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佬的加点,四姨罪业加身身要学吗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我的图书馆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智敏上师开示录五——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智敏上师 讲第一讲 今年,我们是第一次开讲。因为流动性很大,新的又参加了一、二位,我们就藉这个机会,把我们在讲经之前念的《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略略讲一下。我们在正式开讲《俱舍》之前,先把《广论》整个磁带听了一道,对修行的次第、内涵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对初来的,当然不可能重新再来一次《广论》的学习了,时间没有那么多。我们以前学了很久,好几个月。我们就把这个略的讲一下,先有这么一个概念,修行是怎么样的一个次第,它的内涵如何;有一个简单的概念之后呢,今后学《俱舍》可以比较有一个头绪。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我们现在就把《戒定慧基本三学》的第一篇,《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把它略略的给大家讲一下。当然这个听过的人很多,在宝光寺也讲过,但是因为新来的,不得不将就一下,我们讲得略一点。这一个颂,一方面是求加持;另一方面也把整个修行次第一些主要的内容,我们该怎么做,全部讲完了,是一个最略的菩提道次第缩本,所以说还是很重要。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这是修行用的。这个还有修法,本来我们想把修法,就是马车,一起讲,但是我们想录音的,密法的修法,最好不要广传播,这个修法以后另外再说了。马车的修法是一套的,因为这个可能流通的范围要大一点,所以我们暂时修法不讲。 菩提道次第摄修,我们把菩提道次第说的内容摄拢来,修行的时候,这个就是摄修的颂,一方面求加持,自己没有力量,要求三宝的、本尊的加持。 什么叫加持?我们经常佛教里用加持这两个字,加就是加被,菩萨加被我,保佑;持就是任持,自己把它拿到,佛的力量加到自己来,自己任持到,将这个力量保持到,就是加持。我们凡夫众生,修行力量薄弱,在末法时期,尤其是五浊恶世,在这个环境之下修行——不要说修行,就是要得到修行的机会都极难得。 我经常收到一些居士的信,昨天也有一封。他说他现在工作很忙,他这里学了法了,但是回去了,他要修持的时间没有。有一些像烧香法之类的,要出供的,他现在这个集体宿舍里没有办法做的;就是时间也很紧张。有些持戒的问题,他说在一些他们应酬的场合,有些不得不开许。这个我给他说,这个烟酒的问题,如果你是公开的佛教徒,没有什么不好讲的,你说我们是戒烟、戒酒的;如果你是在某些场合不相宜说,自己表明身份,就可以说自己对这两种生理上不适应,吃了头昏难过,那么也就解除了。所以这两个呢,要自己善巧去避免。时间问题确实没有办法的,在家他有工作,工作又很忙。国内还好一点,国外去的人,一天忙得……我们有个归依弟子,他到美国去了,他说忙得好象天天在冲锋打仗一样的,时间紧张得不得了,要修行是很困难。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要修行,自己力量是不够,太薄弱,那么就要求佛菩萨本尊的力量加到我们身上来,我们把它任持到。这个打个比喻呢,我们说就是说佛的大悲,就是加;众生的信心,持。所以说,我们劝大家修四归依就是这样,你信心具足,加持的力量就可持住,佛加被的力量你持得住;你信心不足,佛尽量加被你,你持不住,就是拿不住了。 我们经常用的比喻,佛好象是太阳,太阳的影子可以照到一切水,月亮也好,太阳也好,因为太阳光大一点,我们用太阳比喻。佛假使是太阳,一切水里边都有太阳的影子,那么我们众生的心水,佛的太阳要把它照到我们心水来,就是佛,他的太阳力量加给你,自己心水任持到,这个就是加持的意思。那么我们说要任持这个加被的力量呢,要信心;如果信心不足的话,再怎么加持你,你得不到好处。 我们在过去不要说了,书上写得很多。在现实的,我们很多居士,他念观音菩萨,免那些飞灾横祸的,解除一切疑难病症的,多得不可计。就是现实的有名有姓的,这些人很多。那就是信心足够的话,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普门品》里边说,假使持观世音菩萨名的,若入大火,火不能烧,若入大水,水不能漂,这个就是信心的力量。只要相信,一心专念的话,就会产生这个不可思议的,因为观音菩萨就是过去佛,他有这个力量可以避免一切水火灾难的;但是能够接受他的力量,就是信心。 那么我们现在要靠佛的加被力量,自己能够任持的话,要有信心。没有信心的话,那是任持不住。所以说,我们要修信心,就是四归依,这个很重要的。新来的几位,四归依都传了。传了之后,希望你们抽空好好修。修了四归依,佛的加持力量有了之后,你就可以很快赶上去;否则的话,就是老修的,他没有佛加持力量的话,靠自己的善根的力量,恐怕是不会太快的。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 “南无”,就是归依、依靠、求救等等这个意思。 “第二法王”,法王,法中之王,王就是自在,对法上有自在,对一切法都能够知道,能应用,起一切作用的,那就是佛。佛是法王,为什么宗大师称第二法王?难道佛灭度以后那么多的祖师,那么多的大德们,都比不上宗大师吗?宗大师称第二法王,那就把前面的那些大德们都好象抹煞了吗,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说并不是抹煞前面的大德。在宗大师前,说近一点,阿底峡尊者是了不得的;再往前一点,世亲菩萨、龙树、提婆都是大菩萨,那么为什么他们不称第二法王呢?就是说以前的祖师弘扬佛法,固然是他们的造诣很深,修证很高,但是他们弘扬的,要么弘扬瑜伽的,就是缘起的,就专门弘扬瑜伽的;弘扬中观的,性空的,那就专门弘扬性空。龙树、提婆,就是性空一派的,无着、世亲就是弘扬瑜伽缘起一派的。还有弘扬显宗的,不弘扬密法;弘扬密法的,也忽略显宗。而宗大师显密大小性相全部弘扬,全部的。把佛的一代时教,编成有体系的系统来教我们,修法跟教理配合起来,这样子把佛的一代时教完全把它摄拢来,广大的次第,圆满的次第,这样子来教的。佛本身是这样做的,但是佛以后,全面顾到的,只有宗大师,所以说,宗大师称第二法王。 这个并不是因为我们修格鲁派的,宗大师是我们的祖师,把他抬得特别高,不是有偏的意思。从他弘扬教法的全面、圆满来说,他是足以称为第二法王;不但是弘扬,同时起大作用,他的力量,这个法的作用也发挥出,不但是说教,不是口说,还是起作用的。这样住持正法,我们说作用最显著的,在宗大师诞生的那个时候,西藏的佛法也是衰退了,很多邪说,不正的那些教派,或者超越次第,或者偏于一边的,这个很多很多。那么宗大师来了之后,他发愿整顿西藏的正教,发愿要正法住世五百年,结果经过他的努力,经过他的发愿,他的大弟子们每年大家一起发愿,西藏的佛教,正法住世,就维持到五百几十年。 这个里边,当然是他们的修持,跟他们持戒是起极大的作用。宗大师是善律派,以弘扬、恢复一切佛的戒律,很仔细的行持,这样就做到正法住世。 什么叫正法?佛的正法里有两个,一个是教,一个是证。教是讲教理,把佛的教理学通,甚至于证到,教是教理,那么证就是修证。一个理,一个是行,这两个都有。不但是能说三藏十二部,同时能够修证,证果得道的,这样子是正法。单会说,没有证,不叫正法;单是有证没有教,自己修证有,但是说不来,不能说法,像独觉就是这样子。只会显神通,叫他讲一套理论,他讲不出来,那么这也不叫正法。而宗大师,他发了愿之后,五百几十年里边,有修有证,教理圆满,这个是正法。这样子,我们说确实不简单,作用极大。 “无上悲智”,他的悲心,他的智慧无上,无可比拟。 “雪山善巧”,“雪山”就是指西藏,因为西藏在喜马拉雅山的下边;“善巧”就是他智慧、方便都很善巧。 “贤慧普闻”,是宗大师的名字。 “文殊应化”,他是文殊菩萨应化,我们看了《应化因缘集》里边都知道。那么这个问题有辩论,有的说应化就是他修证之后,证到了文殊菩萨的功德,是文殊菩萨化身;也有人说,他本身就是文殊菩萨化投生的,那么这两种说法都可以。 “根本大师”,这是我们的根本的师,“宗喀巴尊”,他的“足下恭敬顶礼”,希望他一切时、一切处,普遍的来摄持我们,保护我们。 归敬颂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 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 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 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这是归敬自己的根本上师。前面我们讲四归依讲过,西藏跟印度特别重视师,一切法,佛法,三宝知道的,我们修这个三宝的一些教法,都从师那里来的;所以,西藏的人对师是非常尊重,当佛一样看。不但是教你修法的师,乃至教你这个藏文字母,“噶、咔、嘎、纳”的那个师,他们也摄在这个根本上师里边;就是一切有利于你学修的,包括你认字的那个师,都要很恭敬他。那么这里当然是最根本的,自己的上师。 这个上师,一般来说,也可以是宗大师,一般的像自己的灌顶师。西藏大概有这个习惯,凡是给自己灌了顶的,又跟了他学法的,满了六年以上的,这个叫根本师。那么单是灌顶,结一个缘,没有跟他学法,也不算根本师。 “具德”,具足断德、智德、悲德三个德的“根本”的“无上大宝师”。“大宝”,为什么?“大宝”就是摩尼宝,它能出一切宝。那么这个师,我们一切法的功德都从他那里得来。“大宝师”,观想他置于自己的头顶上,一个月轮莲花上安住。 “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大恩”,我们能够在这个南阎浮提听到佛的教化,就全靠师,没有师,我们听不到,所以这个恩极大。我们无始以来流转生死,就是没有人教我们出离方法;现在有这么一位,他教我们修证,出离三界,同时能够广度众生,最后成无上菩提的,这个恩就是极大,“大恩”这是极难得的,这样大的恩的人是极难得。 “门中随摄引”,这个门就是法门,我们说大恩难得,固然这个人是难得,但是碰到这个殊胜的教,这个法门,也极难得。法门很多,但最殊胜的,圆满的,次第的,这样的法门能够碰到,那就是难得中之又难得了。我们不是给大家结缘有一本《值遇宗大师圣教愿文讲记》嘛,这个里边就讲得清楚,教,佛的教都是很难得,但是碰到宗大师的教,难中又难。因为这个是把佛的一代时教,把它有机的摄持成一个圆满的次第,这个一般人做不到,宗大师却做到了;做好之后,教授我们,这是难得中又难得的,所以说“大恩难得”,固然是这个师的恩是难得,而这个法门尤其也是极难得。 