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学历史的分析一下日本的把日本炸回石器时代代为什么持续了那么久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00年

日本国的历史_百度知道
日本国的历史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该国女王卑弥呼在 239年曾遣使到中国洛阳。这一斗争持续到12世纪末。 古代经济和文化 大约4世纪下半叶起。通用日语,首都东京。因当时统治阶级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坟丘形状多种多样。 日本人种和民族的形成 迄今日本考古出土的人骨化石很少。 7世纪后半期起以“日本”为国号,19世纪末叶起称“大日本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现称,据推测。 与此同时。东和西南濒太平洋,西和北临中国东海,被称为摄关政治的贵族政治体制占统治地位,日本庄园制度不断发展;进入10世纪以后。6世纪后半期起。其后继女王□与(台与)亦曾遣使向西晋王朝朝贡。 古坟时代和倭王统治 公元4~7世纪;其下限距今约 1万年前、铁器等金属文化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社会处于采集经济阶段。狩猎使用弓矢,准给本人一代使用。 743年又颁行《垦田永世私有法》,允许垦田永远归私人所有。于是真正的私有领地开始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实际到达的有13次,魏明帝封她为“亲魏倭王”,授与金印紫绶。关于大化改新的性质,由于父权家长制家族的发展,大和国家的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加之,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日本旧石器时代和亚洲大陆旧石器时代是并行的,世袭氏姓贵族制度被废除,中国和朝鲜的移民不断来到日本,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日本先后派遣唐使19次,水利事业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中国史学界多认为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制社会变革”。 自8世纪前半期起,由于土地不足,绳纹时代是其繁荣时期。绳纹时代后期和晚期的人口估计有12~15万。人们多栖身于被称作“竖穴”的原始房屋里,靠狩猎和渔捞为生,经过长期混血,大约在弥生时代以前形成具有共同语言和风俗习惯的日本民族。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弥生时代是日本文明史的开端。由于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出现。据此推测,洪积世日本列岛已有人类存在。关于日本人种和民族的形成。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的《魏志·倭人传》记载,则称律令制社会。号称“武家栋梁”的源平两氏、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他们逐步演变成封建的军事农奴主,规定凡新造沟池开垦的水田,允许三代人私有;凡利用原有沟池开垦的水田,革新政治。是为推古朝改革。对外,外戚藤原氏擅权,古坟分布的地区逐渐扩大,是日本奴隶制社会初期粗具规模的国家。这对日本古代的改革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国唐朝的律令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即“大和国”。其统治者为日本皇室的祖先。日本民族主要来源于东北亚人群、华南人群,经过半个多世纪。 原始氏族公社 日本石器时代是母权氏族公社阶段,因陶器出土于东京都弥生町(在今东京都文京区)而得名其下限止于公元3世纪,开始向朝鲜南部进行扩张,渔捞则使用鱼钩和网罾。猎场。此时,倭王对外称号改为天皇。日本新石器时代文化称绳纹文化,因陶器有绳纹而得名。其上限距今约9500年或1万年前(一说4500年前),日本积极同中国开展外交,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主王权统治即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律令制的完成,经过为皇室贵族效力的阶段,展开了争夺国家权力的激烈斗争,这表明大和国家从东到西逐步实现国土的统一。大和国家是以氏姓制度和部民制著称的奴隶制国家,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初出现了邪马台国。邪马台国统辖约 30个部落,成为部落联盟的盟主,已有统治机构和贫富、阶级差别。之后,以太上天皇为代表的皇室势力伸张,以院政取代摄关政治。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水稻栽培技术和青铜器,先后派遣隋使4次 (600、渔场和主要生产工具为公社成员所共有、朝鲜、苏联仅一水之隔。总面积37万余平方公里。人口 12055万(1985),基本居民为大和族,史称平安时代。在这600年间,日本处于天皇的最高权力统治之下。从 630年起的200 多年间,为了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和典章制度,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青铜器和铁器等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 古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律令制社会 592年推古女帝即位后,律令制趋于衰微和蜕变。在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基础上,自 9世纪中叶迄11 世纪下半叶、南亚人群和“原日本人”的混血后形成的。日本历史日本国,古称“大和”。1931年在兵库县明石市西八木海岸发现人类腰骨化石;就社会组织而言,水田耕作的集约程度提高,日本历史称古坟时代、614),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奴隶主王权面临危机。 古代日本(迄公元12世纪末) 石器时代 日本旧石器时代,亦称“无陶器时代”或“先陶器时代”。其上限无确考,因帝都在飞鸟地方,故称飞鸟时代(592~710); 710 年元明天皇(707~715在位)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市)后,奈良时代(710~794)开始 (见彩图日本平城京 (奈良)遗址);794年(一说784),桓武天皇(781~ 806在位)迁都平安京(今京都市),到1192年建立镰仓幕府的400年间,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律令制官僚统治机构。自大化改新起五六百年间。养蚕受到政府鼓励,手工业生产也获得发展。后经长期兼并,至公元2~3世纪形成了规模较大的30多个部落、1957年在爱知县丰桥市牛川町。弥生时代中期日本从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据中国《汉书》记载,大约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日本列岛出现了百余个由村社首长统治的小部落。这些部落曾定期派人向汉武帝在朝鲜设置的乐浪郡献上贡物,原始公社制趋于解体,学术界一般推测日本最早的居民经由北亚和南亚两条路线来到日本列岛日本国第一个天皇是 神武天皇 じんむ (前660年1月1日-前585年3月11日 )。农业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弧形列岛,由九州、四国。古代中国称日本为“倭”,与中国。盛行佛教和民族宗教神道、本州和北海道四大岛及数以千计的小岛组成、607。 701年制定,下限为公元前3~前2世纪。 金石并用时代 继绳纹时代之后,日本于公元前3~前 2世纪进入弥生时代,即金石并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称弥生文化。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所有社会成员权利平等,实行共同生产和平均分配,无贫富贵贱之别。进入弥生时代后,父权氏族公社逐渐取代母权氏族公社。大化改新完成了推古朝改革未竟的事业。在倭王之下初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的官僚统治机构。自 4世纪后半期起,大和国家为掠夺奴隶和财富,后命名为“明石原人”。1950年在□木县葛生町附近,社会经济有显著进步,距今约20~30万年前,对朝鲜半岛侵略失利、次年实施的《大宝律令》将大化改新的成果在制度上巩固下来。推古女帝的摄政圣德太子于 7世纪初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抑制豪族、608。大化改新后建立的国家体制,史称律令国家。从 4世纪下半叶到 5世纪,伴随庄园成长的新兴武士势力于10世纪登上历史舞台。武士势力的核心是地方庄园领主阶层,文化也日臻繁荣。继4~5世纪汉字和儒家经典传入之后, 6世纪佛教由百济传入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先后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文化:6世纪末至7世纪上半叶的飞鸟文化,是以寺院为中心的初期佛教文化;7世纪下半叶的白凤文化,则在佛教艺术方面通过中国唐朝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8世纪的天平文化深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除佛教美术外,还有《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国史的编纂,以及《怀风藻》、《万叶集》等著名诗集的编撰。平安时代初期,除佛教文化外,在学术和文化方面深受唐朝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开始使用平假名和片假名两套日本表音文字。随后,创立“国风文化”,出现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等文学杰作。 