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地仙天仙金仙大罗金仙多久渡一次劫难?地仙天仙金仙大罗金仙还会退转吗?

详解全真道传授“三坛大戒”
[导读]三坛大戒是全真道授受传承之根本戒律。亦称三堂大戒。由“初真戒”、“中极戒”与“天仙大戒”三部分组成。由于受戒道士须经一百天戒期,故又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三坛大戒是全真道授受传承之根本戒律。亦称三堂大戒。由“初真戒”、“中极戒”与“天仙大戒”三部分组成。由于受戒道士须经一百天戒期,故又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资料图早期三坛大戒惟单传秘授全真道创立之初,并无繁复戒条。传授戒法,始于邱处机。他订立传戒仪范,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据全真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钵鉴》载称,邱处机采摭道教传统戒律,乃仿佛教沙弥、比丘、菩萨三戒之制,定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惟单传秘授,不得广行。邱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通微,陈传周玄朴,周传张静定、沈静圆,于是龙门律宗遂分张、沈二支流衍,张传赵真嵩,赵传王常月,王常月又传伍守阳。其时,玄门多不知全真有三坛大戒。至明末清初王常月创全真丛林,遂一改旧制,公开传授。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康熙二年(1669),又率徒南下,立坛授戒。当时在全真道中,龙门派的社会影响远超其他各派。初真戒:得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初真戒本王常月所撰之《初真戒律》,立持戒、出入、事师、视听、言语、盥栉,饮食、听法、出行、起立、坐卧、作务、沐浴等“威仪”十三种、二百条,从各方面对受戒者加以约束。得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只有得称妙行师者,才可进而受中极戒。中极戒:得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资料图中极戒本托称太上老君降授之《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戒文凡三百条,故通称“太上老君中极三百大戒”。据《初真戒律》规定,习初真未熟,不得躐等受中极戒。中极三百大戒中有将近百条与“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同,余二百戒亦与上述威仪等多有雷同之处。从正念修持以至接人待物,俱有种种规定。有些规戒属于一般社会公德的范围,且多与儒家伦理纲常相一致。如不得恚怒师长、不得不忠其上、不得罔略其下、不得欺罔老幼、不得轻慢老人、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不得闻人恶事猜疑百端、不得面誉世人阴毁善人、不得恃威势以凌世人,等等。也有些规戒似与佛教戒律相通。如不得杀害一切众生物命、不得饮酒、不得绮语两舌不信、不得恶口骂詈、不得窥视妇女稍生淫念,等等。当然,更多的规戒则是从道教教义出发规定的道德尺度和价值标准。如不得傲慢三宝轻忽天尊、不得信外道杂术邪见以及当忍人所不能忍、当断人所不能断、当学人所不能学、当容人所不能容,等等。若能“行戒不犯,犯即能悔,改往修来,劝人奉受,念戒不念恶,广度一切,自感神真,吉无不利,保汝成真。”得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并可为证盟大师(指授经忏、教典、威仪、规范,调御戒子身心,制谴七情六欲)和监戒大师(监察入戒者,不许犯戒违律,如有不法者,量律轻重,以戒尺责罚忏悔)。天仙大戒:得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天仙大戒本清柳守元所撰《三坛圆满大戒略说》。道教认为,仙有九品:一曰混元无始金仙,一曰洞天太初金仙,一曰灵元造化金仙,人世修证,则有天仙、地仙、水仙、神仙、人仙、鬼仙。凡有性灵,莫不成真。而要成真,当遵初真、中极戒律,谨慎修行,至天仙大戒,则心地光明,德充道极,无戒可说,无律可持。如是“戒无不戒,不戒乃戒,戒无所戒,乃为真戒”。又认为,三界诸法,皆从道生,若欲求道,当修观慧诸法。如运身行法、离口过法、除恶想法、拔逮根法、绝声色法、俭爱欲法、放玩习法、洗垢秽法、无昏惑法、不淫想法、不追怀法、无犹豫法、忍不可忍法等共二十七法。每法又分智慧、慈悲、含辱、行功、修心、善业、精进、饰身、遣情、普心十类,合计二百七十法。受持此法,即“得生无量智慧,增无量善因,灭无量业障,消无量烦恼,延无量寿算,长无量福田,”位证天仙。是为“不戒乃戒”之“天仙”大戒。得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传教本师乃太上继宗演教接化大德之师。不受天仙戒者不得传戒。吴诚真方丈升座 资料图日至12月2日(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全真道在北京白云观重开戒坛。白云观方丈主坛,设证盟、监戒,保举、演礼、纠仪、提科、登箓、引请八大师协理戒坛事项。传戒受戒,目的在益善止恶,归真舍妄。据《中国道教协会关于全真道传戒的规定》,律条以《初真戒》为基础,参照《中极戒》《天仙大戒》为备存戒条。沿用过去的戒条,以不与国家宪法相抵触为原则。全真各派统一传戒,统一律条。受戒弟子须本人自愿和宫观推荐。字辈仍按照原派谱系。受戒者必须住庙出家三年,爱国爱教,信仰虔诚,蓄发大领,威仪整洁,能诵《早晚功课经》。此次授戒,全国各地名山宫观举荐受戒道士七十五人,其中有乾道也有坤道。戒期中进行了迎师礼、演礼、考偈,审戒、诵皇经、礼斗忏,讨论戒条、传授衣钵、发放戒牒、普表谢神、铁罐施食道场等仪式。中间穿插以讲授《道德经》《太上感应篇》《邱祖垂训文》等。(编辑:行云)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自“武汉长春观”微信公众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blancagu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道教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道教,又名道家、黄老、与等,由于东汉时期创立,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而上则记载道教起源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创始于黄帝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已有道历4700多年的历史。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教派,奉老子为祖师,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尊“道”为最高信仰,而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时也“”,道教的“道”与“德”一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道教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标志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道教”。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元始天尊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她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道教遵道贵德。故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
道教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道家与道教有着严格区分,而“黄老”是属于道家范畴的,对于国外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词深表不满。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一言难尽,就先从黄老、道家、道教这三个概念谈起。1 “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2 “道教”当下概念指宗教。区别与历史的是,魏晋时代,人们用“道家”指称所说的道教,同时用“道教”指称儒家或儒教。3 道家和黄老一直是异名同实的概念。4 从汉代开始,人们用黄老指称当下所说的道教。道教5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6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是异名同实的概念。7 严格区别道家和道教乃是学术界对古代情况的误解,实则两者有承继关系。8 汉初黄老并称,是由于在当时的道教神系里,轩辕黄帝是的五方天帝之首。汉末张角、张鲁等为首之道,乃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承。当下所说之道教是汉初黄思想的发展延续。9 道教不只是求长生的方术之教,而是有一套颠破不灭的哲学理论,以“道德”教化天下为己任,和儒佛并列的伟大的宗教。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
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敬天法祖,寻仙访道——道教神仙崇拜天人感应,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性命双修,返朴归真——道教修炼秘诀上善若水,柔弱不争——道教为人品质清静寡欲,自然无为——道教处世方式我命在我,不在天地——道教逍遥精神忠孝节义,仁爱诚信——道教伦理道德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风情仙道贵生,济世度人——道教核心宗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创世理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活动准则天人同构,阴阳协调,形神共养,统筹兼顾——道教养生原理丹道修真,服药炼气,积德行善,建功立业——道教成仙途径
