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王逸成为游戏里征途天下第一大师赛清洁大师

[转载]抄录《李叔同〈晚晴集〉人生解读》(上)
日,我在山东威海理想书店购得一本好书《李叔同〈晚晴集〉人生解读》,总断断续续没有读完,这几天偶尔再拿起来看看,越来越觉得精彩,从今天起我想慢慢每天输入一点,把这本好书抄录下来与喜欢这书的朋友一起分享,也同时算是自己的进一步学习、享受吧。以下内容尚未仔细校对,偶有错别字请读者留言提醒,跪谢!
· &作者简介
李叔同,法号弘一,世称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家、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他具有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弃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王少农,作家、诗人,喜欢参禅论道。已出版《竹林七贤》、《东晋风流》、《老庄人生》、《禅的哲理》、《禅的心态》、《禅是细微处的光明》等十多部著作。
·& 内容简介
《晚晴集》是弘一法墨宝,里面抄录佛家格言101条,是弘一法师手边常备之物,我们通读《晚晴集》,可以破译弘一一生的传奇,对我们自家做人相当有益处。晚晴之说源自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集中朱录格言101条,是100+1之意,隐藏精深祥理:一百为圆满,圆满之外,另有一道。具体是“一道”是什以,自家体悟。本书是对《晚晴集》中祥家人生的阐释,是对弘一法师的献礼。
·& 编辑推荐
李叔同佛学经典中的人生禅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用佛学经典开解现实人生,品一段佛语,养一片佛心。
·& 媒体简介
《晚晴集》乃弘一法师叙就,洋洋百句,清幽致远,精微细密,不上遗天地之大,下不舍蝇蝼之渺,意广被不可测度,情深蕴岂可圈点,然妙章须人宣,湛法依文传,少农仁者,具慧眼,识智灯,博古通今,久培善奶,与晚晴若珠椟,闻晨钟暮鼓悟华严妙智,侣芒鞋缁衣参净业莲花,解读“晴晴”可谓精微,用心良苦,护念得彰,其志如如,其心如如,其言如如。
——大珠山大珠寺住持珠光法师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号晚晴老人,民国时期著名高僧、艺术家。曾参加南社活动,广受弟子,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弘一法师出家后律己甚严,再兴律宗,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近百年来,弘一法师的艺术与禅学吸引着人们寻找他传奇一生的答案。也许,答案就在《晚晴集》中。
《晚晴集》是弘一法师墨宝,里面抄录佛家格言101条,是弘一法师手边常备之物,我们通读《晚晴集》,可以破译弘一一生的传奇,对我们自家做人相当有一处。
晚晴之说源自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集中抄录格言101条,是100+1之意,隐藏精深禅理:一百为圆满,圆满之外,别有一道。具体这一道是什么,自家体悟。
本书是对《晚晴集》中禅家人生的阐释,是对弘一法师的献礼。
·& 序 (珠光)
能与清净眼,为现智慧灯。诸佛常护念,百福自庄严。业内人常以“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残露斜阳”谓之晚晴,咏四君者清,爱晚情者练。
《晚晴集》乃弘一法师叙就,洋洋白句,清幽致远,精微细密,上不遗天地之大,下不舍蝇蝼之渺,意广被不可测度,情深蕴岂可圈点,然妙章须人宣,湛法依文传,少农仁者,具慧眼,识智灯,博古通今,久培善根,与晚晴若珠椟,闻晨钟暮鼓悟华严妙智,侣芒鞋缁衣参净业莲花,解读“晚晴”可谓精妙,用心良苦,护念得彰,其志如如,其言如如。
&&&&&&&&&&&&&&&&&&&&&&&&&&&&&&&&&&&&&&&
&&&&戊子春与北京朝阳寺
·& 图书目录
祈祷的力量
冥想的力量
用本心做人,处世就不累(一)
大家欢喜,事情就成了(二)
不再怨恨意味着可以去爱了(三)
善待他人等于成全自己(四)
忍受即享受(五)
不贪婪就会有(六)
何必临死都恨人(七)
用短暂的人生做一件永久的事情(八)
别让生气毁了你的心(九)
欲望少一点,收获大一点(十)
不为恶则恶不为(十一)
看得破名利才是名人(十二)
一切诱惑的本质是诱杀(十三)
愤怒是愤怒者的坟墓(十四)
少教训人是最深刻的教训(十五)
忘记自己才能得到自己(十六)
修炼自己直到自己修炼(十七)
把自己搞干净,事情就成了(十八)
搞活之前不妨假死(十九)
为何还要空对空?(二十)
顺其自然是强求的唯一办法(二十一)
必须先收敛才能效出击(二十二)
不要幻想,幻想才实现(二十三)
定下来才能生根(二十四)
未来不来,今天还有天(二十五)
算了不是算,而是了(二十六)
打出天外天,觉醒梦中梦(二十七)
实在不能断,就要继续忍(二十八)
游戏一场是一场 (二十九)
放下才能举起(三十)
下死功夫才能活起来(三十一)
知足岂不就是幸福(三十二)
改一小过等于立了一大功(三十三)
随波逐流必会堕八深渊(三十四)
藏起来的才是货,露出来的未必是宝(三十五)
逆境才能跃起,顺境方便趴下(三十六)
看透的意思是不再看,达观的境界是无足观 (三十七)
流行什么就远离什么(三十八)
不再做梦才能入梦境(三十九)
迷恋形式就会杀害内涵(四十)
装傻装嫩最后就会真的很弱智(四十一)
不管他反而得到他(四十二)
不要做拯救者,要做被拯救者(四十三)
梦想有很多,机会只有一个(四十四)
明知做人苦,为何做苦人(四十五)
炫耀修行是修行最大障碍(四十六)
什么都想通最后只能全部堵死(四十七)
原谅人就会被原谅(四十八)
用残酷认识残酷,靠幸福寻找幸福(四十九)
一人欢喜,世界都牵动(五十)
要有厌恶才有真正的喜欢(五十一)
恋世厌世都不是智者所为(五十二)
人生无常我有常(五十三)
忍耐是大能耐(五十四)
也许并没有生死这回事(五十五)
不要恶心了自己(五十六)
人生的远路要多带盘缠(五十七)
知道自己在受难才一往无前(五十八)
乐土即地狱(五十九)
惜福便有好归宿(六十)
行动坚决,便有快感(六十一)
自断其根,陷得就不深(六十二)
承认无能便有无限可能(六十三)
想法太多等于没有想法(六十四)
无情无义,反有一番天地(六十五)
习惯叫苦的人苦就来叫他(六十六)
独处反而得众力(六十七)
整理好环境就能整理好生活(六十八)
本来如此便坦然(六十九)
守拙安愚自成境界(七十)
先有大欢喜,后有大觉悟(七十一)
看淡反而得情浓(七十二)
何去何从人生早决(七十三)
光阴似箭,何物是靶(七十四)
无欲则刚,无刚则入(七十五)
铁石心肠方见莲花盛开(七十六)
等待时机就像等待结局(七十七)
迟早要来的你就当它已经来了(七十八)
远离虚妄自会真实起来(七十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八十)
越是真的越有力量(八十一)
障碍重重,有路就通(八十二)
相信拯救的力量等于相信自己(八十三)
深信不疑就会有奇迹(八十四)
献出自己得到自己(八十五)
空谈就会谈空(八十六)
一切都是做出来的(八十七)
世界虽纷繁,关键就一点(八十八)
好高骛远往往栽倒眼前(八十九)
诋毁他人必然加倍反弹自身(九十)
伸手向外不如收心向内(九十一)
虚妄人生要有真实修为(九十二)
火上睡觉自取灭亡(九十三)
梦幻进攻不如进攻梦幻(九十四)
守规矩才能让规矩为我所用(九十五)
埋怨一句,埋葬十人(九十六)
把得意当无意是高手,把得意当失意是圣人(九十七)
恭敬是力量之大者(九十八)
用下地狱的决心上天堂(九十九)
没根基反而没那么多障碍(一百)
暗处明了自会明处发光(一百 + 一)
现代人最需要的是信仰。沿着大师的轨迹,让我们达到信仰的彼岸。
人最宝贵的是心灵。触摸大师的灵魂,让我们通过祈祷与冥想进入忘我境界。
祈祷的力量
祈祷就是父子谈心。儿子向父亲低头,女儿向母亲认错,心灵诚实的悔改,不会被惩罚,反得赦免与恩赐。
生下我们的必会造就我们。
造就我们的必会引导我们。
引导我们的必会救赎我们。
祈祷的力量来自心灵。世界上只有一个心灵,但它被隔断了,就不能发出亮光。我们按着心跪下,开口祈祷,我们的话语上达天父,天父大发慈悲,我们就得欢喜。心灵合一,重新发出久远亮光。
我们用祈祷参与创造。上帝用话语创造世界,我们用话语祈祷,这是相宜的。人的话语里有灵性,开口就透出生命的光,至诚的话语使人圣洁美好。
人因话语得永恒。通过言语相接,灵魂被指引,圣爱流泉浇灌,人就说出神的话语。祈祷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冥想的力量
冥想让人进入忘我境界,无有人生烦恼。
“忘我”不是忘掉我。
“忘我”是忘掉有“忘掉”这回事。
忘我是祈祷的实现,幽静处的冥想是人生最高享受。
冥想之始是止行、止食、止思、入静、入定、入神。
冥想之起是观想,把身体外化,以我观我。
冥想之道是通神,通神即得神通。所谓“神通”不是显现神迹,而是一切正常。瑜伽最高境界是寂然不动,在寂然不动中得飞升。
冥想之法是念佛名。通过不断念想,我就是佛,佛就是我。
冥想之效是身如莲花。莲光罩体,莲香满鼻,莲形无垢,莲心清爽。以青莲之身复入红尘,红尘也成青莲。
冥想的力量来自冥冥之中的保佑。
冥想的力量是借助实在的感官,而非空想空坐。佛形合一,佛心合一,佛国自在眼前。
(一)用本心做人,处世就会不累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味经》)
弘一法师抄的这四句话,出自《金刚三味经》。我们可以看得出,弘一法师特别喜欢这四句话,把它作为了《晚晴集》的开篇。这四句话很关键,可以玩味出诸多意思来。我们把它和弘一法师临终时说的那句著名的话放在一块看,意思更为明显。弘一法师临终时说:“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我们不可以把这四个字看俗了。商人赚到第一笔钱,悲欣交集。男人搞到第一个情人,悲欣交集。政客捞到第一个职位,悲欣交集。如是种种悲欣交集,悲多欣少,两种极端感受交织在一块儿,让人叹息又微笑。弘一所说的悲欣交集不是这样。它只有欣,没有悲,是解脱后的快意,是解脱时的清凉。不是搞来搞去搞到什么,而是通过放弃得到一切。是减法不是加法,是除法不是乘法。1994年,我去黄河源考察,教案踩在冰凉的黄河水中,发现黄河清澈无比,河中鱼儿自由自在,河边的藏民自由自在,一时间,我觉得自己也自由自在。我们的人生好比一条河,你看到本源,发现它原本是清澈的。上天赐给我们生命,原本是让他快乐,但因为人的罪很大,所以痛苦呀。因此要忏悔。人一忏悔,后悔就没有了。这道理好怪,但事实就是那样。你要战胜钱,必须拥有钱;你要战胜性,必须拥有性;你要战胜地位,必须拥有地位。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但你要知道怎样才能战胜,那就是积极寻求本心,在源头得到它,才不会迷失在过程中。弘一法师所写的“悲欣交集”,何等欢快!他所写的“悲”字,不是可悲的“悲”,而是慈悲的“悲”,我们不要搞错了。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这是我们要上的第一堂课,第一个知识。“忏悔”一词最让人心烦,但最管用。