在这样的难得当中,就靠他摄持,引导我们,“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这样摄持的结果,搞什么呢?什么目的呢?要使我成就身的悉地,悉地就是成就。我们不是讲这个四加行,百字明里边,一切悉地愿成就,悉地就是成就。身的成就,口的成就,意的成就,都要使我能够成功,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就是追求三个悉地,身口意悉地。那身的悉地是什么呢?就是成就佛的法身、报身、化身,这三个身;我们身的最高成就,就是成就法、报、化三身。口的成就,得到佛的四无碍辩。意成就,成就佛的大悲、大智、大愿。那么这样子,殊胜的身、口、意的三个悉地使我成就的,就是靠这个大恩难得的师、难得的法门得到,把我引导进去,将来就可以得到这样子的无上的三个悉地。这是归敬自己的根本师,下边是归敬传承师。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 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 如来授记圣者无着师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 藏地跟印度是一样的,凡是佛的教派,分成两个大派,一个广行派,一个是深观派。深观派又叫深见派;广行派,就是所谓讲缘起的,在汉地相当于相宗,就是唯识宗之类的,当然不但是唯识宗,像华严宗也属于缘起的。讲性宗的,相当于西藏印度的深观派,或者是深见派,讲性空,重点在性空。禅宗、天台宗、三论宗,这些都是性宗。但是入门,众生因为不能圆融,二谛圆融是做不到的;凡夫要进门,决定从一个门进去,或者从缘起的门进,或者从性空的门进。那么这两派从印度一直流传到汉地、西藏,历来都是这么一个系统。 先是说广行派。广行派的传承师,当然,第一个开头的祖师,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接引一切众生无比的善巧方便,是教中之王,这是法王,就是薄伽梵,世尊。这是指释迦佛,这是第一个创教的,从他开源的。这两大派的源头,都是释迦牟尼佛。因为众生份上,都有所偏,要么重于缘起的广行派,要么是重性空的深见派,从这两门入。所以后来呢,教派就分了大的两个支派。薄伽梵,为什么不翻?这个一般讲教已经讲得很多了,显教里边,五种不翻,就是因为有的意思他翻一个,就不能把薄伽梵的意思完整的衬托出来。本来薄伽梵就是世尊了,但是不仅是世尊一个意思,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等,那么他翻一个薄伽梵,不翻汉语。一般我们记住其中一个,就是世间尊贵的,世尊。 “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补处菩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将来补他位的就是弥勒菩萨,叫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不败”,不为烦恼所败,就是能战胜烦恼的。我们修行就是跟烦恼斗争,把烦恼习气都降伏了,消灭掉了,那就成佛了。烦恼能够消灭完的,阿罗汉;把习气也扫完的,那就是成佛了。一个烦恼,一个是习气。烦恼障、所知障,这两个全部能够打败它的,补处菩萨,再也不会败了,他马上就要登佛的位了,这是不败尊,烦恼不能把他降伏了,不会败于烦恼了。 这是广行派从释迦牟尼传下来,第一代的,就是补处菩萨: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又传给无著菩萨。 “如来授记圣者无着师”,这个无著菩萨,在佛的经典里面授过记的,将来有这么一位要出来广弘佛的法。“圣者”就是初地以上的,无著菩萨他自己谦虚,说他登初地,一般的传记说他远远不止初地,他功德很大,神通也很大。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佛”,释迦牟尼佛;“佛子”,佛的子就是菩萨。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圣者无著菩萨,佛佛子共三位。“恭敬作白启”,这是代表广行派的传承,这是恭敬求加持。 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 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除了这三个根本的广行派的传承师,下面还有几位值得要说的。 “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世亲菩萨,《俱舍论》的论主。他是庄严南洲,我们说南赡部洲是一个地方,使它庄严起来。我们人头上戴了珠宝,颈上挂了项链,把人庄严起来;那么庄严南洲的是什么呢?并不是说南洲也去挂一点珠宝,南洲有的地方也产金产珍珠,这个并不是真的庄严,真正的庄严的就是以佛法来庄严。世亲菩萨,我们学过《俱舍》,前面都讲过,他开始的时候,是从一切有部出家,他弘扬根本教,造了五百部论;后来通过无著菩萨——他哥哥的劝化,进入大乘,来弘扬唯识宗,又造了五百部论。世间人一般就称他为千部论主,他造了一千部论来弘扬佛教的教法。我们在《俱舍论》的序里边讲的很多,五印度全部弘扬到,那么这样才是真正的南洲的庄严,所以说明庄严南洲的“善巧”,说法善巧。“天亲主”,天亲菩萨。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下边两位为什么提他们呢?因为我们说弥勒菩萨造了一部很重要的论:《现观庄严论》,这是西藏格鲁五大论之一。《现观庄严论》的注解很多,宗大师最采取的是四个注解:一个无著菩萨的,一个是世亲菩萨的,一个是解脱军,一个是胜军师的,所以把他们几位也摆在广行派的名单里边,摆进去,求加持。“获得中道圣者”,佛教里边说“圣”,不是说世间上孔夫子称圣,他七十二弟子称贤吗?佛教里的“圣”却不是这么的。佛教里边见道以上的称圣,大乘的就是登地以上。那么这个圣者解脱军,他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解脱胜军师,住入信地,一般说是十信地,十信地还没有登地,就是将要登地之前的加行位。这两位也是我们广行派的祖师,也值得我们赞扬、顶礼的。 “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世间上的眼睛,都是无明所主宰,盲目地乱走。菩提道次第就说,众生在三界里边流转,就好象自己的母亲,颠颠狂狂,在深山的险路上跑,一不注意就要掉下去。就是众生在六道轮回的话,以无明的烦恼作主,一下就到三恶道去了,很容易去。要生到人天极难,而生到三恶道的机会极容易,等于说一个瞎的疯疯狂狂的一个老人,他在一个悬崖峭壁的一个小路上走,那要掉到山坑里边去的机会是多得不得了。那么我们现在由他们几位来给我们作眼目,指示正道,那就是不会堕入险道,所以这个眼,“世间眼目”,就是以佛法来引导,作我们的正法的眼。对他们这三位也是恭敬作白启。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下边是深观派的。“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戏论,在中观里边一开头,做为世间上都离不开执着,一执着就是两边,不能契入中道;就是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等等,以这八个来统摄一切世间的流转现象。生灭就是存在不存在的问题,断常是时间上的分别,一异是空间的分别,来去是运动的分别。这些都是众生的虚妄分别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都是戏论。真正的空性里边,既不是生也不灭,既不是断又不是常,既不是一又不是异,既不来又不去。《五字真言》里“不来不去不住如虚空”,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讲这一段也有意思的。因为这里呢,你们《五字真言》天天念,念了,到底念什么东西,我们略略的,把这个讲一下嘛,你们念的时候也可以有数,心里有一个底。“灭诸戏论主”,把一切戏论灭掉的主,就是一个,也有王的意思,那是释迦牟尼佛,把一切戏论灭除完的,而且最善巧的,没有可以跟他相比的。灭除一切戏论,那些正法的主,就是王,就是释迦牟尼佛。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那最能够接受佛的那个空性智慧的,就是文殊菩萨,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普摄众智”,一切智慧,文殊菩萨就代表一切佛的智慧,十方诸佛的智慧都体现在文殊菩萨身上。有人就说七佛之师等等。反正我们说在念这个宗大师的赞:“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摧伏魔军无余秘密尊”,以这么三位菩萨呢,把十方三世佛的悲心、智慧,跟神力,就是威神之力,具体的代表,以这三个菩萨代表。那么文殊菩萨就是代表一切十方诸佛的智慧,普摄众智,圣者妙吉祥。“胜者”,他也是超胜一切烦恼习气的,能够战胜的,妙吉祥,文殊菩萨。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龙树菩萨是佛授过记,将来要出来弘扬佛的性空那一方面教的。他能够观察最甚深的义,就是一切法空的道理。“至圣”,他也是登了地的,见了道以上的,“龙树师”。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妙说一切佛的甚深的法。“顶严三尊作白启”,以前印度的国王,头上一个顶珠,是他一代一代的祖上的王传下来的,据说这个是对他统治他的领土有加持的。那么是放在,他们印度人不是头上笼个髻的嘛,把这个顶珠放在髻上边的。那么这是做他头上的庄严,一切庄严中,顶上的庄严是最庄严。那么这个呢,他们三尊是我们最高的庄严,这三尊是代表深观派里边的祖师,在他们足下作白启,求加持。 下边真正是《五字真言》里边有的,也是我们开始念的。 三士前导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这个在菩提道次第是道前基础。菩提道次第总的分几个大科:三士前导就是道前基础,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最后是止观,要成就一切功德,就靠止观。那么前面的是把那些功德的修法都讲了,下士道怎么修,中士道怎么修,上士道怎么修;但是要成就这些功德要定火烧炼。那么定火烧炼之后,中间不能缺的,就是毗钵舍那,一切法空的这个空性见。这两个有了之后,前面的一切缘起功德都能成就。空与缘起相辅相成,不能离开一个。 “能成众德”,我们这是观师,一切功德,能够使我成就的,就是靠师。我们不能直接碰到佛,那么就靠师了,师是佛的代表。我们黄教有这个传承,就是一般的师,上师也好,根本上师,最好是找出家相的,现出家相的比丘身份的上师。