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与科学本质的角度说,劳作和游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中西方古代哲学思想总体特点上有什么大的区别? - 知乎141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分享邀请回答126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哲学就是哲学史”是谁提出的?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摘要】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哲学史是哲学”引发了对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重新思考.黑格尔对这个命题及其逆命题的论述,都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前提.但无论从逻辑上分析还是从历史上考察,“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都是不成立的.通过对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思想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哲学的性质给出否定性的定义,即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宗教,也不是思想史,因为哲学是没有对象的,是不需要权威的,也是自由的.    【关键词】哲学的性质哲学史研究黑格尔哲学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中,黑格尔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从此以后,“哲学史就是哲学”这个命题被广为传诵,甚至被视为哲学史研究的圭臬.虽然后来也有不少哲学家指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完全是出自他的哲学体系的需要,但从理解哲学的角度去把握哲学史,这仍然成为我们研究哲学史的重要指导原则.由于这个命题得到了黑格尔的详细论述,因此,这个命题的逆命题也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追捧,一时间,“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说法被看作是不可否认的金科玉律,甚至有的学者把这个说法视为哲学研究的唯一道路.其实,无论黑格尔如何论述“哲学史就是哲学”及其逆命题,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出,黑格尔的这些说法都存在着明确的思想前提.如果完全不提这些思想前提而把这些说法看作是对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一般性理解,那就完全误解了黑格尔的思想本身,也会直接导致我们对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错误解释.在这里,我试图首先通过揭示黑格尔论述的思想前提,说明黑格尔这个命题的真实含义;然后,我将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阐明哲学与哲学史的思想关系,并在最后提出我对哲学概念的一般理解.    一黑格尔论述的思想前提    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开讲辞中,黑格尔清楚地考察了哲学史的性质,严格地规定了哲学的概念,由此阐明了他对哲学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从他的详细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黑格尔对哲学史性质的理解完全出自他对哲学的独特解释,也就是把哲学解释为认识唯一真理的理性活动.正是围绕着这个唯一的真理,黑格尔就把哲学史上一切外在的偶然发生的历史事实,都解释成为了昭示这个真理的必然过程.这就表明,哲学史自然就不可能是偶然事实堆砌的历史,而是那个唯一真理借助这些事实不断自我显现的历史,也是哲学自我发展的历史.这样,哲学史自身就只能是哲学的了.    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对“哲学史就是哲学”的命题给出了三个论证.    第一个论证:    大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或者说,哲学就是科学;    小前提:哲学史本身就是科学的,因为揭示哲学史的内容就属于科学的范畴;    结论:哲学史本质上就是哲学.    这个论证表明了哲学与科学的密切关系,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构成了这个论证的基本前提.在这里,我们不去深入讨论什么是科学,只需要了解黑格尔对哲学就是科学这个命题的解释.根据他的解释,科学就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而哲学则是以最为抽象的概念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哲学就一定属于科学.我们先不管黑格尔对科学的这种解释是否成立,从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的是,他对哲学和科学性质的理解是从目的和功能出发的,就是说,他是用哲学和科学所要完成的工作规定哲学和科学的性质.且不说这样的规定是否符合我们对定义的一般要求,就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上看,这实际上已经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了:根据这种解释,哲学和科学完成着相同的工作,所不同的只是表达真理的方式,所以,哲学就是科学.正是基于这个思想前提,把哲学史理解为科学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哲学史就是揭示真理的过程.由此,哲学史也就属于哲学这门科学.    第二个论证:    大前提:哲学史的起始点就是对哲学性质和范围的规定;    小前提:对哲学性质和范围的规定当然属于哲学自身;    结论:哲学史当然就属于哲学.    这个论证看上去很是合理,但其中包含的问题却也非常明显.首先就是它的大前提的预设:哲学史的起始点就是对哲学性质和范围的规定.这个预设显然不同于我们对哲学史概念的一般理解.即使我们可以把哲学史上的某个哲学家的思想解释为对哲学性质和范围的规定,我们也不能由此推出,哲学史的工作就是对哲学性质和范围的规定.因为哲学史研究,如果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的话,显然是要揭示历史上出现的哲学家提出的各种哲学理论和思想,从后人的眼光分析和判断这些理论和思想的内在价值和普遍意义.这既是一种历史考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当代人的选择,所以,历史才会不断地被后人重写.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叙述历史,我们都非常清楚,这种叙述本身的对象是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提出的各种哲学理论和思想,而不是哲学本身.所谓的“哲学本身”,在这里是指哲学家们所谈论的那个对象,而不是哲学家们对那个对象的谈论.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哲学理论和思想,都可以看作是对“哲学本身”这个对象的谈论.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能有哲学史研究这门学科.所以,哲学史的起始点并不是对哲学性质和范围的规定,而是对哲学家们关于哲学性质和范围的规定的叙述;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历史叙述,而不是逻辑上的思想论述.其次,对哲学性质和范围的规定的确属于哲学自身,但由于不同的哲学家对它们的规定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无法把历史上出现的各种规定都归属于哲学自身,否则就违反了黑格尔对哲学的一般理解,即哲学只有一个,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把历史上出现的对哲学性质和范围的规定都看作是属于哲学自身,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得到黑格尔所期望的哲学远景,也无法得到对哲学本身的真正理解.    第三个论证:    大前提:哲学是理性的知识;    小前提:它的发展史本身应当是合理的;    结论: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    这个论证涉及到了如何理解“理性的”与“合理的”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本人的解释,“理性的”东西当然是“合理的”,但“合理的”东西却未必是“理性的”.这就是说,任何被看作是合理的东西,并非因为它们是“理性的”,而是因为我们可以对它们给出某种合理的解释.比如,当我们说哲学的发展史是合理的,这并非是说哲学本身的发展是按照某种事先安排好的程序进行的,而是说我们可以按照某种原则或原理去解释哲学的发展历史,把这个历史看作是符合了某种事先安排好的程序,而这正是黑格尔试图表达的观点.但如此看来,黑格尔就是混淆了哲学史的自身发展与我们对哲学史的解释性重构,或者说,他正是想用后者替代前者,由此说明他的哲学是人类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根据这样的解释,黑格尔这里的第三个论证的合理性就大打折扣了:首先,他用“合理的”取代“理性的”,这违反了基本的逻辑原则即“偷换概念”;其次,他用合理性解释取代理性活动本身,这又是一种依据预期理由的虚假论证.由此得出,“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这个结论不成立.    当然,黑格尔提出这个命题是为了说明,全部哲学史是一个有着必然性和逻辑次序的历史进程,这种进程本身的合理性在于它是由理念规定的,因此,任何偶然性在进入哲学领域之时就被清除掉了;而具有必然性的概念发展,保证了所有各派的哲学作为全体的诸环节都肯定地保存在了哲学之中,这样,每一个哲学都是必然的,没有任何哲学曾被消灭过.由此,黑格尔对哲学史就会得到这样的见虽然它是历史,但它所研究的东西却并不是过去的东西,因为哲学史的内容是理性的科学成果,而科学的成果是不能消灭的东西;在哲学领域内劳作所得的成就就是真理,而真理则是永恒的.这样,断定哲学史就是哲学也就完全可以接受的了.    同样,根据相同的解释,黑格尔也可以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因为一切哲学都是作为解释绝对精神发展必然性的历史过程,虽然每一种哲学自身都包含了各种特殊原则,但这些原则本身却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要求更高的原则使其成为理念自身发展的必要环节;而在黑格尔看来,正是这些不同哲学对最高原则的不断追问,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哲学思想.所以,哲学本身就是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对绝对精神的不断显示的历史过程,而这正是哲学史所能够向我们昭示的真理.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说“哲学史应当是哲学的”还是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的论述都有明确的思想前提,这就是,把哲学史理解为绝对理念发展的历史,而哲学本身正是对这个历史的必然说明.所以,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他所说的这些命题的真实含义.然而,如果我们离开了黑格尔的哲学,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谈论哲学史与哲学的关系,特别是试图强调只有从哲学史的意义上理解哲学本身,那么,我们就必须澄清我们对“哲学史”和“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二哲学史与哲学的思想关系    如果我们暂且接受黑格尔的哲学史即哲学的这个命题,那么,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呢?从逻辑上看,同意“哲学史就是哲学”这个命题,并不蕴涵着它的逆命题“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成立,因为这两个命题涉及到的两个概念在命题中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在“哲学史就是哲学”这个命题中,“哲学史”是被定义概念,而“哲学”这个概念则应当高于或宽于“哲学史”概念,属于上位概念.根据种加属差的定义原则,“哲学史”概念应当属于“哲学”概念.而根据相同的定义原则,“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则恰好与前一个命题相反,“哲学”概念成了被定义概念,而“哲学史”概念则是上位概念.如果这两个命题都成立,那么结果就只能是“A等于A”了.显然,这并不是我们希望从这两个命题中得到的结果.无论我们赞同哪一个命题,这个命题都一定是被看作为我们提供了比“A等于A”更多的东西.可见,我们要么同意“哲学史就是哲学”,要么同意“哲学就是哲学史”,但我们不能认同这两个命题同时为真.从概念关系上看,我们知道,哲学史应当是哲学自身的发展历史,因此,“哲学”概念在外延上应当大于“哲学史”.在这种意义上,说“哲学史是哲学”要比说“哲学是哲学史”在逻辑上更能成立.    进一步地说,“哲学史就是哲学”这个命题说明了哲学史的性质,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哲学史.从黑格尔的哲学出发,这个命题更好地解释了他的哲学史观.