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地球末日生存改良武器最强钻地武器

《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曝光全球最强钻地弹道导弹 最坚硬地下指挥所能否挡得住?曝光全球最强钻地弹道导弹 最坚硬地下指挥所能否挡得住?生活都有一道疤百家号钻地导弹与普通导弹的区别就是,普通导弹一旦触碰地面就会发生爆炸,而钻地导弹则不会,如果钻地导弹达到地面,就会一直往下钻,钻到一定程度时候才会爆炸,这样就能更精确的摧毁敌人的地下目标。这种导弹的穿透力及其的强大,直接穿透几十米的钢筋混凝土是不成问题的,并且能够精确打击地下目标,相信很多军迷们都听过美国的MOP钻地炸弹,携带了2.4万吨的炸药,打击能力那是相当的强,作战能力超过了“掩体粉碎机”GBU-28钻地弹和“炸弹之母”GBU-43/B钻地炸弹。不过今天要说的却不是以上任何一种,而是解放军的钻地导弹,也是全世界上唯一一款将弹道导弹作为钻地导弹,那就是解放军的东风-15C弹道导弹,这款导弹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2006年的时候,美国军事情报部门就透露,中国正在试验一种与众不同的短程战术地对地导弹,这种导弹是早已大量装备解放军第二炮兵的东风-15型短程弹道导弹的改进型,不过外形很奇特,战斗部凸起来长长的一部分,就像一个钉子一样,所以人们就给它起个外号“钉子”。随后两年,陆续有报道曝光中国这款外形奇怪的导弹,各国军方发现中国将这种不太精确的短程弹道导弹,改进成为一种能够执行精确打击,并且在世界上首创使用常规弹道导弹精确打击钢筋混凝土加固目标的技术,这种导弹就是东风-15C钻地导弹。东风15C导弹射程为600~700公里,拥有一个细长圆柱体的战斗部,弹头长度为2.5米,直径为500毫米,战斗部重量大于1000公斤,材料为厚壁钨合金,装填高爆炸药,命中精度的圆概率偏差(CEP)为1米~10米。据报道称,东风15C的最大钻地深度应该大于25米,这意味着东风15C导弹能够打穿大多数国家的重要防护目标,具有极大的破坏力。美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6月发布《首先打击:中国导弹对美国在亚洲基地的威胁》报告,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精确打击能力进行建模与仿真,就火箭军对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实施先发制人导弹打击的效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与建议。对解放军火箭军精确打击能力的评估(1)中国导弹部队。目前,中国导弹部队的规模约为10万人,按照条令要求,该部队要执行各种威慑、压制和施压作战,一旦威慑失败,其常规导弹作战的任务可能包括对敌作战区域和战略纵深区域重要目标实施打击。(2)打击能力。在弹道导弹具备了极高的精确性后,解放军可能已经具备了在数分钟内精确打击美国及盟国基地、后勤设施以及指挥中心的能力,从而无需诉诸核武器,也无需提前取得空中优势。最近几年,解放军火箭军一直在提升特定目标瞄准能力,并可能已经在西部戈壁滩的弹道导弹试验场开展了相关试验。中国导弹部队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的对象很可能是美海军航母和在港战舰,比如首先对位于东京的横须贺基地发动攻击,以摧毁美国在亚太的常驻海战力量。(3)导弹库存。中国目前部署有大约1200枚常规近程弹道导弹(射程300~1000千米),200~300枚常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千米)、数量不确定的常规中远程弹道导弹(射程千米),以及200~300枚地面发射的巡航导弹(射程1500千米以上)。对解放军遂行先发制人导弹打击的分析(1)采用红方目标甄选的方法分析解放军的打击目标。潜在目标包括:战略和战役指挥中心、通信枢纽、雷达站、其他信息与指挥控制相关目标、后勤设施、能源设施、电力中心、防空系统、空军基地等。(2)通过建模与仿真评估解放军遂行先发制人导弹打击的效力。新美国安全中心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评判解放军的作战方式及效果,其中较为先进的一种是利用仿真软件对解放军先发制人导弹打击的可能结果进行建模,发现:几乎每个重要的指挥部和后勤设施都会遭受打击;几乎每艘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舰船都会受到弹道导弹攻击;美空军驻日基地的主要跑道基本都会遭到弹道导弹打击;由于跑道和指挥部被毁、防空能力降级,超过200架被困在地面上的战机会在冲突发生后数小时内被摧毁。措施建议第一,美国应部署更强大的导弹防御能力来保护位于日本的基地。目前来看,应采取分层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需向日本部署“萨德”系统,并让“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驱逐舰执行防御驻日军事基地的任务。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生活都有一道疤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美军神秘钻地武器“上帝之杖” 引发全球关注!