那么其他的花教、白教、红教呢,他们就不一定了,在家师很多,在家的那个传承师很多。黄教,格鲁派里边是强调,如果有出家比丘身份的,最好是求比丘身份的。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能够成就我们一切功德的,功德之体。功德现在没有成就了,体,它的一个因素,是我们的具恩师,那么对这样的师,我们怎么办呢?“众德”,我们说分因果来说,因上说,成就戒定慧的功德;那么果上说,成就断德、智德、悲德。《俱舍论》里边讲的,佛的三个功德,我们这个因上的戒定慧的功德,果上的断智悲的功德,我们要成就,都要靠我们的具恩师,所以说我们要尊重师。 这个有的人呢,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子,好象密法里边把师承抬得太高了,四归依把师摆在佛的前头,好象心里觉得有点不大踏实。实际上,他这个摆在前后的次第,并不是功德大小的次第,是进门的次第。就是通过师的门,而慢慢接触到佛法僧三宝的;所以从恩的次第来说,先是从师上开始。 那么并不是说师的功德超过佛了,佛还不如他,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这也不是我说的话,西藏大德们的著作里也说过这个话,并不是说师的功德超过佛了。或者有的师,他确实是佛示现的,或者真正成就的金刚上师,他的功德是跟佛等齐的,这个样也有的;但是一般来说呢,总之,并不是说超过佛了,这个是肯定的,最多是等齐,或者是他没有完全证到佛的功德。但是因为从我们受教的次第来说,从师开始,所以说把他摆在前头。那么这里也很明白的说明,我们一切众德,不管你因上的戒定慧,果上的断智悲,都是经过师的,然后才能成就。 “如理依止”,那么这样子的师,我们怎么对待他呢?既然要依止,那就是如理的依止,“如理依止”,这个依止法最详细的,就是《事师五十颂》,那讲得很严峻了,有些地方一不当心就要犯罪的。《三归依观》讲了很多,对师承不要随便的笑、骂、讥嫌,或者是看不起,或者什么,对师父要很恭敬。 一般说,这些我们大家一般人不知道的。当然,我不是说我自己噢,就是你们对一切的师,尤其是将来灌顶师,要做到这一点:师父的床、座位不要乱坐,师父的东西不要乱拿,师父欢喜的人不要去讥谤他,这个就是尊重师的表现。那么这一些呢,一般人很忽略。或者有的人,就是师父对这个人特别好象是器重,他偏偏不买帐,虽然不反对师父,他就对那个人看不起,说他过失,实际上你就是反对师父了。师父重视他,你却轻视他,这不是跟师父唱对台是什么?那你这个对师不恭敬。这些微细的表现,当然我们现在不能说得很多了,这个假使我们将心问心,细心体会一下,也可以辨得出来。 师父的座位不要乱坐,师父的衣服不要乱穿,帽子不要乱戴,这些恭敬的意思。你一时想不通,以前,假使在封建时代,皇帝的座位,你敢不敢坐?坐了要杀头的。那么当然,这是封建。我们不是封建,但是这个一个道理是一样的,不恭敬啊!皇帝的座,你怎么去坐了?你不恭敬嘛。你不恭敬,那当然,它的王法是封建的法律,杀头。佛教不是那个杀头,但是你不恭敬,自然的因果规律,要使你下地狱,当然坐一坐座位会下地狱,没那么严重了,却是要受果报。就是不恭敬的表现,看你不恭敬的程度怎么样?如果你非常不恭敬,那就完了,恐怕就要堕恶道的。 有的人很愚痴,他以为师的座一坐嘛,我可以得师的功德一样,将来可以成就师的威德了,有加持的意思。我们记得昭觉寺,有一个上海出家的,这个人不晓得你们有人认不认得?他精神不很正常。不是昭觉寺有两个座吗?一个是下边讲经,一个上边灌顶的。有人告诉我们,他悄悄的一个人,在上师座那里,两个座都坐一坐。他以为这样子做呢,将来好做上师;不晓得恰恰相反,犯了一个不尊重上师的过失,你没那个功德,你去坐那个位干啥? 上师的帽子,一般就是说这个桃尖帽了,当然是论师帽,在过去桃尖帽是论师帽,堪布、论师都能戴;但是现在的密法里边,就是金刚上师传位的帽,就不要乱戴。有人欢喜戴个帽子照个相,去宣扬自己,“我是上师”,这个我想愚痴得不得了。你自己上师功德没有成就。成就了功德,你不戴帽子也没关系;你功德没有成就,把帽子戴起,照片拍起去宣传,这个后果是什么呢? 我们说这个,当然不是封建法律,不过比一下。就是狂妄的态度,就像封建时代,你把皇帝的龙袍穿起,龙帽带起,拍个照片,去宣传,得的后果是什么?抓起来,杀头,是这么一个后果。那么当然,佛教里不是抓起来杀头,就是因果里边,要惩罚你的,因为你不恭敬嘛,狂妄了。自己不是上师,妄称上师,那个是狂妄之绝顶的事,当然有因果的。我们说你功德有了,你也不一定要显出来。 上师位是有一定的仪式的,要传的;传了之后,你当然可以了,但是也不要骄傲,这是一个任务,交你这个位置,你要干工作了,度众生的工作交给你了,担子重得很,并不是一个高兴的事情。一般人想的话,我可以指挥一切,大家顶礼我,大家供养我,好象舒服得不得了。实际上,那么多众生的出生死到彼岸的事情,都挂在你身上了,你要负责的,哪个人出偏差都是你的责任,所以说你灌了顶之后,灌顶弟子哪个出了偏差,哪个有了过失了,都有责任啊,不是好玩的事情,所以冒充的东西不要做。 “如理依止”,我们这里说依止法,那么我们要修行,第一步,就是如理依止。这一步如果你是如法之后,那你走路呢,第一步路走正了,那是方向盘拨正了;如果你第一步没有去如理依止的话,那么你以后越走越错。西藏经常说这个话,初一错误,十五、三十都会错完的。就是你初一错了,本来是不是初一,你当成初一了,好了,你以后初二、初三,一直到月半、三十,永远错下去:这个第一步错掉了。你第一步不错的话,以后也不会错;第一步错,以后肯定错,那就没有话说了。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这个道理好好的观察,观察之后,那就“恒时”,经常的,不是一下子,一冷一热的。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冷热病,发心的时候不得了,好象一切都可以牺牲;但是到一个时候的话,一下冷下来了,啥都不想干了,甚至于,本来是对这个恭敬得不得了,一下子反过来,对这个人简直是骂起来了,甚至于毁谤起来了,这个是不正常的现象。要“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要大大的恭敬,既然依止呢,要大大的恭敬。 密法里边也不是强迫人家依止。要依止一个师,不管是显教的,或者密法的根本上师,都是你先观察一段时间,两方面都要观察,这《菩提道次第》都讲的。最少六个月,观察下来,你认为满意了,对方也满意了,然后就依止他。依止,如果你开始,粗心很草率的,闻名而来,结果一依止,后来发现很多过失,越看越不对,越看越不对,好,最后谤也谤起来了,骂也骂起来了,乃至于做事情反起来,反抗起来了,最后干脆要跑掉了,这样的人不少。 那么这个样子呢,自己得不到功德,也造了很多过失。日常法师在《广论》磁带里经常讲的,在僧团里边依止一个师父学法,你不但没有得到依止学法的好处,反而造了很多的罪过,这个是大大划不来。你如果开始认为这个不值得依止的,你不要依止好了;你依止之后呢,就不要乱说、乱动了,这个东西,自己造罪也不必啊。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 三士前导第一步是依止师,依止师之后,那就是要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但这个前面还有一些根本条件,要圆满的有暇的身,那就是说八有暇,离开三恶道,离开盲聋喑痖、世智辩聪、北洲长寿天等,这个后面都讲,我们不仔细说了。那么这是客观上我们得到这样好的人身,而且“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一切佛法,难闻的佛法,佛法里边难得的大事是什么?了生死的大事,自他离苦的大事,要成佛度众生的大事,能够知道,这个是极难极难的。 那么既然自己有这个圆满有暇身,能修行的身体,又把这么难得的事情知道以后,该怎么办?“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日日夜夜的,“恒时”就是说一刻不停的,经常性的。“决择”,由智慧来判断事情。我们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一切离不开智慧,你把事情搞清楚了要智慧;事情搞清楚了之后,就要照它做了,就是这个道理是这样子做的,非照这个办法做不可,这个完全靠智慧。如果你一个人信佛是听人家说佛教好,佛教好,我也信了。人家说怎么修好,怎么修好,我要修了。人家说净土宗好,唉,我修净土了。这样子自己没有主宰的话,一天到晚跟人家跑。 温州他们说有个居士,当然是个传说,也是说的过分的,一个挖苦的话。他们温州的人,什么法都要学,一个居士,他们说平均给他算下来,最少要归依八个师父。这个师父来,大家说好,都归依,那个师父来了,归依。净土宗的也归依,天台宗的也归依,修密法的也归依,红教的也归依,黄教的也归依,乃至萨迦教的也归依,归依的师父很多,他很满意:我师父很多,我以后靠山很多,将来决定有办法。实际上东跑跑,西跑跑,我们说脚踏两个船,两个脚肯定掉到水里。踩了七、八个船,乃至十几个船,一开你怎么样?想也想得起来的。你到底在哪里?一个船也不在了,在海里啊! 修行要专一的,事先的抉择要谨慎,到底依哪个学,哪个法门学,一旦决定之后,就不要乱动。佛的法都好的,不要去说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快,那个慢;里边去,好象是挑肥拣瘦的,这样子,就是想拣便宜的思想。 说个老实话,不肯付辛勤的代价,要想占个善巧的、便宜的法门……以前好象海公上师讲经,他说最好你一个法门得之后,今天晚上睡一觉,第二天醒来成佛了,这个法门再好也没有了,快得不得了,又方便,又容易,什么功夫不要下,睡一觉好了,明天成佛了,这个没有的。写小说可以写写,那个客观上不会有这样子的事情。 世间上你要成就一个律师,成个工程师,那要花多少功夫啊。从小孩子进入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里。考大学,不是哪个人都考得上的,高考拼命的用功背,上榜的,考不取的人还多。考取的没有几个,考出来之后,能够真正学得好,技术高明的,也不过是学生里边占了一部份,不是绝大部份都好的。那么这样子,你说一个有名的工程师,有名的什么书画家,都来之不易,何况成佛呢?不要贪便宜。那么要心坚固,要坚固的心,经常把这个道理抉择清楚,哪个是是,哪个是非,哪个对,哪个不对,把它搞清楚。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这样的心,不断的生起,不要给它退了;求加持,自己力量不够,求上师三宝的加持。 这是道前基础,又是三士前导,就是入道之前,必须要具足的条件。这些条件具足了,就可以上道了。这个上路怎么上呢?开始,幼儿班,小学,中学,大学,一步步上去。开始下士道,下士道是什么?求脱三恶道的苦。这个世界上轮回六道最苦恼的就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那个听到了都害怕的,那么这样的地方不要去,我们希望得人天的安乐,那就是下士道。 