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技能的三国全面战争武将特技结绊,能加两次特技吗

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
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很是高兴,同时又很不安。因为在坐的之中,藏龙卧虎。既有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也有技能领域的先行者。这可以说是我们定远教育事业的大幸啊!举个例子:7月14号上午我在滁州培训时,来自合肥师范学院的唐洁教授在讲授微格训练师(微格训练是培养教师课堂技能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这在后面二中的章在艳老师可能会和大家共同交流)。需要一位教者临时上一段讲解课,进行现场诊断和解决。当时选择了我们定远的同行许莉老师。许莉老师在现场所表现出的缜密思维,口吐珠玑,随机应变,调控组织等,会场所有老师啧啧称赞。引用明光的一位教师的话来说:本来在家,我自认为课上得很不错了,相比之下,自愧不如啊!由此可见,在座的各位之中,身怀绝技者大有人在。为此,谈培训,我没这个胆量。只是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在接触正式内容之前。我先解读一下被培训者的接受培训的心理。以前,我也是一位被培训者,深知大家的心里想法。一是这种培训没必要。这种心理源自于我已经是一位教师了,甚至已是一位多年活在课堂一线但小有成绩的优秀教师了。让我进行这种培训,实属浪费时间,再说,培训不培训,也不会有人去剥夺我的教师的资格。说到这一点,我想起平日里,咱们常发牢骚。西方国家,一个教师养活一家人。我国呢?一个教师养活自己都捉襟见肘。想象,也确实如此。虽然这几年教师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待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可靠的保障。但与带“师”字的职业,比之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建筑师,评估师等相比,其差距不是一个“大”字可概括的,与发达国家的教师更是不可能相提并论。在这里。我想说。也许是想在我们教师资格的获得太容易吧。活得太容易,当然不珍贵。像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建筑师,评估师等,那可都是通过国考而获得的执业资格。教师呢现在的资格评定仍由县级确定,这其间的差别就不言而喻了。国外教师资格的获得更加严格。比如美国教师资格的认证程序:首先与其他院校学生一样进行三年或四年的专业知识教育。毕业后,进入专门的教育学培训机构,进行一到两年的培训。合格,获取参加考试的资格。最后通过全国性的资格考试,通过者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相比之下,我国的教师资格的认定,就简单得多。2006年至今,从我手里获的教师资格的人就有几十人。你想想,我给他划个分数,就能获得教师的执业资格,其含金量有多重,我不说,大家也很清楚。这是不能与其他行业带“师”字的职业和国外教师职业相比的。现在,我国政府也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一来通过培训,来弥补你在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方面的不足;二来准备提升教师资格认定的级别。规范教师资格认定的程序。据专家渠道透露的信息,现在国家正在制定我国教育长期发展规划,已完成一稿,这其中就有教师资格认定的内容。一是教师资格认定收由省级来认定,逐步过渡到国家统一认定。二是实施教师资格不定制,计划每五年认定一次,连续三次获得教师认定者,获得终身教师资格。现在虽还没有实施。我想,这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了。从这点来说,为了今后我们每个教师能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参加培训并进行自我培训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无实效。每年参加培训,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获得,更谈不上实质性的改变。培训混两天,考试抄一通,万事大吉。只要你在我继续教育证书上盖上蓝色的戳子,管他什么教学论,什么教学技能,那也不能给我涨工资,提待遇。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教师参加这种培训,不是为了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而来,而是无奈之举,因为蓝色印章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一旦高职评定过后,就成了一个等死的人。特别看轻继续教育。在这里我说一个专家渠道的信息,从2012年起,可能会在中学实行评聘教授制。在那时,请问一句:你准备好了吗?说实话,仅仅依靠短暂的培训,交流,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的契机。明确一个思路,这段时间我要做什么?指一个方向,我该往哪方向努力。
各位老师,形势所迫,发展快速。为了我们能共同端好这个饭碗。应该摒弃因有的心理。在意识上重论起来,行动上实施起来。共同努力,共同加油。
今天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
一,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也就是好课的标准与价值。
先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07年10月,南立中心中学的余文莲老师教授《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讲解重点无非是讲清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特点等,余老师讲授这篇课共用二节课时。第一课讲授课文说明的第一对象赵州桥。即采用的方法与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方法相差无几,不见有何出彩之处。待到第二节讲授卢沟桥时,她却独辟蹊径,一改传统教法。她让学生将说明卢沟桥的内容改写成一节讲解词。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口吻来给游客介绍卢沟桥。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十分热烈最后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要求注意介绍者的语气,语调,姿态,神情,动作等。这位同学的展示俨然是一位导游了,效果非常好。
回观这课的讲授,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了学科的特点,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和美感。它之所以成其一学科。其学科特点是非常突出的,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我们少数老师的课堂变成了四不像。语文上成历史课,上成绘画课,上成音乐课的均有之。舍本求末,一堂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师生充分互动,可问问学生学到了那些语文知识,却收获寥寥。余老师的这篇课文讲授,第一堂课,呈务实性,通过梳理,设疑,质疑,解疑。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让学生明确说明文体阅读的要领性内容。第二节课,呈开放,拓展,提升性,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感表现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也就是说。课文的讲授和安排,突出了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
(二)这是一个建构,自主的课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选择加工。语文教学是一种思维与审美相结合的活动。这就决定语文教学不可能是静止的,僵化的,灌输和接受,而是动态的,积极的构建过程。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场所。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学生”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成两种教育:聪明的学生,“能够知道答案,能理解别人的意思,吸收知识,长于记忆,喜欢自己学习”;而智慧的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概括抽象的东西,运用知识,长于猜想,善于反思﹑反省”。
余老师的这次示范,完全符合这样的理论,尤其是第二节课,她让学生在捕捉文本信息后,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导游词。如果说她第一节课在培养“聪明的学生”,第二节课无疑是在培养“智慧的学生”。
(三)这是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浮想联翩,妙趣横生,创意生成智慧的沃土。
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许多学生都能随父母一道旅游,旅游中,常常被导游那口若悬河的讲解所折服,佩服他们文采飞扬的语言,佩服他们大方得体的举止,佩服他们。。。。。。等等。余老师在课堂上将文本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有了一次切实的体验机会,使学生有了亲历感,成就感,在讲解与聆听中,情感价值得以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一堂好课应该这样描述:(1)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3)教师与学生保持有效互动,共同参与创造性劳动;(4)教学联系学生的真正生活,促进创造性学习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的师德
师德,在备好课培训中曾有过专题讲述。师德,是我们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保障。有德无才干不好事,有才无德不干好事。你想:在现实生活中,你见到美女就心动这很正常,也可理解和接受,如果你见到了美女就行动,那就不行了,轻则违背道德要求,重则违背法律要求。见了美女不心动,说明你身体有问题,见了美女就行动,说明你品德有问题。品德有问题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是很难把握自己,正确实施教育教学的。我刚才说的是见到美女,不要以为只有男教师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女教师中也是有的。这里有个案例:贵州某地一女教师,是一名班主任,长期与该班班长保持不正当的关系,后来,她与该班另一位优秀学生好上了,引发了两学生之间的争风吃醋,最终发生血案。见了美女男人动心,见了帅哥美女也会怀春的。
