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宗茅山上清派与正一教到现在已经传承到第几代了?

简介/茅山宗
茅山位于的西南部,常州的西部,距大约60公里,南北约长10公里,东西约宽5公里,面积50多平方公里。宛如一条绿色苍龙横卧于江苏省句容、金坛、溧水、丹徒、丹阳五大县(市)之间。主峰大茅峰,似绿色苍龙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 虽不算高,但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茅山有四大特点: 一、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素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还有众多星罗棋布的厅岩怪石,使茅山形成了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大自然风格。 二、茅山以它的道教圣地而著称。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被后人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享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 三、茅山还是新四军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茅山被毛主席列为全国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 四、茅山是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接受传统教育的地点,六七千名常州知青这里留下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和热诚,为茅山的开发留下了不可磨来的功绩。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山长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0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
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同时也兼习《灵宝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宋徽宗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诗篇近二百首。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长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在中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来历/茅山宗
茅山宗介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时,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文化的主旨是以老子的“道”来阐述宇宙的生成规律,以及教导人们如何效法天道而后与道合真。千百年来,道教均以这一主题发挥和完善了道的旨义和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多门学科诸如、、、及养生学等。
茅山,中国道教的主流道派上清派的发源地,坐落于江苏省西南部,风景秀丽,幽静宜人,素来被誉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这种称号不仅为她披上了层层神秘的光环,也为她引来了许多奇人异士。
她发扬的称为“茅山宗”,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其所受到的帝王的钦崇也是其它道派所罕能企及的。历史上曾有四十五代宗师相继传承茅山道学文化,历代祖师也遗留有众多的道书古籍,为推动和完善道教教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清派形成于东晋,鼎盛于隋唐,影响几乎纵贯整个道教史。早期上清派主要的活动中心主要以茅山活动中心,故上清派又称为“茅山宗”。隋唐时期,上清派的影响已经远播大江南北,《全唐文》云:“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在宋朝其宗师受赐于朝廷;第23代宗师朱自英(976-1029)曾为真宗求嗣,赐“国师”号;第25代宗师刘混康()也受宠于哲宗徽宗两朝。
上清派许多宗师出身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上清派自创教之日起,其代表人物或出生于士族大家,官宦高门,或为饱学之士,这样的领袖人物从一开始便赋予了上清派与众不同的贵族和人文气质,同时也开启了道教向上发展深化的路径。
