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修魂者 以魂入命,供奉天地君亲师口诀,”不懂

情山圣水厚人文 安邦恭行留忠魂
当前位置:
情山圣水厚人文 安邦恭行留忠魂
情山圣水厚人文 安邦恭行留忠魂
——永川区政协历史文化遗存探寻之何埂篇
宋 波 龙远信/文 王国梅/图
6月3日,永川区政协主席刘祥全、副主席钟代华和专题调研组一行,前往何埂镇调研历史文化遗存。当天,天空蔚蓝,阳光灿烂,调研组一行马不停歇,爬山穿林、访古探文一整天,汗流浃背却不觉其累。
【历史沿革】
何埂场建于清康熙年间,因清初移民入川时,何姓插占一埂上,故名何家埂,有居民百余家。民国初年,名何埂场。民国二十二年(1933),名何埂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名何埂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聚美乡并入何埂乡。民国三十一年(1942),聚美乡从何埂划出。1953年8月,何埂乡分为和新乡、狮子乡、何埂乡。1958年9月,和新乡、狮子乡、何埂乡合并为何埂公社。1983年10月,复名何埂乡。1992年9月,何埂乡、水碾乡、科名乡合并为何埂镇。2003年11月,聚美镇除原保胜、打鱼、鱼岭并入松溉镇外,其余村及场镇并入何埂镇。
何埂镇位于永川南部,幅员面积73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是国家级改革发展试点小城镇、永川区中心镇、永川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镇。
男女石笋长厮守 情山处处皆风流
石笋山的“男女石笋”遥相对望。 王朝达 摄
“永结同心”石台。
“男石笋”。 况兰 摄
“女石笋”。 郑邦英 摄
石笋山地处重庆西部的云雾山系,位于永川与江津的交界处。山中有两座最高山峰,分别为男石笋峰和女石笋峰,最高海拔703米,因男女石笋峰相互矗立守望千年,有“中国情山”之称。
调研组由柏林火车站开始上山,沿盘山公路驱车约二十分钟,两侧绿树成荫满目青翠,途经簸箕坪的原生茶和猕猴桃基地,来到山顶的云雾坪。
下得车来,沿正在修建的城墙步行约10分钟,有两级天然形成的石台。此处视野开阔,可远观男石笋和女石笋异峰突起,可俯瞰孔雀湖碧蓝如玉,是绝佳的观景圣地。
调研组一行细细考证,石笋山与我国名山相比,至少有“五奇”。
其一,奇在“山名”:石笋长在山洞外,分男分女真奇怪。从地质学的角度讲,石笋即溶洞内的碳酸钙石灰岩,随着水分蒸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所形成的尖锥体,形如竹笋出土,自下向上缓慢沉积“生长”,一万年约长高一米。然则何埂石笋山的得名,显然不是因为有溶洞有石笋,而是因两峰形似石笋、距离相近,四季常青、千年对立,周边先民把自己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寄予到两座山峰,因而取名为“男石笋”、“女石笋”。
关于“男石笋”、“女石笋”由来的版本很多,有大禹治水、夫妻盗龙珠等神话,但流传最广的则是“富家女”玉秀英与“放牛郎”钟林奇的爱情传说。相传,二人少小相识,日久互生情愫,但因身份悬殊,只得偷偷相会,私定海誓山盟。财主得知,准备私刑处死放牛郎,两人携手逃命,最后跳崖殉情,魂魄寄于两座山峰之中,相守相望永不分离。
恰好是这种原始纯真的感情,让男石笋、女石笋的名称,在全国范围内居然没有重名,且山分男女,让石笋山天然地带有爱情基因,当之无愧地享有“中国情山”之美名。
如何辨识两峰的性别?文化干部出身的何埂镇党委书记赵亚说,山势较缓、雄伟粗犷的山峰,犹如男人的胸膛,是“男石笋”;山势陡峭、亭亭玉立的山峰,美如少女曼妙的腰姿,是“女石笋”。她说,“男石笋”在永川境内,“女石笋”恰好与江津交界,两地各占一半,但山峰顶部为江津所有。江津人对“男女石笋”的说法,则与永川恰好相反。两峰性别之争,这个关于爱情的话题,一争执就是数百年,至今未果。如今,每个初到石笋山的游人,如何辨识男女石笋,已成为必考的问题。爱情传说入地名,这恰好成就了石笋山的趣闻美名。