我这里所说的师德,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它体现为:
(一)教师的爱与责任
爱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责任则是教师永恒的承诺。“爱”代表的是教师的内在动机﹑需要﹑情感等非机动因素的要求,“责任”代表的是客观的﹑理性的要求。没有理性的要求,教师的活动就会成为一种无目的的活动。没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教师的活动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爱学生呢?
1,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
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呼唤。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以及私人关系有重点的关心,有选择的爱护。现在我们可到学生中做一次调查,会有90%的学生希望教师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就连那些备受教师关注和宠爱的学生也有此观点和希求,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希望出现这种教育上的不公。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离开自己时,倍加尊敬自己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学生,那些在心中视为宝贝的学生反而不怎么的,与他们交流,以前不起眼的学生会把某老师的某一次不经意的关怀说的津津有味,好像在咀嚼一颗令人回味的话梅,而那些所谓的“宠儿”,他们会把老师的许多关爱忘记的一干二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在平时里,那些优秀学生得到的关爱太多,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理所当然,而对那些不起眼的学生来说,因平时得到的关注机会很少,偶尔得到老师的关爱,就会牢记在心,甚而终生不忘,心存感激。这从另一面告诉我们,平等对待学生的重要。
2,教师应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如果没有平等和尊重,爱可能是残忍的,因为这种爱是对一种权利的剥夺,甚至人格上的侮辱。”教师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但尊重与理解并不意味着全盘包容。在07年滁州市教坛新星评比中,全椒的一位老师上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堂上,他对学生的回答单一个“棒”字,就用了不下20次,另外,诸如“不错”“有道理”“很好”之类的赞赏语更是常挂嘴边,没有对一个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教师只做“老好人”,课堂缺乏思辨性,下课时,我们问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学生模棱两可,不知谁对谁错。这种尊重﹑理解和信任就有点过了,要让学生在适当的点拨和中肯评价中找到自己的提升空间。
3,教师应欣赏和鼓励学生,做到“爱”有温度。
先给大家说一个案例,这是我亲眼所见的:有一天,一位班主任在上课,班里的一位学生并没有随着老师的上课而进入听课状态,而是在低头投入地画着什么,班主任老师走过去,他也没发觉,拿起他画的纸一看,满纸尽是一些动漫人物和游戏中的武器装备图形。如果是一般的老师,其结果可想而知。但这位老师却没有批评他,只是拿走了他的画稿,提醒他上课要注意听讲。下课时,老师将其带到办公室,看着满纸的动漫图形心平气和地说:“这是你画的?”生:“是的”“画的很好啊,你用了多长时间画的?”生:“一个多小时。昨晚没画完,今天想补齐它。”“你很喜欢动漫?”生:“是的。”“你知道一位优秀的动漫设计师,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生;“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你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动漫设计师吗?”生:“是的”“你认为自己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的动漫设计师的条件吗?”生:“是的”“成熟了吗”生:“没有”“怎样才能让条件成熟呢?”“好好学习”师:“是啊,你的理想很远大,但理想的实现,要从基础做起,这幅画老师留作一个纪念,盼望你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动漫设计师。到那时,老师就能很自豪地对其他同学说,你的成功就是从这张动漫画开始的。你知道该怎么做吧?”那位学生诚恳地点点头。
在这个案例里,欣赏﹑鼓励学生成为老师处理问题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老师发现他的“闪光点”,并让这一“闪光点”得到承认和强化。这比简单的冷眼﹑讥笑甚至体罚,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实现公平的教学管理。
在教材《有效上课》68—69页,有一个教学案例。这个案例所讲的现象和处理方式,大家也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去思考其问题的症结所在和正确的处理方式。教材71页给出的分析,很精到,73页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生“学习违法”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也很值得借鉴。
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讲的唾沫乱飞,可偏有一些学生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梦乡。。。。。。面对这些情况,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大声怒喝,批评,有时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一是听之任之,只要你不捣乱,你就安心地睡去吧。殊不知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有违教育公平的原则,教师的爱心,说重一点就是师德发生了偏移。我们更应该从自身教学找原因,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之一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都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学生,在这方面,每位教师都应多做功课。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讲的有效技能,是从整体来说的,一堂有效地课堂教学,总会用到一些技能,什么技能在某节课堂上能最大化的收到成效,这不能一概而论。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
。什么是最好的方法,最切当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不管运用何种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学的一根主线就是要让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讲到这一点,我就想起毛主席关于猫吃辣椒的故事:
有一天,毛主席问刘少奇,周恩来如何让猫吃辣椒。刘少奇说:逮住猫,掐住它的脖子,把辣椒塞进它的喉咙。毛主席听后摇摇头;周总理说:将猫饿一两天,然后用肉包裹着辣椒,让它吃。毛主席又摇摇头。毛主席说:将辣椒剪开,在其屁股上涂抹,这样它就有了火辣辣的感觉,它就会回转头自己解决问题啦。
刘少奇:灌&&&&&&&&&
周恩来:骗
毛主席:把辣椒涂在猫的屁股上,让其自己去吃
这个故事也许是野史,但与我们的课改趋势是吻合的。教师了解﹑掌握了课堂教学的一些有效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使用这些有效技能,就能更有效地引领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化。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某些特殊的行为或做出某些特别的动作以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行为方式。
①教学技能可通过学习来掌握,并可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教学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和阶段;
③“教学技能”不等于“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一种可描述﹑可观察﹑可迁移﹑可培训的具体教学行为方式,而“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和日常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度等。“教学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的。技能的逐步成熟也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教学技能是教学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的光大和升华。
(二)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体系
&&&&&&&&&&&&&&&&&&
&&&&&&&&&&&&&&&&&导入技能
&&&&&&&&&&&&&&&&&&&&&&&&&&&&&&&&
&&&&&&&&&&&&&&&&&&&&
传统教学技能
情境创设技能
课堂互动技能
有效探究技能
课堂合作技能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技能
课堂参与技能
随机生成技能
发展性评价技能
&&&&&&&&&&&&&&&&&&&&
新课程技能
这些技能中,传统教学技能是我们教师必须具备的,新的技能,每位教师能灵活运用3—4种技能就可以了。前面我们说了,教学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并可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发展,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来训练自己的这些技能呢?这就涉及到了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以前人们都认为它是一种小班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法,其实不是,它是一种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方法。后面的张老师会具体告诉大家如何进行微格训练和评价。
下面我先谈谈传统教学技能
传统教学技能
1,讲解技能————基本之技
2,提问技能————交流之技
