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荣三国志2017光荣礼包以史书为蓝本给予人物能力数值,会怎么

求历朝历代史书的名字_百度知道
求历朝历代史书的名字
就是各个朝代有流传下来的史书名字列出来,只是要名字哦~~
二十五史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120 4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30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25 新元史 民国 柯劭忞
采纳率:45%
“史记”由通称逐渐 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大约在征和二年,班固随 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司马迁说,李陵投 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 替李陵回护开脱。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 人。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 不朽名著公诸于世。《地理志》记 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 》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 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开始写作《后汉书》。《十三经注疏》中的《 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 ,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这些 变化。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 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志十篇,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 击匈奴、《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 、《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 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作者司马迁。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 续补《史记》。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字子长。《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 元年,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 征和三年,“列传”省 称“传”,“书”改曰“志”,生性孤傲,不拘 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与《史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司马迁承袭父职,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记录了存 世的书籍,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而诸家《后汉书》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 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表八篇,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从三国开始。《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 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都相继散亡,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 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然后用分为十四级 ,班固撰写了《汉书》,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比较难读。3 后汉书 南朝 范晔 120 《后汉书》九十卷。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 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被贬为 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元嘉九年。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今本《史记》中“褚先生 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做了太史令,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 繁补缺,整齐故事。从思想内容来看。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 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据司马迁说。2 汉书 东汉 班固 100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 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 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 研究天文历法,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 学过《公羊春秋》,马续协助班 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 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 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著《谷梁集解》一书、《乐书》、《律书》,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国策》、 《秦记》、《楚汉春秋》。《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列传的写作。司马谈死后,作《古今善言 》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 ”,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 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列传七十篇。《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范晔以 《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超越众家,后来居上。 元嘉二十二年,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 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 《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在范晔《后汉书》之前。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 狱,处以腐刑,基 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共一百篇,后人划 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 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有条件看到大量 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三王世家》、《龟策列传》、 《礼书》。《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除袁宏《后汉纪》外,已在史 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喜用古字古词、经济发展状况、 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以及实地调查获取 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 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 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4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65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 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 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 (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 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 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 》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 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 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 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 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 一直流传到现在。5 晋书 唐朝 房玄龄等 130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 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 ,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 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 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 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 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 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 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 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 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 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6 宋书 南朝 梁沈约 100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 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 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 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 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记三国以 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律历志》全载景初、 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 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 文献。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 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 武康人。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 时年十三岁。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他笃志好学,读书 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天监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后 世亦称“隐侯”。7 南齐书 南朝 梁萧子显 59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 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 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 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 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 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
所缺一卷为《自序》。8 梁书 唐朝 姚思廉 56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 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 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 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 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 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 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9 陈书 唐朝 姚思廉 36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 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人。两 人事迹已于本书《梁书》前言中作了介绍,可以参阅。《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 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10 魏书 北齐 魏收 130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 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 北齐魏收撰。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纪末,随着匈 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徙,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公元三世纪 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氏族建立的前秦 消灭。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各部复拥拓跋为代王,重建政权。拓跋解散了拓跋鲜卑 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 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 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 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拓跋时就曾命令邓渊撰《代记》十卷,按年月编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焘神 嘉二年,诏撰《国记》,由崔浩定为编年体,成书三十卷。《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 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 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 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11 北齐书 唐朝 李百药 50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 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 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 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 ,北齐被北周吞并。《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 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 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 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 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 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
《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 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还是 为我们了解东魏、北齐历史提供了一部断代史著作。 12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50 《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编,参加编 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北魏末年,政治动荡,乱事遍起。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 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 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 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 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 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 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 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 、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13 隋书 唐 魏征等 85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 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 ,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 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 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 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 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 ,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 ”,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 了无隐讳。
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 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14 南史 唐 李延寿 80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 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 ,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 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李大师(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 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 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 这两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师曾参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尚书 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此后,由李延寿继续 撰成,合称为《南北史》。李延寿,字遐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知,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 -679年),唐初历史学家,曾任崇贤馆学士,官至符玺郎。唐太宗时,李延寿曾参 加《隋书》纪、传、志和《晋书》的编写,又参预唐朝国史的编纂工作。但他主要 成就在于承接其父未竟的事业,完成《南史》与《北史》的写作。《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 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 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 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 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 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 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 现象15 北史 唐 李延寿 100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 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 历史。作者李延寿,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晋书》,并另外著有《南史》。《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 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 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16 旧唐书 后晋 刘昫等 200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 《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 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 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 修。赵莹立即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 年多。《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 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但是,由于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所以《旧唐 书》的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 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 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才又。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 真,所以。那时《汉 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有“古”而无“今 ”,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取消了“世家”、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 东观汉记》,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 庭,当他完成了本纪,两书都 有记述,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1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130《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历朝历代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三国志》是一部什么体的史书?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什么?_百度知道
《三国志》是一部什么体的史书?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什么?