其二,奇在“山石”:怪石嶙峋纯天然,犹如神迹降人间。石笋山之名,不仅形如石笋,也与此地的石山、山石有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是地球最基本的三类岩石。永川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次级沉降带,为川东南弧形褶皱带华蓥山带状褶皱永川帚状褶皱束。由于地质原因,永川的石头多为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偏多,页岩较少且多不坚硬。石笋山上,险峰奇石自然天成,在永川较为少见。
漫步石笋山,青峦叠翠,森林茂密。行走山间,曲径通幽,植被分开处,裸露出灰白色的岩石,有的呈多角形连续状的龟背纹,有的状如水波纹,层层叠叠推进。仰望峰顶,庙宇缥缈,刚好建在突兀的岩石上,十分险峻。
在云雾坪的山腰上,有两级天然石台。第一层名“海誓山盟”,是情人们面向男女石笋山,建立盟誓、订立婚约的浪漫场所,寓意爱情如山海般永恒不变,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第二级石台暗藏在“海誓山盟”的正下方,因幽静隐秘,适合情人私语,喜结连理,锁定终生,故名“永结同心”。而最让人震撼的景观,则当属连接这两级石台的狭隘通道。从上至下有二三十步台阶,路陡且窄形如天梯。有一巨石斜倚在“海誓山盟”大石台,岩石坚硬呈黄褐色,应有含铁的矿物质,适合雕凿名家书画。两石上方紧紧相连,下方仅露出一人高的石缝,毫不逊色于名山大川的“一线天”。因其地处情山,也被戏称为“爱情一线牵”。调研组一行猫身侧过,需登上几级台阶,才能上得石台。此地无遮无掩,视线一览无余,让人豪情顿生,颇有海阔天高之感。
站在“永结同心”石台,往右平视,几十米外有一处悬崖突起的怪石,形同孙悟空的头部,猴头的鼻眼唇等神态益真,纤毫毕现,俨然一座守护神,遥望苍莽大地,当地人称之为“大圣石”。亿万年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山间雕刻出无数生动的“石像”。 鳄鱼石、龟背石、天狗望月等奇石不仅惟妙惟肖,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有趣的传说。
其三,奇在“山势”:拐多梯险入青云,一登石笋天下小。石笋山的海拔并不很高,但因其在云雾山脉的尾端异峰突起,立于峰顶巨石之上,放眼四望,近处平畴千里,远方山峦叠嶂,独具“石笋风光好,美景在险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势。
石笋山的路,多与爱情有关。最具代表性的,则是24道拐、真爱天梯。从柏林火车站出发,直上男石笋,山脚到山顶约1300步。上山之路险峻曲折,只能在两个相距20米的山涧之中的突出部分拐来拐去,一共要拐24次。古人曾说,“石笋山,离天三尺三,云从脚下起,路在天上边。爬上24道拐,好似修成仙。得道不易修仙难,要登石笋难上难。”从男石笋峰顶的玉皇观殿前下山,到弥陀寺的山间小道,有100多级石梯,尤为陡峭。有诗曰,“天梯一步一魂惊,好似情路多艰辛;历尽险难与波折,海枯石烂不变心。”
石笋山的景,还在于地势之妙。从云雾坪到女石笋,沿途视野开阔处,均可俯瞰长江,浩浩荡荡,从天际流过,蔚为壮观。赵亚说,云雾坪一带风轻云淡可观长江,大雾弥漫时节,古寺、山门、树木等云遮雾绕,人行其间,有如入仙境之感。特别是一早一晚,古建筑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宛如琼楼玉宇,四周鸟鸣清脆,树木青草芬芳,让人飘飘欲仙。
一山不独景,百景各不同。石笋山距永川城区仅30多公里,海拔却比城区高三四百米。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按理说,石笋山的气温只比城区低2摄氏度左右,但由于山上退凉很快,气温可比永川城区低6摄氏度左右。山风习习,炎热夏季无需空调,冬季则常有永川难得的雪景。
钟灵毓秀地,神奇浪漫山。兴许是石笋山汲取天地灵气的原因,即便是随手砍下的松树枝干,做成简易护栏,也发出绿芽,蓬勃生长。更让人称奇的是,根据地质专家测量,男石笋、女石笋居然每年都在以十几厘米的速度增长,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势。
其四,奇在“古迹”:百花园已不复存,遗诗遗址今尚在。据史料记载,台湾候补知府黄开基(),永川县五间乡人。黄开基幼时就读石笋山下的百花园私塾,启蒙受教于饱学隐士“代无裔”。道光二年(1822),黄开基考中举人,在福建和台湾做官后,抗击外敌,弘扬文化,积极兴办学校,资助寒门学子,深受群众爱戴,被人尊称为“台湾公”。岁月沧桑,世事变幻。石笋山下,百花园私塾早已不复存在,但众多名人轶事和古迹遗址却留存了下来。