学理——重研究,功夫——尚实践,思想——要积极,精神——图自立,能力——宜团结,事业——贵创造,幸福——讲生前,信仰——凭实验,住世——是长存,出世——在超脱,不在皈依。
无极:道;太一:炁;两仪:阴、阳;三宝:精、气、神;三才:天、地、人;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五行:金、水、木、火、土;六合:上、下、东、南、西、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其他概念:十天干、十二地支、有为、无为、齐物、逍遥、玄、玄学、有、无、不朽、真、幻、隐居、隐士。
阴阳五行和八卦无极:道太一:炁两仪:阴、阳三宝:精、气、神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五行:金、水、木、火、土六合:上、下、东、南、西、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他概念:有为、齐物、逍遥、玄、玄学、有、无、不朽、真、隐居、隐士
三清祖师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和传道弘道等各方面内容。
四大基本经典老子《黄帝阴符经》《周易参同契》《周易》道教四子真经《南华真经》《通玄真经》《冲虚真经》《洞灵真经》
早期经典《上清大洞真经》《正一经》《灵宝经》修炼经典《黄庭经》《心印经》《坐忘论》《悟真篇》《化书》度人经典《度人经》《玉皇经》《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北斗经》《玉枢经》法术经典《黄帝内经》《奇门遁甲》《皇极经世书》《麻衣神相》《果老星宗》宗师著作《文始真经》《抱朴子》《重阳立教十五论》《邱祖全书》《龙门心法》劝善经书《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吕祖说三世因果经》《功过格》《阴骘文》相关经典《黄帝四经》《六韬》《鬼谷子》《墨子》《河图洛书》《淮南子》《孝经》《般若心经》《吕氏春秋》 早晚功课《清静经》《护命妙经》《度厄真经》《心印经》《八大神咒》《诸真宝诰》《灵官咒》《邱祖忏文》《土地咒》《祝寿文》《三皈依》    晚坛功课《救苦妙经》《得道真经》《拔罪妙经》《诸真宝诰》《报恩宝诰》《十二愿》《结经偈》   
道藏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历代著名的道藏有:唐玄宗时期,搜访天下道经汇编的《开元道藏》;宋真宗时期,张君房主编的《大宋天宫宝藏》(《云笈七签》为其精编版);宋徽宗时期,元妙宗、王道坚主编的《万寿道藏》;金章宗时期,孙明道主编的《大金玄都宝藏》;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刻《玄都宝藏》共计七千八百余卷。这些《道藏》 历经兵火和元代的焚经,早已不存。留存下来的有明朝时期,永乐至正统年间编修的《正统道藏》,万历年间编辑的《万历续道藏》。道藏原版的《三洞经书目录》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和原则,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辅指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十二类为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奏表。道藏是古代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各方面的丰富的内容。年,张继禹等百位专家学者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成了49册的《中华道藏》。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因此道教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本源:无始亦无终。道教 :“道的教化”。《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道”上古已存在,祂不为万物而生, 万物却因它而丰盛,“道”给万物得以孕育,众生又从其所得,是以尊为其所教,是为 “道教” ,从虚无到宇宙、万物、诸般物种的诞生,都受“道”所得。道的教化时刻都运转,却又如虚无一般,看不见、模不着,单以文字无法言明,需以 “体验” 而得启悟,人以自身不同潜能条件、意识印象,因缘得以悟道,感应从“道教”所得,故产生了无数人士,黄帝、孔子、庄子、科学家等等都在这程度下,体验 “道教”,得以“受道”,着下阴阳、五行、仁爱、仙学、科学等等无数的学说,人终其一生仍然努力朝“得道(成功)”方向走。太上老君人以科学探测宇宙事物,亦是“道教”,就如一个科学家的故事:看见苹果跌下来,而悟到地心吸力 从其规律,而悟得其法,古今皆是如此 而中国的道教神仙学说正是位处“道教”的高层,哲学可以描述现象,科学可以发现而解释现象,而仙学系统则可以超脱现象。人从荒蛮中“受道”而进化,开发到一定的潜能可以明白世间事物,太上老君就道成老子肉身施教,以哲学形式启悟人类“道”的概念,和圣人之道, 以期众生可以得到个好的环境,去悟道,随着人朝“道”方向走,所知所学越趋复杂,亦开始有了道派,将各圈子学说有系统地组合起来。就如人生命开始后,从基本的技能而到学习事物,进而成长,产生自己的圈子,各圈子又再组成组织或家庭。道教道派就如这一般那么自然的因缘“道教”而形成学术界将“道教”界定为东汉道派始出现,分开道家和道教,是狭义和片面的解释。道教五方五老“道教”:以“道”为祖,包含道家和道派,和世间事物。以“神仙学说”为宗:《楼观本起传》:“是以古仙哲后,景行高真,仰道德为生化之源,宗神仙为立教之本;寻众妙之轨躅,慕重玄之指归”。以三皇五帝开始:《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道”从无始而开始,“教”亦无所终结, 故“道教” ,无始亦无终。
道教始祖——黄帝道教始祖轩辕黄帝祭祀天帝,问道崆峒,受教玄素,学医岐伯而始有人间道教。后于首山采铜,荆山铸鼎,王屋炼丹,桥山飞升,已有4700余年道教历史。《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至殷商时代,自然崇敬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由巫祝通过卜筮向天帝请求答案,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三个系统。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道教便以“道”为基点建立神学理论体系;道家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继承发扬。道家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成为核心信仰。战国中期的齐国出现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教派,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教理论。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吸收,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被道教承袭;《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成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官大帝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也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三茅真君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早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近300年。《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养生炼丹术;《老子想尔注》提出道气长存、大道至威,主旨是佐国辅命、养育群生。汉末军阀张鲁伪称其祖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炮制其祖孙三张立教说以惑众。实际上是由被张鲁杀害的张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后篡教成功的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短暂政权。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老子铜像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364年,上清祖师杨羲得南岳夫人魏华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经》等天书玉册,传承上清派;同时期,葛巢甫传承灵宝派,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师道,399年爆发了天师道信徒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北魏太武帝时期,天师寇谦之以去除“三张伪法”(张陵、张衡、张鲁)和以礼教为原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道教成为北魏国教,历代皇帝都得临坛受道家法箓,老氏之教大行于北朝;南朝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陆修静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南天师道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宗师陶弘景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广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为今后的道门正统。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