3,板书技能————门面之技
4,演示技能————动手之技
5,调控技能————风格之技
6,强化技能————巩固之技
7,反思技能————发展之技
8,导入技能————入门之技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对这些技能不可能一一介绍,今天在这里,与在坐的共同交流一下导入﹑提问﹑板书﹑反思这四种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之一:导入技能
知行目标:
(1)认识教学导入技能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学导入”要达到的效果;
(2)熟悉教学导入方式的基本类型及各种与所教学科关系密切的导入方式;
(3)掌握教学导入方式的运作要求,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程度。
5,明确(一)导入的作用
1,奠定课堂基础,创设良好的课堂开端;
2,沟通情感的桥梁;
3,集中学生注意力;
4,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5,明确思维方向和学习目标。
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yi)
我把导入的作用归结为四个字:激趣,设疑。
(二)导入技能的应用与程序
1,原则:课堂导入要坚持启发性﹑目的性﹑关联性和简短性。
启发性是指教师所设计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并使学生关注内容。在这一阶段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以主动的内心状态进入后续的活动中。
目的性是指要及早告知学生关于学习的主题和目的并且保证导入设计直接指向所学习的内容﹑目标,是我们课堂航行的灯塔。
关联性是指已知的导入材料和未知的新材料要有连接点,并且联接点要准确,自然而不牵强;同时,不宜坡度过大。因此,导入所选择的引入材料就要密切联系课时内容的主要目标。
简短性是指导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不宜分配较长时间,一般为3----5分钟,导入为课时的主题服务,过于拖沓会喧宾夺主。
导入技能的基本程序是:
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阐明联系——明确目的——进入课题
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际运用中可以将步骤合并,跳跃运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灵活应变。
(三)导入的常见方法
1猜谜激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深圳的唐建新老师在上《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让同学们才一个谜,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一天,我校办公室,李老师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老师有力地敬了个军礼,说:“李老师,我来看您了。”李老师一抬头,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她的名字。正迟疑间,旁边的一位老师想为难一下他,问他:“你的学生叫什么名字?”李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还用说,他就是。。。。。。”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李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猜猜,李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的?学生各抒己见,举手回答。有预习的学生会答“最可爱的人”。对,李老师就称呼他的学生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
2,故事引路法。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有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答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重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再比如教授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开始就可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并听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明谁的诗最受欢迎。结果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学生情绪立即高涨,产生了急于学新课的强烈欲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诗中的意境。
3,设问引用法。
教授新课时,巧妙地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思维,积极的思考问题。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我们的浏阳可以叫花炮城,上海可叫不夜城,广州可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的发出响亮的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园林”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趣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4,对联揭示法。
对联数字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用了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5,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的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乐趣,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6,简笔图形法。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李镇西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生活、为人等展开联想;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面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画的慢慢展开,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7,诗歌朗诵法。
诗歌朗诵很具有感染力,尤其是带有抒情性的诗歌,能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因素,增强学习兴趣。合肥五中一位老师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时,采用诗歌朗诵导入,起到很好效果。首先,幻灯打入诗词,接着教师用充满感情、略显磁性的声音朗诵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歌朗诵把学生带入那种美丽的境界后,提问让学生辨别诗中所写的季节?接着讲述我们今天也学习一篇写夏天的文章《夏天也是好天气》。这种导入,极富感染力。
济南铁路局二中的魏风传老师在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游画中。上帝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则全赐给了济南。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个导语中,教师讲的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溅,如痴如醉。
8,创设情境法。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滁州五中的李祥军老师在市优质课评比中上了《沁园春·雪》这篇课文。在坐的有些老师观摩过这节课。他这节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首先用课件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的雪景图,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境,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老师朗诵诗词,学生通过文字构成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9,以旧带新法。这种方法就是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度平稳。有位老师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采用这样的导入: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哪篇文章是写父亲的,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学生略作回忆,就答出是《背影》,这是一篇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由散文变成回忆录,语言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联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以旧带新的过程。
马鞍山二中一位老师上《范进中举》是这样开头的: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这样设计,学生的认识逐步向前发展,由已知走向未知,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总之,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简介背景法,悬念设置法,比较引入法,释题导入法等。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趣味性,启发性,以达到激趣、设疑的目的。
课堂有效技能之二
提问的技能
美国教育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夸父逐日》这篇课文时,他设计以下问题:1,短文的主要人物是谁?2,他做了什么事?3,做事时遇到了什么困难?4,结果怎样?在课堂实施中,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反映热烈,纷纷发言,整个场面热热闹闹,师生互动看起来十分充分。那么,这样的课堂提问有效吗?什么是有效地课堂提问呢?
