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游戏里暴露了生理性别女的英文为女的玩家就算是做什么

什么才是女性?跨性别者参加CSGO女子比赛被拒
近日,在网上一则跨性别者参加CSGO女子比赛被拒的消息引发了讨论。到底什么才是女性?应不应该准许跨性别参与比赛?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由ESL主办的,全称为CSGO 5on5 2017年女子夏季大赛的比赛近日拒绝了一位选手的比赛申请。这名意大利玩家Sly Buehl Rigilio是一名跨性别者(跨性别女性,男身女心),同时也是他们队伍的队长,在申请参加大赛时,被以“男性不允许参赛”“伪造性别,可能遭遇处罚”而被举办方ESL驳回了申请。
申请参赛玩家的照片
根据外媒的报道,当事人Sly Buehl Rigilio表示:“性别并不只是像你护照上写的那么简单,还有更多的东西。我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接受‘激素替代疗法’,还有一些人是刚表达出自己身为一个女性没多久的,我知道小组中的一些女孩还没有改变他们护照的信息,所以我们运气不好。”
据Buzzfeed报道,Rigilio提供的照片对ESL方面来说“不够女人”,不能辨认出来是女性。ESL官方的Anna Rozwandowicz对此解释道,之所以没有通过不是因为Rigilio的跨性别者(Transgender)身份,而是因为申请人没提供女性身份的护照,而且在这之前也有不少男性玩家伪造性别参赛,有前车之鉴。
Anna Rozwandowicz还谈到了,CSGO的女子比赛是为了支持游戏中的女性玩家而举办的,对想参赛的人会进行再三检查。不过ESL和Intel共同设立的组织AnyKey Organization的原则则是,不只是护照、身份ID,还有对于自身是女性认知的人也应该可以参加女子比赛。
新闻出来之后,立刻受到了网友的关注,针对这条新闻的转发量瞬间破万,是其他比赛类新闻的几十倍。关于性别和比赛以及CS游戏本身的讨论也瞬间在各大论坛和网站爆炸。
然而事情很快发生了神级的转折。就在这个新闻出来后不久,当事人Rigilio就表示这是个恶作剧,他们当时是想用伪娘装来欺骗Buzzfeed报道一些假新闻。然而,ESL就这么被骗了。虽然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假新闻,但是这件事情所引发的关注和针对性别和比赛问题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而且已经形成巨大的影响。事后ESL更是发表声明,表示ESL现在的规则还不完美,他们将会在以后的比赛中不断完善规则,重新审视自身,力求一个更加包容和更符合女性竞赛需求的比赛政策。
有不少网友认为,ESL的做法没有问题,如果自认为是女性就能参加女子比赛,那为什么比赛还要区分男女?直接不要限制性别就好了呀。反正跨性别者只是心理是女性,他们也可以说自己是男性,当他们想参加男子比赛的时候。
也有网友认为,我们这儿世界对人类心理的需求和认知应该更加的开放。(其实比起某些国家你们已经很开放了好吗)
还有很多网友针对CSGO游戏本身展开了讨论,有的认为现在的游戏中对于女性群体是不公平的,CSGO大部分都是男性(身心都是宇宙直男)玩家,而且这些玩家都普遍歧视女性;有的则认为,CSGO属于竞技性的游戏,要的就是激情,女性玩家玩的菜就算了,难道还不能鄙视一下了?
