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手道珍的是wwW973se因为让封了还是973secOm其他问题?

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本草纲目》版本流传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本草纲目》版本流传研究 姓名:李载荣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中医医史文献 指导教师:钱超尘;张其成
《率毕纲目》版本流传研究中文摘要《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医学科学家李时珍的传世之作,是中国古代著作中论 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它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都曾产生过 巨大影响。 从的第一个版本金陵本开始,以后陆续又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至今已超过 100个。这些版本可以依据图版的不同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版本系统:江西本系统、 杭州本系统和合肥本系统。研究《本草纲目》不同版本的意义在于:理清源流, 取得善本,最终达到存学术之真的目的。 除此之外,Ⅸ本革纲目》还广传于中国以外的国家,不管是近在咫尺的朝鲜半 岛与日本列岛,还是远隔千山的欧、美大陆,都对这部煌煌巨著进行过极其广泛 的研究。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称赞李时珍 为“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并将《本草纲目》推崇为“明代最伟大的科学 成就”。 最后,让我以一首小诗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东壁声名闻天下, 纲目版本逾百家。 一源三歧图版划, 本草大作传欧亚。主题词:《本草纲目》版本研究李时珍 墨兰塑蔓――――――――――――――――――王Study of Edition&di ssemi natiOnOnPen―tsj anKan―muAbSt ract Li―shizhen(李时珍)wa s (明代)of ancientagreat doctot and sci enti isstin Ming―dyna sty work namedchina.Hefamoussfor hashissplendidover凫矗一ts,an肪n-mu(《本草纲目》).Thiin chinaworkpri nted the fir st100 edi tionsunt¨now.Theseofeditonsisall fromwasediton,Jin―ling threesyedition(金陵版).Allof edition;Jiang―xithese editionsdistingui shedstemsedition(江西版)、Hang-zhou edittiOff(杭州版)&He―feionedition(合肥版)ba sedwork who】e hadeverthe drawing aboutchineseherbs(图版).Thiit influencesSspreadthe Asia―Europecontiflent,eventheworldnow.subject:Pen―tsStudy7angan-mu(CompendumofMateraMedca)ofEditionLi―shj zhen 《本草纲日》版率流传研究《本草纲目》版本流传研究一、概说李时珍,字东璧,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科学 家。他的著作Ⅸ本草纲目》问世后,中国古代本草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书共52卷,分16部60类,载药1892种,附方11096个,附图1110幅,真可 谓集中国古代本革学之大成,对后世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草纲目》至今已刊行了上百个版本,就已知各个版本的版本系统加以考 查,可以使研究者对该书版本源流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最终确定一个符合或接 近原貌的善本,以存学术之真,并对正确使用其他各种版本有所裨益。 根据各方面材料的综合研究,我认为除祖本金陵本外,可将后世已知的《本 草纲目》各版本系统大致区分为三个:江西本、杭州本及合肥本。我把这种情况 比作中医学经络理论中的冲任督“一源三歧”。而划分三个版本系统的标准,主要 来自于其图版的变化。下面进行具体介绍和论述: 东壁声名闻天下二、东璧声名闻天下(一)时珍其人《明史-方伎传》卷二百九十九云:“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 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 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 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 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呆,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阗书八百余家,稿三易 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 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 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 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公元1 6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滋生,科学技术进 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已成为必然。这一趋势,在明万历以后表现得更加突出。时势 催发展,时势促进步,叱咤风云的精英,必然要在人杰地灵的神州沃土中产生; 绚丽夺日的成果,必然会在深藏着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大地上涌现。作为与社会 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势必会在这展现人类光华的大舞台 上表现出其固有的敏感性,伸展其东方巨人的翅膀,产生出超越时代的飞跃。 公元1 51 8年(明正德十三年),在西距武汉重镇300余里的浩瀚长江之滨, 在南有凤凰、北有麒麟的群山怀抱之中,在苍松道劲、修竹茂密的湖北蕲州一个 秀丽的湖边村庄瓦硝坝村内,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一位伟大的医学科学家李 时珍诞生了“1。从此他的名字与中国的医学发展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有考证说,他的祖父就是当地一位颇具影响的儒 医。他的父亲李言闻(月池)曾担任太医院吏目,有很高的才华和医学成就。李 时珍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严格的教育,虽然体弱多病,但凭着他的聪敏好学, 还是取得了对经史学习的出色成绩,14岁上便考取了秀才。在幼年的学习生活中, 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把所读经史子集等书籍中与医学有关的内容 摘录出来,在读书中已注意到了医学与多学科的关系,写下了几百万字的读书笔 记。这一点,在他的自叙中有记:“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 稍有得处,辄著数言”。他的仕途不顺,几年间曾3次赴武昌参加乡试而未果。这 或许是由于他读书分心造成的后果,也可能是他坚定信念成为医生的前因。 李时珍的博学精神贯穿于他人生的全部,这是尤其值得称道的。他勤于读书, 广于读书,精于读书,善于读书,《白茅堂集》中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 博学无所弗窥”。《蕲州志》中也说:他“刻意读书,十年不出户阙,上自经典, 《本草卦9目》版奉流传研菟下及子史百家,罔不该洽”。”1可以看出,李时珍对读书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一生所读之书超过8 00种,其中包括《黄帝内经》、Ⅸ难经》、《甲乙经》、《伤寒 杂病论》等古代医籍277家,《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等历代本 草84家,《说文解字》、K名苑》、((易经注疏》等社会学名著5 91家。他还虚心向 智者求教,“师日岩公”,在其父亲的知己好友顾日岩的指导下学习理学、诗词等 知识。对于把握中医理论最基本的著作《黄帝内经》,李时珍既坚信不移,又灵活 应用,把g内经》有关阴阳、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的原理融会、 引申到自己的学术思想中去。他认为,研究医学科学,“当以《素问》为准”,不 可“殊背《素问》逆顺之理”。“不分脏腑经络”,就无所谓医生的称号。要“约取 《内经》之粹言”,“顺时气而养天和”,“神而明之,机而行之,变通权宜,又不 可泥一也”。对于张仲景创立的辨证施治大纲,李时珍既竭力效法,又多有发挥, 真正汲取了《伤寒论》的精髓,发展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他说,张仲景的 一些方剂“诚千古之神方”,发“千古未发之秘旨”。他赞扬张仲景的麻黄汤,“虽 太阳解表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他收录了《伤寒论》的方剂60余首,对其 中的一些方还进行了加减化裁。对于医界流行的金元四大家之治,李时珍既稳妥 地继承研究,又积极地开拓发展。他崇尚河问学派“六气皆从火化”、易水学派重 视脾肾命门的学说,盛赞前者的许多观点属“上古所未言”,后者的许多思想能“深 阐轩歧秘奥”。李东垣随经用药之妙、张子和汗吐下三法,在他的论述和应用中都 被列为重点。他用这些学说的原理,分析药物的功用,制定临床使用的法度,并 结合自己的认识把他们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虚心使人进步,李时珍学习众家 之长、摒弃门户之见的精神,除了反映出其完美的人格和谦逊的态度之外,也是 他的《本草纲目》能够高人一筹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了解李时珍的博学,不妨打开他的著作一读。在他的所有著述中,章头句 尾都显露着超人的才华。他的知识面非常广阔,文、史、哲、医无所不及。扎实 的文字学功夫是其长于著述的基本条件,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以找到根据文字 的形、音、义原理来阐释药物本义的实例;他的训诂学功底也很深厚,内容深奥 的《说文》、《字说》等都是他得心应手的说理工具;他注重群众文化和民俗学的 研究,许多在民间流行的丰富的医药知识的精华都被他收入到著作之中;他还善 于借用民间文学的力量,让民谚、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等形式在自己的著作 中生辉;他有丰富的史学修养,能运用相关知识把历史上由于避讳等原因造成的 对药物的误解说个明白、道个透彻,然后准确地纠正过来;他熟练掌握了文学的各种笔法,把引用、比喻、推理、拟人化等修辞手段应用得合理得体。