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拳宫颈癌疫苗适合人群群

洪佛拳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洪佛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之一,属于少林。僧伍雷创于17世纪的一个流派。伍雷是洪家拳法修习者,他将洪家拳和佛家拳结合起来。将两者的优势部分糅合在一起,创造出洪佛拳。
洪佛拳一迅速猛烈的技法著称,其身体动作放松。洪佛拳爆发力强,精确度高,动作流畅不僵硬,使得其具有很强的优势。
洪佛拳特点
  洪佛拳有很多训练方式。完整的洪佛拳有10种动物模仿动作,25种传统武器、8种摇摆技法,且其是用左手进行搏斗。这些形式可以锻炼训练者的速度、力度以及持久度。
洪佛拳现状
  如今,洪佛拳不断变化创新。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只用左手进行搏斗,很容易引起对手惊讶。同时,洪佛拳由于在力度、速度、可观赏性以及可行性方面的优势,在武术中显得出类拔萃。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佛拳观音拳_在线播放_最新视频高清在线观看_爱酷网(ikoo8.com)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JavaScript !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友情提示&&&全部频道网站地图佛拳观音拳17播放源:发布时间:分类:自拍作者:XJLB选择打赏方式: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多少您随意~提示:打赏的是网站站长,跟视频或文章内容无关!猜你喜欢播放:372播放:220播放:174播放:143播放:132播放:97播放:76播放:71播放:61播放:60播放:48播放:44播放:40播放:38播放:36播放:35播放:33播放:29播放:29播放:29&&&&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支付宝(Alipay.com)佛拳之观音拳23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佛拳之观音拳23式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佛家拳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佛家拳是梁天柱所创立的南派梁门武功,套路主要有小连环、猛虎下山、十八罗汉等。
佛家拳历史沿革
中国武术名师梁天柱所创立的南派梁门武功并由江门尹保林武术大师铭名为佛家拳(香港由梁家芳同门铭名为蛇形刁手)现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先后在广西岑溪、梧州、苍梧、藤县、柳州,广东广州、台山、中山、江门、东莞、罗定、阳春、阳江、湛江、海南等地区教授佛家拳武功,从此佛家拳在两广大地及港、澳、台、加拿大、美国、东南亚地区和其他国家传播发扬光大。
江门是南派佛家拳的承传重要发展地区,为更好地承传佛家拳,打响江门侨乡武术文化传承计划,向世界传播推广。现经佛家拳第三代传人,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江门市武术协会原秘书长,佛家拳总会创办人、首任会长欧国雄先生的大力支持推动下。在江门市德强武术馆设立南派佛家拳训练基地,并全面地将南派佛家拳教授方式、功法、改革创新理念指导贯彻在教授之中,为南派佛家拳的普及和发展再创辉煌。
南派佛家拳是以柔克刚为总则;圈圆掌开合为源;子午身为基;五法为本;八字为纲;廿字诀出奇制胜为目的武术体系。
佛家拳主要特点
在上肢十分重视拳、掌、爪功的训练。而下肢则注重桩功的练习。拳要求五指卷屈握紧,拳面要平,拇指压于食指。拉肩手为凤眼拳,中指要求突出拳面。掌形要求拇指弯屈紧扣于虎口穴处,其余四指伸直,指间微开,力达掌根。虎爪要求五指分开,指骨弯屈扣紧,腕关节上挠,掌心向外。龙爪要求腕关节下垂用力抓扣。
在站椿功上注重于马步的练习,其式有四平马、四平走马、二字钳扣马,钳扣走马,包括四平马转换钳扣马子午化身的技击要领。还有钳扣马,丁字椿马步,左右、前后走马技击训练。
佛家拳角度来看
它与传统套路形式,动作优美,方法清晰,节奏明显,拳打四面,连环纵横,刚柔相济,身法多变,眼跟桥手,精气神合一。练习套路时,学其势,必得其法,习其形,须明其意。演练过程做到身正、颈直、沉肘拉肩、含胸拔背、步法灵活。身法要求做到吞吐浮沉,子午化身。在手法上,上中下,前后左右,阴阳顺逆变化,刚柔并进,协调配合。在步法上,以四平马、钳扣马、丁字步、拐脚、跪虎、踏脚、叠脚为主。使整套动作刚柔相济,静如山岳,动则翻江倒海,拳出穿山动石,落步入地生根,甚是美观。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灵活多变,风格别致之印象。
佛家拳养生方面来看