其实这个事情本身很简单,但是却引发了这么大的反应,老实说,我其实是很欣慰的。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有些问题是应当被关注和讨论的。
其实相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欧洲美发达国家对于性别的认知和界定可以说已经非常开放和包容。在脸书的性别选项中有几十个选项。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再局限于先天的生理性别而寻求心理认同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是这件事能够被拿出来讨论的前提是人们已经接受了这个世界上还可以存在另一种性别的认知。然而在很多地方依旧被传统的观念束缚着,认为出生时的生理性别就决定了你是什么人。而那些即使性征是男性或者女性,但是自我认知是女性或者男性的人,被认为是变态、人妖。他们被打上很多普遍认为是肮脏的标签,不被社会和舆论所接受,受到各种言语、肢体上的欺凌。甚至在某些国家依旧被认为是异端,最后被烧死或者活活打死。
2017年“车臣”政府开始清除同性恋计划,并设置集中营
我很庆幸我大天朝没有人因为这个问题被弄死。我们依然可以在网络上探讨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开放和包容。在上个世纪早期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以及宗教都还认为同性恋是心理疾病,是异端,他们被送上各种刑场和治疗室接受各种非人的待遇。但是如今大部分基督教徒已经接受,“不同取向的爱,都是应该被赞美的”。而心理学已经精神病学也已经更正,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是正常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从无知到发现,然后了解、接受。
上个世纪的精神病院
到了今天,当我们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已经有能力让他们接触更多的信息,因为我们不用为了生存而担忧,所以我们可以更多的关注我们的心灵。于是,我们应该给孩子们看到怎样的一个世界呢?如果我们还是选择蒙昧,停留在不听不看不闻不闻的阶段,我们只能像当初反对达尔文和哥白尼的那些一样白痴,我们的社会不会进步,我们不会发现宇宙,我们不能预测将来生物会朝着什么样的进化方向发展,我们也没有办法创造出现在我们所拥有的各种发明,因为如果我们还是恪守一些原始的认知我们和原始人没有区别。
伽利略因支持哥白尼日心说受审
回到游戏和电子竞技。我能明白ESL所说的,开办女子比赛是想给女性玩家更多机会的说法。因为你无法否认 ,从生理结构上来说,男性在某些方便确实优于女性,这是客观事实。所以在很多竞技类的游戏中,比如CSGO、Dota、lol等,总是男性玩家居多。但是如果我们细想,其实大部分的职业选手是男性这个事实并不是由于他们是男性决定的。男性是结果,而不是前提。你玩得好是你的操作和意识决定的,而不是你的性别。你也无法否认,如果我们进行一个分组实验,在同等观测条件下,总有女性是非常杰出的。所以,我们不妨大胆的畅想一下,电子竞技能否不分性别而是做其他维度的分级?比如手速、体重之类?
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最终以一个很好的结局完结,我们不知道ESL以后的女子赛规则会怎样,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改变。电竞尚处在发展之中,这类的事件我相信以后还会发生,不仅仅是关于性别的问题,可能还会有残疾的问题,特殊重大疾病的问题等等。但是关注和讨论,然后改变,一定能让电竞走得更好,更远。
编辑二狗子@乐盈电竞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欢乐国庆】德州撩妹,决战8天7夜
【欢乐国庆】德州撩妹,决战8天7夜
今日搜狐热点网络游戏中男性用女号到底是什么心理?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729分享邀请回答7436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08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你可以在社交网站上为自己选择 71 种性别,这到底是在说什么?_城市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城市你可以在社交网站上为自己选择 71 种性别,这到底是在说什么?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更改没什么意义,但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却不同,它意味着整个世界。”
编者按:这是好奇心日报连续第三年推出 6 月 LGBTQI 骄傲月专题。去年 6 月,美国最高法院以 5 比 4 作出判决,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资粉红经济、看好这个人群的市场,同时通过表达对这个人群的支持来展现自己的政治正确性......但在今年 6 月,一家奥兰多市的同性酒吧发生了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枪击案。对于 LGBTQI 群体来说,一切没有想象中这么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今年,我们的 LGBTQI 骄傲月报道试图把视角放得更大一些。我们不止会继续关注这个人群,也关注广义上的性别问题,而这往往也是最后形成性取向,产生 LGBTQI 群体的前提。在接下来的 3 周时间里,我们会陆续推出 5 篇文章。这是这个系列的开篇。
2014 年,Facebook 进行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用户信息改版。它把原本只有男/女两种选择的性别项扩展到了 58 个。包括:Cisgender(顺性人:自我性别认定和出生时的生物性性别相同的人)、Pangender(认为自己是各种性别特质的混合体,每样都有一点儿)、Two-Spirit(两魂人:两性人)等等名词都成为用户在 Facebook 平台上另一种性别可能。
大多数对这个话题毫无了解的人普遍对此感到震惊和疑惑——在男、女性之外,我们还可以有其他性别选择?!这些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心理疾病?这是一个生理现象还是心理现象?而且,这一切会跟我有什么关系吗?