难怪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中称赞他“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呆。如 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 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对祖国医学理论的发展、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草纲目》是他的扛鼎之作,为此他不畏艰辛奋斗了30年。在这部书中,他发自身智慧之灵气,集历代本草之大成,医药之外,把植物、动物、矿物、冶金, 《纲目》版本逾雨家地质、化学、物候、天文、地理、农桑等学科的知识尽融其中,写出了一部多彩 的本草。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称赞他的这部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真是 恰切不过的评价。他还整理、编辑、撰写了包括《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三 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Ⅸ天傀论》、《脉学四言举要便读》、 《李濒湖氏时珍脉诗》、《痘科》等11种著作,对中国医学理论和临床的贡献功不 可没。尽管这些著作已大量佚失,目前存世的虽仅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 考》两种,但已成为我辈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和医学宝藏。 李时珍的著述,说的是医道,写的是科学,但也同时用笔录扫描了自己的一生。 透过他的著作,我们看到了这位集药学、医学、文学、博物学为一身的大家的风 采。在古代,要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医药学家,除必须具有高深的理论造诣之外, 首先必须是一位富有临床经验的医生。李时珍起家于医,他一生用精深的医术造 福于乡里。从他留下的医案中可知,他为百姓和官员们治病的案例是难以数计的, 且治愈率极高,不少还是绝症。“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Ⅸ蕲州志》);治愈 楚王之子的顽疾,不受重金酬谢等等,表现出他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医德。 他坚持科学观点,反对神仙方术等迷信思想,处处以唯物观的犀利目光洞察 周围、判断是非。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方士荒诞之谈,不足信矣”。什么“养 白鸡能避邪”、“服麻勃能先知”、“食雉肉成遁尸”、水银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 都是“不经谬论”,纯属无稽之谈。他还说,桂树是我国南方的物种,月亮上根本 没有桂树,“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耳”!他坚决反对借孝道为名,用人的股肉去 治疗赢瘵,疾呼:“父母虽病笃,岂肯欲子孙残伤其肢体,而自食其骨肉乎?此愚 民之见也!” 他提倡有病要找良医医治,而医生必须要有真本事,要向患者高度负责。他 26岁时就受聘为楚王府的奉祠正,掌管良医所,不久又被推荐到太医院里任职, 接触更高层的病人。乡下、城里,他都把自己置于医生、学者的行列;平民、官 吏,他都怀揣着济世救人的志向。正是这样,他的视野才能得以不断开阔,经验 得以不断积累,知识得以不断更新,心血和实践一步步打造出了他不朽的辉煌。 《本草纲目》中收录的Ii 096首附方,是李时珍业精于医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这些处方,有的是李氏对古人经验的应用,有的是李氏自己的创造。所治疗疾病 几乎囊括了内、外、妇、儿、五官、骨伤各科,包含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等 众多领域,甚至连养生、保健、食疗、运动疗法,精神疗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也 都有涉及。其范围之广、认识之深,是一般医者所不能为的。 创新是李时珍对中国医学的重大贡献。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他提出的脑主 思维的学说、命门与三焦的体用学说以及奇经八脉的理论,都独有创见,对后人 正确认知大脑功能、研究命门与三焦的关系、确定部分经络的循行路线等不无启 发。在脉学方面,他创造了以歌诀形式反映脉象的普及方法,阐述了2 7种常见脉 的主病、类病及其相互关系,与临床联系非常紧密,成为历代医者遵循的法则, 历久不衰。 在临床方面,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提出的辨证观、体质观、因果观、饮食 《率单荆目》版奉流传1i:ff究观和强调的扶正法、健脾法等,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他留下的许多经验方,大 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医疗技术方面,他也是位有心人,他创造的蒸气消毒 法、冰块降温法、乌贼棒刮除砂眼法、草茎结扎疣目法和妇科会阴切开术、导尿 术等,不仅在当时条件下是实用的和先进的,其原理就是如今看来也不落后,甚 至对后世的同类创造起到了启蒙导向的作用。 在科学实验方面,他虽然呆取的是朴素的方法,运用的是朴素的手段,但毕 竟开启了实验药理学和分祈化学的大门。为了验证苏叶活血化瘀的作用,他以“生 猪血试之”;为了证实罗勒子“染惹眵泪浮膜”的药用效果,他用清水泡之。他进 行的这类实验很多,与现代的“试管内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妙。进行机体内的实 验,李时珍开展得更多,其中有人体的,也有动物的,比如曼陀罗的兴奋作用、 生姜的辛热性、越瓜烂眼的副作用等,他都进行过认真的观察。开展中药化学研 究更是他的杰作,他发明的化学提取装置和提取方法,他运用科学方法获得结晶 物的过程和技术,都显示了我国古代分析化学的雏形,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非 常了不起的举动。 李时珍用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伟大的业绩,无愧于医中之贤、药中之祖的称谓, 是深受国内外人民爱戴的、名副其实的医学科学家。他开创的对人类健康有益的 事业,已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二)《纲目》其书作为一名有作为的医家,立言是其成功的标志之一。李时珍自幼立志从医,勤 奋攻读,思维敏捷,认识超凡。他发现“Ⅸ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朱, 下追国朝,注解群书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胜举”,于是要决心“考古 证今,奋发编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他“搜罗百氏,访呆四方,始 于嘉靖壬子(公元1 5 52年)”。三十而立,从1 546年李时珍立志要编纂这部大型 本草专著起,又经过了5年的准备,在他35岁那年,这项巨大的工程终于得以实 施了。 著述的前提是立论,没有明确的思想是难以写出有分量的好书的。李时珍著述 的思想非常明确,那就是纠正古代本草的谬误,修改古代本草中不合时宜的内容, 矜充新发现和新研究的成果。历史上,像这类大型书籍的编纂都是由政府出面组 织的,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工作条件的保证。李时珍要靠单枪匹马去完 成这项工作,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准备工作必须要作得充分。 首先是思想上的准备,对于被历代尊为圣典的、“关系颇重,注解群氏”的Ⅸ本 草》要动手术,没有顶风冒险的精神是根本无法开局的。李氏虽不是对古代本草 改正的第一人,但就其改动范围之大,内容之多这一角度来说,他的举动肯定是 前无古人的。不难想象,他的思想压力和经历的恩想斗争是十分复杂的,没有大 无畏的反叛、创新、牺牲精神是断然会退缩的。 《纲目》版本逾百家9其次是素材上的准备,这是李时珍早已下了功夫的,或者说是胸有成竹的。因 为这是他立论的先决条件,是启动自己计划的前提。30岁之前,他已遍读了中医 各家学说数百种、历代本草上百种和其它相关的著作几百种,摘录了大量的读书 笔记。对于他来说,问题的关键不是无处下笔,而是如何为这些问题去找答案了。 其三是实践上的准备,这既是最要紧,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要纠正、修改、 补充的所有内容,都需要有针对性、说服力和符台科学观点的证据,不亲自尝梨 子是难以把问题说清楚的。他确定了走访社会、采集植物标本,观察药物生长环境、季节和有效成分的关系等一系列实施方案,而这些都是需要自己身体力行的。他历时5年的准备工作,可以说主要是花在这一步上的。 他一方面亲自种植、炮制部分药物和亲身进行一些药物的毒性实验,一方面不 顾体弱多病之躯、疲劳饥饿之苦,餐风露宿,沐雨卧雪,走平原,翻深山,闯峡 谷,涉江河,足迹踏遍了湖北、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遍 访农夫、樵哥、猎户、渔人、赶车的、开矿的、捕蛇者、养殖者,通过亲自采药 和走访,获得了大量的包括与药物有关的实物和民间流传的经方、验方等,完成 了要写作Ⅸ本草纲目》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 公元1 5 52年,李时珍这位集文、史、哲、医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医林巨匠开 始了对《本草纲目》的写作。这一写,就是2 7年。“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 岁历三十稔”,“功始成就”。按照他事先制定好的写作体例和写作要求,每味药下 均排出1 0个项目,包括正名、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制、气味、主治、发 明、附方等,重点是医药结合及应用的论述。特别是发明部分,除搜罗历代验方、 验案和医论之外,还突出了李氏自己的经验和发挥。对古代本草中已论述的内容, 他都一一进行仔细甄别,“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兼收并蓄,却不轻 率否定,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反复考证后,才将正确的结论写入书中,完 成了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的崭新创造。 为了弄清一个小问题,一味药的性味、功能,他彻夜不眠,有时甚至不惜花几 天功夫、查几十种书籍,直到取得满意的答案为止。