本心,什么叫本心?净空法师是个博学的和尚,他曾解释说:“本心即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教下讲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论》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儒家讲的诚意、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讲的四弘誓愿、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般若心,这都是大乘菩萨的本心。净宗所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是本心。就净宗总括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我统计了一下,博学的净空法师解释“本心”一词一共用了22个“心”,本心很简单,就是本来的心。《孟子》载,齐宣王对孟子说:“寡人有疾,好货好色。”孟子说没关系,与民同乐就是了。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不外齐宣王的结果,不做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要吃饭你要不要解释?人要穿衣服你要不要解释?小孩哇哇大哭找妈妈要不要解释?水流在盘里哗哗响要不要解释?当然不需要解释啦。很多事一解释就完了,很多事是解释坏的。做了就做了,做的对当然好,做错了就要悔过。世上的事就这么简单。孔夫子说颜回“不二过”,意思就是不犯同一个错误。我说“用本心做人,处世就不累”,也是此意。
忏悔即得本心。
一忏悔就得本心。
这个“得”是失而复得的“得”。人人有本心,人人自家失去了,那么就要人人自家找回。
弓失于楚,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弓步出于楚地。黄帝去昆仑山玩,命身边人去找他失去的玄珠,最终得到了。黄帝炼鼎,策龙飞升,他的仙道从哪里来?还是一个“忏悔”。《史记》与《庄子》记载,黄帝本来好杀无度,后来忏悔了,不再杀人,放弃天子之位到崆峒山上修行,最终经广成子点化得以完美自己的人生。前几天《中华辞赋》杂志的编辑打电话问我在《太学赋》的开头就写“伊黄帝之无德兮”什么意思?我说:黄帝本来是有德的黄帝,一杀人就无德了,就成了无德的黄帝,一经悔改,即得本心,又是有德之黄帝了。道家弃杀之道即佛家戒杀之道,二者可以相通。总之,做人要有本心,本心从自己体悟而来,由忏悔而生(痛悔)。一说本心,就是忏悔。一忏悔就得本心,除此别无他法。
最后略说“清凉”。我们的人生一开始心灵是清凉的,身体是清爽的,德性是清洁的,这是“三清”,后来有了“三浊”,就成浊物了。哪三浊?眼睛浑浊,心里污浊,欲望污秽,当然要成浊物了。三清三浊,一定要归于清,否则人生一去不复返矣。很多人是没有人生的,因为他既不是“人”,也没有“生”(生命),只是一堆肉而已。弘一法师引用《金刚三味经》中的话“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作为人生格言,用心良苦,就是让我们不失本心,清凉做人。清凉好啊,夏天谁不盼清凉,但冬天也喜欢清凉的人是真正得到人生的人。此为大境界。
(二)大家欢喜,事情就成了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佛弟子的菩萨如果能随顺众生,跟着大家走,就可以跟着诸佛走。如果能服侍大家,就可以服侍如来。如果能让大家欢喜,就可以让一切如来欢喜。
“随顺”指随喜、顺众。“供养”指施舍奉献。“承事”指承担服侍。“一切如来”就是指众生。众生都成佛,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如来,因此称一切如来。
弘一法师本是南方人氏,出生于天津盐商人家。他母亲自小宠爱他,读书、游学,任由他随意游浪。他东渡日本,观鉴真大师遗迹,顿生向佛之意。归国后与革命党人来往甚密,曾入南社,与诸君子日夜唱酬。民国建立后,“我厌繁华,繁华厌我”,乃剃度出家。今日回想当日剃头光景,头皮犹觉清凉。
好一句“我厌繁华,繁华厌我”。“厌”字又怎解?世人相处,为何生厌?
人人都有欢喜心,男女相悦,母子相依,朋友共事,家国兴盛,都自然有欢喜。不过除此之外,另有一种欢喜,我试言之。“杨柳岸晓风残月”,此情极苦,不能得欢喜。因此我们反过来知道,“缠缠绵绵”是“欢欢喜喜”之大敌,“痛痛快快”才是“欢欢喜喜”之真谛。弘一法师身处繁华之中,突然挥手斩断情缘,这是大欢喜。
弘一有个好朋友,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革命和尚”“多情和尚”“混血和尚”“风流和尚”苏曼殊,此人性情与弘一仿佛。二人感情深厚,但世人只知曼殊之多情,不知曼殊之果敢。曼珠的诗:“易水潇潇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何等痛快,何等欢喜。
当你挥手斩断情缘时,对你是解脱,对她是释放,大家都欢喜,何乐而不为。
大家都欢喜,事情就成了。 《 华严经 》 上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因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你让大家都欢喜了,你自己会不开心吗?很多事情之所以不成,是因为还没有欢喜。只要你欢喜起来,那么就有戏。持续欢喜,欢喜到底,事情必能成。小欢喜有小成就,大欢喜有大成就,皆大欢喜有大圆满。弘一一生就是这样大圆满的。先前他忧国忧民,着实干了一阵子,并无多大效果,因此他换了一种活法,他出家去了,而且修的是佛门中最讲清规戒律的律宗。从风流文人到律宗大和尚,这种转变是惊人的。世人只知道“这下他可苦喽”,没想到他内心欢乐得很。他不再从纵欲中得欢乐,反从禁欲中得欢乐。所谓禁欲也不是真正的禁欲,而是老子说的“少私寡欲”。他只限制自己,并不限制别人,因此他的法门人人见了都认为是可行的。弘一内心的欢乐最终成了欢喜。
世上之事必由苦转乐。苦人有二苦:苦心、苦行。你先做苦心人,再做苦行人,那么就没有不能做的事。苦心加上苦行,那么你就欢喜了。
四川泸州方言把女孩子找到男朋友叫“欢喜”,定亲叫“欢喜人户”。“欢喜”二字可不得了,人一欢喜,马上就有了动力,“嗒”的一下点燃断烛,火光来了,热量来了,路就好走了。一辆车好好的停在路上,左看也没坏,右看也没坏,为什么走不了?没油呀!并非没油,是缺了加油的心。你发心就有油,欢喜上路岂不胜于坐在路边石头上浪费时间?因此发心很重要,你发一个欢喜心,什么都好了。一个人欢喜还不成,大家都欢喜事情就旺。商人做生意,大家投缘,你来我往,只要双方一高兴起来,总有些甜头。男女之间一个愁眉苦脸,另一个也不可能兴高采烈,总要大家都愿意才能拥抱在一起。这世上的事说穿了就是一个“愿意”,天大的事只要你愿意,那么谁拿你都没办法。“愿意”从哪里来?因为你“欢喜”。你一欢喜,就生根发芽了;你一欢喜,好事情就主动找你。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大网络,发什么心做什么人,你在这里想一个人,他在千里之外都能收到。如果你投身在众人心里,为众人谋福,那么自然会有众力呵护,事情哪有不成。
弘一法师所录《华严经》本处经文意思就是这样。
(三)不再怨恨意味着可以去爱了
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如果心里有很多怨恨又四处结怨,那么所有的佛菩萨都会看见我。他们应当这样想:为什么这个人又想证菩提(成佛),又有那么多怨恨?这是个大傻瓜,因为他的怨恨,他就身陷苦中不能解脱,又怎么能去救一切众生?
弘一法师手录本段经文,其义为“无恨”,与上两段经文有紧密关联:第一段讲“忏悔”,这是根本;第二段讲“欢喜”,这是根基;本处讲“无恨”,这是根据。三段话一一递生,非常重要。
“忏悔”之为根本,是人性复善。
“欢喜”之为根基,是佛性确立。
“无恨”之为根据,最难得,是“考核过关”。
上天总是照我们心里所信的审判我们,善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毫发不爽。一个人无怨无恨,那么说明他真的有善了,敬天了,在去往天堂的门口他考核过关,可以发门票了。
《 圣经 》 上耶稣基督告诉他的门徒:如果你在祷告时想到与人不和,那么赶紧去与人和好,上天看着你这样是好的。
“恨”,表面上是恨人,其实是恨自已能力不够,运气不好。有了“恨” ,人就会自暴自弃。 《 长恨歌 》的最后一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想想看,这恨原是自家种下的,’与天地没有丝毫关系。前几年我妹妹在大学里做论文,向我问起杨贵妃与唐明皇之事。当时我未回答圆满,今日可以试言之了:唐明皇纳杨贵妃,是公公娶儿媳,乱沦之事,罪孽深重,他们日后的一切苦厄皆由此来,并不怨安禄山也并不怨杨国忠,是他们自己有罪。唐明皇赐死杨贵妃,想自己终结这段孽缘,但他再次犯了大罪:他不应再杀人。你看,大唐帝国的崩溃源自大唐帝王的罪恶,他还有什么可恨的呢?
又比如作《 别赋
》的江淹,谱《黛玉吟》的当今恨红公子是,他们的恨也毫无由来。倒是我们的李后主说的好“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人生免不了有恨,这是人人尽知的,但从这个认识点上不同的人分家了:有索性恨到底的,有索性不再恨任何人的,不一而足。鲁迅属前者,他临死还说:“一个都不原谅。”他不原谅别人同时别人又岂能原谅他?我常读鲁迅的书,随手一翻,被他伤害过的人比比皆是,如杨树达、高长虹、沈从文。在这些被鲁迅伤害过的人中,杨树达一案已被鲁迅自己更正致歉,沈从文一案让沈从文耿耿半世,高长虹最惨,一直生活在“叛师”的阴影中走不出来。善良如鲁迅者也会因恨害人,你说这个“恨”字可不可怕?要是较起真儿来,世上谁又有恨人的资格?谁又不被人恨?
