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站 简化真值表判定是否为重言式

当前位置: >>
分数分配: 1、理论及简单应用 60 分 2、推理题 40 分 理论方面的重点练习: 1、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什么是定义,给下面概念定义)P122 2、什么是归谬赋值法?请用它确定下面命题是否为重言式。P91 3、何谓罗素悖论?其意义何在?如何解决?P260 4、亚里士多德为何建立三段论体系?三段论理论包括哪些内容?P173 5、什么是求同法?写出它的推理形式?如何才能提高其结论的可靠性? 6、什么是类比推理?写出它的推理形式?如何才能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P318 7、什么是休谟问题?它的意义何在?二.什么是归谬赋值法 又称简化的真值表法, 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判定命题形式真值情况的方法, 主要用于蕴涵命题 重言式的判断。 主要思路 为了说明一个蕴涵式是重言式,要求证明:对其中的变项无论赋什么值,前件真而后件假是 不可能的,即如果前件真而后件假,则变项赋值时必然导致逻辑矛盾。三.让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悖论。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 ,意思是“多想 一想” 。这个词的意义比较丰富,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那 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 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 如果 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 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 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解决 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 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今天九天地聿从 人类的精神意识解析中再次的解析了悖论的生成和法则。 悖论有三种主要形式: 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 。 2.一种论断看起来 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四.亚里士多德为何建立三段论体系 1、亚氏要根据类的关系形成推理以便证明。 2、亚氏认为三段论推理是最好的形成科学认识、表达科学思想的形式。 3、三段论可以形式化,这开启了逻辑形式化的先河,之后才有了现代形式逻辑的发展。 三段论定义: 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概念的性质命题作前提, 推出一个新性质命题作结论 的必然性推理。 实质:借助中项起桥梁作用,将两类概念间关系呈现出来,以揭示对象的性质。 特点和组成:它由三个项,构成了三个命题。其中,三个项是大项、小项和中项。中项只在 前提中出现,结论表达的是关于小项和大项之间的关系。结论的主项为小项,谓项为大项。 包含大项的前提为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为小前提。 三段论内容 是由两个直言判断作为前提和一个直言判断作为结论而构成的推理, 其中包含有 (而且只有) 三个不同的项。 在三段论的两个前提中,包含大项的那个前提叫做大前提,上例中“凡科学都是有用的”是 大前提。 在三段论的两个前提中,包含小项的那个前提叫做小前提,上例中“凡社会科学都是科学” 是小前提。 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 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若没有中 项(M) ,就推不出任何结论来。五.求同法的特点 1、异中求同,即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先行条件中寻找相同的先行因素,以此作为被研究 对象的原因。 2、求同法的前提只是已经观察到的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但并不是它可能出现的所有 场合,所以,求同法的结论具有很大的或然性。 求同法: 场合 先行条件 被研究对象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 A 是 a 的原因 如何才能提高其结论的可靠性 由于求同法结论的或然性,就要求: ① 结论的可靠性和考察的场合数量有关。