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角在广宗县凤凰城城有多少兵马?

董卓一生的对手,一出场却救了他(董卓前传4)
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董卓代替东汉末年的名将卢植征讨张角的黄巾军。之前,卢植已将张角打的败走广宗城(今河北邢台境内),被卢植大军围困在广宗城内。卢植深挖战壕,与张角打僵持战。前来视察的宦官不满于这样的长期僵持,上告汉灵帝刘宏,刘宏大怒,将卢植治罪,判处无期徒刑(减死罪一等)。
图1、黄巾之乱
自然董卓上任之后,采取与卢植不同的策略,转身去打下曲阳县的张宝,两个月没有攻下来。汉灵帝一样等不了,被治罪,和卢植一样的无期徒刑(减死罪一等)。不过董卓够幸运,接手他剿灭黄巾军的皇甫嵩很快把叛乱平定了下去。接着在年底,腊月二十九日,大赦天下,董卓一起被赦免。董卓又侥幸逃过一劫,不久就又因为羌人叛乱,被重新启用任命副帅,开始平息他最熟悉的羌人叛乱。
图2、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卢植
在平定黄巾起义过程中,董卓是没什么功勋的,反而因为评判不力被判了终身监禁。来势汹汹的黄巾起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剿灭了。在平息叛乱的过程中,皇甫嵩、朱儁居功至伟,特别是接替董卓剿灭张角的皇甫嵩。
在平定黄巾军主力之后,民间有歌谣:“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可见当时,皇甫嵩在民间的影响力。就在当时,就有人劝进过手握兵权、功名正旺的皇甫嵩,将被吕后诛杀的韩信拿出来劝告皇甫嵩,只有自己南面称帝,否则北面庸主,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样的劝进被皇甫嵩断然否定,而且将评判的功勋全部给了之前围剿张角的卢植,以及和他并肩作战的朱儁。《后汉书》最后如此评价得了善终的皇甫嵩:“诚能不争天下之所甚重,则怨祸不深矣。”
图3、扑灭黄巾起义的皇甫嵩
在184年年底之前,董卓不具备一方诸侯的能力,甚至算不上一支独立的力量,只是棋盘上的一个棋子,被任意摆弄。在他上面,在他左右,是一堆强人。张奂、卢植、皇甫嵩、朱儁,一个个都是大名鼎鼎的战将,在《后汉书》里都有独立的传记。
再回头看董卓,董卓被赦免的这一年是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年底。四年之后,公元189年四月,何进私下让董卓带兵进京威胁太后,接下来就发生了《三国演义》里董卓专权的废立皇帝,被十八路诸侯讨伐。最后在192年四月,被吕布杀死。
再看看接下来的董卓,你不有会感慨人生际遇的变化莫测。四年多的时间,董卓从一个面临终身监禁的囚犯,到一方诸侯、独霸朝纲。接下来四年多的时间,搅得东汉天下大乱,自己也身首异处。正应了那句“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粗猛的董卓遇上了乱世,真不知道,对他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比皇甫嵩和董卓,你会发现,身处高位、赴履危乱的时候,两个人完全不一样的处事风格和作风。最后也让两个人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黄巾军平灭之后,论能力、论威望、论实力,此时的皇甫嵩要远胜过董卓,可之后怎么忽然就反转了,让粗猛的董卓带兵把控了东汉朝廷,而且差一点将皇甫嵩置于死地。世事难料,对乱世中的人,都不容易,董卓如此,皇甫嵩也一样。
关于董卓这一期就介绍到这里,欢迎您持续关注,和【历史深处】一起去解读史书上真实的三国人物。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历史深处】和您一起探索我们为何如是、我们应该如何、我们将要如往
【历史深处】和您一起探索我们为何如是、我们应该如何、我们将要如往
今日搜狐热点下载傲世堂助手App!论坛领银币!!
浏览过的版块
烟雨楼彡彡
shexpo2010
你去年买了个表
依旧伯青丝
浏览过的版块
您没有登录,不能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铁骑冲锋》傲世堂85服火爆开启&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042b302efbc5_b.jpg& data-rawwidth=&425& data-rawheight=&3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042b302efbc5_r.jpg&&&/figure&&p&【前言】&/p&&p&本文是我一年前应网友请求所作,一直误以为已发布,直到今天才发现一直留存在我的硬盘里。所以,重新修改整理发出来。&/p&&p&大家可以帮忙挑错,感谢!&/p&&h2&——正文——&/h2&&p&本文将史书中出现过的黄巾军人物名统一归纳,包含白波黄巾军及其他疑似与黄巾军相涉的人物。&/p&&p&1. &b&张角&/b&:汉末冀州巨鹿郡人,太平道教主,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经过十余年发展,在全国各地拥有教徒数十万。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张角在冀州魏郡起兵反汉,自称“天公将军”。约五月,为北中郎将卢植所败,困守广宗县城,约十月左右,病卒于城内。&/p&&p&2. &b&张宝&/b&:张角之弟,与弟张梁自称“大医”,起兵后自称“地公将军”,率军据守下曲阳县城,十一月城破,被诛杀。&/p&&p&3. &b&张梁&/b&:张宝之弟。袁纪作“张良”;《九州春秋》作“角弟梁,梁弟宝”,今史书多从范书。起兵后自称“人公将军”,随张角同守广宗城,十月城破,被诛杀。&/p&&p&4. &b&唐周&/b&:青州济南人,袁纪作“(兖州)济阴人唐客”。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太平道教徒唐周向东汉政府告密,揭发太平道密谋起兵反汉。&/p&&p&5. &b&马元义&/b&:为太平道一方渠帅。往返雒阳,联络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五月,案发被捕,车裂而死。&/p&&p&6. &b&张曼成&/b&:荆州南阳郡黄巾军渠帅,自称“神上使”。三月,攻杀南阳太守褚贡,率数万人屯兵于宛城;六月,新任南阳太守秦颉讨伐张曼成,斩之。&/p&&p&7. &b&波才&/b&:豫州颍川郡黄巾军渠帅。四月,波才率军击败右中郎将朱儁,朱儁与左中郎将皇甫嵩退守长社县城;五月,皇甫嵩定下夜袭火攻之计,与骑都尉曹操合力击败黄巾军,波才退守阳翟县城(颍川郡郡治);后,城破,颍川黄巾灭。&/p&&p&8. &b&彭脱&/b&:豫州汝南郡黄巾军渠帅。四月,汝南黄巾军(疑为彭脱率军)击败汝南太守赵谦,六月,皇甫嵩、朱儁率军击败彭脱军于西华县,汝南黄巾灭(注:另有陈国、幽州黄巾事,但无渠帅姓名记载。)。&/p&&p&9. &b&卜巳、张伯、梁仲宁&/b&:兖州黄巾军渠帅。八月,皇甫嵩率军在兖州东郡仓亭击败黄巾军,斩首万余级,护军司马傅燮率军生擒卜巳、张伯、梁仲宁三人。&/p&&p&10. &b&王度&/b&:原为兖州东郡东阿县丞,趁乱加入黄巾军,后为程昱所败。&/p&&p&11. &b&赵弘&/b&:六月,南阳黄巾渠帅张曼成死后,赵弘为渠帅,率军据守宛城,至八月,镇贼中郎将朱儁声东击西,攻破外城,斩之。&/p&&p&12. &b&韩忠&/b&:赵弘死后,南阳黄巾军拥韩忠为帅,韩忠困守内城,欲投降,朱儁不许;朱儁又伪开活路,诱韩忠率众突围,一举生擒;随后,南阳太守秦颉泄愤杀之。&/p&&p&13. &b&孙夏&/b&:韩忠死后,南阳黄巾余部心不自安,又拥孙夏为渠帅,据守宛城。十一月二十二日,城破(推别部司马孙坚先登破城事为此时),孙夏率军突围成功,朱儁率军追至西鄂县精山,大破之,斩首万余级,南阳黄巾平。&/p&&p&注:至此为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事,二年有扬州庐江郡黄巾、四年有司隶河南荥阳黄巾,均无渠帅姓名记载。&/p&&p&14. &b&郭泰&/b&:中平五年(188年)二月起兵于并州西河郡白波谷,攻打太原郡、河东郡,聚众十余万人,汉廷不能讨灭。六年(189年)十月,白波黄巾进犯河东郡,董卓派牛辅率军讨伐,不克。按方诗铭所言来推,初平二年(191年),赵谦、李傕破白波,郭泰入黑山,号“大贤”;四年(193年)六月,为袁绍所败。&/p&&p&15. &b&杨奉&/b&:疑为黑山校尉杨凤。中平五年(188年)二月,杨奉与郭泰起兵于白波谷,推于初平二年(191年),白波军败,杨奉归降于李傕。兴平二年(195年),李郭之乱时,杨奉背叛李傕,又积极参与东归事;建安元年(196年)八月,皇帝刘协抵达雒阳后,封杨奉为车骑将军,屯梁县;九月,兖州牧曹操将刘协迁都于许县,杨奉与韩暹反叛,被曹操击败后,投奔扬州袁术;又被徐州刺史吕布引诱,背叛袁术;又投奔刘备,被刘备诈杀。&/p&&p&16. &b&韩暹、胡才、李乐&/b&:此三人原为白波黄巾军将领。刘协东归时,杨奉引此三人为援军,保护刘协抵达河东郡安邑县。建安元年(196年)初,胡才、李乐放弃参与东归,后(时间不详),李乐病死,胡才则被仇家所杀。七月,韩暹抵达雒阳;八月,韩暹封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卫将军董承引兖州牧曹操进京,罢免韩暹,韩暹投奔屯兵于梁县的杨奉;被曹操击败后,韩暹又与杨奉一同投奔扬州袁术,杨奉死后,韩暹欲北归并州,被杼秋县地方将领张宣所截杀。&/p&&p&17. &b&马相、赵祗&/b&:中平五年(188年)六月,马相等人起兵于益州,先后攻破广汉郡(绵竹县、雒县)、蜀郡、犍为郡、巴郡等地,杀害政府官员;马相自称天子,不久为益州从事贾龙所败。&/p&&p&18. &b&王饶、赵播&/b&:此二人为马相所使,率军攻克广汉郡雒县(州治及郡治),杀益州刺史郤俭。《太平御览·卷441》引《益部耆旧传》有“赵蕃”,疑为“赵播”,此“赵蕃”攻占阆中县城,后内乱溃败。&/p&&p&19. &b&张饶&/b&:青州黄巾军渠帅,《袁纪·卷30》作“张余”。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黄巾军在兖州泰山郡为太守应劭所败,又在冀州勃海郡东光县为公孙瓒所败;张绕率众二十万从冀州返回,与北海相孔融交战,孔融大败,退守朱虚县。&/p&&p&20. &b&管亥&/b&:青州黄巾军渠帅。约初平三年(192年),管亥率军侵略北海国,将孔融围困在都昌县城,郑玄之子郑益恩赴难而死,孔融派东莱人太史慈前往平原国向国相刘备求援;刘备率军抵达后,管亥退兵。同年,青州黄巾军(当为另一支)攻克兖州任城国,杀国相郑遂,又杀刺史刘岱,东郡太守(袁绍置)曹操率军讨伐黄巾,至冬,收服三十万青州黄巾军。&/p&&p&21. &b&管承&/b&:青州东莱郡长广县人,乱世时聚合三千余家,割据一方。《三国志》中管承为海贼,唯一提及“管承为黄巾贼帅”的史料是《太平御览》卷七十四引《齐地记》:崂山东北五里入海有管彦岛,是黄巾贼帅管承后也。汉末设长广郡,何夔出任长广太守,派人将管承招安;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曹操亲自率军至青州北海国淳于县,派乐进、李典、张郃讨伐管承,在长广县激战,管承逃入海岛避难。&/p&&p&&b&22.&/b& &b&何仪、刘辟、黄邵、何曼&/b&:此四人为汝南、颍川黄巾军渠帅(刘辟确为汝南黄巾军渠帅),约起兵于中平末。