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左塞尔之墓 铁门的骄傲怎么样

该用户没有自我介绍
zwwilliam的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博物馆如同历史长河,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编辑本段]【历史的发展】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传播知识。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继续南征北战,收集来更多的艺术品。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  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博物馆不同,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传说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都是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的。  缪斯神庙这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公元5世纪时被毁于战乱。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在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八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  从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每年的5月1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今年是第22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的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还有一种说法:“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在《山海经》就出现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博物”与“馆”连成一个词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仅有一百来年的时间。日语中的“博物”一词来源于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词,而这一来源于拉丁文的词又是出于希腊文meusion一词,它的意思是一个专门为供奉希腊神话中掌司诗歌、舞蹈、音乐、美术、科学等活动的九个女神meusin的场所。  在古代希腊,另外有一种与现代博物馆性质比较接近的专为保藏宝物的机构,它是一种专门保存版画、珠宝、王室的旗帜和权杖以及其它珍贵饰物的收藏机构。这种宝物库在欧洲其它的国家也有发现。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收藏内容的扩大,原来一些宝物库逐渐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国慕尼黑,两种不同名称的博物馆同时存在了很长的时间。随着时代的转移和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改了名称并扩大了规模的博物馆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宝物库,终于成为今天流行的为广大群众开放的博物馆。[编辑本段]【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新的收藏对象也不断地出现。因此,国际公认的博物馆定义也在不断修改之中。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了给博物馆下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定义,进行了很多工作,花了很长时间,曾经作过多次讨论和修改。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时的章程中提出:博物馆是指为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195年、1962年、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多次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讨论修改,直到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很多人认为,这是目前较为适当的一个定义,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国际间的一般性定义,各国仍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对待博物馆。  美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现代的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美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苏联大百科全书》提出:博物馆是征集、保藏、研究和普及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及精神文化珍品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教育机构。日本的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是收集、保存、展出有关历史、艺术、民俗、工业、自然科学等资料,供一般民众使用,同时进行为教育、调查研究、启蒙教育等所必要的工作,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作为目的的机关。   中国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对其定义也有过多次修改。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的论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两次大的讨论和修改,直到1979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目前中国博物馆界对国际博协1974年作出的这一定义基本上是肯定的。
乐透[编辑本段]概念  英文lottery,的音译,叫作乐透。英文原指:(发行彩票)抽彩给奖(筹款法)。  但是,乐透只是中国彩票的其中一种玩法,而不是彩票的统称。  乐透型玩法,是指:没有排列顺序的、全部号码球,放在一起依次摇出,需要的个数。但一般是不讲顺序的。[编辑本段]乐透彩  一种彩票  是根据英文译音ROTTO来的  乐透型彩票就是多少个号码里面出1个或几个号码的那种,出了的就不会再出.例如22选5,36选7,双色球等   相对的就是传统型的或者说数字型的.他是从0-9这10个数字里面选一个出来,再从另外0-9的10个数字里面选一个出来,要几位数就选几次,他的数字是有重复的.例如七星彩,3D,排列三,等等.   开奖号码的直观区别:   乐透:01 02 03 15 21 没有重复号码   传统:889 023 11125 其中889中8重复.11125中1重复
圣诞艺术  圣诞节激发了许多虚构的圣诞故事,试图用现在的神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圣诞节精神。内容通常是触动心灵的关于圣诞奇迹的故事。他们中的一些已经变得非常有名并且已经变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故事已经被作为圣诞传统流传至今。  圣诞期间上映的新片是不仅是每年电影工业票房的保证,圣诞也是各大电影公司和著名导演群雄逐鹿的黄金时节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胡桃夹子芭蕾舞剧。故事叙述的是一位年轻俄国女孩在圣诞夜进入梦境后发现圣诞饰品都有了生命的故事,类似的还有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小气财神》。《小气财神》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吝啬鬼Ebenezer Scrooge的故事。Scrooge拒绝圣诞节所代表的发善心和同情他人的精神ì直到他遇见了向他展现了后果的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圣诞精灵。通过这个和其他一些故事,狄更斯基本把英语国家的圣诞节庆祝状况描述了出来(树,葡萄干布丁,颂歌等等)同时故事也反对了圣诞节期间的商业气息。  如果说狄更斯描述了英语国家的圣诞景象,那么Thomas Nast和克莱门特·摩尔就提供了现代英语国家圣诞老人的基本形象。Nast的19世纪的图画给出了圣诞老人的相貌,同时摩尔的A Visit from St. Nicholas一诗(通俗的名字是&圣诞前夜&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则描绘了圣诞老人胖乎乎声音宏亮的形象和圣诞前夜乘着雪橇来到屋顶的情形。  虽然圣诞节的符号象征已经通过电视电影广泛传播,但在一些坚持传统的国家仍旧保持原样,圣诞老人及其故事也各国有别。一些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圣诞节故事并非如狄更斯描述的那样轻松愉快,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贫困无助的小女孩在平安夜赤脚走在覆着白雪的街道上,徒劳的试图去卖出她的火柴,对身边人们幸福的圣诞庆祝她只能看着。她不敢回家,因为她爸又在酗酒。不像英语国家的圣诞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尾。[编辑本段]圣诞节祝福短信选编  一天我擦亮阿拉丁的神灯,灯神说:我会满足你一个愿望。我说:请祝福正在看短信的人圣诞快乐!   孩子,我是圣诞老人,有一份圣诞大礼要送给你。什么……你们家没有烟囱?还不去买!   如果圣诞老人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对你说:圣诞快乐!一定要在快乐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当钟声响起,我就是你的...别想错了,不是婚礼上的钟声,是圣诞的钟声,而我是你欠给礼物的人!   圣诞老人说,今年他要把礼物放在我们俩个人的袜子里。所以,平安夜你要陪在我身边......
