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买的嘴里是带dnf金币携带上限的,可以拿下来的,,,但是我想不放dnf金币携带上限可以吗,求大神帮忙指点

以下是热门股票
-3242.45万
销售毛利率
交流电源等
高压变频器及综合节能
其中:合同能源管理
其他(补充)
平均折/溢价
成交量(万)
总余额(万)
公司名称: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56204万元
上市日期:
发行价:8.29元
更名历史:动力源,G动力源
注册地:北京市丰台区科技园区星火路8号
法人代表:何振亚
总经理:何振亚
董秘:胡一元
公司网址:www.dpc.com.cn
电子信箱:.cn
联系电话:010-
货币战争5:金砖五国掀起“货币起义”
书封 
  书名:货币战争5
  作者:宋鸿兵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介绍:
  世界是在远离上一次衰退,还是在滑向下一轮危机?
  利率火山的爆发是否意味着最后的审判?
  欢迎来到当今世界混沌喧嚣的复苏现场!
  QE向前将撞上“回购冰山”,QE后退将触发“利率火山”,QE已无法全身而退!
  《货币战争5》—— 如何在危机中寻找契机!
  作者简介:
  宋鸿兵
  国际金融学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概念——“货币战争”一词的首创者,曾被全球销量第一的商业杂志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人”。
  2007年出版《货币战争》,成功预测了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引发全球关注,持续畅销7年。“货币战争”系列著作垄断中国财经图书畅销榜第一名多年,被译成多国语言畅销海外。2010年以来,“货币战争”一词被各国政要、媒体广泛引用,世界货币战争的爆发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作者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中国大妈”等词语皆成为流行词汇。
  书摘正文: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五花八门的观点,人们的思维能力往往会陷入瘫痪。关键数据被噪音数据所淹没,重要细节被细枝末节所混淆,深层病因被表面病症所迷惑,核心推理被琐碎逻辑所牵绊,分析丧失方位,判断走入迷途。最终,幻觉置换了真相。
  经济领域的困境尤其如此。
  2008年金融危机结束五年之后,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观点仍然是众说纷纭。美国的量化宽松究竟有无效果?全球的货币超发到底是福是祸?金融市场是渐趋安全,还是越发危险?经济复苏是稳步向前,还是昙花一现?
  简而言之,世界是在逐步远离上一次衰退,还是在加速滑向下一轮危机?
  矛盾的市场表现,冲突的经济数据,荒唐的解读方式,纷杂的观点态度,争议的政策措施,欢迎来到当今世界混沌而喧嚣的复苏现场!
  人们不能深刻认识经济活动的本质,源于缺乏更深层次的统一的逻辑框架。人类不是在高度理性的状态下参与经济,而是在充满欲望的强烈情绪中追逐财富。人性,尤其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贪婪,从来就是驱动经济运转的根本性力量。
  人类有史以来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永远围绕着两件最基本的工作而展开,一个是创造财富,另一个是分配财富,其他活动均是其衍生之物。无论是创造财富,还是分配财富,人性的贪婪自始至终都是它们终极能量的来源。
  贪婪中的“好逸恶劳”,驱动着节省体力、减少时间、降低强度、增加愉悦的各种技术进步,从而带来了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使得财富创造更加蓬勃。但是,贪婪中的贪得无厌,则会激发巧取豪夺、投机欺诈、急功近利、奢侈靡费,进而压抑生产率的进步,导致财富分配畸形,降低社会的经济活力。
  本书的重点就是以财富分配作为解剖经济活动的手术刀,把当今的“美国梦”与历史上的“罗马梦”和“宋朝梦”,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比,为未来的“中国梦”提供历史的参照系。
  本书的前六章内容,是用显微镜来观察美国经济的现状,从黄金市场透视美元,从股票市场分析经济,从债券市场了解资本,从回购市场探索金融,从利率市场窥测危机,从房产市场洞察泡沫,从就业市场甄别复苏,归根到底,是从财富分配来解读贪婪。
  2013年4月的黄金价格暴跌,被解释为美国经济复苏良好,因而黄金的避险需求下降;而经济良好的证据就是股市屡创新高,但如果深入分析股市上涨动力的根源,就会发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购行为,其实是推高股价的主导力量;股票回购的资金又是源于债券市场的融资,而债券市场的火爆正是货币量化宽松的结果。因此,金融市场的非正常繁荣,全赖QE政策所形成的超低利率环境。
  QE导致的货币泛滥,真的促使实体经济复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公司的销售增速在递减,扣除通胀之后,实际上已陷入了负增长;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在萎缩,这解释了就业市场的长期困局,导致实体经济的核心资产显现出严重的“老龄化”症状,随之而来的就是劳动生产率出现快速滑落;房地产的价格复苏,无非是华尔街炒房团的杰作,就业机会的减少,造成年轻一代被大量挤出了潜在的购房队伍,房地产的后继乏力已成定局;美国主流中产阶级的高薪工作岗位复苏之缓慢,在2025年之前都很难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
  QE政策没能拯救实体经济,实际上,廉价货币不是在促进经济增长,而是在摧毁资本的形成。
  如果说QE已被5年来的经济实践所证明是一个失败的政策,那么退出QE的道路却绝非坦途。退出QE将会触发利率火山,而继续QE将迎头撞上回购冰山,两条道路的终点都是金融危机的再度爆发。美联储在QE进退之间的彷徨与犹豫,既陷实体经济于无望之境地,又置金融市场于危险的边缘。
  利率能否被无限压制,这是判断下一轮金融危机的风向标!
  美国已经走上了一条仅施惠于极少数人,却殃及绝大多数人的道路,根源就是权贵与富人集团的过度贪婪,导致了财富兼并的恶化趋势难以逆转,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困境的无法自拔。
  本书的最后三章,将观察的视野扩大到2000年的尺度,从对美国经济的近距离观察,延伸到把握历史脉络的审视;从罗马盛世和北宋繁荣的兴衰拐点切入,逐步展示出一个高度近似的衰亡过程的慢镜头:贪婪兴,则兼并起;土地聚,则税负畸;国库空,则货币贬;民力竭,则内乱生而外患至!
  “美国梦”“罗马梦”“宋朝梦”的破灭,并不能告诉大家究竟什么才是“中国梦”,但却可以提醒人们什么必然不是“中国梦”。
  如果未来的中国能够避免重复这些历史的教训,那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中国实现其强国富民的复兴之梦。
  第一章 黄金斩首,打响美元保卫战
  本章导读
  2013年4月,黄金市场风云突变,金价的暴跌震撼了全世界。
  “黄金已死”“黄金无用”“牛市终结”“泡沫破裂”“金价将跌到500美元”等论调甚嚣尘上。黄金从万众瞩目的投资明星,一夜之间沦为舆论争相贬损的“弃儿”。
  人们开始怀疑“乱世藏金”的信念是否依然有效,对黄金白银的投资价值的信心发生了根本性动摇,悲观情绪弥漫,唱衰之声横行,甚至连超发货币终将导致通货膨胀这一基本逻辑也变得含混不清。市场感受与理性逻辑严重脱节,价格信号和财富直觉相互错乱。可以说,对黄金的看法已陷入了空前的迷茫。
  黄金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事实绝非如此!
  2013年,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对黄金市场的打压力道之猛烈,为30年来所未见;这反过来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此疯狂和如此激烈的行为,意味着美元对黄金的恐惧也是30年来所未见!
  对美元信心的脆弱,恰是打击黄金的原因!
  本章将深入分析“四&一二”美国镇压黄金事件的台前幕后,以及美元困境的根源。从历史上看,黄金从来就是财富的“诺亚方舟”;以现实行情分析,黄金的生产成本就是市场的大底;放眼未来的趋势,黄金必是美元危机的最大受益者。
  “四&一二”黄金大屠杀
  对于美国人而言,一场金融和经济的灾难可能已经近在咫尺。美联储和它所倚重的金融机构联手打击金银价格,以吓阻投资人的行为就是明证。
  保罗&罗伯茨,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助理,日
  (美国)政府厌恶黄金价格的暴涨,这的确是事实,特别是在他们推行历史上最大程度的货币贬值政策的时候&&(4月12日金价暴跌是否被操纵)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真相)。
  比帕&马格伦,前美国总统经济政策特别助理,日
  日,这是黄金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自年初以来,金价就从1700美元附近震荡向下,至4月11日已悄悄地滑到一个巨大深渊的边缘。4月12日,美国东部时间8:30,金价定格在1542美元,这是大灾难之前的最后一刻平静。
  这一天恰逢周五,纽约黄金期货市场刚开盘就黑云压顶,电闪雷鸣,100吨黄金的卖单从天而降,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抛盘如同巨浪一般砸向毫无准备的市场,多头仓皇应战之下,金价大幅下挫。在随后的两个小时中,惊魂未定的市场稍事喘息。交易员们被毫无征兆的空头伏击打得晕头转向,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然而,巨大的抛盘却突然销声匿迹,市场重新恢复了平静。
  这是大地震之前特有的寂静,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笼罩着整个市场。
  10:30,真正的灾难终于降临了。300吨黄金的抛盘汹涌而出,其规模相当于2012年全球黄金矿产量的11%!目瞪口呆的交易员们看到的不再是10米高的巨浪,而是30米高的海啸!恐惧将每一个人的心冻结到冰点,瞬间过后,疯狂又把所有人的大脑燃烧到爆裂,夺路而逃就像求生的本能,支配着一切行为。市场态势顷刻逆转了,卖空的呼喊震耳欲聋。
  1525美元的关键支撑点被瞬间击穿,2000年以来的黄金牛市走向在此决然折转,所有在这一牛熊分界点上设置自动止损的多头买家,就像被魔咒唤醒的木乃伊战士,突然加入了空头大军,转身杀向自家阵营,顷刻间多头人马自相践踏,溃不成军。
  此时,正值纽约市场流动性最丰沛的时刻,伦敦和欧洲主要黄金市场均在开盘状态,从而能够充分感受到金价雪崩所带来的极端恐怖,空头打击对时间的掐算精确到了每一分钟!
  黄金暴跌的冲击波瞬间传遍全球,伦敦市场也同时被闪击。不过,相对于纽约黄金期货市场而言,伦敦更倾向于实物黄金交易,对于准备提取黄金现货的客户而言,纽约期货暴跌在某种程度上给他们提供了打折买货的机会。但是,当伦敦市场的买家准备抄底时,却突然发现他们的计算机交易系统极为罕见地出现了“故障”,此时大家既不能买也不能卖。尽管他们还能通过电话下单,但在市场行情急剧变化的时刻,伦敦现货黄金可能发生短缺,致使他们的交易很难全部实现。
  惊慌失措的伦敦实物黄金的买家们,不知道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与此同时,纽约市场的金价却仍在雪崩之中。如果金价持续暴跌,那么绝大多数多头将被打爆仓,黄金行情必然加速恶化。伦敦的买家为了对冲持有实物黄金的风险,既然无法在伦敦的现货金市场买入来摊低成本,那就只能在纽约的期货金市场卖空以弥补损失。他们必须当机立断,逃生的本能再度支配了一切。
  先卖空,再发问!
