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脱1第十四关5第十四关为什么点不找导火线

如何找回真实的自己?缘起性空 十二缘起
我的图书馆
如何找回真实的自己?缘起性空 十二缘起
如何找回真实的自己?心理导读:如何找回真实的自己?我们需要从不同的、甚至更高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看清自己。然后从容地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式,或是做出一些改变。1、如果我让你来描述,在你心中,你认为这个世界是怎么看待你的,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词呢?2、如果我问你,你的朋友、家人是怎么看待你的,你的词会和上面的不一样吗?3、如果我再问你,你理想中的自己是怎么样的,你又会用什么词呢?4、最后,我让你忘记上面的词语,重新如实地描述真正的你是怎样的你,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上面四个问题,就像一群人欣赏同样的一幅画,但每个人对其都有不同的印象和感受,人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评价他人。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要能够从中去分辨你自己的观点、他人的观点、以及事实到底是怎样的。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鼓励你去探寻你自己的观点、你如何对待别人对你的看法、以及真正的你之间的区别。尽管有许多人在很努力地与膨胀的自我作斗争,但问题往往在于人们不相信或看不到,自己身上那些真实的积极的部分。如果你手边有纸的话,写下一些你认为世界是怎样看你的词语。然后,再写下你认为你的家人会用来形容你的词语;第三步,写下你理想中的自己的词语。第四步,写下那些真正能概括你是谁的词语。比如说,你也许会认为,世界认为你是一个辍学者,你的家人也许会认为你是一个懒汉,你或许会认为你自己是个失败者。但事实上,你已经在尽你所能的去解决那些严峻的问题。如果你在那些社交媒体网站上看得够多的话,你很有可能会发现那些很像图片集合的米姆(meme):就是如实反映在那些别人看到的、我们看到的和事实之间的不同之处的鲜明的例子。如果你有了灵感,你可以去这个很酷的米姆网站《uthinkido》 ,在那里你可以加入你自己的图片和描述。如果你够勇敢,你可以和你生活中的朋友分享这些。注: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核心词是老妈、老姐、同学、朋友、队友、自己(不要问为什么不像第一张那样是中文的,难道偷懒我会告诉你么)。当我们看那些自己的照片时,我们都会有感到自己什么都不是的瞬间。但事实上,这些图片并非完全代表我们所相信的自己。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从一个不同的、甚至更高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一旦这样做了,我们可以自由而深思熟虑地选择我们想要以什么方式成长,或是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译者/nimo1992&&& 文/珍尼斯.哈蒙 通过离开来找回自己真的可以吗?有多少人曾想过离开,妄以为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回那个失落的自己?有多少人是通过离开重新找回了自己,而不被伤痛所折磨?离开,或是一张不知归期的车票,或是一条静静无人的小道。但它真的能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吗?自己的身边有不少朋友和同学,他们有的对我说,有的在空间里发表说说或日志,大致意思都是自己累了,想要离开本地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大多数的他们,都迟迟没有动身,他们的意识中原以为离开是一种解脱,殊不知却把离开当作了期待。而那些真的选择离开的朋友,他们的勇气让他们足足振奋了好一阵子,却随着从彼地归来的日期将近,又变得踌躇不前,心中出现莫名的担忧。于是,便出现一个疑问,离开真的能找回自己吗?我真的不太肯定,因为自己不曾离开,却眼看离开的人归来依然是旧时的面孔。当问及他们为什么要离开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总是让我心头微动的故事。我身边最早选择离开来找回自己的是我初中时代的一个同学海,海是一个阳光男孩,却怀揣一个诗人的心。在九几年的时候,我们单纯如水,每天只知道在校园里读书嬉戏,从来没有想过去外面看看。而海却不一样,他喜欢读三毛的书,喜欢写一些别人看不懂的文字。有一天他对我,他想要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呆一段时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很躁动,找不到方向,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复杂的公式定理,不喜欢看不懂的英文单词。这些让他很是挫败!我问,那你一个人出去就不怕吗?他哈哈大笑,就像在鄙视我一样。然后又一脸严肃地对我说着那个年纪不该有的话——“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反正当时,我是不太懂的。那次谈话之后,我连续两个星期都没有看到他来上学。后来才知道他从他奶奶那里偷了父母给他的生活费,只身一人远走西藏,在西藏呆了足足一个多月。他的父母无奈张贴寻人启事,最后警察把他送了回来。回来之后,我除了看到他的皮肤变得黝黑,个头貌似长了点外,一切都还是原来。或许,他一个人在西藏经历了不为人知的事,或许他的内心有过某种冲击,但他的躁动和盲从还是没有改变。他失败了,没能找回自己。有些人因为一些挫折和失败,会丧气灰心。受不了身边人的言语和白眼,而想着离开这里重新开始;有些人因为一段感情,一个人,而选择离开,因为怕睹物思人,触景伤情。朋友Y小姐就是因为一个人,一段感情,而选择离开一座城。Y小姐在A城认识了H先生,他们从陌生人然后到恋人,一起奋斗过,一起担忧过,曾经因为失业而一起住在灰暗潮湿的地下室,但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还是那么美好,直到H先生出轨了。Y小姐有精神洁癖,没有办法原谅一个对自己不忠的人,她哭得很伤心,哭得那么撕心裂肺,她哭了好久好久。一段寂静之后,没有人知道她要做什么。在一个下着雨的晚上,我收到了一条她的短信,就两个字“伤城”。我知道,她已经选择了离开。从那天以后,我没再见过Y小姐,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我希望她能重新振作起来,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能说她的离开是一种逃避,但是总觉用这种伤己伤人的方法来面对一些难以挽回的东西总是不够的。找回自己找的是什么?是感觉、情绪、情感、尊严还是内心的不安?与其说找回自己,不如说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我们要找回的,其实就是我们没能认识到的人格层次,内心觉知,我们要做的就是克服与面对。不要总是一遇到一点压力就把自己变成不堪重负的样子,碰到一点不确定性就把生活想得暗淡无光。如果一个人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什么样的个性,能做什么,可以承受什么,人格状态如何……内心始终谓我,就不会轻易选择离开。而是敢于面对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敢于面对压力和挫折,并伺机去克服。离开有时候或许是一种方式,能够暂时带给我们一些新鲜与刺激,心灵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当曾经刺痛你、挫败你的情景出现的时候,你的生活依然会陷入那种不知所措、忧郁茫从的状态。唯有彻底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才能做到人到哪里,心也到哪里!选择离开来找回自己是不够的,或许你需要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声明:原创作品,文/子易。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www.psycofe.com和本文出处。怎么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慧律法师&&& 以前我看到别人做错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规劝他们,但效果不大,因为能接受的人很少。于是,我一直在思惟为什么?&&& 后来,直到我看见佛经有一句话,如是说:‘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这时,我才恍然明白,我们人活著的意义是什么! -&&&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完全随著环境在团团转,为了别人的错误而自我折磨。 -&&& 我们不要把错误当作是一种罪恶,如果错误是一种罪恶,那么一个成功者,就是一个累积满身污秽的人。 -&&& 假如,你有心学佛,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找寻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宁静'。当你找回自己真实的内在,就可以体会到,其实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乐。 -&&& 世界上种种的繁荣虚华,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无法永恒?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通通都是暂时性的。好比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恒,奈何依然做不到。因为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合就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 因此,我们应当了解,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这样,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幸福与安祥 -&&&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从内心里头要有‘安祥'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 -&&& 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独生子才十一岁就生病逝世了,她来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后问我:‘师父!我该怎么办?' -&&& 我就说:‘放下!' -&&& 她说放不下,这个孩子实在太乖巧了。我仍然那句话:‘放下。' -&&& 她就反驳:‘师父,这样不是太消极了吗?' -&&& 我就问她:‘不然,你又能怎么样?就算再让你再哭三个月甚至三年,这个孩子一样不能复活。你不放下,又能怎么样呢?' -&&& 你想要得到安祥,就要学习‘认命'。&&& 什么叫‘认命'? -&&& 就是对已经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要勇敢的接受它。