但“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则对我们理解哲学史毫无益处,也无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哲学,因为根据这个命题,我们要理解哲学就只能而且必须通过理解哲学史:当我们对哲学史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就可以说掌握了哲学.但这个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首先,了解哲学史是我们学习哲学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作为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只有两个正确形式,一个是肯定式,也就是说,在前提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肯定它的后件.这就意味着,如果要了解哲学,那么就必须学习哲学史,而了解了哲学,所以也就掌握了哲学史.这个推理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它恰好是与其作为前提的命题相反的.还有一个形式是否定式,也就是说,在前提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否定它的前件.这就意味着,如果要了解哲学,那么就必须学习哲学史,而不学习哲学史,也就无法了解哲学.这个推理也不成立,因为它是以前提中的命题为预设的.所以,了解哲学史并不是我们学习哲学的充分条件.第二,哲学史是哲学自身的发展史,了解哲学史必然有助于我们了解哲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史不是一些哲学家思想理论的简单堆砌,也不是一些偶然事件的时间上的连续发生,而应当是具有基本精神的哲学理念在时间中不断展现的过程,也就是说,哲学史应当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这些规律正是哲学理念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即使我们不采用黑格尔的这种思辨方式,我们也应当承认,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们对相同哲学问题的讨论构成了哲学史的重要篇章,而正是这些哲学问题也构成了我们所理解的哲学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对哲学的理解一定超出了对哲学史的理解,或者说,每个时代的哲学必定具有不同于以往时代哲学的更新内容.所以,对哲学史的了解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了解了哲学,相反,在某些哲学家那里(比如在维特根斯坦那里),了解哲学史反而成为他提出自己新的哲学的障碍.在哲学史上的确存在这样的“前无古人”的哲学家,而且,正因如此,这样的哲学家才会被后人不断地研究和超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科技三定律 :&br&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br&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GM性产物。 &br&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br&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br&&br&社会三定律:&br&1.任何比我早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裹步不前的老顽固。&br&2.任何出生时间和我相差10年以内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中流砥柱。&br&3.任何比我晚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无可救药垮掉的一代。&br&
——纳什·沃夏尔·硕德
科技三定律 :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GM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 社会三定…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有标准答案的。按照惯例,先上结论:&b&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b&&br&&br&==============================================================&br&&br&关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刚入门的哲学爱好者。很多人不明白,既然有科学可以回答我们的各种各样问题,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哲学呢?哲学是否已经被淘汰了?&br&&br&我们读到很多哲学家的很多观点,比如泰勒斯(世界是水做的)、柏拉图(理型的世界)、笛卡尔(二元论)、贝克莱(唯心主义)、黑格尔(世界精神),等等等等。这些观点现在看来与科学格格不入,甚至显得十分幼稚,很容易让人得出&b&“哲学已经被科学取代”&/b&的结论。这样的结论阻碍着人们进入哲学的世界,也使得“哲学无用论”甚嚣尘上。&br&&br&&b&然而这样的结论是严重错误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这个问题急需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b&&br&&br&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份标准答案。&br&&br&==============================================================&br&&br&从古至今,哲学主要回答三种问题:&br&&ul&&li&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形而上学)&br&&/li&&li&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认识论)&br&&/li&&li&我们应该做什么?(伦理学)&br&&/li&&/ul&&br&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类方法不是完全精确的,但是一种较受广泛承认的分法。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重心从古代哲学的形而上学,转移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又转移到近现代哲学的伦理学。&br&&br&这里主要讨论认识论的问题。&br&&br&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经验主义(Empiricism)。在解释它们之前,需要先普及一下逻辑学的知识。&br&&br&==============================================================&br&&br&逻辑学是哲学工具。一般来讲,逻辑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归纳法(Induction)和演绎法(Deduction)。&br&&br&先说演绎法。演绎法的主要形式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我举起了一个常用的栗子:&br&&ul&&li&人都会死(大前提)&br&&/li&&li&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br&&/li&&li&苏格拉底会死(结论)&br&&/li&&/ul&&br&至于有人说1926年出生的人不会死,对于这个事情我只能说无可奉告。&br&&br&演绎逻辑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如果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一定是正确的。所以完全基于演绎逻辑的科学常被称为精确科学。几何学是个很好的栗子: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整本书都是基于五个几何公理建立的。通过不断的三段论式推理,五个公理被排列组合,建立起了一整套几何学体系。&br&&br&再说归纳法。比如我们看到过许多只乌鸦,它们都是黑色的,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天下乌鸦一般黑。&br&&br&聪明的同学应该发现了,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它可能是错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考察天下所有的乌鸦。如果我们某一天发现了一只白色的乌鸦,我们的结论就被推翻了。大哲学家大卫·休谟曾经就严苛的提出过这个问题,认为归纳法的正当性不可能得到证明,我们是不能通过归纳建立起可靠的知识的,他认为归纳仅仅是一种与理性无关的动物习惯。于是归纳法被判了死刑。这就是著名的休谟问题。另外,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归纳法是从结果找原因的过程。所以因果规律也被怀疑了,休谟认为因果是人类的幻觉。[1]&br&&br&有人可能会认为,归纳法一直以来都这么有用,科学也离不开归纳法,这难道不能证明归纳法是可靠的吗? 事实上,这种说法本身也是一种归纳。&br&&br&许多哲学家试图解决休谟问题,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康德。他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2],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本书并不厚,但是异常难懂——它几乎代表了最高难度的哲学原著。它的二手书(也就是注释本)都是动辄几十万字。然而康德解决了休谟问题吗?大多数哲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但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十分坚定地认为休谟问题已被完全解决——那个人就是康德自己。说起来也是,作为近代哲学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观点还需要别人背书吗?&br&&br&关于休谟问题的讨论就到此为止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研究。但至少要知道,休谟问题至今仍对科学和哲学有着不小的影响。&br&&br&==============================================================&br&&br&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讲认识论了。&br&&br&刚才已经讲过,认识论的答案主要有两种,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br&&br&理性主义要从它的创始人笛卡尔说起。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总是会怀疑很多东西,比如生活常识、道德观念、权威观点、事物本质等等。笛卡尔把这种思想方法推到极致——他开始怀疑一切。他说[3]:&br&&blockquote&在我们的一生中,哪怕只有一次,我们是不是可以对一切稍稍感到怀疑的东西都一律加以怀疑呢?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在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之前,就已经先行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看法、传统与习俗;那么当我们有一天想到应该从自己的思维出发时,是不是应该对以前所接受的一切统统加以怀疑呢?&/blockquote&他怀疑人们熟知的一切,直到找到一个不可能被怀疑的东西为止——这就是著名的“cogito(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唯一不可怀疑的是“我在怀疑”这件事。他以此作为他思想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然后按顺序建立自然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等。这项工作如此宏大,以至于贯穿了他的一生,直到他去世也才基本完成了自然哲学方面的工作。后续的修缮和完善工作逐渐由他的追随者们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人完成[4]。&br&&br&理性主义的特点已经非常明显了——先找到“真理”,然后通过演绎逻辑的方法建立起所有的哲学——和几何学的思想方法非常相似。因为对演绎逻辑的完全依赖,理性主义的特点是,只要找到一条绝对真理,那么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完全可靠的。当然,如果作为基础的“真理”是错误的,那么整个体系都会是错误的。后来的许多理性主义哲学家们都纷纷效法,先找到“真理”作为地基,然后建立自己的哲学大厦(其中就包括康德和他的的三大批判,尽管他自认为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优点结合了起来)。理性主义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就是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真理”。后来英国经验主义崛起,理性主义逐渐式微。我们一般认为最后一个体系的完成者是黑格尔,罗素称他为“最难懂的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几乎全部是错误的”[5]。&br&&br&一般认为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洛克,但他的思想方法早在一百年前就被弗朗西斯·培根打下了基础。