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还是造不出全国优秀建造师的发动

中国为何60年造不出优秀飞机发动机?_网易新闻
中国为何60年造不出优秀飞机发动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者按:发动机强则航空强。加快航空发动机研制,既是航空人的使命,也是社会各界共同的期待。近日,《看世界》、《学习时报》等媒体刊登了田文信同志的文章《中国60 年为何仍造不出飞机发动机》。作者以冷静的视角,科学的态度,严谨地分析了航空发动机研制必须经历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全过程这一重要客观规律,以犀利的语言指出我们长期以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等特点缺乏清晰的认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发人深省,为航空工业的呼吁令人敬佩。现转载此文,以激励40万航空人在航空事业的攻坚道路上不断创新超越,为国家早日奉献出更多更好的发动机和飞机产品,以实际行动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航空人应有的历史贡献。
中国60年为何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文 / 田文信
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给朝鲜援助的零头。
2009年是中国空军成立60周年大庆时刻,随着歼-10的大量列装,中国空军不仅获得了进入21 世纪的主要装备,中国航空工业也在此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科研人才。但最为遗憾的是:歼-10最为关键的部分——发动机仍然采用的是原装俄罗斯发动机AL31 系列,这成了航空工业几十年的心痛。
中国飞机的“心脏病”
我国航空兵主力作战型号基本采用的是国外动力系统,目前除了装备“太行”发动机的少量歼-11B战斗机使用国产动力系统外,所有的新研军机都是买装或仿制国外的发动机。“飞豹”战斗轰炸机使用的是仿制英国“斯贝”发动机的涡扇9-“秦岭”。可以这样说,我国航空动力工业还未向我国航空兵提供过任何一型我国自行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型号,也从未有过一个航空发动机型号走完过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的科研过程。
航空发动机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航空工业的发展,成为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没有国外动力系统,我国的航空兵主力就无法升空作战!这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平崛起来说,绝对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航空发动机是地球上技术水平最高、核心技术门槛最严格、涉及理论最高深、整体结构最复杂的工业产品,号称是“工业之花”。航空发动机与航天工业产品火箭发动机不同,火箭发动机是一次性产品,而且最多工作数百秒,并不需要非常强大的材料和工艺技术。而航空发动机,尤其是战斗机使用的涡喷涡扇发动机,其不仅仅寿命长达数十年(依照发动机寿命和各国空军飞机使用情况),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状态改变频繁。
比如美国三代动力系统的第一个作品F100-PW-100,其研制之初没有充分估计到航空发动机工作状态转换问题。装备部队以后,在战斗训练过程中,飞行员常常需要发动机在最大工作状态和最低转速之间频繁转换,结果F100-PW-100出现了大量问题,也成就了F-15战斗机经常性的“趴窝”。因此航空发动机研制需要大量的实验去模拟实际使用,更需要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去成就航空发动机这个工业桂冠。
这个亏我们吃大了
中国航空动力工业的发展实在是纠结了太多的辛酸和遗憾,起初我国航空工业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有力支持,当时苏联对于中国全方位的工业支持使我国航空工业迎来了第一次春天。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一个能够和世界一流水平比肩的航空工业体系,基本上苏联的新型飞机型号和新型动力系统一旦确定引进就能够在几年的时间中仿制定型。但是我国并没有为航空工业以及航空动力工业制定一个从仿制到研制的长远发展规划,而是将航空工业本身的任务局限于仿制、生产和修理。
