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在山洞中得传承误入山洞得到了了达摩的师弟达亲的传承

主角误入山洞得到了了达摩的师弟达亲的传承_百度知道
主角误入山洞得到了了达摩的师弟达亲的传承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知道诶...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说禅宗:“达摩祖师” 与 “六祖慧能”(一)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达磨大师 《景德传灯录 》         达磨大师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    
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大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我引用过一个现代化的新故事,大家看看这个故事好不好....        二祖神光(后来达摩祖师帮他改名为慧可)到了少林寺向达摩祖师求法,在雪中站了三天,下好大的雪,都到腰部了,        神光一直啰啰嗦嗦,达摩不理睬他;神光气不过,把随身带的大刀拔出来,刺向达摩。        达摩没办法了,就对他说:“佛法是旷劫精勤的无上大法,在雪中站了几天就想求得法吗?”        神光就说:“那你要我怎么样呢?”        达摩说:“把你的心拿出来吧,我帮你搞定它。”        神光大骂:“还说你已悟道呢,你都还没见性!”        神光的伙伴带了一条大棍子,一棍子扎向达摩,说:“你老头子忒也太低俗了吧!”            六祖 慧能大师 的“本来无一物”千多年来传诵人口,许多人都说“高明呀高明呀”,至于如何高明呢?        那些人又说不出所以然来!明明知道的人又不说,不知道的人却去乱说,所以有时候读书很令人生气的。          我来说说故事吧....不过你们得先猜猜....六祖聪明在那个地方....         慧能禅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扶拭
莫使惹尘埃            两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不?答案在上一篇文....             罗伦斯 最后编辑于
23:24:55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http://lawrence-lam.blog.163.com  
http://blog.sina.com.cn/lawrence777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回复某朋友)        呵呵!佛法无边啊!刚说过一个动刀子的现代化故事,会使乱剑乱刀的就说佛法来了。        哎!祖师意,还未梦见在....            第一等的禅师和学人呢,这就不用回复了,希望学人能自生自灭,死后再生。         可是第一等的佛法呢,就是《西游记》里说的“无字天书”,现在的学人哪里看得懂?        第二等的教育法呢,“德山禅师”打一棒,为着是要学人“自悟自度”;这个现在又变成过时了,不现代化了,又不成了。        第三等的教育法呢,说了也不知道你懂不懂?圆悟禅师说﹕“贼身已露!”你作么生会?        第四等的教育法呢,六祖说:“若这么,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第五等的教育法呢,洞山禅师说:“过在寻他舌头路。”        第六等的教育法呢,就啰嗦了,是我说的:        “不执着就算了,还要去分空和有,这么的执着,岂不是笑死人吗?这种见解嘛,五祖座下答得出来的和尚,没有一千都得有八百个,参禅修行二、三十年的也多得很呢,什么时候轮得到六祖拿衣钵?哎!祖师意,还未梦见在....”        第七、八、九等的教育法呢,再不懂的话我就下次说吧!        所以,懂就懂,不懂嘛,卖狂也是没用的....        不过呢,勇气可嘉,鼓励努力....               罗伦斯 最后编辑于
  LZ留神赫连大王可是正要准备写禅宗的,抢先落笔可要有心理准备,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煮酒又要热闹了。
  呵呵!LS担心太过了...禅宗的故事和题材多得很呢...在博客里我刚放了一些关于禅宗的文章却是07年8月写的...多谢关心...
  说说禅宗:“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三)    本来禅宗的最高法门就是不置答,不答理;让时间过去了,学人反而可以自悟自解了。  唉!现代用这种教育法就肯定不行的了!要是再打别人一棒啊,我的天啊!  君等不见吗?我上次只不过说说故事提个问题,刀子就来了!    可是,六祖有言:“我所说法,为度上上根人。”   世间那个人会自认己不如人?那个读书人不是“天上天下,唯我独专”的呢?还要去搅禅宗,哪有人会认自己是中下根人呢?    可是,“你们是菩萨,是你们来度我”,能说得明白,有成绩了,你们有成就了,就是我的般若智慧开发了,就很好了;说得不明白,就是我的般若智慧不成了,南老师说,这就是没有真学问了,那能怎办呢?     《法华经》里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又是我们的禅宗祖师爷,就先想打退票,他说: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闲,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佛 是很会开玩笑的,佛 说“这个本来就难嘛!”  《法华经》 佛 :“止!止!我法妙难思!”  佛 也是很会安慰人的!   《楞伽经》 佛 :“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  大家看,佛 是很能会说道的,真真厉害的!    《华严经》佛 :“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所以嘛,修得来的佛法都是假的!   所以说自己有道啊、成佛啊什么的,都是野狐妖魔,一棒打杀算了!  我可是一早就表明我是什么道都没有的啊!    《金剛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   《楞伽经》:“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 那怎么办呢?    《达摩祖师 悟性论》: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禅宗祖师们又怎样回答关于上上根人如何去悟这个“不求”“不修”的道理呢?     有问黄檗,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 檗云:接引钝根人语,未可依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  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有法当情?    慈明以拄杖击禅床一下云:大众,还会么? 不见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裴休一日请黄檗禅师至郡,以所解一篇示师。师接置于座,略不披阅。 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  师曰:若便恁么会去,犹较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  裴乃赠诗一章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江滨。一千龙众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师亦无喜色。      “洞山禅师辞云岩。岩曰:什么处去?师曰:虽离和尚,未卜所止?岩曰:莫湖南去?师曰:无。曰:莫归乡去?师曰:无。曰:早晚却回?  师曰:待和尚有住处即来。曰:自此一别,难得相见。师曰:难得不相见。”“临行,又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只对?