洛克的认识论和理性主义截然相反。先观察事物,归纳总结它们的规律,然后继续归纳这些规律,层层递进。关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异同,罗素曾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5]:&br&&blockquote&在洛克或休谟,根据对大量事实的广泛观察,得出一个比较有限的结论;相反,莱布尼兹在针尖似的逻辑原则上按倒金字塔式矗立起一个演绎巨厦。在莱布尼兹,假若原则完全正确而步步演绎也彻底牢靠,万事大吉;但是这个建筑不牢稳,哪里微有一点裂罅,就会使它坍倒瓦解。反之,洛克和休谟不然,他们的金字塔基底落在观测事实的大地上,塔尖不是朝下,是朝上的;因此平衡是稳定的,什么地方出个裂口可以修缮而不至于全盘遭殃。&/blockquote&&br&我刚刚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弗朗西斯·培根——一位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哲学家。他就十分重视归纳推理而瞧不起演绎推理[5]。他明确提出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即通过不断的归纳来找到普适性的规律——也就是我们说的经验主义的思想方法。他的哲学体系有很多问题,我们不需要细说,只要知道,他为现代科学打下了基础。&br&&br&我们的话题终于从哲学进入科学。现在问题的答案应该已经显而易见了——&b&科学本质上就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b&科学本身继承了经验主义所有的优点和缺点。科学最大的优点,便是它的基础——即大量的事实和实验——是可以被所有人再现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来检验由归纳的来的规律是否符合事实。这一个重要的特点,使得科学不像理性主义哲学那样需要每个人从头开始思考,而是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科学。不但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人可以共同参与同一个科学体系的建造,而且祖辈的科学可以被子辈完美继承。科学走上了进化的道路。&br&&br&科学蓬勃发展,从哲学里离家出走,和“落后”的哲学撇清关系,带领全人类进入科学的时代。科学逐渐攻占了哲学的大本营——大学,而哲学成了鲜有问津的学科。所谓数典忘祖,人们不再记得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甚至科学家也轻视起哲学来了。&br&&br&到此为止,这个问题已经基本回答完毕了。&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才怪嘞!好戏才刚刚开始!╰(*°▽°*)╯&br&&br&==============================================================&br&&br&刚才我提到,科学本身继承了经验主义所有的优点和缺点。而我后来只讲了优点。那么科学的缺点呢?科学是万能的吗?科学能回答什么范围内的问题?科学的边缘在哪里?&br&&br&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提一提另一件事。在近代哲学史中,有一条神奇的脉络与科学格格不入,但让人想尽办法也无法忽视,那就是卢梭——拜伦——尼采一派的反理性主义。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科学。尼采的一段话让人尤其印象深刻,这里一字不删地贴上来,可以要求全文背诵[6]:&br&&blockquote&然而,科学受了强烈的幻想鼓舞,一往无前地奔赴它的极限,于是蕴藏在它理论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那里碰碎了。因为,科学领域的圆周有无数的点,至今尚丝毫不能想象这领域能否彻底测量;所以才德兼备的人,未到人生之中途,便接触到这圆周的边缘,由此看入渺茫的所在。一旦慄然见到理论到了科学的极限便蟠虬乱转,终于咬住自己的尾巴,于是,一种新的认识,悲剧的认识,突起浮上心来,那就需要艺术的保护和救济才能忍受得住。&br&&br&古希腊人使我们眼界开朗而清新,现在让我们看看周围世界的最高境界。我们目睹苏格拉底所代表的永无厌足的乐观的求知欲,突变为悲剧的听天由命和艺术的自我陶醉;但是这种求知欲在较低的阶段上当然是与艺术为敌,尤其是对酒神悲剧艺术势必深恶痛绝,苏格拉底主义与埃斯库罗斯悲剧的对抗可以为例。&br&&br&现在,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扣现在与未来之门:这种“突变”是否将导致天才的不断新生,尤其是使学习音乐的苏格拉底能够成功吗?这笼罩万象的艺术罗网,无论名之为宗教或名之为科学,是否将越织越密,抑或命定被自命为“现代”的蛮风和狂澜撕成碎片呢?&br&&br&我们忧心忡忡,但并不绝望,且稍待片刻,冷眼旁观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与变革吧,然而,这场斗争的魅力是如此之大,即使旁观者也要挺身而出的。&/blockquote&&br&是什么使得尼采对科学如此悲观?&br&&br&很多人可能认为尼采生活的时代科学还十分落后,尼采家里还没有wifi,自然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如果尼采能穿越到现代,他对科学的看法一定会截然不同吧?&br&&br&有这种想法的人的历史学的一定不太好。尼采出生于19世纪中期的德国,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发电机和内燃机都是同时代的德国人发明的,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对科学狂热崇拜,科学在当时的地位大概就相当于互联网在今天的地位。另外,尼采作为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大哲学家,对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怎么可能忽视科学巨大的潜在力量?&br&&br&既然如此,那么尼采的言论必然值得我们警醒。接下来我们考察科学本身有什么问题。&br&&br&==============================================================&br&&br&&b&首先,科学作为一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有着经验主义的巨大缺陷:它永远不能产生绝对正确的真理。&/b&这是归纳法的本质决定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b&归纳不具有唯一性&/b&。我们举起一个简单的栗子,我们假设一个世界,如下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bf9a0120a32bfc2deb713_b.jpg& data-rawwidth=&1526& data-rawheight=&4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2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bf9a0120a32bfc2deb713_r.jpg&&&/figure&&br&我们创造的世界中也有科学家,他们观察到三只戴着眼镜的青蛙。他们很快就有了两种归纳方式:&br&&ul&&li&世界上所有青蛙都戴眼镜&/li&&li&世界上所有戴眼镜的都是青蛙&/li&&/ul&在没有更多的信息的时候,他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理论呢?答案是无法选择。所以只能保留两者,留待将来更多的观察。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科学理论中保留了许多互相矛盾的理论。有些矛盾被更多的观察和实验解决了,而更多的矛盾没有被解决。科学家们只能在不同的时候选用不同的假设和不同的理论来解释问题。用哲学的语言来讲,科学一定程度上通过放弃一贯性换取了实用性,放弃自洽性换取了他洽性。&br&&br&再者,科学方法一般遵循众所周知的“奥卡姆剃刀法则”,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或称最小归因法则。这个法则是说,当一个现象有两种理论可以解释的话,科学家们会选择更简单的那一个。也就是说,科学方法隐含着一个假设,即“世界是简单的”。至于这么假设的原因,完全是为了使用方便。这使得科学包含了浓浓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br&&br&还有更严重的。对科学家整体而言,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某一个较为基础的理论被抛弃,使得科学家们集体转向了另一种理论体系。这被托马斯·库恩称为“科学范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7]一书中深刻探讨了这个问题,最后的结论可以说是骇人听闻:科学范式的转变是科学家们群体心理学的选择。也就是说,科学家们选择理论的方法不是基于理性的,而是非理性的。如果真的是如此,那科学怎么可能代表客观真理?这样看来,科学显然被高估了,它并不是一种求知的方法——那是哲学的任务——而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br&&br&库恩的结论无疑是重磅炸弹,就像当年休谟问题在哲学界的影响一样,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库恩的研究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表了事实[1]。&br&&br&==============================================================&br&&br&&b&第二,科学本身不能提供价值。&/b&&br&&br&根据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科学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它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工具本身,必然是价值中立的。它不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意义。科学必须老老实实地待在认识论的范围内,而不应该进入伦理学。科学最多只能回答“是不是”的问题,而不能回答“该不该”的问题。如果我们想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科学是不能、甚至是永远不能回答我们的。换句话说,我们的人生必须从别的地方寻找意义——比如哲学、宗教、爱。&br&&br&有人可能会说,即使科学只是工具,但它能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为什么不能把发展科学作为人生的意义,和全人类的终极目标呢?这样科学不就可以作为人类价值标准,从而指导人类生活了吗?&br&&br&这种观点颠倒了人类和世界的关系。尼采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回答,他对科学的观点曾被周国平总结如下[8]:&br&&blockquote&科学以人对外部世界中物的支配为鹄的,这种支配诚然也体现了人的主体作用。但是,一旦人仅仅按照对物的支配这个目的来建立自身的生命活动,他实际上就使自己服从于物,反而受物的支配了。所以,科学精神的统治的最严重后果就是使人丧失精神性,把自己降为纯粹的生产者。尼采说:“十七年来,我不疲倦地揭露我们当代的科学追求的非精神化影响。科学的巨大范围如今强加于每个人的严酷的奴隶状态,是较完满、较丰富、较深刻的天性找不到相应的教育和教育者的首要原因。”尼采并非要抹煞科学本身的价值,相反,对于卢梭否定科学文化而提出“回到自然”的倒退主张,他是坚决反对的。问题在于,要恰如其分地看待科学的价值,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如果把科学当作目的本身,漫无止境地追求对物的支配,结果只能丧失人生本真的意义,使人成为物的奴隶。&br&&/blockquote&&br&即使如此,有人还是会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还是应全力发展科学技术。这并没有错误。但这只是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是国家的“不可不为”。哲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应该从更高的高度——全人类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国家之间的科学竞赛,更像是一种囚徒困境。就像冷战时期美苏的军备竞赛,美国和苏联都一定程度上以牺牲人民生活水平为代价,为军事实力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同样的,全人类为了科技竞赛,是不是也牺牲了某些更重要的东西呢?&br&&br&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科学主义”在中国尤其受到欢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发展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源于生产力发展产生的阶级矛盾”,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主义宣言在中国深入人心。对于这些观点我不想再过多的讨论了。在这里我想推荐一本小说,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9]。这本书专治“科学主义”者、“反文化主义者”、“世界主义者”、“生产力发展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享乐主义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义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义者”。