中国和苏联往往是有了具体工程发展型号的时候,才去搞基础研究、探索发展(应用研究)、预先发展,打算通过一个型号带动整个航空动力产业的进步。而大家都知道这条道路是不符合航空动力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的。而欧美等航空强国极其注重基础研究和预研,笔者将其强大的法宝总结成为三个关键词:预研工程,核心机计划,发动机系列化。事实上,这三个关键的概念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构成了发达国家在航空动力发展上的整个思路体系的主干。
在我国,一个发动机型号真正开始着手相关的实质技术工作是从立项开始的。如果不立项,就没有发动机研究发展的所需的大量经费。说白了就是如果军方不立项发动机型号,与这个型号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基本无法开展。
而国外发达国家航空动力研制秉承着“预研优先”的发展方针,也就是在军方提出发动机研制需求之前,航空工业部门就已经按照自己的研制流程,进行超前的技术探索研究。当军方提出下一代发动机研制需求的时候,航空工业部门已经将相关的技术在验证机上都玩得相当纯熟了,自然发动机型号研制周期就会大大缩短、研制风险也极大地降低。
这一点在美国F119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F-22“猛禽”飞机研制过程中,飞机重量与阻力均增加较多,为此,军方要求发动机的推力相应提高近17%,即最大推力(加力推力)要求为156KN。中间推力(不开加力时最大状态下的推力)为105KN。而此项重大改动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其研制周期,因为普惠一直开展超前的发动机预研计划。在接到发动机性能提升的需求以后,普惠公司直接从自身预研研究发展技术中拿出已经验证成熟的部件技术应用于 F119改进上,很快满足了军方要求。此类事情如果发生在预研工作不足的国家足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造成5年以上的拖延,并且有可能直接导致发动机研制失败。
研制经费不及给朝鲜的一个零头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航空发动机仿制生产状态,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客观规律的掌握严重不足,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没有清晰认识。这样造成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投资强度远远低于研制实际需要。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涡扇6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根据606所资料统计,20 年研制经费共计只有1.5亿元,平均每年750万元。当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需要高投资强度时,竟然有两年每年只给200万元,以这样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来研制先进大型航空动力系统简直是难以置信,但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给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不及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而同一时期,我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根据国外经验,典型的发动机研制周期约为8~14年,整个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期约为30年。研制经费在历年增长,根据发动机大小型号不同、研制条件不同,研制经费在5亿~20亿美元不等。如果投资强度不能保证,发动机就不可能按期保质研制出来,其后果只能是研制失败,型号下马。
我国航空动力工业长期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更多是决策不当。当然,我国在建国之初将发展航天和导弹核武器作为特定时期的重点绝无不妥,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核武器和美国苏联的霸权阴影长期笼罩在新中国上空,我国要实现突破核霸权的威胁就必须在战略火箭和导弹工业上进行大力投入。
但是由此就认为航空工业不是高科技,航空工业则是简单的生产工业就是相当大的认识谬误。直到我国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航空都未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中。虽然“航空强国”的口号终究还是响彻中华大地,但是错过的发展机遇和耽误的时间又如何偿还,如何追溯?损失的人才又由谁来挽回?在历史的追思中,往往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据《学习时报》、《看世界》)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中国造不出好航空发动机的真实内幕
