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塔可以仁王怎么打出瞬间混沌那么高的伤害,可以瞬秒持国

    整整一年过去了。喜欢拼音文的朋友,已经有充足的时间去寻找一个另类而纯净的世界。我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  所以我不再坚持。这个中文版,免费呈现给那些仍在寻觅的好人们:)  ========================================  第一部分: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94469.shtml  或: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2722829.shtml  第二部分:  4. 孙悟空的政治诉求  我们知道,孙悟空学成“仙术”,回归花果山,初步肃清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 一日,在本洞分付四健將安排筵宴,請六王(即六大圣)赴飲,殺牛宰馬,祭天享地,著眾怪跳舞歡歌,俱吃得酩酊大醉。送六王出去,卻又賞勞大小頭目,倚在鐵板橋邊松陰之下,霎時間睡著。四健將領眾圍護,不敢高聲。只見那美猴王睡裡見兩人拿一張批文,上有“孫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說,套上繩,就把美猴王的魂靈兒索了去......  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还记得,当初菩提祖师传授给孙悟空72般变化和筋斗云的时候,虽然没有明说,但至少有一种暗示,即孙悟空应该不会再有性命之忧,他的“长生”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而且,即使仍会遭遇到500年一度的“天雷”“天火”“天风”,都有希望躲过。可这个时候,离孙悟空学会灵魂出窍的本事,最多也就是几十年时间,可能连20年都不到,怎么就已经出现了“灾劫”?  对于这个问题,孙悟空本人也是非常不解的,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带进地府(幽冥界),于是向那两个“勾死人”问道:  · “我老孫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轄,怎麼朦朧,又敢來勾我?”  这里的“他”,指的是阎王,当时孙悟空的认识是,地府乃是阎王管辖的范围,所以认为是阎王派人来收他。孙悟空的这句话,非常能够说明问题,即在他看来,通过练习灵魂出窍的技术,通过“72变”的本领,人已经脱离了三界和五行。三界,一般的说法是天地人三界,但是具体的范围,向来比较含糊。但是“五行”的内涵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金木水火土,也就是物质世界,甚至如果刨除掉“木”,那么基本都是无机物的世界。可见,孙悟空认为只要摆脱了物质世界,也就是实现灵魂的出窍和自由旅行,就永远不会有生死的问题,也就成了“神”。  那么,阎王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还记得电视剧中,那位阎王很威严地一拍惊堂木,说道:  “万物生灵,哪个不归我管!”  可惜,电视剧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万物”还是在物质界,而孙悟空真正担忧的,是灵魂层面的问题,他认为灵魂不应当属于地府的管辖。还是书中说得相对明确 ----  · 悟空(对十殿阎王)道:“汝等既登王位,乃靈顯感應之類,為何不知好歹?我老孫修仙了道,與天齊壽,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為何著人拘我?”  但是,经过查看“生死薄”,他才发现,原来除了虫鸟鱼人等生物之外,居然还有一类“魂”!也就是说,得道的灵魂一样在地府的监控和管辖之下,而孙悟空,排在这些“魂”的第1350位。随后,我们的孙悟空同学做了一件相当聪明的事:  · 悟空道:“我也不記壽數幾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罷!取筆過來!”  从后边的事实可知,孙悟空想到的这个解决办法,是根本性的办法。他一气消掉所有有名字的猴类,解决了大量同类生物的生死问题(当然“不死”也可能是个问题,后边会说到)。可见,人的生死,竟然和那个伴随我们一生的“名字”之间,有着莫大的关系。难道所有真正的“神”,都是没有名字的?  但是,经过这样一场痛快淋漓的胜仗,孙悟空并没有结束他对“长生”的探求,对于自己“灵魂”的安全性,他似乎产生了一种紧张。一日,孙悟空说:“我這兩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  孙悟空为什么忽然想到要上天?难道“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的状态,仍然不能让他满意吗?他上天是为了拓宽视野,或者争取更大的权力和地位吗?我认为,其实他上天的最大动力,仍然是对自己灵魂的前景的忧虑。  当然,无论他的动机是什么,也无论那个伴随太白金星上天的,是他的肉体还是灵魂,总之,一旦孙悟空进入到天上的这个世界,那么“政治”问题,就将如影随形的伴随着他,让他永远无力摆脱。  *
楼主发言:108次 发图:1张 | 更多
  孙悟空的灵魂或肉体上天之后,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  · 這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宫,迺遣云宫、毘沙宫、五明宫、太陽宫、化樂宫……一宫宫脊呑金穩獸;又有七十二重寳殿,迺朝會殿、淩虛殿、寳光殿、天王殿、靈官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壽星臺上,有千千年不卸的名花;煉藥爐邊,有萬萬載常靑的瑞草。......  如果有人看过敦煌的壁画,那么就能够从感性上体会到,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景。面对这样的仙境,孙悟空无疑是充满了期待的。但是,这一期待,就出现問題了:  · 正欲収云前進,被増長天王領着龐劉茍畢、鄧辛張陶,一路大力天丁,槍刀劒戟,擋住天門,不肯放進。......悟空就覿面發狠道:“你這老兒,怎麼哄我?被你説奉玉帝招安旨意來請,却怎麼教這些人阻住天門,不放老孫進去”?  天宫重地,暂时不让你一只猴子进去,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孙悟空为什么会“嚷”,为什么会“发狠”,甚至说出要打道回府的话?孙悟空是感觉到对方藐视自己,心灵受伤了吗?并非如此,原文交待得非常清楚,他真正气愤不过的,是太白金星“哄”他,是太白金星居然是“奸诈之徒”。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太白金星就不能是奸诈之徒?那是因为,孙悟空认为像天庭这样神圣的地方,它的管理者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力上看,都应当是至高无上的。一条由玉帝亲自发布的旨意,居然无法传达到南天门这样要害的部门(也可能根本不曾发布),在他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是一种“乱相”。  从后边的文字不难看出,孙悟空的管理思想,其本质就是一个“诚”字。所以尽管玉帝用明显带有贬意的词汇(妖仙)来称呼他,他也大咧咧地认可,因为他觉得与天上的诸神相比,自己的确只能算得上“妖”。这种以诚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政治思想,在他官封弼马温之后,表现得尤其明显:  · 這猴王査看了文簿,點明了馬數。本監中典簿管征備草料;力士官管刷洗馬匹、紥草、飲水、煑料;監丞、監副輔佐催辦。弼馬晝夜不睡,滋養馬匹。日間舞弄猶可,夜間看管殷勤,但是馬睡的,趕起來喫草,走的捉將來靠槽。那些天馬見了他,泯耳攢蹏,都養得肉肥膘滿。不覺的半月有余。......  孙悟空不但对人真诚,对马也真诚,他深刻地体会到细致工作对于天庭管理大局的重要意义,所以把马匹的成长和自己的成长,视为一体。而且,这些马并非一般的马,而是天马、神马,“赤兔”、“飞黄”等名号,早已传播天下。所以孙悟空对它们,是投入了真正的情感的,所以才能获得这些神马在精神层面的回馈,以及身体层面的提升。  我们阅读《西游记》时,通常都会认为孙悟空是嫌官衔太小、级别太低,才愤然回到花果山的。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原文,会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  · 猴王道:“怎麼叫做‘未入流’?”衆道:“末等。這樣官兒,最低最小,只可與他看馬。似堂尊到任之后,這等殷勤,喂得馬肥,只落得道聲‘好’字;如稍有些尫羸,還要見責;再十分傷損,還要罰贖問罪。”猴王聞此,不覺心頭火起,囓牙大怒道......  不难看出,真正激怒孙悟空的,其实仍然是一个“乱”字,即像他这样细致工作、重视细节的专业型人才,却在整个天庭体系中得不到起码的认可。如果天马的外形很“肥”,则上司会说一个“好”字,如果天马出现较瘦,或者骨骼不正的问题(尫),无论是天生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承担责任的都是这个技术人员,更不要说有任何损伤了。这样的绩效考核,显然是非常荒谬的、低效的,它鼓励下级对上级的迎合和敷衍,而不鼓励切实认真的工作。实际上,他的下属们的这些言辞和抱怨,已经构成了一种“乱”的直接表现。  那么,以玉帝为首的天庭的管理,真的是孙悟空所发现的那样混乱不堪吗?天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模式?  *