这些天真单纯的“主义者”们应该在读这本书时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如果他们还有足够的阅读能力的话。&br&&br&==============================================================&br&&br&&b&第三,经验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否在所有科学领域内都适用?或者说,它适用于多大范围的科学研究?&/b&&br&&br&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在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领域内非常成熟,也就是说,在这些领域内大多数科学家都有统一的公认的基础理论。然而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却远远不是这样。在这些领域内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基础理论派系,它们还时常是针锋相对的。比如在心理学领域,我们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心理学等等等等,它们各自独立,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的理论基础。很多人会以“心理学还很年轻”来为心理学开脱,那么经济学呢?&br&&figure&&img data-rawwidth=&822& data-rawheight=&615& src=&https://pic4.zhimg.com/edc43997cefd6bbcf67f07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dc43997cefd6bbcf67f07_r.jpg&&&/figure&&br&单单是经济学的一个维度就有如此多的学派林立,凯恩斯的经济学和哈耶克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几乎没有相似之处。这还没有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等学派。问题不在于学派多,而在于它们之间共享了多少基础理论。目前来看,在这些领域内依然看不到统一的希望。&br&&br&在传统科学领域所向披靡的经验主义仿佛在这些领域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我们非常想知道的是,这些领域是具体指哪些领域,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br&&br&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只有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非常完整地研究了这个问题。在穆勒的自传中,他就明确提到&b&“政治学必定是一门演绎的科学”&/b&[10]。这仿佛给我们急需解答的问题提供了一条线索。我们想看到具体的论证。&br&&br&所以我在这里要祭出一本大杀器——约翰·穆勒的《逻辑学体系》[11]:&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48d00d3ae798b7ebeff44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这本书约翰穆勒写了42年,皓首穷经,八易其稿,120万字,完整详尽地阐述了一个现代逻辑学体系。我们关于逻辑学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面找到成熟的答案,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个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只是比较遗憾的是,这本书至今没有中文版。严复曾经节选翻译了这本书,并命名为《穆勒名学》[12],只是内容不完整,而且是翻译成了文言文——我觉得如果翻译成希伯来文说不定会更好读一点。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在这里强烈推荐有英文水平的同学去读一读这本书,相信我你会得到巨大的收获。说句题外话,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13]说,“进化论的另一个难以理解的方面是,每一个人都认为他理解进化论!”,显然这句话对逻辑学也十分适用。&br&&br&鉴于很多人没(guo)有(yu)时(lan)间(duo)去阅读这一本巨著,这里还是尽我所能地概括一下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这本书分为六卷,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卷&i&Of Induction&/i&《归纳法》(出于为经验主义打造逻辑学的目的,穆勒在前两卷声称演绎其实也是一种归纳,所以他把演绎法也放在归纳法这一卷里面讲,这里不展开)和第六卷&i&On The Logic Of The Moral Sciences&/i&《论道德科学的逻辑》。&br&&br&在《归纳法》一卷中,穆勒仔细考察了理性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在复杂案例(complicated cases)中的研究效果。所谓复杂案例,是指包含两种特点的案例:混杂的结果(Intermixture of Effects)和众多的原因(Plurality of Causes)。也就是在研究一个因果关系的时候,不管是原因还是结果都很复杂。穆勒选取了一个药物学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穆勒通过对比发现,经验主义方法在这些复杂案例中往往难以得出正确的理论,而且即使得出了某些理论,也会有很高的不确定性:&br&&blockquote&In phenomena so complicated it is questionable if two cases, similar in all respects but one, and were they to occur, we could not possibly know that they were so exactly similar. Any thing like a scientific use of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 in these complicated cases, is therefore out of the question.&/blockquote&既然药物学的复杂度,经验主义都已经捉襟见肘,更不用说政治学和历史学了:&br&&blockquote&If so little can be done by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onditions of an effect of many combined causes, in the cas still less is this method applicable to a class of phenomena more complicated than even those of physiology, the phenomena of politics and history.&br&&/blockquote&紧接着,穆勒便一反整本书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学者风格,立刻言辞激烈的攻击培根学派对归纳法的过度重视,以及试图将经验主义带入政治学的做法:&br&&blockquote&The vulgar notion, that the safe methods on political subjects are those of Baconian induction—that the true guide is not general reasoning, but specific experience—will one day be quoted as among the most unequivocal marks of a low state of the speculative faculties in any age in which it is accredited.&br&&/blockquote&后面还有更激烈的,未成年人已经不适合观看,我就不摘抄了。从穆勒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这个结论有着多大的自信。&br&&br&在第六卷《论道德科学的逻辑》里面,穆勒问道,人类行为是如何产生的?人类行为是可预测的吗?人类的行为是环境创造的吗?哲学必然性(Philosophical Necessity)意味着什么?环境论和决定论有什么关系?自由意志是存在的吗?穆勒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非常值得大家去读一读。穆勒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总结为一个问题:人类的性格(character)是如何被塑造的(fashioned)?而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br&&br&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成果实在少得可怜,而仅有的研究成果也既不自洽,也不可靠。不止当时,现在看来也是如此。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科学现在能够解释我为什么这么不爱吃苹果吗?&br&&br&穆勒认为,我们用传统科学方法研究人类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br&&blockquote&It is a common notion, or at least it is implied in many common modes of speech, that the thoughts, feelings, and actions of sentient beings are not a subject of science, in the same strict sense in which this is true of the objects of outward nature. &/blockquote&&br&最终,穆勒主张,要想应对这些复杂案例如人类行为、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的研究,必须使用理性主义的方法。所以穆勒打算提出一种新的学科,并命名为人类学(Ethology),以人类思想的基础规律(laws of mind)为出发点,用演绎的方法建立起关于人类的研究体系。下面是他对人类学的简单介绍,翻不动了大家自己读吧:&br&&blockquote&This science of Ethology may be called the Exact Science of Human N for its truths are not, like the empirical laws which depend on them, approximate generalizations, but real laws. It is, however (as in all cases of complex phenomena), necessary to the exactness of the propositions, that they should be hypothetical only, and affirm tendencies, not facts. They must not assert that something will always, or certainly, but only that such and such will be the effect of a given cause, so far as it operates uncounteracted. It is a scientific proposition, that bodily strength tends to not that it always makes them so: that an interest on one side of a question tends
not that it invariably does so: that experience