我的图书馆
美军神秘钻地武器“上帝之杖” 引发全球关注!
  据外媒新近报道,为防范美军使用钻地炸弹实施军事打击,伊朗近来专门制定并推出一项秘密计划,要求将国内重要指挥中心与核心设施转入地下,在首都德黑兰以北阿巴斯·阿巴德地区建成功能强大的地下深层秘密指挥中心。
  现代战争,随着侦察探测及远程精确打击等手段的发展,使重要目标极难隐蔽,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许多国家均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于开掘地下堡垒,倾力打造地下防御坚盾。
  地下堡垒深度掘进安全牢靠
  机械化战争时期,地下工程基本上都较为安全牢靠,即使是核武器打击,由于武器精度有限,只要地下工程防护层厚度在100米以上也是相对安全的。然而在信息化战争中,由于必须应对精确制导钻地武器实施的重复打击,甚至必须应对大当量小型核武器或高速动能武器的直接“灭顶”攻击,传统地下工程变得难以招架,所以呈现出向地下深层掘进拓展之势。
  外军核武器专家研究指出,深入地下1000米以上的坚固工程可抗100万吨级核武器多次直接命中打击。据悉,为确保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在未来战争中的指挥控制能力,美在某地山区已拟重建一个地下指挥防护中心,其自然防护层厚度约1100米左右,预计耗资达900亿美元。工程内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能够储存足够消耗一年的日用品、食品与物资。如果其出入口战时被炸塌,可立即开掘修复。据称,此项目拟用作著名夏延山地下指挥中心的备用工程,平时隐蔽备战不用,一旦夏延山工程被摧毁,可立即启动运行。
  灭顶攻击钻地武器堪称天敌
  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指挥防护工程的主要威胁往往来自精确制导钻地武器,尤其是战术级小型钻地核弹等,它们如同天敌可直接攻顶。20世纪90年代之后,从海湾战争到轰炸南联盟,从阿富汗战场到伊拉克战争,美军都曾有效运用大量精确制导钻地武器,并创下引人注目的战绩。
  据悉,为对付伊朗核设施等更深更坚固的地下防护目标,近期美空军已研制出巨型钻地弹MOP,被称为“掩体终结者”。目前,美军还在论证名为“上帝之杖”的一种太空武器,该项目计划依托太空平台搭载,在卫星制导下利用小型火箭助推和自由落体产生的巨大动能,可在任何时间对地球上任何地区高价值目标实施快速精确打击。据称,美军欲把“上帝之杖”打造成新型“杀手锏”,可与地下坚盾对抗交锋。
  综合集成多元打造防护坚盾
  综合既指防护手段集成,又指防护措施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可将整个工程或工程各系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围绕提高整体防护性能总目标,使之相互补充配合,以达到最佳防护效能。
  信息防护措施通常主要包括电磁屏蔽、多重备份、物理隔绝等技术手段。据悉,美军夏延山指挥中心拥有200多个由超大型、大型计算机组成的网络和600多条保密专用通信线路;同时,所有军用卫星、民用卫星、空中雷达预警系统和地面雷达预警系统等所取得的数据均可汇总共享;指挥中心内,还有数百条带备份的热线,可随时与美国总统、五角大楼、各大司令部及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美国各主要军事基地保持联系。这种互联互通与专用通信相结合、固定设施通信与移动通信相结合、地面通信与空间卫星通信相结合、军用通信与民用通信相结合的集成系统,可确保战时指挥畅通无阻。
  展望未来智能防护呼之欲出