  伦敦的交易员们也跳上了空头的战车,碾压着多头的尸体,继续狂飙突进。
  纽约期货金的暴跌趋势,在本应遭到反击的伦敦实物金市场上,不仅兵不血刃地一路横扫过去,同时还将持有实物黄金的伦敦买家顺利缴械,并迫使他们加入了做空黄金的大军。
  空头前所未见的强大攻势,在1525美元止损点被击穿后,触发了大规模多头止损的倒戈,再迫使伦敦市场的实物黄金买家变节加盟,一时间如入无人之境。
  卖空!卖空!卖空!
  从纽约到伦敦,从新加坡到香港,从上海到东京,惊恐万状的黄金投资者们惨遭屠杀,各国市场血流成河。
  华尔街媒体兴奋地评论道:黄金的暴跌之势就像自由落体一般,空头们“锐利的刀锋如同划过柔软的奶油”。
  黄金市场的心理防线已经彻底崩溃了。场内公开喊价的交易结束后,电子盘交易持续进行。至17:07,金价暴跌至1476.1美元,当日最大跌幅高达88.8美元!
  这预示着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
  在黄金期货市场中,多空双方均采用保证金交易,用小资金以杠杆方式撬动大交易,杠杆比例可高达1:20。当价格下跌时,多头的保证金将承受同等倍数的损失。当天金价的暴跌幅度,必然将大批多头的保证金账户击穿。整个周末,银行和经纪公司并没有休息,而是高速转动起来,加班加点地逐个清点账户。紧接着,海量的追加保证金的“最后通牒”,被迅速送达惊魂未定的多头客户处,他们只有24小时的时间,要么缴械投降,被交易所强制平仓;要么在周日之前拿出大笔现金来补足保证金。
  日上午8:30和10:30,纽约
  黄金期货市场遭到两轮猛烈的“空袭”
  此刻,痛苦万状的多头,不仅遭到了惨重的资金损失,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煎熬。周末所有媒体机器全部开动起来,唱空黄金的新闻和评论铺天盖地,“金价崩溃”“牛市终结”“泡沫破裂”“可笑的黄金哭了”“爆仓”“狂抛”等极具震撼力的标题充斥着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恐怖气氛在媒体的渲染下被高倍放大、快速传播、大面积传染。绝望的情绪经过一个周末的心理发酵,将黄金市场推向了4月15日星期一的“物种灭绝级”大灾难。
  4月15日,200万年一遇的恐怖
  10年一遇的不幸叫灾难,50年一遇的不幸叫重大灾难,100年一遇的不幸叫特大灾难,而200万年一遇的不幸呢?恐怕只能叫“物种灭绝级”灾难了。
  日,黄金市场遭遇的就是灭绝级灾难!
  在整整一个周末,追加保证金的通知单如雪片一般充斥着全球黄金市场,高倍杠杆下的黄金多头们已面临灭顶之灾。星期一,亚洲市场刚开盘,绝路逃生的人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黄金历史上最严重的大溃败由此拉开了序幕。
  伦敦市场暴跌,美国市场崩溃,电视新闻的黄金价格显示已跟不上黄金暴跌的速度,全世界都目瞪口呆地见证着人们心目中的财富“诺亚方舟”,居然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中就沉没了。
  当天,纽约期货黄金价格从周五收盘的1501美元,以自由落体的状态收盘于1361美元,狂跌了140美元,跌幅达到了9.3%,创下30年来最大的单日跌幅纪录!
  以市场波动性而论,当日盘中交易更为惊心动魄。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16日惊呼:“以正态分布的理论为计算基础,你会看到周一(黄金市场)的波动性,在5亿个交易日里才会发生一次,即200万年一遇。”[1]
  当这种级别的灾难降临时,恐龙也会灭绝。
  华尔街的媒体啦啦队们扯开嗓门高呼:黄金完蛋了!
  “中国大妈”逆袭华尔街
  然而,黄金投资者并没有“被灭绝”,接下来发生的事令全世界大吃一惊!
  4月16日,就在期货黄金价格暴跌的惊涛骇浪中,于无声处炸响了一声惊雷!
  全世界的实物黄金抢购者们,就像听到了发令枪一样,几乎在同一时刻,从各个角落中突然杀了出来。他们猛烈而毫无征兆地冲进了各大城市的金店和银行,半个世纪以来从未见过的黄金抢购狂潮席卷了整个世界!
  在中国大陆,最早闻风而动的就是“中国大妈”了。她们看不懂《华尔街日报》,也不知道纽约黄金期货的技术图形,看到黄金价格下跌,就像听说北京三环的房价从5万元(每平米)跌到了3万元,哪有不抢的道理?她们只在乎值与不值,哪管期货不期货。老百姓的思维很朴实:金比纸贵重,地比钱踏实!
  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的黄金抢购风潮,而且几乎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出现了黄金卖断货的报道。
  这到底是多大的购买规模呢?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数据说明了一切。  上海黄金交易所是中国所有合法黄金现货交易的总集散地。一切国内的矿产金、回收金,以及进口的海外金,都必须首先进入上海金交所,然后才能合法交易和向全国输送。在零售市场中,所有黄金制品的最终源头都出自上海金交所。上海金交所的会员包括金融机构,黄金、白银、铂等贵金属制品的生产、冶炼、加工、批发和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法人。简而言之,上海金交所的出库量,
  日,“中国大妈”踊跃购买黄金
  就是中国市场中所有合法黄金的总交易量。
  2013年4月,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出库量同比暴涨182%,达到了惊人的236吨![2]该所2012年的全年出库量为1138吨,2013年4月的出库量接近2012年第一季度的总和!
  到4月底,国内黄金市场已经基本断货,上海金交所的现货黄金的溢价比国际市场每克高出近10元,而正常情况一般不超过1元,这意味着在国内买黄金要比在国外买黄金每盎司贵了50美元!如此之高的溢价,反映出实物黄金在中国市场已处于极度短缺的状态。
  因为国内金价太贵,大批“中国大妈”纷纷奔赴香港扫货,直接导致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库存被“洗劫一空”,成交总金额高达创纪录的1600亿港币,相当于400吨黄金的交易量!至4月24日,香港实物黄金存货已濒临枯竭,不得不紧急从伦敦和瑞士补货,订购量为平常的4倍!
  4月底,随着国内“五一”长假的临近,大批“中国大妈”再度携巨款“轰炸”香港,香港的金店又一次赚得盆满钵满。据香港媒体报道,从4月29日到5月2日,全港1200家珠宝店黄金销售同比暴涨50%,4天卖出黄金40吨!
  “中国大妈”一战成名,她们在国际黄金期货价格暴跌,黄金市场人气崩溃的危机中,横扫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黄金实物,震惊了国际金融市场,也震动了华尔街的大佬们。
  4月10日,高盛发布报告,强烈看空黄金,并建议客户们大举做空黄金。仅仅13天后,在全世界实物黄金井喷般地抢购风潮面前,高盛不得不改口宣称,虽然继续看空黄金,但不建议客户继续做空黄金了。
  其实,抢购黄金的风潮不仅仅在中国爆发,世界各地投资实物金银的热情也如燎原之火,熊熊蔓延。
  纽约期货金价暴跌之后,美国的实物金银投资者们立刻开始了大规模抢购。
  4月16日,美国最大的贵金属商Amark和CNT,宣布其白银库存已经断货,它们也是美国财政部指定的金银币制造的原材料供应商。受其影响,美国重要的贵金属订货网站SD BULLION,当天在首页上挂出“断货!”(“SOLD OUT!”)的显著提示:“由于今天史无前例的实物销售规模,订单送货将会延期20天”。
  有着41年贵金属从业经历的比尔&海恩(Bill Hayne)不禁感慨:“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规模的金银短缺,美国众多的贵金属批发商都已断货,订单提货被延期4周~6周处理。实物金银的买家与卖家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50∶1,致使所有贵金属购买的手续费暴涨。”
  4月17日,全球最大的金银币提供者——美国财政部铸币局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人当天狂买了创历史纪录的6.35万盎司的金币,即两吨黄金!而“中国大妈”在“五一”节横扫香港市场时,出手规模为每天10吨!
  4月24日,就在香港黄金卖断货的同时,美国铸币局宣布1/10盎司的金币也卖断了货,供应中断长达一个多月之久。1/10盎司金币是美国最受普通家庭喜爱的金币投资品种,2013年以来销售同比暴涨了118%。整个4月,美国铸币局黄金销售近21万盎司(6.8吨),销售金额3.11亿美元,创下了铸币局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印度作为世界最大的黄金消费国,在4月进口了142.5吨的黄金,比前三个月的平均水平大幅增长66%;在澳大利亚,帕斯铸币局(Perth Mint)4月黄金销售创历史纪录,达到11.2万盎司(3.6吨),同比暴涨534.4%;在日本东京银座商业区的金店里,日本人大排长龙,需要耐心等待三个小时才能买到黄金。
  从伊斯坦布尔到阿布扎比,从孟买到迪拜,从北美到欧洲,从澳大利亚到瑞士,从新加坡到香港,从北京到东京,全世界的实物黄金投资人都在期货黄金信心崩盘的两周里,大举购买实物黄金。
  黄金市场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奇观!期货黄金市场冰冷到了“灭绝”的程度,而实物黄金市场却火爆到了“烫手”的行情!
  人们不禁狐疑,我们是在谈论同一种东西吗?为什么全世界的实物黄金如此抢手,但期货黄金却“跌跌不休”呢?黄金价格到底哪个市场说了算?
