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孙权前孙权的地盘有几郡

三国时,荆州到底有几个郡?曹操、刘备、孙权都占了哪些地盘?
我的图书馆
三国时,荆州到底有几个郡?曹操、刘备、孙权都占了哪些地盘?
东汉末年,中央主要力量依靠:士人、宦官、外戚这三大集团,其中的宦官和外戚常年争斗,导致东汉末年皇帝更换频繁,各地盗贼横生,朝廷力量薄弱,让各州、郡、县自己征兵御敌。黄巾起义把天下搅的大乱,东汉朝廷更是无力剿灭黄巾叛贼,只好下令放权地方,各州郡自己组织兵力抵抗,最终导致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当时的诸侯之一——刘表就盘踞在荆州,《三国演义》经常提到的荆襄九郡就是指的荆州。演义中的刘表是个胸无大志,外强中干的人。但是,小编认为刘表可不简单,他的实力很强的。刘表是单枪匹马、独自到荆州上任的,他在任期间,通过一系列手段稳定发展荆州,与中原地区的战火连天正好形成对比。在军事实力和战果上也有不俗的表现,著名的战将如:黄忠、魏延、文聘、甘宁等都在刘表账下。刘表在时,始终没人撼动荆州,刘表一死,荆州就成了各个“诸侯”的盘中食了,成为了真正的四战之地。演义中说“荆襄九郡”,那么荆州到底有哪几个郡呢?
一般认为,东汉时期荆州是下辖七个郡的,分别是: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而曹操在收降荆州后,分南郡北部为襄阳郡,分出南阳郡一部为南乡郡;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襄阳郡和章陵郡,但是历史上没有“荆襄九郡”的说法,只有“荆襄八郡”。但是,荆州是四战之地,后期被曹、孙、刘三家占领后又各自设置了其它的郡。
最初的刘表,基本上占据了“荆襄七郡”,后来被曹操夺走了南阳郡,黄祖战死后,江夏郡南部落入了孙权之手,所以,刘表活着的时候占据了荆州剩下的南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江夏郡北部。刘表死后,曹操进兵荆州占据荆州北方四郡,基本上除了江夏郡外,其它的郡县名义上都完全归降曹操了,江夏郡曹操占领了江北一部,江夏郡江北另一部是刘琦、刘备(盘踞在夏口),江夏郡江南大部是孙权占据。赤壁之战后,刘备又夺取了荆南的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孙权夺取了南郡南部(江陵),曹操退守荆州北部(襄阳郡、江夏郡北部及以北地区)。后来刘备又请求“都督荆州”,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借刘备荆州之地来对抗曹操,刘备在荆州几乎是一家独大。再往后,孙刘双方湘水划界,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归孙权,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归刘备。关羽失荆州后,孙权夺取了刘备的荆州地盘,刘备势力被逐出荆州。曹、孙、刘都曾经对自己占领的荆州地区做了新的郡县划分,这个就比较乱了,尤其是孙权,将很多县升级成郡,比如:长沙郡一分为三了。
荆州的治所也多变,东汉早期荆州官方治所在汉寿,汉寿作为荆州刺史的治所至少持续到中平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后来,荆州刺史王睿上任后,与武陵太守不和,可能是出于避祸的考虑,王睿搬迁治所到江陵,可后来还是被武陵太守曹寅和孙坚给搞死了。王睿被孙坚杀死后,刘表接任,刘表上任后立马将治所搬到了襄阳,主要是忌惮当时蹲在南阳盆地的袁术,事实上后来袁术确实派遣将军孙坚与刘表争夺北荆州。袁术被揍跑了之后北方的曹操对刘表也是威胁,所以直到刘琮举州投降,荆州刺史都是治所襄阳。后来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各有自己的治所。三家归晋后,治所设在江陵。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赤壁之战后东吴多了哪些城池地盘啊?_百度知道
赤壁之战后东吴多了哪些城池地盘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东吴趁胜追击,孙权北伐合肥、南郡之战和九江之战,周瑜西进江陵,张昭攻打当涂,分别发动了合肥之战。孙权、张昭都未能取胜,只有周瑜用一年的时间击败曹营名将曹仁,夺取了南郡,赤壁之战对东吴来说是一场防御战。所以说,于是发兵三万,前往荆州与刘琦、刘备联合抗曹,曹军继续追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位于扬州的孙权感觉到唇亡齿寒。在赤壁之战结束之后赤壁之战的背景是基本扫平北方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荆州牧刘表的继承人刘琮不战而降,刘表长子刘琦和刘备退守江夏郡,荆州除江夏郡外全境沦陷。这个郡也算是沾了赤壁之战的光吧,而不是侵略战,打赢是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而不会增加城池、地盘
采纳率:60%
没有多,因为荆洲被刘备先夺得了,
没有多 反而丢了荆州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
他的军队为何瘟疫盛行?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何只打孙权的地盘?