《俱舍论》里边有个颂,后边有,我们现在还没有讲到。它也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不是宗大师发明的,也不是阿底峡尊者他提倡的,早有的。《俱舍论》里有这么的话:“下士唯求乐,中士唯离苦,上士恒寻求,自苦他安乐”。“下士唯求乐”,下士道的人单是求快乐,避免三恶道,求人天安乐。 “中士唯离苦”,中士道的人,他唯一的就是要离开三界的苦,因为他是高明了,进一层了,知道人天的乐还不是真的乐,要把三界的苦都要离。人天还是苦,人固然是苦,就是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都离不开苦,那么他要离开一切的苦,就是要求出离,出离三界,所以“中士唯离苦”。 上士道,“恒寻求”,“恒”就是恒常的恒。寻求,恒常勤恳的追求什么?“自苦他安乐”,情愿自己吃苦,为了人家的安乐,为了一切众生的安乐,自己要吃苦,修六度万行,牺牲头目脑髓,是释迦牟尼佛现实的这个具体的事,做给我们看了,所以上士道不是很容易做的,要发了大心,还是要下点决心的了。有的人就是,我是大乘、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叫他牺牲点他的财物都舍不得,何况头目脑髓呢?我们说社会上做的慈善事业,固然是使人间安乐,但是并不吃苦啊。你把你财产全部送给他,你要饭去,你干不干?不干!最多把银行里的利息拿一点出来,跟你去做点好事情,这个可以的;要把钱、全部家产都捐完了,自己要饭去了,哪个也不干,我看。就是“自苦他安乐”的心还没有生起来。真正要成佛,为了人家的安乐,自己下地狱也不怕。这样子的菩提心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上士道。所以这个,很多人说大话,我们在家的是行菩萨道,出家是小乘,你到底是不是菩萨道?这个自己衡量一下。 下士道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 死已如影随形黑白业 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下士道观无常。下士道入门的就是观无常。念无常,观恶趣,归依三宝,明业果,这么四个大科。“身命动摇”,就是先要观察自己跟人家,我们的身和命,都是动摇,好象水中泡,不坚固的,任何一点点小的因缘就要破掉的,泡沫一碰、风一吹就破了,就是没有风吹它,自己也不能持久,都是要很快的坏灭的,灭了之后,就是死了。这个一定要想,念死,念无常,就是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死的。 但人都打长久的算盘。秦始皇兵吞六国之后,还要去求灵芝草,要万世的做下去,要不死,寻求不死。这个都做不到的,凡是有生必有死。你要不死,那有个办法,不生,不生就不灭,要生决定要灭。哪个东西说产生之后不消灭?没有的。不管是有情或者是物质,它创造出来之后,或者是生命,有情生下以后,决定有一天要死的,从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走向死亡的道路的过程。就是小孩子,婴孩一开始生下来,他就向坟墓已经走去了,没有什么好玩的。 好象有的人说,这个孩子将来前途无量,不得了,实际上,向坟墓走。等于说什么呢,漫长的一个路,走向刑场枪毙的,慢慢的,一步步向枪毙的路上走,有什么高兴啊?小孩子,不过路还远一点,老年是近一点,中年的中间,都在向枪毙的刑场走路。这个生死很苦,我们不去想它,好象麻痹了,好象在里边还要追求很多东西,搞什么事业。 昨天有个人,他说我这个人命里注定我要搞一番事业,所以不能出家,很苦恼。修法学了很多,他过年春节来的,学了法回去了,感到好象没办法,问我什么办法。这个什么办法?是你自己决定的,哪个是命里注定要搞一番事业的?你这个搞事业不搞事业是你心里要搞的,又不是命注定你要搞。你说要搞一番事业(他是工程师),你说你命要你搞,如果你说不干了,我不要搞事业了,那这个命也管你不了,哪个是命?这是推辞。自己要干一番事业,他说命注定要他干的。 有的人他要结婚,修行当然不结婚要好了,他说是过去的姻缘,好象他们两个人非结婚不可的。哪有这回事情呢?释迦牟尼佛跟耶输陀罗过去历劫都是夫妇,他要出家还是出家了。哪有这个命那么紧的啊,非要结婚,甚至于还没有结婚的人,他跟她两个人,决定将来要结婚的,这是命里注定的——这是笑话。你学佛法学到这个地方去了,那就是宿命论了,成了一个外道了。 佛教里说,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佛教是讲缘起的,因缘里边,最大的一个因素:自己的心,一切唯心造,这个佛教里最强调。你说我要出家,除非父母挡住你,暂时不能出家,将来还能出家。如果是父母不挡你的话,那你出家,什么命把你挡住,不准你出家?你除非是跛子、瞎子,那个是佛教里边有规定,不能出家的,那不说了。假使你是父母也同意,或者父母根本就不在,家里没有牵累,而社会上现在也是开放,那你出家,哪个挡住你?你说命不准你出家,要出家就出家,什么命不命的呢! 有生必有死,这个谁也免不了。道家就是修罗汉身,把身体修成罗汉一样就不死,金刚不坏身等等,这个金刚不坏身,佛教里有这个话,什么金刚不坏身呢?空性。空性就是不生不灭,那当然坏不了的,空性怎么坏呢?但是他们却想一边去了:这个身体像金刚一样不会坏的,是罗汉身,拼命去修那个罗汉身。你修吧,一万年也好,十万年也好,一亿年也好,总有一天它要坏的,有生必有灭,这是佛法,客观的规律,也不是佛创造出来的,所以决定最终总是要死的。 那死了以后怎么办?是怎么回事?那就是根据你造的业,黑业就是恶业,白业就是善业,跟了你自己造的黑白业,就受报去了。这个业就是形,这个报就是影子。有形必有影,一个报是跟了这个东西要跑的,你造了黑业就得受恶报,就是苦报决定;造白业决定是乐报,这是没有话说的。东西是长的,影子决定是长的;东西是直的,影子决定是直的;东西是圆的,影子也是圆的;东西是弯曲的,影子也是弯曲的,决不可能一个弯曲的东西有个直的影子。如果你造了恶业,我想得好报、得乐报,没有这个事情。所以说呢,你死了之后就是随业受报去了,引起的果决定不会差异的,善的乐报,恶的苦报,决定不动摇的,这是客观的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改变的。佛仅不过是能够发现这个规律,叫我们不要犯那些错误,根据善的规律去做,不要做错误的事情。 那么有的人说,一切法不是自性空吗?那么业报也是空的嘛。对的,业报自性是空的,但是作用是有的。缘起的法跟性空两个,本来是一个东西。从它没有自性来说,它是空性;从它的缘起作用来说,缘起。我们经常说那个公案,一个禅师他讲开示的时候,人家问他:大彻大悟以后还有因果没有?大彻大悟,空了,一切法空了,什么因果?不落因果,没有了。好了,错了,野狐身,五百世,他还是在修行的人,野狐。如果不是修行的人,地狱、饿鬼还要去。那么这样子,所以说,不要说一切法自性空,因果的缘起,还是一点不错的。 我们《上师供》天天念,不晓得大家有体会没有?“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这个是把龙树菩萨的空性的最结晶的东西拿出来了。因为太简单了,一般人就体会不到它的深义。如果你学过《中观论》、《入中论》,再去看这句话,那意味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我们说不能简单化,凡是一句最精要的东西,如果你没有去深深地分析,学习过的话,这句话在你口头上,是一个标语式的东西,作用不大;经过深细学习,深细研究之后,同样一句话,起大作用。所以说,我们提倡大家学习,不学习,再好的甘露给你吃,你吃了,还是平平淡淡的,那么你真正知道它是甘露,你要学,它的价值才知道。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那么这样子业果知道之后呢,当然,你要避免苦了。下士道就是求乐,那么苦的东西当然害怕;如果你害怕果的话,你好好的,恶业就不要做了。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不要说大的恶业不做,再微细的也不要做,所以,细中又细的也要把它断掉,也不要干,要离开它。开始是降伏它,不给它起作用,最后把它断掉。 反过来,“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恶的是再小的也不要做,而善的,却是要拼命的做,不但要做,而且究竟把它修成功。“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要经常这样观想,这样子去照它的行,“殷勤”,很精进的;“求加持”,自己力量不够,求上师三宝加持。 想学佛的话,最基础的理论,除了归依三宝之外,就是要明业果。阿底峡尊者是印度的大德,他进入西藏之后,当时因为西藏的佛教混乱,第一重点就是把佛教徒跟非佛教徒的界限划分清楚,以归依三宝作为佛教徒的一个标准,所以他开始去教化的时候,专门讲归依三宝的道理。 归依三宝,这个不浅啊!很多人混淆,就现在很多佛教徒,你去问问他,什么叫归依三宝?他可以给你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结果他自己是不是归依三宝的佛教徒都成问题。归依三宝就是不归依天魔外道,这个不归依天魔外道里边,并不是说你拜一个外道师,就是归依天魔外道了。你对外道的理论、学说有点仰慕的心,认为他的这个很殊胜、很高妙,有想跟他学习的心,都是破了归依,所以说这个东西很微细的。那么他开始就专门讲归依的道理,把它区别非佛教徒与佛教徒的界限,用归依的这个道理来区别:以归依作佛教徒的一个标志。 后来呢,进一步就是讲业果,就是要明黑白业果,照这个业果的教导去做,好事尽量做,坏事细而又细不要做。他快圆寂的时候,他的弟子当然要求法了,师父要走了,无上甚深的法,给我们讲一点,最好的无上妙法,最殊胜的法。阿底峡尊者就说,你们要好好的明白业果,就这么一句话,这就是无上法。如果你这个基础都没有,你说无上法,根本就谈不上啊! 所以我们有的人,他讲空、空、空,真正的业果,他又不注意,那个空也空不了。菩提道次第讲,你要得空性,从缘起下手,从明白业果下手,从修戒定慧下手。龙树菩萨也有这个话,我经常说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先要知道一切法缘起的,然后知道一切法空。《心经》里边也有:“照见五蕴皆空。”先要把五蕴明白之后,再深入一步,知道它自性空,并不是糊里糊涂来个空——这个空,空啥东西? 这是下士道,它就是要念无常,畏恶趣这个苦。下士道是怕受苦,求安乐啊。那么你是无常,要死的,死了之后,三恶道去的机会是怎么样一回事。做恶业就要去,恶业一点也不要做,做一点恶业,就是去恶道的因。恶业,所以说,细而又细不要做;那么要求人天福报,做善业了,善业再多,拼命要完成它,这样子呢,才是下士道。 但是我们说这个下士道,是不是就是以人天福报为究竟呢?菩提道次第讲得很多,一个是增上生,一个是决定胜。增上生,我们要修行,决定要有圆满的人身,这是增上生,下士道就是达到这个目的。