考察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②有时在被研究的各个场合中,共同的因素并不只一个,因此,在观察中就应当通过具 体分析排除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关的共同因素 六、什么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简称类推、类比。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 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其公式为: 思维对象 A 具有属性 a、b、c、d; 思维对象 B 具有属性 a、b、c; 所以,B 可能具有属性 d。七、什么是休谟问题:休谟问题,是 18 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 年 旧历 4 月 26 日(注:新历是 1711 年 5 月 7 日:18 世纪旧历比新历早 11 天)-1776 年 8 月 25 日)首先提出的,是个未能很好解决的哲学问题,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 休谟认为,由因果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而他对这类知 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古人和今人都没有从事过”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进行反思所提出的问题被康德称为“休谟问题” 。 “休谟问题”提出的意义 1、引起了人们对人类理性的质疑。 2、引起了人们对归纳推理或归纳方法合理性的思考。 3、正是在人们对“归纳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人们更加重视归纳推理或归纳方法可靠 性问题,从而建立和完善了现代归纳逻辑体系。 4、随着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归纳问题”的解答,使人类的认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逻辑学基础知识_随笔_生活休闲。逻辑学基础知识一、逻辑学的概念 1、逻辑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起始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逻辑的字根源起于希腊语逻各斯,最初的意思...逻辑学案例分析_法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从概念特征的角度分析《白马论》的逻辑意旨 摘要:任何属概念与它的种概念都是“有异的”,这种差别不应该被抹煞。合 乎...逻辑学专业推荐书目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逻辑学专业推荐书目 A 类书目为必读书目,计 20 本; B 类书目为进阶书目,计 30 本; C 类书目为扩展书...逻辑学名词解释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逻辑学名词解释 1、概念: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单独概念:是指仅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逻辑学教程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逻辑学教程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一、 “逻辑”的含义 ?Logic ?在中国古代为“名学”“辨学”“理则...关键词: 学习逻辑的意义 生活 逻辑 一、 理解生活中的逻辑学 1、 生活处处有逻辑 生活就像是流水,自自然然,没有刻意,却可以一天一天地流淌,不曾静 止,似乎无...逻辑学论文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逻辑学通选课论文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 学年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浅谈生活中的逻辑学姓名: 提交日期: 学号 2012 年...逻辑学考试重点。第一章 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逻辑学重点整理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逻辑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逻辑学 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逻辑学基础教程精华整理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逻辑学基础教程精华整理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逻辑学基础教程 彭漪涟 主编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9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一、日常联结词和复合命题 二、真值联结词 真值形式 三、重言式及其判定方法 四、重言蕴涵式 重言等值式 五、命题逻辑的自然推理1???? ? ?