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雕处理孤岛孤岛科技的口碑如何?

作者:李占军
发布时间: 20:58:1
开创科技评价智能化的新时代
――五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投资部主任巨建国
图1 智能科技产业结构
图2 智能科技(技联网)网络模型
编者按:近几年间,本报对巨建国先生的专访已经有五次了,见证了他对科技评价问题的透彻思考及研究成果的提出,并逐渐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过程。巨建国先生2006年在本报首次披露的技术增加值(TVA)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变成国家标准,即GB/T《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该标准日实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批示:在科技领域推行&科技通则&是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建议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最近,带着对智能科技的深思熟虑,巨建国先生再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作为对科技评价问题一脉相承的思考成果,他的智能科技概念势将在科技界引起新的更大关注。
□本报记者 李占军
智能科技是物联网领域的处女地
《科学时报》:什么是智能科技?
巨建国:所谓智能科技,就是将现在科技评价与管理的&手工业&方式,首先转变成&工业化&方式,再转变成&智能化&方式。也就是说,对于科技评价这个难题,今后可以用&智能评价&的办法加以解决。
《科学时报》:那什么又是智能评价?
巨建国:您知道,所有医生开的处方都不一样,但所有的医生几乎都依赖&X光机、B超等现代诊断手段&。这就是&X光机诊断报告+医生个人经验判断&的智能诊断方式。科技界与医学界也一样,进行科技评价的专家都在&过分使用&个人经验判断。如果科技界也能找到这样的&X光机&,科技就能进行智能评价。
《科学时报》: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这样一个适用于所有科研项目的&X光机&&&
巨建国:这就是问题的焦点。告诉您,我已经找到了。这就是建立在GB/T《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基础上的TME206标准数据格式。其含义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样,但都有206块骨头;每个科研项目(或科技成果或技术创新)都不一样,但都可以用一套TME206标准数据格式来表达。也就是说,不管技术供需中的哪一方,只要按这套标准数据格式,回答完&206个问题&,该项技术就可以进入&智能管理和评价状态&。如果将每个项目的数据&联起来&,就形成&技联网&。
《科学时报》:这个想法很大胆。请问&智能科技&的概念您是如何想出来的?
巨建国:中国有个农业部,就有个智能农业;中国有个交通部,就有个智能交通;中国有个卫生部,就有个智能医疗;中国有个科技部,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个智能科技呢?这就是我的逻辑推理!现在,我国科技管理的水平无法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个战略目标,必须改变。
《科学时报》:智能科技能解决什么问题?
巨建国:能解决两大问题。
李约瑟问题。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上个世纪30年代提出:中国曾有非常先进的四大发明,为什么牛顿式的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诞生?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讨论了半个世纪而至今没有答案的历史难题。
刘延东问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从根本上破除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性障碍。这是中国5000万科技工作者研究了几十年至今不知道如何破除的现实难题。
今年7月3日,在合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物联网专题会议上,我首次对外宣布:智能科技能够给出&李约瑟问题&和&刘延东问题&的具体答案,是物联网领域的一块处女地。
《科学时报》:为什么说智能科技是物联网领域的处女地?
巨建国:我在合肥会议上的主题演讲题目就是《开垦物联网领域的处女地&&智能科技》。这个题目刺激了大家。
物联网领域都已经是熟地,这一点都不假。大家都听说过智能家庭、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慧地球、物联网、传感网等概念,这些都已有顶尖级企业在做,但从没有人听说有个智能科技&&技联网!我敢说这就是一块处女地,因为这套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理论方法、国家标准、标准数据格式、试点方案和推广步骤,都是由我提出来的,是一套全新的理念和方法。
《科学时报》:刚才您打了B超和X光机的比方,请问智能医疗与智能科技可比吗?
巨建国:为什么不可比?B超和X光机的诊断结果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仅仅是发现了B超和X光机,就改变了所有医生和病人的思维模式。如果没有发现B超和X光机,我们就会认为医生行业是一块&熟地&,凭经验就可以当好一个医生。但当我们发现了B超和X光机,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一块处女地。
同理可证:没有TME206标准数据格式时,我们对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管理总是依靠&手工业化&的管理思维模式。当有了TME206标准数据格式,我们对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管理,就会依靠&工业化&的管理思维模式,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技术体制性障碍就会消除。我们同样认为这就是一块处女地。
《科学时报》:智能科技符合物联网的定义吗?
