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传3后代第一恶人后代

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至今却一直被后人祭拜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72期 文/无常奉天玉)
吕布,字奉先,是并州人氏,他年少时便以骁勇闻名当地,并得到了刺史丁原的赏识提拔,后来又得以随丁原入京;到了董卓手下之后,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的他,被董卓“信甚爱之,誓为父子”。可以说,无论是随丁原时,还是事董卓时,他都该前途无量。然而他先为利益诛杀丁原;后被王允说服,杀害董卓,生生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背上了三姓家奴的骂名,千百年来,一直是反复小人的代名词。纵观吕布的一生,虽然无数人深觉可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被骂一事,不冤。不过小编认为,吕布自己是不甘的,因为在同一时代,有一个人,比他更令人不齿,专杀自己的救命恩人,可以说是卑鄙无耻的代名词,更讽刺的是,他有一个信仰,至今被人祭拜。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又是谁呢?
说起这个人,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他的名字叫笮(zuó)融,字伟明。此人原本是陶谦的部将,担任下邳相一职。他之所以能够得到陶谦的赏识,并非凭借战功或才能,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人物,曾在徐州宣传自己的宗教理论,并拥有很多教众。他的宗教与佛教有关,当他成为下邳相之后,曾修建了多处佛寺庙宇,为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曹操征讨徐州时,他率众出逃之后,做出的事情,却令佛祖蒙羞。他到底做出了什么丧心病狂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杀广陵太守赵昱
笮融离开徐州之后,先前往了富饶的广陵郡。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人物,而且有不少信众,所以当时的广陵太守赵昱,对他非常礼遇,不但让他的部众和信徒,在广陵驻扎,使他重新有了立足之地,还经常设宴招待他。然而斗米恩,升米仇,被奉为上宾的笮融,并没有心怀感激——他对物产丰富的广陵郡产生了野心。于是有一天,与赵昱一起饮酒的时候,他趁机袭杀了,毫无防备的赵昱,并放纵自己属下的士兵,在广陵大肆抢掠。据《三国志》记载:“曹公攻陶谦,徐土骚动,融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先是,彭城相薛礼为陶谦所偪,屯秣陵。融利广陵之众,因酒酣杀昱,放兵大略。”
二、杀彭城相薛礼
笮融或许是知道自己的名声和实力,不足以据有广陵吧,他杀害赵昱之后,并没有继续在广陵栖身,而是率领着自己的部曲,携带着自己掠得的财物,南下到往了秣陵。当时屯兵秣陵的人,是曾经的彭城相薛礼。薛礼与笮融一样,曾经也是陶谦的属下,不过此人离开陶谦,并非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因为受到了陶谦的迫害。当笮融来投奔薛礼的时候,薛礼并没有吸取赵昱的教训,而是对笮融礼遇有加。于是,他毫不意外的重蹈了赵昱的覆辙,不但自己遭到了笮融的杀害,其部曲也被笮融收编了。
三、杀豫章郡长朱皓
薛礼遇害之后,笮融并没有就此收手,他又率众来到了扬州,并投奔了扬州刺史刘繇。当时刘繇正与袁术争夺豫章,笮融来投之后,他便将其派往了前线,想让笮融帮助自己任命的豫章郡长朱皓。其实此时,已经有人看透了笮融,这个人就是许邵,他虽然没有直说笮融忘恩负义,却提醒刘繇道:“笮融出军,不顾(命)名义者也。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宜使密防之。”意思是说,笮融这个人,不在乎名声,而朱皓(朱皓字文明)忠厚老实,容易轻信他人,一定要提醒朱皓防备笮融。但是刘繇并没有听许邵之言。结果不久之后,朱皓也步了赵昱、薛礼等人的后尘。
纵观笮融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承认,吕布虽一直背负着反覆小人的骂名,他先杀丁原,后杀董卓一事,向来为人不齿,但是比起笮融,他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由此可见,真正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人,并非吕布,而是笮融。那么这个数度恩将仇报的无耻小人,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据记载,他杀朱皓之后,刘繇大怒,率兵征讨,笮融不敌,只能逃往了深山。也许是因为刘繇太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笮融所做的恶事,已经传开,他逃进深山之后,当地的百姓与山越人联手,将其击杀,其首级也被交到了刘繇手上。这也算恶人有恶报了吧?
