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王的坏人人是扫把星转世

&&&&&&&&&&&&&&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一村之大亦有志书。今日之缙云,尤以东乡(壶镇)发达,文教事业领先他乡,志书史实详实可观,唯独南乡(舒洪、大洋、双溪口等乡镇)地偏人稀,事事落后。纵观南乡十数万苍首,无一可做领头羊乎?!安心落后乎?!如此无有刚骨乎?!吾有志著书破天荒,亦求得南乡人民立于缙云一片土地,遂决心编纂本文——《姓王村志》。
鄙人年过弱冠,虽多有胡诌,唯无志书。今于百度百科,可见吾补之村史;吾之空间日志、新浪博客亦有零星记忆。故,于此撮零为整,做成此书。
姓王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古称贞溪塘头(源于村庄坐落贞溪岸边),又名贞溪塘头湖田基和十五都上王庄等。村中至今仍有“水塘头”地名,为老村中心地带。因村中以王姓族人居多,方位处于乡里舒洪之上,又名上王庄。1973年正式出现“姓王村”一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地名规范化运动中,正式改称“姓王村”。
姓王村地处缙云县舒洪镇东南方向,离镇政府约1千米,距缙云城区12千米。全村现有总户数1693户,总人口4299人,耕地面积2128.5亩,山林面积11451亩。
行政变迁:
姓王村在明清年间属官政乡十五都管辖,称作“贞溪塘头”或“上王庄”。然而变迁失详,不可细论。
民国十九年(1930),县里实行闾邻制,则为缙云县第四区上王乡。廿五年(1936),上王和舒洪、仁义合为瑞溪乡,驻地舒洪,属第三区管辖。三十二年(1943),合贞溪、瑞溪为瑞贞乡,下分15保178甲。
1949年7月1日,缙云县人民政府成立,瑞贞乡隶属于南区(驻地舒洪)。1949年10月,县域行政区划调整,为舒洪乡上王庄,隶属于盘溪区。1956年3月,昆坑、舒洪合为昆洪乡,驻地上王(姓王),隶属不变。1958年撤区及乡镇建制,昆洪乡改为昆洪管理区,隶属原盘溪区为基础的英雄人民公社(年底改称“盘溪人民公社”)。1961年6月,撤销大公社,恢复区建制。昆洪管理区建立昆洪人民公社。“文革”中,昆洪人民公社更名为红旗人民公社。1973年,上王村正式出现“姓王”称号。
1979年,公社驻地由姓王迁至舒洪。1981年地名普查时,红旗人民公社更名为舒洪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改建为舒洪乡人民政府上王村。1985年8月,省政府批准舒洪乡为建制镇,后即正式定名姓王村。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新姓王村由原姓王村、螺蛳岩村、洪岭脚村、杨坑村、分水坑村合并而成。
历史人文:
姓王村历史悠久,据《王氏族谱》记载,自五代十国时期便有百姓聚居。原有
“潜”姓居于村内,元末遭迫害而死伤殆尽,余者皆逃归山林野地。明万历中(1578年),三槐堂(郡望“太原郡”)岐山派后人仁七公成孙携妻带子从仙居横溪镇大林樟树桥(原籍应在埠头镇,大林樟树桥非祖居地,盖同明初迁徙人群认准的“洪洞大槐树”),经苍岭古道,三卜而迁至今玉屏山下。清初,李氏族人(郡望"陇西郡")从福建白塘迁入,成当今村内第二大姓,古往今来较他姓富庶。其余小姓如麻、洪、吕等皆有。
地理环境:
姓王村位于浙江缙云县舒洪镇,与4A级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仙都相邻。离缙云火车站距离约为10千米,与新设的缙云西站(高铁站)车程在30分钟内。从丽水乘坐“丽水-双溪口”班车可以到达,也可以在缙云县城客运中心乘坐双溪、大源、三溪、雅江等班车。交通四通八达,平黄公路、振兴路(老平黄公路)穿境而过。
村庄位于舒洪盆地中心,属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具有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温度为15~24℃。夏日受台风外围影响,不仅没有气象灾害,而且有利于减缓伏旱,所以夏无旱无涝;冬日由于群山围绕,阻挡了凌冽的冬季风,盆地地形又有利于保温,所以冬无严寒。村子四周群山环绕,贞溪穿村而过,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是不可多得的适宜人居风水宝地。
现代工业:
村内工业园区位于原姓王村和原螺蛳岩村接壤地区(即姓王村上殿垅背、后塘畈和螺蛳岩地块)。2003年,经舒洪镇党委、人民政府决策,陆续征收土地300多亩,引进了包括浙江正达(模具)、浙江鸿顺、佰鑫涂料等一系列企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使得出外民工回流,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现代工业无止境的发展,同样带来了环境问题。
村庄特产:
据《缙云县志》有关缙云土面的记载:“拜年上门,先喝茶,吃糖果,随后吃索面卵”。这里的“索面卵”,就是指缙云土面加鸡蛋。缙云县制作土面的地方以姓王村为魁首。
姓王村生产的面条被称为“土爽(索)面”,原因是这种面条生产的各道工序一直以来都使用人工,虽然近年来为了适应加工量日益扩大的需要,拌面程序改为机器操作,但绝大部份工序仍是人们的双手。
姓王人土法做面,加上采用本地生产的优质小麦和运用适当加盐等特有做面方法,使其具备一种特有面香,爽口圆滑,十分受消费者欢迎。在当地有“吃面就要吃姓王面”的说法。
虽然缺少宣传,但凭借优良的品质,近年来邻近的永康、丽水等地客商都闻面香而来,成了这个村
的固定收购商,不少人还采取和做面条农户预约方式确保收购数量。近年,村内成立“姓王村土面专业合作社”,以村集体企业的名义向外“扩展疆土”,使得这个村的土面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杭州、金华等地客商也纷至沓来买面,目前这个村的土面每公斤最高价达到5元,依靠销售土面,姓王村农民每年能获收入500多万元,成了当地小康村之一。
土面制作:
简单的一根土面,用的食材却很考究。农家的麦(面)粉,以传统农耕方式有机栽培,加上一定量的水和海盐。盐的量是有说法的,盐过量,面条容易脆;盐不足,面条容易糊,且韧性不足。除了这些,便没有更多的添加剂和辅料了。
面团要和六次以上,再细分搓条,上箸、串面一鼓作气。制作土爽面还需要用到不少看起来复古的道具。用传统的竹筷对拉,也称“上箸”。面团百般揉捏,激发其韧性,左右穿插,样子就像拿面条来打绳。上箸的样子有点像拉面,但是比拉面更细长如索,故又称为“索面”。
索面的晾晒过程堪称壮观,用一句最实在的表述“老办法,就这样晒”,经过一天阳光的洗礼,最终得出干爽透了的索面。年前是晒索面最好的季节,因为气温低易保存,气候又够干燥,光照足。晒好的面开箸、剪脚、收面一气呵成。细细算来,一根面,却要经过八道工序方可做成。
时至如今,过年去浙中南山区走亲访友,来一碗土面,炒、烩、拌、煮,土面不糊,上口软滑柔韧、老底子的味道浓郁。从手工竹篮的叫卖,到农家过年时节的风俗,一碗土面,凝结着最深的乡愁。
现代建设:
公元2000年的自来水建设,总共投资145万元人民币,即在姓王村门前坑建饮用水基地(门前坑水库),工程于2002年底正式完工。水库大坝为硬坝壳,总库容达25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500吨,可供应8000居民生活饮用。现在主要供应姓王村民1000多户,螺蛳岩村民400多户及相关工业区企业。水库的管理采用集体股份制形式,执行掌股分红,其中二分之一分发给入股民众。
胜天塘,建于1952年,蓄水量1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农业灌溉;西禾塘,建于1958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次则承包渔业生产;太塘,建于1961年,蓄水量10.5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农业;岩塘,建于1966年,蓄水量8.5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农业灌溉。
除以上水库外,还有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塄(溪石砌就的老式防洪堤),及前几年冲毁,又重新建造的文鼎堰及其配套的水渠,又有2014年新完工的下坑堰及2015年动工新建的玉屏山塘水库。
交通变迁 1957年1月,缙云县城至舒洪的公路通车,又二年,即1959年6月,姓王至双溪口公路正式通车,成为缙云县内最早同公路的村庄之一。1966年2月,村内至管村畈机耕路重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新平黄公路穿村而过。1997年2月,村内干部群众自筹资金铺设村内主干路(振兴路)。
异地转移安置小区,该小区位于姓王村平黄公路和振兴路交汇处西北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村口征地建设了一批商品房,今为迎新巷居民区。
成就荣誉:
2009年12月,浙江省文化厅授予姓王村双委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称号;2008年荣获由浙江省司法厅、民政厅、普法办联合颁发的“浙江省五星级民主法治村”称号;中共缙云县委、缙云县人民政府联合颁发的“文化示范村”称号;2011年9月,荣获缙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颁发的“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土索面保护基地”称号;“四星级基层党组织”等等荣誉称号。
姓王村中有全镇(全南乡)最大的工业园区——姓王(螺蛳岩)工业园。发展工业的同时,姓王村双委按照丽水市委和政府的指示,对村后山所在丘陵区域进行了“开山造地”作业,至今已经开出大片平地良田。
姓王新村附近(即平黄公路旁)有为大源镇灾变村民所建造的安居小区。自2014年起,村双委响应浙江省委和政府“五水共治”政策法规,对村中污水管道、供水管道进行统一建设和统一处理,可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比太阳更光的姓王村将出现在地平线上。
姓王村主要干道:振兴路、仙井巷、上横街、桐园巷(老四路);平黄公路、迎新巷、姓王新村、溪滨巷(新四路)。
古今名人:
潜说友(1216—1288)字君高,号赤璧子,缙云塘头(今舒洪姓王村)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进士,官至代理户部尚书,封缙云县开国男。任临安(今杭州)知府期间,重视疏浚西湖,修葺名胜,整修道路。主修《咸淳临安志》。后迁任平江(今苏州)知府。德祐元年(1275)元兵逼平江时弃城逃跑,在福州降元,任福州安抚使,被部将李雄杀死。
风景名胜:
号曰“两(二)山半”,面积达1800余平方米,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说一山裂成两半是被风水先生骗了,一脚踹出来的;另一个说法,山下镇压着一条雄龙,所以作为风水山,自古郁郁葱葱。
山间的培土植树起于宋,山中树木以常绿阔叶硬木为主,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建筑奇材。自古的封山育林,以致村民也不可擅入,有记载的大规模砍树是盘溪中学建校时(1956)。现为省级生态公益林。
山麓砌有两道石墙,残完程度不一,古色古香,很有韵味。贴近山体的几处遗址,木、石、土已经浑然一体,好几方石块和虬结的树根亲密无间;外道石墙保存完整,长达五六十米,挺立在山基外一米处,蔚为壮观。
该井位于老村中心,处于村中古道的中点,是村中最宏大的建筑群遗址“大道坛”的附属建筑(或者说相映成辉)。据这几年的考据该井当属七百多年前潜说友尚书府的遗存。是否属于尚书第不可考据,但是该井为村里最古老的人为建造当属无疑,直到21世纪的头七八年还发挥着自己的特殊作用,最后因为污染和村中自来水遍及等原因才偏废。
井栏由五尺见方的整块岩石凿空所得,以“仙人义井”四字分别刻于井栏四周,字迹已然模糊,经仔细辨认,“井”、“人”二字还好辨别,“义”字属繁体,上半部“羊”仍非常明显,只是下半部“我”字模糊不清,“仙”字难以辨识,只剩一个单人旁。井中之水异常甘甜,完全超过方圆百十里的饮用水,在近现代之前,姓王的水也是远近闻名的。
仙井的当代作用,只剩元宵佳节姓王村迎灯时,灯头的驻留,除此之外已经没有实际利用价值,现处于村民自主保护中。
据传是南宋尚书潜说友的尚书府(即潜府堂),但宏大的官邸已经在七百年前那场政治风波中遭毁,现在是一片大“广场”,是村内丧事的举办地。2015年,村双委将其填高并实施了水泥硬化。。
大道坛周边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多数为村中大地主占有,在它们的大宅门石匾上仍可清晰辨认时代印记,如“劳动光荣”、“一心向公”、“忆苦思甜”等等,所幸老房子里木雕保护完好。
在大道坛往上,水塘头左右曾有一座砖石结构牌坊,上雕刻有鲤鱼、牡丹、蝙蝠、寿桃、诗书等吉祥图案,其中砖雕与石雕虽经历史洗刷依然艳丽动人,特别是覆盖在上的黑色琉璃瓦当。
宗祠古建筑群
始建于清嘉庆(1796)年间的王氏宗祠,占地面积为缙云县之最,共计达1048平方米。祠堂共四进四厅,主厅(第三厅)由石柱支撑,古时曾有“文魁”、“武魁”、“敕封临淮大尹侯”、“妙手回春”等匾额,下有王姓昭穆祖先堂,供有历代牌位,楼上存有赶张山寨台阁。现为姓王村双委驻地。
现在祠堂仍可见的除了文革后重篆的祠首“王氏宗祠”外,只有木雕牛腿尤为精美。可惜由于保护不力,失窃居多,堪称艺术经典的木雕,已是村委后补之作。百年风雨侵蚀,木建筑为主的祠堂,坍圮与火患风险日增。
