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在解锁完勇士的信仰每日任务之道的任务后 全身装

《风筝》郑耀先关于信仰的8句台词 句句经典_看电视剧_海峡网
您现在的位置:&&&
由柳云龙、罗海琼等主演的谍战剧《风筝》正在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热播。这部剧也是近期收视率和口碑俱佳的剧集。而影片中最打动观众的是《风筝》所体现的信仰的力量。
很多观众都惊叹于,作为柳云龙饰演的男一号郑耀先这位天才情报员,在单线联络人牺牲,没有组织作为后盾的形势下,竟然在为了信仰奋不顾身,在隐蔽战线默默奉献了30年,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如此体现正能量的电视剧,难怪很多网友表示:&终于看到了一部超越《潜伏》、《悬崖》、《黎明之前》的谍战剧。
那么,这部让人叫好的《风筝》,除了让人感到烧脑的斗志斗勇外,是如何展现主人公郑耀先不同凡响的信仰之重和撕裂之痛呢?在老炮儿看来,只要听听郑耀先在剧中这8剧关于信仰掷地有声的台词就明白了。
1、信仰,就是要信仰到迷信的程度;服从领袖,就是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
2、信仰至高无上,到底至高无上到什么程度?到底要高到什么层次?才能够让你有一个决心,能够牺牲到你最纯朴人性中的那种基本关系。
3、一个人的信仰决定了他生命的内涵、包括长短,活着的方式,甚至结束的方式。
4、十年了,我已经分不清楚自己是红是白,是人是鬼。这样下去,敌人不收拾我,我自己也要崩溃了。已经十年了,我不知道还能活几个十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活得像个人?
5、年纪轻轻就死了,图什么呢?&&信仰。
6、没有信仰,就没了动力,也就没有新中国。信仰来自于劳苦大众,为了建立一个平等自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国家而勇敢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
7、干我们这一行,什么都可以是假的,只有信仰才是真的。
8、情报员本身就意味着牺牲,而一个人能有资格为国家牺牲,就是对自身价值的最好证明。
革命年代的共产党人为信仰而活,而今天的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信仰。看了郑耀先的这8句话,你是否感到了信仰的涌动,看到了救赎的光芒?
亲们,你觉得《风筝》是否超越《潜伏》《黎明之前》等站上了国产谍战片的新高度?
责任编辑:杨林宇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 举报邮箱: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C)2016 海峡网(福建日报主管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号-2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友情链接: |热血无赖完成第一个任务后,就出现了很多完成任务,解锁一些东西,是不是跳过了很多任务?_百度知道
热血无赖完成第一个任务后,就出现了很多完成任务,解锁一些东西,是不是跳过了很多任务?
我在游民下载的智能安装版热血无赖,做完第一个任务后,从警察局里出来后就弹出了很多东西,说什么完成了任务,我足足按了5分钟才按完。警察等级一下就到了8级,威望等级也是8级,送了很多辆车,无端端有了一间房子!是不是跳过了很多任务啊?跳过的话不好玩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放心的玩吧,只是升级了没有跳过,例如赛车,你这个赛车得了第一名(只能第一)才能解锁别的赛车,完成第一个任务后才解锁别的任务,我就是如此过的
采纳率:44%
是跳过很多任务,没事的,楼下说的也不对。因为你下的版本已集成了许多DLC,这些DLC在你登陆后一定条件下会送很多套装和载具
2楼正解 游民下载的都是整合DLC的它会给你好多东西,警察经验多了是那个警察经验包给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无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教育之道,道在心灵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人靠什么生活,不是面包,不是牛奶,而是梦想和希望。20世纪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指出:希望是“更美好生活的梦”,是照亮未来视域的乐观期待,是美好生活的信仰。人类不能没有希望,教育不能没有梦想……因此,真正的好学校是师生实现生命意义的地方,是师生点燃梦想、实现希望的地方;不能给人梦想和希望的学校绝对不是好学校。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教育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欲望显示存在,而心灵决定存在的品质。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体验到了多少。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那么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解放,在于尝试着放弃控制之心,渐渐地,不仅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自己。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让孩子们能感受得到的。教师之爱应是透彻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是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制的爱。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以仁爱之心点燃梦想之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灵魂之门。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化知识为智慧,变文明成人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持久的效力。
现今的教育对知识“情有独钟”,以分数衡量一切,教育不再是对他人的体谅心、梦想以及对社会的贡献。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培育孩子们心中的太阳,教育就是用自己心中的阳光去照耀孩子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从而孕育成自己心中的太阳,然后去照亮自己和别人,去照耀整个世界。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纯真而透明的,充满了爱与梦想,是一个与成人世界大不一样的天地。一味地管教、苛责、束缚只会压抑个性,使学生原本丰盈的心灵之泉枯竭,原本充满希望的梦破灭,原本多彩的人生因此而黯淡。每一个人都渴望被人尊重、被人信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点燃内心的希望。
与尊重观念密切相关,教育有三个“不能超越”:孩子们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人格尊严不能超越,个体差异不能超越。无论我们的压力有多大,这三个“不能超越”须时刻谨记。不要为孩子设定统一的成长标准,不拿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比较,接受孩子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这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
不忘初心,方得精髓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涅希‧波尔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渔夫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旅行者问他,为什么不出海打渔挣钱?渔夫回答,为什么要去赚钱呢?旅行者说,赚到钱之后,你就能买大渔船,然后可以在船上晒太阳。渔夫微笑着说,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财富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手段与目的的悖谬、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人感到一种戏剧性的“异化”。原本,手段源于目的,服务目的。但现在,目的的价值被虚置,手段的地位被提升;手段摆脱了目的,自成一套,另成“目的”,这就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了!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告诫世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今天,我们的教育航船正劈波斩浪、高歌猛进。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就越需要多一些清醒和冷静,越需要多一些反思和追问。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教育要回归本原,这是许多人的共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教育的本意。或许,回归初心,教育本该如此。
现在,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出大问题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你看,今天我们从上到下都在为上海PISA成绩又一次世界第一而欢呼!我不知道这个第一的“含金量”,我也不知道这个第一的价值在哪里。我只知道,如果这个第一不去关注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去发现“教育即解放”的涵义,不去追寻“人即目的”的意蕴,不去深究教育的“初心”,又有何意义呢?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不要第一;我是说,我们要关注第一背后的人学意义,我们必须直抵教育之初心。
教育之初心是什么?我以为,教育之初心在激发想象,而不是灌输知识;教育之初心在发展理性,而不是讲授道理;教育之初心在鼓励崇高,而不是理解规范;教育之初心在丰盈灵魂,而不是掌握技艺;教育之初心在温暖心灵,而不是强化记忆;教育之初心在点亮人生,而不是预知未来。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毫无疑问,当我们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其结果必然是压抑“生长”,实际上是否定了“生长”。须知,“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想象大胆的人、一个性情完满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心灵温暖的人、一个灵魂丰盈的人、一个精神崇高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人吗?就算用功利标准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难道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回归初心,这是改革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所谓的改革毫无意义;回归初心,教育之前景一片明媚。对于教育,我们的初衷是这样的:努力让每一个儿童富有爱心,心地善良,灵魂高贵、干净,对多样的世界秉持宽容与尊重;他热爱学习,有学习的愿望、热情与能力;他有自由的头脑,能有尊严地面对世界;他有丰富的心灵,服膺真理与崇尚智慧。当然,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异常复杂的。在父母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了不起的;在教师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一个谬论。我相信,教育不是万能的,“七分天生,三分教育”。但是,每一个儿童都有他的福祉,每一个儿童都有他的未来,你何苦那么担心他眼前的这点成绩呢?看得远一些吧,这是一位教育者应有的深邃!
课堂教学变革理应不忘初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哲学家与船夫正在进行一场对话。哲学家问:“你懂哲学吗?”“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懂数学吗?”“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不……会……”“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说实话,我们的教育比较关注那些50%、80%的东西,唯独不愿意成全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似乎很愿意那种培养“懂哲学”、“懂数学”的“哲学家”,而愿动手、会实践的船夫是被教育抛弃了的对象。我想,这是十分悲哀的一件事。也许您还记得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的呐喊:“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先生说的是“乡村教育”,但何尝不是批评整个教育现状呢?你看,八十多年过去了,陶行知先生所描述的那些现象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为普遍、更加直接!而且,我们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悬崖勒马!