弘一曾给鲁迅一些字,鲁迅很喜欢,但他似乎并没有领悟其中的意思。
弘一为人朴素,面带微笑,是个心中无恨之人。津门大侠霍元甲有个朋友李刚(陈真原型),一直与霍元甲较劲,原因是霍元甲的父亲与李刚的父亲结下了仇。父辈的往事纠缠了两个人好些年,李刚一直要报仇。霍元甲一直感化他,原谅他,李刚还是要报仇。直到霍元甲为国殉难,李刚终于认识到霍元甲是个真正的英雄,反而为霍元甲报了仇。这是一个因恨生爱的故事。代价太大了。我们不愿意看到以死为代价才能化解宿仇,然而除了血,还有什么能洗去那罪?
有的,那就是爱。
你不再怨恨,那么爱就开始了。爱可以化解一切。诸位是否听说过“有人打你的左脸,你把你的右脸也让他打”这话?你是笑他迁、笑他傻、笑他无能,还是感到了这“反常行为”背后的一颗爱心?
是的,很多事情很反常。如果你的对手某一天忽然对你示好,当然要留意,但如果他确实向你真心示好,说不定是和解的机遇。总之,这世界很反常,你自己要正常,并且要主动些。爱就要先爱,这样对得起一颗渴望被爱的心。
《 华严经 》
上说:“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自己都不能解脱的人,怎能解脱他人?庖丁解牛之先,已对自己的灵魂有深入解剖。当你自身解脱了,那么无论见何人、做何事,都能入解脱之境,非常神奇,种种因缘都到眼前,种种发心都到心中,种种意念汇集,就有奇迹发生。
有一次,弘一读《华严经》,心中大彻大悟,他信步走到西湖边,他的学生丰子恺正摆好相机要照一张西湖美景,弘一不知不觉走入他的镜头中,丰子恺自然就把他照下来。弘一继续前行,他的另一个学生刘质平正在湖边推敲谱曲,被一个音乐上的问题卡住了,弘一刚好走到他面前,他的曲子就作完了。弘一再往前行,迎头碰上前来与他相会的弘伞法师,而法师身旁作伴的夏丐尊,二人凑在一处结伴同行。弘一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种种因缘,聚于今日,岂非善念所生?”
无怨无悔,平平淡淡,自然有一番境界。
(四)善待他人等于成全自己
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曰:善哉快论!(《首愣严三味经·依宝王论》节文)
这段话意思是:有一天迦叶对佛陀说:“我们从现在开始,把一切众生当成世尊来对待;如果有轻慢之心,等于伤害自己。”佛陀听了就欢喜说:“这是句痛快话。”
想不到佛陀也喜欢痛快话,想想是没错,佛陀既然做的是度人度己的痛快事,当然喜欢痛快的话。其实人生好简单,要爱就爱,不爱就不爱,想死就去死,只要死得有价值。犹犹豫豫非大丈夫也,吞吞吐吐非爽人也。
那么,迦叶的话有什么痛快的,不就是说要善待他人吗?没错,就这句,是句狠话,爽话,痛快话。我们每天都在心里做选择题:对他好呢,还是对他坏?好又不甘心,坏又不能坏,好好坏坏之间,我们自家先坏了!
人必先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先自伐,然后人伐之。人处世上,都不想被伤害,但伤害往往不请自来,为什么?因为自己站得不正。因为自己站得不正,看别人就歪,其实别人哪里歪了。
善待自己,必善待他人。善待他人,等于成全自己。
(五)忍受即享受
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这话意思是:应该代一切众生忍受低毁屈辱,把不好的事留给自己,把好事让给他人。
此即“爱人如己”之真意,老子日:“不善者吾亦善之。”大概意思都差不多。一切有修炼的人总是代人受过,代人受难,这是福啊,忍受即享受,享受什么?总而言之,代人受过有三大享受:
第一大享受,磨炼心志,受得打,受得屈,方为大丈夫。受屈者不屈,叫屈者越叫越屈,不如默默忍受。《 列子
》上讲了个寓言:从前有个人丢了把斧头,他越看越觉得邻居可疑,邻居无论走路说话都像个小偷。过了几天,他的斧头又找到了,这下他看他的邻居,哈,越看越不像小偷,无论走路说话都正直,清白,毫无瑕疵。你看,当有人怀疑时,那位丢斧之邻可曾有半点委屈,甚至辩解?不,什么也不用,他只管正正常自自然然就可以了,不用叫屈,自然不屈。石头压小草屈不屈?当然屈,但小草叫屈没有?当然没有。小草忙着翻身,哪管叫屈这档子事?我们做人要像小草,命运的石头压下来,什么也别说,只管暗中复原,生长,翻身就是了!在自然界中,有的草活得比石头一长。石头都风化了,石头底下的小草依然茂盛,一代一代,钻出地面。当代诗人屈桂林先生有首诗
《 路边草 》
写得好:“大路旁边草,逢寒亦遇春。枯荣根底壮,潇洒斗风尘。”好一句“枯荣根底壮,潇洒斗风尘”。我们做人就应该“根底壮”,这样才有斗风尘的本钱,才会潇洒起来。古今最屈之人当然是屈原,屈原爱国,却被国君放逐,你说他屈不屈?当然屈。刚开始屈原也受不了,这样叹那样怨,最后他觉悟了,谁也不怨了,写下
《 远游 》
一诗,快意于流浪了。人生说流浪就流浪,有人求流浪而不得,有人流浪一天就想死,有人却流浪得有滋有味。孔夫子周游列国,流浪也。屈原放逐,流浪也。弘一法师东渡日本,流浪也。这三个人得到了流浪真意。至于三毛,看似流浪者,其实未得流浪之趣。你看,她在
《 橄榄树 》 中写道:“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已经流浪了还要问为什么,这就不通了,很多问题一问就死。
我们再来看代人受过的第二大享受:掐灭烦恼,一切问题到我为止就不再纠缠,岂不快哉?
“烦恼”一词佛经上有个术语:“无名”。这个词好,人的烦恼可不就是无名无状的吗?说来就来了,它根本不和你商量。世界上最好的事情直接就来了,最坏的事情也是直接就来了。因此,有智慧的人明白这个世界的突然本性,会从“无名”中看出“有恒”来。孟子所说“恒心”、“恒产”,愿君深思之。佛陀当初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随他父王出行,看路上人来人往,就问这些人都去做什么呢?父王未及答言,旁边有智者说:太子,他们和我们都是各自赶往死路啊!太子因此大悟,知道人生不过如寄,一切说没就没了。太子因此出家,修炼成佛。若干年过去了,曾经潇洒风尘的翩翩浊世佳公子李叔同也出家了,最终入涅梁之境。
前些日子,我去北京怀柔山里看一位师父,到了山门,抬头一看,见匾额上写着“朝阳寺”三字,落款竟为“弘一”,心里很惊喜。进了山门往里走,左边照壁上又是弘一法师墨宝“清修”,便知道此行有缘。我来怀柔山是为写本书酝酿感觉,谁知要有就有,上天安排如此奇妙。我会过了寺中主持明奘法师,然后和他们一起到山前大坝子,在太阳底下欣赏了一场绝对难得一见的“佛门足球对抗赛”,两个寺庙的和尚一起踢球,强身健体,切磋技艺,由山下的天溪庵僧众对此处朝阳寺的僧众居士。朝阳寺的僧众年长,天溪庵的僧众年轻,最终踢了个
,天溪庵大胜朝阳寺,足球场上尘土飞扬,场边居士拉拉队喊成一片。天溪庵的小和尚们得意扬扬,朝阳寺这边领队的明奖法师累得不行,甘拜下风。小和尚们有些狂了,说话渐渐有些放肆,明奘法师不以为忤,我便知道这真是个有修行的和尚。明奖法师好玩,能忍,这都是不得了的修为,不是小事情,
《 梵网经 》
上说:“应代一切众生受毁辱。”明奖法师这边输球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但小和尚们的嘲讽都落在了他的身上,明奖法师亦无辩解,亦无反驳,只是笑。这一笑笑得好,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就是此意。
这代人受过的第三大享受,亦即享受之至极,就是:以我为人,人我合一,此中大有佛意。人与人本在灵里合一,只因肉体分离,便生出许多不合,不爽,如果你知道夏娃不过是亚当的肋骨,一代一代的人其实都出自一个老祖宗,还有什么你呀我的?男女相合,阴阳成矣。朋友相合,事业成矣。家国相合,天下美矣。以我为人,与人共悲喜。以人为我,与我共祸福。自古有福同享极难,有难同当极易,如果你以受难之心享福,以享福之心受难,天下之事岂有难得倒你的?
与人合一,才能得人。
与己合一,才能得己。
代人受过,过斯灭矣!
弘一法师抄此处 《 梵网经 》 经文传世,功德亦大也。
(六)不贪婪就会有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远离那些有贪婪、嫉妒之心的人,能洁净心中的欲望,就像夜晚的月亮没有被乌云遮蔽,清清朗朗,自然有众星围绕。
孔子名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孔子此处讲为政,其实也是在讲为人。
弘一法师是中国佛教律宗的中兴人物,他非常能约束自己,严格照清规戒律走。中国佛门各大宗派旨趣不一,净土宗特别强调念佛的好处,禅宗强调悟性,律宗强调严守清规戒律。这三大宗派里面,修行禅宗的人最多,因为禅宗的魅力实在太大了,它与中国艺术水乳交融,因此学的人多。其实目前我们接触的禅是中国禅,与印度毫无关系,只是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它用内心与外物相印证的方式认识世界,通过快感认识世界,通过心灵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知识。中国人所谓禅的思想,在《
易经 》、甲骨文、孔子、庄子那里都能找到,你在佛经里反而很难找到。我们很熟悉的 《 金刚经 》
那段经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好像很有禅味,其实是汉译的结果,不是佛经原文。关于禅的问题,读者可以参考我的书
《 心灵的盛宴 》
第一卷。现在学佛的人学禅的多,要不就禅净双修,或者禅净秘三修,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像弘一这样的守律和尚呢?
佛门里面浪子多,弘一法师本来是当时最大的浪子之一,突然一天他成了和尚,而且是最守清规戒律的律宗和尚,旁人不解,我心自知,人在各个时期是不能作比较的,但始终有个恒定的东西不会变,当初弘一当浪子觉得舒服,现在当和尚觉得舒服,哪一个是他?都是他,哪一个是真?都是真。今日的清规戒律就是昨日的放浪形骸,昨日的反叛就是今日的归正,到什么山头说什么话,到什么年龄留什么发,进人和尚的境界那就寸草不留。守清规戒律不容易呀,但其中有乐趣。
人无贪心、,自然就有,人的幸福不是你伸手能拿到的,你的手即使再长也没用,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你的前方,你的手再长也抓不到,他总是从你梦想不到的角度出现。从根本意义上讲,幸福就是毛毛雨,会从天上掉下来,我们的人生幸福全由运化所赐,不是你凭一个贪字所能贪到的,“贪”字怎么写?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贝”,意思是今天的钱财,贝者财也,古时侯用贝壳当货币,“钱”字又通“泉”字,所有的钱都会像泉水一样溜走,真是太形象了,任何钱财也好,其他宝贝东西也好,我们都不可能永久拥有它,因为我们自己也不过是一物,物怎么拥有物?东西怎么拥有东西?因此,认识到我们的身体也不过是一个必然朽坏的东西,便可舍弃对世间事物的贪求。
贪财之人财必弃之。
贪花之人花必厌之。
恋位之人位必杀之。
佛陀当初不当太子要当和尚,弘一法师当初不当公子要当和尚,都是因为认识了“戒贪”这一宝贵道理,会守规矩才能打破规矩,成就一个人自由梦想的正是清规戒律。
(七)何必临死都恨人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弘一法师手录 《 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能解脱生死,是因为他贪欲太深的缘故,他一定要把怨恨带到坟包里去,白白地受了那么多的苦,何苦来哉!