初平元年(190年),归附袁术;二年(191年),归附豫州刺史(袁术置)孙坚;建安元年(196年)二月,兖州牧曹操率军讨伐之,黄邵夜袭曹操军营,反对于禁击败,斩之,刘辟、何仪、何曼遂降;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刘辟反叛,联合刘备在许都附近作乱,曹仁率军讨平之。&/p&&p&&b&23.&/b& &b&吴霸&/b&:汝南黄巾军渠帅,约在兴平元年(194年)左右,被李通生擒。事见陈志《李通传》。&/p&&p&&b&24.&/b& &b&陈败、万秉&/b&:扬州吴郡黄巾军渠帅。建安七年(202年),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孙权置)朱治率军讨伐之。&/p&&p&&b&25.&/b& &b&吴桓&/b&:扬州会稽郡黄巾军渠帅。会稽郡官员留赞与吴桓交战,阵斩之。&/p&&p&26. &b&徐和、司马俱:&/b&此二人为济南、乐安黄巾军渠帅。建安八年(203年),乐进率军讨伐乐安郡黄巾;十二年(207年)十月,徐和、司马俱起兵作乱,攻杀济南王刘赟。曹操令典军校尉夏侯渊督泰山(太守吕虔)、齐、平原三郡、威虏将军臧霸四路兵马讨平之。&/p&&p&27. &b&陈宝:&/b&扬州吴郡黄巾贼。事见《太平御览·卷53》引《列女后传》,陈宝欲强奸妇女吕荣,吕荣不从,惨被杀害。&/p&&p&共38人。&/p&&p&&br&&/p&&h2&&b&《三国演义》特有黄巾人物名单考&/b&&/h2&&p&1. 程远志、邓茂:见第一回。二人为幽州黄巾渠帅,率军侵犯涿郡,刘备率军迎战,程远志为关羽所斩,邓茂为张飞所杀。&/p&&p&2. 高升:见第二回。高升为张宝副将,出战时被张飞刺杀。&/p&&p&3. 孙仲:见第二回。破城之日,孙仲仓皇出逃,被刘备一箭射于马下。应该是史书中“孙夏”。&/p&&p&4. 严政:见第二回。严政为张宝部将,见战势不利,刺杀张宝,献首投降。&/p&&p&5. 张闿:见第十回。张闿为徐州牧陶谦下属都尉,原本黄巾军,欲劫财而杀了曹操之父曹嵩。史书中事见《吴书》。&/p&&p&6. 龚都:见二十六回。龚都与刘辟均为汝南黄巾军渠帅,后来龚都被夏侯渊杀害。《三国志》中为汝南贼,未注明是黄巾军,另《武帝纪》写作共都。&/p&&p&7. 廖化:始见二十七回。廖化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投奔关羽。廖化在《三国志》中有传,并无参与黄巾事记载。&/p&&p&8. 杜远:见二十七回。杜远与廖化落草为寇,杜远劫得刘备两位夫人,廖化劝其放回,杜远不从,被廖化杀死。&/p&&p&9. 卞喜:见二十七回。卞喜原为黄巾军,归顺曹操,镇守汜水关,被关羽所杀。&/p&&p&10. 裴元绍:见二十八回。裴元绍原为张角部将,因欲夺赵云之马而被赵云所杀。&/p&&p&11. 周仓:始见二十八回。周仓原为张宝部将,后投关羽,关羽死后,周仓于麦城自杀。&/p&&p&共12人。&/p&&p&&br&&/p&&p&&b&附:黑山军年表及人物名。&/b&&/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class=&internal&&臭咸鱼:黑山军年表&/a&&p&&/p&
【前言】本文是我一年前应网友请求所作,一直误以为已发布,直到今天才发现一直留存在我的硬盘里。所以,重新修改整理发出来。大家可以帮忙挑错,感谢!——正文——本文将史书中出现过的黄巾军人物名统一归纳,包含白波黄巾军及其他疑似与黄巾军相涉的人物…
&blockquote&【时,北地胡骑数千随贼攻郡,皆夙怀燮恩,共于城外叩头,求送燮归乡里。】——《后汉书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blockquote&&p&这历史上罕有一幕,发生在公元187年,正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年前黄巾之乱,两年后董卓入京。故事主角是大汉朝汉阳太守&b&傅燮&/b&,其人在小说《三国演义》与历代《光荣三国志》游戏中皆不曾登场,是以和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物相比,在现代知名度甚低。&/p&&p&傅燮,字南容,身长八尺,相貌庄重威严,是西汉名人傅介子之后。他的英雄祖先曾经斩杀楼兰王,为大汉王朝扬威异域,而傅燮也继承了先祖的英风侠烈和智勇双全。&/p&&blockquote&汉阳太守傅燮&/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0ffcf8055_b.jpg& data-rawwidth=&280& data-rawheight=&3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0&&&/figure&&p&傅燮少年时游学国都洛阳,后被北地太守范津举孝廉,因为范津居丧,自弃仕途为恩主守丧三年。后来傅燮出任护军司马,跟随名将皇甫嵩讨伐黄巾。&/p&&p&行军至颍川郡时,傅燮见战事变乱,苍生涂炭,遂上奏弹劾奸党,指出“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即黄巾之乱因为汉朝内部政治腐败而起,力请汉灵帝革新政制,驱除奸党。灵帝虽不采纳,却也欣赏他的胆识,亦不加罪。而宦官首领赵忠见到傅燮奏书,甚为厌恶。&/p&&p&中常侍赵忠&/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2ea74c651a545c1e96ef2a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因此当汉军于东郡苍亭之战大胜黄巾军,斩首七千,擒黄巾渠帅卜巳、张伯、梁仲宁等。而傅燮献策破敌,位居首功,战后却不得封侯。&/p&&p&此后,凉州名士&b&韩遂&/b&等人勾结羌虏,起兵作乱,举州皆反。这场大规模凉州羌人叛乱,本是百年来汉羌战争的延续,乱军主力正是祖祖辈辈对抗东汉政府的羌胡们。 &br&&/p&&blockquote&叛军首领韩遂&/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56aedfce3454b3fba5e370e7de5c986_b.jpg& data-rawwidth=&260& data-rawheight=&3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0&&&/figure&&p&后来先有韩遂、边章、王国等汉人投身其中,也正因为他们能够代表羌人的利益,立场和作为与羌人一般无二,因此才会得其广泛支持,逐渐排挤掉羌酋北宫伯玉之流,成为其首领与代言人。&/p&&p&是以可以说&u&韩遂等人的行为性质,类同于汉奸,与明代倭乱的王直、徐海辈一般无二。而此等异族叛乱,绝不能以底层起义视之,也并无进步性和正义性可言。&/u&&/p&&p&因剿灭黄巾军而被誉为大汉首席名将的皇甫嵩,率军进讨凉州叛军不利,叛军长驱而入,杀到关中地区,举朝皆惊。于是司徒崔烈等高官竟于公卿百官朝会上,提出放弃凉州,索性不要这个靡费帝国百年的无底洞了。&br&&/p&&p&汉灵帝犹疑间,傅燮挺身而出,厉言:「斩司徒,天下乃安!」让弃凉派首领崔烈心胆俱裂,一时失言。&/p&&p&而后傅燮慷慨陈词,痛陈凉州对帝国的战略意义,汉武大帝开疆列置四郡,实为天下要冲,国家籓卫。庙堂三公欲弃万里疆土,岂不知让胡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必为天下大患。一言既出力挽朝局,终令昔年汉武帝霍骠骑的心血不致东流。&/p&&p&凉州傅燮是以简在帝心,名动天下。三公九卿位每有出缺,傅燮必是朝野属意之人。&/p&&blockquote&【昔冒顿至逆也,樊哙为上将,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愤激思奋,未失人臣之节,顾计当从与不耳,季布犹曰“哙可斩也。”今凉州天下要冲,国家籓卫。高祖初兴,使郦商别定陇右;世宗拓境,列置四郡,议者以为断匈奴右臂。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海内为之骚动,陛下卧不安寝。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若烈不知之,是极蔽也;知而故言,是不忠也。】——傅燮&/blockquote&&p&赵忠遂改变态度,让他弟弟城门校尉赵延登门拜访傅燮,曲意拉拢,表示傅燮只需以后不与众常侍敌对,万户侯轻而易举。傅燮严词以拒,傅介子之后岂是勾连中官、妄求私赏之辈!于是一众权贵齐心协力,将傅燮排挤出朝,让他去叛乱肆虐的凉州,就任汉阳郡太守。&/p&&p&傅燮名气太大,尚未到任就有叛羌闻风而降。曾慧眼识才、举他孝廉的恩主范津正要卸任汉阳郡将,两位知己秉烛夜话,长谈数日,范津将郡中境况尽数告知,傅燮与之惜别。&br&&/p&&p&其后,傅燮在治下广开屯田,深恤百姓,当地叛羌怀其恩化,并来降附,傅燮列置四十余营将他们安置,汉阳郡的情况初步安定下来。&/p&&p&岂料凉州刺史&b&耿鄙&/b&新近上任,又是个无能庸官,大小事务唯独信用治中程球。程球其人居边塞多年,但知为己谋图私利,凉州士民皆怨。&br&&/p&&p&狄道人王国率金城郡氐、羌部族起兵,声势浩大;羌虏头目韩遂也肃清同伙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等,拥兵至十万进围陇西郡,陇西太守李相如竟叛投羌军。耿鄙大惊,集合凉州六郡兵马讨伐王国、韩遂。&/p&&p&傅燮听闻,遂拜会耿鄙,毫不客气指出,因为耿鄙施政不得人心,其所部只是一帮临时纠合、上下离心的乌合之众,对决叛军新锐之师凶多吉少。若要成功平叛,便该当暂息战事,操练兵马,改善吏治,教化子民,而叛军令出多门,见汉军退避一时,定然会心生骄怠,然后再设法分化离间叛军,令他们内讧恶斗,到那时王师再挥师进讨,方可一举成功。&/p&&blockquote&【使君统政日浅,人未知数。孔子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今率不习之人,越大陇之阻,将十举十危,而贼闻大军将至,必万人一心。边兵多勇,其锋难当,而新合之众,上下未和,万一内变,虽悔无及。不若息军养德,明赏必罚。贼得宽挺,必谓我怯,群恶争势,其离可必。然后率已教之人,讨已离之贼,其功可坐而待也。今不为万全之福,而就必危之祸,窃为使君不取。】——傅燮&/blockquote&&p&傅燮的讨贼方略,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觉得耳熟。不错,十余年后,大汉丞相曹操讨伐韩遂、马超率领的凉州叛军,便是沿袭了傅燮当年故智,才在先战不利将敌众分化瓦解,大获全胜。这也可算是&u&英雄所见略同&/u&了。可惜耿鄙的能力心胸,和曹孟德相比差距何止云泥?他对傅燮这个名望风评远重于他的下属本就心存忌惮,又急于立功,因此断然拒绝了傅燮息军养德,离合群恶之策,率六郡兵马贪功冒进,妄图一举歼灭叛军。&br&&/p&&p&耿鄙如此托大,也是因为除了程球外,他又新进倚重一人。此人名唤&b&马腾&/b&,身长八尺,其父马硕曾为天水郡兰干县尉,与羌女生下此子。马腾的远祖大大有名,竟是东汉开国初年那位南定交趾的伏波将军马援。王国叛乱时,原是樵夫马腾应募从军,立功为军从事。因此耿鄙晋升他做自己的随军司马,委以军务重任,希望他能再现英雄先祖的威名。&/p&&blockquote&叛将马腾&/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a6bc337a1e_b.jpg& data-rawwidth=&260& data-rawheight=&3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0&&&/figure&&p&岂知大军兵进至狄道县时,马腾竟率部反水,和叛军首领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并共推王国为叛军总首领,原来他之前就已经是叛军内应了。