简单命题 只能分析为不同的词项、不能分析为其他命题的命题。亦称“原子命题”。例如:? (1)香山枫叶正红。? (2)诸葛亮舌战群儒。? (3)掷骰子4点朝上的概率是1/6。2 ? ?复合命题 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它是用一定的联结词连接其 他命题而形成的。例如:? (4)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并且是文化中心。? (5)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 (6)如果一个推理的前提真并且推理形式有效,则结论必真。3 ?组成复合命题的其他命题叫做该复合命题的支命题。 根据其中所含联结词的不同,复合命题可以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四类。4 ? ?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由“并且”这类联结词联结两个或多个支命题形成的复合命题,它们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 同时存在的命题。其一般形式是: p并且q?其中 p、q称为联言支。5 ? ?联言命题的逻辑性质: 只有它的各个支命题都是真的,它本身才是真的; 如果有一个支命题为假,则联言命题为假。?也就是说,一个联言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6 ?根据联言命题的这种性质,联言推理的有效式包括:(Ⅰ)合成式:如果分别肯定两个联言支,则可以肯定由这两个联言支组成的联言命题。 p q 所以,p并且q7 (Ⅱ)分解式:如果肯定一个联言命题,则可以分别肯定其 中的每一个联言支。p并且q所以,p 或者 p并且q 所以,q8 (Ⅲ)否定式:如果否定一个联言支,则可以否定包含这个联言支的联言命题。并非p 所以,并非(p且q)9 ? ?选言命题分为两类: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其中的支命题都叫做“选言支”。?相容选言命题是借助“或者”这类联结词联结两个支命 题形成的复合命题,它们断定几种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 存在。其一般形式是: p或者q10 ? ? ?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 各个选言支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同时为真。 换句话说,只要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相容选言命题 为真;如果所有选言支都假,则相容选言命题为假。11 ?根据相容选言命题的上述性质,相容选言推理有下述有效式: (Ⅰ)否定肯定式:如果肯定一个相容选言命题并且否定其中的一个 选言支,则必须肯定其中的另一个选言支。 p或者q 非p 所以,q ? 或者 p或者q非q所以,p12 (Ⅱ)肯定肯定式:如果肯定一个选言支,则必须肯定包含 这个选言支的任一选言命题。p所以,p或者q13 ?不相容选言命题是由“要么…,要么…”这类联结词联结两个支命题所形成的复合命题。?权且把“要么p,要么q,二者必居其一”当作不相容选 言命题的标准形式,其逻辑性质是:各个选言支互相排 斥,不能同时为真。因此,对于不相容选言命题来说, 必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若有多个选言支同时为真, 或同时为假,则不相容选言命题亦为假。14 ?根据不相容选言命题的上述性质,不相容选言推理包括 下述有效式:(Ⅰ)否定肯定式:如果否定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的一个选言支,则必须肯定它的另一个选言支。要么p,要么q 非p或者要么p,要么q 非q所以,q所以,p15 (Ⅱ)肯定否定式:如果肯定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的一个选 言支,则必须否定它的另一个选言支。要么p,要么q p 所以,非q或者要么p,要么q q 所以,非p16 ?关于选言命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一个选言命题究竟是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没有专 用的形式识别标记,只能看其中的各个选言支是否能够同 时为真:能够同时为真的,是相容选言命题;否则,是不相容选言命题。? (2)如果一个选言命题穷尽了所有的选言支,则该选言命题 必真;假若选言支不穷尽,则选言命题有可能为假。17 ? ?假言命题 亦称“条件命题”,其中表示条件的支命题叫做“前件”,表示结果的支命题叫做“后件”。假言命题断定了前件和后件之间的某种条件关系。