我们要了解真理,以达到幸福,就要从本性上去悟。但本性无法用语言形容,语言和文字都只能相似地表达出本性,而无法对本性真实地表达指础。所似,唯有用智慧去体悟,才能透彻。 -&&& 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地位,过那一种阶层的生活,只要他的内心非常安祥,就可以过得幸福。而一个拥有很多物质享受,但却不了解宇宙真理,内心纷乱的人,生活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惩罚;拥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从何而来?要从内心的‘安祥'而来。 -&&&& 降低欲望和标准 -&&&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开报纸,情杀的案件一大堆。 -&&& 佛陀早就洞悉了这些毛病,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 你想要追求快乐,一定要从内心下手。把欲望和要求别人的标准降低,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不能用自己内心的磅秤去秤别人,而是要拿来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几两重;如果拿去秤别人,我们就会为了别人而烦恼。 -&&& 快乐,来自内心,莫向外求。如果想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一定要把欲望降到最低点。 -&&& 我曾经和几位同门的师兄,到一个荒郊野外的地方结茅庐修行。 -&&& 曾有信徒问我说:‘师父啊!你这个样子修行真可怜,住这么小的地方,又不能到外面去闲逛。' -&&& 我就告诉他:‘这个世界并不大,虚空比较大。但虚空再大,也比不上我们的心量来得大。虽然我住的地方这么小,但只要你的心量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家。' -&&& 常有出家的师父说:‘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亲处处亲。' -&&& 我们要修持佛法,这颗心如果不能与虚空相应(虚空即无相),就不容易进入佛道,只有与虚空相应,当逆境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清凉、平淡的心去承受和担当。 -&&&& 道,就在你心中 -&&& 有一天,我心里感到非常烦闷,就去见广钦老和尚。顶礼过后,广钦老和尚第一句话就问说:‘你现在在做什么?' -&&& 我就回答说:‘现在在研究戒律和替佛祖做一点事,讲经说法。' -&&& 老和尚说:‘佛还要你帮他做事吗?你现在是为你自己做,不是替佛祖做的!' -&&& 我当下顿悟。 -&&& 六祖坛经上记载,有弟子问慧能大师说:‘师父,什么是道?' -&&& 六祖答:‘道在汝心。' -&&& 道,就在你心中。你还在找什么道?根本就是骑牛找牛,道在心。‘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 -&&& 什么叫做‘外道'呢? -&&& 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 他们不能体认出自性是什么东西。别人如果向他们说两三句好话,他整个人就像地球失去地心引力一样,轻飘飘的,别人如果辱骂或批评他几句,他就因受不了而感到痛苦。 -&&& 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无论他遇到什么逆境,都能欢喜承受。例如:有一个小孩端了一碗汤,一不小心跌倒把碗打破了,他的父母就一直打他。但碗已经破了,就算你再怎么用力打这个小孩,‘碗'—还是不能自动黏合的。所以,对于事实,我们就要有勇气来承受它。 -&&& 佛门强调自性的升华,一切修行一定要从本性上去下功夫,这样,碰到任何顺逆自然能随遇而安,也就能悟到自己了。 -&&& 我们学佛如果不能运用在生活当中,那学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道,就在你心中,就在日常运用中。仁者,请善自体会吧! & &&&& 去贪则清凉 -&&&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 -&&& ‘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 -&&& 贪钱、贪色、贪吃…等等,一切都由贪而来。 -&&& 我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参加令营,曾向一位修禅的法师请益。 -&&& 这位法师就问我们:‘你们这些大学生是不是来求法的?' -&&& 我们回答:‘是。' -&&& 这位法师接著说:‘我送你们一句话,拿去贴在墙壁上每天看,一定会很受用的。' -&&& 于是法师挥毫为了五个大字:‘去贪则清凉'。这句话让我受用至今,除去心中的贪念,就可以丢掉‘我执';没有了‘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 有一位信徒告诉我:‘师父!我发现自已现在不贪执';没有了‘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 我就说:‘那是因为金钱的数目并不大。如果你能把十万块的现金,放在很多人进出的客厅里,而你坐在这里听我演讲两个多小时,心里完全不挂念那十万块,那我就真的佩服你了。' -&&& 要知道,人的习气中,‘贪'是最难去除的。所以,各位不妨也把这五个字‘去贪则清凉',写在墙壁上。每天看、每天看,慢慢淡薄自己的贪念。久而久之,就比较不容易痛苦了。 -&&&& 傲慢招苦&& &&&&& 记得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组团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在进去之前,有一位同学一心想要和广钦老和尚‘辩'。一进门,尚末开口,广钦老和尚就对他说:‘你不要说,先听我说,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辩论不好!' -&&& 这位同学一听,吓得不敢出声,他心想:‘我在想什么,广钦老和尚怎么会知道呢?' -&&& 老和尚接著说:‘辩论是不能解决事情的,要实实在在的修行。' -&&& 这位同学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顶礼,请求老和尚开示。 -&&& 老和尚说:‘你的我慢、自大、贡高,是你所有烦恼的开始。' -&&& 这位同学就问老和尚:‘要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 老和尚慈悲地说:‘这个很简单。你要发愿,把自己当做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土,任偌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没关系,因为它是在最底层长处,都没有优点。别人毁谤找,就当作消业障,只要这么想,就没有什么烦恼了。' -&&& 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就是优越感太过于强烈,我们都觉得自己很有才干,别人劝谏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 -&&& 我刚出家的时候,由于深度近视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比较远一点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视力不佳没有看到,就走过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语上的毁谤。这个时候,我就告诫自己,要像广钦老和尚说,要做一个最没有用的人;念头这么一转,整个心舒畅无比,就不再挂碍了。&&& 宽恕别人,升华自我 -&&&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 -&&& 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 一般人说:‘我恨你'。但是你恨对方,对方也许并不知情。因为不知情,他也不会少一块肉,或有任何损失,反倒是自己的内心,因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静,痛苦不已。因此,我们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为。 -&&& 唯有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 -&&& 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而是要由我们自己来解脱,自己来超越。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太‘过敏';太过敏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真是自找麻烦。 -&&& 佛陀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训诫弟子们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觉得修养没那么好,没办法轻易宽恕别人,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要跟他亲近。‘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 -&&& 因此,快乐要先学习从宽恕别人而来,宽恕是升华自己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若能如实地运用在生活当中,那么,便能与佛法相应而不悖离了。 -&&& 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 -&&& 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 -&&& 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著于我相在念佛,那都是虚假的。' -&&& 有时信徒反问我:‘在家要为生活奔波,怎么可能像师父一样什么都放下呢?' -&&& 我就解释给他听:‘放下,并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一切境界都可以当作修行。我们应当将一切境界,做为磨炼心性的材料,不应随著境界漂流、沉没,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环境都当作道场;要知道道场不只是在寺庙,我们的心也是一个大道场'。 -&&&& 我们的眼睛,常看到的都是别人缺点,要知道,一个人常常看到别人缺点,他是活在他人行为污点当中,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自己。有些信徒到寺庙拜佛、念佛的时候,不好好的拜他的佛,念他的佛,却一直在议论那一个师父行为不好,那一个居士家的媳妇如何不孝……,像这种行为,那里是在拜佛,根本就是在拜‘是非'。一个真心想修持的人,就要放下一切,不要怀念过去美好的回忆,因为过去已不可追;也不要盼望未来,因为未来尚不可知。人的心境,每一秒钟都在改变,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照顾当下,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才是最重要的。 -&&& 知足则幸福常存 -&&&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 -&&& 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 -&&& 古人说:‘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这是教导我们行善时,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帮助人喔!真正的‘纯善',是牺牲而不是获得,是奉献而不是占有。 -&&& 由牺牲奉献当中你才会懂得,帮助别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过与别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义,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会知足、感恩,心也才会安啊! -&&& 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可以是推动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堕落的源头。 -&&& 人生的浮浮沉沉,欲望乃是最大的滥觞,因此,自我控制的层次,亦可视为个人修持成就之指标。不能控制六根欲望的人,当然就得不到安祥。 -&&& 嘴巴喜欢说是非的人,朋友远离,没人尊重,欲望太高,喜欢涉足不正当场所的人,内心无法清净,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听是非,不懂得听闻佛法,那么幸福又从何而来?心猿意马的人,专心都谈不上了,那谈得上有什么修行的成就? -&&& 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 人,就是欲望太多,才会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我们如果能在每一个刹那,自我观照,自我控制,长养智慧与安祥。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攀缘,离开一切执著,则能拥有统一和谐的心灵,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 感受错误添烦恼 -&&&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 -&&& 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 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他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 -&&&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所以,他的心很乱很苦,举例来说: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就会回答说:‘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 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防备,过度保护自己的人,扭曲了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还很遥远。 -&&& 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很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感受错误的人,就会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好人,他们对外境不能正确的接受,时常感受错误,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别人。 -&&& 因此,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凭添了自己的烦恼。 &&&&& 万法唯心造 -&&&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访广钦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有没有在修行啊?' -&&&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个钟头,晚上也拜一个钟头,每天要拜佛好几百拜,念佛好几百声。' -&&& 广钦老和尚为了破他的执著,就告诉他:‘你在跟佛祖算账啊!' -&&&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执著的角度来实行。 -&&& 就像我自必须了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缘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它吃得远比人类更清净,那么,它也在修行吗? -&&& 修行,是在修我们的心。但错误的方法,不当的精进,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种执著。我们任何一个人,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也是这个心,要造业下地狱也是这个心,苦、乐、善、恶、主观、客观、烦恼、菩提、有为、无为皆是这个心。如果我们慈悲喜舍,就是佛菩萨;相反的,造业、执著,就成了畜牲种、地狱客。所以,学佛要进步,就必须从心地上下功夫。 -&&& 心,也可以是个模糊、不确定的名词。加一个善就是善心;加一个恶就是恶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烦恼,又成了烦恼心。另外,在楞严经中,心所指的是如来藏;在唯识里是八识;在我们世间是指灵魂;以心理学的看法即成潜意识。 -&&& 心,加上不同的名词,就成不同的心。 -&&& 我们也常听到人们如此说:‘善、恶在一念间。'依佛法的究竟义来说,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与事相上而已;一定要开发自己本性内在的般若智慧,远离分别执著,也才谈得上‘修行'。 -&&& 觉悟人生 -&&& 觉悟,是对不悟者来说。 -&&& 众生不觉悟,尚然痛苦;觉悟后,就会得到解脱。 -&&&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过快乐的日子,但是有很多人无法体什么是真的快乐、真正的解脱。 -&&& 有些人的快乐就是:念小学时希望念国中;念国中时希望念高中、大学;或是希望追求男女朋友,两人能够结婚,永远在一起。结婚以后忧希望创业,生儿育女,培育下一代,然后慢慢地步入壮年、老年,最后安享天年。 -&&& 这世间,大多数的人都是迷迷糊糊来,又迷迷迷糊糊走,生命在无知之中开始与结束。我们无法抗拒,每天在惆怅、迷悯、烦恼、爱恨、嫉妒……等无数重覆交织的心态下过日子,终究还是得交出生命,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业力'。 -&&& 谁都想长生不老,但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穷究生命的本态。所以,我们对于千变万化的环境及内心的迷惑,仍然无法解决。 -&&&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至少可使人生过得快乐一点。 -&&& 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为‘悟'是一个心部,再加上一个吾字,这代表是用我们的心去悟,而非用身体去悟。 -&&& 许多不了解的人,听到佛法很好,可以使我们死后住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就每天拜佛,持八关斋戒,然后到处向人炫耀一天拜了多少佛,但是脾气却依然很坏,贪心还是很重,侍人处事依然故我。像这样,就是因为不了解修行必须要有觉悟的缘故,那又怎能快乐得起来呢! -&& 心的真相 -&&& 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常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厕所干净、灯光明亮……。但却往往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 有一次孟子就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良心掉了,却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去找。 -&&& 一个人若没有在修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务真实的面貌。 -&&&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 -&&& 我们要修那一个心呢?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心无法控制,有打坐经验的人,更可以体会倒这个心妄想纷飞,杂乱无章。佛经中提到心有八万四千个,总结起来有善、恶、无记三种。 -&&& 经中常捉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是从执著、分别、无明的角度而言;所以心是罪恶的来源。没有修行的凡夫,心是恶的;看到名、利、财、色就不断追求,这是没有经过训练的缘故。但是另一方面,祖师大德也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说法,意思是成佛的也是这个心。我们的心,亦即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光明、圆满、具足大智慧的,所以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皆可成佛。 -&&& 所以,心又可分为佛心、罪恶的心两种,简言之就是善与恶、真与妄。我们的本性是真实的永恒的,是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的,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来修正我们的心,回复到我们生命本来的面目。 -&& 观照当下一念 -&&&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 -&&& 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的价值观念,对周遭事物就会产生批判,这就是我们的思想。 -&&& 我们从出生以来,行为就一直受到意识控制。 -&&& 小孩子在两、三岁时,就有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直到死都会有个人的看法。 -&&& 思想是瞬息万变,每天都在增加、减少,改进或懊恼,因此,强烈的对抗、对立,就转变成一种连续性的错觉,时间一久,这种错觉产生强而有力的批判,于是,就扭曲了事实的真相。为了不使自己受伤,于是,尽量说别人坏话、丑化别人。往往将一件事情的真相加以覆藏、偏差。说人家的缺点,就会忘记人家的优点;看到的也都是不好的一面。所以,我们的日子不好过,这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惯性意识的缘故。 -&&& 所以,佛教讲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随时观照内心,让自己每天都能进步,但这是指根器较差的人。