汉军因此大败,耿鄙、程球都死于乱军中,许多兵将索性也就此从贼,凉州局势大坏,十余万羌虏叛军趁势进围汉阳。&/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0fc4bab83e7c3ca33c8c173c29c5fbad_b.jpg& data-rawwidth=&1066& data-rawheight=&6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0fc4bab83e7c3ca33c8c173c29c5fbad_r.jpg&&&/figure&&p&因为城中精锐兵将早已被耿鄙抽调,此时汉阳城中兵少粮尽,指日即破;太守傅燮固守孤城,矢志不屈。&u&此时叛虏中数千胡人骑兵感念傅燮昔日善待之恩,一齐下马叩首,涕泣恳请,求傅燮勿作玉石俱焚之举。并誓约愿意就此退出叛军,护送他安然返乡。&/u&对他们这样近似于临阵投敌的行为,十余万叛羌大军竟然鸦雀无声,不做任何制止,只因其王国、韩遂等人,亦不愿犯天下众怒,背负谋害贤士之名。&/p&&p&两军对阵中,能在敌众我寡的生死绝境中,让众多敌人感动到磕头流泪的地步,只怕古今战争史上亦属罕见。傅燮名望之重,可见一斑。哪怕与他年龄相仿、后来被子孙追谥为皇帝的曹操、孙坚等人,此时亦难以与之相比。&br&&/p&&p&傅燮之子傅干,年仅十三岁,进言道:「天子昏乱,奸佞当道,遂使父亲大人不能容于朝堂。现在四下皆叛,城内兵马不足自守,不如依从这些感念父亲恩德的羌胡之言,还归乡里,等天下有道时,再出来辅政圣君。」&/p&&p&傅燮慨然而叹:「圣达节,次守节,以纣王之暴,伯夷尚且不食周粟而死,孔圣称颂其贤。方今朝廷昏暴远不及殷纣,我又怎敢后于绝伯夷?世道纷乱,不能养浩然之志,食天子之禄,又怎能脱避其难?我唯有死于国事,还能躲到哪里去呢?你从小便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杨会,吾托孤之程婴也,你今后且依靠他。」言之由衷,哽咽不能复言;左右随从闻之,无不泣下。&/p&&p&次日,另一个已经投降叛军的酒泉太守黄衍奉王国之命,临城喊话:「南容兄!今日成败已定。天下已非大汉所有,正群雄逐鹿之时。你名重天下,我等愿意奉你为主,上可成霸王之业,下可成伊、吕之勋。岂不美哉?」&/p&&p&傅燮按剑痛斥黄衍:「你为州郡大员,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为其说客!匹夫速退!」&/p&&p&见傅燮宁死不屈,叛军终于下令攻城,十多万大军顷刻间将汉阳城吞没,傅燮与城俱亡,天下名士闻此凶讯,齐为傅燮而悲。&/p&&p&庾开府传世名篇《哀江南赋》,和杜牧皆有诗叹傅燮之事。&br&&/p&&blockquote&&p&【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庾信《哀江南赋》&/p&&p&【岂意笼飞鸟,还为锦帐郎。网今开傅燮,书旧识黄香。姹女真虚语,饥儿欲一行。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杜牧《除官归京睦州雨霁》&br&&/p&&/blockquote&&p&汉灵帝特旨追封傅燮为“&b&壮节侯&/b&”,“壮节”二字既是封号,亦可作谥号解,也算是还了当年傅燮军功被吞没、不得封侯的公道。 后来傅干长大成人,行事亦有父风,官至扶风太守。&/p&&p&两年后的陈仓之战,皇甫嵩大破叛军,斩首万级,韩遂、马腾趁机废掉王国;192年,韩遂、马腾被李傕控制的朝廷招安,拜将封侯;十余年后,为争权夺势,马腾韩遂成为仇敌,相互攻杀,韩遂甚至杀掉了马腾之妻;208年,马腾入邺城为卫尉;211年,马腾之子马超联合韩遂起兵,被曹操大败;公元212年,&u&在傅燮殉国十五年后,马腾被诛灭三族&/u&;&u&又过了三年,被夏侯渊驱赶到羌氐部落的韩遂,也众叛亲离,被部下杀死,&/u&传首于曹操。&/p&&p&这场持续近二十年的凉州乱事终于平息。——&u&天道好还,不外如是。&/u&&/p&&p&凉州平叛之战,政府军云集了皇甫嵩、董卓、孙坚等汉末最顶级名将,以及他们日后名震天下的众多部属,岂知苦战四年,却功败垂成,导致中枢武力大损,朝廷权威荡然无存,也是天下就此分崩离析的重大原因之一。&br&&/p&&p&马腾既是开国名将马援后裔,又是国朝外戚(马援之女为明帝皇后、章帝养母),却临阵投敌,致使大军战败、凉州陷于羌胡,可说是之后天下纷乱、苍生涂炭的罪魁祸首之一,万死难责其咎。&/p&&p&小说《三国演义》竟将此人美化成所谓大汉忠良,反而忽略了真正与羌虏不屈抗争、壮烈殉国的汉家英雄傅南容,忠奸颠倒、善恶不分,亦是一大缺憾。&/p&&p&如果您喜欢本文,诚挚邀请您关注狐狸的微信公众号:&b&狐言论史&/b&(&b&huyanls1012&/b&)。但求同好,泛舟史海,纵论古今&/p&
【时,北地胡骑数千随贼攻郡,皆夙怀燮恩,共于城外叩头,求送燮归乡里。】——《后汉书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这历史上罕有一幕,发生在公元187年,正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年前黄巾之乱,两年后董卓入京。故事主角是大汉朝汉阳太守傅燮,其人在小…
&p&中平元年(184年),冀州常山国真定县人褚燕趁着黄巾之乱时起兵响应,聚集万余人,常山王刘暠弃国逃亡。&/p&&p&博陵郡人张牛角自称“将兵从事”,起兵与褚燕合并,褚燕推举张牛角为首领,一起攻打廮陶县,张牛角不幸中箭,伤重而死,临死前将军队托付褚燕。故褚燕改姓张,另以己身轻如燕,异于常人,亦号称“飞燕”。&/p&&blockquote&陈志《张燕传》:&b&张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间转攻,还真定,众万余人。博陵张牛角亦起众,自号“将兵从事”,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俱攻廮陶。牛角为飞矢所中。被创且死,令众奉燕,告曰:“必以燕为帅。”牛角死,众奉燕,故改姓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b&&/blockquote&&p&中平二年(185年)二月,刘宏加税,修皇宫等事,导致原本遭受战乱之苦的冀州地区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恶化,大批百姓加入黑山军。当然,还有黄巾军残余力量也加入黑山军。&/p&&p&朝廷(刘宏)无力讨伐黑山军,于是派使者前往招安,拜杨凤为黑山校尉,统帅其他山贼,并有举孝廉、派计吏的权力。&/p&&blockquote&陈志《张燕传》裴注引《九州春秋》:&b&灵帝不能讨,乃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b&&/blockquote&&p&张燕也派人至雒阳请求招安,朝廷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p&&blockquote&陈志《张燕传》:&b&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张)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b&&br&范书《朱儁传》:&b&(张)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遂拜燕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岁得举孝廉、计吏。&/b&——范晔将《九州春秋》杨凤事并为张燕,疑误。&/blockquote&&p&张燕其势力曾扩张至河内郡,后被太守朱儁击退【&b&个人意见:&/b&&b&按范书《朱儁传》,“朱儁击张燕”事在“张燕招安”之后,疑颠倒。&/b&】。&/p&&p&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反董联军起事,张燕亦拥兵自重,观望时局,并未表明政治立场。&/p&&p&初平二年(191年)七月,袁绍取得冀州后,黑山军于毒联合白饶、眭固率军进犯魏郡、及兖州东郡,东郡太守王肱不能取胜,袁绍派曹操增援,曹操在濮阳击败白饶,因此,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p&&blockquote&陈志《武帝纪》:&b&(初平二年,191年)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东郡太守)王肱不能御,太祖(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于毒等人攻打魏郡事,可推于毒等人拥护长安朝廷(董卓)&/b&。&/blockquote&&p&初平三年(192年)春,于毒趁曹操出兵顿丘之时,进犯东郡东武阳县【&b&曹操所设郡治&/b&】,曹操以“围魏救赵”之计,于毒退兵,接着曹操又先后击败眭固、于夫罗【&b&南匈奴流亡单于&/b&】。&/p&&blockquote&陈志《武帝纪》:&b&(初平)三年春,太祖(曹操)军顿丘,(于)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b&&/blockquote&&p&初平四年(193年)【&u&按陈志《袁绍传》裴注引《英雄记》,此事时为初平三年(192年),本文从范书。&/u&】三月,长安朝廷所任命的冀州牧壶寿,趁袁绍率军北上对抗公孙瓒时,联合黑山军于毒等十余部人马,并策反魏郡邺城士兵,杀害太守栗成,夺得邺城。&/p&&p&唯独“平汉将军”陶升背叛黑山军,趁机救出袁绍及其下属官员的亲属,投奔屯兵于斥丘县【&b&斥丘县属冀州巨鹿郡&/b&】的袁绍。袁绍封陶升为“建义中郎将”。&/p&&p&六月,袁绍率军复仇,在朝歌县鹿场山苍岩谷与于毒军激战五日,斩于毒及壶寿。袁绍再围攻黑山,斩左髭丈八等人,又击败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羝根等部,一时黑山为空。自此,黑山军残部拥张燕为首。&/p&&blockquote&陈志《袁绍传》裴注引《英雄记》:&b&(袁绍)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遂寻山北行,薄击诸贼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斩首数万级。&/b&&/blockquote&&p&袁绍又率军至常山国与张燕决战,张燕联合匈奴人、乌桓人对抗袁绍,此时吕布正为袁绍效力,亲率部将冲锋陷阵,张燕军无法抵挡。双方激战多日,最终两败俱伤,罢兵。&/p&&p&自此,袁绍与张燕结怨。建安元年(196年)臧洪反袁绍,建安四年(199年),袁绍讨伐公孙瓒时,臧洪与公孙瓒都曾派人联络张燕为援军。张燕部将杜长前往幽州增援公孙瓒,被袁绍击败,张燕势力一蹶不振。&/p&&p&建安五年(200年),袁绍与曹操对峙官渡之时。张燕军未表明立场。&/p&&p&建安九年(204年)九月,曹操攻破邺城,领冀州牧。&/p&&p&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率军攻杀袁谭。&/p&&p&四月,张燕见袁氏败亡,冀州易主,便率十余万人至邺城归附曹操。曹操表拜张燕为“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封邑五百户。&/p&&blockquote& 陈志《张燕传》:&b&太祖(曹操)将定冀州,(张)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众诣邺,封安国亭侯,邑五百户。&/b&&br&陈志《武帝纪》:&b&夏四月,黑山贼张燕率其众十余万降,封为列侯。&/b&&/blockquote&&p&自此,黑山军成为历史。