导读:中国航空工业发动机的研制一直制约中国空军的发展,是中国战斗机乃至民用飞机研制开发的一个短板,而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中国的战机不仅跟不上世界战机的开发步伐,而且大大限制了中国战机世界市场的占有率。
  而航空发动机又是战斗机的核心装备,是战斗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研制制造不过关或性能差不但大大消弱了战机的作战性能,而且威胁到战机的飞行安全,所以,尽管战机的其他装备部件再好,只要发动机跟不上趟,配不上套,这个战机永远是个失败作品。
  据俄新社3月6日报道,俄罗斯《武器出口》杂志主编安德烈-弗罗洛夫3
中国航空工业发动机的研制一直制约中国空军的发展,是中国战斗机乃至民用飞机研制开发的一个短板,而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中国的战机不仅跟不上世界战机的开发步伐,而且大大限制了中国战机世界市场的占有率。而航空发动机又是战斗机的核心装备,是战斗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研制制造不过关或性能差不但大大消弱了战机的作战性能,而且威胁到战机的飞行安全,所以,尽管战机的其他装备部件再好,只要发动机跟不上趟,配不上套,这个战机永远是个失败作品。据俄新社3月6日报道,俄罗斯《武器出口》杂志主编安德烈-弗罗洛夫3月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就《生意人报》披露的有关中俄接近签署48架苏-35 多功能歼击机采购合同的消息发表评论时指出,中国之所以准备大量进口苏-35,可能首先与中国国防工业系统在研制和生产国产第4代和第5代歼击机时的落后现状有关。中国歼10的发动机受制于人,如今看来歼20也逃不过发动机被外主宰的命运,在此不禁要问,中国航空发动机经过六十载的发展,为何如今还是止步不前,进展相当缓慢,中国造不出好的航空发动机说明什么问题?中国战机的“心脏病”由来已久,在中国战机其他装备部件突飞猛进的今天,发动机却还是让我军工人员最头痛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说明了我们的工业技术水平还是离世界发达国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们的材料科学和国外发到国家相比还差人家一大截,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之花”,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英、法、俄等少数几个国家,技术门槛之高可见一斑。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从最初的仿制改进到可以独立设计制造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发展道路,如今还是没能结出令人满意的硕果。正如笔者所说,我们航空发动机的问题其实说明我们工业科技水平和材料科技水平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有的人将中国航空发动机的问题归根于研发投入的不足,但笔者认为这只是片面之词,有一定道理不过不能说明问题,航空发动机的问题说明的是我们工业的整体水平右为国产WS10发动机,左为俄罗斯AL31发动机。后为国产WS10发动机,前为俄罗斯AL31发动机。即使国防上投入不足,门类繁多的其他工业部门不会都出现类似的问题吧,再说,中国军工在一二十年前就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了,所以说把我们航空发动机的问题归结于资金投入不足站不住脚。而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我们研发力度不够,原创能力不强,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科技人员素质问题,而是我们主导的发展模式问题,我们拥有大量的资金,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人员,而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资源,一味追求短平快,使得我们很多装备制造设备依赖进口,尤其是精密超精密加工机床,而发达国家是不会将尖端技术示于我们的。那些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尖端装备更不会让我们看一眼,美国的哈勃太空望远镜,1990年就上天了,用于加工哈勃太空望远镜镜面的超精密机床那时已经制造出来,而这种机床对于加工航空发动机叶面超超有余,然则2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苦苦探索,可想人家现在技术能达到什么层次,我们现在不仅是工业发展方式有问题,主导科技研究人员的思想也变了,大学教授不专心搞科研却热衷做项目,不认真做实验却喜欢搞讲座。