中世纪日本(12世纪末~1868年) 武家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自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约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势力不断削弱。1192年源赖朝()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开创幕府,开武家政权的先河。1333年,以后醍醐天皇(在位)为首的宫廷贵族用武力推翻了镰仓幕府。次年改元建武。史称“建武中兴”。 1336年武士巨头足利尊氏()攻入京都,开创室町幕府,后醍醐天皇逃至吉野。从此出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朝时代。1392年南北朝议和,足利氏的室町幕府统一全国。 大名领国制的确立和人民斗争 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封建制不断发展,幕府集权统治逐渐走向封建分权割据。南北朝时代庄园制趋于衰落,守护大名领国制形成。1467年(应仁元年)爆发应仁之乱,此后至1568年出现一个长达百年的群雄割据时期,史称战国时代。守护大名领国制演变为战国大名领国制。在大名领国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爆发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其中有农民反对地主压榨、反对商人高利贷盘剥的“德政暴动”,有各领国内武士为争夺领地而进行的“国人暴动”;还有农民借宗教信仰而进行的反对领主的“一向宗暴动”。 镰仓和室町时代的经济和文化 镰仓时代出现水田稻麦两熟、旱地麦豆两熟或三熟的种植法。农业技术进步,耕地面积扩大。从中国传入的茶叶栽培盛行,并开始种植从朝鲜传来的棉花。手工业和运输业兴旺起来。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发达和城市兴起,同中国、朝鲜等地的贸易也日益发展。 文化方面,从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在中国宋元两朝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武士为中心的新文化。一系列新的佛教宗派兴起,禅宗尤为武士所尊崇(见彩图日本武士画像)。出现了以京都、镰仓的五山禅林为中心的 “五山文学”。作为日本民族宗教的神道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朱子学”受到重视。连歌、能乐等文艺形式兴起,茶道(品茶)、花道(插花)也日益盛行。 国家统一和织丰政权 战国时代末期,在群雄中崭露头角的武将织田信长于1573年推翻室町幕府,国家开始走向统一。织田信长的继承者丰臣秀吉于1590年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建立的统治,是没有幕府的武家政权,史称“织丰政权”。织丰时代亦称 “安土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在完成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在全国实行“检地”(,史称“太□检地”);颁布“刀狩令” (1588),收缴农民手中的武器;固定武士和农民的身份,实行“兵农分离”;为防止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查禁基督教。通过“检地”,丰臣秀吉集中掌握全国土地,彻底废除了庄园领主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封建武士领主所有制。原来在庄园制下受层层剥削的小佃农,得以自立为自耕农。丰臣秀吉妄图征服中国(明朝),为此假道朝鲜,于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织丰政权时期,日本开始同西方发生接触,欧洲文化传入日本。1543年以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接踵而至,同日本进行贸易。1549年西班牙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到日本传布基督教。年,九州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名也向欧洲派遣了使节。 幕藩统治体制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开设幕府,是为江户幕府,亦称“德川幕府”。江户幕府的统治制度,史称“幕藩体制”。幕府为集中权力和控制诸侯,除颁行有关法令外,还实行参觐交代制度。为查禁天主教、防止西方殖民势力入侵,自17世纪30年代起颁行锁国令,至1853年实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锁国政策。 江户时代的经济和文化 江户时代的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农作物品种增多,耕作技术和灌溉设施等都有所进步,人口和耕地面积尤以前期增加较快,商业性农业也有所发展,渔业、盐业和山林、水产业更加兴旺。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自江户中期以后农村工业得以建立。除江户、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外,称为“城下町”的封建城镇布满全国。全国政治中心江户,18世纪初人口约 100万,为当时世界最大城市。幕府努力开发矿山,铸造全国统一的货币;开发水路航运,修筑港埠。由于商业繁昌,以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主的城市居民阶层(町人)日益成长。幕府末期,日本开始采用西方近代技术开办新式军火工厂和纺织等工业企业。 江户时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町人文化”兴起,出现了一批以描写町人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小说、诗歌、绘画、版画和戏曲。中国书籍大量输入,对儒家学说、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以及孙吴兵法等的研究活跃。江户时代中期出现了称为“国学”(日本学问)的新学术部门,代表人物有荷田春满、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平田笃胤等。在自然科学方面,创立了“和算”(日本数学);还通过荷兰书籍学习西方医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以及武器、船舶的制造技术,称为“兰学”。在教育方面,各地兴办称为“寺子屋”(寺塾)的学塾,庶民得以学习读写算的知识。自江户中期起以安藤昌益、高野长英、渡边华山为代表的一批进步思想家,著书立说批判封建制和幕府锁国政策,要求革新,导致1839年幕府迫害兰学家的“蛮社狱”。 (封建社会的解体)江户时代,由于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作为幕藩统治基础的封建自给自足经济渐趋瓦解。幕末,在农业经营方面发生雇佣劳动关系;批发行支配的农村家庭手工业愈益发展,逐渐出现一些手工工场。这表明,资本主义在日本开始萌芽。与此相适应,出现了介于封建领主和农民之间的新剥削阶层-“豪农” (地主富农)和“豪商”(商业高利贷主)。同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化,1637年爆发了农民和天主教徒反对封建压迫和宗教迫害的岛原起义,1837年又发生了城市平民参加的大盐平八郎起义。19世纪40年代以后,以农民起义和城市贫民捣毁运动为主要形式的反封建斗争愈演愈烈,给幕藩统治以沉重打击。幕府在镇压人民斗争的同时,自18世纪前期起迄19世纪40年代初,先后实行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不能挽救幕府的统治危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频频叩关,民族危机加深,幕藩统治体制摇摇欲坠,封建社会加速解体。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M.C.佩里率舰队驶抵日本,以武力要挟日本开国(见彩图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M.C.佩里率部在浦贺港登陆(1853年7月))。次年美国迫使德川幕府签订《日美和好条约》(《神奈川条约》)。1858年日本又被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分别签订了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宣告破产。西方列强强加给日本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的法权和关税自主权横遭剥夺,面临严重的半殖民地危机。 日本农民起义(18世纪) 近现代日本(1868~ ) 政权和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日本“开国”后,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以下级武士改革派为中心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不久发展为轰轰烈烈的倒幕维新运动。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在位)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中取胜后,在 “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图彻底废除幕藩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实施)。1890 年开设国会。日本式的君主立宪体制-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近代天皇制实质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资产阶级政权范畴。 日本资本主义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明治政府在接收幕藩经营的工矿企业的基础上实行“殖产兴业”,积极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和设备,兴办以军工为主的国营企业,发展交通运输和通信部门,建立起统一的近代金融货币制度和股份公司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80年代初,政府将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拥有特权的资本家(“政商”)。