君不见,我们的课堂教学仍以知识授受为中心,以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为评价标准。如此,儿童的心灵已经物化和精神已经枯萎。从现象上看,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老师;而在精神上,站着的先生始终处于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始终掩藏着一颗战战兢兢的跪着的灵魂。我以为,当课堂教学被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参与,无须灵魂介入,无须心灵支撑,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并熟练解题的田地,只需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娴熟来代替思维品质的优化、能力素养的提升之时,教育实际上已经沦为扼杀灵性和藐视灵魂的工具。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围绕“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举办中学校长教学论坛活动,60多所学校用“最遥远的梦想”和“最专业的实践”诠释了自己的教育追求。他们“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他们立意高远,精耕细作,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建构了自己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策略,推动了自己的实践,拥有了自己提升教学质量的“活的方法”,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他们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们“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他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浦教育变革图景:校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办学,教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教学,儿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此乃不忘初心,方得精髓!
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他的学生柏拉图说:教育非它,乃心灵转换。归根结底,教育是影响儿童精神成长、温暖儿童心灵、点亮人生的事业。教育就是要用全部的心灵让儿童温暖地成长,让儿童内心充满阳光,一辈子自信地走在生命之途。
&&&&&我们期待每一位教师拥有这样的情怀:做一个内心温暖而精神富足的人,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激情点燃激情,用爱心浇灌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精神影响精神。这不只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更是一种美好生活的信条、一种“善好社会”的信念。这样,我们也不只是在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是在推行一种美好生活的信条、一种“善好社会”的信念。
1926年,陶行知先生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提出:“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他耐人寻味地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社会是个人结合所成的,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寻常人以为办学是一事,改造社会又是一事,他们说办学已经够忙了,还有余力去改造社会吗?他们不知道学校办的得法便是改造社会,没有工夫改造社会便是没有工夫办学,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反过来说,办学而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211页)陶行知先生的这些话,意味深刻,让人深思:教育即社会改造,学校是社会改造最直接的场所,教师是社会改造最直接的力量。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心灵去温暖儿童的心灵,用自己的精神去感染这个社会、影响这个社会。如此,教师就是这个社会最有机会给儿童温暖生活的“领导者”了;如此,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变得温暖、变得“宜居”了;如此,“善好社会”的理想才会真正贴近我们的内心,浸润我们的灵魂了。
其实,每一个人都追求“温暖生活”,每一个人都向往“善好社会”。什么是“温暖生活”,什么是“善好社会”?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有爱、善良而内心宁静的生活,是发自内心地把每一个人都当人,充满尊重、理解、赏识、信任和温馨的生活,是没有欺骗、没有防范、没有恶毒、没有龌龊的社会,是干净、纯粹、真实、宽容的社会。
温暖教育之倡导者高林校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成绩很差。老师很无奈,找到家长,要求其到医院给孩子开一个“弱智”证明,以此证明孩子学习不好与老师无关。高校长听后非常吃惊。于是问他,孩子是不是真的弱智?答曰:一点也不弱智,只是调皮,不愿读书,贪玩。这位憨厚的家长居然答应了老师的要求,给孩子开了“弱智”证明……
我不敢去想,我不知道这个“弱智”标签对孩子的未来意味着什么!要知道,一个人总是会按照某种“暗示”成长的,这种“暗示”还可能伴随其终生。
其实,教育不是“选择”,而是“栽培”;教育不是“损益”,而是“成全”。教育应该是一个洋溢温暖、注足温馨、充满温情的过程。让每一个儿童成人,让众多孩子成才;让每一个儿童合格,让更多孩子优秀;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暖教育”的姿态。
有这样一则寓言值得我们分享: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能让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想:这次我一定能赢。于是,北风施展威风,只见北风怒号,气温骤下。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以抵御北风的侵袭,任凭北风怎么吹,行人只把大衣越裹越紧。北风终于败下阵来。而南风则不同,它徐徐地吹,暖暖地吹,行人觉得温暖,于是解开衣扣,脱掉大衣来享受这和煦的春风。
南风与北风都想让行人脱掉大衣,采取的方法不同而收到的效果也很不同。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亲切的语言、耐心的态度、真诚的关怀远比责骂与惩罚要好得多。这就是“暖教育”的魅力。
教育是温暖人心的事业。温暖似火,融化坚冰;温暖似水,润泽万物;温暖似光,驱散黑暗。教育是饱含激情的书写。凡称得上教育的东西,绝对不能缺少温度,不能缺少人性需要的精神温度,不能缺少让孩子心灵富足的精神温度。请各位相信,“大拇指”永远比“食指”更贴近儿童的心灵世界。
说白了,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温暖自己,温暖儿童。它就像小火煨汤:精心熬制,慢慢炖煮……最后,那种特有的香气就会弥漫在你的生命周遭、贯穿你的生命全程。一名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愿景、温暖的情怀。做一个温暖心灵、点亮人生的教师,才是最幸福的。
请相信,教育就是用温情去感应儿童的存在,就是用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儿童的心灵,就是让儿童内心洒满阳光的社会活动。教育有时就像品一杯香茗,入口清淡却回味悠长,浮躁的心田会因此宁静如丝,冰冷的世界会因此温暖如春。因为纯粹,教育是真诚的;因为享受,教育是幸福的;因为用心,教育是智慧的;因为大爱在心,教育是温暖的。
养鱼贵在养水,养花贵在养土,而教育则贵在温暖人心。怀揣着对教育的崇敬和真情,做一个内心温暖而精神富足的人吧,带着阳光行走,温暖别人,快乐自己!
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温暖传递温暖&
办学宗旨: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温暖时光,让每一位教师拥有幸福时刻
办学理念: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温暖传递温暖
德育理念:温暖心灵,启迪人生
办学特色:温暖人心启迪智慧,点亮人生奠基幸福
育人目标:培育有天地之学问、温和之性情的当代中学生
座 右 铭:不一定第一,但绝对唯一
号: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教育是温暖心灵的事业;教育是饱含激情的书写。
&&&训:温诚勤朴
&风:活泼温馨
&风:温和善教
&风:乐学精思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优质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学科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四耕
学科是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家园。在中小学范域内,学科除了“知识”形态外,还具有“组织”形态以及“活动”形态等特征。也就是说,学科不仅是知识的分类,还是一个由师生、知识信息以及物质资料所组成的实体化了的组织以及相关活动。在中小学,学科既是以知识系统为表征的“学科课程”,又是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制为依托的“学科团队”,还是以知识授受为活动形态的“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换言之,学科是一个由学科课程、学科团队、学科教学以及学科学习构成的一体四面的三棱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学科三棱锥”:从知识角度看,学科是一个按知识模块划分的学科课程;从组织角度看,学科是一个有自己的组织建制、力量配备和运行机制的学科团队;从教的活动角度看,学科意味着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学的活动角度看,学科即学科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科的四大构成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从这四大构成要素出发构建特色学科是优质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一,全面开发“学科课程”,形成特色学科课程群。学科课程群一般由“基础学科课程”和“延伸学科课程”组成。其中,基础学科课程在学科课程群中具有导向作用,决定着学科课程群的主攻目标,而延伸学科课程则是学科发展的重点和特色所在。一般而言,打造特色学科需努力让学科课程群形成交叉与融合的格局。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实验学校秉承“每一门课程让学生感兴趣”的理念,以学科课程群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使学校课程建设更扎实地展开,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学校以语文基础课程为主,开发了阅读、写字等限定性拓展课程,故事课、戏剧、书法等自主性拓展课程;以美术基础课程为主,开设了绘画、剪纸、电脑制作等活动课程,提升了学科教研组的课程领导力。
第二,全力打造“学科团队”,营造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一所优质学校而言,一流的学科团队是实力和声望的象征。如果没有一流的学科团队,就不可能创建一流的学科。加强学科团队建设,理应成为中小学学科建设的价值选择。学科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好学科带头人、优化学科队伍结构以及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首先,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学科梯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心胸宽阔,包容性比较强,这是学科团队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结构良好的学科梯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一般而言,一个学科仅有一两个学科带头人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学科梯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性别结构,要注意培养一批杰出的学科骨干教师,促进学科的持续发展。最后,良好的教研氛围是学科团队成长的沃土。要建设特色学科,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除了营造良好的“硬环境”之外,还必须特别关注“软环境”建设,包括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一种奋发向上的文化文化氛围。
第三,用心改革“学科教学”,让课堂教学富有灵魂。教学是“活动”形态的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科教学更具“品质”是大家的共同追求。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围绕“‘双案’联动下‘弹性预设—互动生成’的课堂实践研究”课题,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双案”联动强调师生并重,教学并行,聚焦弹性预设与互动生成,大家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同时,学校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让每位教师都有教学主张,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学科领导者”。教师们阅读体悟教学主张,尝试提炼教学主张,模式建构教学主张,课堂实践教学主张,课程彰显教学主张,研究丰富教学主张,讲座介绍教学主张,循环实验教学主张……宝钢新世纪学校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成长“方程式”:(连续的事件+系统的思考)*X(每一个教师的主观努力)=内在成长。踏上“教学主张”之路,让课堂教学富有思想含量,有思想的行动者在这里得以成就。
第四,着力关注“学科学习”,有序推进学科学法指导。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很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变低效学习为高效学习的法宝。学法指导必须联系学科实际、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要有具体可行的方案及实施步骤。切忌会议式传达与空洞说教,尽可能采取学法交流会的形式,或由教师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验,言传身教;或由优秀学生和进步生谈学习体会,给人启迪。同时,要加强学法矫正指导,发现问题症结,积极指导学生自我调控。
总之,学科是中小学的细胞,没有特色学科几乎就没有特色学校。“学科三棱锥”思维意味着:学科的四个构成要素是整体的、结构的、生态的。中小学应不断发展优势学科,突破薄弱学科,培育特色学科,带动学校所有学科上水平、上台阶。
好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8条标准
1.源头清: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和适合现实情况;
&2.特色亮:反映学校办学特色;
&3.方向明: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
&4.有挑战:定位最近发展区,有一定挑战性;
&5.愿景感:学校课程变革的愿景,富有激励性;
&6.经验性: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
&7.冲击力:立意悠远,表述准确,有冲击力;
&8.无止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教育与幸福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我有时候有些固执:教育与幸福为什么距离那么远?今天的这个故事再次冲击我的“固执”……
一个哲学家与一个船夫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对话。
&&&&“你懂哲学吗?”“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你懂数学吗?”“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
&&&&&&“不……会……”
&&&&&“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哲学家”还是“船夫”,是培养“哲学家式的船夫”还是“船夫式的哲学家”?