Facebook 的程序员 Brielle Harrison 是这个项目的参与者,也是受益人之一。在这个功能正式发布后,她将自己的性别从 Female (女性)修改成了 Transwoman(跨性别)。“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更改没什么意义,但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却不同,它意味着整个世界。” Harrison 说道。
2004 年,刚刚成立的 Facebook 并没有把性别设为注册必填项,用户只需要填写姓名、电子邮箱和职业就可以拥有一个个人主页。2008 年,性别成了注册 Facebook 时无法略过的信息,而选项中除了男、女两性,也曾经出现过一个彩蛋——如果你懂编程,可以选 hack my gender。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 Rena Bivens 曾经在学术期刊《New media and Society》中发表过一篇梳理 Facebook 平台上性别功能的 10 年发展史。“hack my gender”的截图来源于。
等到了 2014 年,有着理论支持的 56 个非传统性别取代了这个玩笑,而到了今年它的总数达到了 71 个。
《纽约时报》用 “Who are you on Facebook Now?”为标题,回应了这个互联网平台上的性别变革。为 Facebook 提供理论支持的,从 1985 年就开始进行性别研究组织 GLAAD 前任副总裁 Allison Palmer 这样解释它们出现的必要性:“对于那些确实会用这些词来定义自己的人来说,他们应该在 Facebook 上表达自己。”负责整个项目的产品经理 Brielle Harrion 更肯定一些:“看起来我们的注册页面变得复杂了一些,但这些都是跟未来紧密相关的。”
Glaad 在官网上发布了和 Facebook 合作推出多元性别的信息。
斯坦福大学生物学、神经科学教授 Robert Sapolsky 曾在科学期刊 :“生物体要么始终是男,要么始终是女这种无聊固定的说法,生物学家早就知道了许多例外。”他举出的例子包括雌雄同体、会根据环境而转换性别的濑鱼和小丑鱼。但这种生物学上的概念和这里所说的 Facebook 的那些非传统性别有所不同,后者强调的是一种不仅满足于生殖、身体的社会性别。
Nemo 就是一条小丑鱼。
那么,什么是社会性别?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被 Facebook 收录到个人性别选项中?为什么说这些社会性别关乎着未来?它的出现会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就着这些问题和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性别研究的周轶聊了聊。
Q: 好奇心日报
A: 周轶,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是中国女性网络小说的生产和消费。美国人类学新闻-东亚人类学栏目(Anthropology News -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nthropology) 的特邀编辑。
Q: 你怎么评价 Facebook 从 2014 年开始推出的非传统性别?它算是比较超前的吗?
A: 从美国的情况来说,我觉得这种性别类型的扩张是种语言上的超前。如果你今天凭空抽出来几个词,我们这些做性别研究的人也可能回答不上来,因为它们实在是太细致了。
做个比较吧,今年开始我们加州大学所有分校都对申请系统进行了一个改进,给了申请人更多性别选项。但它一共也只有六个选项 Male / Female / Transmale / Transfemale / Genderqueer / Different Identity。
而我在日常做性别研究时,除了 Male 和 Female,也会用到 Transgender、Intersex 和 Queer。但跟 Facebook 的相比,还是要少很多的。
其实,像 Facebook 这样细致的性别名词扩展很容易让人陷入心理上的怪圈。好像一旦停止性别名词扩展就意味着这家公司政治不正确。我的很多美国学生说,历史不能倒退,我们不能再回到只有两个性别的时代了,能做的只有不断增加性别名词。
Q:你刚刚说的“历史不能倒退了,我们不能再回到只有男女两个性别的时代了”,这里不能倒退的历史是什么?