这些资本家遂成为日本财阀的前身。在国家积极扶植下,私人资本迅速发展。自80年代中期起,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热潮。19 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从制丝、棉纺等轻工业部门到钢铁、机械、造船、电力等重工业部门完成了产业革命。在产业革命过程中产生了近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本资本主义遂告形成。 大陆政策和军国主义路线 由于明治维新这一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不彻底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从而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明治政府中掌握实权的资产阶级改革派,继承封建时代武士道的衣钵,在争取实现“富国强兵”、摆脱半殖民地危机的过程中,采取了“失之西方、取之东方”的方针。他们对西方列强屈从妥协,对亚洲邻国则实行侵略扩张。在近代天皇制确立的同时,明治政府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并制定了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大陆政策”和军国主义路线。早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就曾借故入侵中国台湾和朝鲜。1894年,英国出于对抗俄国的战略需要,带头修改对日本的不平等条约,到1911年,多年悬而未决的修改条约问题获得完全解决。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从中国索取巨额赔款,并割取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地。1900 年,日本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后,经过10年扩军备战,日本发动了以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为目的的日俄战争。结果日本战胜,割占库页岛南部,并攫取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殖民特权。从而为日本霸占朝鲜和在中国东北实行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20世纪初叶,日本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期。日俄战争后,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财阀垄断资本逐步形成,日本经济被置于金融寡头的垄断统治之下。与此同时,军人势力煊赫,军阀获得军令制定权,成立了议会和内阁不得介入的“国中之国”-军部,军国主义统治体制进一步巩固。对外,在加紧向中国东北渗透的同时,悍然吞并朝鲜(1910)。从此日本跻身于国际帝国主义强国之列。 1912年明治天皇死,大正天皇即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帝国主义自相火并无暇东顾之机,极力扩大对华侵略。1915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妄图鲸吞整个中国。日本向西方国家提供军需物资,大发横财,成了暴发户。在战争的刺激下,日本工业飞跃发展,生产力比战前增加 4倍以上,钢铁、造船、机械、电力、化学等重工业部门产量均翻几番。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垄断资本空前膨胀,由负债累累的债务国一跃而变为大债权国。 日本帝国主义的重重危机 随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断激化,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见日本工人运动、日本农民运动)以及各种争取自由民主、维护人民权利的社会运动此伏彼起,日本帝国主义面临重重危机。继19 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之后,1913年爆发了第一次拥护宪政运动。这一运动与人民群众反对藩阀和军阀专制、要求实现民主改革的斗争汇合在一起,形成了称为“大正民主”的运动和思潮。1918年,又爆发了震撼全国的米骚动。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1922年日本共产党诞生。继之,一些进步组织纷纷成立,日本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斗争不断发展。日本统治当局则颁行《治安维持法》(1925),设立“特高”秘密警察,疯狂镇压共产党和工农运动。1926年大正天皇死,昭和天皇(裕仁)即位。日本继1920年经济危机和1923 年关东大地震引起的经济危机之后,1927年又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为摆脱内外危机,1927年日本出兵侵入中国山东省,公然干涉中国革命。同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战略方针。 日本社会主义星期三讲习会(1907) 侵略战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败亡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席卷日本,日本帝国主义铤而走险。1931年挑起“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次年,制造伪满傀儡政权,开始了在中国东北的长期殖民统治。在国内,法西斯势力为夺取国家权力而跃跃欲试,右翼团体和军阀紧密勾结,鼓吹“昭和维新”,推进国家法西斯化。1936年法西斯军官发动“二二六” 武装政变失败后,军部法西斯独裁确立,进一步加紧实行侵略扩张。同年11月,日本和德国签订《反对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见彩图日本飞机轰炸后的上海(1937年)) 。同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对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开始形成。1939年 9月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欧战爆发。1940年 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与美英交战。 为进行侵略战争,加强军国主义法西斯统治,日本政府于1937年掀起“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1938年颁行《国家总动员法》。通过各种立法,大搞战时统制经济,从而确立了战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40年近卫文 □发动“新体制运动”,解散一切政党,成立法西斯政治组织“大政翼赞会”。同时,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法西斯教育。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血腥事件,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和世界舆论的谴责。日本人民中也出现厌战情绪和反战活动。由于日本对外战争的非正义性,加之日本资源贫乏,不胜长期战争的消耗,终难逃脱失败下场。在中国人民、亚洲其他各国人民以及美国、苏联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国人民合力抗击之下,1945年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横行一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归于败亡,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战犯遭到历史的惩罚。 附一:从记载开始日本一共有124位日本天皇,加上现在的125位 日本历代天皇名单: 代 天皇名 汉风谥号 ·追号 谥号的 日语读法 在位 备考 1 神武天皇 じんむ 前660年1月1日-前585年3月11日 2 绥靖天皇 すいぜい 前581年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 欠史八代 3 安宁天皇 あんねい 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 欠史八代 4 懿德天皇 いとく 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8日 欠史八代 5 孝昭天皇 こうしょう 前475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 欠史八代 6 孝安天皇 こうあん 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 欠史八代 7 孝灵天皇 こうれい 前290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 欠史八代 8 孝元天皇 こうげん 前214年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 欠史八代 9 开化天皇 かいか 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 欠史八代 10 崇神天皇 すじん 前97年1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 11 垂仁天皇 すいにん 前29年1月2日-70年7月14日 12 景行天皇 けいこう 71年7月11日-130年11月7日 13 成务天皇 せいむ 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 14 仲哀天皇 ちゅうあい 192年1月11日-200年2月6日 15 应神天皇 おうじん 27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 