其追求之真切、治学之严谨、 态度之虔诚、文风之纯正可见一斑,真可谓点点滴滴涂肝脑,字字行行淌心血了。1578年,《本草纲目》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药学巨著终于画上句号,李时珍当时已过花甲之年。为慎重起见,他又对书稿进行了3次认真的修改,最后才予 定稿,他在该书序例中说的“稿凡三易”,指的就是这回事。《本草纲目》全书“分 为五十二卷,列为一十六部,部各分类,类凡六十,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共收 入药物1 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方11 096首,插图11 09幅。 襁袍中的生命是最想早见天日的,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早使《本革纲目》与 世人见面,是李时珍此时最强烈的愿望。定稿之后,他就一刻不停地投入到了联 系出版的事宜中,开始了新的奔波。他首先到离蕲州距离比较近的黄州、武昌, 企图通过官府或出版商支持的途径去尝试出版,结果都因经费问题遭到了拒绝。 无奈之中,只得舍近求远,决定到南京去寻找出版的路子。 当时南京是全国最大的刻印中心,世德堂、富春堂、文林阁、继惠斋等官办、 《本孥纠目》版奉流传铆f究民营的出版机构林立街头,具有相当高的印刷水平,《上宁乡主志》中有“金陵为 图书之府”的说法。15 79年(明万历七年),李时珍怀揣着《本草纲目》顺江而下,直赴南京。他的心境像波涛汹涌的长江水一样翻滚,听江水泛起的涛涛浪声, 李时珍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书已经摆上了案头,他坚信希望就在前面。 但事实往往与人的主观愿望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现实有时甚至是残酷的。当时 南京书商们最感兴趣的是小说、戏曲、丛书类等最有读者群的图书,而对像《本 草纲目》这类读者数目有限的医书的态度是异常冷漠的。在南京周折一年而毫无 结果的李时珍,苦恼之中想到了当时在文坛极负盛名的“后七子”领袖王世贞, 如果能得到他的赞许,再出面撰写一篇序言,无疑会给书的出版带来生机。1 580 年9月,李时珍自南京顺江而下,来到江苏太仓的直塘,拜会了王世贞,向王表 示了“愿乞一言,以托不朽”的意思,王世贞因迷恋修仙之道,未答应他的请求。 其后,李时珍一边在南京行医,一边继续为《本草纲目》出版的事周旋,他的 医道开始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草纲目》在一些书商的传看过程中也有了 一定的名声。1 590年,7 3岁的李时珍托着老病之躯再一次南下拜会了王世贞,“从 不对人妄赞一辞”的王世贞不仅留李时珍为客,而且欣然命笔,写下了评价极高 的序言,称《本草纲目》“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实性理之 精微,格物之通典”。 在上述背景下,金陵书商胡承龙决定出版这部书,一项将为人类历史上留下浓 重一笔的壮举悄悄在古都金陵启动了!笔笔画画刻珍迹,紧张紧张又四年,1 59 3 年(明万历21年),这部历史性的医学巨著终于雕刻完成!经历了千般辛苦万般 磨难的李时珍,尝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含笑离开了人世。 他留下的是一生的心血、希冀、成果,带走的是无穷的遗憾和人们对他永远的怀 念。1 5 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面世,世称“金陵版”。当年11月,其子 李建元带着这部巨著和父亲生前留下的遗表进见神宗皇帝,神宗亲批了“书留览, 礼部知道,钦此”的圣旨,《本草纲目》的流传已是水到渠成。 首次出版的金陵本究竟印了多少册,无从考证,但目前存世的数目至少有7 部却是肯定的:中国2部(现分别存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日 本3部、德国1部、美国1部(此部为日本学者森立之的批校本,尤为珍贵。原 存北京图书馆,抗战时期被移往美国,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1盛世修典,繁荣 出书,在1993年纪念李时珍逝世400周年之际,收藏于上海的金陵本《本草纲目》被影印出版,使这部原始之著又一次赢得了与更广大的读者群见面的机会。 金陵本问世不久,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l 601年,江西巡抚夏良心 发现“《本草纲目》一书,大有裨于生人,非特多识资也”,但“初刻本未工,行 之不广”。于是,他决定重刻出版。1 60 3年,是书面世,无论刻工还是插图,都 较金陵本有很大的进步,确实“较前倍觉爽目”。这第二个版本,就是对后世影响 较大的“江西本”。 接着,又不断有新版出现,代表性较强的如1640年杭州钱蔚起本(简称“钱 本”或“杭州本”)、1 885年合肥张绍棠本(简称“张本”或“合肥本”、“味古斋 《纲目》版本逾百家本”)。到2 002年止,各种版本已超过百种,大致每隔5―6年就有一种新版本出 现。此外,后世又有许多《本草纲目》的简编本、改编本及补编本问世,著名的 如张三锡的《本革选》(又名《本草发明切要》)、倪朱谟的《本草汇言》、郭佩兰 的《本草汇》、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汪昂的《本草备要》、张璐的《本经逢 原》等,据粗略统计约28 0多家。一本医学著作能以如此之快的频率重印、如此 之多的版本出现,这一现象告诉人们的正是《本草纲目》的广泛影响和重大价值。 从总体看,《本草纲目》的后来版本基本是以江西、杭州、合肥三个版本为母 系统的,或者说是由这三个版本派生出来的:明代的版本大都是以江西本为底本, 清代的版本大都以杭州本为底本,清代后期的版本大都以合肥本为底本的。需要 指出的是,作为母系统的这三个版本,虽然各有所长,但除江西本与金陵本比较 接近外,其它两个版本都与原著有较大的差异,它们三者毕竟都不是Ⅸ本草纲目》 的初刻本。作为《本草纲目》最原始刻本的金陵本,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圆 满处,却最能体现李时珍的原意。因此,对于《本草纲目》的研究和校释工作原 则的的确定,都不应脱离金陵本的基础。 《本草纲目》问世之后,也迅速在国外传播开来,并且成为我国有史以来被译 成外文最多的医学著作之一。1606年,它首传日本,400年问,传入曰本的各种 版本达数十种。178 3年和1929年,日本先后出版了影响最大的《本草纲目图说》 和《类注国译本本草纲目》两部大部头豪华本。另外,他们还陆续出版了许多简 编本和改编本,使《本草纲目》成为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本草著作。朝鲜对《本草 纲目》的研究也较早,1 613年已出版了该书的简编本,以后又陆续有多种版本传 世。1 659年,波兰人h弥格首先把Ⅸ本草纲目》译成了拉丁文,开创了欧洲人研 究该书的先河。后来它又陆续被译成了法文、德文、英文等众多版本,其中英文 本最多。1882年,俄国驻北京使馆医师布米希德详细研究了g本草纲目》,并把 其中的植物药358种全部收入他的著作《中国植物》,对该书在俄国的传播起了积 极作用。可以看出,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深深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和爱戴,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它已远远经超越了国界和医学的范围,成为全人类注 目的财富。 《本草纲目》的不朽,关键在于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本草。它促进了本草学的 蓬勃发展,促进了医与药的有机结合。公正地说,它是以中药作为依托的,包括 中医基础理论、药物、方剂、临床应用等众多学科的综合。它的理、药、方、治, 几乎涉及到了中医学的所有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当然,贡献 最大的是它的药学成就,这一点无可置疑。它集历代本草之大成,体现出本草知 识的全面性;它准确的归纳总结,体现出药性理论的系统性;它细腻的分析表述, 体现出本草内容的科学性;它清淅的纲目结构,体现出本草文献的逻辑性;它丰 富多彩的笔法,体现出本草学说的广博性;它创造的自然分类法,体现出药物分 类的先进性等,而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时珍创造的科学 分类法,它与传统的按上、中、下三品对中药进行分类的方法相比是质的飞跃, 与如今的自然分类法基本接近,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植物的自然类群,使人类对 《奉々纲目》版率流传研究植物分类研究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的出现,比1 7 35年林奈提出的自然系 统的理论早1 00多年,并且其内容比后者还丰富得多,无怪乎许多学者把它称为 “古代最完美的分类法”。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伟大贡献,很难有人能进行全面、完整的表述。著名 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的评价,恐怕算是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了。他说: “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里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 到的最高水平”。他又说:“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本 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一一《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的著作仍然是研究ee 国文化中的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1 《纲目》版奉逾丌家三、《纲目》版本逾百家(一)祖本研究1596年于南京面世的《本草纲目》,世称“金陵版”,是后世各种((本草纲目》版本的祖本。通过多个近现代研究者的考察证实:金陵本((本草纲目》既有历史 价值,又有学术价值。在所有《本草纲目》的版本中,它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 然自江西本出版之后,金陵本逐渐销声匿迹。故明末清初以来的《本草纲目》研 究者很少能接触到金陵本,这对《本草纲目》的研究必然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对此祖本的出版历程及版本特点等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它在整个Ⅸ本草纲目》版 本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历史意义,是非常必要的。1、金陵本出版历程李时珍倾毕生的精力,从35岁即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着手编写《本草纲目》, 至62岁即明万历六年方才脱稿完成,其间长达27年之久,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本草纲目》终于于1 578年编写成功。