李氏宗祠的现存建筑为民末(1944年)所建,相比王姓祠堂,历史短、面积小(约为892平方米),但总体上比王氏宗祠精美。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雕、绘画、书法、布局都是近代以来难得的徽派精品,现为姓王村老人协会场地,保护情况比王姓祠堂好。
舒仙官道及凉亭旧址
缙云县通往仙居的县乡级“公路”,类似于今日之“平黄线”,路径大致相通,具体路线有所差别。官道并非经人口密集的村内,而是从大箬(玉)岭头直接拐道管村(畈),后入大岭坑。其中建造意图就像今日的高速公路,裁弯取直,并非村村必过,而只是带过而已,只为最终目的。
二尺多宽、溪石铺砌的古官道多已破坏,支离破碎,惟有清光绪年间建造的管村凉亭还基本完好,构造简单,朴实有用。
风土民情:
南乡的年大概是从腊月廿四肇始,却没有明确界址,也没有如祭灶等显著标志,以至于大部分缙云人也不甚清楚年是从何日起。其中一般以年末大扫除――掸尘作为前奏曲,宰年猪作为序幕,大年夜和正月初一作为高潮舞曲,正月十五的元宵花灯作为彩蛋尾声。
与北方把“扫尘”明定时辰有所不同,姓王的“掸尘”是不规则的,生活一百岁,掸尘时日重复的也得几十年过后,不过在腊月廿四之前是无可质疑的。
腊月廿四,在十年前还是不少家庭宰年猪(禽畜)的日子,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份儿人家养猪的数目字越来越小,宰猪杀羊、滚水腿毛的大场面越来越少。杀年猪撕心裂肺的嘶喊声预示自家能过上“富得流油”的大年。当然,把杀猪宰羊的日子安在腊月廿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天过后年里边都不动刀(此处所说为大刀,就是宰杀牲畜类的大动作,烧菜之类的除腊月廿五与大年初一都可使用),直到元宵节后才可除戒。
腊月廿五,“南乡馒头日”。正是因为这天是居住在南乡的民众普遍做馒头的日子,所以也就被定为县级非遗项目。既然是年末大丰收的校兵场,就不是几斤几两的上台面,而是动辄百八十斤的浩大,与此同时,全家总动员加邻居大集合一起坐着揉搓面团,以使其成形。发酵方法不同,口味也各不相同,以缸酿为尊,芨芨草亦可,发粉为最下,蒸馒头使用特质(竹蔑)笼屉制成,馒头以高耸、松发、白嫩为上,以求好运。在南乡,这是仅次于大年夜(除夕)及上元节的最红火的一天,如果说非得精准的定一天为小年的话,缙云南乡的小年应在是日。
腊月廿六,磨豆腐。如今做豆腐已完全抛弃石磨,倘使还有多是作秀。不过无一例外的是,年前习俗里头都得早起,用一天的劳作来酬谢上天与自己,当然做豆腐也包含其中。
原料黄豆得提前浸泡,廿六大早上就得去磨成浆,挑回来得经过多层程序才可完工。豆腐的制作不比蒸馒头,虽说无须全家,但也得家中几位身强体壮的人来担当“豆腐手”。豆腐点卤成形后,就得下油炸油豆腐和豆腐肉丸,这两份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据现代科学研究,油炸的营养素不高,且多有有害健康的物质。
腊月廿七,炊(蒸)发糕。发糕是糯米粉与白砂糖的完美结合,和水并把发糕坯子放在垫有箬叶的笼屉上,只需点火蒸熟蒸透就可。老人精湛工艺水平加入全家的祈福,发糕取其“发”,寓意来年发发发。中国人喜欢这份美好寓意,不管祈求的愿望实现与否,反正他们是信了!
腊月廿八、九,两日多是觐香礼佛,祈求平安。村村都有供奉本村保护神的“本宝殿”,有时还会出现多路神仙杂会一堂的局面,它们或处高山深壑,或临小溪池塘,或安平底阔地,但统统与中国传统地理学“风水”有关。选择在这两天跑上跑下烧香,不是“三十日(大年)夜养大猪”(即临时抱佛脚),而是完成了过年准备的间隔期,也就是空闲档,再者说年末了,不用再拘泥于老黄历的几行小字,天天吉日,诸事皆宜。
腊月三十,大年夜(除夕,三十日夜),阖家团圆、欢聚一堂。无论多远,在年末都得回家吃团圆饭,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生出的“安土重迁”种子开的花。
中国人讲究事死如生,在三十儿这么重要的节日里,肯定得祭祀祖先,俗称做羹饭,让已逝的家人也回家过年,与在世儿孙团圆。祭祀都得规矩,虽然没有孔夫子家的繁文缛节,但也有自己的规矩,得先取下牌位,长者位东(朝门口),八仙桌上以4(椅)4(碗)4(箸),晕菜还得搭上豆腐青菜,以示清清白白。一燃烛,二烧香,三焚纸,四点炮,样样按顺序来。
先人享受羹饭后,给它们翻个个儿放在圆桌上,就可以吃年夜饭了。饭后贴对联,以前多是手写毛笔字,当今社会,大学生多了手写春联少了。在子时交会之际的放开年炮(接年)不用多说,传说大年夜当天太白金星会下界派(发)粮食,派发比例按看人丁数,也就是看整齐码放在床下的鞋子数为依据,寻常百姓家就得在入睡前摆好鞋子,数目字不大的也得多收拾几双撑场面。这其中固然会有弄虚作假戏神的嫌疑,不过符合中国人希冀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想。