(一)概念
有效地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师生在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及期间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
有效提问,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问。
2,系统性原则。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
3,启发性原则。提问,应付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乏,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
4,趣味性原则。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
5,民主性原则。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三)我们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现实问题
1,课改后,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却让“满堂问”独领风骚,用满堂问请君入瓮。
我们常把一堂课设计的犹如一张设计精巧的现代文阅读分析的试卷,从头到尾都是老师在提问,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设计好的套子里。
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语文中一篇传统范文,每次教学本文,我们老师总是传统的完成两件事,一是让学生理解这篇记事散文的内容,品味重点词句,理解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题。二是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中饱含着的文字深情。为了让学生达成这样的阅读目标,备课时精心设计着每一个问题。
如:导入时,教师问学生,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抓住什么来写?学生因此就有一番精彩且有个性的发言。接着,教者便深情并茂地去朗读课文,努力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而后,让学生带着自以为精致巧妙的问题去解读课文,去感悟课文内容的意蕴。
这几个问题是:
1,课文中几次写了背影,分别在课文的哪一段?
2,试在每一次的背影之前加一个恰当的修饰成分(即是怎样的一个背影)
3,文章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深情?
以上问题在学生们自己学习与讨论后,便交流。就这样通过几个问题,学生也很顺利地整体感知了课文,并且课堂上学习气氛浓,学生积极性高。于是,教师与学生便乘热打铁,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研究和解析课文,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新一轮的提问便开始了。
“四次描写背影中,那一次写的最详细?”
“在这第六段中,哪些词语或者哪个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或者说,你认为哪些词语或者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好?”
“文章的前三节并未写到父亲的背影,这是不是多余的笔墨呢?是否可以去掉?”
。。。。。。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环环相扣,积极交流,步步深入课文,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按理讲目标达成度很高,应该说,课堂上是肯定体现了“师生合作,共同研究”的精神,也是力图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讨论及交流,尊重他们的意见。但去细想:这堂课是否真的做到了“自主”呢?整个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件不还是有老师掌控着吗?因为所有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学生们也基本上在沿着教师的思路走,看来教师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请君入瓮。),
(2)貌似深刻的“伪提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没有启发性的问题仍充斥于课堂。
(3),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或接受,启而不发,或茫然或沉默以对。而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唱独角戏,影响了教学效果低下。
(四)有效提高问题技能的策略
1,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降低沉默率。
&刻画有效提问的问题难度,我们可以借鉴教育测量学刻画试量“难度“的方法,即可以用N=1-P/W刻画问题的难度,其中W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P表示这个班级回答特定问题正确的人数。显然,N在0—1之间取值。当N值为0时或接近0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正确回答,问题太容易;当N为1或接近1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太难。比较适宜的N值应在0.3—0.8之间。这样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作出正确回答,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度,优化课堂提问率。
《学记》中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我们的提问设计,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例如:钱梦龙讲授《社戏》一文,引领学生理解结尾的长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我们从文中得知,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仍是那些豆,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呢?
我们看钱老师设计的几个引导问题:(1)那夜的人是谁?(2)那夜的景怎样?(3)那夜做的那些事?
对于这三个问题,学生联系课文,大部分学生很快探索出结果:1,那夜的人全是自己的伙伴,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朴实,桂生真诚热情等等。摆脱了大人的管束和羁绊,自由﹑放任,玩得尽兴,怎能忘怀?2,那夜的景,山美,水美,月色更美。怎能不让人陶醉?3,那夜的事,摇船箭一般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们在浪花里蹿;偷豆﹑剥豆﹑煮豆﹑吃豆,众多小朋友你抢我抓,实在难忘。
通过这几个问题,准确调控问题的难度,进行梯级设问,探寻,就把结尾弄得水落石出了。
魏书生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一教学难点。课后习题中也有涉及到:做着先写到“讨厌”“憎恶”阿长,但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他为学生架设了这样几个阶梯:(1)作者为什么讨厌阿长?生答:“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姿势…)(2)作者又为何怀恋阿长?生答:“因为她疼爱、关心我。”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时他接着问:“阿长存在这些的缺点,影响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吗?”这样一问,学生恍然大悟,欲扬先抑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2,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满堂问”“满堂跑”这在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而这些“满堂问”“满堂跑”都是以“启发”“互动”的名义来进行的。事实上,“满堂问”下师生的“互动”看似多,其实许多问题是不必要的问题,不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关教学内容,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比如前面讲的《夸父追日》一文的提问设计。其实都是无效提问,为提问而提问。徒以提问高了提问的频度,与其设置这些无效提问,不如让学生合理想象,复述故事的内容。这种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确了提问设计所包含的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出现的各类问题,每节课以25—40为宜,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共,适当增减。
3,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恰当搭配自己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他是为了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面设置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这类问题的设置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开放性问题设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拓展宽度。也就是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交流。
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教师提出一个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马特写着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的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交流互动达到高潮时,教师顺势点拨,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伟大的悲剧知多少?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一番交流,学生列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科学家沉冤三百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毁于一旦,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在话题情境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
二是挖掘深度。平淡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浮光探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时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就更能领略到只是的奥秘。尝到探究的乐趣,有时还会引发创造性的火花,有惊人的发现。
如学完《桃花源记》后,一位老师引领学生探讨“桃花园如此美,为何不复现?”这个问题,一些学生认为,渔人不讲诚信,故不复现。其理由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他“既出,得其船,便挂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足见其诚信缺失,受到上苍惩罚,“不见治理足矣”。表面看来,似是有理,可深一思考,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又作何解释呢?其实,弄清这个问题,只要深入查询资料,再联系陶潜生活的黑暗现实,生活经历和他归隐思想去挖掘,就不难明白:美丽的桃园,其实是他理想之寄托,虚构之幻境,从何去寻呢?