人是容易人魔的,佛家所讲“酒色气财都是魔”,都要好好对付,一不留神你就完了。酒魔让人发狂,先是让你身体高兴得要死,然后让你身体难受得要死,最后把你的身体摧残得就真的死了。四大魔中最后之魔是财魔,即俗称的“财迷心窍”,这个魔大,是个大魔头,古训“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一点总算还有人能做到,但比起弘一法师那一代人还差得很远。弘一法师最佩服的就是印光法师,常用印光法师的故事来教化僧众,印光法师声望地位都很高,是个庙里的住持,可他生活极其简朴,弟子与信徒供奉的食物财物一概不要,如果不是顾及庙里的脸面,他连架装的行头都不想穿,一件灰不溜秋的袍子伴随他多年,舍不得扔。有个外国和尚,穿得热闹,带得热闹,跟从也热闹,兴冲冲从东南亚跑过来,一见印光好冷清,这哪像住持的屋子啊!小房间里只有一床一桌,连椅一子都没有。关于印光法师的屋子有好多典故。据说他在自己屋里从来不杀虫,说是自己该受虫子的监督,后来他越修越好,虫子也就没有了。印光的床有床有板,有褥有垫,有被有枕,就是没有蚊帐,每到夏天就喂蚊子,他越修越好,后来蚊子也就没了。我在这里不说印光的神通,而是像弘一一样赞美他的简朴。人要是过不了金钱这一关,当了和尚也会成为一个贪财的和尚。
酒色气财四大魔中,最要命的是一个“气”字,多少人毁在这个字上,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一个陈圆圆,虽说把李自成卖了,最后自己也被人家收了。耍手段斗气斗狠,何时是终了。孙武用一生的心眼写了一部《
》献给他的老板吴王,最后人家还是不要他,一脚把他蹬了,孙武人称的“兵圣”,可被人家蹬了自己还是毫无办法,你看他的兵书看得看不得,有用没有用?可笑很多人还把《孙子兵法》奉若神明,以为通达此书,万事不求。其实,世上事理岂能皆穷于计?还是多读些圣贤们的修身养性之书吧!佛经、四书五经都可以读,
《 古兰经 》
很好。他们不教你怎么斗气斗狠,而是教你怎样收心练性,这是好的。可怜孙武死了以后,唉,他的后代孙膑也犯了相同的错误,也写了一部兵法,也一生与人斗气,开始脚被人家砍掉了,结果命也送掉了。虽说捞了一个庞涓垫背,到底对他没什么好处。
人有气就有一怨,人有怨就有恨,人有恨就有死,人们常说“我恨死你了”,他确实想你死,恨字本身就带有死亡的气息,诅咒之言慎勿出口,人处世上发心要善,善自然亲近自己。
(八)用短暂的人生做一件永久的事情
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人的身体就像闪电一样短暂,就像乾闼婆城(佛经里讲的一座空虚之城),为什么要对别人生出那么久的怨恨呢?
这段经文是接着上一段讲的,都是说要“去执去怨”,我仰也接着再讲。
中国有个四大名著,这四大名著是从数不清的长篇小说经典里面挑出来放在一起的,它们如此深入人心,这显然有他的道理。那么四大名著是怎样评出来的呢?又按照什么标准来评呢?也许它是按照佛门的标准评出来的,四个故事就是四个寓言,四本书分别代表了酒色气财,合起来就是对“去执”一道的具体阐释,对人生升华的寄托。四大名著放在一块儿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其寓意在此,下面分叙。
《水浒传》 ― 酒
《红楼梦》 ― 色
《三国演义》 ― 气
《西游记》 ― 财
《水浒传》讲了一个“酒”字,梁山英雄的名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快活呀,好快活呀,真的快活吗?真的很快活。但能快活多久呢?显然也就一下半下,快活不了多久。整部《水浒传》都在讲酒精的作用,酒鬼的一下场,好酒的人他的命就像酒一样随时蒸发。十年女儿红,瞬间随女儿化去;三碗透瓶香,瞬息散为英雄热血。世人都以为酒藏得越久越好,谁想到那是毒药,一瓶酒在地里埋上个一百年,拿出来还能毒死人。水浒英雄喝酒斗气,亡命天涯,表面上他们替天行道的行为很有正义感,其实是内心的恶念驱使他们干这干那,他们拼命喝喝喝,杀杀杀,他们只能喝喝喝,杀杀杀要,停不下来。武松喝了酒,要打虎;李逢喝了酒,要杀人;时迁喝了洒,要放火偷盗;宋江喝了酒,要题反诗当皇帝,这伙人全是酒给害的,最后果不其然,投降以后,他们就被皇帝赐下毒酒药死了。好酒的人必然死在酒上,好什么死于什么,你见过一个不被酒害的酒徒吗?唐朝杜甫写了一首《酒中八仙歌》,李白大名赫赫其中,李白这个酒鬼,最后因喝酒喝死了,
只留下上千首酒气冲天的诗让人读,可不慎哉。水浒英雄生于酒死于酒。《水浒传》就讲了一个酒的害处啊。
《红楼梦》讲了一个“色”字,讲了“色”的害处,很多人觉得《红楼梦》比《金瓶梅》好,其实两本书意思都一样,都讲要戒色。我常对人言,《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比《金瓶梅》里的西门庆还坏,西门庆死在女人手上,贾宝玉让女人死在他手上,尤其让人吃惊的是专杀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他奶奶被他气死了,他爹经常被他气晕,据统计,因宝玉而死的人就有林黛玉、晴雯、金钏三人。有人说金钏不是贾宝玉杀的,试想贾宝玉不调戏她,金钏又怎么会死?贾宝玉见色起心,作孽呀!最后双方都很苦,但还要这么干下去,金钏死了,贾宝玉又打起她妹妹玉钏的主意,色字当头上一把刀,杀了人自己也难逃,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人琴俱亡,占便宜的最终发现也不便宜,吃亏的永远翻不了身,男女之事岂有回头路,念一声佛你就清净了。
《红楼梦》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来说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讲“酒”,《红楼梦》讲“色”,《三国演义》讲了一个“气”字,三国英雄斗气斗狠,斗智斗勇,《三国演义》杀气冲天,怨气沸腾,迷漫-股死亡气息。宿命呀宿命,不在宿命中爆发,就在宿命中灭亡。刘备深深知道这一点,在与关羽、张飞结拜的时候就忍不住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说到“死”字,他们就亲切;说到“生”字,他们就藐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说来说去都是一个气字,一生气人就干起来了,三国乃斗气之史也。开始时,刘备、曹操和和气气还是哥们儿,到后来互相死掐,伤了和气毁了元气,为什么呀,都想当皇帝呗。他们都很傻,不知道皇帝本来就是受气包。没有不是受气包的皇帝,没有不焦头烂额的大老板。《老子》说:“受国之垢,是为社樱主。”
意思就是说你要集天下的污垢于一身才能当皇帝,说通俗一点就是受得天下气才能当天下主,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可怜刘备、曹操还抢着当皇帝,傻不傻呀!后来关羽被孙权杀了,刘备气疯也死了。智慧如诸葛亮,嫌刘备、曹操斗气还不够,也来凑热闹,他气死了周瑜,骂死了王朗,最后自己也被司马懿气死了。莫生气、莫生气,才是真正的英雄。佛家对-个“气”字讲得最透,慧能与神秀斗法,慧能胜出,因为他没火气。一个人做到没火气没脾气,那么他就有浩然正气,孟子是也!谭嗣同也是!谭嗣同被杀于北京菜市口,老百姓都把他当反贼看,不把他当英雄看,一路朝他扔鸡蛋吐口水,谭嗣同并不奢求被人理解,从容就义,吟诗一首
: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好的教科书,让我们知道斗气之害,千万不要说谁对谁错,气一上来你自己就是魔鬼。
《西游记》讲了一个“财”字,抢财是斗气的目的,气和财是连在一起的,这个财不是通俗意义的财宝,实指地盘,孙悟空想当美猴王,自认为有才,什么都不缺,他以为他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可以永远享受下去,孙悟空太短视了,眼界太低了,他那点财在佛祖面前算什么。他从石头里生出来,最后又被压到石头底下,老天爷能生他就能收他,人不过是光光的有什么才。整部《西游记》真正最后得宝的“大财主”是唐僧,他取到了想要的佛经,跟着他的人也鸡犬飞升了。唐僧的财从哪里来?从苦处来,九九八十一难不是那样轻巧,他不把自己当财主,才是财主的境界呀。
四大名著分别讲了“酒色气财”的坏处,我们可以引以为戒,不可小看呀。人的一生太短暂,用短暂的一生做一件永久的事情,凭什么?凭我们内在的信念就能战胜外在世界。“酒色气财”虽然美好,又怎么比得过无欲无求的清爽生活,“爽”字怎么写?爽字四个&,
&&&& ,你&掉了“酒色气财”,就真的爽了。
(九)别让生气毁了你的心
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这段经一义的意思是:生气的害处在于它能把一切善法(佛法)都破坏掉,坏掉一个人的好名声,让你今生后世人家都不喜欢你。
上一篇我们详述了酒色气财之害,此处还接着讲生气的害处,可见弘一法师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他接连抄录了好几条经文,专讲生气之害,意在使人从生气的阴影中走出,从迷乱中觉悟。
人一生气,魔鬼就入了你的心,连佛法都对此束手无策,可见魔性之深。《圣经》上讲,魔鬼像一头咆哮的狮子,时刻寻找可以吞噬之人。好了,你一生气他可高兴了,马上把你吞噬掉,人心就变成了兽心,人的行为就变成了兽的行为,见人灭人,见佛灭佛,并且还自命英雄,充满了所谓的正义感。其实哪里是那样,你自己入了魔,自己看不出,难道别人也看不出吗?有的人辛辛苦苦积攒好名声,突然因为什么事大发雷霆,灭这灭那,伤害太大,收拾不了,好名声毁于一旦。《三国演义》中刘备入蜀,刚开始和刘璋关系还挺好,称兄道弟,后来突然发火把关系给破坏了,刘璋再也不相信他,只能硬来,折了庞统,大伤元气,虽然最终还是拿下了,到底没能长久,俗话说得好“杀人-千,自损八百
。”气冲上焦,小心瞎了眼。
生气是魔怔,小孩子生起气来都敢拿刀舞杖,大人生气杀个把人不成问题,一个人生气叫冒火,两个人生气叫放火,,三个人生气叫失火,不愿意提前毁灭的人,还是莫要生气为佳。佛家把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称为“火宅”,意思是火中的房子。火中的房子住得住不得?当然住不得,谁住谁死;如果你是个宇航员,从外星返回地球,穿过大气层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家园大气沸腾,随时将要燃烧爆炸,如果你是个石油勘探员,用机器钻到地底万米之深,你会发现地底岩浆喷涌,随时会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有啥稀奇,我们的家园天上地下都是火,这两把火还不够,人的心里再加把火那就全了。
佛门灭火之道,简单来说就是“不是水灭火,而是火目灭”。不是报了仇我就不杀了,而是现在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任何拿刀的手都是脏的,任何踩过人脸的脚都是有罪的,但是剁手剁脚也没用,人的眼神都能毒死人,任何话都可能烧死人,别说死了就没事了,很多人死了他的冤气杀气还可以杀人,人们一提到他的名字就好像看到太阳变黑,月亮变红。
桓温名言:“大丈夫纵不能留芳千古,亦必遗臭万年。”这算什么大丈夫,小丈夫都不是。人每天都生气,走在大街上你会看见很多人的表情处于随时爆发的状态,你坐车两句话不合就有人干起来了,你走路四处是防备的眼神,大家都瞧不起人,积怨之深,随时引爆地球。这是一个强人称霸的世界,人们都以能力自夸,在此我却要说,没有能力的人是人类的希望。
佛门灭火之道便是“无能”二字。我无能我不搞事,我无能我不妄求,我无常我不相信永远的好事,因此好也过,歹也过,好好歹歹都能过。
弘一法师挥挥手告别了热火朝天的南社诸君子,回到他的庙里面,泡杯茶,读读经,享受清静,他也不是没火气了,而是用正念正觉把邪火魔性按捺下去,再用忘怀大法把它化为乌有,再大的火到后面也不过是一缕烟!
