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为什么全地图都汉字怎么教比较容易一些就这俩地方顽固

後使用快捷導航沒有帳號?
免註冊即享有會員功能
查看: 1029|回復: 1
最後登錄註冊時間
新手上路, 積分 22, 距離下一級還需 28 積分
最後登錄在線時間87 小時閱讀權限10積分22精華0帖子
本帖最後由 晨晨 於
17:00 編輯 * |; Z! U4 F5 @! x$ U) l% A
一套晚清禁书的价值&&j7 A7 L! E9 u7 _. ?9 k% O
老愚:《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是一套独具价值的识字百科。为出版这套晚清禁书,运作者呕心沥血,踏破铁鞋。9 }2 {5 I5 A% d, h
1 h7 `8 ?7 V% j3 S; K
' r' H& [" `0 h9 P6 X4 F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4 n2 O4 ]/ F# F( l
若不是三年前掀起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热”,一套被销毁了一百多年的识字百科,恐怕无缘与今天的读者见面。它是因为酷似《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而被大清政府判处死刑,自此从人间销声匿迹。这套识字百科名为《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出版这套禁书,运作者可谓呕心沥血。踏破铁鞋无觅处,仅为获取母本,他们遍访国家图书馆及沪江浙诸多图书馆,皆无踪影;从湖南图书馆馆藏目录发现了书名,追寻过去,却并无实物;转向古书拍卖行,三千六百元仅得两册残本。他们把目光投向民间,梭巡于北京潘家园旧书市场,使钱雇人打探,不久就有了斩获:从山东潍坊一藏友手里,高价购置了一套完整的16开本旧书。打开一看,虫蛀远比主人描述的严重,一二两卷蛀蚀得残缺不全。不得已,只好搜罗各种单册,与之比对,最后确认原文。再花了一年功夫,对污渍斑斑的古董进行修复,始有今日面世之线装收藏版。
他们确认,在中国已无一套完整的《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存世。这个结论可以证实当初查禁之严厉。侥幸有几尾漏网之鱼,经过新中国一系列政治运动及文革浩劫,也已经湮灭无踪。* u2 j&&u&&b8 f$ J3 _7 e% F! u4 H
被国家图书馆作为普通古籍收藏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以下简称澄衷版),乃光绪二十七年冬十月编就,当年石印出版。而《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以下简称环地福版)系光绪三十年冬十月编就,次年石印面世。从时间上看,二者承继关系明确。政府查禁的理由是,后者与各种仿制版严重影响了前者的销售,在澄衷蒙学堂的屡次抗议下,后者及一大批山寨版被通通销毁。
那么,今天再版该书的意义何在呢?* b6 _, E&&r5 j3 I% a/ [
通读环地福版,比对澄衷版,公允地说,两者并非一个东西,前者不是后者的完全抄袭版,而是在借鉴基础上的加工改写本。首先,不必讳言其借鉴仿造之事实。所谓借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字课图说形式的借用,这体现在图文对位方式和六宫格的排版方式。二是内容结构方式,从天文、地理始,以人事、虚词终。三是释字方式,先是简要解释,继之以细说。就释义而言,环地福版总是在进行某种改写,咋看几乎没有一个字的释义是完全照抄的,总是有增减和变动。比如“羡”:澄衷版为“心所愿欲曰羡。羡慕,欣羡。贪欲也。贪者必欲其有馀,故假借为羡馀之羡”;而环地福版改为“心所愿欲谓之羡。欣羡,羡慕。羡,欲也,贪也。贪者必欲其有馀,故假为羡馀之羡”。比如“杪”:澄衷版为“木末曰杪。树杪,岁杪。杪,小也。木至末必小,故曰杪。引申之,岁月之末亦曰杪,如岁杪月杪之类”;环地福版则为“木之末也。月杪,杪针。杪,微小也。木至末必小,故曰杪。引申之,岁月之末亦曰杪,如岁杪月杪之类是”。这是改动最小的释义,接近于抄袭,约略估计,于全书所占比例不超过十分之一。有一类改写,或许可称之为坏的改写。比如“孰”字,澄衷版作“诘问代词。食饪也,即熟字,假借作谁字解。如论语孰不可忍也是。又作何字解,如公羊传孰为来哉是”;环地福版改为“诘问词也。孰,熟也,借作谁字解,如孟子孰能一之是”。编者有意去掉了“又作何字解,如公羊传孰为来哉是”。对使用者而言,等于少了一个用法。再如“诸”字,澄衷版为“统括之谓。又语助词。辩也,引申为包举之词,如诸侯诸君诸大夫诸子等皆是。又语已词,如诗日居月诸是。又语之馀声,如论语其诸异乎是”;环地福版改为“包举之词也,月诸,诸君。辩也,引申之为统括之词,如诸事诸君等是,如诗日居月诸之诸,乃语已词也”。刻意去掉了最后一个用法:“又语之馀声,如论语其诸异乎是。”此类改写无法让人接受。四是配图风格,几乎可以断定是照猫画虎的摹写。尽管功夫深厚,但总归缺少澄衷版绘画的韵味,外露、粗笨、夸张。为了有所区别,环地福版绘图对场景所涉及的事物进行了增减处理,比如,“站”字原画里八个人站成一排,在摹本里减为六人;“仗”字原画里的物件,在摹本里少了一件;花的巨幅插图,几乎就是复制,但为了区别起见,有意少了幹、根等说明。这些借鉴可以说是亦步亦趋,故而从形式及部分内容上完全可以判定其为侵权之作。
2 {& E( K7 }5 \) R