  岩良久曰:只这是。师乃沉吟。岩曰: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     “岩良久”,云岩禅师很久没有回应,之后却骂洞山禅师,“你这个和尚,承当佛法这么大的事情,务要审慎仔细,不要乱来啊!”    《普慧大藏经 曹溪原本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悟法传衣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的心就是净心。;‘法’是指法门,就是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精要的方法门径。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古印度语,‘摩诃’译作‘大’;‘般若’译作‘智慧’;‘波罗蜜’译作‘到彼岸’,或译‘到家’,有圆满究竟的意思;中文意译是‘圆满究竟的大智慧’,成就圆满究竟大智就是成佛。    “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达彼岸”,是要放下此岸的智慧呀妄想呀执政着呀等等,让智慧到达彼岸;般若波罗蜜多的岸是没有涯岸的,最高成就的智慧到达彼岸,就是无量无边的境界;明白了这个,心胸能开放至无边无量,无边无际的境界,般若智慧始才有少分相应。     《般若婆罗蜜多心经》:  “是诸法空相,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无智亦无得,心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婆罗蜜多故,得阿辱多罗三藐三菩提。”     “思而知,虑而得,乃鬼家活计!”   六祖大师良久清净了,彼岸也不远了,大家放下了聪明智慧的心思,参参看!       罗伦斯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http://lawrence-lam.blog.163.com    http://blog.sina.com.cn/lawrence777
  顶一下,发自己在天涯第一贴
  用历史启迪智慧,用往事感悟现实  千古历史各西东,万世中华独称雄.笑傲苍穹.问苍茫大地,舍其谁堪夸?   本群新开,邀请喜欢历史的朋友,共同探讨            群号:
  整天“口头禅”“文字禅”是在毒己,亦是毒人  罪过    没得整体宏观扎实的修为,最好不要轻说  
  有些话,还是不要轻易说  如此,禅宗也会更衰败    如此就成罪孽了
  呵呵! 文字岂能彰人法眼? 彰者自彰而已! 不疑言句,是为大病,病在那里? 你有自己的见解能说说吗? 要是没有,那些网上谈禅说佛学的人没有十万也有八万个,你不能都去抗议啊! 你要是既不懂却偏要去看的话,会很不开心的!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你没有自己的见解吗? 佛经说的话,你学来说有什么用呢? 既是虚妄,你说来就是头上安头!圆悟禅师说﹕“贼身已露!”你作么生会?    不疑言句,是为大病! 你自己病在那里? 还不懂吗? 还谈禅呢?
  说说禅宗:“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悟法传衣第一
普慧大藏经 曹溪原本》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我常常都在想,当时六祖为何这么聪明呢?六祖不识字,为何当时就能懂了?  现在的人就为何这么难懂了?其中的巧妙窍门又在那里呢?其实我说了多天,已经说了答案出来。现在再检出来....    一、佛 不能度无缘之人,“佛 度有缘人”,这个缘不对了,佛 也没有办法了!  二、佛 不能度不信的人,十方诸佛都没有办法!  三、众生须自悟自度,否则 佛 一次度完众生就可了事,也不用说法四十九年了!  四、现在的人就为何这么难懂了?其中的巧妙窍门又在那里呢?  
就是未有重视达摩祖师很早以前就已提出的“二入四行观”,达摩祖师很早就指出要“理入行入”。     敬信    《法华经》卷一 方便品:“止!止!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 说“我这个法嘛,是极其微妙的,难思难量的!许多有骄傲心人呀,听到我要说的大法嘛,是决不会相信的。”  人都有傲慢心,尤其是读过书的人,自认啥都懂得,自认为自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欺欺人。  我上次说过:“不懂就不懂嘛,狂也没用!又何必乱说? ”   不能敬信,什么都不肯放下,学人坚执己见,莫说佛法,能学成啥事呢?不能敬信,就不能在心身起感应觉受,也修不成佛道的。    “学佛是大丈夫事”,学佛须得要有这份气魄及气概,死就死嘛! 什么了不起?   人迟早都总是要死的,死了就再活嘛,没有啥了不起的!不死怎么活?那有活了又活的道理?  庄子也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看不开就是执着!    佛 早知道这个花样:“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禅宗常说“若要人不死,非得死个人。”“须得大死一番,方能大活。”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一听就悟了,我们读了唸了几十万次都未悟呢!有啥办法呢?我们就是没有六祖的聪明,也没有六祖的气魄和气概。   大家想想,要是六祖不相信佛法,能学到佛法吗?能有这么聪明吗?  “人地固分南北,佛性岂分南北?”嘿嘿!厉害厉害!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大家想学六祖的聪明,却没有六祖的这份气魄及气概。  《华严经》佛 说“甫发心即成菩提!”,有这份气魄及气概,学佛就容易成功了。     看得自己太高的,有骄傲心的,是“增上慢”,心有所偏执了;自己先看不起自己,看得自己太低,丧气了,看扁了自己;这就是“我慢”,都是“慢”,就是心有所偏执了。  《华严经》佛 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彼此彼此,平等平等!    六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六祖相信,大家不相信,十方诸佛都没有办法...     大家看,来去也就是那几句,根本就没有啥秘密的!说来说去,大家还未成佛的原因,就是  佛 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自性本来具足;六祖就有这么聪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所悟得的就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他就有这个信心。    五祖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就是问六祖来作什么?  六祖就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哈哈!太痛快了,不为别的,就求作佛!  嘿嘿!啥都敢说的!    现在的人啊!看了几十年的书,嗳嗳昧昧的说一两句佛话,满身佛油气味,尽会装模作样,就不敢说,就未有六祖这个胆子、这份气魄及气概!    六祖开坛说法的第一句:“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每次看这段文字都感觉痛快,就是要成佛嘛!否则啰嗦啥?  要就不学、不听、不看,要学的就是“为了成佛”!    行门    《现观庄严论 弥勒菩萨》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释经论,《现观庄严论 根本智》:  “于佛等境起微细实执系缚,修礼拜等,虽是福德资粮之因,而能对治不信等,然是菩萨道之所治品,以是彼歧误处故。”    就是六祖所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惹”就是行门,就是“心行、修行”,就是《现观庄严论 弥勒菩萨》所说的“于佛等境起微细实执系缚”,这就是说我们修持的人,对于佛境界不能起一点点微细的执著。    临济禅师去世时,说了一个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须磨”  “磨”就是行门。反省,检查自己,吹毛用了急须磨。  随时随地都能反省、观察、检查自己,就是 佛 说的“佛,觉者”,就是这么简单!     沩山禅师有两句名言:“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菩萨起心动念,不着一尘,就是“心行“;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修行、行为”,也是菩萨戒。  菩萨起心动念之万行,心念一动,说善的就向善的做,不舍一法,就是“心行、修行”。  《楞严经》:“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人们都想得到根本智,都想学得到六祖的聪明;其中的巧妙窍门,只有一条路,就是:  “由信得入”,然后“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没有第二条路!  云居戒禅师:“苟非锻炼,虽龙象当前,尽成废器。”苟非锻炼,惠能是惠能,那能是六祖?    所谓“南能北秀”,五祖弘忍大师传出两支,南方是六祖惠能大师,以‘本来无一物’为宗,接上上根人,是名顿教;北方是神秀大师,以‘时时勤拂拭’为宗,接引大乘人,是名渐教。  神秀禅师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他是很敬佩六祖的,常说六祖独得‘无师智’而非他所能及。  大师高风亮节,光明磊落,令人非常钦佩。    看看“小释迦”仰山禅师,“龙行虎步”的马祖禅师,“气概如王”的云门禅师,那一个都不是好欺的,都不简单的,没有不佩服六祖的!千古之下,宗旨盛传,岂有虚事?  现在还有人说达摩祖师和六祖都不懂禅宗,六祖慧能又不懂佛学,哎!都是胡扯,都是乱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嘿嘿!这个只是六祖一时的清净意识境界所作的而已,六祖还有更厉害的....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http://lawrence-lam.blog.163.com  
http://blog.sina.com.cn/lawrence777  
  认真学习。    不犯增上慢的毛病。  
      个人觉得,    所谓佛教,最多只是释迦本人的修行经验,是他个人的完满过程    人,能复制另一个人的成功?    所以,此生对之无视,    只过自己的人生    
  回复chaoswyvern,  呵呵!朋友不亢不卑,不温不火的,显得太过小心了,不过修道的人就是应该这样的!   临济禅师的出名个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须磨   “磨”就是行门,“吹毛用了急须磨”,宝剑怎样锋利呢?拿一根头发放在剑刃上,口一吹毛就断了,就叫作吹毛之剑。吹毛之剑就是《金刚经》的“金刚王宝剑”,随时随地自己都能反省、观察、检查,就是 佛 说的“佛者,觉也!”就是这么简单!  《老子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看了下,差点又犯嗔戒……  罪过
  呵呵!小心小心....