&/p&&p&&b&【黑山军名单考】&/b&&/p&&p&按陈志《张燕传》,黑山军涉及地区有冀州常山国、赵国、中山国、并州上党郡、司隶河内郡,下属有&b&孙轻、王当、杜长&/b&等人。&/p&&p&按裴松之引《九州春秋》,列出了&b&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刘石、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b&共20人。&/p&&p&按裴松之引《典略》,提到&b&张白骑、张飞燕、张雷公、于羝根、李大目&/b&五人;——此五人中有三人亦在正文出现,另此文字亦被范晔采用。&/p&&p&裴注引张璠《汉纪》:&b&又有左校、郭大贤、左髭丈八三部也。&/b&——裴松之没有注意到“左校”与正文重复了。&/p&&p&范书《朱儁传》名单则是将上述三本书综合而来:&b&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唒&/b&共25人。——只有“畦固”(即眭固)出自陈志《武帝纪》。&/p&&p&综合上述名单,可以得到以下28人名单。&/p&&p&飞燕:即张燕。&/p&&p&孙轻、王当、杜长:此三人仅见陈志《张燕传》,归附张燕。&/p&&p&黑山:无事迹记载。陈志《张燕传》云众归张燕,号为“黑山”,岂有人独号“黑山”?疑“黑山”后脱“有”字。&/p&&blockquote&陈志《张燕传》:&b&各以部众从(张)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b&&/blockquote&&p&白波:无事迹记载。白波当为并州西河郡白波谷,即白波黄巾。此“白波”疑为“郭大贤”,释疑见后“郭大贤”条目。&/p&&p&五鹿:无事迹记载。疑此为地名,冀州魏郡元城县有“五鹿墟”。&/p&&p&于毒、左髭丈八:范书《袁绍传》独作“干毒”、“左髭文八”,通鉴从“于毒”、“左髭丈八”,此二人为袁绍所攻杀。【&b&范书《袁绍传》载袁绍讨伐黑山事,取材于《英雄记》。此条《英雄记》佚文见陈志《袁绍传》裴注引,下同。&/b&】&/p&&p&黄龙、左校、刘石、李大目:并另见范书《袁绍传》,为袁绍所败。&/p&&p&牛角:即《朱儁传》之“青牛角”,前人误以为“张牛角”,然而张牛角早亡,未入黑山,范书《袁绍传》亦见青牛角,为袁绍所败。&/p&&p&羝根:即于羝根,《朱儁传》之“于氐根”为误。又见范书《袁绍传》,为袁绍所败。&/p&&p&杨凤:灵帝时,杨凤受招安,拜黑山校尉。又疑为白波杨奉,见《董卓传》,后从李傕。&/p&&p&郭大贤:据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疑为白波郭泰。于此,可推初平二年(191年)白波为赵谦、李傕所败,杨奉归李傕,郭泰入黑山,号“大贤”,后为袁绍所败。&/p&&p&故《九州春秋》有“白波”,而无郭大贤,裴松之不解,以张璠《汉纪》补“郭大贤”之名,范晔又兼而录于《朱儁传》,自此,“白波”与“郭大贤”并立。&/p&&p&平汉:即陶升,见范书《袁绍传》,后归袁绍。&/p&&p&苦蝤:《朱儁传》“蝤”作“唒”。无事迹记载。&/p&&p&大洪:李贤以《朱儁传》之“大计”为同一人,无事迹记载。&/p&&p&司隶、罗市、浮云:司隶应取地名之意,此三人无事迹记载。&/p&&p&缘城:即《朱儁传》之“缘哉”,通鉴从“缘城”,无事迹记载。&/p&&p&雷公:以《典略》可知姓张,无事迹记载。&/p&&p&白爵:疑为《朱儁传》之“白雀”,无事迹记载。&/p&&p&白骑:以《典略》可知姓张,即张晟,亦见陈志《杜畿传》。&/p&&p&白绕:亦见陈志《武帝纪》,为曹操所败。&/p&&p&眭固:即《朱儁传》之“畦固”。亦见陈志《武帝纪》,为曹操所杀。&/p&&p&【本文首先感谢前辈方诗铭的意见(郭泰=郭大贤),特别感谢网友“奉命在先”的参考建议(杨奉=杨凤,张白骑,陶升等),其他对本文也提出若干意见的网友,一并感谢!】&/p&
中平元年(184年),冀州常山国真定县人褚燕趁着黄巾之乱时起兵响应,聚集万余人,常山王刘暠弃国逃亡。博陵郡人张牛角自称“将兵从事”,起兵与褚燕合并,褚燕推举张牛角为首领,一起攻打廮陶县,张牛角不幸中箭,伤重而死,临死前将军队托付褚燕。故褚燕…
&p&前言:本文节选自拙作《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略有删改。&/p&&p& 众所周知,按范书《皇甫嵩传》载:&b&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马)元义于雒阳。&/b&&/p&&p&《三国演义》及近现代写三国史的诸位前辈也都是采纳《皇甫嵩传》的内容,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相信:马元义死在黄巾起义发动之前。&/p&&p&但是这条记载很可能是错误的,想必有很多人都难以置信。下面请看我的考据。&/p&&p&第一个明确马元义不是死在二月份的史料出自袁纪,原文为:&b&五月乙卯(11日),黄巾马元义等于京都谋反,皆伏诛。&/b&&/p&&p&现代人周天游做注曰:&b&诸载各有异,俟考。&/b&——周天游没有做考据,留下疑问绕道而行。&/p&&p&袁纪把马元义被杀时间确定在五月份,而且“马元义”后有“等”字,说明这些人应该是范书中提到的“内应”——中常侍封谞、徐奉,他们和马元义一同在五月十一日被处死。&/p&&p&当史料是一比一时,我们就要去找其他史料线索来证明,看看哪种说法更可信。&/p&&p&首先,我们来看《太平御览卷645》引《续汉书》:&b&张角别党马元义为山阳所捕得,锁送京师,车裂于市。&/b&&/p&&p&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二月份,唐周上书告发之后,原本活动在雒阳的马元义可是逃出雒阳,之后才在山阳邑(&i&山阳邑属司隶河内郡。此“山阳”不为兗州山阳郡,因马元义为五月伏法,按范书《灵帝纪》,皇甫嵩平兗州黄巾时为十月。&/i&)被捕送回雒阳处死的。&/p&&p&这条史料虽然不能确定马元义死于何时,但可以破除大多数人认为“唐周告发后,马元义是在雒阳立即被捕处死”的印象。&/p&&p&我们再去看范书《何进传》,原文是先介绍何进为大将军,整顿军务,然后因为办理马元义案,因功封慎侯。这里有个先后顺序,按范书《灵帝纪》,我们知道:何进是三月初三封的大将军。而封侯还在其后,可见:何进封侯不是二月份的事。&/p&&p&当然有人也可以说:三月何进封侯也可能是追封之前的功劳。但这条史料可以从侧面反映:马元义之死或许是在三月之后。&/p&&p&我们看最后一条史料。范书《宦者列传》这样写道:&b&御史承(张)让等旨,&u&遂诬奏(张)钧学黄巾道,收掠死狱中。&/u&而让等实多与张角交通。&u&后,中常侍封谞、徐奉事独发觉坐诛&/u&。&/b&&/p&&p&按范书《灵帝纪》可知:张钧之死是在四月。于是,从原文的“后”字,我们完全可以推出:马元义案就是在五月份。与袁纪的“五月乙卯”契合。&/p&&p&这是最关键的史料。综合这几条史料考虑:袁纪所载马元义之死确定了日期,再以《续汉书》、《何进传》、《宦者列传》为参考史料,足以证明范书《皇甫嵩传》这条孤证有误。&/p&&p&最后,我把“马元义之死”事件本末作个小结。&/p&&p&二月,唐周告发张角欲作乱,刘宏下令查办雒阳太平道。张角起事,马元义逃离雒阳城,但仍在司隶活动;&/p&&p&三月,河南尹何进任大将军,负责整顿军务,在雒阳周边布防。&/p&&p&四月,张钧及向栩被张让等人诬陷为太平道同党,入狱被诛。&/p&&p&五月,马元义在河内郡山阳邑被捕,送至雒阳,处以车裂,何进因此功封侯。因此案牵连到中常侍封谞、徐奉,故灵帝对张让等人责难:“汝曹常言党人欲为不轨,皆令禁锢,或有伏诛(指张钧、向栩)。今党人更为国用,汝曹反与张角通,为可斩未?”&/p&
前言:本文节选自拙作《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略有删改。 众所周知,按范书《皇甫嵩传》载: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马)元义于雒阳。《三国演义》及近现代写三国史的诸位前辈也都是采纳《皇甫嵩传》的内容,于是几乎所有的人…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a4a32c71c7d511cfbbdb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9a4a32c71c7d511cfbbdb_r.jpg&&&/figure&&p&他,是一位已经消失在历史云烟中的一代名将。&/p&&p&他,更是一位曾经一度可以登顶天下最高主宰之位的乱世悍将。&/p&&p&他,前半生极其璀璨,然其后半生,却最终泯然众人,为天下所不齿。&/p&&p&他,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痴,更人说他贱,还有人说他忠,但,最终,他到底如何?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知道,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看懂他。&/p&&p&那么,他,到底是谁呢?无论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还是在正史《三国志》中,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都是因为黄巾起义而引出的,然而,或许更多人所忽视的就是,这段历史唯独于他,却也是始终都是绕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是他,一手缔造了那个时代。&/p&&p&他,便是汉末第一名将,第一功臣,第一重臣,骠骑将军皇甫嵩。&/p&&p&董卓乱政,我们都知道,然而,我们更多人所不知道的是,董卓曾经在他的眼里,不过区区一庸才罢了,而只要他在,无论是董卓还是董卓背后的西凉军,都是垃圾而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也知道,但是我们更多人不知道的却是,曹操曾经也只是追随他的一员普通将领罢了。&/p&&p&而关于他的故事,当然,还是要从那场席卷天下的黄巾大起义说起:&/p&&blockquote&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闲,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中平元年,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杨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元义数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灵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来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谕贼众多,故以为名。杀人以祠天。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闲,天下向应,京师震动。《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乱世,什么是乱世?笔者曾数次直言,汉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乱世,甚至还是一场无比黑暗乃至于堪比五胡乱华的时代。然而,伴随着各种英雄事迹的流传,伴随着无数佳人才子的美好回忆,这个曾经一度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却也就此被所有人所忽视了。