(十)欲望少一点,收获大一点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欲望少的人,自然会坦然无惧,做事游刃有余,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佛遗教经》在浩如烟海的佛家经典里面很特别很重要,是佛陀如寂前的“临终遗言”,非常珍贵。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曾用正楷手抄 《 佛遗教经 》传世,弘一法师也非常重视《佛遗教经》
的学习,曾手抄《佛巡教经》的经文片断,恭书赠人,本段经文即是其中之一。
人的欲望少一点,收获就大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欲望能遮蔽人的眼睛,你满世界嚷嚷“我要我要”,究克要什么自己都不晓得。你把大包小包的东西塞给一个瞎子,他还是不满足,因为他连到手的是什么都弄不清呀。刚开始他还能这样摸摸,那样敲敲,到后来他彻底被明明在手边却茫然不可知的东西给彻底整迷了,搞怕了,索性什么都不敢要,扔的满地都是。我们不要骂瞎子,瞎子是对的,他不要那么多,他只要光明。《圣经》上的那个瞎子,被耶稣基督开了眼,从此以后不再贪求世上的一切,因为他已经什么都有了。
“有”字怎么写?“有”字古时候写作“有”,是个会意字,上边一只手,底下一个月,意思就是向月亮要光明,看见月亮就美了,想到月亮就不福了,这就叫“有”。上天给我们的世界丰丰满满,什么都不缺,太阳月亮生来就有,如果连这个都不叫“有”,我就不知道什么叫“有”了。这世上确有一种人嫌这不够那不够,小时候他跟他的父亲嚷嚷“给我买别墅”,在长大一点,立下雄心壮志:我要上大学,我要当大官,我要赚大钱。再过些时候连这个都不能满足他了,只能去当大盗了。人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堕落的,吃饱了还要活活撑死,全因一个“贪”字。还有一些人的要求稀奇古怪,处处为难上天,他觉得白天出太阳,晚上出月亮还不过瘾,非得要太阳月亮一起为他出现。武则天就是这种人,她给自己起了个名叫“武曌”,“曌”的意思就是说日月同时当空照,“武曌”,你看她把自己当上天了,想怎样就怎样。太阳月亮不可能同时为谁出现,秦皇汉武想长生不老,武则天想驱使如约为她服务,多天真。人虚妄久了不然发疯,武则天最后连自己的儿女都要杀,非人也。
隋炀帝想去扬州看琼花,看到花没开就下圣旨让花马上开放,那琼花当然不会为他开放。隋炀帝一气之下把琼花连根拔除,可这又有什么用呢?隋炀帝到死都没有看到琼花开放的样子,在他死后琼花却发了芽,一代一代传下来,满天下都看见了。
弘一法师有两句诗写得好,“少年贪花花不至,老来无事花满枝”,这两句诗有个故事。弘一法师年轻的时候,喜欢梅花,屋前屋后栽了许许多多,可说来也怪,树虽然活了,就是不开花,等他彻底放弃了看花的念头,荏苒数十年过去,公子变和尚了,突然有一天,他在一座庙里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梅花。
(十一)不为恶则恶不为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弘一法师一手录《有部律》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言语、意念都不造恶,不对别人生气(有情,佛经指人),只要你能够把自己思想摆正,欲望自然就空了,再也不会去主动做无益之事,自己找苦吃。
《有部律》这部经书是中国佛教律宗经典,弘一法师平时诵读最多,此处经文直指修行之人觉悟核心,要好好研究。所谓“身、语、意业不造恶”,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言语、意念都不能造恶。身体造恶指肢体冲突、手脚犯贱、贪吃贪睡,眼看歪门,脚行邪道。凡是我们的身体干的坏事我们自己都要负责任,你不是有手吗?手可以拿刀;你不是有脚吗?脚可以踢人。这样,身体成为我们的帮凶,我们非得要把他的功能使用尽才肯甘心。一句话,把身体往死里整。苏东坡有两句诗:“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现代人身心分裂,把心扔出身外,把身体卖给魔鬼,就像浮士德一样。我们的身体犯罪是因为我们的心犯罪,发一颗善心,恶就没有了。本书宣讲弘一法师做人的善道,无非是说发善心而已。
修行之人说话很重要,言语造孽甚于身体。有的人吃斋念佛,还不杀生,但别人对他哇哇哇骂的时候,他也哇哇哇地回骂,那也造孽了。口孽甚于身孽,因为身体犯罪是看得见的,言语犯罪却伤人于无形。鲁迅曾批判过中国人“老子天下第一”的阿Q心理,但就是这位鲁迅先生他却又谦逊过,乃至自卑,比如他曾对朋友说:“至于诺贝尔赏金(原文即“赏金”)梁启超不配,我也不配。”不就是个诺贝尔奖吗?鲁迅在这里未免把它看得太高。言语自卑也是口孽,因为他能消极一大片。很多人不是自大就是自卑,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说一句正常的话?
与身孽、口孽相比,最严重的是我们的意念犯罪,即佛家讲的心孽。心孽比什么都严重,我们的身体、言语犯罪都从这里来。《圣经》上耶稣基督说:看见了女人心里犯奸淫的人已经在奸淫了。想想是这个道理,人心是一面镜子,心里有事身体迟早也会有事。你看我们的念头动得动不得?
“春风多情门前过,我自不动任婆婆。”弘一法师这两句诗好得很,只要你不动念自然没事。今心为“念”,那什么叫“今心”呢?“今心”就是今天的“心”。
弘一法师出家之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本来叫李叔同,改名叫李婴,婴儿的“婴”,他明白做人要当婴儿才好,当了婴儿什么都有了,有此一悟,他果然就受用无穷。
(十二)看得破名利才是名人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名与利是愚人所喜好的,名利能损害佛法的功效,像一把利剑把人杀死。
看得破名利才是名人,我在这里讲的名人,不是常说的名人,而是指真正有名字的人,大写的人,重生的人,得救的人。《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被唐僧救了,还给他起了个名叫孙悟空,这下可高兴了,满山遍野大喊大叫:“我有名字了!我有名字了!”什么叫名字?短短几个字,名号的背后意味着有能力者对我们生命的命名,是我们存在的证明,生活的印记,人是从名字开始漫长一生的,连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也不例外。孙悟空本来给自己取了个名叫“美猴王”,除了那群猴子,谁认他是王?人不能自己给自己命名,大家都说好才算是。
刚开始的时候,名利是好的,士兵为了祖国的荣誉,商人为了家族的利益,他们去拼搏这是好的,但拼着拼着味道就一变了,名利成了毒药、鸦片。
弘一法师真正是能看破名利的人,他出生富商家庭,懂得“利”字;他曾留洋日本,风光得很,懂得一个“名”字。人家羡慕他,不是羡慕他的人,而是羡慕他的名和利。当他全盛时,多少人想从他身上得到好处,没想到弘一扔掉了名与利,要回了自己的人,那些围着他转的人当然不满意,但真正爱他的明友们是能够理解的。名利绝对是一个大陷阱,猎人诱杀野兽的常用手段就是在夹子上放块肉,欢迎你来。名利这块肉不好吃啊,野兽也不好当啊,没有不被野兽吃掉的野兽。你眼前的肉越大,肉底下的夹于就越大。设陷阱的是猎人,撒网的是渔人,给你名利好处的是高人。这种高人坏透了,但他在那个位置上你也拿他没办法,但是你如果不吃他的肉,他就利用不到你,还是吃“素”好啊。
弘一法师爱看《红楼梦》,常用它来告诉弟子们要断然抛弃名利,否则难逃尴尬下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何等威风,但他们忘了名利是皇帝给的,皇帝可以随时收回。皇帝的名利又是谁给的呢?老天爷给的,当然老天爷也可以随时收回。世界上最不长久的就是名利,偏偏有人以为它最长久。你要是真好名利就应该去好大名利,为国家民族做点事情,为人类做点事情,大家自然就会记住你。但是你要舍得,甚至有可能牺牲自己,这太难了,几乎不可能。但世界上的确有这种人。我们应该抓紧他的手,再不放开,真正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有的事业也是轰轰烈烈的,魔鬼的做法也很激情,魔鬼的人生也很精彩,魔鬼的名气比谁都大。真正做事业的人不行魔道,行正道,自然能做出大名堂。说到这里我跟大家聊一个人,那就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谢安。谢安隐居东山很多年,最终东山再起,击败了当时的两个大魔头:一个就是扬言要“投鞭断流”的前秦天王苻坚,另一个就是说过不怕遗臭万年的桓温。这两个人都是大魔头,有一个足以危害天下,何况两个。但谢安行的是正道,用的是善法,再加上老天爷的助力,手下人心齐,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符坚百万大军。我在此并不是说谢安的谋略有多高,而是说他走正道、行善法,这是成功的关键。连我们的诗仙李白也忍不住写诗赞叹:“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谢安的名气太大了!