  关于天庭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从下边几个角度进行考察。  1)天庭的事务  任何一种管理的前提,是“有事”,如果没有值得操心的事务,则天庭的员工,大可以像三星、东华大帝君等神仙一样逍遥快活。那么从玉帝以下的各级人员,主要操心哪些具体事务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是从我目前获得的信息看,主要都是“告状”。  首先,是东海龙王告孙悟空的状。龙王为何要告?因为“妖仙”孙悟空“索兵器,施灋施威;要披掛,騁兇騁勢。驚傷水族,唬走龜鼉。南海龍戰戰兢兢,西海龍淒淒慘慘,北海龍縮首歸降。”可见,一方面是孙悟空依靠强大的武力,获得了物质利益,另一方面,则是整个龙世界在“精神”层面的损失。前者只与龙宫或海洋有关,后者则关系到整个宇宙的管理秩序。因此,龙王颇有深意地将孙悟空“聒噪、聒噪”这样的口语搬上了奏书,强调“海嶽淸寧,下元安泰”的政治高度,果然打动了玉帝。  其次,是阎王之中的秦广王,代表地府领袖地藏王菩萨告孙悟空的状。我们已经知道,孙悟空一笔勾消所有猴类的名字,导致“寂滅輪囘,各無生死”,这肯定是违法事件。所以这一状,告得还算合理。  再次,是告孙悟空擅自离开天宫,返回人间。请注意带头告状的张天师(!)的用词:“新任弼馬溫孫悟空因嫌官小,昨日反下天宫去了。”我们知道,孙悟空离职的原因比较复杂,至少不是“嫌官小”这么简单,另外,他离开的实际动作,用“打”这个词比较形象和准确,也可以说“跑”或者“飞”,但是为什么张天师要说他“反”呢?“反”这个概念,究竟是弼马监监丞提出的,还是张天师提出的,或者是他们商量的结果?不得而知。另外,“反”的反面,当然就是“正”。可见张天师告发孙悟空的一个根本依据,是孙悟空“不正”,即违反了天庭关于“正”的秩序。  当然,玉帝和天官们肯定还有其他事务,实际上,《西游记》中的玉帝似乎每天都要“早朝”,也就是召开例行通气会,那么这一类的会议上,肯定会有很多事务、很多矛盾得到反映,而不只是关于孙悟空的事情。但是,从作者详细描述的这几次“出事”来看,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就是天庭的事务,往往是与整体的、全局的政治秩序密切相关的,也只有直接波及政治秩序的问题,才能够,才需要在玉帝这个层面来解决。我们还记得,孙悟空目前为止一进一出南天门,进的时候,虽然他和天庭人员吵架,但是没有人告知玉帝,玉帝及其属下也没有将孙悟空上任的消息通知南天门方面。之所以这样放心,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像新官上任这样的事务中出一点差池,不会影响到全局,也没有人会去告状。但是,孙悟空离开南天门的时候,就很不一样了,同样是发生了磨擦,但这一次的性质非常严重。严重在哪里?不是在从“骂”升级至“打”,也不在“不告而别”(两次都没有上级的通知),关键在于这样的事,是天庭自成立以来恐怕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所以增长天王和众“天丁”(注意,他们的描述是“走”),都由此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恐慌,觉得整个的政治秩序,可能要“乱”。这种对“乱”的恐惧,与孙悟空本人对“乱”的恐惧和反感,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2)天庭事务的解决方式  有了“乱”,便需要去“治”。那么天庭通常如何去治?或者,更关键的问题可能是,由谁去治?  首次告发孙悟空“作乱”的事件,是由老臣太白金星去搞定的。不过这个程序非常重要,就是玉帝本已下决心派遣军队前去花果山镇压,可见在玉帝的心目中,“武力”的动用,在类似这样危及全局的事件中,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太白金星主动出面,阻止了玉帝,提出先用“文斗”。孙悟空上天之后,他的工作需要安排,如何安排?此时玉帝“宣文選武選僊卿,看那處少甚官職”。究竟文选和武选仙卿,分别只是一个人,还是更多人,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总共有两个人。那么,这两个人之间,肯定有一个或明或暗的商量的过程,包括由谁来向玉帝回话。最终回话的,是一个叫做“武曲星君”的人,他告诉玉帝,经过他的考察,发现天庭中除了御马监还缺一个车间主任(正堂管事),其他再无空缺。玉帝认可这个职位之后,又派了另一个人,叫做“木德星官”,让他“送”孙悟空上任,木德星官送到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宫殿。然后孙悟空就和自己未来的手下,包括监丞、监副、典薄、力士、以及大大小小的其他官员,共同讨论1000匹天马的管理问题。至此,孙悟空暂时被纳入了文明体制之中,安心而认真地工作了20天(半月有余)。  从以上考察可以发现,当天庭出现了需要玉帝亲自干涉的事务时,他通常会从多名“星官”或“星君”当中,选择一人到多人进行处理。前边曾经提到过的昴日星官,在孙悟空去找他的时候,正好也是“奉玉帝旨意,上观星台巡礼去了”。可见,星官团体是玉帝最愿意使用,也最能够控制的一个文官团体,其中,太白金星又是重中之重。文官的特点是什么?懂礼仪,懂“人事”,当然,这也是众文官最看不起孙悟空的地方。  但是,当孙悟空“反”下天庭这样极具政治敏感性的事件发生之后,文官不再靠得住了,玉帝开始调遣武将。具体的方式是,他非常沉稳地对来自御马监和南天门的诚惶诚恐的官员说:“着兩路神元,各歸本職。朕遣天兵,擒拿此怪。”注意,这里玉帝还没有开始调遣,却只见“班部中閃上托塔李天王與哪吒三太子,越班奏上道……”,这个“闪”字,非常传神,也就是说,实际上玉帝根本没有一个“遣”的具体过程和动作,他还在和其他官员说话,而李天王和哪吒就已经跳出人群(越班),要求出战。可见武将的使用,从一开始就是与文官截然不同的。结果是什么?“玉帝大喜”!说明玉帝非常欣赏武将的这种积极态度。而这种态度,反过来又激励了玉帝的斗志,于是他瞬间(“即”)完成了对李天王和哪吒的封官(哪吒的称号非常好听,叫做“三坛海会大神”),命令他们“即刻”兴师下界。  但是武将的管理,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请看吴承恩的描绘:  · 李天王與哪吒叩頭謝辭,徑至本宫,點起三軍,帥衆頭目,着巨靈神爲先鋒,魚肚將掠后,藥叉將催兵。一霎時出南天門外,徑來到花果山。選平陽處安了營寨,傳令教巨靈神挑戰。  这总共11句话,就是11个不同的动作,转移了至少4个场所,但李天王和哪吒如同一气呵成一般,毫不停顿,在在体现出一种武将的风范和日常训练水平。尽管如此,一定的管理技巧,仍然是必要的。我注意到,李天王宫殿内所安置的“三军”和“头目”之中,有一类头目的任务是“催兵”。为什么需要“催”?当然是因为如果不催,士兵们就会天然地拖延集合和出发的速度,降低“雷厉风行”的感观效果和执行效果。也就是说,这种军队的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高级将领们“营造”出来的。  接下来,巨灵神作为先锋,负责挑战猴王。巨灵神先是“喝”,然后是“叫”,然后是骂,然后是恐吓,然后是冷笑,把天兵的声势和气场,哄托到了极致。具体的战斗情况,也还是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关于战斗层面的分析,请看下一节),可是当巨灵神被孙悟空打断了战斧,只好选择逃生,回去请罪的时候,李天王的回应是:  · “這廝銼吾鋭氣,推出斬之!”  *
  很明显,对于李天王来说,“锐气”的保持,远远比一员先锋的性命重要。从这个角度也不难看出,托塔天王这句话绝非信口开河,等着哪吒来劝,他是真的准备杀死巨灵神。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仅仅为了士气、锐气,或者说是将领的统率力、执行力,就将一个平时肯定有所表现,临场发挥也不算差的先锋将领杀掉,值得吗?  而且,为什么李天王不能多做一些情报工作,这样在对敌的时候,至少派个能跟孙悟空在一个数量级的选手上阵?这样不就可以更好地避免“挫吾锐气”吗?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立刻就能回想起来,天庭的情报工作是谁负责的?对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从猴王出世的章节,我们能够看出,这对兄弟的情报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不过,他们是直接向玉帝负责的技术人员,李天王如果需要他们的帮助,程序上会麻烦一点。玉帝为什么要把两个一流情报人员留在自己身边?那就只有玉帝自己才明白了。  就算如此,难道李天王就没有其他的情报渠道吗?其实,东海龙王早就给玉帝上过表,上边说孙悟空“果然无敌,甚为难制”,地藏王也说孙悟空有“神通”和“势力”。上表的时候,正是“文武仙卿早朝”,李天王很可能是在场的。不过,玉帝的动作是“看”和“览”,也就是一种默读,而没有自己或找人念出声来,所以表上的细节,文武百官可能并不了解。而且旁人的说法是一回事,真的打起仗来,对局的效果往往是另一回事,所以我们看到巨灵神在碰上孙悟空的时候,双方毕竟是第一次交手,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试探。那么,李天王不太信任情报人员,尤其是来自文官系统的情报人员,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无论如何,情报总是必要的,不信任别的系统,自己建立情报系统又如何呢?目前为止,我们看不出李天王有自己的情报系统,甚至他的整个部队,都可能是住在他的宫殿里边的,至少是住在附近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我们暂时无法知道,但是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当李天王发现居然连哪吒都打不过孙悟空,还受了伤的时候,表现得震惊和无助:  · 天王大驚失色道:“這廝恁的神通,如何取勝?”  总之,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武将的管理,其实处处都会受到文官系统的牵制,而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毕竟,玉帝本人就是一个文官。因此,表面上庞大而壮观的天庭,竟然无法应付一只猴子的挑衅,也就成为一件可以理解的事。不过,我们也知道,孙悟空的本意并非要挑战这个系统,确切地说,他最初是“仰慕”这个系统,然后是想要用自己踏实努力的工作,“改造”这个系统,在这一点上,他的出发点和玉帝、太白金星、李天王等人的出发点,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那么,究竟孙悟空和玉帝的政治思维模式之间,有哪些关键的区别呢?这个问题,我试图用一个表格来说明:    可见,孙悟空与玉帝的政治出发点,或许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政治思维的具体特征和表现,却有巨大的不同。从孙悟空的角度说,他认定搞好天庭的管理工作,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和理想,但是他几乎不可能对上述的管理问题,有具体的了解。如果想要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他唯一的方法是进入这个体制,在时间中慢慢地学习,慢慢地变化,实际上,御马监的手下对他的那通抱怨,换个角度看也是一种“提醒”,甚至是“教育”。而另一边,天庭方面对于孙悟空的思维方式,显然有所了解和把握,毕竟,所有人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尽管有这种了解甚至同情(或者说,正是由于了解和同情),一旦发现孙悟空无法融入这个体制,玉帝、李天王等人也是毫不客气地准备除之而后快。  孙悟空仍然相信自己才是正确的。为了这种信仰,为了某种深层次的“自由”,他已经决定以自己一人的理想主义,来对抗全宇宙的现实主义。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又是无性大象兄抢先使用了这首诗)  他能够成功吗?
