之王”的称号。  (2)舒尔吉  (Shulgi) 约公元前2095年-公元前2048年在位,乌尔纳姆之子,被称之为“神舒尔吉”。这位国王在位时间长达48年,其间前二十年的史事不太清楚。他在位的第二十年,国家可能出现过一次动荡,乌尔的市民被组织起来参加军队。此后,国家便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动荡。  (3)阿马尔辛  (Amar-Sin) 约公元前2047年-公元前2039年在位,舒尔吉之子,被称之为“给全国民众以生命之神”。  (4)舒辛  (Shu-Sin) 约公元前2038年-公元前2030年在位,阿马尔辛之子。舒辛在位的第四年,为了抵御阿摩利人的入侵,在乌尔以北的某个地方建造了城墙。  (5)伊比辛  (Ibbi-Sin)约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2006年在位,舒辛之子。伊比辛在位期间,闪族的阿摩利人大量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给乌尔第三王朝带来重大打击。伊比辛在位第四年,埃兰反叛,成为王朝的劲敌。而各地又军阀纷起。伊比辛派往镇守伊辛的伊什比埃拉对国王怀有二心,在乌尔困难之际,囤积粮食要胁国王。此后更是谋划篡位。公元前2006年埃兰进兵乌尔,伊比辛被俘,下场不明。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伊比辛被俘以后,伊什比埃拉率军夺回乌尔城,并征服一些苏美尔地区,以乌尔第三王朝继承者自居,史称伊辛第一王朝 。但是伊辛第一王朝疆域并不大,在苏美尔地区又有拉尔萨王朝与之对立。此后直至汉谟拉比的巴比伦第一王朝才重新统一美索不达米亚。  (三)王朝的兴衰  库提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灭亡了阿卡德王国之后,没有在两河流域建立统一的国家。对苏美尔地区的统治也非常的薄弱。苏美尔各邦趁机复兴起来。  约公元前2120年,乌鲁克王国乌图赫加尔击败了库提人,将他们赶出了两河流域。随后不久,乌尔王乌尔纳姆又战胜了乌图赫加尔,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  苏美尔人重拾往日的辉煌,恢复了对两河流域南部的统治。乌尔第三王朝也因《乌尔纳姆法典》的颁布而闻名于世。不过,这也是苏美尔人最后的辉煌时期了。  《乌尔纳姆法典》是世界上现存已知的最早法典,岁月的流逝使得这部法典如今只剩下一些残篇,难以再一窥全貌。然而在这部法典中,乌尔纳姆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自己对两河流域的最高统治权。法典的序言中说:“恩利尔(两河流域古文明崇拜的天神)在众人中选择了他(乌尔纳姆)”。这也是两河流域的君权神化的开端。  到了乌尔纳姆的第二个儿子舒尔吉统治时期,国王已经被视为如同神明一样的存在而舒尔吉也被称为“神舒尔吉”。他的儿子阿马尔.辛则被称为“给全国民众以生命之神”。君权神化,也证明了乌尔第三王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原本的城邦变成了地方行政单位。“恩西”(即地方长官)也开始由国王党任免,主要负责神庙事务,薪俸也从神庙领取。旧[1]
贵族的势力大不如前了。  乌尔第三王朝的强大是毋庸置疑,但是其国内的矛盾也极为尖锐,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也由奴隶劳动者来支撑。为数众多的奴隶使乌尔第三王朝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家的发展,对奴隶数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剥削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导致了自由民的分化与破产,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的奴隶开始逃亡。当时流传一句谚语:“来自草原的人会进入城市,并将城里的人赶走。”正如谚语中提到的一样,不久之后阿摩利人便骑着马从草原而来。  乌尔第三王朝的末王叫做伊比辛。在他的统治时期,王国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而伊比辛本人也不再拥有王国初期那样的强大君权,对全国失去了控制力,全国的局势动荡不安。许多地方的城邦逐渐脱离了王国的统治宣布独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伊辛城,这座城市的叛乱给了衰弱的乌尔第三王朝沉重的一击。  阿摩利人挥舞着长刀向乌尔第三王朝展开了侵袭,他们和东部的埃兰王国结盟,不断的掠夺和侵占乌尔第三王朝的土地。伊比辛被长期战争折磨得焦头烂额。毫无招架之力。公元前2006年,埃兰人发动了规模庞大的远征,伊比辛在这场战争中被俘,乌尔第三王朝的历史也就到此画上了句号。伊比辛本人被俘到了埃兰,从此销声匿迹,关于他最后的命运,再无任何消息。  乌尔第三王朝是苏美尔人最后的王朝,它的灭亡也宣告了苏美尔人在世界历史这块舞台上的谢场,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苏美尔人的文明却传承下来,成为了古典文明的重要部分。  而苏美尔人生存过的遗迹,却被黄沙埋藏在了地下,人们寻找了几十个世纪都没有再找到它的任何踪迹。人们只得哀叹这古老的文明已经随风而逝。直到19世纪,古老的城垣才重见天日,往日的文明又再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四)王朝特征  (1)政治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确立并加强了中央集权。该王朝的国王们已经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全国被划分为许多地区,有国王派人担任长官。地方长官虽沿袭城邦首领的称谓,但无城邦时代城邦首领的特权,实为从属于中央的地方官吏;贵族会议和人民会议虽然保留了下来,但仅仅是服务于国王的机构。  五位国王经常侵略周边地区,第二、三、四、五代国王都宣称自己是“天下四方之王”,并为自己建了神庙,立了雕像,要求人们定期举行跪拜仪式并奉献祭品。  (2)法制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国王们都非常重视法制。王朝缔造者乌尔纳姆(约公元前2113年~公元前2096年在位)制定了《乌尔纳姆法典》。这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从现在仅存的二十多条残篇来看,涉及女奴的有五条,她们时常遭受强暴、买卖和殴打;有两条涉及寡妇,她们的社会地位较之女奴较好——法典序言提到不允许有势力的人支配寡妇,正文又提到遗弃寡妇的男人应赔偿一定数额的白银;法典也涉及普通妇女,她们的社会地位比女奴和妇女高,但较普通男子卑下。尽管法典中仍残存着让河神澄清妖术罪和妻子被控通奸罪的规定,但有关身体伤害的处罚规定比原始的处罚有了很大的进步。  (3)经济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经济上最突出的特征是王室经济空前繁荣。王室占有全国三分之五的土地,并在这些土地上建立和经营大规模的农庄、手工业作坊和牧场,从事劳动的主要是半自由民身份的依附民和奴隶。王室经济管理严密,设有许多监工。繁重的劳动是的奴隶尤其是女奴死亡率很高。农忙季节,王室农庄雇用很多无地或少地的自由民成年男子耕种或收获。这些雇工按日领取的食物报酬比奴隶和依附民多一至三倍。  (4)社会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社会分化明显加剧。日益恶化的处境使许多自由民沦为奴隶,有的因不堪沉重的债务将妻子儿女卖为奴隶,有的是全体家庭成员自卖为奴。当时私人拥有的奴隶,在待遇上比王室经济的奴隶稍好,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在主人家服役,能赎身,也能到法庭作证。但奴隶在法律上仍属主人的财产。
