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这样一场战斗,双方发生口角战斗谁会赢

外围输半还是有的 怎么会没呢
其他答案(共6个回答)
算过关,本场的系数算0.5,全部乘起来就是你最后的结果。
莱切 平手 1.74 结果1:1
凯泽 平半 1.84 结果3:0
全赢 ,赔率为1.84
希蒙 平半 1.91 结果2:0
已经解释的很详细了~
外围里面让球包括连串过关要考虑半球的输赢,单场里面就是整球的赔率了~~
过关中,如果是输半按乘以0.5计算,如果是赢半按(1+赔率/2)计...
我很欣赏你得做法,理性而且合理。
目前我一直犹豫是否也改这么做。但我是个心理充满矛盾的人,我知道像你那么做更合理更好。可犹豫如果要看到一点儿效益就得倍投,倍投就...
哈哈我来拿分了,让我告诉你吧。
单关很简单就是买一场,也就是2块钱如果你中了如果SP是3那么奖金就是3*1.3=3.9 如果SP是1.2那么你的奖金就是1.2*...
答: 无语了~~~~~~~~~~~~~~
答: 会,怕粗就别经常溜或别停。祝你如意。
答: 好单,祝你好运~!!!!!!!!!!!!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如果62年没打赢中印战争!我国领土会变成这样,碧海涛音文章
如果62年没打赢中印战争!我国领土会变成这样
内容概要:
1. 短短12天中国军队就集结了1个军团(中国18军,约3万人)。
2. 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
3. 两年来,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毛泽东几经权衡,终于定下“打”的决心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参加杭州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胡乔木等人。会议主要讨论如何避免中印边界冲突和流血事件。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并说明,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后提出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例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地抽着烟。
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插话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还不干,我单方后撤。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竟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在尼赫鲁拒绝中方建议之后,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1960年1月,中方又下令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在我方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才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军队的这一系列措施,在国际舆论界反响强烈,普遍认为中国军队所具有的忍耐和克制,是着实让人惊叹的。
自从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已快两年了。两年来,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
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那是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大小的中国领土啊,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了。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
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推进”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1962年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部署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打上门来闹事了。
日,由毛主席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做出重大的决策。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等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同时有关将领罗瑞卿、杨成武、张国华、王尚荣、雷英夫参加,外交部的章汉夫和乔冠华也到会。
主持会议的毛泽东要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
他俩汇报完,周总理接着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毛泽东说完,会议便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张国华在参加完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留在内地养病。生活刚刚平静一点,就被中印边境冲突打乱了。中央领导和军委总部不时传唤他。
毛泽东问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XLW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大获全胜告终,事后,印度高层对这次“奇耻大辱”进行了反思.......
政府对这次战败 的调查(尚未解密)、印度政府1992年的官方历史、已经解密的中国和美国文件、以及印度分析家和学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对于这场战争,还有惊人的事实。 最显着的原因是当时的政治领袖让印度遭受了失败。不是中国的背叛,而是当时的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以及他的国防部长V·K·克里什那·梅农 (VKKrishnaMenon)自以为是地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而且即使印度奉行“前进战略”,中国也不敢进攻印度。
“我记得高级将领们到我们这里来,并且给国防部写信,要这要那……如果我们有远见,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会是另一种做法……印度从中国入侵中学到了这个世界容不下弱国……我们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
这些话是当时的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963年说的,当时印度刚刚在中国手中尝到耻辱性的失败。作为一个一直用自己乌托邦式的眼光看待国际政治的领导人来说,这场失败犹如醍醐灌顶。
1962年边境战争的失败让他意识到,在国际政治中,弱国毫无立锥之地。
印度官方历史中这么形容中印之间的那场边境战争:“1962年的事件也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产生了显着变化,带来了更多的现实主义。”
印中战争让印度开了眼,但即使45年之后,印度人依然没有意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环境和原因。流行的看法是中国背叛了印度的信任,袭击我们在拉达克(Ladakh)和东北边境特区(NorthEastFrontierAgency)的防线。
但政府对这次战败的调查(尚未解密)、印度政府1992年的官方历史、已经解密的中国和美国文件、以及印度分析家和学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对于这场战争,还有惊人的事实。
最显着的原因是当时的政治领袖让印度遭受了失败。不是中国的背叛,而是当时的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以及他的国防部长V·K·克里什那·梅农 (VKKrishnaMenon)自以为是地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而且即使印度奉行“前进战略”,中国也不敢进攻印度。
前进战略和对中国不作为的判断得到了当时的情报局长B·N·穆利克(BNMullick)的坚决支持。有些分析家认为,穆利克也对误导政治领导负有责任。
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印度战败的几个主要原因,它们是:
政治领袖们误判中国不会对印度在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的“前进战略”做出反应;
印度军队装备不好,准备不足;
中国无根据地认为印度试图占领西藏。
痛心的报告
耻辱性的失败之后,印度军方委托亨德森·布鲁克斯(HendersonBrooks)少将和P·S·巴加特(PSBhagat)准将调查这场灾难。 虽然参考资料极为有限,但二人深入挖掘,发现了最初形成“前进战略”和印军在当时是如何在政治领袖的压力下被迫参与冲突的许多资料。
亨德森·布鲁克斯-巴加特报告还未解密。但英国记者内维尔·麦克斯韦尔(NevilleMaxwell)看过了报告并发表了一篇内容摘要。他是怎么看到这份报告的不大清楚,有传闻说是一位高级部长把报告交给他的。
印度政府在1992年发表了一份官方历史文件--1962,与中国冲突史,由国防部历史局编撰。上述两份文件都认为,装备恶劣、准备不足的印军是被迫对抗优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实际上,直到1961年仍担任陆军总参谋长的K·S·迪马亚(KSThimaya)将军1962曾在Seminar杂志撰文指出:“作为军人,我根 本无法想象我们单独与中国公开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也不能期望能赶上中国。保证国家安全的责任,应该由政治家和外交家承担。”
但是,政治领袖在情报局的支持下命令军队在印度宣称所有的全部区域建立前进据点,其中包括有争议的地区。
“前进战略”从1954开始实施,不顾中国政府一再抗议,在争议地区建立哨所,这些哨所甚至常常越过中国的前线哨所。
尼赫鲁一厢情愿地急功冒进,他相信印度由于有美苏的一致支持,中国不敢反击印度的前线据点和巡逻队。
这背后的设想是通过逐步设立据点,最后把中国人赶出印度人认为自己拥有的地区。
有些印军将领反对这个政策,认为它在军事上是危险的。他们知道印军准备不足,无法在前方抗击中国军队。
印度官方历史中就记载:“年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S·P·P·托拉特(SPPThorat)少将就已经意识到中国在东段对印度的威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威胁所需的要求。但军方总部以及国防部对此并未多加注意,甚至未通知总理。”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作战艰苦。这场战争最后双方伤亡竟然是五比一,中国主将张国华笑了,他说:“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战前,指挥所的气氛是紧张的。张国华有时专心研究地图,有时离开地图踱着步子深思。“慎重初战”是个很不好驾驭的车头,初战必胜又是最起码的要求。与印军毕竟是初次交手,它是“太极派”,还是“少林派”呢?估计不会有国民党的主力强,但也不能估计过低,要“猫”当“老虎”打,像对付国民党的中等部队。当时有一种意见,为了慎重,只打沙则一点,吃掉敌人一个营。这是个很保险的方案。张国华考虑再三,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吃就吃它一个旅!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另一位领导时,那位领导身体震了一下:“这太冒险了!万一……”
还有一位领导不无担心:“现在仗要打大了,是不是战役发起时间向后推迟两天,以便部队做好充分准备?”
张国华没有表态。他说:“看看部队准备情况吧。”
阴法唐政委代表新组建的四一九部队师团两级领导再次进言:“张司令员,战役发起时间不能推迟!”
“理由呢?”张国华不露声色。
“我1万多人进入战场,在森林里隐蔽了一天一夜,不动烟火,再推迟两天很容易暴露作战意图。那时再进攻还有什么突然性!”
张国华一拍桌子:“不再推迟,要让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
两种意见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领导也认为张国华是在冒险,但毛泽东不喜欢墨守陈规。他把另一种意见的文稿推到桌子一边,颇有愠色:“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方案定了。干部会上,张国华激越的声音把出击前的喧闹压了下去:“现在当面敌人不是1300,而是2500,准备打它3000,如再增援就按它5000打。三至五天解决问题,不要怕伤亡,准备伤亡2000人。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战速决,务必全歼。打起来不受‘麦线’约束,但要报告中央。打不好是前边的人负责,补给不好是管后勤的人的责任。哪个搞不好,要追究哪个人的责任。打不好,消极说法是未完成任务;积极说,是不够共产党员条件!”