而条件关系一般来 说分为三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相 应地,假言命题也分为三种: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 条件假言命题,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18 ?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由“如果,则”这类联结词连接两个支命题而形成 的命题。其一般形式是: 如果p则q19 ?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 只有在前件真后件假的情况下,此命题才是假的,在前件真后件真、前件假后件真、前件假后件假的情况,它都是真的。20 ?根据上述性质,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只要其前件是假的,或者其后件是真的,它本身就是真的, 即“如果p则q”等值于“或者非p或者q”。?并且, “如果p则q”等值于“并非(p并且非 q)”。21 ?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上述性质,充分条件假言 推理的有效式包括:(Ⅰ)肯定前件式:如果p,那么q p 所以,q22 (Ⅱ)否定后件式:如果p,那么q非q 所以,非p23 ?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由“只有,才”这类联结词连接两个支命题形成的复合命题,其一般形式是:只有p,才q?其逻辑性质是:只有在前件假后件真的情况下,它才是假的;在前件真后件真、前件真后件假、前件 假后件假的情况下,它都是真的。24 ?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上述性质,必要条件假言 推理的有效式包括:(Ⅰ)否定前件式: 只有p,才q 非p所以,非q25 (Ⅱ)肯定后件式:只有p,才qq 所以,p26 ?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由“当且仅当”这类联结词连接两个支命题形成的命题。 如: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相等,当且仅当,它的三内角都是60°。?“当且仅当”这一联结词通常只在数学、逻辑及其他精确科学中出现,在社会科学和人们的日常交谈中很少使用。在日常语言中,人们要表述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时,常 常分成两句话,一句话说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另一句说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例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27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是:当前件和后件同真或同假时,它为真;在前后件不同真或者不同假的情况下,它为假。?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如下四个有效式:28 p当且仅当q p 所以,q?p当且仅当q 非p 所以,非qp当且仅当q qp当且仅当q 非q所以,p所以,非p29 ? ?负命题 由否定一个命题而得到的命题,它是通过把“并非”这类否定词置于一个命题之前或之后而形成的,其标准形式是:并非p,或者,并不是p?负命题的真值与原命题恰恰相反:若原命题为真, 则负命题为假;若原命题为假,则负命题为真。30 ?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本身都可以被否定, 它们实际上等值于另外一些命题。例如:? (1)“并非(p并且q)”等值于“非p或者非q”。 ? (2)“并非(p或者q)”等值于“非p且非q”。 ? (3)“并非(如果p则q)”等值于“p并且非q”。 ? (4)“并非(只有p才q)”等值于“非p且q”。 ? (5)“并非(p当且仅当q)”等值于“p且非q,或者,非p且q”。 ? (6)“非非p”等值于“p”。31 ? ?从日常联结词到真值联结词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得到了七个不同的联结词: “并非”,“并且”,“或者”,“要么,要么”, “如果,则”,“只有,才”,“当且仅当”,它 们每一个都是一组相应联结词的概括和抽象。32 ?从逻辑角度看,这些日常语言联结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不精确,以“或者”和“要么”为例,它们都既可以在相容意义上使用,也可以在不相容意义上使用。这就使得当识别一个选言命题究竟是相容还是不相容时,要运用相关背景知识, 这显然超出了逻辑学的范围。 ? 二是负载了许多非逻辑的内容。以联言命题为例,它们除表示 各个支命题同时为真外,还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等。33 ?