大年初一,农历新年第一天,又名春节。开年第一餐,得由家中男主人掌勺,目的在于让其体验妇女下厨房之事的艰辛,不做早饭的女主人则为小孩子穿好新衣服,迎接新春。第一顿吃爽面加蛋,又称长寿吉祥面,不可倒掉吃剩的,下一顿接着吃。还有一样美食也让众人口馋,那就是前一天晚上煮好的一大锅鸡蛋。
当然,还有一份子事,不仅众人口馋,而且是手馋。即使昨晚睡得很迟,但在今天也能起得很早,那就是孩子们过年三大乐之一的压岁钱(另两乐是玩炮仗和穿新衣),这一天的拜年一般只局限在祖父母名下的亲戚。
一年的第一天忌讳也特别多,比如不劳作,劳作累一年。另外不论厨余垃圾还是生活垃圾,都不可以倒在外边,就连接年的炮仗碎末也不可清理,不仅如此还认为鞭炮满地红,象征一年红红火火。这并不是人们偷懒,而是忌讳动扫帚罢了,因为触犯了扫把星会倒霉运,食物不可倾倒于外则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切勿浪费奢靡之意。
除夕夜必须熬得越晚越如意,那么大年初一夜里却是睡得越早越吉祥。老人口中说法是今儿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切不可喧闹,你让它们一天不快活,它们让你一年不快活,正因如此,还得在墙角旮旯放点杂粮作为彩礼孝敬,希望嫁出一鼠女减轻家中负担。其实,仔细思忖不难发现其中奥妙:头一天的熬夜,清晨又得早起,晚上自然是得早眠养好精锐。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携手夫婿和小外孙,回娘家省亲拜年,带着上年做的馒头、发糕、油豆腐和生猪肉等及精心挑选礼品,酬谢父母恩。按老礼,接待的家里要用垫肉片海碗盛爽面加蛋或糖水煮蛋来礼待贵宾,非得要吃上一碗才可离去。在这之前,会有茶水和果盘(其中传统果品有年糖、花生、番薯片、葵花子等)。当然不可忘却的还是让小孩兴奋,大人头疼的给压岁。压岁钱谐音压祟,本意也是如此,只是也被物欲感染了。
从大年初三直到初七(或是初十),一个多星期的活动大致都是拜年,以远近亲疏为线安排次序进行串门拜访,如果按传统习俗,以外嫁的女儿家系回拜本家为主流,还有好友亲朋为支流。
姓王村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便是元宵灯节。
元宵灯节的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如板龙的板灯;一种是慢性子的花草灯。花草灯没有地方特色,只有板灯才可以完全体现一村一姓的特殊性。不过板灯也少了一点观赏性,那就是没了舞狮和抬阁。
板灯在历史上都是灯节的主流,它得在正月初十不到就做前期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扎纸灯笼了,剖开的竹蔑用(苎)麻线扎成骨架,划好的灯纸借助糨糊糊成灯笼。不过前提是灯纸上已经用模板印上花草和天官像,当然也需要上色,随笔写上“欢度元宵”、“大闹元宵”等吉祥话后,一盏竹蔑六角灯笼就完工了!
既然是板(凳)灯,自然需要板材,灯板多采用松树板,其宽度不一,但长短、宽窄皆不如龙板。灯柱的材料必须是经得起拉拽的硬木,方圆几十里只有玉屏山上最多且最易得。玉(翠)屏山,俗名藤蓬山,是一座风水山,传说南宋就已经培土植树,当然也是一座“人畜不得践踏,凡人不得砍伐”的禁山,唯有元宵斫灯柱才准入山。有脚、有板、有插销,再加三盏六角灯笼,最普通的一节灯算是完成了。
小灯笼并不能算困难,真正不容易的是头和尾,头又包括灯头和牌灯,尾是一条大肥鲤鱼,其中最烦琐的又是灯头。代表脸面的灯头是断不可马虎的,其形状类似缩小版的宫殿。
首先是得架竹蔑子骨架,这步骤就类似起新房,不是人人都会的事,村里只有几位老人才懂。搭起的骨架不仅得大气美观,还有一点就是不能得“软骨病”。紧接着的工艺步骤就是:量尺寸,画图像,剪纸做花。一般先糊顶,用红纸把屋顶都覆盖,屋檐处再贴上“瓦当”,飞檐斗拱样样齐全,而且还得在檐角挂铜钱串,房脊两端位置贴鲤鱼形螭吻后插小彩旗,正中间一个彩球上面还有金寿字。
灯头殿内9―11个人物画,另有1个风物画,全部得依靠人工用毛笔画成,从轮廓到上色:面南坐在虎椅上的一位帝王(其应为大禹),两旁是执扇的侍女;与帝王相对的是“门”,这是一道可活动的且画有净瓶的门,净瓶寓意干干净净平平安安,净瓶上插着宝剑、叉戟及花朵,寓意抵挡邪祟、平安吉祥;门的两侧立着两位门神,一边一手拿着金瓜,另一边一手拿着大刀,威武守卫着宫殿大门;灯头还有两面就是站立着的文武百官了,有时靠近帝王一端也会出现一对宦官。