  现代“中军帐”指挥防护工程信息化程度高、自动化设备多。在作战反应时间以分秒计的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工程内部指挥控制系统若仍沿用手工操作,是难以有效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的。因此,适应高技术战争的实战化需要,实现智能化控制发展应用势在必行。而今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技术使工程防护设备系统与内部环境保障系统能够协调运行,整体联动,快速反应,从而确保“中军帐”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智能控制系统可准确实时反映系统运行参数与工况,实现自动调节调控,能够按等级迅速做出应急响应,及时发出报警或紧急运行备用系统,确保系统可靠运行。战时当外电源遇袭断电时,智能应急系统还会瞬时接替供电;当三防预警系统发出紧急信号时,智能防护门会自动关闭,智能生态系统随即运行,以确保地下“中军帐”统筹战局。
  遁形地下善能自保而全胜
  孙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透视古今战争不难发现,从暗堡、地道、散兵坑,到掩体、战壕、地下工事,巧妙运用地下防御之盾与强敌周旋、出奇制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即使到了现代信息化战争时代,有效利用地下防御工程保护人员、保存物资、善攻善防,进而创造出以劣胜优、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亦俯拾即是。
  现代战争,战场高度透明,战场纵深模糊,武器命中精度高,破坏威力巨大,对指挥所战时确保生存以及实施安全可靠的指挥控制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地下工程作为现代战争的有效防御之盾,为各国兵家所重视。据悉,目前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军事强国,常会根据军事技术发展动态,及时对地下指挥工程予以加固、改造、扩建或新建,且技术、工程、工艺等不断创新,谋求能够和世界新军事变革和科技革命与时俱进。
  外军研究认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新概念武器、深层钻地武器的有效使用,已勾勒出地下工程“矛”“盾”攻防对抗的新型作战样式。拉登长期逃亡生涯中,就曾利用山洞等天然屏障一次次成功化险为夷。为此外军强调,正如未来战争将向太空、海洋深处以及电磁和网络空间等战略新高地拓展一样,信息化战争也将向更深、更广、更坚固的地下领域延伸拓展。
  日前,国内某军事杂志曝光了一款外形奇特的国产新型导弹,外界猜测其是首次亮相的东风15C钻地弹。有消息人士指出,该导弹采用末段雷达制导或红外成像制导,精度可提高到15米到20米之间,射程达到700公里。相对于美国在实战中屡次使用的钻地弹,中国钻地武器则更为神秘。那么钻地武器是怎么实现“钻地打击”这一奇特功能的,中外钻地武器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美匆忙造“掩体粉碎机”
  轰炸伊拉克地下指挥所 由于战争中炮击和空袭的打击强度越来越大,地下工事也在迅速发展。在一战、二战中,经常发生几十颗甚至上百颗炸弹,仍然无法摧毁一个地下掩体的惊心场面。当年,不少国家研制过巨型炸弹,例如英国二战研制了“双层柜”和“巨响”这两种当时的巨无霸。但这两种炸弹基本没有在实战中使用,因为它们只能由极少数轰炸机携带,而当年轰炸精度极低,如果无法准确击中目标,炸弹再大也无济于事。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军在对伊拉克狂轰滥炸后发现,所有武器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北的伊军地下指挥所几乎无计可施。因此美军匆忙设计了一种特殊炸弹,这就是被称为“掩体粉碎机”的GBU-28钻地弹。从严格意义上讲,GBU-28不是专门的钻地弹,它是美军为作战临时拼凑的一种武器,其弹体是美国陆军口径最大的M-110式203mm自动榴弹炮的炮管,加装宝石路制导组件,构成GBU-28激光制导钻地弹,其最大投掷质量达2.27吨,弹长5.84米,可穿透6米的混凝土层。
  资料图:钻地弹药击中地面时的情况。