  要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就需要回顾一下世界黄金市场的发展历史了。
  伦敦金:高贵的出身,私密的做派
  19世纪初,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金本位制度,1盎司黄金被法律确定为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简单地说,就是英格兰银行承诺在3英镑17先令9便士的价位上随时收购一切黄金,并且以法定价格3英镑17先令10.5便士向市场无限量出售黄金。英格兰银行就是当时世界黄金市场上的最大做市商,它的主要职责就是捍卫黄金价格,确保金本位制度安全无虞。
  当然,英格兰银行并非亲自赤膊上阵,在市场中叫买叫卖,而是依赖伦敦五大金商来做批发业务,金商们再依靠自己强大的渠道进行零售。其实,金融的本质也是渠道为王,只不过渠道中流通的是金融产品。
  伦敦的五大金商几乎都是两三百年的老字号,最赫赫有名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他们不仅控制着欧洲各国的公债市场,而且也是世界黄金市场的霸主,在19世纪号称是“欧洲第六大强权”。除罗家之外,莫卡塔家族(Mocatta)堪称老二,在伦敦经营黄金业务已历经九代,甚至比罗家的资格还要老。其他三家包括早在1750年就开始金银检验的庄信万丰公司(Johnson Matthey)、夏普斯&皮克斯利公司(Sharps Pixley)和塞缪尔&蒙塔古公司(Samuel Montagu)。[3]
  19世纪以来,英国挟其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先发优势,以海上霸权为后盾,以金融实力为杠杆,建立起一个横跨欧、美、亚、非和大洋洲的殖民帝国,垄断着全球原材料与能源的供应,控制着世界市场的划分,掌握着远洋贸易的通道,左右着国际资本的流向。全世界的黄金从南非、加拿大、美国、俄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地的金矿向伦敦汇集,英格兰银行以黄金储备为基础创造出通行世界的英镑,然后英镑资本与工业制品从英国流向世界市场的各个角落,最终,巨额的利润裹挟着更多的黄金回流到伦敦,完成国际资本的大循环。
  经典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为英国的繁荣和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至后起之秀德国开始挑战这一英国统治下的造富机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以伦敦为中心的世界黄金循环体系,参战各国不得不暂时停止纸币与黄金的兑换。在战时状态下,南非等英属殖民地的黄金产出直接被划入了英格兰银行的金库,成为英国的战时黄金储备。
  “一战”结束后,英国虽然在军事上战胜了德国,但在经济上却遭到了重创。而美国人则坐山观虎斗,由于欧洲的黄金大量流入美国避险,导致美国工业与金融的实力大增。此时,美元的实力已经显著超过了英镑。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在战争中不得不大量印钞的英国,虽然没有出现恶性通胀,但却欠下了巨额的美元债务,从战前美国的债权国沦为战后美国的债务国。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被纽约抢了过去,英镑世界货币的霸气已被美元压倒。英国金融元气大伤,导致英镑迟迟不能恢复金本位,英国苦心经营上百年的国际贸易和世界分工的秩序陷入严重混乱。
  英镑的弱势被世人看得清清楚楚,美元的强大各国心里更是明明白白。1913年,战前的四大经济强国美、英、德、法,共有黄金储备50亿美元,其中美国最多为20亿,英国8亿,德国10亿,法国12亿。而战后,在四大强国6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总额中,美国已坐拥45亿美元,超过英国5倍以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大英帝国显然无法及时调整霸主的心态,英格兰银行坚持只用英镑定价黄金,而英镑对美元却在明显贬值。
  这样一来,南非等产金国就不干了。英格兰银行收兑他们的黄金是按照战时状态的固定价格,而金价明明在上涨,如果继续按固定价格显然就亏大了。当然英国是宗主国,南非不愿背主投向纽约,但他们却急需在伦敦找到一个能真正反映黄金市场价格的出路。
  很显然,在伦敦无论是金融实力还是黄金地位,谁能比得上罗斯柴尔德家族呢?于是,罗家在各产金国和黄金经纪商们的共同拥戴之下,召集起伦敦5大金商家族,于日开始了第一次“伦敦黄金定价”。
  这一天,黄金首开市场报价的纪录,金价定格为:4.18英镑!
  从此以后,每个工作日的上午10:30,伦敦4大金商的代表准时来到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伦敦金融城的办公室,他们在一间密室中分别坐下,加上罗家代表一共5人,其他任何人不得入内。他们每人都有一条专线连通到各自公司的交易室,而这些交易室则连接着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黄金经纪商们。罗斯柴尔德的定价密室,正是全世界黄金交易的神经中枢,这间密室将南非的7大金矿、前苏联的黄金出口商,南美、澳大利亚以及世界主要的黄金供应商,与香港、中东、印度、东京等地的黄金需求商,以及各国投机者们,紧密地整合成一张世界黄金的产销渠道网络。此刻,全世界都在紧张地等待着当日黄金的定盘价。
  在密室中,5人的地位相同,主席自然是罗家的代表。他会首先宣布:“先生们,我们今天从498美元开始。”(1968年后,伦敦金定价使用美元,定价时参考纽约收盘价)紧接着,5人将初始价格用电话通知各自公司的交易室,交易员们立刻开始在电话中向客户询问买卖价格区间,同时更多的客户正在电话线上等待着。很快,各交易室将自己客户买卖的订单整理出来,计算轧差,再迅速反馈回罗家密室。几秒钟之内,5人根据各自交易室的轧差结果,宣布自己是买家还是卖家,或者对这个价格不感兴趣。一般而言,当5人宣布的买卖成交量达到数吨(该数字一直保密),而且买卖双方总量刚好平衡时,则定价生效。如果买卖的数量不匹配,那么主席必须再试一个价,大家又忙碌一番,直到在这个价位上,买卖总量平衡为止。[4]
  当5人最终确定了满意的成交价后,伦敦金就算被“敲定”了。这个定盘价立刻通过电话向交易员们宣布,电光石火之间,伦敦金的定价被迅速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巨大的国际黄金市场开始隆隆地转动起来。
  当金价比较稳定时,一次试价就够了,但金价波动剧烈时,可能必须试二三十次。1979年10月的一次定价,竟然费时1小时39分钟!最长的一次发生在日,一家中东银行要求卖出至少14吨黄金,时间延长到2小时26分,价格在定盘过程中跌了20美元。定盘成交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68年3月,当时美军在越战中失利,英镑又大幅贬值,投机者蜂拥买入黄金,西方央行组成的黄金平准总库(Good Pool)被挤兑超过2000吨黄金。为此,伦敦黄金市场关闭了整整两周。金市重开后,黄金不再以英镑定价,而是按美元定价。
  罗斯柴尔德家族主导伦敦金定价直到2004年。那一年,罗家宣布主动放弃黄金定价权,理由是不咋赚钱。要知道黄金的日交易量高达数千吨,年交易量近百万吨,交易总金额不下20万亿美元!定价权就是先知权,股票市场的高频交易商们为早知道行情1毫秒,都能付出数亿美元的投资代价,罗家在黄金价格上的“先知”时间又岂止1毫秒?这样巨大的权力,别人争都没戏,罗家却能主动放弃,看来罗家的水深已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瑞士金:小姐的心,丫鬟的命
  “二战”的爆发,打断了伦敦垄断世界黄金市场的好日子。从1939年到1954年,伦敦黄金市场在战争的烽火和战后的混乱中被迫关闭。如果“一战”后大英帝国还能勉强维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那么英国在“二战”中的空前损失,特别是其殖民帝国被美国强行肢解之后,伦敦永远失去了恢复金融霸主的机会。在黄金市场中,另一个强大的对手已经悄然崛起,这就是瑞士。
  瑞士在“二战”中作为纳粹德国与盟国进行秘密商业交易的中枢,被希特勒有意地“保护起来”,成为“中立国”。瑞士各银行向瑞士财政部申报的总账表明,瑞士的黄金从1941年的3.32亿美元猛增至1945年的8.46亿美元,其中至少有5亿美元来自纳粹德国,这个数字与克林顿时期美国国会的调查报告相吻合。该报告指出,“二战”期间瑞士曾经接收了价值4.4亿美元的纳粹黄金,其中3.16亿是纳粹从别国掠夺的。
  1945年至1954年,趁英国黄金市场仍处于关闭状态的机会,瑞士的银行开始四处活动,整合世界各地的黄金供销渠道,试图建立以瑞士为中心的全球黄金市场。在供货渠道方面,瑞士人没有意识形态的顾虑,他们一方面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建立起牢固的商业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甚至跑到南非去挖英国的墙脚。在销售渠道上,瑞士人最成功的扩张就是发现了亚洲市场强烈的黄金需求,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狂赚了一把。
  1949年,中国国民党政权已经濒临最终的崩溃,北京、上海的黄金价格飞涨到50美元~55美元,而欧洲市场的黄金价格仅为38美元。民国政府的达官贵人和富豪们,以远高于欧洲的价格疯狂抢购黄金,最后又将这些黄金存入了瑞士的银行。一进一出间,巨额的利润让瑞士人赚得盆满钵满。同时,瑞士银行的信用在中国深入人心,连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的国际黄金业务都是通过瑞士进行。
  瑞士的黄金市场迅猛扩张,很快就将世界各地市场中大大小小的黄金交易商笼络到自己的帐下,再加上瑞士黄金高超的精炼技术,瑞士金条逐渐成为世界最流行的标准产品。到20世纪70年代初,80%的南非黄金流进瑞士而非英国。从1972年到1980年,前苏联出口的2000吨黄金都汇集到了瑞士。70年代中期,美国和IMF为了将黄金彻底“非货币化”,大举在市场中抛售金条,聪明的瑞士人悄悄吃进了其中的1/3。瑞士人还每年向意大利和中东的首饰行业输出500吨黄金,从罗马到德黑兰,从伊斯坦布尔到利雅得,从新加坡到香港,到处都是瑞士精炼的金条。
  巨大的黄金市场为瑞士提供了充足的黄金储备,瑞士中央银行为每一个瑞士人存储了13.2盎司(411克)的黄金,比美国这个最大的黄金储备国的人均持有量高出了整整11倍![5]每一张流通中的瑞士法郎纸币背后,都有高达1.1倍的金条为支撑,瑞士法郎成为整个西方世界中最坚挺的货币。
  在瑞士的强大挑战面前,英国终于丧失了300年来世界黄金集散地的宝座,逐步演变成纯粹的交易中心。
  不过,伦敦在黄金定价方面的优势并未被弱化。英国人已经看明白了一个大趋势,由于全球美元的长期超发,在黄金市场中掌握着巨额资金的金融机构和市场投机者,已经在资金实力上大大超越了实物黄金的最终需求者,英国只要牢牢抓住金融资本的投资需求,就远比控制黄金供销渠道更为有利可图。与其做黄金实物的世界搬运工,不如当国际黄金价格的定价者。
  一句话:让瑞士人去干体力活,自己来做老板。
  如果将伦敦和瑞士的组合看做是“前店后厂”模式的话,伦敦就是做商业,而瑞士就是搞生产。伦敦利用其欧洲金融中心的有利地位,摇身一变成了黄金的定价中心,将运输、仓储、化验、精炼等苦活儿累活儿外包给了瑞士,伦敦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拓展黄金投资商的渠道,以及为他们量身定制各种产品,将黄金市场清算的账本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将提货交割这等琐事交给瑞士去处理。
  瑞士虽有小姐的心,最终却是丫鬟的命。
  纽约金:牛仔的乐园,赌徒的天堂
  日,是黄金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天。经过40多年的漫长岁月,美国政府终于宣布黄金解禁,从此美国人可以合法地持有黄金了。
  世人都知道,美元又被称为“美金”,因为美元的背后是黄金,美国自由到枪支都能随便持有,怎么会禁止美国人持有黄金呢?难道黄金比枪支更危险?