这一挖掘,既扣住了主题,又释却了前边的疑惑,既有利于学生迅速把握课文,有利于积极参与课堂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般来说,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低高时,二者的比例以6:4为宜。
4,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四: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两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时间给学生提示或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自提问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等候3——5秒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候时间以30秒左右为宜。
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之三:反思的技能
“反思”这个概念,是随着新课程的制定实施而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要教师掌握的一项新的技能,这个名词接触的早,在座的可以回头看看,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几人反思,反思几回,这也包括我在内。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课后反思,因此,有的学校就出台了一些硬性规定,每堂课都要有课后反思,甚而在被课本上专门设计这个项目,作为常规检查的一项。我们来看一教师的反思案例:
今天的课上的很顺利,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按预定的计划完成了。学生很认真,问题回答得很好,笔记记得很全。
学校的规定看似重视反思,其实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篇反思明显是应付之作,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反思是谈不上什么效果的,并且语言笼统空乏,让人看不出这堂课到底是怎么上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什么不足之处。比如第一句,“今天的课上得很顺利,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按预定的计划完成了”,课上的怎么顺利没有交代清楚,更没有分析顺利的原因;目标按规定的计划是怎么完成的?既然完成了预设的任务,也就说明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少或者没有。一堂课下来,没有新的东西生成,是好课吗?而恰恰是因为没有生成,课堂一帆风顺才值得我们去反思。可是这一点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反而恰恰认为这是自己的得意之处。
由此可见,反思,在目前的教学教育实践中,还停留在口头或形式的层面上。
(一)什么是“自我反思”?
北师大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
教育改革家李镇西根据自身的成长实践,给出了“反思型”教师的定义:“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
反思的主体是教师,反思的客体是教师自身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教学效果。因此,反思以课堂实施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其结果具体体现在课堂实施效率和实际效率的有效改进中。其中,既蕴含着学生群体的发展,也蕴含着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二)反思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群体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有利于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教研的模式是——“说课——授课——议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美国心理学家波纳斯指出:“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是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他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多只是肤浅的知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把课堂作为研究的实验室,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永葆生机,从而实现从经验型教师(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成长过程就是典型的例子。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执教24年,当了22年班主任,担任38个社会兼职,讲了650多次公开课,做了1100多场报告,接待了全国各地42000多人次来校听课访问,处理22000多封国内外来信,写了260万字的日记,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出版了主编的22本书,3本专著。。。。。。。有人问他成功的方法,他说,“每天反思,坚持写日记”,实际上就是对每一天教育教学的情况进行思考,并认真记录。长期的反思,是他成为教育界领头羊的奥秘。
(三)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育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特别要反思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三个维度”中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情况。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强。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年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就必须反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是否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灵魂,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不要只是形式上的摆设。
2,反思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在霸占话语权,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是朋友,是伙伴,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和谐的平等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需要师生间的真诚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就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3.反思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考试的需要,教材仍被奉若神明,教师不敢越教材一步。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要注意对教材的建设和创造,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项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是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4,反思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是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能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该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将其记录下来。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以资研究和共享,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因材施教
目前,各个学校的班级编制,一般都是平行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存在差异,优秀的教师总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擅长朗读就让他读,擅长表达的就让他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水平高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学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造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一学生为本”,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6,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探究是否有效
平时听课(特别是参考课)经常发现,只要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就立即围成几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掌,学生讨论戛然而止,再有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知识、方法、技能就不得而知了。学生讨论看似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这种合作探究掩盖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剥夺了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和发言的权利,其实是一种“伪探究”。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找出改进策略。
(四)反思的方法