  回复:高天流云A     你回的文有着太多假想的问题,有一首《武则天》主题曲,我改了一些:     “谁濒临绝境,心中会不惊,谁临困苦里,身边不冷清。   
无助没照应,哪敢说必胜,谁人到黑夜,不望能照明。   
谁做我公正,静听我心声,易地换处境,怎说应不应。   
人从热化冰,冷面我承认,谁能再假定,知我有无情。”       还有一首 仓央嘉措的情诗: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参考参考....  
  说说禅宗:“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五)    “拈花微笑”公案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达摩祖师东来,于教理以外,传授拈花微笑、教外别传之心法。自南朝至唐宋之间,僧俗习禅宗者,遍于全国。  达摩祖师曰:“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    有人问达摩祖师“你到中国来做什么?”达摩祖师 说“我来找一个不受人骗的人。”  说得太好了!哈哈!人一生不是受别人所骗,便是自己骗自己,能过得了自己这一关的,才是庄子所说的“真人”,其他的有可能都是“假人”吧?我“於其中間未曾說過一字”,啥都未有说过,你们骂庄子吧!是他说的。    永嘉玄觉禅师 证道歌:“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定慧圆明不滞空”,永嘉玄觉禅师久习禅观,事于他深知其易滞于偏空,易落小乘之果。  永嘉玄觉禅师是过来人,一下子就说出其中窍门了,所以不通经教和佛经教理,没有真修实证的功夫,这种文字根本就看不懂!    洞山禅师说:“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辩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始终,浊智流转。”  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代 ,一般人没有真正见地修行的功夫,虚头道理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的,比西游记还厉害;洞山禅师说这是乾慧,偏枯而干,那些虚头道理是没有用的。    “见渗漏”:自己认为那一点点的学问和知识非常了不起了,天上天下唯我独专了,跳不出那个小范围了,就是中了自家的毒了。  “情渗漏”:自己对所得的一点境界发生感情了,又跳不出来了,如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所提示的,“定慧圆明”的境界又滞于空了,见地上偏枯了,不能变通变化了,“转身一路”,又没有希望了;“滞在向背,见处偏枯。”哎!多么精简的文字,多么好的微言法语,多么慈悲的祖师!懂得的都知道是宝贝,会者如金,不会者如夭。   “语渗漏”:  “究妙失宗”,不通经教和佛经教理,佛法十宗大小乘等没有研究清楚;更有甚者,空腹高心,目不涉经书,未通一经一论,却信口开河,大放厥词,禅宗之宗旨就更不通了;  “机昧始终”,机要机用、明昧与否、佛法来去、因果始终等等都不懂;  “浊智流转”,依文解义,在思想里打转,转来转去,并不懂真正的佛法。    临济禅师有一次骂人说:“你只么幻化上头,作模作样,设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  就是说“设若你是不懂的话,就要想来想去,作模作样,以为可以求得见解的,都是妖魔鬼怪! ”    云门禅师曰:“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  又曰:“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检点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     大家可以仔仔细想想,以上禅师们所说的有何异同之处?禅师慈悲,把他们实际修持经验要留意的要点都详细告诉了我们。    大抵出格禅师们均通宗通教,见地超绝,应机说法,一机一境,当之者如掣电交锋;直指人心,不拘文字,不用讲解,度金针而不落言诠,实别具深心,非妄为也。又如漫天帝网,重重无尽,虽处处漏洞,却条条贯通,在在均指出空有真诠。  “掣电之机,不劳伫思。”“思而知,虑而得,乃鬼家活计!” 学人必须聪明绝顶,方可契入心要。    学人情关未透,识锁难开,而通身窠臼;稍逗之即口吐堕负之言,稍激之即气急败坏,稍犯之即丧身失命。  禅门诸祖师所立之纲宗,皆具通天手眼,又岂是现在人所谓的“口头禅”,“门面语”?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写了一首五言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差遣了家仆送给佛印禅师看。  佛印禅师看了,在上面批了一个“屁”字,请人回送给苏东坡。  苏学士看了这个“屁”字,顿时怒不可及,亲自过江到金山寺找佛印和尚算账,只见寺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太史山谷居士黄庭坚,既依晦堂禅师,乞指捷径处。  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  公拟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侍堂山行次。  时岩桂盛开,堂曰:“闻木醐花香么?”公曰:“闻。”  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  堂笑曰:“只要公到家耳。”久之,谒死心新禅师,随众入室。  死心新禅师见,张目问曰:“新长老死,学士死,烧作两堆灰,向甚么处相见?”公无语。  心约出曰:“晦堂处参得底,使未著在!”     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提出了十个问题,说悟了的人没有不通经教的,一切佛经教理嘛,一看就懂的。   
 《宗镜录 卷一》:“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一: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二: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三: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五: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六: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八: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辩得真实否?    九: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十: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若实未得如是,切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     一个人到底悟了没有?谁能过得了自己这一关?我未有,你呢?     罗伦斯 最后编辑于
15:30:09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http://lawrence-lam.blog.163.com
  受教    楼主在告戒我不要自持聪明,    嗯,这其实已经高抬我一眼了,我很愚鲁,似乎在伄家为执着、我慢?是否已经记不太清,呵呵,一点都不聪明    当年真的为佛教想过一阵子,买了些书看,有些事始终不解,或许想得委有浅,但与己有关,就一直记着    如,佛家大师们不讲执着,但佛祖发大愿,如不得正解,不离此座,是否执着?    不喜怀疑与争辩,那么佛祖一生与众婆罗门争了多少次?在成佛之前,探访那么多的修道者,他当时只是一凡夫,结果个个看不上,是否也是我慢?    说他抛弃万缘,不,我觉得他是世间第一贪。他之所以抛开王位富贵,可不是说不喜欢,而是因为不长久--对他父王派出追的臣子说,如永生得享受,不老、病、死,即不出家。    可见,他在追求更大的享受。    不多说了,再说下去,似乎有佛教公敌的味道。我虽然对佛家不感冒,但对楼主的劳动是亲征的,也会常来,常聊吧
  碈 字打了好多,    对楼主的劳动是尊重的
  回复:高天流云A    有疑处是好事,“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涅槃经》中佛说得要先把人做好了,才好学佛法的。    
  《大般涅槃经 卷上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  尔时世尊告离车言。汝等当知。有七种法。日就增进。而不减损。一者欢悦和同。无相违逆。二者共相晓悟。讲论善业。三者护持禁戒。及持礼仪。四者恭敬父母及余尊长。五者亲戚和睦。各相承顺。六者国内支提。修理供养。七者奉持佛法。亲敬比丘及比丘尼。爱护优婆塞及优婆夷。如是七法。若受行者。令人威德日就增进。国土炽盛。人民丰乐。汝等从今至尽形寿。当奉持之。无得懈怠。  
  说说禅宗:“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六)    《景德传灯录 达磨大师》     广州刺史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    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    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梁武帝问达磨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磨大师回答道:“廓然无圣。”       这个奇特的回答令梁武帝和天下人俱参不透,跳不出也者。    达摩大师泛海东来,提持心印,开示法要,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全凭达摩大师心狠手辣,一刀立见真章,当下截断情识,不论是非,莫辨得失,更少却许多啰嗦,又更兼“独自凄凄暗渡江”,才能开创中国绝学---禅宗。    达摩大师风范,着实令人钦佩无限,敬仰不已。    中国佛家早已自成一独立于印度之外的体系而不失礼了,禅宗心法,尤其是南宗正脉,又更是超逸绝伦,何期能有此教外别传,有着如许方便......