亚洲  在台湾,名义上,圣诞节不是假日,但在1963年至2000年期间,每年12月25日均为行宪纪念日国定假日,以纪念中华民国宪法于1946年同日通过,并于翌年同日实施,所以圣诞节虽然在名义上不是假日,但却很凑巧地放假一天。1998年,台湾实施隔周周休二日,同时取消部份国定假日,以减少因假期太多而做成的经济冲击,当时行政院以12月25日放假可以跟国际接轨为由,维持这天放假。但2001年正式实施周休二日制之后,行宪纪念日国定假日遭取消,不再放假(但部份适用工时双周84小时制的劳工,仍然有放假),不过民众庆祝圣诞节的气氛却愈来愈浓厚。时任“总统”陈水扁在日赠勋梵蒂冈前任外交部长陶然枢机主教后,表示希望台湾“与世界同步”,圣诞节也放假一天。当时引起部分台湾舆论认为陈水扁是刻意以“圣诞节放假”来巩固梵蒂冈邦交。  香港受前宗主国英国影向,12月25日圣诞节及12月26日节礼日均属公众假期(但某些情况下,圣诞节可能不放假,以冬节取代,节礼日更可不放假亦不予补假,详情请参阅香港节日与公众假期条目),12月24日平安夜虽然不是公众假期,但部份机构或会提早下班,股市亦仅上午开市。圣诞气氛相当浓厚,很多商场早在11月中旬已有圣诞灯饰。平安夜,年青人喜欢带着情侣到尖沙咀欣赏圣诞灯饰,开圣诞派对,或到兰桂坊等地狂欢,基督教及天主教徒则会参加报佳音等宗教聚会。商店、食肆及娱乐场所仍会照常营业,不少人会陪同爱侣出外消遣,亦有不少人会出国旅行。对年轻一辈来说,圣诞节的焦点完全集中在与爱侣一起庆祝,变相成为另一个情人节。此外,香港人普遍误解节礼日为“拆礼物日(Boxing Day)”,以为所有在圣诞礼物必须要待到此日才可拆开。其实欧美并没有此传统。在欧美,所有圣诞节礼物早在平安夜或者圣诞日早上已经拆开。  澳门同样受前宗主国葡萄牙影向,圣诞节是官方假日,和香港不同之处,是12月24日平安夜和12月25日圣诞节都是假日,12月26日节礼日却非假日。  在日本,圣诞节不属国定假日(但学生一般正在放冬休假期,而凑巧地,接近圣诞节的12月23日是天皇诞生日国定假日),但民众完全接受了西方圣诞老人来庆祝圣诞节,但是他们的新年是更重要的节日。  在印度,大部分教育机构有圣诞假期,假期在圣诞节前几天开始在元旦几天后结束。圣诞节因为圣诞老人礼物和购物在印地语里被叫“bada din”(大日子)。  属于天主教国家菲律宾,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圣诞季。传统上,菲律宾的圣诞节从12月16日开始。传统上被西班牙人被称作“Misas de Aguinaldo”(礼物弥撒),他们更通俗的菲律宾名字是“Simbang Gabi”。12月24日的平安夜会有预先准备好的“noche buena”——在午夜弥撒后的传统圣诞盛宴。家庭成员坐在一起尽情享用传统“noche buena”,菜主要包括“queso de bola”(干酪球,通常使用伊丹奶酪做成)和“jamon”(圣诞火腿)。节日里孩子们会向他们的神父要“aguinaldos”(礼物),神父则会快乐的赠与礼物然后祝福他们繁荣快乐。  在韩国、新加坡和东帝汶等,圣诞节也是官方假日。  其他南半球地区  南半球的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圣诞节依然是在12月25日庆祝,虽然其时正值他们夏季的酷暑时节,与圣诞节通常的冬季冰天雪地形象完全相反,结果出现圣诞老人穿着红色毛皮大氅,却乘着冲浪板到海滩去吃露天火鸡烧烤的趣怪景像。  其他地区  参见冬季节日列表和世界上的圣诞节以了解非英语国家的相关消息。[编辑本段]圣诞夜  圣诞夜(silent Night / Christmas Eve),又称平安夜,即圣诞前夕(12月24日),在大部份基督教社会是圣诞节日祝节日之一。但现在,由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节日。  圣诞夜传统上是摆设圣诞树的日子,但随著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提早开始进行,例如美国在感恩节后,不少圣诞树早在圣诞节前数星期已被摆设。 届时,千千万万的欧美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圣诞之夜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就是聚会。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或者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夜是一个幸福、祥和、狂欢的平安夜、团圆夜。圣诞之夜,父母们会悄悄地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放在长统袜里。  在大部份基督教社会是圣诞节庆祝节日之一。圣诞夜传统上是摆设圣诞树的日子,但随着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提早开始进行,例如美国在感恩节后,不少圣诞树早在圣诞节前数星期已被摆设。  在英国,圣诞夜如在工作日,有时会被银行及贸易公司视为短日(下午休息)。  传统教会的圣诞期在圣诞夜开始。除非当日是星期日(参看待降节),守夜的聚会据说是在12月24日早上。然而,在午夜前参加圣诞节的聚会是不被允许的。圣诞季节继续直至1月4日,如当日是星期六,则至1月5日,当主显节(显现日)庆祝时。  传统上不少基督徒会在平安夜参与子夜弥撒或聚会,通常在世界各地的教堂内举行,以表示圣诞日的开始。一些教会则会在晚上较早时间举行烛光崇拜,通常会有耶稣降生故事的话剧表演,亦会享用大餐,一般会有火鸡或火腿作为主菜。德国的传统菜色则是烧鲤鱼。[编辑本段]圣诞歌  圣诞颂《平安夜》乐谱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的圣诞歌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平安夜》;一个是《听,天使报佳音》;第三个是《铃铛儿响叮当》。   《平安夜》是奥地利的一个小地方的小乡村教会的神父Joseph Mohr在1816年写的歌词,曲作者Franz Gruber是当地的一位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据说当时是因为小教堂的管风琴坏了,所以Mohr神父要Gruber先生为他写的这首歌谱上用吉它伴奏的曲子应急。歌谱后来由修管风琴的人带出来,外面的世界才得以知道这首歌。这首歌很快传开受人喜爱。今天她已经几乎成为圣诞节的官方“节歌”。她被译成许多种文字。上面那个网页就有67种不同语言的105种不同版本的歌词。   《平安夜》:  平安夜,圣善夜!万暗中,光华射,照着圣母也照着圣婴,多少慈详也多少天真,静享天赐安眠,静享天赐安眠。  平安夜,圣善夜!牧羊人,在旷野,忽然看见了天上光华,听见天使唱哈利路亚,救主今夜降生,救主今夜降生!  平安夜,圣善夜!神子爱,光皎洁,救赎宏恩的黎明来到,圣容发出来荣光普照,耶稣我主降生,耶稣我主降生!  这也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曲子,它的音调也十分明显。
[编辑本段]圣诞装饰和布置  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通常会装扮圣诞树。不论是否基督徒,在西方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圣诞装饰包括以圣诞装饰和圣诞灯装饰的圣诞树,户内以花环和常绿植物加以装饰,特别的冬青和槲寄生是传统采用的材料。在南北美洲和少数欧洲地区,传统上户外以灯光装饰,包括用灯火装饰的雪橇、雪人和其他圣诞形象。冬青和槲寄生是传统采用的材料.在南北美洲和少数欧洲地区,传统上户外以灯光装饰,包括用灯火装饰的雪橇,雪人和其他圣诞形象。  传统的圣诞花是猩猩木(别名一品红、圣诞红,花色有猩红、粉红、乳白等).圣诞植物还包括冬青,红孤挺花,圣诞仙人掌。  普遍市政当局也会对圣诞装饰加以支持,在街道悬挂圣诞标语或者是在广场放置圣诞树。在美国,装饰还曾经因为包括了宗教主题而被多次起诉,控方认为这是政府认可某种特定宗教行为,违反了宗教自由。  圣诞树  1.据说大约在十六世纪,德国人最先把长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摆设,后来,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把烛放在树林中的枞树枝上,然后点燃,使它看起来像是引导人们到伯利恒的星光,如同二千年前的东方三博士依照天上的星星找到耶稣一般。今日,人们已经改用小灯泡代替蜡烛。   2.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农人,在圣诞节那天遇到一位穷苦的小孩,他热情地接待了孩子,这个小孩临走时折下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变成一棵树,上面挂满了礼物,用来答谢农人的好意。   圣诞树圣诞树(Christmas tree)是圣诞节庆祝中最有名的传统之一。通常人们在圣诞前后把一棵常绿植物如松树弄进屋里或者在户外,并用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装饰。并把一个天使或星星放在树的顶上。  用灯烛和装饰品把枞树或洋松装点起来的常青树,作为圣诞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近代圣诞树起源於德国。德国人于每年12月24日,即亚当和夏娃节,在家里布置一株枞树(伊甸园之树),将薄饼乾挂在上面,象徵圣饼(基督徒赎罪的标记)。近代改用各式小甜饼代替圣饼,还常加上象徵基督的蜡烛。此外,室内还设有圣诞塔,是一木质的三角形结构,上有许多小架格放置基督雕像,塔身饰以常青树枝叶、蜡烛和一颗星。到16世纪,圣诞塔和伊甸园树合并为圣诞树。   18世纪,这种风俗在德国信义宗信徒中颇流行,但直至19世纪才流行全国,成为德国根深柢固的传统。19世纪初,圣诞树传到英国;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德国皇子艾伯特加以推广普及。维多利亚式圣诞树饰以蜡烛、糖果和花色糕点,用丝带和纸链吊挂在树枝上。早在17世纪圣诞树即由德国移民带到北美,至19世纪广为流行。在奥地利、瑞士、波兰和荷兰也颇流行。在中国和日本,圣诞树於19及20世纪由美国传教士传入,多饰以彩色缤纷的纸花。  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通常会在家里陈设一棵圣诞树。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圣诞长青环圣诞节橱窗:  圣诞节/元旦/中国年,节日纷纷来临,陈列设计师的想法也空前受到挑战。“Cohim幸福社区”现已正式推出“圣诞节/春节陈设”专区,为大家提供国内外最精彩的节日陈设图片,分享圣诞最IN的创意!让你的创意不断升级!  市政当局也会对圣诞装饰加以支持,在街道悬挂圣诞标语或者是在广场放置圣诞树.在美国,装饰还曾经因为包括了宗教主题而被多次起诉,控方认为这是政府认可某种特定宗教的行为,违反了信仰自由。  圣诞节环:  西方国家圣诞节其间挂在家门口用的装饰品,通常用绿色的枝叶或藤条(松毛、松针等)和银色的金属及金色的铃铛配以红色的缎带组成。主色调绿、白、黄、红代表欢乐喜庆,上面写着MERRY CHRISMAS ,或者简写为X'mas。