(1)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反思中关键的一环,缺乏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精神的教师,永远不会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自我反思可以从以下方向进行:①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知识传授的效果为何等。②反思教法情况’:反思教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教学步骤与方法调整的原因,以便今后进步深化和完善。③学法指导工作情况:对学生预习、自学、阅读、归纳、思维训练等方法指导是否到位,以便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知识等。④反思教学中有哪些最不满意的教学环节并能从中总结出恰如其分的教训。⑤反思课堂上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如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当学生意外提问时或学生做小动作时甚至无法预料的事件发生时,你是如何机智处理的。⑥反思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开发。学生的忍受和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2)同行互助。古诗云“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之谜,旁观者清。教学反思,就应开放自己的课堂,让各类同行走进来,同学科教师他们能从教者的角度发现问题,异学科教师他们能从学者的角度发现问题。只有打开自己的课堂,才能使更多的问题得以暴露,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专家引领。常言说,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臭棋篓加臭棋篓还是臭棋篓。许多经验型教师在向专家型教师转变过程中,缺少的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引领。要想做大师,需拜大师为师。我们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虚心请教,向大师、专家学。专家高屋建瓴的一席话,会让你茅塞顿开。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坐有的教师可能还记得,06年4月份,我校举办的教改成果展示的活动。在那次活动中,我上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当时的教程设计自认为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和课改精神的。很长时间,一种引以为豪的喜悦支配着我。07年我到天长市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特意带去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请我市两位语文特级教师陶承洛和魏为秋斧正。两位特级教师在研究了我的设计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这篇教学设计还只是处于教教材的层面,没有去研究文本的要害。这篇课文的关键是一个“辩”字,以“辩”字为眼提出问题,就能拎出文本思路,明确教路,指清学路。你想:文题既然为“辩”,就有辩的观点,辩的思路,辩的理由,辩时人物的神情、表现。再者,既然为“辩”,文本就用了能体现“辩”的色彩的句式——反问句,围绕“辩”字来处理教程,就会让学生学习的思路明了,学科特点体现更加充分。两位专家的一席话,真让我佩服,专家就是专家,看文本的眼光就是独特。
(4)课堂重建。
反思以后,不能一撂了之,应该对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重新修改教案,制定性的教程,有条件的,应该对本课进行重新上过。
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之四:板书的技能
(一)板书设计的概念
板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运用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精心构思,有计划地在黑板上书写精要醒目的文字或图表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板书的特点
语文教学的板书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明确的目的性;精炼的概括性;清晰的条理性;鲜明的形象性;深刻的启发性;显见的直观性。
为体现这六“性”,教者就应该充分挖掘课文的结构美、意境美、形象美、语言美等多种美的因素,利用形象化的手法,按照形式美的法则精心设计,把课文知识点浓缩,通过线条、色彩、配以精要文字构成一个个形式优美、新颖,引人入胜的图形,然后通过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提示、诱导,使审美主体的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情趣和能力,并萌生一种美的创造意识。
(三)板书的作用
有利于知识传授;
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
有利于学生情操陶冶;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板书设计要体现文本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
(四)板书的形式
1,提纲式板书。它是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教学设计程序,用大小括号和编号排成的一个系统。这种板书优点在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字句简洁,教学思路清晰,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板书。
2,对比式板书。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运用对比方法显示出知识的异同的板书。这种板书对比强烈,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清知识的共性和个性,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3,词语式板书。它是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从中提炼出关键性的重点字、词组成板书提纲。这种板书我们语文教学用的比较多。
4,线索式板书。它是根据教学内容的某种联系,按一定顺序,反映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的特征是能够显示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比如教学小说)
5,图画式板书。也称造型板书。它是根据教学内容显现出的特征,采用图中夹文或文中夹图的办法形象地勾画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板书。这种板书生动、形象、直观,事物的内在关系显现的淋漓尽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6,分析综合式板书。它是运用分析、综合等思维形式,揭示教学内容,展示思维过程的一种板书。它的特征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启发性强。
(五)板位安排
板位安排就像规划报纸的版面一样,应精心设计,严密布局,决不可满纸乱画,使板书杂乱无章。
板位安排的基本要求:
1,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黑斑的有效面积,主要应做到:一是四周空间适当,二是分片书写,三是字距适当。
2,布局合理&&&
在板位安排时,应注意整体效果,合理布局。哪部分在左,哪部分在右,哪部分位上,哪部分位下,必须有一全局安排,使之位次适当,措置有序,编排合理,给人以美感。一般来说,应将板面分成若干区域,譬如标题区、推演绘画区、便写区等。
3,主次分明&&&
在板位安排上,不可主次不分,平面直推,应准确的把板书内容的主次在板位安排上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明确重点,便于理解和记忆。
(六)造型板书的美学效果
1,形象美。
形象美,就是以课文中描述或说明的事物而设计。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1)动植物造型;(2)山水造型;(3)生活用品造型;(4)几何图形;(5)汉字造型;(6)事件造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通过对童年时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样,板书可设计如下:
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圆”即“园”,一部分是屋的象形,揭示文题,具有象形美。
这是形式美的高级形式。也叫多样统一。它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和谐美包含了对称、象形、整齐、参差、节奏等多种美的因素。如《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板书可设计为:
这种板书设计是个长方形。它体现了议论文结构的特点。上部为论点,下部为结论,中间为论据,具有和谐美。
含蓄美的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唤起欣赏者的想象,使人感到意在图外,思而得之。如《背影》一文,为了表现父亲爱护、关心儿子,儿子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爱戴怀念之情,板书设计如:
它是一种植物,植根于深厚的“情感”土壤之上,已结出了丰满的果实。让人去品尝,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具有含蓄美。
对称是指以一条线或一事物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如《桃花源记》一文,我们可根据作者的行文线索,逐步推进,揭示文章主题,板书可设计为:
它是一个桃花源的像形图,且有整齐对称美。左为“情节”,右为作者思想变化词语,中间为此文的中心。
他有两种形式:一是几个环由小到大环绕一个中心点上,表示一定意义;二是围绕一个中心点,线段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一般表示文章情节发展顺序。如《皇帝的新装》:
这种板书设计,以“新装”作为恒星居中心,让文中人物作为行星绕它旋转,把“愚蠢”“不称职”“看不见”作为“引力线”,并展现了童话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此图具有环绕美。
意境美是指把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设计者的主管感情、审美情趣有机的统一起来,加工成一个生动的的艺术形象——美的造型。创造出一个新的意境,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尽得弦外之音。如《听潮》,全文紧扣了一个“听”铺展开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大海落潮、涨潮初起和涨潮达到高峰时的声音和情态,讴歌大海的雄大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教学时,边讲边按下、中、上的顺序板书出主要内容,构成图:
这是一个“听潮图”,上下的内容对称,以“听”字为中心,具有意境美。
图形一般都处于静止状态,这种形式是使静态图形产生动态感,在动态中又产生美感。如《小麻雀》一文可设计为:
它是由两个皮带轮子和一条“皮带”联接而成。反映作者和弱小者在情感上的关系。右轮为小麻雀的三种境况,是主轮;左轮为作者在三种境况下作出的反应及态度,是从轮。两轮在“皮带”的带动下运转,箭头所指是转动的方向。具有动态美。
除此以外,课文中还有很多美的因素可供挖掘,如透视美,对比美,参差美,节奏美,整齐美等。
(七)造型板书的设计原则
造型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设计的原则是“四求”:
力求使每个图形不脱离教材和教学实际,不搞随心所欲的为美而美,为新而新。要针对每篇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即使同一体裁的课文设计形式也因文而异,富有变化。
力求使造型、字体、色彩皆有美的价值。值得欣赏回味,是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力求使造型形式新颖、独特,在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学生有新鲜感、奇特感,刺激强烈。易于激活学生思维,产生丰富想象。
精有两点含义:一是构成图形的线条简单;二是词语精炼,词语要从文中筛选,也可用课文外词语概括。图形精当才能使印象深刻,容易记忆,改变臃肿、冗长的面孔。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技巧
教育家蔡元培说:“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是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是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要摆脱“他主”的束缚老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与有效学习的关系。
在教学条件下,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表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②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③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④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反馈。⑤看到了成功的机会。⑥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⑦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三)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具有以下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种方法