会后,他又布置:要多准备些猪肉,要把各团电影组组织起来,把军区文工团调到前方,以鼓士气。
10月20日7时30分,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便铺天盖地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倾泻。9时30分,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张国华耸耸肩,笑了:“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23日,中央致电称赞:“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军区前指刚刚收到这一鼓励电,还没来得及转发,又收到中央收回该电的通知。张国华心头一紧:出什么事了?等他收到第二封电报时,心中的疑团才渐渐解开。后一封电报只比前一封电报多了两句话:一句是“捷报频传”,另一句是颇带感情色彩的“中央、军委极为高兴”。为什么又收回前封电报呢?张国华寻思:看这口气,很像是毛主席亲自加的两句话,他的高兴溢于言表,他希望电报能更大地鼓励前线士气……是的,一定是的!
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张国华指挥的两次战役和一些零星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歼敌3个旅,生擒王牌旅长达维尔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敌7000余人(主要收获自西山口之战),占整个中印边境反击战战果的80%。中方作战部队也付出了代价,伤亡1460人,而百度百科显示,则才几百人。
中国伟人毛泽东,果断命令中国军队对印度进行’教训型‘打击。随即,中国军队开始了速度惊人的战争部署。短短12天中国军队就集结了1个军团(中国18军,约3万人)。并且引导印度军队3个旅进入中国军队预设的伏击阵地。
印度政府当时紧急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为当时的华盛顿军方,由于朝鲜战争带来的尴尬结果,急需要在军事领域方面取得一次对华战争的胜利。
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展美国在中亚战略位置上的‘主导’地位。因此在苏联援助第3天,由英美等北约成员国组成‘亚洲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决定对印度援助18个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装备。其中一些装备是来自英国2战期间剩余军事物资。
由于美苏联合支持,并且苏联军事顾问专家亲自进行整训印度武装部队。这些使得当时的印度首脑尼赫鲁,产生了‘超级亚洲人’的可怕思想(1962年正值我国多事之秋,国内经济尚未摆掉大跃进和3年自然灾难的阴影。
同年3月,持续了3年的西藏农奴主叛乱刚刚平息,4月新疆又发生了边境暴乱。此时中苏关系实际上已经破裂,中美由于在台湾和越南问题而继续严重对立。),因此,他在当年撕毁了与中国签署的‘和平边境互不侵犯条约’。以3个‘王牌’主力旅为先遣,越过 ‘麦克马洪线’,在西藏、青海地区对中国实施武装入侵。
而中国军队在初期,仅有少量边防军驻扎在这里。总兵力约2-3个连人数不足500人。而印度先期抵达的第1旅,则是拥有6000人的主力旅。中国开始逐步失去很多哨所(不过其中一些主要的哨所,都是中国人自己主动放弃的)。
北京政府当时多次警告印度政府。但是,印度人在‘欧美+苏联武器援助’的趋势下极度自大,‘中国人不敢还手' 一直是战前尼赫鲁的口头禅。
因此,中国伟人毛泽东,果断命令中国军队对印度进行’教训型‘打击。随即,中国军队开始了速度惊人的战争部署。短短12天中国军队就集结了1个军团(中国18军,约3万人)。并且引导印度军队3个旅进入中国军队预设的伏击阵地。
快速的消灭了其中1个旅的大部。其余印度部队开始向后撤退。而中国军队1支快速分队,翻越了根本不可能翻越的大雪山(作战时间巧妙的控制在战场上主要河流洪水期之后与12月大雪封山之前),在气候极其严寒的冰河河谷内,拦击了印度军队的退路。
在此时,印度军队依然陷入中国军队合围之中。面对如此局面,其指挥官竟然没有在中国快速分队截击自己的身后部时,给予马上的打击。
而是错误地认为,可以依靠全新的苏美装备的极大优势火力,进行反突击反包围。印度军队一名少校军官,在对其国内家人电报称:我们只要依靠先进的武器,完全可以击败全部中国军队。
但是,当时派驻印度的美国军事专家理查德安德鲁斯准将对外称:这是一场中国形势的’歼灭战的开始‘。我们在韩战中多次领教过这种手法。
印度通往前方的军事补给线,完全被中国军队切断。士兵们在缺乏食物的战斗状态下,开始出现大面积涣散。随即,中国军队抓住有力战机,开始发起’中国形式的‘歼灭战。短短8个小时。印度号称’东亚1,2旅的‘2支主力部队被尽数歼灭。
此时,中国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其先遣部队,已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围50公里处。其深入印度作战达212公里。但是,此时中国政府作出了让印度人惊奇的决定,中国军队开始快速回撤。中国在后期正式公布:中印自卫战争结束。而且,中国方面归还了包括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内3968名战俘,以及全部缴获的印度军队的武器装备。
中国军队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 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 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
由于受战区非凡的地理环境限制,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双方的步兵部队参与,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双方的步兵装备。
中国军队步兵武器是新换装不久的56式系列班用武器(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班用机枪),而印度士兵手中是二战英国军队制式装备李-恩菲尔德步枪和司登II、III及斯特林L2A3 冲锋枪,印军使用的轻机枪是布伦MKII、III轻机枪。
其他的不谈,印军武器装备还停留在1947年的水平上,而我军轻武器比印军的要先进2代,比英美援助印军的先进1代。
战场上,中国军队战士对大量缴获的还没开箱的英美自动武器根本就不屑一顾。双方士兵的战斗素质也没有在一个档次上,除了廓尔喀这支雇佣兵部队,印度人从来就不是英勇的战士。
这次战争一举粉碎了印度的’前进政策‘,维持了中印边境近40年的和平局面,超过当时'1场战争管30年’的估计。最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击败了来自当时世界上军事两大最强大阵营,北约以及华约联合支持的印度。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即便是在现在的先进条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相关阅读:
自己是元帅, 一家人还偏偏如此不简单, 真是让人羡慕
父亲叶剑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之一,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一位杰出领袖,他在九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在无数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担任委员长,属于正国级。
长子叶选平:叶选平从政,曾任广州市长、广东省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8年,54岁的叶选平开始步入政界,出任国家科委三局局长。1985年晋升为广东省省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的主要领导之一。并且曾经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属于副国级。
二女叶楚梅:叶楚梅为叶选平同母胞妹,1928年出生在香港,曾任机械工业部机床局副局长。叶楚梅的丈夫邹家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系作家邹韬奋之子。
三儿叶选宁:1988年9月在我军恢复军衔制首次授衔时,即授少将军衔。1990年,任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职务。1997年退役。其夫人为钱铃戈,1965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为一名艺术家。
四女叶向真:著名电影《原野》出自她手,该影片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制片厂原导演。
五子叶选廉:叶选廉是保利集团下属凯利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深圳国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六女叶文珊:叶文珊历任香港亚太奔德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南华侨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叶文珊丈夫为前中共元老余秋里之子余方方。
本文来自其他平台,作者碧海涛音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邮箱
您可能也感兴趣的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作文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上周星期三,我们以&开卷是否有益&为主题,展开了一场辩论赛。我们男生是正方,我们的观点是&开卷有益&;女生是反方,她们的观点则是&开卷未必有益&。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首先,伍老师说明了比赛规则,并宣布辩论赛开始。接着,由正反双方辩一陈述观点。我作为正反辩一,站起来振振有词的说道:&我方的观点是&开卷有益&,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人欲成才,士欲济世,务必&&&我说完,我们正方辩手嘴角的扬起了一丝微笑。反方辩一黄美伊也不甘示弱,列出许多事例、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黄美伊说完,反方辩手都摆出一种胜券在握的样子,瞪着我方辩手。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拉开帷幕。进入自由辩论阶段,,双方辩手都可以自由发言,由我方开头。我让王科尧起来发言,希望他能给我方一个好的开头。只见他学着资深辩论家的样子,清了清嗓子,本以为他能给反方一个致命的打击,他却说道:&书也有好坏之分,所以,我认为开卷有益。&顿时闹了乌龙,反方哄堂大笑,而我方却苦笑不得。反方辩手冷谦赶紧抓住这个不容错过的机会,说道:&王科尧,谢谢你,我们的观点也是&开卷未必有益&你正好帮我们证明了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伍老师立刻宣布反方获胜。第二轮继续,反方辩手黄美伊信心十足的说道:&二战前期,许多人因为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而加入纳粹党,屠杀犹太人,最后成为希特勒的殉葬品,这难道也说明开卷有益吗?&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突然,林航熹一鸣惊人的反驳道:&因读书而变坏的,一定是看书人的心态不对,而错不在书。难道一个人拿刀砍人杀人,就能说那刀不好吗?&我们欢呼雀跃,士气倍增,紧紧对反方展开攻势,最后,我方获胜一轮。第三轮,辩论更加激烈,双方战意满满,大有不赢不罢休的姿态。这时,我与反方辩手冷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冷谦说道:&我也承认看好书有益,但有些坏书诱惑力很强,就怕抵御不住诱惑,深陷泥潭啊!&我反驳道&抵御坏书需要的是自控能力,如果多读一些老师、家长推荐的好书,书洗涤了心灵,不就正好提高了自控能力吗?&我与冷谦你一言,我一语,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伍老师却宣布停止。我们急于分出胜负,伍老师却宣布我们平分秋色,因为我们都有说服对方的地方。伍老师总结,我们应该有选择的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成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使我明白了:&读书要有选择,要读书,读好书!&五年级:王瑜炜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打赢信息化战争.txt 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 坚 强的基本,就是微笑。 