not that such is always its effect. These propositions, being assertive only of tendencies, are not the less universally true because the tendencies may be frustrated.&/blockquote&话说这种理论非常像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14]。其实精神分析学自开创以来也一直被怀疑到底是不是科学。它是从一些基本的意识规律,通过演绎的方式来解释人类行为的。这种方法和科学格格不入,但具有着巨大的价值。&br&&br&==============================================================&br&&br&到这里,科学的三个最重要的局限性都讲完了。我们用一张图来做总结:&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f0a6f85e7abeed6fa236932c_b.jpg& data-rawwidth=&1005& data-rawheight=&7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0a6f85e7abeed6fa236932c_r.jpg&&&/figure&三角形之内的是科学,它被三方面所局限,而三角形之外的就是哲学。这样应该就终于能完美地回答“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这个问题了。&br&&br&其实在我写完这篇文章之前,我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会被我梳理的这么清晰,最后的这张图画出来我自己都感到十分惊喜。看来想要读好哲学是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笔记整理和主题写作来强迫自己理清思路、加强理解的。&br&&br&==============================================================&br&&br&虽然问题回答完了,但我还是想稍微谈一谈更偏向哲学方面的问题。&br&&br&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们希望得到解答的许多问题,是在科学之外的。换句话说,仅仅笃信科学、反对一切非科学的事物的人,对许多问题是保持“未知”的态度的。比如,“世界上有神吗?”这样的形而上学的问题科学是无法回答的。以科学的名义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未免有些不自量力了。“科学主义”者对待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应该是无神论,而应该是“不可知论”才对。“无神论”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它来自科学之外——比如教育、社会环境等等。中国和美国共用一套科学体系,但却拥有着不同的信仰——中国是无神论国家,而美国是基督教国家。&br&&br&还有,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科学的快速进步飞快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但也只是生活方式而已了。除了科学之外,别的东西在进步吗?哲学在进步吗?艺术在进步吗?人类的意识形态在进步吗?思想和智慧在进步吗?答案并不显然。至少艺术家们往往都在望眼欲穿地回望着过去。因为科学的进步就断定的全人类的进步,是非常天真的乐观主义。科学在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面前算得了什么呢?我们不是已经说过科学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吗?《美丽新世界》[9],乃至最近在全球大热的《娱乐至死》[19],不都是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人类在某些方面是否正在退步吗?当然,如果真的有某种退步的话,我们也不必将其归咎于科学的发展,而应该探求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个问题我在另外一个回答中有过更详细的探讨,这里不再展开:&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哲学有用吗?为什么要学哲学? - 许来西的回答&/a&&br&&br&还有,科学应该是决定论的。决定论意味着一切都是早就决定了的,不存在自由意志这种东西。因为在科学看来,意识仅仅是大脑的功能。而大脑,首先是生物的,然后是化学的,最后是物理的。而物理定律是决定论的,一旦知道所有原因,便可计算出确定的结果。比如理想状态下,知道抛出一个球的速度和初始位置,以及所有影响因素——比如空气阻力、风力、地球引力等等,必然可以精确地计算落点。有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假设存在一台足够强大的计算机,把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信息——包括所有粒子的所有物理状态——全部输入进去开始计算,那么我们便可以得到我们全部的未来。这样看来,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而已。“科学主义”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快乐来自多巴胺”这样的科学结论带有多大的荒诞和尴尬。量子物理的“随机性”也难以解释这个问题,毕竟我们对量子的本质了解的太少了,科学家们也根本不知道怎么把量子物理应用到大脑功能的解释中去。况且人类对科学的过分笃信早在量子物理出现之前就有了。“科学主义”者们不得不采取“鸵鸟战术”——把头埋在沙子里,装作没有看到这个问题。&br&&br&有一个非常著名(播放量1M+)的TED演讲&i&How do you explain consiousness? &/i&[15],认为如果要解释意识,我们可能需要在时间、空间之外建立一个新的“意识”维度。意识很有可能是基础性的(fundamental)或普遍性的(universal)。这样的理论非常有意思,值得大家去看一看。不管怎么说,现有的科学体系应该是搞不定意识问题的。&br&&br&==============================================================&br&&br&科学解答不了的问题,只能交给哲学。毕竟哲学才是人类求知的根本方式。&br&&br&刚才我们谈到因为科学的兴起,理性主义不再受到普遍重视。但它并没有消失。这个世界上仍有一小部分人,他们发现了理性主义的巨大价值,坚持用理性主义的方法看待世界,而只将经验主义作为一种实用工具。他们通过某种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真理,并坚定地将它作为自己价值体系的基础,然后通过演绎逻辑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所有思想。他们追求认识论和价值观的统一,追求更大范围的真知。他们有着独立的价值系统。&br&&br&这些人被称为理性主义者。&br&&br&理性主义者们有着更一贯的思考方法,更统一的知识。他们更坚守理性,有更强的求知欲。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厌恶与人合作。在经验主义者眼中,他们往往显得偏执、固执,他们眼中的世界的样子仿佛与大多数人截然不同。他们更独断,更果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他们有旺盛的创造力,而不爱听取他人的建议。他们不喜欢向他人学习,而只在乎“自我教育”。他们未必不擅长,但往往不热爱与人相处。他们高傲、自负,相信“他人即地狱”。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也不屑于理解别人。他们想要做世界的主人,而他人则自愿做世界的奴隶。他们有着极强的精英主义倾向。他们总是单打独斗。他们的思想会不断积累,越是年长越有智慧。他们更易成功,也更易失败。他们要么功成名就,要么一败涂地,几乎不存在中间状态。他们在乎的东西更少。他们更潇洒,更自由,更孤独。&br&&br&理性主义者是这个世界的极少数,但他们几乎霸占了历史上所有公认的“智者”的名额。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是这样的人(即使是那些经验主义哲学家——他们提出经验主义的理论,但自身仍是理性主义者),以至于哲学家成了理性主义者的代名词,尽管许多理性主义者们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尤其是如今连霍金都叫嚣着“哲学已死”的时代。&br&&br&历史上有一位哲学家几乎代表了理性主义者的典型,他不仅有着上述所有的理性主义者的特性,而且把它们都推到了极致。这个人就是尼采。虽然他的学说通常被认为是“反理性主义”的——这也代表着尼采本身最大的矛盾和最令人惊讶的特色。所有理性主义者都会在尼采的书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尼采代表了典型的理性主义式的失败:他一生穷苦、孤独、高傲,与世界格格不入,甚至在疯癫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他说[16]:&br&&blockquote&我的时代还没有来,有的人死后方生。&/blockquote&但尼采也代表了典型的理性主义式的成功:他彻底改变了全部哲学的方向,改变了全世界人类的意识形态,改变了人类世界的进程。至今我们的思想中仍活跃着尼采的影子。&br&&br&往近了说,一手打造了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没有之一的公司——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乔布斯是出了名的偏执、不善合作。他对世界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以至于朋友称他“周围有着扭曲现实世界的磁场”[17]。他的成功(苹果公司, iPod, iPhone, iPad, iTunes)和失败(曾被踢出苹果公司, Macintosh, Lisa)都有着鲜明的理性主义特色。乔布斯在1985年接受《花花公子》杂志的采访时直言:&br&&blockquote&我们是为自己制作(Mac),我们自己决定这个产品到底好不好,不会出去做市场调查。&/blockquote&极其典型的理性主义做派。据说乔布斯在被查处癌症之后不愿接受西方医学治疗,非要采用素食、冥想等方式进行自我治疗,最终拖延了治疗,英年早逝。真真又是典型的理性主义死法。&br&&br&被称为“硅谷钢铁侠”的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是一位鲜明的理性主义者。他在TED访谈[18]中提到自己成功的秘诀在于一种他称为first-principles reasoning的思考方法,和reasoning by analogy相反:&br&&blockquote&Well, I do think there's a good framework for thinking. It‘s physics. You know, the sort of &b&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b&.Generally I think there are -- what I mean by that is, boil things down to their fundamental truths and reason up from there, as opposed to &b&reasoning by analogy&/b&. Physics is really figuring out how to discover new things that are counterintuitive, like quantum mechanics.&/blockquote&如果马斯克读过哲学的话,他就会知道,他所指的两种思想方法正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不过天才般的马斯克自己就总结出了这种思想方法,所以也就不需要读哲学了。&br&&br&最后,因为篇幅所限,以及这篇文章的重点只在科学方面,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关于哲学的思想,以及我个人的哲学观点,十分建议大家去读我的另一个回答:&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哲学有用吗?为什么要学哲学? - 许来西的回答&/a&&br&&br&以上。&br&&br&==============================================================&br&&br&&b&参考索引&/b&&br&&br&[1]&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355024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哲学 (豆瓣)&/a&&br&[2]&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21673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纯粹理性批判 (豆瓣)&/a&&br&[3]&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07102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谈谈方法 (豆瓣)&/a&&br&[4]&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490915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笛卡尔 (豆瓣)&/a&&br&[5]&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228392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哲学史 (豆瓣)&/a&&br&[6]&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06385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悲剧的诞生 (豆瓣)&/a&&br&[7]&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12374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革命的结构 (豆瓣)&/a&&br&[8]&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尼采 (豆瓣)&/a&&br&[9]&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32178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美丽新世界 (豆瓣)&/a&&br&[10]&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215322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约翰·穆勒自传 (豆瓣)&/a&&br&[11]Kindle版 &i&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i&&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amazon.cn/A-System-Of-Logic-Ratiocinative-And-Inductive/dp/B011K7IJ18/&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amazon.cn/A-System-Of-L&/span&&span class=&invisible&&ogic-Ratiocinative-And-Inductive/dp/B011K7IJ18/&/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12]&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328683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穆勒名学 (豆瓣)&/a&&br&[13]&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自私的基因 (豆瓣)&/a&&br&[14]&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精神分析导论 (豆瓣)&/a&&br&[15]&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ted.com/talks/david_chalmers_how_do_you_explain_consciousnes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vid Chalmers: How do you explain consciousness?