  5. 孙悟空究竟凭什么打败了无数天兵?  在政治上,孙悟空已经和整个天庭,整个宇宙成为死对头。在武力上,双方对比又如何?  据笔者初步统计,孙悟空自出道以来,直到最后被如来佛镇压,至少遭遇了10波重要的敌人。以下拣其精要,加以分析。  [第一战: 孙悟空 vs 混世魔王。 结果:孙悟空胜]  孙悟空战胜混世魔王,主要依靠哪几种特殊能力?  1)徒手搏斗:身体的灵巧性  · 原來長拳空大,短簇堅牢,那魔王被悟空掏短脇,撞丫襠,幾下筋節,把他打重了。  2)兵器搏斗:毫毛变化术  · 那些小猴,眼乖會跳,刀來砍不着,槍去不能傷。你看他前踴后躍,鑽上去把箇魔王圍繞,抱的抱,扯的扯,鑽襠的鑽襠,扳腳的扳腳,踼打扌尋毛,摳眼睛,捻鼻子,擡鼓弄,直打做一箇攢盤。這悟空才去奪得他的刀來,分開小猴,照頂門一下,砍爲兩段......  可见,此战孙悟空的获胜,首先与混世魔王主动放弃兵器,与他徒手搏斗有关。其次,当孙悟空发现敌不过对方的大钢刀时(“见他凶猛”),才使出了一招“身外身仙”,也就是变化出200多只小猴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猴的作用,并非直接对混世魔王进行肉体伤害,而是发挥各种骚扰和混乱作用,尤其关键的是,它们居然是“砍不着”的!正是凭借这些神奇小猴的帮助,孙悟空才能抢过极具威胁的大钢刀,结果了对方。  [第二战: 孙悟空 vs 龙宫士兵。 结果:孙悟空胜]  这一战,胜得比较简单,原因是孙悟空获得了如意金箍棒的帮助,于是“使動如意棒,一路打出去”。为什么没人敢于对抗这根铁棒?因为东海龙王最了解此棒的底细----敖欽聞言,大怒道:“我兄弟們點起兵,拿他不是!”老龍道:“莫説拿,莫説拿!那塊鐵,挽着些兒就死,磕着些兒就亡,挨挨兒皮破,擦擦兒筋傷!”  [第三战: 孙悟空 vs 十殿阎王。 结果:孙悟空胜]  此战仍然是依靠棒子的威力----“一路棒打出幽冥界。那十王不敢相近,都去翠云宫,同拜地蔵王菩薩。”值得注意的是,地藏王当时不在现场,没有和孙悟空正面对敌的机会。  [第四战: 孙悟空 vs 巨灵神。 结果:孙悟空胜]  这一战是两军将领对敌,阵势浩大。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孙悟空没有一上来就使用变化术,那么他使用了什么本领呢?请看作者的描述----  · 棒名如意,斧號宣花。他兩箇乍相逢,不知深淺。斧和棒,左右交加。一箇暗蔵神妙,一箇大口稱誇。使動灋噴云噯霧;展開手播土揚沙。天將神通就有道,猴王變化實無涯。棒擧却如龍戲水,斧來猶似鳳穿花。巨靈名望傳天下,原來本事不如他。大聖輕輕輪鐵棒,着頭一下滿身蔴。.....  首先,孙悟空的使棒术,看来不差,至少和对方的宣花斧旗鼓相当。  其次,究竟这个“使动仙、喷云嗳雾”和“展开手、播土扬沙”是谁使的仙术?从上下文看,都有可能,但至少其中一个是孙悟空使用的。也就是说,他要么变化出了云雾,要么变化出了沙尘暴。结合孙悟空学会的是“地煞72变”来看,更可能是沙尘暴,那么,“云雾”有可能是“天罡36变”的范畴。(是否如此,我们以后可以通过考察猪八戒的变化能力,来加以判断)  第三,金箍棒究竟打到巨灵神的身上没有?上边的诗句中暗示打到了,而下边的文字却说只打到斧上了,把斧打成两段。可见金箍棒的具体杀伤力,目前还无法确定,但孙悟空主要依靠武器的优势获得了此战的胜利,看来是明确的。
  [第五战: 孙悟空 vs 哪吒。 结果:孙悟空胜]  与哪吒一战,堪称经典。作者为了强调此战的重要性,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叫做“对仗”,也就是三个对联----  · 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對手,正遇本源流。那一箇蒙差來下界,這一箇欺心閙鬭牛。  这里的第四句,“正遇本源流”比较值得关注。我们知道,哪吒普遍认为是莲花的化身,而他师父所使用的“莲花”,想必也不是凡间普通的莲花。无论是什么吧,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提出了“本源流”的概念?暂时还不得而知。  众所周知,这一战的高潮部分,是双方都变出了“三头六臂”的形象。哪吒为什么要变成这个形象?有具体的原因:  1)孙悟空说“我随便你砍”,把哪吒激怒了(原文是“奋怒”),于是大喝一声,叫“变!”  2)有了三个头,六只手臂,就可以拿很多武器,提高杀伤孙悟空的效率。这些武器包括剑、刀、索、杵、绣球、火轮,正好一手一个。为什么会有“索”、“杵”、“绣球”这样看上去缺乏杀伤力的器具?颇不可解。无论如何,孙悟空一看哪吒变了,他也叫一声“变”,也就变出了三头六臂的形象,唯一的区别是手里拿的不是那六件物品,而是三条棍。这里的问题是,孙悟空的72变,应当主要是和“地”有关的变化术,他恐怕是没有学过三头六臂的,否则不至于想到“这小哥倒也会弄些手段”。这样看来,他是第一次见到了哪吒的变化,也就在瞬间学会了。他从哪里获得的这种能力?我们还能够把孙悟空的变化术称为“地煞72变”吗?  回到对战局的分析。事实证明,变成三头六臂之後,一度形成哪吒主攻,悟空主守的局面(“大聖三條如意棒,前遮后擋運機謀。苦爭數合無高下,太子心中不肯休。”),但是当哪吒开始追求更多的变化和幻影时,反而给了孙悟空趁乱用真身发起攻击的机会。这一次,我们见识到了金箍棒的真实威力,当时孙悟空是用了全力的,而哪吒正在使用仙术(使灋),听见风声立刻躲闪,但由于手腾不开,被“着”了一下,具体伤害程度不明,但“痛”是肯定的,痛得哪吒当场收了仙术,收起六件“兵器”,回归本阵,孙悟空也不追赶。  总结:孙悟空此战获胜,一靠“学习”能力,二靠乱中识别对方真身的能力,三靠金箍棒的力量。  [第六战:孙悟空 vs 九曜恶星。 结果:孙悟空胜]  孙悟空上阵之前,先试图借用独角鬼王和72洞妖王的力量,但效用不大,只好仍是自己出战。此战孙悟空和金箍棒的力量优势尽显,“把那九曜星戰得筋疲力軟,一個個倒拖器械,敗陣而走”。能够将对方体力几乎耗尽的,应当也是物质的力量。  [第七战:孙悟空 vs 四大天王 + 李天王 + 哪吒。 结果:孙悟空胜]  这一仗,其实双方的实力比较对等,而最终的获胜,主要是依靠了变化术:“就變了千百個大聖,都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戰敗了五個天王。”这里的问题是,究竟打退哪吒和天王们的是实体的孙悟空,还是仅仅是幻影?仅从这句话分析,前一种可能性较大,但是书中又有信息指出,孙悟空是等到“天色将晚”的时候,才使出这一招,从而一举获胜。那么似乎后一种可能性也不小。再考虑到后边李天王向二儿子木吒描述此战时,说“我等十萬天兵,與他混戰至晚,他使個分身法戰退。”可见,李靖一方面并不肯承认孙悟空获胜,另一方面则强调对方是在晚上使用了“分身法”。那么综合起来分析,孙悟空用幻术致胜的可能性就比较高了。当然,目前为止还不能排除孙悟空已经学会了实体分身术的可能性。  孙悟空获胜之后,“急转身回洞”,吩咐四大健将说,不要哭,也不要笑了,抓紧时间做两件事:吃饭、睡觉。吃饭,通常是为了补充身体的能量;睡觉是为了补充精神的能量吗?难道孙悟空施展变化的次数过多,也会导致精神的极度疲劳和透支,需要通过睡觉或者调息来恢复?  [第八战:孙悟空 vs 木吒。
结果:孙悟空胜]  这一战,作者并未交待孙悟空是否使用了法术,但是几十回合战斗的结果是“惠岸(木吒投入观音门下之后的法名)臂膊酸麻不能迎敵”,可见双方基本是在比力量和棍术。木吒败阵之后连夸“好大圣!好大圣”,显得比较服气,暗示孙悟空不仅胜在武器质量,战斗技巧也高出他至少一筹。
  [第九战:孙悟空 vs 二郎神。
结果:二郎神不败]  众所周知,在与二郎神杨戬的战斗中,孙悟空生平第一次失败被擒。但是他并非直接败在对方手上,更不能说是单挑的失败。关于失败的具体原因,留到下一节再具体分析,这里主要讨论双方战力的对比。  首先,双方硬碰硬地战斗了300个回合,从作者通过诗句的描述看,似乎孙悟空还稍占上风。(金箍棒是海中珍,變化飛騰能取勝;若還身慢命該休,但要差氣為蹭蹬。)此时,杨戬率先变招,变出了一个恐怖而奇怪的形象 ----  · 那真君抖擻神威,搖身一變,變得身高萬丈,兩隻手舉著三尖兩刃神鋒,好便似華山頂上之峰,青臉獠牙,朱紅頭髮,惡狠狠,望大聖著頭就砍。  红发、青面、獠牙、高万丈,这个形象与杨戬的俊美仪容完全不能匹配,很难理解他为何变化出这样一个形象。无论如何,孙悟空一看之下,立即就又学会了,也变出同一种“嘴脸”。双方继续战斗,这个时候,由于杨戬的手下趁机出手,局面顿时发生了一边倒的变化。  后边的变化和追逐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有一个细节容易被忽视,即孙悟空每变化出一个新的形象,杨戬并没有能力直接辨认出来。比如,当孙悟空变成一条鱼的时候,杨戬进行了一次复杂的疑案推理:  · “打花的魚兒,似鯉魚,尾巴不紅;似鱖魚,花鱗不見;似黑魚,頭上無星;似魴魚,腮上無針。他怎麼見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變的。”  可见,杨戬虽然长了三只眼睛,但是需要借助理性分析才能够判断出孙悟空的幻象,而且这种判断,准确性是不能保证的。而孙悟空此时还没有形成“火眼金睛”,那么他一眼辨出幻象与真身的能力(比如在极度的混乱中辨别哪吒的真身),究竟是哪里来的?  [第十战:孙悟空 vs 王灵官。
结果:不分胜负]  这是孙悟空在遭遇如来佛祖之前的最后一次单挑了,而作者明确指出,这一战孙悟空是连上风都没有取得的(鞭棒往來無勝敗)。那么这个仿佛无意中撞上的王灵官,究竟是什么来路?虽然目前还无法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但我先把三点线索列举一下:  1)王灵官是“佑聖真君的佐使”。佑圣真君这个名字,又带出两个问题:这位真君是谁?他所护佑的“圣”又是什么人?  2)王灵官是“太乙雷聲應化尊”。(佑圣真君与“雷府”有一定的统属关系)  3)王灵官的“金鞭”和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都是“神宫仙器械”。  随后,孙悟空又有了一次变化三头六臂的机会,就即将面临他此生的头号克星了。孙悟空落败的具体过程和原因,留到下一节分析。这里对以上十次战斗中猴王的核心本领和战术作一个总结。孙悟空之所以在一系列战斗和战役中接连获胜,打得天兵天将闻风丧胆,以下原因是最为关键的(按照重要性排列):  a. 金箍棒的力量(重量)和灵巧使用金箍棒的能力(包括手部力量和身体的灵巧性,可能还有身体的重量)  b. 施展多种变化术(很可能是一种灵魂幻术)的能力,以及临场学习新型变化术的能力  c. 肉体的抗打击能力(虽然书中没有涉及这种能力,但从逻辑上分析,这种能力是激烈对抗中必备的。而且,被捕之后的孙悟空,进一步展示了他令人恐怖和不解的“金刚不坏”躯体,与哪吒、巨灵神等人受挫时的表现形成鲜明对照)  d. 堪与照妖镜相比的一流眼力  e. 高速飞行能力(主要在对阵杨戬时发挥作用)  那么,拥有以上几种举世无双之能力的孙悟空,能够击败来自“西天”的如来佛祖吗?  (本节完)