巨建国:从ITU对物联网的定义和概念来看,智能科技也完全符合ITU的四个要素。如果说有点勉强,那就是对一次数据采集有没有传感器的争论。大家都将物联网理解为传感网,将传感器理解为硬件。这是一种误区。单从传感器的功能上讲,其主要是用来实时采集一次数据的。反过来讲,如果有一种软件,能实时采集一次数据,我们为什么不能称其为软传感器呢?今天有软件无线电,为什么就不能有软件传感器?
《科学时报》:智能科技的价值有多大?
巨建国:每年可为国家节省1000亿元。
《科学时报》:怎么计算出来的?
巨建国:请我们一起算六笔账。
第一笔账:每年至少有1万亿元科技经费和研发投入。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D共计5433亿元,全国31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总共产品研发投入6000亿元,全国技术市场3000亿元。虽说各种统计口径不同,相互有所交叉重叠,但总数不差上下。
第二笔账:每年至少有100万个科研合同。几乎所有科技研发投入都是通过科研合同(或科研计划)的方式传递到研制部门的。根据抽样数据估算:每年至少有100万个一次科研合同或总包合同。每一个科研合同再次分解的合同不计算在内。
第三笔账:每个科研合同至少有54个评价环节。每个科研合同(含科研计划)都涉及甲、乙、丙三方,涉及项目建议书、项目指南、可研报告、科研合同、中期评估、后评估六大环节,涉及对科研项目的技术指标、管理指标、效益指标的评价论证。根据这个模型计算,共有环节N=3&6&3=54个环节。尽管有些过程可以忽略,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过程都是必须管理和评价的。
第四笔账:每个科研合同管理评价费用平均6.48万元。根据简单抽样估算:每个环节需要5人天,每天按8小时计算,每小时30元综合成本(包含人工成本、直接成本、耗材成本等)。简单计算,一个科研合同管理评价费用=54&5&8&30=6.48万元。
第五笔账:全国每年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总费用至少1000亿元。全年管理评价总费用=100万个&6.48万=648亿元,占研发投入的6.5%。如考虑每个科研合同都需要3个以上单位竞标,每一个科研合同都需要再次分包等诸多情况,这个比例最少占10%,也就是1000亿元。
第六笔账:智能科技如得到推广应用,一是能将全国管理评价费用从1000亿元降到300亿元;二是能将科技成果转化率从低于20%提升到高于60%;三是能将每年1万亿元研发经费、100万个科研合同、2000所大学、500个研究院所、200个掌管科技投入的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5000万名科技工作者、100个行业协会、800个学会、1000个技术交易市场、31万个规模以上企业中的3万多个科研机构&联起来&,让他们都讲&科技普通话&,提升沟通效率,减少&信息孤岛&。
《科学时报》:听说您给技术创新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
巨建国:自从&创新型国家&这个国家战略提出后,社会上的创新铺天盖地,我认为这是在&亵渎&创新。创新是有严格定义的。
定义一: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定义二:2009年颁布的GB/T《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隐性收益+显性收益的计算模型。
定义三:1997年OECD(联合国经济与合作组织)发布的《奥斯陆手册》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工艺或产品创新+商业成功。
根据这三个权威定义,没有商业上的成功,就不是技术创新。这一点,《奥斯陆手册》的定义非常明确。我根据这些定义,从操作层面设计了&技术创新13级的数学模型&。只有严格走完13级,才是技术创新。
《科学时报》:为什么要选13级呢?
巨建国:我们大家都知道,13级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但这是我的偏好,也预示着技术创新的艰难程度。更可怕的是,完成这13个步骤所用的时间最短、成本最低才行。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搞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技术创新,搞不好就是成本。
智能科技的雏形是如何产生的
《科学时报》:听说您的智能科技概念在20年前就有了雏形?