    云门禅师:“如击石火,似闪电光。这个些子,不落心机意识情想,等尔开口,堪作什么?”     《信心铭 三祖僧璨》 :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哎!参得一句透者,千句万句一时皆透!上士一决一切了,大家努力参参看...     应该怎么办?如何才能悟道?看看二祖见达摩祖师的故事...
    《景德传灯录
慧可大师》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时。尝自念言。我家崇善岂无令子。祷之既久。一夕感异光照室。    其母因而怀妊。及长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即抵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游讲肆。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却返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     二祖在出家以前已经讲授易经多年了,可见二祖早已很好学问了;可是二祖觉得儒书的学问,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后来二祖便到了嵩山少林寺见达磨大师。     《景德传灯录 达磨大师》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我用白话来说说这段:  “唔!十方三世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为了求法都忘掉了身体形骸了;你现在为了求法而在我面前砍断了手臂,
有这样精诚求道的心,也是可以的!”     达磨大师然后因为这段事故,就改了神光大师的名字为“慧可”;意谓二祖能一刀截断情识,干净俐落,要是能把这智慧一直保持下去嘛,就可以成道了。    二祖这份气概,说放下就放下,连手臂都马上放下了;我们只有佩服的份儿,现在谁人有这个胆子、这份气魄及气概?    谁人能做得到?不要只听热闹故事啊,大家将自己心与二祖所用心,比比看!     《华严经》佛 说“甫发心即成菩提!”    有这份气魄及气概,学佛就容易成功了。
    把二祖学道的经过,认真仔细研究之后,再回转过来于自己心地上体会,就是禅宗所说的“参公案”了;    能有受用了,便是锻炼心性了。    云居戒禅师:“苟非锻炼,虽龙象当前,尽成废器。”    “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苟非锻炼,再聪明也没用!        《禅门锻炼说十三篇 云居戒禅师》    “唐宋诸师,指示法要,莫不别具手眼。单传直指,如空手夺刃,于言语动作间,立断学者情根意识,开示旨归。    
所谓有杀人剑,还须有活人刀。既或未通,令彼自参。此所谓参者,要人在事上、理上,足踏实地去证。”
    “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    达磨大师对梁武帝有这般奇特言语,又于少林面壁九年,可见他并非啰嗦之人,替二祖改名“慧可”决非无的而作!     二祖在出家以前已经很好学问了,他觉得世间上的学问,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但却极少有人研究,二祖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http://lawrence-lam.blog.163.com   http://blog.sina.com.cn/lawrence777    
  回复坚要执着的某人:    《楞严经》 佛说过了一个故事:“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城里有一个人,名叫演若达多,认为自己长得漂亮好看的,最自我欣赏的了,天天早上起来照镜子,然后对自己说“我最漂亮好看,我就是爱这个!”有一天他发觉不对了,咦!我的头到哪里去了?镜子里是有一个头,却不是自己真正的头。有哪个人看到过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看到过的人会往别人处找吗?能执着什么呢?镜子里头焦点相反的影子,也不是真正的自己。演若达多天天找,天天问别人他的头在哪里,找疯了!真头呢?掉了,他不知道在哪里!     有钱人不会天天对别人说他有钱,真能执着的人也不用对别人说他能执着的,他自己尚不可得,何有法当情?而且真能执着的人,我也没有见过,大概只有疯子吧!    《楞严经》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唔!你能执着什么呢?上次我说你不懂道家和道教,怎么你不执着呢?说了两句“刀子”,你怎么把头像都换了,还啰嗦的去做解析,怎又不执着呢?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你说“我倒不认为”,含混含糊,能执着什么呢?    他人说说故事,只是一些文字而已!又何干你事?自恃聪明,即生嫉妒心、憎嫌心;就觉得苦恼和 难受了?这样再多读书也是没用的,也影响不了心行;装痴弄狂,故作无礼,又能管什么用呢?你的所谓遊戏,大概便是这样吧?    故曰:“若向言中取则,句里明机,也似迷头恋影。”     《法华经》 :“三界不安,犹如火宅!”    