  美军能够在战时迅速“攒”出一种钻地弹,首先是由于精确制导手段的发展,炸弹的投掷精度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其次是源于美国等军事大国在战后对攻击加固目标原理的充分研究。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的各种反跑道炸弹,实际就是钻地弹的雏形。GBU-28钻地弹本身质量有2吨重,投掷高度在10000米,实际上就是一种依靠动能来实现钻地功能的特殊弹种。
  要穿透百米深混凝土 钻地弹设计很有讲究
  钻地武器能钻地,是依靠其强大的动能实现的。钻地原理就像我们向木板上钉钉子一样。当我们用力砸钉子,钉子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向下运动而钻进木板。但是,如果钉子头部不尖,就很难钉进去;如果钉子不是铁钉或钢钉,而是木头做的,也难于钉进木板里。钻地弹的壳体,特别是前端弹头一般用高强度的材料制成,表面还要敷上防热层。这样,当高速运动的钻地弹到达地面时,其壳体就不会被撞裂,钻地弹就会依靠自身巨大的动能,顺着尖锐的弹头方向向下钻去。同时依靠延时引信,钻地弹就能够触地不爆炸,只有钻到地下深处才爆炸。
  资料图:最新曝光的DF-15C发射照片。
  如何实现对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的混凝土穿透,钻地弹的设计是有讲究的。钻地弹最好能以垂直角度进入,否则角度的偏离有可能导致跳弹和穿透方向上的偏差。此外,为了实现弹体的钻入,整个钻地弹外形都会以细长为主,这样就需要炸弹装药在少装药量的同时,实现极高的爆炸威力。
  美国甚至在研制能钻透300米厚土壤的“超级”钻地弹中利用了先进的“超空泡化”技术。这种钻地弹的弹体前端有一个钝头,导弹在以大速度下落时,钝头可以在弹体前端制造一个空气泡。空气泡能够把土壤、混凝土的介质挤向四周,挤出一个洞让导弹钻进去。与传统钻地炸弹相比,这种新钻地炸弹可以摧毁更深的掩体,钻地深度是GBU-28的10倍。
  “炸弹祖宗”横空出世
  美国在海湾战争后,开始在全球显示强势对外军事干涉的姿态,屡次发动对外战争。同时,一些国家开始吸取伊拉克的教训,不但开始研发防护能力更为强大的地下掩体,甚至还建设秘密的核基地以及地下核工厂来对抗美国的军事讹诈。此外,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发现由于GBU-28钻地弹存在制导缺陷,其激光制导的打击精度虽然很高,但在实战中常被恶劣气候影响,如目标上空被雾、灰尘所笼罩时,GBU-28制导钻地炸弹就无法使用了。另外,当载机将GBU-28投放后,飞机必须在目标上空用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直到炸弹击中目标,使得载机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资料图:最早曝光的DF-15C发射照片。
  这些现实原因,促使美军在2004年开始开发巨型钻地弹MOP,编号GBU-57。GBU-57巨型钻地弹的开发现在由位于佛罗里达的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负责,波音公司负责其设计与测试。小布什政府在2007年由于忧惧伊朗对美国发动突袭,曾向国会申请8800万美元的经费来加速其研发。2009年,美国国防部再次向国会提出申请巨额经费。同年8月2日,五角大楼声称炸弹之祖正在加速研发,并争取于2010年7月装备B-2轰炸机,这一举动被认为是对北朝鲜和伊朗地下核设施的警告。
  资料图:最新曝光的DF-15C照片。
  从指标上看,GBU-57被称为巨型钻地弹可谓名符其实。该弹长6.2米、直径0.8米、重14吨,由B-2轰炸机搭载,采用可全天候使用的GPS制导方式,其威力可穿透60米的钢筋混凝土和40米的中等硬岩石,精度在1.2米之内。GBU-57的各种指标,全面超出俄罗斯2007年开发的、被称为“炸弹之父”的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弹,因此又被一些媒体戏称为“炸弹之祖”。
  美钻地弹误将千名平民撕碎