所以,没有工业技术常年的积累,没有技术创新和突破,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永远是块“心病”,永远受制于人,当我们出口战机的时候,还要问问人家让不让转售发动机,问题我们不怕,困难更不怕,关键还是要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改变。美最新发现:中国太行发动机藏重大战略机密理查德·费舍尔说,中国官方对五代机计划守口如瓶,但从中国沈飞的这个模型上,可以看出某些端倪。第一,费舍尔认为中国的4代机,不是'一架'飞机,而是一个系统。费舍尔猜测中国'4代机'是'双机方案',就是说应该是两架飞机,一架有人驾驶飞机,一架无人驾驶飞机。两家飞机的尺寸、重量相近;采用模块化设计,发动机和相当部分的航电系统是通用的。以沈飞的方案为例--姑且认为'暗剑'和'暗剑他哥'是同一个4代机方案中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二,以沈飞方案看有人平台和无人平台的分工。尽管两者的通用化程度很高,但是分工却很明显。'暗剑他哥'负责作战指挥,还有近距离空战(毕竟要无人机做近距离空战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来说太勉强了);'暗剑'则负责中距离空战(主要携带的就是中程空空导弹),甚至可以静默飞行到距离敌方很近的不可逃逸区再由'暗剑他哥'发出发射指令。如果沈飞方案是这样设定的话,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暗剑'和'暗剑他哥'的气动布局了。'暗剑他哥'因为要负责近距离空战,因此使用了最强格斗布局-- 前掠翼,虽然超音速巡航和隐身性能有所下降,但是因为不用自己去冲锋陷阵所以超音速巡航和隐身的要求都不高。'暗剑'就不同了,要以最快速度冲刺到适合的发射位置,所以采用了适合超音速飞行的布局和更高的隐身形态。这样看来,'暗剑'和'暗剑他哥'总体相似却又明显不同的气动布局就可以理解了。第三,关于单发的考虑。如果中国4代机是'双机'方案,那么都采用单发也好理解了。事实上,这是把原本要在两架飞机上布置的设备和武器分到了两家飞机上,'暗剑他哥'以电子设备和近距格斗导弹为主,'暗剑'则以中距空空导弹为主。这样一来,两架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都不会很高,使用推重比9。5的'太行改'就足够了。也因为飞机尺寸相对较小,更容易实现隐身和高机动性的要求了--只能佩服中国军工五体投地,当然如果中国4代机真的是'双机方案'的话。第四,大概估算一下'暗剑'和'暗剑他哥'的基本性能。4代机的发动机9成是'太行改',最大推力可以达到15~16吨,巡航推力大约12吨,推重比9。5,基本接近F22发动机水平。从发动机就可以推算这两兄弟最大起飞重量,假设最大起飞重量还要保持高机动性,那么就设定总推重比1。0,那就是最大起飞重量16吨,最大载重量均为4吨,作战半径公里。'暗剑他哥'至少可以携带2吨电子战设备和两枚霹雳12,两枚霹雳9(全内置),最大巡航速度1。2Ma;'暗剑'最少可以携带2吨中距导弹,最大可以携带4吨中距导弹,那就是6~12枚枚霹雳12,最多可以内置的应该是6~8枚,最大巡航速度1。8Ma。第五,说说为什么沈飞方案被淘汰了。最大可能就是'双机方案'这种概念被否定。因为这种作战方式,对于通讯要求较高,对飞行员来说作战习惯也很难改过来,改装的风险比较大。其实,美国人设计F35的时候,已经考虑以后改装为无人F35和有人F35配合作战,但是也因为风险和难度较高一直没有形成定案费舍尔说,中国有雄心建造4至6艘大型航母,俄罗斯未完工的乌里杨诺夫斯克'(Ulyanovsk)级核动力航母将影响到中国航母的设计。美国国际战略和评估中心网站刊登理查德费舍尔的文章,文章提到中国最终将建造4至6艘大型航母。中国最终将建造4-6艘中国航母?费舍尔的文章说,美国有媒体称,中国海军高级官员谈到,中国将最终建造4至6艘航母。2007年中国官方更愿意承认中国建造大型航母的雄心,而在先前,中国一直否认上述计划。根据现有资料,中国与俄罗斯航母设计和建造企业进行过广泛接触,现在,俄罗斯的瓦良格号航母正在大连进行改装。另外,中国海军官员还参观过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此举或许对中国航母型号和构造的最终定案有一定影响。航母舰载机可能选择国产五代机的海军版本文章提到,有俄罗斯媒体暗示,俄罗斯五代机将发展一种航母舰载机版本。俄罗斯媒体注意到,政府已经确定要建造6艘核动力航母,因此,俄媒体指出,'拥有新型航母,就应当有新型舰载机'。费舍尔据此称,俄海军当前装备的苏-33将不能满足未来航母舰载机的要求。文章说,从2005年开始,分析家已注意到中国积极寻求航母舰载机的动向。这包括中国购买改进型苏-33的谈判活动(此事还没有任何结论),还包括沈阳飞机公司从乌克兰购进苏-33原型机并进行仿制的努力。同时,中国航母还可能选择俄罗斯五代机的海军版本作为舰载机,也有可能选择中国国产五代机的海军版本。新'太行'将为中国五代机提供超音速巡航能力一位中国军事评论员断言:中国五代机可能在年首飞。来自中国的消息说,中国正在研发一种最大推力达15吨的新型'太行'发动机,据信,这种发动机将为中国五代机提供超音速巡航能力。最近还有消息说,中国正在积极发展在航母上执行任务的无人战机。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汽车发动机原理如此清楚,为什么国内还是造不出优秀的发动机?