修了下士道之后,下一辈子决定是圆满的人天身,能够修行的身体,是我们修行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的话,你怎么修啊?你假使投一个狗,你看狗能修行吗?根本没有办法修啊,什么都不懂啊!你给它说了半天,它“哇哇哇”嚎一阵,弄不好还咬你一口,这个你不好搞了。那么所以说,我们真正修行,非要人天身不可,下士道就是把修行的基本条件——人天身得到。 能够归依三宝,佛法的缘有了,就是十圆满里边嘛。这个是下士道,并不是说以人天福报为究竟,就是要真正修行的最必要的基础得到了,下士道,也就是增上生,能够增上的人天身,把他求到。那么这个求到之后,不是叫你享福了,还要往上爬。我们爬五台山,朝中台一样,拼命爬,爬爬爬,爬了半天,看看好象很近。因为五台山山是圆形的,很厚,你这里看上去,好象这个是顶,可爬到这里看看,顶还在那里,再爬到这里,顶还在那里,永远好象是爬不到一样的。爬得累得不得了了,吃力得不得了,有的时候,要是一个人爬的话,恐怕要退下来了,不晓得哪一天哪个时候爬上顶了。一片荒山,一个人爬上去,确实害怕的。我们那个时候,有二十来个人,也不怕,再吃力,休息一阵子,又爬爬爬,爬到后来,毕竟还是北台顶看到了,哇!高兴得不得了。我们说就是并不是以人天身为满足,就是还要向上走。那么因为你说,这个最基础的条件没有,怎么走呢?根本就走不上去,所以说呢,先要得到增上生。 那么下面增上生得到之后,该干什么?小学毕业了,干什么了?进中学,中士道。 第二讲 下士道你要成就什么?菩提道次第的一个一个的成就,下边,下士道、中士道,乃至最后止观双运,乃至密乘的修法,要求成就,就希望上边的那些传承的祖师一位一位加持我们,祈祷求加持,成就下面的功德。 昨天我们讲了下士道,下士道的核心就是,第一个:念无常,不要起常的概念,一常就贪着,一切法都是剎那、剎那生灭,都是无常,最可怕的一期生灭就是死亡,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要知道这些,那不要专门为现世的享受追求了,那么念无常,观业果。 无常知道以后那么再看一看,畏恶趣。假使你造了业,将来你无常之后,眼睛一闭,什么地方去?我们佛经常打比喻的,至于现在的人,下一辈子再做人的,就是爪上的一点土;这辈子人,下一辈子做不到人的,就有大地的土那么多,那就是做人天的机会极少,三恶道的机会极多。那么在这样子的生死轮回之中,自己想一想,这一辈子眼睛一闭,下辈子哪里去?万一到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仔细想一想,这个苦是不堪忍受的苦。眼睛闭下来一想就害怕,何况你亲自要去。去了之后,受不是一天两天,是几劫的寿命,那么长在受苦,这个是很可怕。 你要避免这样子,怎么办呢?归依三宝,求救,求三宝。我们说整个的这个宇宙里边,能够解脱我们恶趣苦的,只有三宝,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一心的归依三宝。其他的,他自己也没有超脱轮回,你求他,他怎么救你呢?他自己还没有超脱的嘛。 这个外道的教主什么,虽然他现在威德很大,有神通什么什么的;但是一旦他这个业报享完了,他还不是转入轮回,到恶道也有可能性。那么你求他还不是白白的。我记得有个笑话,以前我在上海,在医院里看病了,有个病人他来了,他专门找一个医生看。他说什么什么,某医生在不在?他们说那个医生病了。啊!医生还要病的?那你说医生是万能的吗?他固然能把病人治好,但是他自己还免不了害病。所以说这个在轮回之中,你说要靠某些人,他本身也没出轮回的,把你救出去,那是徒然的,所以化了很多辛苦,得不到所要求的果。三宝是唯一的可归依处,所以这个心出发了,就是归依三宝的心。这个归依三宝的心有了之后,再得到如量的师,经过如法的仪式,这三宝的归依体才成就,那是真正的佛弟子;否则的话,佛弟子的资格还没有得到。那么再后来呢,就是要明业果了。 我们说三宝的核心是什么?是法。在《俱舍》后边要讲,有部里边的归依三宝,根本就是法。那就是真正做到依法不依人。法是最高,归依法就归依最高的法,一切法中最高的法就是涅槃。涅槃,不要看成死亡,涅槃是解脱一切苦难的最安稳的地方;如果从积极方面说,就是菩提,那么最高的法就是这个东西。那么归依佛呢,并不是归依人。在有部的说法,归依佛就是归依能够成就佛的那些无学的法。成佛的可贵,也就是他把功德的法修成功了。那么我们说归依佛也就是归依那些功德的法。归依僧,归依三果四向的成就那些功德的法,还是法。所以说到底,都是法,这是真正的依法不依人。 那么到底归依法之后,对佛或者是僧的那些人,我们是恭不恭敬?这是一个辩论。世亲菩萨的看法,他说,因为佛身上有这么珍贵的法,我们当然对佛的身体,这个人,也是要恭敬,同样的尊重。那么真正的佛尊重他,归依佛就是归依他身上有那么多成佛的法,所以说我们归依他,还是相信他,那么佛的可贵,也是法的可贵,所以核心是法。 作为这个最高的涅槃的法,当然无上的,就是所谓的中道的那个空性的法;但是在事上表现的,就是缘起。那么我们要从法的初步下手,就是明业果,一切法的因果把它弄得清清楚楚,世间流转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都搞清楚了,那就不会走错路了,所以说最后一个就是明业果。 同时,我们要知道,最高的法是涅槃,要证到这个空性,但是你如果不经过那些明白缘起的途径,直接要去追求一个最高无上的不可言说的空性,怎么得到呢?这个菩提道次第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它说你假使对这个业果还不决定,甚至于不大相信,你说你要得到正见了,那是不可能的;就是得这个空性的见了,是不可能的。 真正要得到中观的正见该怎么做呢?第一个要持净戒,就是从缘起下手。戒定慧是得净法缘起。这个流转的缘起是不能要的,贪、瞋、痴,推动造业啊,这些是不能要。但是净法缘起,那是戒定慧,决定要做到家,戒定慧圆满了,就是成佛。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得空性见,我们都欢喜要得空性见,最高的,但是这个空性见的来源我们一定要讲清楚,不是眼睛闭了什么都不要想,空性见来了,没有那么简单。这个空性见从缘起上下手来的。第一件事情,这个菩提道次第有,《广论》里边,以后你们可以看,有的人听过了可能有个印象。要得中观见的条件,勤护所受的净戒,把自己受的戒,好好的清净的护持;还要什么呢?精勤地积集资粮,净除罪障——积资净障,积集福德智慧的资粮,一切障碍、业障等等把它清除;还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这样子,这个中观的见才会出生。 我们又回到昨天那个话,龙树菩萨说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你要得涅槃智,一切法空的智,先要从缘起下手,明白一切因果缘起。知道苦、集、灭、道,苦就是苦,集就是集,灭就是灭,道就是道,这个道理,一点也不虚假;《遗教经》里边,佛问阿少兔楼驮,你对四谛有没有疑惑?他回答说,这个毫无疑惑。太阳可以冷,月亮可以热,须弥山可以推倒,这个苦、集、灭、道是不能动摇的,这个东西清清楚楚明白之后,这个法住智得到之后,空性见就从这个地方可以阐发出来;我们要明白缘起了,佛教是缘起法,你要得空性见,就得要从法住智下手,明白一切缘起。所以说,你单是把法住智不要,我不要学经,我只要空好了,你这样子得不到空的;假使你得到空了,那是断灭空或者恶取空,就是没有把空搞对,搞错的空。这个恶取空的再引申的意义呢,要堕恶趣的。这个空,就是错了的空,你把因果都抹煞了。所以说,我们真正的要得空性见,最高的,要从缘起下手。 佛好象说过那个话:见到缘起,就见到佛了。因为见到缘起,就能见性空,性空就是佛的法身,就是见佛。《金刚经》的须菩提,他是解空第一,当佛到忉利天为他母亲说法,说法之后,回来了,从忉利天下来。莲花色比丘尼,她要赶了第一个去迎接佛,她就化了比丘相,跑到最前,第一个迎接佛。须菩提却是在那里入定,空性定。最后莲花色比丘尼跑到佛前面,她认为她第一个见到佛了,很高兴。佛说你哪里是第一个见到我呢,须菩提第一个见到我。须菩提怎么见到佛?入空定。佛的法身,须菩提当下证到了,他就是第一见佛。所以说,从这一点看呢,真正见佛呢,是见缘起性空。 假使要见缘起性空呢,那就是从缘起法下手,这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有的人,就是欢喜想一个得到空了,什么都不要想,什么书都不要看,看了之后,是所知障。我们学过六离合释就知道,所知障,不是你学多了的障;搞错了,所知不够,你要知道的东西不够,这就是所知障。那么你这样子,以为看书是所知障,学经是所知障;什么都不要,没有障了,你得空性了,得不到的。所以这个知见非常重要,菩提道次第里边讲得很多,希望大家空了之后,以后有机缘,好好的学。 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里边,他对三士道也有几句话,我们把它引一下。“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若以诸方便”,以各式各样的方便;“唯于生死乐”,生死的快乐,就是人天安乐;而“希求自利义”,他去追求自己利益的那些事情。“自利义”,自利固然是对自己有利了,“义”,就是合理,不是损人利已的事,这个利是如法的利,以五戒十善这样子正规的方法来自利,“自利义”;那么这样的人呢,“知彼为下士”,是下士。 中士:“背弃诸有乐”,三有的乐,“诸有”就是三有;“背弃”,把它背舍,拋弃掉三有的快乐。“遮恶业为性”,他一切恶业都要遮止,因为恶业就是流转三世的因。“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为了自己求涅槃,不度众生,不以度众生为目的,并不是说声闻不度众生了,他最大的目的为修自己的涅槃,而度众生是附带的。那么这样的人呢,中士夫,中士道。 我们今天把它念下去了,“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这个做了之后,得人天的乐,但是是有漏,不能超出三界。而且人天的乐又不稳固,你在人天享了快乐之后,肯定会放逸,造业,又要流转恶道去的;所以说这个是仅仅获得到一个人天身是准备下边的事情,要修的,跟着修中士道、上士道,一个一个修上去。那么这是一个次第,没有下士道的一个基础,中士道也修不了,上士道更谈不上。所以说,我们得了下士道的圆满的有暇身之后呢,那就是要进一步修中士道。 中士道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 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 中士道就是进一层了,“背弃诸有乐”,三有的快乐都要弃掉。“受用无厌”,三界的享受,我们一般的凡夫都是贪乐,不愿意受苦。那么下士道,就是人天,没有苦了,没有三恶道的苦,他修是希望得人天;当然我不是为了人天的享受,是为了得暇满的身修佛法。这里中士道他智慧高一层了,看到三界里边的受用,受用什么?