全真派吕洞宾祖师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推动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盛唐高道辈出,孙思邈的《千金方》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成玄英、李荣和王玄览的重玄学说发展了道教理论建设,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天隐子》提出的修炼方法成为内丹学先驱,道教学者对教义、修炼、斋醮及科学技术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法术科仪上相互融合,以茅山宗为道教主流。中晚唐和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兵祸道教相对低迷,中晚唐的统治者延续尊本崇道政策,五代十国也有帝王信奉道教。其中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尊道最为突出,同时也采取了废除佛教的政策。此时一些道教学者为维护道教信仰而不懈努力,上清派杜光庭对老学研究、神仙学说作了总结,修订完善了斋醮科仪;全真祖师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起;著名高道还有彭晓、谭峭、罗隐等。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为此奠定了基础。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册封神仙。北宋时期符箓道法兴盛,最有影响力的是茅山、龙虎山、阁皂山三山符箓,高道众多的茅山宗实力最强盛。内丹学经过陈抟、张伯端等人的发扬而流行,陈抟在易学、黄老、内丹三方面都颇有建树,全真南宗张伯端的《悟真篇》是修炼术上一部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
王重阳祖师12世纪中原地区,不愿与金朝统治者合作的汉族士人在山东、河北建立了新道教: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继承了钟吕二人的内丹思想,并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特点,并逐渐包容合并了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和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与北宋基本一致,宋理宗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张继先的“正一雷法”,得到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的宠信。另外,除了传统的三山符箓,还衍生出了王文卿的神霄派、雷时中的天心派、黄舜申的清微派、宁全真的东华派和何真公的净明道等新道派。白玉蟾发展了内丹修炼,创立了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金丹南宗。元朝前期,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尹志平、李志长相继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期,道门兴旺,宫观遍地。元朝统一全国后,全真道南下传教,并与金丹南宗交流丹道。两派有着共同的内丹理论渊源,陈致虚提出的“五祖七真”传承系统得到共识,元惠宗时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为一。真大道也融入全真道。1277年,蒙古人册封张陵及其历代传人为“天师”,命张宗演“领江南道教事”,并在此时形成玄教。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等符箓道派继续发展,宣扬“儒道合一”“忠孝净明”的净明道也在江西流行。1304年元成宗扶植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标志着正一道正式形成。
全真派隐仙张三丰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成千上万座城隍庙和土地庙;明成祖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全真道士张三丰及其门派极为尊崇;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明世宗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士,热衷方术,爱好青词,使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382年,明太祖设立道录司总理全国道教,并罢黜元朝授予龙虎山张氏子孙为“天师”的称号,分全真、正一两种分别管理,标志着道教由官方正式划为全真道、正一道两大派别。全真派隐仙张三丰强调“三教归一”,提出了筑基修性、还丹修命的内丹学。正一道在官方和民间都横行无阻,嗣汉真人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张宇初效仿全真宣扬“三教合一”,申明道统源流、整顿不良道风,竭力将内丹与符箓统为一体,但收效甚微。到了第46代正一真人张元吉,据《明史》记载:“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事闻,宪宗怒,械元吉至京,会百官廷讯,论处死刑。明朝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陆西星、伍守阳发展了内丹学说,使丹道修炼走向民间。罗梦鸿融通佛道创立罗教(无为教),提出“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受其影响的各种民间宗教雨后春笋般出现。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来,道教思想教义、神仙谱系、丹道法术为其吸收。道教对王阳明的心学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响,儒者林兆恩借鉴道教创立了三一教(夏教)。在文艺领域,出现了大量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神魔小说和戏曲剧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
王常月祖师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程度较为宽松,雍正是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将正一教主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以后的清朝皇帝对正一派限制不断加强。鸦片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西方思潮入侵,正一道更是江河日下。清朝正一道地位很低,其中娄近垣是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全真龙门派方丈大律师王常月祖师,提出了“戒行精严”的修道思想,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复苏。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成绩斐然,有闵一得、刘一明、李西月、柳华阳等学者。清朝中后期,吕祖、妈祖、、文昌、财神等各类民间信仰盛行,各种民间宗教也延续了明末的热潮,义和团、黄天教、红阳教、混元教等教派层出不穷。中华民国建立后,取消了正一真人封号和财政支持,新文化运动使道教思想受到极大冲击,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神祠废存标准又沉重打击了,正一教衰落得无以复加。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张陵第63代传人张恩溥遗弃正一祖庭龙虎山,随蒋潜逃台湾。民国时期最著名的道教学者是全真龙门派居士陈撄宁,他提出了独树一帜的“仙学”理论,意在促进道教与时俱进。
中国道教协会会址白云观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文革”时期,道教遭受极大的破坏。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传戒”法统有所恢复,宫观得到修建,斋醮、慈善活动开展,道教重获新生。根据2010年零点公司所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大约1.73亿人自称信奉道教,其中大约1200万人是明确的道教徒;还有大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大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大约2亿人信奉海神妈祖;大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大约3.62亿人相信命理相学。根据2011年南岳国际道教论坛上的介绍,大陆正规的全真住观道士有近3万多人,散居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9000座,还有数不胜数、难以计数的民间信仰祠庙。