  对美国政府而言,枪可以要人命,黄金可以夺人心,人心比人命更难控制。
  大英帝国在19世纪初率先开始实行金本位,随后欧洲各国纷纷跟进。当时在欧洲人眼中美国还是金融文明的“化外之地”,美国既无现代化的中央银行,又没有稳定的货币制度。从殖民地时代开始,各种货币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殖民地纸币、金银双轨制、林肯绿币,甚至每家银行都能发行自己的合法钞票,19世纪堪称是美国货币制度大争论、大混乱和大试验的100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货币虽乱,但经济增长却突飞猛进。也正是在这100年里,美国从一个前殖民地弱邦,一举超越了欧洲所有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就像乍富的人有钱以后才开始讲究贵族礼仪,美国也是成了经济强国之后才觉得自己杂乱的货币体系有些不雅,虽然财富与权力在不断集中,而货币制度却仍然混乱分散。最终,美国在1900年开始推行金本位,法律规定1盎司黄金=20.67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了暴发户,大量欧洲黄金涌入美国,从而刺激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繁荣和随之而来的大泡沫。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1931年美国银行开始大规模破产。惊恐万状的储蓄者涌向银行,用美元钞票挤兑黄金,结果导致数千家银行倒闭。日,就在罗斯福宣誓就职总统的前一天,国际和国内的挤兑风潮竟然将美联储纽约银行的黄金储备洗劫一空[6]。如果3月4日罗斯福不采取断然行动,那么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就将破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破产,因为美联储纽约银行乃是一家私营公司,并非政府部门。
  日,罗斯福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关闭全国的银行体系,放假10天。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整个经济体在10天之内,完全处于没有银行和货币的状态之下。3月11日,罗斯福下达行政命令,以稳定经济为名,停止银行的黄金兑换。4月5日,又下令美国公民必须上缴他们所有的黄金,政府以20.67美元的价格强制收购。除了稀有金币和黄金首饰之外,任何私藏黄金的美国人,将被重判10年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1934年1月又通过了《黄金储备法案》,美元大幅贬值到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但美国公民无权兑换黄金。几个月前美国人刚刚上缴了黄金,拿到手上的美元纸币还没捂热就贬值大半。  罗斯福当年救急的黄金禁令,居然维持了40多年!这种情况在战后更显得匪夷所思,美国坐拥全球2/3黄金储备,其GDP一度占全世界的半壁江山,竟然在如此之长的时间里,在显然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禁止公民持有黄金。这充分表明,隔绝黄金与美国人日常生活的联系正是这一政策的关键所在。其实,美国早就决心“篡金自立”,以美元来称霸世界了。
  长期隔绝政策确实很有成效。在1975年黄金合法化之后,普通的美国人并未去大规模抢购黄金,因为他们确实对黄金“失忆”了。与中国的历史相比,美国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朝代的时间。“乱世藏金”对中国人而言,是在几千年历史惨痛教训之中反复验证的终极经验;而对美国人来说,他们并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大国兴衰,根本就不相信美国会衰落,历史会轮回。盛极而衰与物极必反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美国人的头脑中是没有经验对应的。既然美国的制度就是历史的终结,如果美国的霸权可以永续存在,那么美元自然就是人类货币的终极形式,黄金还能有任何价值吗?
  在1975年美国刚刚开放的黄金市场上,人们普遍不理解也不看好黄金投资。在商品交易所里,黄金期货几乎无人问津,黄金交易员是最不入流的边缘者。在黄金交易的时间里,他们常常闲极无聊,甚至靠下国际象棋来打发时间。
  当然,美元的暂时稳定只是一种假象。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初,黄金价格逐渐从35美元上涨到42.22美元,美国的通胀开始发作。但普通美国人认为那是1973年石油危机的结果,物价很快就会恢复正常。毕竟1971年以前的美国物价有长达170年的稳定记录,虽然世界大战会造成物价波动,但金本位下的物价大致保持了长期下降的历史趋势,美国人对通货膨胀的感受非常陌生。不过,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的通胀非但没有回落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人们的情绪逐渐紧张起来。
  1977年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开始崩溃。1978年美国的通胀已从1971年前后的4%飙升到了10%,1979年更达到惊人的14%!这时美国人的心态再也无法平和,他们从紧张变成了恐惧,对黄金的热情突然发生了大爆发。报纸、广播、电视迅速反应过来,原本无人关注的金价很快成为头版消息。伊朗人质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更是在炙热的黄金市场上火上浇油。
  原来默默无闻的黄金交易员,顿时成为期货市场中的宠儿,身价倍增。仅仅在1978年12月的一个月内,美国黄金期货市场就突破了100万张合约的惊人交易量,而1975年和1976年全年的交易量平均不过80万张合约。[7]
  三年中,黄金期货交易量以10倍的速度爆炸性增长,催生了美国黄金市场的期货革命。瑞士那种沉闷的实物黄金交易,简直令财大气粗的美国投资者窒息;而伦敦保守老旧的商业模式,也不能满足美国投机商的巨大胃口。美国人天生喜欢冒险和创新,具有与生俱来的赌徒性格。
  既然要开辟黄金市场,要玩就要玩大的。
  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率先推出了革命性的黄金期货产品,每张COMEX合约为100盎司含金量为99.5%的标准金条,这比伦敦400盎司的标准金条更小。由于价格更低廉,所以极大地扩大了基础客户的规模。更为重要的是,期货合约采用了保证金模式,购买每份合约仅需5%左右的保证金。如果金价为1000美元,那么每份合约的总价就是10万美元,这个价格显然过高,不利于散户参与。如果只交5%的保证金,也就是5000美元,那么客户就能够用区区5000美元来买卖价值10万美元的黄金。20倍的杠杆,对于赌徒来说实在是太刺激了!
  COMEX以伦敦金条1/4的规格,再辅之以20倍的杠杆,等于将投资黄金的门槛降低了80倍!当年瑞士人苦口婆心地游说全世界的金矿主和首饰商们,再苦哈哈地建立仓储、精炼、运输等设施,试图将瑞士打造成世界黄金中心,几十年苦干下来,被伦敦金融家们玩了个金蝉脱壳。而美国人则看透了黄金市场的投资主导趋势,大刀阔斧地降低投资黄金的门槛,充分刺激和满足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赌性,轻而易举地抢走了伦敦黄金市场的大量国际客户。
  纽约的牛仔精神与伦敦的贵族做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伦敦的大佬们认为,黄金投资是一种私密性很强的生意,客户与交易商在一种相对非正式和缺少监管的气氛中可以讨价还价,而期货市场那种严格监管和剧烈交易的压迫感过强。简单地说,伦敦认为黄金交易是一种讲究身份和隐私的交易,真正的富豪需要伦敦那种更舒适和贴心的服务体验。伦敦市场认为,炒黄金的不过是暴发户,藏黄金的才是世家巨富。
  纽约的牛仔们根本不在意大户小户之分,有钱赚才是硬道理。
  COMEX公开喊价市场的开盘与伦敦金定价的过程迥然不同,没有伦敦贵族式的讲究与私密,一开盘就处于一种极度紧张和亢奋的气氛之中。来自全球的买卖信息通过美林、高盛等交易商汇集成波涛汹涌的订单洪流,交易指令即刻通过电话下达到交易大厅的电话亭。接线员们每人要应付15条电话专线,他们在接电话的同时就必须将交易指令草写在交易单上并加盖时间戳,以便客户查询。此刻,通讯员(Runner)早已候在旁边,等交易单刚落在桌上,他们立刻一把抓起,然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扑大厅中的交易员。交易疯狂时,数百条电话线交织成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从电话亭一直扯到离交易员最近的地方,通讯员们飞奔在层层的“绊马索”之中,竟然从来没人摔过跤,简直是奇迹!
  高强度、快节奏、大批量、小成本,纽约黄金期货市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COMEX市场就像磁石一般牢牢地吸住了全世界的黄金投资者,他们的作息时间完全被纽约的交易时间打乱。欧洲人不得不在办公室守到很晚;中东人很难在午夜前吃上晚饭;最惨的还是香港和亚洲的投资者,他们上床的时间基本都在凌晨3点以后。
  20世纪80年代初,纽约的期货黄金市场规模和流动性都日益凌驾于伦敦的实物金市场之上。最近10年以来,纽约定价的力量越来越起到主导作用。在黄金期货市场中,绝大部分投资人其实是投机者,他们在这个紧张、刺激、跌宕起伏的市场中玩的是一种心跳。期货市场的交割量与成交量相比,往往连1%都不到,参与交易的赌徒们如果最后不得不提取现货,这是件相当没面子的事情。
  对于任何一种商品而言,交易量越大的市场对价格的影响力就越大,原因在于商品在最大交易量的市场中流动性最好,变现最容易,价格发现最准确。黄金市场也不例外。不过,当期货、期权之类的“纸黄金”的交易量超过实物黄金交易量100倍时,这个市场已经不再是一个黄金的期货市场,而是一个期货市场名叫黄金。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以黄金价格为赌注的赌场。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妈”和世界黄金实物投资人大量购买黄金,却无法撼动黄金价格的原因。
  当赌场越开越大,赌注越来越高,可是黄金筹码却日益稀缺,这就出现了一个风险:如果筹码耗尽,赌场就可能被迫关门。
  这一潜在的风险在2012年底和2013年初正在逐渐聚集,并最终掀起了一场黄金市场的滔天巨浪。
  美国QE3: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元信心在摇晃
  到2013年底,QE3将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膨胀到4万亿美元
  日,美国宣布第三轮量化宽松(QE3)即将启动,每月继续由美联储印钞购买400亿美元的按揭抵押债券(MBS)和450亿的国债,总规模每月高达850亿美元。更令人心惊肉跳的是,美联储宣称QE3将持续到就业市场好转,同时暗示可以容忍通胀底线被突破。这样一来,QE3就变成了无时限、无量限、无底线的“三无政策”!仅在2013年一年里就会净增加1万亿美元的基础货币,到2013年底,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将达到4万亿美元的规模,这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4倍!
  虽然QE1和QE2并没有带来人们最为担心的物价暴涨,但QE3的“三无政策”,最终是否将唤醒沉睡中的通胀恶魔,市场上没有人知道。货币超发之所以没有立刻带来通胀,主要原因是新增货币暂时陷入了金融系统的沼泽地里,进行着无效率的空转。但这种状况并非永久稳定,每月850亿美元的货币注入将不断增加维持脆弱稳定的困难,无论最终结果是奇迹般的经济复苏,还是悲剧式的崩溃,通货膨胀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疑问。如此规模的基础货币泛滥,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货币堰塞湖,令人望而生畏。
  欧洲资本公司的CEO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在一次演讲中将QE3对世界的危害表达得形象传神,他模拟未来有一天美国总统发表的电视讲话:“同胞们,我们将大幅削减公共开支、提高税收、取消基础医疗保障、减少养老金发放,这么做的目的是中国人想要我们还钱。你们认为这会发生吗?永远不会!美国人民会说,你们这些可恶的中国人,明知道我们还不起钱,还硬要把钱借给我们,你们是高利贷的吸血鬼!我们永远不会还钱!”