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 书库 欢迎访问: www.txtsk.com 写在前面写在前面伊拉克战争使人们大饱眼福,全球电视首次直播真实的战场和战争,美军长驱直入,势 不可挡,伊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25 天激战之后,共和国卫队神秘消失,美军兵不血刃占 了巴格达。 “看不懂的战争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难解的谜团。针对萨达姆的战争结束了,但伊 拉克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游击战和巷战却刚刚开始” 。 当时我面对摄像机的这番感言因为美军的长驱直入而受到不少网友和观众的炮轰,许多 专家也认为我的观念过于陈旧。战后一年的伊拉克,我们看到了什么?刚刚推翻了独裁者却 又迎来了占领军的伊拉克战乱不止,战后重建没有进展,美国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不但没有实 现,侵犯人权的虐俘事件却屡屡发生。一场遍及伊拉克全境的反抗侵略、反抗占领、争取民 族自决、 自立和自治的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以美军强大的军事实力, 推翻萨达姆政权, 占领伊拉克领土,还是很容易做到的,这是一 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但是要想征服民心士气,长期统治和控制伊拉克却是不可能的。 ” 一年前的这些分析和预测如今已经全部被事实所证明。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这场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第三场信息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信息化武 器装备成为打赢战争的关键性要素,拥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一方能够轻易地控制战场, 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信息化战争形态虽然与以往的传统战争形态有很大的 不同,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没有变。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信 息化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促使编制体制和作战样式产生变化,最终推动军事理论和战争形态 的创新和发展。这些发展和变化其实并不是信息化时代所特有的东西,任何战争形态都会发 生这样的规律性军事变革,所不同的是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更快、效能更高罢了。 不论是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还是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战争的三个基本规律 不变:一是弱肉强食。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弱者总是被强者欺负,软弱者经常沦为强胜者的 盘中餐;二是强者为王。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先进武器装备的一方,总能把握先机,以最小 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并攫取更多的利益,从而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三是反败为胜。弱 小国家和民族,虽然武器装备落后,但依托本土作战,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星 星之火积聚成燎原之势,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获得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信息化战争的 进程中,人民战争理论渐行渐远。 “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 ,说到底, 侵略者最怕的不是几件先进武器装备,而是人民战争的思想武器;不是从美英和苏俄那里克 隆的舶来品,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打赢战争是军队的神圣职 责,没有哪支军队是为打败仗而存在的。什么都可以重复,什么都可以尝试,惟独战争是个 例外。小国失败不起,大国更经不起失败,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将意味着一个政权的倒台和 一个国家的沦亡。胜利属于上一场战争,如何打赢下一场战争,还要从头做起。中国已经几 十年没有打仗,传统战争离我们远去,要想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我们不仅缺实践、少武器, 更重要的是缺思想、少观念。近十年来,作者已出版了一千多万字的十多部著作向读者连续 讲述了新军事变革、信息化军队和信息化战争的理论知识。 《打赢信息化战争》 这本书从战争形态的历史变革切入, 揭示了历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最终以信息化战争为聚焦点,为读者描绘出信息化战争的全景图像,揭示出信息化战争的基 本规律和特征。要想掌握未来,就必须了解未来;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把握来。如果说过 去的战争是体能和机械能的对抗,那么未来的战争则是信息和网络的较量,智能和知识在未 来交战中将发 挥关键性作用。 《打赢信息化战争》一书为你提供了有关信息化战争的足够的信息、知识 和智慧,在这个学习型社会中,我想它会成为你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块敲门砖。位卑未敢忘 忧国。 战场是 “生死之地” 战争是 “存亡道” 故而国人皆应察之、 忧之、 关心之!作 , , 者愿与读者一道, 共同研究和实践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准备的 伟大使命,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为建设一支现代化的、 强大的文明之师、 正义之师而奋斗。作 者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按照托夫勒的观点,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约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其代表 性象征为“计算机” ,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 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 会发展到信息社会。 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浪潮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 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由大机器、大工业和大量人员所从事的大 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不再是主流,而第三产业即服务性产业将明显增加,信息类无形产业将 成为关键资源,有力气但未受过教育或受教育较少的人将面临失业。拥有信息和知识的国家 将是富有的国家,这样的富国将与信息贫穷落后的国家分道扬镳。国旗、军队和货币是第二 次浪潮国家的象征和主权的标志,第三次浪潮的全球化趋势将打破这类国家主权模式和封闭 状态,信息一体化将使国家之间传统的国界概念逐步淡漠。托夫勒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国 家进入真正的信息社会,世界正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之中,信息时代已经出现,但工业社会 的规模经济还存在,没落的体力劳动和先进的脑力劳动共存。 信息时代军事装备的发展历程,在时段划分上,可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主要标志是以信 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以及以计算机、网络、航天和电子装备为代表的信息化装备。军 事装备在动力形式、 作战平台和主战武器等方面基本上沿袭着工业时代军事装备的主流特征, 最大的不同点有两个:一是通过新研和改装,使军事装备具备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 能化和信息化能力;二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通过军事装备之间的无缝连接,构建起庞 大的信息化网络,最终形成一个 C4ISR 的信息化体系,使军事装备从工业时代的平台为中心 转向信息时代的网络为中心。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100 多年前,当帝国主义者在五大洲游荡的时候,他们贪婪地为争夺劳力、资源、土地、 城池而展开了血腥的搏斗,战火烧遍全球,数亿人惨死于战乱之中。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人们在津津有味地研究杀人和怎样制造更多、更快灭绝人寰的武器,机枪、坦克、潜艇、飞 机、航母、原子弹、氢弹、导弹等一个比一个更为先进的武器被发明创造出来,大工业流水 生产线又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战争由此不断花样翻新,从世界大战、核大 战、全面常规战争发展到局部战争、低强度冲突和非军事行动,人类似乎变得更有理智,战 争这匹野马好像被带上了嚼子,更加驯服和听话…… 战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怪胎,它在破坏资源、毁灭人类的同时,却又推动着历史 的进程。5000 多年来,人类经历了数万次战争,几乎没有哪个时代、哪个地域没有遭受过战 争的蹂躏;几乎没有哪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战争的硝烟此起彼伏,漫延的战火烧 遍了整个世界。历史在战火中前进,人类在战火中残存。人们希望和平,因为和平有利于整 个人类。 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战后 40 多年来,核战争的阴云一直笼罩着世界,人们提心吊 胆,总认为有这么一天,整个地球要被全部毁灭,人类因此而不复存在。然而,核大战出人 意料地得到了抑制,局部常规战争却此起彼伏,连年不断。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爆发了为 期 3 年的朝鲜战争和长达 14 年之久的越南战争;70 年代以后,又因苏联入侵阿富汗爆发了 长达 8 年的战争;80 年代,两伊激战 8 年之久;90 年代初又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海湾战争…… 20 世纪的战火,从欧洲战场烧到了中东、东南亚、中美洲和非洲全境,侵略者雄心勃勃,但 最终不仅一无所获,反而人财两空,危机重重。 “战则两伤,和则两利” ,争为下、和为上的 公理已逐渐为世人所共认。 20 世纪 80 年代,是人类从战争走向和平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千年之交、百年相汇 的重要时刻,人们正在精心构造一个光辉灿烂、和平安宁的 21 世纪。裁军、撤军和军控取得 重大进展,熊熊燃烧的战火逐步熄灭,世界热点普遍降温,战争和武力已不再是解决国际争 端和相互矛盾的惟一途径和重要手段,敌对双方开始从战场走向会场,习惯于枪炮交锋的军 人们开始举杯同叙友谊之情。人们不再沉醉于一次大战时期迫使敌人接受城下之盟、丧权辱 国、 割地赔款、 瓜分和侵吞他国领土式的 “伟大胜利” 对二次大战中彻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 迫使其无条件投降,接受军事占领和战败国战犯出庭受审式的结局也没有更多的兴趣。大家 都清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毁灭别人就等于给自己掘墓。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好势头,多层次、全方位、不同级 别和类型的接触和对话频繁展开,双边和多边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各方之间的矛盾和积怨 正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国际间多领域合作及和平共处已成为国际战略形势的主流。在世界 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推动下,加强对话、控制对抗、推进谈判、削减军备、减少冲突和加强稳 定已是时代大潮。 就在 20 世纪即将过去,世界人民正在满怀信心地迎接新世纪曙光的时候,爆发了美、英 空袭伊拉克的 “沙漠之狐” 行动和北约空袭南联盟的科索沃战争。 