然而在事实上,无论我们愿不愿意,这就是事实。&/p&&p&根据史书的数据显示,汉恒帝永寿三年,也就是公元157年,如史书《晋书·地理志》所记:“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说,此时的汉帝国,全国有户约,总人口约为。&/p&&p&而一直到汉灵帝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变于那年爆发。以黄巾为标志,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一场席卷中国内陆最繁华地区的黄巾部众几乎是在同时开始了暴动。正如史书中所记的,一时之间,天下为之震荡,九州为之悲鸣。虽然,尽管,这也是下层劳动人民对于当时政府黑暗统治的一次彻底的报复行动,从宏观上讲,这也的确是一场正义对抗邪恶的伟大运动,但,问题就在于,当大起义被一些阴谋家所利用之后,当大起义的口号由拯救百姓而变成了起义军对于各地百姓肆无忌惮的屠杀和掠夺之后。从此,这场以农民起义为主的大起义便彻底转变了性质,他们,已不再是所谓的弱势群体,而是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土匪和强盗。于是,在此之后,和平了将近两个世纪的东汉王朝便也从此开始走向了不可逆转的失败。&/p&&p&黄巾起义,再到董卓乱政,再到各地军阀纷争,再到三国的对抗,再到司马氏建立晋帝国一统天下。从公元280年西晋灭亡吴国正式一统天下算起,就是在这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华夏,在晋朝初年,如《晋书·志第四》所记: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说白了就是,此时的全国总人口约为人。&/p&&p&请诸位读者能够静静的好好看看这两组数字:&b&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全国人口为人,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再到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人口仅为人。&/b&&/p&&p&一百年,于别的民族和国家来说,的确是很长了,然,于中华来说,却是九牛一毛,但,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民来说,却是度日如年啊。汉末三国时期的乱世,很多人真的无法理解这个概念,但是,事实上,就是在这期间,中国却是实打实的少了足足四千万人口。四千万啊,这意味着什么?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号称华夏历史上人吃人的世界,然几年后东晋南迁之后的人口却也有足足千万之多,死伤人口也才不过一两千万,是,笔者承认,这个数字依然很多,但,这好歹也是外族入侵,可是,汉末三国时期呢?这是内乱啊!这完全是华夏民族的内斗啊!&/p&&p&就是这场内斗,就让四千万的人口,让一个国民和民族占比近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就此灰飞烟灭。&/p&&p&是,很多人依然还是会说这不是真的,毕竟,三国时期确实有那么多迷人的故事,的确,笔者也在写他们的故事。可是,笔者之所以会写,也是因为,这就是那个时代,那个比人吃人还要悲惨的时代,而如果再没有一丝的温暖来感化那个时代的悲痛,那么,我们,今天的人,究竟该如何来面对那个时代呢?&/p&&p&中国,为什么叫做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每逢黑暗乱世来临之际,就总会出来那么几位试图力挽狂澜之人,而在汉末,当然,也就只能是他了,一个叫做皇甫嵩的人。&/p&&blockquote&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度辽将军规之兄子也。父节,雁门太守。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初举孝廉、茂才。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连辟,并不到。灵帝公车征为议郎,迁北地太守。《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以上就是皇甫嵩在乱世来临之前的一切。皇甫嵩,出身在边地将门世家皇甫家。他的父亲皇甫节,是当时的雁门太守,为帝国驻守北方;他的叔叔为度辽将军皇甫规;为帝国安抚羌族,扬名塞外;他的祖上,也皆为汉帝国一时之虎将,名闻四海。所以,皇甫嵩一出生,就肩负着家族的荣光。学武,是皇甫嵩所必须的,然学文,更好文,也说明了皇甫嵩与寻常将门子弟的不同。但,如其他官宦子弟一般,皇甫嵩开始时的出仕,也是较为顺利,举孝廉,茂才,仕途可谓一路畅通。&/p&&p&依靠着家族背后的实力,应该说,此时的皇甫嵩如果能够随便投靠在哪位实力派大人物麾下,他的上位便都是轻而易举的,然,此时的皇甫嵩却拒绝了一切的私人征招,甚至就连当时汉帝国军方最有实权的太尉和大将军的征召,皇甫嵩也都一并选择了拒绝。为什么?皇甫嵩为何要这样做呢?很多人为什么看不懂之后的皇甫嵩,其实,从这一点上看,皇甫嵩或许从来都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或者说,皇甫嵩的所为,或许从未是仅仅为了自己。&/p&&p&拒绝了当时帝国所有实权派征召的皇甫嵩,却欣然应允了帝国皇帝公车的征召,并担任了帝国北地太守一职,何谓北地?帝国最靠近异族之地,而这,就是皇甫嵩的选择。&/p&&blockquote&诏来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召群臣会议。嵩以为宜解党禁,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帝从之。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汉灵帝光和七年,黄巾大起义,为祸九州,当此之时,帝国高层也是为此开始了日夜不停的商议。最终,帝国上层暂时答应了停止党争,开始重整帝国军队,重新部署帝国防区,并发天下精兵,招纳九州能将,以组建帝国平叛军,从而拯救天下黎明于水火之中。而当此之时,驻守北地郡的皇甫嵩自然是首当其冲,于是,同年,帝国以皇甫嵩为左中郎将,令其与右中郎将朱俊各领一部不足两万人的军队,出征黄巾。&/p&&blockquote&俊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嵩因进保长社。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人皆恐,乃召军吏谓曰:“兵有奇变,不在觿寡。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来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闲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陈,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嵩、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破之。西华,县,属汝南。余贼降散,三郡悉平。《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出征黄巾第一仗,对战长社。然而当此危急之时,右中郎将朱俊却是首战而败,整个汉帝国,顿时之间所有人的目光便都凝聚在了这个刚刚抵达长社的皇甫嵩,无他,如若皇甫嵩再败,那么,很显然,黄巾军的锋芒将再无人可抵挡,汉帝国也就算是真的完了。而皇甫嵩呢?面临朱俊部的兵败,他也无奈,毕竟兵少将寡,只得入驻长社城,而后,黄巾军波才部遂举大军围城,妄图一举歼灭帝国平叛军。&/p&&p&兵少将寡,又被人围城,情势危急如此,然皇甫嵩却也不愧为一代名将,如其对部下所言:“用兵之道,不在多寡,而在随势而动。黄巾军虽然势众,更携胜利之威,士气正旺,但是黄巾军毕竟只是一支刚刚才组建不久的军队,其无论是行军驻扎还是军队必备器械都是不太完善,更何况黄巾军所驻扎之地也多为草地,如若以火攻之,那么,当年战国时期田单用火牛计大破诸侯联军的奇功在今日便可重新出现了。”说做便做,皇甫嵩也很清楚,不能再拖了,帝国援军不知何时能到,而黄巾军的援军却是遍地都有,一旦等待黄巾军主力全部聚齐,那么,其部下这一万多人,便是必死无疑。遂于当夜,趁大风之际,派少量锐士在夜间出城纵火,一时之间,城外黄巾军驻地火光四起,黄巾军士卒本身就不是真正训练有素的军队,面对此情此景,更是大乱。于是,正如皇甫嵩所推算的那样,而后,发动总攻,如史书所记:“大破之,斩首数万级。”&/p&&p&只此一战,皇甫嵩在朱俊兵败,天下瞩目之际,以其孤军大破黄巾军波才部,一举将整个帝国失利的局势几乎彻底扭住,而其他各路平叛军便也在皇甫嵩的带领下,开始了对于黄巾军的全面总攻。汝南一战,陈国一战,阳翟一战,西华一战,皇甫嵩逢战必胜,直打的黄巾军几乎无还手之力,很快,周围三郡便全部平定。&/p&&blockquote&又进击东郡黄巾卜己于仓亭,生禽卜己,斩首七千余级。时北中郎将卢植及东中郎将董卓讨张角,并无功而还,乃诏嵩进兵讨之。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今贝州宗城县。梁众精勇,嵩不能克。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陈,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只要将军战,就一定能胜,可以说,黄巾起义之后的汉帝国,当各路将军率领的平叛军时不时的遇到各种艰难和失败之时,正是皇甫嵩的一次又一次胜利,生生的将这个本就该摔倒趴下的帝国却重新又一次的拉了起来。平定三郡之后的皇甫嵩,紧接着又进军东郡,于仓亭一战,又杀黄巾军七千人,并生擒黄巾军大将卜己。然,尽管皇甫嵩一路势如破竹,但整体上,整个汉帝国军队对黄巾军的作战却还是始终处于不利状态,尤其是汉帝国主力所属的北中郎将卢植、东中郎将董卓对黄巾军主力所属的黄巾军主帅张角的作战,相持了那么长时间,却最终还是无功而返。&/p&&p&于是,帝国高层遂令皇甫嵩部率军接替卢植和董卓,进击黄巾军主力。广宗,皇甫嵩军于黄巾军主力于广宗相遇,顿时,二者便展开了激战,然黄巾军主力大帅张梁却在失败后退守广宗城,并仗着城坚兵多,妄图据城死守。却不料,当夜皇甫嵩先是假意迷惑张梁军,待其放松警惕后,便突然夜袭张梁军,一时之间,汉帝国军队与黄巾军主力的大会战便彻底引发。然其结果,很显然,依然还是皇甫嵩胜,如史书所记的:“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p&&p&终于,即使是面对黄巾军主力,却依旧是皇甫嵩大胜,而皇甫嵩的军威也从此刻开始,天下再无人可以与之争锋。&/p&&blockquote&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车,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并属扶风。合八千户。《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而后,曲阳一战,皇甫嵩与钜鹿太守郭典再一次大破黄巾军另外一支主力大军,并再杀其主帅,灭其军。至此,黄巾军主力部队尽灭,而其主要首脑人物,除张角是病逝之外,张梁与张宝也皆为皇甫嵩所斩杀,由此,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变,也算是基本上平定了。