《本草纲目》定稿后,李时珍为了这部书 的出版,几经周折,他于1 578午到1 579年,在其儿子的扶持下,先到黄州府, 后到武昌、南昌官府,均找不到肯接受刻印的商人,而当时黄州、武昌官府人员 不仅不肯出资付梓,而且就《本草纲目》中反神仙道教的内容,对李时珍进行了 人身攻击和凌辱,并扬言要吊打时珍父子。虽然此时不乏有人有意出资出版,但 要求李时珍更改其中的反神仙道教内容,李时珍断然予以回绝和批驳。 《本草纲目》的出版虽然遇到困难,但是却已被广泛地传抄,不少有识之士通 过各种途径告知李时珍,要求李时珍请文坛巨匠王世贞为之作序,意欲借其声望, 使Ⅸ本草纲目》能够引起朝野的重视,李时珍亦深知,即使再好的书,如果没有 名家的赞许与官府的支持,书商是不敢贸然承担经济与政治风险的,何况刻印这 样一部近200万字的本草?为让书商接受这本书并予付梓,李时珍也希望得到王 世贞的序文。 对于王世贞,李时珍是认识的。在王世贞1573年就任湖北按察使时见过面,王世贞已是"-3时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独主文坛,极负盛名。1 580年,王世贞被 朝庭免职,家居南凉太仓县,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予羽流,莫不奔走门下, 片字褒赏,声价骤起”之盛况,依然不因其免职而衰。于是,李时珍于1 580年秋 季,在南京太仓县弁山园拜会了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 见到王世贞后,李时珍说明求序之意,并力陈《本草纲目》编著的重大现实意 义,表示“愿乞一言,以托不朽”。此时的王世贞正迷恋于道家养生成仙术,对李 4《率革纲日》版本流传研究时珍恳切之言不屑一顾,他特别反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方士进行的批判 和驳斥。李时珍力劝王世贞不要迷信,以免误伤身体或生命,王世贞不仅不听劝 告,反而与李时珍发生争执,送给李时珍一首诗,对李时珍诚恳之略加以嘲讽, 戏诗赠日”1: 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 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 华阳真逸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 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模搏上九天。 李时珍看到无法求得王世贞写序,心情沉重,颇感刻书渺茫,于是在南京开 始悬壶行医。当时南京是五方杂居,文人荟萃之地,又是明代出版业的中心,书 商经营规模颇大,刻本技术精良,李时珍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寻找南京这一全国木 版刻印大都会的书商刻印《本草纲目》。虽然无书商愿意承担这样一部宏篇巨著的 刻印,但其卓越的医名在南京不胫而走,加之李时珍曾在朝廷太医院工作过,不 少官员求治于他,李时珍便充分利用这种机会呼吁刻印Ⅸ本草纲目》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1589年,王世贞再度被朝庭起用,任南京刑部尚书,上任后的王世贞,耳闻朝野内外不时地议论曾求序于他的李时珍“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的高尚 品德,便利用其特殊社会地位弄到了从民间传抄的《本草纲目》部分卷本,细心 研读,并据自己几十年来信奉道教方士成仙术而致身患难言之疾的切身体会,深 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言确乃“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于是托人请李时 珍给自己治病,李时珍为了却向王世贞求序的心愿,再次前往弁山园。1590年2月上甸,李时珍再次来到王世贞的太仓县弁山园,两位老人再次相见,李时珍不仅给王世贞治好了因迷恋道教方士之仙术给身体造成的祸患,而且 感动了王世贞这位文坛巨匠,"-3李时珍再次请他作序时,王世贞欣然应允,并挽 留李时珍在弁山园住几天。就在这短短的几天里,这两位第三次见面的年过花甲 的老人谈得十分投机。一位是文坛巨匠,一位是盖世名医,虽然他们各入奋斗的 事业不同,但是对待科学和真理的态度都是严肃认真的。 王世贞全面看完《本草纲目》后,赞叹不止,称颂李时珍“真北斗以南一人”。 他在序中言,翻开《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官,宝藏 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并称((本草纲目》“博而不繁,详而有要, 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 秘录,臣民之重宝”。王世贞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评语,绝非过誉,经过历 史的验证,恰如其分,受之无愧的。而刚正不阿的王世贞,对人“不妄赞一辞”, 而于李时珍《本草纲目》推崇备至,欣赏有加,信非偶然。 当胡承龙得知王世贞已给《本草纲目》写序并给予极高评价,决定出资印行, 而此时的李时珍已在南京济世救人十个春秋,因生活条件艰苦,健康每况愈下, 交稿后不得不匆忙返回家乡。其长子建中代去南京,几经周折方与胡承龙商谈成 功,《本草纲目》开始付刻,自1 5 9 0年接稿开始到1 59 3年,历时4年才完成全部 《纲H》版奉逾丌家旦刻版,即将印刷时李氏过世。1 5 9 版世称金陵版。6年,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在南京出版此2、金陵版版本特点金陵本,乃由金陵胡承龙刊行,故称“金陵本”或称“胡承龙本”,约刻成于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为《本草纲目》的原刻本。板框高200毫米,宽1 38毫米,每半面1 2行,每行24字。有王世贞Ⅸ本革纲目序》、辑书姓氏、本草纲目 总目、凡例,此后即为各卷内容。附图二卷。上卷题街上为:“阶文林郎蓬溪知县 男李建中辑,府学生男李建元图,州学生孙李树宗校”,下卷则为李建木图,李建 声校。计11 09图,每半面4~6图。其“辑书姓氏”一项(后世各版均不载),较 详细地介绍了金陵本的刊刻人员,原文为: “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蕲州李时珍编辑,云南永昌府通判男李建中, 黄州府儒学生员李建元校正,应天府儒学生员黄申、高第同阅,太医院医士男李 建方,蕲州儒学生员男李建木重订,生员孙李树宗、李树声、李树勋次卷,荆州 府引礼生孙李树本楷书,金陵后学胡承龙梓行。”上述材料可准确说明金陵本是李 时珍阻合家之力刊刻而成。 不足的是,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金陵版刻印质量不高,不少字迹不甚清晰。 夏良心在次刻江西本序中谓“颇讶其字画漫漶者多也”,的确如此。但它毕竟于李 时珍在世时刊刻,在李时珍主持下进行的,多能体现著者本人原意。例如: 卷一“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和“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金陵本每行大多刻 有三种书名,将性质相同或时代接近的书,较有规律地排列,颇有考究。但江西 本改版,每行仅列二种书名,以后各本均同,这一规律即被打乱。 金陵本原有的和正确的内容,被江西等各本遗漏或错改了的不少。例如:卷 四“外伤诸疮”,有“皴裂”一项。金陵本卷四第5 7页文内“皴裂”二字作为小 标题十分明显,但江西本刻者不察,将此二字混入其上“冻疮”项末一味药“豚 脑并涂抹”文内,成为“豚脑并涂抹皴裂”。文义立刻大变。以致使“外伤诸疮” 目录有“皴裂”标题,文内没有“皴裂”独立一项。治皴裂的药变为治冻疮的药, 而“冻疮”项中有的药又治皴裂。按江西翻刻的各本均同,与金陵本大相径庭。 又如卷七伏龙肝条附方中,有治“中风口噤不语,心烦恍惚,手足不随,或 腹中痛满,或时绝而复苏。用伏龙肝末五升,水八升搅,澄清”。此下江西等各本 作“濯之”。究竟濯洗什么部位,濯洗如何能治上述重证?都很有疑问。而金陵本 作“灌之”。与《千金》卷八第五原方●《大观、政和本草》卷五伏龙肝条附方) 作“饮”义合。 卷十砒石条附方,“休息下痢”之后,有“脾疼腰痛”,江西等各本如此。但 “脾疼”与“腰痛”连在一起,殊不可解。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所藏金陵本, “脾疼”之“脾”系经人涂改而成,本字不明。检上海图书馆藏金陵本,原来是” 《奉草纠目》版本流传研究胛疼腰痛”,文义通顺。 卷十四薄荷条附方,治“眼弦赤烂”用“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朱, 每用一钱,沸汤泡洗”。江西等本误作“炮洗”。金陵本作“泡洗”,不误。 卷十七狼毒条附方,治“九种心痛”,用狼毒、吴茱萸,巴豆、干姜、人参、 附子等药,其中附子“炮,去皮,三两”,金陵本作“炮”,江西等各本又作“泡”。 同卷常山、蜀漆条附方,“厥阴肝疟,寒多热少,喘气如死状,或少腹满,小 便如癃”。意为小便不利如“癃”,但江西本臆改为“脓”。按江西本及诸翻刻之本 俱同。而金陵本作“癃”不误。 卷四十六魁蛤条集解中,引弘景日:“形似纺轻”。上海图书馆藏金陵本作“鞋”。 《说文》卷十四上车部:“衽,纺车也……读若狂。”江西各本作“轻”,误。 卷五十一豪猪条集解中[时珍日]文内,江西等各本作“其状似笄及帽刺”。“帽 刺”为何形状,令人费解。检金陵本方知是“猬刺”,“猬”字笔划稍损,但仍较 清楚。 又,卷四十四鲫鱼条附方,在“诸癌肿毒”之后,“浸淫毒疮”之前,金陵本 原有“恶疮似癞十余年者,鲫鱼烧研,和酱清傅之。千金方”一首,计二十字。 江西等各本脱。 还有卷七雌黄条,“【释名】坐,七火切”。刘衡如人卫版点校本中对此产生疑 问,但苦于无金陵本核对,故校记如下:“坐七火切:当是错简”。其子刘山永九 十年代重新校勘,以金陵本作底本,详细核对,发现金陵本作“础,七火切。” 考“硅”宇,《广韵》及《集韵》解作“碎石”,《玉篇?石部》第三五一释为 “好雌黄也”,注音“七火切”,Ⅸ广韵》作“仓果切”,《集韵》作“取果切”,俱 音“脞”(玉篇作“叉瓦切”)。江西本刻者将“硅”误认作“石”和“坐”两小 字,首字作“坐,而“石”字混入下小字注文内,加塞在“阳气”之间,成了“阳 石气未足者为雌,已足者为雄。”江西本以后之各本相同,沿误至今,已有400年。 在刘衡如及刘山永的《本草纲目》新校本中重现了金陵本原貌:“[释名]硅,七 火切。[时珍日]生山之阴,故日雌黄。《土宿本草》云:阳气未足者为雌,已足者 为雄”。文义通顺。 附:摄元堂本,此本未见,见载于王重民《本草经眼录》:“此即金陵胡承龙 原刻原板,盖崇祯年间售与新安程嘉祥摄元堂,故题衔均有剜改。辑书姓氏叶改 为校书姓氏云:‘新安婺源县后学程嘉祥少岐甫较正重刻,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江 西袁州府知府前刑部郎中伯程汝继简阅,山东济南府邹平县儒学教谕叔程升校正, 徽州府儒学廪知程玉同较,欢县门人宋宗殷惟存甫同阅’。附图改题为“新安婺源 县后学程嘉祥集,徽州府儒学廪生程士玉、徽州府欢县门人宋宗殷同校”。卷内有 ‘金氏图书之记’、‘南学溟斋’等印记。有“程国祥序”、“王世贞序”、“程升序”、 “程嘉祥序”。 程嘉祥,字少岐,明代新安婺源(今属江西)人。出身于医学世家,撰有《程 氏家传经验痧麻痘疹秘要妙集》,今存。“7 《纲日》版本逾雨家(二)传承系统1、“三大”版本系统(1)江西本版本特点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由夏良心、张鼎思刊行于江西,故称江西本。版 框高222毫米,宽1 50毫米,每半页9行,行20字。