21 世纪的钟声刚刚响过, 当 随着美国双子座大楼的轰然倒塌,从阿富汗传来了更加猛烈的枪声、炮声和炸弹的爆炸声。 阿富汗战场上的硝烟尚未散去,伊拉克境内却又有出现了美军飞机和坦克的轰鸣,导弹呼啸 着冲进总统府,海军陆战队和第三机步师则兵分两路占领了巴格达,美、英联军以占领者的 姿态面对着愤怒的伊拉克人民,在他们背后的牢笼中关押着包括萨达姆在内的总统、副总统 等政府高官。萨达姆之后的世界将是怎样?美国下一个目标是谁?当一个国家强大到失去国 际法规的监督和制约的时候,国际和平还会有希望、有保证吗?战争这个恶魔并没有离我们 远去,战争其实离我们很近。尽管和平与发展是 21 世纪的主流,但战争的阴霾仍然笼罩这个 动荡不定的世界。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局部战争及冲突此起彼伏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国家。1944 年,美 国国民生产总值比 1939 年增长了 132%。 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 40%, 整个工业生 产提高了 118%。1948 年,美国工业生产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占 53 ? 9%,超过其他国家的 总和,确立了美国世界霸权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 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与本国实际结合不够,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苏南冲突后,南斯 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也开始进行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发生苏 东剧变,统一的苏联解体。东欧的九个社会主义国家除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外,其他八国 分裂为 27 个国家。这一巨变宣告雅尔塔体系终结,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德国统一改 变了西欧的均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的联盟与合作,又使欧洲一体化进程更为复杂和 曲折。亚洲各国逐渐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在各自轨道上发展起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进。自 1978 年以后的 25 年改革开 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东南亚地区,各国都赢得了独立,并且在经济上 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在南亚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之后一直纷争不断, 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它们的发展。 西亚地区则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 在独立之后仍然战乱不止, 至今巴以仍处于敌对状态。 二战结束之后,战争中的盟友突然变为敌人,二战中的敌人则成为盟友。在亚洲,美国 于 1952 年 9 月在旧金山召开了有 52 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媾和会议,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 在外,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捷克、波兰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会议签订的《旧 金山对日和约》和《日美安保条约》 ,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驻留,驻日美军可以 用来“维持”远东的“和平与安全” ,日本应无限制地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驻日美军及家属 在基地外享有治外法权。 在欧洲,到 1955 年底欧洲格局才大致稳定下来。根据 1954 年 10 月签订的巴黎协定,联 邦德国被允许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此,包括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在内的西欧国家依靠美 国建立其针对苏联的集体防务体系,美国把北约组织作为加强自身实力地位,控制西欧和与 苏联争霸世界的一个政治和军事工具。1955 年 5 月,苏联率领七个东欧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 组织,主要目的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进行军事对抗和全球争霸。 在两个超级大国和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之下,世界长期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中,局部战 争和武装冲突此起彼伏,亚洲是最主要的战场。1950 年至 1953 年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战 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世界性局部战争之一, 世界上 19 个国家卷入 了这场战争,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最多时达到 320 万人。这场战争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 军事等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越南战争是一场以越南人民为首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实现祖 国统一和解放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从 1961 年 5 月开始,到 1975 年 4 月为止,历时 14 年之久。1973 年 1 月 27 日,美越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美 国承认越南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从南越撤出全部美国军队。1975 年 4 月 30 日, 西贡获得解放,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中东地区是亚非欧三洲交界的一个地区, 区域内包括 17 个国家, 总面积 749 万平方公里, 人口 17 亿。由于中东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且拥有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二战结束 之后,那里一直是一个火药桶,战争和武装冲突连绵不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苏 插手在中东地区各国之间进行的战争,总共爆发过五次中东战争;二是伊拉克与伊朗之间发 生的战争;三是美、英联军及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为巴勒斯坦战争, 1948 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为争夺巴勒斯 是 坦而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历时 15 个月,最终以色列占了上风,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 积的 80%土地,巴勒斯坦只剩下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一些弹丸之地。从此,约 96 万阿拉 伯人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巴以冲突因此而种下祸根,至今连绵不断。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 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战争,或者是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 年 10 月,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 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向埃及发动进攻,侵入西奈半岛。随后英法联军出兵干涉,实施空降 和登陆。最终英法侵略军被迫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美国趁机取 代英法在中东获取了霸主地位。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于 1967 年 6 月 5 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袭, 偷袭开罗、 苏伊士运河区和西奈半岛的埃及十几个机场、 导弹基地和雷达站,埃及 300 多架飞机在机场被炸毁。以色列在战争中大获全胜,占领的领 土从 1949 年的 207 万平方公里扩展到 1024 万平方公里。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是 埃及和叙利亚为收复被占领土而进行的战争, 战争主要是在苏伊士运河地带和戈兰高地进行, 这场战争中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机械化作战,交战双方出动坦克 5800 多辆、飞机 1400 多架、 舰艇 180 多艘,投入兵力 60 多万人。1982 年爆发的第五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为了围剿黎巴 嫩境内巴勒斯坦游击队而入侵黎巴嫩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规模庞大,现代化水平高,战争 中首次大批量使用了导弹、 电子战等信息化武器装备, 对世界军事变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阿富汗是连接欧亚两大洲的战略要冲,是世界大陆的中心地带,自近代以来,就一直是 帝国主义推行扩张政策的目标。1979 年苏联悍然出兵侵略阿富汗,主要目的是通过占领阿富 汗挥师南下,达到战胜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到 1988 年,在经过长达 10 年的战争之 后,苏联仍未能全面占领和征服这个国家,最后不得不从阿富汗撤军,结束战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伊拉克一直成为世界战争的中心。 年,伊拉克与伊朗 因阿拉伯河边界划分和波斯湾入口处三个小岛的归属问题产生争端,因而爆发了长达八年的 大规模战争。 1990 年 8 月 2 日, 伊拉克突然出兵入侵邻国科威特, 引起世界各国的反对。 1991 年 1 月 17 日至 2 月 28 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 而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现代化战争。海湾战争是机械化时代的最后一场典型战争,是从机械 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期间的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对于新军事变革而言,这场 战争无疑是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 海湾战争之后, 相继于 1998 年爆发了科索沃战争、 2001 于 年爆发了阿富汗战争、于 2003 年爆发了伊拉克战争。这三场战争与海湾战争最大的不同,就 是在战争形态上逐渐脱离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模式,不断向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世界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二战结束以后半个多世纪以来, 世界经历了两个大的时期: 一个是持续 40 多年的美苏冷 战时期。此间,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以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为后盾,在全球进 行了长期的对抗、对峙和冷战。