A:首先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性别是社会性别,英文就是 Gender。它不是由生殖器官决定的、天生的,而是一个学习和获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人跟人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很多人是去到了一个物理空间比如同性恋酒吧,看到了这群人感觉到了和他们的相似性从而找到了同类,这样你才建立起了自我认同,有了一种社会性别上的认知。
在社会性别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你可以把人们对于性别的认识想象成一个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性器官、性别、性取向,性行为是高度一致的,而社会性别首先打破的就是这个盒子的神话,它们是可以不一致的。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可能有同性性行为但不自认为是同性恋。在美国的“ 58 同城 ” Craigslist.org 上,加州地区有一个“一夜情”板块(Casual Encounters)。这里有很多自称为“直男”的男性在寻找其他男性一夜情,他们在发生性行为之前会看两性的情色录影带,在发生性关系的时候又对之前和他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进行辱骂、诋毁。这个时候,他们的性取向、性行为以及社会性别都是分离的,这就打破了盒子的说法。
社会性别一定程度上是想要唤起人们对于“性是很复杂”这个问题的认识。
当然,现在也会把性取向(Lesbine/Gay/Bisex)和 Intersex(拥有 2 套染色体的个体)的身份和社会性别 Transgender、Queer 放在一起说,也就有了现在的 LGBTQI 这个说法。
Q:那这种社会性别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发展进程?
A: 在美国,1970 年代出现了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这其中既有跟第一次女性浪潮一样的,争取就业平等、堕胎合法化等妇女权益。也开始区分了生理性别 Sex 和社会性别 Gender。分析了男权体系是如何建构女性以使得性别不平等出现的自然化、合法化。
到第三次女性浪潮发生的 1990 年代,人们慢慢开始强调性别、阶级、种族等因素的交互性,同时出现了现在所说的 Queer、Transgender 这些解构了男女二元论的社会性别的概念。
这两次浪潮可以算是一个进阶的过程。在第二次浪潮的时候,人们觉得男性向女性跨性别的那群人并不是女性,因为他们在出生时就带有男性性器官,在社会文化里面是被看作男性,不仅享有男性特权,也被当作男孩子抚养教育,已经内化了男权主义,所以被排除在第二次女性浪潮的话语和行动纲领之外。而主流的女权主义者也没想把女同性恋者放进自己的群体中去。这跟当时美国处在冷战期间高压的社会环境关系密切,她们不想被认为太激进从而被划归为马克思主义者被政府镇压,所以他们有意识地和女同性恋者群体保持距离。而在那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黑人女性加入到了女权运动里来,她们批评白人女权主义者没有考虑阶级、种族因素。正式在各种争议中,第三次女性浪潮时到来,更多的团体(包括跨性别、非裔女权主义者、女同性恋这)加入到了这个浪潮,从而使得更多有关性别的名词进入了学术体系和日常生活。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争取的主要是就业、酬劳、竞选权上的男女平等,同时也开始区别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大量的黑人、Queer、Transgender 群体加入到了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这直接颠覆了由白人中产阶级所主导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
当然,谈论现在年轻人的时候还要考虑网络的影响,这是一个线上下文化互相影响的过程。我觉得像我这个年代以及比我年纪更大年纪的研究者,我们可能会说自己是 Women 或者 Female。但我的很多十八九岁本科生,他们经常在自己 Paper 上写性别时用的是 Cisfemale(Facebook 56 个非传统选项中的一个)。所以,他们已经在有意识地运用网络语言,而你也没办法去分清他们是在线下还是线下首先接触到这些性别语言的。只能说,年轻人在发展他们性别意识的时候,Facebook 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更了解美国年轻人的心态,然后它也有一个资本扩张的诉求在里面,吸引越多的用户就越能获得投资。
Q: 所以社会性别的概念早已从学术概念深入到了日常生活?
A: 是的。像 Facebook 现在把这个语言体系拿过来用就是一种进入日常生活的方式。另外,有很多的性别主义者他们不是学者,就是这些 transgender 之类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争取的是自身的权利。
Q: 但如果是深入到了日常生活。比如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社会性别是 transexual,但当他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对方可能并不知道这个词。反过来说,这些词其实是不断被创造并且不存在恒定状态的,对吗?