有夏良心“重刻本草纲目序”、 王世贞序、张鼎思“重刊本草纲目叙”,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下书口记有刻 工及字数,附图z-卷。 据夏、张等序可知,鉴于金陵本“初刻未工,行之不广”,由"-3时江西巡抚夏 良心倡议重刻,由张鼎思主持,江西各级地方官员支持,南昌、新建二县尹协助 下重新刊刻《本草纲目》。始刻于万历31年正月,竣于六月。主其事者张鼎思, 江苏吴县人,“字睿甫,万历丁丑(1 517年)进士,选入翰林,改授吏部给事中, 历兵科都给事中,……擢江西按察使。”张鼎思刻成Ⅸ本草纲目》以后,又受李时 珍同乡临川令袁世振的委托,刻成《濒湖脉学》及《奇经八脉考》两种,均附刊 于江西本。 从文字校勘内容来看,江西本虽直接以金陵本为底本,且其书刻成上距李时 珍逝世仅十年,但江西本较金陵本已有增添误脱之外。细论之有三种情况: 一是误刻:以卷44鳞部鱼类一卷为例,其误刻有将“搞”误作“滴”(鲤鱼 条“附方”),“缁”误作“鲻”(鲻鱼条“释名”),“片”误作“斤”(鲫鱼条“附 方”),“行”误作“形”(鲫鱼条“附录”),“水”误作“冰”(金鱼条“附录”), “艇”误作“鲟”(鲟鱼条“集解”)“奉道”误作“后”(筛鱼条集解)“秋”误作 “后”(黄颡鱼条“集解”),“鳜”误作“鲵”(河豚条“释名”),“文”误作“又” (河豚条“集解”),“始”误作“绘”(鱼鲐条“气味”),“日”误作“云”(鱼鲐 条“发明”),“俚”误作“匣”(河豚肝及子条“气味”),共计14字,除少量系义 近、音近而误外,大多数为形近而误,当与所据金陵本的漫漶缺损有关。 二是脱漏:卷1 8白英条“集解”中“斛菜”下漏脱“在水中可蒸食非是此类 有白草作羹饮其疗劳而不用根”2 3字,其原因是这2 3字在金陵本系双行小字注 (金陵本卷l 8第56页第3行左边),江西本书版时漏掉一行。相同情况者有卷18威灵仙条“集解茎如钗股”下亦漏掉“四棱叶如柳叶作层每层六七叶如车轮有六层至七层者”2 3字。(金陵本卷1 8第49而第3行左边)。 三是增添:江西本尚另增有张实之关于个别字纠缪的按语。 江西本药图基本同金陵本,仅将原题款改作“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蕲 州李时珍编辑”。 江西本为官刻本,其版刻纸墨均优于金陵本。“于是江西刻之,而海内传之, 且名之为江西本草而特贵重之”,可见江西本在明清之际有较大的影响。《本草纲 《率单纲目》版本流传研究目》的早期刊本如石渠阁本、湖北本、立达堂本、张朝磷本等,多以江西本为底 本。1 981年刘衡如先生所做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四册点校本,也以江西本为蓝本, 直到第四册才使用金陵本复校。此刊本在国内外影响极大,重印达2 0次之多。后 其子刘山永先生继承父志,以金陵本为底本,在人卫本的基础上悉心校勘,出版 了目前而言最佳的《本草纲目》版本一一华夏版新校释本。(2)杭州本版本特点1640年(崇祯1 3年)武林钱蔚起六有堂刊行,故又可称为六有堂本。扉页 题作:“重订本草纲目,翻刻千里必究,武林钱衙藏板”。版框高21 5毫米,宽140毫米,每半页9行,每行20字。序列为王世贞序、夏良心序、张鼎恩叙,钱蔚起 “重刻本草纲目小引”、李建元进疏。卷1“序列上”题款为:“蕲阳李时珍东璧 父编辑,武林钱蔚起镜石父较订。”药图三卷。 据钱氏小引称:“兹刻重加雠校,务极穷研,纠舛订讹,波画毋容粗略,拾遗 补阙,疑似必考源流。兼之图绘尽神,雕缕入巧,鼯勘易多人之手,庀鸠经八月 而成,板楮方新,流传斯广,濒湖半生苦心,更籍是编不朽……”。末署“崇祯庚 辰仲春之朔,古临钱蔚起镜石父书于六有堂。” 武林钱衙本系以江西本为底本翻刻,文字内容一同于江西本,因之亦沿袭了 江西本在文字内容方面的添改误脱。另外,由于武林钱衙本自称系重订本,但该 版在重订时并未能以金陵本参校,因而也造成了一些新的错谬。如卷35厚朴条“集 解”中“时珍目朴树白肉紫,叶如槲叶……”,“槲叶”二字处,金陵本原空缺, 江西本亦无,至武林钱衙本始添作“槲叶”。又如卷45水龟条肉甲“附方”内“肿 毒初起,败龟板一枚,烧研,酒服四钱,《小品》”一句,金陵本、江西本、《小品》 俱作“小山”。查《小品方》为魏晋南北朝医书,佚于宋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所引《小品方》,俱出于《外台秘要》、Ⅸ证类本草》诸书。然现存《小品方》佚文, 无此条,可知此条非出自《小品方》。又Ⅸ本草纲目》卷2 8丝瓜条叶之“附方” 内引有Ⅸ小山怪证方》,则知武林钱衙本改“小山”作“小品”实为误解。另外, 将部分条目的“附录”移至各条“集解”之后,则是武林钱衙本在体例上的小改 动。 武林钱衙本有药图三卷,各卷均无卷款。其第一图金石部“金山”图上刻有 “武林陆掂写”字样,第二图“金山”图上,有“武林项南洲刊”字样,可知此 本药图为陆酷绘,项南洲所刻。项南洲为明末江南名刻工,其所刻Ⅸ怀远堂批点 燕子笺》至今仍为刻板佳品。以刻工质量而言,武林钱衙本确稍优于江西诸本。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武林钱衙本对Ⅸ本草纲目》附图作了第一次全面改绘。 其药图卷首小引称:“从来绘图,绚饰为工,未暇析其形似。是以博物君子每多楂 梨桔柚之疑。兹集详考互订,拟肖逼真,虽遐方异物按图可索,奚弟多识其名也 矣。”据学者研究,武林钱衙本对药图的改绘,可分三种情况:①仿金陵本略加润 饰、计2 59幅;②部分失真,增减图中药物数目,枝叶花果及背景,计766幅; ③严重失真,抽换药图致使品种改变成无法推考药物基原84幅。因之在查阅武林 !型!!坚手逾酉家――钱衙本系统的《本草纲目》时应注意药图的鉴定。 之于杭州本及太和堂本。旦太和堂本为杭州本的复印本,后世本立堂、书业堂、文会益及四库本等皆本(3)合肥本版本特点1885年(光绪11年)刊于南京,扉页正面篆字题为:“本草纲目”,反面题为:“光绪乙酉夏合肥张氏味古斋重校刊德清俞樾署检”。序次为张绍棠”重订本 草纲目序“张朝磷序、黎元宽序、熊文举序、李元鼎思叙、王世贞序、李建元进 疏。附刊有《濒湖脉学》、Ⅸ奇经八脉考》、《本草万方针线》及清代赵学敏《本草 纲目拾遗》。 味古斋本由张绍棠主持刊行,张席珍、张士瑜、张士珩“校理讹误,监督剞 劂”,医士王竞堂与钟受白“商榷方剂,区别品汇”,范静存经纪其事,其它参与 人员有田撰异、曹睛峰、熊仲山、翁铁梅、党幼云、张贯之、程达三、陈振远、 许功甫、朱藻臣。张绍棠自1 867年(同治六年)以后即“侨居金陵,惟以养亲课 子为事,旁及方伎,广刊医书……”。张氏味古斋刊行的医书除李时珍《本草纲目》 外,尚有徐灵胎《慎疾刍言》,林药樵《痧症要法》,增补刊行鲍相墩《重梓验方 新编》,合订张氏、吴氏《咽喉秘集》等。 味古斋本系重订本,从文字内容来看,味古斋本与金陵本已有较大的距离。 有人曾“以它(按:指明味古斋本)和李时珍生前开刻的金陵第一版校对后,发 现二书不同之处有16 00多条”。这其中有少数是味古斋本沿袭了江西本,武林钱 衙本的增改脱误,这里不再细说,但绝大多数(占1300来条)是由于张绍棠等人 的修订而致使与金陵本相异的,这里就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了。 张绍棠自称,味古斋本曾将《本草纲目》“集解之舛误者,依据古书检核善本” 而加以订正。有人也指出:“此本所作的修订,主要是以书中原文为根据,大多以 彼此参证的方法来修正其中的错简和脱误”。因此,味古斋本主要是参证古书及串 通文意来校订《本草纲目》酌。应当承认,味古斋本所作的有些校改是正确的, 个别字句如“马蹄”(卷8金条“集解”)、“指头”(卷1 0水中白石条“集解”)、 “神仙”(卷9石髓条“集解”)等,均修正了自江西本、武林钱衙本以来沿袭已 久的讹误,在无金陵本对校的情况下,作出这些与金陵本原本相符的校改,当是 难能可贵的。当然,也很有些字句,江西本、武林钱衙本均本确,而味古斋本却 改错了,如卷1 7附子条“附方”中“气虚头痛”一节有“僧继洪澹寮方蝎附丸云 气虚头痛惟此方最合造化之妙”一句,金陵本、江西本、武林钱衙本均同,惟味 古斋本却改作“元气虚头痛”,这一改,既不合句读,也不合医理,显然是改错了。 这种情况还有一些,这里不赘述。 比较成问题的是,味古斋本所作的这一千多条校正,均不是以校文形成出现, 而是直接改动了《本草纲目》的原文,这在体例上讲就很不妥"-3了。特别是味古 斋本的少数条目,还增添有新的材料,如卷1 3主"-3归条“集解”,卷15旋覆花条 根之“主治”,卷18菝荬条“主治”,卷I 8诸藤条,卷23东庙条“释名”,卷28 《奉草纠目》版本流传研究苦瓜条,卷36楮条“楮皮纸”,卷37竹条,淡竹茹“修治”等项,都分别增添有 《滇南本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等后世医书的内容。导致了《本草 纲目》正文的混乱,严重地损害了原作的文献学价值。 古人校书刊书,以不妄改,不妄增,一仍其旧,以俾读者自己审定为基本原 则,故清代校勘名家阮元在《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中曾经指出:“刻书者最 患以臆见改古书,今刻宋版,凡有明知宋版之误宇,亦不使轻改,但加圈于误字 旁而别据校勘记,附载于每卷之下,俾后之学者不疑于古籍之不可据,慎之至也。” 味古斋本药图三卷。由下卷末尾附识可知药图系“旌德王镜堂汝谦,上元朱 藻臣铭华校理,江宁许功甫燮年绘图,同邑范静存锡尧监刊,刊于光绪癸未(1 88 3 年)八月,竣于乙酉(1 88 5年)六月。合肥张士瑜偕弟士珩审定。”味古斋本药 图“都一千一百二十七品,增谷部图七、增草部图十、改正图四百一十二”。可知 味古斋本在武林钱衙本的基础上又作了较大的改动。改动较多者为植物图。张绍 棠在谈及味古斋本药图时曾说:“植物图大半本之是吴君申甫所假《植物图考》, 药之产于茅、蒋者亦采择仿写,余悉宗原本而精抚焉。”黄胜白曾撰文讨论过味古 斋本的药图,举例指出该本将菟丝子、木通、黄药、莽草等植物图改绘错误,并 认为:“张绍棠的换图达数百张,对后人研究((本草纲目》及中药整理造成了很大 的困难”。”1 味古斋本版刻精良,清楚实用,远优于清中叶以来的各种翻刻本,故该本虽 存在不少错误,但影响极大,清季以来各版大多以张绍棠味古斋本为底本翻刻影 印,如鸿宝斋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世界书局影印本及人卫影印本等。2、《纲目》版本汇集为了比较系统地认识李时珍著述Ⅸ本草纲目》的脉络,本文据龙伯坚编著的 《现存本草书录》(1 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1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和从国家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及一些学 者手中检索、搜集到的有关版本资料汇总列日(不含没有出版单位的书目和手抄 本在内)。这些本子,都是以金陵本为祖本翻刻的。 上述版本,基本是目前在国内图书馆可以看到的汉语本。至于众多的外译本, 基于国内藏书数量甚微,一些资料中所反映出的情况又无法核实,故暂不在本文 中单独列目,以待今后条件成熟时补入。 