  美军钻地弹在实战中风光无限,但也不能掩盖其固有缺陷。首先是杀伤力大,一旦情报失误就可造成人道主义灾难。日16时,美军误以为巴格达阿里米亚防空洞为伊拉克军方的地下指挥所,使用了两枚GBU-28钻地弹对此防空洞实施打击,致使在里面躲避战火的1100名伊拉克平民丧生,无一幸免。
  当时,第一枚GBU-28钻地弹将防空洞炸出一个大洞,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人体撕成碎片,甩到墙壁上。此时,防空洞的整体结构遭到破坏,引起了消防系统工作,大量的水开始注入。随后,第二枚钻地弹从第一枚的弹孔中再次射入,这次爆炸把这些水瞬间变成了高温的水蒸气,加强了对人员的杀伤。由此可见,钻地弹的杀伤力除了有冲击波、碎片外,还有高温蒸气。后来查看现场,在防空洞的墙壁上,尚能看出人体的形状,说明对地下设施内人员的杀伤效果是非常残酷的。
  资料图:最早曝光的DF-15C装弹照片。
  其次是美军钻地武器对飞行平台要求高。以GBU-57为例,大重量和超级长度使得该弹只能由B-2携带。即便是老式的GBU-28钻地弹,也只能由F-111、F-117、F-15等专用攻击机来挂载。这就限制了飞行平台的选择。尤其美国战斗机未来隐形化是一大趋势,而这类飞机较为狭小的弹仓,也限制了携带钻地武器的能力。尽管美国一直在开发小型钻地武器,但从原理上来看,这类新型武器的钻地性能并不出色。
  最后,美军现有钻地弹对载机有风险。美军绝大部分钻地弹为滑翔式炸弹,因此射程有限,这就意味着无论是F-15还是B-2等作战飞机在投掷钻地弹时都会受到敌防空火力的威胁。
  东风15C究竟为何方神圣
  资料图:最早曝光的DF-15C照片,照片显示DF-15C在进行某中测试。
  面对美国在钻地武器上的“丧心病狂”,其他军事大国势必不能袖手旁观。这次媒体判断国内杂志出现的新型导弹为钻地弹,主要是因为从图上看,该型导弹的战斗部是一个长约2米至2.5米的圆柱体形状,顶端尖锐,就像一个大钉子,因此外界普遍判断这是导弹“钻地”用的侵彻战斗部。据介绍,这种侵彻战斗部主要用于对敌方掩体、钢筋混凝土加固的永久工事、地下设施和地下指挥中心进行钻地打击。
  中国从来没有对外公布过钻地武器的发展,因此这种导弹是否真的像媒体判断那样是一种钻地弹还未有定论。而且在弹道导弹上使用钻地弹头,这和美国现有钻地武器相比,显得“非主流”。
  从原理上来说,钻地武器都是依靠动能来实现。美国现有钻地武器是靠大质量炸弹和高空投放来实现大动能钻地。而国内杂志出现的新导弹如果是一种钻地武器,那么就是依靠超高速来实现“钻地”。美国大型钻地弹的投掷高度在10000米左右,其着地速度大概能达到每秒443米,按照动能公式,14吨的GBU-57炸弹在落地时的动能可达焦耳。
  资料图:最新曝光的DF-15C发射照片。
  而如果按照东风15C新弹头重量为1吨的话,这种弹道导弹在末端普遍能达到6倍以上音速,也就是每秒2000米,那么这种弹头落地动能为焦耳,远超GBU-57。如果中国导弹弹头外形设计再得到优化,那么其钻地能力显然是要超过美国的“炸弹之祖”。如果GBU-57可以穿透60米厚的高强度混凝土,那么中国的钻地弹显然会超过这个数字。
  小弹头有大能量,这主要是因为东风15这类弹道导弹有着一般炸弹没有的高速优势。美国现有钻地武器以滑翔炸弹为主,主要是因为美军在飞机平台上有着他国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实美国也知道弹道导弹和钻地弹头结合的巨大优势,甚至曾经考虑使用潜射弹道导弹搭载钻地弹头来打击对手重要地下堡垒的计划。但和美军现有钻地武器相比,发展速度有限。如果现在有关东风-15C的报道属实,那么意味着中国在钻地武器发展上,反倒在部分领域走到了美国前面。
  资料图:中国装备的东风-15A战术导弹。
  钻地弹头和弹道导弹结合,速度是上来了,但对精度要求更高了。因为一枚弹道导弹造价要远高于普通机载钻地弹。这种战略级别武器一旦发射,势必要实现对关键目标的“一击必杀”。然而因为弹道导弹速度快,弹道精度控制难度大,原有机载钻地武器那些激光、GPS等制导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弹头必须有红外、雷达、惯导、地形匹配等多种功能,来实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射程对地下关键设施的毁灭性打击。