&/a&&br&[16]&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28887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看哪这人 (豆瓣)&/a&&br&[17]&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ovie.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史蒂夫·乔布斯 (豆瓣)&/a&&br&[18]&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TQyMjg4NzY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D]Elon Musk: 关于Tesla, SpaceX, SolarCity 等的构思与计划&/a&&br&[19]&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06219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娱乐至死 (豆瓣)&/a&&br&[20]&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堂吉诃德(全2册) (豆瓣)&/a&&br&==============================================================&br&&br&&br&承蒙大家谬赞,很惭愧只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有问题还请在评论区指出。评论我会都会读的,但是因为实在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回复了。我会选择好的评论在这里公开回复,作为对答案的补充。&br&&br&&b&补充&/b&&br&&br&1. 是我疏忽,没有提到波普尔,评论区果然有很多人问。20世纪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被称为科学证伪主义。它是说,科学是由所有&b&可以被证伪,但尚未被证伪&/b&的理论所组成的。这个理论非常浅显易懂,所以受到科普界广泛青睐——尤其是中国的科普界。但它的问题也在于太浅显了,实在难以切中要害,所以并没有受到哲学界的广泛认同。我认为,科学证伪主义可以作为科学的底线来看待。&br&评论区很多人都提到,科学也是包含了许多理性主义的成分的,这一点我承认。当科学界在某一来自归纳的基础理论达到相当大程度上的共识的时候,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就会演变为演绎科学。但是波普尔说了,你也别着急,即使你变成演绎科学,也必须要求一点,即作为演绎基础的理论也必须是可证伪的,也就是将来有通过实验证伪的可能性的。这使得科学与理性主义划了一道清晰的底线——理性主义寻找的就是那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证伪的理论来作为基础的。&br&举个例子,曾经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主宰物理学,通过演绎科学的方式建立起几乎完美地物理学大厦,当时有人说“物理学理论已经接近完成,今后最多在数值测定上在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但三大定律仍有可证伪性——后来它被在高速和微观领域的实验推翻,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另起炉灶,重新建造物理学。&br&这种情况永远不可能发生在理性主义上。理性主义是以理论而非实验为基础的。当实验和理论出现冲突的时候,经验主义相信实验,而理性主义相信理论。不管冲突有多大,理性主义者还是会像笃信“骑士道”的堂吉诃德那样,挥挥手告诉你:“游侠骑士常遇到这种怪事。”[20]&br&&br&2. 科学主义者和科学工作者不是一个概念,科学主义者不一定是科学工作者,科学工作者也不一定是科学主义者。我们所说的“科学家”,一般是指科学工作者。另外,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也不相同。希望大家不要混淆概念。&br&&br&3. 尽管我认为不必多此一举,但还是经不住评论区许多知友敦促我在此作一点澄清:&b&我并非是要反对科学。本文大体上是一篇对“哲学已死”的驳论。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有立场的,而非追求完全“客观中立第三方”的“科普”。有失偏颇之处,还请各位海涵。&/b&&br&&br&4. 这篇答案的收藏数竟然已经远超点赞数。望各位知友自重(╯‵□′)╯︵┻━┻&br&&br&5. 如无意外,本答案不再更新。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有标准答案的。按照惯例,先上结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 关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刚入门的哲学爱好者。很多人…
别忘了,如果没有荷兰加拿大美利坚英格兰一众国家LGBT斗士的不断抗争,现在同性恋在哪里都找不到地方结婚。&br&享受着外国抗争者得来的权力,泼着本国抗争者的冷水,吃相未免太难看。&br&&br&以前我不信同性恋有天生的艺术天赋,但我现在非常相信,我接触过的大部分同性恋,都有一种天然的悲观主义,我的父母不可能接受我;同学们知道了肯定疏远我;政府也在打压同性恋,我们没有未来,啊,谁来拯救我。&br&&br&而且我非常相信他们的魔幻和荒诞主义,他们很多人一辈子不出柜,却非常希望有一天,人民突然脑门一拍,就觉得同性婚姻应该合法了,然后国家一拍大腿,说声好,同性婚姻合法,然后就躲在柜子里的人一下子全出来结婚了。&br&&br&老一辈死了观念就变了?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了,怎么还有人指望哪个青天大老爷救百姓于水火呢?你爹被你爷爷打的时候,是没想过以后绝对不体罚孩子吗?&br&&br&你不去争取权利,等着别人把权力端给你,你是少爷吗?&br&&br&中国政府对于同性恋的态度落后于人民群众的态度了吗?嘻嘻,不知道超前了多少年,一个央视主持可以在新闻频道发表支持同性恋的言论;在家长一听孩子是同性恋的第一反应就是拉去治疗的普遍国情下,政府禁止性取向矫正,告一个封一个。如果一人一票投同性恋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你觉得结果会比现在好吗?&br&&br&同性婚姻合法并不能威胁统治,但是对同性婚姻合法的反对声,会。&br&&br&中国政府在这个民情下保持中立,已经说明他们的立场了,毕竟人权报告上最红的小红花,以后和美国对骂人权底气也能足不少。&br&&br&而且平权能做的其实不多,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br&&br&出柜!出柜!出柜!&br&&br&对于异性恋来说,同性恋离他们太遥远。就像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美国也很遥远。但是,如果你的同学留学美国,那么,他就可以对你不断传递美国社会的全貌,你也会越来越了解美国,避免了美化和丑化美国。而一个出柜的同性恋,对身边的亲人朋友会有持续的信息传递,通过日常生活他们能更加了解你,也避免了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如果出柜人数足够庞大,他的辐射人群也会足够庞大,真正做到同志亦凡人。&br&&br&希望每个同性恋把出柜当做人生必做的事,能让人直接了解你,就别让人通过别人的嘴巴了解你。&br&&br&有的同学提到不能盲目出柜,确实,出柜也是一门学问,很多做这方面工作的公益志愿者,包括很多同志亲友会和如何出柜能把冲突和伤害降到最低。&br&&br&就我认为,出柜起码要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经济独立,可以在父母暂时不接受而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如经济制裁,软禁)时能够全身而退,迂回作战;人格独立,就不会在父母一些哀求下妥协,也不会因为父母的强烈反对而抑郁或轻生。&br&&br&如果你是同,就一定不能妥协,不要因为父母含泪哀求就妥协,就答应找个异性试试或模棱两可含含糊糊,那样比不出柜更糟。&br&&br&父母担心的可能主要就是两点,同性恋到底正不正常;你以后会不会受欺负,会不会因为没孩子而没人照顾你。只要让他们明白,你是正常的,你可以照顾好自己。很多父母即使仍有抵触,但也不会再去让你进入异性婚姻了。&br&&br&社会风气如果顺其自然可能几千年都不会变,但是一旦有人愿意去改变,谁能说的准它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呢?&br&&br&——————————————————————&br&&br&我没有嘲讽任何不出柜的人,我也没有鼓吹出柜,如果你就想平安度过一辈子,可以不出柜,可以出国,都没什么。但如果你想去改变,想在自己的祖国结婚,想在自己的国家正常的生活,不怕亲友一时的不理解,不怕恐同者鄙视的目光,那可以尝试去做一个人权斗士。&br&出不出柜说到底是自己的选择。我尊重每个人选择出不出柜的权利。&br&但是,有些人没有出柜,一心一意的装异性恋,但他们又要权利,又说被歧视。还嘲讽那些平权的,顺便鄙视一下自己国家。人怎么能活成这样呢?&br&&br&&br&“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不可扭曲如蛆虫。”
别忘了,如果没有荷兰加拿大美利坚英格兰一众国家LGBT斗士的不断抗争,现在同性恋在哪里都找不到地方结婚。 享受着外国抗争者得来的权力,泼着本国抗争者的冷水,吃相未免太难看。 以前我不信同性恋有天生的艺术天赋,但我现在非常相信,我接触过的大部分同…
说说我相处时间最久的一位男同性恋朋友。&br&&br&我们曾在一起合租一套房子4年,直到最后搬离那座城市,才不得不和他“分手”,但我们始终保持一周一个电话的联系,直到他去世。&br&&br&他叫Andrew,是一个67岁(活着的话现在73啦)的老gay,终生gay,绝对gay。他的身材、姿态、言谈、举止都“正常”,不娘,不爱买包买鞋买衣服,看他年轻时的照片是一个阳光四射、男人味十足的小伙子。我问他你试过女人么,他说试过一次但女人刚脱了上衣他就给吓跑了!晚上回家还座了场恶梦... 他跟女人就是不行,就像异性恋的人无法对同性产生性冲动一样。他觉得男人的身体才好看。。。看到女人的身体他就觉得很无味。。。有次我穿了件轻微风骚的衣服,出门前问他:“Andrew,我性感吗?” 他不屑一顾的瞄了我一眼说,“你怎么可能性感啊,你是个女的!” 然后不怀好意的喳喳奸笑(正常情况下他是一个坚决支持和捍卫女性权利的人。&br&&br&要说有什么奇葩的地方,唯一一点就是他非常的爱整洁。他说他有洁癖,但他从来不让我做家务,他说我刷碗刷不干净,无法达到他的标准。。。和他一起住的那些年,我连我们家洗衣机怎么用都不晓得。那些年我为学业忙得焦头烂额,生活中什么也顾不上,他却默默的把家弄得很温馨舒适,偶尔还把我扔地上的内衣捡走去洗,洗好的衣服永远都叠成“Sheldon”式放在我的床尾。&br&&br&他的智商很高,能力也很强,年轻时是一位建筑师,盖了套自己的房子,不幸的是后来出车祸丧失工作能力后就卖掉了。又没几年,他积蓄都花完了,不得不领政府救济金。从富人慢慢变成了穷人。可他却不愿放弃自己那套生活品位,年轻时拥有的那些昂贵家私、碗碟、超过2000张的古典音乐CD和三个落地书柜的书籍,他一直留着,坚决不卖。&br&&br&有年除夕,他要去他两个gay友家赴宴。那时我刚失恋,准备当晚在家嚎啕大哭一夜。他见我那个德性,就把我也带上了。于是那年我和三个老gay一起度过了最愉快的一个除夕。。。他那两个朋友,一个叫Jeffery,另一个也叫Jeffery。。。一个高,一个矮。。。高Jeffery很绅士,一直混政治圈和学术界,钢琴弹得很好,博古通今,相当有知识,矮Jeffery举止稍有一些温柔(但没有很夸张)。矮的一听到高的谈政治和学术问题就摇头,说他千篇一律实在太无聊。。。矮Jeffery厨艺一级棒,做一桌子好菜,高Jeffery吃好饭就拉我和Andrew去院子里继续讨论政治学术问题,直到矮Jeffery忽然意识到房子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就跑出来骂高的是万恶的资本家,高的便很耸的乖乖进屋刷碗了。。。看他们觉得很幸福,也不觉得他们二人的爱情与生活,和世上任何一对异性情侣比起来有什么不同。&br&&br&无儿无女的Andrew后来不得不住进养老院,身体每况愈下,却在养老院结交了一群“死党”。老头老太太们都爱他。养老院的老人病危时,没有家人的,Andrew都会去陪他/她。直到最后他自己变成了病危的人。&br&&br&我们最后的谈话,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要不要把他的尸体包裹进塑料袋里直接当垃圾处理掉的问题。。。。。。。他主张垃圾处理,我主张出钱办葬礼,他听了非常不高兴,说葬礼是浪费钱的没有意义的东西,有那些钱不如捐了,并要我向他保证不会去花那个冤枉钱。后来他就说不了话了,后来没几天医院打电话来说他死了。遗嘱里把所有CD和书籍给了我,家私碗碟给了他的gay友。和高矮Jeffery商量了一下,还是出钱办了一个只有三人出席的葬礼,抓了一把他的骨灰放进小罐子,随我一起飞回了我现在的家。&br&&br&真不好意思,写到最后跑题跑得太严重了,感觉像在流水账,不擅长写作的人表示惭愧。&br&&br&男同性恋眼中的世界?该是和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没有分别的!