有时候我们要名气大,才能做成一些事,名气小了没号召力,赵朴初先生和南怀瑾先生用他们的名气做了很多好事,这很好。有时候名气也没效果,名人难当,此中利害须权衡。
弘一法师是中国名气最大的和尚之一,他这个名气好,他的名气吸引我们了解佛法,深入艺术,有益于我们的人生。
(十三)一切诱惑的本质是诱杀&
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智者大师)
弘一法师手录智者大师这段话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都能引诱凡夫俗子,让他欲罢不能,一直到死。
智者大师是弘一尊敬的一个和尚,智者大师的话一针见血、深人佛理。从本篇起,弘一不再抄录佛经,而是直接把一些有修行的和尚说的格言抄下来,咀英嚼华,得其三味矣。
所谓“色声香味触”,即佛经讲的五种做人障碍,分别指色的诱惑,音乐的诱惑,香气的诱惑,口味的诱惑,触感的诱惑。这五种诱惑,诱人至死,正如《老子》说得好,“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能令人心发狂”。
一切诱惑的本质是诱杀,它诱惑你是想杀了你。世上的诱惑层出不穷,一沾一个死。好酒的死在酒上,好烟的死在烟上,好色的当然死在色上,临死前他还叫屈,我还没好够呢!什么叫“够”?世上的东西都是循环产生的,你跟着他转圈圈,永远是狗咬自己的尾巴,够不着。此中困镜,佛法谓之“轮回”。
“轮回”之苦,人人都要受一遭。上辈人造的孽下辈人接着造,人生下来就得还债,并且还要不断地欠债,没完没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你会发现一切都在重复。表面光鲜的里面可能已经臭了,人是外强中干的,谁都不敢嘴硬,说自己有多坚强。口口声声的爱国者,他的信念可能瞬间崩溃,变为卖国者。今天下跪求婚的忠贞男人,明天就可能把这个把戏在别处上演。我认识一个人就是这样搞的,他长得帅,家里有点小钱,为了向某某富家之女求婚,毫不犹豫抛弃多年的女朋友,搞了一场大大的行为艺术,他请电视台的朋友拍下他在大街上当众下跪求婚的感人场景,引起很多人的艳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啊,佛经谓之“臭皮囊”。
人处世上,不受诱惑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诱惑的态度。有人喜欢诱惑,享受诱惑,这是他的本事,西晋大富豪王凯家里的厕所都豪华得像宫殿,客人如厕,美女伺候,更衣而出。商封王用人体当板凳,享受大了,最终被周武王把脑袋割下来穿在白旗上。谁不喜欢享受,过火了就成为难受,佛经谓之“受享”,意思是说你要承受你的享受,享受之前你先要看受得起受不起。慈禧一百零八道菜开饭,你说她受得起吗?她肯定要说受得起。不但如此,她还敢把军费拿去修她的皇家乐园颐和园,还扮观音,自称老佛爷,香花素果供奉,佛门没有这种人。
我们多读佛经很有好处,很多佛经深入研究人生的方方面面,探讨万物起源,事情的来由。此处智者大师所讲即从佛经而来,详细探讨诱惑的根源、本质与过程,值得思索。
“色”,指本色,世界上每样东西颜色都不一样,颜色是他成物的标志,什么颜色什么东西。颜色越深,死亡越近,颜色越浅,越有生命,没颜色你就成了空气与水,那是了不得的人生境界。老子说“上善若水”
佛经说四大皆空,空空地没有颜色好哇,有一色就有千色万色,最后就涂抹得黑了。我曾说男人好色是本色,没错这是本色,但是所有的本色都会变质,最后成稀泥,你把很多有本色的人放在一起,他们就没本色了。三个好女人放一起可能变成坏女人,三个好男人放在一起说不定就一起变坏了,我们都在大染缸中酱来酱去,这就叫本色。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认准贵人,发现菩萨,跟着他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莲花怎样出淤泥而不染?全是莲子的力量,这颗莲子在我们心中,佛经谓之“善根”。
“声”,指音乐,最好的音乐就是没有音乐,静默中聆听天籁,它并不以旋律打动人,更不以淫声浪语诱惑人,它只用简单的本来声响拨动你内心最深处的琴弦,最好的音乐不是听别人弹琴,而是把自己当琴,让上苍之手来轻轻拨动。
“香”,真水无香,最香的香是冷香。
“味”,指饮食滋味,世上没有不败胃口的美食家,也没有不舌头麻木的品酒师,厨师吃什么都没胃口,理发师看谁的头发都是乱草,警察看谁都像犯人,犯人看谁都像警察。什么叫滋味?这就叫滋味。酸甜苦辣,草木皆兵。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苦人吃一嘴巴的白糖还是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界上的糖本来就是苦的。菜放多了味精就没味,人吃多了甜头就有苦头,如果一个人让你败胃口,说明你从前太在意他了。
“触”,触觉的诱惑是最大诱惑,摸东摸西就会断手断脚,老虎屁股摸不得,太岁头上不能动土,人生总该有些禁忌才好。
佛法万千,只是一个劝人猛回头,弘一法师回头了,你呢?
(十四)愤怒是愤怒者的坟墓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愤怒是我们得不到佛法的根本原因,是使我们坠入恶道的缘故,是法乐(指超脱的喜悦)的冤家,是偷走我们善心的大强盗,是种种恶言恶语的仓库。
关于愤怒之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让人心里不爽,非要行动不可;中间阶段,让人暴跳如雷,恼羞成怒;最后阶段,彻底发狂收不住了,酿成不可收拾之烂事、糗事、肮脏事、恶心事,人生的战场谁来打扫?谁都不愿意打扫,大家把地方搞臭了,又换一个地方。愤怒者都以正义自诩,其实都是邪恶,怒火一上来谁还分得清谁是谁。
愤怒是愤怒者的坟墓,自己是自己的掘墓人。弘一法师手抄智者大师的这句话意在为何?教训别人不要愤怒吗?不,是告诫自己不要愤怒。弘一身处民国,他看着很多人跟着别人争斗,争着去当炮灰,心里就叹息,但他也只能关起门来修炼自己,又怎能去加入愤怒者的行列?愤怒者总有愤怒不下去的那一天,到底还是一一回头。自古愤怒出诗人,但愤怒不是诗人的全部。鲁迅说的好,陶渊明既有“刑天舞干戚”这样金刚怒目式的诗句,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绚烂归于平淡,这才是真正的诗歌。
弘一法师曾对他的弟子讲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由晋入宋以后隐居不仕,独与庐山僧慧远相交。这个慧远是个有修行的大和尚,十年不出虎溪。慧远喜欢和陶渊明来往,两个人都平平淡淡地,极好相处,他们还有一个朋友,就是当时最有名气的诗人谢灵运。谢灵运人称“谢康乐”,在晋朝为官,世袭为“康乐公”,入宋以后爵位变低了,其实还是个大官,但他不满意呀,到处发他的贵族脾气,出门游玩一大帮人前呼后拥,人家告他谋反就被杀掉了。谢灵运的诗写得好,曾经骄傲地说:“天下的才气只有十斗,曹子建占了八斗(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我谢灵运占一斗,还有一斗天下人分去。”其狂若此。谢灵运说这番话的时候,陶渊明也在身边,这两个人都是难分高下的大诗人,不过陶渊明修养好,任他说。慧远会看相,曾说谢灵运身上有杀气,朋友们都觉得不以为然,因为谢灵运这个人虽然狂点,对人却再好不过了,并没有半点杀气。后来谢灵运被杀掉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慧远说他身上有杀气,不是要去杀人的杀气,而是快被杀的杀气。愤怒是愤怒者的坟墓,愤怒加骄傲就是死路。
(十五)少教训人是最深刻的教训 &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
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
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维。
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
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
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
(道宣律师)
这段诗文的意思是:我们普通人学道,只可自己内心知道。如果冒冒然去跟他人说,他人反而易生诽谤。多看事少说话,人稳重,品德就能修成。远离众人,在安静的地方独自静坐,打坐就要有打坐的模样,思维要起正念,你只需要盯着自己就可以了,嘴巴千万不要说别人的长短,管好舌头少发议论,一颗默然的心,柔软而不刚硬。无智无欲就像聋子哑巴,内心却得了莫大的好处。头陀(修行者)喜欢闲静,师兄弟一起进步,精修,不能懈惰了。
道宣律师这首诗写得好,弘一喜欢,我也喜欢。
“凡夫学道法”,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认识到自己很普通、很平常,还是学道的根本,如果你牛气冲天的去见师父,还能指望他能传什么给你尔。因此老师教徒弟,势必先打掉他的锐气,经理对员工,不妨先让他抹桌子扫地,将军对士兵,当然要求服从而已。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修行者以柔顺为美德。孙悟空刚开始的时候,跟菩提祖师学道,表面上老实,转眼就翻了天,谁都想当英雄,真正的英雄想当凡夫。
“唯可心自知”,自己懂自弓,自己明白自己,自己善待自己,自己认识自己。我们是有灵性的,脑袋接天,脚板接地,天、地、人谓之“三才”,缺一不可。我们修行,首先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我们太独特了,太宝贵了,生下来便有用处。你且闭目内观,自有光明。
“造次向他道” ,
“他”指他人,“造次向他道”指贸然跟人说这说那,这不好。有些事自己明白就可以了,不能说,更不能多。一朵花插在瓶子里多好看,两朵三朵就满了,七朵八朵就乱了,一大把就形成了掩埋之势。弘一法师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虚心学习日本花道,受用无穷。回国后他的房间里永远只有一瓶一花。
“他即反生诽” ,
“诽”指诽谤、低毁。“他即反生诽”意思是别人听了你的话反而说你不好,这不怪别人,怪你自己。不说就什么事都没有。
“谛观少言说” ,
“谛观”是佛家语,指静虑内观。睁着眼睛叫做看,闭着眼睛叫做见,一遍一遍就叫观,观者又见也。曾经有的再次发现叫做见,我们做一个发现者足矣。今年初春我到北京怀柔山里去见明奖法师,送给他一本我主编的《中国诗词》,明奖法师一翻就翻到我在宣言里说的那几句话:“我们不是创新者,我们是复兴者。我们不能创造什么,但我们可以复兴什么。这个世界遗忘什么,我们就复兴什么。”大家会心一笑。
“人重德能成”,孔子说,“人不重则不威。” 也是这个意思,“重”当然不是指身体重,而是指气象庄严,言语庄重。
“远众近静处”,修道之人要远离众人,静处独处。今天远离众人,是为了明天更好地亲近众人。关键是自家要在暗中整明白一切事情。不明不白只能不上不下,弄得不好还不三不四,因此要想引领众人,先要深知众人之道。众人之道即我之道,把自己整明白了,一切都明白。
“端坐正思维”, 端坐指打坐的时候要坐端正。歪歪扭扭,松松垮垮,这是睡觉不是打坐,
“坐禅”之法首先是端正身体与意念。弘一法师坐相庄严,根本不用讲经说法,很多人看他一眼就想拜他为师。
“但自观身行”,你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身体、行为,不用在乎别人怎么说。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其实公婆都没有理,因为理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靠行。但是你明知他们没有理,也不要参与别人的话,否则你一开口也没理了,任公公婆婆去说吧,其实这是他们的乐趣,外人哪里懂,又哪需要你帮腔?