陈独秀旧照(网络图)
陈独秀曾游此山并作诗纪念。陈独秀(年),原名庆同,官名干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他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1920年初,陈独秀潜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共二、三大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四、五大任中央总书记。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囚禁于南京。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江津。1942年5月逝世。经调研组与江津区政协联系并核实,1938年,寓居江津的陈独秀,曾登上石笋山,并作《戊寅年登石笋山》:“悠悠史海、惊鸿掠过、秋不怜蝉语吱吱、独坐溪头思太公,登峰顶,神往春秋与聃同。芸芸众生、吾似故人、寰不惜廉颇凄凄、庚未及岁忧社稷,居简舍,垂叹功成木已朽。”江津区政协秘书长田骞说,陈独秀一生傲骨铮铮,尽管饥寒交迫,最困窘时帮人撰修家谱维持生计,却坚决不发表脱党声明,拒不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嗟来之食。
云雾坪古寨遗址。厚重的历史给石笋山增添无数神秘色彩,据《何埂新编》记载,云雾坪古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初年,最大规模的建设在南宋时期,明末清初重修复建,解放前一度被土匪占据。历经战乱和时间洗礼,古寨的许多城筑已被毁坏,只有扼守雄关隘口的南天门、人和门等古寨门雄姿犹存,颓恒断壁的寨墙隐约可见。从碑文记载来看,时间段分别为“大清嘉庆五年庚申”、“大清咸丰三年癸丑”、“大清同治元年仲秋”。如今,石笋山景区业主正在古寨的外城墙原址,修建寨墙,长达3.5公里行如“长城”,蜿蜒曲折,依山而建,且上下两层,既可健身,也可遮阳躲雨。调研组一行嘱托业主,尽量采用古建筑形式修葺,要建就要建成一道风景线,不要急功近利,避免留下永久的遗憾。
其五,奇在“宗教”:儒释道三教合一,袖珍型寺院云集。石笋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统一体,而宗教文化是石笋山人文景观的主体。
石笋山上,有观音殿、玉皇观、弥陀寺、月老祠、三教寺、老君庙,或倚山修建,或筑殿峰顶。寺院内供奉无数神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神像。这些寺院面积都不大,最小的仅数平方米。
佛释道共处一山,神像供奉一地,接受不同信仰的信徒参拜,这在川渝之外尚属少见。“临山已谛金钟响,入庙先闻玉炉香”。各寺院终年香火不断,佛事鼎盛。禅宗悟道,听晨钟暮鼓,喃喃佛语,别有一番佛国仙山的清静无为。
石笋山风景区景点密集,步移景异,其神秘奇景比比皆是,处处含情。七夕为媒,青山作证。从2011年开始,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石笋浪漫情山“七夕”文化旅游节如约举行。情侣们面对男女石笋山、孔雀湖,共品有“情人果”之称的红心猕猴桃,道不清浪漫爱情,数不尽人间风流。
悬崖暗藏古佛洞 双河汇碧猫溪桥
联盟村摩崖造像。
在何埂镇联盟村高洞子村民小组,沿一条机耕道向云雾山前行,在一石埂处下行,绕道迂回。只见悬崖下方,一座古庙依坡而建,面积不大,青瓦平房,呈“C”字形布局。
永川各镇街皆有古庙老寺,但联盟村摩崖造像则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选址妙。联盟村摩崖造像暗藏于悬崖下方,在石壁上凿刻出高4米、宽20米、深约10米的石窟。庙内佛像众多,以正中三尊如来佛最为珍贵。在供桌和如来佛之间,有1米多的距离。住持师傅神秘地告诉调研组一行,在佛像下方有一条宽约30厘米的石缝,深不见底,不知通往何处。大家用闪光灯照射,居然发现一个佛头。石壁深处苔藓密布,石缝外宽内窄,细细辨听,似乎有滴水之声。