1、明万历十八年庚寅(1 590)金陵胡承龙刻本 2、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 603)夏良心、张鼎思等江西刻本 3、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卵(1 603)梅墅烟萝阁刻本 4、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 6 06)晋江杨道会湖北刻本 5、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o)钱蔚起刻本6、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 655)吴氏太和堂刻本 《判日》版奉逾百家7、清顺治十四年丁酉(1 6 5 7)张朝璜刻本 8、清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张温如刻本 9、清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清畏堂刻本10、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金闯绿荫堂刻本11、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 3)本立堂刻本1 12、清康熙芬子园刻本 3、日本正德四年甲午(1 714)书林含英豫章堂刻本 5、清雍正十三年乙卵(1 7 35)三乐斋刻本14、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 717)刻本116、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三乐斋校刻本 17、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书叶堂刻本1 18、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 784)金阃刻本 9、清道光六年丙戍(1 826)务本堂刻本20、清道光六年丙戌(1826)英德堂刻本 21、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 845)文光堂刻本 22,清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翰苑阁校刻本23、清同治六年T卵(1867)藜照书屋刻本24、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天德堂刻本25、清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芥子园刻本26、清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书业堂刻本 27、清同治十一年壬申(1 872)善成堂刻本28、清光绪元年乙亥(187 5)上海经香阁石印本29、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鸿宝斋石印本 30、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合肥张绍棠味古斋校刻本 31、清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鸿宝斋书局石印本 32、光绪十八年壬辰(189 2)鸿宝斋书局石印本33、光绪十九年癸巳(189 3)鸿宝斋书局石印本34,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 894)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35、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86)刻本 36、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上海经香阁石印本 37、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38、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 906)萃珍书局石印本。 39、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鸿宝斋书局石印本 40、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41、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益元书局刻本 42、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本43、清宣统元年己酉(1 909)上海经香阁石印本44、宣统元年己酉(1 909)鸿宝斋书局石印本 《奉挚荆目》舨奉流传研究45、清春明堂刻本 46、清同文堂书坊刻本 47、清衣德堂刻本 48、清连云阁刻本 49、清天宝楼刻本 50、清学库山房刻本 51、清福文堂刻本 52、清崇云阁刻本 53、清文会益刻本 54、清太和堂刻本 55、清本立堂刻本 56、清务本书局刻本 57、清三让睦记刻本 58、清刘本本衙藏版 59、清大德堂刻本 60、清渔古山房刻本 61、1912年上海章福记石印本62、1 9l2年鸿宝斋书局石印本63、1 916年鸿宝斋书局石印本64、1916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65、1917年鸿宝斋书局石印本66、1 91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67、192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68、1 9 69、1 930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32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3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70、1 9 3 71、19 372、1937年上海世界书局影印本73、1940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74、敦化堂刻本 75、扫叶山房石印本76、l 954年锦章书局石印本77、19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78、1 9 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清光绪十一年合肥张绍棠味古斋刻本影印8年中国书店影印本79、197 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刘衡如点校本 80、1 9 8 81、1 9 82、1 988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出版的吕兰熏编译本 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本影印本 !型!!壑坐堡!鳘83、1 99 84、l 99 85、1墅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为《四部精要》的子部二) 3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本994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冉先德校注本 94年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贵廷点校本86、1 987、1 994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俞炽阳等译注的白话全图本 88、1 995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世增、林毅校注本 89、1 99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夏魁周等校注本 90、1 996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若溪、大车编的全图附方本 91、1 997年沈阳出版社出版的编排本92、1998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由刘衡如、刘山永点校的新校释本 93、199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张守康、张向群校注本94、1 9 95、1 9 9 6、199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钱超尘、董连荣全译本 9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王育杰整理的金陵版排印本999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编排本9 7、1 99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编排本 98、1 99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何清湖主编的编排本(为《中华传世医书》的第三、四册) 99、1999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编排本(为《中华医学名著宝库》的卷七、八)1 100、2001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尚志钧、任何校注的金陵初刻本 01、2001年辽海出版社出版的由李经纬、李振吉主编,张志斌等校注的校注 02、2002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由俞小平、黄志杰校注的江西本太1 《本草利目》版本流传{i;If宄四、一源三歧图版划(一)图版划分出三个版本系统考察和确定Ⅸ本草纲目》版本流传系统的主要根据是: 1、封面或牌记、题款:各版《本草纲目》多在书首内封面(现称为“封二”) 或在卷首记有题款,或在卷尾书末刊有牌记,据此可知该版的刊刻堂号、年代及 校正刊行者。2、序文:各版均冠有序文,翻刻本也多将底本序文,翻刻本也多将底本序文 印出,据此可知该版的修订刻堂号、年代及校正刊行者。 3、文字校勘:通过文字校勘可以检查出各种版本在内容方面的增删脱误,因 而是鉴定各种版本文字内容质量的重要指针。由于一般翻刻本多沿袭底本的误文, 据此也可寻溯出部分版本的底本。 4、药图:《本草纲目》的附图有金陵本、武林钱衙本、张绍棠味古斋本三大 类别,各版多据上述三版翻刻,由此而形成三大系统的药图。 5、附刊医书:《本草纲目》部分版本附刊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 草万方针钱》《本草纲目拾遗》等医书,据此可断定该版的大致时代及所属的版画 本系统。6、框栏行款纸墨:某些残本,可根据其框栏款纸墨等,来断定其完本的刊行 堂号、年代,并进而确定其所属版本系统。依据上述标准,一般将金陵版之后的《本草纲目》不同版本划分为三大系统: 在明末,以金陵本为底本翻刻的是夏良心翻刻的江西本,而钱蔚起杭州本则 又据江西本翻刻而成。 明末清初所刻的各种版本《纲目》,多是根据江西本翻刻的。 清代中叶所刻的各种版本《纲目》,多是根据杭州本翻刻的。 到清末l 8 8 5年合肥本则是据江西版、杭州版进行重订之版本,它问世后,各 家所翻刻的《纲目》,又以此本为底本。夏良心(江西本)、钱蔚起(杭州本)、张绍棠(合肥本)三家成为三种系列本。 兹将三种系列本列表比较如下: -源兰三歧留版划表一《本草纲目》初刊本与三类刊本系统对照表版 盘 佥 陵 本 《本草纲目》 戚书于1 57版行时代主要序跋文字内容(与金药图 陵本比较)附刊医书其他王世贞序个别文字有误 刻、空缺现象。药图2卷, 计11 09金陵本为 后世各版 的祖本8年,王世贞序 写于l 590 年,约刊成于1 59图,每半页4―6囤,绝大部分 为自绘写 实图。3年江 西刊于i603年王世贞序、 李建元进 蔬,张鼎思 序、夏良心 序。(以上 江西本)杨 道会序、董 其昌序《毗 上湖北本) 张朝磷本 五序(张朝 磷、李明 睿、熊文 攀、李元 鼎、黎元 宽)(以上 张朝磷本)1、有少量文字误 封; 2、威灵仙、臼英药图2卷, 计11 09李时珍: 《濒湖脉 学》、驻奇经 八脉考》江西本为 明末清初 各版的底 本。