全真七子道教在明朝时期正式传入台湾。日占时期,道教备受打压,道观必须供奉佛像才能保全,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且导致台湾出现“佛道一家”的景象。台湾道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道士分为红头司公和乌头司公,注重斋醮科仪。台湾当局主张民间宗教公开化,纳入道教范畴以便于管理,根据2012年台湾内政部公布的数据,台湾共有15211座登记在案的庙宇,其中道教宫观占78。3%,约有1。2万座,台湾的道教(含一贯道和民间信仰)信众超过1000万人。香港道教在明朝开始活跃。1961年成立的道教联合会,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纯阳派三大派别。供奉的神灵人气最旺的是黄大仙、吕祖、妈祖、观音。香港道教(含民间信仰)信众超过200万人。1999年澳门道教协会成立,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道教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和中南地区。道教在少数民族采取将道教信仰与本民族信仰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民族工作者统计,我国的少数民族信仰道教为主的有壮、瑶、白、苗、彝、羌、黎、土家、布依、纳西等二十余个,信众超过1000万人。道教也传入日韩朝、东南亚、欧美等国,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拥有大量的信众。
道教三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史载黄帝一边打仗一边学仙,道教所用的道历,就是从黄帝纪年开始的。今年是道历4711年。老子著《道德经》,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张道陵天师于东汉顺帝时在蜀地创立教团,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以老子,符录斋醮为手段,以追求不死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张道陵是中国道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祖籍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浙江天目山,汉留候张良九世玄孙。少入太学,7岁读道教德经,十余遍而达其旨,咸通天文、地理、五经,通习坟典,所览无遗,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山南30里,西北80里,皆有他讲学之所。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他26岁,任巴郡江州令(在今四川重庆),但他认为当官“无益于年命”,从而弃官隐修长生之道。汉章帝、和帝时隐居洛阳北邙山等地,修炼气功。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征为太博,封冀县侯,三诏不就。次年,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他已57岁,携弟子王长游淮入鄱阳,登乐平雩子峰,溯信江入贵溪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即江西贵溪龙虎山,因“丹成而龙虎现”,故改甸为龙虎山)  张道陵在龙虎山用三年时间炼成九天神丹后,已六十余矣,吃了神丹容貌益少,像30岁左右的人。接着又在龙虎山东北边的西仙源壁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建立天师草堂,广传弟子,为人治病,到他经嵩山二人巴蜀时,已经90多岁了。由此可见,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道讲课时间长达30余年,这段不算短的日子,是他炼丹学道的主要时期。如今“炼丹池”、“濯鼎池”、“习升台”、“天师草堂”遗址仍在,壁鲁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几俱存,多种史籍均有记载,多处遗址历历可考。正如葛洪在《神仙传》中所述:“陵初入龙虎山,合丹斗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可见他那时的道学功底已经相当深厚了。张道陵第二次携弟子王长嵩山人巴蜀已过九十高龄。为什么耄耋之年还要入蜀,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要继续用符、丹为人治病,佐国佑民。入川后,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炼志,著作道书24篇,足迹遍及巴蜀、陕西等地。他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凡入道者须出信米五斗(汉时一斗等于现在二升),“付天仓”以备饥荒和作“义舍”之用。  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时张陵109岁),五月一日,“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命陵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陵)《正一盟威妙经》,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时二十四治,付天师张陵奉行布化。”自此功成道著分领二十四治,第子户至数万,道教遂大行于巴蜀一带。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张陵123岁,是年九月九日,将诸秘录、斩邪二剑、玉册、玉印授长子衡,乃与夫人雍氏登云台峰,白日升化。  自“祖天师正一道”创立以来,认为它是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诛邪伪、整理鬼气、统承三天、佐国佑民、新出治世的真道,即真一无二的正道。时人尊张道陵为人天之师,又称天师道。宋元以来,三山符录统归龙虎山,遂统称为正一道,以区别金元之际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关于张陵创立道教的过程,《道藏》多处记载,葛洪在其所著《神仙传》中说: “......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降,千乘马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
一、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道教1、自然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拜。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逐渐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辞。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礼·大宗伯》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地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祭祖先也。中国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统,这是道教神灵崇拜的主要来源。2、图腾崇拜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例如龙、凤、熊、虎、玄鸟,花、槐等,成为龙神、花仙等。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道教符咒3、鬼魂崇拜例如阎王、黑白无常、鬼王等。据说为黎族宗教的一种主要内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内容。在道教信仰的影响下,云南瑶族的鬼魂崇拜不论是个体的祈神驱鬼,还是集体的驱鬼除邪,其宗教仪式、仪式主持者、祈祷的神祗、助其驱鬼除邪者等都已明显道教化,说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为瑶传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 生殖、 祖先崇拜例如黄帝、三皇五帝等。主要为彝族、瑶族、基诺族、汉族等许多民族。二、对圣贤崇拜的承袭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 崇拜。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太上老君三、教派因素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也有重要影响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後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东晋中後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後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排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没有爆发过大的宗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道家天帝君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人们通常将神、仙二词合用或混用。正统道教之神称为“尊神”,民间信仰之神称为“俗神”,神魔小说中虚构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范畴之内。