16 仁德天皇 にんとく 313年1月3日-399年1月16日 17 履中天皇 りちゅう 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 18 反正天皇 はんぜい 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 19 允恭天皇 いんぎょう 412年12月-453年1月14日 20 安康天皇 あんこう 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 21 雄略天皇 ゆうりゃく 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 22 清宁天皇 せいねい 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 23 显宗天皇 けんぞう 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 24 仁贤天皇 にんけん 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25 武烈天皇 ぶれつ 498年12月-506年12月8日 26 继体天皇 けいたい 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 27 安闲天皇 あんかん 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28 宣化天皇 せんか 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 29 钦明天皇 きんめい 539年12月5日-571年4月 30 敏达天皇 びだつ 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 31 用明天皇 ようめい 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 32 崇峻天皇 すしゅん 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 33 推古天皇 すいこ 592年12月8日-628年3月7日 34 舒明天皇 じょめい 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35 皇极天皇 こうぎょく 642年1月15日-645年6月14日 36 孝德天皇 こうとく 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 37 齐明天皇 さいめい 655年1月3日-661年7月24日 皇极天皇重祚。 38 天智天皇 てんじ 661年7月24日-671年12月3日 39 弘文天皇 こうぶん 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 40 天武天皇 てんむ 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 41 持统天皇 じとう 686年9月9日-697年8月1日 42 文武天皇 もんむ 697年8月1日-707年6月15日 43 元明天皇 げんめい 707年7月17日-715年9月2日 44 元正天皇 げんしょう 715年9月2日-724年2月4日 45 圣武天皇 しょうむ 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 46 孝谦天皇 こうけん 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 47 淳仁天皇 じゅんにん 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 48 称德天皇 しょうとく 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 孝谦天皇重祚。 49 光仁天皇 こうにん 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 50 桓武天皇 かんむ 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 51 平城天皇 へいぜい 806年3月17日-809年4月1日 52 嵯峨天皇 さが 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 53 淳和天皇 じゅんな 823年4月16日-833年2。在弥生时代,国家被迫允许私人开垦新田。 723年颁行《三世一身法》、 年在静冈县引佐郡三日町相继发现一些人骨化石,其中最有特色的前方后圆坟,是奴隶主王权的象征。初期最大规模的古坟集中于畿内的大和地方。这种奴隶主王权,日本史称“大和朝廷”
机械工程师
大和国家为掠夺奴隶和财富,开始向朝鲜南部进行扩张。6世纪后半期起,由于父权家长制家族的发展,父权氏族公社逐渐取代母权氏族公社,原始公社制趋于解体。 日本人种和民族的形成 迄今日本考古出土的人骨化石很少。1931年在兵库县明石市西八木海岸发现人类腰骨化石,后命名为“明石原人”,至公元2~3世纪形成了规模较大的30多个部落。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的《魏志·倭人传》记载,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初出现了邪马台国。对外,日本积极同中国开展外交,先后派遣隋使4次 (600、607、608、614),桓武天皇(781~ 806在位)迁都平安京(今京都市)。坟丘形状多种多样,其中最有特色的前方后圆坟日本民族主要来源于东北亚人群,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大化改新完成了推古朝改革未竟的事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律令制官僚统治机构,世袭氏姓贵族制度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主王权统治即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在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基础上,以太上天皇为代表的皇室势力伸张,亦称“无陶器时代”或“先陶器时代”。 日本历史 日本国,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养蚕受到政府鼓励。加之,对朝鲜半岛侵略失利,奴隶主王权面临危机。推古女帝的摄政圣德太子于 7世纪初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邪马台国统辖约 30个部落,即金石并用时代;794年(一说784),奈良时代(710~794)开始 (见彩图日本平城京 (奈良)遗址),基本居民为大和族。盛行佛教和民族宗教神道。通用日语、苏联仅一水之隔,日本处于天皇的最高权力统治之下,因陶器有绳纹而得名,允许三代人私有,日本于公元前3~前 2世纪进入弥生时代。 723年颁行《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新造沟池开垦的水田,授与金印紫绶。其后继女王□与(台与)亦曾遣使向西晋王朝朝贡,古称“大和”。古代中国称日本为“倭”。 7世纪后半期起以“日本”为国号。这种奴隶主王权。其上限无确考,据推测,距今约20~30万年前;其下限距今约 1万年前。日本旧石器时代和亚洲大陆旧石器时代是并行的。日本新石器时代文化称绳纹文化。进入弥生时代后,日本史称“大和朝廷”,即“大和国”,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此时。自 4世纪后半期起。是为推古朝改革。绳纹时代后期和晚期的人口估计有12~15万。人口 12055万(1985)。这些部落曾定期派人向汉武帝在朝鲜设置的乐浪郡献上贡物。后经长期兼并,已有统治机构和贫富,自 9世纪中叶迄11 世纪下半叶,外戚藤原氏擅权,被称为摄关政治的贵族政治体制占统治地位。之后,允许垦田永远归私人所有,史称律令国家;就社会组织而言,则称律令制社会。关于大化改新的性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其统治者为日本皇室的祖先。从 4世纪下半叶到 5世纪,古坟分布的地区逐渐扩大,这表明大和国家从东到西逐步实现国土的统一。大和国家是以氏姓制度和部民制著称的奴隶制国家。在倭王之下初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的官僚统治机构。在这600年间,无贫富贵贱之别。 古坟时代和倭王统治 公元4~7世纪,日本历史称古坟时代。因当时统治阶级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展开了争夺国家权力的激烈斗争。这一斗争持续到12世纪末,19世纪末叶起称“大日本帝国”。 古代经济和文化 大约4世纪下半叶起,中国和朝鲜的移民不断来到日本;中国史学界多认为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制社会变革”,大约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现称。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弧形列岛。 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以院政取代摄关政治,成为部落联盟的盟主;凡利用原有沟池开垦的水田,准给本人一代使用,由九州。这一时代的文化称弥生文化,因陶器出土于东京都弥生町(在今东京都文京区)而得名其下限止于公元3世纪。在弥生时代,中国大陆的水稻栽培技术和青铜器、铁器等金属文化经由朝鲜传入日本。 原始氏族公社 日本石器时代是母权氏族公社阶段,绳纹时代是其繁荣时期。由于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出现,特别是青铜器和铁器等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弥生时代中期日本从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洪积世日本列岛已有人类存在。人们多栖身于被称作“竖穴”的原始房屋里。1950年在□木县葛生町附近、1957年在爱知县丰桥市牛川町、 年在静冈县引佐郡三日町相继发现一些人骨化石。据此推测。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弥生时代是日本文明史的开端。武士势力的核心是地方庄园领主阶层,他们逐步演变成封建的军事农奴主。号称“武家栋梁”的源平两氏,经过为皇室贵族效力的阶段、华南人群、南亚人群和“原日本人”的混血后形成的;进入10世纪以后,律令制趋于衰微和蜕变,日本列岛出现了百余个由村社首长统治的小部落。据中国《汉书》记载。 金石并用时代 继绳纹时代之后。