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听到一切法本无自性,色即是空,空即不生不灭,当下就开悟了。 -&&& 只要对境不执著,妙有自然现前,因此,自性的功夫,就体现在当下这一念。 -&&& 包容异己 -&&& ‘人,生而不平等'。 -&&&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要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论,才真正为众生提出了究竟解决之道。 -&&& 人的差异性,有来自先天的业力,及后天的努力与学习。一般人基于此差别的大小,再加上自己自私的角度给予批判,就益发的更不平衡了。其实以佛法的观点,这种种的不同、相异、对立,却极为公平。因为,众生一切的身、心、环境,皆取决于自己的业力。我们要突破意识的观念,就要放下错误的标准,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订出一个范围,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就是敌人,而加以排斥。这都是由意识造成我们内心的一种主观,如果不能突破,就会一直生活在意识的阻碍里而痛苦不堪。 -&&& 当了解了这个道理,你就再也不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愤世嫉俗了。那么争执中,如一方能够将冲动忍耐一下,那么必能有一番新的境界,明天也会比较好。 -&&& 就像夫妻吵架时,有一方能心平气和地跟对方说:‘我尊重你!而且我并不想改变你。'这样,想吵也吵不起来了。 -&&& 哲学家也告诉我们:‘不要让你今天的无知,增加你明天的后悔。' -&&& 遇到什么事,先训练自己不要马上生气,后悔自然减少。包容别人可以涵养自己,改善人际关系,产生良好的互动,这是减少纷争斗乱的不二法门。八個方式讓你重新找回自己生活總是充滿酸甜苦辣,有時候,你可能會面臨一個時刻,你可能覺得自己的生活已經陷入了低潮,無法感受到快樂,直到你改變你的觀念與想法為止。試著思考以下八個方式讓你重新找回自己。一、改掉一個壞習慣如果你想展開新的生活與進入新的人生階段,你應該改掉壞習慣。壞習慣是你性格中的弱點,此外,他們可以成為你身體的無聲殺手。雖然它很難一次打破所有壞習慣,但你總能想辦法克服你最糟糕的壞習慣,並跟它說「再見」。二、培育新的特質培育新的特質是最有效的方法來重新找回自己的,你需要創建一個你認為會改善你的個性的清單,有些人想變得更加活躍,而其他人則傾向於更加勇敢和堅定。這份清單將幫助你體現所有需要的素質。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通常有更多的機會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三、你如何定義自己?有些人認為,家庭是他們生活中的主要優先事項,其他人則認為職業生涯為主要考量。花一點時間,找出你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這些想法可以替你找出更好的方向,並幫助你更加享受你的生活。四、追隨你的熱情不要說你太老了,跟隨你的熱情吧。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只是缺乏機會實現而把它忘了。現在是時候去重新找回那些屬於你的熱情,做一切可能的事情,使他們成為真實,即使那代表你需要走出你的舒適區。生命太短暫,你應該明白,找回你的熱情和夢想可以替你的人生展開新的一頁。五、擬定計畫重新找回自己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所以你需要逐步達到你想要的改變,所以更加需要擬定一個計畫。在你的計畫與目標逐步實現之前,隨時提醒自己正在往正確的方樣前進。六、做你喜歡的事生活有時候是如此的緊張和忙碌,你經常會發現自己妥協和避免某些事情。人生最大的浪費莫過於花時間在一些連你自己都不喜歡的事情上,但只要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變成為了理想工作而不再感到那麼辛苦。七、別在意別人的想法人們總是會評論你的,因為他們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驗來評論他人,你只需要忽略他們的意見並專注於你內心的想法。另外,不要試圖討好你周圍的人,因為那只是在浪費時間。八、正向思考重新找回自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讓自己正向思考,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正向能量。如果你想過一個正向的人生,那麼你應該讓積極的習慣和積極的想法取代消極的想法。不久之後,你會發現無論你的生活還是個性,都有了非常好的變化與進步。人們往往喜歡跟積極與散發正向能量的人交往,讓自己正向思考可以讓生活越來越好。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讲到非常重要的十二缘起,如果大家能够好好去体会、消化,后面的缘起甚深,我们才能够谈。因为要体会到缘起,再体会到缘起甚深之后,再体会到涅槃、空、无为,那是甚深极甚深!再来就逐步要深入比较更深的这些了,现在先来看缘起性空这里。   有人问尊者舍利弗,佛陀弟子里面他们在对答、在探讨,有人就问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希罗!以前你曾经说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 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尊者摩诃拘希罗他就回答:‘我今当说个比喻。譬如有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 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这里面因为讲到比较深的这些,包括说自作、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有时候你会搞得迷迷糊糊。事实上,舍利弗他是知道,但是却故意要问摩诃拘希罗, 看他了不了解?当然彼此的讨论、探讨之中,也可以增加彼此对这方面的观念更确立,最主要就是要去探讨一个识,因为一般众生对这个识,都不了解、不清楚,不 知道这个识是怎么样形成的?然后就一直在抓著自我,抓著一个灵魂,抓著一个不变的自我、自性,而佛陀就坦白讲: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如果你这一关看不 透,不知道它是怎么来,那么你就是会一直去抓著这个。摩诃拘希罗他就回答:“彼识非自作、非他作”这个识不是本来存在,也不是另 外一个人能够有能力赐给你这一种识。   尊者舍利弗继续问:“然彼名色缘识而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你以前曾经说过是因为有识之后,后面才有名、色的产 生,今天你的回答怎么说是有名、色,然后才会有识的产生呢?到底你这样的说法有没有违背呢?有没有矛盾呢?摩诃拘希罗他就继续再回答:“譬如 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以前在成功岭受训的时候,到野外去,如果枪要架起来,是用三支枪架起来。立体、空间 要存在,必须要三个支撑的东西,这样放著才能成立。  在乡下有时候要晾衣服,如果没有东西可以支撑,就会用三个竹竿把它结在一起,然后分开,这样就可以做一个支撑的架子,因为三个点就形成一个面,然后加上上面这个点立体,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空间,可以支撑东西。   名、色跟识这三种,就如同这三支枪,必须互相依赖,然后才会成立、继续运作,只要去掉其中的一支,能不能存在?它就会垮掉。“譬如三芦 ”就是三支竹竿,“立于空地,展转相依”大家是互相依赖而得竖立,如果你抽掉其中一支竹竿,其他的二支,就没办法单 独存在,它就会垮下来。“若去其二,一亦不立”一样“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这里最主要的比喻,就是“真空妙有”的意思。我们的觉知是觉知、还存在,修行是要破除自我的意识,不是要破除那个 觉知,不要用头脑在理解无我、用头脑在理解“空”。   事实上,不是说一个证悟无我的人,他就变成什么都空掉、什么都不知道,不是这样!他能够清楚的知道外境,但不会被外境所转,但绝不是顽空,他是溶为一 体。像石头在大海里面,石头的自我存在著,它没有跟境界合一,那个自我就抓住;如果它溶入这整个境界,它了了分明、清楚觉知,世界、世间的这些还是存在, 只是说你内心的这些冲突、矛盾、二元对立消失了。解脱,最主要是把我们内心的那些不平,把我们内心的那些苦消除,再怎么样高的一个解脱者,不可能让外面的 世间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解脱是讲我们自己内心的苦、内心的冲突矛盾没有了。解脱者跟这世间有什么关系呢?当内心的冲突、矛盾消失之后,会把你这一份的安 详,把你这一份柔和,会散发出一种气氛、一种磁场,然后他会回向这个世间、回向给有缘的人,慢慢的带出一股详和、安详的气氛。   所以,解脱是要从自己开始,然后慢慢的去扩及。此经的含意很深,要进入深观,才能体悟“识”是什么?“识 ”如何形成?此关如果参不透,就会在“阿赖耶识、如来藏识、真常唯心”里面绕,不入里面绕的,也是死死抓著「自我 ”不肯放,然后大谈“无我”,这里的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的去体会。   由四大(地、水、火、风)聚合而形成有形质的色身,但四大一定是覆裹于空(名),有机生命体才会诞生、存在。名色组合成有机生命体的刹那,起了变化-- “识”于是产生。注意这里的名、色跟空,这里巧妙的这一种关联,识一增长,名色也会加速增长。以生理学的理解角度,在精虫跟卵还 没有结合以前,胎儿是不存在的,当精虫跟卵一结合之后,这时候的卵就不是原来单纯的卵,叫做受精卵;一有受精卵之后,它就会开始不断的变化变化,由 “一”,本来还没有结合以前,胎儿不存在,它是空、它是零,当它结合之后,就是一个一,然后它会开始进行细胞的分裂,它会由一个 受精卵,然后慢慢的分裂、分裂,一然后变成二、四、八……,不断的一直变、化变化。   受精卵在还没有受精以前,卵本身是一个生命体,也是有识的存在;精虫本身在还没有受精以前,精虫本身还是个生命体,它还是有识的存在,但是当这二者结合 之后,它的识、它的生命体,跟原来单独分开存在的不一样。因缘一聚合之后,整个就起很大、很奥妙的变化,就像氢气跟氧气分开,你单独灌氢气进去,单独灌氧 气进去,与这H2加O合起来,然后合起来的进去,不一样!这就是缘起的甚深。生命的功能、生命机能,也有分很多层,但是不管再怎么区分,这些都是由因缘聚集而生,不管它再多么深,都是缘起。   记得!就算投胎识的种子,不是单独的一个投胎、一个灵魂、一个识,一样都是由地、水、火、风……元素所组合而成。从植物方 面,可以了解到这些,一粒稻米或是芒果的种子,或是波罗蜜的种子,可以再绵延它的下一代,一样有地、水、火、风、空……元 素。人也一样,如果在还没有了悟生死大事以前,自我意识也会紧抓不放,当在面临生死时,又会形成下一世的种子,称做投胎识,但是它不是一个单独不变的灵魂 体,还是一样由地、水、火、风、空组合而成,里面是很奥妙的,只是组成的比例变化不同而已,有些种子很重,有些种子很轻,可以随风飘走。   佛陀一直希望大家了解,所谓“识”,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元素,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法义分享】“识 ”一增长,名、色也加速增长,识、名、色三者,形成互相影响、水涨船高,身、心渐渐发展,于是“我的”幻觉就产生, 有“我”就会有“我所”的意识跟著而来。两大团压力不同的云会合之后,雷电产生了。因为最主要有电位、 能量有很大的差距(位差),然后就会产生雷、电,雷电能起作用、发光、散能、打死人。