  6. 孙悟空最终被什么制服?  由以上分析可知,孙悟空的实际战斗能力,远远不只是菩提祖师教给他的两到三种。一方面,他的能力未必是他一开始就能意识到,并且在战斗中主动地投入使用的;另一方面,他还能一边作战,一边学习,越战越强。这几种能力的总和,已经使他成为整个宇宙内难有敌手的强势人物。那么,这样一个人物,还有谁可能击败他,甚至制服他呢?  我们来看看孙悟空的第一次“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 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起。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那里走,趁早归降,饶你性命!”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将近洞口,正撞着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一齐帅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稍头钉住。  可见,整个战局的急转直下,就是源于孙悟空看见了己方军队的“惊散”。关于这一点,作者还有更细致的描述,包括“可怜冲散妖猴四健将,捉拿灵怪二三千!”“那些猴,抛戈弃甲,撇剑抛枪;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归洞的归洞”“好似夜猫惊宿鸟,飞洒满天星”。显然,作者如同感同身受一般,描写了众猴的惊恐、可怜和失去战斗意志逃生的状态。我们还记得,在前一天,当四健将对他哭诉,说独角鬼王和72洞妖王都已被捉走时,孙悟空还很平静地表示,“胜负乃兵家之常”“杀人一万,自损三千”等等,颇有名将风范。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同类”也就是嫡系部队还一个都没有受伤和被擒,有他们在,他自己的底气就会足很多,因为相信自己的同类最与自己同心同德。另一方面,他与五大天王和哪吒激战正酣,72洞妖王虽然被擒,但战场表现至少是勇敢的,没有惊慌和散乱。他更加没有注意到,他所信任的那些同类们,却一个个“深藏在水帘洞底”,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  现在,他终于亲眼看到在二郎神手下的“草头神”、鹰、犬、弓箭等低级别武器的攻击下,己方的猴军瞬间溃不成军的惨状。在这一刻,他所一直拥有并依赖的强大的信心开始崩蹋了。我们知道,孙悟空自学成仙术以后,“信心”一直是支撑他一举一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除了对他自己武力的信心,恐怕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的信心,是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正义性的信心。他相信自己是杰出的领导人,能够将整个天庭纳入正常的、合理的秩序和局面。而现在,他发现自己竟然连一个小小的花果山,都无法真正动员起来,那些在平时与他一起吃喝享乐、威风八面的“战友”,原来从心底里与他所追求的价值背道而驰。  忽然明白自己从始至终是孤军奋战的孙悟空,仿佛失去了灵魂一般,连与几个人类将军战斗的勇气都没有了,只是一味的变化逃生。一个人,哪怕是像孙悟空这样天生的神人,一旦失去了信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 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见他变得低贱,——花鸨乃鸟中至贱至淫之物,不拘鸾、凤、鹰、鸦都与交群——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龍踵。   在这一刻,孙悟空陷入了生平最大的信仰危机——一种对自已的“本份”的茫然。当他有意无意地变成一只花鸨的时候,他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人,也就不再需要人类的面子和礼仪。问题是,不是人,又该是什么呢?或者更重要的是,你有可能把自己变化成什么呢?  孙悟空发现,他无论怎样变化都行不通了。当那个叫做金钢琢的东西,不偏不倚地打中了这只“金猴”的头顶时,他如同一个泼妇,跌在地上向一只狗发出绝望的辱骂。“七圣”捉住了孙悟空,然后用一把勾刀刺穿他的琵琶骨,使他不能再有变化。其实这一细节仍值得反思:骨头被刺穿,为何会使他失去变化的能力?有两种可能性。第一,骨肉被刺产生的剧痛,使他无法再进入灵魂出窍所需要的某种状态。第二,即使他变化了,由于大骨被穿,那么别人也就轻易地能够识别出真假,那么变化的意义就失去了。  当然,我们很快知道,孙悟空信心的丧失只是暂时的。因为他颇有些古怪地发现,竟然是在自己被捕而失去战斗力之后,他的真正强大的一面----物质的肉体的力量----才第一次显露出来!
  在这个问题上,连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都发生了严重误判。他对玉帝分析说,孙悟空之所以金钢不坏,是因为吃了蟠桃和他的仙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判,显然是因为孙悟空的情况超出了这位道教始祖的知识范畴。(当然,我们暂时无法知道元始天尊对孙悟空的来历知道多少,以及他计划和镇元子讨论的那个“混元道果”,和孙悟空有没有关系)那么,作为佛教一系的代表人物的释迦牟尼,会不会发生这种误判呢?  有可能会。也有可能不会。但是如来佛很谨慎,一见面就直接询问:  · “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  然后是恐吓:  · “他(指玉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这里提到了孙悟空的“本来面目”,那么究竟如来佛是否知道他的本来面目呢?我们后边可以继续分析,这里先看双方战斗的情况。如来听说了孙悟空的筋斗云能够“一纵十万八千里”,立刻提议,就以飞行距离作一个赌赛。当然,我们都知道,这里如来设了一个骗局,即他根本没有打算让孙悟空走脱,所以这个所谓的赌赛其实是事关孙悟空生命自由的一个陷阱。不过,仍然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来佛究竟是如何嬴得这场赌局的?  如来的手掌心,有多大呢?孙悟空说“方圆不满一尺”,而作者本人的描述是“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么无论是我们的一般判断,还是孙悟空这个“灵猴”的判断,他是不可能飞不出这个距离的。甚至到了最后揭晓真相的时候,孙悟空仍然表示“不信”,并怀疑如来佛用的是“未卜先知”的法术。  我们知道,孙悟空本人是擅长变化术或者幻术的,而且他还能够不断学习新的幻术,所以既然他对于此次失败的原因如此茫然,那么基本可以肯定,如来使用的不是一种幻术。也就是说,他既不是通过某种思想或灵魂的幻觉,让孙悟空以为自己的手掌变得巨大无比,也不是让对方变得其小无比,从而“感觉”到手掌相对变大。而是,如来佛的物质的、肉体的手掌,恰恰就是可以无限大的!  结合后边发生的情况,我们更可以明确这一推论,因为如来佛的手指化作的那座山,叫做“五行山”。所谓五行山,是指他的五根手指分别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我们从《西游记》开头的宇宙创造过程可以知道,地(球)上最早具有的物质形态,就是这五行。所以如来佛的这五根指头,就是除了天上的日月星辰之外,我们人类能够看到的全部物质形态的代表,也就是整个的物质世界。  这样的物质世界,孙悟空当然飞不出去。不过,另一方面,如来的物质世界想要制服孙悟空,也不是一件易事。果然,详和的安天大会没开多久,孙悟空的头就从这茫茫物质当中钻了出来。随后如来佛的办法,是一把张写有“唵、嘛、呢、叭、咪、吽”这六个金字的帖子,贴到了山顶上,效果是“那座山即生根合缝”,恰恰只给孙悟空留下了活动头部和一部分上肢的空间。这六个字,当然是非常有名的,当年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很多高僧就擅长用他们雄浑的胸音,唱出这六个字,声音可以传播很远,一时使佛教声名鹊起(当然那时还没有伊斯兰教,和他们更加擅长歌唱的阿訇)。究竟为何如来佛发出的这六种声音(注意,他还不是直接发出,而是写下来,由人代贴的),有这样奇妙的效果,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是如来佛对于物质世界的控制范围、控制水平,的確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读者希望对此有一些感性认识,可以回忆一下电影&air blender&里边的那个小和尚)  好了,随后我们就看到了期待已久的一幕,就是如来佛祖对这场“战斗”的总结陈词。当他回到灵山雷音寺,受到前所未有的高规格迎接时,他是怎么说的呢?  · 如来驾住祥云,对众道:“我以甚深般苦,遍现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说罢,放舍利之光,满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连。大众见了,皈身礼拜。  · 问曰:“闹天宫搅乱皤桃者,谁也?”如来道:“那厮乃花果山产的一妖猴,罪恶滔天,不可名状。概天神将,俱莫能降伏,虽二郎捉获。老君用火锻炼,亦莫能伤损。我去时,正在雷将中间,扬威耀武,卖弄精神,被我止住兵戈,问他来历。他言有神通,会变化,又驾筋斗云.一去十万八千里。我与他打了个赌赛,他出不得我手,却将他一把抓住,指化五行山,封压他在那里。”
  我们看到,如来一前一后,说了两段话。第一段比较虚,第二段比较实。虚的那一段,似乎也提到了孙悟空,就是“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这里的关键,是第二和第三句,究竟“是事莫识”,是指孙悟空没有认识到宇宙的“毕竟寂灭”,还是如来佛没搞清楚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两种可能性都有。而第三句话比较深刻,“名生死始”,万物一有了名字,死亡也就与之伴随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前边已经知道了,所以虽然深刻,但是不算新鲜。  第二段话相对平凡,不过其中有一句,说明孙悟空在如来佛眼里,也就是“卖弄精神”,可见,如来佛这个物质的大师,是很看不起孙悟空的那些灵魂幻术的。但是,综合如来佛祖的所有话语和表现,我认为比较公正的说法是,他和太上老君一样,是根本搞不清楚孙悟空这个怪异灵猴的来历的。所以,他所用来教育和引导孙悟空的办法,还是“名生死始”这老一套。这套办法对人类似乎是管用的(?),面对圣灵,却又如何?