罗伦斯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说说禅宗:“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七)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六祖坛经》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六祖坛经》 中永嘉玄觉禅师见六祖的故事:    玄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夹山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    山便下座,请问道吾:某甲适来只对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    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山曰:某甲甚么不是,望为指破。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即往华亭船子处去。    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    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    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    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问:抛纶掷钩,师意如何?    师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如是,如是。    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山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阇黎,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船子德诚禅师把夹山打下水里去了,夹山在水里说不出话来了,这下子就悟了。    悟了以后,他头刚浮上水面,怕船子再打他,就赶快点了三下头,表示他懂了。    船子德诚禅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意谓还有一条钓丝在哪里,你自己“弄”吧,大般若如大火炬嘛,也没有害的!“不犯清波”,仁者自能分别,“意自殊!”         夹山还是伶俐的,他又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 鱼竿和丝线我都不要了,都丢掉了,那又如何呢?    夹山就像《法华经》中的迦叶尊者,马上就想打退票了,迦叶尊者说: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禅宗二十七祖 般若多罗 对达摩祖师 说“中国有大乘气象”,中国人本来就心胸广大,而且有灵妙圆悟的天生品性。    “抛纶掷钓,师意如何?”中国的禅宗祖师却是这样表达的,精简明快,意味深长,你们说禅师的话难不难懂?是不是很好看?     船子德诚禅师 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     说得更好了,这个道理就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有与无之中,如何得判断浮沉定动嘛,则要自己参去!        洛浦禅师是夹山禅师的得法弟子,至夜洛浦令侍者唤彦从上座,问曰:    “阇黎今日只对,什么道理汝合体得先师意?先师道曰: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且道哪句是宾?哪句是主?若择得出,分付钵袋子。”    对曰:“彦从不会。”    懂得这个“意”就能传衣钵了,就有这么严重!    洛浦禅师 曰:“汝合会。”曰:“彦从实不会。”师喝出乃曰:“苦!苦!”    彦从不想做大和尚,就像上面所说的大迦叶想退票是一样的。    禅宗的故事真的好看得很啊!            有一次五祖演眼睛一瞪圆悟勤,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聻!”    圆悟勤给他这一喝,三魂七魄都掉了,然后回转身来就跑,这个时候,真是茫茫然,自己的身体也忘掉了,    这种情形是很奇妙了,圆悟勤回身就一路跑出山门外面了。  
这一幕,比看电影还要好看!            马祖道一禅师         泐潭法会禅师。问祖云。如何是西来祖师意。    祖曰。低声近前来。会便近前。    祖打一掴云。六耳不同谋。来日来。    会至来日。犹入法堂云。请和尚道。    祖云。且去。待老汉上堂时出来。与汝证明。    会乃悟。云谢大众证明。乃绕法堂一匝。便去。         僧问祖云。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    祖云。我今日无心情。汝去问取智藏。其僧乃问藏。    藏云。汝何不问取和尚。    僧云。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座。    藏以手摩头云。今日头痛。汝去问海师兄。其僧又去问海。    海云。我这里却不会。    僧乃举似祖。    祖云。藏头白。海头黑。         汾州无业禅师参祖。祖睹其状貌瑰伟。语音如钟。乃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业。礼跪而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祖曰。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    业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    业才出。    祖召曰。大德。    业回首。    祖云。是什么。    业便领悟礼拜。    祖云。这钝汉。礼拜作么。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    祖曰。即今是甚么意。     僧问。如何得合道。    祖曰。我早不合道。    问。如何是西来意。    祖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临济禅师曰:“大德!到这里,学人著力处不通风,石火电光,即过了也!     学人若眼定动,即没交涉,拟心即差,动念即乖,有人解者,不离目前。”      “掣电之机,不劳伫思。”“言思即错,拟议即乖。”“思而知,虑而得,乃鬼家活计。”         禅者交锋,应机接物,于刀光剑影、电光石火中即过了也,古人就有如此聪明伶俐的!    语语皆需从自己心胸中天然流出,如六祖所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瑜伽师地论 弥勒菩萨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 :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    云何意自性。谓心意识。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什么是“意”呢?在这里,“心”、“意”、“识”都分析得非常精详仔细了,非常的清楚!        可是,禅宗祖师却常常说当参话头时,要“离心、意、识参”,如何参? 怎样参? 大家先参参看…    
罗伦斯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说说禅宗:“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八)禅宗的教育法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悟法传衣第一》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的心就是净心。        南泉禅师:“所以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始得自由分。今时学人,多分出家,好处即认,恶处即不认,争得! 所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传灯录》 药山惟俨 与 马祖道一    药山惟俨禅师。初参石头。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常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山罔措。    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山禀命。恭礼祖。仍伸前问。    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    山于言下契悟。便礼拜。    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山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    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侍奉三年。    一日祖问之曰。子近日见处作么生。山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    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来。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    山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    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    山乃辞祖。         《传灯录》药山惟俨 与 李翱     朗州刺史李翱,初向师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师,师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    李性偏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出。    师曰:太守何得贵耳而贱目?     李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    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曰:不会。    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欣然作礼。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     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罔测玄旨。    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药山禅师是很慈悲的,意谓:“心行行为和修持都做不到,教理见地也就免谈了,多谈虚道理都没用;‘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你要先注意自己的心行行为吧!”        “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药山禅师说得很恳切,很客气的话,其实是骂人,    意谓:“你这个大俗人啊,自己的心行有什么病有什么缺点,你自己先检点出来吧,还谈什么佛法!”        药山禅师只说到行门,宋相的张商英有说过这回事:    “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意谓李翱还是不懂的!            修行是要修心行和行为和行愿,佛学的教理不只是虚头道理,光讲空理论,要配合自己修持的功夫去反省观察自己的行为。自己的事情要是自己都不清楚,解决不了的话,“自救不暇,安能为人?”问题越来越多了,自己就要常常反省检讨自己的心行了。        道理归道理,你是你,你我互不相干,我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也没用。正如人把武功的拳谱和文章都背的出来,但是道理归道理,你是你,互不相干,彼此未交涉。没有真正的修行, 道理也光是个虚头,是没有半点用的。学道学佛,把道理东南西北、一二三四的一套又一套的摆出来,就有功夫了吗?那是一齣游戏,说食焉能饱人?        见地不真,是没用的!没有修行的功夫,真见地也不会见到,这就是所说的“门头光影”,只是意识的一些假象。佛经就只是说文字上的道理,是见地而已。修行是个人的事业,见地和修行变成了两码子的事,见地也是假的,也不是真见地。佛说:“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要能知道如何修行,就是差别智,而差别智更难修得多。这也不知道嘛,就是见地不真确,还是不成的。        洞山禅师:“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始终,浊智流转。”         《传灯录 卷二八》        马祖道一说:“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             《传灯录 卷八》    有一天,仰山问师父沩山。    仰山云:“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什么处?”    意谓:“师父啊!一期之事情的道理我是知道了一些,但是,究竟我的心安放在哪里呢?什么是我的“行履”呢?        二祖慧可断臂向达摩祖师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此心还未能安,安心就是这么难!    仰山禅师外号小释迦,自然是聪明伶俐,就不用断臂求法了,仰山就这样轻描淡写的问了师父一句话;“行履”已包括了起心动念、心行行为和修持功夫了。        沩山的回答是很妙的:“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    意谓:“只要你的见地真对上了,真能大彻大悟了,就不用问修证修持的功夫了;除非是见地错了,功夫再做来做去,‘行履’也是不会上路的。”         不过这是第一流的师父与徒弟的对话,师父说一句,徒弟就懂了,就是这么简单的!         《六祖能禅师碑铭 王维》(全唐文卷三二七):     “每(忍)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乘之根,共听一音之法。    (慧能)禅师默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迥超无我。”         临济禅师去世时,说了一个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须磨”        “磨”就是行门。反省,检查自己,吹毛用了急须磨。    随时随地都能反省、观察、检查自己,就是 佛 说的“佛,觉者”,就是这么简单!           沩山禅师有两句名言:“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菩萨起心动念,不着一尘,就是“心行”;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修行、行为”,也是菩萨戒。    菩萨起心动念之万行,心念一动,说善的就向善的做,不舍一法,就是“心行、修行”。    “不捨一法”,所以“学佛是大丈夫事”,愣是不容易的!         云居戒禅师:    “五家宗法,各有门庭,各有阃奥。玄关金锁,百匝千重。陷虎迷狮,当机纵夺。      如阴符太公之书,不可窥也。如五花八门之阵,不可破也。不如是,不足以断人命根,而绝人知解也。”             禅宗的教育法就是这么好玩的,要晓得人总是有脾气的,贪、瞋、痴、慢、疑等等。    要是没有道行的,给祖师轻轻逗一下,就马上受不了啦,立时露出马脚来;你故意装作好脾气、好修养,也不成的,禅师会想办法整治你,把你的轻心慢心和无明之火都挑出来;功夫不到的人就受不了,会马上发脾气的。        你能不发脾气嘛,禅师就上来拍马屁,你的骄傲心、“增上慢”心、偏执心、轻心、痴心,那怕只有一点点浮出来,那怕只要微微一笑,这也就是无明,禅师就能马上抓到的。        这是很容易的,因为“起心动念是天魔”,只是这个人还未悟道,教理见地未能透顶透底,心性心行还未转化,就不能保持清净心的,就一定露出马脚的!        《涅槃经》佛 :“十路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嘿嘿!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共十路的方法,佛 都具备还能玩到那里去?都逃不出手掌心的!        禅师会用各种各路的方法,逢缘对境,随机应变,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死方法,愣是能挑逗出来为止 。            《传法宝纪 慧可传》:    “随机化导,如响应声。触物指明,动为至会,故门人窃有存录。”    “触物指明”,慧可大师对于事物事情能够马上指出指明要点要诀来。    “动为至会,故门人窃有存录”,二祖一个动作一个反应出来,学人就有很深的感受体会了,也就忘记了同时作纪录保存了。        《景德传灯录卷 第八》 沩山 与 百丈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者福州长溪人也。姓赵氏。年十五辞亲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兴寺受戒。究大小乘经律。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大智禅师。百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    一日侍立百丈问谁。师曰。灵祐。    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师拨云。无火。    百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云。此不是火。    师发悟礼谢陈其所解。    百丈曰此乃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见佛性当观时节因缘。         故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呵呵!手眼通天的百丈祖师就能马上抓到小辫子,你们说厉害不厉害?         《法华经》佛 :“唯此一正实,余二皆非真。”        《涅槃经》佛 :“十路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嘿嘿!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共十路的方法,还能玩到那里去?都逃不出手掌心的!            云岩禅师骂洞山:“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    “岩良久”,很久没有回应了,之后却骂洞山,“你这个和尚,承当佛法这样的大事情,务要审慎仔细,不要乱来啊!”不回应又不成,老师又骂了,人非木头石头,又不是哑巴,不会回应又学什么佛法?回应又怕老师抓到小辫子!不过那些祖师却总是能抓到小辫子的,很厉害的!         德山禅师示众,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有什么道理?    德山示众,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临济闻得,谓洛浦曰:汝去问他,道得为什么三十棒?待伊打汝,接住棒送一送,看伊作么生?浦如教而问,师便打,浦接住送一送,师便归方丈。浦回举似临济。济曰:我从来疑著这汉,虽然如是,你还识德山么? 浦拟议,济便打。         临济见僧来举起拂子。僧礼拜。师便打。    别僧来。师举拂子。僧并不顾。师亦打。    又一僧来参。师举拂子。    僧曰。谢和尚见示。师亦打。    是什么道理?大家参参…            看禅宗的书和参禅宗的公案,禅宗祖师们都早已说得很清楚的,是不能在文字上搅的。    可是千古年来,多少人参了一生的公案和话头,半点影子都没有。不去检查反省自己的心行行为,徒然浪费一辈子的人太多了。    故曰:“若向言中取则,句里明机,也似迷头恋影!”         六祖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         应该在那里入手好呢?达摩祖师早就说过:“一念回机,还同本得。”      唉!“一言而为百世师”也者,这个懂得的便是宝贝!“起心动念是天魔”,应该往自己的“起心动念”入手 。        临济祖师曰:    “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如诸方学人来,山僧此间作三种根器断。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     或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如上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人俱夺。     如有出格见解人来,山僧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历根器。     大德!到这里,学人著力处不通风,石火电光,即过了也!     学人若眼定动,即没交涉,拟心即差,动念即乖,有人解者,不离目前。”         六祖说:“不修本性,学法无益!”        《菩萨戒经》:“我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大家现在懂了这个法门,就不容易上当了。    那些说禅宗、禅宗史的书啊,从胡适与日本国宝铃木大拙下来,中国的禅宗史多不胜数;还有日本的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关口真大《禅宗思想史》,柳田圣山《禅宗史书之研究》等等。    我看过了以后,发觉禅宗的一千七百多个公案,真正懂得而能说出其中道理来的,能有几个呢?    庄子说:“莫知啊!莫知啊!”        佛 是真真幽默的,两千多年前他就知道这些花样,说这种事叫“义网难逃”!        《梵网经》佛 说:“对于过去未来,凡依此六十二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皆被网罗囚困于其中而浮沈,被网罗困住其中而浮沉。诸比丘!恰如熟练之渔夫、渔夫弟子,以细目之纲,网覆于小池,彼自得如是念:‘凡住此小池之任何粗大鱼类,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比丘!