  彼得&希夫尖刻地指出:“中国人似乎都是鸵鸟,当有人告诉他,美国人从来就没打算还钱给你们,因为他们几辈子也还不清这些钱。中国人听到这话的反应竟然是将脑袋埋到沙子里去,然后告诉自己说:&不会的,不会的,美国国债是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资。&然后一如既往地将中国的资源送往美国,换取绿纸片,接着去买美国国债。而中国还有1亿的贫困人口,这些同胞的生活似乎完全比不上美国国债重要,原来世界上最歧视中国人的竟然是中国人自己!”[8]
  其实,世界各国都明白QE3是美国将祸水引向别国和转嫁危机的把戏,只不过每个国家的反应不同罢了。这就如同缺钱的黑社会老大,拎着明晃晃的砍刀,上了长途汽车,挨个向乘客索要保护费,乘客们都敢怒不敢言,老老实实地交出了财宝。等黑老大下了车,乘客们立刻炸了窝,发誓再也不能受这般折辱了。这就是各国纷纷开展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的原因,人们已经受够了黑老大的讹诈。
  QE3无疑使各国对美元的不满从悄悄地滋生与蔓延,迅速升温成公开的声讨和愤怒。
  美联储当然知道宣布QE3的后果,但如果没有QE3,经济复苏的海市蜃楼将被立刻打回原形。
  为了控制美元汇率不至于发生重大危机,或者其他国家另起炉灶摆脱美元,美国将打一套货币、经济、市场、媒体和地缘冲突的立体组合拳,既要滥发美元,还要大家都来抢,这绝对是一项高难度的杂技。
  既然大家看准了美元会烂下去,那美国就让其他货币更烂;既然新兴国家想另起炉灶摆脱美元,那就让这些地区的经济先乱起来。
  遥相呼应:发达国家齐上阵,货币贬值战鼓闻
  美国以往最烦别国货币贬值,动辄以“操控汇率”来指责和威胁,正所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特别是对于中、日这两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债主,美国更是威逼利诱,只恨人民币和日元升值不够。
  日,日本政府与日本央行悍然发表《关于摆脱通货紧缩、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共同声明,力争实现物价上涨2%的目标。手段就是“50年来最激烈”的日元贬值,每年增加基础货币60万亿~70万亿日元(大约为6000亿~7000亿美元),目标是在两年内使基础货币总量翻倍!
  对于日本的超级版QE,德国人怒了,巴西人骂了,IMF嚷了,俄国人恼了,韩国人惧了,中国人蒙了,美国人呢?洗洗睡了!
  说到底,没有美国的支持甚至暗中纵容,安倍岂能轻松地使日元贬值,让美国人吃亏?对于美国而言,贸易损失事小,美元地位事大,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日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美元看起来气色好多了。
  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就是要制造通货膨胀预期,扭转日本绵延20年的通货紧缩局面,迫使日本消费者加速消费,以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
  这种思路完全是逻辑混乱!
  日本通缩是经济困境的结果,而非原因。日本物价疲软的根源是消费不振,而消费不振的原因是深度老龄化导致的人口消费欲望萎靡。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极度依赖从前的储蓄,而超发货币只会进一步剥夺老龄人口的购买力,物价即便上涨,也只会导致更严重的消费乏力,问题岂能缓解?安倍经济学的本质就是搞财富再分配,将老龄人口的财富向年轻人口转移,试图以年轻人口的消费力去刺激经济。但在重度老龄化的日本,年轻人的消费增长能够完全抵消老龄人口消费的萎缩吗?
  而日本贬值货币的策略,势必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甚至围堵,你贬他也贬,效果相互抵消,更可能遭到别国贸易壁垒的反击,好处没占着,恶名满天下。
  老年人养生需要的是节制,安倍却硬要服用大剂量的伟哥,虚火耗尽,身体只会更衰。
  除了经济的一手,美国还准备了政治的一手。就在美联储日宣布QE3的前夕,日本国会在9月10日决定用20.5亿日元对钓鱼岛实行“国有化”,这直接导致中日钓鱼岛矛盾的升级。
  这个世界没有纯粹的“巧合”!
  中日钓鱼岛矛盾的升级,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氛围,中日对抗、朝韩紧张、南海摩擦,美元的避险功能得以强化。更重要的是,在如此尖锐的对抗情绪下,谁还有心思在亚太地区另起货币的炉灶,摆脱美元的控制呢?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货币战略是,对人民币取攻势,对日元用守势,刺激东亚矛盾,强化美元地位,为QE3的推出保驾护航!
  除了动员日元贬值,欧元的参与也很重要。
  贬值货币对各国政府有着天然的诱惑力,尤其对于高负债的国家更是如此。就短期而言,货币贬值不仅能够缓解危机,变相赖账,还能刺激出口,改善就业,彰显政绩。只不过平常自家单干太过明显,容易招人诟病,甚至遭到贸易报复,但是,如果美国和日本敢于挑头,被欧债危机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欧盟,再不借坡下驴,趁机进行货币放水,那也太不合时宜了。
  日,欧洲央行放出风来,声称正在讨论削减存款利息至负利率的想法,据说目的是促使银行将资金运用到其他地方。关于负利率的问题,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称:欧洲央行委员会第一次讨论了降低隔夜储蓄利率至负数的可能性,而且在必要时,“操作上已经准备就绪”[9]。
  欧元毕竟素以坚挺著称,尤其是主导欧洲央行的德国人对通胀有着病态级别的敏感,这恐怕与德国人在过去的100年里曾遭受了三次货币崩溃的惨痛教训有关。不贬值欧元,日子就不好过,而贬值则信誉扫地。
  命重要还是脸重要,德国人还在痛苦地纠结。
  对于美国来说,欧元对负利率持开放态度的声明就足以让美元颓势逆转了。
  不过,一个对美元更大的危险正在迫近。
  货币起义:贸易结算用本币,美元需求成问题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当中央集权的实力下降,都必然催生地方割据,军阀混战。在国际货币争霸的过程中,情况也是一样。当货币霸主实力萎缩,就会出现储备货币供过于求,导致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经济困顿和金融危机,结果就是“货币叛乱”此起彼伏。20世纪50年代卢布与美元对抗,60年代法郎挑战美元,70年代黄金揭竿而起,80年代日元咄咄逼人,90年代相对平静,而后就是欧元的分疆裂土。
  受到欧元“货币起义”成功的巨大刺激,一些小国争相废美元而图自立,结果遭到了无情的镇压。
  第一个被美国拿来杀鸡儆猴的就是萨达姆,欧元的出现让备受美国打压的萨达姆看到了一线光明。2000年11月,伊拉克央行放出风来,准备以欧元替代美元作为石油结算货币,并把100亿美元外汇储备调整为欧元。欧洲人大喜过望,欧元区开张大吉。美国人则恼怒异常,加强了对伊拉克的制裁。12月,伊拉克副总理兼财长阿扎维宣布,鉴于美国对伊拉克的敌视立场,伊拉克决定自2002年初开始,正式以欧元替代美元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为确保落实,伊拉克政府还要求国有和私营企业必须遵照规定,使用欧元进行贸易结算。2001年夏,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萨达姆的欧元结算政策让伊拉克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随后,很多欧佩克国家也纷纷响应,准备向欧盟出售石油换取升值的欧元,而对弱势美元敬而远之。
  美国此时已经出离愤怒,如果中东石油出口国都学萨达姆,那美元霸业就塌了一半,假如美元买不到石油,那天下人谁还愿意持有不断贬值的美元?
  萨达姆审时却不度势,他看到了美元霸权的命门,准备搏命一击,但他不懂得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道理。弱小的伊拉克只有借助大国之间的激烈角力,甚至战争冲突,才能坐收渔翁之利。被萨达姆当作保护伞的欧盟和俄罗斯,既没有与美国爆发冲突的意愿,也没有这样的实力。在中东非常不得人心的萨达姆,同样不可能得到欧佩克国家的鼎力帮助。如此孤家寡人地挑战美国的命门,必将遭受致命的报复。
  2003年3月,伊拉克的欧元生意刚开张一年多,就横遭灭国之祸。
  另一个试图挑战美元霸权而命丧黄泉的就是利比亚的卡扎菲。
  卡扎菲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个梦想,他认为中东和非洲都处在世界体系的边缘,这里有丰富的石油,众多的人口,广阔的市场,如果能将中东和非洲从信仰到市场都整合在一起,将欧美势力赶出这片大陆,就能改变这一地区边缘化的地位。后来,由于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中东国家对他的梦想逐渐敬而远之。卡扎菲一气之下退出了阿拉伯联盟。从此,他开始倾力打造非洲联盟。
  要实现他的非洲梦想,没有资金是万万不能的。卡扎菲敏锐地将其经略非洲的重点锁定在货币上。他积极筹划一种新的货币体系,试图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和其他伊斯兰国家联手推出新的伊斯兰通货——黄金第纳尔。
  黄金第纳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32年,直到1922年土耳其帝国灭亡,第纳尔一直是伊斯兰世界的贸易结算货币。根据伊斯兰法律,1第纳尔相当于4.22克(0.135盎司)的纯金。卡扎菲的黄金第纳尔计划,在伊斯兰世界显然拥有某种历史回归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现实需求。
  2003年黄金第纳尔正式面世,它虽然没有引起一场货币变革的风暴,但美国和IMF已经被这一设想所震惊,黄金货币化不仅与IMF的规定激烈冲突,更是为了完全绕开IMF而另起炉灶。特别是黄金第纳尔的概念既有世界性的号召力,更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足以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广泛的共鸣。
  卡扎菲在推进新货币的同时,还积极筹划建立非洲中央银行、非洲货币基金组织和非洲投资银行这三大金融机构,准备发行以黄金第纳尔为价值基准的非洲统一货币,将非洲与阿拉伯世界从货币上结为一体。
  卡扎菲希望黄金第纳尔能够在中东和非洲出售石油和其他资源时作为标准的结算货币,从而彻底摆脱美元与欧元的控制。可以说,卡扎菲的货币雄心比萨达姆还要高远,他考虑的不仅是打击美元和欧元,更试图建立独立的非洲与阿拉伯世界的货币体系。
  不过,卡扎菲的计划同时挑战了美元和欧元,而他的身后也没有大国强有力的保护,面对两大强权的联合绞杀,卡扎菲的雄图大略最终灰飞烟灭。
  美元,是美国霸权最重要的基石,无论是谁,想要撼动美元的地位,都必须有强大的国际联盟作为后盾,同时还要有可信的战争威慑力,否则不过是秀才造反,十年难成。
  日,号称“金砖五国”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共同需求下走到了一起,决心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准备用本币来进行金砖国家之间的相互结算与贷款业务,从而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
  金砖五国终于走上了“货币起义”的道路。
  除了金砖五国,南美洲12个国家组成的南美洲国家联盟,也对“美元暴政”心怀不满,已于日宣布“货币起义”,成立南方银行,推动地区贸易本币结算体系,逐步将每年1200亿美元的区内贸易进行“非美元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无论是金砖五国,还是南美洲国家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要想真正实现货币独立,只有团结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这些地区最终脱离了美元的版图,这将是美元霸权以及美国霸主地位的终结。
  这才是美元的心腹大患。  美元值此危难之时,德国人又开始捣乱。
  雪上加霜:德国黄金运回家,美国金库要核查?