为了与日常联结词相区别,同时也为了书写的方便,逻 辑学家们特制了一些专门的符号去表示真值联结词:? (1)∧:读作“合取”,相当于日常语言中的“并且”; ? (2)∨:读作“析取”,相当于日常语言中的“或者”? (3)?:读作“蕴涵”,相当于日常语言中的“如果,则”;? (4)?:读作“等值”,相当于日常语言中的“当且仅当”; ? (5)? :读作“否定”,相当于日常语言中的“并非”。34 ?这里,?是一元联结词,后面只跟一个完整的命题形式; ∧,∨,?,?是二元联结词,由两个已有的命题形式 形成一个新的命题形式。由此类推,由n个已有命题形 式形成一新的命题形式的联结词,叫做n元联结词。?此外,为了表示符号间的结构关系,还需要一些辅助符号,如左括号“(”和右括号“)”。35 ? ? ?D1 真值形式的定义1.任一命题变项p,q,r,s等等是真值形式;2.如果A是真值形式,则?A是真值形式;?3.如果A和B是真值形式,则A∧B,A∨B,A?B,A?B是真值形式;?4.只有按以上方式形成的符号串是真值形式。36 ?这里,p,q,r,s,?,∧,∨,?,?是对象语言符号, 而A,B,C是元语言符号,它们代表用对象语言表述的任一真值形式。例如,A可以是下面的任一公式:p,q,r,?p,q∧s,r∨s,p?q,q?s, ((((?p)∧q)?r)?(s∨q))?其中,?p,q∧s,r∨s,p?q,q?s是五种最基本的真值 形式,分别叫做“否定式”、“合取式”、“析取式”、“蕴涵式”和“等值式”。37 ?上面联结词的结合力因下述秩序而递减: ?,∧,∨,?,??这就是说,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我们先看?,再看∧,再看∨,再看?,最后看?。据此可以省略掉一些括号。38 ?从真值形式的形成过程来看,真值形式是由命题变项使用真值联结词逐步生成的。? ? ?因此,真值形式的真值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命题变项的真值,这来自于真值指派;二是真值联结词的意义,这来自于解释。?一组真值指派和一个解释构成一个真值赋值。39 ?五个联结词?,∧,∨,?,?的真值表p 1 1 0 0 q 1 0 1 0 ?p 0 0 1 1 p∧q 1 0 0 0 p∨q 1 1 1 0 p?q 1 0 1 1 p?q 1 0 1 040 ? ?日常语言中复合命题的符号化 用命题变项代表日常语言中的简单命题,相同的命题用相同的变项表示,不同的命题用不同的变项表示;然后,用真值联结词代替日常语言联结词,最后把用日常语言 表达的命题或推理转化为符号表达式。例如: “如果主动坦白交代,则既往不咎。如果不主动坦 白交代,则将严惩不逮。”?可以用符号表示为:(p?q)∧(?p?r)。41 ? ?重言式、矛盾式和偶真式 真值形式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重言式、矛 盾式和偶真式。? 一真值形式A是重言式,当且仅当,A在任一真值赋值下为真。重言式是命 题逻辑的规律。 ? 一真值形式A是矛盾式,当且仅当,A在任一真值赋值下为假。矛盾式是命 题逻辑中的逻辑矛盾。 ? 一真值形式A是偶真式,当且仅当,A在某些真值赋值下为真,在另一些真 值赋值下为假。42 ?例如:? p?p,?(p∧?p),p∨?p是重言式,不论其中的命题变项 p究竟是真还是假,这些真值形式恒真; ? p∧?p,(p?q)∧(p∧?q)是矛盾式,不论其中的命题变项 p,q取什么真值,这些真值形式恒假。 ? q??(s∧t)是偶真式,它对于q、s和t的某些取值为真,另 一些取值为假。43 ?命题逻辑要找出所有重言式的集合。如果对于任一 给定的公式,我们都有一套机械的办法,能够在有 穷步内确定它是不是重言式,那么,关于重言式我 们就有一套判定程序。44 ?判定程序要满足以下要求:? (1)程序的每一步都是由一套事先给定的规则明确规定 好了的,该规则规定了第一步如何做,以及在某一步完成 之后下一步又如何做;? (2)该程序能够在有穷步内结束;? (3)对于所判定的对象是否具有某性质,该程序给出唯 一确定的结果。45 ? ?真值表方法 其步骤是: ? (1)找出该公式中所有不同的命题变项,并竖行列出它们之间所有可能 的真值组合。 ? 当一个公式含有n个不同的命题变项时,由于每一命题变项都有2个可能的 真值:真或假,全部可能的真值组合就有2n种。? (2)按照该公式的生成次序,由简单到复杂横行列出该公式的所有子公式,直至该公式本身。 ? (3)按照上面给定的真值联结词的真值表,由命题变项的真值逐步计算出各个子公式的真值,直至该公式本身的真值。?若该公式恒取值为真,则它为重言式;若它恒取值为假,则它为矛盾式;若 它有时取值为真、有时取值为假,则它为偶真式。46 ? ?下面是判定(p?q)∧p?q是否重言式的真值表:p 1 1 0 0q 1 0 1 0p?q 1 0 1 1(p?q)∧p 1 0 0 0(p?q)∧p?q 1 1 1 1?该表的最后一栏恒取真值真,则((p?q)∧p)?q是一个重言式。47 ?真值表方法可以用来判定任一给定的命题逻辑公式是不是重 言式。因为任一给定的公式必定只包含有穷多个命题变项,因而只涉及有穷多种真假组合;并且根据公式(即真值形式)的形成过程,该公式必定由有穷多次地使用真值联结词去连 接这些变项构成。所以,从这些变项的有穷多种真假组合出发,根据相应的真值联结词的真值表,经过有穷多次计算,最终必定得出该公式的真值,从而确定该公式是不是重言式。 所以,真值表方法提供了关于重言式的判定程序。48 ?? ? ? ? ? ? ? ?常用重言式[1]A?A [2]A∨?A [3]?(A∧?A) [4] (A??A)??A [5] (?A?A)?A [6] A?