这个过程中,在军队建设方面,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两 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变革:第一次是从 1945 年到 1975 年,持续了 20 年,结果是苏联获胜;第 二次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到 90 年代初期,又是近 20 年,结果是美国获胜。交战双 方为此各付出数万亿美元的学费,相互对抗了四五十年,双双碰得头破血流,最终结果仍然 是一比一平,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历史的原点。 美国人认为,德国人在二战中综合运用坦克和飞机创立“闪击战”理论的事实说明,只 有保持技术优势和武器装备的质量优势才能打赢现代战争。 根据这样一个思路, 70 年代中 从 期以后开始进行大规模调整与改革,并于 1984 年推出“竞争战略” 。这次调整与改革的重点 是在分析研究苏联战术和技术弱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特别是精 确制导武器和电子传感设备。这样就产生了灵巧弹药、GPS 全球定位系统、E―3 预警与监视 系统、E―8 战场控制系统、现代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F―117A 隐身战斗机、F―14、F― 15、F―16 战斗机、A―10 攻击机、 “战斧”巡航导弹、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和 M―1A1 主战坦克 等一系列高技术常规武器系统。 经过第二个回合的竞争和较量,苏联在技术、武器和综合实力方面已经跌入谷底,其主 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缺乏准确的未来预测,没有认清美国发动“竞争战略”和大规模改革的 目的和实质,结果被美国拖垮;二是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漠然置之,不重视发展 隐身、夜视、精确制导、C3I 和电子战等高技术装备,仍按照传统思路拼命发展核武器、航 母、核潜艇、飞机和坦克等平台,并一味追求装备数量,结果难以适应现代常规战争的需求; 三是国防工业过于庞大,加上计划经济,使国家包袱过重,军费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居高不下,一直徘徊在 20%―30%,从而使国民经济状况严重恶化。 1991 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经过短暂的调整和反思,又向一个新 的制高点发起冲锋。其新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具体措施是加速 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军队建设面临调整和转型二战以来,虽然世界主要国家军事战略经历过多次调整和改革,但规模最大的主要有两 次:第一次是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第二次是 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第一次转变用了三年, 第二次转变持续了十几年。军事战略转变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要求军队从作战理论、作 战样式、装备发展、编制体制、军事训练和人才建设等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和转变, 所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纵观历次战略转变,虽然目的、意义和重点有所不同,但尽快 实现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是历次军事战略转变的一个重点。实现这样的转变通常 都是采取“拆庙”“消肿”“卸包袱”之类的措施,使部队更加精干、有效和顶用。 、 、 裁军、撤军,削减军费、军备等重大行动都是根据军事战略转变的特殊需求而进行的。 第一个转变时期,二战刚刚结束,军事战略重点要求尽快从战时状态转入和平时期的经济建 设方面来,所以继续保持数量众多和高居不下的军费、军备已经没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 就必须按照战略需求进行大刀阔斧地裁减。第二次军事战略转变时期国际环境非常复杂,所 以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和裁减,到 1991 年冷战结束之后各国才最终下决心进行大规模裁 减。任何时候,裁减的目的都是为了轻装、消肿和卸包袱,为了减轻国家经济负担、加速经 济建设和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所以无论是军费、军备或军队员额的任何大规模裁减 都不会使军队削弱到无法完成既定任务或难以打赢未来战争的水平。美国军队在第一次战略 转变中虽然进行了战后以来第一次大裁减,但当时它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在第二次战 略转变中美国的动作更大,在军费、军备、军队员额等方面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全面裁减,结 果将会如何呢?在未来数十年内,它仍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裁减之后的核武器仍能毁 灭地球若干次,陆、海、空三军经过裁减后淘汰了第一、二代武器装备,保留下来的都是精 干顶用的现代化高新技术装备,其总体作战能力并没有因为削减而有所减弱,相反,甩掉许 多包袱和负担之后,更有财力和物力去夺占新的制高点,抢占新的优势。 从第二次战略转变中的裁军情况来看, 反映出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大规模裁减陆军员额, 海、空军相对裁减较少。美国和苏联陆军裁减比例都在 20%―30%以上,而且主要是采取整建 制撤消和“拆庙”的办法进行,海、空军裁减比率小于 10%。美国陆军从 1990 年的约 94 万 人裁减到 1997 年的 535 万人,由 18 个陆军师减为 12 个,甚至海湾战争结束之后在短短 7 个月中就裁减了 227 万人,就连第 7 军这样的王牌部队也被整建制撤消。德国陆军裁减 2554 万人,12 个陆军师减为 8 个,撤消 100 个营的建制;二是大规模撤回驻外军队。美国从 1990 年开始,大量缩减海外驻军,其中驻欧美军从 1978 年的 32 万人骤减到 10 万人。840 多个海 外永久性基地和军事设施关停并转或缩小规模,1998 年前,还关闭了 70 多个军事基地和设 施。苏联解体后,63 万人的海外驻军已全部撤回,驻外军事基地也将全部撤除。 按照 1990 年美元比值计算,美国国防开支 1945 年为 4530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8%。1946 年开始大幅度削减军费,到 1947 年就削减了 3940 亿美元,年度经费只有 590 亿 美元,削减比例达 84%,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降到 5 ? 6%。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在长 期冷战过程中,军费连年增加,从 50 年代的 1950 亿美元(含战争费用) 、60 年代的 2400 亿 美元(含战争费用) ,增长到 80 年代的每年平均 2900 亿美元,最高时每年军费达 3300 亿美 元。20 世纪 90 年代军事战略转变后军费连年递减,1997 财年已经减少到 2428 亿美元。从 21 世纪开始,美国在“9?11 事件”之后,借着国际反恐的机会大幅提升军费预算,伊拉克 战争结束之后将达 4000 亿美元左右,创冷战以来最高记录。 从全世界来看,45 年冷战期间,世界军费总额为 17 ? 5 万亿美元,其中工业化国家占 85%。1988 年世界年度军费总额高达 1 万亿美元,1989 年开始削减了 4%,1990 年又削减了 5%,然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所以,大幅度削减军费预算、减轻国家经济负担是战略调整的 一个重点。 军费总体削减是大趋势,但在军费分配比例和资金投向上并不是平均分摊,有的削减, 有的则还要增加,要体现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突出重点的原则下,海军军费就呈 相对增加趋势。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在军费分配比例上一直是海军优先,这次战略 调整中又展开了一场预算战,结果是海军比陆军得到的经费多 25%。海军年度军费预算虽然 已经从 80 年代的 1100 亿美元降到 840 亿美元左右,但在三军中仍处第一位。其他西方国家 也基本上是这样的趋势,比如意大利 1993 财年军费 167 亿美元,其分配比例陆、空军分别从 34%和 41%降到 32%和 36 ? 7%,而海军则从 24 ? 5%增至 31%。东南亚国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 在军费分配比例方面也体现了向海、空军倾斜的趋势。 裁减数量,提高质量是各国都认同的一个主要趋势,但如何用军费这个杠杆来实现“由 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进行总体调控,调控的主要措施是武器 装备采购费锐减,科研费激增。冷战时期,各国普遍增加武器装备采购费比例,目的是增加 装备数量和军备水平,提高军备竞赛的强度。新形势下,没有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军事竞 赛也由实力对抗转为潜力抗衡, 因此加强科研费投资比例自然是明智之举。 1996 财年美元 按 计算,美国 1990 财年装备采购费 958 ? 71 亿美元,1996 财年减为 394 亿美元,削减幅度高 达约 60%;同期科研费分别为 430 亿美元和 343 ? 32 亿美元,削减幅度只有 2%。相对而言, 科研费呈稳步增加趋势,1996 年和 1981 年相比净增 177 亿美元,增长率为 52%。美军科研费 占国防费的比例已经由 1990 年的 12 ? 4%增至 1996 年的 14%左右; 同期装备采购费则由 28% 降为 16%。日本军队科研费占国防费的比例从 1986 年以来也一直保持在 12%―13%左右。 裁减军费军备是世界战略转变所出现的一个总体趋势,但从某些地区来看,也出现了与 之相反的趋势,比如我周边国家和地区中有的就乘机增加军费,扩展军备,从而在地区内掀 起一个军备竞赛的高潮。日本军费 1987 年首次突破 1%的限额之后,每年都以 5%―6%的速度 增长,1992 财年已达 327 亿美元,其中海军军费 80 亿美元。近年来,日本军费在接近 400 亿美元之后,正准备向 500 亿美元冲击。日本军费总额一直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人 均军费数额则位居世界首位,其海军综合作战能力已经跃入世界第二位。韩国、印度和台湾 军队军费总额也都超过了 100 亿美元,东盟各国军费近年来也都呈直线上升趋势。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质量效能型军队初露端倪削减数量,提高质量;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选准突破口,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 力进行攻坚,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这是任何一支军队都在苦苦追求的。 其中道理,不言自明,并没有什么高深之处,关键是看谁能够把握机遇,进行正确决策。如 果丧失良机,不仅不能把握机遇反而做出错误决策,必将严重影响军队作战效能的提高。加 速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无疑是世界各国新军事战略转变中优先考虑的一个重要措 施。在国际环境总体和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军队裁军、撤军,削减军费、军备的大环境 下,加速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是各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在战争或冷战期间,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规 模膨胀性增长,甚至达到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每次战略转变后,武器装备都要进行大规模 裁减。在陆军常规军备裁减方面,以苏美主战坦克为例,1960 年,苏联和美国在主战坦克数 量对比方面是 269∶1,差别不是太大。但 1970 年以后差别开始拉大,发展到 380∶1。1975 年苏联坦克达 42000 辆,美国为 8700 辆,为 482∶1。1985 年,苏联坦克 52000 辆,美国也 增加到 13400 辆,为 388∶1。1993 年,俄罗斯陆军裁减到 85 万人,主战坦克也裁减到 37000 辆,这时的美国陆军则已经裁减到 579 万人,主战坦克数量只有 7856 辆,仍保持 47∶1 的比 例。长期以来,苏联恪守“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以四五倍于美国的坦克数量占据优势, 而美国则强调“以少胜多、以质胜优”的模式,其结果证明单靠数量优势是无法取得效能优 势的。 