2018年初,俄罗斯将俄制最强RD-180火箭发动机技术卖给中国,至此中国又将获一款全球唯一的发动机技术。有些人就有疑问了,中国自已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也成熟起来了,如今已经应用于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为什么还不能制造出与全球最强火箭发动机相媲美的发动机呢?火箭发动机原理复杂,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多,我们暂且不论,那原理简单的汽车发动机制造呢?为什么就连我们的汽车发动机质量也依旧赶不上发达国家水平呢?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一聊我国汽车发动机落后的原因。大家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留言,一起探讨。
发动机原理是比较简单,只要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都可以看的懂汽车发动机构造和原理,但是为什么目前国内还是无法生产出一流的发动机来呢?在外行人看总觉得生产一台发动机不是什么大难题,生产出一台高质量的发动机应该也是可以做的到的,我国为什么还是生产不出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发动机呢?
看到标题的第一眼,是不是曾经年少的你也有过这种想法呢?
五六十年代可以,老红旗就是从劳斯莱斯逆向出来的。
往后就不行了,材料工艺都跟不上了。
到80年代以后就更不行了,电子设备逆向难度太大。80年代初国内仿造过intel 8080, 现在仿个i7试试?根本没戏。
其他工业产品里最接近的就是照相机了,60年代国内仿造过徕卡M3和哈苏500,就是国产的红旗和东风相机,前者造了200多台,后者不到100台。这俩现在收藏价都在几十万的样子,远远超过它们的原型机,也算一大奇观。
现在,随便仿个单反试试?完全没可能了。
从缸体到缸头到活塞曲轴凸轮轴什么都自己从铝锭钢锭cnc的。对某几款发动机吃得很透,根据不同的应用和负荷都会针对性定制和修改,而不是简单做到原厂一模一样。电路全套用motec或者其他成套件。
北美和英国不少这种,做blurprinting engine,认真点的玩家都会知道这些品牌。
可是国内这样的玩家一个也没,总喜欢砸个几百万买现成货还觉得牛逼哄哄。
买台德马吉回村玩多好。
缸头superflow气流测试
其实对于汽车厂来说,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测试,测量甚至拆解分析。这种事情非常正常,几乎每个厂家都有类似于对标模块,拆解模块这样的组织。
产品经理在立项的时候,也一定会横向和竞争对手比较,纵向和历史产品比较,指定自己产品的定位。横向对比的数据怎么来,就是靠测量测试对手车辆来的。
但是测量测试甚至拆解并不是复制对方的产品,而是找差距,找思路,看配置。
新机马力测试
为什么不能复制,除了我下面写到的,基本不可能得到对手的图纸数据以外,还有一些供应商是人家专属的。有一些技术是人家专有的。甚至你能发现,很多汽车主机厂在不断的投资零部件厂,交叉控股。
但是拆解和对标的用处非常大,很多时候,学习先进厂家的布置方式。很多问题,也许就是一个想法,一个思路的事情。内行人一看就晓得原来困扰自己的问题,能看到对方是怎么解决的,是否则也存在一样问题。
在两个技术能力差别不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很多技术并不存在代差,很多时候,就是想法的问题,想得到和能否做的到。一个念头可能就攻占了市场。后来者只能分一些残羹。
超低温处理 Cryogenic treatment
很多人提到众泰的模仿,我想说的是,如果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没有侵犯对方的专利等。照抄一个畅销产品的外形和设计元素,绝对是一个稳妥和保底的方法。至于是否有道德问题,我不想评价。
对于后来者,照抄和学习,是快速进步的方式,但是所有人都明白,如果一直照抄,竞争对手永远快你一步,甚至在某些阶段,人家可以凭借技术门槛,迅速摆脱你。在It行业,这样的事情其实更明显,你看到英特尔不断的更新芯片工艺,更换CPU接口架构。苹果则是不断的完整自己的产品体系。小米和华为不断的研发旗舰,凭借所谓的黑科技碾压和甩开对手。