学校品牌策划的“深度介入”
学校品牌是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下是我亲自策划的学校品牌,和诸位一起分享: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第六小学:微笑教育
&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爱音乐,爱智慧
&上海市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智慧型学校
&上海市中华路第三小学:草根学校
&上海市洛川学校:和美教育
&上海市金茂小学:新童谣教育
&上海市七宝二中:自能发展教育
&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积极教育
&温州市瓯北第四小学:新梦想教育
&温州市瓯海第二高级中学:零缺陷教育
&广州市真光中学:真光教育&&
&上海市崇明县堡镇中学:新生态教育
&温州市瓯海区梧田二中:超越教育
&浙江省乐清市翁洋第二小学:童味教育
&上海市复旦万科实验学校:享受教育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精彩教育
&上海市卢湾区海华小学:后绿色学校
&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宽容教育
&上海市铜川学校:美人之美,和而不同
&江西省南城县实验小学:和美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圆融文化
“磁性学校”的5条关键路径
品牌策划:高端精准研制学校发展规划
&特色凝练: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与模式构建
&质量提升:创造自己的高效教学经验
&教学主张:让教师追随梦想成就专业
&特色学科:教师专业团队成长的催化剂
“特色学校”的四条标准
第一,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
&第二,有一批较稳定、较成熟的特色项目。
&第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校整体发展态势比较好。
&第四,长期坚持,有可供其他学校借鉴的经验。
我的成长历程:一路耕耘一路歌
从小学到高中,深受文革影响,我基本上没有学到扎实的知识。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即1978年2月,参加柘荣县录用民办教师考试,我以良好成绩录取了,仅19岁的我,来到山区偏远的柘荣县乍洋公社五蒲大队山贵岩自然村当民办教师,教小学三个年级(一三四复式班),学生共15人。当时,除了政府发给每月16元外,生产队每学期还有一百斤稻谷补贴。教室设在民房大厅里,三个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起,每当上课伊始,部分家长们在看我上课,尤其是下雨天农民不出工,都围着大厅倾听,偶儿聊起农事,影响学生上课。我第一次走上讲台看见学生和家长紧张得脸红,一开口说话就忘词,在黑板上写字时胳膊还直打哆嗦;但二三周以后,我再也不会在课堂上因为紧张而脸红心跳了,我甚至可以不用备课稿就能滔滔不绝的对学生讲个几十分钟,可以说这里是我教学生涯的起始站。
就在我默默地、全身心地在教育这块地里耕耘的一年半里,身处僻壤初出茅庐的我,迎来了第一次誉冠——小学毕业班7个学生经学区质量验收,教学成绩名列学区前茅,这是我第一次尝到了教学成功的喜悦。家长称心,领导放心,组织将我调到一所双人校(两位教师)任教,从此,我那一股子奋力向上的劲头有增无减,白天认真教学,晚上点着煤油灯坐在桌前批改作业、备课写教案、学习复式教学常规,忙个不停。每逢寒暑假,遇到亲朋好友,只要是同行,我就大胆地请教。就这样,我不失一切机会学习、取经、钻研,努力把课上好,使学生学得轻松,争取最佳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担任民办教师期间(1978年2月至1984年7月),连年教学成绩名列学区前茅,我三次被学区评为优秀教师。
1984年至1986年在宁德师范学校深造两年,又回到心爱的教育岗位。为了能当好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之余翻阅了大量的教学书籍,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小学语文教师》等十几种期刊都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书中一篇篇优秀的经验文章就像一座座路标,为我教学指明了方向。我始终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观察、研究一切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理论,而且学以致用。记得1987年在一次教研协作片活动时,我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选取了第三课时进行教学。因为第三课时作为总结课,人们研究的少,这对自己是一次尝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我还充分利用听课和评课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尤其是听课后的评课,可以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注意积累点滴教学经验,练好“三记”。一是教后记,即教学之得失,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所教知识是否正确或有漏洞,重点是否突出,难道是否突破,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充分发挥等。二是听后记,即听课后之感想,以及平时与其他教师讨论教学问题时给自己的启发、联想。三是读后记,它包括阅读专著或有关文章的摘录、感想等。由于我贪婪地在书中学习着,在工作中努力着,也敢于执教公开课,培养了自信,锻炼了勇气,增长了见识。师范毕业两年所任年级学科成绩名列前茅,1987年5月参加县小学课堂教学观摩评选活动荣获第一名。
我的教学得到了领导、同事的信赖,1988年9月教育局任命我担任乍洋学区教导主任。我接任那天起,就感到这其中不但包含着一种信任、一种期望,更预示着为事业而奉献。从此,我加倍学习,刻苦修炼,不断充盈自己的底气,并努力钻研,追求“四能”——能上(上示范课)、能讲(讲学)、能研(研究)、能写(撰写文章)。
语文教坛,名家荟萃、流派纷呈。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孙双金的情智教育、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丁有宽的读写结合等等,我都注意汲取,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自身的特色。1998年我针对农村中心校的课堂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同时学习同一内容,讨论同一问题,完成同样练习,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不顾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个人的差异,久而久之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老师吃力不讨好”的现象。为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病,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自主、和谐的发展,我进行了“分层施教、自主发展”的教改实验。它是作为阅读教学基本形式而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个体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区别对待各种层次的学生。构建“合分”、“动静”协调的基本教学环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来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帮助,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促进自我教育。经过四年的实验,其成果荣获省教育厅一等奖。2005年针对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教坛处处呈现盎然生机,种种教学新形态暗香喷涌、清新袭人,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生们动起来了,读了,问了,说了,演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充分了,但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出现了“机械‘死读’,虚假合作,无效探究,盲目训练”等等。所以,本人提出的“自读反刍,体验生成”的教学策略,它是在教师的科学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课程为基本研究内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亲自实践,通过学生自读、回读、思考、合作、研究、探索的方式,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经过三年的探索,为自己的实验寻求理论的支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路径和风格,其成果荣获省教育厅二等奖。现在我又转向“高效率课外阅读研究”。
2000年8月我调入了县教师进修学校担任语文教研员,其工作性质决定我既要研究宏观理论,又要深入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对一线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解惑。如何才能生动、形象、有效的指导呢?在讲学中,我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新”、“趣”、“活”的特点,引用的教例注重其典型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做到在讲学中注重真情感染,还能身体力行,亲自上示范课,和老师们一起“摸爬滚打”,每每指导教师到省市级课堂教学比赛,我都用心地反复研读教材、揣摩教学方式,追求不同境界。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00年10月指导游爱金老师执教《林海》一课,2001年4月指导杨凤银老师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
2002年12月指导王李娟老师执教的《小熊真可爱》口语交际课, 2005年4月指导曾育琴执教的《梅花魂》一课,
2009年10月指导江丽珠老师执教的《沉香救母》等教学参加宁德市(地区)课堂观摩比赛均荣获一等奖。2008年9月指导游爱金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视频录像课,荣获省二等奖。由于在岗位期间不懈阅读和吸纳着新知,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特别是2000年至今,我巡回于全县9个乡镇之间,听随堂课1000多节,随时与一线教师切磋教学技艺。
2001年10月,我有幸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张梅玲、靳家颜、支玉恒、苏立康、马云鹏、韩军、朱自强、于欣、窦桂梅等26位教育专家讲座,我感触良深,悟出了许多做人、为师、创业的真谛。回校后,我主动找县教育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提出“柘荣县小学语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子)”活动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采纳与支持。当时全县以各校共推荐了10位青年老师,与我“师徒”结对,我在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教育理念各方面对青年老师进行不厌其烦地辅导,颇有成效,后队伍不断扩大,发展到30人。现在这些教师,个个成为我县的教学精英,有30位的公开课在县级以上获奖,有15位荣获县、市教坛新秀称号,有8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参加省、市举办的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评比活动荣获一、二等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
撰稿写文是教研员展示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研须写,写促研,研促教。多年来,我常挑灯夜读,伏案挥毫,凭着坚韧的毅力把别人聊天、打牌的时间用在教学研究上。撰写了——《课题管理“三注重”》、《语文教学个性化培养与发展》、《小学语文“分层施教、自主发展”教改策略》、《新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还璞归真去浮华—小学语文“自读反刍,体验生成”教学策略》等50多篇论文、案例分别发表在《当代教育》、《福建教育》、《校长阅刊》、《小学教学参考》、《中国小学语文论坛》、《新课程》、《小学教学研究》等十多家CN刊物上,16篇论文获全国、省一二等奖。指导学生习作在各级刊物发表或获奖达100余篇;2000年以来,先后主编了县课题研究成果专辑15册。
同时,也得到了党政和教育部门的肯定,1988年、1995年、1999年均被柘荣县授予“优秀教师”称号,2000年被确认为县、市中青年语文学科带头人,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1993年12月被宁德地区小学教师培训部评为小学新教师见习期培训工作“优秀指导教师”。1998年11月荣获县教坛新秀评选语文科一等奖。1999年11月被省教委、科协、体委、团省委、妇联评为“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2003年被宁德市授予“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2月评为“柘荣县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日被柘荣县委宣教口机关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2006年12月评为柘荣县教师进修校“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学年度考核评为优秀,2008年7月被宁德市小学教师培训部评为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班主任”,
