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度之刃2凛音厉害吗 传承之盆景在哪儿

苏派盆景传承人李为民作品欣赏
我的图书馆
苏派盆景传承人李为民作品欣赏
苏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为民作品掠影图、文|@东山特产曾经一度面临着后继乏人境地的苏派盆景,正在重新焕发生机。著名作家、盆景艺术家周瘦鹃先生的外孙,苏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为民,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苏州虎丘山万景山庄盆景园技术顾问,苏派盆景技能名师工作室成员,他尝试市场化路子,建立创作基地,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传帮带,将苏派盆景技艺传承下去。近日,我慕名来到李为民位于江苏苏州木渎五峰村的盆景创作基地,一进门便被那造型各异的盆景所吸引。他指着身旁一盆高不过20厘米的罗汉松盆景介绍,盆景是用时间雕琢的艺术,你别看它尺寸小,从上盆培养到制作定型,自己整整花了十几年时间,制作定型之后,还要时时修剪、养护,从而使它保持最佳的造型。我虽然十分喜欢盆景,跟各位老师相比还算个外行,今借参观学习之机顺便在李为民老师的盆景创作基地随手拍了一些照片,在此与各位盆友分享。下面这盆小品榆树盆景是我从李为民老师园子里选回家的,拜托各位给起个名吧!
馆藏&51165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苏派盆景现传承困境 传承人系周瘦鹃外孙-中新网
苏派盆景现传承困境 传承人系周瘦鹃外孙
  木渎,五峰村,青山环绕中,一座小小的庭院摆放着数千盆形态各异的苏派盆景。
  庭院的主人叫李为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派盆景技艺传承人、苏州职工盆景协会副会长、高级盆景师,是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周瘦鹃的外孙。
  尝试市场化路子、招收入室弟子、呼吁建设传承基地……近年来,李为民多方奔走,“要把苏派盆景技艺传承下去”。
  周家花园结缘盆景
  30余年雕琢艺术
  李为民与盆景的结缘,源于外公周瘦鹃一手开辟的周家花园。新中国成立后,周瘦鹃一边写作,一边从事园艺工作,在自家庭园里栽花培草、种植盆景,开辟出了有名的周家花园。年幼的李为民自小在这里玩耍,结下了不解情缘。
  如今的李为民,已经56岁,从业30余年。在五峰村的创作基地,近4亩的庭院里,排满了一个个架子,陈列着600多盆盆景,松柏造型古朴、苍翠欲滴;榆树和雀梅枝叶落尽,枝干沧桑斑驳;三角枫色彩艳丽,惹人喜爱……这些都是李为民的宝贝,多是从一棵小苗嫁接培养起来,盆龄大多在30年左右。
  “盆景是用时间雕琢的艺术,别看它们尺寸小,从上盆培养到制作定型,每一盆都是十几年的功夫,成型之后,还要时时修剪、养护,保持最佳造型。大一点的盆,修修剪剪一弄就是大半天。”李为民说,为了照顾这些宝贝,他常常忙活到后半夜。
  小众消费举步维艰
  用心钻研小型盆景
  盆景是小众消费品。侍弄它们,要有经济实力和大量时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离开大院平房住进高楼大厦,盆景的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
  苏派盆景技艺以“六台三托一顶”为特征,是苏州的传统艺术之一,早在宋代的《太平清话》中,就有范成大制作水石盆景的记载,历代以来苏派盆景名家辈出,近代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盆景艺术的五大流派之一。2011年,苏派盆景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只靠政府的扶持是不行的,要走市场路子,它们才能有活力。”李为民说。为此,近年来,他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更“亲民”的小型盆景上,创作了近6000盆小型盆景,销往全国各地。“小型盆景价格较低、便于摆放、照顾起来也方便,更对年轻人的口味。”
  全年无休赚得少
  国家级非遗传承难
  30余年来,李为民全是一个人侍弄这些盆景。问起为什么不招个徒弟帮忙,他苦笑着直摇头:干这个全年无休,赚得又少,能否做出名堂还得看各人悟性和机遇,哪有年轻人愿意干。
  苏州职工盆景协会的几十个会员,大多上了年纪,苏派盆景的老手艺怎么传、传给谁?这是李为民最担心的事。
  不过最近,他心里的这块石头落了地。25岁的贵州小伙贺江龙成了他的入室弟子。贺江龙来苏州3年了,在工厂打过工,做过公交司机,但迷上盆景后,他放弃了原来的工作,自费去专业学校学习了一年。最终,执着的贺江龙打动了李为民,留在基地专心学起了手艺。
  徒弟找到了,李为民还在琢磨,苏派盆景得有个传承基地,“学盆景不像别的手工艺品,有个教室拿上工具就能上课,学盆景得看、得琢磨,需要一个基地,让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在这里细细地学。”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享传承之乐:盆景制作养护的年代越久,价值越大!