南朝卓越的道教学者陶弘景,对以往流行于南朝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以及陆修静的,进行了总结和改革,悉心编纂了专门记述着上清派早期的教义、方术,以及历史的《真诰》及《登真》《真灵位业图》等的两百余卷道经,在此弘扬上清经法。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后人因以茅山为祖庭,才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以后的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陶弘景及茅山宗,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的“专业”很多,有的为,有的为符箓。符箓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职事,汉末以来,一直盛行不衰。作为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的茅山宗,从南朝梁至,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至元代,朝廷命张天师掌管“三山符箓”,即龙虎山、与茅山。从此凡符箓一派,都归入张天师一系,称为正一派。该派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传承、修习《上清大洞真经》,同时兼习灵宝经和三皇经,以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
宋朝的符箓道教,继承以往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教派,也出现了神霄、清微、净明等新教派,正一道自北宋真宗重见于世,24代天师张可大,25代天师都得到宋廷“先生”的赐号,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成为南方道教首领。第30代天师张继先,蒙徽宗多次召见和赏赐,他本人博学能文,以“本来真性”为成先之本,要教徒通过“休歇”来达到解脱,形成符箓派的道教。
时至今日,上清正一教符箓派为数不多的传人之一,元符道人为主人,二十余年对道法勤求穷究,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传承了杨许所传的上清经箓,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特别精修于符箓。他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工草隶行书尤妙。
道人怀着一颗济世度人之心,为人们祈福迎祥,驱邪除恶,并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道教教义,以更好地弘扬道教乐人之善、济人之急、解人之危、利物济人的观,净化人们的心灵,澄心静意,开通智慧,以至趋向真善美的境地。
开创人/茅山宗
稍后于陆修静,南朝又出了个卓越的道教学者陶弘景。他对以往流行于南朝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又进行了总结和改革,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陶弘景及茅山宗,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市)。他的一生,经历了南朝宋.齐.梁等三个朝代。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他曾从陆修静的弟子孙游岳学道教符图经法,算是陆修静的再传弟子。《云笈七签》卷五李渤述《真系》:
今道门以经箓授受,所自来远矣。……其陆(修静)君之教,杨(羲)许(谧)之胄也。陆授孙(游岳)君,孙君授陶(弘景)君。陶君搜摭许令(谧)之遗经略尽矣。
据《茅山志》说,孙游岳有弟子百余人,唯陶弘景是他的入室弟子,经法诰诀,悉相传授。
陆修静生平总括三洞,力阐道教;孙游岳甄汰九流,潜神希微;而陶弘景生平对道法之勤求穷究,著述道书之丰富,较之陆孙均有过之,可说是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他不仅继承了杨许所传之上清经箓,更是广泛搜访杨许三君之遗迹,据以纂《真诰》;他不仅重斋仪,更兼重烧炼黄白及医药服饵;他不仅力阐道教,更且主张三教融合,法无偏执;他不仅重道教经箓,更且重儒家谶纬。陶弘景所创茅山宗之特点,也就在于以《上清》经箓为主而兼融并蓄诸派道法及释.儒的思想。
陶弘景一生勤于著述,纂《真诰》.《登真隐诀》,注《老子》等帕二百余卷,其中最著名的道教典籍为《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及《真灵位业图》。
陶弘景茅山宗传经,最重三君(杨羲.许谧.许翙)手迹。即东晋哀帝兴宁年间(公元三六三至三六五年)杨羲.许谧等托言众真降授所留手书遗迹。并据南齐颐欢所整理真人口授之诰,纂而为《真诰》。
据《云笈七签》卷一百七引陶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记载:
先生以甲子.乙丑.丙寅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孙游岳道家符图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模写,意所者。于是更博访远近而正之。成辰年(公元四八八年)始往茅山,便得杨许手书真迹,欣然感激。至庚午年(公元四九0年)又启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又到余山,谒居士产。又到始宁山,谒法师。又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摽及诸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
参考资料/茅山宗
[1] 中国符文化 http://www.staryoyo.com/weird/artshare2.aspx
[2] 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b285428.htm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59:37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举报视频:
举报原因(必填):
请说明举报原因(300字以内):
请输入您的反馈
举报理由需要输入300字以内
感谢您的反馈~
请勿重复举报~