[编辑本段]圣诞装饰和布置  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通常会装扮圣诞树。不论是否基督徒,在西方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圣诞装饰包括以圣诞装饰和圣诞灯装饰的圣诞树,户内以花环和常绿植物加以装饰,特别的冬青和槲寄生是传统采用的材料。在南北美洲和少数欧洲地区,传统上户外以灯光装饰,包括用灯火装饰的雪橇、雪人和其他圣诞形象。冬青和槲寄生是传统采用的材料.在南北美洲和少数欧洲地区,传统上户外以灯光装饰,包括用灯火装饰的雪橇,雪人和其他圣诞形象。  传统的圣诞花是猩猩木(别名一品红、圣诞红,花色有猩红、粉红、乳白等).圣诞植物还包括冬青,红孤挺花,圣诞仙人掌。  普遍市政当局也会对圣诞装饰加以支持,在街道悬挂圣诞标语或者是在广场放置圣诞树。在美国,装饰还曾经因为包括了宗教主题而被多次起诉,控方认为这是政府认可某种特定宗教行为,违反了宗教自由。  圣诞树  1.据说大约在十六世纪,德国人最先把长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摆设,后来,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把烛放在树林中的枞树枝上,然后点燃,使它看起来像是引导人们到伯利恒的星光,如同二千年前的东方三博士依照天上的星星找到耶稣一般。今日,人们已经改用小灯泡代替蜡烛。   2.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农人,在圣诞节那天遇到一位穷苦的小孩,他热情地接待了孩子,这个小孩临走时折下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变成一棵树,上面挂满了礼物,用来答谢农人的好意。   圣诞树圣诞树(Christmas tree)是圣诞节庆祝中最有名的传统之一。通常人们在圣诞前后把一棵常绿植物如松树弄进屋里或者在户外,并用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装饰。并把一个天使或星星放在树的顶上。  用灯烛和装饰品把枞树或洋松装点起来的常青树,作为圣诞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近代圣诞树起源於德国。德国人于每年12月24日,即亚当和夏娃节,在家里布置一株枞树(伊甸园之树),将薄饼乾挂在上面,象徵圣饼(基督徒赎罪的标记)。近代改用各式小甜饼代替圣饼,还常加上象徵基督的蜡烛。此外,室内还设有圣诞塔,是一木质的三角形结构,上有许多小架格放置基督雕像,塔身饰以常青树枝叶、蜡烛和一颗星。到16世纪,圣诞塔和伊甸园树合并为圣诞树。   18世纪,这种风俗在德国信义宗信徒中颇流行,但直至19世纪才流行全国,成为德国根深柢固的传统。19世纪初,圣诞树传到英国;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德国皇子艾伯特加以推广普及。维多利亚式圣诞树饰以蜡烛、糖果和花色糕点,用丝带和纸链吊挂在树枝上。早在17世纪圣诞树即由德国移民带到北美,至19世纪广为流行。在奥地利、瑞士、波兰和荷兰也颇流行。在中国和日本,圣诞树於19及20世纪由美国传教士传入,多饰以彩色缤纷的纸花。  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通常会在家里陈设一棵圣诞树。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圣诞长青环圣诞节橱窗:  圣诞节/元旦/中国年,节日纷纷来临,陈列设计师的想法也空前受到挑战。“Cohim幸福社区”现已正式推出“圣诞节/春节陈设”专区,为大家提供国内外最精彩的节日陈设图片,分享圣诞最IN的创意!让你的创意不断升级!  市政当局也会对圣诞装饰加以支持,在街道悬挂圣诞标语或者是在广场放置圣诞树.在美国,装饰还曾经因为包括了宗教主题而被多次起诉,控方认为这是政府认可某种特定宗教的行为,违反了信仰自由。  圣诞节环:  西方国家圣诞节其间挂在家门口用的装饰品,通常用绿色的枝叶或藤条(松毛、松针等)和银色的金属及金色的铃铛配以红色的缎带组成。主色调绿、白、黄、红代表欢乐喜庆,上面写着MERRY CHRISMAS ,或者简写为X'mas。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因这些故事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精神世界。   每年圣诞节,圣诞老人骑在驯鹿上,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随着世事变迁,作家和艺术家开始把圣诞老人描述成我们今日熟悉的着红装,留白胡子的形象。同时不同的国度和文化对圣诞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释。在德国,传说他扮成圣童把坚果和苹果放在孩子们鞋里。他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坏孩子则得一鞭子。家长们灵机一动纷纷采用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如今,圣诞节已经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圣诞老人【圣诞老人的由来】  圣诞老人原来的名字叫做尼古拉,在第四世纪的时候,出生在小亚细亚巴大拉城,家庭富有,父母亲是非常热心的天主教友,不幸他的父母早逝。尼古拉长大以后,便把丰富的财产,全部捐送给贫苦可怜的人,自己则出家修道,献身教会,终生为社会服务。尼古拉后来作了神父,而且还升为主教。他一生当中,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他最喜欢在暗中帮助穷人,圣诞老人是他后来的别号,这个名字是出自他暗中送钱,帮助三个女孩子的故事。  据说在尼古拉不远的地方,住着三个美丽的少女,他们分别是二十、十八、十六岁。父亲是一位清寒的学者,经常靠借货来过日子。有一次,因为没有能力还债,只好狠心把美丽健康的三女儿,卖给债主带到非洲去做女仆人。三个女儿知道了这件事情,便拥抱在一起伤心的痛哭着,家中悲伤的情形,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尼古拉知道了这件事,跑到她们家中,安慰了一番。到了夜里,尼古拉就装了三长袜子的金子,偷偷地挂在三个少女的窗前。他们有了金子,还了父亲的债,三女儿也就脱免了作女仆的命运。第二天正是圣诞节,她们知道是尼古拉作的好事,便请他来一面庆祝一面感谢。以后每到圣延节,这三个少女就讲这个故事。孩子们听了,非常的羡慕,也希望圣诞老人,来送给他一袜子礼物。  圣诞老人的来源要追溯到上世纪,正如我们所知,他是不同传说和神秘人型的结合体。圣诞老人的前身是土耳其西部港口城市伊兹密尔的主教尼古拉斯,他生活在公元4世纪,是为善良、慷慨、对孩子们非常好的有钱人。东正教尊重尼古拉斯,视其为创造奇迹的人。在德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尼古拉斯被称为“圣诞老人”,在英国被称为“圣诞父亲”,被美国的荷兰移民称为后来的“SantaClaus”。孩子们都想知道圣诞老人住在何处,他们何时会收到礼物?答案通常是圣诞老人住在北极,他的作坊生产圣诞礼物。1927年被孩子们称做“Markus叔叔”的儿童节目主持人MarkusRautio第一次透露:圣诞老人生活在拉普兰的Korvatunturi。[编辑本段]圣诞大餐  圣诞晚宴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   圣诞大餐吃火鸡的习俗始于1620年。这种风俗盛于美国。英国人的圣诞大餐是烤鹅,而非火鸡。奥大利人爱在平安夜里,全家老小约上亲友成群结队地到餐馆去吃一顿圣诞大餐,其中,火鸡、腊鸡、烧牛仔肉和猪腿必不可少,同时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欢天喜地。[编辑本段]圣诞吃火鸡的由来  在传统的圣诞餐桌上,烤火鸡是不可缺少的菜式。在一些亚洲国家,或许每年只有圣诞节这一天才吃火鸡,以庆祝佳节;但在欧美,尤其是美洲大陆,火鸡却是很普通的一种肉食,而且在感恩节和圣诞节这两个大日子,火鸡更是传统的食品。   火鸡是美洲特产,在欧洲人到美洲之前,已经被印地安人驯化。火鸡的名字在英文中叫“土耳其”。因为欧洲人觉得它的样子像土耳其的服装:身黑头红。欧洲人很喜欢吃烤鹅。在移民到美洲之后,还没有养好鹅就有了吃鹅的要求,于是就吃火鸡,竟然发现火鸡比鹅好吃。而且北美洲有很多火鸡。于是烤火鸡成了美国人的大菜,重要节日中必不可少。这种风俗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在一六二零年的圣诞节,大批来自英国的移民抵达美洲大陆的朴里茅斯山。当时,那儿物产贫乏,只有遍布山野的火鸡,于是他们便捉火鸡,作为过节的主菜。因此圣诞大餐里,除了火腿、甘薯、蔬菜、葡萄干布丁、水果饼、鸡尾酒之外,当然少不了火鸡这位“仁兄”了!  火鸡的最传统做法非常简单,您只需要用盐和花椒末将火鸡里外充分涂抹,然后在烘炉中烘烤3小时左右即可。吃火鸡的历史已经有近四百年了。这个象征丰收团圆的感恩大餐“Christmas Dinner”和“Thanks giving Dinner”中的“Dinner”原本并非指晚餐。而应该在中午吃。由于感恩节是每年11月第四周的星期四。已经非常接近圣诞节这个一年中的大节日。而圣诞节正是感恩耶稣降临的日子。因此,象征感恩的火鸡大餐便延伸到了圣诞节。每当圣诞节的到来,人们总会想到香喷喷的火鸡。
圣诞习俗与庆祝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圣诞习俗数量众多,包括世俗,宗教,国家,圣诞相关,国与国之间差别很大。大部分人熟悉的圣诞符号及活动,如圣诞树,圣诞火腿,圣诞柴,冬青,槲寄生以及互赠礼物,都是基督教传教士从早期Asatru异教的冬至假日Yule里吸收而来。对冬至的庆祝早在基督教到达北欧之前就在那里广为进行了,今天圣诞节一词在斯堪的纳维亚语里依然是异教的jul(或yule)。圣诞树被认为最早出现在德国。   教宗额我略一世没有试图去禁止流行的异教节日,而是允许基督教的教士对它们赋予基督教的意义重新解释,他允许了大部分的习俗继续存在,只是稍加修正,甚至保持原样2。宗教及政府当局与庆祝者之间的交易使圣诞节得以继续。在基督教神权统治繁荣的地区,如克伦威尔治下的英格兰和早期新英格兰殖民地,庆祝活动是被禁止的3。在俄国革命后,圣诞庆祝被苏联苏维埃共产党政权禁止了75年。即使在现今一些基督教派里,例如耶和华见证人、一些基要派和清教徒组织,仍旧把圣诞节看作没有圣经认可的异教徒节日,并拒绝庆祝。[编辑本段]【民间习俗】  自从圣诞庆祝习俗在北欧流行后,结合着北半球冬季的圣诞装饰和圣诞老人神话出现了。  圣诞老人和他带来的礼物:  圣诞老人圣诞节送礼物已经接近成为一个全球通行的习惯了。神秘人物带给小孩子们礼物的概念衍生自圣尼古拉斯,尼古拉斯是一位4世纪生活在小亚细亚的好心主教。荷兰人在圣尼古拉斯节(12月6日)模仿他送礼物。在北美洲,英国殖民者把这一传统溶入圣诞假期的庆祝里,而Sinterklaas也就相应的成为圣诞老人或者称为Saint Nick(圣尼克)的人物了。在英籍美国人的传统中,圣诞老人总是快活的在圣诞前夜乘着驯鹿拉的雪橇到来,从烟囱爬进屋内,留下给孩子们的礼物,吃掉孩子们为他留下的食物。他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里忙于制作礼物和监督孩子们的行为并记录下来。  