南派佛家拳注重以意使气,以气催力,调理阴阳。起到健身、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适合不同的年龄、层次的人群进行学习,在训练上做到舌舔上腭,尾肛上提,使阴阳两脉和谐统一。通过太子剑拳、圈圆掌功、五枝梅内功的修炼,呼吸调整,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培养真气来怯病延年。在练习圈圆掌功时要明三节,以臂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腿言: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全身言:头为梢节,胸为中节,腿、膝、脚为根节。关节是肌肉筋络的起止点,梢节灵活,中节柔软,运行根节,气血全身畅行。通过各关节旋转伸缩活动,起到强筋壮体之功。
佛家拳角度分析
南派佛家拳对整套动作中各个单势基本功训练特别严格,它非常注重上中下,前后左右手法的进攻防守的技术训练。要求做到“吞身如鹤缩,吐手若蛇奔,活泼似猿猴,两足如磨心”。出手快捷,先柔后刚,遇刚以柔制,以柔为主,用刚势击打,运用上要虚实分明,真假难分。离桥飞打以拉肩掌、圈圆掌、龙蛇混杂、半点槌、日字槌、流阴槌、伏虎、钳扣手为主。迫桥以封、割、沉、浮、标、扛、拍、叠、为主。连桥(黐手)合打以怀捆、背剑手、铁踭、抛踭、角踭、吸踭、叠掌、移山倒海、飞廉揸爪等手法为主。运用“五法、八字、廿字诀”周身关节肩、肘、手、胯、膝、足、皆击打之器。技法上“刚劲进击,似蛇吸食。柔劲陷人,如牛吐草。动乱敌意,急快制胜。静观敌变,以逸待劳。呑则合手伏桥,已是柔劲。吐则分桥击打,刚劲快脆。沉乃避敌之锐,冷桥伏击。浮即击敌之虚,制人神速”。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踏进中门为绝。
南派佛家拳在劲力上,要求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弹抖劲,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并用。“长劲,离桥飞打、三关松。短劲,踭腰步合一。连绵,借力巧打,四两搏千斤。飘打,变劲,声东击西。爆发劲,稳准狠、刚劲快脆”。练习上由正求顺,由顺求活,由活求合,由合求快,快中求力,力中求巧,巧内生精,精里求妙,妙中求绝绝就是百发百中。由于它的动作为“内”与“外”的运动为根本,练的是内家功法,处处体现形神合一,劲力穿透的气概。在精神上它含而不露,神志舒展,计谋敏捷,出手于无形,身到,脚到,手到如猛虎出洞,迅猛快捷,无法遮拦。
佛家拳基本击法
主要有:拳法、掌法、手法、踭法、指法、膝法、脚法、步法、擒拿摔法。  拳法:千字搥、日字搥、昂撞、双关、狡手、扫、扛、抛、扎、挂、流阴搥、半点搥、流星搥、过边搥、鞭搥、担扛阻顶等。  掌法:抛、封、拍、挂、升、割、决、擒、叠掌、移山倒海、关平捧印、圈圆掌、伏虎、白蛇吐信、黄蛇呑蚧、鬼王拨扇、龙形钳扣、鲤鱼过膊等。  手法:虎爪、龙爪、痴手、黐手、怀捆、缠丝手、行龙手、刘备过江、背剑手、锁喉手、摆羊尾、影佛手、抽手、削竹手、钓门手、拉肩手、搪龙手、关公射箭、乌龙缠腰、美人照镜、浮沉吞吐、金猫洗面、侧身虎等。  踭法:包、抛、角、正、吸、横、沉、弓、攻、铁、企、扩、办、花心、挷等。  指法:标、揷、二龙争珠、龙蛇混杂、丁山射雁、盘龙钳扣手、万字蝙蝠、独蛇寻穴、独钩寒江等。
膝法:跪虎、独步英雄、鸿雁朝天、金鸡独立、白鹤踏雪、一掌河山、双挂龙形、悬崖勒马等
脚法:弹、挂、挷、钉、穿、踢、缠、切、蹬、廉、铲、挂金钩、醒脚、擒扣、上横扫、劈腿、无形腿、连环扫等。  步法:四平马、钳扣马,叠脚、踏脚、拐脚、偷脚、丁字椿、跪虎、座莲、过步、呑马、三角马、小跳盘车、洗马椿返等。  擒拿摔法:祼、包、钳扣、双黐、大钳扣、子午化身、起吊提、饿虎擒羊、金丝刁手、仙人望月、黄莺落架、狮子滚球、抛掌、抽弹、白鹤亮翅、寒胸虎背等。
佛家拳主要套路
套路是技击的技术准备,技击也是套路的运用。南派佛家拳目前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地区和其他国家的拳术套路有:小连环、猛虎下山、十八罗汉、大连环、全踭、八仙过海、龙虎相会、左连环、猛虎出洞、大八仙、子母桥、九龙渡海、四雄伏虎、太子剑、双飞蝴蝶、佛掌、蛇形叼手、佛虎拳、五攻五防、侧身虎等。器械内容有:飞龙虎棍、二地龙虎棍、流星赶月棍、小连环棍、顶打棍、雁落平山、独钓寒江、一柱擎天、盘龙双头棍、行者棒、十八罗汉棍、十三太保、移花接木、雷仁生棍、伏虎棍、降龙棍。十字梅花刀、十字梅花双刀、一捧雪双刀、少林追门刀、少林醉砍义行刀、少林醉砍义行剑、八仙过海剑、行龙梅花剑、左手飞龙剑、九节软鞭、圈圆掌功、五枝梅内功。对练套路有:小连环对拆、龙虎对桩拳、二地龙虎普棍对拆等。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大悲拳考辨
大悲拳考辨
&(可点击“大悲拳考辨.pdf”查看图文版)
20世纪60年代,史正刚(奇云和尚)公开传授大悲拳不过短短数年时间,习练者毕竟有限;经历那疯狂年代,更显凋零。
半个世纪后,人去拳渺,大悲拳再度引人关注。爱好者日众,传播者日增,然动作变形走样,拳势风格渐失;坊间传闻漫天,“嫡传”“正宗”遍地,充斥功利性、情绪化语言;文章频出,网上热议,却多以讹传讹,少客观分析,更缺乏资料证据;甚至蜕变为互揭隐私、挑拨是非的人身攻击,完全偏离了探讨大悲拳的主旨,更突破了社会公德与文明之底线。
争名夺利贪嗔痴
有网友评论:“大悲拳全国也不知道有没有一万个人练,还争来斗去”,“太极的门户分支可多得多,也没见这么搞。某些人这种搞法,是要把大悲拳搞绝种才高兴”——吾辈汗颜,无言以对。后人果没有纷争,人间也多一分清静。
值得欣慰的是,喧嚣师傅怎么教就怎么练练习无辍,
“嫡传”、“正宗”弟子,投身“口水战”的同仁,做何感想?