整个灯头“占地面积”达一张普通八仙桌大小,“建筑”通高也有近两米,所以抬起它得要两个人,而且是身长一米八的彪壮大汉,即使这样在迎板灯时都还得几位候补和帮手,才能让它跑起来。灯尾巴即是鱼(尾巴),用竹蔑绞成一个鱼骨架,通身得糊上透亮的白灯纸,然后在鱼尾巴和鱼背上贴红纸,一条呈跃龙门状的鲤鱼灯尾就大功告成。
重要的开路先锋牌灯,即类似于古装影视剧中仪仗队前头的“肃静”、“回避”那类牌子,只是闹花灯没必要肃静回避,顶多起开路作用。两个牌灯都呈长方体,都有一面画着威武的虎头(大猫),另一面一个画着松鹤,一个画着当年的生肖,若当年是龙年则也改成松鹤图案。
走到这一步,只要多注意一下,就可发现这个村里处处都在回避龙――这种被中国人奉为祥瑞的神兽,作为一年一度合村欢的灯节自然也不可避免。这是老规矩了,有一个传说就和风水有关,原因在于上文提到的玉屏山。不少人都说山下镇压着一条雄龙,而舞花灯的是雌龙,从人的实际看它们神兽也很正常,异性相吸容易兴奋,假设它出来就得为祸人间(火烧房)。传说归传说,本人考证的结果是与迁至姓王村的始祧祖王成孙葬地位于盘龙岙有关,顾名思义,祖先的千年吉壤是盘着的龙,后世子孙自然不可自破风水、忤逆先祖。
迎灯多是正月十二启灯,十四歇一天,十五欢欢腾腾闹一夜。首先,打着锣,牌灯开道,灯头从祠堂中抬出走仙井路,到大道坛(潜府堂)前的仙井停下来,放在上面。传说这口井是南宋尚书潜说友留下来的,井栏是用一整块六尺见方岩石凿开的,四面栏壁上各一个大字“仙人义井”,虽历经几百年风雨洗礼已经模糊不堪,但仔细辨认仍可得。仙井的来源说是潜大人的,恐怕多是乡野之人托名所作,但说这是姓王村留存最久远的古迹似乎能够肯定,只是老人口口相传的是井里住着仙女娘娘。
灯头停放在仙井上的时间不会长,做了祈祷和焚香烧纸后,最后在鸣放二踢脚后就启程向前走了。当然,走的还是老路线,其中有一段路至今还是土路,两旁还是农田,按照“花灯要闹,不闹不快活”的原则,仿佛去野外是毫无必要的。
估计有三种可能:一种就是这条路曾经就起着公路的作用,是一条古道,的确连接祠堂、仙井,这是一条相对平直的路;另一种就是在该路旁有一口灵塘(即为亡灵买水上路的一水凼,旁有矮竹为节,现已被侵占),如若真是为了亡人,也可理解,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认同儒家“事死如生”的说法;第三种就是两者兼而有之。
最后,灯头的目的地是村头的上殿(逅周庙),按此庙名百思不得其解,“逅”也许就是“后”的意思,上古称帝王为后,那么“后周庙”就是周天子的庙宇,但事实上里头供奉的是平水大王(大禹),亦或是“周后庙”,后人讹传也不可知,反复探索,反而让人疑窦丛生。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该建筑地位至高,只是不挂名的“本保殿”(保一方平安的地方神殿宇),本人臆度是庙乃我王姓族人家庙。灯头已经在上殿,村中也早已在灯头出祠堂前敲过两遍催灯锣了,家家户户中有要出灯的也得赶紧去上殿集合了。
迎板灯是带危险的苦差事,在跑(拉)灯时各种情况都会出现,大者要人命,小者伤筋骨。踩踏是一种情况,转弯时打“三角叠”发生板折灯毁、伤筋动骨又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年轻人玩的板灯脑子一热会爆发突发事故。所以在开始前都得向平水大王请愿三夜平平安安。
在庙下集合组装完毕后,一切都是按照老计划进行。先得在路上跑(拉)三趟(即灯头正常向前走回村里,但走了一点路后,灯尾突然大喊往回拉,此乃是给平水大王等诸神观赏),然后回村里,大三圈、小三圈的走走走拉拉拉,每夜必经的是上殿(逅周庙)、下殿(文昌宫)、大道坛(潜府堂、仙井)、水塘头、两姓祠堂(王氏宗祠、李氏宗祠)。
既然是合村欢活动,就得“走遍姓王”,走到与邻村分界处就扭头,这是由于邻村大多迎龙灯,我村坚决不让他们进村,即使是路过也不允许,我们也就一般不出村。曾经(大约四十年前)就有舒洪年轻人不信邪,非得拉着龙灯上我村,刚到村口公路就被发现了,村内一人便停了一辆拖拉机(实则为卡车)在路中间,全村敲锣打鼓加广播通知,石灰、石子、屎尿等等总动员,终于不怕死的“活龙”还没真的进村就“死”了。他们迎龙进村如果出事故,派出所也是不好办的。也许正是有这种特殊性,凡是他们迎龙灯的都被派出所警告,还必须村领导和发起人签保证书,当然玩板灯的也是得签保证书的。
迎板灯,每一夜得跑(拉)灯多少趟没人去统计过,地点除了开始和结束必有三趟外,并无规矩束缚。即开头在上殿拉,中间本来有环节是要在灵塘旁的土路拉的,但是由于太危险被转移到了公路。最后一夜的最后时刻是在大道坛(潜府堂)及仙井夹着的仙井巷结束的,三趟都在三辆自行车不可并排的路上跑(拉)灯,还有一点这条路上的拐点多且直,可以增加观赏性、娱乐性和刺激性。