  7. 圣灵与耶稣的重逢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的,神与人的“重逢”。  我们在这部分的第一节,已经分析了神与人沟通的必要的前提 ---- 同情。  如今,孙悟空和唐僧之间,圣灵与圣子之间,具有“同情”了吗?  这一点,并不完全取决于孙悟空这个“神”,同样取决于唐僧这个“人”。  唐僧是个什么样的人?唐僧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当妆扮成一副邋蹋模样的观音菩萨走到他的面前的时候,他正在念经:  · 這菩薩近前來,拍着寳臺厲聲高叫道:“那和尙,你只會談小乘教灋,可會談大乘麼?”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臺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衆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灋,却不知大乘教灋如何。”  笔者不想卷入关于唐僧身世和《西游记》版本的多少有些无聊的争论。在我看来,上边的文字可能就是吴承恩笔下的“唐僧”的首次具体表现。那么,为什么高高在上的佛教协会顶级官员,听到一个如同乞丐的人的问话,会“心中大喜”?  是因为“大乘教法”这几个字吗?唐玄奘听到过这个词吗?从下文看,不像。如果他根本不知道世上有“大乘”的存在,又何以“大喜”?合理的解释是,那其实是因为他对于“小乘”早已厌倦了。  我们已经知道,唐僧的前一世金禅子,就是一个不太听话的学生,居然连佛教祖师如来佛的讲座,都听不下去。(传说----仅仅是传说----他的再前世耶稣也曾到过印度或西藏,但是他后来传的道与印度的佛教或婆罗门教有多大区别,我们都是知道的)。难道这位桀骜不驯的亚当,无论转世多少回,都是一副喜新厌旧的德性吗?你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听话”?你究竟要追求什么东西??  · 菩薩道:“你這小乘教灋,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髴灋三蔵,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浑俗和光”,可能也正是唐僧不喜欢目前已知的佛法的地方。那么这个“大乘”,究竟有什么特点?“亡者超升”!  那是什么意思?就是死去的人,不一定是非下地府(狱)不可了。我们还记得,唐太宗游地府的时候,发现不但很多坏蛋在这里受苦,好人也得下来,先经过一通审判,然后决定他下一世的去向。当然,在最后的“六道”之中,有一条“仙道”,似乎是可以通向天上的,但是其他的五道,都还是重新做人(或更惨)。但是,现在观音菩萨传的这个道,却仿佛截然不同!它能够让人在死去之后,直接被“超度”到天上去,不但上天,而且就此“脱苦”“无量寿身”“无来”“无去”。脱苦,当然就是脱离人世轮回之苦。“无量”的寿,似乎就是永生。无来无去,似乎就是消灭了时间的概念。  原来大乘和小乘的根本区别,是使“人”变成“神”!!  这是不是唐僧梦眛以求的东西?我不知道。但是,据书中记载,唐僧一等到李世民说出“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髴求經?”这句话,就瞬间从旁“闪”出,说“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然后,又发了一个极狠的誓言:“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卽死也不敢囘國,永墮沉淪地獄。”  唐僧回到寺庙,那些同道和弟子都来劝他,说去西天不是开玩笑,命都保不住。此时唐僧变得低调了一些,“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兇難定。”但是,毒誓已经发出。  整本《西游记》,都是为了那一刻的真诚!  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不难发现一个问题,观音关于“取经”的说法,怎么和如来佛的如此不同!翻回几页去,可以看到如来佛祖是怎么说的呢?“四大部洲,善恶不一”“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哪三藏?分别是《法》《论》《经》,分别讨论天、地和鬼。“修真之经”“正善之门”“劝化众生”,等等。说了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字涉及“大乘”,也根本没提及什么“超度”“脱苦”“无量寿身”“无来无去”等等。怎么到了观音菩萨那里,就完全变成了另一种说法?  如来所说的“瑜珈正宗”,和观音所说的“大乘”,真的是一回事吗?  两人所说的“取经”,指的是同一件事吗?  观音是否与如来同派同宗?《西游记》里边的观音菩萨,究竟是什么人?  *
  终于出中文了。。  我记得上次看 还在很早前   中间看了下无性大象
  @大神555
08:54:18  -----------------------------  :)
  还记得在第一部分,我们曾经看到过关于观音历史的简要介绍,其中提到了“劫”“无垢佛”“欲海”等概念。但是,也仅此而已了,作者尚未提供关于观音来历的更多线索。我们这里能够确定的,仅仅是观音所传的“道”,与如来佛有巨大的不同,而与耶稣(甚至穆罕默德)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所以她就算与乐园系统有关,却也无法深究。我们还是先回到圣灵与圣子的激情相逢场景当中去。  对了,那是在一个叫做五行山的地方(俗人已将其改称为“两界山”,但是这个名称,却颇为巧妙)。唐朝和尚辛辛苦苦地爬上五行山顶,揭掉如来佛的真言帖,把孙悟空从五百年的苦难中释放出来。按照孙悟空对观音的说法,他这五百年是“度日如年”,那么他失去自由的“主观时间”,也就长达 500 X 365 X 365 天,吃的只是铜铁,聊天的对象只有动物和山神土地,那是相当的苦闷,能够使人(神!)失去所有的理想和信念。所以,自从观音菩萨告诉他关于取经人的消息,他又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昼夜提心,晨昏吊胆”。为什么要担心吊胆?当然是担心万一错过了这个取经人......  当然,毕竟没有错过。孙悟空远远听见一个人在那絮絮叨叨,让一个“太保”再多送他一段路,别人都说不送了,他还没完没了。但是这时孙悟空也顾不上嫌弃和厌恶,就“如雷”一般地大喊起来:  “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  注意,这句话一方面,当然是提醒唐僧不要错过(怎么错的过呢),但另一方面,它却像一句自言自语,或者是对周围的花草、动物和土地们说的。可见,当孙悟空已经从内心深处认定对方是自己的“师父”的时候,双方连面都还没见过,孙悟空这个“神”,这个齐天大圣,对于这个即将成为自己师父的“人”,一点点的概念都还没有。  而一旦见面,问题就复杂了。  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信”字。即是否真的相信,自己命中注定要和这个人(神),走到同一条轨迹上去。  先看唐僧。唐僧对于忽然出现的这只“石猴”,从一开始就是“不信”的。孙悟空已经告诉他“我保你上西天去也”,他却非常谨慎地连问“你问我什么?”“你问怎么?”直到听对方报出了观音菩萨的名号,他才“满心观喜”起来。两人间的信任,由此加深了一层。  等孙悟空对这个“师父”连拜四下,然后又很有礼貌地对刘伯钦表示感谢,尤其是感谢对方帮他抹去脸上的杂草时,唐僧对他的印象又好了许多,觉得这个尖嘴缩腮的家伙“实有好心,真个像沙门中的人物”,于是终于大咧咧说道:“徒弟啊,你姓什么?”连姓什么都不知道,却能够叫对方“徒弟”的,极其罕有。可见唐僧与孙悟空是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而他们师徒名份的确立,则是身后那座五行山的功劳了。  下一步也很关键,唐僧明明知道了对方叫“孙悟空”,也觉得“正合我们的宗派”,却执意要给孙悟空重新起一个“混名”,这是为什么?我们从前边已经知道,名字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关系到人的生死,所以起什么名字,由谁来起,从古至今都是天大的事。孙悟空的大名是菩提祖师起的,不论菩提究竟是谁,至少是个神仙,而唐僧是个地道的凡人,所以后者起的名字,档次上低一些是合理的。尽管是低档的“混名”,而不是高档的“法名”(西方叫教名,christian name),但是唐僧仍然坚持要取,这可能是因为,伴随着一种事关生死的“名字”的产生,那种担忧对方生死和存在状态的责任感,那种随时可能相互牵挂的感觉,也就油然而生了。  果然,孙悟空从此就被叫做“孙行者”或者“行者”了,这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包括他本人对自己的重新认定。我们还记得,“悟空”的本质,是回忆起自己是神。而“行者”的意思,却是“像人一样在地上移动”(我想起奔跑的“阿甘”)。这种转换的意义是什么呢?  接下来,孙悟空又做了一件和他那“神”的身份完全不符的事情。  · 好猴王,把毫毛拔下一根,吹口僊氣,叫:“變!”變作一把牛耳尖刀,從那虎腹上挑開皮,往下一剝,剝下箇囫圇皮來,刴去了爪甲,割下頭來,割箇四四方方一塊虎皮,提起來,量了一量道:“闊了些兒,一幅可作兩幅。”拿過刀來,又裁爲兩幅。収起一幅,把一幅圍在腰間,路旁揪了一條葛藤,緊緊束定,遮了下體道:“師父,且去,且去!到了人家,借些鍼綫,再縫不遲。”他把條鐵棒,捻一捻,依舊象箇鍼兒,収在耳裏,背着行李,請師父上馬。  这哪里还是我们印象中的无敌美猴王的样子?!后来孙悟空跑到别人家里去,先是要洗澡,洗澡出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跟人借针线。这副作派,要放到500年前,一定会给猴子妖精们笑死。但是,无论这么惊天动地的变化是因为五行山的物理化学作用,还是因为唐亚当的“魔力”,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即孙悟空只有以这种方式出现在唐僧的面前,才有可能获得对方的信任和同情(很快我们会看到,也仅仅是“有可能”而已)。  同时,他也才有可能同情对方。  *
  可是,双方很快在一个关键的问题上,发生了根本性冲突。  这个问题是:能不能杀人。  正方孙悟空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种观点:  1)杀人的实际意义(“師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  2)杀人的实际后果----没有后果。(“我老孫五百年前,據花果山稱王爲怪的時節,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説這般到官,倒也得些狀吿是。”)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孙悟空的辩白,更多侧重于“实际”的方面。那么,这能够代表孙悟空对杀人问题的全部态度呢?还差一点,我们还得观其行:  · 行者笑道:“將就看得過罷了!你們也打得手困了,却該老孫取出箇鍼兒來耍耍。”那賊道:“這和尙是一箇行鍼灸的郎中變的。我們又無病癥,説什麼動鍼的話!”行者伸手去耳朶裏拔出一根繡花鍼兒,迎風一幌,却是一條鐵棒,足有碗來麤細,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讓老孫打一棍兒試試手!”唬得這六箇賊四散逃走,被他拽開步,團團趕上,一箇箇盡皆打死。剝了他的衣服,奪了他的盤纏,笑吟吟走將來道:“師父請行,那賊已被老孫勦了。”  孙悟空不仅嘴上说“耍耍”“打一棍儿试试手”,而且从他的实际行动上看,他真的是把此次杀人行动视为猫捉老鼠般的游戏的。这种态度,与他面对刘伯钦和前边“老者”的态度,何止天壤之别。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些强盗是“恶人”,是“毛贼”。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认定自己有决定这些恶人的生死的权利,以及通过结束他们的生命而保护好人、善人,维护人间秩序的权利。(显然,他对于人间的“官”不太信任)。  再看反方唐僧的态度:  1)罪不至死(“他雖是剪徑的強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該死罪。”)  