  第三章
埃及帝国  埃及帝国的形成:埃及在驱逐希克索斯人后,它的统治者立即开始了对外侵略和掠夺的战争,历时约一百年之久,把埃及从一个囿于尼罗河谷及其三角洲的地域王国变成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这是古代世界的第一个帝国。  (一)概况  公元前3100年前后,古埃及王国统一,形成了世界上最早和最辉煌的文明。古埃及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埃及人在赶走喜克索斯人后,立即进行扩张。历时约百年之久的南征北战,把埃及从包括尼罗河谷及其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地域王国,扩张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  阿蒙霍特普一世的继承人、其女婿图特摩斯一世可以说是埃及帝国的奠基者。他多年征战,不仅同叙利亚巴勒斯坦人,而且同当时西亚强国、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将埃及帝国的北部边疆推进到了叙利亚北部,幼发拉底河上游,在南方,他将埃及边境扩展到尼罗河第三瀑布以外。在图特摩斯一世执政时,当时埃及对努比亚的占领已经稳定下来。  埃及帝国的完成者是著名的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前1450年)。他一生征战,击溃了由米坦尼支持的、以卡迭什为首的叙利亚联军,进而打败了米坦尼王国,使其不再与埃及为敌,转而成为埃及的盟友,从而巩固了埃及在叙利亚的统治。图特摩斯三世在叙利亚的胜利震撼了整个西亚,使亚述和巴比伦尼亚也纷纷与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巴比伦尼亚的国王还将自己的一位公主送给埃及法老为妃。在南方,图特摩斯三世将埃及边境推进到了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  图特摩斯三世的后继者阿蒙霍特普二世也对西亚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俘获达10万之众。不过他只是镇压了当地人民反对埃及的起义,巩固了图特摩斯三世远征的战果,而未能进一步扩大埃及帝国的地盘。  埃及从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进入阶级社会,直至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的新王国时期,历时2000年,走完了从小国寡民的诺姆国家到地域王国,直至形成帝国的漫长道路。  (二)历史  (1)总述  埃及的历史悠远绵长。她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历史以1798年拿破仑入侵为标志,大体可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两大阶段。  埃及的历史悠久传承。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赞美道:“埃及是尼罗河慷慨的赠礼”。每年季节性泛滥的尼罗河,形成了细长而肥沃的河谷。在尼罗河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埃及文明。寸草不生的大沙漠大致是古埃及农业文明的东界和西界。在沙漠中存在很多拥有甘泉的绿洲,埃及人在某些绿洲进行农业生产。埃及文明北至地中海海岸,而南方的边界随埃及国力的盛衰而变迁。新王国时代的埃及帝国极盛时,南界曾远达尼罗河第四瀑布。公元前3000年初,埃及互相征伐的各州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上埃及和下埃及服从于一个法老的统治。特殊的地形使埃及难于受到侵袭,也造就了她的长期独立和自足。然而法老时代结束后,埃及臣服于外来的统治者,连续被外族统治竟长达2300年,这些外族包括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帝国、阿拉伯人、奥斯曼土耳其人和大英帝国等。现代埃及国家的独立元勋纳赛尔总统并不夸张地指出,继埃及最后一位法老Nectanebo II于公元前343年被波斯人废黜以来,他是第一位行使主权的埃及本土人士。  (2)历史阶段  埃及的历史可以按以下的时段分为八个阶段:  1.古埃及历史(法老时代):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前525年  2.阿契美尼德时期埃及历史:公元前525年到公元前332年  3.托勒密时期埃及历史:公元前332年到公元前30年  4.罗马统治时期埃及历史:公元前30年到公元639年  5.阿拉伯诸王朝统治时期埃及历史:公元639年到公元1517年  6.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埃及历史:公元1517年到公元1805年  7.穆罕默德o阿里王朝:公元1805年到公元1882年  8.埃及现代史:始于公元1882年  (3)对外扩张  对外征服从雅赫摩斯一世时就已开始。他向北,在追击喜克索斯人的过程中到达了叙利亚的扎西;向南,则为“驱逐努比亚的游牧人而到达了克亨色诺弗尔”。他的继承者阿蒙霍特普一世时,远征努比亚达到第二瀑布;对西方的利比亚用兵达到伊穆克赫克。  (4)图特摩斯王朝  阿蒙霍特普一世的女婿和继承人图特摩斯一世是埃及帝国的奠基人。他多年征战,同西亚的米丹尼强国争夺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控制权,把埃及北部疆界推进到了北部叙利亚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在南方,他到达了尼罗河上第三瀑布以外的地方,在第二瀑布以南75英里处建立了要塞。图勒的铭文说,他在此国王统治时成了努比亚的总督,表明当时埃及对努比亚的征服和统治已经巩固了下来。  随后的两个国王甚少对外征战:图特摩斯二世仅统治8年;女王哈特舍普苏特基本停止了对西亚和努比亚用兵,但发展了同蓬特地方的贸易往来。  埃及帝国的最后建立者是图特摩斯三世。他在复位第2年(即他统治的第22年)就开始远征西亚,在美吉多战役中打败了米丹尼王国支持下的以卡叠什为首的叙利亚联军。在其统治时期,战败了米丹尼王国,迫使其退至幼发拉底河以北。这一胜利震撼了整个西亚:米丹尼从此不再与埃及为敌,且成了埃及的盟友,还多次与埃及联姻。亚述、喀西特巴比伦也纷纷与埃及交好,巴比伦将一位公主嫁给了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还将埃及的南部边界推进到了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他以后的埃及诸王进行的战争(包括阿蒙霍特普二世的叙利亚战争)都只不过是镇压被征服地区的反抗和起义,而无新的征服。  (三)政治  新王国时期,特别是其初期,君主专制更加强化。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大约是从图特摩斯三世时开始的。从图特摩斯三世给宰相列赫米留的训令可知,国王拥有极大的权威。  在国王之下的宰相(维西尔)之职,在新王国时被一分为二,即设立了两个维西尔。其中之一主管上埃及事务(兼管努比亚);另一个分管下埃及(可能还包括西亚)的事务。前者权力较大,国王不在时可代行朝政。从列赫米留的铭文和其它资料可知,行政、经济、司法、宗教、土地诉讼、分家析产、灌溉、遗嘱、农事、赋税等都在宰相的职责范围之内。但他主要是执行法老的指令。  宰相之下有管理各种事务的机构,诸如管理北方港口、南方大门(即要塞)、土地等等的机构。  