2009年5月评为“柘荣县拔尖人才”。2009年9月柘荣县委、政府授予“杰出人民教师” 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教师进修学校)
我的教学主张:自读反刍,体验生成
新一轮课改如春风拂过大地,教坛处处呈现盎然生机,崭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众多的教学设计闪亮登场,学生们动起来了,师生互动充分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然而有些课堂一味追求“时髦式”的教学,在课堂上,听、看、说、唱、演、画等,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课上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寥寥”,如不加警惕,会误入岐途,不仅丢了传统教学中“西瓜”,甚至连新课程的“芝麻”也拣不到,所以笔者在阅读课堂中提出了“自读反刍,体验生成”的教学主张,旨是通过学生自读、回读、思考、合作、研究、探索的方式,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真正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学之有味”,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 “自读反刍,体验生成”阅读点的架设:自读→反刍→体验→生成。
自读——即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自主阅读。它是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刍”“体验”的预备阶段,并不追求理解或感悟多与少、深与浅,重要的是把阅读实践的操作过程切切实实地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习和选择恰当的方法,挖掘自己的一切潜能,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独立阅读、积极敏锐地发现,以期促进学生入情入境、领会文意。时有一些老师为了完成预案,在学生刚翻开书本还未动口、动手时,就立即让学生紧急刹车,让学生谈“风景”、话“游人”等,这样的阅读实效是不言而喻的。读正确、读流利是初读课文的首要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借助工具书,需要询问,需要旁听,需要时间与空间……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和广阔的读书空间,允许学生小声读、大声读、默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互读互评等。这样,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这一新理念。“自读”还要依学段而定,年级越低,越要侧重于适应性阅读的训练,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比重可逐渐加大。
反刍——指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吞下。我们通常所见的牛就是这样一种反刍类动物,它靠反刍,将草料细咀慢嚼充分消化,化为养料。苏教版教材编导王向东十分支持“牛儿吃草”的理论,他认为这种“反刍”可以借鉴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来,通过反刍式的教与学,让学生充分吸收,消化知识营养,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本课题中的“反刍”研究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反复阅读后的独立探究、反思、回味的过程,是让学生透过文本与作者、与生活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的过程,这不是一般的浏览,而是一种品读、研读、美读,在反复的“咀嚼”和“回味”中,潜心会文,从而令学生在更广阔的文本世界里捕获到益人心智、冶人性情、滋养人生的语言信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例如:《云房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其清新的文笔、动人的意境,令人宛如小鸟,亲临其境,流连忘返,真是童真十足,意趣十足。为了
“激活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我觉得很有必要给学生创设反刍的空间,也就是有意无意地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回读和不断回味的环节。如此一来二往,学生自然会"摸着门道"逐渐内化语言,进而以换符号为切破口,“现在老师将第二自然段的最后这个句号换成省略号,你还会怎么想?你还想造怎样的云房子?”如此,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两大飞跃:一者由“反刍”到“内化”,二者由“积累”到“运用”。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相应的认识和情感”。教学范畴的体验分为“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
本课题中的“体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就是说将文本意境进行还原,还原成一个画面、一个情景、一段经历,引领学生在其中游历、涵咏、对话,进而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激活储存在学生意识深处的意想,让他们情感化和文学化地拥抱生活,感悟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学完了课文《蒲公英》,老师提出: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
生(1):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生(2):(急忙补充)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老师:(肯定地点点头)说得很有道理。生(3):(急不可待地)你们不听太阳公公的话,才落得这样的下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呀。生(4):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5):(马上反对)长辈的话不可能都是对的,应该仔细想一想,正确的就听,不正确的就不能照着做。老师:(欣喜地)对呀,不能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生(6):老师,我有补充。做任何事情前都要三思而后行。老师:说得真好。生(7):(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想对蒲公英种子说:你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才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佩服你们,但也替你们感到惋惜。(教室里一片静寂,大家都在回味、思考着这个学生的话。片刻)
生(8):(坚定地举起手)蒲公英种子,你们的追求虽然失败了,但这失败,对别的蒲公英种子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会再做无谓的牺牲了。老师:(欣喜地鼓掌)说得太好了!是的,我们要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要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但不提倡盲从;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听迷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悟,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案例中,我没有以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再加上“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的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生成——在新理念支撑下的课堂,不是按部就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生成的。生成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依据文本预设的有关生成问题;另一种是教师在启动课堂教学机智时,及时进行即兴预设,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生成。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在自读中的生成、在反刍中的生成以及在体验中生成,便是我们迫切关注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必须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即时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去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善于倾听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生的发言是不确定的,也是无序的,课堂上学生往往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思考,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上走。《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也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个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挺进。
“自读反刍,体验生成”的阅读教学模式构建,具体适应,可操作性强,是我在新课改新课程背景下思考的结果。虽说“教无定法”,但有效、高效的和谐课堂一定有可以探究的策略,有可以建构的操作模式,正如叶澜教授所言:“一堂好课应该‘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性)、丰实(生成性)、平实(常态课)、真实(有待完善)’。”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教师进修学校)
我的教学设计:《黄河魂》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黄河魂》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一篇观赏黄河壶口瀑布的记叙文。本文虽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文中语言优美、含蓄,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修辞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及积累语言的佳作,又是让学生了解黄河、热爱黄河,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首先写参观前心中的疑虑——担心壶口瀑布名不符实,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壮观。接着,描写参观时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响。作者是分三层描写的:第一层,描写黄河水流奔向瀑布时的样子;第二层,描写河水跌进壶口时的样子;第三层,描写河水在深渊中翻滚的形象。作者把河水比作“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说它们奔向瀑布时是“昂首摔尾”,来到壶口处是“前呼后拥”,跌进深渊里变作断鳞残甲,化作腥风血雨。这些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黄河水流经过瀑布时的奔腾湍急的样子,又表达了作者对黄河伟大气魄的赞美。最后,作者抒发了观赏瀑布后的感受。先用一个自然段写“我”对壶口瀑布的观感,“震撼”“折服”“感染”“激动”这四个分句集中地概括了壶口瀑布的特点和观赏后的心情。接着用一个自然段赞美壶口瀑布是黄河的“灵魂精魄”,表达了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营养的愿望。
  & [教学目标]  
  & 1、了解虎口瀑布的雄伟壮观,感受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伟大。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句。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瀑布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精神,体会这就是黄海的精神,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 [教学课时]&&
&&& [教学流程]
一、联想,点燃期待
1、趣味联想:读到“奔腾而来 咆哮而去 挟雷裹电 跌入深渊 巨浪滔天 扶摇直上”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2、出示一组壶口瀑布的镜头:这就是壶口瀑布!现在,咱们看着这组镜头,读着这几个词语,你最想说什么?