在海军装备的裁减方面,以舰艇为例,美国海军战后初期有 2000 多艘舰艇,到 20 世纪 60 年代削减到 1000 艘, 世纪 80 年代最多保持 600 艘水平, 20 1996 财年裁减到 346 艘, 2000 年保持 320 艘左右的水平,和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削减了 47%。美国海军进行如此大规模的 裁减是史无前例的,尽管将海军舰队的规模几乎裁减掉一半,但几乎没有人认为美国海军的 作战效能会因此而有什么根本性的下降。俄罗斯海军走得更远,1992 年终止了包括航空母舰 在内 130 余艘舰艇的建造计划, 潜艇和水面舰艇数量由原来的 317 艘和 218 艘分别减少到 150 艘和 192 艘,役龄只有 15 年左右的一大批核潜艇、航空母舰和大型水面舰艇纷纷退役。其飞 机和导弹采购费减少 80%, 坦克和火炮采购费则减少 97%以上, 如此大规模的裁减军备和停止 军品生产是 100 多年来所没有过的。 在核裁军方面,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取得较大进展。当时,两国拥有的核武器总 数相当于 1945 年美国在广岛投放原子弹的 100 万倍,足以毁灭人类几百次。1987 年 12 月,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并于半年后生效。根据该条约,在生效后 一年半内销毁全部中短程导弹,三年内销毁全部中程导弹。其中,苏联销毁 1752 枚导弹和约 2500 个核弹头, 美国销毁 859 枚导弹和 1230 个核弹头。 1991 年 7 月, 美苏达成第一阶段 《削 减战略武器条约》 ,规定双方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最终保留 1600 枚(架),即分别削减 14%和 37%,战略核弹头分别裁减 1686 枚和 2801 枚,削减比例占总数的 20%。1993 年 1 月,美俄双 方签署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规定美国各类核弹头总数分别从 1993 年的 10395 枚 削减到 2003 年的 3000 枚, 俄罗斯则从 8041 枚削减到 3500 枚。 美俄双方在 2003 年前消除所 有陆基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和发射井, 潜射弹道导弹的弹头数分别限制在 1700 枚和 1750 枚, 战略轰炸机携载核武器数量分别限制在 750 枚和 1250 枚。 2003 年 1 月 1 日起, 从 不得生产、 拥有、试验和部署多弹头洲际导弹。在战术核武器方面,1991 年 9 月和 10 月,美苏各自宣 布单方面裁减战术核武器,美国削减了 2150 枚陆基战术核弹头和 2175 枚海基核弹头,并撤 除水面舰艇、 潜艇和飞机上的所有战术核武器。 苏联则大约削减了 10000 枚战术核弹头和 2000 枚海基战术核弹头。武器装备数量裁减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装备的质量和效能。从未来高技 术武器装备的发展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限制战略核威慑力量的发展。 三位一体战略核威慑力量在数量和规模上将严格限制, 其发展重点将由陆基和空基转向海基,因此美俄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海基核武器,英 法也将发展新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 美国 1983 年制定的拟耗资 1 万亿美元在 21 世纪初完成实战部署的“战略防御计划” (SDI 计划) ,1993 年 5 月正式宣布取消,历时 10 年、耗资 320 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时代宣告结束。 二是突出关键性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抢占技术优势。抢占高技术优势,保持武器装备 发展的潜力,始终使关键性装备技术超前于别国一至两代,是新时期军事战略转变的一个突 出特点。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微电子、激光、航天、计算机和新材料等领域,重点是提高部 队的 C3I、电子战、隐身和夜战能力。美国早期的“曼哈顿”计划曾经带动了后来的核武器 发展,著名的“阿波罗”计划也曾带动了航天事业的振兴,20 世纪 80 年代的“星球大战计 划”虽然最终被取消,但它在基础性高技术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不能低估,它正在带动一 个庞大的高技术群在 21 世纪产生飞跃性发展。 三是研制新一代高新技术常规武器装备。美军在新一代高新技术常规武器装备的发展中 特别强调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军事革命的成果,突出三个重点:发展具有控制信息能力的装 备,如航天、航空侦察监视和预警系统,数字化网络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一体化、网 络化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信息战和非致命武器,以及隐身和夜视系统等;发展具 有远程精确打击的武器,如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中远程防空反导导弹、精确制导弹药等; 发展灵活机动的作战平台,如隐身飞机、隐身舰艇、火力突击舰、高性能主战坦克等。日本 正在研制和发展的新一代战斗机、主战坦克、宙斯盾驱逐舰和防空、反舰导弹等都具有明显 的技术优势。其海军现役舰艇只有 160 艘左右,30 多万吨,其中 80%以上都是役龄在 10―15 年左右,65%以上都是驱护舰、潜艇等主战舰艇,从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年轻和战斗 力最强的海军之一。因此,单纯用数量多少来度量作战效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提高作战效 能的关键还是要强调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含量和质量优势。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武器装备实战运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是以机械化装备为基础的,机械化装备又是在热兵器装备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热兵器装备的发展自然也借鉴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些早期成果。因此,无论军事 革命发展到哪一步,无论时代进步到哪一个历史阶段,新老武器装备的交替共存共生、相互 促进和相互发展是恒久不变的规律。 纵观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无论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快慢, 武器装备的发展都不会出现断代跨越的趋势,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对作战的影响是广泛和持久的,目前仅仅是初露端倪,只能看到 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和总的发展趋势。从四场战争的实践来看,武器装备对作战的影响主要 表现为四个方面:联合、控制、精确、快速。一是联合。联合并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并 使用后的一个创造,早在热兵器时代和机械化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联合的概念。热兵器时代欧 洲军队创造的利用前后排列的不同队形来实现单发枪械连续火力打击效果的战法,就是早期 的联合作战模式。机械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坦克集群之间的相互配合作战,坦克与飞机的 空地协同和闪击作战, 以及海上方向不同舰种和机种之间的协同作战等都是联合的初级概念。 电子信息技术出现之后,为信息化武器装备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 C4ISR 系统可以作 为“粘合剂”把不同类型、不同军种、不同地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连接为一体,把原本 分散配置的兵力兵器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指挥员随时随地握紧拳头,形成力量,因而 达成现代的联合概念。这种现代联合概念与原来联合概念的一个本质性区分,就是过去主要 是通过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命令、指示和作战计划等人力协同,变为依靠 C4ISR 系统的自动 化指挥控制,从发现目标到打击目标实现了一体化,软硬武器融合在一起,所有作战力量及 民用资源融入到一起,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二是控制。控制也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特有概念,从冷兵器时代开始,所有武器装备 都必须能够控制,不能控制的武器装备就非常危险。热兵器出现之后,控制武器的作用方向, 使武器的破坏效能进行聚合,并在需要的时候产生大量的能量,就是控制的结果。机械化武 器装备出现之后, 坦克与飞机的作战配合必须有准确的信息控制, 否则就会产生误炸和误伤。 随着武器装备复杂程度的提高, 军队编制体制越来越复杂, 作战地域和作战空间越来越广泛, 从过去的单维空间发展到多维空间,作战地域也更加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员要对多维 空间和广阔地域部署的兵力兵器进行控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对部队进行控制自始 至终都是指挥员最为关切的一件事情。 冷兵器时代谋士的任务,就是帮助指挥员运筹帷幄和对部队实施正确指挥和控制。热兵 器时代开始以后,火力射程增大,指挥员对战场通视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看的更远,否 则火力武器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于是,军队中就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兵种,比如负责侦察 敌情的部队、负责指示目标的部队,以及负责搜集军事情报并对战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决 策咨询的部队,这就是拿破仑创造的参谋队伍。机械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坦克、飞机、舰 艇速度越来越快,作用距离越来越远,参谋队伍只能随之越来越大,因而造成部队编制体制 越来越臃肿不堪,头重、脚轻、尾巴长的弊端逐渐呈现出来。指挥机构越来越庞大,参谋人 员越来越多,因为如果不这样,就难以对分散的部队进行指挥和控制。用人来管人,用人来 控制部队,用人来指挥作战是机械化战争中最典型的一种控制样式。 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在 C4ISR 系统中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有一个最突出的 功能就是海量存储和快速信息处理。无论是文字、图片、图像还是话音,都能存储到计算机 中去。存储之后的这些信息,可以分门别类地归入不同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通过有线 或者无线通信系统在不同武器装备、不同作战部门、不同作战地域之间进行实时保密传递, 无论距离多远,传递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失真,所有信息最终都能还原和保真。计算机的这 些功能,把参谋人员和指挥人员从繁重的搜集情报、计算数据、抄写和转发电报、手工标图 等日常战勤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之集中精力于谋略的运筹、战法的创新和敌情的分析判断。 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之后,数量很少但素质更高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便 可控制大量分散部署的兵力兵器,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和指挥决策的速度。 三是精确。精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冷兵器时代的百步穿杨是精确,热兵器时代的弹 无虚发也是精确,因而不能跨越时代的时空来解释精确的概念,更不能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 精确来说明以往武器装备的不精确,因为那些所谓不精确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也是最精确的。 