2)杀人是没有“好善之心”的表现(“出家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不分皁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  3)世间有公道(“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時衝撞了你,你也行兇,執着棍子,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  可见,唐僧并不仅仅是在“理”的层面和孙悟空争执,他也考虑现实的效果和后果。但是,真正令他无法忍受,以至于说孙悟空“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的,的确更多是道理层面的内容。我们看到,他首先强调“罪”的问题,认为抢劫行为配不上死罪,这与社会秩序和公义有关。但他接下来的指控非常严厉,他说孙悟空全无“慈悲好善”之心,也就是说,孙悟空虽然表面上关怀社会正义,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好事”,但内心中对于社会的“善”,对于社会有可能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应该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却缺乏信仰。这里的“慈悲”,主要是一种同情心,孙悟空为什么会对于强盗们缺乏同情,为什么对于他们的死亡和可能转变成好人缺乏同情?在相当程度上,这是因为他自己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  不难看出,唐僧试图在关于“慈悲”和“信仰”的层面上,促使孙悟空具有对“人”的同情,当然也包括对他的同情。后边东海龙王讲述的张良的故事,也试图达到相似的效果。但是,孙悟空可能被劝服吗?不可能。所以这个时候,还是如来佛的“物质”,尤其是“金”最管用。为什么孙悟空的物质属性,处处都和“金”有某种神秘的联系(比如“石”猴、金箍棒、金钢琢、金属的箍,压在五行山下时吃的也是金属)?这个问题,暂时还不能作全面的分析。但是,就算是用金属把他套起来,再加上咒语(!),仍然不能完全约束住这个灵猴 ----  · 他口裏雖然答應,心上還懷不善,把那鍼兒幌一幌,碗來麤細,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長老口中又念了兩三遍,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鐵棒,不能擧手,只教:“師父!我曉得了!再莫念,再莫念!”  我小的时候看《西游记》,很想不通一点,就是如果孙悟空真想杀死唐僧获得自由,会有很多机会下手。为什么他终究只尝试了这一次呢?大概这就是神与人,或者人与鬼的区别所在吧。孙悟空说“我願保你,再無退悔之意了。”他真的就没有“退悔之意”了。  但是,这也仅仅表明他不会再起心杀死“师父”,神与人的磨合,还在继续。  *
  很多研究《西游记》的人说,孙悟空自从被五行山压过之后,本领大大退步了,后边无论碰上什么妖精,都好像没有办法,再不如当初大闹天宫的辉煌。其实这很可能是一个误读。一方面,当初是他破坏了秩序,天兵天将来找他,双方堂堂正正,他也很容易使用各种战术(尤其是变化术),把对方吓退或逼退。而现在是他为了帮助唐僧,处处需要自己主动找人打架,敌人却容易躲藏,战略形势完全颠倒了。另一方面,自从见识了如来佛恐怖的物质操控能力之后,他对于灵魂变化技术,也没有那么迷信了,往往倾向于硬碰硬的战斗,以“实力”征服对手。  鹰愁涧与小白龙之战,就是一个典型。仅从武力上考察,白龙不是他的对手(“委實難搪”),但对方也会变化和躲藏,正如当初他对付杨戬的招数一样。土地说:“這條澗千萬箇孔竅相通,故此這波瀾深遠。”孙行者一筹莫展。  这时,“关键女士”观世音菩萨又出场了,给了我们考察这位神秘人物的又一个机会。作者在此写了一首诗:  · 髴説蜜多三蔵經,菩薩揚善滿長城。摩訶妙語通天地,般若真言救鬼靈。  · 致使金蟬重脫殻,故令玄奘再修行。只因路阻鷹愁澗,龍子歸真化馬形。  《三藏经》是什么内容,此前如来佛交待过。“蜜多”是什么?是指《心经》吗?难道《心经》对于整个取经项目的意义,同样重大?!我隐隐记得,《心经》在不久之后的一次事件中就会出场,我们届时再来分析它的意义。这里,作者指出,观音菩萨是通过“摩诃妙语”和“般若真言”,而实现了对灵魂的拯救。更要紧的是,金蝉子的重新转世和受苦,难道也是观音菩萨一手安排的!她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考虑到这个人物对于我们的考察是如此重要,我决定在这里跳过一段,先直接分析观音菩萨在黑风山事件中的表现。因为白龙事件是她预先安排好的,所以一切可以按程序进行,但黑风山就不同了,她完全是被孙悟空“引诱”前往的:  ·菩薩問曰:“你來何干?”行者道:“我師父路遇你的禪院,你受了人間香火,容一箇黑熊精在那裏鄰住,着他偸了我師父袈裟,屢次取討不與,今特來問你要的。”菩薩道:“這猴子説話,這等無狀!旣是熊精偸了你的袈裟,你怎來問我取討?都是你這箇孽猴大膽,將寳貝賣弄,拿與小人看見,你却又行兇,喚風發火,燒了我的留云下院,反來我處放刁!”行者見菩薩説出這話,知他曉得過去未來之事,慌忙禮拜道:“菩薩,乞恕弟子之罪,果是這般這等。但恨那怪物不肯與我袈裟,師父又要念那話兒咒語,老孫忍不得頭疼,故此來拜煩菩薩。望菩薩慈悲之心,助我去拿那妖精,取衣西進也。”菩薩道:“那怪物有許多神通,却也不亞于你。也罷,我看唐僧面上,和你去走一遭。”行者聞言,謝恩再拜。卽請菩薩出門,遂同駕祥云,早到黑風山。  这一番对话,相当精彩,我们后边会分析孙悟空在见风使舵方面的迅速“成长”,这里主要考察观音菩萨。从这段话,无论如何得不出观音菩萨纵容金池和尚,并且安排黑熊精偷袈裟的结论来(后边会看得更清楚),所以,她很可能是在孙悟空远来求助之后,才下决心前往黑风山对抗黑熊精的。  当孙悟空打死“凌虚子”,灵机一动建议观音扮作此人时,观音的表现更加说明问题:  ·“菩薩要不依我時,菩薩往西,我悟空往東,髴衣只當相送,唐三蔵只當落空。”菩薩笑道:“這猴熟嘴!”行者道:“不敢,倒是一箇計較。”菩薩説:“你這計較怎説?”行者道:“這盤上刻那淩虛子製,想這道人就叫做淩虛子。菩薩,你要依我時,可就變做這箇道人,我把這丹喫了一粒,變上一粒......” 菩薩沒灋,只得也點點頭兒。行者笑道:“如何?”爾時菩薩迺以廣大慈悲,無邊灋力,億萬化身,以心會意,以意會身,恍惚之間,變作淩虛僊子。......  由于某种特殊原因,电视剧《西游记》的这一集,我曾经看过很多遍。当时就觉得颇为郁闷,怎么观音的法力,这么平庸?首先她居然不能判断出凌虚子是个妖精,其次,当孙行者提出这个办法时,她像个傻子一样在旁观亦步亦驱,既不说“我何须如此”,也不说好,显得对如何镇压黑熊精,一点办法和准备都没有。  现在看来,并非杨洁等编剧胡改,而是小说原文就是这么写的。如此看来,这个“法力无边”的观音菩萨,除了能够预测未来这点之外(对此我们后边还要分析),其他方面简直一无是处,脑子笨反应慢不说,就连施个变形术,也是磨磨蹭蹭。她就这点本事,难怪当初在天宫之上,只能给玉帝出点子,而不敢亲自挑战孙悟空了。  当然,我的这些分析,有一个前提,就是觉得孙悟空只是个平常的石猴,没有把他提升到宇宙第一战士的高度。如果能有这个认识,那么自然也会发现观音的法力和水平也算不错的。比如,她接下来就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  ·行者看道:“妙啊,妙啊!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菩薩笑道:“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行者心下頓悟。  自从孙悟空获得这个名字以来,这还是他第一次发生“顿悟”的情况,可见要让这位天生神猴真的开始“悟”,开始“悟空”,有多么难。但是观音做到了,她借着对方的话头暗示说,其实菩萨或妖精都是表相,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一念”。换言之,你想成为什么,就能成为什么。这对于一直陷在自我认识危机(identity crisis)中的孙悟空有多大的启发价值,我们外人是很难知道的。  不过,一到真正动手的时候,菩萨又“暴露”了 ----  ·菩薩現相,問妖取了髴衣,行者早已從鼻孔中出去。菩薩又怕那妖無禮,却把一箇箍兒,丢在那妖頭上。那妖起來,提槍要刺,行者、菩薩早已起在空中,菩薩將真言念起。那怪依舊頭疼,丢了槍,滿地亂滾。  注意,观音向黑熊要回袈裟的时候,孙悟空还在对方肚子里,场面仍然可控。而一旦孙悟空出来了,菩萨的表现是什么呢?“怕”、“丢”、“起在空中”!从上下文看,他们此时所在的位置,最可能是洞中的“二门”附近,而洞里的天井是在“一门”,“三门”则是楼宇(畫棟鵰梁,明牎綵戸),换言之,此时的场景是一个封闭的山洞,上边不透天光的。那么观音的“起在空中”,也就不可能飞起很高,达到一种居高临下的庄严效果。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要“起”?为什么不能原地念诵咒语?事实上,一直到黑熊反复讨告之后,观音才“坠落祥光”,而在这之前,黑熊一直是在满地打滚,向上仰望的时间,恐怕不多。那么这个“祥光”,除了营造一种神秘伟大的效果之外,是否也有自我保护的作用?  总之,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个观音菩萨,与“法力无边”的传统印象和作者定位,实在是相去甚远。她的实力,根本不能和孙悟空或如来佛相提并论,连黑熊精这样级别的妖精,她也必须依靠如来佛的金箍、孙悟空的牵扯才能够勉强搞定。于是,我不能不提出一个问题:观音究竟有没有法力?她究竟是仙还是人?  *
  8. 八戒、沙僧与白龙  我们已经知道,取经五人组当中的两个核心人物,是乐园系统中不可取代的重量级选手。因此,整个取经项目,也就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神圣性和命定特征。但是,毕竟这是一个五人的团队,那么整日与孙悟空、唐僧为伴的另外三人,他们的身份有没有独特之处?他们和乐园系统有直接的关系吗?  这个问题,比想象的要难以回答。实际上,《西游记》这部作品除了对白龙的讲述相对简单之外,对猪八戒(悟能)和沙僧(悟净)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以至于几乎所有研究《西游记》的人,都会首先注意到这两人的不同寻常的身份。但是,假如我们依据前边形成的独一无二的视野,重新审视八戒和沙僧的来历,是否会有不同的、更加到位的发现呢?  由于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主题,所以我写到这一部分,也不敢轻忽大意,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调,一步步地考察这两个(或三个)神秘的新成员。  1) 神秘高老庄  高老庄的不同寻常之处,首先在于她的地理位置。我们前边注意到,唐僧前进的路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回民,那么他们的行进路线,应该是往河西走廊方向前进的,而高老庄的风情,却显然不像是那个方向的乡村。加上作者在这一章提到了“蜀锦”,又提到了“乌斯藏”、“福陵山”(可能是涪陵的谐音)那么基本上可以认定,取经队伍已经不知不觉中拐进了四川境内,川藏交界的地方了。为什么要绕上这么一个大弯?我们暂时不得而知。  其次,高老庄的景象令人侧目,请看作者的描述:  · 竹籬密密,茅屋重重。參天野樹迎門,曲水溪橋映戶。道旁楊柳綠依依,園內花開香馥馥。此時那夕照沉西,處處山林暄鳥雀;晚煙出爨,條條道徑轉牛羊。又見那食飽雞豚眠屋角,醉酣鄰叟唱歌來。  这完全是一副世外桃园的景象。如果考虑到四川历来有“天府之国”的称号(?),那么作者在此寄托这样一种理想图景,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作者在前一章,还曾经描述过另一种人间奇景:  · 但見:淡雲撩亂,山月昏蒙。滿天霜色生寒,四面風聲透體。孤鳥去時蒼渚闊,落霞明處遠山低。疏林千樹吼,空嶺獨猿啼。長途不見行人跡,萬里歸舟入夜時。......行者道:「人家莊院,卻沒飛魚穩獸之脊,這斷是個廟宇庵院。」師徒們說著話,早已到了門首。三藏下了馬,只見那門上有三個大字,乃「里社祠」,遂入門裡。......茶罷,三藏問老者道:「此廟何為『里社』字?」老者道:「敝處乃西番哈咇國界。這廟後有一莊人家,共發虔心,立此廟宇。里者,乃一鄉里地;社者,乃一社土神。每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日,各辦三牲花果來此祭社,以保四時清吉,五穀豐登,六畜茂盛故也。」三藏聞言,點頭誇讚:「正是『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那裡人家更無此善。」老者卻問道:「師父仙鄉是何處?」三藏道:「貧僧是東土大唐國。......」  