巨建国:我是77级大学生。从技术员到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从课题组长、科技处处长、副所长再到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亲身经历了我国科研项目&手工业化&管理的过程。我认为中国科技界的问题,不纯粹是科技人员创新水平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水平低的问题。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洗衣机&时代,但我们管理科研项目时用的仍然是&搓衣板&的思维模式。为此,我就立志要改变这个现状。企业竞争的不是有没有科学技术,而是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的速度和加速度。
《科学时报》:听说您提出一个&科警110&?
巨建国:应该说是国务委员刘延东提出来的,我仅仅是从这110个字中读出了&责任感&。刘延东在201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破除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性障碍。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要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加强统筹整合,使科技基础能力产生倍增效应。
我认为:这110个字不是刘延东一个人的讲话,而是中国的千年呐喊!是中国的&科警110&,是中国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的试金石!只有将这110个字的要求彻底做到位,中国才可能建成创新型国家;否则,就仅仅是一个口号!
《科学时报》:为什么说是中国的千年呐喊呢?
巨建国:因为中国几千年都没有解决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这是中国永远的痛。特别是在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出后,更应该解决这个问题。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四大发明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我认为,这正是中国人的耻辱:自己发明的火药自己用来做&花炮&,玩兴正浓之时,英国人却用它做好了&枪炮&架在我们的脖子上。最可悲的是,到现在没有人为这个科技成果没有变为生产力而&检讨&。
中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必须彻底改变科技评价制度。软弱无能的科技评价制度不可能带来创新。创新型国家有一个&底线&:为科学技术研究再投入的钱,一定是源源不断地来自以前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赚回来的一部分利润。谁违背这个基本原理,市场就会惩罚谁。
《科学时报》:听说您对社科院关于工业化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巨建国:不是质疑,是否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工业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我独立研究的结论是:中国尚未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因为工业化至少有两大标志:一是生产过程工业化。中国目前从生产线和产品本身来看,确实像社科院判断的那样,已经到了工业化中后期。二是研制过程工业化。中国目前从生产线的研发和工业产品的研发来看,科研过程仍处在&手工业&化管理阶段。只有两个工业化同时达到,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这个跛足的工业化,可以用智能科技来&矫正&。
《科学时报》:到底什么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性障碍?
巨建国:我认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性障碍至少有两种:一是行政体制性障碍,二是技术体制性障碍。目前最大的瓶颈是技术体制性障碍,而非行政体制性障碍。
到底什么是技术体制性障碍呢?我认为科技成果是&手工业&的表述方式,现实生产力是&工业化&的表述方式,两者&沟通&比较困难。如果能在两者之间建立一套&科技普通话&,一切将迎刃而解!
《科学时报》:到底什么是&工业化&的表述方式?
巨建国:我举一个&工业化&表述方式的经典案例。日,法新社从巴格达发出一则电讯,认为造成美军伤亡致命的武器是反抗分子埋设在地下的土制炸弹。为解决此问题,美国联邦商务机会网站发布了编号为&FBO#1451&的招标信息:寻求&有技术资格和能力演示一种安装于地面车辆上能探测土制炸弹和反坦克地雷的高性能透地雷达(GPR)的公司&前来投标。招标书要求提供雷达技术性能指标的同时,提供雷达技术管理指标。即提供该雷达的WBS列表,提供每个WBE的QCD和TRL,并要求TRL最低应达到5级,其中70%的WBE的TRL必须达到7级以上。这50个黑体字的公告,如果您能看懂,说明您的研发过程已经达到&工业化&的表述水平;如果您看不懂,说明您的研发过程尚处在&手工业化&的表述水平。我们认为很难表述的技术状态,为什么美国人能够用50个字表述清楚?
《科学时报》:那什么又是&手工业化&的表述方式?
巨建国:我仍举例说明。现在中国主流的科研项目评价方式仍然是专家打分制,比如一个最主要的指标是在&技术路线合理、较合理、不合理&中选择评价意见,这种评价形式足以证明中国科研过程管理仍处在&手工业&化表述阶段(表1)。
表1摘自某部委国家支撑计划专家评价打分表。请问: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科研项目,就依靠这种手工打分的方式确定,能行吗?这是最典型的技术创新过程&自编、自导、自演、自消费&的&手工业&管理思维。必须用智能科技,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智能科技可形成产业体系
《科学时报》:智能科技能形成产业体系吗?