年代早。在如来佛石龛左侧有两则题记:“天启六年五月吉旦造通空佛洞寺宝山坎下镌匠王性空”,“崇祯二年六月四宝观音殿僧性真施造”。庙外有石碑两块,也载明了佛洞简史。古庙建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开山祖师为慧空,死于崇祯六年(1633)。2002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发掘出慧空师傅的墓葬,后葬于原处。
保存好。主龛长5米,高2.2米,进深1.5米,窟内以彩绘的如来佛祖和比丘为主,刻有近圆雕三身佛像。佛像结痂跌坐于莲台上,身后为莲瓣形火焰背光和圆形头光。佛头布满螺髻,眉额间有白毫,着袈裟。三尊佛像,左为报身如来卢舍那佛,中为法身如来毗卢舍那佛,右为应身释迦牟尼佛。《金光明最胜王经》:“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意思是如来有三身,念念观自在。细看三尊如来佛像,宝相庄严,但法印却有显著区分,从左至右分别是不空成就如来印、药师如来根本印、大日如来手印。莲座下为束腰金刚座,腰部刻力士肩承坐的上枭。6个力士双腿下蹲、手置腿上,怒目圆睁,神态可掬。让人遗憾的是,当地村民用劣质油漆简单涂抹,使得塑像如新,简陋粗糙,失去了明代造像应有的古韵。
佛头多。在多数镇街,许多佛像被人为敲掉佛头,让人遗憾。在此处摩崖,不仅众多佛像保存完好,连残存的佛头也不少。道家塑像与如来佛像仅一墙相隔,调研组无意中发现,其背后的石台上居然就有好几个佛头。这些塑像造型浑圆、雕刻细腻,慈眉善目、神态安详,带有明代中晚期的民间雕刻特征。据当地居士说,这些佛头原来是庙内一供奉之处拆除下来的,因庙内供奉的神像太多,弃放在此,已有一段时间了。主持师傅说,松溉镇清洁寺的一尊佛头,当初也是从这里“请”过去的。
看罢联盟村摩崖造像,调研组一行辗转前往聚美社区,探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埂猫溪桥的神奇。在此之前,调研组已经探查过永川最长的古桥——105米的朱沱笋桥,双层卷拱式石桥——朱沱渡牛滩桥,榫卯式结构的古桥——来苏聂家桥,官方定制的古桥——双石猪市坝桥。
猫溪桥位于圣水河末端,建造于一块大石坝上面。圣水河流经此桥,在几米处的堰坝上飞流直下,河面陡然增宽到上百米,两岸植被茂密,绿竹婆娑。在视线的尽头,圣水河与临江河在此汇聚,最终流入长江,当地人称双河口,可谓“双河汇碧”。
猫溪桥为石质平板桥,条石砌筑,长47米,宽3.4米,8墩9孔,每孔跨度4米,桥墩宽1.6米,厚0.8米。迎水面雕刻有6个龙首、2只小狮子。
与其它古桥相比,猫溪桥的雕刻不仅保存完整,还雕刻精美、富有情趣。6个龙首,按基本形制可分为2个一组。细微之处的区别在于有的虬须飘然,有的利齿如刀,有的双目微闭,有的怒目圆睁。调研组同志笑称,古桥大多有龙头,唯有此地居然还分了公母。当地村民讲,之所以2个一组,是一醒一睡,以便昼夜护河,保佑民众安全。当年,此桥还藏有宝剑一口,也是为了镇邪。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桥墩左右两侧的小狮子。石狮很小,与龙首相比,少了些霸气,多了些可爱。一只双目圆睁,扭头斜看河面,双爪环抱一圆球。另一只则蜷身斜卧,背上鬃毛纹理,纤毫毕现,双眼紧闭,四爪紧握圆球,睡得甚是香甜。其憨萌之态,与其说是护河瑞兽,不如说更像一个抱着玩具酣睡的婴孩,让人忍俊不禁。
关于猫溪桥的年代,《永川县交通志》记载,该桥建于清嘉庆年间。古人喜欢在桥墩下题刻年款。在猫溪桥的第一处桥墩下,刚好有一块大石头凸起于水面。调研组一行猫腰踩在石头上,只见桥墩上有一片凿有竖直平行的凿痕,上面赫然刻有“丙申年”三字。调研组考证,清朝共有3个农历丙申年,分别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道光十六年(1836)、光绪二十二年(1896)。而嘉庆帝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号嘉庆,1795年—1820年在位。猫溪桥的始建年代为何有记载不一,究竟建于何时,调研组将会同文管部门一道深度考证,尽早还原历史真相。
红军将领刘安恭 以身报国存青史
位于望贤公园的刘安恭塑像。 记者 陈仕川 摄
在何埂镇沙坪村张家屋基,有一处民居其貌不惊,但独特之处在于其院坝边有一红军将领骑马塑像。