地方上仍以诺姆为单位,但诺马尔赫的权力已不如前,他们已不能象中王国那样独树一帜地起来反对王权。  军队是帝国的物质支柱。这时埃及军队增加了一个新的兵种——战车兵。战车兵大多由富家子弟组成,其生活起居和牲畜饲养均由奴隶、仆人侍候,这是一般人负担不起的。自第十八王朝中叶起,埃及军队中的雇佣兵开始起重要作用。  对被征服地区,埃及人一方面派总督治理,派军队驻防;另一方面,还利用当地土著王公贵族进行统治。埃及人每占领一地,便把当地统治者的孩子作为人质带到埃及去,让其接受埃及教育,待其父辈死后,便让他们回去接替其父辈的职位:“王公们及其兄弟的儿童被运走,以便送往埃及,作为人质。如果这些王公中有人死去,陛下就派他的儿子来接替他们的位置。”以夷制夷的思想十分明确。在努比亚,由埃及王子任总督,被称作“库什王子”,显然是让其接受行政能力的锻炼。  帝国时代有一个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官吏出自奴隶主的不同集团和阶层:贵族奴隶主、神庙祭司奴隶主(尤其是阿蒙神庙祭司),以及新兴的中小奴隶主涅木虎。 维持庞大帝国的军事官僚机构的经济来源,一方面是向国内人民征收赋税;另一方面则是战争掠夺和向被征服地人民征收贡赋。
  (四)经济  (1)新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经济的发展 新王国初年长期大规模的征服战争,给埃及带回大批劳力和其它财富,极大地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  (2)冶炼金属  这时,冶炼金属已采用脚踏风箱以提高炉温(从这时的浮雕可知,一人可同时踩两只风箱)。铜制品的制作方法也有改进,除过去的锻造法以外,已使用新方法——铸造法,这种新方法需要更高的工艺水平。  (3)建筑业  建筑业是埃及的重要手工业部门之一。第十八王朝中期兴建了埃赫那吞的新都埃赫塔吞;第十九王朝中期又兴建了拉美西斯二世的陪都培尔—拉美西斯(在三角洲东部);底比斯的卡尔纳克和卢克索尔两大神庙的主要部分都是在新王国时期修建的。这说明当时建筑业队伍之庞大和建筑技术之高。  (4)纺织业  以亚麻和羊毛为原料的纺织业也很发达。从图特摩斯四世和图坦哈蒙墓中发现的亚麻织品残片看,纺织技术水平很高。纺织机械也有改进,立式织布机取代了卧式织布机,由一人或两人操作可织出较宽的布幅。  (5)玻璃制造  玻璃制造业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底比斯发掘出好几座属于第十八王朝时的制作玻璃的作坊。玻璃品种不少,有紫水晶、黑色、兰色、白色、红色、棕色、黄色,以及无色透明等种类。  (6)农业  农业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提水装置——沙杜夫,这为高地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7)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关系也有很大发展。银的重量被用作价格尺度;借贷关系发展了;真正的商人出现了,但是,总的说来,农业技术改进不大;马和轮车都还未在交通运输中起作用;铸币尚未出现,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还很有限;商人虽已出现,但人数很少。  (五)制度  奴隶制的繁荣 新王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埃及奴隶制的繁荣。从这时的一些军人的铭文中,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狂热地追逐俘虏和抓获平民百性,以变成奴隶。因此,新王国时期奴隶人数大增。  这时占有奴隶最多的仍是王室、神庙和少数官僚贵族奴隶主。如图特摩斯三世一次就封赠给阿蒙神庙1578个奴隶。阿蒙霍特普三世的一个铭文说,卡尔纳克神庙充满了男女奴隶以及所有国家俘获的王公们的孩子。个别奴隶主贵族也占有很多奴隶。如国王用男女奴隶使哈皮之子阿蒙霍特普的礼拜堂不朽,用男女奴隶耕种他的土地。  但新王国时期奴隶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在居民中下层中较广泛地占有奴隶。如牧人、商人、老兵、手工业者、女市民、军队书吏等都占有奴隶。  奴隶劳动不仅用之于家务,而且用之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  虽然新王国时期有的奴隶可能被释放,被收为养子,可能独立租种土地,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经济,甚至可能占有土地,但其奴隶的地位并没有变:他们仍然是其主人的财产。奴隶可被买卖、转让、出租、在自由民分家拆产时作为财产被分掉。因此,他们的处境仍是很悲惨的。不仅那些在奴隶主家中的奴隶是如此,即使独立租种土地,甚至占有土地的奴隶也是如此。因此,奴隶往往以逃亡、起义等形式进行反抗。  但是,《维勒布尔纸草》中反映的奴隶独立租种神庙和王室土地的事实具有历史的重要性。它反映了在埃及新王国时期奴隶制已极盛而衰,说明在奴隶起义和反抗的情况下,奴隶主正在寻找新的剥削奴隶的方式;表明奴隶制已表现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这种剥削形式同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时期、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剥削奴隶的形式有共同之处;同罗马帝国时期的隶农制、彼库里也有相同之处。  ①土地关系  就总的格局而言,新王国时期的土地关系同古王国时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即国家、国王、神庙和官僚贵族仍是土地的主要占有者,但也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中下层居民占有土地的情况增多了,继承来的买来的、获赏的等;可能还有职田。  有关新王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资料仍然不多,现知有《摩塞档案》中记载的王家牧人涅布麦西将3斯塔特土地卖给大有角畜牧人摩塞,其价格是值二分之一德本银的一头乳牛。但这次买卖是以契约的形式出现的,比古王国时期梅腾自传中用酬金获得土地的记载更加明确地确认了土地买卖的存在。  新王国时期,王室、神庙、官僚贵族的土地大多采用出租的方式经营。佃户的成份非常复杂:农民、奴隶、雇佣兵、女市民、养蜂人、马夫、下层祭司、牧人等。其中多数是无地或少地的人,但也有一些富人租种神庙或王室的土地,而且租佃的土地数量很多。对于贫穷的佃户处境非常艰难。  ②涅木虎阶层的兴起  新王国时期,原来的地方贵族已不能独树一帜地在政治舞台上起作用。在政治舞台上起主导作用的是祭司集团和追随王权的官僚贵族。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起一个涅木虎(Nmh)阶层,并逐渐地登上了政治舞台。  “涅木虎”一词出现于中王国后期,其确切意思不清楚。从一些具体例子看,其中有孤儿、贫穷的人等。新王国时期,“涅木虎”具有了与贵族相对立的人的社会意义。属于涅木虎的人可能经营王室土地,称为王室土地的涅木虎,他们享有世袭租佃权,而且身份也世袭。他们租种法老的土地,向法老宝库交纳租税,甚至可能交纳黄金。涅木虎也服务于军队,或为国王提供其它服务。逐渐地,涅木虎成了一个中小奴隶主阶层,占有奴隶、担任官职,成为王权的社会支柱。埃赫那吞改革时曾提拔了一大批涅木虎担任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如大臣麻伊的铭文说:“我——按父母双方来说都是涅木虎。君主玉成了我,他使我成为……而(先前)我是一个没有财产的人。他使我得到(很多的)人。他提拔我的兄弟,他使所有我的人关心我。当我成为一村之长时,他下命令,使我兼任大臣之(职)和‘王友’,而(先前)我曾(要过)面包。”埃赫那吞改革失败后,这个阶层受到打击、迫害,其财产也被没收。第十九王朝的霍连姆赫布国王曾颁布敕令保护他们的利益:豁免他们的欠税,禁止夺去他们运输货物的船只,禁止向涅木虎征收苛捐杂税,还向涅木虎提供某些物质上的帮助,以使其能执行自己的义务等。这大概是因为这个阶层受到打击是于王权不利的。颁布此敕令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保护这个阶层的利益,从而保护王权自身的阶级基础。