不难发现,这家庄院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没有“飞鱼稳兽”这样的装饰,比较质朴;其二,庙子里不供仙佛,却拜“社土神”,并且是用土地上出产的物品进行祭祀;其三,唐僧明确承认,这种风俗是“东土大唐”所没有的。实际上,我们很快就知道了,这不是一家普通的庄院,而是由落伽山的山神和土地临时变化而成的。落伽山是观音的领地,那么这个庄院的风格,是否也代表了观音的价值取向?为什么观音身为“佛教系统”的菩萨,却认可这样一种没有偶像崇拜的风俗呢?  这两种良好风貌的连续出现,再加上其中混杂的物欲横流的“观音禅院”,使我相信作者吴承恩在此暗含了他的褒贬和政治理想。实际上,像高老庄这样的风情,我们常常能够在明清乃至当代的山水画中见到,可见研究者常常讨论的所谓“宗教倾向”,面对着这种普遍的人间追求,就显得非常薄弱和虚无了。但是,我们仍要追问:为什么作者恰恰把这种理想风情,赋予高老庄这个地方?  第三,高老庄的人也很有个性。首先,高才这个小伙子,居然一点都不怕毛脸雷公嘴的孙悟空,这还是取经路上的第一回。甚至他被孙悟空抓住,也没有表露出一点恐惧的感觉,而是一边挣脱,一边抱怨。后来,高才回去告诉高太公说找到了抓妖怪的高手,他的口才令人叹为观止:  · 太公罵道:「你那個蠻皮畜生,怎麼不去尋人,又回來做甚?」高才放下包傘,道:「上告主人公得知,小人才行出街口,忽撞見兩個和尚,一個騎馬,一個挑擔。他扯住我不放,問我哪裡去。我再三不曾與他說及,他纏得沒奈何,不得脫手,遂將主人公的事情,一一說與他知。他卻十分歡喜,要與我們拿那妖怪哩。」  高才刚刚还对孙悟空抱怨家人,而一见到高太公,立刻变得恭恭敬敬,对答如流,思维清晰,显示出一流的行政素质。考察后边高太公和高翠兰的言行举止,也处处显得非常得体和自然。种种迹象显示,猪八戒是个非常有眼光的妖怪兼天蓬元帅,他给自己挑的这个亲家,或许是《西游记》中综合素质最高的一群人。  这个“四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它在作者的心目中,为何能够具有超出整个大唐的水准?如果我们稍稍联想一下,这里离万寿山五庄观已经不远,而《圣经》和《古兰经》中记载的乐园,所“下临”的不多不少正是四条河,那么或许能够猜到一点作者的用意。但是,目前为止仅仅是猜测,要证明四川和高老庄的独特性,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2)猪八戒的来历  猪八戒用了一首长诗,来描述他从成仙到被贬凡间的全过程。但是这首诗中,却有好些明显的疑点。我们来分析一下:  · 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閑愛懶無休歇。不曾養性與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 忽然閑裡遇真仙,就把寒溫坐下說。勸我回心莫墮凡,傷生造下無邊孽。  这个开头,看上去没什么问题,不过是偶遇仙人,指点迷津。但是一细看问题就来了,这个问题在于:究竟猪八戒修仙之前,是什么身份?  如果他当时只是一个凡人,怎么会有“墮凡”的问题?难道他当时已经在天上,只是觉得日子太过无聊,才想下凡?为什么他一旦下凡,就会存在“伤生”和“造孽”的可能性?这个“真仙”(后边在沙僧的自述中同样有个“真仙”),究竟是什么人?  · 有緣立地拜為師,指示天關並地闕。得傳九轉大還丹,工夫晝夜無時輟。  · 上至頂門泥丸宮,下至腳板湧泉穴。周流腎水入華池,丹田補得溫溫熱。  · 嬰兒奼女配陰陽,鉛汞相投分日月。離龍坎虎用調和,靈龜吸盡金烏血。  · 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功圓行滿卻飛昇,天仙對對來迎接。  · 朗然足下彩雲生,身輕體健朝金闕。  这一段,就是讲猪八戒“修仙”的过程了,“九转大还丹”,这是外丹还是内丹呢?从后边的内容看,更像是内丹。昼夜不停地练习,头上的泥丸,足底的涌泉,丹田的热度,都非常重要。“婴儿姹女”的具体所指,暂时不明,“灵龟金乌”的暗示,也不够明朗。但是,最终练成的结果,是“五气朝元通透彻”,然后实现了“飞升”。  整个这个过程,我们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了,孙悟空的练功程序,和八戒的几乎没有多少区别。如果我们再把当初感觉难以理解的“月藏玉兔日藏乌”,和这里同样提到的“日月”联系起来,则更加可以肯定上述判断。那么,作者究竟在暗示我们什么呢?难道猪八戒和孙悟空一样,一生下来就不是肉体凡胎?难道他的真身,也是一个“神”,一个乐园的成员?  另一个证据,出现在关于“九齿钉钯”的介绍中。猪八戒说,这么宝贝的一个钯,是玉帝亲自赏赐给他的。为何要赏给他呢?是因为他修成了“大罗仙”,成为了“长生客”。大罗仙的具体级别,我们暂时难以了解,但是从玉帝的这种态度看,至少是一种高级神仙,很可能要比孙悟空的“太乙散仙”高,正如他们在天庭的职位也是天差地别。那么,猪八戒这样一个从小“贪闲爱懒”的人,是怎么修成这样高级别的神仙的?他究竟是凭借了“真仙”的超乎寻常的指引,还是凭借本身的天然素质?  这些问题,暂时都无法得到明确的回答,而且作者似乎也并不打算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但是,他留下如此众多的疑点,也不会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先放一放猪八戒的问题,继续考察高老庄的神奇之处。
  楼主讲得很有趣啊,等更新!  
  这么好的一个贴子,怎么没有下文了啊?坐等楼主更新!
  前排坐等楼主更新
  3)乌巢禅师  乌巢禅师出现在“乌斯藏界”的一座高山上,很可能是川藏交界的位置。与八戒和沙僧相比,这位禅师更是《西游记》中最有名的神秘人物之一,几乎对他的每一种新的解释,都会导致一种新的流派的产生。那么,我们能否借助前边獲得的背景,对这位禅师的真实身份有更加透彻的把握呢?  首先,乌巢禅师人如其名,的确是住在一棵树上的“巢”里边的。什么样的生物,会选择住在巢中?鸟类的可能性最大。  其次,乌巢一见到八戒,反应非常奇怪:  · 禪師驚問道:「你是福陵山豬剛鬣,怎麼有此大緣:得與聖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觀音菩薩勸善,願隨他做個徒弟。」禪師大喜道:「好,好,好!」  乌巢早就见过八戒,所以报出对方的来历很正常。真正奇怪的是,他为何称唐僧为“圣僧”,并且为八戒找到一位好师父而欢欣鼓舞?我们从八戒的口中已经知道,这位禅师之前曾经希望收八戒为徒,但被拒绝了,而现在他却仿佛真心认为,唐僧比自己更有资格当这个师父。这就比较不可思议,因为唐僧不过是一个凡人,即使乌巢已经知道对方是亚当和耶稣转世,似乎都不必这样开心。而乌巢自己的本事,我们很快就能看到,那是完全有能力跟孙悟空一较高下的。乌巢用来对付孙悟空的“蓮花生萬朵,祥霧護千層”,简直和镇元子那个神奇的袖子一样,可以让神猴一点脾气都没有。  难道乌巢知道八戒一旦跟了唐僧,就能进入到某个历史性的使命当中?  再次,乌巢对孙悟空的态度也很奇怪。先是装作不认识,后来又赋诗一首,明白无误地“暗示”他完全清楚孙悟空的来历,搞得猴哥很上火。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最靠近真相的解释是,正因为他知道孙悟空是谁,所以反而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对待他,来称呼他。  最后,才是我们需要考察的最关键内容 ---- 《心经》。
  4)《心经》之谜  前边已经提到,作者有意无意地将《心经》(书中称《多心经》)与如来佛的“三藏”相提并论,暗示这是取经工程的重要目标和收获之一。那么,究竟这个《心经》中藏有什么秘密?它和如来所抬举的《三藏》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心经》的开头,大家都很熟悉了:“观自在菩萨.....”。可见与众多的传自佛陀的佛教经典不同,这部经典是通常所知的观音菩萨口述的经典,它代表了观音菩萨对宇宙、人生、宗教、社会的理解。而且,照乌巢禅师对唐僧的说法,这部经虽然极短,才54句,但极其有用,“若遇魔瘴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从随后的文字不难看出,唐僧相信了这句话,并付诸实践。所以《心经》的内容,很可能是伴随唐朝和尚全部西行旅程的内容。它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暂时还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先看看它的基本文字: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阨。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卽是空,空卽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諸灋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増不減。  ·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灋,無眼界,迺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迺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寂滅道,無智亦無得。  《心经》54句译文中,我能够直接大概看懂的,就是上边这四大句。可以看出,每一大句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中心词。第一句是“空”,第二句也是“空”,或者“色即是空”。第三句是“不”。第四句是“无”。  这样看来,一种对《心经》的最直接解读,就可以是下边这个样子:  一切感觉和存在都是“空”的。各种颜色其实都没有颜色。我们的感觉、思想、行动和知识,都是“空”。正因为是“空”,所以根本不存在产生和灭亡,也根本没有增加和减少,也根本没有干净和不干净。在这个“空”当中,什么都没有,既没有感觉,也没有觉悟,也没有生老病死,没有苦难,也没有寂灭。  看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认识:原来《心经》的道理,就是关于“神”的道理,也就是关于“悟空”的道理。正如作者在《西游记》的开头所明确阐述的那样,整个宇宙在创始之初,就是“空”的,那个时候,既没有存在,也没有感觉,什么都没有。领悟到这种其实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就是“悟空”,就进入了“神”的状态。  但是,这里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人能够进入这种属于神的状态吗?从《心经》原文看,那个认识到这种状态的人,是观音菩萨,而且是观音菩萨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下体会到的。什么特殊状态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从事一种深度的般若波罗蜜多”。究竟后边这六个字是什么意思?不太容易理解。但是我们还记得,前边如来佛在吹嘘自己镇压孙悟空的伟大成就时,曾提到他对于宇宙的深刻理解,他说他通过“甚深般若”,发现世界都是“寂灭”的。而这里呢,观音菩萨同样通过一种“深般若......”,发现世界根本不是如来佛所说的“寂灭”状态,恰恰相反,是“无苦寂灭道”,也没有“生老病死”。总之,世界不是寂灭,也不是苦难。具体是什么?观音没有说。但如来的说法,肯定是错误的。  可见,这位神秘的乌巢禅师所交给唐僧的《心经》,其实是再次证明了观音和如来根本传的是两种道。如来知道这个乌巢的存在吗?他允许观音和乌巢传这样一种“道”吗?我们暂时还不了解。  而接下来我们看见,唐僧非常认真地开始实践《心经》之道,换言之,他开始尝试进入“神”的状态。在下一回的开头,唐僧(或作者)写了一首“偈子”,代表他对于《心经》的领悟水平。其中有几句搞笑的话,比如“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具体什么意思?不太容易搞懂。但是作者说了,这只是唐僧“打开了门户”“一点灵光自透”的认识水平,可能开始有点脱离肉体凡胎了,但水平肯定还不高,所以我们与其去猜这些话的意思,不如等到唐僧水平高起来再学习。  另一次唐僧实践《心经》,是在孙悟空和猪八戒去打黄风怪的时候,唐僧觉得一个人呆着比较恐惧,就一直在念《心经》的内容。念着念着,虎先锋从天上飞过,一把抓住唐僧,带回洞里下酒。作者对此评论说:江流注定多磨折,寂滅門中功行難。看来这位作者,对于如来佛的“寂灭”理论的确是没什么好感的。  但是,前边我们已经知道,取经团队自打过了两界山(五行山),就隐隐有进入到“圣地”的感觉。这圣地之中,哪来的妖怪呢?