A: 可以这样说。所以你看美国现在有一个字母缩写的狂热。从 LGBT 到 LGBTQ 到 LGBTQI,再到现在的 LGBTQIA,它一个创造的过程。随着外延不断的扩张,社会性别其实不存在一个恒定的概念。
Q: 那如何没有一个恒定的概念,不同人对于 transexual 的理解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吧,这就会产生像李银河伴侣事件那样的混乱讨论吧?
A: 其实我们在讲不同人对于 Transexual 的理解时,我首先不认为这是文化的概念。这也就排除了 2 种解释方法——不同的人文化不同,所以你会不理解另一种文化/你的文化还不够、眼界还不够高,所以不理解。
我们讲社会性别,必须把它和其他的社会因素放在一起讲。如果就拿李银河的事来说,其实可以分别研究支持她和反对她的两派人,他们分别所处的是什么阶级。如果支持者是中产阶级,他很有可能是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影响的,如果他不是,有可能是在中国农村的社戏或者葬礼上对女扮男装这种仪式习以为常了。
所以,很多性别概念是不能,也不需要定义的。定义其实是一个消除多元文化、消除差异性的过程。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如何以这种身份和他人互动的。
Q:在 Facebook 的性别选项中,有一个词是根据美国原住民文化衍生而来的,叫 Two-Spirit。所以,这样的一个文化概念也可以被作为一个社会性别的外延吗?
A: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上说,这个文化名词被定义为性别的其实有一个漫长的过程。Two-Spirit 这个词用西方主流语言体系来讲,就是跨性别( Transgender)。在美洲的印第安人被殖民之前,Two-Spirit 其实指的是这些部落的巫师,既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的,是人和神的沟通者。在原生的文化系统里面,Two-Spirit 是一个医疗者,所以并不能说它是一个性别名称,而是一个性别与着装不对称的存在。但一旦现代文明进入这些部落之后,原住民被告知性别是二元对立的,继而被禁止实践那些不对称的巫师观点。现在,随着 queer 文化的兴起,土著文化的学者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于是他们就把 Two-Spirit 解释为 queer 的一种。这就成为了一个性别名称。
纪录片导演 Lydia Nibley 为部落的 Two-Spirit 拍摄了,这是影片中使用的老照片资料。
当然这也是 Facebook 投机取巧的一个地方。它可以把所有其他文化里面的词汇放到自己的性别类型里来,但这也意味着文化上的简化。
Q: 这是因为这些性别分类是在网络上呈现的原因吗?
A: 一定程度上,是的。比如说骄傲日,它最早的初衷是让不可见变成可见,也就是这些 LGBTAQI 需要在被二元思维统治下的空间里面,把他们的多元性别表演出来,必须要走出去,所以有一个出柜(Coming out)的说法。
但现在,人们手指一动就可以在网络上出柜,但他们并没有走出去去做一个身体对身体面对面的交流和对抗。
当然不应该否定网络上的政治可能性,但线上和线下应该有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的。
Q:除了网络,美国大众图书市场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社会性别的科普读物。比如喜剧演员 Sam Killermann 在 2013 年写的《A Guide to Gender:The Social Justice Advocate’s Handbook》,你怎么样看待这些性别相关的大众科普读物?
A: 我自己教课的经验是,大众普及物不进课堂。在美国教育体系里,性别课是基础课程,在期末需要写 6-8 页的学术论文,所以他们需要跟过去的学术做一个对话,所以会存在一个知识传播上的差异。
但在性别这块的知识生产上,学院和民间还是走得比较近的。在美国,研究性别,特别是 Transgender、Queer 的人是很难拿到终身教职的,这跟 LGBTAQI 人群的处境是很像的,在权力体系里,这群人是被忽视的。而双方在政治诉求上其实也是一致的,就像这本书说的为了 social justice。另外,做性别研究的很大一部分人已经走入了田野,或者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所以很难说理论是从上到下的还是相反的。
Q: 在开头说,Facebook 的 56 种非常规性别名词是一种语言上的进步。那在其他方面呢?