身为同好,本为强健体魄,自娱自乐而已,大悲拳蒙羞。本文依现有资料,重申常识,梳理逻辑,探究真相。期盼诸位心存敬畏,,回归理性就事论事地探讨大悲拳本身,而不是攻讦某人某事。
一、大悲拳之渊源
1、大悲拳的
大悲陀罗尼拳一直在佛教密宗门内秘传,外界难窥其貌;直到李瑞呈编著的《大悲陀罗尼拳图说》面世,始为世人所知。因年代久远,斯人已去,李瑞呈和马有清两位对大悲拳的有较为明确的论述
李瑞呈的叙述是典型的古拳谱的叙事方式,但也透露了几点信息:
其一:奇云和尚不是大悲拳的“创始人”,而是得自传授;
“偶遇隐纳,授以无名神拳,示为筑基根本”(李瑞呈)
其二:现今传世的大悲拳,负载着奇云和尚自身的参悟;
“后拜诵大悲陀罗尼忏,敬观图像,顿悟与隐纳所授拳式触通。按像寻索拳式,觉姿势庄严,动作圆如,与大悲陀罗尼忏图像契合”……“复融会各家拳术精华,征引印证,获神拳精微奥妙”(李瑞呈)
正如张连生先生所言,“口诵真言,心观想,手结印,禅拳一体的拳法为奇云大师首创”。
其三:此乃失传已久的大悲陀罗尼拳;请注意:不叫“禅门太极拳”。
“更访娴武术高僧,竟悉佛门有大悲陀罗尼拳失传已久”(李瑞呈)。
马有清的叙述通俗、明了,但只涉及奇云和尚自身,仍无法
“对他的身世和宗教信仰,以及他学大悲拳的始末等等,他只略为一提而过,从不深讲”……“他谈到修习大悲拳的始末时,自认曾获两位‘密宗’武师恩授。他在遇到第一位武师时,只授与他半套大悲拳。其后他又在北京广济寺所属的一座下院,遇到另一位‘密宗’武师,也会这套拳法”……侍奉三年……“遂秘授之”(马有清)。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的是
(1)大悲拳由奇云和尚传世;
(2)奇云和尚分别向两位密宗武师习得大悲拳;
(3)两位武师各自只掌握半套大悲拳;
(4)套各自只掌握半套大悲拳),更
传闻中的所谓“创始人”,并无资料支持,不足为信。
奇云和尚承授完美的大悲拳,既有自身经历之因,亦有机遇巧合之缘,更有不懈追求之功。
(1)史正刚自幼酷爱武术——武术基础;
(2)史正刚成年后出家为僧——宗教身份;
(3)承半套——机缘巧合;
(4)奇云和尚承授另外半套大悲拳——;
(5)成就完美的大悲拳
上述诸项缺一不可。遑论他人?
马有清先生称奇云和尚是“大悲拳在近代唯一的传播人”;张稀贵、赵喆先生称“大悲拳是奇云和尚演练留世的”;此言不虚,无可辩驳。
20世纪30年代,奇云和尚首度将大悲拳传出佛门之外;至60年代更是面向社会公开传授,将这一秘不外传的佛门及武林瑰宝公诸于天下。
“正是由于他的开明和进步,给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遗产——一套目前中国仅有的、拳术与佛教相互融汇的密宗拳术;一套与世界上佛教密宗,有研讨珍存价值的修持功法——大悲拳。”(马有清)。
善哉!开明、进步的奇云和尚,从“弘扬佛法”到“普渡众生”,于佛、武两家,于普罗大众,功德无量!