请刷新重试~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茅山上清派永清道人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30秒后自动关闭
茅山上清派永清道人">茅山上清派永清道人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12.7万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热门短视频推荐
Copyright (C)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快速下载海量视频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免费观看1080P视频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后才可以领取积分哦~
每观看视频30分钟
+{{data.viewScore}}分
{{data.viewCount}}/3
{{if data.viewCount && data.viewCount != "0" && data.viewCount != "1" && data.viewCount != "2" }}
访问泡泡首页
+{{data.rewardScore}}分
{{if data.rewardCount && data.rewardCount != 0 && data.getRewardDayCount != 0}}1{{else}}0{{/if}}/1
{{if data.rewardCount && data.rewardCount != 0 && data.getRewardDayCount != 0}}
+{{data.signScore}}分
{{data.signCount}}/1
{{if data.signCount && data.signCount != 0}}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上清派的历史发展
(769)76()(806~820)(875)
(1312)(1304)
1983(1549)(1470)13(4749)(1864)(1878)()965960616575()966.86.423.87.13.40.79.67.10.694.4416.43.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上清派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上清派是由南天师道衍变、分化而来。东晋时期,由于南下的司马氏政权对江南士族存有戒心,造成许多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他们便以老庄思想作为精神寄托,并因此而加入到道教信仰者的队伍中来。由于他们均是世家大族出身,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文化修养较高,所以对原本天师道中反映下层平民的那些思想感到不满,对原来道教中存在的浅陋庸俗的科仪教戒甚是鄙夷。于是,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对旧的天师道进行扬弃改造。上清派以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在修炼方法上,重在调意和精神修养,通过炼神达到炼形,不重符策、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上清经是由《》而衍生出的道经系列,也称《》。
上清派简介
关于‘上清经‘的来源,《》卷五撰《真系》,及《》卷十九《真诰叙录》均称:东晋兴宁二年(364),有等众仙真下降,魏将清虚真人所授‘上清‘众经三十一卷并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授弟子琅琅王司徒公府舍人(331~386),杨得魏华存所传,用隶书写出,传护军长史丹阳句容(305~376)。许穆再传子(341~370)。《真诰叙录》云:‘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许翙)写。《真授》四十余卷,多杨(羲)书‘。由此可见上清派始创过程中,杨、许经书造作之一斑。实际上‘上清‘众经、诸仙真传记、并修行杂事等即扬羲的扶乩降
笔。二许去世后,翙子临沮令黄民(361~430)收集先世所写经符秘箓,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奉经入剡,为马朗、马罕礼敬供养。至东晋末,有道徒王灵期等向许黄民求经。王等遂在所得几卷经书基础上,窃加损益,盛其藻丽,再次造撰,凡五十余篇。这是继杨、许扶乩降笔之后,又一次‘托言真授‘的造经活动。从此‘上清经‘流传甚广,‘举世崇奉‘。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此时许黄民见王灵期经书卷帙丰厚,门徒殷盛,乃‘鄙闭自有之书,而更就王求写‘,致使‘许王齐辔,真伪比踪‘。
宋元嘉六年(429),许又封其先世真经一橱留马家。后又为嘉兴殳季真所得,以付。陆又兼得《》、《三皇文》,遂总括《三洞》为世宗师。泰始七年(471),陆撰《》,继又‘撰经义百有余篇‘,于是上清派‘孙经宗坛,教法大备‘。后陆又以‘三洞‘并杨、许真书授弟子孙游岳(398~489)。至梁代,陶弘景(456~536)又师事孙游岳。于永明六年(488)在茅山获杨、许手书。八年,传又得真人手迹十余卷。十年,陶弘景隐居茅山,自称华阳隐居。
为弘扬上清经法,他在顾欢《真迹》的基础上,以‘真人口授之诰‘为名,编《真诰》一书,其《真诰叙录》对‘上清经‘之源流及传授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叙述。陶更广集上清法术,纂《》二卷,使上清经诀较之陆修静时更为完备。由于陶弘景为陆修静二传弟子,对上清派又作出较大贡献,遂成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此后‘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称上清派为‘茅山宗‘,而进入上清派发展的新阶段。