A:首先,Facebook 有一个很取巧的地方是,这些除了男女之外的性别选项都是在二级菜单,是一个被选择进入的领域,所以对于那些比较保守的人来说,也不会造成那种不舒服的感觉。
而在政治上, Facebook 这样无限制的性别扩张已经在产生副作用了。人们往往把新词汇的发明等同于美国的多元文化,再进一步等同于美国的政治正确性。
但我觉得,这种文字游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年轻人的性别意识,或者是性别政治行动力,它让很多美国年轻人觉得,美国社会已经很进步了,我们已经很宽容了。比如,我有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说,她不到 10 岁的妹妹,已经在跟 Transgender 的人一起玩了,所以她的观点就是美国现在已经很宽容了,未来也会越来越宽容。还有一个学生甚至在人类学的课堂上说,我们不要谈同性恋的,因为同性恋很正常啊,起码在加州没有受到政府上的压迫,那有什么可谈的?
美国现在其实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将性别多元选择和种族多元选择同步进行,跟性别相似的是在比如 Asian 下面也有很多种选择,比如 White Asian、Chinese 等等。这些看上去百花齐放,其实掩盖了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重要的不是语言上的选择,而是真正面对这种不平等。比如之前遭到很多人反对的“性别友善”厕所和同性恋酒吧枪击案,美国社会在性别问题上远没有语言上那么超前。
这里是 Facebook 的 71 个性别列表,仅供参考:
Female/Male: 女性、男性。
Adgender/ Neutrois / Asexual:无性别,Adgender 强调性别不是自己的核心特性。Asexual 强调对性没有任何感觉。
Androgyne / Androgynous:两性人。混合了两种性别特征的人。前者强调自我认同,后者强调对外表达。
Bigender:双性人。可以在任意两种(包括在 71 种性别中的任意两种)随意切换的人。
Cis/ Cis Female / Cis Woman / Cis Male / Cis Man / Cisgender/ Cisgender Female / CisgenderMale / Cisgender Man / Cisgender Woman ): 顺性人。自我性别认同和出生时的生物性别一致。Cis 表达更亲切日常,Cisgender 更正式。
Female to Male /
FTM / F2M:出生时为女性,但现在正在进行或者正在完成向男性自我认同的转变。后一个为缩写。
Male to Female / MTF / M2F:和上面相反的过程。
Female to male trans man / Female to male transgender man / Female to male transsexual man & Male to female trans woman / Male to female transgender woman / Male to transexual woman: 形容跨性别中所经历的过程。
Trans/ Trans Female / Trans Male / Trans Man / Trans Person / Trans Woman / Transfeminine / Trans* / Trans* Female / Trans* Male / Trans* Man / Trans* Person / Trans* Woman / T* man / T* woman / T* person:跨性别。和顺性性别相对,强调出生时的性别和自我认同的不一致。但也不是非常规性别,还是强调男女性别之间的转化过程。Trans* 下的跨性别包括跨性、变性等,更广义。
Transgender / Transgender Female / Transgender Male / Transgender Man/Transgender Person / Transgender Woman / Transmasculine / Transsexual ?Transsexual Female / Transsexual Male / Transsexual Man / Transsexual Person / Transsexual Woman ):前者相比 Trans 更正式。后者强调在跨性的过程中采用了医疗措施来改变自己的生理特征。
Gender Fluid:性别流动人。可以在不同的性别中流动转换,转换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连续谱。
Genderqueer:酷儿性别的人。对于性别研究上著名的“酷儿”理论进行回应。
Gender Nonconforming:拒绝接受性别二元区分的人,强调一种拒绝性。
Neither:和 Gender Nonconforming 类似,但不强调拒绝性。
Non-binary:和 Gender Nonconforming 类似。强调非二元对立。
Gender Variant:变化中的性别。
Gender Questioning:对性别存疑的人。对自己不确定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性别标签,是一个开放的状态。