奇云和尚的身世经历,已有很多介绍,不再赘述。惟网友对“北有奇云”似有微辞,在此稍加澄清。
“北有奇云”,只是文字略带传奇色彩而已。奇云和尚在北京武术界,确有很高的声望,并非虚妄,老前辈们都知道,只是不会言必称大师;时至今日,人们在私下里仍随意地称之为“史和尚”。奇云和尚传承大悲拳的踪迹,基本及于北京及周边省份,远方的朋友不太了解情况,情有可原。
有网友称“传承大悲拳的是‘虚云’而非‘奇云’”,此言谬矣。
虚云(1840~1959)被誉为“禅宗泰斗”;
奇云(1904~1966)乃密宗高僧。
60年代公开传授大悲拳时,虚云禅师已过世。
很明显,传承大悲拳的是“奇云”。
二、大悲拳之名称
大悲拳之名称;然误传、套用者,不一而足。望读者明察。
1、“少林柔拳”
是者有二,同名异体,不可混为一谈。
一为少林柔拳少林拳的一种,且不止一路明确另有传承渊源,
二为少林柔拳史正刚与马有清少林柔拳名仅2060~80年代80年代以后,即改回
2、“禅门太极拳”
是者有二,风格迥异。单就名称而论,佛道混搭似乎有点不伦不类。
一为李远奇编著。63式,有动作解说,拳式照片,内容颇丰部分
二为慧光居士编著。33式,有动作解说、拳式照片,视频光盘,近年来更有新作出版依稀可见舞蹈身姿慧光自认“我是禅太极的创始人”。
慧光最初的著述就名为“禅门太极拳”,后来才改称“禅太极”。“‘禅太极’,其原始形态是佛门古老、神秘、稀有的禅门太极拳(最早名为大悲陀罗尼拳、大悲拳或观音拳)”(慧光)。
慧光将禅太极、禅门太极拳、大悲拳混为一谈。众网友分辨不清,竟至将李远奇“禅门太极拳”的内容误认为慧光的“禅太极”,转贴复制,津津乐道。呜呼哀哉!网络传播之利弊可见一斑。
大悲拳“禅门太极拳”、“禅太极”,三者不可混为一谈。大悲陀罗尼拳乃密宗拳术,与禅门无关;两者或另有渊源,但缺乏资料证据,尚待考证。后者自认为自创。
3、“少林大悲拳”、“少林太极拳”、“少林金刚大悲拳”等等,或误传误信,或牵强附会,在此不做讨论。
4、至于所谓“大悲功”、“大悲剑”等等,纯属无稽之谈。
奇云和尚传授了大悲拳,但并非奇云和尚传授的所有武功、器械都可冠以“大悲”之名;崔永明曾言到:“大悲陀罗尼拳没有配套器械,所有配套器械都是一些人牵强附会”。
自编功法如何命名,是您的权利,但请自重。借“大悲”之名自抬身份者,欺世盗名也!
三、大悲拳之著述(拳谱)
远古武术原本不分动式,亦无动作名称。为便于传播,有识者将其分解为若干拳式动作,命名记述,是为拳谱。
文章或因断句不同,文意大相径庭;而拳谱不同于文章,能完整、准确地记述拳式动作与内涵,通词达意,即为上品。
1、《大悲陀罗尼拳图说》——李瑞呈
“尝请教于奇云,得习此拳”。
“阐扬佛门秘宝”“凡拳术宗派理论概不述及”
63式,选用云庵定式拳照63张;无分解动作,无拳式名称;动作解说简明扼要。该书有两个版本,内容相同,区别仅在封面观音像有否落款题字。
整套拳式分为55段,以“大悲心陀罗尼”经文(咒句)为题53段,“预备式”及“结式”无咒句;结式前另有一段经文。
世传“大悲心陀罗尼”经文多为84句,本书所载经文为85句,且篇首经文与拳式中经文的断句方式不同;待方家解惑。
该书是大悲拳最早见诸文字及拳照的版本,被大悲拳爱好者奉为圭臬。
就变化莫测的大悲拳而言,32开48页不足万字的篇幅,略显单薄;动作解说不够详细,拳照不够清晰,且原书不乏勘误之处,读者。
关于持咒练拳
诵经(口密),持咒(身密),贯像(意密),“三密相应”乃密宗大悲拳修持法门。奇云和尚还俗后,在那个特殊年代仍坚持“三密相应”,似乎不太可能。可资例证的是,马有清“少林柔拳”,就是为去除宗教色彩,“改变成为更加实用化的群众武术运动”(马有清)。