“口勿说他短”,不要说人长短,须知长的也不长,短的也不短,如果你看见穿长衫的就说“好长啊”,那就错了,矮个子也可以穿长衫,朱自清比较矮,弘一法师也很矮,他们都喜欢穿长衫,矮人穿长衫,究竟长不长?答案是别人穿衣服不用你管。如果你看见别人短打扮就说“好短啊”,那也错了,因为短打扮的人偏能走长路。
“结舌少论量”,管好舌头,少发议论,连赞扬的话也要少说,夸人往往是害人,是将人的军,是心怀叵测,是别有用心。屠夫夸猪肥,是想杀它;马帮夸马壮,是想赶它。连夸奖的话都藏刀子,世上还有件么话敢轻信,敢轻说。
&“默然心柔软”,“柔软”一词好啊,心软的人才能做硬事。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心最软,普度众生。弘一法师曾倾其所有,救济灾民,煮粥给大家伙喝,粥软,他的心也是软的。很多人自夸有一颗石头心,金属心,其实一敲就碎了。世界上最耐得住打击的就是一颗柔软的心。
&“无知若聋盲”,无知的人就像又聋又盲一样,他真的无知吗?只不过大智若愚罢了。大智若愚是人生境界,比玩弄聪明的活得长久,《红楼梦》上有个跛足道士,贾雨村升官的时候路上碰见他,罢官的时侯路上碰到他,三起三落他还坐在那里,反而为贾雨村贾老爷指点迷津。
“内智怀实宝”,“内智”指智慧内敛,暗中得好处,不张扬,悄悄地吃饭。敲锣打鼓,吃饭都不香。中国人就是爱张扬,啥事都嚷嚷,满世界都受不了,好事也变坏事,做人不要像烟花,一响就散,好看有什么用。
“头陀乐闲静”,佛门里边正式剃度修行的叫和尚,即比丘、比丘尼,在家修行叫居士,头陀是指心甘情愿远离身心,贪欲,俭苦修道的苦行僧。“头陀乐闲静”就是说修行之人要好静不好动,坐得住才炼得深。
“对修离懈惰”,“对修”指师兄弟互相监督。当猪八戒贪吃的时侯,孙悟空就不能贪吃;当张飞耍小性的时侯,关羽就不能耍小性。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弘一法师很看重对僧团的培养,先后办了很多寺庙和佛学院,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让大家有所比较,知其不足,共同进步。
(十六)忘记自己才能得到自己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独处,都应该韬光养晦。好像哑巴聋子,傻乎乎地就像喝醉了酒。隐姓埋名,培育自己的智慧。该动就动,该静就静。忘了自己也忘了这个世界。
修行的人并不封闭自己,相反,非常开放。人处世上断没有一辈子不与人交往的道理,达摩面壁,不过九年,若他九十年都不出山洞,那就成妖怪了。俗话说“众人里面好修行”,如果人间只有一个人,活着也没趣。从前有个人天天想报仇,想了十年,他待在山上学本事也学了十年,终于学成下山了,却发现他的仇人早就死了,他满腔的怒火落不到实处,那个空虚啊,那个遗憾啊,那个没劲啊,现在,他想起他的仇人竟然感到非常亲切,特意到仇人的坟上去看了一回,他一眼就看到碑上写的那个名字,心里“轰”的一下就崩塌了,原来恨一个人的感觉跟爱一个人的感觉完全一样。恨得越久,想得越深。如果你让眉间尺忘了他的仇人,还不如直接让他去死。与仇人同归于尽是有福的,怕只怕你根本找不到他。如果你流落到一个荒岛上,没有一个人,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
的仇人也在岛上,我敢肯定你会高兴地跳起来拥抱他。是人就愿意和人在一起,观音菩萨不会去荒无人烟的地方普度众生,弘一法师传扬佛法也多在江浙一带繁华地方,“处众处独”,重点是“众”。
忘掉自己才能得到自己,你虽然爱人群中的每一个人,但你不可能跟每个人走,因为眼前人有万千,你却只有一个。从前有个人去过很多,都留下美好的印象,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他想重新走一遍当初的地方,结果当然是很快就迷失了,为什么不忘掉自己呢?忘掉才能得到自己。曾有人在弘一面前谈到天津,那是他出生的地方,弘一毫无反应,早已视故乡为他乡。又曾有人在弘一面前说日本的樱花多么美,日本的少女多么温顺,弘一仍然没反应,十年一觉扬州梦,他早就把昔日的浪游之地视为乌有之乡!
(十七)修炼自己直到自己修炼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要平时就勤奋修炼,这样临到大事,才不会手忙脚乱。人生无常,人心也无常,无常对无常,更无常,两面镜子对着照,无穷无尽,没完没了,其实还是空。
佛家讲“空”指这个世界终将消失,归于无有。人本来是空,最终还是空。
佛家讲的“不空”指“觉有情”,觉悟啦,就不空了。一面镜子觉悟了,明白自己是一面实实在在的镜子,这就够了,不再奢望去照这照那,光明黑暗都伤不着他,都无所谓,所以庄子说得好,“至人之心若镜,不将不迎”,意思是说修炼好的人他的心像一面镜子,绝对不迎合人。
刚开始修炼是一件强迫的事,得到了甜头你就会主动修炼,这就叫“修炼自己直到自己修炼”。自己修炼,我的意思是说自动修炼,自觉修炼,不把他当苦事,反而其乐无穷,你把小孩教会了钓鱼,不用叫他他也会去,孙悟空为什么一个人翻来覆去的练习筋斗云,因为他喜欢呀。我希望你也能翻得过自己的筋斗!
其实,修炼到了一定层次就会自然而然地往前走,弘一法师从出家那天起,一直到他圆寂,这其中他的修炼越来越艰苦,生活越来越清苦,有时候连稀饭都不喝,但他就是敢把自己的命交给自己的信仰,他成功了。
(十八)把自己搞干净,事情就成了
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镜,不了自心,但尤于镜,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镜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鼻子上有墨点,这个人照镜子很讨厌那点墨,但是他擦错了地方,只管一个劲儿地擦镜子,他的鼻子上还是脏的。一个人想痛改前非,但他只是着手改变环境,从不改变自己的心,这也没用。人要擦就把自己鼻子上的墨擦干净,自然镜子里面的你也是干净的。镜子也就漂亮了,你也成佛了。
弘一法师的书法非常适合抄写格言,他的字瘦瘦地,但骨肉丰满,很有韵味,鲁迅的字就是跟他学的。此处飞锡法师的格言,弘一法师用了工整的小楷抄在纸上,让人见了心生欢喜。
此语何义?以我这种愚钝人看来,无非是讲:人要把自己搞干净。这个搞干净,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实用,还生命一个本来的面目。哪里搞脏了就收拾哪里,而不是为了好看。婴儿拉臭在地上,当母亲的肯定先给擦身上,而不是先擦地上图好看。有的人失恋了,就拼命地换衣裳改变形象,这些都没用,关键在于换脑葆心。
一件事情成与不成,关键在于人。你把自己搞干净,那么事情就是干净的,干净的事情还不能成吗?难道要脏的事情才能成?你安安静静修炼自身,顺带把事情也完成了。刘邦刚开始跟着项羽学,项羽杀人他也杀人,项羽放火他也放火,结果当然玩不过项羽,后来听了张良的劝说从无赖变得不那么无赖,最后竟然修成了一个贤主,手下人才济济,有兵有马,而且他能约束自己的人不乱来,他的部队开到哪里,都“约法三章”,与项羽的做法完全相反,结果大家都把项羽当霸王,把刘邦当贤良,最后天下姓了刘不姓项。要是当初刘邦没有把自己搞干净,皇帝说什么也轮不到他。
有一个人衣冠楚楚来见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却把他挡在了山门外,可笑这人还大声地叫“法师,我给你带了你喜欢的书”!弘一法师说“书你还是自己留着看吧。”修行之人当然不肯随便见人,污了自己,该随和就随和,该拒绝就拒绝。养梅花肯定要在干净的地方,婴儿的床肯定是香喷喷的,世界上总要有些事情讲究才好。
(十九)搞活之前不妨假死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身碎骨,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修行的人不要搞事,不乱说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若关己,挂得更高。你不妨“灵魂出窍”,从高处看自己的肉体每天都干了些啥。你不妨如枯木死灰,就当自己是死人,一切诱惑打动不了你,一切利害说服不了你,这样就修炼成了。
显然,弘一法师很喜欢这句话,喜欢它哪里呢?喜欢把自己当死人这一妙处。人可不能太活了,宁肯半死不活,也不要活过了头。活过了头就是不想活。宋朝的王安石,人称“拗相公”,做人死倔死倔,一意孤行,其实心眼儿倒不坏,他的变法也是为了老百姓。坏就坏在他的心眼儿太活了,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朝令夕改,官绅百姓苦不堪言,最后皇帝老板也受不了他了,请他下去自己玩。与王安石相比,苏东坡可就聪明多了,刚开始他也跟着闹,与司马光一块儿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见朝廷斗争翻云覆雨,把他整烦了,干脆什么见解都没有,跟着佛印和尚学佛去了,倒落得清闲自在。
弘一法师好读《苏东坡集》,尤其爱这首《发广州》诗,其诗曰:
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蒲涧疏钟外,黄湾落木初。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其中有两句好得不得了,弘一法师经常引用,那就是“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软饱者喝酒也,看来苏东坡深得酒中之趣,弘一法师虽然不喝酒,却经常陶醉在酒的境界里。
能睡是好事,人要经常处于假寐状态才好,可别太清醒。你看那个老仙翁陈抟,一睡就是几十年。有一天模模糊糊听人家说赵匡胤的了天下,高兴地从驴背上跌下来说:“太平一百年!”你看他该清醒的时候也不含糊,后来赵匡胤跟他下棋下输了,就把华山赔给他。1996年我去华山,还看到了他们的下棋亭。
狮子老虎都很会装假死,等目标逼近,一跃而起。非洲鳄鱼漂在尼罗河里,就像一段枯木,只有小羊想把这段“枯木”当支点跳过河,它一下脚才知道自己错了,枯木翻了身,鳄鱼露出了血盆大口。
我们在社会上混,经常碰到一些皮笑肉不笑、半死不活的家伙,这种人是最厉害的,因为你看不透他,太阴。开会的时候,谁不发言谁有主见。吃饭的时候,谁闷声不响谁捞到的肉多。房子里边有两个人,一个人看着太阳沉浸在幻想中,到了晚上行动的必是后者。
要用假死对假死,高手全是这样。
(二十)为何还要空对空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本来没有我这个人,那么我是为了谁贪婪,又是为了谁生气呢?