如是,任何持前后际见之前际论、后际论、前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对过去未来,凡依此六十二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        大家现在懂了这个法门,就不容易上当了,那些禅宗的故事就能好看了。    那些美国禅的野鸭子飞来飞去,日本禅的单掌之声,那些也是“禅”吗?我可不懂!    庄子说:“莫知啊!莫知啊!”        《智者大师与陈宣帝书》:    “夫学道之法,必须先识根源,求道由心。又须识心之体性,分明无惑,功业可成。一了千明,一迷万惑。”         《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达摩祖师指定以楞伽经印心,达摩祖师当时明白的指出了“二入四行”。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理入”也包括了“行入”的理。都没有人重视,那些人反而喜欢研究“佛学”,当作一门学问去打发时间。        如说食不饱,终是空言,钝根小智,笼统真如,颟顸佛性,执工夫为实,开口便乱道,如痴如狂,妄自肯许,自欺欺人!        “有药能医龙虎病, 无方可治众生痴。”         这些道理,懂就懂,不懂嘛!禅宗祖师是真会骂人的,“你只么幻化上头,装模作样,皆是野狐精魅。”             关于参公案和参话头的功夫,曹洞宗的洞山祖师说得非常的好:    “洞山因曹山辞,遂嘱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穷的要,今付于汝。     词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        这是洞山对他最得法的弟子曹山所说的,银盘装了雪,都是白的,明月中的鹭鸶也是白中白的,看来全都是白,可是都不一样的。要小心看清楚啊!        “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        “混则知处”,内外阴阳大小空有都不一样的东西,把它们都混成一起去参详,才找得到入门的方法,只是一头空或者一头有都是不成的。        上次说过 永嘉玄觉禅师 证道歌:“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道理也是一样的。        “意不在言”, 文字言语是不足以说明解析那个东西的。        “来机亦赴”,机缘来了,一撞上了,就成了,就能悟了。        “动成窠臼”, 一个动作,一个反应,或者讲一句“道不道、心即佛”等等的说话,就马上变成一个窠臼,掉下了陷阱。        “差落顾伫”,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差一步就差得很远了。        “背触俱非”,背着它不是,顺着它也不行,它就是这么麻烦的!        “如大火聚,但行文彩,即属染污。”        《传灯录》南岳怀让:“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大般若经》:    “大般若如大火聚”,大智慧的人如大火聚,一盆大火在那里烧,好的、坏的,都丢进来吧,它们不能对大智慧的人有所伤害的。        “但行文彩,即属染污”,一开口说话,一个应对,有了语言文字,就已经染污了本性。            所以啊!德山棒、临济喝、赵州饼、云门茶,就是这样应付学人的。学人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取舍?就是般若智慧。        《信心铭 三祖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大家看,道理都是一样的,上士一决一切了,参得一句透者,千句万句一时皆透!            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心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行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常安?了达此处,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故知无求,真为道行,是名无所求行也。         四称法行者:性净理体,目之为法,言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感化众生,亦无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除妄修真,行于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也。            《楞严经》 佛 说“心能转物 即同如来”,此“物”非唯物的物啊 ! 是指事物,事情,事相。    转化不了此身心,没法有把这个佛法的道理应用在行为上了,控制不了身心和心行,就不能成佛道了。要是转化不了此心此物啊,那就对不起,“但逐轮回向死亡!”         《梵网经》 佛:“如过去诸佛所说妙法。若人布施持戒精进修行。能离欲色烦恼种种过失得生净天。时八万人闻是语已。心得清净。如毗婆尸佛正等觉。心生正解心无疑心软心善心广心无碍心无边心清净心。”         《法华经》:“即同如来知见,广大深远;心无边际,同佛广大;心无限量,同佛深远,更无差别。”          《大乘无生方便门 神秀大师》说:“诸佛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         《传灯录 卷三》达磨的弟子波罗提为王说法:     “问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信心铭 三祖僧璨》:“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梵网经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     “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中。”             罗伦斯 最后编辑于
11:50:00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http://lawrence-lam.blog.163.com    http://blog.sina.com.cn/lawrence777
    说说禅宗(九):“拈花微笑”与“清净心”            六祖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眼宗 法眼禅师 :  
理极忘情谓 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 任运落前豀      
果熟兼猿重 山长似路迷      
举头残照在 元是住居西         理极则事,事显其理;若无其情,何有其事?何有其理?若无其情事,何有其事情?见色即见心,若无人见花,说什么见花的理?         六祖:“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       “性”字就是左“心”右“生”,所以说中国字是很好玩的!          经中王《法华经》就是说佛法是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佛祖“开、示”佛知见 ,众生“悟、入”佛知见,就是佛法,就是这么简单!           “知”字就是左 “夭”右“口”,知道者就不用说了。      《老子 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孔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景德传灯录卷 第十九》      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口终日说事不曾挂著唇齿,未曾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未尝触一粒米挂一缕线;他日阎罗王面前不取尔口解说。”         真要说人怎样能见到花呢?就是穷劫不能尽,也可以说千生万世的。        所以说中国字真是很好玩的!         “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再说就落第二头了,就不是“知”,就是不知道了!        寒山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因缘生、因缘灭;缘尽了就散了、散伙了;开了花,结了果了,也没事了,一点事都没有!         《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大家都熟识的,只要能用上就成了!         《华严经》的“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到最后见着的就是要入一真法界。还那有什么理?见着就见着了嘛!想也别想,不就是看花嘛?看过了就已经马上过去了!理极则事,事显其理!        “一真法界”,非有非空,即有即空,非有非无,无内无外,亦不在中,执中则滞,会者如金,不会者如矢。            呵呵! “拈花微笑”这个事情,那能离得开“十方三世”诸佛的?      我来说说这个“如来禅”、“祖师禅”....           《庄子 齊物論》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斗。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若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之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出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庄子说得太好了,“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楞严经》:“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一个凡夫的生灭,有了自己的色身就是因缘,自己色身没有了就叫作死亡。         《楞严经》:“言妄显诸真”,发言吐词虽是“妄”,但由“妄”显“真”,无“妄”那得有“真”?        《老子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不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你们信得过吗?         《楞严经》:“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此“物”非唯物的物啊 ! 是指事物,事情,事相!         《中论 观因缘品 龙树菩萨》: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张三丰全集 无根树》        无根树,花正红,摘尽红花一树空。空即色,色即空,识破真空在色中。了了真空色相灭,法相长存不落空。号圆通,称大雄,九祖超升上九重。      “摘尽红花一树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法华经》:“一切冶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中观》的空、假、中,法相唯识,圆成实相,三丰祖师爷 几句就说完佛法了,太厉害了!         上面所说的道理全都一样的,要是都看不懂就没有办法了!        “九祖超升上九重”,为何是九祖、九重而不是八祖、七祖?