本 系 统图,每半页条备精刻一行:4―6图, 3、杂有个别张实圈版接近 之训诂注文。 金陵本。武 林 本 系 统刊干1 640年王世贞序、 夏良心序. 李建元进 疏,张鼎思1、沿袭江西丰的 增删误脱; 2、此刻本出现误药图3卷, 计111 o李时珍: 盥濒湖脉 学》、氆奇经杭州本及 吴氏太和 堂本为清 中叶各版 的底本。文 会益、张云 中本药图 为墨印加 彩本。图,每半页订误刻;4图,据江八脉考》, 自1 8世纪 中期始加 入蔡烈先 《本草万 方针线》。序、钱蔚起3、体例的小改西本改绘 小引、吴毓 动, 改动图吕序、吴太8oo余幅, 冲序、吴本 泰序、张朝 磷本五序、 有失真. 《本草纲日》版本流传4dD'C 蔡烈先《万 方针线*自 序 合 肥 本 系 统 刊于1 895年 张绍棠序、 i、沿袭钱蓟本的 药图3卷, 计Ii 2 2李时珍:台肥本为张朝磷本谬误; 五序、吴毓2,与金陵本相 昌本三序、 夏良心序、 张鼎思序, 较,不同处1 600 余条,其中大部 分校文混入正《颊湖脉清末以来 学》、g奇经 八脉考》、 蔡烈先《本 草万方针 线》、赵学 敏《本草纲 目拾遗》 各版的底 本。图,每半页 4图,据杭 州本改绘, 部分本之 《植物名 实图考》, 改绘有李建元进文; 疏、蔡烈先 自叙、赵学 3、少数条目增入 后世医书内容。敏《本草纲400余幅。 目拾遗》小 序实际上,划分三个系统的上述标准中最重要的是图版系统的不同。正是由于 两次抽换药图,才形成所谓的三大版本系统。下面具体论述: 1、金陵本附图二卷。上、下卷的每一个部、类(如草部湿草类、毒草类,木 部香木类、乔木类等)开始的前半页,绘有四幅药图,其余基本上每半页绘有6 幅药图(上下两段各3幅),每一部类的后半页,药图数目不定,往往少于6幅, 图之总数为11 09图。原图为李时珍之子李建元绘制,图形虽然比较粗放、简单, 但能起到写生示意的作用。江西本为((本草纲目》的第一次翻刻本,其附图均仿 金陵本,在实质上基本保持了与金陵本的一致性。 2、杭州本附图三卷(上、中、下),每半页绘有药图四幅,但每个部类的后 半页药图往往不足此数。图系陆酤重新绘制,为项南洲所刻,是第一次改图本。 改绘后的药图,其线条较为流畅,版面也较为美观。 3、合肥本附图三卷(上、中、下),每半页绘有药图四幅,但每个部类的后 半页药图亦往往不足此数。图系由江宁许功甫(燮年)绘制而成,并由张绍棠之 子张士瑜及士珩审定。这是第二次改图本,其中有不少图仿自Ⅸ救荒本草》和《植 物名实图考》。另外还有一些产于江苏茅山、蒋山(即钟山)的药物,则根据实物 写生而来。 从上述三种情况看来,金陵本为《本草纲目》的初本,杭州本对金陵本的图 版第一次作了大量的改动,合肥本则是第二次大改动和大换图。在每一次的改图 和换图中,都有不少实质性的改变。 金陵本与江西本的药图基本一致,可认为是同一个版本系统,而杭州本第一 次改动,因而成为第二各版本系统,合肥本第二次改绘,甚至将《植物名实图考》 等后世书籍中的药图充入,成为第三个版本系统。而三者皆来源于祖本金陵本, 一源_三歧幽版划这很象中医经络理论中的冲、任、督三脉,源问而支异,因此我也把它比作“一 源三歧”。三者关系,图示如下: 图一、《本草纲目》刊本系统略表《本草}19Iff》 1593芷 (盘陵本)摄元堂刺改版16404江西本1603拄江西本系统的明束刊本6种杭州本J640年扛西本系统的请初刊本3种杭州奉系统的蒲代刊本 30余种台j|巴本 1885年(注:上述刊本主要指清代以前之刊本,且不包括国外版本,共约60余种。) 由于江西本是翻刻本,在明代那个历史时期不像现代影印复制能够丝毫不差 的保持药图原貌,经过翻刻,总会有一些不同。经比较发现,江西本有它的优点, 因为它改正了金陵本的一些错误;同时也有其缺点,那就是金陵本的某些地方本 来不错反而将其改锚。但这些错误是细微的,不是本质性的,对品种鉴定并无影 响。现通过一些实例对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如下:如牡丹、月季花、百合、茉莉 等,其花在“金陵本”为粗放,而“江西本”则较精致;芍药,“金陵本”绘有总 扶花序,而“江西本”则没有画出花序;橙、柚,“金陵本”明确绘出单身复叶, 而“江西本”在临摹时误绘成单叶;巴旦杏,“金陵本”叶尖,图错误,而“江西 本”叶钝,图正确野苋,“金陵本”图正确,而“江西本”图错误。其他则差异不 大。尽管这两个版本的附图不完全相同,由于同属一个系统,而“金陵本”又太 少,在没有条件查处“金陵本:附图时,查阅“江西本:或人民出版社校点本的 附图,基本上能起至代替查阅“金陵本”的作用。因为江西本与金陵本的图版差 别不大,故下文将以金陵本替代江西本参与三个版本系统图版异同的比较。(二)三个版本系统的图版异同1、图版的变化对所绘药物品种影响的分析: 29《奉早纠日》版本流传耐}究为探究《本草纲目》图版由于两次改绘或换图所带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 里仅就植物药方面(738图)逐图加以比较。”’根据改绘药图的不同程度,分别情 况,统计如下: (1)钱本与张本对金陵本原图仅略加润饰,在品种上仍基本保持与金陵本的 一致性。 ①草部: 1)山草类:人参、赤箭天麻、苍术、巴戟天、淫羊藿、土当归、都管草、延 胡索、石蒜、白茅、地筋菅茅、细辛。 2)芳草类:甘松、廉姜、山姜、白豆蔻、荜茇、兰草、爵床、薄荷、紫苏、 荏。3 4 5菊、野菊、蓍草、茵陈、九牛草、麻黄、连翘、水英。 白附子、萄翦、曼陀罗花、荨麻、格注草、海芋。^ ^ 湿毒蔓 草草草粪类类使君子、番水鳖、通脱木、天寿根、忍冬、紫金藤、百棱藤、独用 藤 6)水草类:斛草。 7)石草类:石长生、石苋。 8)苔类:石蕊草。 9)有名未用:建水草、独脚仙、羊屎柴。 ②木部 1)乔木类:皂荚。 2)灌木类:山茱萸。 3)苞木类:天竹黄、仙人杖。 以上共5 5图,占植物药图(7 38)总数的7.45%。 (2)钱本承袭金陵本,图版基本一致,而张本则全部换图,或作了较大的改 动,但品种仍然未变。 ①荤部 1)山草类:沙参、地榆、丹参、杜衡。 2)芳草类:石香薷、荠芋。 3)湿草类:阴地蕨、牡蒿、刘寄奴、曲节草、小蓟、苦芙、单州漏芦、海州 漏芦、小青、胡芦巴、苍耳、龙常草、女菀、大叶马蓝、海金沙、水杨梅。 4)毒草类:蔺茹、北大戟、南大戟、泽漆、云实、半夏、蚤体、七叶鬼臼、 重叶鬼臼、羊踯躅、芜花、石龙芮、毛莨、牛扁。 5)蔓草类:五味子、蓬蘖、蛇莓、林鳖子、马兜铃、百部、山豆根、山茜草、 防己、钩藤、白花藤、白英、萝蘼、乌蔹母、瓜藤、含春藤、耆婆藤、石合草、 野猪尾。 6)石草类:骨碎补、佛甲草。 7)有名未用:催风使、黄寮郎、田麻、苦芥子、茆质汗、胡堇草。 ②谷部 一源三歧图版划1)麻麦稻类:大麻、小麦、大麦、雀麦、苦荞。 2)稷粟类:梁粟秫、狼尾草、薏苡。 ③菜部 1)荤辛类:白花菜。 2)柔滑类:草石蚕。 ④木部 1)乔木类:檀。 2)灌木类:枸骨。 以上共7 5图,占植物药图总数的10.16%。 (3)钱本首先对金陵本作了较大的改动或全盘改绘,而张本则承袭钱本,但 三种图版的品种仍基本一致。 ①草部 i)山草类:甘草、黄芪、桔梗、长松、黄精、萎蕤、肉苁蓉、锁阳、羌独活、 升麻、苦参、白鲜皮、贝母、山慈姑、水仙、芒、龙胆、鬼督邮。 2)芳草类:芍药、牡丹、广州木香、山柰、高良姜、缩砂密、益智子、蒴酱、 肉豆蔻、补骨脂、姜黄、郁金、蓬莪术、石三棱、瑞香、茉莉、郁金香、茅香、 白茅香、迷迭香。 3)湿草类:沂州漏芦、秦州漏芦、芦荻、甘蕉、萱草、黄蜀葵、鹿蹄草、秦 州款冬花、茳芒决明、狗舌草、小连翘旱莲、蒿叶吴蓝、甘蓝。 4)草类:甘遂、玉簪花、凤仙花、坐孥草、荛花、醉鱼草。 5)草类:赭魁、九仙子、龙舌草、白菖、萍蓬草。 6)草类:越王余算。 7)石草类:金星草、仙人掌草。 8)苔类:陟厘、石蕊、垣衣、昨叶何草、土马黥、卷柏、玉柏、石松。 9)有名未用:百药祖、刺虎、黄花了、百两金、田母草、撮石合草、蛇眼草、 天芥菜。 ②谷部 菜豆类:豇豆。 ③菜部 1)荤辛类:葱、胡葱、蒜葫、芸苔、白菘、芥、白芥、菜菔、生姜。 2)蔬菜类:冬瓜、南瓜、越瓜、丝瓜、苦瓜。 3)水菜类:紫菜、石莼、石花菜鹿角菜、龙须菜。 4)芝桶类:诸芝、木耳、香蕈、蘑菰蕈、竹蓐、石耳。 ④果部: 1)五果类:李、杏、巴旦杏、梅、榔梅、桃、粟、天师栗、枣。 2)山果类:木瓜、杨梅、银杏、槠子钩栗 3)夷果类:荔枝、龙荔、龙眼、橄榄、巷罗勒、毗梨勒、五敛子、榧实、海 松子、椰子、波罗蜜、无花果、沙棠果、马槟榔。 30《奉芹荆目》版奉_}I}c传谢}究4)味类:阜芦、茗茶。 5)蔬类:甜瓜蒂、西瓜、葡萄、葵莫、猕猴桃,甘蔗。 6)水果类:莲藕荷、芰、芡、鸟芋、慈菇。⑤木部1)香木类:柏、松、木兰、辛夷、沈香、丁香、檀香、降真香、楠、乌药、 薰陆乳香、没药、麒麟竭、安息香、龙脑香。 2)乔木类:檗木黄檗、黄栌、杜仲、椿樗、漆、梓、楸、桐、梧桐、海桐、 槐、荚蓬,合欢、猪牙皂荚、肥皂荚、无患子、栾华、无食子、诃梨勒、柳、白 杨、杖移、松杨、榆芜荑、桦木、棕榈、乌臼木、巴豆、大风子、海红豆、相思 子、猪腰子、石瓜。 3)灌木类:桑、柘、楮、胡颓子、木半夏、郁李、鼠李、女贞、冬青、山矾、 牡荆、蔓荆、栾荆、木槿、扶桑、木芙蓉,山茶、腊梅、伏牛花、密蒙花、木棉、 柞木、黄杨木、卖子木、木天蓼、放杖木、接骨木、楹木。 4)寓木类:茯苓、琥珀璺、猪苓、雷丸。 以上共235图,占植物药图总数的31.84%。 (4)三种图版神态表现全然不同,但所描绘的品种仍然基本一致。①革部1)山草类:狗脊、紫参、紫草、白芨、及已、朱砂根。 2)芳草类:当归、莎根香附子、马兰。 3)湿草类:白艾、草蒿、黄花蒿、角蒿、廪蒿、茺蔚益母、青葙子、鸡冠花、 红蓝花、番红花、苎麻、苘麻、大青、蠡实,恶实、地菘天名精、稀莶、箬竹、 木贼、龙须草、灯心草、地黄、牛膝、紫菀、麦门冬、槌胡根、淡竹叶、鸭跖草、 冬葵予、蜀葵、菟葵、龙葵、酸浆、潞州款冬花、鼠曲、迎春花、马蹄决明、地 肤、瞿麦、王不留行、剪春罗、剪红纱、车前、马鞭草、蛇含、鼠尾草、狼把草、 狗尾草、鳢肠、陆英、蓼蓝、槐叶木蓝、青蓼赤蓼、水蓼、马蓼、荭革、蒺藜、 沙苑蒺藜、半边莲、紫花地丁、攀倒甑。 4)毒草类:大黄、商陆、狼毒、防葵、狼牙、甘遂、篦麻、博落回、乌头附 子、射罔、射千、因预。 5)蔓草类:樯藤子、预知子、紫葳、月季花、栝楼天花粉、葛根、天门冬、 何首乌、土茯苓、菝葜、白蔹、伏鸡子、赤药子、白药子、獯草、络石、木莲、 落雁木、千里及。 6)水草类:泽泻、羊蹄、酸模、香蒲、茭菰、蔟、杏、水蕴、海带、昆布。 7)石草类:石斛、石长生、石垂、景天、虎耳草、石胡荽、螺厣草、酢浆草、 离鬲草、仙人草、崖棕。 8)有名未用:石逍遥草、布里草、小儿群、露筋草。②谷部1)麻麦稻类:脂麻、巨胜、荞麦、稻粳灿。 2)稷粟类:稷黍、蜀黍、玉蜀黍、穆子、罂子栗。 一源三歧幽版划33)菽豆类:大豆、小豆、豌豆、蚕豆、扁豆、刀豆、黎豆。 ③菜部 1)荤辛类:韭、薤、同蓠、胡荽、胡萝p、水芹、茴香、焊菜。 2)柔滑类:菠棱、蕹菜、恭菜、荠菜、苗蓿、苋、野苋、苦荬、落葵、蕺菜、 芋、土芋、薯蓣、百合、卷丹。 3)蒇菜类:茄、诸壶、胡瓜。 ④果部 1)山果类:梨、棠梨、海红、木瓜、楹椁、山楂、巷罗果、柰林禽、柿、樟 柿、君迁子、安石榴、橘柑、橙、柚、枸椽、金橘、枇杷、樱桃、胡桃、榛子、 橡实、槲实。 2)夷果类:纱木面、都念子、枳具。 3)味类:地椒、胡椒、醋林子。⑤木部1)香木类:杉、牡桂、菌桂、枫香 2)乔木类:梧桐、楝、秦皮、榉柳、柽柳。 3)灌木类:枳,酸枣、蕤核、金樱子、卫矛、五加皮、枸杞地骨皮。 4)苞木类:竹。 以上共214图,占植物药图总数的29%。 (5)三种图版,图形各异,同一药物,由药图反映出来的品种各不相同。①草部1)山草类:仙茅、玄参、三七、白薇。 2)芳草类:芎翡蘼芜、京三棱、赤车使者、假苏荆芥。 3)湿草类:罨茼、丽春草、大蓟、败酱、地蜈蚣、见肿消。 4)蔓草类:羊桃、千岁藁。 5)石草类:紫背金盘。 6)苔类:乌韭。 7)有名未用:芥心草。 ②菜部 1)荤辛类:蔓菁、邪蒿、马芹。 2)柔滑类:繁缕、黄瓜菜、生瓜菜、翘摇。 ③果部 i)夷果类:无漏子。 2)味类:崖椒。④木部1)香木类:胡桐泪。 2)灌木类:南烛。 以上共30图,占植物药图总数的4:07% (6)钱本基本上继承金陵本图版,惟有张本换图,致使同一药物的品种与金 《奉e-纲目》版本流传研究陵本不同。 ①草部 1)山草类:王孙。 2)芳香类:积雪草、水苏。 3)陧草类:白蒿、马先蒿、旋覆花、续断、飞廉、蓑荷、葶苈、毛蓼、火炭 母草、虎杖、荩草、谷精革、攀倒甑。 