上清派最早崇奉的主要经典是《》(一称三十九章经),谓读之万遍即可成仙,被誉为‘仙道之至经‘。
《正统道藏》收《上清大洞真经》六卷,系南宋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师之校勘本。谓‘苦斋三年,乃得读之‘,而诵咏万遍即可‘乘云驾龙‘而升天,是谓‘上登上清‘。盖上清派认为:太清之上还有上清,皈依上清派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该经首叙修炼者登斋入靖,诵咏《大洞真经》前,应经叩齿、咽津、行气,存思(一称存想)、咒祝等一套程序,以及‘存思日月法‘、‘存思二十四星法‘等。‘存思‘,乃早期上清派的典型修炼法,出于魏晋间的《》。该经也是上清派崇奉的另一重要经典,是一部以中国医学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百脉关窍各有主神,需用‘存思‘法以存守身神的修炼专著。尽管经中缺乏具体作法,功理、功效也多有不实之辞,但借‘存思‘身内诸神、身外诸物来集中意念,达到精神内守,神不外驰,正体现了上清经法的根本。
上清派尊元始虚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后圣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总真道君、小有清虚道君为‘上清经箓圣师七传真系之谱‘。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嗣上清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许穆为第三代真师,许翙为第四代宗师,马朗、马罕为第五、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
上清派的人物均为士族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阶级上层亦有联系,但东晋王朝对江南士族怀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于个人精、气、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箓、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易为士大夫和统治阶级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该派能较快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后经陶弘景的阐扬,形成茅山宗之后,由于人才辈出,成为隋唐时期除了楼观道外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
上清派在道教诸派中理论最为繁富,经戒、科仪、符箓、斋醮、炼养、金丹、医药等无所不备,对道教教理、道教修炼理论、道教的发展贡献很大。该派直到陆修静整理天师道,汇集道教所有经典,而后陶弘景继承发展陆的思想,有意识地构造以上《上清派》自身的传授系统和演变历史,并总结和发展了遗留到他手里的上清派经典,集其大成,作成《》,把神仙划分等级,以众真告诫的方式宣布上清派的成立。上清派始大盛于天下。 画符的步骤是:焚香请神、念敕水咒、念敕纸咒、念敕墨咒、念敕笔咒,然後持笔书符,一边持咒,後下符胆,书毕,念敕印咒,盖下符印,再催念敕符咒,最後掷 “筮”求准,若准(圣筮)则此符有灵可使用。在整套修练的过程中,除了画符、念咒,还得存思(观想)、打手诀(手印)、顿脚(於念咒毕都得顿脚,左右脚各有分别)、敕法水、焚化符箓或整张吞服,显出其不同的色彩。亮一个个“微梦想”,共同追逐炎黄子孙的“中国梦”。 如“学业、事业“符,从上端顶部看,类似于一个“八”字,这是画符的开笔,是敕令的意思,因为这是天神的旨意,上部中间写有“魁星点斗”,魁的意思: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 图中人形暗含“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一只脚踩“螯”字,一只脚踢“斗”字,所以全称“ 魁星点斗”这道符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 “合家欢乐”符,先来说下这两位,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您看,图案上一男一女满面笑容,多么幸福,这是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和睦的。 “求子符”,上部顶端都是画符的开笔,上端中间写有“观音送子”,下端是画着民间妇孺皆知的慈航道人,底端是个类似于花篮的图案,“篮子篮子”和“男子”也是谐音,以祈求早生贵子。 “平安符”符箓上端两侧分别写有“镇宅辟邪,护身平安”符箓下端画的是钟馗,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赐福镇宅圣君,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恶。钟馗就成了捉鬼名将。到了唐代,钟馗成了门神。所以这道符是人们乔迁新居或是在本命年求护身的。 “招财符”中间有汉字“雷公明”:是武财神 赵公明,左右两侧分别写有“神霄玉赐”、龙虎玄坛”,符箓下方画着一只赵公明的坐骑,一只老虎,这道符预示着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祈寿符”,上部顶端都相同,左右两侧分别写有“四时无灾,八节有庆”,中间写有“星寿吉辉”下端画着一个老寿星,眉毛胡须栩栩如生,而且在老寿星的图案中暗合“禄”和“寿”字,“符”和“福”是谐音,寓意老人-----“福禄寿其全”。