若果只是改头换面的模仿,环福地版恐怕毫无再版价值。好在它还有自己的做功,如整理、添加、发挥等。一、原本收字3291个,改写本收字2733个,减少了558个。二、配图是新绘制的,“请名手绘图千馀,以成完璧”。计有868幅,超过原本的762幅。三、分类细致、醒目,便于检索。原本是自然陈列,类别之间无明显标识。环地福版对其进行了仔细分类,并以醒目提示标注于书页之间。其分类如下:第一卷收录天地日月、时辰历法、疆域舆图等共计213个汉字,第二卷收录山川河岳、古建房舍、君臣名姓等共计380个汉字,第三卷收录礼制人伦、珍宝器具、武备刑罚等共计410个汉字,第四卷收录血脉筋骨、服饰纺织、装饰器具等共计317个汉字,第五卷收录格致数算、农事劳作、飞禽走兽等共计309个汉字,第六卷收录花卉树木、瓜果蔬菜、鱼虾昆虫等共计309个汉字,第七卷收录疾病丧葬、言辞话语、人事物性等共计382个汉字,第八卷收录日常生活、喜怒忧思、语气助词等共计413个汉字。对字的增减及分类,应该理解为是在澄衷版基础上的加工。将“字课图说”作为一种样式,发扬光大,固然有强烈的逐利动机,也未尝不是一种模仿的自信,主事者觉得自己的版本更能赢得读者和市场,才敢堂而皇之地在字课图说前面冠以“分类”二字,再以“环地福”之名冠之。而最能体现环地福版价值的地方,还是它释义的部分。平心而论,在他人教科书先出、字义又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释字并非易事。字的本义许多恐怕只能如此解,又要编纂出新意,突出己功,以吸引读者,必然会绞尽脑汁,十八般武艺全使出来,通过积极补充和发挥,作出大同中尽可能多的小不同,如此一来,就焕发出新意和生机,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两相比较,我们发现澄衷版与环地福版在主旨、侧重、取舍、繁简诸方面,其实是各有千秋。于读者而言,可以坐享其成,从比较参照中获得对同一个字的精准解释。在改写中,编者融进了自己的世界观,有些观点比母本更有棱角和判断力。比如,对德国和俄罗斯的预判,称前者“其学术之盛,军械之利,为欧洲第一强国。……其国势浸强,他日所诣,未可量也”,后者“四百年前,屡为鞑靼所困,今则有席卷东方之志。又与中国屡起衅端,占据东三省至今未退,说者谓满洲日后终属俄人领地云”。对印度,编者则按捺不住嘲讽之情,揶揄道:“人口之众,亚于中国,而印度土人,仍溺于佛教,不知变计也。”对知识点的处理,环地福版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对“蒙古”的解释,澄衷版是以蒙古二字分开释字义,再合在一起解释蒙古行政区。“瀚海”一词,仅在释文里带了一句:“内外蒙古之间,限以大沙漠,谓之瀚海。”环地福版则将瀚与蒙并列,单独释义:“瀚海,本名北海,今作瀚海。蒙古全地高平而多山,中有大沙漠,名为瀚海,自西至东,长五千里,阔一千里。”二者还有不同,环地福版将内外蒙古分开画了两幅地图,更加清楚。对“照”字的解释,环地福版就比澄衷版细致。后者只有一句话:“光之所烛曰照”,举例有照耀、心照二词。而环地福版则说:“照,光也。返照,照临。说文本作?,明所烛也。诗云照临下土,取日光高悬,遍照四方,无微不至也。”“牲”字,澄衷版的释义为:“家畜也,牺牲。禽兽之用诸神者曰牲。六牲,马牛羊鸡犬豕也。”环地福版则为:“畜之用于祭祀者曰牲。牺牲,牲口。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六牲,即六畜也。”后者似更清楚。对“虎”的解释,澄衷般曰:“猛兽也,其状如猫,较狮略瘦,猫黄而间黑,文腹白爪,利尾长而有力。性不喜杀,饥则迫而伤人。产东半球之热道。”环地福般为:“猛兽也,其状如猫,而大如牛,黄质黑章,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其搏物三跃不中,则舍之,其性最慈故也。”应该说各有千秋,两相参照,读者对虎的习性方有全面的了解。“厕”,澄衷版释义为:“圊溷曰厕。厕,行清也。假借为侧,如踞厕之厕是。又假借为次,如滥厕之厕是。”环地福版则有所发挥:“说文,厕,清也,言圊溷至秽之处宜洁清也。又床边侧谓之厕。又高岸夹水谓之厕。”让读者知道了字义的出处,又增加了一些知识。“陟”,澄衷版为:“上升曰陟。陟冈,黜陟。登也,从阜从步会意,谓登阜也。引申之,升谓之陟,如陟遐是。升之亦曰陟,如黜陟是。”环地福版则是:“陟,登也。故陟亦训高。书:三载黜陟幽明。陟者,如今之保举是;黜者,如今之参劾。”似更清晰、充分,易于了解。……由此可以断定,《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是一套独具价值的识字百科。它继承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所开创的样式,通过改写,创造了一个与母本不同的文本。尽管因侵权被禁毁,但在今天出版这样一部不光彩的教科书,出版者大却大可不必有什么道德愧疚。因为他们抢救性修复的这个版本,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是版权意识觉醒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可以让后人引以为戒,自觉坚守剽窃与借鉴的边界。同时,它自身拥有的释字百科的价值,又可以让渴慕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一窥究竟,通过它所提供的丰富的知识体系,获得某种精神滋养。资料称,编者赵金寿乃清代开明士绅,倾心教育,创办上海环地福书局。