欲界的财、色、名、食、睡,三界的色、声、香、味、触,这都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是欲界里边的五欲,是比较粗的。 “财”,大家知道,这个财利。“色”,这是最可卑的东西,在欲界才有。“名”好象高一点了,儒家就是提倡要名的,他说“贪夫殉财,烈士殉名”,贪夫,那些下流的,那些贪心大的人呢,他为财而死;而烈士,那些有名,甚至有节操的人,他是为了名而死,还没有逃开名的这个范畴。那么这个名呢,在世间上认为是很高尚的东西,而我们在佛教里看,名是一个虚名。欺世盗名,都是坏事情,把自己的名提得高高的干什么呢?还不是为自己我执服务的,所以名也不是好东西。 “食”,吃,生活的必需嘛,怎么不要吃呢?吃,我们说是维持生活,就是上一次我们讲的,等于说一部车子要推它走,那么它要上点油,这个吃东西就是跟车子的轮子里边上点油一样的,只要轮子推得动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上什么最香的、最好的、最高级的什么东西,涂上去干啥?只要轮子能够转就行了。所以我们吃东西一样,只要营养够了,身体维持到了,能修行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吃什么很好吃的了,要吃得胀胀的了,尽量饱饱的,吃得胖胖的,这样子干什么呢?胖胖的,瞌睡就大。我们知道,凡是人越胖,他越容易疲劳了,打瞌睡就多,所以说,我们不需要吃得太过分的营养。但是这里要避免一个极端,不要自己把自己饿得瘦得不得了,苦行外道一样,骨头都露在外边,这个也是一个错误的。 我们把身体维持好,是需要的,但不是为了专门享受吃东西。因为这个为什么要强调讲呢?因为出家人最容易犯这一条。他就是世间上一切男女之欲舍掉了,世间上的一些名,或者是多少舍掉一点。世间上的享受,我们说正规的出家人,他的娱乐了,什么看电影、电视,打麻将,打扑克,打牌,乃至冲壳子,摆龙门阵,全部都放下了,那么怎么办呢?如果是精进行道的,他是一刻都没有空,忙得不得了,紧张得不得了;但是有些老的出家人,他是职位也高了,事情也少了,他闲了没有事之后,就搞吃的。他弄个小锅,炒炒吃吃,这个吃吃,那个吃吃,一天到晚在考究吃些东西。这个好不好?你坏事不做,世间上的坏事不做了,倒可以,但是你从比丘的修行的角度上看,还不够,你贪着了吃的方面的话,你道进不了去。专门为吃还是一个贪——食贪 。食贪、淫贪,都是一个贪,但是食贪比淫贪要好一点,但是并不太高尚,毕竟比起来还是一个贪心。 “睡”,睡也是一个。你们还记得,我们上次讲过,菲律宾一个修密法的金刚上师圆寂了,那里法师很少,因为海外东南亚那些国家生活很好,出家人不大有的,一般都是大陆上去的。这个庙,他们的信徒很多,他们居士告诉我,这个庙的一切设备都是最新的,而且殿堂也做得很庄严。那么里边的出家人,不要你劳动,洗衣服、烧饭什么都有人给你做好的,享受的非常好。就是什么?居士要星期天才来一下,平时没有事情的,一天到晚空在那里的。海外的居士工作非常忙的,他们星期天来朝拜,磕两个头就走了,也不跟你说要听经啥东西,不大有的。 这位上师圆寂之后呢,他们没有法师了,怎么办呢?他们去请法师。到处请,好容易请到两个台湾的法师,请到了,好得很,他们一看也好啊,生活什么都安排好的。我们说,有的人要闭关,不想劳动,那是最好的地方,什么劳动不要你做,洗衣服人家给你洗,烧饭人家给你烧,洗碗、洗筷子都是人家给你做,你就坐在那里修行好了。他们两个开始也很好,但是住了一阵子,实在闲得难过了。闲得难过,怎么办呢?看书啊,念念经啊。再时间长一点,书也看不进去了,念了念得心里浮躁了,不想念了,怎么办呢?干脆睡觉,一天伸着两个脚,长长的,晚上也睡,白天也睡,睡得实在不耐烦了,难过死了。过一段时间,两个人爬起跑掉了。这个就是说环境再好,这个烦恼在那里,还是修不起的。 睡也是人的一个习气,烦恼,他没有事干,就想睡觉。我们这里恐怕贪睡的人不大有,因为我们这里人比较单纯一点。有些地方就有了,以前有个挂单的,他来了,睡得瞌睡啊,早上我们上殿,他也睡,下午也在睡。啊!睡了很久,不晓得他身体不好吗,不晓得怎么样?还是爱睡。反正这个睡,在出家人里边也是一个享受。其他的都放掉了,他就是吃吃喝喝,睡觉了,就搞这些事情。那么这财色名食睡,这些都是不行的。 受用无厌,这个受用是不是你享够了,就厌离了呢?不会!越享受越要,越享受越要,吃的越吃越好,越吃越要好;男女色,不要说了,一个不够,二个、三个、四个,乃至秦始皇有几万个,这样子享受无厌。这是什么?一般说,你的福气好?不是,“众苦门”,众苦的门。享受,将来的果就是苦,所以这个道理看清楚之后,这个从业果上来的。 这里再补充一下,哪一本书我记不起了,它说明白业果并不是一个很肤浅的事情。真正你将来发菩提心,为一切众生的义利,牺牲头目脑髓,这个根本的理论基础还在业果上。你明白业果之后,这样子做,感到是划的来;如果不明白业果的话,死也不干。为了人家把自己头目脑髓都牺牲了,他怎么能?所以真正发菩提心,菩萨的上士道的一些基础,还是明白业果。 所以说我还重复一下,阿底峡尊者临终的时候,人家问他最微妙的法,请他讲一讲。他说:明白业果就是最微妙的法。假使你问我的法门里边最玄妙的,就是明业果。佛就是最能明业果的人,佛的十力里边就有一切业报他能够说得清清楚楚,十力之一,这是佛的成就。那我们也要从这个地方学习。真正明白业果,将来的空性见等等,菩提心,都会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最微妙的法。阿底峡尊者,还这么说的:假使你不明白这个是最微妙的法门,你自己另外求法门,那就是门外汉。门外汉这个词一说,实际上就是外道,你不是佛教徒嘛。佛教徒门外的汉,那不是外道是什么?你不明白业果,就是外道了,所以这个很重要的。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世间上的满足,一般人嘛,人天福报最好了。我们说下士道,不是就是人天福报吗?但是中士道就进一层了,人天福报再满足,再好,却是最深、最险的一个火坑,最造罪、造业的坑。因为我们说,物欲使你享受多了,越是你的地位高了,权越大了,造罪的机会也会越大。我们经常说,以前那些读书人,他还没有发达之前,那些人都是拼命用功;等到功名考上了,做了大官了之后,放逸,什么坏事都做起来了,那么最后甚至于会弄到自己犯了大法了,杀头。这个就是越是福报大,造罪的机会也大,烦恼就发展得越大。 这个神通一样的。神通,你如果没有断烦恼的基础在里边,就是外道的通。你烦恼没有断,那你通越大,造罪的心也越大,造罪的机会也越大。这个结果可能做坏事,会的,所以说,要明白,世间满足并不是好事,就是造罪造业的最危险的深坑。中士道就有这个智慧,中士道的智慧超过下士道了。 这里我们还要补充一下。下士道,我们不是说下士道求人天福报。求人天福报有两种,一种是求现世的福报。我们看到现在的一些居士们,所谓居士们,还是打问号的,有些还不一定是正规的居士,因为他拜神、拜佛,什么都要拜的,甚至于做一些迷信活动的。他们求的,去问好了,你们烧香、磕头求什么?一般我们在温州碰到的都是做生意的,求发财嘛。要么有些家庭里边不和的,或者是身体不好的,有病的,求平安,求身体好,求健康长寿。 还有一次,我在妙果寺。因为天很热,天王殿是最风凉的地方,我就拿个凳子坐在那里。结果一个穿得很端正的人,好象是干部,他在拜,他不知道怎么拜,法音师就告诉他该怎么拜,怎么顶礼。他很高兴,拜了很多拜。拜好了,我们就问他:你拜你求什么?升官发财。他很得意的,好象这么一说,他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这是世间人的要求,这是现世的福报。 那么我们说真正的现世的福报,还不能算是下士道;下士道,就是要求后世的福报。就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前学《广论》的时候辩论过,现世的福报要不要求?很多人坚持要求。真正的下士道不是求现世福报,要求后世的福报,这样的人,才算是下士道。如果你说求现世福报的人,严格地说,不能安在佛教徒里边;下士道的,三士道里边,没有他的份。 我记得有一本书,好象是海外版,也是讲菩提道次第,它讲得很好。就是西藏有一个名词叫“且第诺统”,他就是说要放弃一切现世的享受。这样子,是真正修行上路的人。据说阿底峡尊者临终的时候,也有人问过他,一个弟子问他,要修什么最精要的法?他就说“且第诺统”,把现在一切享受放下,最起码求后世,乃至中士道要出三界,后世都不要。 那么这就是说,我们真正要修行的话,一定要把现世的事情放下。如果你现世的事情还放不下的话,那修行的路,连下士道还没上路,那就是还没有上路的人。这个很要紧。假使我们将来图书馆有了,这些书去请点来,你们以后可以参考参考。 这是中士道。中士道,就是把一切世间上的享受全部要拋弃。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这些事情,我们要坚决地,就是那些受用,享受满足,知道他的危害性,然后坚决地远离。有些人就是三心二意的,想着要修行呢,这个拋弃掉;可是拋弃之后呢,又感到很枯燥,再去尝点味道;尝点味道,看看又不对,不好,这样子翻来覆去。这样子修行,上不了路的。 去五欲,我们又想起海公上师摆的公案,也很值得警惕的。他说,苍蝇总爱吃糖的,那么人要捉苍蝇呢,就用涂满胶的纸摆了很多糖,苍蝇闻到这个糖的味道,香得不得了,很想吃。但是苍蝇里边据说也有它们的老师、头头,就告诉它们,这样子一张纸打开的,里边很香的糖,千万不要去尝。它有胶水的,一尝就胶住了,脱不了身的,要死的,一会儿就会被打死的。那么这个教授教诫它知道。 知道之后呢,闻这个香味,很香——这个罪业坑,要上当的,不要、不要,赶快离开。飞了一阵子,这个糖味道还是好吃,飞过来再看看,再闻一下。不吃,我闻一下总可以嘛。在上面兜圈子,闻、闻、闻。闻到后来熬不住了,唉呀!它说我去吃呢,要粘住的,我腿不要去碰到它,我用舌头把它舔一舔就可以了。这么就飞下去,用舌头在纸上一舔。一舔嘛,好了,舌头粘住了。舌头粘住怎么办呢?飞不动了。飞不动嘛,它说我两个脚一撑,把舌头拔出来。两个前腿一撑呢,好了,两个前腿粘住了。前腿粘住嘛,中腿、后腿再撑了,好,六个腿全部粘住了。粘住了怎么办呢?打滚。它说滚吧!粘住了,不能动了,只能滚了。它说滚吧,想把腿拔出来。结果一滚呢,全身粘住,动也动不来了,动不来就等死了。那么人来了,就打死它了。反正要死了,拼命吃,就躺在那里吃。 那就表示人的贪心,是有这么的习气啊!它明明知道的,人家告诉你的,不要做的,总是熬不住,要做一点。做了之后,实在没有办法了,逃不脱了,干脆就躺下来大吃,这样子的。我们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人啊! 这个中士道,就是知道这个危害性,不要说大的贪,小的贪也不要。“坚意远离”,坚决的意志要远离它。得到解脱,解脱才是永远安乐的地方。那么怎么解脱呢?所谓解脱就是涅槃了,一切苦全部离开,招苦的因也离开,最寂静、最安逸的地方就是解脱涅槃。这个解脱涅槃,我们一般说的,常乐我净,这个常乐我净是什么呢?世间是无常,一切无常都甩开了,那就是常。这是相对的,跟无常相对的常。乐,世间是一切皆苦,苦苦,坏苦、行苦,还有三苦、八苦等等,这些全部拋弃了,这个叫乐。