黑色大理石的基座上题记,“刘安恭(),永川何埂人。留学德国,回国后任川军军部参谋,随朱德策动兵变,失败后赴南昌参与发动起义,任中共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这处民居,是刘安恭出生地。熟悉刘安恭生平历史的区政协办公室调研员刘政说,刘安恭,字季良,1899年11月生于四川省永川县何埂场张家屋基。1912年初随父迁居成都。刘安恭的父亲刘英山从事教育工作,思想比较开明进步,曾在辛亥革命中,率领群众推翻了永川县满清政府,并担任第一届民选县长。刘安恭兄弟四人,有三人出国留学:大哥安钦,留日学蚕桑;二哥安鲁,留日学医;刘安恭排行第四。
1917年,新婚燕尔的刘安恭远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结识了朱德、章伯钧等中共旅欧支部的成员,成为同志朋友。次年,刘安恭在比利时加入第三国际,成为共产党员。
1925年,刘安恭回国,在四川军阀杨森部任参谋。杨森当时占据成都,因刘安恭是学机电的,杨森又委任他为成都电话局长。不久杨森被刘湘击败,离开成都到万县,刘安恭也随之前往。这时,朱德到万县杨森部开展统战工作。刘安恭与朱德早在德国相识,革命同志相遇,分外高兴,他们一起进行党的工作。先是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万县事变”。接着,积极配合朱德策动杨森廿军的一个团参加革命,被杨森通电缉拿。
1926年底,刘安恭到达武汉、南昌。日,与朱德(时任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公安局长,刘安恭时任军官教育团副团长)一起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他与刘伯承等40多人一道,从上海乘船去苏联。在苏联,刘安恭被分配到高级射击学校学习,1929年初学成回国。
刘安恭回国后,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央决定他为特派员,带着“六大”文件和中央2月7日给红四军前委的信,前往红四军指导工作。三月间,刘安恭从漳州、厦门经龙岩来到坪埔58团(闽西地方武装,后编入红四军四纵队)驻地。长途跋涉,他的双脚打满血泡,难以行走。后转至赣南,于4月3日,到达瑞金红四军军部。
刘安恭带来的中央2月7日指示信,使与中央久断联系的红四军,又得到了中央精神。但中央的信中,对形势的估计过于悲观,要求红四军分小,散向农村,隐匿大的目标。红四军前委连续在瑞金、于都召开会议,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闽浙赣三省,尤其江西,敌人统治薄弱,发展革命的条件好,确定了“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计划。作为中央特派员的刘安恭,参与了这一战略方针的制定,并与中央军事部派到红四军的罗寿男等人一起,协助红四军前委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研究确定了争取江西的具体行动计划。
按计划,红四军主力在瑞金、于都、赣州、兴国、宁都、吉安、永丰、乐安等县,打击地主武装,发动和组织群众。刘安恭随部队转战,参加了攻打兴国、宁都县城的战斗。在战斗间隙,刘安恭经常给指战员讲政治、军事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军事理论等知识,通过他深入浅出地讲授,在红四军广大干部战士心中留下极深的印象。
1929年5月,蒋桂战争结束。江西敌人陆续返回,开始集中兵力对付红军。为了避开赣敌进攻锋芒,红四军前委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闽西挺进。5月中旬,红四军从瑞金出发,经濯田、新泉到达庙前。此时,于1月撤销的红四军军委又恢复了,刘安恭担任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21日,他和毛泽东、朱德联名写信,要求闽西地方武装领导人傅柏翠速到庙前商酌事宜。傅柏翠等星夜前往。刘安恭与毛泽东、朱德一起,向闽西地方武装领导人布置了阻击尾追赣敌李文彬部,配合红四军进攻龙岩的战斗任务,并对红四军攻打龙岩行动作了具体部署。