不过值得一提的,更讽刺的,笮融这位残暴的恶人竟然是向佛之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笮融可谓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在下邳所建的浮屠寺、九镜塔在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笮融非常残暴,但却信仰佛教,不少学者们认为南京地区的佛教是由笮融最早传来的。笮融是中国佛教一位代表性的人物,其浴佛会及建寺的规模引证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因此至今,还有很佛教中人建立道阁供奉祭拜笮融。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一人临死前说:我后代要有人恶人,你直接立即打死,果然后人造反|徐敬业|李孝逸|皇帝_新浪网
一人临死前说:我后代要有人恶人,你直接立即打死,果然后人造反
一人临死前说:我后代要有人恶人,你直接立即打死,果然后人造反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身怀绝技的英雄好汉,基本上每逢乱世到来,这些风尘中的巨侠便有机会出人头地。比如说,唐朝的瓦岗寨、宋朝的梁山好汉都属于这样的豪杰。他们在太平时节无法舒展志向,总是觉得憋屈,只有到了风云动荡的乱世才能快活恣意。前些年的《隋唐英雄传》就是一部描摹唐初英雄豪杰群像的影视剧。剧中的人物徐茂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讲讲有关于他的故事。徐茂公是一位武将出身,虽然,在各路演义小说中他以半仙式的人设登场,但事实上,真实的徐茂公是个战功卓著的英雄豪杰。隋朝末年,徐茂公和一干志同道合的兄弟创立了瓦岗寨。但是由于其力量太过弱小,所以,瓦岗寨最终没能成气候,徐茂公和其中的很多兄弟都投奔了李世民。徐茂公每次指挥行军作战时,都筹划有度。临敌应变时,举止合乎机宜。与人一起谋划计策,能辨别它的好坏,听到别人一点好的计谋,便高兴地听从。他所得的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作战取得胜利的时候,大多把功劳推让给部下,因此人都愿意为他效死力。所以,他麾军所到之处,大都能破敌取胜。从此以后,他在李世民的麾下南征北战,冲锋陷阵,为大唐的统一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以后论功行赏,徐茂公被唐高祖封为英国公,彼时他的名气甚至能和战神李靖相提并论。当然,他得到了特殊的恩遇,皇帝感念他的功劳,特地赐了他国姓——李。其实,徐茂公不仅是个老成持重的将军,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他的政治眼光非常狠辣,不然,他也不会投奔李唐。他一生辅佐了唐初的三代帝王,五十年宦海浮沉始终备受恩宠,几乎每一次暗流涌动他都能顺利的躲过。然而,徐茂公能够在生前保住家族,死后没过几年却被人掘坟抛尸级,实在是惨到了极点。并且,在徐茂公逝的前一天,他对弟弟李弼说:“我的病好像稍微好些了,可设酒宴来娱乐一下。”于是,堂上女乐工奏乐,檐下子孙罗列。待到酒宴结束,李勣对李弼说:“我自己估量一定是要死的,不过想与你诀别罢了。怕你悲伤哭泣,骗你说病好像好些了,你不要哭,听我立规矩。我看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辛苦苦建成家业,也希望把家业传给后辈子孙,结果都被愚蠢的儿子败家荡尽。我有这些犬子,要托付给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轨、交结恶人的,立即打死,然后告诉我。”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了,身为大唐的开国元勋之一,生前有没有犯过什么大逆不道的罪过,为什么死后会遭受这样的劫难呢?原来这一切都和徐茂公的后代有关系。徐茂公有一个孙子名叫徐敬业,这个孩子从小就聪明过人,但是,其缺点也是非常的明显,他为人太过自负,几乎听不进别人的劝。这样的性格迟早要吃大亏,但是,身为英国公的子孙,按说也不会太过凄惨。造成悲剧的原因还有一个,徐敬业此人不但自负,而且,还有野心!徐敬业年轻的时候非常厉害,颇有乃祖遗风,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要远远超过徐茂公。唐高宗时代,有一处发生了叛乱,朝廷选中徐敬业前去剿灭叛贼。徐敬业领命以后点起兵马直奔叛军而去。但是,到了叛乱发生地以后,他做出了惊人的举动——抛下了身后的上万兵马,只身带着两个贴身随从便赶到了敌军大本营。进入敌军的营地之后,徐敬业三言两语便让地方大将自己投降了!