法语中圣诞老人叫做Père Noel(与圣诞老人几乎完全一样),其红白相间的衣服曾经使可口可乐公司获得灵感,在1930年代画出了传遍世界的圣诞老人形象。在一些文化中,圣诞老人身旁跟随着Knecht Ruprecht,或是称作&黑彼得&(Black Peter)的家伙。一些版本中,玩具作坊里的侏儒制作了节日礼物,有时圣诞老人与圣诞夫人是夫妻。在圣诞季期间的北美和英国超市,都有小孩可向其要礼物的圣诞老人出现。  在许多国家里,孩子们准备好空的容器,以便圣诞老人可以装进一些小礼物,如玩具,糖果或水果。在美国,孩子们平安夜在壁炉上悬挂圣诞袜,因为圣诞老人说过要在圣诞前夜从烟囱下来把礼物放到袜子里。在其他国家,孩子们把空鞋放到户外,以便圣诞老人可以在圣诞前夜(或圣尼古拉斯日12月5日)赠送礼物。赠送礼物不单单是指圣诞老人,家庭成员和朋友也互相给予礼物。  圣诞树:  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上挂代表圣饼的小甜饼,象征赎罪;还点上蜡烛,象征基督。   西方关于圣诞树的来历流行着一种说法:据说有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里接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这个孩子告别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树,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  圣诞卡:  圣诞卡(圣诞卡片)在美国和欧洲很流行,也视为维持远方亲朋好友关系的方式之一。许多家庭随贺卡带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家庭新闻,新闻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在过去一年的优点特长等内容。  圣诞袜:  最早以前是一对红色的大袜子,大小不拘。因为圣诞袜是要用来装礼物的,所以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东西,晚上他们会将自己的袜子挂在床边,等待第二天早上收礼。  圣诞帽:  那是一顶红色帽子,据说晚上戴上睡觉除了睡得安稳和有点暖外,第二天你还会发现在帽子里多了点心爱的人送的礼物。在狂欢夜它更是全场的主角,无论你去到哪个角落,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红帽子。
圣诞日源自太阳神诞辰  12月25日是西元274年罗马国王奥勒良指定的庆祝罗马帝国官方庆祝叙利亚太阳神埃喇伽巴(El-Gabal)和伊朗太阳神米特拉的节日Dies Natalis Solis Invicti(意为“不可征服的太阳”生日),这一节日一直持续到基督教被定为国教之后被禁止。叙利亚太阳神崇拜最早是古罗马国王安东尼努斯(Marcus Antoninus)引入古罗马帝国还取代了主神朱庇特,并在奥勒良国王时期成为国家节日。这一天是为了庆祝太阳的重生或回归,因为那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期,用中国的概念表示就是指罗马历法的冬至节。那一天以后,白天会逐渐变长,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同时庆祝太阳回归的那一天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都是作为重要节日庆祝的。而存在太阳神的文化,这一天都成为了太阳被拟人化后诞生的日子。早期基督教会为了利用这一天假日,也试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就把耶稣生日指定在了这一天。所以除去强加的宗教意义,圣诞日其实就是西方的“冬至”日。  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天就是原始人类用作庆祝丰收并杀死牲畜和发酵酒类的日子。北欧土著萨米人在这一天祭祀他们的太阳神北威(Beiwe)。苏美尔、巴比伦等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这一天庆祝太阳神马尔杜克打败黑暗。印度教则在这一天祭祀太阳神苏利耶(Surya)。而伊朗民族和祅教徒在这一天庆祝太阳神米特拉战胜黑暗的节日“耶尔达节(Yalda)”,也是伊朗历第十月的第一天,标识冬季的开始。古代斯拉夫民族认为老太阳神霍尔斯(Hors)在一年中黑夜最长的12月22日被黑暗之神打败后死亡,于是斯拉夫人为此跳了霍洛舞(Horo/Khorovod),一天后,即23日太阳神霍尔斯死而复生,成为新太阳神古例大(Koleda)。在爱琴文明里,这一天被称作例纳节(Lenaia),也是希腊提洛历的第一天,是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被女祭司美娜德撕碎并吃掉又转生成婴儿。而这个节日影响到了古罗马共和国并成为了纪念酒神的布鲁马利亚节(Brumalia,拉丁文意为最短日)。同时,古罗马也在12月17日至23日的一周里以纪念罗马神话的农业神萨图尔努斯(Saturnus)的名义进行聚餐。因此这些关于太阳的印欧神话被近现代耶经学者们认为才是耶稣信仰的起源。不仅仅是纪念农业神的聚餐和太阳神的生日,也在于早期基督教耶稣形象借鉴自米特拉神像以及同样出身于处女,以及取材于其他神话死而复生的故事。不仅牛顿认为圣诞节就是按冬至日确定的,而且16世纪的法国修辞学教授杜朴斯(Charles Dupuis)和哲学家伏尔尼(Constantin-Fran&ois Volney)则指出耶稣的一生都是按太阳通过黄道的轨迹塑造的,这一点与叙利亚、埃及和波斯的太阳神一致,都是在冬至日出生,随着处女座上升,再随着牡羊座出现直到春分日复活,玛利亚就是附会处女座,耶稣有羊的比喻实则是暗示太阳经过牡羊座。  华夏中国的冬至,是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相当于每年的格里高利历或公历的12月21日或者22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编辑本段]圣诞日起源的其他解释  曾有许多不同的日期被建议用来纪念耶稣诞辰,但为什么用12月25日这样一个日子来纪念还有其他解释。下面列举了其他可能的原因:  一、天主教百科全书上的关于圣诞节的条目 介绍了各地最早的圣诞节。圣诞节并没有出现在早期基督教的节期之中,如爱任纽和特土良都未提及。关于圣诞节期最早的记载来自公元200年左右的亚历山太,其时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称,有些埃及神学家不仅对基督的生年,同时也对他的生日过分好奇,并把这个生日定在奥古斯都在朝的第二十八年 Pachon 月25日(即公历5月20日)。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时亚历山太的教会确定了 dies Nativitatis et Epiphaniae(圣诞节和主显节的日期)。在12月庆祝的圣诞于五世纪时传入埃及。在耶路撒冷,来自波尔多的朝圣者 Egeria(亦称 Silvia)见证圣烛节(圣诞后四十日)是在1月6日后的四十日,而当地圣诞应为一月六日。在安提阿,公元386年前后金口约翰呼吁教会统一在12月25日庆祝基督诞辰,其中一部分人在其他日子庆祝这一节期至少已经十年。   二、圣诞节基于耶稣受难日。由于耶稣死亡的确切日期在四本福音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早期的基督徒试着去推测,得出大约在3月25日或者4月6日。根据圣经旧约预言救世主将死于整岁数或者他降临的某一个整年,基督徒以此来推算耶稣的生日:耶稣受难日加上9个月就是他的生日——12月25日或者1月6日。但是这种说法从来没有被耶经学者们认可。只是某些基督教会欺骗非基督徒的幌子。实际上复活节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死亡日也就不一样,而同时历法也是一片混乱。在假设新约没有说谎并无视四大福音书自相矛盾之处同时假设最后的晚餐是逾越节晚餐的前提下,西元2003年罗马尼亚天文学家Liviu Mircea和Tiberiu Oproiu计算机计算的结果耶稣死亡日期是西元33年4月3日星期五下午3点。牛顿算的是西元34年4月23日。即使如此,不同的假设和前提得到的计算结果都是不同的。  三、早期基督徒借用异教的不同的神如阿波罗太阳神,地狱判官荷鲁斯(埃及主神之一),丘比特(罗马主神),普路托斯(希腊神),释迦摩尼(佛教)或者的远古时代诺亚之曾孙宁录生日来庆祝。耶稣和玛丽就来自荷鲁斯和他的母亲艾西斯的故事。按此说法圣诞节是从异教徒那偷换来的。  四、来自耶稣降生于光明节期间的传统(犹太光明节,基色娄月(Kislev)25日,开始于Tevet)。 基色娄月一般对应公历12月份。在旧儒略历,耶稣生日是公元前5年基色娄月25日,对应公历是11月25日。   以上的第三第四条都可以用太阳回归来解释,而第二条明显不成立。不少证据显示耶稣并不是在12月25日出生,《新约》没有记载耶稣吩咐门徒庆祝其生日和门徒进行基督的生辰庆祝。耶稣出生的日子可能在10月1日左右;因为只有在年中这个时候,牧羊人才会晚上在户外看守羊群。(路加福音2:8-12)。另有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马太福音》所描述的耶稣出生时的天文现象-“天上的一颗大星”,推算公元前6年4月17日才是确切的耶稣诞辰日。
[编辑本段]圣诞节  这个词的含义是指“基督的弥撒(Christ's mass)”,即“为基督的一次聚餐”。这个仪式源自《新约》的“最后的晚餐”。而“基督的弥撒(Christ's mass)”这个词是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拼凑,因为Christ来自希腊语Χριστ??,意思本来只是指犹太人的“受膏者”,引申为救世主;而mass来自拉丁语missa,本意为散会(dismissal),引申为基督教会感恩聚会。所以有时又缩写为“Xmas”。这可能是因为 X 类似于希腊字母 Χ(Chi);Χ 是“基督”的希腊语 Χριστ??ì(Christos)中的首个字母。为了尊重其它信仰的人士,以淡化圣诞节的宗教色彩。荷兰语名称类似英语,称作Kerstroeten。圣诞节西班牙语称为Navidad(或Pascuas),葡萄牙语称为Festas,波兰语称为Narodzenie,法语称为Noel,意大利语称为Natale,加泰罗尼亚语称为Nadal,意思是“诞生”,更清晰地反映圣诞节的意思。与此相对,德语称为Weihnachten,意思为“神圣的夜晚”。  圣诞节只是基督徒庆祝其信仰的耶稣基督(jīdū)诞生的庆祝日。圣诞节的庆祝与基督教同时产生,被推测始于西元1世纪。很长时间以来圣诞节的日期都是没有确定的,因为耶稣确切的出生日期是存在争议的,除了《新约》以外,没有任何记载提到过耶稣;《新约》不知道日期,当然就没有人知道确切日期了。在西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西元3世纪以前的作家们想把圣诞日定在春分日上下。直到西元3世纪中期,基督教在罗马合法化以后,西元354年罗马主教指定儒略历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现在的圣诞节日期跟西元纪年的创制是密不可分的。 