这一般是祈求老人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驱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上清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黄庭经》是前代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黄庭经》的经文都是七言韵文,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修炼关键是男藏精,女藏胎,认为人以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它的修炼方法就是调息和存神,其调息法,就是“太和阴阳气”能上清派的《黄庭经》通过运行,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经和医经的五脏有神的说法,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关于内外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相互关系,向来有多种说法。今人王明先生在《黄帝经考》中曾作详细考证,认为魏晋之际,民间已有私藏七言韵语体《黄庭》草本。大约在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得到这个《黄庭》草本并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华存笔录而写成定本《黄帝内景经》。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华存去世,《黄庭外景经》约在这前后问世,它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作者不祥。这是主张《内经》在《外经》之前出现。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内经》在《外经》之后出现的,如欧阳修等。
上清派是在晋朝时形成的一个道教派别。以《上清经》(《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为最高神。在上清派发展史上,发展和传播上清经系的主要是杨羲,许谧和许翙等。上清派强调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重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不重炼外丹。该派开创人物认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士大夫)道教发展的变化。
东晋兴安二年(364年)道士声称南岳魏夫人魏华存传授给他上清众经31卷。到东晋末年,道士王灵期加以增饰,开始广泛流传。至陶弘景时,茅山成为上清派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以后的上清派被称为茅山宗。《茅山紫阳观元静先生碑》称赞茅山宗为道门华阳,亦儒门洙泗。
上清派创建
该始创于东晋中朝。兴宁二年(364),道教徒杨羲声称魏夫人(指故天师道女祭酒)与众仙真下降,授与上清众经31卷及诸真传记、修行杂事等。用隶书写出,传与句容(今属江苏)许谧、许翙父子抄录修行。东晋末年又经道教徒王灵期改写增广,遂广泛流行于世,从而形成一个新道派。后搜集杨、许手迹,编为《真诰》并纂集上清法术,撰《登
上清派创始人
真隐诀》,上清经法更臻完备。该派称修行得道可以升入“上清天”,比天师道的“太清”境界更高,乃自称上清家;因以为圣地,故后世又称茅山宗。
尊奉上清经系的道派。上清派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命杨羲用隶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清经法得道。东晋末,王灵期至许黄民(许逊之子)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江东道士慕上清经法丰博,争相传抄,故在江东地区形成传授修习上清经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
上清派的《黄庭经》
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上清经186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上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理论更趋成熟。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
上清派传人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陶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南史·陶弘景传》),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
上清派代表陶弘景
。归隐以后,陶弘景仍“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正式创立了上清派,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他编写的《真诰》一书记录茅山道教的传授历史,人数在百人以上。
上清派传至梁陈时第九代宗师陶弘景,他隐居茅山,并以茅山为祖庭,他继承上清派道统又开创茅山宗,使茅山上清派不断发展壮大,在道教史上地位显赫,影响深远。