巨建国:我想肯定可以。
在GB/T《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这个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一套TME206标准数据格式。这就是一套标准的&科技普通话&。任何科研项目或技术,只要通过这套数据格式加以表述和评价,基本上就能体现该技术的成熟程度等重要决策信息。
TME206标准数据格式,为标准化管理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评价提供了一个可以信息共享的重要基础。如果每个科研项目都能如此&数字化&管理,积累的数据就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实现&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个人)&任何两个供需主体之间对于&任何技术状态的技术项目&的任何形式的技术交易(技术B2B)和科研合同签订。
《科学时报》:政府在智能科技产业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巨建国:从美、欧、日政府促进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实践效果来看,政府促进政策和企业自主创新之间要想达到良性互动,必须具备三个重要条件:一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必须有一套&科技普通话&,以确保沟通的效率和政策实施的效果。我们已经有一套国家标准。二是政府与企业必须建立统一公开的评价标准,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水平达到一定的门槛。我们已经有一套&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指数&。三是企业内部微观创新机制必须健康有效,能够实时地将外部评价压力转化为内部创新动力。我们已经有一套&企业内部技术报表体系&,提供对各类创新团队和个人创新的评价和计量。现在标准问题解决了,政府只需要试点和推广(见图1)。
《科学时报》:请您展望一下智能科技的发展趋势。
巨建国:智能科技是一个新事物,尚需时间的检验。虽说是针对中国的问题提出来的全面解决方案,但也适合国际上发达国家对于科技管理和评价的需要,未来推广前景十分广阔。也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分支。
1.具备广阔的数据基础
目前,国内各种科技成果类数据库上千家,内容包括科研合同、技术交易、技术招标、投资意向、政策法规、科技人才等,几乎涵盖了科技管理和评价的所有环节。通过各地方性网站有效汇集和公开发布的大量技术资源,将为该平台提供充足的数据保障。
2.具有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技术市场正在向网络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分流重组、结构调整和功能更新的时期,或者说转型升级的时期。现有的数据格式和评价模型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综合,有很大的局限性。我称这类技术信息为&技术仓储信息&。只有按照TME206标准数据格式改造后,才更具开发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我称这类技术信息为&技术超市信息&。只有&技术超市信息&才能支撑&技联网&。
3.具有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趋势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国家战略目标下,&政、产、学、研、用&市场主体的各方,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迅速把技术和成果面向全国市场进行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缺乏TME206标准格式这样的具体手段。同时,企业、投资者也在苦苦寻求适用的技术,但又没有权威、规范、有效、便捷的信息汇总平台。建设地方、区域、中国各级系统的&技联网&,提供庞大、集中、权威、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实现供求双方的信息交流和技术交易,势必受到技术成果供求双方的欢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见图2)。
《科学时报》 ( A2 观察)
发E-mail给:&请问蒙歌科技怎么样?在同行中的口碑好不好?_百度知道
请问蒙歌科技怎么样?在同行中的口碑好不好?
清楚的话帮忙解答一下吧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挺好的额,我很信任这个公司的,以蒙歌科技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实力来看,公司还是很不错的。
采纳率:83%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如何评价南方周末2018新年献词《把孤岛连成大陆》
蓝鲸传媒 编辑 钱思纯
(来源:悟空问答)