  赤壁之战,曹操惨败了,成为史上以多败少的著名战役。我们把惨败原因归结于曹操的自负轻敌,指挥失误等,其实,赤壁之战曹操惨败于瘟疫,是血吸虫病夺走了曹操统一南方的梦想。
  东汉末年一场瘟疫改变了历史进程,这就是曹操想要统一南方而发动的赤壁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一万人迎战十万人,以少胜多,击败了北方最大的军阀集团,占据了北方大片土地。过了八年,北方另一军阀刘表病倒,荆州内部孙权和刘备。
  刘备吓得魂不附体,从湖北襄樊撤退,在今天的湖北当阳也就是长坂坡这个地方被曹操击溃,退据鄂城,急忙叫人提方案,有人建议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刘备急忙派军师诸葛亮赴柴桑(今九江)会见孙权,希望大家联合起来做点事情,其实就是保住性命。
  孙权在战还是和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但诸葛亮和周瑜都希望和曹操打一架。诸葛亮的心思自不必说,周瑜年轻气盛,又是武将,说起打仗就来劲,于是两人就对当时形势作了一个瞎猫碰死耗子的估计。总之,曹军都是旱鸭子,不习水战,号称80万,其实也就15万,加之远征疲惫,我们只要打就能胜,反正早迟都要打,不打白不打。
  曹操正在训练军队,得知这两个家伙要联合对付自己,大笑不止。他亲率大军水陆并进,?北平?稀K锪趿??韵目谒萁??希?氩芫?嘤鲇诔啾?(今湖北蒲圻)。大战一触即发。
  如果有曹兵能活到今天的话,他会给你讲,他们在船上站都站不稳,像喝醉了一样,所以曹操为了减轻江上风急浪颠,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兵骑兵可在上面驰骋,以利攻战。
  周瑜见敌众我寡,就想谋攻,速战速决,于是采纳黄盖火攻之计,便有了&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黄盖给曹操送假投降书,并与曹操约定了投降时间。黄盖屁股还肿着,就率斗舰十艘,满载易燃的干柴枯草,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围住,插上白旗向曹军驶来。奇怪的是,曹军官兵见黄盖来降,竟然一点不惊诧,离得近了,也毫无警觉,黄盖下令点火,顿时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人马溺死者众多。
  南岸孙刘联军主力船队知道黄盖得手了,立即发动攻击,曹操只好撤退。但在撤退前,曹操居然把没有烧毁的船也给烧了。这就更奇怪了。
  曹操虽然从华容道逃回了北方,但是赤壁一战,三足鼎立局面因此形成。军阀混战继续延续,统一遥遥无期,神仙打架,百姓遭殃,从此老百姓的苦日子没完没了,历史也就精彩纷呈了。
  问题是,曹操与孙刘,15万攻打5万,实力如此悬殊,怎么轻易惨败了呢?没有意外发生,结局绝对不是这样。
  翻看正史《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发现曹操战后给孙权的一封信,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原来,曹操烧船自退是因为士兵感染了瘟疫。所以才不想把仗继续打下去。
  那次暴发的是什么瘟疫呢?最近出版的《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里说,是该死的血吸虫病。难怪黄盖十船易燃物品就尽烧曹军,因为没有人救火,大家都在发高烧,要不就在拉肚子。
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对这种流行病没有免疫力,成了易感染人群。他们根本不知道南方竟然有这种老是让人跑厕所的疾病。
  其实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横渡长江时,也有三四万人感染了血吸虫病;拿破仑军队在非洲的时候,士兵也曾染上这种病。不过这两支军队的疫情感染都没有改变历史,曹操却很倒霉,被血吸虫病夺走了统一天下的梦想。
  如果曹操的士兵没有遭遇这种瘟疫,中国就不可能有彼此杀得不可开交的三国时代,我们可能会少了许多谈资,可老百姓却会少吃许多苦。
大军事家曹操一生亲自打的败仗应该不是很多,赤壁之战是个典型,但在赤壁之战之前的好几年,曹操也打过一次大败战,当时战马都死了,可见是相当危险的,不过跟后来的赤壁不同的是此战虽然败了,但曹操也收获颇丰。
身经百战而不败,这似乎只能出现在小说里。历史上,堪称大军事家的曹操也曾被名不见经传的徐荣胜过一阵,就在荥阳。这场战斗之前,&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这场黄巾讨伐战历时数月,给了曹操充分的锻炼机会。而此战之后,在对青州黄巾军的战斗中&数开示降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完全不似新手。如果说几个月的战斗都没让曹操积累经验的话,何以只经一场败仗就能迅速成长?既然曹操不弱,那么是徐荣太强?可徐荣虽为董卓爱将,却除此仗外并无其它闪光的事迹。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三国志上的记载吧。
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先看看曹操此行的目的:是去追击董卓了吗?非也!此时董卓只是&徙天子都长安&,而自己却&留屯洛阳&。曹操虽然建议大家一起去进攻,却从来没想过用自己这点人去和董卓硬碰,那是找死。因为从后来的李郭之乱来看,光西凉军就有10余万,在加上收买的数万并州军,董卓总兵力接近20万。而曹操呢,&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再加上&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算来算去赞助商只有卫兹一人,兵不过数千。所以曹操没有直袭洛阳,而是&将据成皋&。此举目的,曹操后来说了:&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抢占战略要地,&勿与战,益为疑兵&,这是才曹操的目的,而遇上徐荣,应该是个意外。因为是&遇&上,而没说曹操去主动招惹他的。