  因为弹道导弹精度问题,美国曾经计划在导弹上使用小型钻地核弹头来弥补精度不足的缺陷。而中国东风15C明显是携带常规弹头,这很可能说明中国弹道导弹在精度上已经满足钻地打击的需要。这或许能从侧面证明中国导弹精度的跨越式发展。
  地下掩体修建有何玄机
  近期,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常万全参观了位于美国夏延山下、北美防空司令部指挥中心的核掩体。这实际是美国在展示其军事防御能力。同时,美国向中国高级将领开放这类设施,从侧面来说也是对中国军事防御技术实力的一种认同。在美国看来,只有对钻地武器有着深入研究,掌握对付钻地武器各种手段的国家,才有实力建造世界顶尖的掩体工程。
  虽然钻地武器威力惊人,但却并不是不能防御的。当然钻地核弹头这种大杀器不在讨论之列。起码对于常规钻地武器防御,就有被动和主动之分。
&  被动防御方式,是主要改变地下掩体的防护技术,包括翼面技术、偏航技术、引导技术等。其中,翼面技术就是让目标上方防护层的形状具有多种模式,其形体、倾角、方向完全不同,这样,炸弹在接触到防护层时,由于防护层表面的不规则性,就容易产生跳弹,对于钻地弹攻击方向的保持和钻深,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起到降低其攻击威力的效果。
  所谓偏航技术是指利用尺度相近的障碍物对被阻碍物行进方向进行干扰。例如,钻地弹弹长6米,那么可在目标表面覆盖基本尺寸6米左右的障碍物。在钻进过程中,会受到多层干扰和扰动,其钻进方向会因干扰而偏离,其动能也会被分散,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引导技术就是利用斜向引导物,将钻地弹引向其他方向。比如在地下目标浅近纵深的表面,斜向插入一些大型钢板,让钻地弹接触目标后,沿钢板的光滑表面偏航,而不能顺利向下侵彻,这对于地下重要目标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资料图:国产DF-15B战术导弹。
  不过,单纯的被动防御,早晚会被敌人攻破,因此还要发展主动防御技术。例如导弹部队对敌发动攻击的机场进行预先打击,航空兵部队对敌携带钻地武器的战斗机、隐形轰炸机进行阻击,反导部队对敌钻地巡航导弹、钻地弹道导弹实施反导拦截等。
  当然,主动防御所涉及的概念更加广泛,对军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出很多国家的能力。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修建重要地下掩体,就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从前伊拉克的一些关键地下掩体,都是请西方国家来建造。那么这些看似坚固的地下堡垒,在战时的生存性实际并不乐观。像美国、中国等军事大国,更多的是依靠先进的工程施工技术,把关键性的掩体直接修建在巨大的山体之内,来实现超强的防护性能。
馆藏&110617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我军钻地型弹道导弹与美军“炸弹之祖”,谁是地球最强钻地武器?
在现代战争中,世界各国躲避敌方火力、保存有生力量的一个常用手段就是“狡兔三窟”,将重要军事设施、武器装备藏进深埋地下的坚固工事里面,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防御常规武器乃至核武器的打击。为了敲碎这些讨厌的“乌龟壳”,各种钻地武器也应运而生,所谓的钻地武器原理很简单,就是依靠强大的动能和坚硬的外壳强行钻入地下一定的深度进行爆炸,将爆炸能量充分地传导至目标区域,从而造成恐怖的毁伤效果。
B2隐形战略轰炸机可以携带两枚GBU-57钻地炸弹
近年来,中国和美国出于不同的作战对象和作战需求,不断加大对高精度、大穿深的钻地武器的研发力度,分别推出了号称“地堡粉碎器”的东风15C钻地弹道导弹和享有“炸弹之祖”美誉的GBU-57钻地炸弹,堪称代表世界钻地武器领域最高水平的“东邪西毒”。相信广大网友也非常想知道,这两位绝世高手各自都有着怎样的绝活儿?两强相遇到底谁又能够更胜一筹呢?