&/p&&p&再让我们回头看来,黄巾起义之时,其威势何等锐利强大,几乎是让帝国一度陷入了覆灭的边缘,然而,却出现了一位堪称军事奇才的皇甫嵩,以孤军之力,一次次的大破黄巾军,从首胜黄巾军,到接连两次大破黄巾军主力部队,再到连杀黄巾军两位最核心首脑人物,应该说,如若没有皇甫嵩,或许,黄巾军说不定还真的会赢。然而,一切没有或许,历史也不容假设,正是因为皇甫嵩这位汉末第一名将的出现,也因为这次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变的出现,才让皇甫嵩建立了属于他的功业,不仅树立了其天下第一名将的称号,也让皇甫嵩成为了当朝汉帝国首屈一指的军方第一人。&/p&&p&但,在这里,笔者还是要说一点皇甫嵩的问题,那就是在第二次击败黄巾军主力之后,如历史中记载的,皇甫嵩于当地城南筑了一座京观,何谓京观?其实也就是用敌军死人的人头摆起来的一座山,如此想起来,也能看出这场战争的残酷性。无论如何,黄巾军也算是华夏子弟,只是可惜了。而在此,究竟是皇甫嵩筑的京观,还是钜鹿太守郭典筑的,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座京观,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乱世的开始,一个惨无人道的黑暗时代,真的要开始了。&/p&&p&再说帝国,自然是有功必赏,皇甫嵩部既为平定黄巾军的主力大军,而皇甫嵩自然是首功,于是,帝国便封其为左车骑将车、领冀州牧,封槐里侯,一时之间,天下无人不为皇甫嵩而侧目。然而,当一个人的功绩和威势达到最巅峰的时刻,其实,也往往是这个人最危险的时刻。&/p&&p&皇甫嵩虽然是拯救汉帝国的大英雄,但,如若放到后世,面对着当朝皇帝昏庸朝廷腐败不堪的局面,难道皇甫嵩就真的没有想过,举兵造反吗?或者是举重兵清君侧一匡天下?然而在事实上,这其实都压根不用皇甫嵩自己去想,很多人也已经替皇甫嵩想到了,如下面的内容所记:&/p&&blockquote&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故信都令汉阳阎忠干说嵩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几也。故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几以发。今将军曹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嵩曰:&何谓也?&忠曰:&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埽,封尸刻石,南向以报,威德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嵩曰:&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忠曰:不然。昔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业,利剑已揣其喉,方发悔毒之叹者,机失而谋乖地。今主上势弱于刘、项,将军权重于淮阴,指捴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赫然奋发,因危抵颓,崇恩以绥先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于前,大军响振于后,蹈流漳河,饮马孟津,诛阉官之罪,除群凶之积,虽僮儿可使奋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况厉熊罴之卒,因迅风之势哉!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难佐。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嵩惧曰:&非常之谋,不施于有常之势。创图大功,岂庸才所致。黄巾细孽,敌非奏、项,新结易散,难以济业。且人未忘主,天不祐逆。若虚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祸,孰与委忠本朝,守其臣节。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之论,所不敢闻。&忠知计不用,因亡去。《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以上这段,笔者也知道,很长,但是,笔者还是希望很多能够看懂的人,可以认认真真的看一遍。&/p&&p&一直以来,中国历史上都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对于军事将领的有效控制,而尤其是对于那些手握重兵且又功高盖主的军事将领的控制,更是成为了历代最难解决的一个难题。而皇甫嵩所要面临的问题,其实也并不是特别少见,尤其是在后世唐末五代时期,军事将领仗着军功盖世和其麾下的庞大实力,便能随意勒令中央政府,甚至取而代之,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历代,尤其是对于这些军事将领的控制,都是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事实上,很多时候,其实也并不是军事统帅要造反,反而是其他的一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些个人目的而不断的对其进行劝进,尤其是那场名闻中国古代历史的陈桥兵变事件,还是那句话,如若赵匡胤想反,早就反了,但是,却因为下属一个个争的当开国功臣,直接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所以,赵匡胤也只能是骑虎难下,顺势而为了。而此时呢?皇甫嵩所面临的局面,难道不正是这样吗?&/p&&p&再说刚才笔者所引用的那段话中,说实话,那个信都令阎忠他算个什么东西?几句话,就直接以皇甫嵩必死为要挟,让其举兵造反,是,阎忠说的好听,当此之时,皇甫嵩之威武,朝野内外几乎无人可以与之相比,其麾下部卒更是天下精锐所在。所以,只要其能举大军入驻帝都,清君侧,杀阉官,正朝纲,便能真正匡扶天下。的确,这前面的话还算是有那么点为国为民的意思,然而,再看看后面阎忠说的话:“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p&&p&什么叫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就是。阎忠说了那么多,通篇其实就是两个字,造反。阎忠这种人的观点就是,只要有盖主的军功,猛将如云的雄师,便可造反,便可仗着自己实力强大,就能威逼中央政府,或者是直接自己入主中央,而这些人的理由也无非就是这些:其一,保护自己的安全,按照他们的逻辑就是,不反必死;其二,朝廷腐败不堪,当反,从而清君侧振朝纲;其三,一旦真正掌握朝廷内外军政大权之后,便可取而代之,建立新朝,从而福利更多的人。&/p&&p&其实,这种言论,别说是曾经了,就算是现在,也是日嚣尘上。譬如很多现代人的观点,也是和阎忠一般,觉得当年韩信就是该在其有强大实力的时候,公然造反,不然,其就不会死的那么冤。另外,诸如其他更有名的历史人物,如南宋的岳飞,正如岳飞临死之时所言,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很多人于是便想,如若岳飞也能仗着自身强大实力而公然对抗中央,乃至于取而代之,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蒙元之患;再如晚晴末年的曾国藩,如若他能兴举义兵,清君侧,取而代之,便或许就能让中国不至于面临而后的那种困局等等。&/p&&p&笔者不能说这些观点就是完全错误,但是,如若从客观现实出发,这种情况一旦成为一种价值观,一旦为这个社会更多人所接受,那么,终究,这只能成为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很多人只是用或许来形容这种问题,只是用可能来加强他们的观点可行性,但是,他们却从未思考过为什么那些人没有那么做?如岳飞,如曾国藩,是他们真的傻吗?还是他们就是愚忠吗?&/p&&p&笔者看过两部电视剧,一部是《琅琊榜》,一部是《精忠岳飞》。也不知道有没有读者看过这两部电视剧,而其中虽然具体内容不一样,但是其最后的问题依然还是归结于在对军事将领的控制上出现的矛盾。&/p&&p&《琅琊榜》里面,尤其是祁王之案,笔者也知道,因为电视剧的刻意渲染,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就带入了自身的情感,觉得皇帝杀祁王杀赤焰军统帅林燮,就是错误的,就是不应该的,而后整个电视剧的主题,也基本上是围绕这个案子而进行,并刻意的把这个案子渲染成了一个千古冤案。但问题就在于,难道皇帝真的是糊涂了吗?难道皇帝真的就仅仅是因为那里面所说的几封所谓的谋反书信,就随意处决一个贤明的皇子和一个有着盖世军功的军事将领吗?很显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皇帝还要这么做?原因大家也明白,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然而,很多人就只看到了这一点,却忽视了另外一点更重要的。那就是,一旦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可以确立,那么整个国家就能保持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反之,如若一个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一股可以对抗中央的其它政治力量的存在,且这支强大的政治力量还有着与之相匹配的军事实力,那么,请问,谁敢赌?谁敢赌这支政治力量就果真是那么纯洁一心为国为民吗?甚至包括在那部电视剧里面,利用联姻和私人友情的方式,以祁王为代表的政治团体和以林燮为代表的军方实力达成了联盟,并以此不断的对中央政府进行倒逼,其实,整部电视剧演到后期,如靖王和梅长苏的结合,事实上就是当年祁王和林燮的一个翻版罢了。只不过,不同的是,前者输了,而后者倒逼中央政府成功了。当然,这其实就只是一部电视剧罢了,但是其所表达的内涵,笔者却实在不敢苟同,这种肆意妄为的行径,一旦成为了习惯,那么,请问如若靖王即位之后,他的儿子中也出现这种形式,又该当如何呢?事实上,电视剧所在的那个历史大背景,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事多了去了,然而,这种一次次的改朝换代,一次次的因为改朝换代而导致的民生凋零,难道就真的不是因为这种原因吗?南朝为何始终不如北朝?为何又会被北朝所并?短短才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南朝居然就更换了四个王朝,真的就是正常吗?&/p&&p&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诚如是也。&/p&&p&而在与《琅琊榜》的对比之中,笔者才更能从《精忠岳飞》这部电视剧中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治国之道,和真正的为国为民之道。如在电视剧中所演的岳飞死后,借其部下所喊出的那四句话:“岳爷归天,万缘放下,天日昭昭,一世太平。”事实上,岳飞为何要从容赴死,真的就是因为皇帝要他死吗?其实,岳飞很清楚,他太强大了,他部下的实力,也确实太强横了,而尤其是在后期,岳家军更是几乎只听岳飞一人之号令,哪怕,纵然是岳飞夺下了北方,恢复了中原,但是,之后呢?别说是宋高宗赵构了?笔者甚至相信,就是岳飞自己,他也无法真正能把控住局面。