所谓“三非作战”就是指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作战。这三种作战样式都不是信息化武器 装备时代的首创,在以往的战争中都可以找到这些作战样式的影子。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 几乎都是接触式作战,但自从出现了抛掷式武器以后,非接触就成为可能。火枪、火炮的出 现,无疑把作战距离拉到了几十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距离。到了机械化战争时代,作战 距离就更远了,美国和日本在中途岛大海战中,首次实现了脱离接触式作战,两国的航空母 舰战斗群在相互不见面的距离上使用远程火炮和舰载机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海战。 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非接触的距离增大了,这种增大不是无限增大,也不是非接 触的距离越大越好,它是根据作战对手武器装备的作战距离和防御范围来确定的。比如,对 方对飞机和导弹的防空探测和拦截范围如果是 100 公里,这种非接触作战的距离就应该界定 在 120 公里以上;如果对方的防空范围只有 5000 米,那么非接触作战的距离就应该下拉到 6000 米左右。非接触作战的范围是在保证己方兵力安全和确保准确打击敌人的前提下界定 的,伊拉克战争中地面作战非接触距离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几百米和上千米。作战要强调有效 性,而不能限于理论和公式的推导。 非线式作战是针对线式作战而言的。在以往的战争中,一般来讲都是线式作战,因为只 有线式作战才能集中兵力兵器进行决战。 但在许多作战样式中并非如此, 比如传统的游击战。 我们熟悉的游击战就是一种非线式、非对称作战样式,一支精锐的小分队突然出现在敌人心 脏地带,摧毁敌人的要害目标,并达成预定作战目的。这样的小分队与敌人之间没有堂堂之 阵,在力量对比上也是敌强我弱,是非对称的。 四是快速。快速也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是相对时代和技术水平而言,一个是相对敌人的 速度快慢而言。所以,没有绝对的快,也没有绝对的慢。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盲目追 求快速,快速虽然很好,但超越相对目标的快速是一种浪费,不仅不能提高作战效能,可能 还会降低效费比。在冷兵器时代,骑马打仗的骑兵具有快速性特征,但这种快速性是相对步 兵而言的,如果与后来的坦克、飞机、导弹相比,就慢得多。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主要 得益于三个技术基础:一是机器制造技术的高度精密化。机器制造技术在使用了数控机床等 智能化加工控制技术之后,精密度提高,能耗降低,效率增大,动力性能良好,运用到新型 作战平台之后,就会在行驶速度、机动性能、推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二是作战平台的高 技术化。坦克、飞机、舰艇等传统作战平台采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之后,使外形特征 优化,空气动力外形更加科学,能耗降低,速度提高。另外,高技术作战平台实现了信息技 术与机械化技术的融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对机械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作战平台自身的 系统集成。在此基础上,再对外围设备、外部接口系统和外围体系进行融合,从而使作战平 台能够方位更精、速度更快;三是 C4ISR 系统的一体化。C4ISR 系统使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 了互联、互通、互操作,从传感器发现目标,到信息传递和处理,到指示武器对目标实时打 击和效能评估,全部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因为在速度上实现了实时和近实时。 速度提高之后,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使全球战争直播成为可能,使远程异地召开电视电 话会议成为可能,也是远距离遥控战争成为可能。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信息化战争的全胜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前提,不同的思维观念指导着不同的战争形态。农业时代的战争观念,主 要目的是攻城掠地, 所以战争总是围绕一个一个城堡进行争夺, 围绕一个一个山头进行攻防。 工业时代的战争规模庞大,机动速度加快,武器的杀伤破坏威力提高。战争目的最开始的时 候是“绞肉机”作战,战争总是以打死打伤敌人数量和缴获敌军武器装备多少来判别胜负; 后来有了核武器,战争观念开始转变,总希望把别的国家全部毁灭,地球上最好是只留下自 己,认为那样才算是全胜。 核后时代的今天,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攻城掠地的现象不见了,过度杀伤破坏不仅不 再提倡,反而被列为战争犯罪,所以滥用武力的行为开始被限制,不加区分地使用武器也属 违法,传媒的作用不再仅仅是监督,而且已经介入到战争行动当中,并且成为战争的参加者。 传媒参与战争之后,不仅影响到战争的进程,而且影响到战争的结局。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实 际上是在两线作战:在正面战场由正规军打了一场漂亮的精确闪击战和火力攻坚战,在隐蔽 战场则由中央情报局使用美元打了一场秘密的心理瓦解战。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与电子 战、网络战一起,被界定为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战,信息战的战场主要集中在电磁空间、网 络空间和认知空间。这是一些特殊的战场,这是一种特殊的战争,我们必须熟悉它,否则我 们很难打赢它。 信息化战争的全胜观念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战略是统管全局、宏观的大谋略, 主要是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总目标,以便牵引并整合一切力量沿着既定方向达成预定目标。 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战略决策失误,有可能面临全盘皆输的厄运, 由此而造成的巨大损失,绝不可能从战役和战术上找补回来。 早在 2500 多年以前, 我国著名军事家孙子就力主和平解决争端, 反对诉诸武力和发动战 争, “不战而胜”便是其军事思想的精髓。以谋略和外交斡旋化解争端无疑是上策,而兴兵动 武或以武力相威胁则是下策或下下策。孙子的全胜思想认为,战而胜之不算大胜,不战而屈 人之兵才是全胜。首先通过威慑及遏制的方式,示形于敌,使之感到穷途末路,迫其就范, 从而避免战乱。上策是全国,下策为全军,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才是以国和军来冒险进行决 战,因为战争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核武器已经发展到能够摧毁地球几百次并导致地 球进入核冬天的吓人地步,但核威慑战略的结果最终却遏制了核战争,不仅使之迟迟不能爆 发,反而推动了核裁军进程。这不能不说是古代孙子战争文化对现代军事思想的一种深远影 响。 中国古代兵法非常讲究攻心夺气,伐谋伐交。诸葛孔明用兵如神,攻心是重要一招。他 主张: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又说,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今后治蜀当深思” 。这种用兵方略与孙子的全胜思想是 一致的。孙子曰: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 ” 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 。 者也” 。 可见,中国古代谋略家千虑之事不是如何用兵、如何打仗、如何拼杀,而是如何用谋, 如何斗智,如何兵不血刃让你输得口服心服,五体投地。动武是最后的手段,是不得已而为 之的方式,因为一开杀戒,必将伤及无辜,酿成深仇大恨,即便一时战胜,日后巩固和治理 也是后患无穷。蜀国马谡在向君主建言统一疆土的时候,就曾认识到这种深层次的问题,所 以他主张“攻心”和“夺气” ,因为“南中险远,鞭长莫及,近日破亡,明日复反。 ”历史经 验表明,凡用此法征服和治理疆土者,多万世不衰。 中国古代战争史中所流传下来的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瞒天过海、暗渡陈仓、远交近攻 和十面埋伏等都是著名的战法,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而虚之,实而实之……”等作战原则也都是兵家常用的一些奇谋方 略,这些谋略的奥秘就在于示形用诈,示形用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敌人信假为真, 信虚为实,最终达到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和打赢战争的目的。在军事斗争中,应该灵活运用 这些军事谋略来调动敌人,迷惑敌人,控制敌人,从而争取和掌握战略主动权。 要善于造势。造势就是调动一切因素形成较高的势能,从总体上压倒对方,使之望而生 畏,自感大势已去,不敢轻举妄动。造势的方式很多,比如通过舆论宣传在全国全军上下造 成一种战争在所难免的势头,使其切实感到压力所在;也可通过兵力集结、拉动、布防等示 形于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造成一种大战临头、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之势。 实力与潜力相结合。要想使战争威慑有效,一方面要加强兵力部署和军事训练,提高部 队打赢信息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一方面,还要做好战争动员工作,切实做好战争潜 力向战争实力的快速转换工作。 美军 2003 年初对伊进行的战争威慑就是如此, 不仅出动十几 万大军兵临城下进行实兵威慑,而且动员了大量预备役人员和装备,部署到海湾前线。这种 军事实力和军事潜力的结合,能够对伊形成持续威慑能力,给对方一个明显的信号,即美军 正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战争准备。 “示形” ,目的主要是为了威慑对方,不战而达成预期目的。 威慑失效后,有可能转为实战。 大胆使用战争边缘策略。战争边缘策略就是打擦边球。既遵守战争规则,又不拘泥于战 争规则,在有限的范围内大胆采取军事行动,向敌人发动强劲的军事威慑,威慑是现实的而 不是虚拟的。手中的大棒经常是高高举起,但又不轻易落下;该出手时就果断出手,但必须 做到稳、准、狠,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军事威慑的作用在 于其有效性,威慑一旦失效则变得毫无意义。要想达成有效性,就必须善于用谋,长于用兵。 善用围而不打,看似大打实则小打,看似真打实则假打,声东击西,瞒天过海之类的谋略。 应多在惩罚式打击和准军事行动方面围绕战争边缘策略多创新一些战法。抓住时机,果断决 策,速战速决,让对方确实感觉到战争离自己并不遥远,战争就在自己身边,使之不敢再越 雷池半步。俄罗斯叫嚷要对支持车臣非法武装的阿富汗塔利班恐怖分子基地进行导弹打击, 2003 年美国在对伊军事威慑的同时经常对南北禁飞区进行打击等, 都是这种战争边缘政策的 实践性运用。 人类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即便是从新石器时代或农业时代算起,也有数千年 的时间。此间,斗转星移,潮起潮落,人类经历过太多的沧桑巨变,军事变革更是层出不迭。 从大机器工业中匆匆走来的 20 世纪,仅仅度过了半个世纪,就开始探索信息时代的端倪,计 算机和信息技术正在把人类社会从资源经济带向知识经济,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正在向我们 招手。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变,战争文化和战争理念也随之产生了巨 变。虽然战争狂人依然存在,虽然战争仍将不可避免,但日益高涨的世界反战浪潮,迅猛增 长的爱好和平的力量,以及日趋完善的国际法规,将对战争进行多方位的约束和限制。 信息技术发展促使地球变成一个小村庄,网络技术发展促使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全世 界共同拥有一个地球, 维护地球的洁净和可持续发展, 成为 21 世纪人类发展的现代文明的一 个新战略。同一地球村和同一屋檐下的共同安全观念,致使文明国家在战争范围的控制、战 争工具的选择、战争目标的摧毁等方面,更加清醒、更加理智。二次大战那样的历史悲剧没 有上演,广岛和长崎那样的悲剧也难以重复,生化武器的使用者意识到可能的后果和罪行, 致使国际合作机制增强。在新的国际安全观念中,武力不再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手段。