校勘者储丙鹑,曾任南洋公学国文教员、斋务长,编写了《理科教科书o普通问答教科书四种》《掌故时务教科书》《初等小学文法》等数本教科书。他看到朋友赵金寿编写的环地福版字课图说,拍案叫绝,认为是“开风气为己任”的老友“为亿万万童蒙造无量幸福”之好事。他在欣然命笔的序言里强调中文的价值,“汉文为中国之国粹,未有汉文不入堂奥而能探泰西语言文字者也。”他高度评价此书的价值——让孩子“文理明达豁然贯通”,“七八岁之孩童即能解释字义”,“而汉文通达之效不难指日而待矣。”但我们尚不得而知,他是否看过澄衷版字课图说。据张仲民先生研究,晚清上海书局至少有421个之多(《晚清上海书局名录》)。可以想象那样一个出版自由的黄金时代。泰西一词出自明末方以智语,泛指欧美。彼时的情势正如晚清思想家王韬所言:“一以泰西为法”(《瀛寰志略》跋),“将见不数百年,道同而理一,而地球之人,遂可为一家。”(《地球图》跋)我们近四十年来所费心思考的问题,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就已得到答案。这才是令人深感沮丧的地方。我们并未回到原点,甚至已不可能回到那个朝气勃勃的原点。(注:《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老愚:晚清编纂的《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更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其文化价值是《新华字典》所难以企及的。0 B1 k2 Z# J$ m&&^&&f0 k/ V
1 T1 }$ r- e8 o: A
三四年前,在推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简称澄衷版)修复收藏版的同时,我曾撰文批评了《新华字典》存在的问题,那篇“《新华字典》解不了我的乡愁”引发激烈争论。有人不悦,指责我是刻意诋毁这部官方钦定的认字百科。上周,当我介绍清代禁毁教科书《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简称环地福版)时,嘲讽的声音再次浮现:老古董已经过气,无法取代《新华字典》。我今天想就环地福版与《新华字典》作一比较。讨论《新华字典》的价值与问题,不能不考察新中国的文化取向。中共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之后,效法其导师苏联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套完全意识形态化的文化管制体制。这套体制的核心目标是,切断与旧文化的一切联系,关闭通向西方世界的大门,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封闭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2 Y# N& a7 m0 ?# }9 n
他们以实现拼音化为幌子,强悍推广旨在废黜汉字的简化字运动。为此目的,文化教育管家叶圣陶带队出击,他们试图编撰一部一举统一汉语字义的字典,以之替代原来的旧字典,完成对新中国国民的思想塑造与强力掌控。他们信服并执行革命的意识形态指令,要为每一个字赋予簇新的意义,要让汉字脱胎换骨,成为革命事业的螺丝钉。因而,《新华字典》不只是一部识字工具书,还是一部永不生锈的政治教科书。翻开其辉煌的出版史,一眼即可看出,从1950年代的初版到1970年代的文革非常版,《新华字典》的意识形态化特征逐步升级,最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每一个字几乎都只剩下了革命义。进入后毛泽东时代(即所谓新时期),《新华字典》逐渐有了开放的姿态,开始了去意识形态化的艰难进程。由于是带着顽固的镣铐跳舞,只能在枝节上修修补补,虽经数次修订,充其量是删除了那些赤裸裸的革命术语,骨子里仍是一部忠实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工具书,距一本普世价值的工具书尚有遥不可及的路程。
毋庸置疑,借助“政教合一”的文化、教育体制,《新华字典》已经垄断了对字义的解释权,并通过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高考命题、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考核、评奖等配套推行手段,确立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释义者以精神世界的绝对主宰自居,钦定了每一个字的意义,因代表国家意志而具有不容置喙的地位。事实上,《新华字典》就是一部中国大陆的文字圣经。6 M. [" y2 `+ n( ^6 v
% H8 e1 K3 X* d
+ F+ h5 X9 ]; i6 @