  德国央行黄金储备分布图
  德国人在日宣布了一项举世震惊的声明:德国将把存放在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300吨黄金和法国央行的374吨黄金运回国内。
  美国《福布斯》杂志惊呼:“德国人准备将黄金储备从美国和法国运回家的惊人消息,让贵金属的投机者们担心这是全球央行之间的信任可能恶化的第一个重要信号&&纸币价值的信任危机,使拥有实物黄金成为人们的本能反应。”[10]
  德国央行发言人对《福布斯》透露,德国运回黄金并不是准备卖掉,而是对未来的“货币危机”进行预先防范。此前数月,德国央行宣称从美联储运回了一小部分黄金进行熔炼,检验一下纯度和重量,而最终宣布的运回数量却大得多,这不禁引发了市场的强烈疑惑。
  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15日惊呼:“这一行为意味着西方央行之间的信任已然崩溃。”全球最大债券基金——投资管理公司(Pimco)首席投资官、债券大王格罗斯(Bill Gross)也在推特上发文感叹:“报道称德国将从纽约、巴黎运黄金回国,难道各国央行不再彼此信任了吗?”
  2012年11月,德国《明镜周刊》曾报导,美国方面拒绝了德国要求“看一眼”自己的黄金储备的要求,理由是“可能会对金库造成安全隐患和程序问题”,这使得德国国内要求召回其黄金储备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冷战时期,苏军陈兵百万,虎视眈眈,离德国央行的金库近在咫尺,德国人一想到自己的黄金就在苏军的眼皮底下,不能不感到如芒在背。于是,德国将部分黄金储备存放在美国、法国和英国,这样也不至于家底儿被一锅端掉。随着冷战结束,德国人不能不惦记起寄存在别人那里的财富,就算不运回来,能看上一眼心里也会觉得踏实些。但这样的合理要求居然被美国反复地拒绝,而理由又明显不能令人信服。
  德国人开始疑心,自家的黄金会不会出了什么问题呢?早在2011年德国人就开始惦记自家的黄金储备,2012年这种情绪已经不可遏制。据德国《明镜周刊》介绍:“德意志联邦银行(德国央行)拒绝了(德国审计局核查海外黄金储备的)要求,声称中央银行之间通常不核查彼此的储备资产,审计局的做法不符合央行之间的惯例,海外托管机构的诚实和信誉是毫无疑问的。”[11]
  很明显,德国央行不愿意与美联储闹僵,西方央行之间存在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厚关系。但德国国会不干了,有议员亲自跑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要求检查德国的黄金储备,接待人员不能或不愿告诉德国议员金条在哪里。不久,欧洲其他央行被迫披露了黄金储备已被大量租借出去的消息,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开始强烈质疑自家的黄金储备已被美国人“整没了”。
  德国央行仍在辩解黄金留在美国的益处,特别是如果德国出现危机,黄金可以立刻用来融资救难。德国议员们反唇相讥,既然两国央行之间的信任度那么高,金子放在德国和放在美国就没有区别,在哪儿都能融资解困。
  德国央行在德国议会、广大民众、各界知名人士联手的强大压力之下,最终不得不同意召回黄金储备。
  德国人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其实,就连美国人自己也有同样的疑问。从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之后,美联储的黄金库存再也没有接受过审计,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以罗恩&保罗(Ron Paul)为代表的美国国会议员一直试图审计美联储的黄金储备,但提案却从未被通过。
  日,美国民众在白宫的网站上发出了一份请愿书,其中写道:“美国财政部日宣布,持有2.61亿盎司黄金,储藏地点为丹佛、诺克斯堡、西点军校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这些黄金上一次全面的审计还要追溯到久远的1953年。”美国民众认为,现在需要对这些黄金的情况做一个公开的审计。测评结果出来之后,需以书面形式进行核查,以便确认谁是真正的黄金拥有者。例如,有多少黄金被租借给了金商或者金融机构,有多少黄金被出售或互换给非财政部的实体(包括外国政府)。请愿书还对审计人的身份提出了要求,认为此次的审计人员“必须是美国造币厂、财政部、美国审计总局、检察长和美联储系统以外的专业审计人员”。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不久前,比利时央行曾公开承认其41%的黄金储备,已经以0.3%的超低利息被租赁出去了,消息震惊了朝野。好奇的研究人员发现,西方央行的黄金储备项下列出的不是黄金实物,而是黄金及“应收黄金”(Gold Receivables),却并没有标明“应收黄金”究竟有多少。学过会计学的人都清楚,现金和应收账款的含义是不同的。很明显,黄金与应收黄金也不是一回事。
  比利时央行的黄金租赁行为并不是特例,美联储和德国央行早就进行过类似操作,他们将黄金以超低的利息租赁给金商们,金商将这些黄金在市场中卖掉,得来的现金再投资美国国债,既压制了金价,又稳赚国债与黄金租赁之间的利差。借来的央行黄金早就消失在市场中了,金商们可以不断“滚动”借条,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则永远是“应收的黄金”,而真正的黄金却永远也收不回来了。
  如果民众坚持审计,麻烦就大了,恐怕西方中央银行的半数黄金储备早已不见了踪影。美国民众闹着要审计黄金储备,德国议会吵着要召回黄金储备,瑞士全民公投要求央行不得抛售黄金储备,荷兰、波兰、瑞典等国也在蠢蠢欲动。美联储和德国央行都惊出一身冷汗,如果当真查账,必然东窗事发,大家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美联储和德国央行之间开始讨价还价,媒体委婉地称之为“央行之间开始不信任”,美联储不能公开拒绝德国央行的要求,但条件还是可以谈的,每年就运40吨,再多要大家一块儿死!
  于是,德国央行宣布分7年运回黄金300吨。
  7年?!
  2011年9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宣布将存放在美国和欧洲的211吨黄金运回国,运输工作在2012年启动,总共不过4个月。
  德国运黄金回家的事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另一个央行也吓得不轻,这就是英格兰银行。
  连锁反应:女王陛下当道具,英国央行唱大戏
  就在德国人与美国人密谈召回黄金的条件时,英国人沉不住气了。毕竟德国在英格兰银行的金库里也存了440吨黄金,德国民众不相信美联储了,他们就不会怀疑英格兰银行吗?
  英国人越想越心虚:“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日,德国央行还在和美联储的谈判之中,英国BBC突然高调报道了英国女王视察英格兰银行金库的消息。
  日,英国女王视察英格兰银行并参观金库
  英国女王平常很少问政,更遑论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了。这是15年来女王首次视察英格兰银行,还特意参观了金库。要知道,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世界经济一片狼藉,在那么危急的时刻,这位女王都没到英格兰银行慰问“灾区”。2012年12月并没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15年从没来过英格兰银行的女王,怎么会突然兴致盎然地跑来视察金库?蹊跷之事必有蹊跷之因。
  英国媒体大篇幅报道了女王的视察,尤其将镜头聚焦在英格兰银行金库里堆放的密密麻麻的金砖上,只见老太太抚摸着成堆的金砖感慨道:“很遗憾,这里的黄金并不都是我们的。”[12]女王这话传递出两层意思:一是黄金是个好东西;二是英国忠实地守护着其他国家寄存在英国的黄金储备。
  还是那句老话: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巧合”!
  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女王本人根本没想到要来英格兰银行的金库参观,而是英格兰银行的特意安排,并要求媒体配合大做文章,通过画面和文字高调曝光女王的视察,隐晦地展示金库中巨大的黄金库存,间接消除人们对英格兰银行黄金储备的怀疑。这一回,英国女王就是展示英国黄金储备的道具!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有实力的人,不会刻意表现实力;刻意表现的人,一定缺乏实力!
  看来德国从纽约运回黄金储备的举动,击中了英国人敏感的神经。
  恐惧升级:欧盟大盗打劫忙,塞浦路斯储户慌
  日,塞浦路斯炸了锅!欧元集团向塞浦路斯发出最后通牒,拯救其银行系统的条件就是必须向储户开刀,开征闻所未闻的储蓄税!