西元纪年创制于西元5世纪,后来圣诞节这一天就按格里高利历法,即西元纪年的“公历”来确定了,而日历按着假定日期把时间分为公元前(耶稣基督诞生前)和公元后(A. D. 是拉丁文缩写,意思是“有了我们主--耶稣的年代”)。后来,虽然普遍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西方教会,包括罗马天主教、英国圣公会和新教,确定的圣诞日是公历的12月25日。东正教会确定的圣诞日是公历1月7日(实际上是叫“主显日”),这与东正教没有接受格里高利历改革和接受修正后的儒略历有关,因此把圣诞节在1900年到2099年的这一段时间内将延迟到1月7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也是东正教区,但圣诞节日期上遵循西欧习惯为12月25日,但复活节则遵从习惯。而最古老的基督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确定的是公历1月6日,同时亚美尼亚教会更关注主显节,而不是圣诞节。圣诞节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亚洲的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世界上的非基督徒只是把圣诞节当作一个世俗的文化节日看待。   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编辑本段]新约故事与圣诞的起源  由于《马可福音》及《约翰福音》没有记载耶稣的出生,只有马太和路加介绍了耶稣早期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的大部分在耶经学上属于共观福音书的“二重继承”。根据基督教新约的《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耶稣是伯利恒的圣母玛利亚受圣灵感孕后生下的,玛利亚和丈夫约瑟夫当时正在去罗马人口普查注册的路上。耶稣的出生在信徒看来是犹太教预言中的默西亚将要到来计划的实现,因为伯利恒是约瑟祖先大卫一族的家。  据基督教的《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从罗马帝国手中和罪恶中拯救以色列。玛利亚已和木匠约瑟订婚。可是,在他们同居之前,约瑟夫发现玛利亚已怀孕。因为约瑟夫是个正派的人,又不想把这件事说出去让她丢脸,所以他想悄悄地和她分手。他正在考虑这事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不要嘀咕了,把玛利亚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下个男孩子,你们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路加描述说,玛利亚年幼时收到天使加百利的消息,身为处女的她借由圣灵受孕。当时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有下旨,叫天下人民各归各城人口普查,于是她和丈夫约瑟离开在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上犹大去,这是居里扭作叙利亚总督之后,头一次报名上册,途中他们经过约瑟祖先大卫生活的伯利恒城,在伯利恒因为在乡村旅店已经没有空房,他们只好寄宿在旅舍外面,玛利亚在那儿的马厩里生下了耶稣,这里的“马厩”根据圣经版本不同而不同,但通常是一个喂食槽或是个畜栏。只有《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说基督出生在伯利恒,伯利恒是约瑟祖先大卫王的家,这就实现了《旧约》里先知以赛亚的预言。后来耶稣家逃到埃及是为了逃避愤怒的大希律王的追杀,因为希律王听说了在伯利恒出生一个新的犹太王。当希律王死后,新的犹太王继位,他并不认识耶稣和他的父母,因此耶稣的生命就没有了威胁,这样耶稣和家人返回了以色列,他们定居在拿撒勒。同时与基督降生的故事从福音书里传向大众的还包括祅教祭司(Magi,古波斯祅教祭司或巫师)参拜的故事,以及耶稣出生时天使向附近的牧羊人报喜的记录。几位祅教祭司,看见伯利恒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颗大星,于是便跟着它来到了耶稣基督的出生地。由于他们向当时的希律王打听新的犹太国王,才导致《马太福音》中耶稣一家的逃难经历。根据中文圣经翻译的不同,祅教祭司也作“东方博士”、“王”或“贤者”;他们是伊朗祅教徒,他们献给耶稣的礼物里包括“黄金、乳香和没药”。耶稣的诞生构成了基督信仰的三大核心之一。因为要符合旧约的以赛亚预言,救世主必须是男性,必须是犹大和大卫和耶西的子孙,必须是少女生子,必须是出生在伯利恒而且来自加利利,出自埃及,必须经历过杀男婴。这几条只有《马太福音》里进行了实现。[编辑本段]耶稣诞生的异议  虽然基督教会一直坚持新约福音书是目击证人所写,但是耶经学家通过对共观福音书的研究表明,福音书是百年来不同作者加以修改编撰的文学作品。除了福音书以外,没有任何可靠记载证实过耶稣的存在。某些书面记载被学界认为是基督徒得势后伪造的。首先唯一描述耶稣诞生的《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是自相矛盾的。《马太福音》说受孕被告知的是约瑟夫,而《路加福音》里被告知的是玛利亚。同时两本福音书没有他们俩是同时被告之的情节。而出生日期也矛盾,如果马太是真实记载的话,希律王死于西元前4年,那么耶稣就生于西元前6年至西元前4年之间,但是路加情节里的叙利亚巡抚居里扭的任期不在这段时间内,就不可能有人口普查。实际上路加提到的人口普查根据古罗马时期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斯的记载,人口普查是在西元6年的犹太地区(Judea)进行的,而路加说是古罗马全国人口普查就明显在撒谎(路加2:1),没有任何古罗马官方史料证实路加福音的情节。最重要的还有,现代古罗马历史学家发现古罗马帝国的人口普查都是以居住地或工作地进行普查,而非祖先所在地或出生地。因为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地方政府纳税,只能用居住地和工作地的收入来纳税。而这条罗马法一直延续到了现代西方国家。路加讲约瑟夫从居住地去所谓祖先大卫的伯利恒上册更是弥天大谎,只是为了附会旧约弥伽书第5章第2节而编造的故事。另外《马太福音》第一章24节讲耶稣出生地在拿撒勒,而《路加福音》讲耶稣出生地在伯利恒。而《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都认为耶稣是出生在拿撒勒(?ησο?ν τη? ναζαρ?τ,希腊语里指出生地)。比如约翰福音1:45-46就很清楚的说耶稣是拿撒勒人(ε?ρ?σκει φ?λιππο? τ?ν ναθανα?λ κα? λ?γει α?τ?, ?ν ?γραψεν μω?σ?? ?ν τ? ν?μ? κα? ο? προφ?ται ε?ρ?καμεν, ?ησο?ν υ??ν το? ?ωσ?φ τ?ν ?π? ναζαρ?τ. κα? ε?πεν α?τ? ναθανα?λ, ?κ ναζαρ?τ δ?νατα? τι ?γαθ?ν ε?ναι λ?γει α?τ? [?] φ?λιππο?, ?ρχου κα? ?δε.)。而约翰福音7:41-42更是清楚的指出,耶稣是出身加利利,而非伯利恒。另外伯利恒在西元早期也并非是一个固定城市的名字,而是所有能生产面粉的小镇的名字。因为伯利恒Bethlehem在希伯来文里指的是面包房(希伯来文罗马字化Beit Lehem,即House of Bread)。在旧约《约书亚记》19章15节里提过的位于加利利的伯利恒更有可能是马太所指的伯利恒而非大卫王的伯利恒。因此耶稣研究会也认为耶稣不曾在伯利恒出生,而仅仅是马太想要附会旧约而进行的编造。然后是马太讲耶稣在约瑟夫家里出生(马太1:24-25, 2:11),路加讲的出生地是回伯利恒途中的马厩。马太讲的是祅教祭司的祝贺和天上的大星,路加却只讲了牧羊人被天使告之前去祝贺。马太编造这个情节是为了附会旧约《民数记》24章17节。同时《马太福音》里耶稣一家立即逃往埃及,从埃及回来也没有去过犹太,然后是第一次在拿撒勒定居。而相反《路加福音》讲耶稣一家一直住在拿撒勒,耶稣生下8天后被割礼,33天后去了耶路撒冷神庙,然后直接回拿撒勒(路加2:22,,利未记12:4)。另一方面,如果耶稣是处女所生,那么他就没有大卫王血脉,即使《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编造了世系表。更可笑的是,马太的世系表和路加的世系表也是自相矛盾,名字完全对不上号。路加列了41人,马太只列了27人。同时《约翰福音》第7章42节也非常明确的指出耶稣根本就不是大卫王的子孙。甚至在马可福音12:35-37里耶稣自己也否认救世主会是大卫的子孙。因此,学术界98%的西方学者都认为新约关于耶稣诞生的记载都是编造的故事,绝对不可能是历史事件,而是按照摩西的故事以及旧约以赛亚预言和弥伽书进行的重构。也就是说,并非福音书实现了旧约预言,而是福音书抄袭了旧约预言。这也是犹太教徒从来不相信耶稣是救世主的原因之一。同样早在西元初期,古罗马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普菲力欧斯和科尔苏斯早就证明了福音书自相矛盾,耶稣是一个古罗马士兵底比留斯·潘得拉的私生子。而详细叙述于中世纪希伯来文文献《耶稣一生(Toledot Yeshu)》的正统犹太教的观点也说耶稣私生子(详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犹太文献链接)。  而历史上耶稣是否真实存在是历史学的一大争议。自古罗马时代到近代,都就有许多学者、神学家和哲学家认为耶稣不曾存在。目前大部分现代耶经学者和历史学家认为耶稣是历史人物,但只是一个来自加利利的犹太教师,没有任何神性,新约不是历史记录而是文学作品。一些学者,比如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廉·杜兰特(William James Durant)、加拿大耶经学者埃尔·多赫提(Earl J. Doherty)、美国神学教授罗伯特·普莱斯(Robert McNair Price)和伦敦大学教授乔治·威尔市(George Albert Wells)等人以及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学派的激进主义者则认为新约里没有任何描述耶稣的史实且耶稣从来不曾真实存在。另一些学者,以耶稣研究会为代表则认为新约里存在部分史实,特别是语录,但是新约的作者进行了夸张和改造。目前世界上只有保守派基督徒们相信耶稣同时是百分之百的人与百分之百的神,某些其它宗教相信耶稣是神的先知,或者是一位伟大的教师。