使用这样的字典,你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荒诞感:这真的是一部启迪心智的识字百科么?它里面没有一丝人文气息,没有对历史的敬意,对神灵的敬畏,对大自然的尊重,对人类的悲悯之心。严格来说,它只是一本枯燥、生硬的文字释义公告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新华字典》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它人为的设定——不解释本义(古义)、宗教禁忌、不涉及普世价值、不收人物、以及不可理喻的道德洁癖,彻底脱离了文明发展的潮流,沦为一部僵化、残缺的工具书,仅仅起备用字典的作用。如果将其与晚清编纂的《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相比,或许会得出一个不幸的结论:后者更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其文化价值是《新华字典》难以企及的。二说起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新华字典》仅有两个现当代人物进入例句,他们是作家鲁迅和军人雷锋。两人的出现当属有意为之,在介绍一种动物时安排鲁迅出场——【猹】:“鲁迅小说《故乡》提到的一种像獾的野兽,喜欢吃瓜。”解释“向”字时,例句用毛泽东的著名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至于外国人,相当谨慎地端出了几个科学家的名字。古人,即使堪比苏格拉底、释迦摩尼的孔子,亦无一字生平介绍。“孔”“邱”“阜”三字都与圣人无关。 孔字的释义是纯技术性的:小洞,窟窿;量词。在《新华字典》里,孔子出现了三次。一是在“论”字义项下,因《论语》一词而来,“古书名,主要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一是在“儒”字义项下列有“儒家”一词:“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提倡以仁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主张德治”;一是在“子”字义项下:“古代指著书立说,代表一个流派的人:孔子”。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全是抽象的概念,没有一句积极评价,貌似客观、实则矮化的用词,让读者无法知道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环地福版对孔夫子的介绍,至少有三处。第七卷首字即为【圣】:“大而化之谓圣。圣者,声也,闻声知情,于理无所不通,故谓之圣。孔子之圣,集大成者也,故为万世之师。”第二卷释【孔】:“孔子,大圣人也。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后人以氏为姓。六世而生孔子。”释【邱】:“邱,古作丘,今避孔子讳。”释【阜】:“曲阜县,孔子所生之地。”此四字已经给出了一副夫子简历。为了更有说服力,我们不妨看一下台湾学生字典《学典》对孔子的介绍。在“孔”字下有四个相关词组,分别是:【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人。名丘,字仲尼。在鲁国曾任中都宰、司寇,后周游列国十四年,未得重用。六十八岁回鲁国,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曾长期聚徒讲学,学说以仁为核心,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孔门】:“孔子的门下。”【孔道】:“孔子所传授的道理。”【孔庙】:“孔子庙的简称。春秋鲁哀公初立于曲阜,收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后各地纷纷设立,遍及全国。明代以后又称文庙。” 生平、功德、影响,以及文庙的来历,介绍其功绩及其影响,客观、精准、细致,如数家珍。这才是对自己先祖应有的恭敬态度。若在意识里将先哲踩在脚下,表面还要做出尊崇传统文化的架势,未免有点下作。一个唯我独尊、昏聩无能的政权,对传统文化恐怕只有利用,而无法真正去尊崇、发扬,因为二者骨子里是水火不相容的。凡一个字所能引发的自然联想,在环地福版里都有体现。而《新华字典》显然是要人为地切割这种天然的联想,剔除一个字所积淀的全部历史文化内涵。环地福版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设置在第二卷的姓氏类里。从人、种、姓、氏开始,自尧、舜、禹、汤、武、桀到孔、颜、曾、孟、冉、闵,都一一有简要介绍。三差别是个体生命的特征,字亦如此。释义的同一性,正是对差异性的弃绝。简化字及《新华字典》追求的便是抹杀差异性。借用原生艺术开拓者郭海平的话——“如果医学将差异性视为疾病,艺术就可以将同一性视为疾病”,那么,是否可以说,消灭了汉字差异性的《新华字典》,就是一本病态字典;使用该字典识字的一代代读者,被强行注入了一个病态的话语体系。谓予不信,略举数例。比如,“喜”和“悦”。《新华字典》释曰:“悦:高兴,愉快;喜,高兴,快乐”。一个“高兴”,便将有意味的喜、悦二字同一化了。“高兴”用惯了,就会觉得“喜”“悦”文绉绉的、小资兮兮的,多此一举。由此达成的效果,正是文字革命者所乐见的——简单、粗鄙,易于掌控。今天你高兴吗?你该如何回答呢?只有两个选项:是或否。一个直截了当不容置疑的问题,总是适于简单化的应对。复杂的感受、细腻的情感在这些提问面前,真的是不合时宜,很不群众。因而才有运动员得了金牌后央视记者的奇葩提问:你高兴吗?环地福版释曰:“悦,喜极而见于面也,古与说通。”澄衷版释曰:“喜,不言而悦。”流沙河先生的《白鱼解字》手稿本为“悦”字提供了另一个例证:人喜悦时,鼻翼两旁的八字线,各绕左右嘴角而下,分外明显。悦的正字为兑,兑的篆文从儿从口,上象八字线形。比如,“忧”与“愁”。《新华字典》释曰:“忧,发愁。”“愁,忧虑。”发愁与忧虑有何区别?一个俗,一个文雅罢了。环地福版则曰:“忧,愁之蓄于心者为忧,忧为心疾,故引申之病亦谓之忧。”“愁,忧郁于心而不释也”。比如,“恐”与“惧”。