同演义不同,三国志上从未提徐荣是什么荥阳太守。而他曾经推荐公孙度以&玄菟小吏&的出身,以被免职后的白身,一跃成为辽东太守,可见他是董卓身边的红人。那他为何会出现在荥阳呢?让我们看看他的目的:荥阳之战后,徐荣&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不难推测,徐荣原是想打酸枣的。不要奇怪,董卓派别将主动出击是有过先例的,例如他就曾派胡珍引兵数万打过孙坚。转回话题,此时酸枣有刘岱、张邈、桥瑁、袁遗四路诸侯,&诸军兵十馀万&,然而却&日置酒高会&,正是进攻的好时候。守方有兵十几万,作为进攻方的徐荣,兵力自然也少不了,即使董卓军自持西凉兵强,好歹也要带个数万。
这样,数千对数万,而且还是遭遇战,什么诱敌、埋伏、偷袭等战术也没时间实施了,面对这样恶劣的情况,即使是曹操也信。没逮到曹操也就罢了,曹军主要将领似乎也一人未失。而战后心怯而撤,也不能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荥阳之战,曹操败了。然而从战术上讲,曹操在不利的条件下,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无过无失,虽败尤荣。从战略上,虽然折了兵,又负了伤,但换得的名声是无法估量的。败回后不久,&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就略微回了本。而后,&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兗州牧&,以及再往后的大量人才来投。在人们心目中,曹操能从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应是从此战而起。总之,这场仗挨了打也值了。
时人总爱把战争的胜败全归结到将领身上,然而决定战争胜败因素很多。有时即使是曹操这样的军事家也不能决定战斗的胜败,荥阳之战就是个例子。明白了这点,我想就不会有人用谁打败了谁,谁就比谁厉害的简单公式去套历史人物了。
战争的胜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没有百战百胜的军队。也没有百战百胜的人。所以,我认为某些人津津乐道的什么武力排名,消遣可以,不能当真。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何主攻孙权而非刘备?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的主力军队遭到重创,一时间难以恢复,他需要时间来整顿内部,发展生产,修养生息,恢复军队的士气,更换武器,补充马匹,粮食,衣物,药品。补充新兵,整改编制,重新训练,治疗伤兵等等。而他在做这些事情时,刘备趁机夺了荆州,又夺了益州,曹操夺了汉中。形成三方鼎立的居局面。这时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曹操到底先打谁。自然先打孙权。理由两条。
  第一,曹操要报赤壁之战战败的仇。这个好理解,赤壁之战前,曹操本来是打刘备的,眼看刘备就被曹操生擒活拿了,到嘴边的肉,居然被孙权抢去了。煮熟的鸭子都能飞了,曹操心里自然有气。而且他本以为孙权能够迫于他强大的军事压力而投降,没想到这绿眼睛的居然在赤壁烧了他二十万大军和无数战船。这个仇,这口气,不出心里实在难受。加上东吴的顶梁柱周瑜刚死,正好趁这个机会国内没有像样的统帅,赶紧发兵打他一场。指不定就能把东吴给灭了。
  第二,刘备不好打。刘备集团在曹操修整军队的时候夺了益州。益州是蜀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么一个险要之地被刘大耳给抢了,要想灭掉他谈何容易?当年刘璋盘踞蜀中,朝廷尚且奈何他不得,何况刘备?刘备此时已经是吴用兵,迫使其一方先倒,刘备集团急于巩固政权,也没那闲工夫管孙权,孙权是孤军奋战。加之曹操水军已有了经验。
  打孙权是比较划算的买卖。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蒿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及注释】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⑴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⑵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⑶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⑷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⑸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⑹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⑺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⑻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⑼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⑽刻玺句:指初平二年(191)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⑾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金属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虮,虱卵。此句以下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
⑿万姓:百姓。以:因此。