  & 板书并齐读课题。
【《黄河魂》是一篇相当难读又难懂的文章,它需要教师巧妙的激趣和铺设。这里富有情趣的联想和对话,犹如黑夜里的一束火花,它能擦亮学生的灵感,击活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潜藏在学生心中的一抹阅读期待——去感受母亲河的气势磅礴,去体验她的动人气魄!!】
二、自读,奠定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自由地放声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好吗?
&&& 2、正音。
出示难读词句。
&&& 学生自读。
好,现在老师倒计时到1,咱们一起把最难读的使劲抛出来怎样?&&&
3、我相信现在再读课文,一定会更加出色,不过这次读书,老师附加了一个对你们来说并不难的任务。那就是边读边用心感受:这是……(怎样)的壶口瀑布(板书),为什么这么觉得?从文中画出相关词句读一读,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千万别让自己的灵感跑没了。
4、学生读书,勾点圈画。
&&& 5、交流。
6、师板书:……
同学们,我惊叹于你们非同一般的感悟水平,一个壶口瀑布在你们眼里却是千姿百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们眼中这般壮美的瀑布!指黑板读:这是……的壶口瀑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已成为共识,“自读”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当主人”的标志之一。此刻,我让学生揣着一份期待靠近文本,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自由地放声地读课文”,之后学生带者自己的选择,初步会晤文本,并且围绕“初读印象”展开讨论。这样既避免了一味地盲读,也不至于令学生在美丽的文章中迷失方向。】
三、研读,深化感悟
1、归根结底,就是壶口瀑布那磅礴的气势给你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么身临其境的作者——宗璞,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他心中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第六自然段(点击课件出示段落),别忘了提笔标出作者表达感受的关键词句。
2、请你读出作者表达感受的词语(指导读好“震撼 折服 感染
激动”),请读出作者表达感受的句子(分组读句子)。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深刻的感受吗?回读3—5段后回答。
&&& 课件出示画面
是的,同学们请看:作者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整个身心融化进壶口瀑布了。
引读: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我……
3、我听出来了,作者这是在赞美壶口瀑布呢!现在让我们揣上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读读这段话,也来赞美一番。
4、瞧你们个个眉飞色舞,激情洋溢,咱们一起读,好吗?&&
5、但是此时此刻,有个问题困扰着我,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壶口瀑布的壮美,由衷地抒发了对壶口瀑布的情感,那为什么课题不用《壶口瀑布》,而用《黄河魂》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细心发现。
6、顺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七段。
“灵魂精魄”指什么?你从哪些人身上能感受到这种精神气魄?(让学生整合手上资料,如长征故事、抗战英雄等。)
&&& 板书:中华魂
7、作者行文至此,全部的感情都喷涌而出,由对壶口瀑布的赞美,转向对黄河的赞颂,转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此时此刻,你就是作者,就是宗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同学,传递给老师,传递给现场所有的人吗?请由衷地发自内心地自由读。
8、指名读。&&&
&&& 9、齐读。
是啊,作者想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你们又想从黄河母亲汲取什么营养呢?(不待回答)让我们再一次投入全部的感情齐读这段话吧。&&&
【这里的“研读”,是依据“反刍”——“牛吃草”的阅读理念进行预设的。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词语堆砌,语意含蓄,学生读来十分费劲,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给学生创设反刍的空间,也就是有意无意地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回读和不断回味的环节。如此一来二往,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内心体验带入阅读实践,“用心”地读,真真切切地读,多种形式地读,读出趣味,读出个性,读出积极的思维活动,读出丰富的信息含量——情感。】
四、拓展,升华情感
1、我要为你们喝彩,你们的每一次朗读,无论是声音还是表情都仿佛把我带到了黄河边上,带到了壶口瀑布脚下。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黄河边上,站在壶口瀑布脚下,你最想对黄河说些什么?请用“啊,黄河……”的感叹句式,表达你的感慨,并尽可能用上文中的词语。
点击画面,出示“啊,黄河……”&
&&& 2、小结
3、拓展: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黄河大合唱》中诵读《黄河颂》,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大屏幕出示:《黄河颂》&&&&&&&&
【有了自读、反刍的铺垫,学生便渐渐触摸到了文本的内涵,感受和经历了作者的情感历程,生成了自我的独特的感受,于是自然产生倾吐的欲望。我在此预设了“拓展”的环节,不单单是为了设计的完美,更是因为学生吸纳与倾吐的需要。当学生深深被文本所动时,“啊,黄河……”的倾诉,无疑是他积蓄胸中的情感倾吐和转移的极佳方式。】
&&& 五、作业
1、摘抄并背诵你认为美的语句;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办个成语栏。
2、举行主题为“黄河颂”的朗诵会。
3、展示交流你所收集的有关黄河的故事。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教师进修学校)
行走在理想和现实对接处
校长应该具有“带出一所所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的学校来”的气魄,应该具有不满足于现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更应该具有为实现理想中的办学目标无畏追求的勇气和执着。作为一名上岗时间不长的校长,我时常梦想着自己渐渐能成为《一代名师——我们永远的老校长》一书中赵宪初、李楚材、段力佩、薛正、赵传家那样的校长。老校长们个个理论上功底深厚,实践中敢为人先,行动中闪烁着自己独到的智慧。他们所掌管的每一所学校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拥有特殊的气质。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真正含义。办一所“有追求的、有根的、有灵魂的、有气质的学校”是我的追求。如今,我来到位于奉贤区边远地区的一所相对薄弱学校,应如何因地制宜地探索我的工作路径呢?我思索着,工作着。我深深地感悟到,校长要引领一所学校发展,必须要有教育的憧憬、要有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更要有把教育理想化为教育实践的智慧。
一、教育梦想是办好学校的前提
教育是一个梦想,每一位校长必须对学校的发展有一个瑰丽的梦想。只有有了愿景,才会有为实现教育梦想而奋斗的办学实践。面对拥有一百年丰厚积淀,又有很大上升空间的学校,我的办学理想是什么呢?