经过五胡乱华后,中原基本已经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诏合道事佛,就连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炼,也要在道馆两旁各修青坛和佛塔一座,以表两教双修,死后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殓,陪葬器物。齐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于天保六年(555 年) ,齐文宣帝高洋便灭道兴佛,强迫道士 削发为僧。据《资治通鉴》记载,高洋下令境内穿黄衣的道士要么归俗为民,要么剃度为僧,并连杀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后,北齐境内再无道士踪迹。
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作为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的身份,前往鄮县礼,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礼佛的真实原因。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众的生存。有悼好友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者也概莫能外。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上清派派别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一派,出了著名天师张万福,不过,可以顺便提到的是,在后来的道教史册中,身为天师道徒的张万福,却被越来越凸显的上清系所遮蔽了。例如阳台道士刘若拙述、荆南葆光子孙夷中集,成书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的《三洞修道仪》,在记载道教科仪的历史时就说,先是三天法师张君,受老君正一科法,整理二十四治,因为那里“为六天魔鬼占据,号日鬼营”,后来,经历寇天师、陆修静以及“若隐赵先生、潘天师、澄源李先生、司马天师、宗元先生吴天师、牛先生、叶孤云、叶广寒二天师、希和李先生,皆传教之光明者,具载道门七叶图”,并指出在唐代,“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篆有一百二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这里列出张陵、寇谦之、陆修静等等,而在盛唐时期,有了司马承祯、吴筠等等上清派的道士,却没有了张万福的位置,天师道的系谱下面却接了上清派的人物[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道门七叶图》这个书名,从中可以看到,就像佛教禅门南北两宗在“七代”位置上互不相让,争夺正统一样,道教可能也同样有过这种后起新兴的强势门派改写历史的情况,而在改写中,在上层士大夫中很有势力的上清一系逐渐遮蔽了天师一系,而张万福也渐渐在道教史上被边缘化了。
当然,那是后来的事。在当时即开元、天宝年间,张万福很显眼,道教也依然兴盛。不过,在现代的道教史研究著作中,往往把这种兴盛描述成上清一系的兴盛[2]。毫无疑问,现代的道教史研究常常受到古代道教文献的制约,古代文献提供了重新书写历史的中心和边界,毕竟没有文献依据,研究者无法随意编造道教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教文献又常常是怀有某种偏向和爱好的著作者所撰写的,他们有意地凸显和隐没,对某些历史的浓墨书写和对某些历史的故意冷淡,常常使得后来的道教史著作也只好随着文献留存的多寡和比重,来组织道教史的主要线索,于是层层积累下来的偏向仿佛物理学上的磁偏一样,使道教史著作总是聚焦于一些历史而模糊另一些历史,不像没有焦点的鸟瞰那样能够得到全景图像。
应当说,上清一系在当时确实成为引人瞩目的道教中心之一,唐代初期以来,以茅山上清一系为中心的道教徒,渐渐在上层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到8世纪中叶,尽管事实上也有各家道教人物活跃在长安和洛阳,但是,在上层士人中间最有影响的,还是从司马承祯到李含光的茅山上清派一系[1]。直到大历年间颜真卿为李含光撰碑铭、贞元年间李渤《真系》为这一派追溯历史时,也都是把这一系说成是道教的正脉,仿佛佛教的传灯一样,把道教的正宗上溯到陆修静、陶弘景,而列数到隋唐的王远知(580—667)[2]、潘师正(?一682)[3]、司马承祯(647-735)[41、李含光(683—769)的[5],尽管这种光荣的系谱,从现在看来,很有可能是事后的构拟和想像[6]。
而《真系》又被阅读道教文献的人通常入手阅读的《云笈七签》收录,而号称“小道藏”的《云笈七签》在关于道教历史方面的那一部分中又仅以《真系》为主,所以,后世关于开元、天宝年问的道教史的回忆,就常常是以上清派的历史为聚焦点的,似乎其他道教流派和人物的活动可以模糊成为背景[1]。不过,如果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去看道教,可以发现,盛唐时代的道教并不只是上清一系的天下,上清一系远远没有到笼罩一切道门的地步[2]。毕竟历史文献没有全部湮灭,不同内容的历史文献、不同视角的历史纪录、不同层次的历史书写,多多少少可以给我们重新建构那个时代的道教面貌提供一些机会,像并非有意识的历史记载的小说,和未经改写的碑刻资料,就在不经意中留下了开元时代的道教风景[3],其中在开元、天宝年间最引人瞩目,而且不属于上清系的道士相当多
上清派继承发展《黄庭经》的理论,以存神服气为主要修行方法,辅以诵经、修功德;不重、与炼丹,贬斥,崇信《大洞真经》、《雌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大有妙经》,并称为“道者三奇”。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而以魏夫人为开派祖师。代表人物陶弘景。后逐渐与其他道派合流。元代以后归并于。
上清派信仰