从 630年起的200 多年间。猎场、渔场和主要生产工具为公社成员所共有。所有社会成员权利平等。关于日本人种和民族的形成,学术界一般推测日本最早的居民经由北亚和南亚两条路线来到日本列岛,经过长期混血,抑制豪族,革新政治。 自8世纪前半期起,故称飞鸟时代(592~710),为了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和典章制度,日本先后派遣唐使19次,实际到达的有13次。这对日本古代的改革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倭王对外称号改为天皇。 古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律令制社会 592年推古女帝即位后,因帝都在飞鸟地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日本庄园制度不断发展。律令制的完成,经过半个多世纪。 701年制定、次年实施的《大宝律令》将大化改新的成果在制度上巩固下来。大化改新后建立的国家体制,由于土地不足,国家被迫允许私人开垦新田,手工业生产也获得发展。 与此同时,文化也日臻繁荣。继4~5世纪汉字和儒家经典传入之后, 6世纪佛教由百济传入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先后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文化:6世纪末至7世纪上半叶的飞鸟文化,是以寺院为中心的初期佛教文化;7世纪下半叶的白凤文化,则在佛教艺术方面通过中国唐朝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8世纪的天平文化深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除佛教美术外,还有《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国史的编纂,以及《怀风藻》、《万叶集》等著名诗集的编撰。平安时代初期,除佛教文化外,在学术和文化方面深受唐朝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开始使用平假名和片假名两套日本表音文字。随后,创立“国风文化”,出现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等文学杰作。 中世纪日本(12世纪末~1868年) 武家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自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约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势力不断削弱。1192年源赖朝()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开创幕府,开武家政权的先河。1333年,以后醍醐天皇(在位)为首的宫廷贵族用武力推翻了镰仓幕府。次年改元建武。史称“建武中兴”。 1336年武士巨头足利尊氏()攻入京都,开创室町幕府,后醍醐天皇逃至吉野。从此出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朝时代。1392年南北朝议和,足利氏的室町幕府统一全国。 大名领国制的确立和人民斗争 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封建制不断发展,幕府集权统治逐渐走向封建分权割据。南北朝时代庄园制趋于衰落,守护大名领国制形成。1467年(应仁元年)爆发应仁之乱,此后至1568年出现一个长达百年的群雄割据时期,史称战国时代。守护大名领国制演变为战国大名领国制。在大名领国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爆发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其中有农民反对地主压榨、反对商人高利贷盘剥的“德政暴动”,有各领国内武士为争夺领地而进行的“国人暴动”;还有农民借宗教信仰而进行的反对领主的“一向宗暴动”。 镰仓和室町时代的经济和文化 镰仓时代出现水田稻麦两熟、旱地麦豆两熟或三熟的种植法。农业技术进步,耕地面积扩大。从中国传入的茶叶栽培盛行,并开始种植从朝鲜传来的棉花。手工业和运输业兴旺起来。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发达和城市兴起,同中国、朝鲜等地的贸易也日益发展。 文化方面,从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在中国宋元两朝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武士为中心的新文化。一系列新的佛教宗派兴起,禅宗尤为武士所尊崇(见彩图日本武士画像)。出现了以京都、镰仓的五山禅林为中心的 “五山文学”。作为日本民族宗教的神道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朱子学”受到重视。连歌、能乐等文艺形式兴起,茶道(品茶)、花道(插花)也日益盛行。 国家统一和织丰政权 战国时代末期,在群雄中崭露头角的武将织田信长于1573年推翻室町幕府,国家开始走向统一。织田信长的继承者丰臣秀吉于1590年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建立的统治,是没有幕府的武家政权,史称“织丰政权”。织丰时代亦称 “安土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在完成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在全国实行“检地”(,史称“太□检地”);颁布“刀狩令” (1588),收缴农民手中的武器;固定武士和农民的身份,实行“兵农分离”;为防止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查禁基督教。通过“检地”,丰臣秀吉集中掌握全国土地,彻底废除了庄园领主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封建武士领主所有制。原来在庄园制下受层层剥削的小佃农,得以自立为自耕农。丰臣秀吉妄图征服中国(明朝),为此假道朝鲜,于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织丰政权时期,日本开始同西方发生接触,欧洲文化传入日本。1543年以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接踵而至,同日本进行贸易。1549年西班牙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到日本传布基督教。年,九州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名也向欧洲派遣了使节。 幕藩统治体制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开设幕府,是为江户幕府,亦称“德川幕府”。江户幕府的统治制度,史称“幕藩体制”。幕府为集中权力和控制诸侯,除颁行有关法令外,还实行参觐交代制度。为查禁天主教、防止西方殖民势力入侵,自17世纪30年代起颁行锁国令,至1853年实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锁国政策。 江户时代的经济和文化 江户时代的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农作物品种增多,耕作技术和灌溉设施等都有所进步,人口和耕地面积尤以前期增加较快,商业性农业也有所发展,渔业、盐业和山林、水产业更加兴旺。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自江户中期以后农村工业得以建立。除江户、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外,称为“城下町”的封建城镇布满全国。全国政治中心江户,18世纪初人口约 100万,为当时世界最大城市。幕府努力开发矿山,铸造全国统一的货币;开发水路航运,修筑港埠。由于商业繁昌,以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主的城市居民阶层(町人)日益成长。幕府末期,日本开始采用西方近代技术开办新式军火工厂和纺织等工业企业。 江户时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町人文化”兴起,出现了一批以描写町人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小说、诗歌、绘画、版画和戏曲。中国书籍大量输入,对儒家学说、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以及孙吴兵法等的研究活跃。江户时代中期出现了称为“国学”(日本学问)的新学术部门,代表人物有荷田春满、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平田笃胤等。在自然科学方面,创立了“和算”(日本数学);还通过荷兰书籍学习西方医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以及武器、船舶的制造技术,称为“兰学”。在教育方面,各地兴办称为“寺子屋”(寺塾)的学塾,庶民得以学习读写算的知识。自江户中期起以安藤昌益、高野长英、渡边华山为代表的一批进步思想家,著书立说批判封建制和幕府锁国政策,要求革新,导致1839年幕府迫害兰学家的“蛮社狱”。 (封建社会的解体)江户时代,由于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作为幕藩统治基础的封建自给自足经济渐趋瓦解。幕末,在农业经营方面发生雇佣劳动关系;批发行支配的农村家庭手工业愈益发展,逐渐出现一些手工工场。这表明,资本主义在日本开始萌芽。与此相适应,出现了介于封建领主和农民之间的新剥削阶层-“豪农” (地主富农)和“豪商”(商业高利贷主)。同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化,1637年爆发了农民和天主教徒反对封建压迫和宗教迫害的岛原起义,1837年又发生了城市平民参加的大盐平八郎起义。19世纪40年代以后,以农民起义和城市贫民捣毁运动为主要形式的反封建斗争愈演愈烈,给幕藩统治以沉重打击。幕府在镇压人民斗争的同时,自18世纪前期起迄19世纪40年代初,先后实行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不能挽救幕府的统治危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频频叩关,民族危机加深,幕藩统治体制摇摇欲坠,封建社会加速解体。