《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那种能够了解每一位孩子、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心灵、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时空的办学境界时常激励着我,我也要办一所孩子们心中“巴学园”。我要为每一位孩子打下光明的、充满阳光的、金色的底子而不懈探索;为悉心呵护孩子们的成长之梦而小心翼翼;为每一个孩子的每一天都用好奇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倾听、阅读、思考而不断丰富我们的课程。我会用心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教师们发展的舞台。围绕百年老校“弘正育爱”的校训,我提出“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学校让每一位老师智慧、幸福、自觉地发展”、“管理让我们的学校规范、高效、自主地提升”的三句话,这三句话既是我任期内的目标,更是我办学的梦想。
“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健康”就是指让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思想道德得到健康的成长,我们既关注学生的身高体重、活动能力的成长,更关注的是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培育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个健全的人;“快乐”是指每一个孩子充满童真,不失童趣。从社区、家庭、校园乃至课堂创设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和生活背景,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感受生命中的成功,让学生成为快乐成长的人;“自信”给每一个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受自己的成长,每一位小朋友感受“我努力了,我收获了”的快乐。于是,每一位孩子就有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农村边远地区的孩子人人会玩世界棋类项目跳棋;乡下的孩子也练起了跆拳道;阳光一小时活动中悠扬的音乐,优美的校园舞蹈成为了校园内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于是,面对众多父母漂洋过海务工的留守孩子,我们设计了“牵挂中队”的活动,让孩子们每天在学校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来自大洋彼岸的牵挂》项目成为上海市德育教育特色项目;于是,我们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嘉奖。
“学校让每一位教师智慧、幸福、自觉地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满智慧,要感受幸福、要自觉发展。“智慧”源于乐于、善于、勤于学习,厚积而薄发,只有学习才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构建智慧型的课堂,才能实施智慧型的教育教学,教师才会拥有艺术的、娴熟的、灵动的教育教学技艺。“幸福”就是指树立崇高师德,培育正确的职业幸福感,教师在育人中育己,成事中成人,克服职业懈怠,让孩子的成长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因素。“自觉”教师从内心深处有发展的动力和欲望,自觉发展内部条件是准确定位,其外部条件是学校创设各种平台,教师在让孩子得到快乐健康成长、自主中自觉发展。于是学校就构建“五子登科”四团小学教师成长培育工作模式——任教一年期新教师“引路子”,任教五年内的职初教师搭台子,中青年骨干教师“抽鞭子”,学校中层管理成员“压担子”,老教师“鼓掌子”,给每一位教师提供成长空间,获得成功的机会。渐渐地,四团小学区、镇、校级的骨干教师团队正在形成了,学校内区学科中心组的成员在增多了,区“十佳师德标兵”“百佳师德先进个人”在涌现,教师们的教学经验、教科研论文纷纷见诸于各大教育类报刊杂志。
“管理让我们的学校高效、特色、自主地提升;”学校管理强调团队合力,实现民主管理;重视自我发展,实现自动管理;注重过程调控,实现动态管理;坚持“教学是学校工作之本,制度是学校管理之本,质量是学校立校之本,科研是学校强校之本,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特色是学校扬名之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的主人是校长、教师,管理的方面涉及教育、教学、后勤、班级等等。人人是管理者,个个是服务者,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平安学校、奉贤区文明单位、奉贤区规范收费先进校、奉贤区教学质量优秀奖……
二、教育行为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理想没有化为行动那将是空想,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接中,需要管理者科学、精细、智慧的管理行为,管理者必须以管理行为来引领全校教职员工教育行为的不断完善。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则会极大提高管理的效益,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我始终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将预设、行动、反思、总结、提高五者有机结合。其中,预设是前提,通过预设明确行动的方向,行动是动力,反思、总结促进行动的更完美化。面对一所陌生的学校我时刻注意自己的工作节奏、工作方式、工作策略。在新学校工作的一年间,我不断端正自己的心态和思想,时刻注意自己的管理行为。
(一)调整心态,端正思想
心态和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选择。来到了一所百年老校,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对对矛盾:传承与创新、传统和现实,理念和行为的脱节等等。我似乎常有我的工作要求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工作节奏似乎与大家很不合拍的感觉,又似乎有有力使不到要害之感……我开始不断的自责自己是否失去以往投入工作的热情,是否失去了对教育誓死不渝的激情了。然而我马上从困惑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我反思所做的每一件事,了解我们的每一位教职员工,观察我们的每一位孩子,渐渐我找到有序有效工作的平衡点,那就是,在我们的管理中,尤其来到的一所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在治校中做到四个凡是:凡事不能怨天尤人,学会反思;凡事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实际开展工作;凡事欲速则不达,必须把握适度的工作节奏;凡事必须在远大目标的引领下找到最近发展区,要把目标不断地细化和阶段化。渐渐地,我欣喜地发现教师们对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认同了,对校长的决策赞同了、对校长的观点给予支持了、对校长的做事表示认可了。我运用“温水煮青蛙”策略,让先进的理念和有效的行为慢慢地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同,我用专业的思辨能力、洞察力适时总结教育教学之中的成功做法,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舍得花时间与老师交流,利用各种机会或个别、或组室、或全体教师不断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的做法进行反复阐述——“有意义课堂的架构”、“有效作业的把握”、“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学生伤害事故的及时性处理方法”“五种不同层次的随堂课”“观测一节课的36个角度”等一个个专题在一次又一次会议和研讨活动中进行宣讲交流;同时,我又充分利用区教育局青年教师培养的文件和“双名三优”评选的活动大张旗鼓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岗位练兵活动。这样动静结合,有效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掌握策略,把握节奏
策略就是思想,是思想的方式和方法确定的表现,思想成果与结论的形式与内容的表现与表示,是为达到目标所进行的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案和规划。我借鉴成功校长的办学经验,采用扁平式管理模式,达到学校管理的高效运转。在学校管理中,我对不同的工作采用不同的工作策略,努力做到常规工作有序展开,难点工作讲究策略,重点工作分步实施,棘手工作寻找突破口。
1、常规工作有序做。学校常规工作千头万绪,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能正确把握规律,准确掌握特点,就能有序开展。在常规工作的展开中,我们以“求真务实”为核心,每位教师求真知、求真理、找规律、寻方法,干实事、讲实干,做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在常规工作推进中,我们每位教职员工都树立五个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配合意识、主动推进意识和牢固服务意识;在常规工作的运作中,我们讲究工作节奏,我们以工作节奏来带动教师教学节奏,学生的教学节奏,每个人都必须找到最适切的节奏。当然,作为领跑者的校长,必须成为这种节奏的协调者,协调的工作节奏能够保证常规工作有序而有效展开。
2、难点工作靠制度。“制度管校、质量立校、文化润校”已成为每一位办学者的共识,。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我们努力把握三个基点:学校制度的基于社会法律法规的背景之中,基于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基于学校师生需求和接受程度。百年老校的制度是比较完备的,学校缺的不是制度,而是在制度执行中的力度。由于地域的文化背景和长期以来学校对制度贯彻的力度问题,学校形成了使很多的制度成为了文本资料的制度文化。如,学校有完备的考勤制度,但考勤制度的执行成为了老大难的问题,我就对《奉贤区四团小学教职工考勤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在修整中坚持三种做法:全员参与和上下互动相结合,规范约束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执行制度和完善制度相结合。其实,制度修正的过程也是教职员工认同制度的过程,我们追求有压力而不压抑的制度管理氛围,坚持“制度是底线,是根本”的理念,努力把制度有效转化为行为的文化。
3、重点工作分步实施。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益成为我们当前工作重点。通过大量听课(一学年共听课180多节本校教师的课),经过反复调研,我发现就目前小学教师队伍而言,阻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源的素质,更在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我们看到教师教学的方式和教学行为随意、粗放,对课堂教学“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考试评价”五个环节的管理和执行不精细,不到位。于是我就确定了《小学课堂教学“五环节”精细化实施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此课题已被列为奉贤区2008重点研究科研项目,我们通过“学习专著统一认识,开展培训统一行为,积极实践提高质效,组织反思不断修正”的步骤不断深入研究。