但是雷电不是本来就存在,雷电不是从外来加入的。   所谓“识”能够起作用,“识”就像这里面的雷电,一般人如果不了解,会以为雷电就像一个雷公、一个天 公,有雷神、一个神在里面。其实,那些都是因缘聚合、形成之后就会有。雷电不是本来就存在,不是从外来加入的,“识”不是从外来 加入名色的,更不是一位雷公、雷神在天上操控。“识”是一个种子,种子的形成也是一样,都是地、水、火、风、空,这样所组合而 成。色(四大)与名(空)未聚合之前,“我”是不存在。在两大团压力不同的云未会合之前,雷电是不存在。就像那个卵跟精虫在还没 有结合以前,胎儿生命是不存在,这是“无我”的真义--本来“我”就不存在,但是在还没有结合以前,新 生命的那个我不存在。但是,卵以及精虫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一个小我,也是一个生命体,精虫一样有生命,一样会动、有生命,而且有识别能力,只是它的寿命只 有几小时,或是有的寿命几天而已。   受精卵在还没有结合以前,它们都有单独的生命体,但是当它结合之后,产生的生命体又不一样,里面有很大的缘起变化,这是“无我 ”的真义,本来“我”就不存在,这个“我”都是因缘,不断错综复杂变化、变化、变化,就在 大自然运行过程中,四大聚合、覆裹于空--“识”就产生了。有形的身体就逐渐成长。这就是“无我”与 “缘起”的深义,但是不要与断灭空混为一谈。这里的法义渐渐越来越深了,十二缘起,是第四节的经文内容。   (第二节)“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 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 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 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   一般人会比较容易看到我们身体有生、老、病、死,生病、丑陋、残缺,或是觉得身体不净、污染、染污……,因此比较容易对身 体产生厌离,而放下对身体的执著。当然,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对于身体还是很贪著,只是走上修行之路,一般还比较容易放下这个身体,但是对于“ 识”、心意识方面,却非常、非常不容易去放下的意思。   “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都只有在放下这个身体,或是觉得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这个世间不好,想要逃 到他方世界去,一样都是在放下,然后逃避、逃离有形的世界,逃离有形的身体,但是对心意识的“识”,却一直死抓著不放。 “非识”就是没有针对“识”来对治,没有针对“自我”来对治,只有治标而没有 治本。   “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看到我们的身体,因为有生、老、病、死,对这方面就容易放下了,心甘情愿的放下 了。但是,对于心、意、识呢?愚痴无闻凡夫却不能够生厌、离欲、解脱,对生命的“自我”核心却死抓著不放。当然,一般人一直在世 间的名利堆里面,一直抓、一直抓“我的”、“我的”,我的财产、我的名利、我的地位、我的妻儿、我的父 母、我的亲友……种种“我的”,这些慢慢都可以放下了。   进一步来到自己的时候,“身体”也可以放了,不会在乎色身的漂亮与否,不会在乎这个色身、可以放了,但是对于深层 “自我”的生命核心,却是非常不容易断,就是初果到四果之间不同的地方。如果能够厌患这个身,身体方面能够厌离,是初果到三果方 面可以做到。但是,证到三果的人,他的“自我”还是没办法放下,虽然很容易理解“无我”,但是 “自我”还是没有放、没有断。   “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 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所谓“我思故我在”,一般人很容易从“六根”与 “六尘”接触的当下,就会产生“我、我是、我能”的觉知、觉受,但是却看不到背后的“我 是、我能”。事实上,这个“我”的存在,它是很多很多的因缘聚集、聚合而成的,如果你看不到缘起,就会紧抓著不放。 所以,当这一种“我、我所”的意识很强,深层的自我、深层的我慢,都没办法破除的。   “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佛陀希望大家能够从三果,继续向上到阿罗汉果,因为三果的“五上分结 ”还没有断除,针对“识”方面,你还看不到、还放不下,亦即在以我慢、以慢断慢的过程,以我慢在断那些粗浅的慢,像 断身见、对身的贪爱,就是属于是粗层的。但是,你后面的慢还都紧抓著。因为佛陀知道要真正能够断除深层我慢,很不容易!佛陀就坦白讲,如果“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佛陀做一个比喻,在还不能够到达究竟解脱、不能够放下以前,你对这个“ 识”、身的执著,一般众生是容易放下身的执著,但是不容易放下“识”。   于是佛陀就反过来讲了,在你还没有解脱以前,一定会执著、一定会抓取,因为你还不知一归何处、回归到法界,没办法回到法依止、法界依止,你一定会有所抓 取。以佛陀的了解,如果这二种不能够完全放下,必须要执著其中一种,建议你宁愿抓这个身体,这样还好!不要去抓这个“识”,为什 么呢?因为如果这个身体、我们的色身好好调养,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七、八十年、一百年的寿命,还比较容易观察到。  而“识”却是日夜刹那须臾生灭变化,我们身体的变化还比较慢。如果拿出你小时候5岁的照片,还有15岁、25岁、35岁、45岁 的照片摆出来,就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人,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同的在成长变化,但是脸型还是多少可以看得出来。事实上,我们身体也是刹那在变化,整体身体 的变化是比较慢,以身体的寿命来讲,一般平均七、八十年都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个“识”方面就不一样,它是每天、每分、每秒都在流 动变化。因为“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就产生我们这个“识”,我们的 “六根”,身体这个“根”不断在变化,“六尘”也是不断在刹那变化,我们的 “识”更是刹那在变化。   如果在还没有解脱以前,你想要抓一样东西,佛陀建议我们宁可去抓这个身,也不要去抓那个识。“所以者何?”如果身体好好调养, 还有可能到达一百岁,甚至超过一百岁都有可能,“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如果你好好养生,也有可能超过百岁,而彼心、意、识呢?它 却是“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所以,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识”,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 “我”,是要破除深层的我,让大家体会“无我”的深义。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注意“缘起”,对“缘起法善思 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佛陀希望大家好好深观缘起,那个受--苦 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属于“识”的觉知。所谓“观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识法如幻”意思就在 告诉我们,它都是不断的因缘情况不同,根、尘接触每一刹那不同,每一刹那的那个“识”,它都不断的在变、不断的在变,至于说心、 意、识这三者的关系,其实是同一样东西,当它到最核心的时候,就是一个心。   所谓“心”,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一种清楚明觉的状态,如果你要起心动念、有一个意向,一开始会有一个波动。通常要在起心动念 之时,会有一个意向、意愿开始启动,念头一起来,意向一出来,就会从这个心起功能、起作用,就会产生意向、波动,当你的意向、波动一出来,再来你就会进一 步去做二元对立的分别,“识别”就是在是非、好坏、对错、大小……二元对立的分别,这样就越来越 粗、越向外。所以,我们修行一般都是在这个“识”上面,“识神”就在是非、好坏… …分别,用头脑思惟在作意、想像……,都是在“识”跟“意 ”二个层面。   我们修行要慢慢来到“无为”,保持那一种空的状态之下,回到单纯的心、明觉的情况,对整个境界都了了分明,但是你不会去对火车 声兴起“好讨厌!”或是说听到鸟叫声,认为“鸟叫声好好听、好喜欢!”希望它唱歌唱久一点,认为火车声 很不喜欢。   当你在喜欢、不喜欢情境中,都是落入在意识里面,所谓要修行是你要回到心的明觉,就是心、意、识的整个关联,是这样微细的划分。像色、受、想、行、识, “五阴”的“识”,事实上整个就是合一体讲,要细分是色、受、想、行、识这样,但是有时候只有讲一个 “识”,代表就是合为一体,有时候是讲一个“意”(“六根”的意根),但是其 实都是代表一体,如果要加以细分,才是这样一个不同的分别,因为这里有提到心、意、识。   【法义分享】此经请参考前节的法义分享。愚痴无闻凡夫(包括一般修行人)于四大身观察其不净与后患,因而厌患、离欲、背舍,但却看不到识的成因与后患, 由于幻觉而产生我、我的观念,所以“自我”就一直紧抓著不肯放、不敢放。虽然口说无我,但却很怕无我。证到三果的阿那含都还舍不 掉、突破不了。大家慢慢越深入之后,就可以体会到这里所讲的,因此佛陀就明讲:如果无法放下抓取,一定要执取的话,宁愿抓这个色身,也不要去抓心意识,两 相比较,色身比心意识还可靠一些。整体色身的生住异灭平均可有七、八十年,而心意识的生灭却是日夜时刻,须臾生灭变化。   一般众生容易抓的是身体,比较会在乎身体、形象、身相方面,修行人,当然有很多还是很在乎身体、身相方面,但是有的修行人在更深入之后,重视的是 “自我”、自我意识的形象,亦即修行人抓心意识之后,会产生更大的我是、我能、我慢。一般众生抓身体的我慢,虽然是有我慢,但是 那一种我慢,不会比欠缺正知正见,而抓住心意识的大修行人更大,那些修行人的我慢反而是比较大。一般的众生虽然有我慢,但是不会随便、也不敢随便让人家顶 礼,但是一些知见不是正确的大修行人,认为他的修行境界很高,是大法师、大法王,字认为是什么、什么,理所当然要受人家的顶礼,受人家的恭敬、受人家的礼 拜,这方面会形成深层的自我、我慢这些,如果没有看到,就容易走偏差、走到这里来。   今天把此讲具体、讲清楚一点,希望大家能够突破这一个关卡,如此“五上分结”就容易突破,就不会卡在那里。所以,佛陀跟我们 讲,一般容易看到色身方面的放下,但是对深层自我方面,却不容易看到,因为这是很微细,我们把这些全程讲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在分岔点看到,就可以避免掉。   (第三节)“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 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此愚痴凡夫本不修梵行……”“若黠慧者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 身,彼无明断,爱缘尽;无明断,爱缘尽故,身坏命终,更不复受”证到四果的人“不更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法义分享】同样有此色身后,凡夫不明其成因与实相,所以起了我、我所的幻觉而执取不放,导致身坏命终、还复受身。死抓不放,下一世的种子就会形成出 来,但是这个种子仍然是一些地、水、火、风、空的组合,遇缘又会再长出新芽。所以,这个种子也是一些地、水、火、风、空的组合。