Intersex/ Intersexman / Intersex person / Intersex woman / Hermaphrodite:间性人。由于染色体或发育而导致的拥有男女双方性征的人。
Pangender:泛性别。认为自己是各种性别的混合体,参杂着各种比例的各种性别。
Ploygender:同样是反性别。强调静止或流动的状态。
Man/Woman:男性/女性。是个统称。
Two-spirit(Two-spirit person):两魂人。在北美原住民体系里意味着部落里的巫医,是一个文化概念。在这里意味着两性人。
Gender neutral:介于男性和女性中间的一个性别。
Other:其他。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没有更多啦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判断人妖有理可据 论玩家性别和游戏行为倾向
19:35:47&&&&浏览量:加载中...&&
【游侠导读】婀娜多姿的优美身形,柔软的尖耳朵漂亮女精灵、蓝皮肤身材臃肿的食人魔、威武凛凛扛着重机械具有杀伤力武器的狂暴战……这些形形色色的游戏人物存在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即使是手机版OL游戏,无论是Q版的卡通人物形象还是形式化的卡牌人物,玩家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任何人物角色和人物性别,也就难免会发生“伪男”或者“伪女” 的现象,不少玩家都有过这种烦恼,怎样识别游戏人物后真实的性别,以防上当受骗呢?
  根据肯高迪亚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锡拉丘兹大学、霍夫斯特拉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即使选择女性角色的男玩家仍然会暴露出他的真实性别。研究者调查了375个玩家在某知名网络游戏中,通过一个定制任务所获得的表现。有23%的男性选择了女性头像,有7%的女性选择了男性头像。当他们在玩游戏时,他们的线上活动,聊天和点击互动对象都被全程记录了下来。
  &通过玩家所扮演的虚拟人物的手势、动作和语言等线索,可以传达该玩家的幽默感、不悦、谋略以及兴趣,而这些能透露其真实身份,&来自肯高迪亚大学从事通讯领域研究的Mia Consalvo教授是该研究的领头人之一,他说:&我们观察玩家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和线上活动规律,看看那些使用异性角色的玩家是否会透露出其真实性别。&
  研究者发现,使用女性头像的男玩家比其他男玩家更常使用情绪化的短语和微笑表情符。他们也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极具魅力的形象。在动作细节中,使用女性头像的男玩家最终泄露他们自己的真实性别:相比于真正的女性玩家,这些玩家在游戏中后退行进的次数更多,也更加不愿意在人数众多的地方&凑热闹&。
  &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女权主义理论,表明虽然性别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范畴,但是它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Consalvo表示,&男人可能不需要在使用一个女性角色时去掩饰他们的真实性别,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他们确实在此过程中有意加强了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女性化外观以及女性化的沟通方式。&
  此外,使用女性头像的男玩家在游戏中的跳跃次数,也比女性玩家平均高出116多倍。这种奇怪现象可能有诸多原因:性别变换者可能会尝试通过跳跃来显示出他们的真实性别;因为男人有时使用女性形象是为了从其它玩家得到注意或得到友好的待遇,而跳跃有可能正是一种吸引注意的行为;跳跃有可能是为了显示出游戏人物的娱乐角色,而非在游戏中承担更重要的战斗工作,频繁的跳跃可能表示该角色扮演的是一个轻松的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在含有个人竞技PK或者小组PVE游戏功能中,发挥较好的游戏人物一般都是男性,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团队副本合作。在职业选择中,女性比较喜欢团队辅助或者能攻能守(治疗)复合型职业,男性则喜欢在团队中充当单一的职业,即使有男性玩家选择喜欢女性所喜欢的复合型职业,但他在游戏中的表现,一举一动,足以流露出男人本色,对于正常的男性玩家来说,是不会长时间小鸟依人在另一个男人身上的,他们更具独立和探索。
<div class="new_ds" id="No_
扫描关注游侠网
热门资讯排行
精品手机游戏
热门游戏专题
赛车竞速RAC(英文)
动作游戏ACT(英文)
角色扮演RPG(中文)
小游戏在线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理性别 心理性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