说说我相处时间最久的一位男同性恋朋友。 我们曾在一起合租一套房子4年,直到最后搬离那座城市,才不得不和他“分手”,但我们始终保持一周一个电话的联系,直到他去世。 他叫Andrew,是一个67岁(活着的话现在73啦)的老gay,终生gay,绝对gay。他的身材、…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bedda3ce_b.jpg& data-rawwidth=&889&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bedda3ce_r.jpg&&&/figure&&p&刚才在知乎路过一个在我看来非常有价值的提问:&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一线消防员和战争中的炮灰的本质一样吗? &/a&&/p&&br&&br&&p&在&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log& class=&internal&&问题日志&/a&中,提问者有一段非常有趣的问题描述,如下:&/p&&blockquote&&p&无论怎么强调消防员的勇敢,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几乎没有人是为了消防事业这个理想去当消防员的。&/p&&p&他们去当消防员,绝大多数是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技能。&/p&&p&这个社会上,想要有收入,就要有相应的付出,很公平。&/p&&p&什么都没有的年轻人,想要赚钱,唯一的做法,就是去付出自己的健康和生命。&/p&&p&可以说,消防员是「贱卖」了自己的生命。&/p&&br&&p&我感谢他们在保护我,但是我不佩服他们。因为他们也是干活拿钱罢了,只是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能拿出来交换的只有命。&/p&&p&如果发生大火,你会同意组织科学家去救火吗?显然这是很蠢的办法,为什么?因为科学家的价值比消防员高多了。这是不能否认的,虽然情感上很难接受。&/p&&p&科学家一般不为生计发愁,他们用知识就可以换钱,消防员用健康和命换钱,其实原理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勇敢和高尚的区别。&/p&&p&就像打牌,我手里只有小牌的时候,我就别无选择了。这时候你再说我是沉稳不动如山,不是装傻,就是真傻。&/p&&br&&p&夸赞他们勇敢,只是一种宣传手段罢了。真正不为最基本生计所迫的家庭,会让孩子去当消防员?&/p&&p&消防员真的那么高大上,王思聪怎么不去当?别说王思聪,任何一个科级领导的孩子,基本不会去当消防员这种吃力不讨好还危险的活。&/p&&br&&p&他们当消防员,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仅此而已,而不是他们勇敢。你们摸着自己的良心说,你不愁吃不愁穿,你会去主动当消防员吗?&/p&&p&古代欧洲打仗的时候,贵族是全身铠甲,骑马拿长枪的。前面有两个炮灰农民拿着农具开路,你难道会夸赞炮灰很勇敢?不当炮灰他还有别的选择?&/p&&/blockquote&&br&&p&提问者还在评论区补充了他心目中对「炮灰」的定义:&b&炮灰就是我花钱纳税买他的命,我谢他干嘛?&/b&&/p&&br&&br&&p&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刚刚过去5天,这个看起来大逆不道、顶风作死的提问者并不是一个孤例,根据我的观察,在微博上、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抱有这种想法的大反派其实很多。&/p&&p&几乎所有的正派人士都希望有人能甩出数据来砸他们的脸,遗憾的是,国情特殊——虽然不乏反例,但这个提问者的主要论据其实比反例们更接近事实: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接触过大量的一线消防员,他们确实,大多,来自较下层的家庭。&/p&&p&但是呢,「买命钱」这个概念,被提问者拔高太多了。目前我国一线消防员的收入和保障有多低,是正常人无法想象的。&/p&&p&为什么?&/p&&p&和网民不同,体制是没有感情的。这个「没有感情」不是贬义,就好比很多网络小说都喜欢乱用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的「不仁」也没有贬义一样。&/p&&br&&p&体制是精明的。体制用在这方面的人均支出是这么多,是因为花上这么多,刚好就够了。事情已经被推动,社会已经在运转。&/p&&p&体制是精明的。虽然消防员作为一个个体在实务中并不受到体制重视,但作为一个群体,在体制推动下,他们在社会上享受着极高的声望。&/p&&br&&p&这种在提问者看来「过高」的声望其实是一种补偿,是消防员们应得收入的一部分。甚至包括知乎上诸多答题者对提问者的批判、对消防员的维护,也是消防员们应得保障的一部分。&/p&&p&如果没有这部分的收入和保障给人的洗脑,洗出了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来,就不会有那么多明明有着其它选择的孩子满腔热血地报考消防专业,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战士在可以停一步慢一步保自己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时候选择向前一步走了。&/p&&p&社会就要遭殃了。&br&&/p&&p&如果少了这一份荣誉感,横竖是卖命,为什么不去抢劫、不去贩毒呢?为什么不干脆去做一个杀手,枪毙所有不认为杀手是英雄的二逼老百姓呢?&/p&&br&&p&「一线消防员是不是其实本质就是战争中的炮灰?炮灰就是我花钱纳税买他的命,我谢他干嘛?」&/p&&p&我开头就说过,提问本身是有价值的,因为首先这说明提问者在思考,其次,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思考本身就是一项非常迷人的运动。&/p&&p&但是,想得出一个有价值的结论,是一个需要一定水平才能做到的事情,是不能太过轻率的。如果没有什么明显的事实证明你水平大大地高于常人,那就要时刻警惕,自己掌握的不一定是最终极的真理。&/p&&p&体制的精明和冷漠乍一看确实挺猥琐的,但是它强悍和不可或缺的功能是它维持着这个社会的运转。&/p&&p&看提问者的态度是想要破解这个时代的消防英雄迷信,摧毁这个系统,这没有问题。但做这种事的前提是必须要能拿出一个更好的系统来替代它发挥功能才行。&/p&&br&&p&简单来说,如果提问者真的受够了人们对消防员们的吹捧,努力的方向可以有两个:&/p&&p&一个是从内部改良,提高消防员的待遇——总有那么一个限度,超过了,正常人就不再把他们视为舍身取义的大英雄,而是中了大奖的狗财主了。&br&&/p&&p&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其实是很难的,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能达成的。&/p&&br&&p&另一个,是创作一套更适合自己口味的系统去取代当前的体制。比如,在新的系统里,把火场变成人们的游乐园,想参与救火还得买门票。&/p&&p&这也不是不可能啊,比如无人机加导弹、超视距灭火,遥控机器人加钢铁侠盔甲、漫威式灭火,这些都是近未来就有可能成熟的技术。&/p&&br&&p&这两个方向都不是开玩笑的。&br&&/p&&p&说到未来,就引出了我一些比较私人的感受。其实,就我个人来说,不论未来消防员的待遇能达到多高,我都不会嫌弃他们是狗财主的。&/p&&p&人类在消防领域的姿势还不够潇洒,是因为人类的科技还不够发达。&/p&生命健康权是任何一个人类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是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如果生命健康权得不到保障,那么任何其他权利都无法实现。理论上,它是无价的。&p&不仅仅是消防,在理想的未来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堵死任何合法的拿命换钱的通道。&/p&&br&&p&消防员这类职业的存在,实际上是人们受迫于当前现状,书写了这类剧本,合法地侵害了我们之中这部分人的生命健康权。这是我们全人类的合谋,一桩无奈的谋杀。&/p&&p&打个比方比较容易理解。&/p&&p&在这个剧本里,要不然你妈炸了,要不然所有的人妈都炸了,你选一个?&/p&&p&《炸妈员之歌》是这样的:谁没出息谁妈炸,谁妈炸了谁最大,为了他妈炸我妈,炸完数钱咩哈哈~&/p&&br&&p&在这样的背景音乐里,几乎所有人都会一不小心忽视一点:事实上,没有人的妈妈应该爆炸。&/p&&p&……好吧,好吧,既然是这样,那也没办法,炸吧……&br&&/p&&p&……悠着炸吧,毕竟是妈啊,能少炸几个是几个吧………&/p&&br&&p&妈妈是保护动物啊朋友们!&br&&/p&&br&&br&&p&所以,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消防队员牺牲在烈火中,都绝不是因为他一个个体的不幸与无能,而是因为全人类的不幸与无能。&/p&&p&我个人对这些不得不站出来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失败而买单的人心怀愧疚,发自内心地认为他们值得享有这份神性:&/p&&p&一个人在现阶段无论是基于什么理由成为了一名消防队员,都不妨碍他被称为一个英雄。&/p&
刚才在知乎路过一个在我看来非常有价值的提问: 在中,提问者有一段非常有趣的问题描述,如下:无论怎么强调消防员的勇敢,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几乎没有人是为了消防事业这个理想去当消防员的。他们去当…
纯粹就是去掉自私剩下的东西,纯粹的恶就是纯粹为了自身信仰的理念作恶,而不是为了自己能获得什么。