(B?A) [7] ?A?(A?B) [8] A∧?A?B (同一律) (排中律) (矛盾律)?[9] (A?(B?C))?((A?B)?(A?C))49 ? ? ? ? ?[10] (A?B)?((B?C)?(A?C)) [11] (A?(B?C))?(B?(A?C)) [12] (A?((A?B)?B) [13] (A?(A?C))?(A?C) [14] ((A?B)?C)?(B?C)(条件传递律) (条件互易律) (条件分离律) (条件重复律) (条件简化律)?? ?[15] ((A?B)?A)?A[16] (A?B)?(A∧C?B) [17] (A?B)?(A∨C?B∨C)(皮尔士律)(加强前件律) (析取附加律)50 ? ? ? ? ?[18] (A?B)?(A∧C?B∧C) [19] (A?(B?C))?(A∧B?C) [20] (A∧B?C)?(A?(B?C)) [21] (A?B)?((C?D)?(A∧C?B∧D)) [22] A?A(合取附加律) (条件合取律) (条件输出律) (条件合并律) (等值自返律)?? ?[23] (A?B)?(B?A)[24] (A?B)?((B?C)?(A?C)(等值对称律)(等值传递律)[25] (A?B)?((C?D)?((A?C)?(B?D)))51 ?? ?归谬赋值法真值表方法的一种简化,其基本思路是:如果A是一个重言式,则无论给A中的变项指派什么样的真值,根据A的 形式结构以及其中联结词所表示的真值运算,A必定且只能取值为真。因此,若假设A不是重言式,即可以为假,然后按照联结词的真值表,逐步逆推出其中各个子公式应该取的真值,直至逆推出其中所含的命题变项 的真值,看能否在子公式或命题变项上导致矛盾的赋值:必须对同一个子公式或命题变项既指派真又指派假。根据归谬法,从一个假设导致矛盾,而矛盾肯定不成立,因此原假设不成立,该公式不可能为假,恒为 真,是重言式。52 ? ? ? ?归谬赋值法的具体做法: (1)写出所要判定的公式A; (2)在A的主联结词下写0; (3)按照联结词的真值表,由主联结词的真值逐步逆推出其中子公式的真值, 在相应子公式下写1或者0,并按此办法依次进行下去。在一子公式下写1或 者0,也就是在它的主联结词下写1或者0;如果这个公式是命题变项,则在 该变项下写1或者0。?(4)检查赋值中是否出现矛盾。尽管赋值过程尚未最后完成,若已经出现矛 盾,则就此打住。否则,赋值过程一直进行下去,直至给出命题变项的真值。若出现矛盾,为醒目起见,在互相矛盾的赋值下面置一短横线。这表明该公式不可能为假,必定是重言式。若未出现矛盾,则表明该公式可以为假,不 是重言式。53 ?例如:?((p∧q∧r)?s)?(?s?(p?(q??r)))1 1 1 11 1 0 0 10 0 1 0 1 0 01??该公式是重言式。54 ?? ? ? ? ? ? ?在实际运用中,归谬赋值法有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形,例如:(1)…A∧B… 0 (2)…A∨B… 1(3)…A?B…1 (4)…A?B…?? ?1(5)…A?B… 055 ?当不能根据待判定公式中的其他赋值确定A的赋值或B的赋值时,就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只有在每一种选择之下都导致赋值矛盾,该公式才是重 言式;若在其中一种选择之下不导致赋值矛盾,则 它可以为假,不是重言式。56 ? ?树形图方法 归谬赋值法的变形。设待判定公式A为假,则?A为真, 然后按下述画图规则往下画:57 58 59 ?当对A中所有子公式都使用过上述规则之后,我们将得到一个倒置的树形图。位于直线一端或直线之间的公式集称为“节点”。图中开端的节点称为“树 根”。除树根外,每一节点都是从一个已有节点延伸出来的,并且以唯一的 途径通向树根。在画图过程中,从树根到一个不再延伸的节点的通道,构成 一个终止于该节点的“树枝”。一树枝上各个节点上的公式称为该树枝上的 公式。如果某个节点上的某个公式已经应用了一次画图规则,则称该公式 “被用过了”,在该公式的末尾画一勾,下面画图时不必再考虑该公式。这 是因为每一个画图规则都是等值变换,当对某公式使用过一次画图规则后, 它已经等值变换为下一个节点上的公式,故不必再考虑该公式,只需考虑由 它变换出来的那个或那些公式。如果一个树枝上同时含有一个公式和它的否定公式,则称该树枝是“封闭的”,并在其枝梢处画一个叉号。对已封闭的树枝不再应用画图规则。如果每个树枝的末端已经是命题变项或命题变项的 否定,不能再对该树枝上的任何公式使用任何画图规则,则称该树形图已经“终结”。A是重言式,当且仅当,?A的树形图中每一个树枝都是封闭的。60 ? ?推理的形式结构 一个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可以用一个蕴涵式来表示该推理的形式,蕴涵式的前件是推理的各个前提的合取,其后件是推理的结论。?如果一个推理形式只与联结词和复合命题相关,而不涉 及各种非命题成分,如主词、谓词、系词、量词;或个 体词、谓词等等,那么,该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相应的蕴涵式是重言式。61 ?? ?重言蕴涵式[1]A?A∨B [2]B?B∨A (∨引入律) (∨引入律)?? ?[3](A∨B)∧?B?A[4](A∨B)∧?A?B [5](A∧B)?A(∨消去律)(∨消去律) (∧消去律)?? ? ?[6](A∧B)?B[7]A?(B?A∧B)(∧消去律)(∧引入律)[8](A?B)?