  只看不说话
  第四章
巴比伦帝国  巴比伦帝国可称为巴比伦王国。王国分为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也称迦勒底王国)。  历史上曾存在两个巴比伦帝国,第一个巴比伦帝国,为与后来的巴比伦帝国区别,习惯上又把它称为“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另一支闪族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他缔造了巴比伦帝国。古巴比伦的崛起标志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进入了第二个重要阶段。约在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一)简介  巴比伦王国包括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也称迦勒底王国)。  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  (二)释义  巴比伦意即“神之门”。  公元前十九世纪中,由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古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由迦勒底人建立,迦勒底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灭掉统治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建立新巴比伦王国。  (三)巴比伦的历史地位  巴比伦意即“神之门”,是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比伦王国分为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也称迦勒底王国)。  美索不达米亚为人类最古的文化摇篮之一,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较发达文化,曾出现苏美尔、阿卡德、古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等文明。  巴比伦最初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闪族人的一支——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骁勇善战,争强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000年代初,闪米特人的另一支迦勒底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公元前 630年,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趁当时统治两河流域的新亚述内乱之机,逐渐取得对巴比伦的控制。公元前 626年自立为巴比伦王。后与米底结成联盟,在公元前 612年攻陷尼尼微,灭亚述帝国。  (四)由来  (1)苏美尔早期王朝  (苏美尔城邦时代) 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前30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众多城邦。 从考古发现已经得到的史料来看,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苏美尔城邦进入一个“诸国争霸”的时代。比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乌尔和尼普尔。  (2)阿卡德王国时期  闪米特人的一支——阿卡德人,大概于公元前2500前后进入两河流域。阿卡德人进入两河流域时,苏美尔城邦文明已经进入尾声,各城邦之间斗争异常激烈。巴比伦最初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在阿卡德人的一块碑文中,列举了许多被征服的城市,其中就有巴比伦的名字。阿卡德王萨尔贡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苏美尔城邦时代宣告结束。苏美尔-阿卡德(Sumer-Akkad)时代开始。 约前2191年库提(Guti)人灭阿卡德,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库提姆(Gutium)政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之苏美尔-阿卡德时代结束。  (3)复兴时期与第三王朝  阿卡德王国后期,中央集权已经趋于崩溃,蛮族库提人入侵、摧毁了阿卡德王国,但库提人的统治并不稳固,使得各苏美尔城邦得以短暂复兴。其中乌鲁克城邦的国王乌图赫加尔(Utu-hengal)赶走了库提人。乌图赫加尔让乌尔纳姆镇守乌尔城。  但是,乌尔纳姆(Ur-Nammu)在约前2113年在乌尔建都,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在位期间称霸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诸城邦,乌尔纳姆开始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 约前2006年,埃兰、古提(库提)人、阿摩利人和苏巴里(Subari)人联合击灭乌尔。  (4)古巴比伦王国的兴盛  公元前十九世纪中,来自叙利亚草原的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  (五)巴比伦简史  (1)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奴隶制城邦,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以巴比伦城为中心。  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  1792BC,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Hammurabi)(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西亚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典型。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所颁《汉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2)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由迦勒底人建立,迦勒底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亚述帝国征服古巴比伦王国并统治了两河流域南部,迦勒底人曾多次起义反抗亚述的统治。  