[编辑本段]三、行政区划  从长安街俯瞰京城:紫禁城和北京商务中心区解放后北京的行政区划范围经过五次调整,直到1961年形成了今天16区、2县的格局。截至2007年,北京共有134个街道办事处、142个建制镇、41个建制乡、2554个社区居委会和3955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地处北京二环路以内的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四个区是传统上的内城区,而随着城市的扩张,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也被认为是城内地区,形成了“城八区”的概念。规划中北京市城区的范围是北京五环路以内。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先后有数个近郊县改为区。由于北京市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工业重心正在逐渐外移。以下为北京市各地区人口面积等情况(2007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首都功能核心区  东城区。人口55.2万,面积25.34平方千米,驻地钱粮胡同3号。  西城区。人口66.5万,面积31.62平方千米,驻地二龙路27号。  崇文区。人口29.9万,面积16.52平方千米,驻地幸福大街32号。  宣武区。人口55.3万,面积18.91平方千米,驻地广安门南街68号。  城市功能拓展区  朝阳区。人口300.1万,面积455.08平方千米,驻地日坛北街33号。  海淀区。人口281.4万,面积430.73平方千米,驻地长春桥路17号。  丰台区。人口169.3万,面积305.80平方千米,驻地丰台街道文体路2号。  石景山区。人口54.6万,面积84.32平方千米,驻地石景山路18号。  城市发展新区  房山区。人口88.7万,面积1989.54平方千米,驻地良乡镇。  通州区。人口96.5万,面积906.28平方千米,驻地新华街道。  顺义区。人口73.6万,面积1019.89平方千米,驻地府前中街5号。  大兴区。人口97.8万,面积1036.32平方千米,驻地黄村镇兴政街。  昌平区。人口89.6万,面积1343.54平方千米,驻地城北街道。  生态涵养发展区  平谷区。人口42.4万,面积950.13平方千米,驻地平谷镇府前大街。  怀柔区。人口31.6万,面积2122.62平方千米,驻地怀柔镇府前街15号。  门头沟区。人口27.0万,面积1450.70平方千米,驻地大峪街道。  密云县。人口44.9万,面积2229.45平方千米,驻地鼓楼街道。  延庆县。人口28.6万,面积1993.75平方千米,驻地延庆镇。[编辑本段]四、人口结构  王府井:每天约有10万旅客来此观光  人口  北京市2008年末总人口1,695万,仅次于上海市。全市人口密度1,033人/平方公里,次于澳门、香港、上海。户籍人口1,229.9万,市区人口1,012.3万。全市人口出生率8.32‰,死亡率4.92‰,自然增长率3.4‰(2007年)。以下为1948年至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北京市公安局):  1948年 203万人 1958年 660万人 1978年 871.5万人 1988年 1,061万人 1998年 1,245.6万人 2000年 1,363.6万人 2005年 1,538万人 2006年 1,581万人 2007年 1,633万人 2008年 1,695万人
一、历史沿革  建于1420年的天坛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古迹之一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国都。日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距今70万年,北京猿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  市名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蓟(公元前11世纪)、幽州(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幽都(唐代)、南京(五代时,公元938年)、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都(公元1153年)、大兴(金代)、大都(元九年,公元1272年)、汗八里(元时)、北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京(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京师(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此外还有:蓟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前人一般用“京师”来称呼北京。此外,北京的别称还有长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国、京华等。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编辑本段]二、地理环境  雨中的南锣鼓巷:胡同中的咖啡馆地理方位  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23分。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北京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9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城市面积  全市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368.3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54.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2%;平原面积6,390.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8%。  气候环境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全年平均气温14.0摄氏度(北京市气象局)。1月-7至-4摄氏度,7月25至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常有暴雨。曾经北京及华北春季多发沙尘暴,在政府环境治理下,北京的沙尘情况有所好转,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46天(2007年),比上年增加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7.4%。  一国之都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处,对于维持东北这一相对独立而又极为重要的地理区域与内地的联系、维持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北京位于渤海沿岸,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最后,作为全国陆上交通总枢纽,北京与东南、华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都相当便利,京沪铁路一带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带,京广铁路则纵贯中国南北中轴线,同时又有京哈铁路贯穿东北。
北京火车站(北京站):始建于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原址位于正阳门瓮城东侧,曾沿用前门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等站名。日改称北京站至今。新建北京站位于东单和建国门之间,日开工兴建,是建国10周年首都著名十大建筑之一。  北京站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2008年北京站年旅客发送能力为2688万人,年行包发送能力为2151万件。北京站客运服务设施现代化改造始于1976年,此后相继建立微机制票;电视监控;行包自动检斤、制票、查询;无线通信;自动广播;引导揭示;自动查询;自动检票和计算机管理9大系统。  北京北站:原名西直门站,建于1905年。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上的车站。北站改造完工后,接发车能力可由现在的11对提高到17对,高峰时期可达到22对,年发送旅客量将突破230万人次。  北京南站:原名永定门站,始建于1907年,1958年建成的老北京南站当时设计的使用期限为10年,2006年封站改建时早已超期超期服役,新北京南站改造完成后预计2020年南站运量每年超1.9亿人次。可容1.05万人同时候车,到2015年北京南站的年运量将超过1.5亿人次,成为北京乃至亚洲第一大站。  北京西客站:是1996年初竣工的北京铁路客运站,占地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万 平方米
纪念文章2:《梅兰芳魂归万花山》 (作者:崔墨卿)北京海淀西山自古就是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钟爱的地方,春到西山踏青赏花吟诗作赋,冬到西山踏雪寻梅饮酒作乐,死后也要把尸埋在西山。因此,几百年来在海淀西山名墓名园比比皆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墓园就在西山。  在香山碧云寺东北侧约一里远的地方有一座万花山,山脚下有一座万花娘娘庙,因年代久远寺庙早已不存,只留下一些残砖断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一年春天,梅兰芳因到碧云寺降香,路过万花山下一眼相中了此地,便斥资把它买了过来。初期曾在此建造了一些房屋,夏避暑,冬消闲,这里成了梅家一处市外的别墅,直到梅兰芳先生原配夫人王明华和梅兰芳相继去世以后,这里才真正变成了一座墓地。  今天在离废寺不远的地方,有一处用水泥浇成的一朵大大的梅花,梅花中间就是梅兰芳和两位夫人王明华、福芝芳长眠的地方。  梅兰芳(1894年—1961年)祖居江苏泰州,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其祖父梅巧玲乃清“同光十三绝”之一,专攻京剧旦角,以演《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最为传神,人称“活太后”。其父梅竹芬承袭父业仍唱旦角,不幸青年丧命,抛下发妻幼子。梅兰芳幼年丧父,四岁丧母,多亏伯父梅雨田收养在侧,又多方拜师学艺,终成了一代名伶。  梅兰芳七岁学戏,十一岁登台,工青衣,并演刀马旦。开蒙老师吴菱仙,初学正工青衣戏如《二进宫》、《三击掌》、《别窑》、《祭江》等。光绪甲辰年(1905年)7月7日首次与斌庆班合作,在前外广和楼出演《天河配》织女一角,因年纪小个子矮由师傅亲自抱着扶上鹊桥。据说梅兰芳在拜吴菱仙前,曾拜朱小霞为师,学一段时间后朱认为梅兰芳天赋不够,劝其改行,临别时说了一句:“祖师爷没有给你留下这碗饭。”