《新华字典》释曰:“恐,害怕,心里慌张不安;惧,害怕。”既然都是害怕,二字有必要同时存在么?且看环地福版:“恐,惊惶也,而与惧微异,因恐虚而惧实也。惧,恐也,惧在恐后,恐在惧先。”先后、虚实,把二字的区别说透了。……简化、含混导致的同一性,除了抹杀字与字之间的差别外,还会造成诸多误解。比如,“郊”字,《新华字典》仅有二字解释:“城外。”何为城?只有两个义项:“城墙;城市,都市。”你根本无法知道“郊”的本义,因为你不知道“城”的意思。那么,环地福版是如何解释“郊”的呢?“邑外谓之郊,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它还告诉你一项礼制“郊祀”:“天子于冬至日,祀天于圜丘曰南郊,祀地于方泽曰北郊。”——不出预料,在搜狗拼音输入法里,无法自动生成该词。郊祀祭天占据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地位,通过此项仪式,帝王向世人证明其具有沟通神界与尘世的资格,以此获得王权的终极来源,并确认其统治的合法性。然而,《新华字典》竟然不让读者知道这个中国知识。祀地在夏至日。方泽,即方坛,因坛设于泽中,故称。这又涉及“丘”字,《新华字典》的定义是:“土山,土堆;坟墓。”对紧随其后的“邱”字,它是这样解释的:“同‘丘’;姓。”环地福版则曰:“邱古作丘,今避孔子讳。尔雅:非人为之曰邱,言地自然生也。又四方高而中下曰邱小。陵亦曰邱,然邱墓邱陵亦取象于中高也。”若信《新华字典》,你会以为祀天是在人工堆成的圜丘上进行。这绝对有悖于南郊礼制。而且,你无法知道“邱”字的来源。“陵”,《新华字典》释为“大土山,高大的坟墓”。皆不得要领。环地福版曰“土山之大者曰陵,帝王之冢亦曰陵,谓其高大如山陵也。”廓清了人造陵与自然陵的界限。至于“墓”,《新华字典》释曰:“埋死人的地方。”零度叙事,它们察觉不到自己的无情。而环地福版这样解释:“葬而不封曰墓。墓者,慕也,冢茔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也。凡葬无坟谓之墓,有坟谓之茔。又平曰墓,封曰冢,高曰坟。”人伦、知识俱在。《新华字典》释“坟”:“埋葬死人之后筑起的土堆。”环地福版:“大冢曰坟。不封曰墓,已封曰坟。又土之高者曰坟。又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再看“吊”(弔),《新华字典》曰:“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环地福曰:“问终也。从人持弓会意。上古葬者衣之以薪,无有棺椁,常苦禽兽为害,故弔者持弓会之,以助弹射也。”如此一来,赋予弔字以拨动心弦的力量。“葬”,《新华字典》曰:“掩埋死人,泛指处理死者遗体。”环地福曰:“埋棺曰葬。葬者,藏也,或作塟,藏死者于土中也。说文,从死,在草中。古无棺椁,衣之以薪之义也。”回到“城”字,环地福版是这样解释的:“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天子所居曰京城,凡三市,曰外城,曰内城,曰禁城。省曰省城,府曰府城,县曰县城。又墓曰佳城。”释义隽永、透彻,知识不仅丰富,似乎还真有用处。近日,一家名为“佳城”的房地产公司突然倒闭了,据说与大环境相关,不知是否还与不祥的名字有关?因为其不知“佳城”为墓园。抑或购房者突然翻看了老字典,知道了佳城的古义?从表面字义看,它是好的城的意思,似乎是专为房地产预备的上佳名字,一些无知无畏的房地产公司老板纷纷以此为名,诸如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万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佳城理想之城住宅小区等等。至于“市”字,《新华字典》直截了当:“做买卖或集中做买卖的地方。”环地福版释曰:“说文,买卖之所也。古者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一个“郊”字引出了一连串问题。若使用《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我们可知道天坛、地坛在京城的位置及作用,由城字,我们知道了佳城是墓园,不宜用于公司及住宅小区名字,等等。从这几个与祭祀、丧葬有关的字的释义,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新华字典》含糊、无知,无情、无趣、人文意识欠缺。它貌似客观地解释一切事物,却往往于关键处抽取了字的历史文化信息;因为有意的剔除与屏蔽,读者无法得知一个字的本义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传统,从典章礼仪到人情世故,事实上被迫与自己的文化传统隔绝。四《新华字典》的枯燥无趣,在于其组织领导下的集体编写方式,它要体现官方意志的权威性,就不可能生动,有人情味。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系个人编纂,胸怀情志俱佳,字里行间充满个人立场和判断,亲切感油然而生。官方对《新华字典》教化性质的界定,已然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命运。他们出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目的,将字义切割、遮蔽、分离,自古以来的古义没有了,只剩下了一个僵硬的今义。人们面对这样一个陌生、僵硬的文字体系,怎能不生出巨大的疏离感和失落感——被母语抛弃的文化孤儿,置身贫瘠、严酷的荒原,心无所归。