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徐敬业便完成了皇帝交代的使命。这在很多人看来完全是神迹,自此之后,徐敬业的声名鹊起,甚至,风头比自己的爷爷还要盛。然而,此时年迈的徐茂公却非常担忧,他甚至私下说道:“虽然敬业办的这件事换我去也不可能办到,但是,我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将来我百年之后,这个孩子恐怕会给我们家族带来祸事,可提早防范,欲除之。”徐茂公如此预言并没有引起徐敬业的惊醒,他越发骄纵,平常谁也看不起。徐茂公死后不久,徐敬业便成为了徐家的话事人,因为,他的父亲早早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徐敬业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族长身份的。没有了爷爷的约束,徐敬业行事越来越肆无忌惮,甚至,对皇帝也有些不恭敬。众所周知,高宗李治是个比较平庸的君主,但是,他的皇后武则天却是千古未有的伟大女性。武皇后后来临朝称制,成为皇帝,这引起了徐敬业的不满。他本来是李家的忠实臣子,如今,却要他屈居一个女人治下,徐敬业忍受不了!所以,徐敬业拉了一伙人打着恢复李唐江山的名头和武则天对着干了——造反。以勤王救国、匡扶卢陵王李显复位为名出师,由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徐敬业叛乱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大多官场失意,对武氏不满,其中就有李敬猷,魏思温,骆宾五,唐之奇等人。然而,武则天也不省油的灯,她可是前所未有的女皇。武后先是剥夺徐敬业的赐姓,遣梁郡公李孝逸为主帅,魏元忠为副帅统兵三十万征讨。徐敬业手下魏思温建议直攻东都洛阳,而薛璋则劝先南进常州、润州。之后,徐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徐敬业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徐敬业军,徐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内乱遂平。徐家也因为徐敬业的缘故而彻底败落,甚至,连徐茂公这样的开国元勋都没能幸免,他被人从地里挖了出来,弃尸荒野。后来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军到唐朝盐州时,吐蕃军中有将徐舍人,自称为徐敬业后人,不忘本国,并将包括僧人延素在内的俘虏千百人全部放归。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一人临死前说:我后代要有人恶人,你直接立即打死,果然后人造反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身怀绝技的英雄好汉,基本上每逢乱世到来,这些风尘中的巨侠便有机会出人头地。比如说,唐朝的瓦岗寨、宋朝的梁山好汉都属于这样的豪杰。他们在太平时节无法舒展志向,总是觉得憋屈,只有到了风云动荡的乱世才能快活恣意。
前些年的《隋唐英雄传》就是一部描摹唐初英雄豪杰群像的影视剧。剧中的人物徐茂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讲讲有关于他的故事。
徐茂公是一位武将出身,虽然,在各路演义小说中他以半仙式的人设登场,但事实上,真实的徐茂公是个战功卓著的英雄豪杰。隋朝末年,徐茂公和一干志同道合的兄弟创立了瓦岗寨。但是由于其力量太过弱小,所以,瓦岗寨最终没能成气候,徐茂公和其中的很多兄弟都投奔了李世民。
徐茂公每次指挥行军作战时,都筹划有度。临敌应变时,举止合乎机宜。与人一起谋划计策,能辨别它的好坏,听到别人一点好的计谋,便高兴地听从。他所得的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作战取得胜利的时候,大多把功劳推让给部下,因此人都愿意为他效死力。
所以,他麾军所到之处,大都能破敌取胜。
从此以后,他在李世民的麾下南征北战,冲锋陷阵,为大唐的统一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以后论功行赏,徐茂公被唐高祖封为英国公,彼时他的名气甚至能和战神李靖相提并论。当然,他得到了特殊的恩遇,皇帝感念他的功劳,特地赐了他国姓——李。
其实,徐茂公不仅是个老成持重的将军,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他的政治眼光非常狠辣,不然,他也不会投奔李唐。他一生辅佐了唐初的三代帝王,五十年宦海浮沉始终备受恩宠,几乎每一次暗流涌动他都能顺利的躲过。
然而,徐茂公能够在生前保住家族,死后没过几年却被人掘坟抛尸级,实在是惨到了极点。