就是这句临别赠言不但没有使梅兰芳改投他门,反而激励他奋发上进,在其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勤学苦练,广采博收,不但把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优秀唱腔作为学习的蓝本,还向中国的曲艺学习,向国外的歌剧和芭蕾舞剧学习,在学习与继承的道路上大胆创新,首创京剧唱腔南梆子,在京剧的表演、服饰道具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使其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梅兰芳还是中国第一个获得戏剧博士的演员,他1919年率团首次出访日本,还先后访问过美国与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及俄罗斯等国,他的出访不仅把中国的京剧介绍给了广大外国朋友,同时也向其他国家学习了他们的戏剧表演,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  梅兰芳还是个有民族正义感、有良知的表演艺术家。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9·18事变”,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广大地域,他先后编演了京剧《抗金兵》和《生死恨》,表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抵抗侵略的决心。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他毅然告别了舞台,先后隐居香港和上海,蓄须明志誓死不为日本鬼子演出,为了自己家人的生活和接济京剧界同仁,他靠出卖丹青度过了艰难困顿的岁月,成了中国京剧界抗敌的表率。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曾任中国剧协和中国政协的重要职务,1961年,以一出新编京剧《穆桂英挂帅》,告别了他心爱的观众和北京,从此长眠在海淀香山碧云寺下的万花山下。   文化名人交往趣事:丰子恺与梅兰芳   丰子恺先生多才多艺,在美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均有建树,但是他早年却不看京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五四反传统思想影响,认为京剧中封建主义毒素太多的缘故。1933年,他在家乡盖起缘缘堂之后,买了一台留声机和一大堆西洋音乐唱片,顺便还买了几张梅兰芳的唱片作为点缀。没想到这几张唱片居然让他成了一个水平很高的戏迷。  他认为,与西洋音乐相比,京剧至少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没有和声,因此它的美来自于旋律。这种旋律可以表现丰富的人物个性和复杂的戏剧冲突,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二是注重夸张,比如“善良正直的人,脸色光明威严,不妨夸张为红;奸邪暴戾的人,脸色冷酷阴惨,不妨夸张为白;好勇斗狠的人,其脸孔峥嵘突厄,不妨夸张为花”。第三是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比如开门、骑马、划船,只要做一个手势,执一根马鞭,拿一支船桨,就可以表达所需要的内容。  抗日战争中,丰子恺逃到重庆,因敬仰梅兰芳的爱国情操和高尚人格,曾将其蓄须明志的照片挂在墙上。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在连续看了梅兰芳的五场演出之后,突然意识到那美妙的歌声、艳丽的姿态,都是由身体“这架巧妙的机器”表现出来的,因此他很想看看“这架巧妙的机器”在卸妆以后究竟是什么模样。  见面之后,丰子恺发现如果按照西方的审美标准,梅兰芳的身材和容貌可以与维纳斯比美;再加上他那得体的手势,动听的音调,让人感到这简直是上帝之手制造的一件“精妙无比的杰作”。这时他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说政治家是通过建功立业使自己虽死犹生、文学家是通过作品使自己不朽的话,那么表演艺术家必须依靠身体才能把技艺传之后世。然而人的生命又非常脆弱,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将会成为莫大的遗憾,因此他劝梅兰芳多灌唱片,多拍电影,以便把原汁原味的梅派艺术保留下来,但是梅兰芳却表示困难很大。也许是初见面吧,他们未能就这个问题作深入交谈。从梅家出来已经是夜幕降临,丰子恺不由得抱怨道:造物主啊,既然你不能延长“这架机器”的使用年限,为什么要把他造得这样精巧呢?  与丰先生相比,他的长女丰陈宝和四女儿丰一吟更爱京剧,因此她们也想一睹这位京剧大师的“芳容”。一年之后,丰子恺带着两个女儿再次拜访梅兰芳。  丰子恺认为,如果说上一次他是带着某种宗教情怀去造访的话,那么这一次则是带着艺术问题来请教了。见面以后,两人谈到了象征的问题。梅先生说,他在莫斯科参观苏联人排戏,为了表演“跳水”,先让几个人扯着一大块白布使劲抖动,形成“水波”,然后让演员从布上的一个洞跳进去,再从另一个洞钻出来,才能完成表演。相比之下,京剧的《打渔杀家》就简单多了,只要演员将身体上下起伏,就可以表示水的波浪。说到这里,坐在沙发里的梅兰芳仅仅作了几个动作,就把人在水中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丰子恺想到自己的老本行——漫画。他画人物,常常是只画嘴巴或眼睛,有时连嘴巴或眼睛也不画,但是评论家却说他的画是“寥寥数笔,神气活现”。有人甚至以《丰子恺不要脸》为题来调侃他,说他是“独创一格”。想到这里,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艺术的表现趋于简单,还可以为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他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五官全部画出来,反而会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这实在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笨办法。  丰子恺是一个通人,所以他能在京剧和漫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中找到它们相通之处。相反,如果他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对专业之外的世界了无兴趣,他肯定不会有这种感悟,也不会成为一个大师级人物。  【纪念建筑】  梅兰芳纪念馆  故居简介   梅兰芳纪念馆于1986年10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坐落在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朱漆大门上首悬挂着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馆名匾额。一进大门,迎面是青砖灰瓦的大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院内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梅兰芳先生1961年逝世前,曾在这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生活的最后十年。1984年9月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兰芳故居&。  纪念馆成立后,收藏有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及子女在1962年捐献给国家的大量珍贵文物、文献资料。目前辟有4个展览室:正院北房为&故居陈列室&,客厅、书房、卧室、起居室的各项陈设均保持梅兰芳先生生前原貌。外院南房为&第一陈列室&展出了精选的图片和资料,扼要地介绍了梅兰芳一生的主要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内院东房为&第二陈列室& 陈列着梅兰芳使用过的部分戏装、道具及一些馆藏资料,另一内室为专题展览,不定期更换内容。西房为&第三陈列室& 陈列着国内外友人赠送梅兰芳书法、绘画和其它纪念品。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  建馆历史   梅兰芳纪念馆1984年开始筹备,日正式对外开放。隶属文化部艺术局,系社会科学类专题人物纪念馆。占地1000余平方。  梅兰芳纪念馆自开放之日起,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和全馆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艰苦创业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知晓的名人故居,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窗口,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人士的瞩目。我馆的宗旨是宣扬梅兰芳和他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以及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光辉业迹。在宣传梅兰芳舞台艺术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陈列具有幽雅恬静,儒香气浓。另外,充分利用藏品,更好发挥社会效益也是我馆一贯坚持的办馆方针。经过十余年对外开放,证明梅兰芳纪念馆的建设是成功的,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1983年-1985年 梅兰芳纪念馆筹备时期  1983年中宣部与国家计委批复将梅兰芳故居辟为纪念馆。12月31日,文化部成立了梅兰芳纪念馆筹备组。  组长:马彦祥  组员:张庚、刘厚生、俞琳、梅绍武。  1984年2月,文化部部长朱穆之主持办公会,落实梅兰芳纪念馆筹备工作。3月筹备组在中国剧协召开第一次会议落实工作。4月,开始接收由原中国戏曲研究院保管的梅兰芳夫人及子女捐献的文献资料。5月,交接清点工作基本完成。7月,被列为北京市文物局保护单位。9月筹备组将纪念馆修缮工程计划上报文化部及北京市文物局进行修缮。1985年7月,修缮工程竣工。12月,正式建立梅兰芳纪念馆,直属文化部艺术局。12月底将文献资料分批运抵梅兰芳纪念馆。   (二)、1986年-1988年 梅兰芳纪念馆建馆初期  日,文化部任命俞琳为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兼)、梅绍武为副馆长(兼)、办公室主任王景安主持工作。5月至7月,拟定展览方案,开辟陈列室。从藏品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图片、资料,请有关专家及家属一起,落实展览陈列工作。展览共分2部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外院为生平介绍。7月10日,邓小平同志为梅兰芳纪念馆题写馆名。