不论如何修订,《新华字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仍是天生无根的认字字典。所谓现代,不过是新中国意识形态的委婉修辞,它与现代意识和现代生活无关。它们只告诉读者某个字是什么意思,却甚少告诉你为何是这个意思,读者知道的大多是字的引申义或附加义。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一个与之妥协的策略是,可以将《新华字典》释字的今义,与环地福版的古义合起来看。它们的使用对象都是学生,但在认知程度上,前者白而浅露,后者在今天看来,依旧有深度和韵味。孩子们若需应对变化的教科书学习——教育部规定自秋季始,文言文、古诗词占比大幅度上升,要明白汉字的本义,在官方规定的《新华字典》外,最好配备百年不失其价值的“字课图说”(环地福版、澄衷版均可)。如今,读者不必为字的查找发愁了——出版者为每一部识字百科都配备了《新式检索手册》,你可以任意使用部首和拼音检字表查找汉字。“字课图说”不再是一部仅有收藏价值的老古董,而是与《新华字典》同样方便好用的识字百科了。(注:《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
最後登錄註冊時間
新手上路, 積分 22, 距離下一級還需 28 積分
最後登錄在線時間87 小時閱讀權限10積分22精華0帖子
本帖最後由 晨晨 於
17:01 編輯 8 A) Q! g' D* T2 P5 h' f' a: G2 f
老愚:失去了原初意义的字,在宣传腔调、官场语言、粗鄙社会话语持续的合力碾压下,蜕变为滑稽可笑的语义符号。: X: {, p! v* v0 B
" t2 Y" p+ Z0 L- [: v
语言乃文化之根,亦是生命之渊薮。对许多中国人而言,他们发蒙及求学时期,唯一接触到的识字工具书就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那是一束强光,照亮了他们混沌初开的心智。由国家统一编制的语文课本及指令阅读体系,依照官方钦定字典的释义,将被意识形态塑型的语义系统,不容分说地植入他们的大脑。他们就这样开始了对汉字世界的进入与探索,他们对自身及宇宙的认知,因为被如此规定好了,也就注定了其所能到达的高度和深度。对许多人而言,终其一生,都将陷在给定的语义泥沼里悲哀地蠕动。毋庸置疑,对字的定义,一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战略的核心部分,而不容他人染指。因为缺乏民间学人的参与,已有的语义系统自然无从校正,汉字就这样被彻底固化了。失去了原初意义的字,在宣传腔调、官场语言、粗鄙社会话语持续的合力碾压下,蜕变为浮夸自大、滑稽可笑、僵化无趣的语义符号。在这样的情势下,自以为认识汉字的人,已难以体察在原有正体字系统里汉字的真义。若没有翻阅劫后余生的《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以下简称环地福版)及《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以下简称澄衷版),他们恐怕难以想象曾经存在一个开放、变革、生机勃勃的晚清……若不能知晓并理解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无法恰如其分地明瞭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们或许难以意识到自己身处其中的文化困境。
一仅需比较几个简单的字,就可了解《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意识形态化本色。老愚:《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是一套独具价值的识字百科。为出版这套晚清禁书,运作者呕心沥血,踏破铁鞋。% S6 w. O1 s% [
( s8 G; p. z# `% R# p8 N3 L& t% z, A
【人】:《新华字典》释义为:“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这是马克思主义化的解释,称得上是矮化人的科学定义。把人当做一般动物,客观冷静地指出其功用,这是至高无上的神祇才有的境界。
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科学的定义,而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演绎。符合科学定义的,当属台湾《学典》:“属哺乳类、灵长目、人科的动物。脑容量大,手脚灵活,能作抽象思考及创造精细工具。”抽象思考指明了人类的特质。即使这样,依然是近乎笨拙的定义。看看晚清文化人的表达吧!澄衷版曰:“万物之灵曰人。”环地福版又加了一句:“天地之间最为尊贵者人也。”前者采自《尚书o泰誓》里的句子:“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后者则是真诚、有力的发挥。这契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表达,可比肩莎士比亚的名句:“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毫无疑问,对人的解释,《新华字典》视人为刍狗,是这个序列里最无人性的。若与同时代学生字典《学典》比,就相同的词组而言,差别显而易见,《新华字典》的表现更加不堪。