有网友念念不忘大悲拳与大悲咒相对应,只怕是枉然。阐扬佛门秘宝本编所有图式悉按大悲陀罗尼咒句表演,如一式一图不能赅括咒句者,作二式三式分图解释(李瑞呈)奇云和尚为该书校订并撰写《大悲陀罗尼拳法仪》,是为背书。
唯一可能例外的是“持咒练拳,师祖奇云和尚只传我师伯(姑姑)一人。因为只有她一人是佛门弟子”
“三密相应”的密宗大悲拳修持延续一脉香火。
2、《少林柔拳讲义》——史正刚、马有清
马有清史正刚习练大悲拳。
60年代,史正刚受邀在中山公园和中央水力电力部开班教授大悲拳为传授之便,避“宣传封建迷信”之嫌,遂马有清“少林柔拳”;将具有宗教色彩的姿式动作,改为通俗武术动作,“分成六十势、二百一十二动,全部用武术的技术词语加以说明”(马有清)。
文稿乃参与该文稿
文稿得以传世,大悲拳也不会有今日之乱象。惜哉!天不佑我。
该文稿没有毁灭,
值得庆幸的是“先编出一份《目录》和一份《关于少林柔拳中升、降、进、退、伸、缩、虚实、开合的说明》。经当时的中央水利电力部学员誊印使用,这两份文字,一直是学生们所使用的蓝本教材”(马有清),流传于当年的学员手中,得以幸存。
关于拳式动作名称“奇云和尚生前在编写《少林柔拳目录》时,对姿式、动作名称的字词,曾做过多次的推敲和反复的修订。他把拳术的体用要点,几乎全部标明在各式各动之中。学者稍加留意自可通晓。近年来有些写大悲拳的人,不查其中之意,竟将其它拳术之术语,硬套于此拳。实属“张冠李戴”之误,学者宜明察之。”(马有清)
此段文字明确了拳式动作命名之寓意所在。
《目录》、《说明》两文虽未公开发表,却影响深远。后来的著述多沿用此《目录》,摘录《说明》者更为普遍。故按其写作年代介绍。
3、《大悲拳》——刘殿选
159式,自撰拳式动作名称;有动作解说,定式绘图229幅。
该文是继李瑞呈之后,首篇公开发表的完整著述(史正刚、马有清《少林柔拳讲义》未面世,文尔玲的《少林柔拳》非完整版,除外)。
1983年,马有清在《武林》发文“怀念奇云和尚”;同期杂志上刘殿选也发表“大悲拳简介”。刘先生奇云和尚,亦未明示
刘殿选之《大悲拳》首开变形走样之先河,遗害无穷。
有网友分析:“刘殿选的159式《大悲拳》:稍加入太极的‘含’‘曲’要领,略减去大悲陀罗尼拳的‘挺’、‘直’特点”……“划定招式而没有再划出分式,奇云63式大悲拳每式又分若干分式”。
这张图片像不像太极拳的“搂膝拗步”?
4、《大悲陀罗尼拳》——宏慈、张新力、崔永明
从奇云和尚习练大悲拳(崔永明)。
张新力、崔永明宏慈习练大悲拳。
63式,171动作;以传统武术术语命名(简称“传统术语”)“现
拳名部分是老师原来传授的,部分则是整理者共同研究补充的”(宏慈),动作解说详细,并首度选用描述动作轨迹的顺序拳式绘图255幅(简称“顺序绘图”)。
该文未注明那些是“老师原来传授的”,那些是“整理者共同研究补充的”,不够厚道;“本拳原著所有图式,皆按咒句表演,一式一咒解练”(宏慈),与李瑞呈的记述有冲突。
其“传统术语”的拳式及分解动作名称,成为诸多著述套用的标准。
5、《奇云大悲拳》——马有清
“目的是按照武术运动去辅导群众”(马有清)。
在原“少林柔拳”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编著。将原来改编的姿式动作,重新恢复原状。60式,212动作;选用编著者定式拳照209张,动作解说详细;对奇云和尚及大悲拳讲述颇为丰富;附录大悲拳与大悲咒对照表。
“至于用武术词语改编的六十式、二百一十二动的大悲拳,仍保持不变。因为这是奇云和尚生前的遗愿,也是他的最后传述。”(马有清)
可知马先生坚持“60拳式、212动作”的原因了吧?