三清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三清三位一体,是“道”的化身。《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元始天尊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判,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道德天尊象征“冲气为和,万物化生”的“冲和”状态。元始天尊造化天地,为龙汉祖劫玉清教主;灵宝天尊度化万物,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为开皇末劫太清教主。道德天尊亦称为“太上老君”,圣人老子是他的第十八个化身。玉帝昊天玉皇大帝是众神之帝,全称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帝统御多元宇宙、高维空间中所有仙佛神圣、人龙兽异、妖魔鬼怪,总管三界、四生、六道、十方的一切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吉凶祸福。玉帝也是儒教的最高神——昊天上帝,还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最高神——天,民间尊称为上天、苍天、昊天、皇天、天帝、天公、老天爷等。三清和玉帝的关系类似于大股东和总经理,三清是创世神,玉帝是治世神。四御四御四御是辅佐玉帝、代天行化的四位天帝:紫微大帝,勾陈大帝,长生大帝,后土娘娘。统御万天的上天玉皇大帝、统御万地的下地后土娘娘、统御万类的东极太乙天尊、统御万雷的西极勾陈大帝、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统御万星的北极紫微大帝合称为六御(六合),代表宇宙广袤无限的空间。此外还有东王公、五方五老、三十二天帝等天帝。诸星曜神斗姆元君:北斗众星之母,接引众生,超离诸苦四方之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南斗六星君:司命星君,司禄星君,延寿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君:贪狼星君,巨门星君,禄存星君,文曲星君,廉贞星君,武曲星君,破军星君;九曜星君,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琼台女神王母娘娘:女仙领袖,理宇宙之阴气,养育天地;碧霞元君:泰山女神,掌管人间善恶,普济群生;妈祖娘娘:中华海神,保护航运,尊称天妃天后;九天玄女,百花仙子,送子娘娘,慈航真人,三霄娘娘,骊山老母,紫虚元君,眼光娘娘。文化之神文昌帝君:掌管功名利禄,护佑文风昌盛;大魁星君:司职考试功名,庇护独占鳌头;天枢上相:姜子牙,张良,诸葛亮,魏征,文天祥,刘基;中华十圣:酒圣杜康,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茶圣陆羽;儒家四圣: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亚圣孟子;诸子圣人:孙子,墨子,鲁班,邹衍,荀子,韩非子,董仲舒,韩愈,包拯,朱熹,王阳明。王灵官忠武战神玄天真武大帝:道教战神之首,涤荡宇内妖魔,明朝保护神;雷声普化天尊:雷祖,统领雷部诸将,掌物掌人,司生司杀;协天关圣帝君:神武善战,协天护国,扶正保民,驱邪除恶;护法四帅:赵玄坛,关帝君,马灵官,温元帅;王灵官:道教第一护法神;二郎神,托塔天王,哪吒太子;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水神,火神;中华名将:伍子胥,项羽,韩信,卫青,霍去病,张飞,秦琼,尉迟恭,岳飞,徐达,戚继光。财富之神正财神赵公明: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和合,无不如意;文财神比干:无偏无私,办事公道,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武财神关羽:善于理财,信义俱全,庇佑创业,护航经营;五路财神:玄坛真君和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准财神:财帛星君,五显神,刘海蟾,沈万三,儒商始祖子贡,道商始祖范蠡。吉祥之神三官大帝三官大帝: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八仙:吕洞宾,何仙姑,张果老,韩湘子,钟离权,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石敢当,喜神,月老,彭祖,麻姑。医药之神医神华佗,药王孙思邈,保生大帝吴夲;十大神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行业祖师黄道婆各行各业的祖师爷多是道教神仙人物,如金属业的李老君、金融界的赵公明、戏曲界的李隆基、纺织业的黄道婆、豆腐坊的刘安等。守护之神祖宗神灵:祖先荫庇子孙后代,敬天法祖慎终追远;十二生肖,六十太岁;灶王,门神,床神,厕神,井神。地方俗神五岳大帝,四海龙王,城隍神,土地公,山神,水神,河伯。地方特有俗神:东北五大仙,河南无生老母,兰州金花仙姑,皖南汪公大帝,镇江三茅真君,苏州张吴王,温州杨府爷,福州临水夫人,漳州开漳圣王,潮汕三山国王,台湾国姓爷,广西布洛陀,海南冼夫人,香港黄大仙等。上古诸神盘古大帝:开天辟地之祖,创造万事万物,元始天尊的化身;女娲娘娘:大地之母,炼石补天,捏土造人,上古第一女神;轩辕黄帝:中华人文始祖,统一华夏部落,开创了神州文明;创世之神: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冲虚真人四方天帝:伏羲,炎帝,少昊,颛顼;四大帝王:唐尧,虞舜,大禹,商汤 。高道真人道祖门下四大真人:南华真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洞灵真人;玉皇殿前四大天师:张天师,葛天师,许天师,萨天师;文始真人关尹子,王禅老祖鬼谷子,北极真人安期生,纯佑帝君刘海蟾,陈抟老祖扶摇子,紫阳真人张伯端,辅极帝君王重阳,长春真人邱处机,显化真人张三丰,张继先天师,张宇初天师。幽冥鬼神太乙天尊:东方长乐世界大慈仁者,寻声救苦,超度幽冥鬼魂;酆都大帝:统治泰山地狱,注死录生,掌握人间生死大权;东岳大帝:幽冥界最高神,主宰酆都地狱,考校群鬼阴魂 ;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钟馗天师:打鬼驱邪,斩妖除魔,赐福镇宅。
历史上,很多人物为道教的发展、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史上十大崇道皇帝皇帝名讳主要事迹秦始皇嬴政毕生致力于派遣方士东海寻仙,五次大规模东巡求取长生仙药。汉武帝刘彻封禅五岳,大量重用神仙方士,效法秦始皇大搞祀神求仙活动。唐太宗李世民实行道家无为治国政策,晚年热衷长生方术,喜好服食丹药。唐高宗李治尊大圣祖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尊奉《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李隆基掀起老君崇拜热潮,规定玄学道举制度,编纂《开元道藏》。宋真宗赵恒尊奉赵公明为圣祖,热衷天书祥瑞,册封东岳大帝、碧霞元君。宋徽宗赵佶自号“道君皇帝”,加封玉皇大帝,首开册封关公、妈祖之先河。宋理宗赵昀崇奉三山符箓,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明成祖朱棣自诩为玄天真武大帝化身,推崇张三丰,建设宫观大兴武当山。明世宗朱厚熜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徒方士,热爱斋醮乩仙,迷恋丹药方术。 先秦人物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尧帝舜帝大禹伊尹周文王姜子牙周穆王老子孔子王子乔文子关尹子庚桑楚范蠡鬼谷子墨子孙武列子扁鹊庄子孟子环渊田骈慎到宋妍尹文邹衍荀子安期生吕不韦鲁班李明 秦汉人物河上公徐福黄石公张良陆贾刘安东方朔董仲舒李少君司马迁茅盈茅固茅衷严遵扬雄阴长生王方平张修张道陵于吉左慈华佗魏伯阳张角张鲁葛玄许逊魏华存帛和李八百 隋唐五代人物王远知苏元朗岐晖孙思邈袁天罡李淳风魏征傅仁均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张果老李白潘师正叶法善尹文操司马承祯贺知章张万福李含光吴筠薛幽栖李筌赵归真杜光庭崔希范彭晓谭峭罗隐闾丘方远聂师道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施肩吾何仙姑陈靖姑刘海蟾金可记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 宋元人物陈抟苏澄隐刘若拙林默娘张君房张正随张伯端石泰刘永年张无梦陈景元刘混康贾善翔饶洞天张继先林灵素张虚白王文卿萨守坚宁全真吴夲王重阳刘德仁萧抱珍薛道光陈楠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赵道坚尹志平张可大雷时中黄舜申莫月鼎杜道坚李道纯林灵真张宗演张留孙刘玉吴全节张雨陈致虚赵宜真 明清人物张三丰张正常冷谦张中周颠刘渊然张宇初朱权邵以正罗梦鸿邵元节陶仲文张永绪张国祥陆西星卓晚春伍守阳朱耷王常月张清夜娄近垣刘一明闵一得傅金铨李西月柳华阳     现代人物陈撄宁阿炳易心莹岳崇岱李理山张恩溥李约瑟黎遇航傅圆天闵智亭江至霖王嗣林谢宗信任法玖吴诚真王全林叶至明黄信阳陈莲笙许信友任宗权
道教符咒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法术泛指各种凭借超能力和神秘手段改变客观对象的方法,亦称为道法、道术、方术、仙术,主要分为修炼法术、鬼神法术和占验法术三类,而民间流行的玄学方术分为山、医、命、相、卜五种。
道家修炼修炼法术指通过修炼追求长生不老、与道合真,主要有服食与外丹、炼养与内丹两类,前者包括服食、食疗、辟谷、外丹术、黄白术,后者包括导引、行气、炼神、内丹术、房中术等。服食(服饵)是把外部草木、金石等药物输入体内以养生,食疗指使用饮食疗法治病养生;辟谷指不食五谷杂粮来清除秽气、斩断三尸;外丹术指以矿石为原料、炉鼎为器具炼制丹砂并服食,黄白术指通过药物以贱金属炼成黄金、白银;导引是结合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来锻炼医疗,包括五禽戏、八段锦、按摩术;行气指通过呼吸锻炼人体机能以通常血脉、去除污气、保持元气,包括服气法、胎息法;炼神指集中意念来调整心理活动以排除烦恼、清静无为而长生久视,包括守一、存思、心斋、内视、守静等方法;内丹术指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神为药物结圣胎而成仙,内丹与外丹合称为炼丹术;房中术指保精固肾、阴阳协调的房事交合术,包括采阴和气、交欢销魂、调谐身心、优生布胎四类。