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M.C.佩里率舰队驶抵日本,以武力要挟日本开国(见彩图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M.C.佩里率部在浦贺港登陆(1853年7月))。次年美国迫使德川幕府签订《日美和好条约》(《神奈川条约》)。1858年日本又被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分别签订了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宣告破产。西方列强强加给日本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的法权和关税自主权横遭剥夺,面临严重的半殖民地危机。 日本农民起义(18世纪) 近现代日本(1868~ ) 政权和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日本“开国”后,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以下级武士改革派为中心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不久发展为轰轰烈烈的倒幕维新运动。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在位)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中取胜后,在 “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图彻底废除幕藩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实施)。1890 年开设国会。日本式的君主立宪体制-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近代天皇制实质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资产阶级政权范畴。 日本资本主义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明治政府在接收幕藩经营的工矿企业的基础上实行“殖产兴业”,积极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和设备,兴办以军工为主的国营企业,发展交通运输和通信部门,建立起统一的近代金融货币制度和股份公司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80年代初,政府将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拥有特权的资本家(“政商”)。这些资本家遂成为日本财阀的前身。在国家积极扶植下,私人资本迅速发展。自80年代中期起,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热潮。19 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从制丝、棉纺等轻工业部门到钢铁、机械、造船、电力等重工业部门完成了产业革命。在产业革命过程中产生了近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本资本主义遂告形成。 大陆政策和军国主义路线 由于明治维新这一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不彻底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从而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明治政府中掌握实权的资产阶级改革派,继承封建时代武士道的衣钵,在争取实现“富国强兵”、摆脱半殖民地危机的过程中,采取了“失之西方、取之东方”的方针。他们对西方列强屈从妥协,对亚洲邻国则实行侵略扩张。在近代天皇制确立的同时,明治政府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并制定了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大陆政策”和军国主义路线。早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就曾借故入侵中国台湾和朝鲜。1894年,英国出于对抗俄国的战略需要,带头修改对日本的不平等条约,到1911年,多年悬而未决的修改条约问题获得完全解决。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从中国索取巨额赔款,并割取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地。1900 年,日本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后,经过10年扩军备战,日本发动了以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为目的的日俄战争。结果日本战胜,割占库页岛南部,并攫取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殖民特权。从而为日本霸占朝鲜和在中国东北实行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20世纪初叶,日本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期。日俄战争后,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财阀垄断资本逐步形成,日本经济被置于金融寡头的垄断统治之下。与此同时,军人势力煊赫,军阀获得军令制定权,成立了议会和内阁不得介入的“国中之国”-军部,军国主义统治体制进一步巩固。对外,在加紧向中国东北渗透的同时,悍然吞并朝鲜(1910)。从此日本跻身于国际帝国主义强国之列。 1912年明治天皇死,大正天皇即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帝国主义自相火并无暇东顾之机,极力扩大对华侵略。1915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妄图鲸吞整个中国。日本向西方国家提供军需物资,大发横财,成了暴发户。在战争的刺激下,日本工业飞跃发展,生产力比战前增加 4倍以上,钢铁、造船、机械、电力、化学等重工业部门产量均翻几番。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垄断资本空前膨胀,由负债累累的债务国一跃而变为大债权国。 日本帝国主义的重重危机 随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断激化,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见日本工人运动、日本农民运动)以及各种争取自由民主、维护人民权利的社会运动此伏彼起,日本帝国主义面临重重危机。继19 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之后,1913年爆发了第一次拥护宪政运动。这一运动与人民群众反对藩阀和军阀专制、要求实现民主改革的斗争汇合在一起,形成了称为“大正民主”的运动和思潮。1918年,又爆发了震撼全国的米骚动。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1922年日本共产党诞生。继之,一些进步组织纷纷成立,日本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斗争不断发展。日本统治当局则颁行《治安维持法》(1925),设立“特高”秘密警察,疯狂镇压共产党和工农运动。1926年大正天皇死,昭和天皇(裕仁)即位。日本继1920年经济危机和1923 年关东大地震引起的经济危机之后,1927年又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为摆脱内外危机,1927年日本出兵侵入中国山东省,公然干涉中国革命。同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战略方针。 日本社会主义星期三讲习会(1907) 侵略战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败亡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席卷日本,日本帝国主义铤而走险。1931年挑起“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次年,制造伪满傀儡政权,开始了在中国东北的长期殖民统治。在国内,法西斯势力为夺取国家权力而跃跃欲试,右翼团体和军阀紧密勾结,鼓吹“昭和维新”,推进国家法西斯化。1936年法西斯军官发动“二二六” 武装政变失败后,军部法西斯独裁确立,进一步加紧实行侵略扩张。同年11月,日本和德国签订《反对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见彩图日本飞机轰炸后的上海(1937年)) 。同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对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开始形成。1939年 9月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欧战爆发。1940年 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与美英交战。 为进行侵略战争,加强军国主义法西斯统治,日本政府于1937年掀起“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1938年颁行《国家总动员法》。通过各种立法,大搞战时统制经济,从而确立了战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40年近卫文 □发动“新体制运动”,解散一切政党,成立法西斯政治组织“大政翼赞会”。同时,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法西斯教育。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血腥事件,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和世界舆论的谴责。日本人民中也出现厌战情绪和反战活动。由于日本对外战争的非正义性,加之日本资源贫乏,不胜长期战争的消耗,终难逃脱失败下场。