5月23日,红四军一举攻占龙岩城,歼敌两个营大部,俘虏200余人,当日撤出龙岩。26日进占永定。红四军撤出龙岩后,敌刘烈波部又窜回龙岩城。红四军派三纵队协助闽西地方武装二占龙岩。之后,红四军激战白砂,歼敌一团,继占旧县、南阳。6月17日,三打龙岩。至此,闽西红色区域联成一片,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大好局面。刘安恭为此作出一定贡献。
刘安恭在掌握军事理论方面是出色的,打起仗来也很勇敢。但是,他不了解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和红军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把适用于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军事理论“城市中心论”,硬搬到红四军来。他担任军委书记后,主持通过了一项决定,要求前委只讨论行动问题,不要管其他事。同时,违背党组织原则,用选举的方式免去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而另立,迫使毛泽东同志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加深并激化了红四军中早已存在的矛盾,一度影响了红军内部团结。
红四军第七次党的代表会议之后,因军委撤销,刘安恭的军委书记及政治部主任职务自然消失,改任第二纵队司令。6月,赣闽粤三省敌军对红四军和闽西苏区进行“会剿”。红四军前委决定以一、四纵队留闽西坚持游击战,保卫苏区,军部率二、三纵队出击闽中。东进部队在漳平、适中打了两仗,打垮福建军阀张贞部之张汝光旅。这两仗刘安恭都直接参与指挥。战后,指战员们称赞道:“咱们的刘司令指挥得好,两仗打得真漂亮!”
9月21日,红四军攻打上杭,刘安恭参加指挥攻城战斗。他率部勇猛突入城内,全歼守敌福建省防军暂编第二旅两千余人,一举克复号称“铁上杭”的闽西重镇。
10月下旬,红四军奉中共命令向东江开进。31日在粤边右下坝,二纵队与强敌遭遇。刘安恭指挥部队奋力冲杀,击溃敌两个营,但他却身负重伤,不久牺牲。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刘安恭,从此长眠于粤边的青山之中。
1949年8月,刘安恭的侄子刘邦荣(东北航校飞行教员)到空军航空局报到时,通过当时临时住在北京饭店的章伯钧给朱德递信询问叔叔刘安恭的情况。朱德交章伯钧一封回信,信中叮嘱:“你叔叔已牺牲,你要继承你叔叔的遗志,好好地为人民服务”。
刘安恭育有一女,名刘邦昭,1927年8月出生,其母颜琪章1930年去世后成为孤儿,在伯父和堂兄的资助下完成学业。1950年1月参军进入二野军大三分校学习。后来主动要求入朝参战,分配到三兵团炮兵第六团任教员。1955年,从北京调南京军事学院文化教研室工作,1957年到海军学院工作,1963年转业到南京工作至退休。由于多种原因,与亲友失去联系。1983年退休以后,一个在总政治部工作的同学兼战友,偶然看见刘安恭的名字,了解到有关消息,便告诉了刘邦昭,这时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但是没有被评为革命烈士,遂向总政等部门提出认定为革命烈士的申请。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1985年4月,总政等单位经过认真调查证实,实事求是地为刘安恭重新定论:刘安恭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是党内为数不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红军出色将领。国家民政部批准刘安恭为革命烈士,中央党史研究室《革命烈士传》编委会同意为其立传,褒扬革命事迹。
2007年,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出品电视连续剧《井冈山》,由执导过《长征》的金韬担任总导演。刘安恭的革命历程和浴血经历,得以真实重现银幕。扮演刘安恭的演员,正是金韬总导演。
情山永不老,大爱永留存。爱情需要坚守,亲情需要呵护,乡情需要铭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报效家国,需要一种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信仰和精神,更需要用行动去担当责任,用生命去书写大爱情怀!