校园内形成精细文化。人人认同“精细化”,让精细化的理念渐渐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思维中。我们组织每一位教师研读《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一书,让每一位教师了解到科学化管理的三个层次: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教师们悟到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通过专著的研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做精细”已成为大家的追求,我们的教师也撰写了不少精细化教育和教学的语录。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根植于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心田,是一种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是一种科学方法吸引着教师们把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做精细、做到位。
研制课堂教学“五环节”精细化指标。精细化理念从其管理意义上来说“精”和“细”的内涵是不同,“精”主要是对管理者(领导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课堂管理)来说,细是对被管理的对象(教师与学生)来说的。作为一个管理者,对自己管理的条线、管理的对象要善于管理,能管理,用智慧管理,即成为一个“管理精”。“细”有五层意思:一是管理的制度要完善,即体现规范化;二是管理的环节要融合,即体现整体性;三是管理的过程要有检查落实,即体现行为化;四是管理的形式要有风格,即体现个性化;五是管理的结果要有评价,即体现激励性。我们的管理者们针对小学特点,对“五环节”的指标进行重新修订、反复推敲,做到把指标做精细。然后组织全体教师反复学习指标,并开展指标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培训。我们又形成了课堂教学“五环节”精细化实施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过程方案,其涉及对每一环节、环节和环节衔接、“五环节”间相容等内容,形成了“五环节”评比方案等等。
精细化理念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得到渗透。课堂教学“五环节”精细化实施渐渐深入,精细文化在校园内不断放大,德育工作的精细化、后勤管理的精细化、食堂管理的精细化等等,每一个部门和条线都力求做到“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做精细”,学校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棘手工作寻找突破口。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来自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同,感受教育的成功之中;教师的智慧来自于不断的教育实践之中,实践出真知。我们四团小学教师队伍的成长应该来说碰到了前所未有困扰,学校两年送审中级职称聘前评议的人员通过率为0,其最大的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质效、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已远远落后于兄弟学校。在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活动中,我们碰到了棘手的问题。
如,四十周岁以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之一——教案设计的首场评比活动,十四个参赛对象仅到场三位,我知道棘手问题来了。但我告诫自己“不要急,摸清情况后再想办法”要找到问题原因,坚信只要找准切入口,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于是就和教导主任有了一个多小时的深谈,又通过方方面面的谈心,我了解到了问题的症结:(1)好几年来没有举行过大规模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系列评比,每个教师在各自的学科里都自称是老大,这次,一项项的评比,怕比出个高低,更怕失败,大家想通过共守同盟,让每一个老师依旧留有一份“朦胧”的美;(2)相关班子成员在布置工作时,说话的艺术性不够,挫伤了部分参赛者;(3)教导处在安排工作时有点冲突。找到了问题,就把握住了工作的突破口:(1)学校对每一位青年教师再一次说明活动的意义——评比活动并不是对每一位教师进行一一排队,而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能力;(2)教导处及时调整安排的工作;(3)在奖项的设计方面以鼓励每一个参赛者为宗旨。这项活动最终如期进行,我们每一位参赛者、评委和老师们都有颇为丰厚的收获。我想当问题来临时,如果利用行政权利可以简单地开一个会,下一道命令,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完成任务,这项活动也能完成,但这样势必会影响这个活动的预期效果和本来的目的,也违背了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感的追求了,试想强迫的哪有幸福之感。如果我们碰到困难和问题而放弃这项活动,那么教师们的智慧从哪里得到体现和闪光呢?
为实现梦想和现实的对接,校长要努力成为学校全面发展的领头雁,我时刻告诫自己“引领雁群飞行的不是领头雁的叫声而是翅膀的震动”。在走向教育家办学的道路上,校长要不断散发个人的魅力,展示专业的能力,体现智慧的决策力,表现果断的行事力。在引领学校前进的道路上,校长更应显现领导团队的战斗力和协作力。踏上办出一所好学校的征途上,我将为此不断奋斗,拼搏——直至实现那美丽的教育梦想。
&&&&&&&&&&&&&&&&&&&&&&&&&&&&&&&&&&&&&&&&&&&&&&&&&&&&&&&&&&&&&&&&&&&&&&&&&&&&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四团小学)
办有灵魂、有信仰的学校
教育是信仰的事业,就要传承自己的民族精神;学校是人文教育的场所,就要有自己的办学主题。作为一所新创办的学校,校训的确立,尤其显得重要,因为校训是一所学校校风的凝炼,体现了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特有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区别其他学校的标志之一。
&“明德·厚学”校训是我校学校精神的高度浓缩,其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明德”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恪守礼仪之义。包含宽容、感恩、诚信、责任、尊重、礼仪的意义。“厚学”出自《易·坤》“坤厚裁物”;意为崇尚知识,笃学好问,知识广博。教师亦当以"厚学"为根基,积极进取,精研善教;对小学生而言,更需厚实基础知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校训文化的构建意在引领师生实现“成人”的精神追求,让教师、学生做“贤人”、成
“文人”。旨在办一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灵魂、有思想、有信仰的学校。
&一、让校训为每位教师提供最浓郁的文化背景
&学校的办学思想首先要通过教师思想的内化从而达到行为的外化,再去引领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围绕着“明德·厚学”进行师德师能的培训。
&1、“明德教师”:以“贤德、宽容、博爱”为基点的师德重塑
&(1)礼仪——让教师更优雅。开学一个月,我们就对全体师生进行礼仪教育,包括用餐礼仪、交往礼仪、办公礼仪……让每一位附校人都做到有礼有节。我们还制定了附校教师忌语50句,让教师摈弃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师德的言行,期末民主评选礼仪教师。
&(2)感恩——让生命更美好。每月的学习小故事制度,讲身边事、赞身边人,如今我们的“心心墙”上张贴满了老师、学生、家长相互之间最真诚的感恩卡片,这一切都将师生、家长们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师德修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关爱——让心胸更博大。教师间“温馨校园关爱行”营造了温馨的人文氛围。一句叮咛、一次微笑、一份关爱,足以令人深深地回味而动情,并内化为甘心为人梯的动力,从而平和教师的心态,从容应对教育教学工作。师生间:我们的每位教职员工与学困生结对,进行无偿帮教。每周的爱心班、节假日的送教上门,更重要的是教师每天的关怀:学习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开导,目标上的制定。如今,与有偿家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钱为学生购买学习资料、学习用品,给学生发进步奖……他们正用无私的爱心铸就奉教院附校师德的丰碑,倡导教育的清新之风。
&(4)兼听——让参与更自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在各年级组建立《心心交流本》让教师随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册;建立“周末聊吧”制,让教师对近阶段工作谈自己的意见;形成每次活动之前头脑风暴制、之后体会畅谈制……这种“兼听文化”除了能使事情办得更正确,更帮助教师形成当家作主、自觉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同时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厚学教师”:以“好学、笃学、博学”为导向的专业发展
&(1)规划——为专业成长导航。在学校共同愿景的实现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具体的实施者、参与者,要将教师个体的发展融入到学校的发展轨迹上来。因此,我们根据每个教师的优势与不足,帮助他们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让教师感受到共同成长的快乐与收获。规划蕴含教师的教学专业主张、专业目标和专业生活。
&(2)教研——让教学充满智慧。以《智慧型课堂教学的研究》为校本研究课题,全面提高教学质效。开展“秀出我的风采五个一”活动,即:一个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一份后进生跟踪转化报告、一次有研究价值的亮相教学、一份命题及质量分析、一次反思性学科报告。开展“一室二组三本四讲五磨”的序列活动:一室是督导室,每周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随堂听课,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帮助教师成长。二组是教研组、中心组。确保每周一次组内专业发展活动,活动有计划、有主题,轮流主讲,力促教师能说会写、能思善辩,鼓励教师一课多磨,一课多上,一课多改。三本即同伴互助本、智慧成长本、师徒结队本。四讲是指由班子成员组成的智慧教学讲师团一学期为教师四次讲座
,五磨是指从备课-说课-上课-修改-再上,五个环节的磨课活动。教研活动让各层次的教师多方位互相学习,以打造智慧型学习团队,形成学校的教育哲学。
&(3)引领——让行动更明方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精细的制度、实施精致的管理,才能引领精品的教学。因此,从学校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奉教院附小常规制度》,从教师备课、作业的设计、批改要求到学生各项行为规范的要求,在学校的章程里一一罗列,这些精细的规章制度不是为约束教师的行为而更多地是教会教师方法、规范教师行为。