很多人应该是没去过工厂或者了解过工厂生产体系。那么我说的很多东西你可能都不能了解。
简单的说,再精密的测量,你仍然得不到零部件的真实尺寸和相应的公差要求。
还有很多显现不出来的东西,例如热处理方法,装配要求,材料要求等等这些。
甚至还有些东西,即便是有了图纸,也造不出来,例如以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多自由度加工中心时候,螺旋桨的曲面加工就很困难。美国人也不卖给我们设备。
更甚至,有些东西,你按人家的要求造出来了,自己装配出来也和别人不一样。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05年我负责一个发动机喷油泵匹配的项目,对象是南昌的某个大厂。竞争对手是Bosch和电装。我们当时各送了5台泵,我记得项目要求是60千瓦,我们送的五台泵,有63的,有52的,有59的。博世送的,全部在58到59之间。这件事当时让我极为灰心丧气,因为博世的零部件就是我们家代工的,只不过自己回去装配。后来我才知道,博世的装配线上,有一台全自动的调整垫片分筛装置。它按0.01毫米的跨度把垫片分类,而我们当时,垫片的公差精度才控制到±0.01,装配时的分类按±0.04划分的。)
这个事情,简单么?非常简单,谁想不到去做精细点呢?难么?难呀。我们想做到和那时候的博世一样,最起码要增加一台数控的精密磨床,装配的生产节拍也要慢下来,因为我们装配线是人工筛选这个调整垫片的。
(有人问这件事的结局,结局是,我们中标了。因为我们的报价才是对手的一半。那么精度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加派了调试工人,每台泵下线以后都上机调试。就这么简单,老外不这样干,是因为他们人工昂贵,中国人便宜,多费点时间。)
那么,我问你,我当时拿着和博世一模一样的零件,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和他们一样质量的产品?
我问你,我如果没有这些零部件,我去测量他们的产品,能不能做出来和他们一样的产品?
对于任何一个复杂的工业体系产品,它不光是生产出来的一个物品,它背后,是一整套的生产体系和管控体系。
航母的制造是这样,
汽车的制造也是这样,
发动机的制造也是这样。
不要轻视你身边的这些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
想仿造发动机?尺寸公差永远都是个硬伤。这不是经验丰富或者吃透了技术就能弥补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的按照规范走,而是经过多方权衡和反复验证才能锁定的,逆向对于公差的100%完全复现,理论上不可能。
表面处理怎么办?热处理各工序的方式和时间,假设我们有了足够强大的热处理技术,那么可以通过极为高成本的方式来分析个大概,处理层深度,金相分析、经验判断。
我们再增加一个变量,标定。
发动机的燃烧、正时、限值监控,你都需要根据原车的状态来调整,基于无法完全拷贝标定数据的原则。假设一千个变量里面你通过台架测试和经验反推,可以做到九百个变量一致(大神级),那么这里还要加上10%的误差,不同的参数控制又会带来不同的问题。
然后是可靠性,用好的材料或者其他方式来标定,那发动机就不一样了啊!别的不说你的可靠性就不能保证。即便再高强度的材料在错误的运动间隙配合下,在并非合理的燃烧下,都是没办法保证长久的使用寿命的。
然后我们再加入一个变量,热管理。再加一个变量,噪声和振动。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造出一模一样的发动机极其简单,难点在于基础科学,发动机本身的材质上面。对,你可以想成炼钢。中国在冶炼领域比较落后。所以很多行业被限制了发展。好比美国冶炼技术很牛逼吧,但是核潜艇的钢板还是要瑞典来出技术。不要小看瑞典这个国家,人家可是冶炼业的鼻祖。
现在全世界七八成的特种钢是瑞典制造,德国加工。美日应用。我们中国虽然钢产量世界第一,但是都是粗钢。什么时候我们的基础冶炼技术提升了,那么很多现在的技术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可是我看,也完犊子,很多有色金属公司都是在房地产方面赚钱,本职工作停滞不前,舰船飞机技术还要依靠苏联技术。
本体5大件,也叫5c件,缸体缸盖曲轴凸轮轴连杆,好的主机厂都是机加工自制,即使能力差一点,也是做3c,即连杆凸轮轴直接供应商总成供货。