并且,在徐茂公逝的前一天,他对弟弟李弼说:“我的病好像稍微好些了,可设酒宴来娱乐一下。”于是,堂上女乐工奏乐,檐下子孙罗列。待到酒宴结束,李勣对李弼说:
“我自己估量一定是要死的,不过想与你诀别罢了。怕你悲伤哭泣,骗你说病好像好些了,你不要哭,听我立规矩。我看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辛苦苦建成家业,也希望把家业传给后辈子孙,结果都被愚蠢的儿子败家荡尽。我有这些犬子,要托付给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轨、交结恶人的,立即打死,然后告诉我。”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了,身为大唐的开国元勋之一,生前有没有犯过什么大逆不道的罪过,为什么死后会遭受这样的劫难呢?
原来这一切都和徐茂公的后代有关系。
徐茂公有一个孙子名叫徐敬业,这个孩子从小就聪明过人,但是,其缺点也是非常的明显,他为人太过自负,几乎听不进别人的劝。这样的性格迟早要吃大亏,但是,身为英国公的子孙,按说也不会太过凄惨。造成悲剧的原因还有一个,徐敬业此人不但自负,而且,还有野心!
徐敬业年轻的时候非常厉害,颇有乃祖遗风,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要远远超过徐茂公。唐高宗时代,有一处发生了叛乱,朝廷选中徐敬业前去剿灭叛贼。徐敬业领命以后点起兵马直奔叛军而去。但是,到了叛乱发生地以后,他做出了惊人的举动——抛下了身后的上万兵马,只身带着两个贴身随从便赶到了敌军大本营。
进入敌军的营地之后,徐敬业三言两语便让地方大将自己投降了!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徐敬业便完成了皇帝交代的使命。
这在很多人看来完全是神迹,自此之后,徐敬业的声名鹊起,甚至,风头比自己的爷爷还要盛。然而,此时年迈的徐茂公却非常担忧,他甚至私下说道:“虽然敬业办的这件事换我去也不可能办到,但是,我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将来我百年之后,这个孩子恐怕会给我们家族带来祸事,可提早防范,欲除之。”
徐茂公如此预言并没有引起徐敬业的惊醒,他越发骄纵,平常谁也看不起。
徐茂公死后不久,徐敬业便成为了徐家的话事人,因为,他的父亲早早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徐敬业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族长身份的。没有了爷爷的约束,徐敬业行事越来越肆无忌惮,甚至,对皇帝也有些不恭敬。
众所周知,高宗李治是个比较平庸的君主,但是,他的皇后武则天却是千古未有的伟大女性。武皇后后来临朝称制,成为皇帝,这引起了徐敬业的不满。他本来是李家的忠实臣子,如今,却要他屈居一个女人治下,徐敬业忍受不了!
所以,徐敬业拉了一伙人打着恢复李唐江山的名头和武则天对着干了——造反。
以勤王救国、匡扶卢陵王李显复位为名出师,由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徐敬业叛乱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大多官场失意,对武氏不满,其中就有李敬猷,魏思温,骆宾五,唐之奇等人。
然而,武则天也不省油的灯,她可是前所未有的女皇。武后先是剥夺徐敬业的赐姓,遣梁郡公李孝逸为主帅,魏元忠为副帅统兵三十万征讨。
徐敬业手下魏思温建议直攻东都洛阳,而薛璋则劝先南进常州、润州。之后,徐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徐敬业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徐敬业军,徐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内乱遂平。
徐家也因为徐敬业的缘故而彻底败落,甚至,连徐茂公这样的开国元勋都没能幸免,他被人从地里挖了出来,弃尸荒野。
后来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军到唐朝盐州时,吐蕃军中有将徐舍人,自称为徐敬业后人,不忘本国,并将包括僧人延素在内的俘虏千百人全部放归。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七十五·表第十五》、《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资治通鉴》』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三国时期“千夫所指”的大恶人是谁?