⒀生民:百姓。遗:剩下。
【作品鉴赏】
《蒿里行》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
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
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蒿里行》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
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蒿里行》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正因为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臆,故全诗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语言出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又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写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
然后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情,而军阀懦弱而丑恶的嘴脸已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畅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
【名家点评】
(明)钟惺:关东有义士四句,古甚,似《书》、《诰》、《誓》。军合力不齐二句,写群力牵制,不能成功,尽此五字,即此老赤壁之败,亦未免坐此,□□又云: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辈落其目中掌中久矣。(《古诗归》)
(清)陈祚明:军合四句,足尽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凉,笔下整严,老气无敌。(《采菽堂古诗选》)
(清)张玉榖:此叹二袁辈讨董卓,以不和滋变,乱益甚也。首四,就本初讨逆初心说起,欲抑先扬,作一开势。军合六句,转笔接叙当时诸路兵起,迟疑起衅,公路竟至僭号之事。铠甲四句,正写诸路兵乱之惨。末二,结到感伤,重在生民涂炭。又云: 二章皆赋当时之事,而借此旧题,盖亦有故。《薤露》、《蒿里》本送葬哀挽之辞,用以伤乱后丧亡,固无不可。且上章执君杀主,意重在上之人。下章万姓死亡,意重在下之人,又恰与《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两相配合,勿徒以创格目之。(《古诗赏析》)
(清)宋长白:余按此诗全在淮南弟称号一下八句,即桓温谓王敦可儿,可儿之意。老瞒不自觉其捉鼻也。(《柳亭诗话》卷十二)
(清)方东树:铠甲四句,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昭昧詹言》)
【曹操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经典诗词赏析
CopyRight 2017文明上网,理性发声。
工艺精品赏析
艺术名家专题
艺术博览推荐阅读
关公关公1蝶恋花春满园月季财神赵公明奔马宝马送福报喜图花鸟图秋实扇面画国色天香关公 关公1 蝶恋花 春满园 月季 财神赵公明 奔马 宝马送福 报喜图 花鸟图 秋实 扇面画 国色天香
名家艺术园地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赤壁之战获胜后孙权为什么还要向曹操投降?
赤壁大战之前,东吴的大部分官吏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双方力量还是战场形势都对曹操有利。但是,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又在周瑜的力主之下统一了东吴君臣的思想,终于在赤壁打败了曹操,获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那时的孙权,是何等的豪壮!可是,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又夺取了荆州的江北南郡,建安二十年又从刘备手中夺回了江南三郡;同年,孙权在濡须又没让曹操占到便宜。就是在这样一种各方面都有利的形势下,孙权在建安二十二年向曹操投降了!而这一年,东吴并没有其他大的战事。
孙权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向曹操投降呢?
孙权当时所处的形势
当时孙权的东吴政权,占有了江南和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也是当时的中国除了曹操以外的一支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同样,孙权也成为曹操最主要的攻击目标。
赤壁大战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结束,此后,曹操和孙权都有哪些交战呢?
建安十四年春天,曹军来到谯县,制造快船,操练水军。秋天从涡水进入淮河,渡过肥水,屯兵合肥。建安十七年冬天曹操征伐孙权,第二年春天进军濡须口。曹操攻破了孙权的江西大营,擒获了孙权属下的都督公孙阳,然后撤兵回去。建安十九年七月,曹操率兵征讨孙权,双方没有发生较大战事。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率军十万包围了合肥。当时,守卫合肥的曹魏主将是张辽,整个合肥城只有区区七千多人,然而,就是这个张辽,却将孙权打败,还差一点儿活捉了孙权。建安二十一年冬天,曹操率军来到居巢。第二年春天对孙权的濡须口发起了猛攻,孙权败退而走。
曹操这时候在其他方面有什么大战呢?