1,书…学生自己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任务的完成最终是体现在学生成长目标达成度上。引导学生读书,哦诶样学习能力,应该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时教给学生相应的读书方法,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要让学生在读前有一定的认识,并以此为开启宝库的金钥匙。也许这些方法看似老生常谈,却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度边画,边读边记,让学生切实把学习看做自己的事情,扎扎实实地把读书的事情做好,完成在阅读中新知识的建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主人公的经历了与文本相互对话的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读书的方法是极具个性化的,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包打天下。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为学生设置学习超市,最经常听到的教学语言就是“你想学那一部分就学那一部分,想怎样学就怎样学”,这种学习内容的自选,无疑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的理念。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文本个性的问题,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知道学生读书不能离开具体的文本,不能为了追赶时髦而忍心的简单肢解文本,,而冲淡了文本的意境。
----学生自己提
“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一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问题学生。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质疑。具体说来,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以从重点词句质疑,可以从文章的内容质疑,可以从内容的矛盾处、模糊处质疑,也可以从同学或者老师的语言种寻找疑问。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在学生的质疑中也能够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把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正在进行的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当然,我们面对学生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老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梳理、归类,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切不可虚晃一招,表面看学生小手如林,热热闹闹,提出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结果还是回到预设的教案中来,这种让学生钻圈的方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学生自己说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象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这个世界显得如此的精彩”(洛克)新课程的理念之一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把自己的感悟充分地表达出来。我们在引导学生说的时候,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理解作为结论性的东西硬塞给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更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充分信任他们通过学习一定有所收获,尽管表达上也许不太尽人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时而旁敲侧击,时而正面引导,委婉地逼近问题的实质,最终问题解决的表述还是要学生来完成。
----学生自己做
新课程倡导综合性学习。体现在语文学习的方面,我认为主要是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校内校外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方面。老师要在相信学生的同时,进行指导,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锤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里,介绍特级教师魏为秋的一点做法
----设置新闻摘抄本。他在与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制定出“班规”:要求学生每天摘录一至两条新闻,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报纸、电视,也可以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还要对页面装帧进行美化。把星期三下午第三节最为交流的固定时间,发言时要求脱稿,交流的顺序是抽签产生和自愿发言相结合,从半个学期多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当前时事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以往,交流的内容从中国在朝核六方会谈中所发挥的作用到伊朗巴姆大地震,从年初的禽流感到最近以色列炸死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从中美关系到美国总统的竞选进展情况,以及伊拉克战争和中美关系的关系等等都成为孩子们发言的话题。他们在叙述的同时,时时有自己的观点参与其中,令人感动的景观时有出现。老师的作用只是在于为他们搭建展示口才的平台,而他们准备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演讲课的渠道。
另外,他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弥补课内的阅读量。具体是要求每个学生从喜欢的书籍中每天至少阅读
1000字以上的材料,适当撰写读书笔记,每个月全班交流一次。
----学生自己评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重点探讨的话题之一,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在班级精心设计了
“比一比,谁的红旗多”的评比栏,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表现评出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品就是小红旗。谁的朗读精彩,谁的进步明显,谁解决了大家解决不了的难题,谁的发言最有创意感悟最深刻,谁就有机会得到小红旗。
另外,可以把自评和互评的机制运用到作文的评改中。在给出习作要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文章,把优点和缺点都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特别在老师的引导下互评习作时,学生都能够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虚心地学习他们的长处,诚恳向对方指出不足之处。这种文字化的对话与交流,不但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更是提升了他们自主能力、表达能力。
(五)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一些误区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自主学习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1,自主学习等于自学。
其实,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情况下的学习,而自主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时,完全靠学生自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对抽象的概念、观点等基本知识的。
误区2,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
其实,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其宗旨在于在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教师的讲,应成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重要环节。否则,就会把学生引入歧途,不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就连最基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
误区3,自主学习就是不要教师的指导。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逐渐地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评价。
促进学生课堂合作的技能
卡耐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的成就,85%决定于与人沟通的能力,而专业知识只占有15%。”他强调的其实是合作,因为沟通是合作的前提。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这是从实用的角度,阐明了“合作”应该成为教育的主题之一。
(一)课堂合作的意义
叔本华说过:“单个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宾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很多事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他想对于个体学习、竞争学习而言,强调的是相互促进,而个体学习突出的是个体的互不相干,竞争学习突出的是学习者的相互对立。合作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学习、团体动力等。
在课堂合作中,师生能全身心地投入,真诚合作,通过小组、组际、师生间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1,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如。在严格控制讲课时间的前提下,教师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发言、讨论、争辩、,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同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鼓励、肯定、表扬,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发挥,心情舒畅,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资助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下,学生对知识不仅仅是“学会”,而且有机会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发生发展过程,进而掌握学习方法,逐渐“会学”。
2,有利于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