因为在 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或推行强权政治都不利于争端的解决,相反可能导致 战火的蔓延和扩展。每个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协 商和相互尊重各自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动辄把自己的观念、意志和做法强加于人。 战争是对世界和平的亵渎。冤冤相报何时了?维护世界和平一定要使用战争的方式吗? 是否能够通过谈判、协商、法律等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呢?信息时代网络的迅猛 发展,促使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巨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地球村的人民同在一个 屋檐下,有必要动辄就兵戎相见吗?这些新的文明和战争文化观念,正在逐渐成为信息时代 的主导思潮。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信息化战争的法制观念国际法是 16、 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种独立的法律体系, 17 它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并被各 国所公认的、具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制度和习惯的总称。国际法从时间上大致分为三大 类:古代国际法、近代国际法和现代国际法。其中现代国际法是从 20 世纪以后开始的。从内 容上来看,国际法一部分是平时法规,一部分是战时法规,军用法规通常称为战争法。战争 法现在改称为武装冲突法或国际人道主义法,属于战时国际法。它主要是调整战争时期国家 之间的关系,规范和限制某些战争行为的有关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战争法中又分为海 战法、空战法和陆战法等一些具体的法规。国际法、战争法和国内法,都对战争行为产生多 方面的约束和限制。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信息化战争挑战国家主权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许多中小国家纷纷反对外国殖民主义统治, 寻求独立自主。独立之后的这些中小国家,在长期冷战过程中,纷纷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的威胁利诱,所以除少数保持中立的国家外,多数国家都分别依附于美苏。1991 年苏联解体 之后,原华沙条约国家及部分独联体国家纷纷倒向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空前壮大。 这种一超独霸的状况造成了军事实力的严重失衡, 失衡的最终结果就是弱肉强食和强权政治, 一切用实力说话, 一切靠武力发言。 只要是与美国闹对立的国家, 都没有好下场, 南联盟 1999 年首开先河,继而是塔利班,接下来便是伊拉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传统的以攻城掠地为主的战争诱因逐 渐过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寻求新的挑起战争和武装干涉的诱因,超越国家主权干 涉一国内政逐渐成为信息化战争的新诱因。 这种诱因, 1999 年的科索沃战争中进行了尝试, 在 战争结果令北约极为满意。在此基础上,2003 年伊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开始以萨 达姆推行独裁统治、参与国际恐怖主义和隐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 旨在颠覆伊拉克合法政权的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是一个合法国家,在联合国有合法的席位, 是联合国成员国,萨达姆本人是一个民选的合法总统。美国在未经联合国授权、在未获取任 何关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确凿证据以及与国际恐怖势力有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就 使用武力手段推翻伊拉克政权并占领了这个国家,在战争性质上是非法的,是违反《联合国 宪章》基本原则的,是对现行国际法的明显挑战。国际法如果认可美国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就 先发制人的战略,世界可能重回 19 世纪那种弱肉强食、强权政治的帝国主义战争年代。如果 严格按照现行国际法规办事,美国不仅在许多方面难以自圆其说,搞不好可能会被送上审判 台。 信息打碎了传统的国界线概念,信息时代使地球成为一个小村庄,信息化战争也将按照 这样的理念进行构思:超越国界,全球一体,全纵深精确打击,全维度交战,而且把平时与 战时结合起来进行总体威慑。 “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人权不属于各国内部管辖的 , , 事务,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已经不适用于人权问题” 。为了维护人道主义原则,可以采用军事手 段来侵犯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权。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舆论界近年来纷纷制造“国家主权 过时”的舆论,试图首先在舆论上突破,然后修改法律,甚至修改《联合国宪章》 。他们否定 主权原则的一个手段就是把人权推出来,用人权压主权,强调人权的国际性、无国界性、跨 国界性,叫嚣人权高于主权,这是西方的一个新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人权至上的观念 绝不仅仅是美国和少数西方国家才持有的,甚至联合国秘书长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安南曾经认为, “人权高于主权”是有道理的,因为国际社会不能面 对一国暴君无法无天地进行黑暗独裁的统治而袖手旁观。事隔几年之后,当美国高举“国际 反恐”大旗,推翻塔利班、进驻中亚;抓捕萨达姆、屯兵中东之后,安南开始坐立不安。美、 英两国首先确定一个目标国家, 然后打着国际反恐名义进行先发制人的侵略战争, 推翻政权、 占领国家、枪杆子下面建立新政,这种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逻辑很容易让人想到早已逝去的 帝国主义战争。因此,2004 年 1 月安南在第 34 届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时首次表达了与 “人权高于主权”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国际集体安全正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全球安全决 不能由“弱肉强食”原则支配。安南说,危险不仅源于恐怖主义,而且源于反恐战争的方式。 国际恐怖主义和反恐战争均有推翻行为准则和人权标准的潜在可能,而且还会扩大文化、宗 教和种族隔阂。 一个国家的主权,是国家最高利益的体现。国家主权的概念是西方国家率先提出,并经 过几百年的沿革而且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国家主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绝对权威性, 具有绝对排他性,是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插手的。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种族、宗教信 仰和语言,都是一律平等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原则是不干涉内政原则。主权原则是国际 关系的核心、基石和灵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由主权原则延伸而来的。本质上属于一国 国内管辖的事项,他国不得以任何借口、通过任何国际组织加以干涉,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 本原则之一,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一。对这个原则,不仅《联合国宪章》作了明确规定, 而且 1981 年 12 月 9 日第 36 届联合国大会还通过了一个专门的 《不容干涉和干预别国内政宣 言》 ,这个原则也是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公认的。 《联合国宪章》明文规定:联合 国原则上不得干预属于各国内部的事务。1970 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中明确确认了国家主 权的平等原则;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原则;主权属于一个国家内部管辖事务。主权原则已形成 国际关系公认的准则,应该得到普遍的承认。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信息化战争超越国际法现代国际法中有三个原则需要很好地把握:一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这项原 则赋予国家以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力,确认国家主权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际上是 独立的。否定国家主权就是否定国家本身,因此也就否定国际法的存在。强调领土主权是国 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国家的交往权、自卫权、外交权和管辖权等,一国如果 侵犯了任何一项主权权力,都是侵犯他国主权的不法行为;二是互不侵犯原则。互不侵犯原 则是指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非法使用威胁或使用武力,构成违反 国际法及《联合国宪章》的行为,永远不应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各国均有义务避免使 用威胁或武力,以侵犯他国现有的国际边界。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攻击另一个国家的陆、海、 空军,商船或民航飞机,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侵入或攻击另一国的领土等,无论是否经过宣 战都构成侵略行为;三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际争端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法律性争 端和政治性争端。法律性质的争端多通过仲裁和司法方式解决,政治性争端多通过外交方式 解决。 法律原则是军事大国在遂行重大军事行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法则,主要是指要 得到国内法和国际法的支持,这包括成文法和国际惯例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成文法方面,总 统不能超越国会擅自发布战争令,一国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也无权超越 《联合国宪章》擅自对另一个主权国家动用武力。国际惯例主要是对一国行使武力行动过程 中的道德准则和破坏人类文明的行为进行约束。 美国要想发动一场战争, 必须做到出师有名。 出师有名可从三个方面争取: 一个方面是争取安理会授权, 这种授权可以是安理会正式决议, 也可以是常任理事国之间的默契;另一个方面是国会授权,因为总统关于宣战的权力是 受限制的,动用国家财政和动员预备役军队的权力等也在国会控制之中;三是证据确凿,属 正当防卫性质或属于依法动武性质。 1991 年海湾战争是《联合国宪章》集体自卫条款的典型应用,因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在 先。2001 年的阿富汗战争属正当防卫性质,因为“9?11 事件”在前,美国属于受害者,恐 怖袭击是主动进攻一方,美国有权依据国际法甚至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款进行集体 自卫。1998 年 12 月美、英发动的“沙漠之狐”空袭行动,是在伊拉克没有明确违反联合国 决议,也没有从根本上违反国际法准则的情况下,美国和英国绕过安理会和正常法律程序, 仅仅以特委会报告为借口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空袭行动,因而构成了对安理会权威的挑战 和蔑视,是一种显见的侵略行为和违法行动。这种以强凌弱、国际警察式的军事冒险行动从 此成为一个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生刮擦双方都开走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