该书已成为大悲拳爱好者的标准参考。惟拳照不够清晰,堪为憾事。
6、《大悲拳》教学光盘——乔秀川
据称乔秀川“从李道中习练大悲拳”,也有人否认此说;乔先生未明示
客观地说,乔秀川率先采用视频方式传播大悲拳(公开面世的),对宣传,推广大悲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乔秀川演练的大悲拳,与刘殿选的拳式绘图颇有雷同之处;晃肩动作更可见慧光“禅太极”的身影;且有“搁”动作“摆”姿式之嫌。坊间走样变形的种种情形,多可在此找到踪迹。
先进的传播技术,在扩大影响范围的同时,也放大了谬误。真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7、“禅门太极拳”——李远奇
63式,自撰拳式动作名称,有动作解说,顺序拳式照片164张,手/步型、手/腿法照片40张。
“有些僧人琢磨着将抽象的经文,通过形象的肢体运动演练出来……逐渐地就产生了‘大悲陀罗尼拳’……因出自佛教禅宗,故名曰:‘禅门太极拳’”(李远奇)禅门太极拳混为一谈。
未明示未提及奇云和尚;或另有渊源
该文只见诸网络,未见成书。
8、《大悲拳》——张希贵、赵喆
63式,自撰拳式名称无分解动作名称,有动作解说,选用赵喆定式拳照262张。近年来也有视频流传于网络。
在该书《跋》中,赵喆称:“本书参考宏慈等整理之《大悲陀罗尼拳》一书”,未明示。
赵喆演练的大悲拳,速度比市面上见到的要快。
9、董世瑞、田进学、严玉清、田剑华、周中兴等也有著述或视频发表,略。
发表的简化版本
1、《少林柔拳》——文尔玲
41式。未明示。有网友称,文尔玲乃李道中弟子,因发表此文被逐出师门。
2、《42式简化大悲拳》——顾明
(详见后述)。
3、《大悲陀罗尼拳》——吴林君
仅15式。温昌弟子。
另有“大悲拳之练习特点”一文,内容虚虚实实,姑且一读。
面世的版本
“少林柔拳”(王寅编绘版)——最有意思的版本
最早由张连生在博客中披露:李道中演练、审核,王寅编绘。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未公开面世。近年来网络上已见拍卖。
经搜索,王寅编绘的“少林柔拳”可见3个版本。
共同之处:
①、均为手写手绘晒图蓝本;
②、拳谱部分抄录李瑞呈《大悲陀罗尼拳图说》,王寅在抄录前述史正刚与马有清的《》。
不同之处:
前2个版本有顺序绘图,后一版本只有定式绘图。
同一人,同一内容,先后弄出3个版本,世所罕见,可谓煞费苦心。
(1)张连生收藏的版本
张先生在网络上贴出首尾两页图片。
标题:“少林柔拳连环动作参考图”。尾页为顺序绘图。
该拳谱真正可贵之处在于篇尾的顺序绘图。
大悲陀罗尼拳
原史正纲《少林柔拳讲义》目录草稿係60势212动作,其中第九式下势併入独立探背捶,第四一、四二两式(双钩手)合并为一式(左右双钩手)及第四五式(进步冲拳)第四六式(镇心捶)合并为一式(镇心捶)本图仍根据李瑞呈编写的《大悲陀罗尼拳图说》原目录63势212个动作名称编绘
李瑞呈&&&&
王寅编绘&&&&&
李道中审&&&&&
1967年元旦
共302个图式
篇尾一段说明文字抄录如下:
“马有清的《奇云大悲拳》,只有60式,少了3式”,这段文字,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应该能解读者之惑吧?
(2)顺序版
标题:“少林柔拳动作图说”。尾页为顺序绘图,故简称“顺序版”。
(3)定势版
标题:“少林柔拳动作图说”。定式绘图,故简称“定势版”。
附注:本图说係根据李瑞呈先生编写的《大悲陀罗尼拳图说》1937年版照片复制,原图说有部分照片及说明不清楚处略加修改。
“六十三收势”后“附注”文字抄录如下:
少林柔拳,亦名大悲陀罗尼拳,简称大悲拳,又称密宗拳。旧大兴县国术馆长李瑞呈根据奇云口授笔记成册,题名为《大悲陀罗尼拳图说》,于1937年出版。本资料“少林柔拳动作图说”就是根据该书整理抄录。资料内“少林柔拳分势分动顺序名称”及动作说明,原係史正纲(释名奇云)编写的《少林柔拳讲义》稿的二部分,惜未及见全稿。
三资料虽源出相同,但定式图与分势分动名称和动作要点说明有些出入,故本图说仅供参考之用。
少林柔拳分式分动名称,即动作顺序原共60势212动作,今根据旧《图说》恢复为63势,动作不变。
篇尾“后记”文字抄录如下:
此段文字明确了三份资料之间的关系——原著、改编、抄录。
有网友称“李道中的拳谱和奇云的拳谱是一模一样的”(实为李瑞呈著),这段文字,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抄录,当然一样了。
又有网友称李道中老师把63式大悲拳改名为少林柔拳,并把每一个拳式名称都改为了能被当时恶劣环境下可以接受的拳式名称
再次重申:“少林柔拳”之名、拳式名称、“212个动作”之说,均出自史正刚与马有清;而拳式名称,正是出自当年的学员手中的《》。
四、大悲拳之热点人物及传闻
网络传播迅速、广泛,惟人心浮躁,往往疏于分析考证,甚至忽视常识;道听途说的传闻,被随意转帖复制,致使误传泛滥。在此稍加澄清。
有网友对马有清颇有不屑,认为不过是当年一名“普通学生”而已。
马有清乃杨禹廷之高足,吴图南唯一入室弟子。
奇云和尚与杨禹廷是师兄弟,马有清、李秉慈尊师命以“师叔”相称。
恰恰是这位“普通学生”,时任(邀请史正刚出山传授大悲拳的)北京武协秘书,杨禹廷之助教;并与史正刚一同将大悲拳改编为“少林柔拳”。
马先生出身世家,大学毕业。一生坎坷起伏,惟好武术,著述颇丰。史正刚最后的几年时光,与马有清“亲若叔侄”,马先生的讲述应该是可信的。
马有清在“怀念奇云和尚”一文中提到派弟子“四出查访一些跟奇云和尚练过拳的人”,拜访的是李玉民先生,因为李先生只练大悲拳。文中那位李先生,,在天坛公园和几位老人练习大悲拳。
李道中(1900~1982),前中央水力电力部退休干部;从史正刚习练大悲拳,并与王寅一同编绘“少林柔拳”(王寅编绘版);对继承、传播大悲拳贡献良多,功不可没。许多人声称“从李道中习练大悲拳”。
李道中生前的工作单位,恰恰是当年史正刚开班授课的地点之一。李道中是此时学的大悲拳?还是早就学了,引荐史正刚于此授课?有待考证。
近年来,张连生连发博文怀念,情真意切。然过犹不及,过度推崇反而有损先生声望。张先生慎之!