在“人”字条目下,《新华字典》当然不会有“人权宣言”,《现代汉语词典》有170个词组,也不设“人权宣言”。《学典》则有详尽介绍,申明:要旨为人类生而自由平等,政府不得非法干涉。在以下四个词目面前,两岸工具书的品质云泥立判。【人性】:《现代汉语词典》:“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学典》则曰:“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与理性。”前者意在强调:人性乃社会产物,只有各不相同的人性,没有所谓共同人性;后者持普世说。哪个符合常识,似乎就是个常识。【人民】:《现代汉语词典》曰:“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学典曰:“人类;构成一个国家的人群。泛指百姓。”有不劳动的人吗?强调“劳动群众”,骨子里还是那种自称代表“劳动人民”的固有逻辑在作祟。【人权】:《现代汉语词典》曰:“人和群体在社会关系中应享有的平等权利。包括人和群体的生存权、人身权、政治权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享有的民主权利。”《学典》曰:“文明社会所公认每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基本人权(生存权、自由权等)、政治人权(选举权、服公职权等)、经济人权(财产权、工作权等)。”大陆强调人和群体都是人权对象,台湾则只讲个体;大陆用民主权利一笔带过人的权利,台湾则具体到自由权、选举权、服公职权等。对人权一词释义的分歧,不由得让人想起晚清往事。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北京出版了他的《万国公法》,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国际法的概念。有识之士以为自此有了遵循的法则,中国人可以无障碍地融入世界文明。据奥地利汉学家雷立柏先生研究,在此之前,意大利翻译家利类思已经译介了诸多法学术语,如公益、法律、人法、立法、公义、主仆之义、父子之义、义德、私义等。他认为,欧洲人带给中国的,最突出的就是法(包括历法、语法、法律),一套系统的知识。他引述法学家梁治平先生的论断:西方人心中的法,既是规则,更是超乎规则之上的正义,居于一切阶级之上,因而是一切人的保护伞。而在中国人心目中,法律的核心都是刑,是制裁人、镇压人的,因而无法用汉语译出拉丁语单词ius一词的含义。这个词蕴含合法的权利,以及正义等意思,却无法在汉语里找到对等的词汇。雷立柏先生精辟地指出,权利与权力的混淆,使人以为权力即权利,故无法建立真正的法律文化。(见《我的灵都》一书)【人道主义】:《现代汉语词典》曰:“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它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反封建的积极作用。”《学典》则曰:“一种尊重个人生存权利、肯定生命价值的哲学及政治思想。具有博爱精神,以谋求全体人类幸福为理想目标。”大陆解释者居高临下,以历史局限矮化之,且在三原则上冠以引号,足见其不信任之态度。再看【忠】字:《新华字典》释为:“赤诚无私,诚心尽力。”例句在忠言、忠告之后,兀的出现一个并列句——“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环地福版如何解释该字呢?“中心为忠。尽己之心谓忠。忠者内尽其心而不欺也。故事君以忠,交友以忠,皆以尽己之心而已。”其例句为:尽忠,忠厚。《学典》曰:“真诚;尽心尽力。”由此可知,忠字其义有二:真诚,尽心。《新华字典》强调极度真诚,用了赤字修饰之,无私附骥,不免露出马脚。真诚的反义词是虚伪,与公私之私无关。为何要强调无私呢?答案就在后面的例句里:忠于人民,忠于祖国。无私的忠等于什么?愚昧,效忠,愚忠是也。一个人效忠的对象可以是君,可以是友,也可以是亲,唯独不可以是所谓的劳动群众和抽象的祖国。这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炸弹。如此不加掩饰地昭示于人。《学典》例句里无一祖国、人民、国家什么的。再看看人称代词【我】。《新华字典》释曰:“自称,自己。”例句:我国/自我批评/忘我。这三个例句足以说明编纂者的用心:首先是心身之所属,其次是自我否定,最后是彻底消灭自我。环地福版曰:“指己之词。尔我,我邦。”——你我在前,国家在后。澄衷版解释似乎更为准确:“自身曰我。推之为我家为我国,皆就身之所施者以为言也。”——由我推到我家,再推到我国,次序合乎人性。由我而谈及文言第一人称代词,《新华字典》的解释几乎没有差别,【吾】:我,我的。【余】:我。环地福版则指出了二者细微的差别:“吾与余同为自称之词,而与余微别,因余谦而吾倨也。”澄衷版则更细致:“故谓人之迟疑而不即应者曰支吾,谓人之吟哦而不高唱者曰伊吾。”二如果说,与思想、政治有关的字词,受制于强悍的意识形态限制,只能如此解,或许还有道理。倘若对动物一类字词也百般遮蔽、阉割,又是何理?看了下面的例子,你就会明白,他们几乎可以让每一个汉字都悬置在虚无的语境里。【麈】:《新华字典》释曰:“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可谓含糊不清,鹿一类的动物及拂尘,都是什么意思呢?可作拂尘之用,是一个意思,可做拂尘,恐怕是另一个意思。且看环地福版的解释:“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尘,古之谈者挥焉。俗称为拂帚。”