但,重点是设计都是主机厂做的,供应商都是按图按工艺做。缸体缸盖还有毛坯重力铸造还是高压铸造,缸体缸套涂层还是镶套,是否珩磨,工艺如何,间隙如何,主轴承座如何设置,材料如何,轴瓦涂层,水套油路如何设置等等。缸盖除了铸造件通用的问题外,还要压装导管和座圈,过盈量如何,配气机构如何布置,如何通油,轴承盖如何配置,如何组合加工等等。曲轴锻铸,通油孔设置,动平衡如何配置,轴径是否淬火滚压,信号轮油封如何搭配等等。
连杆材料如何,大小头配重,活塞全浮半浮,偏置多少等等。凸轮轴是否组装式,润滑结构,凸桃设置,高压油泵驱动,轴径位置等等。我只列了五大件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实际细节太多了,无法列出的,还不包括其他比如油底壳,裙架,罩盖等等也很复杂的零件。
这还只是基础的本体件,还不包括附件系统,还不包括标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整车直接买三菱发动机,即使成熟的整车厂也不是简单的就能开发发动机的。
就拿公差来说吧,即使能拆一台发动机,你测出了基础尺寸,你怎么确定公差,怎么确定形位公差,如何确定公差带间隙值,如何测算尺寸链,如何保证过盈压装量,材料不是那么好测的,更不谈工艺了,热处理只能判断大类,小类只能一个个试,涂层更别谈了,测都不知道成分。导管座圈即使测出来了也很不准,精度要求太高,型线压根就测不准,这个影响根本的燃烧开发。
齿类零件仿形可能连基础的压力角都很难测准。这些也只是基础的东西,公差这块就大大有文章。所以说就算你拆了一个发动机,也只是给你自己设计的发动机做参考,要想完全仿出来,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太难太难。
读大学的时候跟着老师帮力帆抄过三菱4G18,测绘、画图什么的。和老师闲聊天就聊到为什么有些地方这样做水道,老师说:“不知道。”这就造成后面问题了,很多地方发现了bug,却并不知道,所以把错的都抄进去了。
老胡给我讲过一个段子,他们当时帮着BYD抄花冠,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抄花冠的,但是人家丰田工程师还是派了一个小组到车展现场才确认。最后确认抄袭的地方居然是原版的花冠有个设计缺陷,中方不知道为什么,一模一样抄回去了,日本人因此才确认。
所以,这是一个原因,你抄人家的东西,总有些地方不知道为什么的,也许是个bug,你却无能为力。宝沃用的2.0T发动机就基本上是一台大众奥迪的EA888 II,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还是挖了不少一汽的人才能解决问题。
再说,发动机的原理并不是那么清楚的,每个东西深入下去都很有学问,我本科的时候学的是底盘,虽然我也去上了热力学啊什么的课程,但这里头很多深奥的东西都是大把理论和实验才能搞定的,都是Bosch的电控,都是同一个软件电脑编程,都是缸内直喷200Bar,你什么时候给什么样的空燃比,这个东西就是各家的knowhow,人家肯定不给你的。
你别说中国人追不上,你看三菱铃木这些二线品牌现在都承担不起这么大的研发费用了,丰田现在号称热效率40%,Hybrid的是41%,本田做到38%,基本上你也看得出来,投入多少,就掌握多少,这一点水分都少不了。
再就是成本了,宝马的发动机不用缸套,涂层贵了去了;都是缸内直喷和涡轮增压,200bar和250bar效果肯定不一样,上海产的三菱涡轮和IHI肯定也不是一回事;人家奔驰新款发动机把进排气整合到缸盖部分去了,顺带把等长进气排气都做掉了,这个又是技术高度;还有同一个机油泵,可变量和不可变量也能影响到发动机的NVH,都是钱啊,长安造个这样的好发动机,牛逼是牛逼了,销量马上就干不过五菱了。
但是我说一句哈,在低端发动机这一块(比如五菱用的这个级别),全世界应该没有哪个企业能用这样的成本造出这个水平的发动机。比如吉利那个1.3T缸内直喷的机器,一个10万块的车子用,马力大扭矩高,而且最牛叉的是NVH做得很好,听不到一点缸内直喷的擦擦声,站车旁边听起来比奔驰GLC都安静。
来源:依据头条号,由中国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整编。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娲造人优秀课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