张先生博文略显急躁,功课不足,有失偏颇。
(1)、对李道中的描述:
①“本人授业恩师李道中……曾任过青藏公路的总指挥”。
李道中的履历旁人无从知晓,笔者搜索的信息是:
李道中老师从五十年代初期就在北京天坛公园教授大悲拳
史正刚60年代才公开传授大悲拳,李道中早在50年代初就传拳,岂非“欺师灭祖”?——张先生是捧师傅?还是骂师傅?
(2)、对宏慈(觉钵/崔雅斋)的描述:
“她的道姑身份”……“在道观里,每日除了打禅……”
宏慈是尼?是道?
(3)、过于看重身份地位:
“本人授业恩师李道中……是政府部门中的高级领导人”
“而且我的师兄姐大部分都是政府部门的高级领导人”
“我的师姑崔雅斋……可见其在道观中的最高身份和地位”
这里不得不提几位如假包换的“”——
前总理周恩来:年轻时曾拜韩慕侠为师;
前体委主任贺龙:关注武术乃职责所在;
传奇将军许世友:戎马一生,以武扬名;
前建工部副部长陈云涛:以“武术爱好者”的私人身份参与武术活动,而非“”的官方身份;
太极拳更是曾经服务过外国元首。未见各门后人以此炫耀。
身份地位并不能代表“嫡传”“正宗”,更不能保证“完整、准确”。修炼佛门武功,身份地位还是看淡一些。
讨论问题应注意回避隐私;法庭审案涉及个人隐私时,尚有不公开审理程序,这是基本的社会公德的底线!
时下人心浮躁,不惜挟人隐私以立论,兼挑拨之能事,非君子之所为。张先生未能免俗。
公正地说,孙智义先生、顾明先生对宣传、推广大悲拳起到过一定作用。
孙智义,大悲拳研究会首任会长。
关于孙智义,流传最广的有两句,其一:“与奇云和尚同代传拳的有河北孙智义”;其二:“孙智义先生从师于‘少林’赵履祥和‘五虎’李锡金。两位师父一再告诫孙先生大悲拳是密宗拳法不可外传”。虽有人有所指摘,却从未有人认真分析过——此说出于何处?有何资料证据?
从逻辑关系上讲,奇云和尚承授大悲拳,并不排除其他人承授大悲拳;只是同时具备上述诸多条件者,概率极低。
秘不外传的的大悲陀罗尼拳,以身份、机遇、佛学造诣如奇云和尚者,尚需苦苦寻觅,从两位武师处才完整学得;世俗中人孙智义具备几项条件?两位俗家师父又是如何得来秘不外传的的密宗拳法?
笔者在此揭晓谜底——始作俑者正是孙智义的弟子顾明。
此说最早见于1987年,顾明在“42式简化大悲拳”中称:“目前,北京地区有百余人演练大悲拳,大多为奇云和尚和孙智义老师所传……孙智义老师……从师少林赵履祥、五虎李锡金,学得大悲拳等少林武功,一直遵师命没有外传”(顾明)。
经搜索,除上述只言片语外,没有查到“‘少林’赵履祥和‘五虎’李锡金”
及孙智义与大悲拳有关的任何信息(恕笔者孤陋寡闻)。倒是已有多位网友指摘孙智义与顾明学练大悲拳的真实情况,。
仅凭孙智义弟子顾明一人之言,即无旁证,又无资料支持,不合情理,不合逻辑;“与奇云和尚同代传拳”之说不能成立!
两位师父既然将不可外传的大悲拳传与孙智义,难保不传与其他人——可能还会有人“与奇云和尚同代传拳”,这是个“连续剧”。
君不见,已经有人从五十年代初期就在北京天坛公园教授大悲拳
顾明,大悲拳研究会第二任会长。从孙智义学练大悲拳,著“42式简化大悲拳”、
顾会长是如何宣传、推广大悲拳的呢?