公元前626 年,亚述人派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率军驻守巴比伦,他到巴比伦后,却发动反对亚述统治的起义,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的米底(也称米堤亚)王国联合,共同对抗亚述。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  公元前六世纪后半期,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国势达到鼎峰,国势强盛。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进行扩张。  公元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叙利亚立时归顺新巴比伦王国,但腓尼基及巴勒斯坦地区态度不明,而埃及一向觊觎此区,拉拢推罗、西顿等腓尼基地区与埃及结盟。对此,尼布甲尼撒二世继续与米底王国结盟,又娶米底公主阿米蒂斯为后,以巩固自己后方。公元前597年,出兵巴勒斯坦,攻占耶路撒冷,扶植犹太人齐德启亚为傀儡统治犹太人。  公元前590年,埃及法老普萨姆提克出兵巴勒斯坦,推罗国王投靠埃及,西顿被占领,犹太人齐德启亚及巴勒斯坦、外约旦等地纷纷倒向埃及。同时,米底王国与新巴比伦王国的关系紧张起来,为此新巴比伦王国筑起一条新长城防范米底人。然而,米底因要对抗乌拉尔图及西徐亚人,无力再与新巴比伦王国对抗,致使尼布甲尼撒二世可于公元前587年第二次挥军巴勒斯坦。他围困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齐德启亚突围失败,落入新巴比伦王国军队之手,被挖去双眼后送往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围十八个月后城陷,犹太王国灭亡,居民被俘往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  尼布甲尼撒二世又围攻腓尼基的推罗,不果。公元前574年,双方议和,推罗国王伊托巴尔三世承认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尊者,保持了推罗的自治地位,其他附近的小王国都纷纷向尼布甲尼撒二世称臣、公元前569年,埃及发生王位之争,尼布甲尼撒二世曾趁此在公元前567年入侵埃及,结果不详,但迫使埃及放弃侵略巴勒斯坦的野心。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不久,国内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加剧,最后一个国王那波尼达统治时,国王及马尔杜克神庙之间的矛盾加剧,并试图另立新神,那波尼达离开首都,以其子伯沙撒摄政。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崛起,居鲁士二世率军入侵新巴比伦王国时,祭司竟打开大门放波斯军队入城,伯沙撒被杀,那波尼达被俘,新巴比伦王国不战而亡。  (六)成就  (1)巴比伦城与建筑成就  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巴比伦城进行入大模模建设,使巴比伦城成为当时世上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中东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巴比伦城以两道围墙围绕.外墙以外,还有一道注满了水的壕沟及一道土堤,城内的主干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铺成,另城有八个城门,其中的北门就是著名的伊丝达尔门,表面用青色琉璃砖装饰,砖上有许多公牛和神话中的怪物等浮雕。巴比伦城被建设得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城内的主要建筑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高达91米,基座每边长91.4米,上有7层,每层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砖砌成,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成、供奉玛克笃克神金像的神庙。据说,这就是《圣经》中耶和华变乱人们的语言,致使人们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别塔。城内古建筑精华之一的“女神门”,高12米、宽近20米,门墙镶嵌着形象生动的釉彩动物图案,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引人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
  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亦称“悬苑”,它依偎在幼发拉底河畔,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兴建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建筑闻名于世,他在位时主持建造了这座名园。相传,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穆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  (2)著名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位于幼发拉底河的东岸,距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南约50公里。  古巴比伦王国在著名的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的统治下曾经繁荣一时。巴比伦空中花园遗址但是直到新巴比伦王朝,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才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人们相信传说中的空中花园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年~562年)建造的。据传,尼布甲尼撒为了取悦于其在米底亚长大并对山景怀有深厚感情的王后或者是妃子而建造了空中花园。  虽然对花园最详尽的记述是出自Berossus 和 Diodorus Siculus等希腊历史学家笔下, 但巴比伦的历史记录却对此事只字未提。尽管在尼布甲尼撒时期存留下的各种书写板上发现了对他的宫殿、巴比伦城以及巴比伦的城墙的种种描述,但这些书写板上却没有一处提到过空中花园。甚至那些对空中花园进行过详细描述的历史学家们也从没有亲眼目睹过它们。直到二十世纪,围绕着空中花园的一些不解之谜才被揭示出来。在得到关于花园的地理位置、灌溉系统,和真正面目的最终结论之前,考古学家们仍在努力地收集足够的证据。与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园是由尼布甲尼撒王(公元前604-公元前562)为了安慰患上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又译阿米伊斯),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像而兴建了空中花园。