10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举行开馆仪式,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揭幕,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讲话,宋任穷、溥杰、周巍峙、陈昊苏等各界人士400余人出席开幕式。10月28日,举办了戏剧界人士在人民剧场召开的庆祝梅兰芳纪念馆开幕座谈会,由梅绍武副馆长主持,并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举行纪念演出三天,由梅派传人梅派弟子以及戏曲界艺术家演出梅派剧目。[编辑本段]电影《梅兰芳》  英文名:Forever Enthralled   导 演: 陈凯歌  主演:黎明 饰 中年梅兰芳  章子怡 饰 孟小冬  孙红雷 饰 邱如白  陈红 饰 福芝芳  联合主演:王学圻 饰 十三燕   英 达 饰 冯子光  余少群 饰 青年梅兰芳  安藤政信 饰 田中隆一  潘粤明 饰 朱慧芳  吴刚 饰 费二爷  马三 石晓满  古野中将 六平直政  钱记者 钱波  梅雨田 毕彦君  宋妈 张少华  老宋 李明臣  梅祖母 柳景溪  邱母 李滨  吉祥王老板 陈强  少年福芝芳 钟欣桐  总制片人:韩三平 杜家毅  总监制:韩晓黎 利雅博 姜涛 陈红  总策划:史东明 吴 迎  制片人:赵海城  艺术顾问:梅葆玖  编剧:严歌苓 陈国富 张家鲁  摄影指导: 赵晓时  总美术:柳 青  作 曲:赵季平  出品:中影集团北影制片厂  中环国际娱乐  英皇电影   公映日期:日  dvd发行日期:日(中国地区)  梅兰芳人生的第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义的老艺人“十三燕”。梅兰芳的出现,动摇了十三燕的地位。决战不可避免,但是梅兰芳第一场就输了,他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挽回败局。不顾众人的反对,梅兰芳改演时装新戏,结果大获成功。胜负已定,梅兰芳劝说十三燕放弃第三天的演出,却遭到了十三燕的拒绝。   梅兰芳渐入中年,有了妻子福芝芳(陈红饰)和可爱的孩子们,他的事业如日中天。1929年,他接到了赴美国演出的邀请。在京剧舞台上专门扮演男人的女艺人孟小冬(章子怡饰)第一次见到梅兰芳就看到了他眼中的忧郁,而她开阔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梅兰芳。他们同台演出,有了一种把自己同对方糅在一起共同分享的愿望。这时,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对孟小冬说,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   梅兰芳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决定不再登台演出,在梅兰芳多次拒绝日本军队对他发出的演出邀请时,却吃惊地听到了自己即将复出的消息,而向社会公布这条消息的,正是匿名的邱如白(孙红雷饰)。  “十三燕”是虚构的,原型应该是谭鑫培,因为在《汾河湾》中和梅兰芳配戏的,就是谭鑫培。那时谭鑫培已经菊坛魁首、京剧泰斗,梅兰芳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啊。以前在京剧中老生是最重要的行当,居于中心位置,而旦行提升到重要位置,则是在四大名旦之后。再说,谭鑫培是1847年生,梅兰芳生于1894年。用今天的话来形容一个是季羡林等级的人物,一个还是大学生,他们怎么可能形成竞争之势?准确地说,老谭与梅兰芳同台是提携后辈。谭鑫培老了上座赶不上梅兰芳,但是无论如何不存在这么残酷的竞争。事情过去没几年,谭鑫培就去世了。[2][2]
梅兰芳故居  红星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是东单北大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七条胡同。胡同原来自西向东沟通东单北大街和朝阳门南小街,长700多米。明代,称“吴良大人胡同”;清代,因胡同内有一座无量庵,遂称“无量大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红星胡同”。如今,胡同中段被堵,东西已不通行。  红星胡同61号,旧时的门牌为无量大人胡同24号,在胡同内中段路北,坐北朝南,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所在地。1958年9月,中国摄影学会(1979年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由王府井大街12号迁入此院。1987年春,中国摄影家协会拆除了院内原有建筑,建成南、北两座办公楼。  据房屋档案记载:无量大人胡同24号是一座有东跨院的三进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96平方米,共有房屋96.5间,包括一座三层中式楼房;院落之间靠过厅和游廊相连,街门为三步台阶的广亮大门,建在红星胡同北侧,后门开在遂安伯胡同(已并入金宝街)南侧。  1920年,梅兰芳将此宅买下,住到1932年迁居上海之时;1943年,梅兰芳迫于生计将此宅卖出。  梅兰芳在无量大人胡同24号居住之时已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了。他在这座宅院里接待过诸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美国好莱坞影帝范朋克、意大利女歌唱家嘉丽—古契、日本著名歌舞伎表演艺术家守田勘弥以及当时的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夫人等众多国际上的名流……梅兰芳的儿媳屠珍在《京城艺术沙龙——无量大人胡同24号》一文中写道:“无量大人胡同内梅先生的客厅缀玉轩成为人文荟萃的地方,真可说是京城一处‘艺术沙龙’。梅先生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就是在众多友人谈文论艺,臧否人物,上下古今,无所不及的氛围中,得到了熏陶和提高。”  也是在无量大人胡同24号居住期间,梅兰芳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地叩开了音乐家刘天华的家门。梅兰芳拜访刘天华的目的是请刘天华用五线谱记录自己的演唱,用句眼下时髦的话讲,就是让中国戏剧的曲谱与国际接轨。须知,1927年的梅兰芳在戏剧界的名气如日中天,但他却仍在为中国戏剧的发展艰苦跋涉。两年后,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梅兰芳戏曲集》正式出版,刘天华也因此更加名声大振。  梅兰芳(),中国戏剧艺术大师,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和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存世。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从其祖父梅巧玲到梅兰芳已是三代京剧旦角。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大量真切感人的艺术形象,被誉为“美神”。从1919年到1960年,他三次赴日本、两次赴苏联、一次赴美国进行访问演出,并被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梅兰芳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演剧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在艺术方面自是宗师,在为人方面也堪称楷模。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著名画家丰子恺赞曰:“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注:  ①开吊之日,旧时丧礼的正日子。  ②赶份子,北京土语,指平素并无过多接触的人,自愿主动地为婚丧等事送钱,也叫“赶情儿”、“赶人情”,表示主动亲近。  ③接三,旧时丧礼中的一种仪式,即人死后第三天,作佛事、设祭。   参考资料:   《舞台生活四十年》(团结出版社)  《名人与老房子》(北京出版社)《梅兰芳不嫌贫爱富善待“赶份子”的贫苦大众》(作者关其放载《党史信息报》  《做人与处世》(作者浩森)《探索长卷迷踪》(王雁来整理载《中国电视报》)《50年,那些值得留住的记忆》(《中国摄影报》特刊)[编辑本段]有关梅兰芳的纪念文章  纪念文章1-《梅兰芳同志千古》(作者:老舍)我们正在大兴安岭上游览访问,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辞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我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心中悲痛,无法安排好我的话语。我只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这心酸意乱的时刻中,我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无法有条有理的讲话!  我与梅大师一同出国访问过两次,一次到朝鲜,一次到苏联。在行旅中,我们行则同车,宿则同室。在同车时,他总是把下铺让给我,他睡上铺。他知道我的腰腿有病。同时,他虽年过花甲,但因幼工结实,仍矫健如青年人。看到他上去下来,那么轻便敏捷,我常常对友人们说:大师一定长寿,活到百龄是很可能的!是呀,噩耗乍来,我许久不能信以为真!  不论在车上,还是在旅舍中,他总是早起早睡,劳逸结合。起来,他便收拾车厢或房间:不仅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而且不许被单上有一些皱纹。收拾完自己的,他还过来帮助我。他不许桌上有一点烟灰,衣上有点尘土。他的手不会闲着。他在行旅中,正如在舞台上,都一丝不苟地处理一切。他到哪里,哪里就得清清爽爽,有条有理,开辟个生活纪律发着光彩的境地。  在闲谈的时候,他知道的便源源本本地告诉我;他不知道的就又追问到底。他诲人不倦,又肯广问求知。他不叫已有的成就限制住明日的发展。这就难怪,他在中年已名播全世,而在晚年还有新的贡献。他的确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  每逢他有演出任务的时候,在登台前好几个小时就去静坐或静卧不语。我赶紧躺开他。他要演的也许是《醉酒》,也许是《别姬》。这些戏,他已演过不知多少次了。可是,他仍然要用半天的时间去准备。不,不仅准备,他还思索在哪一个身段,或某一句的行腔上,有所改进。艺术的锤炼是没有休止的!  他很上就到后台去,检查一切。记得:有一次,他演《醉酒》,几个宫娥是现由文工团调来的。他就耐心地给她们讲解一切,并帮助她们化装。他发现有一位宫娥,面部的化装很好,而耳后略欠明洁,他马上代她重新敷粉。他不许舞台上有任何敷衍的地方,任何对不起观众的地方。舞台是一幅图画,一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起源 左塞尔之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