&(4)示范——为学习树立榜样。充分发挥班子的教育教学领导力,使教师更信任、使工作更加顺畅。班子成员做到四个一: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负责一个教研组、每学期带头上示范课、每月作一次专题讲座。敏锐地发现问题,善意的指出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氛围,学校班子成员的专业领导力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5)搭台——让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充分利用教师进修学院、上海市一师附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模式,邀请教研员带班上课,与一师附小教师交换师资,力促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走向成熟。同时,依托市、区各种教学活动,举行课堂教学亮相展示活动,为教师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
&(6)反思——让思考更加理性。学校稳步发展,教师的认识是关键。因此,在每周的专业发展时间、在每次教学活动后,我们都会让各条线、各年级段、各教师对阶段工作、活动效果进行反思。如今积极反思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教师的习惯,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学校在反思中发展。
&如今,教师间团结协作,工作中乐于奉献,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创优争先意识明显增强,专业水准也在迅速提高,各科教学在市、区级频频亮相,获得好评。
&二、让校训为每个孩子点染最亮丽的人生底色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发展: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健康主动的发展。即为每个孩子打造最亮丽的人生底色。因此我们开展校训文化序列教育。
&1、常规教育——内化学生行为
“明德好习惯储蓄卡”和“学校礼仪明星榜”,分别由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礼仪等习惯对学生每天进行评价,每月综合评定并颁发
“星级明德勋章” ,让学生在课堂中、在校园里、在社会实践中、在家庭里,实施开放的环境德育,让学生处处遵守礼仪规范。
&2、主题教育——饯行明德行为
开展具有校训文化特色的“六个携手”活动,即:“与礼携手”、“与爱携手”、“与诚携手”、“与书携手”、“与健携手”、“与美携手”。如我们从感恩老师、热爱学校的“最美的老师、最美的教室、最美的校园”创意大赛,到感恩长辈、热爱奉贤的“感恩行动卡”和“感恩社会,热爱祖国”的迎特奥演出、庆国庆主题班会,形成了“与爱携手”的序列。我们又通过“六个一”活动对学生进行“与诚携手、与书携手”的“诚信、读书”教育,即读一个诚信的故事、开一次诚信的主题班会、做一张诚信的书签、布置一块诚信的栏目、举行一次诚信的故事演讲赛、开展一次诚信的升旗仪式,从橱窗里学生精美的书签中我们不难发现“与诚携手”的快乐。
&3、拓展课程——开发学生潜能
学校以培养学生对现代化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己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大胆改革课程,尝试在外语学科率先引进第二教材,保证学生英口语的发展。每周五的“活力六十分”,教师自己设计拓展活动:课本剧、时装表演、思维训练达二十几个项目,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全都实行走班制,让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开设家长志愿课:神奇十字绣、妈妈讲故事、爸爸日语班等,拓展课开设率达到了200%,真正让学生在拓展课上获得精彩。
&我们还在思考:(1)根据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充,拓展性课程要不断丰富,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特长的需求。(2)我们将引进兼职教师。如:艺术顾问、科技顾问,以提高拓展性课程的质,在普及的基础上促提高。(3)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家长的资源,形成一套家长授课制。(4)完善拓展性课程的评价制,科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
&4、营造三园——凸显学校特色。我们正努力打造办学特色:礼仪校园、书香校园、健康校园,营造一种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紧密交融的绿色教育生态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成长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明德、厚学、健康”的人。
&(1)健康校园:每天早上45分钟的阳光健身活动,各种玩具、各种游戏使孩子们生龙活虎;每天中午的午间乐园,图书馆、体育馆,孩子们兴趣盎然;每周一节游泳课,更是孩子们的向往,强身健体又锻炼意志。如今,学校成立了游泳尖子队,一周四次的强化训练,让小健将们志在争金夺银,信心满怀。我们正在争创体教结合校,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2)礼仪校园:我们还只是在浅层次的训练上,如师生的礼貌用语、文明进餐、文明用厕等。如何进一步的内化,需要建立一套校本课程,以使礼仪教育不断循序渐进,真正使每一个附校人知书达礼。
&(3)书香校园:用阅读引领成长,用阅读让“师生的精神亮丽起来”。我们在氛围的创设上已作了一些工作:如让教室的每一角落散发出文化气息;打造充满书香味的“文化长廊”;建立“我和我的小书柜”展示栏;建立“教师的读书格言”专栏。进一步的形成书香校园的机制,如用经典语言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明确师生必读书目等扎实开展师生读书活动。
&三、用校训的内涵营建最高雅的人文环境
&优美高雅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是演绎校训文化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做一个豪华的雕塑、昂贵的水池,而是将校训的内涵以物化的形式表达,体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境界,使生存在其中的人能感受和体验到校训的灵气和内涵。
&1、引进 “视觉识别系统”——形象校训内涵
学校的主色调、建筑物上的文字标识、校歌、校旗……每一样都是对校训的诠释,不但在物质层面使校园引人注目,更在精神层面统一认识,使广大师生家长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让师生作品说话——营造人文家园
校园内杜绝买来的现成作品,而是将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的作品上墙。一幅幅漂亮的或是稚嫩的图画是学生绘画的;一帧帧字幅是教师书写的;一句句格言是教师或家长的座右铭……真正让每一个孩子留下最宝贵的成长足迹,真正让校园成为师生自由驰骋的乐园。
&3、利用每个角落——渲染优雅氛围
让校园处处飘溢书香、处处表达温馨、处处体现优雅。学校根据校训的内涵进行有序规划,设立了厕所文化、童话阅读王国、游艺天地、明德池、健康院、厚学轩、艺术长廊、动手街区、创想天地……营造出高品质的育人育心环境。
&四、让校训提携每个家长最高昂的参与热情
&家长是教育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充分挖掘校训的内涵,让家长参与教育教学,不仅能起到教育的协同,更能起到教育家长、社会的功能。为此我们组建了家长志愿团,成立校级、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设立家委会办公室,建立家委会博客论坛、校长信箱、校长热线电话,便于及时地沟通,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
&1、让家长监督工作
&校家委会从班级家委会成员中选取一些家长代表对学校的师德建设、安全工作、饮食卫生、教育教学进行暗访抽查,监督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例如,校家委会设立了“校园安全监督员”,并在学校门卫进行公示。监督员不仅可以不定期地抽查学校的安全设施、安全工作,还对家长反映的安全问题进行核查,并督促学校予以解决后向家长反馈解决结果。又如为保证学生的饮食质量,家委会设立了“卫生顾问”;让教师和学校可以多角度地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
&2、让家长发挥才智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家长有着满怀的热情、足够的耐心、专业的知识、先进的理念。由67%的家长踊跃报名,参加的家长志愿者们每天都在学校里活跃着,游泳护导、环境布置、活动组织、安全监督、明德故事、游戏指导、特长授课、学习辅导等,家长的巨大资源正被积极地开发、有效地利用。
&3、让家长献计献策
&创建家委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发展,所以家委会经常通过日常的监督抽查、信息处理、例会交流来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和学校商议共育幼苗的大计,策划设计教育活动。如附校元旦的庆祝活动中,家委会自发募资,自动组织去上海为每个孩子购买新年礼物,并积极排演节目,给孩子带来欢乐,让每一个孩子沐浴在新年的喜悦中。家委会还积极设计了“红色营房探秘”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消防知识,增强安全意识;“亲子民间游戏”也为家长、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拉近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4、让家长发挥协调作用
&校、班两级家委会组织网络经常利用家长座谈会、家长论坛、随机闲聊等途径传递学校对家庭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任务;通过信息反馈、例会交流向学校反映一些共性问题;也通过与学校职能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个别交流解决一些个性的问题;通过利用家长的社交才能、社会关系等与社区协调解决学校的困难。例如家委会发现学校放学时门口比较混乱,家长拥堵在门口,导致学生无法正常走出校门。班级家委会委员发出倡议,让家长按班级对应排队等候学生。校家委会协同各个班级家委会在家长学校、在放学接孩子时作了详细的宣传,家长们慢慢理解了接孩子要排队的意义,也自觉地执行了这一倡议。可见家委会的协调和宣传是很有说服力的。
&5、让家长参与开放评价
&现代学校真正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关注家长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教院附校家委会每学期开展评比“智慧教师”、“明星家长”、“明德学生”、“厚学少年”等活动。例如家委会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代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评选出“智慧教师”;结合学校“秀出你的风采”学生风采展示活动,评选出“厚学少年”。在元旦庆祝活动中,家委会对评选出的“智慧教师”和“厚学少年”进行了表彰,并颁发了奖状和奖品。开放评价提高了家长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鼓励了优秀教师的工作激情,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
&“明德·厚学”校训文化是我校文化建设的基点,它的实质就是要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处处有特色,处处有品味,处处有内涵,处处有哲思,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精神,处处是经典的人文环境。师生员工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最终养成人文精神,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进步和一生的发展积蓄经久不衰的动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