古迹犹存打鼓寨 莲花宝地刘家院
打鼓寨寨门。
刘家大院。
如果说,青青石笋、浪漫情山承载的是爱情,联盟村摩崖造像和猫溪桥寄托着佑民便民的乡情,那聚美转角店的打鼓寨、狮子村的刘家大院则饱含爱家护家的亲情。
打鼓寨位于转角店村观音沟,是一座修建于清同治元年的山寨。转角店是原聚美乡的旧址,当年有店铺若干,运送货物的骡马帮到此歇脚后,因可转向松溉和水碾两个方向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七聚团”和“四美团”联合建场,取两团名末字而得名。建场后,其戏楼两侧有一副对联,“聚有贤人场合、维新通四海,美称仁里地方,发展重三民”,首字也嵌有“聚美”二字。
寨墙与五间镇太平寨、仙龙镇金银坡寨形制相当。下半部分有青条石砌筑,上部修有房屋,木骨泥墙,穿逗式木构架。寨门为圆形石拱门,其上的寨墙上,书有“安怀门”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侧分别镌刻“永享”、“清平”四个小字。圆形石拱门分为两轮,向外的拱门上方,有“朱雀”、“盘蛇”等图案3个,在永川尚不多见。内侧的拱门上,居中的3块条石上,镌刻着建修年款等题记。
进入寨内,木制的古戏楼已有残损,但与之相连的几处民居总体保存较为完好。老窗花斑驳发黑,略显沧桑,隐约留有几分当年的古韵。门前晾有衣物,说明至今还能使用。
沿着一段残败的古墙,行走至一口大堰塘。塘边有几棵杂树,盘附在一个小丘上,根须裸露出地面,尤显虬劲苍老。塘内正中,有一口古井,有塘边一条青石砌筑的长桥连接。古井外方内圆,井边杂草丛生。
转角店村文书宋君华说,之所以取名打鼓寨,是因为寨子后方有一石包,顿脚可发出打鼓的声音,人们称之为打鼓石,寨以石名。当年,寨子是当地望族刘家所修,为了保家护宅,建有6个炮台,伸出寨墙三尺多,可交叉射击,免遭匪患。因刘老爷有六个儿子,当地人把这6个炮台称之为“刘六吉”。
同为刘姓家族,刘老爷同治元年(1862)在转角店修造了打鼓寨,而狮子村的刘家大院则建成于更早的清道光年间()。刘家大院原名“双河坝院子”,系湖北一刘姓迁徙入川所建。
大院房屋坐西北向东南,存前后两厅,小青瓦屋面,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结构。
前厅共有16根柱子,每个柱础均为雕花鼓形石柱。大门上饰有两个龙头雕花门柱。房前有五级踏道,长2米,宽0.4米,左右饰有长1.8米、宽0.36米的雕刻有文字与图案的垂带,庭前地台靠外面部分的台明石风化严重。
大院院长刘扬飞,现任狮子村党总支书记。他说,大院建成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当初修了3年半才落成。据说,仅石厂就开凿了3个,地点分别在烟馆石坝和新建碑湾,用牛拉车、石磙子进行运输。
连接前厅和后厅之间,是一块硕大的石坝,青条石砌筑满铺,至今保存完好。
大院后厅梁架尚存,有整木刨制的长凳2条,长约七八米,依两墙排开,非常牢实。天地君亲师的神位下,有一长方形的香火炉,正面阳刻二童子,手持物品正在上供,四周有祥云和雕花图案,两侧有抱鼓石。当地住户讲,后厅曾失火,左厢房被毁。
大院为通廊式设计,家家相通,户户相连,落雨不湿鞋,烈日可遮阴。更让人惊讶的是排水和防潮系统的设计。住户王宗英已年满86岁,她嫁到刘家已七十年,家里的地面也是条石满铺,当年陪嫁过来的雕花木床,丝毫没有潮湿之感,至今还在使用。王宗英老人说,大院的排水系统很讲究,不管雨大雨小,从没被淹过。
行走在一户户人家,隔着围墙栅栏,也能看到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在改建房屋时,自觉不自觉地保持了原来房屋的朝向,即便是几行条石砌筑的坝子、小路,也尽量保留如初。66岁的刘远河老人家,在小院里新建了鱼池,搭起了葡萄架。他说,双河坝这个地方好,刘家大院属“莲花宝地”,各家各户取“花开八方”之意,朝外开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很多传统村落曾引以为豪的地貌、特色民居和生活方式,被渐渐湮没。刘家大院历经风雨沧桑,能延绵至今,实属不易。
9月15日上午,永川区装饰建材商会成立大会暨授牌仪式在柏天酒...
14日,永川区第27届老年人运动会“健身操比赛”在永川体育馆 ...
9月14日,2017年永川区银行业“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活动推动...
14日晚,记者在临江河红旗河段见到,数十名工人正将树酯纤维 ...
旗下业务介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地君亲师位正宗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