似乎都说清楚了:挥动麈尾,以掸灰尘;古人清谈时,经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后来人们称谈论为挥麈。宋人所写一部史料笔记名为《挥麈录》,在新中国的文化环境里不知不觉传成了《挥尘录》,貌似因正体字麈塵相似而致,实则是浮躁麻木态度所致。“挥尘”施施然荣升为新典故,某博导欣然出版正体字书名之《藝文揮塵》,自称受前人《揮塵錄》启发,臆断“揮塵”为解除旧说、发扬创新。教授不识字竟然可以闹出惊天笑话,此为一例。或许可以说,倘若使用《新华字典》识字,不知麈的本义和文化典故,又分辨不清塵与麈,竟会愚妄至斯!有人会说,麈不常见,似不宜做比较。那就谈谈人们挂在嘴边的乌鸦吧。乌、鸦本是两种鸟,《新华字典》竟混为一谈:【乌】乌鸦,鸟名,有的地区叫老鸹、老鸦,羽毛黑色,嘴大而直。环地福版释曰:乌,孝鸟也,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白腹不反哺者谓之雅。乌体全黑,故色之黑者曰乌。二者的释义岂不有天壤之别!后者讲出了乌的本性——反哺,还给出了称黑色为乌的理由。在该字的解释上,《学典》也不及格。不妨再说说六牲。《新华字典》对动物的释义,欠缺仁爱之心、慈悲之情,皆着眼于用,或科学解释,无情无情无义是也。无趣,无情,无义,简称三无字典。你无法知道猪狗的来由,也不知道其习性,更不知其品性。一个最可笑的事情是,或许因昔日杀气太甚,又受动物保护主义风潮影响,对祭祀用的牛马羊猪狗鸡,《新华字典》只敢说猪肉可食。有动物功用,却无习性和品德介绍,当为欠缺人文精神的又一组例证。【牛】:《新华字典》曰:“家畜,反刍类,头上有角,力量大。可以耕田或拉车。常见的有黄牛、水牛、牦牛等。”例句有【牛脾气】:形容固执或骄傲。一个不友好的例句。环地福版则曰:“服耕之畜曰牛。耕牛,牛黄。牛曰一元大武,元,头也,武,足迹也。牛肥则迹大,犹史记称牛为四蹄,今人称牛为一头之义。其力大,故又名大牲。其肉与乳,皆可以养人。”显然,后者知识丰富,叙述有味。【猪】:《新华字典》将豕彘笼统解释为猪。对猪的描述如下:鼻子长,耳朵大,体肥多肉。肉可吃,皮和鬃是工业原料。环地福版释曰:豕,猪豨之总名也。豕,彘也,以其食不洁,故谓之豕。雄者曰豕,雌者曰彘,其子曰豬。先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认知图,让人们明白各种称呼之含义,再分别详解:彘,猪也。猪,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猪后足废,亦谓之彘。猪,今亦曰彘。江东呼豨,皆通名也。澄衷版月旦猪曰:性好污秽,食恶物,肉内多虫,故西人皆食牛羊肉而不食猪肉。【羊】:《新华字典》释曰:家畜,反刍类,头上有角。常见的有山羊、绵羊等。又同“祥”。澄衷版则曰:孝兽也。似鹿而驯,食惟草菜。能识其主人而不失其群。环地福版曰:六牲之一也。羊曰柔毛。羊,祥也。故吉礼用羊。毛卷尾大者曰绵羊,毛直尾小者曰山羊。色黑白不一,其肉可食,其皮可为裘,其毛可织布。《新华字典》给出的属无效信息,你无法通过“家畜,反刍类,头上有角”确认一只羊,牛、雄鹿、羚羊不也是如此情状?澄衷版指出了四个有效的生物特征:孝,驯,食草,识主人而不失其群。环地福版则添加了最重要的人文特征:羊,祥也。故吉礼用羊。【狗】:《新华字典》犬、狗不分:犬,狗。狗,家畜,听觉、嗅觉都很灵敏,种类很多,有的能帮人打猎、牧羊、看守门户等。例句【狗腿子】,显然是一个不友好的用法。环地福版曰:“狗:守义之畜也。吠声有节,如叩物也,或曰为物有苟且,故谓之狗。狗类有三,田犬长喙善猎,吠大短喙,善守,食犬体肥供馔。犬:卷尾有圆蹄者。犬与狗通名也。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故月令皆言犬,而周礼有犬人职,无狗人职也。”《新华字典》还是同样的问题,并未给出狗的本质特征:对主人忠诚,义畜也。【鸡】:《新华字典》曰:“家禽,公鸡能报晓,母鸡能生蛋。”环地福版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故有司晨之名。鸡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时不失,信也。”《新华字典》的释义能力似乎降到了小学生的水平,以非常实用的眼光视之。遗漏最重要的特征:首戴冠。至于其敢斗、守时、见食相呼的习性,就更吝于与读者分享了。【马】:《新华字典》曰:家畜,头小,脸长,颈上有鬃,尾有长毛。供人骑或拉东西等。例句【马脚】:指破绽。以此想象一匹马,只能是一具没有生气的奴隶。澄衷版曰:“硬蹄无角之兽,可以服乘者。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颜色不一,发毛甚长,善奔走,性驯良,食惟草谷。可使负物,牵车耕田运磨。质随产地而异。性亦不同。又空中浮气曰野马。”——知识、人情味俱出。环地福版曰:“可以服乘者曰马。武兽也,一岁曰“馬几”(作者注:需造字,上下结构,繁体馬下一个几字),二岁曰驹,三岁曰騑,四岁曰駣。名色甚多。又田野浮气曰野马。又司马,官名。又灶马,虫名。”澄衷版以年齿分类名之,环地福版则以年岁分类名之,甚是有趣。澄衷版给出了马的基本特征,环地福版所补充的相关知识亦颇为丰富。(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 `4 I) w6 [4 D+ `, w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汉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