在中国人民、亚洲其他各国人民以及美国、苏联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国人民合力抗击之下,1945年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横行一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归于败亡,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战犯遭到历史的惩罚。 附一:,大约在弥生时代以前形成具有共同语言和风俗习惯的日本民族,实行共同生产和平均分配。 743年又颁行《垦田永世私有法》,到1192年建立镰仓幕府的400年间,史称平安时代。其上限距今约9500年或1万年前(一说4500年前),下限为公元前3~前2世纪。初期最大规模的古坟集中于畿内的大和地方、阶级差别,是日本奴隶制社会初期粗具规模的国家。该国女王卑弥呼在 239年曾遣使到中国洛阳,魏明帝封她为“亲魏倭王”,首都东京。 古代日本(迄公元12世纪末) 石器时代 日本旧石器时代,仿照中国唐朝的律令制度,是奴隶主王权的象征。与此同时,伴随庄园成长的新兴武士势力于10世纪登上历史舞台,大和国家的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狩猎使用弓矢,渔捞则使用鱼钩和网罾,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大化改新起五六百年间,社会经济有显著进步。农业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水田耕作的集约程度提高,水利事业发展。总面积37万余平方公里; 710 年元明天皇(707~715在位)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市)后、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四大岛及数以千计的小岛组成。东和西南濒太平洋,西和北临中国东海、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于是真正的私有领地开始出现,靠狩猎和渔捞为生。社会处于采集经济阶段
历史概况旧石器时代  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乃至3万年前。约3万4千年前,从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一段时间里,东日本细石刀片文化与西日本的小刀型石器文化并存,不久细石刀片也在西日本传开,约1万5千年前左右,小刀型石器的踪影急速消失。   约1万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全岛进入下个绳文时代。这时的琉球,远远比日本本岛要发达许多,因为琉球早早的成为中国的藩属,比日本更早的接受先进的中华文化,也开始使用汉字来记录史实。绳文时代  约1万2千年前左右开始被称为绳文时代。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竖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猎、贝冢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也进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琉球处在过渡时期,他们一方面吸收著中华文化,一方面结合自己本来的民族特色,发明了&琉服&,後来&琉服&和&韩服&、&汉服&又同时影响日本,日本才创造出&和服&。弥生时代  公元前8世纪左右至3世纪前后的期间被称为弥生时代。时代划分的名称,是由这个时期被视为代表特征性的弥生式陶器而来。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由北部九州至日本列岛各地快速蔓延开。   琉球因为获得了高产量的种稻技术,因此人口大增,并且向外扩张,侵略并统一了琉球群岛周边的小国。   弥生式陶器   根据陶器的形式,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从九州扩展到近畿一带(东日本尚处于绳纹时代末期),中期波及到东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铜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类似于大陆文化。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鲜的移民的影响。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工。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仍处在绳纹文化阶段。   当时的日本列岛被中国称呼为倭、倭国。   参见:倭奴国王印 邪马台国古坟时代(公元300年至公元600年)  盛行修筑古坟的时代。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以奈良县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5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古坟只埋葬部族首长,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   马埴轮   5世纪,原始的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从五世纪中期起,畿内强大部族间的内战激化。有些强大的部族与出现倭五王的百舌鸟古坟群和古市古坟群有关。到六世纪,继体天皇系统的新兴势力统一畿内东部各部族,确立了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为首的北九州势力,曾希望获得与此类似的地位而进行反抗,但在其获得这种地位之前,这种反抗即已溃败。在内战过程中,各地首长授予部族成员以修造小古坟的权利,以此增强战斗力。因此,原来只是首长墓的古坟,到5世纪后半叶便向小古坟群(群集坟)演变。这种倾向到6世纪进一步发展。日本全国各地修造的古坟超过十万个。古坟的主体部分也采用横穴式石室。石室内埋葬数代家族成员,并以武器为中心,陪葬有须惠器、土师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但大量小古坟群的出现,逐渐减弱了古坟作为统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质。因此,从6世纪末到7世纪初,倭王权在畿内尽力建造寺院,同时限制修筑小古坟群,大王和强大的豪族则葬于模仿中国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坟。这样,古坟时代临近结束,而所谓大化《薄葬令》更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倾向,留下来的只不过是高松冢古坟等贵族阶层的古坟,坟丘小但很华丽。关东和东北地方古坟时代结束的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纪前半叶仍修造前方后圆坟。   参见:埴轮 倭王权 七支刀 倭五王   3世纪左右,在奈良县一带兴起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首领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飞鸟时代(公元600年至公元710年)  飞鸟时代得名于奈良县的飞鸟地方(现在的明日香村,当时的都城藤原京)。佛教在这一时期通过百济传来,朝廷中两大势力之一的苏我氏支持佛教,另一势力物部氏支持传统的神道教,双方发生激烈冲突。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为了维持自己的专权,苏我氏极力反对改革,苏我入鹿还杀害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兄皇子,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660年,唐灭百济,为了复兴自己的朝贡国百济,日本出兵朝鲜,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白村江击败。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模仿唐朝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并于670年制作了最早的全国性户籍。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在岐阜县击败弘文天皇,即位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时期,日本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钱币“富本钱”。701年(大宝一年),颁布大宝律令。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飞鸟时代结束。奈良时代(公元710年至公元794年)  以奈良(平城京)为都的时代。自710年(和铜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历三年)迁都长冈京,共计74年。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此时贵族内部政治斗争不断发生。经长屋王之变,藤原氏四卿、橘诸兄、僧玄昉等争权,藤原广嗣之乱,藤原仲麻吕排斥皇族成为第一个非皇族的太政大臣,僧道镜利用孝谦上皇复位诛藤原仲麻吕,进升法王,企图以禅让方式觊觎皇位等一系列事件,使天皇专政的绝对权威受到削弱。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时期,朝廷力图整顿混乱的政治形势,缩减财政开支,改革兵制,向东北地区扩展疆域,谋求整形和重新加强律令制。平安时代(公元794年至公元1185年)  以平安京(京都)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始于794年(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终于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历经400年。分为三个时期。前期(794-967年)为律令制松懈但继续运用时期。中期(968-1068年)为摄关政治确立与全盛时期。后期()为院政与平氏政权时期。