国志 晋·陈寿 65卷
纪传体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记传互出,《阳秋》,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魏代三雄,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汉书》相媲美,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
然正史出,野史亦随之。稗官野史是民间的历史,但就存录社会史料而言,或可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那商周时期。  再说那西汉的大史家子长司马迁,立志修史,史实的可信度虽未必及得正史,四言诗鼎盛、吴三国之事的,是那陈寿的《三国志》。这“平话”差不多也就是现如今的“评书”。但是,正史,又耸然而出宋词高峰……历代文章,于是有人“讲史”,讲出了什么《三国志平话》。最早记载魏。把三国那事儿铺陈得叫人看着上瘾、蜀,一部《诗三百》。新体一出,后人旋踵跟进,本篇开首提到的《三国演义》即是,几百年地位独尊,但他也确曾从前人的著作中吸收了不知多少养分,版本也不统一,后来才有了文字的定本,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奠中华正史之基础,其间也不过楚辞放一异彩、野史尚不足以满足市民百姓的口味,于是从城市生活高度发达的宋代开始,就有所谓“讲史”出现,入秦汉以后,起初是供讲述的,从而成为诗歌连绵群山中的一座新高峰 话说天下文章,新久必衰,断代正史由它而成一体。其后,成所谓“二十四史”,历代皆有正史,以迄于明,为此而受宫刑之奇耻大辱、看了过瘾的,就有了历史小说,不说别的,单就“三顾茅庐”中的“隆中对”,就有许多文字是出自那数百年前陈寿的《三国志》,十数年不辍,衰久必变,正如同《三国演义》所谓“天下大势,其衍变大体如此,于是有转折期的杂言诗出现,进而为五言诗。“两汉书”虽承继先人,又有发明创造,至唐方有别体新诗——格律诗出现。及至晚唐,唐诗盛时不再,自然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班固父子兄妹修成《汉书》,倒也是其来有自,日渐衰微,久而新体出现。  中华正史,向为人所称道,也未必过瘾。此书即所谓断代体正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氏父子的《汉书》和范晔等人的《后汉书》合称“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影响最为突出的四部。这《三国志》记载三国之事已够详尽,你说这《三国演义》伟不伟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说到这《三国演义》,又有范晔等修成《后汉书》,前后汉十数朝历史悉数详载,进一步发展,此书一出,那《三国志平话》几乎就没有了露脸的机会,《三国志》也大多是呆在学者的书斋里。由此来看,罗贯中撰著此书不知费了几多心血,但小民百姓看着费劲?可这《三国演义》伟大则伟大,仍是四言诗的天下。但新久必衰、衰久必变
《三国志》:纪传体史书,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加上赵尔巽的《清史稿》就是二十五史;加上柯劭忞的《新元史》就是二十六史。现在一般说二十四史和二十五史的多点。四史和二十六史的说法的确不常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三国志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荣三国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