空中花园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个四角椎体的建设,由沥青及砖块建成的建筑物以拱顶石柱支承着,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河水从空中花园旁边的人工河流下来,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Euphrates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如图所示的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紧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米索不达米亚平原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别不同,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更有文献指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七)政治与社会  (1)政治制度  古巴比伦时代各城邦的政治制度与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及乌尔第三王朝不同。汉穆拉比统一后,建立中央集权 的专制制度。国王独揽政治、军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权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  大行政区设总督,在较大城市中任命被称为“沙卡那库” 的官员,小城市任命被称为“拉比亚努姆”的官员治理。有些城市获得一定自治权,城市商人鉴督从富裕商人家族中选出,任期1年,负责税收、运河开凿、城墙修筑、公共仓库和码头的管理等。  汉穆拉比的对内政策基本是伊新 拉尔沙时期城邦政策的延续。统一过程中,汉穆拉比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远交近攻,灵活变动结盟关系,为统一两河流域总目标服务。  (2)阶级关系  古巴比伦社会分为三个等级:  1.阿维鲁,为全权自由民,上层是统治阶级,下层多是纳税、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农和士兵。  2.穆什钦努,为依附于王室土地的无权自由民,古巴比伦时代还存在其他类似穆什钦努的依附阶层。  3.瓦尔都(男奴)和阿姆图(女奴)是奴隶阶级。  (3)土地制度  汉穆拉比时期王室占有的土地分为三类:  1、“供养宫廷之田”:以供职为条件所授份地;以纳赋税(纳贡)为条件所授份地。以供职为条件领有份地者包括士兵、官吏、塔木卡(商业代理人、高利贷者)等。士兵列都、巴依鲁以服军役而领有王室份地。其份地可由其成年儿子继承,但仍以服军役为条件;拒绝或雇人代其服军役者处死刑。  2、“纳贡人”:指领有大部分王室土地是以纳赋税为条件的份地的人,受王室的剥削和控制,其份地亦不得买卖、抵押或传于女继承人。  3、除王室土地外,古巴比伦社会还存在神庙土地、城市土地及私人土地。汉穆拉比法典和考古发现的契约文书及其他文献材料证明:私有土地占相当数量,土地租佃和雇佣关系已普遍流行。地租一般是收成的1/2或1/3。果园、菜园的地租为收成的2/3。  土地价值随灌溉用水的供应情况而异,有的供应灌溉用水的园圃地租高达收成的3/4。高利贷业甚为活跃,神庙和酒店同时经营高利贷业。高利贷业的活跃促进债务奴役制的发展。债奴被称为基萨图。在家庭和婚姻关系方面,还保存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制残余。父家长可将其妻或子女卖为奴隶或使之变为债奴,子女须为其父家长杀害的他人子女抵命。债务奴役制的发展导致债务人的反抗。汉穆拉比之后即爆发了反债务奴役的斗争,导致国王发表解负令。这也是古巴比伦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祭司阶级  祭司是神庙的侍奉人员,负责主持祭祀活动、节庆典礼,念咒祈祷,占卜等。他们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国家一个最特殊的阶层。  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的神,都供在庙里。因此,美索不达米亚地的庙宇也多得数不清。据统计,考古学家仅在苏美尔遗址就发掘出了3500座庙宇!美索不达米亚人注重现世的祈福和享乐,建
庙是为了祭祀诸神,保持和神的良好关系,以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一国之中,庙宇往往是仅次于王宫的最好建筑。对修建神庙,各民族都舍得花大本钱。希罗多德在他著作中描述的巴比通天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神庙。  既然神庙多得数不清,祭司作为神庙的侍奉人员,数量自然惊人。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权势显赫。在美索不达米亚,国家的王权受到三种限制:法律、贵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势力。国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权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在老百姓眼里,人君如果不从祭司手中获得权杖,就不能称之为名正言顺。祭司代表神授权给君王时,一般都有庄严隆重的仪式。在这种神权政治下,祭司拥有极大的特权。而且,祭司是国家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他们控制和管理着神庙里的财富。由于宗教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达米亚的神庙聚敛的财富无以数计。国王一般划拨一部分土地作为庙产,并指定区域献租纳税。对外战争如果获胜,战俘和战利品优先送达的地方就是神庙。加上国民竞相敬献的各类供品,神庙里不仅充满了食品、蔬菜、水果,而且拥有大量的金银财宝。祭司作为财富的管理者,他们出租土地、经营钱庄、参与商业活动,使神庙的财产不断增值。因此,祭司因神得财,因财得势,成为社会的特权阶级。  祭司多出于名门望族,职业是世袭的,其称号也代代相传。他们还往往是国家少数垄断了文化知识的人。在神庙开设的学校中,祭司既是校董,又是教师,通过教育对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因而也是垄断思想的阶层。  祭司也分不同的等级,高级祭司负责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动,普通祭司按等级各司其责。比如卡鲁、那努负责领唱圣歌,尼撒库负责主持奠酒,那姆克负责清扫,巴努负责驱魔仪式。另外还有专门从事占卜和解释预兆的祭司,他们负责求神问吉、解梦看相、占星预卜等。