  5)巽风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黄风怪,本事仿佛有限,不引人注目。但是原书中的黄风怪,一方面长得非常英俊(不亞當年顯聖郎[即二郎神]),另一方面,他制造的“风”的杀伤力极其恐怖,丝毫不亚于后边芭蕉扇扇出的狂风。可惜这种风,电视根本拍不出来,为何?  · 好風!真箇利害——  · 冷冷颼颼天地變,無影無形黃沙旋。穿林折嶺倒松梅,播土揚塵崩嶺坫。  · 黃河浪潑徹底渾,湘江水湧翻波轉。碧天振動鬭牛宫,爭些刮倒森羅殿。  ..........  · 老君難顧煉丹爐,壽星収了龍須扇。王母正去赴蟠桃,一風吹斷裙腰釧。  · 雷音寳闕倒三層,趙州石橋崩兩斷。一輪紅日蕩無光,滿天星鬭皆昏亂。  初步归纳,此风有三个特点:  a. 强大,一刮起来,连太上老君、如来佛、观音等顶级神灵的领地都要遭殃。  b. 一方面好像是“黄色”,一方面却“无影无形”。而且非常奇特的一点是,它能够把孙悟空毫毛变成的那群“小行者”吹上天去,“却似紡車兒一般亂轉,莫想輪得棒,如何攏得身?”我们还记得,之前混世魔王是根本无法伤害到这些很可能只是幻影的小猴的(当然仍不能排除它们已经随着孙悟空能力的增强变成实体),但是黄风怪的风却能吹到。  c. 风的制造方式,非常独特。“急囘頭,望着巽地上把口張了三張,呼的一口氣,吹將出去。”我们知道,“巽”是八卦之一,通常用四根直线来表示。既然是“地”,那么很可能有一个平面。我们通常见到的八卦平面图,有方的,有圆的。圆的那种,往往明确标示了“巽”的位置,具体什么位置,每种图(比如所谓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不太一样。不过,这种圆图的重要特征,是它有一个中心点,所有的“八卦”,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点排列。那么,每次黄风怪所找到的这个“巽地”,有没有一个中心点呢?他是从中心点的方向往“外”吹,还是相反?  还有一件奇怪的事:如此强大恐怖的风,却只能吹瞎孙悟空的眼睛,而不能伤害到他的身体和性命(黄风怪对此也难以理解)。说到这,我忽然想起当初菩提老祖对孙悟空的警告,说他每过500年,就会遭遇一次“天风”“天雷”“天火”的致命袭击。而且那里的“天风”,也和普通的物质的风完全不同,可以直接摧毁人的精神和“心”。而这里的风,据护教伽蓝(可能是一种仙佛的级别)特意向孙悟空介绍,叫做“三味神风”,其特点包括“吹人命即休”。如此看来,黄风怪的风,的确很有可能就是菩提当年警告的“天风”,时间上也差得不多。(为了进一步核查真相,后边碰上了差点要了孙悟空命的“三昧神火”时[与太上老君炼丹炉的所谓“文武火”截然不同],我们再作综合的判断)  那么,黄风怪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黄毛貂鼠,哪学来的如此恐怖的本事?灵吉菩萨介绍说:  · 他本是靈山腳下的得道老鼠,因爲偸了瑠璃盞內的淸油,燈火昏暗,恐怕金剛拿他,故此走了,却在此處成精作怪。  从这话判断,其实灵吉也不清楚黄风怪“得道”尤其是学会“三昧神风”的原因。当时这只老鼠为何偷油?可能是由于饥饿,也可能是因为灵山的清油有助于成仙。但是那个时候的黄毛貂鼠,恐怕还没有这么强大的实力,换言之,他的吹风术可能是到了黄风岭之后才学会(练会)的。从原文看,这只老鼠的历史,还有些复杂,但是根本性的问题是:为什么如来佛要很麻烦地把它“镇”在离灵山很远的黄风岭,而不是直接消灭?恰恰对这个问题,灵吉菩萨没有解答(他自己其实也离黄风岭很远,事实上给了黄风怪很大的生活和学习自由)。
  6) 八百里流沙河  流沙河是一片“大水”,有多大呢?  · 那行者跳在空中,用手搭凉篷而看,他也心驚道:“師父啊,真箇是難,真箇是難!這條河若論老孫去呵,只消把腰兒扭一扭,就過去了;若師父,誠千分難渡,萬載難行。”三蔵道:“我這裏一望無邊,端的有多少寛闊?”行者道:“徑過有八百裏遠近。”八戒道:“哥哥怎的定得箇遠近之數?”行者道:“不瞞賢弟説,老孫這雙眼,白日裏常看得千裏路上的吉兇。却才在空中看出:此河上下不知多遠,但只見這徑過足有八百裏。”  孙悟空的眼睛在白天能够看到千里之外,说明他是第二个“千里眼”。那么,流沙河的宽度就是当时的最高级神灵能够在天空中目测的最远距离,坐过飞机的同学,不妨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条“河”。  除此之外,流沙河还有两项特征:  1. 扔什么进去都下沉,只有一样除外 ---- 取经人的头骨。  2. 过了流沙河的人,“身登彼岸,得脫洪波,又不拖埿帶水,幸喜腳干手燥,淸淨無爲”。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之前听过一个老外讲佛教,说所谓“大乘”和“小乘”,为什么都有一个“乘”字?因为那就像乘船过河。  那么,究竟过了河的人,和没过河的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呢?暂时还不知道。但是,我们的沙僧同学,就住在这条河里边。先看沙僧的丑恶外形:  · 一頭紅燄發蓬松,兩只圓睛亮似燈。不黑不靑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  · 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項下骷髏懸九箇,手持寳杖甚崢嶸。  其实这段描述中,少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沙僧的牙齿。几年前,当观音菩萨首次见到沙僧的时候,他的嘴上还有“獠牙撑劒刃”。现在是没有了,还是作者没有描述,很难猜测。有研究者依据“獠牙”和“红发”这两个特征,认为沙僧和二郎神有关联,这种推断从目前来看,至少是言之过早。我们还是来看沙僧的自述:  · 自小生來神氣壯,乾坤萬裏曾遊蕩。英雄天下顯威名,豪傑人家做模樣。  · 萬國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從吾撞。皆因學道蕩天涯,只爲尋師遊地曠。  一开头就和猪八戒不同,要高调得多。但是同样离奇的是,沙僧也是“自小”就天赋异禀,不学习就很厉害。明明很厉害了,却还要学习,到处找“师”。最终,他找到一个“真人”(八戒找到的是“真仙”,前边有笔误),然后就也开始“婴儿姹女”“肾水肝火”那一套了。玉帝发现又出了一个奇才,封他为“卷簾将”,级别不高,但实际影响力很大,又赐予一件上古神兵。下界的原因,也很古怪,是在王母的蟠桃宴会上犯了个小错误。(无性大象已经发现: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下界的原因,都和王母有奇特的联系)当然,能让玉帝生气的事情,往往和王母有关,所以打破一块玻璃这样的错误,居然要用每周一次飞剑穿胁下之刑加以惩罚(东方普罗米修斯?)。值得注意的是,沙僧和八戒一样,下凡的时候“正好”都是在流沙河的东边,而沙僧(这个名字是观音起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承担起了专门在东岸吃人的任务。其中的一大类受害者,都是“取经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取经人,一定要过这个根本不可能过的流沙河呢?为什么观音手下的伽蓝们明明说了真经不在西边,而在“东方”,但是没人肯听呢?  关于沙僧的介绍,主要就是这些。但是,这一部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沙僧的身世。那就是孙悟空的真实能力!
  7)孙悟空的能力和灵肉冲突  首先是飞行能力。就在前边的引文中,我们看到孙悟空亲自说出了自己飞行的方法,是“扭腰”。为什么要采用这个动作?它和我们之前分析的“连扯跟头”,是一个效果吗?无论如何,一直到这一回,我们终于清清楚楚地看见了孙悟空是怎样飞行的。  · 行者道:“你那裏曉得,老孫的筋鬭云,一縱有十萬八千裏。象這五七千路,只消把頭點上兩點,把腰躬上一躬,就是箇往囘,有何難哉!”八戒道:“哥啊,旣是這般容易,你把師父背着,只消點點頭,躬躬腰,跳過去罷了,何必苦苦的與他廝戰?”行者道:“你不會駕云?你把師父馱過去不是?”八戒道:“師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這駕云的,怎稱得起?須是你的筋鬭方可。”行者道:“我的筋鬭,好道也是駕云,只是去的有遠近些兒。你是馱不動,我却如何馱得動?自古道,遣泰山輕如芥子,擕凡夫難脫紅塵。象這潑魔毒怪,使攝灋,弄風頭,却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帶得空中而去。象那樣灋兒,老孫也會使會弄。還有那隱身灋、縮地灋,老孫件件皆知。但只是師父要窮歷異邦,不能彀超脫苦海,所以寸步難行也。”  这一段话,非常关键,所以我几乎全部摘录。不难看出,孙悟空虽然不太愿意说出全部的事实,但他暗示了几点:其一,他的飞行术和猪八戒的在本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造梦西游3打托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