有智慧的解脱者,了知此身 心形成之因与本来面目,体证到缘起性空、无我、无我所,体证到空,因而放开、完全不抓取,任运而浮沉。所以不会去结下一世的种子。身坏命终,更不复受,解 脱自在,脱离生死轮回。这里二样的比喻,希望大家也慢慢去体会、慢慢去了解。   修行方面,如果观念偏差走错,越修我慢越大,这种情况很可惜;如果一个真正有正知正见,然后实修实证上来,事实上证初果的时候,我慢就已经大大降伏、减 少,身心会越柔软,再来二果、三果,会一路一直上来,当然这是世间的四双八辈,有修有证的圣者,是值得众生来恭敬,值得众生顶礼,这样是不错,但是当事人 他不会自认为修行境界很高,你们要顶礼我、要膜拜我的心态。如果是正知正见的解脱道修行,你是越修之后,身心越柔软,我慢越减少,这是自然而然的。至于众 生遇到这样的一个智慧者,一个修行者,一个四双八辈的福田,众生怎么样来顶礼、来恭敬,那是众生的事情,你要怎么样来恭敬他,这是众生的事情。众生的身心 有没有柔软?有没有想要亲近善知识的这一种心?是看众生的意愿如何,身心柔不柔软?那是众生方面的事。但是对当事人、四双八辈的人来讲,他的内心里面不会 自认为修行境界很高,你们要来顶礼我的一种心态,如果有如此情况、意思,里面都还有很强的我慢。   (第四节)这里要讲到十二缘起的法说与义说,什么叫做法说呢?“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云何义说?谓缘无明 行者。彼云何无明?”法说是说一个总原则,经文里面是讲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佛陀告诉我们:现象界万事万物 的存在,都是有它背后的原因,都有很多因缘、很多的条件聚合之后,现象才会产生出来。所以,法说是讲一个总原则。“此有故彼有” 因为有这些元素、条件,才会有下一种现象出来,这是一个总原则。   “义说”方面呢?“十二缘起”、“无明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义说”是详细的解说,“法说”是说一个总原则,所有现象界的产生,它都是有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就像要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有很多的零件具足之后,这一辆车才会出产。因为有这些零件具足,才会有这辆车子跑出来,即谓“此有故彼有”, 因为我这些汽车的零件、条件各方面,加上工厂的这些设备齐全之后,“此有”有这些条件、元素,“故彼有 ”这边生产线的另一端,车子就会跑出来,再来这辆车子有了,然后我现在有钱、也有需要,我要买一辆车子,“此有”因 为有车子,加上有钱、有需要,于是这一辆车子就会跑到我家里,亦即“此有故彼有”。   当你有了车子之后,但是你不珍惜,开著车去飙车,因为漠视生命、不珍惜生命,于是怎么样?“故彼有”车祸就会产生,车祸的产生 是因为有前面这些因素、条件。如果你不买这辆车,也不会发生车祸,又说回来,如果裕隆汽车公司不要出产这辆车子,或是其他车商不要制造出来,我也不会去买 车……。如果要往前一直去追溯,他们不要发明,也就没有这些车子。如果要去责怪很多外面那些因素,你永远没完没了!   所有现象的产生都有,背后有很多的因缘条件具足才会产生,夫妻之所以会吵架,甚至还曾听朋友讲说他们夫妻为了要不要打一只蟑螂?吵到最后离婚了。但是, 真正的总原因是这一只蟑螂吗?那只是借题发挥。事实上,因为结婚几年下来,常常在那里吵吵闹闹,很多的事情慢慢酝酿,后来这只是一个导火线而已。所以,很 多事情要看到它背后是多因、多缘形成。   何谓“十二缘起”?《阿含经》的这一章,把十二支缘起做很详细的解说,什么叫做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 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就是不知道 你的作为是正确、还是错误,“不知报”就是不知道后来的果,会产生什么样的果报、你不知道。“不知业报,不知佛、不 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因所起法”就是果,“不知因 所起法”就是不知道果。“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应该学习、还是不应该学习,“若劣、若胜、染 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 下,在平常的历缘对境之中,根、尘接触的时候,你起了种种变化,都不知道去觉察。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无无间等”没有在历缘对境的当下去现观,当下没有观察身、口、意的 冲动,都是“无明行”冲动。“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十二缘起”所讲 的“无明”,总结下来就是对万事万物的实相、真理,不了解、不清楚;对我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不清楚、不了解;对你当下 身、口、意的展现冲动,而没有觉知,你的心、六根一直在攀缘,也都没有清楚觉知到,叫做“无明”。   何谓“无明”?比较具体解释,第一个,对于现象界的人、事、物,包括真理实相、缘起、无常、无我的实相不了解,亦即对这方面的 无知。第二个,对你当下身、口、意的展现,都是一直冲动,没有清楚去觉察到,就是“无明”。因为你没有清楚觉察到,于是就会导致 你的作为是一种“无明行”。这里所讲的“行”,就是身行、口行、意行,只有讲出“中性的行 ”而已,如果你是无明,所产生的就是“无明行”、无明的冲动,“行”就是一种冲动。   解脱者、成佛者,像阿罗汉或是佛陀,他们有没有行?一个有正知正见的解脱者,他是“明行足”,是契入无为、契入涅槃,但不是什 么事都不做。佛陀卅五岁之后,他就解脱、契入涅槃,但是他都是“明行足”,把“无明”转为 “明”。对宇宙内外的真理、实相,他本来不知道,现在已经知道了;对于身、口、意的展现,本来是冲动的,现在转为“ 明行”、身心柔软;你在讲话的当下,也都清楚知道:你的身心、你的举止、你的动作,都能够清楚觉察、清楚知道,这一定要身心柔软,如果身心不 柔软、冲动,你就看不到。   所以,所谓“行”是什么?“十二缘起”里面的“识”,就是“六 识身”,就是六根与六尘接触,根、尘接触之后产生的“识”,叫做“六识身”,就是 “十二缘起”里面所讲的“识”,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投胎识的“识”而已。什么叫 做“名”呢?什么叫做“色”呢?所谓“名”,是“四无色阴─受 阴、想阴、行阴、识阴”就是身体与心理,“名”是有关于心理层次方面的,“色”就是身体层 次方面的,“四大”就是身体,“六入处”就是我们的六根。所谓“触”,就是我 们“六根”与外境“六尘”的接触,当你有根、尘接触之后,才会起各种的觉受。   “受”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当你有了各种觉受之后,才会产生种种贪爱,爱是有“三爱”- -欲爱(欲界爱)、色爱(色界的爱)、无色爱(无色界的爱),就是所谓的“三界”。一般众生所贪著、所抓取的,都不出这 “三界”,“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欲取” 就是欲诤,一般凡夫的欲诤;“见取”就是见诤。凡夫是“欲诤”不断,修行人是“见诤 ”不断。“戒取”是戒禁取,“我取”就是我执、身见方面。因为你一抓取就会“ 有”。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补充一个“界”字--“欲界的有”,亦即 “欲界的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你有贪爱欲界,还没有解脱生死以前,会继续在欲界里面出生、投胎、轮回… …。如果贪爱色界,就会在色界里面打滚;如果贪爱无色界的禅定,就会生到“无色界天”。   什么叫做生?什么叫做老?什么叫做死?经文里面简短的定义,大家自己可以看。【法义分享】缘起法“法说”是说个总原则, “义说”是具体的解释十二支缘起的内容。“缘起法”有浅有深,“无明、行、识、名色 ”一样有浅有深。至于其深义方面,本来是要写另外一本书来深论,看以后的因缘。这是实修实证方面很重要的关键,不过在我们上课的内容,也会点 到为止的跟大家讲重要关键。“无明”另有很深的含意,如果只从文字上去理解、思惟,很容易误解、错解。如果不了解“ 无明”的深义,就很容易被催眠、被掌控,而且是背负著重重的“原罪”在修行。   如果无明方面的解释是错误的,你很容易就会被催眠、被掌控,背负著「原罪”在修行。一般的宗教师会把“无明”变成 你的“原罪”,让你背负著「原罪”的十字架,这样你就比较容易加入宗派、加入宗教成为信徒。你的出生不是你的错,错 是在于你不了解真理实相,而颠倒梦想的抓取,就会产生苦。“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都可以是中性的,注意!这里 我体会到、提出来,它们都可以是中性的。你可以三轮体空的触,也可以无条件、无所求的爱,问题、痛苦、烦恼来自于“取”,那个贪 爱、执取就会带来一大堆无穷的后患。   比如,一个行善、一件善事、一件善行,以一般人来讲,会有这个“我”、还有“他”,以及 “善行”这一件事情,我去帮助他,解除他的生活困苦,我做了一件善事……。一般众生是会有 “我去做一件事情去帮助他!”觉得“我做了一件好事”,然后我又累积功德、累积了几分,有一个我、有一 个他、还有一个善行,就是“三轮不空”。所谓“三轮体空”,真正体会“无我” 的人,去做这样的事情,他会看因缘情况、实际需要,然后就会去做,但是他没有这一种“我啦!他啦!善行”的观念,该做的、就去 做,能够做的、就去做。   事实上,他体会到的就是这个“我跟他”是一体的,也没有“善行”这方面的观念,他是溶为一体的,叫做 “三轮体空”。如果你有“我见、身见”存在,三轮就不空。行善就是有一个“我 ”,然后去布施、去做一件善事,因为一定要有一个对象,让你去做一件善事。所以,是有这个“我”、有那个 “对象”、还有这一件事情,就是有这三者的存在。所谓“为善若欲人知”是属于“阳德 ”,“为善不欲人知”是一种“阴德”,当然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你再更深一层解析,有时候我 们这里面也许会有一种“贪”,“阳德”只有累积十分而已,如果“不欲人知”的 “阴德”可以累积一百分。   再深层去解析,要去看到我们背后是否又有去贪累积更高分的一种德?这也要更深层去看到,但是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然后可以再慢慢去提升,就是无我、无我 所,“无我”就包括对象的消失,觉得说当下该做,你就会去做。“放生”也要有智慧,否则放生有时候会变 成“放死”,有可能制造污染。你可以无条件、无所求的爱,有的人就提疑问:“奇怪!这个爱,不是生死轮回的原因吗? 修行人怎么可以有爱呢?解脱者怎么会有爱呢?……”所以,认为修行人不可以有爱,贪在“色界 ”里面的这些爱,是生死轮回的原因,生死轮回的爱是一种贪爱,是身见不破、我见不断、自我不舍。   一般众生的爱里面,它是有条件的,先生爱太太,这里面也是有条件的,一般人如果太太都不煮饭、不做家事,他会抓狂;当然太太爱先生,这里面也是有条件 的,你要去看到里面是有条件的。一般的众生是说“我爱你”,但是同样的,也希望你要等同的来爱我,把外壳包装剥掉说得露骨一点, 就是说“我绑你,我也要你来绑我”这是讲得比较露骨的,那些包装都没有。事实上,所谓“爱”,如果你是 有条件的,爱里面就是一种束缚,你说你爱你的孩子,如果里面有一种我是、我能、我慢,你是“我的、我的”观念很强,这个小孩子会 被你爱得很痛苦,处处都觉得都需要听我妈妈的话,处处都需要听我老爸的话,我都不能有自己的看法,不能有自己的意见,我走得很苦… …。   一般众生的爱是有条件、有所求的,修行就是要去了悟实相真理,把我们的爱提升成为无条件、无所求,像佛陀、解脱者他们对世间所做,就是无条件、无所求的 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不是说修了行之后,就不可以有情感方面都,都要很死死板板的。他的生命一样就是发挥出来,以无条 件、无所求的回馈一切众生。