  英国《每日邮报》惊呼:“这是一场伟大的欧盟银行抢劫案。”
  众所周知,银行储蓄不是债券,不是股票,也不是任何形式的投资,而是公民私有财产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储蓄的本质是一种财富的寄存,储蓄者并没有授权任何人以任何名义动用这笔钱去进行有风险的投资活动,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必须无条件随时满足储蓄者提取存款的原因。银行投资的失败与储户毫无关系,一切损失没有任何理由让储蓄者分担。尽管在现实社会中,银行风险不可避免,但欧美所实行的存款保险制度正是用于确保储户的利益不受非法侵害,这是一个起码的道德底线。
  日塞浦路斯学生在总统府外示威,
  抗议欧盟的苛刻援助条件(路透社)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早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价值基础。未经储蓄者的同意,没有社会的公平讨论,缺少正义的司法程序,欧元集团、欧洲央行和IMF这“三巨头”以威逼利诱的手段,强迫塞浦路斯政府接受完全无视正义底线的“城下之盟”,这比公开的抢劫行为更恶劣,因为它公然颠覆了社会道德的基础。
  消息传来,塞浦路斯民众惊恐万状,他们奔向银行提款,却发现账户已被冻结。愤怒的人群开始骚乱,有人甚至开着推土机撞向银行的大门。
  尽管银行储蓄税最终没有实施,但高额储蓄者的巨大损失仍然变成了一场金融噩梦。欧盟的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未来其他成员国银行危机拯救方案的样板,欧洲的富人们陷入了严重的恐慌之中。
  如果财富在银行里都不安全,更何况是动荡的股票市场,高度泡沫的债券市场和变幻莫测的外汇市场。
  财富,至少是部分财富,迫切需要一个远离金融体系的避风港。
  2012年底和2013年初,美国QE3激起的货币恐慌,经日元超级贬值和欧元负利率的预期,已被高倍放大,金砖五国准备另起炉灶强化了美元动荡的局面,加之德国人运黄金的疑云,英国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表演,以及塞浦路斯储蓄危机的升级,终于诱发了市场对全球各国货币的极度不安,富人囤积黄金的暗潮开始涌动。
  COMEX黄金库存拉响了红色警报
  虽然纽约的黄金期货市场能够“凭空创造”任何数量的纸黄金交易量,但是凡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100个瓶子只有1个盖子的杂耍早晚会出问题。
  期货合约是允许实物交割的,尽管在正常情况下,99%的合约持有人并不会要求实物交割(他们只在乎价差产生的利润)。但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期货合约持有人有可能突然集中要求实物交割,这就产生了实物黄金挤兑的潜在危机。另外,原来仅仅是把黄金寄存在COMEX金库的客户,受到塞浦路斯事件的强烈刺激,如果储户寄存在银行的储蓄都随时可能被剥夺,他们又凭什么相信寄存在期货交易所金库中的黄金不会被没收?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愿意将现金存在银行,但当危机爆发时,人们将冲向银行挤兑存款,期货市场在恐慌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纽约COMEX的黄金库存可分为两大类:“合格金”(Eligible)和“交割金”(Registered)。所谓“合格金”就是指符合COMEX纯度和重量要求的金条,它可以属于任何人,存放和托管于COMEX的金库,合格金不得用于期货交割。“交割金”首先必须是合格金,是经过注册后可用于期货交割的金条。
  准确地说,COMEX并没有自己的实际金库,它的金库是由五大金商的金库共同构成的。五大金商包括摩根大通、汇丰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SCOTIA MOCATTA)、布林克斯公司(BRINK&S, INC)和曼弗拉公司(MANFRA)。五大金商每日向COMEX提交库存信息,COMEX据此汇总之后公布每日库存报告。
  注意,COMEX仅仅是汇总五大金商提供的库存信息,它并未核查这些信息的内容是否属实。
  月,纽约COMEX黄金库存遭到严重的“挤兑”冲击
  2010年以来,纽约COMEX的黄金库存基本稳定在1100万盎司(约354吨)的数量,黄金超级赌场的运行貌似一切正常。但是,2012年底情况突然逆转,COMEX的黄金库存开始发生雪崩,局势急转直下。
  从2012年12月起,美国黄金期货市场上开始出现剧烈的实物黄金转移风潮。COMEX的黄金库存从1100多万盎司,急剧下降到4月初的800万盎司(257吨),近百吨黄金被客户提走。(注意:4月12日开盘抛出的400吨黄金,明显超过了COMEX的全部库存!)不到4个月里,COMEX的黄金流失就高达27%!照此速度恶化下去,整个COMEX的黄金库存将难以支撑到年底。
  如果COMEX的金库里没有黄金又会怎样呢?很简单,期货市场就会发生大规模的交割违约。那违约又能如何?答案是,个别违约叫事故,大面积违约叫危机。金融市场玩的是信心,没有信心就会崩溃。
  其实,违约已经发生了。4月初,荷兰最大银行ABN AMRO已无法交割实物黄金。该银行在向客户发出的致歉信中表示,无法向客户提交实物黄金,愿意以现金来进行交割。在正常的市场中,如果金价下跌,意味着黄金供过于求,ABN应该很容易在市场中买到实物黄金并交割给客户。很明显,此时他们已很难找到实物黄金了。
  假如COMEX修改期货交割规则,改成现金而非实物交割,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完全取消实物交割,那就成了纯粹的赌场,它不再与黄金有任何关系。那么所有对黄金有需求的客户就会流失,剩下的赌徒可以直接奔向拉斯维加斯的赌场,那里会赌得更爽。
  如果COMEX的黄金期货市场没了现货,美国将丧失对黄金价格的定价权,从而威胁到对汇率市场的定价权,最终是美元霸主地位的动摇。
  有人认为,黄金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商品,与货币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不错,从法律上看,的确如此,黄金已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IMF强制性地“非货币化”了。但是,法律必须顺应民意,得不到民意支持的法律,只是一纸空文而已。所谓法不治众,就是这个道理。黄金在法律上不是货币,但在世人心中仍享有货币的地位,这是法律无可奈何的。各国中央银行都有黄金储备,却不可能有钢铁或钻石储备。这不是所谓的“野蛮的遗迹”,而是民心对黄金是财富终极代表的永恒认同。  人们在街头看到一个美女走来,会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如果医学能够提供精密的仪器进行检测,就会发现一个人看见美女时,体内的各种激素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同理,如果将黄金放在人们的手中,那种金黄、灿然、柔和、高贵、滑润和沉甸甸的感觉,同样会刺激人体激素分泌的变化,让人望而难舍。
  如果作一个思想实验,把一公斤金灿灿的金条和一公斤黑黢黢的铁块并排放在繁华的大街上,观察行人的反应,情况必然是人们不约而同地去抢金条,而铁块不是被一脚踢开就是无人理睬。人们无须任何经济学理论或高深的知识,就可以本能地作出同样的反应。大家都争相拥有的东西,用于交换时,就无人会拒绝,这就是通货。真正的通货无需法律规定,它自然产生,自发进化,自动流通,这就是普天之下人心所向的货币。因此,黄金天然的货币属性无法被任何强权所剥夺,相反,所有强权必然假手黄金才能取信于民心。
  黄金在历史上就是所有法定货币的天敌,法币凭借暴力,黄金依靠人心。当法币倒行逆施之时,人心就会自动倒向黄金。世间的公道在人心,货币的公道在黄金。
  美国的QE政策实属货币恶政,名为拯救经济,实为掠夺财富,滥发货币必然导致人心背离。虽然美国可以通过黄金期货打压金价,但却挡不住民众浩浩荡荡抢购黄金实物的潮流。
  从2012年12月到2013年4月初,COMEX的金库已经频频告急。尤其是摩根大通的库存更是身陷绝境,其库存由280万盎司(90吨)急剧下降到不足100万盎司(约30吨),降幅逼近七成!
  这已不是普通的期货交割,这是严重的黄金挤兑!
  摩根大通不仅是黄金市场上最大的玩家,也是利率、汇率和其他几乎所有金融市场的最大玩家。2013年一二月份,COMEX黄金实物净交割量中,摩根大通独占了67%和60%,而三四月份更是占到95%和83%!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摩根大通完全主导着COMEX黄金期货市场的命运。
  如果摩根大通的金库以这样的速度持续流失黄金的话,那么它连两个月都难以支撑,这意味着COMEX的擎天之柱轰然坍塌,大面积的违约将难以避免。美国定价黄金的局面将会变天,而美元一旦失去了强美元弱黄金的掩饰,就会立刻变成那个“没穿新衣的皇帝”。
  2012年12月以来,摩根大通的黄金库存从280万盎司降到4月初不足100万盎司
  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唯一的办法就是制造一起黄金超级暴跌的“白色恐怖”,以雷霆万钧的期货黄金抛售,摧毁一切抵抗的意志,飞流直下的金价将彻底撼动市场,把黄金实物从投资人颤抖的双手中给震出来,一方面让华尔街大佬们在做空交易中暴赚一笔,另一方面则便于摩根大通们在更低的价位廉价扫货,重建濒临枯竭的黄金存库。同时,在崩溃的金价面前,所有跃跃欲试的黄金购买者,将被吓得魂飞魄散,逃之夭夭,从而阻绝后续的挤兑压力。
  真可谓是一石三鸟的妙计!
  这就是美国发动镇压黄金的“四&一二”政变的根本原因!
  这样的计划,将迫切需要强化美元地位的白宫,急需化解公众对QE3严重质疑的美联储,刻意回避黄金储备核查的财政部,和心急如焚的华尔街大佬们的多方利益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于是,世人看到了一系列严丝合缝的“巧合”事件:
  4月初,华尔街媒体集体转向,黄金泡沫之声不绝于耳,黄金从备受推崇的“宠儿”突然沦落为受诅咒的“灾星”;
  4月10日,奥巴马召集14家全球金融巨头密商大计,会议内容秘而不宣;
  4月10日,高盛发布了看空黄金的报告(此前一直看多),吹响了做空黄金的“集结号”,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4月11日,市场上谣言四起,声称塞浦路斯计划出售13.9吨的黄金,接着又有传言说葡萄牙(382吨)、意大利(2451吨)可能步其后尘抛售黄金,黄金市场上人心惶惶;
  4月11日,美联储会议纪要“意外”地提前泄露,纪要反映了美联储内部有人建议提前结束QE3。消息传出,看空黄金的悲观情绪弥漫市场。
  这一切为4月12日的“黄金大屠杀”做好了充分的心理铺垫。
  库存疑云
  华尔街大佬们对期货市场的技术分析相当内行,他们可以精确预估“四&一二”开盘400吨黄金抛单可能产生的震撼性效果,但却无法判断金价暴跌对实物黄金购买者的影响。
  就在华尔街大佬在纸黄金市场上把黄金多头杀得丢盔卸甲、狼狈逃窜之时,“中国大妈”和世界各国的实物黄金抢购者突然蜂拥杀出,打了华尔街大佬们一个措手不及,他们还没来得及收缴实物黄金的战利品,就被“大妈们”扫荡得干干净净。这是华尔街大佬们始料不及的,这种现象完全违反了2000年以来,每次金价暴跌之后实物黄金销量将被有效压制的规律。
  不仅全世界的普通投资人纷纷趁低买入黄金,各国央行也在悄悄地逆市增持黄金储备。全球央行2012年第四季度购金量创48年来新高,并在2013年第一季度和“四&一二”暴跌之后继续大幅增持。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更是加快了在低价位吃进长期被忽视的黄金储备的步伐。俄罗斯、土耳其、韩国、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和乌克兰的央行,对黄金储备的兴趣空前高涨。
  日,山东济南泉城路上,一家金店
  金饰打折,近万人挤爆现场抢购黄金
  实物黄金的热销令华尔街大佬大吃一惊,就连黄金期货市场的老板特伦斯&达非(Terrence Duffy,CME的CEO)在日接受采访时,都不得不承认:“关于黄金,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两周前的黄金暴跌导致了黄金各类(纸)产品交易量的大幅下降,但金币和实物黄金却正好相反。这表明人们不想要黄金证书,或其他任何(纸黄金)的东西,他们只想要实物黄金。”[13]
  这样一来,虽然在做空黄金期货的战线上,华尔街大佬们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们最重要的战略目的是重建COMEX库存,而这一计划却泡汤了。非但如此,COMEX库存比“四&一二”之前流失得更快,仅4月25日一天,COMEX就损失了7%的库存,而摩根大通的“合格金”库存在当天狂降了65%!
  至5月7日,摩根大通的“交割金”已经下降到创纪录的新低13.7万盎司(约合4.3吨),仅5月7日当天,就有5.4万盎司被提走,占其总量的28.5%!
  到6月10日,摩根大通的黄金库存更加危险。“交割金”继续减少到13.6万盎司,“合格金”下降得更快。其黄金总库存仅剩不到55万盎司(17.7吨)。
  日,摩根大通的黄金库存仅剩不到55万盎司(17.7吨)
  仅仅4吨多的“交割金”库存,已是危如累卵,即使加上临时可以转化的“合格金”,17吨的库存应对全世界的黄金实物挤兑,不过是杯水车薪。
  此时,最怕的就是更大规模的“交割通知书”!
  结果,怕什么就来什么!