- 野史秘闻 - 科技讯
三国时期“千夫所指”的大恶人是谁?
  在东汉的政治中心长安几近瘫痪之时,董卓成了捷足先登者。可以想象,这时的长安已经成为一座恐怖之都,无论活着的朝廷官员还是寻常市民,都必然会处于某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神经质状态。虽然不值得提倡,但纯粹从权术的角度考察,此时采用恐怖的高压政策,对于迅速掌握权力,当会立收奇效。  他会不会是一头母狼叼大的呢?  在讨伐黄巾过程中,董卓几乎没有体现出什么统军之才,战功与同期的皇甫嵩、朱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他最大的一次战功是:当别的军队纷纷溃败时,只有他统领的军队&全师而返&。然而,皇帝若有着最起码的智力,他也当能早早地看出董卓的桀骜不驯。因不愿接受皇甫嵩的调度,董卓曾以兵士的情绪为借口,拒绝皇上的多次诏命。正如大型食肉动物在出击时总是相当谨慎一样,董卓这头西北大虫,此时也在自己距长安不远的驻地,一边远远地窥视着京城,一边&嗬嗬&地吐着布满血丝的舌信。  虽然没有丝毫古来良将的风范,但董卓作为一军之将,似乎仍然颇受部下的爱戴。这里的原因是,董卓部下多为凉州兵,亦即一群当时尚未开化的草莱之民,他们性情粗犷,嗜杀成性,不念人伦,奉行着某种与中原武士大相径庭的沙场规则。除非他具有董卓般超人的臂力,除非他本人比其中任何一个士兵都更为凶残,更能大碗喝酒、谈笑杀人,不然,驯化这些家伙将无比艰难。董卓当然完全具备贼人王的资格,他以某种部落酋长的方式实行自己的强力统治,也历来擅长用强盗义气团结下属:凡抢劫抄略所得,一概赏赐兵士。而他本人在残忍方面的出众想象力,对于激发这支&虎狼之师&的士气,也起到了可怕的促进作用。  董卓的军队,在人数上并无优势,步兵骑兵加起来不过区区3000人。然而没过多久,他就成功地使人们改变了这一看法。他让进入长安的士兵晚上偷偷地溜出城去,以便第二天再雄纠纠、气昂昂地重新进城,如此循环四五天,董卓大军源源不断地开赴长安的错觉,便成为大家的一致共识。我们刚要对董卓的这点智力表示赞赏,立刻便被他下一个举动弄得不敢吭声:他白天率领兵士外出抢劫,在集市上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突然发动袭击,割下他们的人头绑在马车边或兵士的腰间,再凯旋回城。集市上的妇女则被他的士兵像圈羊般直接拖拽到营帐里&&董卓希望长安人知道,自己刚才又打了一场大胜仗。
换一换
03-06 14:54
03-06 14:44
03-06 11:54
02-27 14:18
02-27 10:42
02-11 14:20
02-10 15:50
02-10 15:24
02-08 14:03
02-05 15:28
03-11 20:55
03-11 20:50
03-10 18:40
03-10 18:28
03-10 18:16
03-10 18:01
03-10 17:53
03-10 17:47
03-10 17:40
03-10 11:14
03-10 09:54
03-09 15:03
03-09 15:00
03-09 11:44
03-09 11:29
03-09 10:16
03-08 11:06
03-08 09:54
03-08 09:48
03-07 16:37
03-07 10:27
03-07 10:12
03-07 10:04
03-07 09:58
03-07 09:41
03-06 15:24
03-06 14:54
03-06 14:44
03-06 11:54
03-06 11:47
& 科技讯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恶人谷风云第一章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