建安十六年(公元206)七月曹操亲征关中的马超、韩遂,年底平定。建安二十年三月进攻汉中的张鲁,十一月张鲁投降。
可以看出,从曹操这这方面来说,他的主要进攻方向是在孙权。
另外再看看刘备和孙权的战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孙权以刘备已经得到益州为由,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因为在赤壁大战时,刘备以自己土地太小为理由,要求孙权借给他荆州的南郡。刘备推脱不还,说等到得了凉州,再把荆州还给他。孙权非常生气,派遣吕蒙夺取了长沙、桂阳和零陵三个郡。刘备也攻下了原属孙权控制的公安。由于曹操占领了汉中,随时都有可能进攻成都,刘备提出来和孙权讲和,于是,两家将荆州分属,江夏、长沙、桂阳归东吴;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
在此期间,刘备和曹操只在汉中有战事,曹操留在汉中的大将是夏侯渊、张郃,刘备的大将是张飞。到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攻汉中,第二年收复。这是在孙权投降曹操以后的事情。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孙权的战事最多,形势最为严峻,他不仅战线长,而且要面临着两大敌人的威胁,而这种威胁还都是致命的。
刘备不是已经和他讲和了吗?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还是他的威胁吗?
荆州是东吴的命脉,刘备对于东吴的潜在威胁更加严重
刘备于公元十九年攻进成都,刘璋投降。刘璋这个人没有多大的能耐,但由于在他执掌益州期间并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所以这益州还算富庶。再加上益州各郡大部分都是投降的,刘备得到整个益州,并没有太大消耗,所以,益州的获得,是让刘备得到了一个大大的便宜。有了益州的刘备,再加上荆州的江北部分,可以说,刘备已经成了气候。这也是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吧。
孙、刘虽然讲和,但对于孙权来说,西属的荆州却是套在他脖子上的枷锁,随时都有可能把他勒死。
孙权的战线分为东西两线,东线战事主要围绕在居巢,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巢湖地区。这一地区对于曹操很重要,孙权由此北上,可以直接威胁到中原腹地,这要比刘备得到一个汉中要严重的多。对于东吴来说要轻于曹操,因为这儿长江水面宽阔,曹操要想过江,恐怕要做长时间的准备才行。当然了,土地是越大越好,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丢了这一地区,也不是孙权所愿,只不过,孙权更大的忧患在于西线。
西线就是荆州。刘备西征入川,留下关羽守卫荆州。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发生了战事,虽然达成了和解协议,土地也都有了归属,但由于这是三家的一个纠结之地,就更是孙权的一块心病。荆州地区对于孙权来说就像是自己的脖颈,无论是刘备还是曹操,只要倒出手来,打出来就能卡住他的命脉。假如从荆州地区攻击东吴,顺流而下,孙权将彻底失去优势,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两相比较,西线要比东线更为重要。
荆州的关羽并不是刘备一般的将领,他是一个有战事决断权的将军。还在徐州时,刘备就留下过关羽独立守备小沛;曹操攻打荆州时,关羽独立率领过水军,刘备能够渡过沔水暂时脱离危险,也幸亏得到关羽的接应。纵观刘备集团,除了刘备也只有关羽能够独立带兵。所以说,东吴会不会受到来自西线的攻击,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刘备,更多的还要看关羽。正因为如此,孙权必须在两线都准备应战。后来孙权曾经想结好关羽,遣使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求婚,也是这种担心的一种表露。这虽然是后话,也充分说明了荆州对于孙权的重要性。
东线应付曹操,西线还得重点防备关羽,凭东吴的力量,恐怕还真有点儿疲于应付。假如这时候能够把战事停下来,孙权一方面能够得到喘息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专务西线,换句话说,在东线罢战就是为了专心西线防务,得机会进攻夺回荆州,这恐怕就是孙权投降曹操的本意吧。
孙权投降,用当时人的话说,不过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出于真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那曹操为什么会同意呢?就当是的情况来说,刘备准备着要和曹操夺取汉中,关羽在荆州随时可以进攻襄樊,孙权又时时惦记着合肥,这东西来回的跑,也有点儿疲于奔命的意味。虽然说曹操是家大业大,但在外的将军手里有兵,曹操是不能长期让他们&独立自主&的,这样他一个人就得来回跑。也许,孙权看明白了这一点,知道有这种和解的可能,所以才提出来和曹操和解。顺便说一句,这种投降,其实际意义就是一种和解。
孙权投降,为他日后偷袭荆州获得了成功,因为他攻打关羽是&请示&过曹操,打着是为朝廷出力的旗号进行的。或者说,曹操所以放任他孙权攻打荆州获利,就是因为有了建安二十二年投降的这个基础。偷袭荆州得手给孙权带来了很大的利益,这让东吴的力量更加强大,孙氏政权更加稳固,但作为一个日后的皇帝来说,总感觉这气节方面非常有问题。这不由的让人想起了周瑜,假如周瑜在,他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来应付这种局面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京)字第07618号
北京市网监中心备案编号:55号
驱动中国官方微信
(C)驱动中国&Qu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复制必究&京ICP备号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京)字第07618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壁之战前因后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