  6月10日,COMEX惊现一张规模巨大的“交割通知书”,客户要求摩根大通6月交出6208份合约的黄金实物,其总量为62万盎司(约20吨),为正常月份(一二月份)交割量的9倍!
  这已经超过了摩根大通55万盎司的全部库存!
  简单地说,摩根大通必须从其他渠道紧急找到黄金,否则将会违约。如果世界黄金期货市场的老大发生违约,一切都将是浮云。
  日,摩根大通面临62万盎司(20吨)黄金的
  “挤兑”,超过了其全部COMEX库存
  摩根大通的库存不足以应对6月期货交割的要求,这意味着摩根大通等5大金商的库存报告,可能存在着严重夸大的问题。其实,早就有客户怀疑5大金商的库存有猫腻,比如挪用客户黄金,私自进行黄金租赁和掉期(SWAP)。美联储金库被质疑的问题,在5大金商库存中可能更为普遍,更加肆无忌惮。这也是为什么2013年1月德国宣布运黄金回家的举动,让很多将黄金寄存在COMEX金库的客户们产生了恐慌,他们纷纷将自己的黄金运出COMEX金库,干脆自己储存。不过,当库存中还有现货时,质疑仅仅是质疑。但是,如果摩根大通已经到了无法交割黄金的地步,这就不再是质疑,而是显然存在着欺诈。
  于是,非常“巧合”的事又出现了。
  6月3日,在COMEX每日黄金库存报告中,突然出现了一则令人震惊的声明:“本报告的信息源于可以信赖的机构,但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仅提供参考信息。”
  为什么突然发出这样一个声明?为什么在这个时刻?如果金商的库存是否准确都是问题,那还要COMEX的监管干什么?难道金融机构没撒过谎吗?如果他们都诚实本分,哪里会有2008年的金融海啸?
  摩根大通的库存见底,期货交割濒临违约,这本该是黄金的利好消息。但是,6月的期货黄金却在持续下跌,并有向1000美元价格逼近的趋势。
  这说明摩根大通肯定还有其他获得黄金的渠道,黄金ETF就是其中之一。
  黄金ETF,华尔街大佬的“小金库”
  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医院养病,闲极无聊,盯着看墙上的世界地图。他突然发现欧洲和非洲大陆的轮廓,与北美和南美洲惊人地相似,如果将地图剪开,再把这两片大陆拼在一起,几乎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根据多年的气象和地质学考证的积淀,他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就这样,一个气象学家无意之中成了现代地质学的板块学说之父。
  如果用同样的思路来观察黄金ETF(GLD)的黄金流出曲线,与COMEX库存同期流失曲线的形状,人们会发现两者异常相似。
  左图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拼图,右图是黄金ETF、COMEX库存拼图
  如果说摩根大通的库存不足以进行期货交割,那么它有没有可能从黄金ETF的库存中得到补充呢?
  答案是很有可能。
  最近12年的黄金大牛市刺激了全球投资者持有黄金的欲望,投资者的心态与黄金消费者的心态完全不同,他们持有黄金的目的不是因为想拥有黄金,而是渴望通过黄金来赚钱。对他们来说,赚钱是目的,黄金只是手段。但拥有黄金比较麻烦,买货、验货、运输、保管、卖货都需要支出成本。尽管黄金期货也能赚钱同时不需要拥有实物,但是期货市场波动大风险高,心脏不好玩不了。市场需要一种黄金产品,它貌似拥有了实物黄金,但又没有任何麻烦和费用,而且随时可以买卖,这就是黄金ETF基金闪亮登场的原因。
  黄金ETF的原理是:黄金生产商向黄金ETF基金寄售黄金实物,ETF基金以这些黄金为抵押在交易所发行“仓单”,最小单位为1/10盎司,以降低投资者的进入门槛,这些“仓单”(基金份额)可以自由交易,管理费用也很低廉。2003年黄金ETF一经问世,很快就火遍世界,目前黄金ETF基金的巨无霸就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GLD。2004年上市后,其规模迅速膨胀,2012年12月曾持有1350吨黄金,堪称各国黄金储备之外最大的黄金持有者。2012年9月,世界上所有的黄金ETF基金总共拥有大约2330吨黄金。不过,有些黄金ETF所持有的黄金,其实是期货合约或以其他纸黄金的形式存在着。  当华尔街媒体唱衰黄金走势时,最常引用的理由就是GLD的黄金持有量在减少,这表明投资者在抛弃黄金,资金流出了黄金市场。
  当资金流入时,GLD基金用这些钱买入黄金实物,将“仓单”交给投资人,这个过程很容易理解。那么资金流出时,又将发生什么呢?
  猫腻就藏在这里!
  按理说,“仓单”持有人随时可以转让仓单,也可以向GLD索要黄金实物。如果是转让,那么GLD的黄金持有量不变,但索要黄金实物就不同了,这叫“赎回”,GLD必须交出黄金,并销毁仓单,两不相欠,账目一笔勾销,此时GLD的黄金持有量将下降。
  华尔街大佬在设计GLD时特地留了一手,只有15家主要银行才能够与GLD的受托人(Trustee)纽约梅隆银行和托管人(Custodian)汇丰银行打交道,而这帮人本来就是一伙儿的。大佬们拿着至少10万份“仓单”才可以“赎回”实物黄金。
  这样的安排将所有投资GLD的散户完全排除在“赎回”实物黄金的门槛之外,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在黄金暴跌的恐怖之中,将“仓单”以跳楼价转让给15个华尔街大佬,大佬们笑逐颜开地舔干“仓单”上散户们的鲜血,然后找到同伙的委托人来消掉GLD的账目,之后拿到提货单,再去敲另一个同伙汇丰银行的金库大门,汇丰验明正身发货起运,大佬们弹冠相庆,彼此恭喜发财。最后,大佬们把原本属于GLD散户们的黄金实物,交割给COMEX的期货客户。既洗劫了GLD的散户,又不会在COMEX期货交割时违约。
  GLD的黄金藏在哪里呢?它们在伦敦汇丰银行的托管下,被实际存放在瑞士苏黎世UBS的金库里,在COMEX的库存雷达中,这些黄金是完全隐身的。
  什么叫奸商?华尔街大佬就是最鲜活的标本!
  什么叫欺诈?GLD的规则就是最形象的案例!
  什么叫悲摧?投资GLD的散户就是最现成的倒霉蛋!
  德国宣布运黄金回家之后,COMEX和黄金ETF的
  库存总量同时下降(Source:Bloomberg)  GLD妙就妙在用散户的钱来坑他们自己。大佬们剪羊毛的技艺真是与时俱进,迭出创新,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散户们直接拥有黄金实物,那么大佬们要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角落里去淘出这些黄金实属不易,但GLD却用刺激人性贪婪的法子将散户们的钱和黄金都集中在大佬们的手中,予取予夺,大快朵颐。
  2013年6月,摩根大通实际上是遭遇了黄金的挤兑,在COMEX的系统之内已经无法应对期货交割,GLD就成了摩根大通的一个方便顺手的黄金“取款机”。如果金价上涨或不变,那么GLD的散户们就不会老老实实地交出他们的“仓单”,只有金价暴跌才能把吓破胆的散户们的“仓单”给震出来。这就是6月底金价再度暴跌的根源。
  如果将黄金ETF和COMEX的黄金库存合并在一张图上看,问题昭然若揭。2013年1月德国宣布运黄金回家,黄金价格开始逆转,而COMEX和黄金ETF的库存量非常“巧合”地同步和同比例地下降。换个角度看,COMEX的黄金库存损失,可能部分由黄金ETF的库存来进行补充。
  从长远看,ETF的黄金流出绝非坏事,与华尔街媒体的解释完全相反,黄金ETF的“失血”,说明了COMEX实物黄金短缺严重。ETF的黄金从大佬们的集中控制下重新获得了自由,它们再次散落到世界各地,并最终流入了亚洲和新兴市场国家“大妈们”的口袋里,她们将紧紧地攥住真正有价值的宝贝,华尔街大佬们想忽悠出这些黄金,近乎痴人说梦。
  内幕披露
  有人可能会问,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4月以来对黄金的“斩首行动”,难道完全没有走漏风声?
  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助理保罗&罗伯茨
  (Paul Craig Roberts)
  答案是:当然有。
  有人在4月4日(黄金斩首行动之前8天)就在网站上发表长文《对黄金的打击》(The Assault On Gold),文中精准“预测”了美国即将对黄金发动的“四月愚人节攻势”。
  此人就是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助理保罗&罗伯茨(Paul Craig Roberts)。
  罗伯茨曾任里根政府的财政部部长助理,主管美国经济政策,被誉为里根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罗伯茨在文章中指出,2011年黄金暴涨500美元,强烈地震撼了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为捍卫美元霸权必须镇压黄金,美国政府才是金银暴跌的主导力量。
  “对于美国人而言,一场金融和经济的灾难可能已经近在咫尺。美联储和它所倚重的金融机构联手打击金银价格以吓阻投资人的行为就是明证。”
  我在日的新浪微博中介绍了罗伯茨的黄金预警
  (60万读者阅读),这发生在“四&一二”金价暴跌之前5天
  “美联储对黄金发动的&四月愚人节攻势&是通过向金商们传话开始的,这些金商(指摩根大通等)迅速将(美联储)的意图传递给他们的客户,并告知他们对冲基金和其他大型投资机构即将抛售他们的黄金头寸,客户们应该在此之前迅速撤离贵金属市场。因为这些内部信息属于政府本身的策略,投资人将无法起诉这样的行为。
  “美联储对贵金属的打击是一种不计后果的行为,因为一旦被广为知晓,这一政策将注定失败。如我前面所解释的,对黄金和白银的联合打击行动,正是为了保护美元的汇率。如果金银没有威胁(美元),政府就不会对它们进行打击。
  “美联储每年制造出一万亿美元的新货币,但是世界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却在远离美元,以及美元储备,结果是(美元)供应的增加和需求的下降。这意味着美元汇率将会下跌,国内通胀将由于进口价格上涨而恶化,这将导致利率的上涨和债券、股票、房地产的崩溃。
  “美联储对金银的联合打击不可能最终成功,它的目的仅仅是为美联储赢得更多的时间,继续用印钞的办法来为联邦财政赤字买单,同时维持低利率,确保债券价格,以支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14]
  美国政府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善用市场的手段,充分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借助华尔街的巨大能量,以操纵市场心理来改变对金银的预期,从而不露痕迹地完成政策目标。这远比采用限购、限号等行政手段要有效得多。
  美国政府对金价预期的影响力,在历次黄金涨跌中都能发现许多“巧合”:
  2008年3月,金价在历史上首破1000美元,达到1011美元。4月,IMF就开始讨论出售黄金融资,据说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贫穷国家。这样蹩脚的理由当然是为了影响金价的预期。果然,黄金闻讯下挫到9月的740美元,跌幅高达27%。
  2009年2月,金价达到984美元,再次逼近1000美元大关。3月,在G20峰会上就安排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金币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