上清派信奉的最高尊神是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并尊魏华存为第一代宗师,上清派奉持的主要经典有《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等。道教教义与医学相柔合的养生、修真古籍,以七言韵语描述人体五官、五脏,六腑诸神,更推广至全身八景神及二十四真之形象与作用,恒诵经典中神名及存思诸神形象,可以消灾怯病,不怕豺狼虎豹、又能脏腑安和,却老延年,其修炼内容有,固精炼炁,符录诸术等,但主要内容还是以存思、存神为主要内容,即以精思凝想守护己身之神和存思与符录并重的合二为一的修持方法。其实,在上清派发展史上,发展和传播上清经系的是杨羲,许谧和许翙等。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与道教交融渗透,其间的相匀_影响也会反映到用语上来。道教在魏晋时期向上层发展,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的改造,逐步走出二国时期的低谷,步入“改造和充实”的新阶段。在东晋南朝,道教在江东地区形成了以魏华存、杨羲、许谧、陶弘景为代表的上清派;而在该派发展的同时,大量佛经被译制并广泛传行,佛教势力迅速壮大。此时,佛道一教在江东地区相匀_竞争,彼此融合,这从梁陶弘景《真浩》的相关记述即可看出。
首先,上清派的传教地一会稽山即有泰佛的。如:大方诸对会稽之东南.…大方诸之西,小方诸上,多有泰佛道者,有浮图,以金玉镂之。
道教真人的弟了却有泰佛的,佛道一教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如:裴真人有弟了二十四人,其十八人学佛道,余者学仙道;周真人有十五人弟了,四人解佛法;桐柏有一十五人,弟了八人学佛。
一些信徒甚至先泰道教后事佛教。如:马家遂致富盛,资产巨万,年老命终。朗了洪、洪弟真,罕了智等,犹共遵向,末年事佛,乃驰废之尔。马智晚为众僧所说,改事佛法,悉以道经数十卷送与钟。吴昙拔者…初为道士.…其后事佛出家,悉分散乞人,都尽。)西又罢佛还俗。
上清派第六代宗师陶弘景即早年崇道,晚年事佛,兼通二教,这也能够说明六朝江东地区佛道一教的密切关系。佛道一教的交融渗透使上清道徒在制作经文时,会有意无意地受到佛教思想及语言的影响。《真诰》的命名即仿效佛经,如“真诰者,真人暖之诰也。犹如佛经,皆言佛说”。一些上清经的立意、用词都深受佛经影响。
功德者,万善也;万行万名,大要唯九。一者不杀,一者不淫,二者不妄,四者不盗,五者不邪,六者不患,一匕者不嫉,八者不慢,九者不滞。此为九德。得道者也;一者放生救死,一者赏贞劝洁,二者献忠效信,四者布施除贪,五者节酒守i1:,六者和释谏净,一匕者禁奸止如,八者敬爱尊卑,九者通忧解患。此为九功,公无私也。
佛教有“九事”的说法,如姚秦佛陀耶舍《佛说长阿含经》卷十一:“不为九事,云何为九,一者不杀,一者不盗,二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舍道,六者不随欲,一匕者不随患,八者不随怖,九者不随痴。”佛教要求信徒戒除“九事”,如同经卷十二:“……不害众生,舍于刀杖,怀惭愧心,慈念一切,是为不杀;舍窃盗心,不与不取……是为不盗……。”道经将这两段佛经所表述的内容综合,在排列上略有区别,而在表述上,分别赋予“九德”和“九功”这两个儒家世俗语词以新的内涵,这不但有利于道教的传播,也体现了其本土文化的特点。
十恶遍行,谓之道士,不修善功,徒劳山林,能信斯n,勤寻诸戒,戒部甚多,随缘所得。无数诸戒,无央科律,皆辅一神,摄于二业。二业者,日身心也。运动造作,善恶无量,无量善恶,十为恶端:一者妄言;一者绮语;二者两舌;四者骂罢。此四日恶,反之则善。五者贪欲;六者窃盗;一匕者妇一淫;此二属身。八者嫉妒;九者患慎;十者邪疑。此二属心,心业最重。为十恶根,斩绝恶根,修十善本。
该段显然受佛教“十恶”、“十善”的影响,如《佛说长阿含经》卷九:“云何十退法?谓十不善行迹。身杀、盗、淫;日两舌、恶anr}、妄言、绮语;意贪取、嫉妒、邪见。云何十增法?谓十善行。身不杀、盗、淫;日不两舌、恶anr}}妄言、绮语;意不贪取、嫉妒、邪见。”
道学不得杀生暨蠕动之虫,道学不得教人杀生暨蠕动之虫;道学不得饮酒,道学不得教人饮酒;道学不得绮语两舌不信,道学不得教人绮语两舌不信;道学不得淫犯白姓妇女,道学不得教人淫犯白姓妇女;道学不得窃盗人物,道学不得教人窃盗人物;道学不得嫉贤如能,道学不得教人嫉贤如能。
该段戒律从内容到形式都明显受到佛经影响,如《佛说长阿含经》卷八:“佛言:彼苦行者,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不偷盗,教人不盗;自不邪淫,教人不淫;自不妄语,教人不妄语。”
佛道一教的交融渗透使不少佛教用语进入同时代的道经,从源头看,这些道教用语可分为二类:一是直接借用佛教译经中的用语;一是改造的佛教用语为己所用;二是佛道一教共用,但关系不明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是上清经系经典中重要的戒律, 它是在吸收前代道教戒律思想的基础上, 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佛教戒律的借鉴以及对具体社会生活实践的适应, 而创造出的上清经系独特的戒律思想。智慧经既能够继承老庄道家的极富有洞察力的人生智慧哲学, 用富有神秘色彩的智慧说教, 来帮助信徒积极面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 以求得内在的解脱, 同时又能够联系到佛教的般若思想, 吸纳佛教般若思想的精华内容, 以充实道教哲学的不足, 进而获得上层知识分子的认同, 以建立自己综括三洞、 自谓大乘的判教理论
.黔灵山.[引用日期]
.百度文库[引用日期]
王家葵《陶弘景丛考》
葛兆光著《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知网[引用日期]
.知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茅山上清派与正一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