( (A?C)?(A?B∧C)) (∧引入律)[9](A?B)∧A?B(肯定前件式)62 ? ? ? ? ? ? ? ? ?[10](A?B)∧?B??A [11](A?B)?(A?B) [12](A?B)?(B?A) [13](A?B)∧(B?A)?(A?B) [14](A?B)?(?B??A) [15](?B??A)?(A?B) [16](A?B)∧(B?C)?(A?C) [17](A?B)∧(A??B)?? A(否定后件式) (?消去律) (?消去律) (?引入律) (假言易位律)(假言三段论) (归谬律)[18](?A?B)∧(?A??B)? A(反证律)63 ? ? ? ? ? ? ? ? ?[19](A?B)∧(?A ?B)?B [20](A?C)∧(B?C)∧(A∨B)?C [21](A?B)∧(A?C)∧(?B∨?C)? ?A [22](A?B)∧(C?D)∧(A∨C)?B∨D (二难推理简单构成式) (二难推理简单破斥式) (二难推理复杂构成式)[23](A?B)∧(C?D)∧(?B∨?D)??A∨?C (二难推理复杂破斥式) [24](A∧B?C)?(A?(B?C)) [25](A?(B?C))?(A∧B?C) [26](A∧B?C)?((?C∧A)??B) (条件输出律) (条件输入律) (反三段论)[27](A∧B?C)?((?C∧B)??A)(反三段论)64 ? ? ? ?重言等值式[1]A∧B?B∧A[2]A∨B?B∨A [3](A∧B)∧C?A∧(B∧C)(∧交换律)(∨交换律) (∧结合律)?? ? ? ?[4](A∨B)∨C?A∨(B∨C)[5]A∧(B∨C)?(A∧B)∨(A∧C) [6]A∨(B∧C) ? (A∨B)∧(A∨C) [7]A∧A?A [8]A∨A?A(∨结合律)(∧对∨的分配律) (∨对∧的分配律) (∧幂等律) (∨幂等律)65 ? ? ? ? ?[9]A∧(A∨B)?A [10]A∨(A∧B)?A [11]A∧(B∨?B)?A [12]A∨(B∧?B)?A [13]A∧(B∧?B)?B∧?B(∧吸收律) (∨吸收律)?? ?[14]A∨(B∨?B)?B∨?B[15]A∨(?A∧B)?A∨B [16]A∧(?A∨B)?A∧B66 ? ? ? ? ? ? ? ? ?[17]??A?A [18]?(A∧B)?(?A∨?B) [19]?(A∨B)?(?A∧?B) [20]?(A?B)?(A∧?B) [21]?(A?B)?(A∧?B)∨(?A∧B) [22](A∨B)??(?A∧?B) [23](A∨B)?(?A?B) [24](A∧B)??(?A∨?B)(双重否定律) (德摩根律) (德摩根律)[25](A∧B)??(A??B)67 ? ? ? ? ? ? ? ? ?[26](A?B)??(A∧?B) [27](A?B)?(?A∨B) [28](A?B)??(A∧?B)∧?(?A∧B) [29](A?B)??(?(?A∨B)∨?(A∨?B)) [30](A?B)??((A?B)??(B?A)) [31](A?B)?(A∨?B)∧(?A∨B) [32](A?B)?(A∧B)∨(?A∧?B) [33](A?B)?(A?B)∧(B?A)[34](A?B)?(A?B)∧(?A??B)68 ?其中,[22]―[34]则表明了真值联结词的可互定义性。 [22]、[26]、[28]表明,可以用?,∧去定义另外三个联结 词∨,?,?;[24]、[27]、[29]表明,可以用?,∨去定 义另外三个联结词∧,?,?;[23]、[25]、[30]表明, 可以用?,?去定义另外三个联结词∧,∨,?。?因此,从理论上说,我们有三组不同的联结词{?,∧}、{?,∨}、{?,?},它们足以等价地表达一切真值形式。69 ???在命题逻辑中,形式推演是从给定的前提(可以没 有)利用给定的推理规则,得出给定结论的过程。 严格定义如下: 命题逻辑中的形式推演是一个有穷长的公式序列, 序列中的每一项或者是给定的前提,或者是从序列 中前面的公式,根据给定的规则得到的公式,序列 的末尾是该推演的结论。 如果序列末尾的公式是从空前提得到的,则称该公 式是命题逻辑的定理,此推演是关于该定理的一个 证明。70 ? ?(一)PN推演规则 1.否定引入规则?+:如果在公式集Γ下引入假设A可推出B和?B,则在Γ下可推出?A。也可以写成:若Γ,A├B,?B,则Γ├?A。图示如下:71 ??+规则就是演绎推理中的归谬法:当要在给定前提下证明A假时,我们可以在原有前提下假设A真,若由此推出一对矛盾B且?B,由于逻辑中绝对不允许矛盾,因此得知假设A真是不成立的,A必定为假,即?A必真。72 ?如果公式集Γ中包含一组给定的前提A1,A2,A3,…An,则靠近最左边直线分行写A1,A2,A3,…An,在这组前提下的省略号表示推理步骤。如果在给定的前提之外还引入了新的假设An+1,则另画一直线, 靠近新画直线写An+1,新假设下面的推演是在原有推演之下的一个从属推演(子推演)。?例如,在?+规则的图示中,就有两个推演:从Γ到?A的推演,这是 主推演;从Γ加上假设A之后推出B且?B的推演,这是主推演之下的从属推演。?要特别注意的是:?A的推出是不依赖假设A的,而是从Γ本身推出来 的。通常称A为“被解除了的假设”,称A下面的那个从属推演中的 公式为“被解除了的公式”。在以后的从属推演中,不能重新使用已 经被解除了的假设和公式。73 ?2.否定消去规则?-:如果在公式集Γ下引入假设?A可推出 B和?B,则在Γ下可推出A。也可以写成:若Γ,?A├B,?B,则Γ├A。图示如下:74 ??-规则就是演绎推理中的反证法:当要在给定前提下证明A真时,我们可以在原有前提下假设?A真,若由此推出一对矛盾B且?B,则说明假设?A必假,A必真。