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读了《南方周末》迎接2018年的文字《把孤岛连成大陆》,多少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面对着媒体-国家关系的巨变,面对着新媒体日一咄咄逼人的挑战,面对读者和市场份额的迅速流失,依然以&新年献词&的形式延续着,我不知道国内媒体中有没有几家?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孤岛连成大陆》大体是成功的,虽然远远不及当年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但依稀还有着历史的沧桑感,还不失对过去一年的点滴反思,还远远不至于一些同类那么八股连篇。
当然,我相信这是一篇&集体创作&,这个集体的成员,未见得都来自编辑部,未见得是理念相近者的共同构思,那&编辑部的故事&可能只会出现在未来当事人的回忆录中。但是此刻我所看到的共识是:对一张老牌报纸的眷恋,对其独特性的一种坚持。
当然,我也看到了《把孤岛连成大陆》一文中话语的多重性:书生意气尚存的知识人话语,多少有点值得商榷的现代化话语,家国一体的国家主义话语,&新时代&的主旋律话语,它们的并存,看似有点互掣张力,但我想这是文章发表的前提。
在眼下这个市场化纸媒能活下去就算不错的时代,一份报纸还能在岁月交替之际宣示自己的情怀,这,值得写上几句。
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候选人 原《南方周末》记者)
先自我披露一下:我曾于2010年-2013年在《南方周末》报社担任记者。
在《南方周末》报社内部有一种说法:新年献词就是《南方周末》的春晚。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因为&&
首先,新年献词和春晚都是每年一次,在辞旧迎新之际奉上。
其次,新年献词和春晚都曾经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享有巨大的影响力,传为美谈。《南方周末》1999年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是中国新闻史上永恒的经典,被广为传颂,影响了千千万万人。
第三,如今,新年献词和春晚一样,都是&年年难办年年办&,明明知道写不出什么新意、不可能有什么轰动性影响了,但又不太可能取消这个已有近20年的传统。于是每年只能硬着头皮,模仿着往年的语气和笔法,生产一篇文字。
当然,这并不是说献词毫无价值,只是说不太可能有令人惊喜和意外的呈现了。
2018年的新年献词《把孤岛连成大陆》,内容大致是这样拼起来的&&
首先,从往年的经典献词中引用一些句子,比如,第二段的&我们依然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就来自1999年献词里面的&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倒数第二段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就来自2009年的新年献词。
第二,对当年的重要新闻事件做一些概括性的总结,包括世界形势(第5-6段)、中国民生(第3段)、国家战略(倒数第4段)等。
第三,在允许的范围内,传递一些价值观。这篇新年献词传递的主要价值观就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个人需要关心公共事务,国家需要关注人类文明共同体。《南方周末》的经典价值观&爱心、正义、良知&也有所提及。
总的来看,这篇新年献词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之下,对过往一年的事件有所总结、对价值观有所倡导,是一篇合格之作。
席越|(专栏作家)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其实《把孤岛连城大陆》这个题目,来自于海明威: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 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但是,去年曾经有一篇文章,叫《变革中国:中国富了,中国人为啥穷》中,就出现了她的反义。这是采访著名评论人,石述思表达了一个观点,现代社会中最可怕的就是每个人都活成了孤岛。
孤岛:孤立,漂泊,无根。
南方周末的献词上还是一贯表达温暖和人文,和《南方周末》1997年年底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在情怀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今天却不再让人像20年前那么感动,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20年过去,无力者依然无力,悲观者依然含泪。有一种力量推着我们向外走,但是没有身份的认同;有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但是我们的孩子却让我们失去了安全感。
如此多漂泊异乡的人,6100万留守儿童,把孤岛连成大陆,像20年前一样,依然是美好愿望而已。
文中轻描淡写的阐述问题,甚至连事件的名字都无法提及,总有一种避重就轻,明明是社会问题造成的&孤岛&,社会安全感确实和信任缺失,不能纯粹用精神救赎的方式吧。
媒体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表述无法大胆,对于语言的处理总会选择&妥善安置&,&平稳落地&,内容贴近&主流&。
情怀依旧在,只是血已经不是热的了。
我们依然相信梦想,20年前的少年,梦想已经生了华发。
20年后的少年,是在孤岛上长大,他们还有多少人依盼大陆?