纯粹就是去掉自私剩下的东西,纯粹的恶就是纯粹为了自身信仰的理念作恶,而不是为了自己能获得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非常、非常有意思。&br&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br&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婚姻模式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个题主说的没错。问题是它跟西方社会的一夫一妻制有多大不同?&br&中国的妾是由周礼时代贵族嫁娶中女方陪嫁同族的姊妹/姑侄演变而来的。在天子称为媵,大夫称为妾。后来媵妾渐渐不分。“妾”的甲骨文上面是把刀,下面是个女,也就是说,它本意指的是有罪受刑的女子,即女奴。&br&中国法律中对一夫一妻的规定是很严格的,一般是严禁在同一时间有两个“妻”的,但对“妾”则不加限制。红楼梦里平儿这类“通房大丫头”,实际上就是未正式迎娶的“妾”。&br&而在西方,基督教之前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它们实行的实际上也是一夫一妻制。基督教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圣奥古斯丁说,一夫一妻制是“古罗马以来的风俗”,是罗马文明对基督教文明的优秀贡献之一。&br&但在这些文明中,一个家庭的男主人与其女奴发生关系,也是不被禁止的。古罗马社会对这类关系的限制仅仅是:从宗教和情感关系等方面不会危及现有家庭的完整性。&br&中世纪的国王和贵族也有许多情妇和私生子,说明稳定的婚外情和婚外性行为也是经常发生的:著名的“诺曼征服”发起者威廉一世本人就是一个私生子。&br&那么这些文明的一夫一妻制与中国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到底有多大不同呢?其实差别也只有一点:中国的纳妾是要经过正式婚嫁仪式的,虽然这个仪式不如纳妻正式,但好歹是有个仪式。而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不管是长期稳定地跟女仆上床,还是包养情妇,都没有这个受民俗认可的仪式。&br&(罗马法曾规定一个男子可以有一个妾,但其子嗣的法律地位是私生子,继承权极为有限)&br&&br&所以题主问的现象的确是存在的,但仅仅一个仪式的差别到底意味着什么呢?&br&&b&费孝通《生育制度》一开篇就讲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类的婚姻制度虽建立在情感与性爱的基础之上,其目的却不在于完成情感与性爱,而是为了确保有一个稳定的、抚育后代的社会机制。&/b&&br&&b&因此,不同社会形态中婚姻制度的差异,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自我再生产其组成分子机制上的路径差异。&/b&&br&中国的这种正式纳妾制,其本质上的社会作用是让妾正式成为家庭中发挥母亲作用、抚育后代的一员,其后果是妾生子和妻生子在情感联系上更加密切,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也较小(当然不代表不存在)。&br&与此相匹配的继承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内婚制基础上的继承制度。(内婚制,即建立在某种族群认同上的通婚制度。这种认同可以是宗教认同、种族认同或亲缘认同,典型如慕容复与王语嫣的表兄妹婚配就是一种内婚制)也就是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大家族,嫡出和庶出子女均有继承权,同时继承后不分家(当然从实践上讲,分家现象大量存在),依然共同劳作,维护大家族的继续存在。&br&如果要保障嫡出和庶出子女都有继承权,又不至于因为不公平的继承权产生太多矛盾,那么最直接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让嫡出和庶出子女从小在一起生活,让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变小,以借此培养感情。&br&不光正式纳妾,包括早婚和童养媳制度也是如此:其社会效果都是让嫁入大家族的年轻女子对家族共同生活产生依赖,减少分家的可能性。&br&自明清以来,社会趋于稳定。虽然明清交替之际的战争极其惨烈,但实际上仅限于一小段历史之内,这与魏晋南北朝和唐后期-宋代长期的战乱状态有本质区别。再加上美洲高产量农作物的引进,其后果是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可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再加上中央政府对基层的管理长期处于极端简陋粗疏的水平(所谓皇权不下县),使得农村生活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可耕地面积能扩大的程度有限;另一方面,农村生活内部秩序实际上依赖的是高度自生化的博弈,说白了,农村常发生的占地、抢水源等涉及司法权威的内容(想想戚继光看到的浙东村民大规模械斗),地方官不敢管也没能力管,最多依靠几个“乡绅”调停一下,认可既成事实。这必然会逼着农民自发团结在本族大姓周围。&br&&b&一方面是单位面积生产率长期稳定导致人均可获取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是农民为了应付生活博弈需要自发提高生育率,两个机制相加,构成了黄宗智所谓的“内卷化效应”。&/b&&br&&blockquote&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hifford Geertz)《&b&农业内卷化&/b&》(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00868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黄宗智&/a&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598115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a&》中,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63485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经济发展&/a&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3380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边际效益&/a&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blockquote&(&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QNZclAcb4wYvJxhOk_oFJhqIPs6YU2-K_xmyc4llzQkG6Do7kcLW_6ljisUkLY8PEhwyFcutiiF6u0eOkLMJU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内卷化_百度百科&/a&)&br&反过来对比西欧,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自古罗马时代起,今天西欧民族的鼻祖日尔曼人就形成了所谓“欧洲婚姻模式”。凯撒和塔西佗都发现了这个现象:日尔曼人主要是以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一夫一妻少子)为单位组织生活。&br&这种核心家庭的婚配模式,导致的后果是西欧民族相对世界上其它民族结婚年龄晚,生育率低,未婚、未生育女性占人口比例高。这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现象,而是自古以来如此。&br&&b&欧洲这种婚配和家庭生活模式,其代价是人口增长的缓慢,但其收益则是财富数量的集中、人均可支配资源的增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b&&br&一夫一妻制下人口增长放缓这是没有问题的。人口增长放缓了,人均可支配资源也就提高了。而在19世纪之前,欧洲长期处于战争和动乱中,男性战死率很高,底层女性无法得到婚配的大有人在。据经济学家统计,工业革命前10%-25%的女性没有结婚。屌丝基因都灭绝了,人均资源和人口素质当然容易提高了。&br&同时,对西欧贵族而言,一夫一妻制使得他们的财产在少数几个孩子中间继承,人均财富相比父辈减少不多;而对中国贵族而言,嫡出和庶出孩子都有继承权,财富集中起来非常困难。&br&比如,屋大维曾经号召贵族集团多婚多生,好分散他们的财富,但是遭到了贵族集团自发的抵制,而 &a data-hash=&06f3b1c891d0d504eea8af& href=&//www.zhihu.com/people/06f3b1c891d0d504eea8a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冷哲& data-tip=&p$b$06f3b1c891d0d504eea8af& data-hovercard=&p$b$06f3b1c891d0d504eea8af&&@冷哲&/a& 答案里提到的,基督教鼓励一夫一妻制也促使大量财富集中于教会手中。&br&当然,在西欧内部这个状况也不太相同。比如实行限嗣继承的英国,贵族头衔和封地只能在父系直系亲属间继承(有嫡长子就是嫡长子,没有就是兄弟),这使得财富一直很集中,也就造就了强大而稳定的贵族阶级。而欧陆国家实行分家继承,贵族力量实际上没有英国强大。所以英国更容易走君主立宪道路而欧陆国家更容易出现君主集权。&br&与中国相比,我个人觉得,这有可能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西欧的地理环境和耕作技术使得它们能养活的人数比较少,而且西欧战争形态长期以来是以少数贵族为军队主力的精英战争,战争频率(相对)高而战争烈度低(近代国家出现之前)。跟中国不同,平民不是在短期内大量死亡,而是长期缺乏高生育率所需要的大量粮食作物与(一段时期内)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br&有趣的是,不同社会形态的自我生产方式跟社会习俗、文化环境、宗教信仰和法律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固定而强大的模式。虽然经历了工业革命和人权革命这样的重大变革,这些习惯依然以某种形式存在在社会中。比如今天的欧洲女性结婚率依然比较低,而中国社会依然对未婚女性存在高度歧视(比如剩女问题)。社会形态好像有自我意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它吸收并自我复制、自我扩张那些增强了自己旧有再生产模式的因素和制度,抵制那些与自己旧有再生产模式不符的因素和制度。&br&以上。
这个问题非常、非常、非常有意思。 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婚姻模式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个题主说的没错。问题是它跟西方社会的一夫一妻制有多大不同? 中国的妾是由周礼时代贵族嫁娶中女方陪嫁同族的姊妹/姑侄演变而来的。在…
阶级&/p&&p&你看着老板搂着年轻漂亮的女秘书上了豪车,你知道他要去过奢侈糜烂的生活,而你晚餐只有一碗加了大肠杆菌的拉面,几乎不用思考你就知道你和他是不一样的。&/p&&p&你继续观察发现有很多人和你们老板一样姓赵,也有很多人和你一样连姓都没有,你们不属于一个阶级。&/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角度看人工智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