陈桥兵变的事情,很多人觉得不会再发生了,那么请问,如若岳飞之后真的建立了那么大的功业,掌握了更加强大的实力,一旦其下属也把黄袍披在他身上,那么他到底该如何此处呢?到时候难道不更是一场规模更大的内乱吗?岳爷爷大仁大义,笔者信,岳爷爷忠义之心,日月可证,然而,毕竟很多事情没办法改变,而尤其是人的私心和贪欲。所以,最终岳爷爷会选择从容赴死,他用自己的死,不仅震慑了当时所有妄图挑衅中央权威的实力派军人,同时也希望能为后世树立一个典范,终究,军人是不能随意干涉朝政的,更不能以其自身强大实力而为祸天下。&/p&&p&那么,笔者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于国于民,个人安危真的不足道哉。何以中国可以传承数千年?就是因为很多看上去愚蠢却又很准确的道理,依然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坚守和跟从。同样,再回到皇甫嵩身上,皇甫嵩为何坚定的拒绝了阎忠的话,就是因为皇甫嵩很清楚,黄巾起义之后的帝国,虽然已经残破,但好歹中央权威依旧,天下也能勉强保持一个相对的和平,然而如若其起兵造反,那么,纵然能够成功,这天下,可不就又是遭受了一场黄巾之乱吗?&/p&&p&所以,也正因为皇甫嵩没有那么做,反而让皇甫嵩真正为天下之人所尊重,为百姓所拥戴。&/p&&blockquote&以黄巾既平,故改年为中平。嵩奏请冀州一年田租,以赡饥民,帝从之。百姓歌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笔者便览史书,其中能够真正为百姓感恩所传唱之人,二十四史之中也不过区区数人,然而皇甫嵩却是其中一人。由此,也希望诸位读者能够真正明白皇甫嵩于那个乱世所代表的巨大意义。而皇甫嵩不反,也是理所当然的,为国为民,尽忠如此,汉之后几百年乱世,当唯皇甫义真一人。&/p&&p&而黄巾后的皇甫嵩,则也如皇甫嵩自己所料想到的,屡次受到朝廷猜忌,屡次遭到贬损,但,也同时成为了帝国后期的救火队长,哪里危难便去哪里。&/p&&blockquote&会边章、韩遂作乱陇右,明年春,诏嵩回镇长安,以卫园陵。章等遂复入寇三辅,使嵩因讨之。初,嵩讨张角,路由邺,见中常侍赵忠舍宅逾制,乃奏没入之。又中常侍张让私求钱五千万,嵩不与,二人由此为憾,奏嵩连战无功,所费者多。其秋征还,收左车骑将军印绶,削户六千,更封都乡侯,二千户。《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皇甫嵩所战,自然是必胜,征讨边章和韩遂的战争,虽然一切顺利,成功平叛,但也因为没有讨好当时皇帝身边的近臣,所以反而遭到了贬官夺地的惩罚。可是,皇甫嵩真的在乎吗?至少,史书中没有显示出皇甫嵩的任何表情,但是笔者相信,他是不会的,他只是想尽自己的能力来为这个残破的帝国尽一点力而已。&/p&&blockquote&五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这一次,应该是皇甫嵩人生的最后一次领军作战了,然,皇甫嵩也不愧是皇甫嵩,即使是最后一次,也一样是赢的漂亮,赢的完美,尤其是对于后来让天下都为之害怕的董卓的嘲讽,更是堪为千古美谈。&/p&&p&根据史书中的表述,当时,董卓军虽然为皇甫嵩节制,但也毕竟权力颇大,所以便建议皇甫嵩急行军以救陈仓,然而,皇甫嵩却是如何说的呢?&/p&&blockquote&卓曰:“智者不后时,勇者不留决。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埶,在于此也。”嵩曰:“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余。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埶也。夫埶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遂不听。《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然而,其结果呢?&/p&&blockquote&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众疲敝,果自解去。《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皇甫嵩简直如同军神一般,一切胜负,几乎都在其算计之内,王国围困陈仓,从冬季一直到春季,足足八十余日,却始终无法攻下陈仓,而后,也如皇甫嵩所预计,果真退走了。无疑,这就是对于董卓赤裸裸的打脸,你觉得你董卓懂兵法,然而,在我皇甫嵩面前,你也就只配给我提鞋。而后,董卓不甘,便在皇甫嵩准备进攻之前,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p&&blockquote&嵩进兵击之。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董卓以穷寇莫追的想法来建议皇甫嵩不要追击,甚至还分别引用了《司马兵法》和《左传》中的例子。然而,皇甫嵩却又是手把手的教董卓如何做人。请再看其结果:&/p&&blockquote&遂独进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国走而死。《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很显然,董卓一次次的自以为是,都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了皇甫嵩的卓越军事才华。也是可笑啊,如此为皇甫嵩所戏弄的董卓,如此在皇甫嵩手下毫无能力可言的董卓,居然会后来居上,不仅成为了皇甫嵩的上官,还一度手握天子,乾罡独断天下事,真是可悲啊。&/p&&blockquote&明年,卓拜为并州牧,诏使以兵委嵩,卓不从。嵩从子郦。时在军中,说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埶不俱存。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嵩曰:“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于是上书以闻。帝让卓,卓又增怨于嵩。及后秉政,初平元年,乃征嵩为城门校尉,因欲杀之。嵩将行,长史梁衍说曰:“汉室微弱,阉竖乱朝,董卓虽诛之,而不能尽忠于国,遂复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卓在洛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从,遂就征。有司承旨,奏嵩下吏,将遂诛之。《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以上这两段,便又分别是另外两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于皇甫嵩的劝进建议,其一是皇甫嵩的二子皇甫郦;其二是长史梁衍。他们二人虽然是在不同时期说的,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皇甫嵩威望甚重,只要皇甫嵩能够振臂一呼,天下必是群起而相应,但是,皇甫嵩却是依旧不同意。面对其子,其还能尚且说出:”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不得不说,皇甫嵩一生坦坦荡荡,确实为人佩服,但是其这样,真的是很不智啊。&/p&&p&再说长史梁衍对于皇甫嵩的建议,很多人都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或许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其实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和最有可能实现这个战略的人,恰恰是梁衍和皇甫嵩。只能说,此时的皇甫嵩所言所行,笔者也是着实看不懂了,虽然,后来有人分析说这是因为皇甫嵩胆子小,不敢冒风险,但是,请问?如果当时皇甫嵩说自己胆子小,天下还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胆子大的?不畏权贵,不惧任何人的怨恨,如此之人,有何可怕?况且其更为天下第一的名将,为海内外所共知。只能说,或许历史中还有很多的细节没有记录,而恰恰是那些没有记载的东西才能进一步解释皇甫嵩此时的奇异行为。当然,这也只能期待后世的考古工作或许能找到一些其他的文献资料了。&/p&&blockquote&嵩子坚寿与卓素善,自长安亡走洛阳,归投于卓。卓方置酒欢会,坚寿直前质让,责以大义,叩头流涕。坐者感动,皆离席请之。卓乃起,牵与共坐。使免嵩囚,复拜嵩议郎,迁御史中丞。及卓还长安,公卿百官迎谒道次。卓风令御史中丞已下皆拜以屈嵩,既而抵手言曰:“义真犕未乎?”嵩笑而谢之,卓乃解释。《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而史书中的这次记录,却也是之后天下之人所不齿皇甫嵩的原因。当董卓祸乱朝政之时,皇甫嵩如若一直在牢狱之中还好,然而其子却跑到董卓那里痛哭流涕,希望能让皇甫嵩活下来,而董卓虽然答应了释放皇甫嵩,却也是多以讥讽语气。然而皇甫嵩却犹如什么都听不见一般,还对董卓笑而谢之。至此,那个曾经叱咤风云,傲视九州的汉末一代名将,终究还是沦为了寻常被董卓欺压的朝中臣子一般。&/p&&blockquote&及卓被诛,以嵩为征西将军,又迁车骑将军。其年秋,拜太尉,冬,以流星策免。复拜光禄大夫,迁太常。寻李傕作乱,嵩亦病卒,赠骠骑将军印绶,拜家一人为郎。《后汉书·皇甫嵩列传》&/blockquote&&p&以上,便是皇甫嵩的最后。可惜了,一代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在最后建立更大的功业,反而是几乎默默无闻一般,悄悄的死去,而其后,朝廷也只以骠骑将军追赐之。&/p&&p&纵观皇甫嵩的一生,和皇甫嵩本人,其人用兵如神,更为拯救大汉帝国建立了不世之功,然而,却因为自身的坦荡和后来的不知名原因,竟然就此泯然众人。很多事情,笔者想不通,如此次一般,皇甫嵩真的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然而,其在事实上就是这样的结局,只能说,造化弄人啊。&/p&&p&但,在事实上,皇甫嵩最后的坚决不违逆,也的确为后来的很多枭雄以很大的压力:如董卓,强横一时无人可制,却也只敢换天子,而不敢真正代天子;如曹操,横扫北方,却也终究不敢越那最后一步。皇甫嵩,这个人,他活着的时候,就代表了一个属于他那一代人的传奇,而当他死后,则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p&&p&最后的最后,笔者还是想用那句话来纪念皇甫嵩,以此,不仅缅怀在这场动乱中死去的那无数冤魂,更为那个他们这些人所坚守的道义而注释:&/p&&h2&百姓歌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h2&
他,是一位已经消失在历史云烟中的一代名将。他,更是一位曾经一度可以登顶天下最高主宰之位的乱世悍将。他,前半生极其璀璨,然其后半生,却最终泯然众人,为天下所不齿。他,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痴,更人说他贱,还有人说他忠,但,最终,他到底如何?…