不过往往事情没那么简单,跑(拉)灯也是如此。玩得惊心动魄不是重点,讲究的就是要把灯头“拉”得惨不忍睹才完美,预示未来一年如意吉祥,否则就会失去好彩头。无论你灯头毁坏与否,它都是要消失在人世间的,即使没跑(拉)毁,还是要在三趟结束后抬到上殿烧毁。
灯和龙是一样的,都会“盘在一起”,只是这项技艺只是村中个别老者会,所以现在虽然也时常迎板灯,但我这位几乎年年灯节都不落下,夜夜迎灯都看大结局的人,对于“盘灯”也只是看过一次,可见其不容易。
按照顺序来说,元宵过后就数清明为大了。如果单单就清明节大众意义而言不过两点,一是祭祖,二是踏青,两者相比又以祭祖为重中之重。从这一层面看,祭祖为何成为一大节日的主题,这就不得不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联系。
缙云(南乡)的清明,上坟祭品需要用沸水烫好的肋条肉和时令食物——清明粿(其中的粿子又特别需要是甜的,可能因为甜的清明粿是圆饼状,象征团圆加甜蜜吧;而咸的清明粿被乡人称为“猪娘排”,即是长相不佳)相搭,其它的“小佐料”就如象征聪明睿智的葱叶,还有与之类似的大蒜寓意子孙能掐会算,跟葱蒜相搭的就是豆腐(有切成四方片块状煎起来的,也有直接的白豆腐),颜色青白相接,寓意做人清清白白,另外象征节节高的烫(鲜)白笋,其余还有酒和饭。
从以上列举的吃食便可以得知,中国并非真正事死,而是事生,祭祀用的“牺牲”也都是为子孙后代着想,不管地下先人真的喜欢。除了吃食,别的例如爆竹、香纸、冥钱就不再表。当然,一年一次的上坟不能只是简单地用对付吃货的方法慰藉祖先的,还得把墓地杂草除掉,也有人用焚烧的,但大多数人还是带着镰刀和锄头出发,用镰刀割草,锄头用来勾土整墓,尤其是不能让坟墓被蛇鼠虫蚁咬出洞,如果“出气”了,就是坏风水的,尤其对子孙后代不利,得铲土补回。缙云墓祭另一大特点,先人坟头得压白纸(土话曰“清明旐”,形状呈长条形,数目妙在多),意味着这坟不是无后,土堆里的魂魄不是孤魂野鬼。
以上是在墓地的祭拜,实际上,每逢节日(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都要在家里做羹饭,用来祭祀的菜品得荤素相配,且必须有豆腐,然后请祖宗牌位,按照字辈排行放在八仙桌的四个角,面门为上(也有说面东),以远为上,然后点亮灯(蜡烛),烧三炷香请门口头菩萨(门神)放行,让逝世的先人回家吃羹饭,点香并说一些祈祷话(但也会有一些警告,如“你为阴,我为阳,只可看不许碰”“阴阳有别,不可触摸”),觉得他们吃得差不多了(其实不会超过五分钟,甚至三分钟都没有,有很多人只是像完成任务般地机械执行,冥冥中觉得神鬼不可惹,虽然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没有很完整的神鬼信仰观),就该烧纸点炮了,最后轰死魂灵走。无论是拜佛还是祭祖:烧纸应不能剩,换句话说便是得烧干净,灰烬不可随意扫除,而要单独拿去扔掉;列祖列宗吃饭期间要肃静,而且不能扰到他们,如不能碰到他们的桌椅;如果放得是鞭炮就得把尾巴迎进自己家门才算吉利。
清明应节食物有二:一为清明羹,二为清明粿。羹的制作并无特别之处,仅仅寓意天清气明、为人聪明之一。接下来单叙制作清明粿。
清明粿的制作并不简单,不论选料的复杂,单就靠人工的工作量就很大,没有三五个技术娴熟的妇女不行,期间还得有烧火的、打杂的。前期的选料得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遍地跑,蹲着身子,拿着剪刀,这时又得像贪得无厌的山羊——啃草不止。其实这是在遍地找一种叫做“蓬”的草(又名清明草,即鼠鞠草),单纯的“蓬”产量不高,经过几轮啃食之后就难觅踪迹了,在此时就得发挥伟大的中国(缙云)人民的聪明智慧了,找到了两种替代的野草(一为蒿草,二为马兰头),相对来说后者产量颇丰。清明粿还需要一种叶子做陪衬(“粿箬叶”,或为山矾叶)。它的形状呈椭圆形,青绿色,它被当作清明粿和笼屉的中介,也正是因为有它,粿子的植物清香气息更加浓厚,味道更加美味。
清明粿真正的制作环节比其他应节食物(馒头、粽子)都麻烦,所以现在石城单户手工制作的越来越少,节日食物首先濒于“死亡”的就是清明粿。第一步,把采摘来的蓬草洗干净,以前是放石臼里把它捣碎,现在用机器,过滤出汁儿后和上(糯)米粉变成绿米团。在这之前得把清明粿里头的馅料做好,甜的传统是赤豆馅,不是现在常见的豆沙,而是完整的豆粒组成,放糖、水、赤豆将三者熬干熬透,熬出味道。传统咸馅是豆腐、笋、肉、笋菜咸(即笋与菜的腌制品)。清明粿最难做的是咸粿子,因为长相奇特特别需要几分功夫,甜料清明粿就像是包子的压扁版。前半段关键在“擀面”,第一要薄,第二要均匀,后半段关键在折褶,有规矩的人会有一个褶数,而且做的咸料粿子也是规规矩矩的,不露馅也不歪扭。清明粿也得用到笼屉,其中竹篾笼屉蒸得最好,其中那种神秘树叶铺满笼屉底部,慢慢等待它们的熟透就好了。