  (八)文化  (1)天文  ①日晷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之大王国。公元前二OO七年。  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这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  ②阴历  最早的阴历是古巴比伦国王颁布的。阴历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亮由圆到缺,再到圆为一月。以此作为确定阴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阴历月。  巴比伦国王曾下过这样一道圣旨:“奉汉穆拉比圣谕,兹因本年年日不足,着将现已开始之月称为第二爱路尔月。并将原定在直西里月二十五日缴往巴比伦的赋税,改在第二爱路尔月二十五日缴纳。”  由于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29.5日),全年12个阴历月(约354天),跟一年365天相差约10日。这样,每过两、三年,就会出现明显的“年日不足”。这道圣旨是说,这一年要多加一个闰月。  ③星期  七天一星期,是巴比伦人原创的。巴比伦人用太阳日来称呼“星的日期”的开始----星期日;月亮日是星期一;火星日是星期二;水星日是星期三;木星日是星期四;金星日是星期五;土星日是星期六。这就是现在世界通用的七天一星期的起源。  ④小时与分钟  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是巴比伦人原创的。巴比伦人认为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被划分为60分钟。这种昼夜和时刻的划分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2)法典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穆拉比颁布了《法典》。这是当时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内容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等。该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高两米半的黑色玄武岩大石柱上。  (3)人类最早的文明  巴比伦的学校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的马里城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被认为是根据考古发掘所知的最古老的学校。它包括一条通道和两间房屋,大间房屋长44英尺,宽25英尺;小间面积为大间的三分之一。大间排列着四排石凳,每条可坐1人、2人或4人,共容45人;小房排着三排石凳,共可容23人;很似学校课室。两房四壁无窗,从房顶射入光线。房中没有讲课的讲台或讲桌,却放着许多学生的作业泥板。墙壁四周的底部安放着盛有泥土的浅浅水槽,好似是准备制作书写用的泥板的。附近摆着一个椭圆形的陶盆,可能是储放清水以便和泥制造泥板的,或则是放置书写用具的。地面上装点有很多亮壳,好似是教授计算的教具。这所房舍靠近皇宫,不靠近寺庙;刚好别处发掘的泥板书的储存场所也是近宫而不邻寺的;有人推断这是古时的学校。  两河流域的学校以培养文士为目的。文士分为高级文士和低级文士。前者充任官员,后者则从事各种职业,如公证人、掌印员、土地测量及登记员、军情记录员、缮写员、计算人员、秘书,等等。  在古代两河流域,考古发掘了大量泥板书。这些泥板书标明的最早日期是大约公元前3000年,是用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书写的。在此后的1000年间,象形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广泛流行于中东地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和波斯人均使用它。这些考古发现的资料大多是宗教方面的文章 或是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文献,如契约、记录、文职人员的报告、法律、条例、公告等。还有一些资料是关于数学的,虽然当时两河流域的数学比古埃及的数学水平高得多,但这些数学问题和古埃及一样,涉及的都是一些实际问题。在晚些时期的数学记载中(即波斯和塞琉西时代),就有了一些天文图表以及关于日历和占星术的计算步骤了。很明显,两河流域学校存在的目的是给不同类型的未来官员提供高级教学。  约公元前2000年的一篇苏美尔文描述了当时学校的生活。该文后来被多次抄写,所以可以推断出它的描述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从此文多次使用阿得语来看,可判断是由一名阿得族的学生所写的,但全文还是用苏美尔文写成的,因为当时苏美尔文是学术语言,其地位相当于后来欧洲的拉丁文。学生早上来到学校,自带午饭。校长是“学校之父”,有一名教苏美尔文的教师和一名教算术的教师。上课的形式是抄写已有的泥板书。学习的科目有苏美尔文、算术和簿记。学校实行严格的纪律,执行纪律的人有一名勤杂工、一名教师和操场监管人。学生常常在一天内由于不同的过错要遭受几次鞭打,这些过错包括早上迟到、上课讲话、未经许可就起立或离开校园等。直到晚上,疲惫不堪的学生才能走回家,向父亲汇报自己一天的情况(父亲一般都是官员)。晚饭后早早上床睡觉,以保证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有时候,教师还会被请到家里,通常是由于做父亲的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最杰出的书写者和有知识的人,希望他比其他同学甚至比那些贵族出身的同学更优秀。  公元前2000年的智慧之家是两河流域实施高水平教学的场所,入学者是已毕业的文士,这里从事的研究也是高水平的。然而,两河流域的学校不同于后来古希腊的学校,其所谓高深知识也是侧重应用价值,而不是面向理论探索。以数学为例,理论推测并没有获得充分发展,大批巴比伦数学论文涉及的是具体问题。  巴比伦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其教育也是早于其他国家的。“甚至可以说,它早于埃及,至少是与埃及约在同时而有了学校。这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当然,其高等教育还是相当模糊的。  (4)传说故事  每年春天,高原地区的积雪融化,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就在两河流域泛滥成灾。特别是下游一带,地势低凹,几乎全被淹没。一个流传到今天的巴比伦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西方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也是从这个传说演变来的:一个叫诺亚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只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过了水灾。当洪水退落的时候,诺亚放出一只鸽子。不久,鸽子衔着一片新拧下的橄榄叶子飞回来,使诺亚知道洪水已经退去,万物又恢复了生命。后来,西方人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当然,无论是神仙还是和平鸽,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幸福。要战胜洪水,还得靠人们自己。后来这个传说被犹太人写到《旧约圣经》。  (5)神话  古巴比伦神话即古巴比伦时代的神话,其中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叙事长诗《吉尔迦美什》,神话人物伊休坦、女神伊什干塔尔等。其中也有大洪水传说的出现。  ①古巴比伦神祇的起源  巴比伦文化多继承苏美尔——阿卡德文化,神话则更是如此。由于两河流域国家的统一,宗教信仰也逐步趋于一致。在阿卡德王国时,天神安启改称安努,都姆兹改称坦姆兹,埃阿神与安启共用。巴比伦王国时,宗教表现为多神崇拜和一神崇拜。天神安努、地神埃阿、大气神恩里尔等仍为主神,此外也有月神辛、太阳神沙玛什,农神坦姆兹和伊什塔尔(即印娜娜),其它的神统称为安努那基。但是,由于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巴比伦城成为王国首都,为表现王国的统一,这时出现了许多表现巴比伦保护神玛尔都克和反映帝王业绩的颂歌,其主要代表作品即是《埃努玛o埃立什》和《咏吉尔伽美什》。  ②古巴比伦神话故事-----《埃努玛o埃立什》  著名史诗《埃努玛o埃立什》(又称《咏世界创造》)主要汇集了苏美尔民族的创世思想,着重歌颂地神埃阿之子、主神玛尔都克的事迹。这首诗约一千行,成书于约公元前十五、十四纪世,后经学者从七块泥板中考据整理出来,故又称“七块创世泥板”,它是历史上最早关于创世神话的题材之一。