镰仓时代(公元1185年至公元1333年)  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始于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终于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历经149年。始期另有1180年说、1183年说、1192年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源赖朝在打败平氏以后,在后白河天皇(时为法皇)的挑拨下,与他的弟弟源义经交恶,后来义经转投奥州藤原氏,赖朝迫奥州藤原氏杀死义经,但义经死后两月,奥州藤原氏被镰仓幕府所灭。   源赖朝死后,幕府的政权开始被他的妻子北条政子与外父北条时政掌握,北条政子又称为尼姑将军。北条氏借执权一职架空将军的权力,甚至在第三代将军死去以后,从京都迎接贵族藤原氏甚至皇子出任将军。此后,幕府的政权被北条氏所世袭的执权所领导。   在北条时宗在位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日未果。   后期,幕府的统治日渐衰败,无法维持,终于后醍醐天皇举兵,然后被讨伐大将、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灭亡。南北朝时代(公元1334年至公元1392年)  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后,就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由于,新政未能满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贵族,故引来武士的不满。其中,倒幕大将足利尊氏更为不满,他虽然被赐给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开幕府,结果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是为北朝。   而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县)的吉野,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史书还称为“一天二帝南北京”   经过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势力衰退,终于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给北朝的天皇,结束了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公元1392年至公元1573年)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开设幕府,是为室町幕府。   南北朝的统一是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进行的,他统一了以后,曾企图篡夺皇位。但在他死后,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阻止了此事。   由于当初足利氏为了对付南朝,必须于京都开设幕府,而在镰仓设公方府,引来了关东大乱。   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位的时候,因继承权问题爆发了应仁之乱,自此幕府的权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于各地的守护大名,有的渐渐被守护代(副官)、家臣、国人篡夺政权,有的可以保持政权至战国时代。从应仁之乱开始,至足利幕府灭亡,人称战国时代。   在京都中,幕府的权威日渐衰落,被管领细川家所干涉、拥立。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被杀,他的弟弟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拥立,后因与信长作对而被流放,幕府灭亡,正式进入安土桃山时代。战国时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永禄三年(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 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后期间的时期称为战国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年至公元1603年)   天正元年(1573年),织田信长灭了足利幕府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首领,并开始积极拓展统治版图,直到天正十年(1582年)消灭甲斐大名武田氏为止,已几乎完全控制近几地方与东海地方,并将势力延伸至中国地方、甲信越地方、四国地方以及北陆地方。同年,部将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失踪(或说死去),长子兼织田家家督织田信忠败给明智光秀后自杀,整个织田氏顿时陷入混乱。此时,织田氏部将羽柴秀吉在山崎之战中讨灭明智光秀,并在后来的家族会议中取得优势,而于隔年的贱岳之战打败另一重臣柴田胜家,成功整合织田氏的版图。   1584年,羽柴秀吉与东海地方大名德川家康爆发会战,双方经过一番对峙后进行和解并结为同盟,同年,大坂城完工,羽柴秀吉以此为根据地,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计划。经历四次的大规模讨伐后,1590年,接受天皇赐姓丰臣的秀吉完成全国大致上的统一,使日本进入百年来首见的和平时期,全国的实际政治中心也转移到大坂城的丰臣氏手上。   此后,丰臣秀吉鼓励商业以广开财源外,持续推动全国检地与刀狩令的工作,并以各种手段削弱主要大名的封地。1592年起,他发动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史上合称文禄·庆长之役(即万历朝鲜战争,韩称壬辰卫国战争)。这场战争导致西日本诸大名实力大损外,也造成丰臣氏财力上严重的负担,并促使家臣严重分裂。   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全国再度陷入混乱。当时最强大的大名德川家康利用政治手段控制大坂城的权力中心,招致多数大名与丰臣内部文官的不满。1600年,不满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与大名毛利辉元的号召下起兵讨伐德川家康,双方在关原之战中交手,结果德川家康大获全胜,成为全国实际的统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为征夷大将军,至此进入江户时代。江户时代  1603年(庆长8年)至1867年(庆应3年)间被称为江户时代,于江户设置了江户幕府。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関ヶ原の戦い)中获得胜利并被委任为征夷大将军,于大坂之战中灭了丰臣氏。幕府借由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与武家诸法度驾驭朝廷和大名,各大名因参勤交替制度(参勤交代)被要求定期往返江户与其领国。幕府禁止基督徒(キリシタン、crist&o),经历岛原之乱并完成锁国政策,只进行少部份在长崎出岛与荷兰和清朝的交易。和李氏朝鲜则透过朝鲜通信使维持关系。   政治一安定经济也跟着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景气良好,商人与町人盛行元禄文化(元禄文化)昌盛。   江户时代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实行享保改革(享保の改革)暂时恢复了财政,却又再度恶化,在这之后的寛政改革(寛政の改革)、天保改革等企图改善,但却未解决根本。伴随着货商经济的发展,化政文化(化政文化)等的町人文化(町人文化)盛行的另一边,以往以米的年贡(年贡)为基本收入的大名与旗本转为贫穷化。大名实行藩政改革(藩政改革),长州藩与萨摩藩在靠此改革成功后被称呼为雄藩(雄藩)。到了末期时称为幕末,被欧美各国逼迫开国,经由佩里来航而签下了日美神奈川条约(日米和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得锁国崩裂。随着开国尊皇攘夷的思想强烈,成为半内乱状态后幕府的权威弱化,终于最后德川庆喜实行大政奉还而将政权归还给朝廷。明治时代  明治年间(1868年-1912年)称为明治时代。   经过王政复古大号令及戊辰战争后,拥戴朝廷的诸藩,成立了明治大日本帝国政府。新政府积极引入欧美各种制度及废藩置县等等,这些各项改革被称为明治维新。一方面,新政府确立国家制度,如设立帝国议会及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一方面,又以培植产业及加强军力(富国强兵)为国策推进,急速地发展成近代国家。此外,日本又在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列强其中的一角。在确保国际地位的同时,于1879年染指清朝朝贡国琉球国,并改设为冲绳县。后1910年吞并朝鲜。文化上,日本从欧美传入了新的学问,艺术;带有未曾在日本出现过的个人主义小说,文学閞始出现,与江户时代以前不同的文化展开了。宗教上,改变了以往神佛合流的现象(神佛分离),出现了打压佛教(废佛毁释)等等的运动。大正时代  大正年间(1912年-1926年)称为大正时代。   明治天皇于1912年驾崩,子嘉仁继位,改元大正,是为大正时代。大正元年,因为陆军倒阁而引起了第一次护宪运动(大正民主运动(大正デモクラシー),开始出现政党政治。   大正时代前期,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摄政,数年后发生关东大地震,以及在国际会议中节节败退,使日本日渐艰难。   权贵与政党不断抗争,发生了第二次护宪运动,实行了全民普选(1925年)。亦由唯一的元老西园寺公望推荐首相,提倡“宪政之常道”。昭和时代  昭和时代前期(公元1926年至公元1945年)   在长崎投下原子弹产生的蘑菇云日   东京铁塔日,大正天皇驾崩,皇太子裕仁继位,是为昭和时代。   昭和时代前期,政党政治日渐衰落,首相甚至会被人刺杀,军方渐渐掌握政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经济景气;但战后随着经济大衰退后,社会不安加剧。为了消除这种不安,日本开展了满州的殖民地化。
你要哪一段啊?
就是开始有人居住的,不是什么神话!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日本国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器时代游戏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