首先闪亮登场的是美国的GBU-57钻地炸弹,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重!很重!非常重!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的炸弹,总重量高达13.6吨,内部装有2.3吨炸药。曾经显赫一时的美国“炸弹之母”(重达8.2吨)和俄罗斯“炸弹之父”(重达7.1吨)与之相比也只能是相形见绌、甘拜下风,故此江湖人称:“炸弹之祖”。GBU-57钻地炸弹长度6.2米,直径0.8米,弹体中部有4个十字排列的短横翼,弹体尾部有4个折叠式的栅格尾翼,可以灵活地调整飞行方向和攻击角度,整体外观就像一枚特大号的R77空空导弹,采用GPS制导,命中精确度小于1.2米。
GBU-57钻地炸弹就像一枚特大号的R77空空导弹
为了进一步增加穿透深度,GBU-57钻地炸弹的战斗部壳体材料为耐高温耐冲击的镍钴钢合金,再加上巨大的自身重量,钻地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具体穿深指标如下:对加固混凝土为60米,对坚硬岩石为40米,对松软土地甚至可以达到200米,相当于直接打穿了几十层的楼房。当然这样的“巨无霸”也只有身强力壮的战略轰炸机才能抗得动,美军主要使用B52和B2作为运载平台,B2能够在内弹仓里面同时携带两枚“炸弹之祖”,对敌方的关键性战略目标实施点穴式打击。
装备侵彻弹头的东风15C
超过1吨重的弹头采用钨合金材料,末端速度可达6马赫
来自中国的东风15C钻地弹道导弹同样身手不凡,射程大约700公里,外形为拉长圆柱体的侵彻弹头采用钨合金打造,其长为2.5米,直径0.5米,重量超过1吨,远远望去活像一颗长长的“钉子”,采用中段卫星/惯性导航+末段雷达成像制导,命中精度不超过数米(在实弹演习中甚至打出过分米级别的超高精度),是世界上第一款具备钻地能力的中近程弹道导弹。弹道导弹的有效载荷自然不可能跟飞机投掷的GBU-57钻地炸弹相提并论,但是却拥有无以伦比的高速度,钻地威力十分惊人。
东风15C的惊人威力
东风15C的弹头外壳为六花瓣形状的厚壁钨合金,内部填充了高爆炸药,末端速度为5-6马赫,1吨重的弹头落地动能高达20亿焦耳;相比之下,13.6吨的GBU-57末端速度为1.2马赫,落地动能大约15亿焦耳。东风15C具有一定的动能优势,而GBU-57的直径优势更为明显(0.8米:0.5米),按照侵彻深度弹径比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东风15C的穿深指标为对加固混凝土超过40米。单从钻地威力来看,GBU-57相比东风15C有较大的优势;然而GBU-57需要轰炸机进行临空投放,东风15C则可以实施防区外远程打击,在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方面,东风15C扳回一局。
未来射程更远、速度更快的东风26钻地型弹道导弹将更具威胁
考虑到40米的穿深其实已经足以摧毁绝大部分战役战术级别的地下工事(战略级别的地下工事,比如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地下指挥中心、火箭军的地下工程等等,都拥有数百米加固混凝土级别的防御能力,目前还没有常规武器可以从外部进行摧毁),总的来说,东风15C的实战效能应该略胜GBU-57一筹,由于射程的限制,打击范围较小是唯一的硬伤,东风15C的相关技术还可以移植到射程更远、速度更快的东风21、东风26上面,打击效果必然更上一层楼,成为我军“攻城拔寨”的强大利器。
作者:利刃/晨言无语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能一击毁灭地球的武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