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多向交流和自由宽松的氛围,其中,学生卸去了思想包袱,还原了本性,敢于大胆地质疑、讨论、交流,在讨论中,他们充分享有发言权和评价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同伴间的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的数量,提高了自己观点被同伴认可的概率,这种认可能使学生产生自信、自我肯定等一些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学生在自主地位得到体现的同时,不断地享受到交流和成功带来的快乐。这种良好体验的不断实现,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3,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合作学习改变了同伴交流的状态,扩大了学生交流的面,形成生生、师生的交流形式,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克服了师生单向交流造成的个别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合作学习提供了互帮互学的机会。在每个小组合作中,每名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因为异质性的存在,更有利于组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最终达到共同提高。因此,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的前提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助功能,不仅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学科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课堂合作种常见的误区
1,合作学习的形式是重要的,但不能缺乏是值得合作—正确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听过一节初中一年级“探求平行的规律”的合作学习课,在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型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长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然而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很少有小组间的交流,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其实,教师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全面发展。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是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因势利导,把握要点
在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小组意见不统一,出现“争吵”现象,小组成员“各干各的”;“差生”逃避学习,“好学生”霸占话语权;合作缺乏公平性、独特性,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课(尤其是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的合作学习课中,也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学习的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
为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和合作意识,是教学中重要策略。其中,合作技能集中表现为社会交往意识、社会角色规范和社会交往技能。合作交往技能是作为过程展开的,按合作交往过程具体概括为以下四点:倾听(尊重和信任),交流(理解和沟通),协作(互助与竞争),分享(体验与反思)。
(三)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建立和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目标的基本手段,可以改善教学的整体效益。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1,合理分组,互助共享
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下,依据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合作小组。
(1)依据座区,就近分组。
根据学生在班级内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这种分组方法带有一定的随机性,而且不占用任何多余时间,是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2)双向选择,自发分组。这种分组形式,是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学生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选择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成员之间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因而学生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助促进的力量。
(3)互补互助,均衡分组
分组是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的不同,确保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互补性。一般情况下,小组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学困生,两名是中等生,而且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使全班的縮影或截面。
(4)分层达标,同等分组。也就是将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接近的同一档次的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其一,强强联合。由于优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试营业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使得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其二,弱弱合作。“均衡分组”模式在保证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同时,也难免产生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无形中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可以让学困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当然,在实施这种合作小组学习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有所不同的,他们获得成功的标准也因组而异、因人而异。
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分组指导。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纪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回报。
2,引导调控,讨论及交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组织不当,小组合作学习可能会流于形式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1)恰当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2)适时地实施课堂合作。例如,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3)把握时机,畅所欲言。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到“讨论交流”环节时,一定准确把握好恰当的时机。
①当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即使重点又比较简单,学生纷纷举手争着要回答,而教师难以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求,这是可以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相互说说,给与他们表达与倾听的机会。
②当我问题“犹抱琵琶半遮面”时。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似是而非或者对自己的出的结论产生怀疑,急需和别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指点—这种情况就是进入需奥组讨论交流的最佳时机。教师要放权给学生,并且及时巡视、参与到学生之中,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③当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时。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单凭一个人的力量不能解决时,会引发合作探究的欲望,教师要顺应学生这一内在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借鉴别人的想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是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发展意识。3,适当评价,促进合作
交流与评价是“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侧重点应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互评互议,体会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促进合作与评价的良性发展。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过程做一个小结,如:“你觉得自己今天认真倾听了吗?”“在小组里你完成自己的任务了吗?”“你今天有与其他同学互帮互助吗?”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评价,小组内同学互相评一评。对于其他小组的评价:“你们觉得今天哪一个小组的表现最好?为什么?”教师给予的评价:“今天某某小组在分工方面表现得很好,某某小组在倾听方面表现得很好,某某小组汇报得非常有条理…体现各个小组各有所长,各有进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合作学习的质量。
此外,实施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可是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
这些技能我们将其细化,各自拎出。在实际的教学中,他们相互交织,很难割裂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特级教师程红兵所上的《信客》一文,看他是如何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教程和恰当运用教学技能的:
(略)见材料
最后,对日常的培训提一点宏观意见,供在坐的老师,尤其是在学校从事教学业务管理的老师参考
1,调查研究,梳理问题
从问题出发,提高反思和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抓共性问题,集点问题,热点问题,有代表性的问题
3,建立团队
成立学科团队,构建本校培训网络
4,创新形式,讲究实效
①专题讲座: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扎扎实实
②交流研讨:针对问题开展人际间、校际间讨论、研究
③校本研修:开展听课、评课、课题研究
④岗位自学:自读教材、写读书笔记、写教育叙事、案例分析、反思总结等
⑤远程培训:利用网络资源
5,完善机制,任务驱动
建立岗位自学制度、校本研修制度、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1武将特技补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