4)草类:莨菪子、常山蜀漆、藜芦、虎掌天南星、由跋、莽草、钩吻。 5)蔓草类:菟丝子、覆盆子、悬钩子、白牵牛、萆薜、黄药子、解毒子、威 灵仙、通草、赤地利、紫葛、南藤、清风藤。 6)水草类:石菖蒲、莼。 7)石草类:地锦。 8)苔类:马勃。 9)有名未用:墓头回。 ②谷部 麻麦稻类:亚麻子。 ③菜部 1)荤辛类:莳萝、罗勒。 2)柔滑类:鸡肠、水苦荬、鹿藿。 3)蔬菜类:壶卢。 ④果部 1)夷果类:槟榔。 2)味类:椒、蔓椒、毕澄茄、吴莱萸、食莱萸。 ⑤木部 寓木类:桑寄生。 以上共55图,占植物药图总数的7.45%。 (7)钱本将金陵本图版作了本质上的改变,张本又承袭钱本之图,钱、张二 本基本一致,但与金陵本所表达的品种显然不同。 ①草部 1)山草类:荠尼、知母、列当、白头翁、秦艽、辟虺雷、锦地罗、紫金牛、 拳参、铁线草。 2)芳草类:蜘蛛香、白芷香、杜若、草豆蔻、排草香、藿香、薰草零陵香、 泽兰、兰花。 3)湿草类:蜀羊泉、金盏草、莸草、地杨梅。 4)蔓草类:天仙藤、藤黄(金陵本无图)、金陵藤。 5)水草类:水萍、水藻海藻。 ②菜部 荤辛类:紫堇。③果部 一源三歧图版划33味果类:盐肤子。 ④木部 1)香木类:桂、樟、怀香、阿魏、芦荟。 2)乔木类:厚朴、水杨、苏枋木、乌椭木、花榈木。 3)灌木类:杨栌、石楠、紫荆、大空。 以上共44图,占植物药图总数的5.96%。 (8)钱本将佥陵本图版作了本质上的改绘,张本对金陵本图版虽然也有改动, 但药图品种与金陵本同而与钱本异。 ①草部 1)山草类:远志、白前。 2)芳草类:蛇床、藁木。 3)湿草类:千年艾、錾草、夏枯草。 4)蔓草类:牵牛子、旋花、营实、葛根、女萎。 ②菜部 柔滑类:马齿苋、莴苣、蒲公英、翻白草、蕨、薇、灰藿。 ③木部 灌木类:构橘、酸枣。 以上共21图,占植物药图总数的2.85%。 (9)三种版本,图形各异,但同一药物在品种上钱本表达的与金陵本保持一 致性。 ①草部 1)山草类:贯众、徐长卿。 2)蔓革类:黄环、鹅抱。 以上共4图,占植物药图总数的0.54%。2、几种改图情况的例证:(1)金陵本正确,钱本妄改。 ①枸橘:李时珍曰:“枸橘处处有之,树、叶并与橘同,但干多刺。三月开白 花,青蕊不香。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人家多收种为藩蓠,亦或 收小实,伪充枳实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金陵本对植物外形绘出了三出复叶 的特征,而且叶柄处绘有明显的翼状翅,连同几个球形的果实,从朴实的图上能 够看得出它是芸香科植物构橘Poncirustrif01iate(L.)Raf。金陵本的图和李时珍的解释是一致的,但钱本对此作了修改,由灌木改绘为小乔木,这一点问题 还不大,因枸橘多为落叶灌木,然而也有长成小乔木的。主要问题是钱本把叶子 画得很密,根本看不出三出复叶的特征,如此改动,显然失真。张本则抄“植物 名实图考》之图,品种无误。 ②酸枣:金陵本图虽简陋,但仍画出茎枝有刺的特征,可以看得出它是鼠李 科植物酸枣。《本草纲目》附方中用酸枣仁汤治虚烦不眠,当指此酸枣而言。钱本 则改绘成乔木,单数羽状复叶,茎枝无刺,从图形看来,很像漆树科的南酸枣 34《本单纲目》版本流传研究 Rxill a riChoerospondia ss(Roxb.)Burttet叭1i。本品浙江有产,钱本很可能是根据南方酸枣写生而碍。张本则是参考了Ⅸ植物名实图考》的酸枣略加修饰, 品种无误。 ③营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项下解释说:“此草蔓柔靡,依墙援而生, 故名蔷蘼。其茎多棘刺,勒人,牛喜食之,故有山棘、牛勒诸名。其子成簇而生, 如营星然,故谓之营实。”李氏在集解中又说:“蔷薇野生林堑间,春抽嫩蕻,小 儿掐去皮刺食之。既长则成丛似蔓,而茎硬多刺。小叶尖薄有细齿。四五月开花, 四出,黄心,有白色、粉红二者。结子成簇,生青熟红。其核有白毛,如金樱子 核,八月呆之。根呆无时。人家栽玩者,茎粗叶大,延长数文。花亦厚大,有白、 黄、红、紫数色。花最大者名佛见笑,小者名木香。皆香艳可人,不入药用”。金 陵本营实图右上角注有“野蔷薇”三字,花序多花,显然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RoSa nlultifloraThunb.而钱本则花少而大,可能为家栽品,与营实同属不同种。④假苏荆芥:李时珍日:“荆芥原是野生,今为世用,遂多栽莳。二月布子生 苗,炒食辛香。方茎细叶,似独帚叶而狭小,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 房如紫苏房,内有细子如葶吻合,其叶细裂,裂片条形,相当于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riq。而钱本对之作了全部改绘,改绘后的荆芥,叶为卵形,而且多数绘成互生,显然是错误的。 ⑤蒲公英:李时珍日:“地丁(指黄花地丁,即蒲公英)。江之南北颇多,他 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 耳。嫩苗可食”。金陵本蒲公英图相当于今菊科蒲公英属Taraxacum植物,是正确 的。但钱本图与此完全不同,花茎上生有数叶,茎顶生有三个头序,绝非蒲公英 属,可能是属于当时的伪品。 ⑥蕨:李时珍目:“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 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 可酷食。其根紫色,皮内有自粉,……”其所言即今之蕨类凤尾蕨科植物蕨Pteridi Limaquilinum(L.)Kuhn var.1atiu scultim(Desv.)Underw。金陵本附图,叶亦如凤尾状,基本符合。但钱绘为双子叶的菊科植物,其头状花序甚为明 显,这种错误,是怎样形成的,很难理解。 ⑦薄荷:金陵本叶椭圆形对生,符合薄荷的基本特征,但钱本将叶改绘为互 生及轮生,那就连唇形科植物都不是了,显然不是根据实物,而是主观妄改。 ⑧知母:金陵本花序穗状,图虽粗糙,但可理解与药用知母的特征一致。但 钱本错改为伞形花序。 (2)金陵本有错,钱本改正。 ①腊梅:《本草纲目》释名“黄梅花”。李时珍说:“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 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这显然指的是蜡梅科植物蜡梅chimonanthuspraecox(L.)Link。金陵本蜡梅图画有很多叶,在两个技的顶端绘有顶生聚伞花序,各生三朵花,其实蜡梅于冬季开花,花时叶早已脱落。而且花 在枝条上着生部位也不对,钱本对此作了修改。枝条上全是花和花蕾,花被多层, 一源三歧幽版划形态逼真。 ②紫荆:为春季先开花、后生叶的植物,金陵本将叶绘成椭圆形,好像三出 复叶,兼有单叶互生,且于枝梢绘有密集的小花,很难理解是什么植物。钱本对 此加以改正。花多朵簇生于老枝上,花枝上无叶,另外单独绘有一枝生有数叶, 叶卵形,这样处理,合情合理,一看便知是豆科植物紫荆Cerci 而无疑。 ④紫堇:金陵本图较粗糙,叶形绘成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花为伞形花序。 而钱本在叶形上绘出了紫堇属Corydali S植物的特征,这一点较金陵本有所改进。 ④秦艽:金陵本附图较粗糙,很难看出其为何种植物。而钱本秦艽图仿《证 类本草》,根粗状,拧若麻花状,叶形如车前,基生叶作蓬座状,这就突出了龙胆 科秦艽的特点。 ⑤无漏子:又名波斯枣,即现时之伊拉克枣。本品为高大乔木,在叶形方面, 钱本对金陵本作了较大的修改,羽状复叶较为明显,这种修改,基本是正确的。 (3)张本换图,改变品种。 ①威灵仙:金陵本威灵仙图叶轮生,相当于玄参科植物草本威灵仙Veronica strHmSchinensisBungesibircum(L.)Penneli,而张本威灵仙仿自《植物名实图考》,画的是毛茛科铁线莲属C1eillati S植物。 ②葶苈:金陵本葶苈图,似为十字花科独行菜属Lepidium植物。而张本葶 苈则仿自《植物名实图考》,显然画的是薄菜Rorippa属植物。 ③贯众:金陵本贯众图似为乌毛蕨科狗脊属Woodwardiajaponica(L.f.)Sweet.而张本贯众图则仿自《植物名实图考》,显然为鳞毛蕨科植物贯众CyrtomiHillfortuneiJ.Smith,后者非中药商品贯众,在四川民间叫昏鸡头,作草药用。④积雪草:本品在《本草纲目》释名项下列有胡薄荷(《天宝方》)、地钱草(《唐 本草》)、连钱草(《徐仪药草图》)、海苏诸名。李时珍日:“按苏恭注薄荷云:一 种蔓生,功用相似。苏颂《图经》云:胡薄荷与薄荷相类,但味少甘,生江浙间, 彼人多以作茶饮,俗呼为新罗薄荷,《天宝方》所用连钱草是也。据二说,则积雪 草即胡薄荷,乃薄荷之蔓生者尔。”金陵本积雪草叶卵形,对生,为唇形科植物, 就其释名连钱草来考虑,很可能指的是Glechoma Iongituba(Nakai)Kupr。但张 本积雪草有二图,全部引自《植物名实图考》,均为伞形科植物,就图观之,一似 马蹄草Centellaasiati ca(L.)Urb.,一似天胡荽HydrocotYle vgr.batSi bthorpioide SLam.或破铜钱H.SibthorpioidesrachuiHill(Hanee)Hand.一Mazz。⑤常山:从金陵本对常山所绘之图可以看出系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febrifugaLour.,再从《本草纲目》说它有催吐作用来反证,亦相符合。而张本所附常山图,则系从《植物名实图考》之图转引而来。《图考》绘有两枝,张本仅 转引右方的一枝,由其枝、叶形态看来,甚似马鞭草科牡荆属Vitex植物黄荆或 牡荆。按此属植物之根在江西、湖北等省民间亦混称常山或土常山,也作截疟之 用。韩保升《蜀本草》也提及“今出金州、房州、梁州、中江县,树高三四尺, 根似荆根……”。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将牡荆属植物之图绘于常山项下是很 《奉草纲目》版奉流传Wf究有可能的。张本的转引,则显然是错误。 (4)金陵本原图粗糙或有错,张本改正。 ①三七:李时珍曰:“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黄黑色。团结 者,状略似白芨;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李氏并 解释三七之名谓“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 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从上述文字看来, 李时珍所言三七,确系五加科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rt,但他只 论及药材性状,对其原植物形态末加描述,可能未曾亲见之故。金陵本三七图比 较粗糙,特征不明,难以从图上考证其种类。其后又说:“近传一种草,春生苗, 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厚,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 盘纽可爱,而气不香,花干则吐絮如苦荬絮。根叶味甘,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 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与南中来者不类,恐是刘寄奴之属, 甚易繁衍”。这一段指的是菊科土三七Gynura segetum(Lour.)Merr。钱本所绘 之三七图,叶边缘有浅裂,花序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通阿修罗se手柄驱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