所以,你可以三轮体空的触,也可以无条件、无所求的爱。问题、痛苦、烦恼来自于“取”,那个贪爱、执 取就会带来一大堆无穷的后患。   “无明”另有很深的含意,一般都把无明解释为无知、愚痴、盲目、冲动,然后“无明行”导致你的惑、 业、苦,在起惑、造业、受苦,但这是经典与一般的解释。后来我的体会觉得“无明”含有更深的意义。   有人问到“从新闻里面看到柬埔寨的雏妓十分的猖獗,当地政府却坐视不管,这在佛法中心能显万法的本性,与世间上森罗万象,如何觉观呢?因为 同一件事情有人视而不见,觉得这样的人间事,不是一己所能改变,或不闻不问,面对这种事情,我们该如何来解释呢?”雏妓方面的问题,在贫穷落 后的地区就很容易发生,就像台北市政府以前要废娼,问题是真的把整个实质娼妓的问题废除掉呢?还是只是废除一些表相呢?难道真的废娼之后,台北就没有色情 行业了吗?反而更普遍啊!它是隐化入更多的管道。   问题就是有人就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存在,你贫穷落后的国家,很多他们生活很贫穷,雏妓的产生,是有它的环境时空背景,除非你能够去帮他们这些雏妓,一一解 除他们的痛苦,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否则你又能够怎们样?他们的国家、他们的社会有这样的情况产生,是各种因缘所形成,假如你能够去扭转,你就 去做、去改变,你除了接受以外,还能够去做什么呢?!如果觉得现在应该积极起而行,怎么样去改变这种风气?如果你觉得能够去做,你就去做,否则你就只能够 接受这世间的不圆满。如果你不去做,然后在那里叫骂、嗔恨、责怪,都没用啊!你要嘛!就提起来;你觉得能够提,就提起来、就去做,不然你就要放,就这样!   有些事情从不同角度去看,它所呈现出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包括台北以前要废公娼,公娼本身从另一个角度看,你认为她们所从事的好像是下贱的行业,但是她们 觉得有需要这一份工作,当你要废掉,她们也很不喜欢,她们也很不高兴,对她们来讲也是一种苦。所以,世间的事情是没办法圆满的,我们只能够说考量怎么样让 世间的苦能够减少,能够帮助这世间少苦、离苦,你个人觉得该怎么样去做,能够更积极的回向这世间,我们就去做,能够去做、我们就去做。   有关尼泊尔王室的这一件悲剧事件,其中牵涉到皇后要主宰王子的婚事,涉及到“意思食”,双方面都失了正念,然后苦忧交迫。如果 没有学佛、没有正知正见,你的智慧不开、不长,都是在吃与被吃的世界里面打滚,因为世间法就是有不圆满的地方,如果皇太子本身有学佛、身心柔软,他不会做 出这样的一种冲动,全部两败俱伤的这一种抉择。假如他是一个有学佛、有正知正见的人,他会知道这是世间的“意思食”在冲突,自己 有一个理想的结婚对象,但是却不能够得到父母亲的认同,这时候如果有所冲突,你也可以缓缓、以时间争取空间,不要以激烈手段去处理,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 又有谁得到好处呢,可以用时间来缓冲,因为时间会改变一切。你的身心要能够柔软,才不会这样的冲动浮躁。世间法就是有不圆满的地方。   一个人成佛、解脱、修行,包括以前的释迦牟尼佛,都是不断从现象界的老、病、死,亦即烦恼、痛苦的这些现象,然后就去探讨原因到底来自哪里呢?为什么会 有这些老、病、死呢?当一个人去面对这些老、病、死,内心的那一种苦、不安,到底它的原因在哪里?我不能找出它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的方法呢?事实上, “十二缘起”是一层一层的要去找寻解决之道,最初就是从果的现象去找因。如果以老、病、死跟生来讲,一个是果,一个是因,它从 老、病、死的现象,然后慢慢去体会,原来就是因为有出生,才会有生、老、病、死,于是找出原因。为什么会有出生呢?因为你有抓取一个果,你有抓取、你有贪 爱。这个“有”,如果以三世方面来讲,为什么有这一世这一生呢?因为前世的你没有解脱,你对于生命的核心,都一直紧抓著不放,有 形成一个种子。   这个生就是因为你有前世的种子,结果它又是形成果,这边又是形成因,这一层一层这样上来,这边是果、这边是因,如果两个比起来,这边又形成一个果。所 以,这“生”是一个因,也是前面“有”的果,其它的以此类推。这边的“有”跟 “取”呢?这里又是一个果,前面这个“取”又是一个因,因为你有抓取,所以才会有这个“有 ”产生,就是一直去探讨,从果的现象,再去探讨它的因,为什么会有“取”呢?现在把这个变成一个果,然后又去探讨它 的因,就是因为你有贪爱,所以它这又变成一个因,因为有贪爱、所以有抓取,其它的以此类推。事实上,十二缘起是从最苦的果、现象,去向上去探讨它的原因, 然后一层一层的这样上来。   你为什么会有贪爱呢?因为你有乐受,才会起贪爱。为什么你会有乐受的感觉呢?来自于怎么样?因为你有“触”,接触之后有乐受。 为什么会有各种的“触”呢?因为你有六根的存在,一直要去追讨原因,往上越来越微细,要去追讨生死痛苦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为 什么会有六根的存在呢?因为你有这个身心。为什么会有身心的存在呢?因为你有这些觉知、觉识,也就是你有前一世的投胎。这里的“识 ”,如果要讲十二缘起的生死,就是你有前一世的投胎,但是这不是一个不变的灵魂。为什么会有这些识的存在呢?因为你有种种的冲动。为什么会有 这些冲动呢?因为你对万事万物的不明了,对真理、对实相不了解,这样逆推上来之后,我们再从这里解释下来。   因为一个人对万事万物、对真理实相不明了,因此导致他有这种无明行、无明的冲动,于是会有无明的觉知、觉受,那一种我是、我能,那一种我、自我,就会紧 抓不放,有这一种我、我是的幻觉,这个识就是有自我的那一种觉受。然后你慢慢的在名色、你的身心,自我意识就越加强、越加强,名色的增长就是自我的意识, 就会越来越加强,然后你的六根各方面就会随著你那个自我方面的,到处在攀缘、到处在抓取,这就是“触”。当你接触各种境界,六根 不断地成为境界的奴隶之后,你就有各种的觉受。遇到苦受,你就嗔啊!遇到乐受,你就贪啊!事实上,苦受的嗔,是要排斥你不要的,然后还要去抓你所要的,这 里面的背后还是要抓你所要的。   所以,当你各种觉受,就会产生你的贪爱,贪爱、你就会觉得你贪,你不只是精神上的爱而已,你还会去要抓取,你还会去有爱,你一定会去抓取,有抓取就会产 生果、“有”,有所得就会产生,有所得产生一个现象,它就会真的生出来,然后就会老、病、死。十二缘起的解释,可窄、可广、可 大、可小,所有事情的现象,你可以把它套入这里面。   曾经在中和有一个人买了一辆宾士车之后,没几个月他的儿子被人家绑票撕票的情况,我们现在举这个例子让大家参考。为什么他的儿子会被杀死?为什么他的孙 子会被杀死、会被绑票?他的孙子的死亡,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小孩。为什么他遇到小孩死亡方面,他会很痛苦?因为他有他的小孩,这是我的小孩子,他们有生这 样的小孩,小孩子有出生,因为他们有这一种抓取,这个都属于贪爱,一个要抓取我的小孩子。小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后果出来呢?因为你前面的被一些名利 心,被一些社会的虚荣心所迷惑住,你糊里糊涂的要开高贵轿车,这样才能够显现出我的身分,才会显得很炫耀,这样人家才会多看你几眼,所以那是一种无明的虚 荣心在作祟,你不知道这样会导致苦果,因此你就会想要买一辆车子,你内心里面就在酝酿要买一辆车子,结果你这个酝酿就会渐渐产生,就会渐渐采取行动下来, 这里面的爱、取、有,就一直一路下来,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悲剧,产生这样的苦果出来。  所以,一样事情我们可以从苦的现象,去探讨它的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它也可以顺推下来,如果你这样无明冲动下去,以后的苦果也会出来。十二缘起,是可以顺逆来推演,可以应用到其它一切。  明“无明”就是明,你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明是中性。   (第五节)“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自做自觉则堕常见”佛陀说:一般人容易产生“常见”,在于有一个“自我”在 造作、自作自觉,就会形成“有一个灵魂、有一个造作、有一个‘我’在造业、灵魂不灭… …”的一种“落入常见、自作自觉”,认为有一个我、从哪一世,然后投胎转世到那一世,这个 “我”就是在那里投胎转世。“他作他觉则坠断见”如果认为你的生命是由别人来主宰你,你的生死都是别人 帮你注定好好的,别人让你出世、别人让你死,就是“他作他觉”。   认为你的命运各方面都是受别人主宰、别人掌控,这样就是“堕入断见”,佛陀就讲:常见、断见都不正确,真正的正见是 “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佛陀所讲的“中道”,是“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经文里面都常常可以看到“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比喻“贪爱 ”方面来说,为什么会有这个爱?因为“此有故彼有”,因为你有这些乐受,所以才会有贪爱--“此有故彼 有”;你为什么会去抓取呢?为什么会去取呢?因为“此有故彼有”,因为你有贪爱,所以就会抓取。   佛教把这方面解释得很详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可以去了解到它背后深层的原因,包括说你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你要去看到深层的原因,不是在那里 怨天尤人,你有所得、有所抓取、有得失的心态,就会有痛苦、烦恼的这个果;为什么有痛苦、烦恼呢?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因为“此有故彼有 ”,你有抓取、有贪爱、有得失,你的痛苦、烦恼就跟在后面。所以,“十二缘起”的解释可以很深入,任何事情都要去看 到它的因、果,因为多因、多果,就是佛教所讲的,包括说一般认为灵魂、投胎识方面,佛陀讲说那都不是单独的存在,都有很多的原因形成俱足之后,才会产生 的。整个因缘都是不断一直在变化、在变化,错综复杂的变化,佛陀讲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比起,谓缘无明行”现象界的一切,都是 各种因缘错综复杂而形成。   (第六节)一般人都是在是非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绕,凡夫不是对、就是错,都是在那里“零、一”、“有、无 ”、“好人、坏人”、“大、小”、“高、低”… …分辨、分别,所谓“中道的智慧”,它是一种善观缘起,而处在一个灵活的平衡点上面,你要能够平衡,否则你的身心 就失去平衡,它就会有苦、就会有用力、就会有抓取,你没办法全然放开的。所以,平衡就是你的身心是处在一个平衡的情况。   (第七节)“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不得正受”没有进入深 定,没有进入止观双运,但是却说他能够有所见法、有所体悟,他有见到法、有开悟,为什么这样说呢?佛陀就告诉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因为他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但是须 深这个人就说:我不知道您所讲的“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是什么意思啊?须深又继续问佛陀:“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 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佛陀就告诉须深:“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佛陀就讲一般学佛、解脱道的整个过 程,是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什么叫做法住智呢?