75 ?3.析取引入规则∨+:从A可推出A∨B;从B亦可推出 A∨B。也可以写成:A├A∨B;B├A∨B。图示如下:76 ?4.析取消去规则∨-:从A∨B,A?C,B?C,可以推出C。也可以写成: A∨B,A?C,B?C├C。图示如下:?? ?∨-规则就是演绎推理中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77 ?5.合取引入规则∧+:从A,B可推出A∧B。也可以写成: A├A∧B;B├A∧B。图示如下:78 ?6.合取消去规则∧-:从A∧B可推出A;从A∧B可推 出B。也可以写成:A∧B├A;A∧B├B。图示如下:79 ?7.蕴涵引入规则?+:如果在公式集Γ下引入假设A可 以推出B,则在Γ本身之下可以推出A?B。也可以写成: 若Γ,A├B,则Γ├A?B。图示如下:80 ?根据?+规则,如果想在公式集Γ下推出A?B,则我们可以在Γ下再引入假设A,看能否推出B。如果能推出,则在Γ本身之下就可以推出A?B。显然,推演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前提越多,推演过程本身就更容易,所以,?+规则有简化推演、使推演更容易进行的作用。81 ?8.蕴涵消去规则?-:从公式A?B和A可以推出B。也可以写成:A?B, A├B。图示如下:???-规则就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的肯定前件式,也相当于命题演算中的分离规则。82 ?9.等值引入规则?+:从A?B 和B?A可推出A?B。 也可以写成:A?B,B?A├A?B。图示如下:83 ?10.等值消去规则?-:从A?B可推出A?B ;从A?B可 推出B?A。也可以写成:A?B├A?B;A?B├B?A。图 示如下:84 ?11.自推规则∈:从一组前提或假设A1,A2,A3,…An出发,可 推出该组中的任一公式Ai,记作A1,A2,A3,…An├Ai(1≤i≤n)。也可以写成:若Ai∈Γ,则Γ├Ai。图示如下:85 ?自推规则∈陈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给定若干前提A1,A2,A3,…An,其中每一个都可以从这些前提中推出。当n=1时,前提就是一个公式即A本身,显然A可以从A推出。所以,这一规则是明显成立的。86 ?以上11个规则可以分为两组:∨+,∨-,∧+,∧-, ?-,?+,?-和∈为一组,它们都是在原有前提之下 进行的推演;?+,?-,?+为另一组,它们先在原有 前提下引入某个假设,最后推出了不依赖于该假设、只依赖原有前提的结论。所以,后三个规则既是引入假设的规则,也是最后解除假设的规则。87 ??(二)PN有前提推演为了正确地给出一个PN推演并便于检验它的有效性,我们引入下面的 书写约定:? (1)一开始就分行列出所有给定的前提,并在每个前提公式的右边标明它们是前提。 ? (2)如果要引入假设,最好一开始就引入所有假设,并在每个假设的右边标明它们是假设。? (3)每列出一个假设,就把它向上一个公式的右边推移一个空格。 ? (4)以后每列出一个公式,就在该公式右边注明它是从上面哪个或哪些公式使用什么推理规则得到的。88 ? (5)在一假设下根据∨+,∨-,∧+,∧-, ?-,?+,?-和∈得到的公式,都与该假设对齐,表示它们全都依赖于该假设和它前面的假设。 ? (6)如果一个公式是通过使用?+,?-,?+得到的,则让它“进位”, 即与它上面的倒数第二个假设对齐,表示它不依赖于它上面的倒数第一个 假设,该假设及其下面的公式都被解除了;但它仍依赖于倒数第二个假设 及其以前的假设。 ? (7)我们在一推演的右边画一垂直线,表示该推演的起讫,并在该垂直 线的顶端置一小圆圈,表示右边的公式是假设。?根据PN推演规则建构出来的、并按上述写法表述的一个有穷长的公式 序列,叫做一个PN推演。如果该推演的最末一个公式B是从某个假设 A推出的,则称该推演是从假设A到结论B的一个推演。89 ?在日常思维中,我们常常是从一些前提出发,推出了某 个或某些结论,而我们想知道从这样的前提是否能逻辑地推出该结论,或者说已经进行的某个推理是不是正确而有效的。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做这件事情,例如先把该推理表示为符号公式,再用前面所讲的判定方法去判定它是不是重言式。我们也可以用推理的方法,看一看 使用PN规则,能不能从那些前提推出该结论。90 ?例 如果在有限长的线段L上有无穷多个点的话,那么, 如果这些点都有长度,则L将无限长;如果这些点都没有长度,则L将没有长度。而一个有限长的线段不可能无限长,也不可能没有长度。因此,在有限长的线段上不可能有无穷多个点。?这个推理的符号公式是:A?(B?C)∧(?B?D), ?C∧?D/∴ ?A91 92 ??PN定理及其证明如果一个PN推演的最末一个公式B不依赖于任何假设,则称B为PN的定理, 该推演是关于公式B的一个证明。例如,下面的公式都是PN定理:? ? ? ? ? ?[1]A?(B?A)[2](A?(B?C))?((A?B)?(A?C)) [3](?A?B)?((?A??B)?A) [4](A?B)?(?B??A) [5](A?B)?((B?C)?(A?C)) [6](A?B)?((C?D)?(A∨C?B∨D))93 ?下面写出[2]的完整证明。9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化真值表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