按照二十四节气,清明之后是谷雨,谷雨过后才是立夏,立夏又是缙云的一大节日。立夏有三大件:立夏蛋、立夏饭、立夏汤。
立夏蛋的制作方法跟正月初一的迎春蛋并无多大区别,以双为妙,以多为妙,象征人丁兴旺之意。立夏饭是一种什锦饭,杂七杂八都有,主料有大米、芥菜、豌豆、蚕豆、马铃薯(洋芋)、芋头、肉丝等,放水后用柴灶大锅焖烧,直到芥菜饭发出诱人的味道,即米饭熟透而又干化,就可以出锅了。立夏饭不仅仅是饭好吃,就是剩下的渣儿(锅巴)也是美味的。
立夏汤是一种甜汤,传统作料多使用桂圆干、大红枣、莲子、白木耳、板栗等,再加入适当的白砂糖就可以了,但进入近现代以来,汤的品类越来越多样化,只是味道都变成了“水泥味”,没有了传统的甜香。立夏的节气饮食,老人的传说不多,所以也很难揣测意味,但想必其中有放疰夏、平安度夏的意思,再者说如果按农时来说,立夏过后便是农作物旺盛生长时期,换个角度便是农民农忙时,制作几份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几乎是“山珍海味”的饮食也有犒劳的意思。
立夏过后,便是端午。山区端午最著名的吃食就是粽子,石城的粽子使用箬叶为包装袋,糯米需要山栀汁染黄(也有草木灰染色),棕榈叶(英)当包装绳,赤豆、笋菜咸加大肥肉做馅料。端午节还有一大形式便是插菖蒲艾叶。
端午过后,中华传统节日应推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后是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又有寒衣节,但在此文不再详叙上面三个节日。理由有二,一是中秋节俗全国无二,又无奇趣传说;二是例如重阳、寒衣在近代已然衰落,并无特色。
中国有三大“鬼节”,一是先前已详叙的清明节,二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三便是“亚岁”冬节(冬至)。中元节是与道教有关的,其也是祭祀为主,做羹饭,请牌位,染烛、点香、烧纸、放鞭炮,之后阖家团圆吃一顿。冬节也有做羹饭的俗,但更强调团圆意味,也许与冬至节气有关,因为北半球在冬至过后,阳气回升,而中国先秦时代曾有将冬至为岁首,习俗自然与后来盛行的除夕的原形。缙云的老人家还得在今天吃自己做的包子,其馅以白萝卜丝、豆腐为主,大概是包子包子有“包含子时”之意。
山歌民谣:
今朝所唱姓王村,先把历史来流传;
从前最早塘头村,原来大族是姓钱。
五代后梁来改姓,为避吴越王讳嫌;
辞官推闲迁下潜,后裔散居改姓潜。
可怜尚书潜说友,忠心不贰事宋皇;
难免落得小人口,满门鸟散无影踪。
后来有人名成孙,携妻带子来塘头;
白塘李氏又迁入,形成今日姓王村。
贞溪塘头湖田基,十五都有上王庄;
本村姓王时不久,一九七三得现名。
八十年代上簿册,改革开放得新生;
以下全村地名连,写作歌谣来流传。
贞溪流水连山沿,村形如同一只船;
玉屏山立相对面,下殿山连下烟潭。
平黄振兴两相连,交通面貌大改变;
高楼新房立两旁,旧貌新颜不一样。
大道坛近水井边,有名井水是清泉;
冬暖夏凉味清冽,其中住着一神仙。
水塘头上外仓园,外屋后面长街檐;
钭坚赦家富财源,得了功名旗杆建。
上横街接大花坛,上马岩立街道边;
底道坛外上头园,八字门里最方圆。
上新屋连上菜园,进归里面樟树墩;
三间头倚骑马楼,大明楼屋大西园。
下屋门外巧井边,姓李道坛相接连;
大桐园旁是梅园,九十年代起大楼。
大坟山上新村路,洋房栉比阶梯筑;
伞塘门口湖田沿,安置小区建上面。
平黄公路十米宽,旧时柏油现水泥;
行道树美绿茸茸,无数大楼新安立。
黄山脚下岩洞前,茭塘畈在公路边;
左右处处不得空,西林底有烧瓦场。
岩桥村头几处屋,三层四层不新鲜;
文鼎堰拦贞溪水,水路灌溉沃农田。
上殿垅背原有庙,二迁到今野堰潭;
后周庙内坐大禹,平水大王保平安。
鱼塘上面麻车前,墩头外面溪滨沿;
一条大塄护村祥,青山蓝天无雾霾。
祠堂下面旧中殿,曾有白鹤救苍生;
老地翻成小学堂,时在一九七九年。
旧址新颜又成烟,今有土面专业社;
对面文化大礼堂,全镇戏院数第一。
古时庄内二牌坊,皆系李姓贞节女;
一座近今大会堂,石砌文匾是孤芳。
医院原是姓王土,近来默默向他家;
另有石楼在此处,传刻节女不可证。
下殿山上文昌宫,梓童真君魁星佬;
文教武功全信他,庙联却教莫迷信。
村庄地大难详尽,苦思冥想有此文;
姓王多处地名在,胜过金陵大观园。
&&&&&&&&&&&
——民谣原名《歌唱姓王好地方》,今多有删改订正。
&&&&&&&&&&&&&&&&&&&&&&&&&&
四月十九日首稿,四月二十二日终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王的历史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