道家法术五雷符咒鬼神法术指积极干预鬼神世界和世间万物,包括召劾鬼神、降妖捉怪、祈福禳灾、飞天变化等。符箓是蕴含神灵意旨的神秘图文凭证,能够役使、调动、考校鬼神以降妖除魔、治病消灾,包括复文、云箓、灵符、符图四种;咒语是对鬼神、自然物有感应、进行人神沟通的神秘语言,分为祈求神仙、命令鬼神、诅咒鬼魅三种;啸法是通过口舌调整而发声的特殊炼气方法,能够炼形炼气、役使鬼神;禹步是行法时的步法,手诀是行法时的手势,禹步和手诀能够感召鬼神、聚气驱邪;雷法是根据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原理,以内炼精气神为本,以符箓咒法来施展,召唤雷部诸神来伏魔降妖、呼风唤雨。
占验法术指推测事物福祸吉凶来趋利避害,又称为术数,涵盖易占、星占、择吉、式法、测字、相术、风水、解签、扶乩等方面,大致相当于玄学五术中的命术、相术和卜术。
丹道修真丹道也称为内丹、金丹、还丹,丹道修炼是道教法术的核心和精髓。丹道以道家的宇宙创造论、人体生成论、天人感应原理、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为思想支柱,以中医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脏腑学说为医学基础,以人体的精、气、神为修炼对象,以意守三丹田、通任督二脉、追求人体和谐有序为入手功夫,以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位、七政、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二十四气等符号来描述修炼过程,以达到人和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体道合一而得道成仙为最高目标,是一项为开发生命潜能和探究心灵奥秘而修炼的人体系统工程。金丹大道是参天地、同日月、契造化、返自然、还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道。丹道(内丹)修炼分为四大步骤:筑基、初关、中关、上关。筑基就是保养身体,打好丹鼎基础,除病补亏、调节呼吸。初关(小周天)就是炼精化气,分为采药(锁住精液)、封固(防止外泄)、烹练(行小周天)和止火(生成内药)四个层次。中关(大周天)就是炼气化神,包括六根震动、七日生大药、抽铅添汞、守中、温养圣胎、移胎等过程,打通任督二脉和奇经八脉。上关就是炼神还虚,包括哺乳温养、出神还虚等过程,达到圆融虚空的虚丹境界。三关之外的炼虚合道就是达到与道合一、羽化登仙的境界。
玄学五术——相五术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及改变命运的思想和方法。“山”指通过打坐、气功、食疗等方法修道养生来实现身心圆满,包括:食饵——利用补药茶酒、日常饮食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筑基——通过修炼精、气、神来性命双修;玄典——通过参悟研究道家经典来修生养性;拳法——习练太极拳、八卦掌等武术来强健体魄;符咒——使用符箓咒语来辟邪镇煞、趋利避害。“医”指利用各种中医方法来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包括:方剂——将药物制成丸剂和散剂来治病健身;针灸——根据人体脉络、气血循环,使用针法和灸法来医治疾病;灵治——通过心理治疗来治疗病症。“命”指通过生辰八字、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来推理命运、了解人生,进而趋吉避凶、改善命运,包括紫微斗数、四柱八字、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相”指观察天、人、事、物等形象来研究人类命运,包括:印相——观看人的印章来取定命运;名相——用五格剖相、命理运来解析个人或组织名称,以推断吉凶状况;人相——通过观察面部、手部的气色、纹理来知人吉凶、病理;家相——观察阳宅风水格局来分析人类居所的吉凶;墓相——通过选择阴宅安葬祖先来荫蔽子孙后代。家相和墓相统称为风水。“卜”指通过卜卦来预测未来并处理事务,包括:占卜——以易学为理论依据,结合天、地、人三界整体来推断吉凶;选吉——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的结合,处理事物发展的不利因素,以《奇门遁甲》为代表;测局——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推算国家政治的命运气数、变化规律,以《太乙神数》为代表。
道教的常念圣号是:福生无量天尊。
全真龙门派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根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按人划分,有妙真派(庄子休),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妙真派(庄子休)、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上层丹鼎派和下等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吕纯阳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建立的钟吕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娶妻,不茹荤饮酒;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其修炼要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经邱处机的推动而壮大了全真道。有龙门派、华山派、清静派、三丰派、金丹南宗等支派。正一道正式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鞑子册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以扶乩巫蛊等迷信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正一道士中相当一部分有家室,不住宫观,吃荤饮酒,不守戒规。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台湾一贯道、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东南亚德教等。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当下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正一道前身是五斗米道,.而后改名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正一派崇尚自然无为,故可以不住观不出家,戒律也不繁琐,只有&四不吃&以及斋日吃斋等.正一派以符箓为主,驱邪治病,在民间声望显著。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道教妙真派、、清微、上清茅山、闾山派、玄皇、淮南、凤阳府等。
道教弟子大致可以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类,民间道教人士还有方士、术士、隐士等。信士是指没有经历正式的宗教认定仪式的信仰者;居士是指皈依道、经、师三宝并受持全真五戒而获得皈依证的正式弟子;道士是指经受全真冠巾和获得道士证的神职人员;法师是指修习科仪奥秘并在斋醮法事中担当领导角色的全真高戒位和拨过职的道士。
道教抱拳礼道教礼仪源自《周礼》,涉及宗教活动、日常生活各方面,包含叩拜、供养、诵经、戒律、服饰等内容。信众对常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而对神仙、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为一礼三叩、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三种,其基础是拱手礼和作揖礼。 拱手礼亦称为抱拳礼,分为两种:一种是儒家礼仪,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种是左手抱右手,负阴抱阳、蕴含五行,内掐子午诀,外呈太极图。作揖礼动作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礼。
九月九祈福法会法事各洞神仙圣诞、得道之日,皆为道教节日。道教节日既传承上古华夏民俗,又与中国传统节日密切联系。主要节日有:三清节: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夏至日灵宝天尊圣诞,二月十五道德天尊圣诞。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鬼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五腊节:正月初一天腊之辰(春节),五月初五地腊之辰(端午节),七月初七道德腊之辰(七夕节),十月初一民岁腊之辰,十二月初八王侯腊之辰。诸神圣诞: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二月十九慈航真人圣诞,三月廿八东岳大帝圣诞,三月初三王母娘娘圣诞、大帝圣诞、轩辕黄帝圣诞,三月十五玄坛财神圣诞,三月廿三妈祖娘娘圣诞,四月十四纯阳祖师圣诞,四月十八碧霞元君圣诞,五月十八张天师圣诞,六月廿四关圣帝君圣诞,九月初九斗姆元君圣诞、重阳祖师圣诞(重阳节),十一月十一太乙天尊圣诞。其他节日:正月初五接财神,祭祀祖先清明节,六月十九观音成道,八月十五嫦娥奔月(中秋节),腊月二十四祭灶节(小年)。