张天潘|(媒体评论员)
作为十多年的资深的《南方周末》的读者,我就记得,从高中的时候,每年的新年特刊我都要购买一份珍藏,收集了十多年,所以对《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是充满深深的崇敬,也是因为多年钟情《南方周末》,也在给我心里埋下了做媒体的种子,推动了我最后进入了媒体行业。
事实上,现在回过头来冷静地看,那些多年前的新年献词,跟今年的这个并没有实质上的巨大的差距,更多的可能是时代变了,读者长大了,心境变了,所以你很难再感受到十多年前它对你的震撼、感动、感染,就像我们当年觉得初恋情人是我们的男神、女神,等我们现在看,当年那个傻傻的纯纯的初恋,早已是发福、臃肿、俗气的中年油腻男女了,谁都再也回不去了。所以道理是类似的。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接受类似这种更多情绪化的写作文字,可能更喜欢看的是能够有深度思考的,有价值增量的文字,而不是说靠华丽的词藻堆砌出来的类似于中国明朝的献给上天的青词。当然,在这里没有任何的贬义成分,我只是说,这样一种文体,它是《南方周末》的一个传统,这种传统能够延续下来,就本身是一件值得庆幸的,至少它还能传承下来,而没有被阉割。
至于它的风格、内容和文本,其实无论怎么写,它永远是有很多的质疑者,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获得原来的那些对它认同的人,其实就是够了。与十多年前的舆论环境、媒体环境比,与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启蒙早已终结,舆论场早已分崩离析,所以,价值多元化、话语体系的隔阂,这也造成了当前的,舆论场很难还有一种文体或者文字能够得到一致的好评。最简单地讲:看报纸的时代和看手机的时代,怎还能一样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这篇是成功的,它至少,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能够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到,十多年前的辉煌的、屹立在巅峰的《南方周末》,哪怕,它现在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远去的背影!
财经观察徐叔|(《每日经济新闻》公司频道副主编)
再过2天,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在此时此刻,作为媒体从业者,无不关注《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就像春节期间,全国人民期待春晚一般,这对《南方周刊》而言,既是荣誉,也是压力。
按照常规,《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主要内容包括对过一年有重大影响性事件的回顾,和对新的一年的期许,以及由此折射出媒体对当下的立场态度。
此前,1999年的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至今影响了众多的媒体从业者和知识分子,成为中国新闻发展史的美谈。至今,《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新意和深度再出精彩已难,这也是遵循事物发展之规律,一个事物,不可能永远都处于绝佳的状态,能够立牌坊的就只有一二。
在2017年,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的标题为《把孤岛连成大陆》,正如正文提及&高速运转的时代陀螺,将社会切割成一个个网格,将人们隔离成一个个原子。&但是,一个个原子又则构成了一个个孤岛,你认识我,我认识你,但我们却不彼此隔离。
我更愿意将这&孤岛&缩小至当下社会的一角:在车厢上,你站着,我坐着,你不看我,我不看你,眼睛都看着手机;在咖啡馆,你不问我,我不问你,朋友都在玩手机;在家庭客厅里,你不关心我,我不关心你,我们各自翻手机&&,世界万物互联了,社会也是如此,但我们与我们身边的人和物距离却越来越远,我们每个人都成了一座孤岛。
加藤嘉一|(日本专栏作家)
读了一下献词。从中能够闻到南周这些年经历的那些事。
时间已经,正在流逝。读着读着,我还是想起了北大的校园。每周四拿着零钱跑到校园里的报亭,边走边读。不等到回宿舍,找一把公椅,坐下来,继续读。那个时候,南周是我必读的报纸,就是我,以及其他不少外国人走进中国,读懂中国的一份报纸。
报纸就是报纸,有它的本来面貌和内在逻辑,脱离了,就不叫报纸了。这与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信息的泛滥等均无关。万物均有本来面貌,脱离它,对一国社会、民族、未来来说意味着危险,或风险。
我也有幸给南周撰稿,记得,对于学习中文写作的我这个老外来说,南周无疑是一个向往的平台。虽然在撰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酸苦甜辣,但总的来说是快乐,而颇有收获。
那是一个时间,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和本着多元化的时间,我寻找与中国的连接的时间。
当时我在北大的学长们在南周,有的编稿子,有的跑新闻。而有了他们,我内心感到温暖,是校园的味道的延伸。它意味着一种勇气和未来。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好像,有的出国了,有的回家了,有的创业了。但无论如何,希望他们好,照顾好家庭,忙好自己的事业,偶尔想起一些回忆。但愿将来的一些时刻,我们能够相聚于南周。
不该忘记的是绝望,不该放弃的是希望。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
右上角“分享”按钮
关键词热搜滚动
举报电话:021-
举报邮箱:
忘记密码?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一个吧
点击获取手机验证码
& 返回登录
点击获取手机验证码
立即重设密码
& 返回登录
注册成功,欢迎来到蓝鲸财经!
支持jpg、png 且图片大小不超过2M
选择你订阅的行业电报:
您订阅的行业电报,稍后可在“电报-我的订阅”中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典科技的口碑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