感恩节,感恩所有的遇见!
相遇,一份美丽的邂逅,
感谢生命中的良师益友,
感谢生命中的真情。
遇见,是多么美好!
▲王斌(左)与父亲王兴华(右)合影
▲王兴华和他的盆景
▲王兴华在精心养护盆景
享传承之乐
——超山盆景艺术博物馆创始人王兴华眼中的女儿
喜欢盆景的年轻人少、喜欢盆景的年轻女生就更少。庆幸女儿便是其中之一,用女儿常说的一句话:一个盆景作品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盆景的素材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养成;除了热爱,没有任何一种野心,可以阻挡如此奋不顾身地长久地去做一件事。而女儿更是将中国盆景用自己努力的力量,不在80后、90后这里断了根。女儿五岁起,便跟着我上山采桩,从小便对树桩盆景有特殊偏好,很小便认得很多杂木类树桩,比如雀梅、老鸦柿、六月雪等等。自己也常常带一些小桩下山进行实践种植培养。真正意义上,从爷爷辈到父亲辈、到孙子辈,祖孙三代人的传承之乐。女儿非常喜欢我的脱袍换锦手法,近几日在上海的雅集,应女儿要求现场又来了一次对雀梅老桩的脱袍换锦手法。对于松柏类、我则用修剪杂木的手法运用到真柏类,摒弃了用铅丝定型的呆板造型,让盆景植物更好的采光透气,也更有利于蓬勃生长,以上还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盆景制作养护的年代越久,价值越大!
图、文|王斌(浙江杭州超山盆景艺术馆馆长)
以上文字是杂志社对父亲大人的采访,以下是我这两年在学习盆景艺术的同时,在各大拍卖场实践上手整理的资料,特在感恩节与各位分享如下。
盆景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历来都受到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的喜爱。成长慢、成型难,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培养成型,来之不易,价格不容易暴跌,有利于保值增值。盆景制作的年代越久,价值越大。培育一尊盆景需要漫长的时间,盆景作为活古董, 将盆景植物修剪好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年,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培养才能种出好盆景。
▼以下两张图片是上海雅集父亲大人现场亲自操作雀梅脱袍换锦手法的样子:
▲雀梅脱袍换锦前的树相
▲雀梅脱袍换锦后的树相
近年来,盆景艺术也逐渐成为拍卖场上的新秀。2014年的拍卖市场中,多家拍卖公司开始引入盆景艺术板块,拍品主要以树桩盆景为主,盆景拍卖总体成交火热。 北京保利盆景专场推出17件苏派作品,16件盆景成交。北京古天一12件盆景作品上拍,成交6件。西泠拍卖在其十周年之际,2014秋拍中也首次进军中国园艺盆景市场。共推出100件盆景拍品,囊括了浙、苏、岭南三地风格的大师精品之作。最终该专场总成交额为861.235万元,成交率84%,无疑成为其2014 年秋拍的一大亮点。诸多拍品中,一盆树龄约150年左右的黑松盆景拍出了184万元,成为专场最高价。另一件赤松盆景作品也以51.7万元成交,列居专场第二。中贸圣佳2014 年青州专场共有58 件盆景艺术品上拍,32件作品成交。另外,香港苏富比在2014年春拍中也开始尝试盆景艺术拍卖。在"当代文人艺术"板块中也呈现6件盆景作品,有5 件成交。其中,创作于19世纪的黄槿木盆景拍出43.75万港元的高价, 另一件创作年代约18世纪的博兰盆景也以31.25万港元成交。
2016年北京中国嘉徳、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相继推出盆景专场。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盆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由原先的官家、皇家、文人欣赏为主,现在已经全民皆可欣赏。在人们经济基础打好之后,盆景这种耗时、耗金、寄情的精神享受会得到大家的广泛接受。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中国盆景客户端是盆友上网创造艺术财富的首选平台。
弘扬盆景文化 交流盆景技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异度之刃 凛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