大家参参...           灵山会上佛祖拈花微笑,千古以来,没有多少人能参得透,这内里头不是这么简单的。        佛经最难看的地方,是要把所有大经大论都得一起参通参透,然后再要首尾贯通。一种不通,就全然不通的。当然,这是我的苯法子,就没有办法不佩服六祖的!           《信心铭 三祖僧璨》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楞严经》:“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华严经》佛 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法华经》 佛 说以前在燃灯佛前学佛法的,这就是大佛法,大手笔!      嘿嘿!灯一亮,把你我都照住,就有佛法了,你我是啥?灯又是啥?      想明白了就是知道这个道理了,你我就是因缘,见到的就是因缘事相,这就是燃灯佛的佛法。         《妙法莲华经 序品第一》      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给大家露一手“阴中阳”,《大智度论》说燃灯佛是夜晚上出生的,出生时候房间都亮起来了,身边的一切都光明如灯,于是父母就为他起了“燃灯”这个名字。         燃灯佛也有人译为锭光佛,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是为“过去佛”。许多庙宇都在大雄宝殿中供奉“三世佛”,正中的是释迦牟尼佛,左侧的是燃灯佛,右侧的是弥勒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锭光佛,无量寿光佛,自性光明阿弥陀佛,都是“燃灯”的佛法,大家参参...           《景德传灯录 达摩祖师》:      “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个就是大话头,大手笔!    好像从来都没有人说过....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与达摩祖师的“一念回机便同本得”有关系吗?大家参参...           《楞严经》:“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一个凡夫的生灭,有了自己的色身就是因缘,自己色身没有了就叫作死亡。       一个凡夫什么都见不著、听不到佛法了,就是这个缘不对了,佛也没有办法了。      《楞伽经》“ 不应以无立宗”,有情才能学佛,才能听佛法,情便是因缘啊!         佛 说:“生而为人难,值佛世更难;如在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楞严经 卷一》:“佛 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我们这个“心”啊!佛 说是“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 。”      可是,我们学佛修道,也是要用这个心呢!      没有“攀”着佛法这个“缘”的心,免谈!      我们学佛修道,也要靠这个“攀缘心”呢。        《红楼梦》说“真作假时假亦真”,“攀缘心” 就是假的,我们要认识清楚。      可是,“ 假亦真”,没有假的,哪里能修得到真的?       真是“假”的,那就是有“真”的成分了。      “真”是假的,“假”的都没有,你又拿什么修行去?            大家照了镜子几十年了,镜子里头的你是真的吗?要是真的,现在都到了哪里去?又为何镜子里头的你一天一天长大,天天都有变化呢?若是假的?为何我一说就大家都能想起来呢?此就是非空非有!没有以前的你,那能有现在的你?           《红楼梦》说“假作真时真亦假”,可是呢,“真作假时假亦真。”      没有“假”的又那有“真”的呢?“真”是有“假”的!            空就在有中,有也就在“行”中。没有“行”,你往那里空去?没有烦恼,你往哪里解脱去?      没有“有”,用什么空去?心在哪里?就在行中,就在有中!     清净在哪里?就在不清净中!菩提就在烦恼中,成道就在不成道中,佛就在众生中。如此而已!         中国的性(空)相(有、唯识法相)二宗争了二千年,其实有什么好争的?有的争的就是有,争完了不就空了吗?《金刚经》说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念头过去了,争过了,争完了,不就是空了吗?不就是清净了吗?            《楞严经 卷五》:“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云何见所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西游记 吴承恩》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好猴王,跳至桥头,使一个闭水法,捻着诀,扑的钻入波中,分开水路,径入东洋海底。      正行间,忽见一个巡海的夜叉,挡住问道:“那推水来的,是何神圣?说个明白,好通报迎接。”      悟空道:“吾乃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是你老龙王的紧邻,为何不识?”      那夜叉听说,急转水晶宫传报道:      “大王,外面有个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口称是大王紧邻,将到宫也。”      东海龙王敖广即忙起身,与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迎道:“上仙请进,请进!”      直至宫里相见,上坐献茶毕,问道:“上仙几时得道,授何仙术?”      悟空道:“我自生身之后,出家修行,得一个无生无灭之体。近因教演儿孙,守护山洞,奈何没件兵器。久闻贤邻享乐瑶宫贝阙,必有多余神器,特来告求一件。”         吴承恩 是很好玩的,比我狂多了,嘿嘿嘿!        “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得一个无生无灭之体。为何不识?”            佛经里头处处都是话头,处处都是“禅”,佛 说他有“方便神通”和“游戏神通”,可是真的有人连这些都不识的。        胡适:“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珈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珈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铃木大拙:“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们是连一经一论都不通的!               李白 是怎样说自己的聪明呢?         《法华经》佛 对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佛 说“智慧还是不够用的,是要行道的,那弟子们就可以于来生作佛了”。      为什么佛要说来生,而不说今生呢? 要说今生是佛嘛,岂有佛又成佛? 或是人又成人的道理?         李白 就早知道了,再看看李白的诗:      “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李白 就说他是“青莲居士”,经中王《妙法莲华经》,他参懂了,在家里修佛法就是居士。        金粟如来就是《维摩诘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的维摩诘居士。两本大佛经, 李白 说他参懂了。“一切漏已尽”,没有烦恼了;“住是最后身”,如来是后身!李白 是真懂的。        “逃名三十春”,佛学、佛教,就是名相;禅宗祖师常说“道什么?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三十棒!”也就是现在的“问什么?”        李白 就斯斯文文、轻描淡写的说“何须问”,确实是高明!        李白 说他三十年前就懂了这个,到现在还在“逃”,他三十年前就懂“禅”了。      “逃”,就是“知幻即离”,看看下面:         《园觉经 普贤菩萨》: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这就是真实的“金刚般若波罗蜜法门”。           《楞伽经》: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惧离。       牟尼寂静现。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言说别施行。其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        上次说过仓央嘉措也真是佛学全通、绝顶聪明的: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关于 李白 的“青莲居士”,《妙法莲华》嘛,就当然更厉害了,下回再说。  
  《西游记》与《多心經》    (引用:金庸茶馆 原帖由 清冷月 于
3:16:00 发表  有个问题请教一下先生,佛教中有一位孔雀大明王菩萨,而在天龙中老鸠也被尊称为大轮明王,我知道大轮二字所指。但在真实的佛教中能有这样高僧用菩萨的名号吗?还是这个明王其实并不只是给孔雀专用的)    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先生是很狂的,他说他三家都懂的,而且禅宗、密宗都懂的,说得可真是天花乱坠,看看: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讲一会禅”,“又显密圆通”,吴承恩先生口气很大,不过这本书的“话头”太多,也真的没有人指出来过!  要小心不要上他的当,玄沙备就是一个不上当的!    《景德传灯录 卷第十八 福州玄沙宗一大师法名师备》  我今问汝。只如巅山岩崖迥绝人处。还有佛法么。是诸人见有险恶。见有大虫刀剑诸事逼汝身命。便生无限怕怖。  如似什么。恰如世间画师。一般自画作地狱变相。作大虫刀剑了。好好地看了。却自生怕怖。  汝今诸人亦复如是。百般见有。是汝自幻出自生怕怖。亦不是别人与汝为过。汝诸人赖遇我。不惜身命。  共汝颠倒知见。随汝狂意。方有申问处。我若不共汝恁么有闻去。汝向什么处得见我。会么大难。努力珍重。乃有偈曰。    
万里神光顶后相  没顶之时何处望   
事已成 意亦休  此个来踪触处周   
智者撩著便提取  莫待须臾失却头     《西游记 吴承恩》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好猴王,跳至桥头,使一个闭水法,捻着诀,扑的钻入波中,分开水路,径入东洋海底。  正行间,忽见一个巡海的夜叉,挡住问道:“那推水来的,是何神圣?说个明白,好通报迎接。”  悟空道:“吾乃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是你老龙王的紧邻,为何不识?”   悟空又道:“我自生身之后,出家修行,得一个无生无灭之体。近因教演儿孙,守护山洞,奈何没件兵器。久闻贤邻享乐瑶宫贝阙,必有多余神器,特来告求一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增不减经》:“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飘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    吴承恩先生既说过“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主角在山洞中得传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