我,世间上只有我,从一个我执产生一切烦恼,那么被烦恼业捆起来,不自在;我有自在的意思,现在他已经把我破掉了,得大自在。净,世间是不净,把一切不净去掉了,就叫净。 这个常乐我净是相对的说,把世间的苦、空、无常、不净去掉之后,相对的就得到一个涅槃的常、乐、我、净。这个常、乐、我、净是对世间的那些无常、苦、无我、不净而说的,并不是还有一个真正的常的,是有我的,有快乐的,一个可求的,这么一个东西,不要误会。这是解脱了世间的那些苦、空、无常,才得到这个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如果你不理解这个,以为有这么一个常、乐、我、净的东西,去追求的话,那是又成了外道了。这不但不是解脱,又是系缚,被这个常、乐、我、净——追求的东西,捆起来了。 所以说我们学法真正能够要理解佛的意思,不是很容易得到的。我们学了几十年的佛,也不敢说自己懂了很多,只能说好象比以前进步一点点。现在是不是能够完全体会佛的原意,我们也不敢这么说,总之比以前进步了。那么从这点推论,一般初学的人,可能要比他高一点,可以教一教。实际上,说真正达到什么水平,我们自己不敢说,跟佛比起来简直没有办法比的,还是一个很可怜的凡夫,就这么回事,但是自己的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稍微谈一谈。 那么真正得了解脱之后呢,这个安乐,才是永久的。那么这跟世间的人天安乐不一样了,这是常乐我净的安乐,不是人间的那些安乐,这是超脱了。 “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这个乐,就是义乐心。这个“义”就是合理的,正确的,如法的。这个如法的合理的义乐心,要很广大地生起来,自己力量不够,求三宝加持。中士道就是要做到这一些。这里再说一下,所谓“义乐广大”,这个义乐是什么东西?归纳起来,也就是菩提道里边两个东西。什么叫义乐?合理的乐就是义乐,这个成就有情义利的意乐心叫义乐。那么怎样叫成就有情的有利益的事情呢?一个是增上生,一个是决定胜,还是这两个东西。 增上生,就是一个得现世的人天安乐,一个是求后世的人天安乐。那么我们说,真正的下士道是后边那个,为了求后世的人天福报,就是圆满有暇身,这是下士道。为现世的安乐而求的,这个再殷勤,再怎么辛苦,也不能算在下士道里边,这是严格的说。另外一个,决定胜,也是有两个。一个是证解脱涅槃的,出生死,那是声闻果;一个是大菩提,一切种智证到。这是两种决定胜,最殊胜的事情,超出世间的殊胜。 前面增上生,是世间的,有漏的;后面决定胜是无漏的。我们所谓的义乐,就是指这两个东西。当然,中士道是解脱生死,既然解脱生死,自己要解脱生死,那么人家也要使他解脱生死,这个心推广去,就是菩提心,大乘的义乐,决定胜。所以这个义乐呢,是包含两层意义。 中士道的义乐,也就是大乘道义乐的基础。没有它,自己都不想出生死,度一切众生出生死干什么?那就是我们以前说的那个上海的居士,自己家庭很好,不想出家,但是想着出家有功德,赞叹出家有功德,拼命叫年青人,劝他出家。那么你这样子,自己的基础都没有,叫人家出家,人家就问你了,出家那么好,那你为什么不出家呢?那就慌了,这一将就把他将了军了。这个就是贪,贪功德。为什么呢?赞叹人出家有大功德嘛,这个我很便宜,自己又不出家,功德还是有,随喜人家出家,跟真的出家功德一样。真的随喜,功德是差不多的。那么他说我随喜随喜好了,赞叹!随喜、赞叹有功德嘛。那个贪便宜心,不是修行的。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 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 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 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中士道,到这里为止。前面说一切受用、享受,世间满足,看到它的过患,要坚决的远离;同时要生起广大的义乐,就是说要追求解脱生死的义乐。我们不要限于解脱生死,将来成佛,度一切众生成佛的义乐心,也是从这个根子上产生的。这样子清净出离的智慧引起来的正知正见,要大大不放逸,一刻一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松懈。 这里出离,出离有个条件,正知正见中间的正见是一个条件,再加上后面的菩提心,上士道里的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这三个是什么?出离、正见、菩提心,是道之三要。我们说宗大师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文殊菩萨现身给他指示,重点就是道之三要,一个是出离心,菩提心,加一个正见。 那么这里菩提心在后头,为什么?这个是与菩提道次第非常符合的。因为我们说出离心起来之后,解脱生死。这是解脱生死,没有空性慧正见解脱不了的。我们说要度一切苦厄,怎么度?要照见五蕴皆空,这是空性慧。五蕴空掉,你人都没有了,还有哪个在流转生死啊?那就是解脱;所以说,我们真正要解脱生死,也离不开正见,空性的慧。 这个空性慧,当然跟成佛的那个是差一点。因为这单是解脱自己生死,而还没有扩大到度一切众生出生死的那个范围;但是质是一样的,都是知一切法空的空性见。这个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后边要广辩。有的人认为声闻缘觉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是不一样的,质的不一样。我们说是量的不一样。质是同的,都是知一切法空的;但是量不一样,佛就是扩大到最高的圆满的一个量,而声闻只要把自己能度脱生死了,到此为止,再不扩大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后边广辩这个东西,在毗钵舍那章里边。我们这里还是要知道一下。 出离,加正见,就能出三界。如果出离、正见,再加上菩提心,那就是成佛。所以说,正见是真正出三界、成佛的一个必需的东西,而菩提心、出离心是一个发动的力量。单是有出离心,有菩提心,而没有正见的话,还了不了生死,更成不了佛;所以真正成佛了生死,正见。正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毗钵舍那章讲得很多。为什么?重要。没有它的话,生死了不了,成佛更成不了。所以说这个正见,不管你是要了生死也好,成佛也好,都离不开正见。但是,你要发动的力量,正见加上出离心,就是声闻果;正见加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果,所以这个正见两边都要的。那么两边要的量不同,质是同的。 “出离慧引起,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正见我们说了,一切法空的空性见。正知是什么?《菩提道次第》也有,时存正知资粮。我们这里这本书上也有一点,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大家翻一翻,定道资粮里边,时存正知资粮。什么叫正知?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你在做什么,就知道做什么,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不做,这就叫正知。 我们看“时存正知资粮”。“复次正知住”,什么叫正知住呢?“谓往还瞻睹,屈伸用衣钵,饮食啖尝等,行住坐卧仪”,这是日常生活的事情;“精进悎寤事”,晚上精进悎寤瑜伽;“语默解劳睡”,说话或者不说话,“解劳睡”,疲劳了睡觉,“一切存正知”。这就是说,依佛的方式来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错了没有,是不是依佛的教导做的。 我们出家人,比丘的威仪很多。像走路怎么走,乃至看东西怎么看,衣服怎么披,钵怎么拿,都有一定的规矩的,清清楚楚。晚上睡觉该怎么?睡觉嘛,《广论》也讲过,要右膝而卧,做光明想等等。就是你做的时候都要正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同时自己看到是在怎么做,不要妄想连篇,自己在做什么事情都忘记掉了,这就是时存正知。 “五处不应往”。出家人,五个地方不能去。“唱令”,就是文艺唱歌的,那个做戏的家里。“酤酒家”,买酒的地方。“淫女”,那是更不能去。“国王家”也不能去,攀缘那些有权贵的人,不能去。“旃荼罗下贱”,那些杀猪、杀羊的,那些下贱处,也不要去。“又诽谤三宝”,诽谤三宝的人的地方也不要去。“邪见难回者”,他的邪见不容易劝过来的。这些地方不能去。 哪些地方去?“应往剎利家”,再就是那些长者、居士,“婆罗门居士、长者僚佐家”,“财富家商主”,这些是护法的。“虽往应观时,不太迟太早”,虽然去,时间有一定,不要太迟,也不要太早。太早,人家还没有起来;太迟,人家休息了,这个都不能去。佛在世,有人天黑了去乞食,他又长得黑黑的,正在敲门要东西,那个女人出来一看,哇!一个黑黑的,加上天上又打了雷,电闪一晃,啊!一个好害怕,吓得那个女人就堕胎了。这个东西是不好,所以说去乞食什么东西,要有时间,不能太早、太迟。 “彼家有遽务,戏乐营构等”,他们家里有特殊的事情,或者正在游嬉,或者在造屋子等等。“世间弊秽法”,或者做世间上那些不清净事情的时候,或者在斗争,“忿诤斗乱时”,斗争、斗乱的时候,或者有“暴乱”的“恶象马”,那些马、象不调的时候,乱七八糟的乱奔的时候不要去。“恶牛犬车乘”,在牛发性的时候,一个狗乱喊的时候,还有车子很多的时候,不要跟他们一起走。 “不入杂闹丛”,走路的时候,人多的,杂闹的地方不要去。“蹈荆棘逾垣”,荆棘,有刺的地方,不要乱走,威仪不好嘛。“越坑堑山崖” ,有的时候,一个坑,这么跳过去,的确不能跳。这个大家知道,比丘走路,沙弥就要注意,不能随便,假使前面有一个水塘,啪!跳过去,人家看了,威仪就不好看。如果你跳得不好,一跳,滑一跤,掉在水塘里边,人家,哗!大笑。你一个比丘,那多难为情,所以说我们走路的时候都要注意。因为不可避免,你跳过去,你知道一定不滑跤吗?就是不滑跤,这个跳的威仪就不好看了。如果你滑了一下,掉进水塘里,你把佛的形像都糟蹋了,这个很不好的。 所以这里讲的很多,那么不能全部念了。这些事情该怎么做,就要怎么做;同时自己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现在在走路,就是这么走,佛说的走路怎么走,就怎么走。我想到村子里去,佛说到村子里那些不能去,那些要去,怎么怎么,哪些该看,哪些不看,都要知道。总是知道之后,照它做,照佛的方法做。 这个我们自己看一看,哪些该看,不该看的,这里有的。“已往正往时”,去的时候,看的时候,“所见众色相”,看到的东西,色相就是看到的一些相。有应当看的,有不应看的,“当正知分判”,清清楚楚,自己知道某些东西可以看,某些东西不能看。这么我们都可以做参考,这个你们下去,自己可以参考参考,我们出去的时候,往返的时候,该怎么做。