斋醮科仪在宫观中,人们常常看到道士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演奏仙乐、吟唱道曲,在坛场翩翩起舞,这就是斋醮科仪,亦称为道场、法事、科教。“斋”指斋戒洁净,“醮”指祭祀祈祷,斋醮即供斋醮神,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斋醮是包罗方技术数、礼仪舞蹈、道具法器、书法绘画、道教服饰和道教音乐的综合艺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斋醮科仪分为阳事和阴事,即清礁和幽醮。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太平醮之类的法事。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济幽度亡之类的法事。另外,宫观道众每逢朔望之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
道教不仅明文规定了各种修持戒律,也在祀神、修真、拜师、斋醮、参访、饮食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禁忌。四不吃:道教徒不吃四种肉食——牛肉、乌鱼、鸿雁、狗肉,因为牛、乌鱼、鸿雁、狗分别代表忠、孝、节、义。道不言寿:道教重生恶死,忌讳询问年龄,所以问老道长高寿是不礼貌的行为。戊不朝真:道教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烧香、不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
蓬莱三神山道教的神仙境界主要分为六种,三十六天、神山仙岛、洞天福地是神仙的居所,名山大川、幽冥地府、人间宫观是仙境的延伸。三十六天:从上到下依次为无极大罗天、三清天、四梵天、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神山仙岛:主要有昆仑山、蓬莱三神山、大小方诸山和十洲三岛。洞天福地:洞天,指山中有洞室通达天界,贯通诸山;福地,指得福之地,居住于此能够受福度世、修成地仙。洞天福地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十大洞天:小有清虚天、大有空明天、太玄总真天、三玄极真天、宝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坛华阳天、左神幽虚天、成德隐玄天;三十六洞天:第一霍林洞天、第二蓬玄洞天、第三朱陵洞天、第四仙林洞天、第五玄关洞天、第六司马洞天、第七虚陵洞天、第八洞灵真天、第九山赤水洞天、第十会极亢洞天、第十一玄德洞天、第十二天宝洞天、第十三生上洞天、第十四天司洞天、第十五玄真洞天、第十六真化洞天、第十七太乐洞天、第十八大玉洞天、第十九耀宝洞天、第二十宝玄洞天、第二十一秀乐洞天、第二十二玉宝洞天、第二十三阳观洞天、第二十四太元洞天、第二十五华妙洞天、第二十六金庭洞天、第二十七丹霞洞天、第二十八仙都洞天、第二十青田洞天、第三十朱日洞天、第三十一太生洞天、第三十二良常洞天、第三十三紫玄洞天、第三十四天盖洞天、第三十五白马洞天、第三十六金华洞天;七十二福地:地肺山、盖竹山、仙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屿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泉源、金精山、阁皂山、始丰山、逍遥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萝山、虎溪山、彰龙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马蹄山、德山、高溪蓝水山、蓝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张公洞、司马梅山、长在山、中条山、湖鱼澄洞、绵竹山、泸水、甘山、汉山、云山、庐山、东海山。幽冥地府:幽冥地府是鬼的世界,需要神仙监管,所以地狱是特殊的仙境。幽冥地府主要包括酆都地狱、泰山地狱和十王殿。
甘肃崆峒山,周至楼观台,江苏茅山,大邑鹤鸣山。
青城山名山大川吸取天地灵气,是修炼的绝佳场所。符箓三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阁皂山;四大名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江西龙虎山;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东北名山:黑龙江松峰山,辽宁千山,辽宁铁刹山;华北名山:北京圣莲山,北京妙峰山,北京丫髻山,山西绵山,山西北武当山,河北张果老山,河北古武当山;西北名山:陕西终南山,陕西白云山,甘肃崆峒山,新疆天山,青海昆仑山;华东名山:苏州穹窿山,杭州玉皇山,山东崂山,山东昆嵛山,江西庐山,上饶三清山,安徽黄山,安徽天柱山,淮南八公山,台州天台山,绍兴会稽山,温州雁荡山,福建武夷山,泉州清源山;中南名山:河南王屋山,洛阳老君山,南阳五朵山,襄阳真武山,咸宁九宫山,长阳中武当山,英山南武当山,湖南五雷山,广东罗浮山,南海西樵山,海南文笔峰;西南名山:新津老君山,宜宾真武山,大理巍宝山,腾冲云峰山。
人间的宫观是神仙的象征性住所,是向神灵祈祷的地方,道教活动场所主要称谓有宫、观、庙,还有院、殿、祠、堂、坛、馆、庵、阁、洞、府等称谓。芮城永乐宫道派祖庭:北京白云观、芮城永乐宫、户县重阳宫——全真道三大祖庭;句容茅山道院——上清派祖庭;龙虎山大上清宫——正一道祖庭;阁皂山大万寿崇真宫——灵宝派祖庭 天台山桐柏宫——全真南宗祖庭;乐山紫霞宫——金丹西派祖庭 西山万寿宫——净明道祖庭 子午峪金仙观——韩国道教祖庭。神仙祖庙:鹿邑太清宫、涡阳天静宫——太上老君祖庙;天山天池西王母祖庙——王母娘娘祖庙;万荣后土祠——后土娘娘祖庙;梓潼七曲山大庙仙都黄帝祠宇——轩辕黄帝行宫;武当山太和宫——真武大帝祖庙;梓潼七曲山大庙——文昌帝君祖庙;解州关帝庙——关圣帝君祖庙;泰山碧霞祠——碧霞元君祖庙;泰山岱庙——东岳大帝祖庙;湄洲妈祖祖庙——天后娘娘祖庙;金华黄大仙祖宫——黄大仙祖庙;白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祖庙;增城何仙姑家庙——何仙姑祖庙;华北名观:北京东岳庙,金融街吕祖宫,天津天后宫,唐山玉清观,曲阳北岳庙,鹿泉十方院,承德魁星楼,恒山北岳庙,绵山大罗宫,北武当山道观,呼和浩特太清宫,武安娲皇宫。东北名观:沈阳太清宫,千山无量观,吉林玄帝观,松峰山海云观。三清山三清宫西北名观:周至楼观台,西安八仙宫,西安都城隍庙,华山玉泉院,华阴西岳庙,宝鸡金台观,佳县白云观,留坝张良庙,紫阳真人宫,兰州白云观,天水太昊宫,天水玉泉观,崆峒山太和宫,西宁土楼观。华东名观:泰山王母池,崂山太清宫,昆嵛山神清观,烟台蓬莱阁,上海城隍庙,上海白云观,浦东钦赐仰殿,苏州玄妙观,穹窿山上真观,周庄澄虚道院,无锡三山道院,镇江润州道院,金坛乾元观,常州白龙观,扬州琼花观,丰县天师观,杭州抱朴道院,玉皇山福星观,乌镇修真观,会稽山禹庙,新昌重阳宫,慈城清道观,天台山紫阳宫,雁荡山仙姑洞,合肥城隍庙,涂山禹王宫,齐云山太素宫,南昌万寿宫,庐山仙人洞,龙虎山大上清宫,三清山三清宫,葛仙山葛仙祠。嵩山中岳庙中南名观:嵩山中岳庙,鹿邑明道宫,淮阳太昊陵,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开封延庆观,武汉长春观,武当山紫霄宫,九宫山瑞庆宫,衡山南岳大庙,张家界紫霞观,广州三元宫,广州纯阳观,广州黄大仙祠,花都圆玄道观,佛山祖庙,南海庆云洞,罗浮山冲虚古观,文笔峰玉蟾宫。西南名观:重庆老君洞,成都青羊宫,鹤鸣山道观,都江堰二王庙,青城山天师洞,青城山建福宫,三台云台观,贵阳仙人洞,昆明太和宫,巍宝山土主庙,腾冲云峰山道观。港台名观:台北指南宫,台北行天宫,鹿港天后宫,高雄道德院,香港黄大仙祠,蓬瀛仙馆,澳门妈祖阁庙。海外名观:新加坡顺天宫,马来西亚柔佛古庙,越南河内真武观,日本横滨天后宫,美国纽约天后宫,加拿大多伦多蓬莱阁,西班牙巴塞罗那清净宫,澳大利亚纽省青松观。
鲁迅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内丹修炼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宋朝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东汉时期佛教被人们视为黄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
无为而治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发展,经济繁荣发达,出现太平盛世。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另一方面,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南北朝李弘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道教与兵家有渊源关系,兵家军事谋略和道教修炼法门相互影响,《道德经》、《阴符经》常被视为兵书,“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奇用兵”等思想被兵家研究应用,奇门遁甲等道术也在军事中实践使用。
封神演义人物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南北朝以来的《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唐诗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四大名著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此外还有独特的道教文学形式被衍生出来,如李白的游仙诗、明朝盛行的青词,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当代流行的修真小说以丹道为主题,玄幻小说、盗墓小说、仙侠小说也与道教紧密相连。“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赵孟頫、黄公望、祝枝山、徐渭、朱耷、郑板桥等书画家都是道教徒,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浸润。道教音乐的曲调、唱腔促进了音乐戏曲的发展,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都充分汲取其营养。天人合一思想、风水堪舆道术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