“法住智”就是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法,缘起 性空,这些是可以透过闻思、渐渐地去体会、深入……,再来渐渐进入实修,你可以体证到。   只要你有在“未到地定”的这一种情况,就可以见法、就可以开悟、就可以证果,初果、二果、三果… …上来,这一种情况所到达的解脱,就是属于一种“慧解脱”,就是“先知法住智”。什么叫 做“后知涅槃智”呢?就是“涅槃智”所讲的,亦即涅槃、无为、空,这是四果阿罗汉所能够体证到的境界。 如果没有经过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你没有这些基础,没有“先知法住智”,没有办法体证涅槃、空这方面的。所以,我们修行是 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还有以后也会讲到“法住法界”方面的,也就 是什么叫做法?什么叫做法界?要清楚知道。   一般讲说要回到自依止、法依止,经文里面的“四念处”,一样是提到自依止、法依止,但是我所体会过来的,发现要再更深入来到 “法界依止、自依止、法依止”,然后又要进入到“法界依止”,所谓“善知识” 是协助你“自依止、法界依止”,这里我就直接改为“界依止、莫异依止”,以大自然为师。所谓 “法住法界”,“法”就是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性空、苦集灭道,这些法都是归纳出整个法的真理实相,这 些法则是佛陀、智慧者、开悟者,他们如实现观整个法界的实相真理,然后归纳出这些法则,所以你要先清楚了解这些法则,整个大自然的游戏规则。   当你清清楚楚知道游戏规则,才会知道怎么去玩游戏。你要真正溶入法界,最后一定要溶入整个法界;你要溶入法界以前,必须要先清楚知道“法 ”,叫做“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整个的法界,就是我们整个的大自然,更广泛来讲,这是整个时空、整个宇宙,整 个大自然叫做“法界”。所以,你最终的皈依处,不是来到“依法”而已。如果你来到依法,还是在自我意识 的运转里面,因为无常、苦、无我,都还在自我的意识里面。因为无常、苦、无我,都还是属于我们人类头脑归纳出来的一个法则、一个名相,你必须要再超越这 些,然后再回到整个法界。就像说你真的口渴,你是要喝水,那个水就属于法界;你真的口渴、你是要喝水,你不是去喝“那个水是H2、水是O,水是自燃、水是灭燃,水是无常流动变化,水是清凉……”你不是喝那些啦!那些只是一个观念,一个诠释水的各种性质,你要喝的是真正存在的那个水,真正存在的那个水才能够止渴。   你真正最后的皈依处是法界,不是法而已。如果法还在头脑里运转,都还是在用“自我”在思维、推论、想像。所谓皈依佛、归依法, 皈依僧,这是一般大家所理解的,这是一个过程,是有所需要,但是到最后总皈依还是要归依法界。解脱者、佛陀本身,他们都是回归整个法界,再讲具体一点,它 只是一个法性的分析,这才是实体。它只是一个理论、哲学,是头脑里面诠释的一个名相,这个才是实际的。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如果能够厘清出来,核心就能够抓 得到。   如果先后次序没有弄清楚,很容易形成盲修瞎练,很容易落入“真常唯心”。初期的《大乘般若经论》,都是在阐扬《阿含经》里面 的,“涅槃、无为、空”的深义,像《金刚经》、《心经》,都是在阐扬《阿含》里面的深义。后来有些大乘的行者,就想直接从 “涅槃、空”,从“果地”起修,如果没有深厚的法义闻思基础,很容易走上“真常唯心 ”,而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这样就容易形成狂傲、我慢、狂禅。有关于“真常唯心”,印老对这方面有所解释。简短 来说,你是用头脑去理解“无我”,用“我慢”在断慢,用头脑在理解“无我”, 但是你的内心里面,却是很怕“无我”,核心里面却是一直要去抓住一个不变的我、一个恒常的我,这是很微细,大家要慢慢去看到。   很多的修行人,这一关不容易突破,真正生死关头是在这里,如果闻思基础不够,修行这一关很难、很难突破,很难!所以,为什么闻思基础非常重要?有了正确 的闻思基础,后面的实修,才知道重点要放在哪里,不会又落入“真常唯心”而不知道。如果在事实的展现方面,有什么样的不同呢?如 果落入“真常唯心”,是越修、我慢会越大,然后认为自己的境界越高、越厉害;如果你是走在正确的法上、正确的路上,身心会越柔 软、我慢会减少,你会生起感恩的心、惭愧的心。在学佛、解脱道的修行路上,如果你一开始没有惭愧心、感恩心,你后面的道路就很难、很难走上正确之路,因此 惭愧的心、感恩的心,是非常的重要,因为众生就是习以为常的抓住那个“我”不放。在修行路上,就很容易又去抓住一个恒常不变的 我,又落入“真常”。   (第八节)“如来佛陀成就十种力,得四无畏,知先佛住处,能转梵轮(弘法),于大众中震师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谓缘无明行。……’”佛陀真正的开悟、彻悟,是能够如实现观宇宙人生、身心内外的实相,而大彻大 悟。当他看到这些现象界之后,然后归纳出整个生灭变化的总原则,就是十二缘起的总原则--“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生故彼生 ”。反过来,“此灭故彼灭”。如果爱灭,取就会灭,所谓“此灭故彼灭”,其它的以此类推。 “此有故彼有”一样“此灭故彼灭”。   (第九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 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法义分享】佛陀归纳出现象界的总则,“缘起法”说明任何现象界的生起、散灭,都是有因、 有缘。佛陀就是观察现象界的总原则,然后归纳出“缘起法”,说明任何现象界的生起、散灭都是有因有缘。如果你一直想追问: “为什么?为什么?……”想再续问第一因,佛陀就不太喜欢回答这种问题,因为任何人事物、任何事 情,如果要追根究底找第一因,就算耗掉一辈子去追寻,也永远找不到第一因。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这不是在绕口令。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就是 没有答案。十二缘起中,“无明”所要透露的深义,与“无明”是中性有关系,慢慢去体会。   世尊就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真正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解脱者,“不作是念”他不会去做探究 “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不会一直要去探讨第一因,探讨第一因、何所有?为什么会有这 些现象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直在问“为什么?……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一直要去问 “为什么?为什么?……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就是一直 要问第一因。但是佛陀觉得一个修行人,一个正知正见的人,他不去做这方面的探究。   “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因为前面是一直要去追溯第一因,事实上佛陀也曾经去追溯过,但是后来体会到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你知道是有缘、有因,才会形成这样的果。如果你一直要去追问:到底原因何在?在哪里? ……,一直去追问、一直去追问,一直要追根究底去追问,到最后呢?所以,包括最伟大顶尖的数学家、科学家,任何问题都有遇到 瓶颈、没办法解答的这一面,包括最简单、最基本的,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啊?你能够说出正确的答案吗?有人认为应该是先有蛋,才会孵出小鸡,但是蛋又是从 哪里来?因此先有鸡、才会生蛋,但是鸡又是从哪里来?   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地球是被八只大象所支撑著,最初当然觉得有理,好像找到答案了,但是后来学生慢慢就觉得问题还是存在,然而这八只大象又被什么所 支撑?于是老师就回答:“那八只大象就是被另外比较大的八只大象所支撑!”喔!我知道啦!好像找到答案了!但是没多久学生又问, 奇怪?那八只比较大的大象是被什么所支撑呢?老师就说:“这么笨!那八只较大的大象,就是被另外八只更大的大象所支撑著啊!”问 题还是:那更大的八只大象是被什么所支撑呢?“啊!你怎么那么笨呢!就是被另外八只更大、更大的大象所支撑啊!… …”只要你有给我一个答案,我可以再针对你的答案再问下去;只要你给我一个确定的答案,我可以再针对你这个答案再追问下去。只 要你继续追问下去,我也给你答案啦!   佛陀认为说,如果你要一直探讨,就像身体被毒箭射到,你要去追问是谁射的呢?为什么你要射我呢?一直要去追问原因,这个箭到底有没有毒啊?到底怎么样 啊?这是谁射的?一定要去找到根本原因之后,我才要拔啊!不然的话,我如果去治疗了,证据就消失,这样不行啊!……就一直要 去探讨第一因,到后来你就死掉了。因为佛陀也玩过这方面的游戏,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天生的好奇心,你不去玩过,实在也很难满足你那个求知欲,这是很正常的。 但是,你会慢慢体悟到“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竟然是没有答案”。   宇宙、地球的诞生,天文物理学家说是一个大爆炸,但是我会再继续问你:为什么会大爆炸?为什么时间会到?而且那也是假设啊!设定有一个大爆炸,然后才全 部的开始。问题是它为什么会大爆炸?再来,在大爆炸之前,又是怎么样呢?也是缘起啊!怎么会没自然条件?你能够凭空生出来吗?   所谓复制羊,还是要借助前面的一些因缘,这样的一种决定,于是产生这样的一个果,但是这些果、也是有很多因。佛教所讲的那个因、缘起规则还是不变,那是 人类的“我慢”想要主宰、想要掌控、想要改变,但是不管你怎么掌控、改变,还是都要借助自然的因缘。你掌控生男生女,但是能够掌 控生死吗?以前比较可以随著个人的意愿去选择,现在他的选择好像被人家操控,变成好像说我在操控你们、塑造你们,一样啊!只是说一些现象、方法、技巧的改 变而已,都不超出“缘起法”,都有各方面的因缘,然后人类的意愿、意向加进去,都是因缘投入、因缘去改变、因缘去扭转。但是,不 管你再怎么改变、再怎么扭转,首先你没办法避开老、病、死,其次你不可能离开整个大自然的这些元素材料而存在,就算你要复制羊、复制人,你还是一样要借助 原来的那些基因,那个还是来自法界啊!而且你就算复制之后,他的成长还是一样需要整个大自然的支撑、供应,还是一样在缘生缘灭的法则里面。   佛教是讲无常、无我法印,还有缘起,现在的科学家能够改变、推翻这些吗?能够说我制造一个复制人出来,然后就可以不接受无常法流的演变吗?如果你可以接 受说我制造一个人出来,他就可以永恒的存在,不会生死,这样才叫说他可以推翻佛教的真理。佛教讲的就是无常与无我,以及缘起法印、真理,再伟大的科学家, 谁能够推翻?所以,佛法讲的就是整个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而这个归纳也不是佛陀所创造、发明的,佛陀是讲这整个大自然运行法则,你再伟大的科学家,能够改 变大自然运行的法则吗?人类只能够做一些雕虫小技,就算你在复制羊、复制人,也都算是雕虫小技啊!因此,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是没有答案,这方面慢慢再去体 会,大家对“无明”方面,会有不同深度的理解。  (第十节)“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一切你的闻思修行,都是为了了悟生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