①、“42式简化大悲拳”
“1986年,顾明在其恩师孙智义的支持下……将传统63式大悲拳简化为42式,同年中国《武术健身》杂志发表了《42式大悲拳》”(大悲拳研究会-关于我们)。年代错了,该文载于1987年。
“鉴于传统套路共有212个动作……为便于普及,我把自己演练的套路精减缩编了一下,经孙老师审定,定名为‘42式(简化)大悲拳’”(顾明)。
未见顾会长宣传、推广过完整的大悲拳,对完整准确地传承大悲拳可谓“未尽寸功”。
不能乎?不为乎?反而印证了网友的指摘——孙智义与顾明并没有学到完整准确的大悲拳。
②“大悲功”
“1987年,顾明拜86岁的杨梅君大师学习‘大雁功’,并把它融合到大悲拳法中来,经过三年的研习,创编了新的拳法‘大悲功’,同年中国《武术健身》杂志发表了《大悲功》”(大悲拳研究会-关于我们)。年代又错了,该文载于1989年。
“它是密宗大悲拳法中以练内气为主的一套动功功法,是大悲拳的筑基功”(顾明)。
大悲拳研究会为此还出了两本小册子,年代不详。
顾会长自编功法,却要借“大悲”之名,有移花接木之嫌;大悲拳研究会发行小册子,更属荒腔走板,南辕北辙。
须知“三密相应”才是密宗大悲陀罗尼拳的修持功法,根本就没有什么“大悲拳的筑基功”。“盖拳得咒而拳之功能伟大,咒附拳而咒之神效弥显”(奇云)。
大悲拳研究会、顾会长,不知乎?妄为乎?文雅一点,谓之“离经叛道”,“欺世盗名”;粗俗一点,叫做“挂羊头卖狗肉”。
五、大悲拳真伪辨
大悲拳历经劫难,资料遗失、匮乏,几近断代。
有习练者疏漏遗忘,“有的转换的地方模糊忘记了”(马有清)。马先生很坦诚,不失风范;而更多人则并不言明。由此亦可见大师与匠人之别!
有习练者动作走样变形,掺杂使假,拳势风格改变。
有习练者只知“简化大悲拳”。
在此暂且略述一二,待今后另行讨论。
大悲拳属少林拳系范畴,内圆外方;拳式姿态明显具有少林拳系“挺、拔、直”等特点。行拳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宝相庄严是大悲拳独有的鲜明特征。每一定式,俨然一尊罗汉像。
请看奇云拳照:
上冲拳(童子亮锤)
凛然不可侵犯,又端庄祥和。
卧步反掖捶(鹞子翻身)
即便盘膝卧地,仍不失挺拔。
举凡动作松懈、佝偻卷曲者,肢体“屈、含、扭”者,“搁”动作、“摆”姿式者,把大悲拳练成“舞术”、“柔术”、“太极拳”者,均为“不对”。
例如:独立探臂捶(夜叉探海)
原图(上图)以背景墙壁水平线为依据,极易产生错觉。从透视原理上讲,水平线随视角变化而倾斜,垂直线不会变。将原图略为旋转,以垂直线为依据,则头顶垂线不出脚外(下图)。
腰部过度弯曲者,就“不对”了。
再如:上冲拳(童子亮锤)
云庵拳照,上身前倾;
乔秀川模仿的更加过度;
奇云的拳照则身姿挺直。
以奇云和尚的拳照为准吧!
大悲拳拳打十方,斜中寓正。
拗步撑掌(观音收子),面向西南隅。
双合手(阿难拜佛),面向西北隅。
凡拳走直线、有正无隅者,均为“不对”。
4、动作内容
有习练者在拳式中掺杂瑜伽的平衡动作,且多为撩腿平衡摆姿式。
佛门武功与瑜伽素有渊源,却也泾渭分明。大悲拳单腿独立动作颇多,对平衡能力及腰腿功夫的锻炼与要求极高,完全无需单独的平衡动作。
瑜伽动作&&&&&&&&&&&&&
5、宗教与武术
有习练者将顶礼膜拜动作加入到拳式中,窃以为不妥。大悲拳虽为佛门武功,若以拳式动作论,还是保持大悲拳的原貌为好。
六、关于大悲拳研究会
太极拳百多年历史,人才辈出,在各位大师个人成就的基础上,才形成不同流派。大悲拳传世不足百年,其间几经动荡年代,近乎断代,尚未形成体系;所谓“风格、流派”,不外“失真、失准”是也。
当“完整、准确”尚存争议之时,奢谈“风格、流派”,言之过早,操之过急,有违研究之道。
当务之急,乃完整、准确地保持或曰恢复大悲拳之原貌!先继承,次而研究考证,然后才谈得上发扬光大。
继承,首先应确保“完整、准确、真实”,实事求是。可以为尊者讳,但不能惟尊者是。
研究,应以资料证据为准,符合常识,符合逻辑,经得住推敲。传闻可以研究,但不能作为研究的依据;证伪、存疑的传闻更应该排除,官方身份并不能代表事实真相。
对于推出各种简化版,应慎之又慎。
至于其它话题,不争也罢。
莫让大悲陀罗尼拳毁于宵小无知、利欲熏心之徒!
慎之!戒之!
本文涉及的原始资料及来源,待适当时机再行公开;搜集资料很费时间,故本文延宕至今,望读者见谅。
文中引言均以双引号内楷体字加下划线显示,并已直接注明作者、出处;故本文不再忝列注释及参考书目。
本文旨在考究事实真相,或有人不悦,在下无意冒犯,亦请躬身自省。若本文引据有误,分析不当,欢迎商榷、指正。骂战就免了。
在下不具实名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中益气丸适合人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