&p&目前还是在整理发布之前的作品。&/p&&p&————&/p&&h2&太平道起源&/h2&&p&回到黄巾之乱这个话题上来,我们来看看黄巾军所信仰的“太平道”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p&&p&顺帝刘保执政时(126-144年),徐州琅邪国人宫崇宣称其师傅干吉在东海国曲阳县的一处泉水中得到一套天书,名为《太平清领书》(后世更名为《太平经》,现为道教经典),共一百七十卷。宫崇将此书奉献给朝廷,而朝廷官员鉴定此书为人为所做,不予推广。但此书却在民间道士中流传学习。&/p&&p&延熹八年(165年)正月,桓帝刘志公开信奉黄老道,拜祭老子;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民间百姓学习黄老道的热情。&/p&&blockquote&范书《桓帝纪》:&b&(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b&&/blockquote&&p&约在熹平年间(172-177年),冀州巨鹿郡人张角以《太平清领书》为教材,开创太平道,传道授徒。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张梁、张宝自称“大医”,其中通过让教徒、病人向神仙(应为老子)跪拜悔过,并服用符水的方式治疗疾病,往往有效,于是信奉太平道的人日益增多。&/p&&p&张角派徒弟八人前往全国各地传道,十余年间,太平道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共八个州发展到几十万人。张角再将教徒按地区共置为三十六方,每方设一“渠帅”为首领。至光和末年(183年),太平道俨然发展成为一个有着明确组织分工的庞大宗教组织。&/p&&blockquote&范书《皇甫嵩传》:&b&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b&&/blockquote&&p&面对太平道的崛起,很多政府官员认为这是引人向善的宗教,于是不加管制,但不是所有的官员都看不出端倪。&/p&&p&光和四年(181年),司徒杨赐忧心忡忡,召见掾吏刘陶,提出“由政府出面,将迁徙的太平道教徒遣返原籍,以此削弱瓦解太平道的势力,若张角拒绝或反抗,朝廷则师出有名。”刘陶认同;于是杨赐联合司空张济、卫尉刘宽(三人均为刘宏的恩师)将此建议写成奏章,上书刘宏。但因没过多久,杨赐被免职,此奏章滞留在宫中,刘宏并未看到。&/p&&blockquote&范书《杨赐传》:&b&(杨)赐遂上书言之。会去位,事留中。&/b&&/blockquote&&p&光和六年(183年),侍御史刘陶与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三人联名上书,重提杨赐当年的建议。这回刘宏看到了奏章,但他不以为然,只要没有叛乱,他就安心在西园享乐。太平道这样的宗教集团,刘宏丝毫没有放在心上,于是刘宏没有采纳,反而下诏让刘陶去整理《春秋》条例。&/p&&blockquote&范书《刘陶传》:&b&帝(刘宏)殊不悟,方诏(刘)陶次第《春秋》条例。&/b&&/blockquote&&p&至此,刘宏错过了最佳的防范时间,而太平道已经如日中天,影响着大半个中国,黄巾起义指日可待。&/p&&p&本年,张角放出谣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太平道教徒用石灰在雒阳及各州郡的官府门上书写“甲子”二字作为标记。&/p&&p&次年,光和七年(184年)即为甲子年。二月,黄巾之乱爆发。&/p&&h2&平黄巾时的士宦之争&/h2&&p&黄巾之乱爆发后,在北地郡太守皇甫嵩与中常侍吕强的倡议及运作下,刘宏同意宣布解除党锢,持续十四年之久的第二次党锢终于结束。&/p&&blockquote&第二次党锢自建宁二年(169年)十月始,至中平元年(184年)三月结束。&br&&/blockquote&&p&同时,刘宏任命皇甫嵩、朱儁、卢植等人率军南征北讨,到了年底,黄巾军基本上被扑灭了。&/p&&p&本年,士人(确切的说是政治行为激进的士人,以少壮派为主)重新获得进入朝廷的机会。河南尹何进(何皇后之兄)被提拔为大将军(可开府任命下属官员),也与三公府一同征辟天下名士入朝为官。&/p&&p&入朝的名士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简单概括的是:少壮的士人(如何颙、袁绍、刘表等)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德高望重的前辈(如张俭、陈寔、申屠蟠等)则不屑一顾,他们可不愿意为了几年的官途而让自己晚节不保。&/p&&p&自从士人进入朝廷后,士人又将政治斗争的矛头指向宦官,本小节就来汇总一下本年的士宦之争的内容。&/p&&p&首先就是,士人以讨论张角作乱的根源为由,将责任推向宦官集团。这其中有三人最出名。&/p&&p&&u&张钧&/u&。他的奏章措辞最为严厉,直接点名十常侍,要求刘宏斩中常侍张让等人以谢天下。刘宏不听,张钧则继续上奏,刘宏怒道:“难道这十个人中就没有一个人是好人?!”而张让则指使查办太平道的官员诬陷张钧学习太平道,之后,张钧被冤枉处死。&/p&&p&&u&向栩&/u&。这位书呆子认为黄巾作乱是因为太平道教徒没有读过《孝经》的缘故,他提出只要派人到黄河边,面对北方的黄巾军诵读《孝经》,黄巾军就会感动得投降。——这就是著名的“孝经退敌”的笑话。&/p&&p&因为向栩在奏章中也嘲讽了张让等人,于是张让同样没有放过他,仍然以“向栩不愿意朝廷派兵,实为张角同党”为由,将其处死。&/p&&p&&u&傅燮&/u&。这位文武双全的凉州名士将在后文继续介绍。本年,他以被皇甫嵩招为别部司马,随军出征。临行前,傅燮上书给刘宏,他分析了张角作乱的原因,措辞婉和,只是说“祸起萧墙”。刘宏赞同傅燮的见解,由此留下深刻印象。但中常侍赵忠看到后,仍然对傅燮耿耿于怀。&/p&&p&八月,皇甫嵩率军在兖州仓亭大破黄巾军,傅燮在此战中生擒黄巾军三位渠帅(卜巳、张伯、梁仲宁),可以说是功劳仅次于皇甫嵩、朱儁,但由于赵忠等人从中作梗,傅燮并未封侯,仅仅是任命为&u&安定都尉&/u&(管理凉州匈奴人的官员)。&/p&&p&除了上书弹劾之外,查办太平道教徒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也是斗争激烈。&/p&&p&五月,大将军何进查办马元义案,其中牵涉出中常侍封谞、徐奉两人。刘宏得知后,震怒之下便将张让、赵忠等人叫来臭骂一顿:“当初你们常说党人图谋不轨,都被禁锢,还有人被杀。如今党人都为国出力,你们反倒和张角勾结,我可以斩了你们吗?!”张让等人吓得磕头求饶,刘宏才罢休&a href=&file:///E:/%E4%B8%89%E5%9B%BD%E5%BF%97%E7%A0%94%E7%A9%B6/%E4%BD%A0%E6%89%80%E4%B8%8D%E7%9F%A5%E9%81%93%E7%9A%84%E4%B8%89%E5%9B%BD%E6%95%85%E4%BA%8B/%E4%BD%A0%E6%89%80%E4%B8%8D%E7%9F%A5%E9%81%93%E7%9A%84%E4%B8%89%E5%9B%BD%E6%95%85%E4%BA%8B%20%E6%B1%89%E6%9C%AB%E5%8D%B7.docx#_ftn2&&[2]&/a&。因为案子是何进办的,张赵等人也不能怎么样。&/p&&blockquote&范书《宦者列传》:&b&后,中常侍封谞、徐奉事独发觉坐诛,帝(刘宏)因怒诘(张)让等曰:“汝曹常言党人欲为不轨,皆令禁锢,或有伏诛。今党人更为国用,汝曹反与张角通,为可斩未?”皆叩头云:“故中常侍王甫、侯览所为。”帝乃止。&/b&&/blockquote&&p&六月,豫州刺史王允随皇甫嵩、朱儁平定豫州,从缴获的黄巾军物品中找到张让门客联络黄巾军的书信,于是上报朝廷。张让极力撇清干系,才逃过一劫,否则也要追随封谞、徐奉去了。自此,张让便对王允恨之入骨。&/p&&p&后来(约在年底),张让逮着机会,弹劾王允,罢免其官职。王允先后两次入狱,被判死刑,幸亏得何进、杨赐、袁隗三人上书求情拯救,才幸免于死。&/p&&p&八月,兖州仓亭之战后。皇甫嵩北上冀州讨伐张角,路过魏郡邺城县,看到赵忠的私宅踰制,于是上书弹劾,刘宏下令没收赵忠的私宅。&/p&&p&综合上述统计:&/p&&p&士人集团只取得两场政治斗争胜利。第一,借大将军何进之力诛杀封谞、徐奉;第二,皇甫嵩凭借战功在身的威望,没收赵忠的私宅。&/p&&p&而张让等宦官,则两次渡过责难,并成功诬杀张钧、向栩;让傅燮不得封侯,差点将王允置于死地。&/p&&p&联系主持查办太平道的&u&钩盾令&/u&周斌,派到冀州前线视察战况的&u&小黄门&/u&左丰,可见:&u&刘宏对宦官是充分信任的,对涉嫌犯罪的宦官是宽容大度的,且张让能影响查办太平道的侍御史,为其达到陷害政治对手的目的&/u&。&/p&&br&&blockquote&&p&钩盾令:宦官官职。《百官志三》:&b&典诸近池苑囿游观之处。&/b&&/p&&br&&p&小黄门:宦官官职。《百官志三》:&b&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则使问之。&/b&&/p&&/blockquote&
目前还是在整理发布之前的作品。————太平道起源回到黄巾之乱这个话题上来,我们来看看黄巾军所信仰的“太平道”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顺帝刘保执政时(126-144年),徐州琅邪国人宫崇宣称其师傅干吉在东海国曲阳县的一处泉水中得到一套天书,名为《太平…
&h2&失信于民&/h2&&p&如前文年表所示,黄巾之乱对东汉帝国的破坏力巨大,其影响力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此后又于中平四年至五年间(187-188年)死灰复燃,在全国各地先后起兵共达六次之多。&/p&&blockquote&这六次后续黄巾分别为中平二年(185年)扬州庐江黄巾(见范书《羊续传》),四年(187年)河南荥阳黄巾(见范书《桓典传》),五年(188年)二月并州西河郡白波黄巾,四月豫州汝南郡葛陂黄巾,六月益州黄巾,十月青徐黄巾。&br&&/blockquote&&p&不仅如此,其他由于战后百姓得不到政府安抚而引发的叛乱层出不穷。本节才是刘宏真正的黑材料聚集地,看看刘宏是如何将东汉带入乱世的。&/p&&p&在中平元年(184年)时,全国亦有四地出现叛军响应黄巾,趁机作乱。&/p&&p&&b&【黑山军】&/b&&/p&&p&冀州常山囯真定县人禇燕与博陵人张牛角分别起兵叛乱。后来,张牛角在攻打&u&廮陶县&/u&(冀州巨鹿郡郡治所在)时中箭身亡,临死前将余部托付给禇燕,禇燕遂改姓张。&/p&&p&张燕号称“飞燕”,与活跃在司隶、并州、冀州三界交汇的山脉(今吕梁山一带)周边的叛军联合,号称“黑山贼”。&/p&&blockquote&&p&陈志《张燕传》:&b&黄巾起,(张)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间转攻,还真定,众万余人。博陵张牛角亦起众,自号“将兵从事”,与燕合。&/b&&/p&&p&范书《朱儁传》:&b&(张燕)乃与(冀州)中山、常山、赵郡、(并州)上党、(司隶)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b&&/p&&/blockquote&&p&&b&【交州叛乱】&/b&&/p&&p&六月,交州屯兵发动叛乱,将刺史与合浦郡太守来达绑架。随后,朝廷选拔京县令冀州东郡聊城县人贾琮接任刺史一职,负责平叛。&/p&&p&贾琮为人清廉公正,最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这次危机。&/p&&p&&b&【汉中米教】&/b&&/p&&p&七月,益州巴郡“五斗米师”张修起兵响应同宗的黄巾军,并无其他后续记载。&/p&&p&&b&【凉州叛乱】&/b&&/p&&p&十月,凉州北地郡先零羌与陇西郡枹罕县的盗贼起兵叛乱,共拥护&u&湟中义从&/u&(归顺东汉帝国的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宗凤凰城房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