“戏笑诸妓乐,角力歌舞等,母邑盛妙年,形色并美好,诸障坏梵行,能起恶寻伺,若此等色类,是所不应观”。这些是不能够看的,人家在戏乐,高兴了,唱戏,或者做妓乐,或者是角力,在比武啊!或者是唱歌、跳舞;或者“母邑”,就是女人,“盛少年”就是年轻的女人,形色很好看的,这些东西都是障。我们修梵行,有障的,能够引起我们不好的思想,“恶寻伺”,所以说这一类色是不能看的。我们以前在一个寺院,对面敲起锣鼓来了,马路上耍把戏。有的就跑过去看去了,有的人站在庙门口看。这个照规矩是不能看,出家人是不能看的,我们这里就清楚了。 不能马路上去看女人,这个很要紧。海公上师讲过一个公案。他说一个上海的老比丘,海公上师每年要到北京去开人代会,他经过上海,那个老比丘就找上师了,他说经上说要远离色,这个东西我搞不懂,我想不通。他说我这个人,叫我坐在屋子里什么都不看到,心里好难过,经常要想女人,他很老实,认识这个烦恼心。这个淫欲心倒是经常冒出来。他说我到公园里,坐在那里,男的女的跑来跑去看呢,反而感到好象没有什么心,这个思想好象平衡下来了。他说这是什么原因呢?经上说要远离呢,他说照我的看法,远离并不是解决问题了。 海公上师就给他说,你以为你关在房间里不好,看了好,实际上你看,就是已经在受欲了,受了欲了,当然心平下去了,就在享受淫欲了嘛。这个《俱舍》里讲的,欲界的淫欲的方式,人间四天王天,交出精;忉利天,交而不出精;再高级一点的,再上去的天,互相拥抱就完了。所以他们说跳舞,问我可不可以跳。你想,男女拥抱在那里,就是行淫欲。天上的淫欲,是高级一点。那么再轻一点,再上的天,握手,握手也是行淫欲。现在社交方面,经常拥抱,交际舞,握手,都是淫欲的表现,所以说佛教徒最好不要参加这些事情。 海公上师讲个公案,有一次开人代会,他坐在那里,他也没有注意,一个少数民族老太婆,大概对佛教很有信仰,匆匆忙忙的跑过来,拉起海公上师,很高兴握手。海公上师难过得,他这次开会回来,侍者师说海公上师一个星期不高兴,就是这个事情摆在心上。虽然他没有动念,是她来握他的手,根本没有动念头,是不犯的,总认为不好。比丘威仪也不好,一个比丘在跟一个老太婆握手,万一他们这里新闻记者拍了个电视,那个多麻烦,这个东西一个星期回来心里都不高兴。后来他讲经的时候,给我们说:万一你们遇到这些情况呢,在这些场合,眼睛要注意,不要这样,好象是尽量光顾自己;要看看,如果万一有人跑过来,想跟你握手呢,马上合掌,这个他不会把你手拉开来,跟你握手,不会了。所以说这是一种方便善巧,我们要学会的。 再上去,眼睛看一看,笑一笑,两个男的、女的,互相看着笑一笑,也是行淫欲,这是天上轻的淫欲。最高级,他化自在天,两个眼睛相对,就是淫欲。所以说,你在公园里看了女的、男的,女的,你在看,已经在行淫欲了;你行淫欲了嘛,当然心好象平下去了。实际上,你这样子的经验多了,关在屋子里更难受,你淫欲的心在不断地发展。你真正因为过去习气,你关在房子里,远离了,它冒出来;冒出来,对治,知道淫欲的过患,这样子慢慢才息得下去。所以说这个对治的方式,像这些不该看的看了之后,增长恶寻伺,就是起坏念头。 那么什么该看呢?应当看的,“衰老并朽迈,伛偻凭杖行,上气身战掉,疾苦重病人,头腹手足肿,皮肤色萎黄,疮廱疥癞癣,遍身红腐烂,身形委不起,诸根极暗钝,缺肢体手足,是等所应观”,就是要看这些。像这些,有的人迷信的,看了要吐口水:这些东西看了之后,会倒霉的。佛教徒要看,看了怎么?出离,知苦。 所以这一篇很好,大家回去可以参考参考。那么我们就不要再念那么多了,还是回过去。 正知正见,这些正知,就是说,正知的内涵我们知道了,“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那么既然我们这个出离心生起来之后,清净出离心生起之后,这个正知正见,大大的不放逸。不是小的不放逸,随时随地提高警惕,不要放逸。 “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我们要达到那个出三界的解脱,最高的解脱涅槃,哪里下手呢?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就是一个一个给你解脱。解掉什么?解掉苦,解掉苦恼,烦恼重的,不能淫欲,甚至于不能跟女人一起说话等等,给你立了很多戒,帮你解脱这个苦。这一类烦恼,把一类的苦,帮你解除了;所以别解脱戒,就是一个一个,针对各式各样的烦恼,一个一个解除,解脱。 这是因上的解脱,因上烦恼给你灭下去了,果上的苦也不会来了,所以真正大涅槃,就从别解脱戒来的。很多人现在说要改戒了,什么把戒取消了,一些话,那你是涅槃不要了。涅槃不要,你就是不要修行了,就是五欲去享受好了,世间法,有漏法。真正要想证涅槃,或者甚至于证菩提的话,戒是必须的,根子。一个树,如果根拔掉了,你这个树还是什么树?这个树上要结果的,是枯死了,根子是最重要的东西。别别解脱戒,所以这个圣教的根本,它的别解脱戒,坚持修行,他认清了这个重要性,然后才能坚持修行。所以我们要提倡学教,这个重要性你没有认清楚之后,叫你坚持守戒,你会受不了,感到很苦恼,这个也妨碍了,不舒服,这个也做不得,那个也做不得,唉呀!好难过,赶快回去算了;那么你如果知道这个是解脱的根子的话,不但你不愿意放下,而且要坚持,一丝一毫的都要按了戒去做。 宗喀巴大师就是这样的,他看到整个西藏佛教的衰退,他就提倡别解脱戒。我们真正要自己想出离的,那个别解脱戒不能忽视,一定要坚持。宗大师看到西藏佛教的衰退,他感到就是戒松懈的关系,坚持提倡别解脱戒。他不但别解脱戒,三聚净戒、密乘戒都重视的。因为有些人是修密法的,不重视别解脱戒,他就强调修密法的人,别解脱戒是根子,不能忽视。那么他自己,在他的传记上说,一丝一毫,乃至用水等等很细微的事情,都根据别解脱戒的方式的做,粗的大的更不要说了。西藏佛教就是这么兴起来了,五百几十年。格鲁就是善律派,善巧持律的派,我们说这个要知道。 所以说,别解脱戒,真正要自己懂了这个道理,坚持修行,决定会坚持,照它修行。如果你对别解脱戒不愿持的话,烦恼重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智慧小,对别解脱的重要性不认识,教没有学好。那么我们说凡夫,当然你这个生起之后,力量还是薄弱,不够的,那就是求加持,希望上师三宝本尊加持。 上士道 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 一切父母众生陷溺亦如之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 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 自己解脱生死,中士道就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回过来看看,我自己在生死流转受苦固然如此要求出离,但是一切众生同样都在受苦、在流转,这些众生是什么?都是我们的过去父母。你现在的父母,固然是父母;过去父母,何尝不是父母呢?不能说过去了,就不是父母了。他过去世,生生世世,做过不晓得多少次的父母,每一次做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对自己爱护,这样牺牲自己,为了儿女怎么怎么的操心等等,甚至于牺牲生命的,你怎么能不管呢?所以说一定要去救他们。 这个心生起来,这个道理一看到呢,“解脱诸趣担负荷”,那么解脱一切有情出生死的这个担子,就要担起来了。因为都是父母,你孩子不救父母,哪个救他呢?当然就只有我自己来救了,这样子就发菩提心。 我们说《五字真言》大家学过的,要发菩提心,修法,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心、菩提心,这七个次第,菩提心就这么生起来的。它根子就是说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父亲还疏一点,都做过母亲的,母亲对孩子最亲的,最爱护的。那么他们既然都是母亲,你怎么不救呢?从知母下手,能够确定、起胜解心,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那么是母亲对我有恩。 知恩,每一个母亲对子女都有恩;念恩之后,要报恩。既然她对我那么大恩,甚至把自己的一切财力、身体、精神什么都为了我牺牲了,乃至生命都牺牲的,那么我们怎么报呢?一切安乐要施给她,一切苦要把它拔出来,慈心、悲心生起来;然后增上心,慈心、悲心生起来,这个责任心还不大,要增上心,这个担子我来担,这个事情你不能推给人家,决定我自己要把它做起来。那么这个担子担起来之后,菩提心就来了。所以“诸趣担负荷”这个担子一担起来呢,就发起菩提心了,菩提心直接从这个增上心生起来的,所以说,得到增上心,菩提心就很容易起来了。 这个菩提心要生起来,谈何容易。我们说海公上师得康萨仁波卿的法,有些藏族的弟子不大满意。康萨仁波卿就当着大众面前说,他是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那就是说你们还没有发。这个发菩提心就是那么不简单。那么我们是不是每个人发的起?尽管你《五字真言》背下来了,菩提心是不是生起来了?根本谈也谈不上。背下来不要说,你天天去修,观想,也不见得菩提心生起来。 菩提心生起来,众生一苦,自己难过得不得了,那何况在地狱里边。假使看到人家在打狗,狗拼命的叫……我们就是看到,温州后来不准养狗,警察到处拿棍子打。化药厂里有一个狗的,把那个狗打得头肿得不得了,主人把它悄悄藏在妙果寺门后的一个门卫的房间里,把它关在里边。因为警察对寺院里不大进来的,逃避掉了,总算一个狗没打死。那个是走路也走不动了,一瘸一拐的,连头肿得不得了。如果你真正菩提心生起来了,不要说人,打狗的时候,听到它惨叫,心里难过得会掉泪,这样子菩提心才生起来。一般说呢,做不到。我们说,有的人喊:“打啊!”高兴得拍掌了;这个枪毙了,“打得好!”这个东西,那个菩提心,那么谈不上呢。所以说,我们真正菩提心要生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但是不简单,你要度众生,你非生不可。不生的话你不能成佛,不成佛的话,度不了众生,所以,菩提心一定要生起来。这是殊胜的心,发起菩提胜心,一定要生起来。虽然自己力量不够了,求加持。凡是我们现在密法里边就是求加持、求加持,一天到晚求加持。加持有没有用啊?就是有用,本尊三宝,三世诸佛,都是慈悲,都希望把一切安乐布施给一切众生,我们要不要?求加持,就是要,他就给,力量就来了。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 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 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这是上士道,到此为止。上士道在《道炬论》里边也有一个颂,我们也念一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诱魔者罪业加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