孙思邈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精神,各种追求突破生命极限的方术实践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道教术数学与古代数学有不解之缘,也在光学、磁学、声学、天文学领域颇有建树;四大发明中,火药源自道士炼制外丹,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也和道教密切联系;道教在炼丹实践中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道士为实现“御风而行”推动了机械制造的进步;道教为酒、水泥、颜料的制造做出了贡献,豆腐是淮南王炼丹的产物;道士炼丹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炼丹术西传到欧洲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医道通仙道,道教为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久视而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葛洪、陶弘景、邈、刘守真、傅山、刘一明等众多高道都是医学家。道教治未病、天人同构、自然无为思想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外丹术开创了化学制药的先河,道教在生理学、经络学、解剖学、药物学、性医学、心理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服食、行气、辟谷、导引、调息等方术以及内丹学成为养生的主体内容,道家养生衍生出各种强身健体的武术气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源自张三丰的内家拳。
道教徒道教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周作人认为:“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道教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人生哲学,激励国人刻苦磨练、知行合一,为求道得道而努力探索、不懈奋斗;道教贵生乐生、逍遥洒脱的精神,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求真务实的品性;道教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道教奉行“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形成了宽容谦让、包容开放的民族性格,促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仁义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准则,道教既奉行“尊道贵德”,又提倡“忠孝仁义”,把道德践履作为修仙条件,积极推广传播各种劝善书,对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道教大肆宣扬始祖轩辕黄帝,使得海内外华人都尊黄帝为祖宗,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民族凝聚力。
女娲塑像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教对民间信仰的一些内容进行吸收、改造,并将其重返民间来深刻影响民间信仰。道教积极“收编“民间俗神、吸取神话传说,纳入道教神仙谱系,如盘古、女娲、关公、妈祖、观音等,使民间信仰融入浓厚的道教色彩。道教影响着明清时期兴起的民间宗教,各种民间宗教的最高神“无生老母”源自《道德经》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真空家乡”的世界观借鉴了道教的宇宙生成论,修炼方法来自于道教内丹学,并承袭了道教的信仰方式和组织形式。中国的民俗基本上是属于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积淀在传统民俗里,影响着信仰习俗、祖宗崇拜、节日习俗、娱乐习俗和方术活动。本命年拜太岁,祭祀先人烧纸钱,春节祭灶王、贴对联、放鞭炮、接财神、拜天公、闹元宵,这些习俗都起源于道教。道教与各种方技术数都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思想基础,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道教的理论、神仙、法术、科仪深刻影响着玄学方术。
道教在东亚、东南亚广泛流传,日本神道教、天皇信仰、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是在道教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宗教,道教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重要宗教。在欧美,《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在译成外文的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康德、尼采、黑格尔等哲学家,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卡夫卡、托尔斯泰等文学家,里根、梅德韦杰夫等政治家都从中获得巨大启迪。内丹养生、星相医卜等道教文化也风靡全球,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练太极拳者达1.5亿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带给环保主义者很大的启示和思考。
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是全国道教徒联合的爱国宗教团体和教务组织。下设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其宗旨是兴办道教事业,传扬道教文化,发挥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道教协会总部位于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中国内地省、自治区一级的道教协会有27个,市、县道教协会300多个。港澳台地区和一些海外国家也建立了很多道教组织。1912年,北京和上海曾分别成立了以全真派为主的“中央道教会”和以正一派为主的“中华民国道教总会”。此为道教界筹划建立近代式教会组织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全国道教界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此后各地又陆续成立了地方性道教组织。
冠服:道士平时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斋醮仪式中穿着衣帔的总称。早期道教对于冠服之规定甚为简单,从南朝刘宋陆修静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趋向严格,冠服区别愈加明显。据南北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卷五,对各类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确规定。书称:“服以象德仪形,道士女冠,威仪之先参佩经法,各须具备如本法,不得叨谬。违夺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张万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类已趋简化,按法派分为六类。
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谓,天师:指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寇谦之(北魏),隋焦子顺,唐胡惠超等。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真人: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中国道教史《中国道教史》前言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第一章 道教发展史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尔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太平经》是流传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第二章 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五岳真形图第三章 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祗,驱役山河之神。另外葛江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第四章 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三皇经》在元朝被焚,现已失传。在《道藏》的《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百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水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羊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颂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十二金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