好多事情空对空,来的越猛越是风,过了就过了,什么也不会留下。想想看,我们的手,我们的脚,我们最爱的嘴巴,最后也将消失,确实残忍,幸好有些话还能留下来,一代传一代,薪火不绝。当初佛陀即将涅槃,弟子们跪求佛法,佛陀含笑说,你们读我的经书就好了,再也没说别的什么。仔细想想,其实经书也是空,你相信人类的文字里面真有什么智慧吗?人的话里面真有什么力量吗?禅宗不立文字,苏东坡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如果硬要相信看得见、写得出就是真的了,那也未免太虚妄。骗子都知道把合同写得像模像样,并且公章俱全,红彤彤的你相不相信?对于一个不识字的人来说,红彤彤的公章有股神秘的力量,其实还是空的。
越是空的东西越伪装满满的,要死的人总是回光返照一阵子。水不能太纯净了,因为远远望去,你不知道桌上的两个玻璃杯哪杯有水,哪杯是空的,会乱了人的眼。沙漠里的绿洲不太美,否则让人分不清是不是海市唇楼。做人不能太好,因为别人捏不准你是不是装的。相同的泥巴,非洲人用它来捏个土罐装水,大家都看得出是泥巴捏的,放放心心、开开心心,大家围着土罐喝水,唱歌跳舞。同样的泥巴,中国人用好多道复杂的工序烧成精美的瓷器,还画上花,上釉彩,稀奇古怪烧出来,漂亮是漂亮,可就是不能用。人也是泥巴做的,不知道你是被烧成了精美的瓷器呢,还是被捏成了非洲人朴素的土罐?
弘一诗云:“夜来月如水,灭烛月下行。”月亮没出来的时候,你不妨点点蜡烛。既然月亮已经出来了,就应该吹灭蜡烛,到庭中看你的老朋友去。
(二十一)顺其自然是强求的唯一办法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到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做事的成败(“报缘”指回报)是虚幻的,不能强求,人在世上活不了多久,贫富之家各自情况不一,应该看淡苦乐逆顺,自然有一番结局。何必或动或静,或寒或暖,自怨自悔?
这段经文说不可强求,这是表面意思而已,背后还有话。强求是可贵的,什么事都得“强求”,婴儿不使劲叫就吃不到奶;母亲不使劲喂,婴儿也吃不饱。要想做到位,力就要使够。很多事情看似不可为,其实做了就做了,甚至很多事情等着你去做,一做就成。做之前好难呀,种种障碑堆得山高,你一做山就没了。别相信眼睛要相信你的手,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
就是此意。就拿弘一法师当和尚这件事来说吧,刚开始朋友们都不赞成,劝他何必一定要当和尚,哪里都是修行。弘一却深知,有的事情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没错,头发里里的和脑袋光光的能一样吗?乌鸦和鸽子能一样吗?小白脸和黑张飞能一样吗?区别大了,弘一坚持做他的和尚,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好一个和尚!
“暑假到了,他把一切书籍、字画、衣服等等,分赠朋友、学生及校工们。我所得的是他理念所写的字,他所有的折扇及金表等。自己带到虎跑寺的,只有些布衣及几件日用品。我送他出校门,他不许再送了,约期后会,黯然而别。署假后,我就想去看他,忽然我父亲病了,到半个月以后才到虎跑寺去。相见时我吃了一惊,她已剃去短发,头皮光光,着起海青,赫然是个和尚了。他笑说:‘昨天受剃度的。日子很好,恰好是大势至菩萨生日。’‘不是说暂时做居士,在这里住住修行,不出家的吗?’我问。‘这是你的意思,你说:‘索性做了和尚
… … ’我无话可说,心中真是感慨万分。”
这段话可见弘一法师铁了心要出家,也顾不得别人的许多感受了。在别人看来是强为,在他自己是不得不为,并且还有几分乐意为之。
一件事反复论证肯定要吹,一个人心中有不舍的梦想,肯定能成。
谁不想顺其自然,但你可知顺其自然是怎么来的吗?强求来的!刚开始强求,慢慢就自然了。所谓自然就是习惯!强扭的瓜也是甜的,甚至可能非常甜,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摘,敢不敢尝。
(二十二)必须先收敛才能效出击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学道的人每天都把监督别人的工夫用来监督自己,那么道业(修道的事业)无有不成。不管你是喜是悲,是动是静,此处都是监督自己的时光。
这段话有两个宝贵意思:一是随时监督自己就像监督别人,二是人要先收敛才能有效出击。第一点前面已讲过许多,在此重点讲第二点。拳师教人,你要打得狠,就要捏得紧,松松垮垮地怎么打?没法打。狮子老虎捕食前都要长时间地隐匿,一来就上没有效果。
佛经云,原来我们的世界是藏在一粒沙子中,原来我们的人生是藏在一滴水中,原来我们的生活是藏在一滴眼泪中,什么时侯你的喜泪流下来,你就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自古深山藏古寺,如果你到香山去,还会发现很多隐藏的庙宇,他们或在树林中,或在山崖底,有缘人才碰得到。
修行的人一定要懂得隐藏自己,也就是大慧禅师所说的“检点”,这两个字不好听了,但就是那么回事,如果你嫌他不好听,那就说收敛吧。谷子要收敛才能人仓,人也要收敛才能发光。你知道夜明珠晚上为什么会发亮吗?由于它白天收敛了能量。写字要收锋,盖楼房要收尾,一栋烂尾楼送人都不要。
弘一法师常劝弟子们要收敛自己,他在福建培养了一个僧团,每天就只准和尚们读经做功课,锻炼身体,修炼佛法,自耕自足,其他的一概都不准干。三年下来这个僧团形成了,经人引导编入了部队到前线杀敌去了,战功卓著。如果不是弘一法师当初让他们收敛,守清规戒律,就不会有这样的事。
(二十三)不要幻想,幻想才实现
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永明禅师)
这首诗的意思是:通达的人问睡梦中人,就像空谷中响起泉声。你想要明白我的意思,先去看看泥土做的牛是怎样在水上行走的。
“泥牛水上行”这桩公案非常有名,是永明禅师摆的一个大迷魂阵,古今很少有人解得,泥牛怎样水上行,那还不融化了呀?俗话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我看这泥牛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句诗究竟什么意思,永明禅师自己当然知道,抄这首诗的弘一法师当然也知道,虽然他并没有说破。
“泥牛水上行”,禅机的关键在一个“行”字。世界上有一种大力量,能让一切都漂着走,当然也能让人漂着走,是呀,谁没在漂呢?这种漂泊者的生涯何时是尽头。你并不知道生活的大水有多大,也不知道它会把你冲到哪里,但想必你对这股大水的力量有所见识了。世上只有不可能的人,没有不可能的事。是的,我再强调一遍,没有不可能的事。有的南方人从小就很少见到下雪,甚至从来没见过下雪,小雪都没见过、更不要说大雪了,一到北方那个兴奋呀,“我终于见到传说中的雪啦”!长期下来就形成一种印象,认为南方很少下雪,甚至从不下雪,但在戊子岁末的那场南方大雪,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南方不但能下雪,而且下大雪,大雪成灾。
“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明白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这话就好理解了。有三条腿的人,有五个角的羊,还有两个脑袋的蛇,房子会走路(地震),国家会飞(飞地),种种不可思议之事,其实比比皆是,只不过你视而不见罢了,
你强迫自己说这个世界是正常的,那么看这些事就反常。如果你认为世界本身就很反常,这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弘一法师常对人说“无常”,并以自身为例,他说我十多岁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会当和尚。无常并不建立在有常的基础上,无常就是无常,人随时会被大水冲走,会被老天爷改变。
弘一法师常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有了对苦难生活的担当,才能让种种奇奇怪怪不攻自破,你以下地狱的决心看这个世界,便把它掰过来了。“泥牛水上行”,这算什么呀,关你什么事?你一概不管它就是了,这就是破解禅机的关键所在。
不要幻想,幻想才实现。弘一法师常教训弟子,要脚踏实地,这话好啊。
(二十四)定下来才能生根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禅师)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山顶上盖间草房,老和尚住半间白云住半间,谁想到晚上白云随风雨走了,不知飘到了哪里,到底不如老和尚清闲。
这首禅诗很好懂,讲做人定下来才能生根,不能像白云一样飘来飘去。如果一天到晚飘来飘去,再大的屋也装不下。这个“定”字好,也就是禅定的“定”。这个“根”字好,也就是慧根的根。
根,并不是看得见的根,树根你看得见,人参的根你看得见,水的根你看得见吗?没错,水的根就是泉眼、水源。空气的根你看得见吗?空气的根就叫做“气根”,练气功的人都知道,不练的人当然怎么说也白搭。气功师父教徒弟运气,炼气,打坐,气守丹田不乱跑,等有一天,他有“气感”了,师父就会笑着拍他的肩夸他“有根”了!原来这就是“根”。石头生根就成了大山,人生根就成了大事。但是不要忘了,根与根要相连,石头才生得紧,人也要与人相连抱成团,事业才干得大。
弘一法师刚出家的时候,天天读经,后来就读得稀了,只是一个穿衣吃饭而已,打柴挑水而已。禅宗六祖慧能原来也是个砍柴人,别人砍柴都是砍了这山砍那山,慧能却始终只在一座山砍柴,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换着砍?他说,“此山自有无尽柴,柴有根兮我有根。”意思是说山上的柴禾会不停地生长,柴禾有根我也有根。慧能这两句诗很好,可以和芝庵禅师的诗相印证。
弘一年轻时自号“白云”,后来读了芝庵禅师的这首白云诗,就不叫“白云”了。
白云无根我有根。
浪子无定我有定。
世人无恒我有恒。
这样就不怕一切变化,任他风风雨雨,我住我的茅草屋。杜甫有着著名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太矫情了,杜甫是个地主,他的茅屋恐怕不是常人住的茅屋,一定是茅屋式别墅。茅屋比不上非洲人的茅屋,真正的茅屋不怕风吹雨打。茅屋又不如石层,我曾到华山见过道士住的石穴,前些天见了智怀居士拍的一张相片,禅宗二祖闭关修炼时住过的深山石床,那才叫享受。
石屋有根。
草房有根。
草鞋也有根。
草鞋有根,草书也有根。李白有首著名的 《 草书歌行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征途天下第一大师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