  第五章
赫梯帝国  赫梯帝国(Hittie Empire),小亚细亚地区奴隶制国家。前19世纪时期出现赫梯国家,公元前17世纪拉巴尔纳斯始建赫梯帝国。约公元前14世纪达到鼎盛。首都先在库萨尔,后迁至哈图沙。公元前12世纪瓦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势力被亚述帝国灭亡。  (一)基本信息  (1)简介  赫梯帝国,又翻译为西台帝国,或音译为希塔托,比泰多。  赫梯国家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初为小国,后以哈图沙(今波加科斯)为中心形成联盟,渐趋统一。赫梯在古巴比伦的后期逐渐强盛,常向两河流域侵扰,最大1次入侵发生在公元前16世纪初,赫梯军队攻陷巴比伦城,击溃古巴比伦王国,饱掠而归。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他确立了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同时规定王室内部纠纷交由“彭库斯会议”来解决,国王不得任意杀戮其兄弟姐妹,倘若其确属有罪,只究其本人罪责,不得连坐家属。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是赫梯历史上的新王国时期。赫梯国王苏比努里乌玛什在位期间,赫梯人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机,夺取埃及在西亚的领地,与埃及争霸。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们,都与赫梯交过手。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赫梯与埃及的军队会战于卡迭什,两败俱伤,结果于公元前1283年签订和约。与埃及的争霸使赫梯元气大伤。之后赫梯发生了内乱,伟大帝国走向衰亡。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赫梯古王国的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金属冶炼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据文献记载,赫梯人最早发明炼铁技术。赫梯古王国是以哈图沙什为中心的城邦联盟。国王由贵族选举产生,王位继承须经贵族会议承认。国王将征服的土地分配给王子统治,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或被迁往他地,或留在原地成为赫梯的农业奴隶。一般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2)社会关系  奴隶制有较大的发展,频繁的对外战争使大量战俘奴隶流入赫梯。国王将战争中掠夺的奴隶、牲畜、土地赐于大臣、贵族,促进了大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大臣、贵族、大奴隶主及神庙均拥有巨大的农、牧场,役使大批奴隶和依附劳动者耕作或放牧。有的奴隶制牧场甚至成为国中之国,奴隶受到残酷的剥削和虐待。赫梯古王国时期即已出现的农业奴隶仍大量存在,他们有一定数量的份地,须缴纳沉重的租税。家庭奴隶(仆人)地位较高,他们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财产,可与自由民女子结婚(但须交付较高的聘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奴隶。另外,还出现了债务奴隶。  王室直接控制大量耕地,除赏赐大臣贵族外,相当大部分是以份地形式分配给为王室服役之人。据赫梯法典,领有份地者有两个等级:①“部从”或份地占有者; ②“工具(武器)之人”,即手工业者(工匠)等级的成员。“部从”身份来自国王,工匠身份来自地方长官。来自国王的份地不得买卖、转让,只能继承,领有份地的条件是为王室服军役,“部从”身份改变后,份地归还王室。来自地方长官的份地可以买卖、转让,领有份地的条件是承担大部分普通城市的徭役。工匠身份改变后,份地由当地公社接收。  自由民阶层产生严重分化,有的沦为“希帕拉斯”,被束缚于公共组织“劳动组合”中,地位近似奴隶;有的成为“继承份额人”,依附于军人(替其耕地或出征) 或神庙,受其剥削和压迫。  (3)经济状况  早期赫梯国家的生产力虽属青铜时代,但赫梯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家胆寒。亚述人的冶铁术就是从赫梯人那里学来的。赫梯帝国时期,农牧业均较发达,普遍使用青铜犁、镰。大量开采银、铜、铅矿,已掌握铁的开采和使用,并以之供应其他文明世界。贸易发达,是其主要经济部门之一。赫梯以农业为主,工业除冶金之外,还有陶器制造、纺织等下工业部门。商业贸易也算繁荣,与埃及、腓尼基、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等地都有往来。  手工业出现更细的分工,有制陶、木器、皮革、裁缝、纺织等行业。由于经济的发展,赫梯帝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已不再是城邦或城邦联盟,而是中央集权制帝国。国王是统揽军事、行政、外交、司法、宗教等权力的最高统治者。“太阳”取代古王国时期的“塔巴尔那”,成为国王的王衔。国王死后被尊奉为神。  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世代征战让赫梯人认识到没有强劲的军队是不行的。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赫梯人在冶铁方面颇具名气,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  (二)历史  (1)兴起  赫梯人赫梯国发源于小亚细亚东部的高原山区,在哈利斯河(今名克泽尔河)上游一带。这里的原始居民称为哈梯人,他们既非闪米特人,也与古代其他民族没什么关系。约公元前2000年代,1支属于印欧人的涅西特人迁入此地,与当地的哈梯人逐渐同化,形成了赫梯人,他们说的赫梯语的主要成份是涅西特语。  赫梯王国公元前2000年代兴起于小亚细亚这一古老的文明地区。小亚细亚是近东文明与爱琴文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亚述人曾经于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在小亚细亚建立了若干商业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尼什商业公社。亚述人还把楔形文字带到了小亚细亚。  (2)强盛  公元前20~前19世纪,小亚细亚逐渐形成库萨尔、涅萨、哈图沙什等城邦。  公元前18世纪,库萨尔王皮哈那及其继承者安尼达向外扩张,征服邻近的城邦,迁都涅萨,结束亚述的殖民活动。  公元前17世纪,拉巴尔纳斯(约前1680年—前1656年在位)获得库萨尔王位,号大王,库萨尔王,始建赫梯古王国。其子哈图西利斯一世统治期间(约前1650年—前1620年在位)迁都哈图沙什,征服西里西亚,其疆界达到地中海岸。穆尔西利斯一世(约前1620年—前1590年在位)继位后,与幼发拉底河中游的喀西特人城邦哈纳结盟,约公元前1595年攻占并毁灭哈尔帕城,接着灭亡巴比伦第一王朝。穆尔西利斯一世死于宫廷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墓丽影8 地下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